100m学生(共7篇)
100m学生 篇1
1 选题依据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为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力量。核心部位是指人体“腰椎—骨盆—髋关节”部分, 附着在该部的肌肉为核心肌肉[1]。核心力量的作用有:稳定脊柱和骨盆, 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和重心;构建完整运动链, 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改善协调与平衡能力, 增强本体感受性功能;保证较好的能量传递, 提高能量输出;提高肢体协调工作的效率, 降低能量消耗;弥补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 提高力量产生和传递效率;预防动作中的损伤, 降低受伤机率等[2]。
核心力量的训练和传统的力量训练不同[3]。核心力量更注重神经对肌肉的支配, 核心部位的力量不但涉及到躯干单块肌肉收缩力的大小, 重要的是能够使神经系统激活更多的核心区域的肌肉参与工作, 使浅层的整体运动肌和深层的局部稳定肌之间的协调性得以提高, 改善了核心肌群的整体工作效率。而传统的力量训练只注重躯干、四肢及表面浅层大肌肉等的训练, 深层的局部稳定肌和小肌群肌肉的训练却被忽视。核心力量训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使身体稳定与不稳定的状态时刻发生变化, 神经对肢体控制的难度增加, 训练后能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而传统的力量训练都是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单纯的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虽然对一些项目成绩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还不能取替传统的力量训练, 而只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现代100m跑技术已发展为: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4], 快速伸髋和快速屈髋摆动式积极扒蹬, 上肢则是以肩为轴的积极协调摆动。这就要求肢体的动作更加紧凑协调。而核心力量则是在稳定身体姿态的同时, 为四肢的摆动创建了各自的稳定轴, 增强四肢摆动的的能力, 从而提高跑动的速度。从查阅的大量文献来看, 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下肢, 其次是上肢。核心部位在100m跑技术中的位置和作用则鲜有提及。因此, 只有完整地、系统地把核心部位和四肢结合起来研究, 才能更好地诠释100m跑的技术。
(单位:s)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
实验中把30名中学100m跑运动员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进行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传统力量训练和单独的传统力量训练。
2.2 实验设计
训练内容:每周3次 (周二、周四、周六第7和8节课) 力量训练, 在其它训练内容和负荷强度不变的情况下, 实验组每次进行传统力量训练前加入30min核心力量训练, 对照组进行单纯的传统力量训练。实验控制:除了实验组加入了核心力量训练外, 其它的都在完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训练 (包括教师、场地、器材、时间、内容、强度等) 。测试方法:训练前进行第一次测试, 第8周的训练后, 立即进行第二次测试。把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测试时间:2012年7月13日进行第一次测试, 2012年9月13日进行第二次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组的100m成绩以及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 经过8周的训练,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100m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且都要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提高的幅度更大, 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种训练方法都能提高中学生100m成绩, 而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组效果更好。现代100m跑的技术要求:上体正直。下肢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 快速屈髋和快速伸髋摆动式积极扒蹬。支撑腿蹬离地面后进入摆动阶段, 摆动时髋部的屈肌群积极收缩, 带动大腿前摆, 大腿带动小腿向前积极摆动, 摆动到最大幅度时, 大腿鞭打式的积极下压着地, 接着完成摆动式的扒蹬。两腿交替进行。上肢则是以肩为轴的积极协调摆动。在100m跑中要求髋轴和肩轴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平动运动则是从另一个关节解释了现代短跑运动的特征, 即膝关节。在100m跑的途中跑中要求膝关节角度在支撑阶段的变化不大, 像车辐条一样主要起支撑作用。那么, 髋轴和肩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挥更高的效率, 还要看它们的方向或者说它们所在的位置是否合适。四肢绕运动轴垂直方向的摆动是效率最高的, 偏离了这个方向会使肢体和运动轴成一定的角度, 就会产生额外的分力, 使肌肉力量的作用效率降低, 影响整体的运动能力。同时, 过多的运动轴的变化会使控制身体姿态、稳定性等肌群任务难度加大, 不得不动用更多的动力性肌群参与稳定工作, 也会影响整体的力量效果。100m跑运动是四肢围绕这两个轴的协调运动下向前的直线运动, 四肢围绕着这两个轴摆动的越快, 身体向前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跑的成绩就越好。核心力量训练的植入有效地改善了运动轴的不稳定问题, 同时解放了一部分参与稳定工作的动力肌群, 使它们回到正常的工作岗位-摆动, 发挥更高的效率, 最终提高了100m跑的成绩 (如表2) 。
A实验组和B对照组各项数据中30m跑 (P=0.03) 、30m后蹬加速跑 (P=0.03) 、十级跨步跳 (P=0.019) 和单腿支撑10m摆腿 (左腿P=0, 右腿P=0.03) P<0.05, 说明实验前后有显著差异。而卧推 (P=0.425) 和深蹲 (P=0.366) P>0.05, 实验前后没有明显差异。30m跑、30m后蹬加速跑和十级跨步跳, 要求两腿以髋关节为轴摆动支撑发力, 上肢积极协调摆动将身体推向运动的方向。而身体在向前的运动过程中重心不断的变化, 形成不稳定的身体姿态。10s摆腿虽然有固定的支撑点, 但是在腿的前摆和后摆过程中即使有上肢的协调摆动, 身体的重心也会随着摆动的加快而发生晃动, 也会形成不稳定的身体姿态。A实验组加入了核心力量训练, 使核心稳定力性量得以加强, 提高了身体稳定重心的能力, 使一部分参与稳定作用的核心整体运动肌肉解放出来, 参与到以髋为轴的动力性摆动运动中, 从而提高了以上各项指标的成绩。B对照组的训练中, 核心稳定性力量没有得到锻炼, 没有提高身体的稳定性。为了稳定身体姿态, 一部分核心整体运动肌肉不得不参与稳定身体姿态的工作。而且, 随着速度的加快, 身体重心变化的频率的增加, 需要更多的核心整体运动肌肉参与稳定身体姿态。所以, B对照组以上各项指标的成绩提高的幅度没有A实验组的大。卧推和深蹲, 实验后A实验组和B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加传统力量训练对卧推和深蹲成绩的训练效果没有差别。这证明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并没有更好的提高卧推和深蹲的成绩。这是因为, 前者是躺在固定的板上进行运动, 是以肩为轴的垂直动作。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姿态。因此, 运动过程中没有动用核心稳定性肌肉。后者是有固定支点的站立式的垂直运动, 用力的方向始终通过身体的重心, 身体姿态在运动过程由于核心稳定性力量的参与, 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但是核心动力性力量极少被动用。因此, 核心力量训练并没有对卧推和深蹲的成绩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论
(1) 核心力量训练对以垂直力量为主的深蹲力量效果较小。 (2) 核心力量训练对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作用明显。 (3) 核心力量训练加传统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都能有效提高100m跑的成绩。 (4) 核心力量训练加传统力量训练比单纯的传统力量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100m跑项目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卫星, 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8) :1119-1121.
[2]韩春远, 王卫星, 成波锦, 等.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7 (2) .
[3]黎涌明, 于洪军, 资薇, 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训练[J].体育科学, 2008, 28 (4) :19-29.
[4]徐广华.根据动作结构和肌肉工作方式进行力量训练对100m跑技术与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 (1) :99-101.
100m学生 篇2
关键词:短跑,V彼得洛夫斯基,糖酵解供能,训练
短跑的全程技术, 可分为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个部分。短跑成绩是由起跑的反应速度、起跑后的加速跑能力、保持最高跑速的时间和距离以及各部分的技术完成的质量决定的。在起跑、加速跑能力同等的情况下, 途中跑速度耐力能力的大小就决定着比赛的名次, 可见, 途中跑保持最高跑速的能力在短跑跑运动成绩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速度耐力的能力, 从生化的角度看速度耐力就是无氧工作能力。
从生化的角度分析, 短跑的能源物质是三磷酸腺苷 (ATP) , 这一无氧非乳酸能在体内的储备非常有限, 6~7s的剧烈奔跑就可完全消耗, 进而有体内的另一无氧非乳酸能磷酸肌酸 (CP) 合成供能。美国的里根提出了“当人们全力跑时, 不论其运动水平高低, 都将在第6s达到最大速度”的论点。6s内, 60~70m的距离世界级运动员可达到, 普通运动员则短些, 可能50m还不到。研究表明, 通过训练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提升。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调查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短跑运动员, 就其中选了4名成绩较好和中等的男运动员, 收集他们行进间30m跑、蹲踞式起跑30m跑、蹲踞式起跑60m跑、蹲踞式起跑100m跑、蹲踞式起跑200m跑最好成绩的数据, 并以此评价运动员短跑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发现,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田径校队100m短跑运动员在行进间30m跑、蹲踞式起跑30m跑、蹲踞式起跑60m跑都很快, 但在60m以后, 速度相对来说下降比较快, 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比较差。
表1是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00m跑专项运动员的各个阶段跑运动成绩, 表2是V彼得洛夫斯基的短跑技术训练评价标准。用这4名运动员各个阶段跑的运动成绩结合V彼得洛夫斯基的短跑技术训练评价标准, 我们可以看出,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短跑运动员在前60m跑的运动成绩都基本符合V彼得洛夫斯基的短跑技术训练评价标准, 但在60m跑和60m跑以后 (100m、200m) 所跑的成绩都慢于V彼得洛夫斯基的评价标准。例如A运动员, 行进间30m跑, 踞式起跑30m跑、蹲踞式起跑60m跑到达2.8s、3.8s、6.9s, 基本符合V彼得洛夫斯基的评价标准, 但100m跟200m却比V彼得洛夫斯基的评价标准慢了0.2s和0.6s;B同学的行进间30m跑, 踞式起跑30m跑, 蹲踞式起跑60m跑到达2.9s、3.9s、7.0s, 也基本符合V彼得洛夫斯基的评价标准, 但100m跟200m却比V彼得洛夫斯基的评价标准慢了0.2s跟0.5s。C同学跟D同学也都是这种情况, 前60m各个阶段跑都符合了V彼得洛夫斯基的评价标准, 但100m跟200m都慢于V彼得洛夫斯基的评价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这4名运动员的起跑跟起跑后加速跑能力都很不错, 但在60m跑和60m跑以后 (100m、200m) , 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不够, 速度下降得比较快, 需要加强速度耐力训练。因此, 教练员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了解运动员技术训练的不足对症下药。
2 发展速度耐力能力的训练
短跑的能源物质是三磷酸腺苷 (ATP) , 这一无氧非乳酸能在体内的储备非常有限, 6~7s的剧烈奔跑就可完全消耗, 进而有体内的另一无氧非乳酸能磷酸肌酸 (CP) 合成供能。发展速度耐力就是要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能力。
2.1 乳酸耐受能力
乳酸耐受能力一般可以将缓冲能力与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得以提高, 所以训练中则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12mol/L左右的血乳酸为宜。然后在重复训练时都维持这一水平, 进行身体刺激对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力, 提高缓冲能力与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推迟后程减速的出现是速度耐力训练的意义, 保持高跑速、长距离, 而在无氧代谢的状况下, 肌肉活动持久不了。研究证明, 乳酸产生达到最高值是在剧烈运动35s时, 所以认为糖酵解供能只能维持在35s左右。要发展速度耐力必须要让磷酸肌酸 (CP) 耗竭和乳酸堆积。如果运动时间较短, 磷酸肌酸 (CP) 没有消耗到一定程度, 造成不了乳酸明显堆积, 不利于提高肌肉对乳酸的耐受[1]。一般剧烈运动的时间应不少于10s, 最多不超过1min。对100m短跑运动员来讲, 可采用120~300m段间歇跑、计时测验跑、组合跑和各种距离的变速跑等。强度水平为次最大强度 (85%~90%最大强度) 。次间间歇时间4min左右, ATP和CP通过有氧代谢才能很好地补充上, 这样才能保证能量对下一次跑时的供应, 当然也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2.2 最大乳酸训练
机体生产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速度耐力项目运动员成绩提高的时候, 不仅要利用上述的乳酸耐受训练, 以12mol/L左右的乳酸水平来提高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和LHD的活性, 还要利用最大浓度乳酸训练来提高肌肉单位时间利用无氧糖酵解生成能量的最大能力, 并使最大浓度乳酸生成, 以利用极高浓度的乳酸提高机体, 尤其是大脑皮质在高乳酸浓度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但怎样训练安排才能获得极高或者最高的乳酸浓度才是个问题。具研究血乳酸在12~20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利用一次性负荷运动很难取得所需最高血乳酸浓度值, 无论持续时间、极限强度和力竭性运动如何, 都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血乳酸。而采用1min超极量强度跑、间歇4min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 则血乳酸浓度可以到达很高的水平, 最高值为31.1mol/L。根据训练任务与运动员体能的水平, 安排一节训练课数组, 每组安排数次, 组间的间歇时间较长为完全恢复。这种安排时, 次间的间歇时间长度极为关键。这个间歇时间既要让肌肉达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可以完成下一次高负荷, 同时又不能让血乳酸浓度过多明显恢复。这个期间能使负荷期间生成的高浓度肌乳酸弥散到血液, 让肌肉功能得到恢复可以完成下一次负荷, 同时也让血乳酸提升。
3 结论
(1) 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男子100m跑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水平为速度耐力发展不平衡。在前60m跑阶段中, 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都比较快, 反应速度与加速能力都很不错, 但在其60m以后速度开始下降, 而且下降的幅度比较快, 保持最高速度的时间和距离很短。总的来说就是速度耐力不足, 需要加强速度耐力的训练。
(2) 发展速度耐力就是要发展运动员的无氧耐力, 就必须从提高运动员最高血乳酸、乳酸耐受力方面着手训练。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9) .
[2]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 .
[3]王宝成, 李侃, 张贵敏.力量训练与运动机能强化指导[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李节昌.重视放松跑的教学[J].田径, 1999 (6) .
[5]周振平, 李秀梅, 杨辉.无氧耐力训练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
[6]万文君.速度耐力跑运动员乳酸耐受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7]王冶, 叶荣华.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有氧与无氧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1981 (5) .
100m学生 篇3
1 研究对象、方法和训练实施
1 .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王飞, 男, 1990年生, 身高174cm, 体重65kg,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三级学生, 有一定的速度基础, 跑动技术较低, 步频较快, 训练自觉性高, 体质良, 专项训练水平较低,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100m跑的训练比赛资料, 为根据本人特点确定训练指导思想, 制定各阶段任务和训练监控寻找理论依。
1.3 训练实施
1.3.1 确立训练的指导思想
通过分析研究100m跑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特征并结合我校运动员具体情况及实际训练条件, 确立了“以发展速度、大力提高专项能力为主, 同时加强力量耐力, 树立在训练比赛中的实现自我价值, 为校争光的信心和决心”的训练指导思想。
1.3.2 确立训练比赛目标和总体训练方案及其控制 (表2、表3)
2 结果与分析讨论
2.1 训练结果
2.1.1 100m跑专项成绩变化
在为期6个月的训练中, 始终围绕既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有计划实施训练程进行相关监控, 此间共进行了4次测验, 结果见表4。
2.1.2 训练前后专项分段成绩和速度素质的变化
在训练中以速度耐力为发展重点, 结果表明速度耐力水平的提高, 对专项运动成绩和速度水平均有明显作用 (见表5) 。
2.2 分析与讨论
2.2.1 速度耐力的突破是业余训练提高专项成绩的关键途径
专项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100 m是爆发性速度项目, 但后程保持速度的能力, 直接关系到专项成绩。该队员速度素质良好, 但速度耐力较差。如若突破速度耐力的障碍, 必将带来专项成绩的提高。运动的生理学表明, 100 m跑6.5~7 s前主要是消耗磷酸元能量, 但在此后的阶段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要途径, 然而糖酵解供能的产物——乳酸, 会导致酸胀、速度下降、产生疲劳等症状的发生。因此, 在100 m高速跑中, 怎样在后程中保持速度的能力是提高专项成绩的关键途径。上述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保持速度能力来实现, 即提高速度耐力。该队员在半年内, 专项成绩由11.6 s提高到10.8 s, 前60 m提高0.4 s, 后40 m提高0.5 s, 证明速度耐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 业余训练中应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抓住速度耐力这个主要矛盾, 以保证100 m跑运动员成绩有质的飞跃。
2.2.2 合理安排负荷与负荷要素的配置在完成训练目标和任务起重要作用
训练课的负荷太小直接影响课的生理效果, 对运动技术的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训练过程中, 科学地安排负荷, 合理配置负荷强度、密度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 笔者依据训练指导思想和各阶段的训练目标、任务制定了周训负荷控制计划, 在计划中, 着重对每周跑量、强度要求和密度要求三方面进行总体控制。这是由业余训练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条件决定的。
2.2.3 有关专项能力的训练问题
专项能力提高阶段教练根据该队员的特点采用中上强度、中等量、大密度配置的反复跑、间歇跑等手段, 从而提升运动员专项能力, 如60 m×5×3, 强度要求7.8 s, 间歇30 s, 组间歇休息8 min。150 m×2×2, 强度要求17.8 s, 间歇3 min, 组间歇休息10 min等。这类练习使运动员即刻感觉非常疲劳, 但恢复较快, 保证了整体训练的效果, 在专项强化训练阶段, 可以采取强度大、总跑量小、多次课并结合比赛训练的方法。每次专项课仅安排1~2个段落, 而连续3个半天进行专项练习, 不仅能集中精力提高强度, 而且有利于适应比赛的节奏。在训练过程中, 利用简单的反复跑组合成追逐跑、让距跑 (女) 等形式, 根据强度完成情况来调整运动量, 不仅利于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兴奋性, 还能为提高强度创造条件。强化阶段的专项段落, 通过4次测验来完成强度训练, 同时提高运动员节奏感, 培养搞干扰能力, 增强信心。
3 结语
(1) 在100 m业余训练的强化阶段, 应按照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和项目特点, 明确科学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训练指导思想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
(2) 业余100 m运动员在短期强化训练中应发展速度和提高保持速度的能力, 通过合理控制训练总量和负荷, 有效地提高速度素质和有关专项能力。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冯振仁.适宜强度——提高短跑速度耐力的重要因素[J].广西体育科技, 1995 (2) :3-4.
100m学生 篇4
近日, 江苏电信举行100M家庭宽带发布仪式。江苏电信加快推进光纤入户工程, 在全省同步推出100M家庭宽带, 旨在打破束缚信息消费需求的瓶颈。
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称这是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成果, 是进一步推进宽带江苏、智慧江苏建设和提升全省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史和平还说, 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开通100M家庭宽带的省份, 此举是对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相关部署的积极响应,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家庭信息化需求, 抢抓信息消费机遇,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他希望江苏电信继续深入推进“宽带江苏”建设, 进一步提升宽带接入能力, 同时抓好宽带内容和应用的发展, 把宽带接入能力转化成老百姓的实际信息消费, 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0m学生 篇5
南宁位于广西的中南部,是广西的首府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土地不可再生,近年来建筑规划容积率越来越高,100m左右的高层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冒起。经过近年来笔者在南宁市内各区的几个项目实践,针对100m左右高度的建筑基础,依据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和经济指标进行简单的基础选型探讨。
2 南宁市地质的基本概况
地质资料显示,南宁在地质历史发展中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喜山期三个发展阶段,沉积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地层。市区内下伏有1000多米厚的未完全固结成岩且刚度相对较小的古近系泥岩、粉砂岩,其构成良好的地震波阻尼层;另广布于泥岩之上的数十米厚的河流冲积层构成第二个阻尼层。
根据钻探揭露,南宁分布的上覆土层主要为松散杂填土和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古近系泥岩以及砂岩等。各岩土层特征自上而下依次简单分述如下:
(1)杂填土:褐黄、褐黑等杂色,湿。属高压缩性土。
(2)黏土:黄色、灰黄色、灰白色,呈硬塑状,局部可塑。土质均匀,属中等偏低压缩性土,承载力特征值在200kPa左右。
(3)圆砾:杂色,母岩成分以石英、硅质岩为主,砾石坚硬。砾间中粗砂充填。砾石多呈圆形,少量次圆形,无分选性。承载力特征值在400kPa左右,灌注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1000kPa~1500kPa,预制管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2000kPa~3000kPa。
(4)强风化泥岩:灰色、灰褐色。强风化、呈硬塑~坚硬状态,泥质胶结,低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300kPa~500kPa,灌注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800kPa~1200kPa,预制管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2000kPa~3000kPa。
(5)中风化泥岩:多呈灰色,中厚~厚层状,局部含钙质结核团块,黏土质泥岩,为极软岩,低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600k Pa~800k Pa,灌注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1300kPa~3000kPa,预制管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3000kPa~4500kPa。
3 建筑基础选型
3.1 建筑荷载
100m左右高度的房子层高按2.9m~3.2m的层高、考虑首层架空或3层以下商业,普遍在30~33层,暂以32层计。基础埋深按总高度1/20考虑大约为5.0m,暂按一层地下室考虑,楼面荷载按15.0kPa考虑,地下室考虑1.0m覆土按45.0k Pa考虑,由此计算的建筑荷载为:q=32×15.0+45.0=525k Pa。
3.2 探讨各岩土层作建筑基础
3.2.1 杂填土、黏土
杂填土属高压缩性土,黏土承载力特征值在200kPa左右,远小于建筑荷载525kPa,因此这两种土层不能作为100m左右高度的高层建筑基础。
3.2.2 圆砾
(1)筏板基础
圆砾的承载力特征值在400kPa左右,如果埋深不大,基底可以落在圆砾层上,考虑持力层承载力的深度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
取fak=400kPa,d=5.00m,b、ηb=0(不考虑),ηd=1.6,γm=20.0kN/m3。
fa=400+0.0+1.6×20×(5.0-0.5)=544kPa>525kPa。
因此,基础落在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在400kPa左右或以上的圆砾层时可以优先考虑经济性较好的筏板基础。
(2)桩基础
如果圆砾埋深离基底较深,圆砾层厚度较厚时,当采用换填或处置基底与圆砾之间的黏土层不经济时,则可以考虑用圆砾层作桩基础的持力层。由于圆砾层人工挖孔容易塌孔和管涌,且无法扩桩头,不适合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基础的型式通常可选用预制管桩、机械成孔桩。采用预制管桩时,由于管桩进入圆砾深度有限,因此其上需覆有足够厚的黏土层提供摩阻力和确保有效桩长。
对于具体项目选用哪种桩型更为经济合理,笔者曾对南宁市西乡塘区某项目(32层,主楼屋面计高度98.9m)的各种桩型从经济方面测算分析如下:
各桩型设计的基础(以其场地详勘参数做计算依据)成本比较,计算采用以下假定:
(1)机械成孔灌注桩基础,采用1200mm桩径,2600mm扩底桩型,以中风化泥岩为桩端持力层,桩长按28m估算,其单桩承载力约9500kN。
(2)螺旋钻孔成孔桩,采用800桩径,摩擦端承桩型,以中风化泥岩为桩端持力层,桩长按28m估算,其单桩承载力约4200kN。
(3)螺旋钻孔成孔桩,采用500桩径,摩擦端承桩型,以砾砂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按8m估算,其单桩承载力约690kN。
(4)预应力管桩,采用400桩径,端承摩擦桩型,以砾砂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按10m估算,单桩承载力约1400kN。
(5)桩土复合地基,按500mm直径,以砾砂层为桩端持力层,置换率约0.53,水泥搅拌桩,处理后地基强度550kPa。
以机械成孔灌注桩为基础的成本估算及比较见表1。表1数据表明,当预制管桩长度在10m以内时比其他桩型有很大的经济优越性,可以推断出,当桩长在10×70/33=21.2m时预制管桩和长螺旋钻孔桩成本基本持平。鉴于南宁目前揭露的圆砾层埋深和厚度,当桩端持力层为圆砾层时采用预制管桩有比较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同时施工进度快,承载力控制比较明确,环境污染小,但要注意群桩挤土效应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和群桩的相互影响,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消除和减少挤土效应,对浮桩要复压或采取其他可靠措施。
3.2.3 强风化泥岩
(1)筏板基础
强风化泥岩的承载力特征值在300k Pa~500k Pa左右,如果基底可以落在强风化泥岩层上,考虑持力层承载力的深度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
取fak=400kPa,d=5.00m,b、ηb=0(不考虑),ηd=1.6,γm=20.0kN/m3。
fa=400+0.0+1.6×20×(5.0-0.5)=544kPa>525kPa。
由此可见,基础落在承载力特征值在400kPa左右或以上的强风化泥岩层时,可以优先考虑经济性较好的筏板基础。
(2)桩基础
从南宁目前揭露的强风化泥岩层厚度来看,强风化泥岩的厚度都比较薄,作为桩端持力层承载力比较低,人工挖孔或机械成孔灌注桩很容易穿过直接到达承载力更高的中风化泥岩,因此对于100m左右的建筑荷载比较大,强风化泥岩不适合作为人工挖孔或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桩端持力层。
如果强风化泥岩埋深较大,上覆盖有较厚的黏土层,则可以参考表1的圆砾层(两者作为管桩承载力接近)数据,用强风化泥岩层作预制管桩的桩端持力层,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优先选用预制管桩基础,但从南宁目前揭露的强风化泥岩层来看,同一场地岩面高低起伏较大,预制管桩桩长不好控制,埋藏浅的导致管桩有效桩长不够,当上部覆盖有薄层的圆砾夹层时要考虑管桩是否能穿过。选用管桩时要仔细分析场地条件。
3.2.4 中风化泥岩
(1)筏板基础
中风化泥岩承载力特征值一般都在600kPa以上,可以满足100m建筑做筏板基础的要求。
(2)桩基础
南宁市场地基本上中风化泥岩面都覆盖有强风化泥岩,因此可以排除无法穿越强风化泥岩的预制管桩,可以选用人工挖孔或机械成孔灌注桩。笔者对南宁市兴宁区某项目的一栋住宅(34层,主楼屋面计高度99.8m)用三种桩型布桩进行经济方面测算分析如表2。
计算采用以下假定布桩,以中风化泥岩为桩端持力层:(1)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采用1100mm桩径,桩底2200mm扩底桩型,护壁厚150mm。(2)钻孔灌注桩基础,采用1100mm桩径,桩底2400mm扩底桩型。(3)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基础,采用1100mm桩径,该桩型无法扩底。
表2分析数据表明,当采用中风化泥岩为桩端持力层时,人工挖孔桩和钻孔扩底灌注桩成本比较接近,长螺旋钻孔灌注桩由于没有扩大头,桩承载力相对低,费用稍微偏高。但结合表1来看,当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桩身直径小于钻孔灌注桩时,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成本可能会比钻孔扩底灌注桩基础成本低,因为同体积混凝土量的情况下桩径小的桩身表面积大,提供的侧摩阻力高。
以上的成本分析只是分析桩本身施工直接成本,部分桩型还会有一定的间接成本,如环境污染、检测、机械进出场等费用。依据经验,在南宁市对100m左右建筑选用桩型的顺序通常是人工挖孔桩优于长螺旋钻孔桩,长螺旋钻孔桩优于普通泥浆护壁的钻孔桩。具体选用哪种桩型,要根据场地的具体条件确定。
在具体选用桩型时,除考虑场地岩土力学指标以外,还要考虑的条件通常有开发商进度要求、成本要求、场地周边的环境、地下水文情况、土层是否适合人工开挖、机械施工的噪音的影响、选用普通钻孔灌注桩泥浆的排放条件、场地对钻孔机械移动的影响、基坑边沿桩施工是否有机械操作的空间、相邻场地建筑对振动的敏感性等。
3.3 结合承台探讨桩基选型
承台是桩基础的一部分,第3.2条是单独从桩身和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对基础的选型。对于100m左右的高层建筑,建筑物荷载比较大,当单桩承载力偏小时,承台将会连成一片变成桩筏基础;当单桩承载力足够大时,承台将以独立承台形式出现,基础形式变成了桩+独立承台,很明显桩+独立承台的成本明显会大大优越于桩筏基础。通常来说,100m左右高层建筑的桩筏筏板的厚度为1800mm~2700mm,此部分费用在基础成本比重占比较大的分量。是否能设计成桩+独立承台的型式,还与建筑柱距大小有关。结合笔者在南宁几个项目的经验,当桩端持力层承载力在2000kPa以上时,通常可以设计成桩+独立承台的型式;当桩端持力层承载力在1800kPa以下时,基本上都要做成桩筏基础。
当桩端持力层承载力不够需要做成桩筏基础时,还需要对筏板进行优化。从受力角度分析,筏板的厚度通常都是由桩冲切控制,特别是角桩冲切,采用小直径桩降低单桩桩身承载能力,减少单桩和群桩冲切力;布桩时尽量避免布桩范围超出上部结构构件范围,避免出现角桩对板的直接冲切。采用小直径桩布桩间距更密,更接近于均布荷载,筏板弯矩比大直径桩要小,从而配筋更优越些。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南宁市100m左右高度的高层建筑,如果是基底持力层承载力达到400kPa以上的低压缩性岩土层时,优先采用筏板基础(持力层承载力足够高可以采用独立或墩基础,作天然基础时建议做原位小压板试验复核地基承载力)。当天然基础无法满足需要时采用桩基础,我们要优先考虑采用桩+独立承台基础,然后再与桩筏基础对比。对于桩的选型要考虑施工安排和施工工期,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对影响建安成本的各项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基础型式。
摘要:结合南宁市地质分布情况,从技术(荷载特性)和经济两个层面总结和分析了100m高层建筑基础的选型和方向,为同类高层建筑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宁市,高层建筑,基础选型
参考文献
[1]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4]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5]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100m学生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不同年龄、身高、体重、体型的人100 m运动水平高低也不同,为减少影响因素,我们选择年龄在19~22岁之间的三名体型身高相似的非田径专业男生为研究对象(表1)。
1.2 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对三名男生进行四种不同方式的100 m跑测验,分段测量并记录步频与步幅的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相关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对步幅的分析
在百米跑中,速度变化一般分三个阶段,即起跑加速阶段、速度保持阶段、最后冲刺阶段,在这里为了更清楚详细的反应出步幅变化规律,将起跑与加速阶段分开成两个阶段研究,所以整个百米跑分为四个阶段,步幅在这四个阶段的变化特点也不同,每一阶段的变化也是为了获得这一阶段的最大速度而变化的。第一阶段0~10 m是起跑阶段,步幅由小逐渐增大,但整体偏小;第二阶段10~30 m是加速阶段,步幅由第一阶段的逐渐增大转变为快速增大,提升速度;第三阶段30~80 m是速度保持阶段,此时步幅变化不大,是整个百米跑中步幅变化最稳定的阶段;第四阶段80~100m是最后冲刺阶段,这一阶段步幅应该保持不变,甚至是有所增大。
对三人的步幅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不管哪一种跑法步幅变化特征都与上述变化特征基本符合。不同的是在最后冲刺阶段,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步幅变化很小,甚至最后几步还有所增大,而对于非田径专业的男生来说,步幅会因身体素质、体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而逐渐减小。
在三种不同跑法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步幅变化最大,从起跑到加速,随着身体重心的迅速升高,步幅也随着增大。到了第三阶段时步幅都处于最稳定阶段,自然状态跑步幅变化在0.04 m以内,加大步幅跑和加大步频跑的步幅变化都在0.05 m以内,加大步幅与步频跑步幅变化在0.03 m以内,在这一阶段的加大步幅跑中男生丙的步幅最大达到了2.04 m。最后冲刺阶段三人步幅均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自然状态跑和加大步幅跑的这一阶段的平均步幅减小,步幅变化增大,最大步幅变化达到0.08 m,虽然三人加大步幅跑时跑完一百米全程的步数最少,但并没有有效的提高百米成绩,这充分反映了纯粹的追求加大步幅会导致步幅变化极不稳定,百米后程体能下降过快。然而同时加大步幅与步频跑的测试结果显示了步数虽然增多或持平,但百米成绩却提高很明显,这说明步幅与步频的关系呈负相关,两者互相影响。
2.2 对步频的分析
在步频变化的研究中,由于没有高速摄像机,该文仅对一百米全程中的三个关键点进行计时,并采用计算法算出每一阶段的步频数即:步频=步数/时间。三名男子100 m分段步频变化
实验表明:在百米跑中起跑加速阶段步频是全程中最高的,三名测试者的百米最高步频均出现在0~30 m阶段,此后步频呈递降状态,特别是在最后20 m步频下降更明显,步频均低于全程平均步频。这可能与测试者的肌肉快速运动,体能大量消耗有关。因此对百米后程步频下降来说,同一水平人的差异不大。
在测试的四种跑法中,加大频率跑的步频最高,但却增多了步数,因此造成百米成绩没有太大的提升,加大步幅跑的步频会低于其他三种跑法,虽然步数最少,但成绩也没有明显提高,然而同时加大步幅与步频跑中男生甲和丙的各阶段步频都较高于自然状态跑,只有男生乙略低于自然状态跑,但成绩依然比自然状态跑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说明同时加大步幅与步频跑会让百米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步幅与步频具有相关性和独立性。其相关性表现为步幅、步频是两个相互依存的动态参数,因此,无论是改变步频或是步长两者都会改变,都将对跑速发生影响。如果保持步幅不变提高步频或是保持步频不变提高步幅都能提高跑速。但在实践中,过分加大步幅或因完成每一单步的时间延长而降低步频,而过分加快步频也会因每一单步的用力效果受到影响而减少步长。因此,使两者合理搭配才能达到适合个人条件的最佳速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自然状态下的步幅步频跑的成绩最不理想,运动员无任何技术动作完全自由发挥,步幅与步频变化幅度较大,不稳定,这与测试者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有关。
(2)在自然状态下的步幅步频跑的基础上采取有意加大步幅跑或有意加大步频跑都可以使百米成绩提高,但成绩提高不明显。步频与步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度追求加大步幅会导致完成每一单步的时间延长,从而损失了一部分步频,而过度追求加快步频,必然会加快腿的摆动,增多了脚尖触底次数,从而减小了步幅。因此单一追求一个因素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另一因素的缺失。
(3)有意加大步幅和步频跑能够明显提高百米成绩,这种双向同时发展的跑法避免了过度追求单一因素发展的弊端,将单纯的加大步幅跑和加大步频跑之间缺失的速度互补使步幅和步频都达到本人的最佳搭配状态,所以能使百米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3.2 建议
(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同时发展步频与步幅,在百米跑中单一的追求大步幅或高步频都不能有效的提高百米成绩。我们应避免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单方面的发展某项因素,一旦偏向一种因素都将会滞后百米速度的提高。我们应该两者共同发展,逐步提高。
(2)对于此类身高腿长并不占优势的人群来说,应注意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和技术的练习,以达到弥补不足。
(3)对于非田径专业的人群来说,在提高一百米的成绩中,应注重体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体能直接影响着百米后程的步幅与步频的下降率,身体素质影响着步幅、步频变化的稳定性,体能和身体素质越好步幅与步频越稳定。
参考文献
[1]解-峰.体院学生百米速度主要因素的研究与统计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7(1):53-60.
[2]严颖群.国内外男子100 m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看我国短跑选手提高步幅的重要性[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S1):124-127.
[3]郭立亚.对步长和步频合理组合与100 m跑成绩相关性研究[J].体育科学,1997(1):36-39.
[4]艾伟康.世界优秀100m跑运动员的速度特征[J].田径,1999(5):1 3-17.
100m学生 篇7
某煤综合处理场工程原料煤储煤场, 钢屋盖采用双层钢网壳结构, 跨度100 m, 矢高38.43 m, 网壳厚度3 m, 总长340 m。布置形式:中间为长240 m跨度100 m的圆柱面网壳, 两侧为直径100 m的半球面网壳。周边支撑结构为三角形钢筋混凝土排架, 中间支撑为5个直径7 m的钢筋混凝土圆筒, 如图1~图3所示。
2 结构概念设计与方案比选
2.1 网壳厚度与大桁架高度取值的考虑
根据JGJ 7-2010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中, 网壳结构的基本规定:沿两纵向边支撑或四边支撑的圆柱面网壳, 其厚度可取跨度的1/20~1/50, 即2 m~5 m;双层球面网壳的厚度可取平面直径的1/30~1/60, 即1.7 m~3.3 m;综合两方面的因素确定网壳的高度为3 m。立体桁架的高度可取跨度的1/12~1/16, 即4.7 m~3.5 m, 因为桁架内需要提供可逆移动带式输送机 (高2.5 m) 的运行空间, 立体桁架内的腹杆需躲避设备, 最终钢桁架高度确定为6 m。
2.2 网壳与大桁架相关关系的考虑
储煤厂钢屋盖设计的初始阶段, 将网壳与大桁架分开考虑, 在两结构相邻处, 网壳增设边桁架, 各自计算。发现两结构的位移均很大, 超过容许挠度值1/300的规定;构件截面过大, 很不合理, 很不经济。后来将网壳与大桁架一起考虑, 网壳与大桁架相连接, 连接部位提高刚度, 经3D3S11.0计算, 能够满足结构要求的承载能力、位移变形及稳定验算。故将网壳与大桁架相接方案确定为最终方案。
2.3 结构分缝的考虑
储煤厂长340 m, 宽100 m。根据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温度区段的要求, 纵向温度区段不超过180 m, 横向温度区段不超过125 m。因此在长方向的中间处设置一道宽度400 mm伸缩缝。
2.4 与工艺等专业配合的考虑
1) 可逆移动带式输送机卸煤时, 落煤摩擦钢桁架下弦支撑, 下弦支撑的杆件需作保护钢盖板或耐磨层;2) 可逆移动带式输送机滚筒工作周期1.017 s, 与钢结构的自振周期 (0.5 s) 不一致;3) 储煤场钢屋盖两端需设置消防梯;4) 钢屋盖围护板设置采光带, 满足场内采光要求。
2.5 最终确定结构方案的主要情况
在长方向的中间处设置一道伸缩缝, 伸缩缝的两边对称布置。半边的结构方案为:直径100 m的双层半圆球形网壳和直径100 m长99.65 m的双层柱形网壳。
3 结构的荷载与作用
结构荷载见表1。
栈桥下弦节点荷载取值:恒载:找平层25×0.03=0.75 k N/m2;结构层12×0.1=1.25 k N/m2;钢梁自重0.765 k N/m;下弦节点恒载共计: (0.75+1.25) ×3×3.15+0.765×3.15=21 k N。活载:楼面活载3.5 k N/m2;设备活荷载18 k N/m;下弦节点活荷载共计:3.5×3×3.15+18×3×1.2×0.5=66 k N;
关于节点球自重的考虑:网架自重计算为考虑20%节点自重, 故将钢材材料密度由7.85e-006 kg/mm3改为9.42e-006 kg/mm3。
4 结构的力学分析结果
本钢屋盖总体结构的力学分析包括:1) 按照线性分析理论计算在不同工况及组合下构件的内力及位移;2) 钢网壳温度内力计算;3) 按几何非线性分析计算网壳的稳定性;4) 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计算。网架最大自振周期0.500 81 s, 远远小于往返式皮带给料机周期60/59=1.016 9 s。故认为不会与设备产生共振, 满足要求。
69.523 mm<100 000/300=333 mm, 满足规范要求。
5 结构杆件的优选原则及校核结果
钢桁架杆件的应力比控制到0.85, 绕落煤筒环形钢杆件控制到0.9。网壳杆件应力比控制到0.9。受压杆件长细比控制到1/170, 受拉杆件长细比控制到1/220。桁架上、中、下弦杆调整为Q345级钢, 靠近支座处的上下弦及腹杆做人为加强。在该储煤厂中间设缝处、上下弦杆及腹杆做人为调整。通过对杆件截面调整, 最后全部满足要求。
6 结构设计的最终结果
结构设计材料统计表见表2。
7 结语
此种大跨度储煤结构与球形储煤场相比, 储量大, 造价相对较低, 本文所述储运煤方式有效解决了生产效率低的短板。本工程有效的解决了落煤时煤与屋盖部分相干涉的问题, 通过桁架与网壳整体协同受力解决以往大跨度桁架超重甚至无法实现的难题, 对此类储煤结构形式的设计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结合某大跨钢屋盖设计实践, 对100 m跨网壳与管桁架组合型网格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 从结构选型、受力分析、结构设计、构造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 对此类储煤结构形式的设计与推广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空间网格结构,结构设计,储煤场
参考文献
[1]罗尧治.大跨度储煤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胡成功, 赵奇.浅析几种储煤场储煤形式的优缺点[J].露天采矿技术, 2013 (6) :25.
【100m学生】推荐阅读:
学生管理学生05-08
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10-26
大学生残疾学生08-18
尊重学生与关爱学生09-11
相声:好学生坏学生09-27
大学生学生自我评价07-02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08-13
要认识学生要学习学生06-27
三好学生学生自我总结08-18
小学生自荐三好学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