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2024-09-13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精选10篇)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1

当前, 我国教育将在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到2010年招生数量将达到25万人以上, 与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大体相当。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职业高中教育, 与此同时, 高职生的增加也带来了学生程度差距的拉大等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难为易, 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如何将抽象的问题, 用通俗的方法传播给学生, 形成大众科学, 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课题之一。笔者结合长期从教的体会, 对职高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通俗化教学”作以下探讨。

一、深入浅出, 掌握知识技能

1. 了解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的最一般规律的源于实验的精密基础学科, 它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方法论。它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验基础、逻辑思维和数学表述三种要素。

2. 根据职业教育“教学原则”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学上, 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是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 即“实用为准, 够用为度”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 在教学中努力将一些较难理解, 不易计算的章节作为弹性内容 (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超重、失重等) 来处理。对一些重要概念 (如动能与动量、电磁感应、电动势等) 加大学习力度, 补充学时, 加强实验教学, 争取做到节节有演示, 课课亲动手。

3. 教师语言个性化、通俗化, 做到生动化教学

易中天教授的“水煮三国”,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掀起了全国学经典的热潮。可见, 教师用个性化、通俗化的语言讲课, 课会讲得生动活泼, 降低教学中公式化、抽象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说, 讲课声音要注意抑扬顿挫, 突出重点, 语言要轻松活泼不失幽默, 善于利用肢体语言, 吸引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使他们心随眼动、眼随身移, 内容上要穿插故事、哲理、实验来辅助教学。

例如:笔者在讲“转动力矩”概念时, 将一吸盘分别吸在门的不同位置后, 来分别开门, 这样几个连续动作, 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门的转动不仅与力有关, 还跟力臂有关, 然后很自然地通过图示, 进一步讲解力矩概念, 学生很容易接受。

再如, 在学习“电磁波”这节时, 笔者先出示了麦克斯韦的人物画像, 简单介绍了这位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之后, 扮演成这位科学家, 重现当年预言电磁波存在的思路, 提出了“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两个基本观点, 让学生在欣赏麦克斯韦聪慧的想象、惊人的判断以及超凡的数学功底相结合的思维判断过程的同时, 不知不觉理解、记忆了电磁场这个极抽象的概念。类似上述教学案例还有许多, 正是通过这种生动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配合, 学生们对物理课程产生了兴趣, 由被动地听课变为爱学、想学、愿意学。

二、加大学生参与力度, 注重过程与方法

1. 洞察学生心理, 了解兴趣所在

洞察学生心理、把握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状况和特点, 对于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跟踪调查, 发现职高学生中90%的人对物理学习只是直觉兴趣, 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70%的人对物理有操作兴趣, 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30%的人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 他们的兴趣中心已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 理解它的物理实质。

概括起来, 可分两个层次, 一是直接兴趣, 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二是间接兴趣, 即对事物本身并不一定十分感兴趣, 而对事物的原因更感兴趣。因此物理教学首先要重视直接兴趣, 又要不失时机地转向间接兴趣, 即引起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兴趣, 使兴趣不断得以深化。

2. 以学生为主体, 互动式交流是手段

教与学是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的。根据学生“太易则怠, 太难则怯”的特征, 在开展课堂讨论、互动交流时, 就要精心选择讨论主题,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令他们“跳一跳才能够到苹果”。一个成功的课堂讨论路径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 开启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例:笔者在“电磁波”一课中, 设计整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合上书, 三五成组进行辨析:机械波与电磁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如, 每节课小结时, 都先请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反复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是表达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做的优点是: (1) 使教师能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2) 培养了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3)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不是机械照搬教材上的说法。 (4) 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易遗忘。

又如, 在复习总结“磁场及左、右手定则”即“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方向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一节时, 学生们最后将左手称为“力手”, 将右手称为“磁手”, 将这两个易混淆的定则区分开来。学生们往往能采用这种极通俗的“符号口语文字化”方法将抽象的不易记忆的概念和规律化解为自己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 课堂讨论、自我总结、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张扬自我的个性。提供给他们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 也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 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 与时俱进

素质教育要求贯彻“三维目标”, 即处理好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关系。“乐学”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渗透。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求教师要在人格上尊重学生。教育是一种信托行为, 第一原则是不要伤害学生, 对每一位学生的利益都特别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给老虎一座山, 给猴子一棵树。

教育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培育人格, 用智慧点燃智慧, 用生命影响生命, 因此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 拥有高雅情趣, 通过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内涵、坦诚率直的行为树立威信, 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

通俗化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 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当然推崇“通俗化教学”是出于对学生接受水平和接受方式的考虑, 强调通俗化和趣味性不可避免, 也是必要的, 但这与保证所传播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没有矛盾, 更不能以牺牲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为代价来片面追求通俗化和趣味性。把经典理论作通俗化的解读, 同时避免庸俗化的讲解, 力争做到“雅俗共赏”, 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通俗化教学”追求的目标。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2

1、本课中,能根据高中音乐课标要求,依据高中生的身心特征,在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下,准确确立了本课“三标”,确立了合适的教学容量。

积极引导学生在聆听经典通俗歌曲、感受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这一做法符合课程标准对“音乐鉴赏”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要求,符合高中音乐鉴赏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今后要坚持的。

2、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体验”这一教学方式的主体地位。这也就决定了老师不是“红花”,学生才是“红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本课中,老师通过精选通俗歌曲、提供相关作品的背景材料、PowerPoint展示、辅助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等等给予适度的引导;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则留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形成对通俗音乐的感受、感悟。一节课下来,学生从不肯说到积极开展合作交流、讨论、发表见解,从不唱到轻声唱,直到最后上台进行“我歌我show”,充分说明了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对本课内容的直接审美感受和体验。这也启示我们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不可以教师一言堂,感觉从头至尾讲得很精彩,忘了学生;更不可以将课堂演变成教师本人才艺展示的舞台,“全抢了镜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3、本课积极迎合了新课程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以“问题”贯穿教学各环节,听、析相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授其“鱼”,又授其“渔”。

课堂上学生们对“周杰伦及周杰伦的歌”的精彩评价,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些语言是如此地发自内心,是那样地充满真诚,既有学生对通俗歌曲的感悟,又显示出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价值取向。与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益相比,那种教师试图诠释音乐、以教师的体验取代学生体验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是远不可及的。我想,搭建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课堂全过程,表达个人的情智,是体现高中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数之一,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4、通俗音乐是我国当今社会音乐百花园中一个最具群众性的品种,更受到我们广大高中学生的喜爱。

但通俗音乐同时也表现出了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特点。这就给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引导高中生正确鉴赏中国通俗音乐?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音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学生的个体行为。本课中我既没有回避学生的思想,也没有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学生,而是在课行将结束之时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口头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同时,我也作为一份子,主动参与到学生中去,在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循循善诱,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撑。这一做法,已跳出“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的禁锢,允许学生求异思维的存在,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是我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的重大革新。

一堂《中国通俗音乐》鉴赏课,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例如,如何解决好必要的音乐鉴赏探究与有限课堂时间的矛盾;如何提高大型公开课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们较短时间内适应环境,迅速进入正常学习状态……这都成了我的新课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通俗文化的渗透 篇3

一、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

通俗文化的形成和表现多以诗歌、音乐和影视作品为主,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在通俗文化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就可以先从诗词教学展开。从诗词的特点分析,它们抑扬顿挫,音律规整,乐感丰富,有很多古诗词都被改编成了音乐作品。而诗词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歌曲作为通俗文化的重要形式,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通俗文化的渗透就可以先从音乐的角度展开。例如,在初中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王菲的名曲《但愿人长久》,李煜的《相见欢》是邓丽君甜美的《独上西楼》,那么,语文教师在讲解到这些涉及现代音乐作品的古诗词时,可先播放这些歌曲,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也以演唱的方式来学唱这些诗词,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对诗词特点的认识,感受作者的情怀。诗词与音乐结合中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和现代歌曲因年代不同,情感的表达会有含蓄和开放之分,因此在相互结合中还需有所区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通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有更好的认知,更好的从诗词中了解通俗文化的内涵。

二、在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渗透

语文教学是从一篇篇文章中展开的,而字、词、句、段做一篇文章构成的基础部分,修辞手法在文章的句、段、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些修辞手法在一定的形式下也体现着某一种通俗文化。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笔下的“……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学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中,老舍先生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拟人句,拟人修辞手法虽然处处可见,但这句修辞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通俗文化的渗透还可以从广告词中展开,例如,教师在讲解夸张这一修辞手法时,可将贵州茅台酒的广告词“空杯尚留慢杯香”举例表现,这一广告词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茅台酒的醇香味美展现出来,更好的突出了茅台酒的特点。广告作为通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多广告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并具有新颖短小、富有创意的特点,所表现的是一种浅显易懂的“通俗文化”,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人们的目光,修辞教学中,教师将这些修辞手法和通俗文化中的内容相结合,能够在语文修辞教学中间接的将通俗文化渗透其中。

三、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渗透

在新课标中,其明确提出了“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要求,从这一要求中可以发现,新课标认定初中阶段的朗读教学具有多个方面的教学功能,并对初中生的朗读技巧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朗读是感悟文章思想和情感的一个主要方式,从苏教版初中语文中所涉及的文章分析,朗读何其芳的现代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能够感受现代生活的美好,体会当时社会环境背景下的民族荣辱,滋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能够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战乱的频繁,体会当时居民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模式的期望;朗读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体会孩童的天真和大人的悲凉……朗读,寻求不仅仅是语感上的优美,很多情况下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内容,而根据学生朗读心理、朗读需求和朗读态度的不同,以及文本自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特点,在反复朗读中,不仅能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现代汉语语感,还能体会文章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精神所在。

四、在初中语文延伸阅读中渗透

知识的索取仅从课堂中获得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利用一些和通俗文化相关的影视剧来引导学生直接的感受和学习通俗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很多文学作品搬入了荧幕之中,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通俗文化的渗透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展开,例如在讲解《木兰辞》这篇文章时,文章以木兰替父从军为背景,刻画了花木兰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而电影《花木兰》作为相同背景的影视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中,或课外先让学生欣赏一下这部影视作品,在感受电影中真实战争场景下在展开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花木兰的勇敢、坚强,以及对父亲身上的爱。从这种延伸性的阅读模式展开通俗文化的渗透,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这对学生通俗文化鉴赏能力和相互间交流能力的提升都哟这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俗文化作为一种接近大众生活需求的文化形式,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不仅需要语文教师从丰富的通俗问题中充分的挖掘语文教学资源,还需要将语文教学和通俗文化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展开多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与形象,才能刚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4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通俗化,课堂讲授,感性材料

课堂讲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形象直观和通俗易懂。在中职政治教学中, 要做到直观化和通俗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 认真探讨和掌握通俗化教学的实质、规律及基本方式方法, 对于保证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中职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俗化教学的理由

所谓通俗化教学是指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使抽象难懂的原理具体化, 深奥的理论生活化。实质上就是在理论教学中, 注重给学生可感知的材料, 并在感知材料的支持下, 启发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理性知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对于大部分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中职学生来说, 显得格外重要。

(一) 由理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理论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必然规律的反映, 是指在某一活动领域中联系时间推演处理的概念或原理, 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特性。理论是对现实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以大量的感知材料作为基础的。要使人们懂得理论是什么, 就必须告知理论是从哪里来的, 并把理论产生所依据的感性材料重新展现。

(二) 由人们的思维规律决定的。思维规律是思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所遵循的规律。思维规律是由外部世界的规律决定的, 是外部世界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反映, 不是在人脑中孤立地主观地产生的。不管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还是从认识到实践, 都不能离开感知材料。从认识到实践, 就是运用理论说明现实问题, 说明的问题越多, 就越有效, 学生对理论就越加信服。

(三) 由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中职学生普遍来说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在接受理性认识时往往需要有感性材料的支撑,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促使学生利用感性材料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通俗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通俗化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就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一)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表明, 针对性地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些感知材料, 使其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相关问题, 是保证感知效果的首要条件。感知材料的针对性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具体的观点、原理, 有目的地选择事例和感知材料。如用某些西方国家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说明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就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及时提供有关材料加以分析引导, 使学生明白事情的真相, 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爆炸案, 就是一起暴力恐怖性质的爆炸袭击案件, 必然招致全国各族人民的谴责。

(二) 对比反差应明显。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大量正面事例, 还需要有反面典型, 形成对比。通过对比, 加深学生的理解, 远远比灌输正面结论深刻得多, 清晰得多。比如通过比较新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 逻辑性要严谨。提供的材料必须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防止胡编乱造不合情理。如在讲意识的产生时, 可以这样设计:意识是生来就有的吗? 不是, 有了人才有意识;只要是人就有意识吗? 不是, 大脑健全人的才会有意识;具有健全的大脑就一定有意识吗? 不是, 只有与客观环境发生关联后才会形成意识。这样一步一步使学生对意识产生的全过程有一个较深刻和完整的认识。

(四) 语言要生动有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生动的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达到教学通俗化, 首要的是使语言简明生动、风趣, 还要提倡普通话。如果语言生涩难懂或者方言严重, 那么再好的感知材料也难以让学生接受。如讲矛盾的转化时, 举例说明:两个人今天是好朋友, 明天因为一点小事产生了矛盾, 后天又有没处理好的问题使两人的小矛盾变成了大矛盾, 过了一段时间, 两个人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 形成了不好解决的敌对矛盾。这样举例, 使得学生明确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通俗化教学的要求

在政治课中实施通俗化教学, 不是使教学简单化、低层次化, 而是对广大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 对理论融会贯通是通俗化教学的前提。政治老师不仅需要把握理论的内涵, 更要明了理论的实践意义。只有自己首先信服真理, 才能教育学生信服真理。只有自己充满活力, 才能给予学生“正能量”。如果自己一知半解, 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启迪学生思维是通俗化教学的核心。教学通俗化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 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 接受新知识, 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事例中悟出哲理。不能把通俗化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的淡化、语言的庸俗化, 甚至用小道理取代大道理, 满足于课堂上的热闹。

(三) 收集材料是通俗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的通俗化离不开丰富的感性材料, 这些材料既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提供的新鲜事例, 又包括经过调查收集的有关学生的思想、家庭等现实问题。收集的感性材料应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四) 讲究语言技巧是通俗化教学的关键。课堂讲授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 教学通俗化的关键是语言通俗化。同样的章节内容, 不同的人讲, 效果是不一样的, 甚至截然相反。有的人讲后令人振奋意犹未尽, 有的人讲后令人昏昏入睡, 关键在于语言技巧。语言通俗化要做到语言生活化、大众化, 要增加语言的信息量, 注重讲究表达艺术, 形式要多样化。

通俗化教学是服务教学的, 在化解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每名老师都能掌握这种方法, 课堂就一定会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陈奇忠.思想品德课中“书面预言”通俗化教学的实践.文理导刊, 2013, 7.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5

【摘要】语文教学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爱上阅读。而通俗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叙事手法及其娱乐性、传奇性和模式化深受大众的喜爱,也是青少年课外阅读的首选。所以将其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有价值的。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性表现在:可以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进行人生教育,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力等四个方面。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通俗小说;中学;语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充分担负起“育人”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形下,将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方面,通俗小说的娱乐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得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爱上阅读,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之所以选取中学教学为切入点,是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已趋成熟,知识体系逐渐完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具有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且,这一时期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决定性作用。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满足青少年的阅读接受心理

通俗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代表形式,也具有自己不同于精英小说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娱乐性、模式化和传奇性。这三个特征其实正好迎合了高中生的阅读接受心理。

(一)娱乐性满足了中学生娱乐消遣的需要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平时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娱乐消遣,而通俗小说恰恰满足了它们的娱乐需求。通过阅读通俗小说,读者很容易得到一种审美快感,这就是通俗小说的娱乐性。通俗小说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如果把这种娱乐性引入高中语文教学,那么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生动起来,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了高中生学习语文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同时,通俗小说的娱乐性不仅仅可以运用于通俗小说的教学中,它完全可以引入其他精英文学形式的教学中。强调娱乐并不意味着媚俗,更不能舍弃文学的灵魂。这种娱乐性必须是在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传奇性满足了高中生的猎奇心理

通俗小说都是传奇故事,所谓传奇就是超常规的生活。通俗小说的传奇性正好可以满足中学生的这种猎奇心理。武侠小说中侠客无拘无束、仗剑任侠的生活正是很多渴望自由、做着英雄梦的高中生所向往的;而言情小说中痴情男女的爱恋又正符合少男少女们的幻想,于是自然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三)模式化给予了青少年的阅读快感

“通俗小说是注重题材和表现手段的一种小说类型。由于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表现手段,通俗小说也就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创作技巧……这些创作技巧构成了各类通俗小说的模式。”[2]如果把通俗小说的模式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一方面会引起中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种教学会增加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它的传承必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而渗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的通俗小说,既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知识水平,又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可以直接作为传统文化的“入门”教材。如果精心挑选一些这样的通俗小说引入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三、进行人生教育

通俗小说是属于民众的文学形式,它不是说教而是在讲故事,借助通俗小说这个形式进行人生教育,就注入了许多温情的成分。借助通俗小说进行人生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可以培养高中生的侠义精神

现代社会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人很容易迷失自我,变得自私和功利。通过通俗小说教学,帮助他们领会侠义精神的内涵,对中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以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自然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没有情感不懂得爱的人一个冷漠的人,他的一生也永远是黯淡无光的。而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懂得“爱”,或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而通俗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则可把人间的各种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可以直接作为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教材。如果高中生能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汲取些许营养,将会受益匪浅。

四、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通俗小说中是有很多精品,但也混杂了不少低俗之作,这些作品粗制滥造,充斥了大量的色情、暴力情节,如果高中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作品中,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从大量的新时期通俗小说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新时期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良策。

综上所述,通俗小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青少年的阅读心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人生教育,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四个方面。将通俗小说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教学的范畴,它对增加全民族的阅读热情,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深厚的文化积淀却是伴随终生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6

本人就一直在琢磨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化解新教材遇到的新难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后,受益非浅,大受启发。于丹教授对孔子的思想解读用了大量的小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她在解读(论语·里仁篇)的这句“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举了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他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吧,冬天就冷,互相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子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过于密集。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她通过这则通俗易懂的哲学寓言,使大家能轻易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蔬的分寸。这种“小故事,大哲理”的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首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收集便利。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哲理是深奥的,难以理解的。其实并非如此,很多看似难懂的哲理,往往是从小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别小看一个个短小的故事,里面却可以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和无尽的智慧。所以我们不妨来个思维转换,通过小故事反推过来理解深奥的哲理。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多如牛毛,收集是非常容易便利的。其次故事短小、精炼。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不会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再次故事富有趣味性,符合同学们的味口,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可以通过老师的别有用心的“导”,引领学生有意识的“思”,从中“悟”出“理”。

“小故事,大哲理”的教学妙招,在运用上我是进行精心设计 ,其中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流程如下:

1.指导:课前分组,明确要求、目标内容具体、分工明确(谁负责收集、制作、谁负责文字整理、展示等),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外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使学生掌握分析整理材料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2.遴选:教师对学生初步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遴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通过再加工后要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这个环节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3.展示:由学生推选的组长上台用多媒体展示收集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会注意关心其他同学对自己小组劳动成果的反应,如果教师“一言堂”,就不会有此效果。

第一组同学收集的故事展示: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这故事总计45个字,同学们很快就明白“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意思是:陆九渊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通过内心感悟。

第二组同学收集的故事展示:清官海瑞的故事:海瑞声名远扬,堪称中国古代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典范。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人。由于自己年仅3岁的女儿,接受了一个陌生男子给的食物,他便认为自己的女儿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这一礼教规定,便下令赐死自己的女儿。学生听了感到特别震撼,很多学生本来难以明白“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理为何会杀人?”。通过这故事很快便明白:理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后儒以理杀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封建伦理纲常摧残人性能置人于死地。从此以后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别小看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却能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

该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理解等学习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通过过程与方法的精心设计,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的学习,培养了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有效地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我认为这是有效的教学一招!

摘要:历史必修三思想史专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奥难懂的哲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则则小故事把原本深奥难懂的哲理变为通俗易懂,学生轻松掌握,从而有效地化解这一教学难点。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通俗化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处处都可以领略到数学之美.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巧妙的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数学理论相结合, 建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然而课堂的建立不是信手拈来, 需要教师精心预设,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活素材;建立开放、多元化的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来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领悟生活中的另一种美. 学生在贴近生活中触摸数学, 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提高.

一、精心预设, 巧借生活元素

教材, 是教师授课的依据, 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精心选择生活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生活元素轻松、自如地植入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的枯燥、抽象, 而是更为贴切、自然, 具有亲切感、新鲜感,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对“轴对称图形”进行预设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观察五角星、蝴蝶、脸谱、树叶等物品, 提出问题.

老师:判断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并将对称轴画出来.

漂亮的实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由感性触摸向理性思考过渡, 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老师: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叙述的时候也变得简单而有条理, 明白了其中线与面之间的关系. 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以生活为基础建立问题.

老师:请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并将其图形简单地画出来.

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举例和画图中都很积极, 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 还逐渐地发现了新的知识.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我发现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也可以两条和多条.

通过这样借用生活的元素进行预设, 学生不再感觉课堂的枯燥,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很深刻到位.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1. 开放性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教师可以将学生难理解、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式”情景中, 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猜想、验证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思考的广度,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

例如在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建立“我为校园做些事”为主题的课堂, 给校园设计一个花坛, 利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学校给出一个正方形, 但是要求种花的面积是花坛的一半, 看一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快、最好?

这一问题使学生的热情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个个都进入了冥思苦想的状态. 经过小组内的讨论研究, 都设计出了非常漂亮的平面图.

老师:学校又给出了这几种草, 这是价格表, 要求总价不能超过1000元, 我们又该怎么设计?

学生在开放式情景的引导下, 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将综合的图形先差分成自己熟悉的图形, 再结合各种图形的性质、特征, 相互之间的角的关系、线的关系等相关的知识来解题, 不仅让学生系统地整合了平面图形的性质, 还增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灵活性.

2. 多元化的生活情境

教师对生活的改编、加工和重组, 使得知识的呈现更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直观的实物、多媒体、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来建立多元化的生活情景,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由感性的参与上升到理性的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逐步地引导学生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时,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结合生活先给学生建立一定的问题情景. 老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期两天的春游活动, 三班男生如果每个房间住4人, 则有19人没有房间住;如果住6人, 则有一个房间住不满, 那么三班有多少男生? 有几个房间?

学生对这样的叙述不是很明确, 也很抽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小木棍和画方块的形式,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会逐渐地明白房间和人数之间的关系, 得出其中的一些不等式.

学生:房间数为x, 男生数为y, 则有4x + 19 = y且6x >y, x, y都为正整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对问题进行分析, 使学生的思维不固定在一种单一的模式里, 形成了多元化的解决方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效率, 建立了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体验应用, 领悟数学魅力

1. 在生活化的问题中获取数学知识

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使学生一时很难理解. 教师可以将知识隐含在生活现象中, 在学生对现象的分析、思考、猜想、验证中,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逐步找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也使得学生的思考有内容、有主题, 而不是纯理论性的、空洞的思考, 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函数”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元素来建立对函数的认识.

老师:公共客车从学校到市区的行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其中涉及几个量? 哪些量是变化的, 哪些量是不变的?

学生拥有坐公共客车到市区的生活经验, 加上对速度公式的了解, 非常轻松地就会得到答案:路程是不变的, 时间和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可以顺势建立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对常量和变量有所了解, 进而可以深入研究其中的变化.

老师:从学校到市区的路程是34千米, 去了五次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0、25、29、27、35、40分钟, 那么我们计算一下公共汽车的速度? 能不能用图示来表示这些数字?

在学生的计算中, 反复地利用v = s / t公式, 充分地了解了其中的关系, 为建立v - t图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顺利地通过描点、连线建立了相关的函数图. 通过这样的学习, 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摈除了以往单调抽象的讲课, 课堂变得生动贴切.

2. 在数学理论指导中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对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圆满解决, 强有力地建立了学生的信心. 在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中, 教师可以将问题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使学生能看懂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促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生活问题, 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 来圆满地完成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相似三角形”后,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的元素来建立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的解决.

老师:大家看到咱们操场上的旗杆了没有, 大家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

学生都觉得那么长的旗杆要测量高度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有的同学建议爬上去, 有的同学则说要让旗杆“躺”下来, 但是这些都不现实, 也很困难, 被一一地否决了, 学生的思考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老师: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工具, 这个1米长的木尺.

学生就更觉得不可思议了, 除非将旗杆变小.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迅速点亮了部分学生的思维, 产生了新的办法.

学生:我知道了, 借用太阳的光线, 在地面上建立木尺和旗杆的影子, 我们只要测量出这两个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学生的回答使全班学生顿悟, 立刻想到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从而很快地计算出了旗杆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学习, 使学生见识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同学们都有了想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最终还要为改造生活服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建立自己对数学的敏感度, 能够轻松自然地捕捉、组合生活中的数学, 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将学生的学习变得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师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素材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建立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将数学学得更扎实、更接地气, 为将来改造和创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 2012 (28) .

[2]杜友明.新课标下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 2008 (25) .

提高通俗音乐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篇8

一、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课程进入课堂,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艺术教育的趋势。通俗音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和现实心态,更趋向平民化、个性化、大众化、其优美的词曲,配器和演唱先出新、异的良好势头,对鼓舞、引导、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调节心境都起到良好作用,通俗音乐课程以其自身的艺术特色,给学生以慰藉、 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欣赏通俗音乐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疲倦;可以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更积极的性格风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欣赏通俗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新鲜感。

二、通俗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俗音乐能丰富学识,陶冶情操。我们应该把一些含有不健康元素的歌曲剖析给学生,以此提高他们的对歌曲的区分能力、 审美能力和艺术的鉴赏力。把流传经典、通俗易懂的通俗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品位。以大陆和港台流行歌曲为例,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音乐题材,有表达对祖国深厚的爱恋之情的歌曲,如《龙的传人》,它是校园民歌中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沉默的母亲》所唱的已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母亲,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母亲——我们的祖国。

也有武侠题材的歌曲:如《相伴到天涯》,作为影响国人最深远的武侠题材歌曲之一;《爱江山更爱美人》里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再加上歌谣体的旋律和通达大气的演唱,可以算得上武侠歌曲中的又一经典。

优美纯朴的校园歌曲也是通俗音乐课程教学的重点,如《外婆的澎湖湾》,它是校园民歌运动的纪念碑,乡土情怀的音乐写真,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影响一代人的不朽之作;《月琴》是一首真正融合了传统的校园歌曲,词曲中有对乡土音乐、民间艺人的关注;《同桌的你》易学好唱,伤感煽情,使人仿佛又回到少年那场梦幻天真无邪的青春岁月。

淡淡忧伤和愁怅的通俗歌曲也深受学生喜爱。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以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象征了现代人心灵的疏离; 《野百合也有春天》是一首极其精致的小品,严谨工整的歌词、秀美深情的旋律、平静稳定的结构之下都涌动着似水柔情;《海阔天空》这首歌感动了无数灵魂,走进了无数人的心间;《我是一只小小鸟》唱出了一个普通人的心声,安慰每一个在生命中尝尽甘苦的名字。

以上这些题材歌曲的词曲都是真诚健康的,并且具有时尚和青春气息,深受青年学生们的喜爱。在这些音乐作品里,学生们既能感受到对过去美好岁月的重拾和追忆, 也能感受到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如今,已有一批作曲家开始把西方摇滚乐,爵士乐,迪斯科和其他流行音乐品种同我国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通俗音乐的新风格、新流派、新品种,创作出一些受人欢迎的作品,如《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词曲里对自由的渴望、对真实的期待和对个性的张扬充分体现了“摇滚精神”; 《从现在开始》的音乐反映了热情轻快的南方摇滚,自信而不张狂,像七月南加州海边达到上飞驰的吉普,头上是湛蓝的天空和灼目的阳光;《告别》这首歌辉煌的气度是对通俗音乐张力的拓展。词曲具有真正诗化的特征,也可以说,它共同复兴路诗歌统一的传统;《之乎者也》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出来一种蕴涵着能量和灼热情绪的“声音”,并用摇滚的形式来传递词曲中极富“现代感”的信息。

在通俗音乐这个大概念下,应当包容各种不同题材音乐的风格与个性,我们应该把各种优秀的健康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通俗音乐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通俗音乐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教师,在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教育功能,以及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之后,我们要结合理论与实践,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学习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

教师要在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前提下,系统地传授一些音乐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平时可以结合具体作品的欣赏,并随着欣赏曲目和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学习和了解,逐步建立系统的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手段,最终还是为音乐欣赏服务的,在欣赏过程中将知识和实际的情感体验相融合,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最终归宿。

2.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

多听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通俗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通过聆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歌曲,扩大欣赏面,提高学生的灵敏性,使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通俗音乐的内涵,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处于享受艺术、享受音乐课堂的状态,构建一个充满意境及想象力的课堂气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通俗音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不难发现:通俗音乐是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的有利因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通俗音乐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摘要:在学校的通俗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挑选合适正确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通俗音乐的教育和感化功能,本文以通俗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切入点,分析提高通俗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9

一、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作用

人们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进行革新,以往单一的演唱歌曲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音乐欣赏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我国的音乐事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创新。声乐艺术在能够保证正确的发音技巧的基础上,可以将这三种唱法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取三者之中的优势,在融合的时候要体现出每种唱法的特色,形成适应时代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演唱风格。

二、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方式

1、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对唱歌有所了解以及会唱歌的人,都会知道唱歌的方法,需要用丹田来发力,用气来演唱歌曲,分析美声以及通俗两种唱法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些相同的特点,美声唱法是通俗唱法的基础,通过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通俗唱法,更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二者有共同的特点,美声中的很多东西在通俗唱法中都能够得到体现,比如在呼吸方式上,演唱者在使用通俗唱法演唱歌曲的时候,普遍会使用气声,这就是在美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要有充足的气息,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歌曲,体现出音质以及张力。很多演唱家和歌手将这两种唱法进行融合演唱歌曲,比如安德烈波切利、平安等人,他们在这方面的融合做的比较出色,演唱的风格以及对歌曲良好的表现力,让人们非常喜欢[1]。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如果使用美声和通俗唱法进行演唱,能够将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就可以让歌曲表现的更加丰满。比较具有代表性,深受人们喜欢的歌曲,比如《我和你》,这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由刘欢和莎拉布莱曼一起合作演唱的一首歌曲,二者也分别是通俗歌唱家以及美声歌唱家,这一合作使得歌曲非常成功。

2、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美声和民族这两种唱法的融合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融合之后的演唱效果相对传统的用民族唱法来演绎歌曲,更加具有新鲜、巧妙的感觉,具有很多差异。经过有效的融合后,其所表现出来的是音域会变得更加的宽广,音色则会变得更加圆润[2]。学生在学习这两种唱法的融合时,要想实现完美的融合,就需要注重多学习国外的美声唱法,能够清楚的了解国外优秀的演唱方法的融合方法,经过反复的练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更好的发展。

3、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对于这两种唱法的融合还是比较常见的,很多歌手也都很熟悉,我国对于民族和通俗唱法的融合的研究也有不错的成果,也有很多深受欢迎的作品,比如谭晶的《天空》,祖海的《在那东山顶上》,这些歌曲的演唱中都有效的将民族与通俗唱法进行了融合,主要以民族唱法为基础,加入了一些通俗唱法的元素,这种全新的演唱方式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3]。还有周杰伦和宋祖英成合作演唱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千里之外》等,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将两种唱法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让人们耳目一新,歌曲效果很成功。

4、学生要了解每种唱法间的差异,把握其中的本质规律

美声和通俗唱法讲究的是对气息的运用,因此学生首先需要对每种唱法有深入的了解,明白他们各自的特点,能够从中把握住本质的规律,学生后只有掌握了不同的唱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不同唱法融合的练习[4]。在声乐学习中,呼吸、发声、共鸣以及语言练习都是歌曲演唱中非常基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做到有重点的学习,对进行练习,最终能够掌握这些声乐技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演唱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在毕业后,在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学生能够用不同的唱法去演绎歌曲,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这三种唱法都有所了解,都能够进行演唱,社会环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对于另外两种唱法也会有所了解和掌握;学习民族声乐的大学生,在学好这一唱法的专业基础上,能够懂得一些美声和通俗唱法;学习通俗唱法的大学生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另外两种唱法,社会更希望有三种演唱方法都会的演唱人才。因此学生要对这三种唱法多进行学习、了解和掌握,在学好所选演唱方法的相关专业知识外,也要多进行拓展,能够掌握其它唱法的基本要点,能够灵活的使用不同的唱法进行歌曲的演唱,让自己一技多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音乐素养,更好的实现就业。

三、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让音乐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进行变化,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进行融合演唱歌曲,是在美声和民族唱法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创新,也具有较大的困难。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这三种唱法的区别和特点,从中把握组本质规律,学生要掌握三种唱法的演唱规律、演唱方法,以及对不同唱法进行融合的融合方法,实现有效的融合,可以让歌曲的表现更加新颖,更富有感染力,歌曲演唱效果更好,让这三种演唱方法能够更好的发展,实现音乐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化发展。

摘要: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歌曲是人们最喜欢的一门艺术,经过发展,形成了美声、民族以及通俗等多种唱法,每个唱法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时代变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让这三种唱法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以及声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吉乐教学中美吉、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

[2]赵敏.由碰撞到融合—三种唱法的发展之路[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

有机化学的通俗化教学 篇10

一、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关系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三者实质是相通的,但每种唱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关系奠定了三者相融合的基础[2]。

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并于文艺复兴后逐步成形,也可以称为柔声唱法。它要求歌唱者采用半分力量演唱,在高音部分,无需使用强烈的气息冲击,而是以自然柔和的发声进行演唱。新时代的美声唱法在欧洲的歌剧、清唱剧及音乐会中广泛应用,其最主要的特点为混合声区唱法。

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及审美的基础上,根据汉字的发音吐字,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其不仅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优点,而且融入了美声唱法的特点。民族唱法包括戏曲、民歌、歌剧等,民族唱法对吐字咬字、形体台风、声韵的处理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民族唱法主要是以真声为主,需要打开胸腔,适度地打开喉咙,喉咽不要求开的太宽,注重喉结的稳定性,通过气息和声带的变化形成细长且灵活的共鸣管。

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比,通俗唱法的形成相对较晚,始于我国20世纪30年代。这种唱法比较接近自然说话,完全使用真声唱,在演唱过程中富有激情与感染力。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通俗唱法比较注重气息的运用,在演唱过程中,将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组合,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发出,因此发出的声音较为自然,且富有情感。

二、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消费也发生了改变,为了满足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需要采用创新的方式,将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享受[3]。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将美声、民族、通俗这三者唱法相融合,使这三者的结合发挥独特韵味,满足当前音乐多元化的需求。

(二)帮助学生了解各唱法间的异同,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

演唱需要运用丹田发力,以气进行发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主要侧重于气息的运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不同唱法的特点,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唱法,达到不同唱法的相融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练习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掌握声乐技巧。

(三)因材施教,构建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这门课程。如果只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方式进行声乐训练,那么就有悖于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给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有效结合起来。在歌曲中将美声与通俗相结合,能达到独特的效果,使歌曲更加充实、丰满。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开幕曲《我和你》就运用了这种唱法,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演唱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艺术审美的需求,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声乐教学中,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模式。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各唱法间的异同,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因材施教,构建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使学生理解不同唱法的规律,掌握不同唱法相融合的方法,从而让融合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艺术茁壮成长,以此促进音乐多样化、开放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3):149-151.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2-126.

上一篇:四实精神下一篇:党委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