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专业(精选12篇)
有机化学专业 篇1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系统地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规律。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化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并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 有机化学教学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 与专业课相比而言, 有机化学理论性强, 有机化合物种类多, 反应机理复杂,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不感兴趣, 往往造成“重专业知识, 轻化学知识”的现象。另外, 由于现编教材内容偏多, 而课时相对较少, 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吃力, 积极主动性不高, 甚至有些同学出现畏惧心理[1]。因此, 加强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显得迫切和必要。面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边教学、边摸索的过程中,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体会。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有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应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 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及反应历程;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而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用化学思维分析和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在现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在围绕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 重点涵盖以下两个“应注重”。
(一) 应注重课程内容侧重与删减
对于环境、生物、食品及医药等非化学专业, 化学课程学时被压缩, 而现编教材内容明显偏多, 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同专业,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 因此首先要结合专业特点, 精选教学内容, 力求满足专业需求, 体现专业特色。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制定适于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2],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协调好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以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通过比较各教材, 我们选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陆国元主编的《有机化学》一书进行课堂教学[3]。由于课时压缩, 应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和删减, 应侧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机理;而对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 由于与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重复, 删减该部分内容;另外, 从烷烃到羧酸的章节内容重点讲述, 之后的章节内容学生可根据已积累的知识进行自学。因此, 有机化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此类知识为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重点;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具备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解决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应注重与专业学科衔接
要摈除“重专业知识, 轻化学知识”的观念, 就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课堂上讲授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衔接与联系, 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 将基本知识与环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可以就哪些有机物是环境污染物质, 其污染来源及危害、污染治理现状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此外, 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适当地引入目前国内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等。例如就“如何降解环境中有机氯污染物”此问题, 可以介绍目前科学家们采用的各种新方法或新技术。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联系,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重要和实用, 激发学生们利用化学理论来分析解决专业问题。
二、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育, 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在高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来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介绍有机化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或社会上相关的环境工程或化工企业,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介绍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 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关联起来, 例如某些有机化合物添加而造成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及“塑化剂”等中毒事件, 此类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兴趣。
(二) 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互动式、诱导式”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之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展开讨论, 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效果。为此, 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增强师生互动。第一, 教师应倡导自主讨论课程, 增设章节讨论课程, 采取“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然后进行口头报告”的形式, 并采取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理论知识, 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还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看文献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用基础理论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 可刺激学生感官, 加深印象,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映异构一章的讲解中, 以早期发现的一种孕妇镇定剂导致婴儿生理缺陷为例, 鼓励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4,5], 可以是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在生物体中导致的生理活性差异, 或者手性农药的环境选择行为等, 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 以强化课后互动为路径
由于学时有限, 课堂教学基本以讲授为主, 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此, 可增加课后教学反馈环节, 利用课后时间, 通过E-mail或QQ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利于同学们个性的释放, 大胆提出自已的疑问及意见, 教师再进行在线答疑, 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另外, 我校自主开发并已启动HClick课堂互动系统, 教师可以在网上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 鼓励学生在网上讨论和回答, 然后教师进行及时反馈。通过网络互动, 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 以及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四) 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 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然而,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繁琐, 单一的讲述形式比较枯噪, 容易引起学生感官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生动的动画、音像、视频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 使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 吸引学生们的眼球[6]。例如, 对于一些抽象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及异构现象, 由于它涉及到分子的空间结构, 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无从下手, 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模型或者立体图像等更为直观表现出来, 帮助同学们提高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对于杂化轨道理论, 可以将制作好的杂化轨道图形生动地展示在屏幕上, 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对于反应机理, 仅口述或者平面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是教学的难点, 而采用动画或视频来表达, 使同学们容易理解, 还可以做到反复播放, 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够的准备工作,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较好地缓解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五) 以创设课程论文为新方向
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作业, 并以课程论文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达到对学生科研教育的目的。此处所讲的课程论文, 要求学生自己设定题目, 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撰写综述性文章, 主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者课程中某个知识点。例如如何通过选择高效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选择性;或者酶催化或实验室合成高效催化剂的应用实例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仔细查阅, 学生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拓宽知识面。撰写课程论文不仅在格式上应符合要求, 还要求学生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 要在对他人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 指出其优缺点, 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总之, 课程论文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写作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六) 以自主设计实验为新举措
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课程同步开课, 实验可以帮助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包括基本操作训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相关性质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 这样可以教全面地锻炼实验技能[7]。然而, 照本宣科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 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环节, 例如将教科书中某些化合物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合成路线, 然后对合成产物进行验证, 再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深入探讨, 分析原因。自主设计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言可谓是一种全新举措, 它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 还提高学习兴趣, 凸显创新性, 真正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以培养。
三、结论
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中, 要精选教学内容, 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对于教师, 课堂教学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学生, 应通过小组讨论, 课后互动, 撰写课程论文, 和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 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良性互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的变化, 不断探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实践创新的新路径, 切实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决环境相关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摘要:本文着眼于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教学改革, 推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笔者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 从学生学习现状、存在问题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学科特点,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 旨在构建学生的有机化学专业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非化学专业,环境相关专业,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隆金桥, 史兵方.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3) :174-175.
[2]张丽娜, 张会菊, 李英杰.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才之路, 2009, (12) :21.
[3]陆国元.有机化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阳, 罗素琴, 刘乐乐.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 :74-78.
[5]张利强, 程盛华, 王明月, 李琪, 杨春亮.手性农药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农药, 2014, (12) :864-868, 871.
[6]程作慧, 杜慧玲, 张金桐.多媒体化学教学的优势与问题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4) :357-359.
[7]刘湘, 刘士荣.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有机化学专业 篇2
1.2.3.4.5.6.7.8.9.periodic table positively charged electron(+), negatively charged electron(-)bond polarity electronegativity(EN)covalent and ionic bond(共价键和离子键)inductive effect(I,诱导效应)conjugate acid(base)(共轭酸(碱)); inverse relationship OH-(hydroxide);-OH(hydroxyl)The Brnsted-Lowry acid and base(布仑斯特酸和碱);the Lewis acid and base(路易斯酸和碱)
10.vacant orbital
11.nonbonding electrons
12.one lone pair of electron;an electron pair
13.electron configuaratiuon(电子构造)
14.tetrahedral(四面体)
15.hybridization(杂化);sp, sp2, and sp3 hybrid orbitals
Chapter 2 Alkanes and cycloalkanes
1.constitutional(构造异构), stereomer(立体异构)
2.Newman project(纽曼投影式, gauche(顺交叉式), twist boat conformation(扭船式)
3.conformer(构象异构), staggered conformation(交叉式), eclipsed conformation(重叠式), anti conformation(反式构象), cis-trans isomer, chair/boat conformation, axial position(轴向位置), equatorial position(平伏位置)
4.catalytic cracking(催化裂解)
5.energy barrier(能垒)
6.reactive intermediate(反应中间体), free radical(自由基), carbocation(碳正离子), carbanion(碳负离子), carbene(卡宾)
7.hyperconjugation(超共轭), resonance stabilization(共振稳定性)
8.overlap(交叠)
9.homolytic cleavage(均裂), heterolytic cleavage(异裂)
Chapter 3 Alkenes and alkynes
1.olefins(alkenes), vinylic(means : on the C=C double bond), vicinal dihalide(邻二卤代物)
2.functional group(官能团), double bond, degree of unsaturation or elements ofunsaturation(=C2HXN2)(不饱和度或不饱和元素)
3.hydrogenation, dehydrogenation(脱氢反应), dehydration(脱水反应), dehalogenation, electrophilic addition;nucleophilic addition;elimenation;dehydrohalogenation。
4.Zaitsev elimination;Hofmann product 12
5.margarine(人造黄油);cellulose(纤维素);nucleotide(核苷)
6.Oxidation,bromonium ion
7.anti(syn)stereochemistry
8.glycol(邻二醇)
9.radical polymerization(自由基聚合)
10.initiation(引发),propagation(传递), termination(终止)
11.allylic carbocation(means: a carbocation next to a double bond, 烯丙基正离子)
12.tautomerism(互变异构,rapidly interconvert)
Chapter 4 Aromatic compounds
1.2.3.4.5.6.7.8.aromatic compounds(芳香化合物)delocalized(离域的)toluene(甲苯), xylene(二甲苯);ortho-, meta-, para-(邻-,间-,对-)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halogenation, nitration, sulfonation, alkylation, acylation.exothermic(放热的)orienting effect(定位效应)activator(活化基团), deactivator(钝化基团)。
Chapter 5 Stereochemistry
1.stereochemistry(立体化学)
2.mirror image(镜像)
3.enantiomer(对映体)
4.chirality(手性);chiral, achiral(非手性)
5.optical activity(光学活性), polarimeter(旋光仪);levorotatory(左旋), dextrorotatory
(右旋);specific rotation(比旋光度);R/S configuration(R/S构型)
6.stereomer(立体异构体), diastereomer(非立体异构体);meso compound(内消旋化合物), racemic mixture(or racemate)(外消旋混合物);
7.resolution of enantiomers(对映体拆分)
Chapter 7 Alkyl halides
1.2.3.4.5.6.alkyl halide(卤代烃)Grignard reagent(格氏试剂)carbon-metal bond(碳金属键);organometallic compound(有机金属化合物)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亲核取代反应);substrate(底物)Bulkyl substrate(体积大的物质)Elimination(消除)
Chapter 8 Alcohols, ethers and phenols
1.hydroxyl group(羟基), hydroxide(氢氧根), hydride(氢负离子)
2.ether, ester
3.hydrogen bonding(氢键)
4.Alkoxide ion(烷氧负离子,RO-); phenoxide(苯氧负离子)
5.protonation(质子化)
6.hydration(水化), dehydration(脱水), hydrolysis(水解)
7.carbonyl compound(羰基化合物)
8.carboxylic acid(羧酸)
9.Williamson ether synthesis
10.redox reaction(氧化还原反应)
11.PCC(pyridinium chlorochromate)
12.Cresol(甲基苯酚)
13.Glycol(1,2-diols)
有机化学专业 篇3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部分药物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进行开设,前期开设的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 学生只有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才能较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的学习。本文对高职层次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使学生充分掌握药学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 并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学好专业课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类药学专业学生情况分析
(1)文理兼招、文化基础差。高职学生虽属于专科层次,但录取分数线实际较低,而且在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部分是通过单招录取,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而且因招生老师的宣传以及市场需求,很多文科学生也选择了这理科性较强的专业。(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经过前面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同学发觉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些课程还是听不明白。于是觉得听和不听老师讲解结果都是一样,从而产生消极的不听课的念头,认为混个文凭就算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选择。有机化学课程囊括了各类有机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各类反应机理。这些内容通常理论性强、耗时多,理解难度大。针对药学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所需技能情况,我们必须选用一本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易懂的教材。通过多方了解及实际教学经验,最终决定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初玉霞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三版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精简了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了知识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选择。有机化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且前后连贯性特别强,而我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只开设了42学时的理论课及一周的综合实训。其它,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则开设了96学时理论课时及一周综合实训,理论课时的骤减,这给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增加了很大难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如下原则:1)体现所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必须、够用”原则,精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对于有机物的推导、合成等内容可不讲。2)对于一些难度较大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先后可做适当调整,如:与该课程同时开设的有《天然药物化学》,这课程里就含有很多的关于手性碳原子的内容,左旋体、右旋体等,因此我们可把对映异构这章提前讲解,以便其它课程的学习。把握有机化学主线,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如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制备(氯霉素中间体C6),使教学内容与学科紧密结合。3)教师在安排具体内容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化学性质将其讲透、讲活,对于一些化学性质类似的如烯烃、共轭二烯烃、炔烃可前后联系结合在一起讲解。
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师教学方法探讨
(一)上好第一堂绪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疑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到底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相关性?很多教师习惯性的直接切入教学内容的主题,一学期下来,书上内容讲完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知道了课程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做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上好这第一堂课,通常我们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要求、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针对专业的特殊性找到一些药物合成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解热镇痛药的制备
学生首先要认识这些物质,要能知道他们所发生反应的类型,找到对应官能团等。从而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二)以具体的药物为实例讲解有机物的有关化学性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繁多,单纯的理论角度去讲解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因此,若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具体的穿插一些实例,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二能更加了解这些内容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如在讲解官能团时,我们可以以具体药物结构,让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官能团,然后判断其有哪些物质的结构,如硝苯地平(心痛定)里就含有酯基、双键、苯环等。又比如在讲解物质的手性时,许多药物的对映体常表现出不同的药理作用,往往一种构型体有这样的药效,而另一种构型体却有那样的药效。甚至在一对对映体中,有时一种具有治病功能,而另一种却有致毒作用。如1961年,曾因人们对对映的药理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孕妇服用外消旋的“反应停”后,产生了畸胎事件。后经研究发现,“反应停”的,能缓解孕期妇女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R构型非但没有这种功能,反而导致胎儿畸形。
(三)布置具体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安排一些比较合适的自学知识,布置好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交流。这样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自学能力。如命名,主链的选择我们就可以一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归纳和总结。也可适当安排些任务,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查找药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如网络,平时买的感冒药,或到药房查询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感观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现代化教学是形式所驱,利用多媒体,可以收集一些图片、声音文件,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播放一些药物生产视频,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世界大学程空间,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传到空间,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消化有关内容,同时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在空间互动解决,学生的作品也可传到自己空间上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四、考核形式探讨
因大学都没有期中考试,有机化学是一门考试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作业、出勤情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平时上课不听课,玩手机、看小说,作业一把抄,考试的时候也不复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我们加大学生平时情况的考核,对上课玩手机、睡觉、迟到、旷课不是单纯的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扣分制。对于老师所布置得任务能认真完成,大胆上台讲解的同学进行加分。若平时考核不及格则期末综合一定不能及格。考核力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
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探讨,紧扣药学专业特点,对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方式适合专业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知道了它与后续课程的紧密联系,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冠,郭勇安,周红等.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高职检验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 篇4
1 优化教学环节和内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
重视上好有机化学的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机化学绪论课基本理论多,较抽象,较枯燥。通过绪论课的讲授要让学生感到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验方法与基本技能是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有关问题的重要基础,明确有机化学与后续课程及医学检验专业实践的关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热爱医药学事业的宣传、教育及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绪论课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概念、理论、任务、地位、知识体系、学习和研究方法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有机化学的全程教学过程中紧扣专业知识,探讨学科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醇类的氧化反应时,与鉴别司机酒驾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讲解含氮杂环化合物时, 介绍“三聚氰胺毒奶粉” 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学习脂类化合物时介绍 “地沟油”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的影响;在讲解偶氮化合物时提及“苏丹红”事件。通过介绍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反思化学和社会的关系。
精选教学内容,培养精神品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和认识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注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步积累逐步深化,循序渐进。根据目前我校三年制高职检验专业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实际知识层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夯实基础。以掌握好基础知识为根本点,再进行知识的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少而精,选取的教学内容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掌握怎样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启发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例如针对三年制检验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强调有机官能团的鉴别,而对有机合成和有机反应机理相关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讲解。在讲解有机结构时,注重有机物结构的表示、识别,而对有机结构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做重点讲解。
有限的课堂教学只能传授有限的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在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精神品质的陶冶上却具有无法衡量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取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2 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
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模式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使用恰当与否。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只通过一种教学方式来完成, 故不必扬此抑彼, 而应共和共处, 并行不悖。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方式, 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 以达到全面发展这一素质培养目标[1,2]。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多变的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有机分子结构和结构理论时,运用了有机化学实物模型和3D动画演示使抽象问题直观化,教师讲得容易,学生容易听懂。在讲解有机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时,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且是基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为传统教学提供了更先进、更强有力的教学手段,且信息量大,能直观、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视听觉并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又如,将抽象难懂的立体异构以简洁优美的3D画面和球棍模型同时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在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 综合运用扩展式、启发式、类比式、迁移式和研究式等多种功能各异的教学模式训练和培养学生, 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渗透,使学生收获“渔”而非“鱼”。在理论课教学上,特别注意在基本的学习认知规律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突破以往教师仅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后学生的学习。这样很多自律性差的学生课后不能及时消化课堂上的内容,逐渐累积,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很难理解,丧失了学习兴趣,最后导致学习就是为了应付期终考核,一学期下来所学知识有限,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学习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以外,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阶段也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对于预习的内容,教师会给学生指导,每次课堂上教师会针对下次讲授的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并且在讲授新课之前会对所留预习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提问、抽查。对于课后的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与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既可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还可找出一些规律性知识,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3]。学生在自我总结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课外作业(包括客观题和一些开放性题目的研究性小论文的写作),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和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找出答案,解决问题,以学生基本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面的拓宽为根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及时给出反馈。通过这种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指导,改变了学生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适应性学习向生成性学习转变[4]。
在实验课的教学上,强化实验的预习,课堂上对实验教学内容及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讲授讨论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解决,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学有余力及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目前主要利用第二课堂和科研创新项目课题等营造科研氛围,深入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科研意识的培养。
3 合理使用考核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和激励的作用。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除了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两年随着高职检验专业生源的知识层次的变化,我们也相应的调整了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减小了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了“过程考核”这一新的形式。这就使得以往“80%期末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为“70%期末考试成绩+10%过程考核成绩+20%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其中过程考核采取阶段性学习小测验或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的方式给予成绩,而平时成绩依然采取以往的“实验成绩+平时的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等”予以评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变化,减小了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也促使师生在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都不单单只满足于知识的掌握,而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了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
总之,我们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科前沿和生活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以上几个重要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层次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促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只关注知识的掌握向关注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但毋庸置疑,放弃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灌输,强调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育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考政策的变化以及考虑到三年制检验专业学生化学学科基础水平的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培养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发胜,燕小梅,金煜生.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241-243.
[2]周凤岚.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设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1,35(1):49-52.
[3]许玉芳.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5):98-99.
化学专业专业英语教学体会 篇5
摘要:应用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内具有扎实的英语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高一级学习中可以从相关英文书籍和论文中获取所需知识。专业英语的特点要求其具有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专业知识要与外语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要具有阶梯性、广泛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作为专业英语的实践场所,这样专业英语教学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专业英语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专业英语教学基于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因而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它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其独特性,适应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文将结合应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拟对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探讨,以使专业英语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
专业英语的教学面向高年级应用化学本科生,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由于忙于求职就业和准备考研,相当一部分同学产生了错觉,认为各课程的学习不再重要,专业英语也不例外。针对这一消极现象,我们认为有必要激发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所采用的手段灵活多变,比如通过与学生课内外的对话交流,帮助他们从日后工作和研究的角度认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并且勉励学生先当好“学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和强大,以期在我国未来弱化乃至取消“专业英语”课程,转而在目前的先进国家开设“专业汉语”,这就替少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打了“抱不平”,最后话锋一转——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必须先学好专业英语。这时从同学们的共鸣笑声中就感觉到了大家对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初步兴趣和信心。
采用教与学全方位相互促进和沟通的互动式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借此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灵感,有意识地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默契配合、教学相长,优质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与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并培养学
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以更好地、主动性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教师也经历了思维碰撞的洗礼,深入了解学生的种种需求信息、吸纳了学生的新想法,由此引发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也就受益匪浅,将会更好地、创造性地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同学们基本上认识到该课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层次享受。专业知识与外语的有机结合以保证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从基础外语思维向专业外语思维转变。专业外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对于学完了两年的基础外语的大学生来说,专业外语与基础外语有很大的区别.当他们看到很熟悉的外语单词变成了专业词汇时,会产生一种面目皆非的感觉.当他们想用外语表达专业术语时,就向一个外行人想说内行话,结果常常是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并掌握专业外语的特定术语,帮助学生用专业外语思维代替基础外语思维,为今后的专业外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专业外语文章的内容。在专业外语的学习中,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学生是通过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用外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外语本身.对语法结构和词汇的讲解和分析应仅限于有助于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专业文章的内容,如概念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现实意义等,不必过分强调外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的特定句型和习惯用法。专业外语中有大量特定句型和习惯用法.掌握这些特定句型和习惯用法;并将它们与专业术语连在一起,对学好专业外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正确地使用地道的专业术语描述专业理论和现象,避免语法错误,迅速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力将学生引入这一捷径,让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习惯这些句型和用法并尽快地掌握它们.3 教学内容要有阶梯性、广泛性和时效性
所谓阶梯性是指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在不同学期的专业学习和外语水平.例如,在开始学习专业外语的第一个学期,教学的内容应相对简单,即课文的内容仅涉及专业的基本常识,课文的问题基本接近专业的特点,专业外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不宜过多.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学的内容可以不断加深.课文的体裁应[2]
变化多样,外语程度逐步加深,用外语向学生展示专业知识的全貌.广泛性指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要宽,要涉及特定专业的每个方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外语为例,其教学内容应涉及经济贸易的基本原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的概述及实际操作方法、国际市场营销和管理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动态分析等等.课文的内容和文体的多样化能帮助学生用外语全方位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时效性指教学的内容要与当前的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时事追踪,专业外语要讲述当前该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很难在课本里找到.教师应广泛地阅读报纸和杂志,查阅国际互联网,以选择适当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只有这样,专业外语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学之有用,学之有效.应采用实践教学法
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把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的专业外语则不能成为交流的工具.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进行语言实践的主要场所,因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以及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实践教学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保证实践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通常的课堂提问外,还要求学生能用外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解专业知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应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到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他们乐于参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语言实践,提高外语表达和应用能力.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除了能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之外,还能给学生以动力,使他们大胆地实践.注重考核方式的综合性[1]
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不是教学的目的,但是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强烈地促使师生双方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专业英语知识。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虑到我们的专业英语课程只安排32学时,并且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日常操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每次课上学生的实践得分占到较大比例。课程结束后,举行一次期末考试,课上实践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其中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所占比例过半。由于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活动分散在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它既有利于激励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和内容,又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不折不扣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总之,结合应用化学特点,以学习兴趣为起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综合考核,对专业英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有机化学专业 篇6
关键词:有机化学;传道;环境教育;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陈震(1976-),男,安徽和县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曹晓群(1965-),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GG3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90-02
一、“传道”思想概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1200年前,韩愈老先生就已为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三个根本职责。授业,一般指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教师之基本。解惑的概念也很明确,唯有传道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也有人认为是仁义之道,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道”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解释就是自然规律。“传道”,就是传给人们通往自由世界的真理,也可以理解为老师传给学生一个方向,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当时的“传道”主要就是对民众的启蒙工作。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则认为“传道”不是居高临下的启蒙,而是一种分享精神,把自己知道的新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案例报道等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和听众,让他们学会从中选择。
不管在中国的哪一个时代,传道都被认为是教师最为重要的职责,中国许多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也有着强烈的“道”的承载意识。但在目前专业化教育中,这种“传道”的意识已经被很多教师忽视了,尤其是理工科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有意识的传道。[1]但学生毕业后往往记得最深刻的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的传道教育,而忘记了教师在课堂上所灌输的大量专业知识。
专业化教育也可以进行传道,也非常有必要进行传道。[2,3]这里的“道”不仅仅是指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还应当有更广泛的内容,如法制观念、科学观念、环境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4]这些看起来似乎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的课堂“题外话”,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有可能因此而喜爱上这门课程,甚至会对他们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选择产生影响。在笔者看来,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这些课堂“题外话”就是比授业更为重要的“传道”!笔者就“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理想教育
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化学史的有关材料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一些优秀学者的事迹促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向上。在格氏试剂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其发明人格利雅是如何由花花公子成为优秀学者的;讲甘油三硝酸酯时可以介绍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对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讲羰基的还原时可以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黄鸣龙做Kishner-Wokff还原反应时因为对实验的严谨态度而有了创造性的改进;讲碳碳偶联反应时,把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介绍给学生。这些介绍只需要只言片语就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甚至能使一部分学生热爱有机化学。如果有学生因此而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工作,那可以说是教师的“道”有了传承。
三、“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道德与法制教育
“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很多化学教材中都提到了毒品,新闻中也常看到有人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合成毒品。必须要提醒学生给别人提供有机合成服务时不可不查阅相关法规,否则就可能成为毒贩的帮凶,自己也身陷囹圄。一位有机化学博士因为不懂法,在留学前指导别人合成精神类药品氯胺酮而判刑八年就是一个例证。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化学品被滥用的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像三聚氰胺掺到蛋白粉中提高含氮量,苏丹红掺到辣椒产品中增加红色,二甘醇被误用作药用辅料这些都与生产者的道德品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以及生产监管不严有关。将上述事例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沦丧会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切不可为蝇头小利而昧良知。上述案例在蛋白质、偶氮化合物和醇等章节中给学生进行介绍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教育
很多学生虽然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但仍然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观念。在讲解有机碱奎宁时,可以教育学生奎宁是从天然产物金鸡纳树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但并非没有副作用,服用奎宁量超过4克时就可能造成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现在治疗疟疾的药物还有青蒿素,也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其毒性比奎宁要小得多,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中国传统的中药也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决不能认为天然的就是没有毒副作用的。在氨基酸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昂贵的蛋白粉是否真的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在糖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些低聚糖可以缓解便秘实际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在“有机化学”的实验课上,教师自己要规范操作,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一定要让学生记录真实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绝不可以编造数据。对于实验结果不理想,但进行了认真分析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较好的实验成绩;而对伪造实验数据的学生则进行批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学风。
五、“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和安全教育
很多有机化学品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毒性。在教学中列举事例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在醚类化合物教学时,笔者列举了自己经历的四氢呋喃溶剂未检验过氧化物加干燥剂后发生爆炸的事例,这可以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在酚类化合物教学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人们在食用一些鱼类时,时常感觉到有煤油味是因为水体受到酚类物质的污染,污染物在鱼中富集导致的结果。在芳香化合物教学时,可以见缝插针地介绍吉林联苯厂爆炸的例子。2005年11月13日,吉林联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指挥消防的失误和相关器材缺乏造成大量芳香类化合物如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污染了江水,俄罗斯提出索赔,负责指挥消防的副市长也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这些典型的事例可以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要注意化学品的环境安全。
上述的传道,可以看成是一种渗透教育。这种渗透教育并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把有关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自然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之中,使三者成为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受到这些教育。这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每一个可以用于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语言,把这些传道的素材在很短的时间内恰当地运用。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前提,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也就是教师必需自己心中有道。只有自己心中有道,才能做好对学生的传道![5]
参考文献:
[1]张春生.刍议科任教师在“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功能[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1,(21):15-16.
[2]沈华岚.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调整探析——论“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内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25-27.
[3]顾永才,何佰洲.专业课教师也要注意“传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79-180.
[4]邱立友,霍振扬,戚元成.“解惑授业传道”新教育观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3-14.
[5]叶天放.大学教师的悟道与传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22-26.
本科护理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 篇7
1 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特点, 进行重组优化
目前我校给护理专业授课使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是学校指定的、吕以仙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1]。全书共有两大部分, 绪论和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知识介绍及在生活和医疗保健方向的应用, 全书共有十九章, 内容繁多, 理论深奥。教学学时的安排为理论课18学时, 实验课24学时, 总共有42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要想将全部内容都讲授完, 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学科, 各自的起点也不同, 所以在授课时, 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对此我们采取了有选择的教授, 对原教材适当调整和合理压缩, 这样对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
1.1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各个击破
根据大纲和将来学生工作的需要, 选择与临床护理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重点讲授, 如生物碱、维生素、糖、蛋白质及核酸等, 这些知识不仅与日常生活和人体健康有关, 而且还与其他医疗护理的基础学科有相关联系, 所以在分配学时的时候, 有侧重点, 将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 反复细讲, 把关键问题讲深讲透, 直到学生弄懂为止。而像绪论中的分子杂化轨道理论以及光谱学这方面的知识理论深奥难懂, 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很少用到, 所以我们尽量压缩或只作一般性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就可以了。
1.2 重复的内容自学
教材中有些在中学已学过并且容易掌握的化学知识让学生自学, 如醇、酚、醛酮、碳水化合物、烷、烯、炔等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在高中化学已学过, 条件好的学校与之相关的实验也做过了。并且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 不难学习和掌握, 因此我们先让学生自学, 做习题, 再进行抽查, 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这样既解决了课时少的矛盾又培养和增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4]。
2 教学方法的选用
有了确定的教学内容后, 怎样使学生学好是每个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 让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 所用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传统教学方法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法;有介绍知识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诱导式”教学法;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等[2]。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体会是根据不同内容及不同学科来的学生,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 一定要因材施教。如教材中的第一章[1], 它既是基础, 又是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 这一章如果学不好, 会影响后续学习。我们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自己预习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自学, 提示学生预习时联系已学过的无机化学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间相互提问, 查阅资料文献;最后由教师上课提问, 讲解, 小结;课外辅导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并给出习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 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活动, 让学生把难懂的理论理解了弄懂了,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教师都感到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较好。所以, 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时用一种, 有时几种方法联合运用, 所以老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3 教学手段的完善
传统的教学手段, 以讲解、板书为主, 以实物、模型为辅。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 他们思想活跃、脑子灵、反应快、知识面广, 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因此, 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要与时俱进。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多重并举、灵活运用, 即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加以现代多媒体的应用, 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教材中有关的分子轨道及有机化合物分子立体结构等;这些内容理论深奥, 高度抽象, 很难理解。我们通过多媒体的声、光、图、文地运用, 使这些抽象的微观的知识内容变成直观的清晰的动态的宏观的。如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碳的杂化过程[1], 教师上课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根据掌握的知识和资料, 将碳的SP3→4个SP3, SP2→3个SP2, SP→2个SP杂化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教师上课时先讲解, 板书, 再放映多媒体课件, 这样由静止的变成活动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再现了碳的杂化过程, 形象逼真, 学生们反映效果很好。这样不仅增加了现实感和趣味性,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加强学习自觉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作风
教师想教好书, 让学生掌握好知识, 除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外, 学生的学习作风和学习自觉性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除了教知识外还要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树立良好的学习作风,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自觉性首先要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习自觉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变原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这样学习自觉性就会产生飞跃。要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兴趣, 除了上面谈到的多媒体教学, 化学实验等, 还要根据所教内容与化学知识把有关的一些生活素材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如与人体生命有关的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核酸以及日常生活中粮食、蔬菜、脂肪和各类广告中的保健品等都跟化学有关;还有大家新买的衣服一定要经清水洗过后晒干再穿, 千万不能买来就穿在身上, 因为商家为了使衣服样式和色彩更好看, 更整齐, 在衣服成型后包装储存时要喷洒一些甲醛和乙醛, 如果不进行处理对身体是很有伤害的。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了学生所见所闻, 亲身经历的例子, 让学生感到原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生动具体有趣的事实, 使学生觉得学习有机化学用途广泛,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化学的教与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化学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知识, 比较抽象且难懂难记, 但通过化学实验的验证后, 可使学生获得具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知道前几年的“毒奶粉”事件, “毒奶粉”中掺入了三聚氰胺, 目的是为了增加奶粉蛋白质含量。当人体摄入有毒的奶粉后, 在胃酸的作用下, 解离成多种不溶于水的物质, 这些物质又与血液和人体中某些组织形成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 随着奶粉不断地摄入, 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沉积在胃肠越积越多, 排不出去, 最后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甚至肾功能衰竭。又如前段时间食盐紧张, 有不法商贩和厂家勾结, 用工业盐冒充碘盐出售给居民, 广大居民不知道鉴别碘盐的方法从而上当受骗, 其实这只要根据我们学过的碘和淀粉的颜色反应知识就很容易辨别真伪。所以通过实验不但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加强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生活能力。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专业的学生工作后以操作为主, 所以我们加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实验课时比理论课时要多。
6 改革考试方法[5]
以往我校不论哪个学科来的, 考试的内容都与临床专业考试内容一样, 这样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 同时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为学生来源不同, 层次不同, 要求也不同, 所以考试的深度、广度及难易程度等都应有所区别, 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已将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化学考试分别对待, 甚至护理专业的文科和理科来的学生考试也有所区别。
以前我们一学期只考一次试, 学生戏称“一锤子买卖”。只考一次试有很多弊端, 其最大的缺点是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学与教的好坏只有教师说了算。虽然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我们认为如果只是教师唱独角戏, 没有学生的参与, 那么教学活动就开展不起来。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必须得改革, 不能一考定成败, 我们的做法第一是考试多元化。学生成绩由平时和期末两大块组成, 平时成绩是: (1) 作业; (2) 阶段性测试; (3) 实验成绩的平均成绩。期末就是学期结束后总的考试成绩。这几块成绩构成比例是作业占10%, 阶段测试占20%, 实验成绩占30%, 期末占40%。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注重学生平时的努力, 使学生抓紧平时的学习, 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搞突击。第二是在考试内容上改革。考试的内容除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还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自学能力及综合知识能力。如有一题: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与醛酮有关, 其根据是什么?怎样去区别醛酮?这个题目不是简单的简答题, 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论述题, 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具备一定的日常生活化学知识的积累, 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知识, 又加深实验操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上好每节课, 提高教学质量, 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摸索和探究, 经过不懈努力的结果。这是一个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 只有这样, 方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摘要:有机化学是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好有机化学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且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怎样教好护理专业的有机化学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有机化学,护理,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吕以仙.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苗延青, 吴亚, 张小清.有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35.
[3]聂青红.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J].广东化工, 2010 (2) :115.
[4]郭秀玲, 姚书梅.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5, 12 (7) :6.
消防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8
近些年来, 我们结合我院消防专业的特点以及学员的不同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进, 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增减
对于消防指挥、抢险救援专业学员, 教学内容包括烷烃、烯烃、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等。对于核生化消防我们根据其专业特色又增加了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章节。有机化学各章节目录内容基本相似, 它包括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等。在具体章节内容处理上, 我们删减了复杂的化学结构、化学反应机理部分、化学结构分析等偏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例如:卤代烃的亲核反应机理以及消除反应机理; 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均不再多做介绍。增加了各类有机物典型火灾案例分析, 对于有机物的合成及制备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弱化处理。对于有机物的性质我们着重要求, 在有机物一般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氧化性、还原性等基础上, 我们增加了如有机物的毒性、腐蚀性、挥发性、易燃性和助燃性、爆炸极限、稳定性等性质介绍。
2. 案例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1) 选择典型性的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 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每一章节结束时都要选取1 ~2个典型代表物质的国内外火灾案例或抢险救援特大事故案例。例如: 烷烃选择吉林市煤气公司石油液化气站球罐破裂爆炸事故; 烯烃选择哈尔滨市丙烯大罐车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 炔烃选择湘潭市电石厂乙炔发生器化学爆炸事故处理为例等。在确保学员掌握了案例所涉及的有机化学知识后, 准备好和案例相关的图片影视频资料。教师还可以鼓励学员利用图书馆资料或网络媒体寻找和相关章节有机化合物相关的案例。
( 2) 设计案例问题组织讨论。案例问题设置紧紧地和消防业务联系在一起。如火灾或泄露引起的原因是什么? 防范措施有哪些? 应急救援方案如何提前设计制定? 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组讨论, 在课堂案例分析过程中, 把发言权交给学员。通过案例问题的设置使学员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加深对该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 并能和将来的消防工作任务相结合; 能够学以致用, 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 开拓学员思维。教师要合理把控住课堂节奏, 统筹安排好时间, 确保学员在掌握了相关化合物性质基础上再引入案例分析。在听取学员讨论分析发言后, 适时提出引导性问题, 使案例法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3. 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课堂
人类在享受传统化学带来的成果时, 也饱尝了传统化工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恶果。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 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化学课堂。
鉴于许多火灾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涉及的有机化合物和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特别提醒学员, 消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不仅是能成功处理好相关人员伤亡财产事故, 还要解决在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问题。做好事故现场清洁, 对事故外溢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 予以清除, 消除危害后果。
4. 评价体系多元化
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包括四个部分:闭卷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15%、开放性实验加分5分。开放性实验为学员自选实验, 其中包括学员申报的学院及公安部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室全天候为学员开放, 这一举措激发了学员参与科技制作、科技创新的热情, 提高了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
摘要:有机化学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消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消防专业特点, 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结果表明, 这些方法不仅增长了学员的专业知识, 而且提升了学员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机化学,消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广华.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案例精选[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有机化学专业 篇9
1 理解亲水基、亲油基和盐类的水溶性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 药物在人体内转运扩散, 需要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药物通过脂质生物膜, 需要具有一定的脂溶性。不同类型的药物, 对脂水分配系数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要较大的脂溶性, 配成注射剂的药物要求有较大的水溶性。这些均与药物分子中亲水基和亲油基及药物成盐有关。笔者在讲解酚的性质时, 通过演示实验“苯酚的水溶性及弱酸性”, 让学生理解亲油基和亲水基及成盐对有机物溶解度的影响。操作及解释如下:在试管中加入蒸馏水3ml, 逐滴加入液体苯酚, 边加边振荡, 滴加到第12滴液体苯酚时仍能溶解, 再滴入液体苯酚, 振荡则成浑浊液, 说明苯酚能溶于水, 但水溶性不大。继续滴入液体苯酚共30滴, 振荡, 然后加入1mol/L Na OH溶液1ml, 振荡, 浑浊液变澄清。这是因为苯酚与Na OH生成了水溶性更大的苯酚钠。再加入1mol/L H2SO4溶液1ml, 振荡, 可看到析出油状苯酚, 说明H2SO4把苯酚置换出来, 即苯酚具有弱酸性。从上述演示实验可得出结论:苯酚能溶于水, 是因为分子中含有亲水基-OH, 但水溶性不大, 是因为分子中含有1个较大的亲油基;苯酚生成钠盐后水溶性更大。由此引出亲水基是指易溶于水的基团或能与水形成氢键的基团, 如-SO3H、-COOH、-OH、-NH2等;酸性基团与强碱Na OH或氢氧化钾形成钠盐或钾盐后亲水性更大;亲油基是指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溶剂的基团, 如烃基、-NO2、-X (F、Cl、Br、I) 等。
2 颜色反应与药物鉴别
通过颜色反应来进行药物鉴别, 具有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是药物鉴别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讲解酚与Fe Cl3的显色反应时, 演示苯酚和对乙酰氨基酚与Fe Cl3的显色反应;在讲解芳香伯胺的重氮化-偶合反应时, 演示磺胺甲恶唑的重氮化-偶合反应, 使学生认识某些药物可通过颜色反应进行鉴别。苯酚和对乙酰氨基酚与Fe Cl3的显色反应的操作及解释如下:取2支试管, 1号试管加入饱和苯酚溶液2ml, 2号试管加入对乙酰氨基酚片粉约0.2g, 加入蒸馏水3ml, 用力振荡使成悬浊液;然后各加入0.1mol/L Fe Cl3溶液3滴, 振荡。1号试管溶液显紫堇色, 2号试管静置后溶液显蓝紫色。这是由于酚与Fe Cl3溶液生成有色的配离子。含有游离酚羟基的药物, 常用Fe Cl3溶液进行显色鉴别。磺胺甲恶唑的重氮化-偶合反应的操作及解释如下:取磺胺甲恶唑片1片 (0.4g) , 在研钵中研成粉末, 再加入1mol/L盐酸3ml, 研磨成悬浊液, 过滤于1支试管中, 在滤液中加入0.1mol/L Na NO2溶液1ml, 充分振荡后, 滴入碱性β-萘酚试液10滴, 振荡后, 溶液呈猩红色。这是由于磺胺甲恶唑分子中含有芳香第一胺基, 在强酸条件下与亚硝酸反应生成重氮盐, 重氮盐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了具有大共轭结构的偶氮化合物而显色。几乎所有含有芳香第一胺基或潜在的第一胺基的药物都可以用重氮化-偶合反应鉴别。
3 氧化反应、水解反应与药物的变质
氧化反应是药物变质的主要反应。酚类和烯醇类药物分子中的O-H键断裂发生氧化反应。它在碱性条件下更易断裂, 而使药物氧化变质。在讲解酚的氧化反应时, 可先观察已被空气氧化的苯酚晶体 (显红色) 及氧化变质的维生素C注射液 (显黄色) , 再做演示实验苯酚与H2O2溶液的反应及维生素C注射液的氧化反应。苯酚与H2O2溶液反应实验的操作及解释如下:在试管中加入饱和苯酚溶液3ml, 30%H2O2溶液6滴, 振荡混匀后, 加入0.1mol/L Cu SO4溶液1滴, 振荡, 溶液很快变成深黄色。这是由于苯酚被氧化生成黄色物质对苯醌。所以酚类药物应遮光、密闭、阴凉处保存, 如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氧化反应实验的操作及解释如下:取2支试管, 1号试管加入维生素C注射液2ml (0.5g) , 30%H2O2溶液5滴, 振荡混匀后, 加入0.1mol/L Cu SO4溶液1滴, 振荡,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溶液很快变成黄色。这是由于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连二烯醇的结构,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在Cu2+的催化下, H2O2分解产生氧气, 氧化维生素C, 再水解、聚合, 生成有色物质。2号试管加入维生素C注射液2ml (0.5g) , 再加入1mol/L Na OH溶液1ml, 振荡, 立即显黄色。这是由于维生素C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在配制维生素C注射液时, 应使用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 p H值控制在5.0~7.0之间, 并加入EDTA和焦亚硫酸钠等作为稳定剂, 通入二氧化碳或氮气置换安瓿液面上的空气。
水解反应也是使药物变质的主要反应。含酯键的药物在一定条件下易水解变质。如阿司匹林与潮湿空气接触, 易发生水解, 可嗅到醋酸味。在讲解酯的水解反应时, 可先让学生嗅瓶装的已部分水解的阿司匹林, 再做演示实验“阿司匹林的水解反应”。操作及解释如下:取2支试管, 1号试管加入已变质的阿司匹林片粉约0.2g, 2号试管加入未变质的阿司匹林片粉约0.2g, 然后各加水5ml, 0.1mol/L Fe Cl3溶液3滴, 振荡;3min后, 2号试管置于90℃以上的热水中加热3min。1号试管即显紫堇色, 说明细粉中含有阿司匹林的水解产物水杨酸;2号试管初无色, 渐显紫堇色, 颜色逐渐加深、加热, 很快变成深紫色, 说明阿司匹林易水解, 温度升高后水解速度加快。所以阿司匹林片应密封于干燥处保存。
4 蛋白质的变性与消毒防腐作用
消毒防腐剂能使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凝固或沉淀而变性。在讲解蛋白质的变性时, 演示实验“蛋白质的变性”操作及解释如下:取4支试管, 各加入蛋白质溶液3ml;1号试管滴入0.1mol/L Ag NO3溶液5滴, 振摇;2号试管滴入液体苯酚5滴, 振摇;3号试管加入无水乙醇1ml, 振摇;4号试管作为对照。结果1号试管立即产生沉淀, 是因为蛋白质负离子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盐沉淀。如5%Ag NO3溶液用于治疗黏膜溃疡;2号试管立即浑浊, 是因为苯酚能使蛋白质脱水凝固, 所以苯酚具有消毒防腐作用;3号试管出现浑浊, 是因为乙醇分子中有羟基, 具有亲水性, 能使蛋白质脱水凝固。乙醇分子中有乙基, 具有亲脂性, 能使细菌胞膜破裂, 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杀菌消毒。
有机化学专业 篇10
1 注重教学环节, 提升教学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因此, 教师需要找到既适合自己特点又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1.1 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准备工作, 也是教师自我学习与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1]。在备课中, 教师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 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要极为熟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指定的教材外, 还选择王积涛主编的《有机化学》 (第二版) 及邢其毅主编的《基础有机化学》 (第三版) 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 并结合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要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要点。
除了备教材外, 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接受能力及兴趣爱好等, 以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并写出具体的教案。有机化学是我校药学专业一年级大学新生的必修科目, 由于大一新生刚经历过高考, 普遍存在“松口气”的心理, 因此,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笔者通常借助生活及科研中的实例强调有机化学对于后续药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深造的重要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初期, 笔者采用球棍模型等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等, 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
恰当的教学语言既能够准确地传递教学内容, 又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 教学语言的选择尤其是每节课、每个新知识点的开场白成为笔者备课的内容之一。开场白可以就前次课的内容引导学生随教师一起概括总结, 并自然引出本次课的内容, 也可以采用幽默、诙谐的生活语言引入新学的知识点。
1.2 采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首选授课方式[2], 但是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 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板书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尽管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节省了课堂上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考虑到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 如有机化学中涉及的化合物结构复杂多样、有机化学反应涉及多种过渡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空间立体特征和与立体化学相关的内容, 如碳原子的原子轨道、杂化过程、杂化轨道、π键的形成, 环烷烃的结构以及顺反异构等, 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在学习环己烷的构象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取代环己烷椅式构象、船式构象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过程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加深学生对环己烷不同构象的理解。在学习有机化学反应涉及的过渡态及动态变化过程时, 如SN2反应中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发生的瓦尔登翻转,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把亲核试剂进攻底物中心碳原子、离去基团离开中心碳原子以及中心碳原子的立体构型最终发生瓦尔登翻转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 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生动、直观、清晰, 把有机化学学科中抽象枯燥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 既便于学生理解, 又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3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探究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去, 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 在讲解频哪醇重排的反应机理时, 就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频哪醇重排为什么在酸性条件下进行?频哪醇重排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不对称的频哪醇, 哪个羟基先质子化?哪个基团发生迁移等。结合前期碳正离子的学习内容, 通过主动思考, 学生会很快明白该反应涉及碳正离子的重排。首先, 酸性条件下羟基质子化, 通过脱去一分子水, 得到碳正离子;然后, 通过进一步重排 (基团的迁移) 将碳上的正电荷分散到氧原子上, 生成更加稳定的频哪酮, 见图1。因此, 能够生成稳定碳正离子的OH一端优先质子化, 能够分散更多正电荷的基团优先迁移。通过类似的学习过程, 学生既巩固了前期所学的知识, 又体会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控制教学过程, 只有当两者和谐一致时, 才能互相促进, 达到最优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教师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 变成木乃伊。”因此, 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有机化学学科具有理论性强、起点高、难度大的特点, 且该课程涉及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化学反应等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如果所有内容单靠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 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效果将很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每个章节的难点,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出几个思考题, 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在每个班级随机抽取或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回答, 答题的结果作为班级的积分。通过这种组织班级竞赛的形式, 利用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及集体荣誉感的心理特征,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 将类似的探究式教学和组织班级竞赛的模式结合起来, 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当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后, 会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外, 还要结合实例介绍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前沿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如有机功能材料的研制、不对称催化等。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有机化学和药学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学习酰化反应时, 可以介绍阿司匹林的发现故事, 加深学生对酰化反应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机化学反应在药物发现中的作用。
针对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介绍绿色化学的理念, 以绿色化学的原理指导有机化学教学。如在介绍环氧类化合物的合成时, 通过比较传统的氯醇法合成工艺和烯烃氧化法合成工艺的原子经济性以及对比分析一些有机化学中的经典反应如Witting反应、加成反应、重排反应等, 培养学生用原子经济性的绿色意识去分析有机合成反应[4], 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分析一些常见药物合成工艺的原子经济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研创新能力。
采用类似的教学方式,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教学内容更富有立体感、时代感, 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 知识的归纳整理
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听懂容易, 记住较难, 灵活应用更难。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外, 每节课以及学期末的归纳与总结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应用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例如,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后, 要让学生及时总结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规则及区别;在学完自由基、碳正离子稳定性内容后, 让学生及时总结其稳定性的规律, 并根据该规律分析烯烃不对称加成、马氏规则的实质等;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重要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立体化学的知识时, 通过归纳总结复习锯架式、楔形式、纽曼式、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规则, 相互之间的转换方式以及手性碳原子标记、表示方法, 加深对立体化学尤其是构型的理解;在了解亲核反应、亲电反应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两大类反应的本质和区别, 加深学生对此类反应的理解, 将有机化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今后的实验及科研中去。
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始终贯穿于有机化学的教学中, 通过归纳总结知识, 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的规律, 并运用这些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要时刻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 督促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 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促使其积极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在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 发现有机化学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2]盛文兵, 傅榕赓, 彭东明, 等.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探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2) :125-126.
[3]崔玉民, 范少华.构建探究式有机化学教学法[J].化学教育, 2006, 27 (3) :24-26.
有机化学专业 篇11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8-02
师范院校担负着为未来中学教育培养后备军的重任。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类化学专业毕业生,除了能够独立教授中学化学专业理论课之外,还应能独立开展实验课并且具备对实验课进行设计与创新的能力。有机化学实验是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基础条件较差、教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开展有机化学实验,是广西等西部地区师范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中遇到的迫切问题。而“绿色化”教学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以实验过程和终端产物均达到零排放或零污染为目标,同时强调“原子经济性”的概念,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所以,在师范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中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不仅能有效节约实验资源,减少化学试剂和药品的使用和污染,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在近十年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开展“绿色化”实验教学的经验。
一、实验内容的“绿色化”设计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基础操作实验、性质实验和基础合成实验。这其中不乏大量的重复性操作,比如分馏操作实验为基本操作实验,而在乙酰苯胺和环己烯的制备实验中同样用到,这样就存在一个操作重复进行,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时数,更消耗了大量的试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首先尽可能把基础操作实验合并到某些合成实验中,尽可能不独自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而把基本操作的训练与具体的实验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做些实验。同时,把性质实验也融入到合成实验中,使学生在合成完化合物后,对化合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以达到性质实验的教学目的。我设计提取或合成的目标产物尽可能具有使用价值或有广西的地方持色,使学生对有机实验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我们加强了多步骤实验组合的探索。以往单步骤合成实验以训练学生基础操作能力为目的,实验结束后,最终产物不是简单地抛弃就是回收封存,长期积累,对环境造成极大地危害。因此我们在多步骤实验组合中把以往单步骤合成实验的产品作为下一步合成实验的原料,从而实现实验产品的综合循环利用。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充分体现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而多得。比如:将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设计成多步骤合成实验,其内容包括:无水乙醇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和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这样,一个合成实验的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当某一步的产物不够时,老师可以进行补充。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实验操作只有多实践才能掌握,然而在学时和资金的限制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十年来,我们采用了两步走的方针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一步:购买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获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带。我们已经购买了多所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件,如:大连理工大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高教出版社的《基础有机化学演示试验》和《减压蒸馏》教学录像带并刻成光盘。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的知识比过去多得多,同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步: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化。网络教育不仅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而且具有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优势,因此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设计和制作了《有机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同时,网络课程还集成了一门课程所需的所有功能,包括:实验报告的网上提交和批改,网上答疑,在线考试,学生成绩管理,网上信息资源库等功能。充分满足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
三、应用有机合成新方法和新技术
近年来,微波技术和超声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酶和微生物等生物催化剂和离子液体等绿色溶剂的使用对于加快反应速度、减少能耗和污染、提高产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肉桂酸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中间体之一,广泛用于医药、香料、塑料和感光树脂等化工产品中。实验室常用的制备方法是通过苯甲醛和醋酸酐在无水醋酸钾的存在下反应制备的,但传统的合成路线反应时间较长,反应温度较高并且副产物较多,因此,产率很难提高,就算延长反应时间,产率也不超过60%。因此,为了提高产率,减少副产物乙酸的生成,简化分离步骤,我们将微波技术引入实验中,我们以吡啶作为缩合剂,采用微波辐射技术使苯甲醛和丙二酸充分反应,这样不仅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的产率,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微波技术用于肉桂酸的合成不仅避免了有机副产物的生成,也同时避免了分离纯化时有机溶剂的挥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简化了实验操作步骤。在微波环境下进行肉桂酸的合成,可使产品的粗产率达100%,精产率达67%以上。由此可见先进合成方法的引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保护环境,是我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值得探索和推广的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绿色化”意识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更要使学生建立绿色环保的理念。我们认为“绿色化”教育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有机化学实验课上,在有机化学理论课上也要得到充分的展现。特别是要在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有关内容,进行绿色化学的教育。比如实验试剂的处理和溶剂回收再利用问题,“三废”的处理和利用,特别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三废”的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6]。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技能、思维和判断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会出现大量新的实验技术手段和新的教学理念,它们的出现会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启迪。因此,构建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但无论怎样改革,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同森.从源头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绿色化学[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4):53-64.
[2]周淑晶,白术杰,张义英,刘红,沙靖全.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9,(5):82-84.
[3]王永红,周先波,毛红雷,魏旻晖.微波技术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3(3):55-56.
[4]侯敏,余波,李志良.微波辐射下肉桂酸的合成研究[J].合成化学,2002,(3):211-215.
[5]韦瑞松.师范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6):51-54.
有机化学专业 篇12
随着我校教学 “由师范型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特别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认真思考 “教与学、学与教”, 在非化学专业类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下面就以环境类专业和食品类专业对教学做了如下的探索:
1 教材的选用,优化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课程可供选用教材很多,根据不同学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选用合适的教材。我们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 选用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课程时注重精替代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地删除其它课程重复的相关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由浅入深, 前后呼应,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点,必须精讲。通过讲透有机化学中的自由基取代、自由基加成、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和亲核加成六大反应机理衍生出来的反应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有重点地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有机化学因其内容枯燥无味、理论性强、反应方程式多, 大多采用高速的讲授式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觉得乏而无味,更无心倾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难尽人意。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不同专业的特点,提倡有机化学教学方式如下: 首先,应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和学生专业知识背景,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单独或结合采用讲解式、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其次,应结合自身的科研激发学习兴趣。
2. 1 环境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对环境类专业学生上课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污染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实在人类生活中所使用的日用品与环境密切相关,化学污染物因其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各不相同,污染物彼此间,或与其它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发生迁移转化,造成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如讲授到饱和烃和不饱和烃时,可介绍碳氢化合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员之一,低分子的直连烷烃、烯烃和炔烃,它们可导致有害的光化学烟雾,这类光化学烟雾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产生二次污染,引起空气中臭氧浓度增加,植被毁坏,人体产生胸闷、头痛、咳嗽等症状。例如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是由光化学烟雾所引起的,美国洛杉矶城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1952 年12 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 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 多人。在讲解烯烃时,白色污染,由于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大量使用,造成这些塑料垃圾废弃后很难降解而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在讲授到芳香烃和含氮化合物时,可介绍有机化学品中还有很多是致癌物,如芳香胺类, 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等,仅多环芳烃就有400 多种,它们可通过大气、水、食品、吸入等渠道摄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3,4]。通过教材和讲课过程中适当插入简单的日常生活专业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及早地让学生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
2. 2 食品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是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食品类专业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之一,食品类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都与有机化学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有机化学,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学习食品类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把有机化学书本知识与食品领域的工业应用相结合,将食品专业中涉及的有机化合物的内容及结构与性质穿插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讲授到醇、酚、醚章节时,可介绍乙醇是酒的主要成分,俗称酒精,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知道采用发酵法制酒, 发酵的主要原料是富含淀粉的谷物、马铃薯或甘薯等,利用酒曲发酵制酒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酒精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高浓度时可使运动失调,记忆缺失至失去知觉,酒后驾车的检测方法之一就是基于乙醇可被氧化的性质。 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插入瘦肉精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等等, 这一些食品安全的知识穿插于教学内容中。在羧酸衍生物的学习中插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乙酸、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等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功能,例如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因此叫做醋酸,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制醋的记载,乙酸是最早由自然界得到的有机物之一,因为许多微生物可以将不同的有机物转化为乙酸,因此乙酸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在酸牛奶中和酸葡萄酒中都含有乙酸。食品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掌握有机化学是食品专业人才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之一[5]。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学习中,穿插它们主要的生理功能: ①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②提供热能; ③调节食品风味; ④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 ⑤调节脂肪代谢; ⑥提供膳食纤维; 食品研究的主要对象如糖类、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都为有机化合物。食品加工工程使用的各种助剂、添加剂、保鲜剂、 香精香料和甜味剂等等,大多数为有机合成反应产物,所以, 在食品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把貌似不相干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与食品专业结合,阐明有机化学在食品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3 结合自身科研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课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近几年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基于甲壳素、壳聚糖、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在讲碳水化合物这一章时,着重提及甲壳素及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壳聚糖是甲壳素衍生物,自然界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和纤维素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可以作为环境友好水处理材料,在处理废水时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方面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功能保健食品,壳聚糖作为功能食品时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延缓人的衰老、抗癌等功效。在讲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这一章时,顺便提下甲壳素的提取工艺,提取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可以作为生产保健饮料氨基酸口服液的原料,这些例子可以激发食品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通过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激发不同非化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3 结语
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结合实践,力求突出重点形成体系。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总之,围绕以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既要将重点内容讲透,又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学习要求; 最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掌握能力,以期促进有机化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有机化学是环境、食品和生物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内容多课时短,学习难度大,搞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通过多媒体辅助,采用案例式,启发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科研教学等多种方法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机化学专业】推荐阅读: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01-20
有机化学专业高校排名12-27
有机金属化学01-19
有机化学改革06-13
高等有机化学08-24
高考有机化学11-16
高职有机化学12-15
有机化学试题09-04
有机合成化学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