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疑难问题

2024-08-08

有机化学疑难问题(共12篇)

有机化学疑难问题 篇1

本文从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反应原理三个方面对高中新课程《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疑难问题展开探究. 文中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是作者在学习和消化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而成, 使教师能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刻理解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师需精心思考后才能给出合理的解答. 虽然很多题目在正规考试时出现的机会很小, 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二、基本概念探究

1. 醇与 Na OH 反应吗?

在《有机化学基础》P68中提到:“在工业上, 乙醇钠可由乙醇与NaO H反应制得. 注解中标明乙醇与Na OH作用生成乙醇钠和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工业生产中常设法除去生成的水, 以利于乙醇钠的生成. ”事实上, 乙醇与Na OH溶液是不反应的, 书本中指出的NaO H指Na OH固体, 并常在反应中加苯进行供沸蒸馏除去水, 使平衡朝生成醇钠的方向移动. 工业品为含17% ~ 19% 的乙醇钠的乙醇溶液, 并含有少量的苯. 乙醇钠在有机合成中做碱性试剂, 其碱性比Na OH强.

2. 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区别?

在有机反应类型学习中, 这个问题经常被模糊处理. 学生也会问:“乙醇和金属钠反应是置换反应还是取代反应?”在不同的参考书中会给出不同的解答, 有人认为答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都对. 我们可以从两者定义上区别, 取代反应是分子反应而置换反应是离子间反应, 确切的讲是离子和原子间的反应;取代反应生成产物都是化合物, 而置换反应则一个是单质一个化合物;取代反应是负价元素取代正价元素, 置换反应是正价元素置换正价元素, 负价元素置换负价元素.

3. 直连烷烃为什么呈锯齿状?

在《有机化学基础》P22学习键线式时, 学生就提出:“为什么直链烷烃呈锯齿状?”事实上, 烷烃在气态或液态时由于σ键自由旋转而成多种曲折形式, 只有在结晶状态时, 烷烃的碳链排列整齐, 原子间的距离最远, 结构最紧密, 能量体系最低, 所以呈锯齿状.

4. 如何区别氨、铵根、胺?

氨: NH3, 电中性, 氨是氮和氢的一种化合物, 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 其中氮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 气态物质能独立存在, 具有刺鼻气味, 很易溶于水, 比空气轻.

铵:NH4+ (离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其中氮氢原子间形成了一条配位键. 但四个N - H键的键长、键能、键角完全相同, 离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型. 它是一个不能独立的原子团, 只能是化合物的一部分, 它是无色的离子.

胺: R - NH2 (有机物) , 电中性, 胺是氨的氢原子被烃基代替后的有机化合物. 氨分子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分别称为第一胺 (伯胺) 、第二胺 (仲胺) 和第三胺 ( 叔胺 ) . 它们的通 式为: RNH2———伯胺、R2NH———仲胺、R3N———叔胺. 脂肪胺随着碳原子个数的增加, 其状态由气态—液态—固态, 气味与胺相似, 但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变淡. 溶解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低. 胺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 具有极重要的生理作用.

三、化学实验探究

1. 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

在乙烯与高锰酸钾反应过程中, 有些时候褪色比较慢, 有时比较快, 而且反应结束后有褐色沉淀.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认为, 一是乙烯在水中溶解度不大, 乙烯和高锰酸钾接触几率很小;二是反应条件控制不当副反应较多.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有棕黑色沉淀产生的原因在于溶液中酸度偏小, 高锰酸钾过量, 产物为二氧化锰. 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每次实验都会出现褐色沉淀,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认为装置制取乙烯并还原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沸石5 g、95% 乙醇7.5 mL、浓硫酸22. 5 mL、水5 m L、反应温度为:160 ~ 170℃、高锰酸钾浓度为0. 06% ~ 0. 2% 、酸化的浓硫酸为2 ~ 3滴, 此时通入连续的乙烯气流35 ~ 42秒后能褪成无色或肉色且无褐色沉淀.

2. 溴水与苯酚的反应

苯酚与溴水反应时, 有学生做实验时发现先有白色沉淀, 不一会儿沉淀消失, 继续滴加溴水又有沉淀出现. 这是因为生成的三溴苯酚在苯酚中溶解,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一般苯酚浓度偏小, 过量溴水. 还有学生觉得苯酚加热后溶液变成澄清, 三溴苯酚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哪? 实验后发现, 三溴苯酚也是加热后白色沉淀消失, 冷却后又析出. 这是因为三溴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还有学生用浓溴水和苯酚反应后发现白色沉淀会变成黄色物质, 这是因为生成黄色的四溴化物, 溴代三溴苯酚. 有人研究后认为做苯酚和溴水反应时, 最佳效果为取0. 05 mol / L的苯酚溶液1滴, 然后加水稀释至2 m L~ 3 m L ( 约为0. 001 mol / L) , 再向其中滴加稀释好的溴水至生成的白色浑浊不再溶解为止.

3. 甲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

在演示甲醛与 新制的氢 氧化铜反 应中有时 会出现绿色———黄色———砖红色沉淀, 暂时找不到标准的解释. 有人认为是生成氢氧化亚铜Cu2 (OH) 2为黄色, 绿色是蓝色和黄色混合的结果.

4. 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

在演示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是强调让学生注意观察蓝色和绛蓝色的颜色对比. 在某次演示实验结束后, 我就把烧杯放在讲台上, 下午放学后学生发现烧杯中颜色变成黄色.在查阅资料后认为黄色可能是氢氧化亚铜Cu2 (OH) 2, 对样品在进行加热还会出现砖红色.

(三) 反应原理探究

1. 甲苯可以被高锰酸钾氧化, 制TNT时为什么不会被硝酸氧化?

2014年是第二次遇到这个问题, 以前和学生讲一般甲苯更易被高锰酸钾氧化, 硝酸在有机反应中一般是取代反应即硝化. 事实上, 查资料后发现甲苯在硝化反应时因为有浓硫酸的存在, 使硝酸变成硝基正离子 (NO2+) , 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会和电子云密度小的甲基反应, 只和电子云密度高的苯环反生亲电取代. 所以一般情况下甲基不被硝酸氧化.

2. 乙醇、乙醛、丙酮的鉴别?

学生常见错解:用三支试管分别加少量试液, 依次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有氢气放出的是乙醇;另外取两支试管各加入银氨溶液2ml, 分别加少量余下的两试液, 水浴加热, 有银镜产生的是乙醛, 无明显变化的是丙酮. 事实上, 三种物质与金属钠反应都有氢气放出, 乙醛和丙酮可能是甲基上的氢 (活泼氢) 被置换, 同时还有其他反应的发生, 如, 乙醛分子间发生羟基醛缩合反应, 生成αβ - 不饱和醛. 丙酮与钠反应更复杂, 除产生氢气外, 还发生双分子还原反应和缩合反应. 所以正确的鉴别方法是:先用银氨溶液做试剂鉴别出乙醛;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出乙醇和丙酮, 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丙酮褪色较困难.

3. 果糖为什么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

在讲还原性糖内容时, 认为果糖也是还原糖, 学生说其他还原性糖有醛基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为什么果糖也可以哪? 在生物课上也只介绍说是还原性糖没有详细的分析, 既然两者都可以反生银镜反应又如何鉴别? 因为无论是银镜反应还是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都是在碱性环境中. 果糖发生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 酮基不断变成醛基. 所以两者的鉴别可以用溴水, 溴水能氧化醛糖但不能氧化酮糖. 有些地方也采用氢氧化钙试剂, 果糖能生成果糖化钙沉淀, 葡萄糖则不能产生沉淀;或者用间苯二酚 - 盐酸试剂加入试样中, 沸水浴加热1至2分钟 (加热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盐酸和试样的浓度不超过12% ) . 若有鲜红色沉淀则为酮糖, 否则, 就不是酮糖.

四、反思与建议

像教材中的疑难问题第一次不做深入研究, 以后再去解决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教师通过教学案例、教学日记等积累素材, 然后定期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把教学经验进行理论深化, 就能缩短成长周期, 远离平庸的“教书匠”. 对教材疑难问题研究实际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提升自我教育观念, 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有机化学疑难问题 篇2

一、凡遇疑难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病例等进行科内会诊。

二、科内会诊:有科主任负责组织和召集,有首诊医师报告病历、诊疗情况及要求会诊的目的。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业务水平。

三、科间会诊: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邀请其他科室 的医师会诊时,经治科室应当向会诊医师说明病人的诊疗情况,陪同检查病人,根据会诊指导意见进行下一步诊疗计划。

四、院内会诊: 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并 报告分管院长,提出最后处理决定。

有机化学疑难问题 篇3

关键词: 吉布斯自由能 化学反应方向 疑难问题

一、从实践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体系趋于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化。对于放热反应来说,是从高能向低能转变,故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趋势。所以一般放热反应具有自发性,即ΔH<0自发倾向大,ΔH>0非自发倾向大。

虽然几乎所有的焓变小于零的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但是有不少的焓变大于零的吸热反应也属于自发,例如:2N■O■(g)=4NO■(g)+O■(g),△H=+56.7kJ/mol;该反应的焓变虽然大于零,但能自发进行;还有一些焓变大于零在室温条件下不能自发进行,可在较高温度下则能自发进行,例如:CaCO■(s)=CaO(s)+CO■(g),ΔH(298K)=+178.2kJ/mol,ΔH(1200K)=+176.5kJ/mol;该反应温度在298K条件下ΔH大于零不能自发进行,却在较高温度1200K条件下ΔH同样大于零能自发进行。由此可见,焓变只是影响反应自发性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体系趋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熵变是表征混乱度的物理量,混乱度增大的反应概率大,有自发进行的倾向。针对高中阶段判据熵变可总结为:①同物质的量的同物质而言(气态>液态>固态);②物质的量越多,分子数越多,混乱度越大,熵值越大;③固体溶解过程、液体、气体的扩散过程熵变均为正值即S>0。即熵增加的反应,也就是△S>0(或者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是自发的;熵减小的反应,也就是△S<0(或者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是非自发的。在上述结论中可知,ΔS>0的反应自发倾向大,ΔS<0的反应混乱度减小的概率小非自发倾向就大。但一些熵(混乱度ΔS<0)减小的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例如:2Al(s)+Fe■O■(s)=Al■O■(s)+2Fe(s),ΔS=-39.4J·mol■·K■;该反应属于ΔS<0的反应可是能自发进行。还有些熵增加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不能自发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可以自发进行,例如:C(s,石墨)+H■O(g)=CO(g)+H■(g),ΔS=+133.8J·mol■·K■,该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虽属于同一反应但在较高温度下可以自发进行。事实证明,熵变只是影响反应自发性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由此看来,化学反应过程中无论体系能量降低还是混乱度增加,都有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的倾向,即焓变和熵变共同制约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要准确地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必须综合考虑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及体系的温度,所以单从熵变或焓变判断一个反应能否自发,都是不够全面的。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就是建立在焓判据和熵判据的基础之上一种较准确的判据,因此引入吉布斯自由能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最全面的。具体表述为:ΔG=ΔH-TΔS;△G<0反应一定能自发,△G>0反应一定不能自发,△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二、解决问题策略探究

吉布斯自由能判据:ΔG=ΔH-TΔS,要确定ΔG是大于零、小于零还是等于零,需确定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必要时还需知道温度。

1.当ΔH<0(自发倾向大);ΔS>0(自发倾向大);T无论高温还是低温,ΔH-TΔS<0,即△G一定小于零则化学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2.当ΔH>0(非自发倾向大);ΔS<0(非自发倾向大);T无论高温还是低温,由ΔG=ΔH-TΔS可知△G>0;则化学反应一定能非自发。

3.当ΔH<0(自发倾向大);ΔS<0(非自发倾向大);△G的正负就由温度T来决定。若T很小(低温),T△S的绝对值小于△H绝对值,则△G<0,反应能自发;反过来若T很大(高温),T△S的绝对值大于△H绝对值,则△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4.当ΔH>0(非自发倾向大);ΔS>0(自发倾向大),△G的正负也由温度T来决定。若T很小(低温),T△S的绝对值小于△H绝对值,则△G>0,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反过来若T很大(高温),T△S的绝对值大于△H绝对值,则△G<0,反应能自发进行。接下来通过充分利用上述综合判断策略解决实际经典疑难问题。

三、策略解决问题

典例鉴赏1:已知反应CaCO■(s)=CaO(s)+CO■(g)常温(T=298k)下,ΔH=+178.2kJ/mol,根据上述熵变的判据,可知ΔS>0;ΔS=+169.6J·mol■·K■请问反应能否在常温下自发进行?若不能,那在什么条件下能自发进行?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知,△H和ΔS都是大于零的,根据ΔG=ΔH-TΔS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ΔH-TΔS<0,即TΔS>ΔH,所以T>△H/ΔS代入数据计算可得T>1051k(即778℃),也就是说,这个反应要自发进行体系的温度至少要达到778℃;

典例鉴赏2:已知NH■(g)+HCl(g)=NH■Cl(s)的ΔH<0判断该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自发进行?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知,ΔS<0,所以要使得ΔG=ΔH-TΔS<0,则TΔS>ΔH,所以T<△H/ΔS,即反应在较低温度(低于△H/ΔS)下就可以自发进行,在高于△H/ΔS这个温度下就不能自发进行。

综合上述,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的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一般来说,体系能量减小和混乱度增加都能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焓变和熵变共同制约化学反应进行方向,但焓变和熵变不是唯一因素,我们不能单纯根据焓变或熵变判断某个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要准确地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要通过综合判据ΔG=ΔH-TΔS判断,利用总判据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同时能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化学反应原理中的方向,速率与限度之间的辩证与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彼,姚天杨,编.《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万洪文,主编.物理化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许英慧.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案例和设计[J].化学教学,2008(10):8.

[4]吴晓妮.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11期.1002-2201(2010)11-0019-03.

化学平衡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篇4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 (如温度、压强, 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 , 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就是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该原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平衡移动的方向;二是平衡移动的结果仅仅是“减弱了这种改变”而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改变”。详述如下。

(一) 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1: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c (N2) =amol/L, 再充入N2使c (N2) 增大到bmol/L,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新平衡时c (N2) =cmol/L, 则a<c<b, c (N2) 、c (NH3) 均大于原平衡, c (H2) 小于原平衡, 平衡移动的结果仅仅是减弱了“c (N2) 增大”这种改变。

例2: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c (NH3) =amol/L, 将NH3分离出一部分使c (NH3) 减小到bmol/L,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新平衡时c (NH3) =cmol/L, 则b<c<a, c (NH3) 、c (N2) 、c (H2) 均小于原平衡, 平衡移动的结果仅仅是减弱了“c (NH3) 减小”这种改变。

(二)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1:在容积为1 0 L的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 压强为P1, c (NO2) =amol/L, c (N2O4) =bmol/L, 在恒温时将容器的容积压缩至5L, 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新平衡时压强为P2, 则P1<P2<2P1, amol/L<c (NO2) <2amol/L, c (N2O4) >2bmol/L混合气体的压强大于原平衡, c (NO2) 、c (N2O4) 的浓度均大于原平衡, 平衡移动的结果仅仅是减弱了“压强增大”这种改变。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混合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后逐渐变浅, 但达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仍比原平衡时深。

例2:在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 压强为P1, c (NO2) =amol/L, c (N2O4) =bmol/L, 在恒温时将容器的容积增大至10L, 混合气体的压强减小,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达新平衡时压强为P2, 则P1/2<P2<P1, a/2mol/L<c (NO2) <amol/L, c (N2O4) <b/2mol/L, 混合气体的压强小于原平衡, c (NO2) 、c (N2O4) 的浓度均小于原平衡, 平衡移动的结果仅仅是减弱了“压强减小”这种改变。因此, 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混合气体的颜色先变浅后逐渐变深, 但达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仍比原平衡时浅。

拓展: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

例1:已知0.1mol/L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时, c (CH3COOH) 、c (CH3COO-) 、c (H+) 都等倍数减小与气体反应中减小压强的实质一样, 因此平衡向右移动, 达新平衡时c (CH3COOH) 、c (CH3COO-) 、c (H+) 均比原平衡时小。

例2:已知0.1mol/L的NH4Cl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加水稀释时, c (NH4+) 、c (NH3.H2O) 、c (H+) 都等倍数减小与气体反应中减小压强的实质一样, 因此平衡向右移动, 达新平衡时c (NH4+) 、c (NH3.H2O) 、c (H+) 均比原平衡时小。

(三)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在绝热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为T1, 将温度升高至T2,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达新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为T3, 则T1<T3<T2, 体系的温度仍大于原平衡, 平衡移动的结果仅仅是减弱了“温度升高”这种改变, 反之亦然。

二、在恒容密闭容器中, 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一) 反应物不只一种

1. 只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

例:在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 增大c (O2) ,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SO2的转化率增大, O2的转化率反而减小。

2. 按原比例增大各反应物的浓度

例:在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 按原比例同倍数增大反应物c (A) 、c (B) , V (正) 增大, V (正) >V (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达新平衡时A、B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与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有关。该问题属于平衡移动的结果应用“虚拟法”进行解答。分析如下:

由上可知同倍数的增大各反应物的浓度, 相当于增大体系的压强, 因此确定平衡移动的结果各反应物的转化率应按压强分析。

(1) 若m+n=p+q, A、B的转化率都不变;

(2) 若m+n>p+q, A、B的转化率都增大;

(3) 若m+n<p+q, A、B的转化率都减小。

(二) 反应物只有一种且为气体

例:在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 增大反应物c (A) , V (正) 增大, V (正) >V (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达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与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有关。该问题属于平衡移动的结果应用“虚拟法”进行解答。相当于增大体系的压强, 因此确定平衡移动的结果反应物的转化率应按压强分析。

(1) 若m=n+p, A的转化率都不变;

(2) 若m>n+p, A的转化率都增大;

母婴用品疑难问题汇总 篇5

Playtex品牌有玻璃奶瓶吗?

金干答:您好!playtex没有玻璃奶瓶,有PP和水晶两种材质的,都是不含双酚A的,您可以放心使用。玻璃奶瓶比较重,而且容易摔破,玻璃在受热不均的情况下很容破裂,玻璃奶瓶容易吸附奶水中的活性物质,从而导致奶水营养的流失,如果用玻璃奶瓶长期加热的话,会放出化学成分——铅,这种化学物质会导致重金属中毒。

Leo答:您好!亲,Playtex品牌是没有玻璃材质的产品,本店的所有产品都是不含双酚A的,由于玻璃奶瓶含铅,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化学成分,所以本店不做玻璃材质产品的。另外本店有一款水晶奶瓶,非常漂亮。我能发一个链接给您看看吗?

问题二:

Playtex奶瓶有PES材质的奶瓶吗?

金干答:您好!Playtex没有PES材质的奶瓶,PES材质成天然蜂蜜色,透明性略差。您可以了解一下我们的水晶奶瓶,水晶奶瓶的材质是Tritan,Tritan奶瓶各种性能和PES奶瓶差不多,但在透明性方面却远远高于PES材质的,Tritan奶瓶是完全透亮的,所以性价比比较高。

Leo答:您好!亲,PES材质的奶瓶是茶色的,看起来好像是用旧了的奶瓶一样,不怎么好看,我们有一款水晶奶瓶,是目前市面上最安全的共聚酯材质奶瓶,安全、通透、厚实、耐用!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安全材质、耐高温又完全透明的塑料奶瓶,而且非常好看,能发给您看看吗?问题三:

Playtex奶瓶为什么没有带手柄的奶瓶呢?

金干答:您好!Playtex的奶瓶不带手柄的。宝宝都有强烈地抓握东西的欲望,playtex弯头奶瓶便于宝宝的小手握住,以满足他们自己吃奶的愿望。同时,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有助于身体发育,这是目前带手柄的奶瓶所没有的特点。

Leo答:您好!亲,本店没有带手柄的奶瓶,带手柄的奶瓶不能锻炼宝宝用手抓握东西的能力,Playtex是美国销量第一的婴童品牌,Playtex品牌奶瓶不但特点突出,而且还能锻炼宝宝动手抓握的作用。

问题四:

Playtex水杯能不能装手柄的吗?有配绳子的吗?金干答:

Leo答:您好!亲,是不行的,带手柄的水杯不能锻炼宝宝用手握东西的能力,另外,大部分的外国知名品牌的水杯,都是没有配绳子的,因为挂在宝宝脖子上,宝宝是非常辛苦的。外国婴童专家建议:3岁以下的宝宝都不建议在脖子上挂东西的。

问题五:

Playtex的吸管杯都是写着2岁以上的宝宝才能用,我的宝宝还没有两岁,能用吗?

金干答:

Leo答:您好!亲,标明的使用年龄是建议性的,只要您宝宝的嘴已经有一定的吸力,就可以用吸管杯了,一般来说10个月以上的宝宝的嘴的吸力足以用吸管杯。我们的Playtex水杯,其实不用很大力就能吸得出了,您宝宝肯定会喜欢的。

问题五:

Playtex水晶奶瓶没有9安士单个装的吗?我只看到三个装的,能拆单卖吗?我只想要一个。

金干答:

有机化学疑难问题 篇6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化学疑难实验;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传统实验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学生做分组试验;不便于演示、分组的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精细课件,恰当展示,适当引申,及时回馈,以求最大限度地凸现化学实验亮点,激活课本内容,启发学生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而多媒体的引入增强了课堂真实感和表现力,它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通过播放“死狗洞”FLASH,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却倒地”的现象,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学完后再回答“死狗洞”的问题。一个小动画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很显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运用FLASH,使抽象的实验形象化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一般只能靠老师讲解错误原因,以及错误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而不能直接进行错误的操作进行演示。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制好氧气后,是先将导管移出水面还是先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用FLASH演示先熄灭酒精灯的错误操作,由于热胀冷缩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然后试管“嘭”的一声破裂了,学生印象深刻,也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因此在实验教学实践中,通过课件构造错误操作情境,对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危害情境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三、运用课件,使微粒的运动宏观化,观察微观粒子运动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等构成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无法感知,更无从谈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了,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我们可通过课件模拟微粒的运动,揭示微观粒子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水在通电作用下分解的实验,通过课件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每两个氢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四、用清晰的图像,构造错误的操作情境,加深学生印象

有些化学实验,因为有毒气体逸出,或因反应激烈容易爆炸,或因反应速度太慢现象不明显,或因条件苛刻反应无法实现,或因药品来源紧缺无法实验……老师教起来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非常困难,即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时也不易弄清反应原理。这时便可利用课件进行模拟和演示,在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在短时间内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化学反应流程。使知识由抽象变成形象,达到常规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效果。如浓硫酸稀释实验的错误操作,老师不可能实际操作演示,但是错误操作的后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模拟浓硫酸注入水中的水沸腾的场景:浓硫酸飞溅到学生的脸上导致皮肤颜色的变化配合以水激烈沸腾声和学生受伤的惨叫声。然后老师再以规范化的操作正确演示一次,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能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规程进行化学实验,其实化学实验是非常安全的。

五、运用投影仪,放大细微实验现象

在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时,教师在讲台上操作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现象。讲台附近的同学,可以捕捉到一些细微的实验现象,而稍远一点的同学常常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而且展示实验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有些实验现象是在实验瞬间就产生的,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可能走到后面时,很多同学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但运用课件可以放大实验现象,如做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中和实验时,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现出红色,然后向中滴加稀盐酸,这个实验有一个临界值,当滴到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中的红色会在瞬间消失。通过投影将实验放大到银幕上,这样每一位学生就都能观察到这个现象,进而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总之,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学生们受益匪浅,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磊. 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孙海波,张江. 新课程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设计[M]. 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巧用类比化解化学教学疑难 篇7

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比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和意义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 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而且, 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学习并不是信息的量的积累, 它同时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可以想象,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 在早期的生活与实践中, 他们已经获得丰富经验, 并建立起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与认知结构是后续学习的基石。如:结构题中要求写出N2O的空间结构, 我们只要根据所学的知识, 知道CO2和N2O是等电子体, 就能很容易知道其空间结构为直线型。例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知识时, 比较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下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时, 单纯地解释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粒子数目的影响, 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如果用小学生和大学生排队、以学生大小、学生距离、学生多少对队伍长度的影响作类比, 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能牢固掌握。

二、归纳整理, 形成体系

化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 如何将一个个概念建构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在这方面, 类比法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它可以将新旧知识前后呼应、纵横联系, 让学生有效地构建自己的化学知识网络。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在学习了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断增加, 原子半径不断加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学习碳族、氧族、氮族等主族元素知识时与之进行类比, 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 又可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又如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时,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及醇、醛、羧酸等不同类别有机物知识的学习, 其实都是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找出结构共性, 然后类推性质。这样由点到面、举一反三, 就能事半功倍,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物知识。

三、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提出类比

“要思维得好, 必须观察得好, 观察可以导致类比。”从生活中得来的知识, 那才是最真切的感受, 最近几年的高考卷,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要识记的知识却相对弱化, 如2009年江苏化学卷, 已经没有了无机框图题, 第Ⅱ卷几乎是融合了工业生产的综合题, 如果平时学生能对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 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此类问题, 如在讲油脂的时候, 我们知道含有不饱和键的油脂可以通过催化加氢的方法转变为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油脂的氢化”或“油脂的硬化”, 得到的产物称为“氢化油”或“硬化油”, 更便于贮存和运输。

也不能和氢气发加成反应, 学生又会得出羧酸中的碳氧双键也不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对该知识, 学生的印象就会很深刻。

编程疑难问题解答 篇8

这一行在PPT中是:

这一行在Word中是:

做完以上辅助工作, 下面可以使用这些接口操作PPT与Word文档的读写了。第一步先生成操作PPT和Word文档的实例, 分别使用这两个Application对象的CreateDispatch方法来创建, 代码如下:

然后连接PPT模板实例, 在Open方法中的第二个参数值为0, 表示拥有读写操作权限, 剩下参数的值都为-1, 表示忽略其行为, 代码如下所示:

接下来连接Word文档实例, 它的Open方法参数很多, 但大多数都是可选的, 具体可查看MSDN文档, 代码如下:

下面可以把Word文档按行读出来。一般Word文档中的内容主要是表格、图片、文本, 所以这里也只处理这3种对象。先罗列整体框架, 后面再分别处理, 代码如下:

这段代码的用意是先用Application对象中的get_Selection () 方法获取Selection对象, 用于选择文档中的内容。再使用Document对象中的ComputeStatistics方法得到文档总行数, 参数值1表示wdStatisticLines, 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处理。为了方便确定对象类型, 预先在Word文档中, 每个表格和图片前加上提示标识。规定“表”和“图”两个汉字后面, 紧跟一个任意的阿拉伯数字即可, 这样可以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匹配搜索。先来看一下读取表格的处理, 代码如下:

为了定位表格, 先用Document对象的get_Bookmarks方法得到标签集合Bookmarks, 再通过预定义类型“Table”得到当前标签下的表格对象, 最后用Range对象的Copy方法把整个表格复制到剪贴板, 以便后面插入PPT文档中。返回前用Range对象的get_Information方法得到表格最大行数, 参数值15表示wdMaximumNumberOfRows, 以便继续读取后面的内容。对图片处理类似, 只是简单一些, 代码如下:

其中Selection对象的HomeKey方法和EndKey方法起到选择本行的作用, 第一个参数值5表示wdLine, 第二个参数值1表示wdExtend。接下去的操作都是相同的, 不再赘述了。对文本的处理稍微复杂一些, 由于PPT文档的演示面积有限, 超出其范围的文字就看不见了, 又不能出现滚动条, 所以需要自己切分Word文档中大段的文本, 代码如下:

其中的m_MaxWord可根据PPT文档模板尺寸自行设定, 这里为100字。注意到辅助函数AnalyzeString, 它就是用来分析本行内容是提示标识, 或是其他文字。主要是两个正则表达式的搜索模板, 对于表格, 其模板为:w* (表[0-9]+) w*, 而对于图片, 其模板为:w* (图[0-9]+) w*, 具体内容可参考所附例程的代码。{intlen (txt.GetLength () ) ;if (len+word>m_MaxWord) {if (word>0) { (m_TmplNum>1) ?InsertText2 (para, page++) :InsertText1 (para, page++) ;word=len;}para=txt, word=len;if (word>m_MaxWord) {CStringWpart ("") ;int j (0) ;for (;j1) ?InsertText2 (para, page++) :InsertText1 (para, page++) ;word-=m_MaxWord;}para=para.Mid (j*m_MaxWord, word) ;}}else{para+=txt;word+=len;}tag=AnalyzeString (txt, i) ;if (tag>0) { (m_TmplNum>1) ?InsertText2 (para, page++) :InsertText1 (para, page++) ;para.Empty () ;word=0;}}return (i) ;}

下面看一下如何把得到的内容写入PPT文档中, 即上面代码里的InsertXXX系列辅助函数。这里根据所选择的PPT模板和不同的对象, 做相应的处理。第一种情况, 对于表格和图片, 如果模板只有一页, 只需简单添加即可, 代码如下所示:

其中Shapes对象的Add方法中, 第一个参数表示页码, 第二个参数值为12表示ppLayoutBlank, 方法PasteSpecial则黏贴具体对象, 第一个参数值为10表示ppPasteOLEObject。如果模板有多页, 那么先重新增加一组模板, 然后定位到当前位置, 再写入具体内容:

其中Shapes对象的get_Count () 方法得到文件中的模板页数, InsertFromFile方法从文件中添加一组模板, 注意索引是从1开始。再用Item定位到当前位置, 后面的代码都相同。第二种情况, 对于纯文本内容, 若模板只有一页, 只需将Shapes对象的Add方法中, 第二个参数的值改为2即可, 表示ppLayoutText。若模板有多页, 定位方式相同, 只是在写入PPT文档时有所区别, 代码如下:

主要操作是前面几行, 先用Shapes对象的AddTextbox方法添加文本框, 第一个参数的值为1表示msoTextOrientationHo rizontal, 然后用TextRange对象的put_Text方法写入内容。剩下的代码是使用Font对象设置字体的属性, 使用ColorFormat对象设置字体颜色, 使用ShadowFormat对象设置字体阴影, 可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唯一值得注意的是, 在设置阴影颜色时, 几条语句的顺序不能改变, 否则看不到效果。

在PPT幻灯片生成以后, 还可以在幻灯片之间加入不同的转换特效。只要使用SlideShowTransition对象的put_EntryEffect方法即可实现, 然后使用Presentation对象的SaveAs方法保存整个文档内容。在退出应用前, 使用每个对象的ReleaseDispatch方法释放内存, 具体可参考所附例程。

编程疑难问题解答 篇9

A 最近做一个项目, 需要在对话框中切分窗口。使用MFC提供的CSplitterWnd, 代码如下:

虽然能成功创建分隔器及其子窗口, 但只要一点击CEdit窗口, 或者拖放分隔条, 程序就会崩溃。

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 发现常见的解决方法是自定义一个分隔器窗口, 例如codeguru上的CxSplitterWnd、CySplitter-Wnd (http://codeguru.earthweb.com/splitter/cxysplitter.shtml) 。这些方法虽然能解决问题, 但实现比较复杂, 而且毕竟是第三方代码, 在安全性和健壮性方面有可能存在隐患。

通过跟踪分析出错程序, 发现拖放分隔条产生的错误由下列代码引起:

点击CEdit窗口产生的错误由下列代码引起:

由上述代码可以看出, CSplitterWnd要求父窗口 (或祖父窗口...) 必须是帧窗口CFrameWnd, 而出错的程序中, CSplitterWnd的父窗口是对话框, 因此调用GetParentFrame将返回空指针, 从而导致程序崩溃。

找出错误原因后, 解决办法也就有了:创建一个帧窗口, 将其作为对话框的子窗口, 然后在帧窗口中创建分隔器。下列代码在对话框中实现了界面设计中常见的三向分隔器窗口:

图1是程序运行结果。

以上讨论的是在对话框中实现分隔器, 该方法适用于任何窗口, 包括子窗口。

例程已在Visual C++2003上调试通过。

(作者:祝晓鹰)

Q 采用动态网页技术时怎样配置Web服务器

A 动态网页技术是基于内容数据库和内容管理软件的网页生成技术, 由于它可以提高时效性, 减少差错, 绝大多数网站都采用这一技术实现内容更新。采用动态网页技术时, 内容管理软件读取内容数据库, 经过计算后, 对预先编制的网页框架进行填充, 生成所需的网页, 响应浏览请求。当网页的结构比较复杂时, 由于数据库查询和计算的复杂程度增加, 对浏览请求的响应时间会比采用静态网页技术时显著延长。首页通常是网站中结构最复杂的网页, 极端的情况下, 响应时间可能会延长到10秒以上。

实际上, 如果内容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变, 则内容管理软件每次生成的网页都是一样的, 完全没有必要在每次响应浏览请求时, 都重新生成网页。因此, 可以编制一个简单的“首页获取程序”, 每次更新内容数据库以后, 都向网站发出浏览请求, 获取由内容管理软件生成的首页, 并将其作为静态网页文件保存到网站的根目录下, 替代原有首页作为网站的首页, 直接用于响应浏览请求, 缩短网站首页的响应时间。Web服务器配置和编程实现操作与源代码分述如下。

(1) 配置和编程要点

假设采用动态网页技术时, 网站的首页是index.aspx。

1) 修改Web服务器的配置

将网站的首页由index.aspx更改为index.htm和index1.htm, 其中index.htm排在第一位, 是正式首页, index1.htm排在第二位, 是备用首页, 如图1所示。

2) 编制“首页获取程序”

删除正式首页index.htm, 启用备用首页index1.htm, 以便在后面的读写过程中, 网站能继续响应网民的浏览请求。

使用.Net Framework类库中WebClient类的OpenRead方法, 打开Web服务器上的index.aspx文件, 形成可以读取首页的数据流Sr。

创建新的index.htm文件, 形成可以写入首页的数据流Sw。

从Sr中读取由内容管理软件生成的首页, 通过Sw写入index.htm文件中, 生成新的正式首页;

复制index.htm到index1.htm, 作为新的备用首页。

3) 每次更新内容数据库以后, 都使用该首页生成程序重新生成index.htm和index1.htm, 并将其存储在网站的根目录下。

(2) 源代码

以下是采用B/S结构, 在.NET平台上实现“首页获取程序”的全部源代码。

1) 网页 (GetHome.aspx)

2) 脚本 (GetHome.aspx.cs)

“首页获取程序”的网页和目标代码, 部署在服务器端的网站根目录及其bin子目录下, 每次更新内容数据库以后, 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浏览GetHome.aspx网页的方式, 从浏览器端启动该程序, 重新获取网站的正式首页index.htm和备用首页index1.htm, 并存储在服务器端, 响应网民的浏览请求。

使用本程序, 可以完全消除动态网页技术给网站首页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网站首页的响应时间缩短到与采用静态网页技术时相同, 效果非常明显。如果将上述“首页获取程序”的功能合并到网站的内容管理软件中, 每次更新内容数据库以后, 都自动执行, 就更加方便。

(作者:李小麟)

Q 如何实现网页动态缩略图幻灯

A 在网站首页设计过程中, 经常要用到显示重要文章的幻灯。但在使用中幻灯的时候, 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如何自动提取文章中的图片, 对更新上去的文章, 不用另外的操作即自动提取, 显示在幻灯上;二是幻灯显示时的流量问题。

动态网站一般结合数据库实现, 文章内容是以记录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中。文章中的配图一般是单独存放入一个目录, 而把文件名以规定的格式插入文章内容中。如何从文章内容中提取出图片文件名并进行处理, 是每个动态网站所必须要处理的问题。

幻灯显示时, 如果直接提取文章页面中的插图, 缩小尺寸后显示在幻灯中时, 会造成页面打开时传输流量大, 网页打开慢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由于网页中使用的是大图片, 每张图片小则几十KB, 多则几百KB, 以一个幻灯平均使用5张图片计算, 只打开一个幻灯就需要600-800KB左右的流量, 首页全部打开需要1M以上的流量。以一个网站首页一天打开1000次计算, 首页一天需要1GB以上的流量。再加上打开其他页面来算, 一天需要2-3GB的流量。

如此大的流量, 对于一个拥有自有服务器, 流量无限的大型网站来说, 是可行的, 但访问量大时, 会造成严重的网络负担, 导致页面打开速度慢, 占用资源多的问题。而对一个租用服务空间的小型网站来说, CPU占用和每月数据流量都是要受到限制的。CPU占用的限制, 使页面的打开更加缓慢;每月数据流量的限制, 可能使网站半个月不到就用完了一个月的流量。这对一个正常运行的网站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下面将对播放幻灯时自动提取文章中的图片和减少网站数据流量的方法进行探讨。

解决思路如下:

(1) 从数据库中查询指定数量的记录, 对文章内容字段进行判断, 如果文章中含有图片, 则根据规定的文件名格式, 提取出图片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

(2) 在指定位置找到指定的图片文件, 将图片转换为缩略图, 以指定的文件名存入指定的位置。

(3) 用幻灯显示函数或播放器进行幻灯播放。

实现代码:

(1) 查询数据库, 提取图片文件名

查询时, 从数据库中以ifflash字段为条件进行查询, ifflash为1, 表示此文章为指定要进行幻灯显示的文章。如果查询成功, 则用正则表达式提取图片文件名, 然后代入缩略图函数进行处理。

代码如下:

(2) 对提取出的图片进行缩略图处理

制作缩略图时, 缩略图宽度按网页上显示的实际大小进行设定, 此处设为290像素, 缩略图高度按原图比例进行缩放。在此处, 处理后的缩略图以指定文件名放入指定目录, 是因为, 如果采用动态缩放, 则每次打开网页时, 幻灯图片都要进行缩放处理, 不但加重了服务器的负担, 也拖慢了网页速度。而此处将缩略图以指定文件名存放入服务器, 则一次处理后, 以后只用读取现成的缩略图即可, 有利于减轻服务器负担, 加快网页显示速度。

把图片制作成缩略图函数如下:

(3) 幻灯显示

幻灯播放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用JavaScript代码编制播放函数进行幻灯播放, 第二种方法为使用网上现成的Flash幻灯播放器播放。

用JavaScript代码编制播放器代码如下:

第二种使用Flash播放器播放幻灯的方法, 只用给播放器进行简单的赋值即可进行播放, 在此不再赘述。

洗钱犯罪疑难问题初探 篇10

一、洗钱罪的概念和范围问题

《刑法》第191条规定, “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 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1) 提供资金账户的; (2) 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的; (3) 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 (4) 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5) 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就是洗钱犯罪。金融特别行动工作组 (FATF) 将洗钱定义为:许多犯罪活动的目标是为了给犯罪者或者犯罪集团赢得收益。洗钱是这些犯罪者掩饰他们非法所得的方法。尽管关于洗钱罪的概念不尽相同, 但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洗钱罪的本质特征, 即清洗赃钱以使其显示为合法性质。

其中, 第 (1) ~ (4) 项规定得比较具体, 但显得范围较窄, 只是包括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的洗钱行为, 不能包括在保险、投资、证券、赌博、地下钱庄等领域实施的洗钱行为。与前四项相比, 第 (5) 项是有关洗钱罪客观行为的兜底条款, 但规定得过于笼统, 在执法实践中很难把握。单从条款规定可认为, 当前中国洗钱罪打击的重点应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洗钱行为, 而事实上, 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大, 洗钱犯罪分子已经不再经常直接通过金融机构洗钱, 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投资、办理保险、证券、地下钱庄等渠道清洗黑钱, 导致许多通过非金融机构进行洗钱的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刑事责任追究。

根据上述规定, 洗钱罪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上游犯罪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和恐怖犯罪的违法行为, 而其他非法洗钱行为所涉及犯罪由于不属洗钱罪规定的上游犯罪, 则司法实践中对此也不能适用洗钱罪名。其实, 按国际惯例洗钱罪涉及上游犯罪的范围, 可以规定包括所有犯罪, 也可以限于某些严重犯罪, 或者规定法定刑为监禁的犯罪。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 在规定上游犯罪时, 至少应该包括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2003年6月修订的《40条建议》“术语表”中所指定的包括有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诈骗、贩卖人口及偷渡、走私等二十类犯罪在内。2003年10月, 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并于先后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联合国禁毒公约》, 2007年6月, 中国正式加入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这些均对洗钱行为的刑事立法问题作了规定, 并要求各缔约国应寻求将洗钱罪适用于范围最为广泛的上游犯罪, 并至少应把这两个公约规定的各种犯罪, 包括所有严重的犯罪、有组织犯罪、腐败犯罪、妨害司法的犯罪, 列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同时在符合“双重犯罪”原则的前提下, 上游犯罪还应包括在有关缔约国刑事管辖权范围之外发生的犯罪。而根据中国《刑法》第191条规定, 中国反洗钱刑事立法明显滞后于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还远达不到公约要求。

为切实履行公约所规定的义务, 适应国内打击洗钱犯罪的需要, 中国虽已在《反洗钱法》中将高发的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纳入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 但是《刑法》中关于洗钱罪的规定还尚未得到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建议应将刑法的第191条“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修改为“凡是对一切财产性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二、洗钱罪的主观要件问题

在主观上, 刑法认定洗钱犯罪必须是出于特定的双重明知, 即首先行为人具有具体明知, 必须明知所清洗的资金来源于走私犯罪、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犯罪等;其次必须明知清洗行为会产生隐藏、掩饰犯罪所得的来源和性质的危害结果, 出于该特定目的而进行洗钱行为。这种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操作难度相当大, 侦查机关很难取得有效证据, 且洗钱人员一般也不会承认其行为的主观故意, 而实际上他们在洗钱时也未必都能知道所清洗的资金来源于何种犯罪。

此外, 与国际公约规定相比, 中国刑法还缺乏关于洗钱犯罪故意的推定。《联合国打击有组织犯罪公约》第6条第2款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8条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 作为犯罪要素的明知、故意或目的, 可以根据客观情况推定。尽管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也经常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来推定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但在中国现行刑法中却缺乏这方面的明文规定。另外, 从《联合国禁毒公约》的规定看, 关于清洗毒赃罪的主观要件构成它是分层次设计的, 既包括目的犯构成, 又包括知情犯构成。与知情犯相比, 目的犯构成是附加了更多条件的特殊构成。两种构成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主观要件体系。而中国刑法对洗钱罪只设置了特殊的“目的犯”构成, 将大量属于“知情犯构成”的主观要件排斥在洗钱罪的主观要件构成范围之外。

因此,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洗钱犯罪, 一是建议在《反洗钱法》中增加过失洗钱罪, 将主观要件中的“明知”改为“应知”;二是取消刑法中的“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这一特别目的构成要件, 使洗钱罪的构成由现在的“目的犯构成”转化为“知情犯构成”;三是在主观方面, 不需要明知是某种具体犯罪的非法所得, 只要知道是非法所得即可, 不再将是否属于特定上游犯罪的违法所得作为客观要件。

三、洗钱罪的管辖问题

根据刑法规定, 洗钱犯罪与其上游犯罪的认定紧密相连。洗钱犯罪法定构成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其犯罪对象必须是法定的上游犯罪的犯罪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其包含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构成要件:一是基础构成, 即必须有上游犯罪行为存在, 且该上游犯罪行为产生了犯罪收益;二是本体构成, 即在上游犯罪实施完毕之后, 行为人对这一犯罪收益实施了隐瞒、掩饰上游犯罪非法收益的行为。在这两个构成要件中, 上游犯罪构成要件是决定洗钱罪构成要件的前提和基础, 上游犯罪如不成立, 则对有关收益进行洗钱者也构成不洗钱罪。这无疑让司法机关承担了过重的举证责任。要认定行为人的洗钱罪, 首先要认定上游犯罪中有关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并且要认定所清洗的收益确属上游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洗钱罪与上游犯罪的这种紧密关联使司法机关承担了过重的举证责任。

另外, 洗钱罪在《刑法》中被归入妨害金融管理秩序一节中, 由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但其上游犯罪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恐怖犯罪等上游犯罪分别由公安机关的禁毒部门、刑侦部门、海关走私犯罪侦查部门、反恐部门管辖。这样就产生了管辖交叉问题。这样的管辖规定显然不利于打击日益严重的洗钱犯罪。例如, 本应对跨国洗钱案件承担重要职责的海关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在打击洗钱犯罪方面尤其是跨境洗钱犯罪活动上无能为力, 十分被动。海关缉私警察只对涉税走私犯罪案件以及发生在海关监管区内的非涉税走私犯罪案件享有侦查权, 对其他犯罪案件没有管辖权。对于查处走私犯罪案件时所涉及的洗钱案件, 依据规定只能由地方公安机关管辖, 可以说海关对“地下钱庄”的打击, 只能治标, 而不能治本。再如, 现行《反洗钱法》已将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归入洗钱罪的上游犯罪, 检察机关则应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将在办理贪污受贿案件中发现的洗钱案件移交公安机关侦办, 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而且有造成巨额赃款被转移或犯罪嫌疑人潜逃的危险。

因此, 从提高打击力度和降低诉讼成本考虑, 一是建议推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 在主观故意举证责任分配方面, 控方不负担证明被告人知道有关财产来源于非法行为的举证责任, 而是规定提供相反证明的责任由被告人承担;二是赋予海关缉私警察对此类案件的管辖权, 在打击走私时彻底摧毁“地下钱庄”, 从源头上堵住走私钱款非法出入境;三是从立法角度考虑赋予检察机关在查办公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同时, 对涉及洗钱犯罪的案件享有侦查权。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http://www.camlmac.gov.cn/com/info.do?action=detail&id=282, 2007-11-12.

[2]中国每年巨额赌资流至境外2006年高达6000亿元[EB/OL].央视网, http://news.sohu.com/20100611/n272710191.shtml.

档案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究 篇11

关键词:档案犯罪;非国有档案;档案复制件;主观心态

Abstract: Due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of archives is generalized, unclear, academic object of crime and crime subjective mentality archives and other issu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ne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rchives law,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y of criminal law,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 reasonable conclusion, to do good to the archives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judicial.

Key words: archival crime; non-state files; file copy; subjective state of mind

我国刑法典第329条第1款规定:“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2款规定:“违反档案法的规定,擅自出卖、转让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见,刑法典对于档案犯罪规定了两个典型罪名,即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与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但是,由于刑法典的规定比较笼统概括,对于同一问题的规定,往往产生不同的理解,诸如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能否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国有档案的复制件能否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不明知是国有档案而进行抢夺、窃取的行为如何定罪等问题,就是见仁见智,有待进一步理清,从而为档案执法与司法活动的正确进行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1 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能否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

根据我国《档案法》的规定,可以把档案划分为三类,即国家所有的档案、集体所有的档案、个人所有的档案。但是,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纳入刑法保护范围的档案仅仅是“国家所有的档案”,即国有档案。那么,对于所有权不属于国家而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的档案(以下统称为非国有档案),基于某种事由,而由国家档案馆等国有单位代为保管(持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视为国有档案,成为争议的问题。例如,我国《档案法》第16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档案所有者也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对此,刑法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肯定说认为,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应当视为国有档案。其理由是,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国有档案,且国家对其负有相应的管理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没有直接侵害国有档案的所有权,但仍然威胁到了国有档案的所有权,因而与直接侵害国家所有的档案并无本质之区别,都是侵犯国有档案所有权的行为。[1]否定说认为,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不应当视为国有档案。其理由在于,国家持有的档案与国家所有的档案是不同的法律概念,国家对于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所有权,在刑法没有明文对“国有档案”作扩大性解释的情况下,擅自将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解释为国家所有的档案,有类推解释之嫌,违反了刑法的原意。[2]依笔者之见,上述观点均存在可商榷之处。笔者赞同肯定说的观点,但对其理由持有异议。论者以非国有档案随时可能转化为国有档案为由,以此来说明还没有转化为国有档案的非国有档案可以视为国有档案,存在明显不妥,正如鸡蛋可以孵化成小鸡,但不能说鸡蛋就是小鸡,其道理是一样的,站不住脚。至于国有单位对其代为保管的非国有档案负有管理责任,就可以将非国有档案视为国有档案,也不合理,正如顾客将自己的物品交由商场代为保管,但不能说顾客的物品可以视为商场的物品,其道理也是一样的,经不起推敲。对于否定说,则为笔者所反对。否定说表面上有理有据,其实,它忽略了刑法与民法之间的区别,把民法上的“所有权”概念,简单地套用于刑法上的“所有”概念,而没有考虑刑法中“所有”的真实含义。笔者认为,尽管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其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但从刑法角度来说,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应当以国有档案论。其理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我国刑法典第91条第2款的规定,“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据此规定,国有单位持有的集体所有的档案、个人所有的档案,以国有档案论,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另一方面,在刑法中,就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来说,不论由所有者亲自掌控还是由他人代为掌控,均受刑法保护。因为刑法中的“所有”与民法中的“所有权”,并非同一概念,刑法中的“所有”只是相当于民法“所有权”中的“占有”(亦可称为“持有”),实质上是指主体对财物事实上的管理、控制和支配。[3]因为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为了彻底地保护法益,刑法必须打击一切侵害法益的犯罪行为,而不论其侵害的法益主体是否法益的所有权人,即使其侵害的法益主体并非法益的所有权人,也在所不问。总之,笔者认为,档案犯罪中所谓的“国家所有的档案”,其实是指国家持有的档案,既包括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国有档案,也包括所有权不属于国家但由国家代为保管的非国有档案。当然,为了彻底解决此类争议,也为了体现刑法的平等保护原则,笔者建议凡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无论是国家所有的档案,还是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档案,都应当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2 国有档案的复制件能否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329条的规定,档案犯罪的对象是“国家所有的档案”,至于这里的国有档案是仅指原件,还是包括复制件,刑法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因而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议。在我国《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档案复制件是指与档案原件内容相同的档案复制品。即是说,档案复制件与档案原件的内容相同,而载体不同。关于档案犯罪的对象是否包括国有档案的复制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此说认为,档案犯罪的对象既包括国有档案原件,也包括国有档案复制件。其理由是,档案是一种以不同的物质载体形式包含的历史记录,而档案复制件也同样是对档案信息的再现。因此,刑法规定档案犯罪,不只是保护档案载体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保护这种载体所记载的历史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复制件与档案原件一样,应当受到刑法的同等保护。此外,在我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中,都有关于档案复制件的管理和保护的规定,这就说明我国在档案法律法规中,档案复制件与档案原件具有同样的保护价值,因而同样可以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4]二是否定说。此说认为,档案犯罪的对象仅指国有档案的原件,而不包括国有档案的复制件。其理由在于,虽然档案犯罪是行政犯,以违反档案法为前提,但并非违反档案法的行为都触犯刑法;在档案法中,虽然对档案原件与档案复制件都有保护性规定,但对二者作了明确的区分,“档案”仅指档案原件而不包括复制件,需要保护复制件的情况下,则载明了“复制件”的字样;此外,档案是物质载体及其记载信息的统一体,对档案复制件实施的危害行为,仅侵害档案所记载的信息,该档案原件本身并未受到侵害,因而社会危害性比较小,不宜作为犯罪处理。[2]

依笔者之见,上述观点均存在可商榷之处。我们知道,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如果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应受刑罚惩罚的严重程度,根据我国刑法典第13条“但书”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构成犯罪。据此,侵害国有档案复制件的行为,能否构成犯罪,必须从考虑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着手。由于国有档案的种类非常之多,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体现物也不相同,有的体现于档案记载的信息内容,有的体现于档案信息载体本身,档案原件与复制件的保存数量多寡不一样,有的很难复制而只存原件,有的容易复制且无损于原件,有的原件荡然无存而只有唯一复制件。在这种情况下,侵害不同国有档案复制件的行为,显然其社会危害性大小也是不同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国有档案复制件是或不是档案犯罪的对象。上述肯定说和否定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犯了“一刀切”的错误。

肯定说认为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料,是一种历史记录,因而无论是侵害档案复制件还是侵害档案原件,都同样侵害了档案的历史信息,它们的社会危害性是一样的,对于大多数档案而言,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然而,如果档案原件记载的信息价值并不大,其价值主要体现于档案原件本身的物质载体,对于这类档案原件,刑法主要保护的是档案原件的实体安全,而不是档案原件的信息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侵害这类档案复制件的行为,就不会构成档案犯罪。例如,我国《档案法》第12条第1款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如果同时又是档案的,则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据此规定,文物或图书资料等可能同时又是档案,那么侵害这类文物或图书资料的复制品、赝品,则不可能与侵害这类文物或图书资料的原件等同视之。退一步来说,即使这类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记载的信息内容上,我们也不能说侵害这类档案复制件与侵害其原件,二者在社会危害性上就一定是相当的。在这类档案原件尚存的情况下,侵害其复制件的行为,究其实质,不过是未经批准而擅自利用档案信息。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某些擅自利用档案信息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微乎其微,谈不上构成犯罪。当然,在某些档案的信息内容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情况下,如果擅自利用这些档案复制件,导致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被泄露的,则应当按照有关国家秘密犯罪或者商业秘密罪去论处;如果某些档案复制件的载体本身价值较大,则可能构成盗窃罪、抢夺罪等普通财产犯罪,而不成立档案犯罪。

否定说认为档案犯罪中的“档案”,仅指档案原件而不包括档案复制件,因为在我国《档案法》中已经就档案与档案复制件作了明确的区分,而刑法典第329条仅规定了档案犯罪的对象是“国家所有的档案”,并没有包括国家所有的档案复制件。因此,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档案犯罪的对象只能是国有档案原件,而不包括国有档案复制件。就法律解释的原则与方法而言,这是正确的。但是,此种观点注意到了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却忽视了刑法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与其他部门法相较,刑法既具有从属性,也具有独立性,因此,即使在《档案法》中对档案与档案复制件作了严格区分,刑法中的“档案”一词,是否包括档案复制件,必须根据刑法的功能与目的来进行实质解释。根据《档案法》第2条对档案所下的定义,从本质上来说,档案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如果档案复制件的内容没有被篡改的话,其包含的信息应当与档案原件一样,也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1条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档案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把国有档案复制件解释为国有档案,完全符合刑法实质解释原则的要求。如果侵犯国有档案复制件与侵犯国有档案原件,具有同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那么将之解释为档案犯罪,自然具有正当合理性。譬如,某国有档案原件由于某种原因,已经毁损灭失,现在只有唯一的复制件,那么即使该档案复制件已经面向社会开放,并且被很多人利用过,如果有人对其实施盗窃、抢夺或非法出卖、转让,也应当以相关档案犯罪论处,因为此种侵害档案复制件的行为,将会使其他社会公众再也不能利用这种档案。可见,此种侵害档案复制件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亚于侵犯档案原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有档案复制件能否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国有档案的种类、档案的价值体现物、档案原件和复制件的数量以及档案是否已经公开利用等多种因素,从刑罚惩罚必要性的角度,对刑法中的国有档案进行实质性解释。例如,如果某国有档案原件已经灭失,只剩下唯一的复制件,在这种情况下,侵害该种国有档案复制件的行为,将使国家彻底失去对该国有档案的管理和控制,则该国有档案复制件可以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5]总之,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国有档案复制件不能成为档案犯罪的对象,但特殊情况下不排除成为档案犯罪对象的可能。当然,即使侵害国有档案复制件的行为不构成档案犯罪,如果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则可以其他犯罪论处。

3 不明知是国有档案而进行抢夺、窃取的行为如何定罪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329条第1款规定,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种犯罪的认定,存在的主要争议问题是,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是国有档案,而对其实施进行抢夺、窃取的行为,应当构成何罪?是成立抢夺罪或盗窃罪,抑或成立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取决于对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的主观心理态度的正确认识。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此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出于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6]另有学者则认为,此罪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包括间接故意,而仅限于直接故意,即明知是国有档案而对其实施抢夺、窃取。[7]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倾向于后者,认为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的主观心理态度,应当出于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国有档案而对其实施抢夺或窃取,方可构成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尽管国有档案也是一种财物,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财物,其价值一般不是体现在其本身载体的经济价值上,而是体现在其记载信息的文化价值上。例如,抢夺或窃取一页的国有档案,可能因为其经济价值微小而达不到抢夺罪或盗窃罪的标准,但这种抢夺或盗窃行为有可能对国家的档案管理事业造成严重损失,正因为如此,为了体现对国有档案的特殊保护,刑法有必要单独规定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的入罪门槛较低,没有数额较大的要求,而普通抢夺、盗窃行为构成犯罪时,一般都有“数额较大”的要求。不仅如此,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比普通抢夺罪或盗窃罪的法定最低刑要高,根据刑法典有关条款的规定,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的法定最低刑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抢夺罪、盗窃罪的法定最低刑均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由此可见,与普通抢夺罪或盗窃罪相比,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不仅立案标准低,而且法定最低刑高。正因为如此,对于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的主观心态方面,我们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是国有档案而对其实施抢夺、窃取,即必须是出于直接故意,才可以构成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否则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行为人只是出于抢夺或窃取普通财物的目的,但在其所抢夺或窃取的财物中却包含有国有档案,对于这种情况显然不能认定为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当然,如果行为人所抢夺或窃取的财物价值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可能构成抢夺罪或者盗窃罪。

参考文献:

[1]申世涛.从《刑法》角度探析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J].山东档案,2002(4):10~13.

[2]孟伟.论档案犯罪的对象[J].档案与建设,2004(7):12~13.

[3]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上册)[M].台北:林山田自版发行,2006:317.

[4]栾莉.论刑法中的档案犯罪[J].档案与建设,2007(1):17~19.

[5]黄丽勤.论档案犯罪的对象[J].档案与建设,2010(8):46~49.

[6]杨春洗.中国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37.

[7]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下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018.

运输毒品行为疑难问题研究 篇12

一、由运输毒品罪概念引发的争议

运输毒品罪的概念, 学理上阐述颇多, 见仁见智。通常将其概括为“采用携带、邮寄、利用他人或使用交通工具等方法在我国领域内转移毒品”[1]。通常, 学界普遍认同的运输毒品罪概念只从客观方面对该犯罪行为进行归纳和界定, 几乎所有的教材或论著均未对该罪的主观方面作出阐释和说明。即便论及该罪的主观方面, 也仅仅以“该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过失不构成此罪”作一般性概述。由此将产生两点争议。其一, 我们以此标准判断毒品犯罪时, 很难将某些行为特征完全相同的犯罪从性质上进行区分。例如, 以个人随身携带方式实施的运输毒品罪与移动状态下的非法持有毒品罪应当如何区别处理。其二, 尽管法律也规定了实施运输行为的人主观上要“明知”运输物为毒品, 但这只揭示了主观方面的认识因素, 对意志因素并非提及, 而这恰恰是运输毒品罪与其他毒品犯罪区分的关键点。因此, 对运输毒品罪进行定性, 除了关注行为人采用何种方法运输毒品的客观行为外, 还应当关注其转移毒品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例如, 运输毒品是为了吸食, 还是为了窝藏或贩卖, 以其追求的最终目的作为主观方面的内容, 进而分析认定其转移毒品行为的性质。

二、吸毒人员运输毒品行为的认定

通常, 吸毒人员运输毒品可能出于两种不同目的, 或是为了个人吸食而非法载运、携带、邮寄或运送毒品, 或是意图实施其他毒品犯罪。实践中, 对吸毒人员运输毒品行为的定性出现疑难, 主要表现为特定情形下运输毒品罪与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区分问题。

2000年出台的《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规定, 在购买、存储或运输毒品过程中抓获的吸毒者, 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其他毒品犯罪, 当查获毒品数量较大时, 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论处。该规定在法律层面肯定了动态的非法持有毒品行为, 避免对犯罪嫌疑人客观归罪, 但在执行时却引发了争议, 甚至对运输千克以上海洛因的吸毒者却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案。[2]基于这种司法实践悖论, 2008年的《大连会议纪要》中规定, 吸毒人员购买、存储或运输毒品途中被查获, 携带毒品数量较大以上, 若没有其他毒品证据, 对毒品携带者以其实际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定罪处罚。

然而“其实际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却存在模糊分歧。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在购买或存储毒品过程中查获吸毒人员且毒品数量较大时, 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论处;若是在运输毒品途中被查获的, 以运输毒品罪定罪处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即使吸毒人员在运输毒品过程中被查获, 但携带毒品数量尚属合理吸食量范围内的, 仍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论处;只有当毒品数量明显超过正常吸食量时, 才认定为运输毒品罪。在此, 本文支持第二种观点。

非法持有可分为静态持有与动态持有, 运输毒品的前提必然是持有毒品。实践中, 吸毒人员可能以吸食为目的携带毒品发生空间的位移, 如果一概认定其实施运输毒品罪, 未免定罪扩大化。当前我国刑法中吸毒行为不入罪, 实践中大量存在以吸毒为目的的运输毒品行为, 如果定罪时不考虑该情形, 就违背了刑法不处罚吸毒行为的原则[3]。因此, 没有证据证明吸毒者有其他犯罪意图, 其运输毒品数量在合理范围内, 可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如果运输的毒品数量大, 明显超过合理吸食量, 又没有其他证据证明该毒品用于吸食, 可认定成立运输毒品罪。然个体机能不同, 吸毒者的吸食量及耐受力亦不同, 合理吸食量的界定实属难题。业界观点, 纯品海洛因单次用量在0.05-0.08克之间, 致死量为0.75-1.2克;纯品甲基苯丙胺的单次用量在0.02-0.03克之间, 致死量为1.2-1.5克[2]。另外, 还应当综合考虑查获的毒品种类、纯度、吸毒人员的瘾癖程度以及当时、当地毒品的价格、吸毒人员的经济状况和毒品运输情况等各方面要素, 综合考虑毒品数量。

此外, 下列情节亦作为综合考虑的因素, 如行为人运输的毒品是否为其惯常吸食的毒品、是否存在受雇运输、从其运输行为中牟利的情形、行为人是否有其他违法犯罪经历等, 如果有证据证明吸毒者具有上述目的, 以运输毒品罪定罪处罚;如果吸毒者是以实施走私、贩卖毒品等犯罪目的而运输毒品, 依法相应定罪处罚。

三、为他人代收毒品后又运输的行为认定

如今, 采取邮寄、快递的方式交付毒品案件日渐增多, 购毒者常常会委托、雇佣第三人 (代收者) 代为接收毒品。面对新的毒品流通方式, 实践中亦引发新的争议。具体而言, 购毒者收取邮件 (毒品) 的行为, 应认定运输毒品罪还是非法持有毒品罪;代收者接收毒品后又运输交付购毒者的行为如何认定。

首先, 购毒者本人接收邮件 (毒品) , 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其他毒品犯罪时应定为何罪, 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贩毒者应购毒者要求发送毒品, 并在其配合下实现运输, 购毒者与贩毒者存在运输毒品的犯罪合意, 因此认定为运输毒品罪的共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贩毒者邮寄毒品其实为交付毒品的一种方式。没有证据证明购毒者有其他毒品犯罪故意, 只有当毒品数量较大时, 可认定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对此, 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运输毒品罪中的共同犯罪, 要求两个以上行为人不仅有意思沟通或联络, 还要在实行行为中相互配合、补充照顾, 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整体。而购毒者为贩毒者提供地址或电话的配合行为并不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为”。其次, 还应当从单纯的吸毒行为不入罪的角度出发, 如果吸毒者仅以吸毒为目的购买毒品并且数量较小 (不足10克) , 根据第一种观点, 该吸毒者仍然可能被定为运输毒品罪, 有犯罪扩大化之嫌。

实践中, 真正的购毒者往往还会委托或雇佣第三人代为接收毒品, 接收者常常以运输方式交付毒品。笔者认为, 对代收者运输毒品的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形处理:一是代收者受委托时的义务不仅包括接收邮寄、快递的毒品, 还包括将毒品以交通工具送达至购毒者处, 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购毒者存在其他毒品犯罪故意, 毒品数量较大并且毒品的代收者未从运输行为中牟利的, 对代收者与购毒者以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共犯论处;二是代收者仅仅有义务帮助购毒者接收毒品, 而后又在购毒者的指示下将毒品运送至另一处, 并且代收者从该运输过程中获得高额运费, 那么代收者应以运输毒品罪论处, 先前的非法持有毒品行为不再重复评价。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均要求没有证据证明代收者明知购毒者有实施其他毒品犯罪的主观故意。

四、代购毒品后又运输行为的认定

《大连会议纪要》规定, 若行为人只是单纯替他人购买仅供吸食的毒品, 并未从中牟取利益, 如果数量较大, 托购者与代购者均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论;若行为人主观上明知他人实施了毒品犯罪, 客观上仍助其代购或运输毒品的, 应当以相关的毒品犯罪和运输毒品罪论处, 不再考虑牟利因素。这一内容在《大连会议纪要》中已明确阐述, 毋庸赘言。但如果行为人协助购买并运输仅供吸食的毒品行为如何定性, 实践中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行为既实现了毒品在空间上发生位移, 又促进了毒品由上游向终端流通, 因此认定为运输毒品罪。对此, 笔者持否定意见。发达的现代交通决定了许多情形下代购人都要采取运输的方式交付代购的毒品, 如果不结合代购毒品的目的和用途, 不评价运输行为的性质而一概认定为运输毒品罪, 实为不妥。因为代购人的运输行为是在购毒者的委托、雇佣下而发生, 购毒者可能因毒品数量较小不构成犯罪或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而代购人却构成了运输毒品罪, 帮助人的罪行大于始作俑者, 明显违背司法公正的原则。

如果代购的毒品用于吸食, 运输的目的是为实现交付进而帮助他人吸毒, 由于吸毒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 因此无偿帮助他人获得仅供吸食的毒品同样不构成犯罪。只有当毒品数量达到较大时, 才可以认定代购人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此处需要注意的是, 代购的毒品是否单纯用于吸食, 不能仅以毒品的数量、纯度或种类来判断, 而是以代购者的认知为限。此处的证据认定标准远远高于根据吸食量判断吸毒者本人运输毒品的行为。

五、短距离运输毒品如何界定

运输多长的距离才能构成运输毒品罪?实践中亦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距离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不能因为距离过近而否定运输的性质;也有人主张, 成立运输毒品罪应当有距离要求, 过短距离的运输毒品并未实现毒品的扩散, 因此不宜认定为运输。应当辩证对待这一问题。首先, 运输距离不是判断是否构成运输毒品罪的关键。例如, 甲明知毒品而接受雇佣, 助乙将毒品通过安检并送至机场大厅50米处收取高额运费, 尽管距离短, 但仍可定甲的行为是运输毒品罪。丙以吸食为目的将10克海洛因从云南中缅边境运输至北京, 虽然距离长, 也仍可定其为非法持有毒品罪。由此可见, 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才是区分运输与动态持有毒品行为的关键, 行为人是否有将毒品持为己有的故意, 是否有转移风险、窝藏毒品的故意, 另外, 是否存在从运输行为中牟利的情节, 同时再结合运输的距离、毒品的数量, 综合认定此罪还是彼罪。另外, 下列情形应当视为运输毒品罪:1.长途运输甫一起运即被抓获;2.为实现特定目的而短距离运输;3.以牟利或贩卖毒品为目的的短距离运输行为。[2]

由上述可见, 司法实践中对运输毒品行为认定的疑难, 主要体现为运输毒品罪与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区分上。刑法第347条为运输毒品罪配制了与走私、贩卖、制造相同的法定刑, 其上限可至死刑, 这足以说明该“运输毒品罪”是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意义。因此, 对运输毒品罪本质的界定, 既要考虑运输毒品的实际行为, 还要考虑其规范意义。只有当行为人不仅实现了毒品的物理空间转移, 促使毒品从上游流向终端, 同时其主观意志因素是为了追求扩散这种社会危害性时, 才能认定行为人成立运输毒品罪。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1008.

[2]李静然.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司法疑难问题探析[J].法律适用, 2014 (9) :16.

[3]何荣功.运输毒品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再研究[J].法学评论, 2011 (2) .

上一篇:喷泉设计施工下一篇:5×5小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