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乐鉴赏(精选8篇)
通俗音乐鉴赏 篇1
潍坊
高一音乐
班级:
姓名:
编写人:韩婷婷
审核人:
时间:2016年3月29
中国通俗音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随乐哼唱2至3首教材上的通俗歌曲,能够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及其每个发展时期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总结流行音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欣赏作品中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评价、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通俗音乐的韵味,能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通俗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在对通俗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培养有音乐探索精神和鉴赏能力,关心音乐发展的新世纪学生。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历程,鉴赏中国通俗音乐各时期的代表作品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资料)
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①改革开放之前的通俗音乐
1927年,黎锦辉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黎锦辉—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30年代通俗音乐随着歌舞和有声电影的放映而广为流传。1935年电影《十字街头》由贺绿汀作曲的插曲—《春天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轻音乐影响最大的一首。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
②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通俗音乐
1978年电视剧《三峡的故事》插曲《乡恋》,李谷一演唱的这首《乡恋》是当时第一次用通俗唱法的歌曲,在通俗音乐的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之后中国进入了中国通俗音乐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原因有三: 一.改革开放港台音乐随之涌入。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二.内地创作歌曲盛行 《我热爱的故乡》《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三.电声乐队的出现使中国摇滚音乐迅速发展。如崔健的《一无所有》。③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中国通俗音乐走出了借鉴阶段,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音乐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出现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如:《常回家看看》《天堂》《天路》等。通讯的便利促进港台歌曲的传入,很多港台歌手的作品也出现在大街小巷。如谭咏麟《难舍难分》
《不灭的爱》王杰《我要飞》《今生无悔》还有《一剪梅》《千年等一回》《明天会更好》《中国人》等。通俗音乐的源流
人类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个部分:一是民间音乐,二是艺术音乐。在这中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那便是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我们很难给通俗音乐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它与艺术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之间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组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
通俗音乐的定义: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泛指体裁形式较为短小,歌词通俗易懂,演唱不拘一格,易学易唱、便于流传,有鲜明的时代性的歌曲。
潍坊
高一音乐
班级:
姓名:
编写人:韩婷婷
审核人:
时间:2016年3月29
二、课内探究
1、《春天里》《九九艳阳天》《青年友谊圆舞曲》这三首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改革开放前的音乐和现在的通俗音乐比较你喜欢那一时期?为什么?
7、一首歌立意在劝诫忙碌奔波的人们不要忘记操劳一生的父母,写出了这种对老人、对父母的关爱和对亲情的怀念,这首歌是
8、《天堂》就是根据民歌《辽阔的草原》的素材来写的一首具有蒙古族()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
A、长调 B、短调
补充:励志流行歌曲
3、学生表演唱喜欢的歌曲
4、结合鉴赏作品和同学们的表演,总结一下通俗音乐的特点?
115、对当今的通俗音乐作品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三、课堂检测(课件展示)
1、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是()。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此 曲是轻音乐影响最大的一首。
《青年友谊圆舞曲》 《九九艳阳天》《黄土高坡》
3、在当时强调阶级斗争年代,此作品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此后20多年通俗音乐基本上在大陆销声匿迹,此作品是
4、李谷一演唱的一首歌是当时第一次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在通 俗音乐的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首歌叫()
5、下列那首不是校园歌曲
《乡间小路》《乡恋》《同桌的你》《童年》
6、具有西北风格的一首曲子是:
《黄土高坡》《常回家看看》 《在银色的月光下》
1、《最初的梦想》范玮琪
2、《水手》郑智化
3、《隐形的翅膀》张韶涵
4、《蜗牛》周杰伦
5、《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6、《海阔天空》信乐团
7、《阳光总在风雨后》许美静
8、《从头再来》刘欢
9、《倔强》五月天
10、《怒放的生命》汪峰、《海阔天空》beyond
12、《飞得更高》汪峰
13、《相信自己》零点乐队
14、《年轻的战场》张杰
15、《壮志在我胸》成龙
16、《奔跑》黄征
17、《真心英雄》成龙
18、《我心似海洋》江琪
19、《不再犹豫》beyond 20、《我想我是海》黄磊
21、《我踏浪而来》沈雁星
22、《仰望星空》张杰
23、《睡不着的海》金海心
24、《黑暗之光》雷光夏
25、《we belong to the sea》aqua26、《沙滩》陶喆
27、《海上花》罗大佑
28、《我心是海洋》蔡琴
29、《沿海地带》弦子 30、《舰队》
31、《秋天的海》苏慧伦
32、《最美的太阳》张杰
33、《壮志雄心》陆毅非
34、《永不退缩》任贤齐
35、《感恩的心》欧阳菲
36、《我要的世界》萧亚轩
37、《我们都一样》张杰
38、《红日》李克勤
39、《光辉岁月》beyond 40、《超越梦想》汪正正
41、《启程》范玮琪
42、《飞的更高》汪峰
43、《远走高飞》张杰
44、《男儿当自强》林子祥
45、《爱拼才会赢》叶启田
46、《挥着翅膀的女孩》容祖儿
47、《追风少年》吴奇隆
48、《在路上》刘欢
49、《我真的很不错》伍思凯 50、《大海》张雨生
通俗音乐鉴赏 篇2
美国流行音乐各种流派之间主张的差异之大是很明显的,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和普通民众紧密结合, 无论受众文化水平的高低, 都易于接受。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 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 俨然已成为美国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对于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来说, 首先是大众性。大众性的通俗音乐要求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的生活, 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 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 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因为这种内容上的真实性, 所以能够受到普通群众的欢迎, 他们在第一次听的时候, 觉得这首歌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就不自觉的传唱起来。高雅的交响乐和歌剧, 有着大量的音乐美的质素, 对于它们的欣赏, 能够给我们以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通俗歌曲, 也同样具有这种功效, 而且更为生活化、大众化, 为最多数的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同时, 因为通俗歌曲的创作和制作较之高雅音乐和大型音乐来说, 较为便捷, 从而增加了通俗歌曲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 觉得这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音乐。在这一点上, 通俗音乐者应当更为广泛的深入生活, 创作出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其次是时代性, 由于这种时代性, 促使着流行音乐自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一旦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风格的作品, 通俗音乐市场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品。改革开放前, 很多人都对香港的音乐有所偏见, 认为香港是文化的沙漠, 歌曲的商业性太浓, 缺乏情感的质素, 但是一首《我的中国心》叫人们完全改变了这种看法。之所以将这首歌作为例子, 是因为歌曲的词作者黄沾先生, 作为一香港人, 其创作的动机更为纯粹, 而不是为了通过歌曲的创作而完成某种政治任务。歌曲创作的起源是1982年, 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 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 这激起了黄霑的愤慨, 于是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歌曲经过张明敏在春晚的演唱之后, 在全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时至今日, 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了通俗歌曲中的代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首歌曲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因素, 有着十三亿中国人民所共有的爱国情感, 所以能够激发起所有人的共鸣。同时因为通俗音乐的创作更为直接和便捷,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情感相应, 这则是高雅音乐和严肃音乐所不能及的了。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从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 到美国的爵士乐, 都是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热爱, 进而超越时空, 风行全球的。当代又有方兴未艾的“世界音乐”运动, 当你去聆听世界音乐作品时, 得到的强烈印象是民间传统与国际传统的拥抱, 是古朴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中国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如何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 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的通俗音乐, 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继承者, 在经历了外国流行音乐的冲击之后,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多元的通俗音乐文化系统。拿去年十分盛行的“中国风”来说, 这些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 他们出现的意义不仅是中国通俗音乐自身需求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势, 更代表着通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对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尝试意义。《清明雨上》《苏三起解》《荷塘月色》等歌曲, 在形式上丰富了通俗音乐的内涵, 在审美上体现出创作者和演唱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认同和尊重的认同者, 就是这些歌曲的欣赏者。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也有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所以说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在音乐中的交融, 不仅分别推动者两者自身文化的发展, 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来说, 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既要以民族音乐为本, 同时吸收国际乐坛前沿的东西, 让民族音乐与世界潮流, 传统精神与现代艺术碰撞、交融, 这样才能迸发出最绚烂的艺术火花。
三、树立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观
多元化的审美已经成为了当今主流的审美需要, 开放和多元也已经成为了当今演唱的重要特征。有“月光女神”之称的莎拉布莱曼, 在中国演唱表现, 应当引起中国通俗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她被誉为是横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标志性人物。她把美声唱法的各种发声技巧和通俗唱法中的气声唱法浑然结合一体, 依据不同的作品来选择如何搭配两种不同的唱法。时而美声, 时而通俗, 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她在演唱《My Heart Will Go On》时, 开始用通俗唱法演唱, 然后慢慢转化为美声唱法中的女高音, 这种融合浑然天成, 古典中散发着新时代的精神, 流行中焕发出经典的力量, 让听者为之沉醉。这一点上中国的通俗歌曲的演唱上也有表现。央视的王牌综艺节目《星光大道》, 先后推出了多位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手。他们都有着“跨界”的本领, 茸芭莘那能够将《怒江大调》这首民歌唱出火一样的激情, 同时也能将《西班牙女郎》这首西洋歌曲演绎的惟妙惟肖。所以说通俗音乐的演唱要打破唱法的束缚, 建立多元化的声乐审美观念, 培养多元化的演唱风格。要具有的开放的意识、开阔的事业和兼容并蓄的声乐观, 主动进行多种风格的尝试, 凡是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都可以为我所用。然后经过自己的融汇和贯通, 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四、将通俗音乐教育引入校园
国外的通俗音乐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之后, 产生了很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作品, 很多的国家的教育部门认识到的这有优秀作品的积极意义,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愿望, 将一些通俗音乐引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 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例如的美国的大学中, 有明确的通俗音乐的鉴赏和演唱的选修课。澳大利亚更是将通俗音乐引入了中学教育中, 成为了教学的重要资源。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音乐教育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 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俗音乐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 进入到音乐教育来, 受到了中学生和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比如去年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同学们演唱的《我相信》, 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 就是因为这首歌曲唱出了所有大学生的心声, “想飞上天, 和太阳肩并肩, 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想做的梦, 从不怕别人看见, 在这里我都能实现。”带有励志色彩的歌词, 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 这不就是年轻人心声最佳的表露方式吗?很多学校的演唱会上, 都可以看到这首歌的身影, 这首歌曲的意义已经突破了教学资源的范畴, 而是中国当代大学生远大理想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所以说, 将通俗音乐引入校园, 不但是通俗音乐自身发展的必然, 更是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 都免不了要模仿和借鉴, 特别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融合和借鉴已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国外通俗音乐发展的了解, 审视我们自身当前的发展状况, 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 才能在新时期下促进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托玛斯·塔拍著.肖幸译.和孩子们聊音乐.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通俗音乐鉴赏 篇3
关键词:音乐鉴赏;通俗音乐;高中
通俗音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的一种,通俗音乐除了流行音乐之外,还包括摇滚乐、爵士乐等。由于通俗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结构较为简单,通俗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也更高,也更受年轻人喜欢。很多的高中生对通俗音乐也有很大的兴趣,而且相当部分的高中生支持将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引入通俗音乐,由此可见通俗音乐的魅力。
一、通俗音乐进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意义
大部分的古典音乐,高中生难以完全接受,理解古典音乐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于通俗音乐,高中生接触得更多,而且很多通俗音乐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反应了特定时期的特定意义,可以寄托更多大众的情感。高中生处在感情丰富的阶段,很多高中生喜欢的歌曲都属于通俗音乐,通俗音乐虽有“俗”一字,但是优秀的通俗音乐其实并不粗俗或者俗套,其中蕴含的内涵并不亚于传统的古典音乐。而且从音乐本身的审美来看,优秀的通俗音乐旋律优美,情感深切,能够传递给听者更加直接的感受,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在聆听通俗音乐之后,人往往会感到心情舒畅,情绪得到了排解,这对缓解高中生紧张繁忙的课程压力升学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如何将通俗音乐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之中
对于通俗音乐的选择要比其他的古典音乐、民乐更加慎重,因为通俗音乐的大众化也就说明了音乐水平的参差不齐,音乐表现的情感有的粗俗有的高雅,因此在引入通俗音乐时也要特别注意通俗音乐的质量和旋律是否优美动听。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中音乐鉴赏》里就有专门介绍一些优秀的群众音乐,如《绿叶对根的情意》《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这些优秀的通俗音乐不仅不会让人感觉到肤浅粗俗,反而会在这些群众音乐中感受到很多人世间的
美好感情。
而音乐世界丰富多彩,应该让学生全面接触,既然通俗音乐是音乐体裁的一种,也广受群众喜爱,那它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将通俗音乐进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施栋梁.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J].科技信息,2011(04).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七中学)
外国通俗音乐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本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演唱等活动。2.能了解外国通俗音乐的几种代表性形式,能感受、体验几种代表形式的特点。
3.能对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英语演唱,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准备:
收集整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通俗音乐作品,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导入
提问: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风格的)音乐?(流行音乐)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流行音乐?你喜欢它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引入通俗音乐的概念及其特点)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请学生欣赏几个音乐片断,试着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风格的通俗音乐。进入本课课题《外国通俗音乐的几种形式》(主页面)(2)新课教学
一、爵士乐: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舞蹈音乐,是在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基础上,融合了某些白人的音乐成份而逐渐形成的。
布鲁斯(blues)即蓝调,在英文中是苦、忧郁的意思。布鲁斯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简介布鲁斯的发展)欣赏《dream a little dream》(展示歌词)
问: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请学生跟着哼唱,体验歌曲中的情绪。)
答:甜蜜中带着一点忧郁。
演唱歌曲中的片断:(感受降三音、降七音的不同效果)
布鲁斯音阶是最能体现爵士乐风格的特征之一,在自然大调音阶上增加降三音和降七音。
学生观察谱例,问:这首歌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威廉.汉迪《孟菲斯布鲁斯》
布鲁斯结构固定,4/4拍,12小节分成三句,每4小节为一句,第一、二句重复。曲式: A A1 B 小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拉格泰姆(Ragtime)
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有全国影响的音乐形式。它最初是一种钢琴音乐,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拉格泰姆的最大特点是复杂的切分节奏。著名的作曲家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被称作“拉格泰姆之王”,1899年创作《枫叶拉格》(Maple Leaf Rag)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拍节奏: 欣赏爵士乐即兴演奏片断。
爵士乐是一种即兴演奏形式,严格说来,只有根据歌曲和主题即兴演奏才能成为真正的爵士乐。所以说“即兴”是爵士乐的灵魂 观察图片,说说爵士乐演奏的常用乐器
常用乐器:钢琴、贝司、架子鼓、萨克斯、小号、长号、单簧管。代表人物:
1.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00-1971)对爵士乐的贡献: 开创了个人即兴演奏; 开创了合理切分韵律法;
采用的衬词唱法(即用无意义的音节来模仿乐器声)成了爵士唱法中的重要方法。被称为“爵士乐之父”。
作品《南部之子》是一首快节奏的乐曲,表达了演奏者愉悦的心情。2.乔治-格什温
“把爵士乐带进正规音乐厅”的“最成功”的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他用“布鲁斯音阶”写成的《蓝色狂想曲》是一部将爵士乐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作品,创作于1924年,同年2月12日在纽约伊奥利亚音乐厅由保罗·怀特曼的管弦乐团首演,格什温担任独奏。从此,爵士乐受到严肃音乐家及知识阶层的重视。听赏《蓝色狂想曲》片断。
具有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成为流行音乐领域影响最大,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形式,它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二、乡村音乐(简介)听赏约 翰.丹 佛《乡村之路》
请说说这首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主要伴奏乐器。
乡村音乐特点: 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伴奏乐器:提琴、班卓琴、吉它,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也参加地区性巡回演出。
三、摇滚乐
欣赏一首歌曲,感受(判断)这首歌曲的风格。播放《昼夜摇滚》
这是比尔·哈利(Bill Haley)在1954年录制的《昼夜摇滚》。这首歌曲风格涉及了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这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简介摇滚乐的起源
两位先驱者 :比尔·哈利 ;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猫王)比较下面两首歌曲在风格上的不同(旋律、节奏、力度及演唱方式上的差异)。
播放《Yesterday once more》《Appetite for destruction》 一首旋律优美,节奏平稳,力度柔和,演唱抒情; 另一首节奏强劲,喊叫发泄式的演唱风格。
(对比法引入介绍不同风格摇滚的特点,并介绍几个代表乐队,欣赏一两首代表作。)
主流摇滚:主流摇滚继承了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风格。节奏的作用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
摇滚乐一般为四拍子,在传统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许多主流摇滚却强调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摇滚对每小节的四拍同等强调,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觉更强烈。代表乐队:“滚石”乐队等.温和摇滚的主要特征是:“重旋律、轻节奏”。一般的温和摇滚,都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和可唱性。
代表乐队:温和摇滚的著名歌手卡朋特兄妹。作品《世界之巅》《求求你邮差先生》
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它按照山区音乐的演唱方式,通常采用原声吉他、鼓作为节奏性乐器。到到了60年代末,在加利福尼亚发展起了一种“把乡村音乐的声音和题材与摇滚乐的节奏和乐器法相结合的流行音乐风格”,它被称作乡村摇滚。代表乐队: “老鹰”乐队《加利福尼亚旅馆》 琳达·龙斯塔特《心潮滚滚》
60年代末,在加利福尼亚发展起了一种"把乡村音乐的声问:摇滚音乐中的常用乐器? 播放影视片断 答:基础乐器:吉他、贝司、鼓;扩充乐器:键盘、管乐等。
四、通俗名曲欣赏
一、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版《绿袖子》《蓝色的爱》
二、哈恰图良《马刀舞》
三、雅尼《紫禁城之光》
五、音乐剧 音乐剧简介
欣赏音乐剧《猫》中的歌曲《回忆》
六、听辨音乐形式回答。课后作业:搜集相应音乐形式的影音资料,进行归类介绍 总结通俗音乐的特点
娱乐性,一般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什么音乐知识的听众都能接受; 生活性,它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通俗性,歌词大多近似白话,而且表达的内容很贴近生活。
(四)练习(连线题)让学生了解其他通俗音乐形式及其特点。
1、乡村音乐
2、爵士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在产生之初受布鲁斯的影响。特点是突出即兴演奏,比较喧闹、强调节奏)
3、摇滚
4、轻音乐(是相对古典音乐而言的,古典音乐最主要的特征是严肃、凝重。轻音乐则相反,结构小巧简单,节奏明快舒展,旋律优美动听。它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只给人们轻松优美的享受。)
5、迪斯科(强调节奏,而且是固定节奏,不是很注重旋律。大家到迪厅去蹦迪的时候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迪斯科音乐,给人以兴奋、跳动的感觉)
6、音乐剧(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它传承了歌剧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歌舞剧。音乐剧以其时尚、大众、流行等现代特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7、探戈(音乐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探戈音乐起源于哪个国家?答:六角手风琴、钢琴、大提琴是探戈乐队的主要乐器,阿根廷除了足球之外,还有探戈闻名于世。)
(五)探究
1、欣赏音乐片段《绿袖子》《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2、思考问题:你怎样看待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的关系?
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乡村音乐、布鲁斯本身就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很多通俗歌曲的创作经常采用富有地方色彩的音阶和调式,比如恩雅的歌曲就融入了很多爱尔兰民间音乐元素。
通俗音乐与古典音乐是一种借鉴、融合发展的关系。通俗音乐是娱乐性的,可以把一些严肃的作品使用轻松的手法来描述,这样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比如刚才指挥《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法国音乐家保罗·莫里埃就把大量的古典音乐改编成轻音乐,深受人们欢迎;莎拉·布莱曼的歌曲跨越了流行与古典两个领域。
(六)小结
高中通俗音乐说课稿 篇5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当代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实际需求,教材选编了《中国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过程,感受各时期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的魅力,并能唱两三首通俗歌曲,模仿表演片段,体验其情感及风格特点。
本课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了解并熟悉部分优秀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下册)第五单元第七课《中国通俗音乐》。设计思路如下:
1、确立主题
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为主题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选材
为了增强信息量,加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除教材所提供的音响材料外,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听作品,例如:罗大佑的《童年》、周杰伦的《双截棍》及一些健康的网络歌曲作为本课的补充欣赏。另外,还参考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通俗歌曲鉴赏》一书。
3、课件运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和直观的画面,更好地感受、体验通俗音乐的韵味;在充分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做DV短片、提问、吉他弹唱、集体演唱、模仿表演等多种方式,拓展探究通俗音乐的特点。
4、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讨论与通俗音乐相关的话题,参与演唱与表演,以此增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感受和理解。
5、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都喜欢通俗音乐,但他们对通俗音乐的了解不全面,欣赏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基础上。在本节课中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以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形式对推动作品的广泛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中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都强于初中学生,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音乐实践及创造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聆听、感悟、演唱、模仿通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领会通俗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
2、学生能随音乐演唱两、三首通俗歌曲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3、在鉴赏通俗音乐的过程中,乐于参与“模仿秀”表演。
4、引导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正确认识,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品位。
四、难点与重点
1、重点:鉴赏各时期通俗音乐的代表性作品。
2、难点:理解通俗音乐的特点;参与“模仿秀”表演。
五、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部分学生自拍一部DV片,以“我心中的通俗音乐”为题。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吉他。
六、教学过程
1、DV片导入、激发兴趣:
1)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流行音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今天先请大家看一部由我校高二学生自己制作、主持、导演、采编的校园DV片——“我心中的通俗音乐”。
2)学生观看DV片,短片表现三代人对通俗音乐的理解以及他们心中留下的歌曲。(老人:《我的祖国》、《跑马溜溜的山上》;中年:《少年壮志不言愁》、《妈妈的吻》;青年:《曹操》、《欧美歌曲》)
3)(师生讨论与交流自己心中的通俗音乐)
师:古典是流行的沉淀,流行是古典的发展。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中国通俗音乐所走过的路程。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播放由学生自编自导的DV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后面通俗音乐的介绍作了较好地铺垫。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目的,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还小声讨论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作品。
2、欣赏与体验
一、了解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约3分钟)
(1)起步曲折期(课件演示):
师:提问:中国通俗歌曲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第一位歌星是谁?(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金嗓子周璇。)请同学欣赏周璇的艺术人生。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学生对早期的通俗音乐不太了解,老师提出问题,以此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产生兴趣,愿意去了解通俗音乐走过的历程。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再生模仿期(课件演示):
师:解放后,人们把通俗音乐看成是靡靡之音加以排斥,直到改革开放后,港台音乐传入内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抒情歌曲风靡一时,模仿她的唱法成为时髦现象。当时有一首歌叫《乡恋》,演唱者李谷一以气声唱法演唱,轰动一时。(欣赏《乡恋》)
师: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进入,成为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如校园歌曲广为流传,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为“校园歌曲教父”的罗大佑。罗大佑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欣赏《童年》。在歌词中,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吗?
(欣赏《童年》)(播放课件)
师:当时有很多校园歌曲的创作者、演唱者是大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喜欢用吉他作伴奏乐器,自弹自唱。今天,我和四位可爱的大男生为大家表演《童年》。
(师生表演唱《童年》)
(全班同学齐唱《童年》)
师:同学们演唱非常投入,大家都对歌词产生共鸣。我想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歌词在倾诉生活。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校园歌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尤其吉他弹唱这种形式风行一时。老师请四位会弹吉它的同学现场表演,必定能引起全场共鸣。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情绪出奇高涨,对老师和四位同学合作的精彩弹唱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掀起第一个_。后面两段全体同学加入齐唱,也无需老师动员,大家很自然地投入进去,效果很好。
(3)独立发展期(课件演示)
师:这一时期“西北风”盛行。如:崔健的《一无所有》、程琳的《信天游》、范琳琳的《黄土高坡》、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等。这些通俗音乐中加入了民族性的元素,带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民间特色。
提问:欣赏《黄土高坡》,请说出音乐中的伴奏乐器。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喜欢通俗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现象,作为音乐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今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成为经典作品。
学生能讨论说出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通过欣赏感受和老师的点评,大家能理解这一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不排斥,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两个元素运用得好,就可能成为经典。
(4)探索深化时期(播放课件)
进入九十年代后,通俗音乐进入探索深化时期,特别是一些晚会歌曲广为流传。问同学:《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你觉得好唱吗?(随便请一位同学演唱这首歌,都能唱出旋律)这首歌曲是春节晚会推出的,第二天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有人哼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旋律具有亲和力。与生活零距离是通俗音乐快速流传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其特点之一。
(观赏《常回家看看》)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一时期距学生很近,他们对这时候的通俗音乐了解很多,但让学生从音乐要素来欣赏、分析作品,这是他们比较欠缺的能力,需要老师与他们共同探究,提炼出来。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讨论探究出旋律的特点,但有部分同学不太喜欢这首歌,认为太老了。虽然课堂气氛不如前面弹唱好,但能够提高同学们对通俗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二、活动与探究
(1)“模仿秀”活动
师:通俗音乐走到今天,在座的同学都是直接的传播者。音乐的另类、时尚、超前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就像短片中的两位同学,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喜好不完全一样。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你喜欢一位歌手,你会怎样学他?(生:模仿)今天我们来个现场模仿秀。首先请大家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请同学从演唱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模仿,尽量做到“以假乱真”
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道具有话筒、服装、绳子做成的双截棍等)
生:模仿表演
师:模仿秀,让大家猜猜你模仿的是谁?
生:同学现场上台表演:模仿的有周杰伦、王菲、潘玮柏、费玉清等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项活动就是想看看同学心目中的偶像是谁?哪些是他们认为的经典作品?另外也看看同学的创作表演能力怎么样?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表现非常踊跃,都乐于模仿,课堂上掌声、歌声、笑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但有一点很遗憾:在“模仿秀”活动中。没有一个是模仿大陆的通俗歌手,都是港台的。
(2)探究活动(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通俗音乐?(小组讨论探究)
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易于模仿,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就是通俗音乐。
通俗不等于低俗、粗俗、庸俗,大俗中有大雅,流行中有经典、精英文化,让我们与通俗文化同行。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通过学生对通俗音乐的了解,演唱、探讨、模仿以及师生共同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对通俗音乐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七、成效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贯彻了新课标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从选材、过程设计、教法和学法上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这节课能够较好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讲述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和代表作品、演唱通俗音乐的旋律、分析音乐特点、“模仿秀”等环节中,学生都很活跃,积极参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集中地体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乐意参与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四位男生的吉他弹唱,以及学生自拍的DV片,最后的“模仿秀”等。课堂上_迭起,掌声不断,我能够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在完成各项教学活动后的兴奋与成功感。
从课堂教学反馈的结果看,教学目标都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得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通俗音乐鉴赏 篇6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
许晖
摘要:研究性的音乐学习是当前探究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了解相关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并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增加学生的音乐意识、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通俗音乐
语言艺术
上学期,笔者和高一178班的同学们共同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探讨的课题是由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是‚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本次学习获得圆满成功,师生双方受益非浅。下面就此次研究性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形成,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到发展,完成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教学的任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音乐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便是当今音乐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最新学习方法。音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可以是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为研究专题,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体验成功、拓展知识、激发思维、增长才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当我在高一178班提出进行音乐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设想时,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热情和好奇。
一、兴趣是课题产生的源泉
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有高雅的古典音乐,有深沉的严肃音乐,还有富于现代气息的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富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注①)。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十五、六岁花季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正是因为通俗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使人们尤其是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产生共鸣,无比美妙让人心旷神怡的音乐,那富于动感,超时代的旋律,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们在研究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我根据学生偏爱通俗音乐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健康的通俗音乐渗透在教学中,如在学习中国民歌一课,除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民歌外,我还结合腾格尔的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通俗歌曲《天堂》和具有西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给学生讲解了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以及通俗音乐中大量渗透了民族歌曲特色。在课堂上我有意识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的曲目进行教唱,如《红旗飘飘》、《中国人》、《中华民谣》等。通过欣赏一些VCD、观看表演和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班级小型音乐会,同时充分利用校园之声,播放和教唱一些好的通俗作品,如《东方之珠》英文歌曲《昨日重现》等有意识有目的激发学生研究音乐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达到去体验和感受的目的。在一次小型的班级卡拉ok演唱会中,一首由一个叫高晓松的清华大学学生创作的《同桌的你》中的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在同学们反复演唱后,那校园生活的写实和那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同时,我及时抓住时期要求学生对歌词的写作进行讨论,并且对歌词再度创作。课堂上顿时气氛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还写出更生动更富有情趣的歌词,充分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文学水平。在同学们创作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通俗歌曲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研究,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给他们担任指导老师的邀请。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这群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尽可能鼓励他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激活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在学习前期,我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大量好的通俗作品,尤其象《同桌的你》《弯弯的月亮》中一些充满质朴、生动语言的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
1、群体学习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确定课题后,我首先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查找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书店等获取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答。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强合作意识。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允许同学们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获得不同答案,如在为了了解通俗音乐的起源,有的同学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得出:‚通俗音乐是由美国新奥尔良黑人的爵士音乐发展而来的,通俗音乐的大部分历史就是爵士音乐的历史。‛而另一组的同学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一书中查到‚早期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多是商业性的,在城镇中进行,如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一带,以音乐为生的行吟歌手们就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便是早期的通俗音乐。‛我没有肯定或者否定哪一组同学得出的结论,而是让大家坐下来集体讨论,共同学习,我告诉他们许多音乐范畴的内容是在人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补充、整和才得以完善的。而研究不同问题,鼓励学生综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大胆提出不同看法与观点,只要是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在研究的学习中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2、体验与创作
研究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学生开始研究课题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何谓通俗音乐?‛,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发动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的同时,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努力,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悟到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给学生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后,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当那些我原以为只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其实还包含那么丰富的内涵。它综合了多种音乐门类,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各取所需’。通俗音乐往往体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情波动,而且这种体现往往又能轻易地被人理解,这就使得多数人都能通过通俗音乐找到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这也许才是通俗音乐中‘通俗’二字的真正内涵‛。还有一个学生交来的调查结果对通俗音乐中语言特征是这样叙述的:‚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意味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研究又已经开始,从而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学习中体验音乐艺术内涵。在同学们了解到通俗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后,同学们又提出对通俗语言特征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的歌词颇感兴趣,如《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小船,弯弯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以及《涛声依旧》中‚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和前段时间流行的《东北人活雷锋》中唱到的‚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遇见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对于三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通过反复赏析体验后,学生得出的结论:前两首歌曲的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意蕴较深,而后一首歌词基本属于大白话,大实话。但三首歌词的写作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且易学易记。前两首歌词虽有诗化的意境,但仍然十分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而《东北人活雷锋》如没有音乐的帮衬,简直就是在说话了,但语言朴实无华。这也许是通俗歌曲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我继而启发学生:‚那么你们对这些通俗歌曲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在演唱风格上有那些不同的类型。‛这样,又引导学生不断去思索、分析,查找收集一些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进行听赏比较,得出结论:‚通俗歌曲按演唱风格分为通常型风格,如《好大一棵树》;有摇滚型风格的,如《回到拉萨》;还有民歌型风格的,如《我热恋的故乡》;现代民谣型,如《同桌的你》;更有戏曲、曲艺型的风格的通俗歌曲,如《门前情思大碗茶》……从歌词的内容上还可分为:歌颂型,抒情型,生活写真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那些作品有价值,值得学唱,那些作品格调庸俗,且毫无价值可言。在了解了一些通俗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试着创作歌词,一个新学期下来,同学们还真的创作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有写实的,抒情的等等。这里摘抄两位同学们创作的歌词,如一个同学写的《小雨加雪》:‚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赶路的人一定要穿暖一些/异乡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时常会带给你冷漠的感觉。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伤心的泪水全部省略‛还有个学生的《校园男孩》也写得很有趣味:‚热烘烘的文科教室吵吵又闹闹/大家都嫌书包太小装不下太多烦恼/总以为自己站得比谁都要高/仿佛所有的真理只有自己最知道。……‛看到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歌词新作,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欣喜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学生对事物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3、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言堂‛注入式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且千方百计寻找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以求得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其教学结果往往是在求‚大统一‛的活动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本得不到实现。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于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的鼓励,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例如在欣赏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时,学生欣赏歌曲之前,我把曲谱歌词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也跟着哼唱一下,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那荡气回肠的旋律,还能体味歌词中描绘的幽幽情境后面隐藏的悲伤的故事。对于学生的研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不可能象其它学科课程那样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尤其在一个问题没得到验证之前,应多关心和启发帮助他们去获得结果,即使有些问题真的难以找到确定的答案,也要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如对作品《涛声依旧》的分析,有的同学说这一首对友人的感伤的怀旧曲,有的同学则认为它是一首对恋人的一种思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向,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合作性要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面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在开放式讨论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其次,还应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如在我们对比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中语言艺术时,我让学生找来一首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和一首《何日君再来》欣赏,同是三十年代的歌曲,听赏完学生普遍不喜欢听《铁》而多数学生却喜欢听《何》,我没有批评他们,因为我知道当今的学生无法体会到在三十年代旧中国在日寇践踏下舞女的悲惨命运,相反因为《何》的旋律充满浪漫抒情色调,一些学生还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反而容易接受,我让同学们对两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再欣赏。通过分析歌词,他们了解到旧中国的歌女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她们终日过着‚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悲惨生活,聂耳的这首作品是对当时的歌女们生活的最好的写照。这样再让学生去感受作品,学生听出铁蹄下歌女的辛酸和无奈,有个感情丰富的女孩竟听得落泪了。同时学生讨论了三十年代的战乱期间的旧上海流行的《何日君再来》,为何在当时会叫做靡靡之音。国难当头,这些歌厅中的歌女们每天却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歌声削弱当时一些国人的意志,她们的个性和聂耳笔下的歌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启示
1、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音乐的相关文化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在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音乐知识。如学生在了解到通俗音乐起源,学生也了解到了爵士乐,同时联系到在文学中提到的我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词人柳永的一些诗词歌赋—‚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的说法。在赏析通俗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一些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特点也有所认识和区别。
2、研究性学习体现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颇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师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互动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使学生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爱音乐。
3、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过去,学生学习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学会了多种学习方法,开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资源,社区资源,这里涉及到了人文科学,民族传统文化等等。我们只有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体现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调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愉快活泼地学习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钱建良编
3、《跟我学—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湖南文艺出版社。注①:选自《剑桥音乐指南》
通俗音乐鉴赏 篇7
本文结合我对《乐记》中“感于物而动”“德与艺”以及乐教理论的理解, 反观中国现今流行音乐的趋势及走向, 提出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
作为《乐记》的全文开首之言, 这段话以极为简洁简练的语言来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它承认音乐产生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这已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声是指万物之响, 包括潺潺流水、林中鸟鸣、风雨雷霆等一切宇宙之声, 甚至包括噪声。音是五声, 即宫商角徵羽按一定的规律相间排列, 包括有词的歌和无词的曲。乐是依照歌曲的曲调演唱, 并配以舞蹈和乐器。声、音、乐是音乐的三个不同概念, 都是由人心而生, 都是从人类心灵淌出涓涓细流。
人心是音乐的源泉, 用真心抒唱的音乐才具有至圣至美至强的感染力, 才能广为传播。当今大多数的流行歌曲, 无不如此。如西域刀郎, 唱出了一个新疆青年对人生、对爱的深深挚情。还有张宇, 唱出了种种复杂而独特的情感感受。他们的音乐的流行都是心诚使然。但是, 也有某些音乐却出于演唱者的名气和古怪的形式被追星一族追捧而流行。比如现在的一些影星, 他们表演艺术的高超令人叹服, 但他们中的某些人盲目地插足乐坛所表现出来的对音乐肤浅的演绎则令人不敢苟同。电影和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 电影着重于表演的张力, 而音乐更着重于内心性灵的真实抒唱。因此, 那些让音乐在名声的铜臭和古怪夸张的形式中日趋萎靡扭曲, 丧失本身特有的美感和个性的做法, 实在是对音乐的一种中伤。
记得前几年的一次春节联欢晚会, 一个普通家庭暖意融融地合唱了一首《相亲相爱一家人》。他们没有磁性的嗓音, 没有复杂的节奏, 有个别地方甚至还谈不上音符的标准, 但是他们以真实心声唱出的歌声却感动了全国几亿观众。那歌声里所蕴涵的款款深情, 一种对家庭幸福的渴望和家人平安的期盼, 至今仍萦绕耳边, 令人感动不已。结果, 在那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的评比中, 它获得了一等奖。这正印证了《乐记》中说的音乐是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 它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 即“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的内涵只要有真实的情感流露便具有值得肯定的美学意义, 真正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音乐需要人心的至诚至善至美。
二、“宫为君, 商为臣, 角为民, 徵为事, 羽为物, 五者不乱, 则无怡占滞之音矣。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 明于天地然后兴礼乐也。”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的五声, 五声中宫属土, 声至浊, 于五声独尊, 故为君象;商属金, 声次浊, 故次于君而为臣象;角属木, 半清半浊, 居五声之中, 次于臣而为民象;徵属火, 其声清, 有民而后有事, 故为事象;羽属水, 声至清, 有事而后用物, 故为物象。音乐五声是宇宙万物的象征, 是金木水火土、白青黑赤黄的对应物, 预示着大自然的瞬息变幻规律和乾坤天地的运转之理。大乐和谐就是与天地同和, 与乾坤同转, 与社会并行。这就是音乐之中所蕴涵的辩证变化的哲理, 如同周易, 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昭示着芸芸众生、万事万物的莫测变化。
五声之中宫乱则知君骄恣, 商乱则知臣子堕落, 角乱则知人民愁愤, 徵乱则知劳役繁苦, 羽乱则知财物匮乏, 五声皆乱则知国将亡矣。冥冥之中, 音乐在默默地预示着社会人心的发展态势。
新民主革命时期, 革命歌曲盛行, 其铿锵有力、慷慨激昂, 振奋人心, 高扬着人民的不屈斗志。建国后, 对党和祖国的颂歌流行, 唱出了人民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刮起流行歌曲之风, 特别是爱情歌曲, 昭示着那一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赞美。而今, 雪村、周杰伦等另类声音突起, 也正是日益发展的社会之下人心对自由性灵和个性张扬的疯狂追求, 他们所表现的是一种唱功上的新奇和听觉上的刺激。还有摇滚音乐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也是另类特色的促使, 那听的就是一种心跳。中国新一代的青年生活在平稳而无忧的社会, 这种安逸使得他们产生一种腻烦的抵触, 他们更渴望一种心灵的刺激来充实自己人生的别样价值。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正是满足了当代青年的这一心理需求, 才广为发行。还有登山、溜冰、超极限运动等体育项目的盛行更是这一心理需求下的时代产物。这诸多的式样正以极快的速度遍布社会, 受到青年们的青睐。邓丽君、徐小凤等的爱情歌曲曾缠绵了几十年, 现在也渐成昔日的记忆, 这完全是历史使然, 社会的发展使然。
音乐与天地相和, 应社会而生, 堪称社会人心的晴雨表。在新的世纪, 新的年代, 我们的音乐又将通向何方呢?但愿音乐不要被安逸奢靡的思想和拜金主义的观念所腐蚀而变成毫无任何积极意义的无病呻吟, 丧失内容上的健康和乐律上的美感的音乐不会成为改革开放的现代中国的音乐主流。
三、“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谅之心, 油然生矣。乐者, 动于内者也。乐主其盈, 乐盈而反, 以反为之, 乐盈而不反则放。”
研究音乐可以提高内心精神修养, 能生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音乐是极其高尚的艺术, 它主要抒发人心丰富的性情, 彰显人的本性, 皈依大自然的朴真和善良的心灵。音乐是陶冶情操, 回归本性的良方灵药。
音乐也是人心的外化, 什么样的人就唱什么样的歌。音乐是由心灵雕出的艺术之花, 要塑造美丽而动听的音乐, 必先塑造完美而健康的心灵。听阿炳的《二泉映月》, 我们感叹生活的艰辛;听《渔舟唱晚》, 我们浸染于渔民丰收的喜悦之中;听《梁祝》, 我们为那纯洁无瑕的珍贵爱情而如醉如痴……什么样的音乐, 就让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音乐以其曲折而流畅的节奏, 繁杂而简单的乐章, 蕴意深刻而回味无穷的歌词, 清脆圆润的声音细腻真实地触动我们的心弦, 净化我们的心灵, 抚慰我们的心绪, 升华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每一个爱好音乐的人都是幸福的, 一种来自精神深层的无比幸福。
四、“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乐者, 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懂得声响而不懂得歌曲的是禽兽, 只懂得歌曲而不懂得乐律的就是普通人, 既懂得声响和歌曲, 又懂得乐律的就是君子。君子懂乐律, 并从乐律中领悟到音乐的真谛。时下的大多数人都还只是普通人的角色, 他们听音乐, 只顾及声响和歌曲, 而不懂内在的乐律变化, 往往容易从众于社会潮流, 对社会上流行的, 音乐榜上靠前的歌曲, 不加分析就片面地接受, 这是现在大众音乐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周杰伦, 他有很多优秀的歌曲, 其含糊不清的唱功更是别具一格, 但是他也有差劲的歌曲, 许多人是难以分出其中的优劣。“音乐的君子”就要善于通过思考, 理性地鉴赏, 高扬其好的音乐, 而针砭其差的音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更多的人透过表面的听觉感受上升到真心领悟的深层, 充分调动积极的思考让他们的情操在音乐的陶冶中走向更高层次的圣美之境, 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我国的通俗音乐却因为特殊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政治背景、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没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习惯于对欧美以及我国港台地区通俗音乐的“模仿”, 缺乏具有较高审美品格的“原创性”和“艺术感”。而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其中《乐记》就是我们祖辈在音乐艺术领域辛勤探索而留下的瑰宝, 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优秀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 拨沙捡金, 融汇精华, 在发展和充实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上, 进而冷静又理性地观照与思索现今通俗音乐的流行趋势及其审美价值取向, 我相信这对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文化是会有积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浅谈通俗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教学 篇8
关键词:浅谈;通俗音乐;音乐课堂
一、更新教学观念,变“禁止”为“引进”
社会是丰富的,也是多样的,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健康的东西。高雅的音乐世界,也不例外,通俗音乐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是这类音乐中不乏夹杂着一些不健康的靡靡之音,这些鱼龙混杂的流行音乐正在悄悄地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因此学校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一个教育领域。通俗音乐作为一种时尚的音乐文化,作为教育者我认为应该顺势而为,允许它渗入学生心中。假如我们的音乐教育把通俗音乐简单地拒之门外,则有如掩耳盗铃一般。既然我们不能阻止通俗音乐的冲击,那还不如转变观念,变“禁止”为“疏导”,使通俗音乐为音乐教学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据说在国外早就把流行音乐引入中学的音乐课堂。同时我们客观地评判,通俗音乐中也有它的闪光之处,也有好多经典的作品。鲜明的节奏、独特而新鲜的风格韵味,以及丰富的时代气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所以,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和培养学生从通俗歌曲中吸取营养。不少教师对流行音乐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甚至包括很多资深音乐家、音乐学者、专职音乐教师等,他们认为通俗音乐往往是肤浅的下里巴人,不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有教学价值。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免有失偏颇,他们忽视了通俗音乐中合理的健康的可以利用的价值,忽视了通俗音乐也能影响教育人的功能,而一味地抵触,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很多通俗音乐中、流行歌曲中的庸俗内容和低调的情绪,很不适合中小学生欣赏,对他们的心理可能会产生消極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通俗音乐进入课堂应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接受通俗音乐。通俗音乐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必然要受到这种文化的冲击。
我们绝对不可以对其持否定的态度,我们应该不断尝试,力争把健康、优秀的通俗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也发挥通俗音乐的教育功能。看清通俗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在新课程的教育指导方针下,教师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依据和基础,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不断以新鲜的、健康的教育资源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拓宽我们的欣赏视野,与时俱进。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选择地将一些好的通俗音乐作品介绍给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积极引导,激发热情
不难看出流行音乐对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到处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的袅袅余音,无怪乎现在的中学生们热衷于演唱或欣赏流行音乐,并且视它为一种“时尚”。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悦耳动听、节奏感鲜明、富有青春活力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还表现了一些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很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我们中学生的,例如通俗音乐中的流行歌曲很大一部分都是爱情歌曲,也有些歌曲带有暴力、消极倾向。若沉迷于歌曲的歌词,这些音乐就会无形之中侵蚀学生的思想。但是从我们的音乐教材来看,学校的音乐教材过多注重音乐知识、音乐能力的开发和教育,很多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兴趣不浓。
课本教学内容的实施甚至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望而生畏乃至憎恶的反感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课堂中引进通俗音乐其实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我们教师要有选择地提供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经典的通俗作品,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不断提高他们学习信心和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这样也使我们的音乐教师在实施音乐课本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迎刃而解了。
现在的孩子都受着这个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走在时尚的前沿。接受的音乐也不例外,他们接受的途径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对他们的音乐审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说,这个年龄的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外面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缺乏辨别选择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肩负起音乐教育的职责,要给予正确的引导。真正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一部分,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我们在选择通俗音乐教学的时候尽量能够根据学生的意愿去选择,取之精华,去其糟粕。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的意愿,把这类音乐分成几大类,第一类是“爱祖国、爱家乡”歌曲,第二类是“励志歌曲”,第三类“同学情、朋友情”歌曲。
在这三类歌曲的选择中教师应该从学生那里及时得到尽可能多的反馈信息,从学生的要求中精选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对这些歌曲进行上网查询、下载原声和伴奏。如韩红的《家乡》、李娜的《青藏高原》、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陈红的《感恩的心》、周华健的《真心英雄》《朋友》等等,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逐步补充最新的流行音乐。内容上一定要积极向上、主题鲜明、旋律上要优美动听,感染力强,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使优美的流行音乐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使这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好听的通俗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要选择更多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流行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相互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评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发挥他们最大的学习潜力,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这样也会使我们的音乐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盼,在孩子心目中有更高的地位。
三、内容互补,雅俗共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在过去的音乐作品中,而且应是在全部的、综合的音乐作品中进行”。
马克思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如何将通俗音乐与古典音乐有机地结合成为完整的教学载体,让学生从中了解和学习,真正认识到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和艺术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内涵。目前中学生大都喜欢通俗音乐,对于传统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相对不浓,这也需要我们加强对传统的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教育。
在教育中将通俗音乐与传统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结合起来欣赏是我们音乐教师实施音乐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努力做到内容互补,雅俗共赏。
具体来说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内容互补,雅俗共赏可以这样做:
1.我们要精心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努力揭示音乐作品中的内容和艺术形象,争取通俗与古典的完美结合。我们在使用中学音乐教材中可能也发现了许多缺陷。例如:乐曲的选用趋向陈旧,虽然大多是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和审美感受,但却少了些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
比如我在教授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学生进音乐教室的时候,入场音乐我没有播放这首作品,而是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家乡》。熟悉的演唱者、熟悉的流行歌曲,马上可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如果播放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学生会乱哄哄的一片嘈杂。因为那音乐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无法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们教师都知道,中学的音乐课一周只有一节课,对于孩子来说,大多是一种摆脱繁重的学习来享受快乐来的。
如果学生一进音乐教室,扑面而来的是他不喜欢的东西,这节音乐课就难以开展,所以,我总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渐引入正题的。
2.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去鉴赏,多找一些现场演奏的视频。欣赏同一部作品,我们可以找用不同的方法演绎的版本。让同学去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例如古典音乐用现代的电声演绎;现代的流行音乐用交响乐队演奏;流行歌曲用美声或者民族的方法来唱;美声、民族的歌曲用流行唱法来唱,这样的比较教学法,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很实用的,学生还是很愿意接受的。这样我们教师也不会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
总之,新的课改精神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现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为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理论与科学教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编音乐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