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通用12篇)
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相比较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 河北省的社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现代化社会中, 社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健康和谐发展。河北省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一大背景下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河北省社区管理之中, 创新管理模式, 将成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一大助力。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加上居民利益的逐渐多元化, 促使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增强, 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滞后已严重影响到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学者们都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来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 使社区的作用不再仅局限于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而是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环境, 维护社区治安稳定等在促和谐保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尤其在河北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河北、经济强省口号的号召下积极转变管理方式, 营造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服务于民的管理氛围。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
质量管理最先启用于企业, 菲根堡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曾经指出:“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 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 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及为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除了在企业中显示出了其科学、系统、持续进步的特点, 在政府、院校、医疗机构等诸多机构, 质量管理也在不同程度的被广泛应用及肯定着。
在河北省, 质量管理也已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2年1月6日, 省长张庆伟在河北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将在省政府系统全面开展机关建设标准化认证工作, 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制和亲切服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因此, 质量管理在政府管理、社会管理以及社区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是势在必行, 而如何让质量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为社区打造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河北省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的工作主要围绕群众的生活及根本利益展开, 工作繁琐, 工作内容涉及面广, 但却需要工作人员周密细致的服务。现阶段河北省社区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要核心, 以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来进行社区内的社会及公共事务工作。这种模式的管理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管理模式, 但是也因为其“单位化”及“政府化”, 很多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与活动开展。第二种是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主要是以物业管理为主, 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物业公司, 这种模式的管理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 但仍存在很多弊端和漏洞, 尤其是管理的不规范, 和其运行模式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物业管理下的社区往往居民的满意度不高, 社区与居民间容易因为误会和管理上的不善造成冲突和摩擦。因此, 不论是政府导向型管理还是市场导向型管理都亟需一种新的科学化管理来改变现有状况,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步伐。
三、社区工作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管理注重的就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 所有工作都是以质量为核心。在社区的服务工作中, 质量指的就是社区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居民所期待和要求的标准, 即为社区的质量管理。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服务的对象不仅涵盖老、残、幼、优抚对象和有困难的居民, 而且包括着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以及因疾病而陷人经济困难的人员, 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区供给能力的增加, 社区服务的覆盖面也随之扩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将有助于社区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细节化。质量管理就像一条纽带, 将所有的工作环节紧密的串联起来, 使得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环环相扣, 责任到人, 有问题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质量管理在社区中的应用强调以人为本、全民参与, 综合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将社区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最终以服务于民、最大化的满足居民需求为最终目的。将管理型社区建设成服务型社区, 通过对社区的各项事务科学划分, 实行分类管理, 确定责任主体, 由责任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建立规范有序的办事流程, 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差错和纠正失误。
四、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社区工作的实施步骤
(一) PDCA的实施与应用。
戴明的PDCA循环的应用将帮助社区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开始执行, 通过不断的探索、思考、检查、修正和循环质量管理的环节, 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P (Plan) 计划:根据社区制定的质量方针和基准, 确立开展和建立社区工作的目标和过程。D (Do) 执行:坚持按照所指定的方针实施和运作过程。C (Check) 检查:根据质量方针、政策以及社区工作的要求, 对过程的结果进行检测监督, 并总结结果。A (Action) 行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以期达到持续进步, 不断改进的目的。PDCA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它能不断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 并且有效地解决社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PDCA能够帮助社区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所在, 找出自身的不足, 进而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 组建质量团队。
质量管理属于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需要一个逐渐被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质量团队需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质量团队的工作将优化管理与具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将日常工作服务与推进标准化相结合。精心组织, 认真制定, 把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全面渗透到社区工作中。并且, 质量团队需对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确保质量管理在社区有效地实施与开展。
(三)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社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决定着质量管理实施的成败, 社区工作人员需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积极配合质量管理的展开, 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实施过程, 观念上的转变是质量管理开展的前提。以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 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洗礼, 突破以往工作思维, 使用标准化的科学手段, 重新审视工作方式, 主动实践, 形成新的工作风貌。这就要求社区内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工作人员都将质量管理的实施作为自己的责任, 将提高服务质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
(四) 制定质量管理手册及方案。
将质量管理与社区文化相结合, 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社区管理质量评价标准和工作流程, 制定一套适合于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质量管理手册及方案, 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既符合ISO9001的要求, 又切合社区实际情况, 保证文件的有效性及符合性。根据社区工作的种类、职能、项目进行分人、分项、分级管理, 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工作职能和责任。
五、对社区实施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 注重“顾客满意度”。
社区的顾客就是社区所居住的居民, 社区的质量管理一定要把居民放在首位, 所有的工作都以居民的满意程度为衡量标准。现代化的社区已经从传统的住宅小区提升为结合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医疗、就业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服务的服务机构, 其工作的多样性决定了服务的深度和广泛度。要想达到顾客满意需要做出的工作也将是艰巨的。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最容易接触到居民, 听到居民的心声, 因此, 了解居民所需, 重视居民所想, 将服务工作做深做好。
(二) 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对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对社区所涵盖的各项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 做到凡事有准则, 凡事有程序, 凡事有监督, 凡事有负责。
(三) 坚持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主要与居民的接触倾听居民的心声, 从根本上了解居民所想所需, 通过日常管理、监督力求确保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及时发现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正预防措施, 使社区的管理始终处于受控、有效、持续改进与提升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宋彦军.TQM、ISO9000与服务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朱晓芳.社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配送对于城市蔬菜配送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对于蔬菜市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蔬菜批发市场意识到物流配送的重要性。据调查,我国蔬菜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以上。对于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的运营,高效的物流配送是其获得规模经济优势、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以及降低综合成本的关键所在。
1城市蔬菜市场的物流配送现状
1.1国内蔬菜市场的物流配送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具备发展蔬菜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对城市蔬菜配送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的经验。但是也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蔬菜配送的迅速发展。目前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交易主要是通过现货协商确定价格的方式进行,这是与目前蔬菜市场主体主要为小规模农户和个体私营商贩的状况相适应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很多蔬菜批发市场经营存在较多问题,如管理粗放、秩序混乱、信息不畅、交通拥挤、影响市容、效益滑坡等,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适应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许多蔬菜批发市场正面临着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艰难转型。对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蔬菜配送业务这几年发展比较快,北京、上海等地,很多小区内部都有配送中心,订购业务发展很快。**的蔬菜配送公司万家欢,从1995年成立至今,已吞并30多家蔬菜配送公司,不仅垄断了广东市场,还伸展到**、云南、福建,而一个**市场仅蔬菜配送年产值达百亿。
1.1.1现有蔬菜配送模式
(一)蔬菜基地自营配送
这是传统蔬菜配送主要形式之一,即由农户或蔬菜基地将农产品自己送到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或用户手中。这种模式反应快速、灵活。农户或蔬菜基地可以很好地控制农产品配送活动,而不必就货物配送的佣金问题进行谈判,提高了配送服务效率。但是,这种模式的不足也很明显,首先,一次性投资大。对于资金有限的农户或蔬菜基地来说配送系统建设投资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其次,成本较高。单个农户或蔬菜基地的物流量一般较小,农户或蔬菜基地配送系统的规模也较小,这就导致配送成本与费用较高。再次,抗风险能力低。单个农户或农产品基地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对市场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较低,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农户得不到保障,蔬菜市场也会受影响,以致双方受损。
(二)共同配送
由多家农户、农产品基地、蔬菜批发市场或蔬菜配送中心组成共同配送新公司,或以现有配送中心为核心,从不同的地方分散集货,统一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也可以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共同配送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减少社会车流总量,改善交通运输状况。从农户、蔬菜基地、蔬菜批发市场或农产品配送中心的角度来看,由于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共同配送可以降低配送成本。它的劣势:共同配送由多个主体共同结成,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可能造成成员经营机密的泄露;运作主体多元化,可能会出现管理效率低下;成员之间的合伙关系,致使管理难控制,易造成物流设施费用及其管理成本增加。货物种类繁多,产权多主体,服务要求不一致,可能导致服务水准下降等。
(三)第三方物流配送
第三方物流配送主要是农户、蔬菜基地、蔬菜批发市场三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依托专业的配送中心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蔬菜的配送渠道短,环节较少,在配送损耗、蔬菜质量、管理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但它的劣势就在于农户与市场的脱节,如果信息在配送中心与农户的传递过程中失真,就使得农户的生产调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农户、蔬菜基地对蔬菜的配送控制能力降低,不能对进入市场的蔬菜的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这样就很难满足蔬菜大批量、快捷高效交易的需要。
(四)合作配送
批发市场与农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契约形式合作配送。合作配送有三种形式:一是农户与运销企业的合作;二是农户与加工企业的合作;三是农户与批发商的合作。合作配送的最大优势是:由于消费者对蔬菜品质要求日益提高,必须加大对蔬菜的优选、仓储、深加工,分散的农户不具备这个能力,而蔬菜批发市场则可以达到相应要求,显著提高蔬菜的附加值。它的缺陷:龙头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农户及整个蔬菜批发市场,一方面龙头企业在产成品销售环节上竞相压价,从而使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降低;另一方面在原材料收购环节上竞相抬价抢购,市场信息歪曲,使得农户对生产的调节受到错误的引导。企业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户,在上游配送环节,市场交易费用仍然很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1.1.2城市蔬菜物流配送的现有障碍
(一)城市蔬菜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一方面,现阶段的蔬菜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且未发挥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不能满足蔬菜用户和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蔬菜的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结合,目前大多数蔬菜配送企业因受其配送设备、设施、技术以及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大部分蔬菜配送只以送货为主;再一方面,加工型配送发展缓慢,配送蔬菜的品种、结构有待优化。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城市蔬菜配送的整体功能。
(二)城市蔬菜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低
目前城市蔬菜配送的用户较少且分散,蔬菜配送率较低,既无法优化蔬菜配送路线、节省配送费用,也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有待拓宽配送服务领域。
(三)全民对城市蔬菜配送的认识不足并且发展蔬菜配送所需的人才短缺
现阶段,有关部门和企业对蔬菜配送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认识,对开展或接受蔬菜配送积极性不高。就全社会而言,对蔬菜配送的发展前景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我国物流和配送的发展起步晚,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已成为制约蔬菜配送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城市蔬菜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主要是现行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与改革的需要。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是当前城市蔬菜配送发展的紧迫任务和必要条件。促进我国城市蔬菜配送业发展的因应对策。
1.2国外蔬菜市场的物流现状
国外蔬菜配送已经很发达,在欧洲,集体订购和家庭订购量已占了40%,其余需求量一般由超市供应,而超市作为配送中心也可以看作蔬菜配送的一种。日本由于生活节奏快,在蔬菜配送上做得更为出色,年产值数以百亿计。
1.2.1芬兰蔬菜物流现状
芬兰蔬菜主要依靠进口,芬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水平较高,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普遍较高。芬物流设施及技术先进,蔬菜等农产品流通顺畅、损耗低,并十分注重产品保鲜和食品安全。在规范流通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芬主要遵循欧盟的物流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相关法规,并建立了本国相应的物流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流通管理及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和体系。芬兰蔬菜等农产品采取市场经济规律的流通模式,即农产品经各类批发市场集散、交易、形成价格后,再经零售商、加工企业和大的消费团体转移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目前,荷兰、法国等不少欧洲国家也采用这种模式。芬农产品流通中检验标准高,每个流通环节严格把关,在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同时,也让消费者知晓产品来源。
1.2.2加拿大蔬菜物流现状
加拿大蔬菜物流做的最成熟的要数其温室蔬菜低温保鲜。加拿大地处高纬度,气温较低,为了保证人们一年四季吃上新鲜的蔬菜,温室种植十分普遍,超过蔬菜总产值的3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升。也正因为如此,生产者对蔬菜的分级、包装尤其严格,蔬菜的贮存、运输绝大部分都通过冷链物流,以减少污染和损失。蔬菜收割后,分拣人员马上会根据蔬菜的品种、颜色、大小等对蔬菜分类。一般蔬菜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小相当,品质最高的包装蔬菜;第二类是稍微次点,按固定重量用塑封包装的;第三类是按扎售卖的蔬菜。不论哪一级的蔬菜,都在产地现场装箱,蔬菜箱规格统一,均为涂蜡瓦楞纸箱,轻便防水耐冲击。采用这种标准化包装箱的目的,一是减少运输损耗,二是免于蔬菜被污染,而且纸箱还可循环使用。由于加拿大蔬菜的贮存、运输大多通过冷链物流,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在低温环境下,有效地控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保障了食品安全。数据显示,通过低温保存、运输蔬菜,加拿大的蔬菜损耗仅为5%,是中国的1/6;物流成本不足30%,是中国的1/2。早在19世纪末加拿大就开始蔬菜冷藏运输,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蔬菜冷链储运已取代了菜园和菜市间的点对点运输,使蔬菜贮存、运输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便于检测和监管。
2我国发展城市蔬菜配送的必然性
物流配送制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科学的社会化流通体制,也是一种最为合理高效的现代化物流方式。
2.1城市蔬菜配送是我国蔬菜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现在我国成为世界上蔬菜生产的第一大国,年产量占世界蔬菜总量的一半以上,致使蔬菜市场开始出现季节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加之蔬菜市场信息不灵,蔬菜物流不畅,使广大蔬菜集中产区的农民一度出现卖菜难的局面。随着蔬菜买方市场的形成,蔬菜增产不增效的矛盾日渐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各级政府积极推行蔬菜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培植和发展蔬菜龙头企业、蔬菜配送中心和蔬菜批发市场等蔬菜流通、加工企业,构建现代蔬菜物流新体系,大力推行订单蔬菜、合同蔬菜,促进了我国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蔬菜配送业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说,城市蔬菜配送业的发展是我国蔬菜产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2.2城市蔬菜配送是我国蔬菜物流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蔬菜配送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先进科学的社会化流通体制和一种合理高效的现代物流方式。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实现蔬菜生产单位少库存甚至零库存,降低社会生产的总成本。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蔬菜配送的推广与发展对改革我国现行不合理的物流体制,合理配置资源,稳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显示了重要作用。为此,不少蔬菜物流企业把配送作为一种从用户需要到用户满意的营销策略加以推广和应用。由此可见,城市蔬菜的配送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蔬菜物流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3城市蔬菜配送是我国蔬菜消费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消费品,城市蔬菜的供应与消费事关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伴随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渐繁忙,时间观念越来越强,简化事务、方便消费,使蔬菜配送逐渐成为蔬菜消费社会化的需要。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蔬菜消费需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蔬菜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也成为一种消费时尚。这种城市蔬菜消费社会化的大趋势已为蔬菜配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商机。因此,城市蔬菜配送业的发展成为了蔬菜消费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3城市蔬菜物流配送模式的影响因素
由于蔬菜物流具有鲜活性、易损性、及时性以及物流成本高等特点,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必须从产品特点出发,找出选择物流配送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3.1成本因素
因为参与的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和规模的不同,他们的配送成本也不一样。以上四种配送模式各自的成本因素各异。对于自营配送来说,成本主要是自己在配送上所要担负的;对于第三方物流会涉及到转换成本,市场的参与方为了提高核心业务能力,把转换成本高的物流功能转给于自己合作的物流企业;共同配送是市场上的物流企业为了共同发展需要,为了更有效的节约双方的成本,针对市场的参与者的情况而涉及的成本;合作配送决策就市场上的参与者因为源于各方的需要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而要建立合作关系。
3.2管理因素
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是从自身来讲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物流配送商,缺乏具有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管理手段上,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以手工操作和经验决策为主,很难从信息和物流的专业角度,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
3.3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支撑不够。作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另一方面,许多蔬菜批发市场还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
3.4环境因素
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蔬菜批发市场物流缺乏有效的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另一方面,蔬菜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
4蔬菜物流配送对策
4.1现有的城市蔬菜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
第二节提到的现有四种配送模式在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应用中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对每一种模式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4.1.1基于信息共享的共同配送
对于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共同配送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将信息进行充分的共享。信息共享的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具体地,信息共享可以在商商之间、商农之间以及市场上互补性的其它主体之间。
4.1.2基于共同需求的合作配送
在蔬菜市场上各个供应商(商贩),因为经营的产品大都相似,来源都是从各个蔬菜生产基地,甚至是各个农户的农田。而这样的物流需求也都可以由很多的商贩联合起来,寻找合作物流企业,让物流企业根据多个商贩的需求进行配送。这种合作配送既可以是统一管理的合作配送,也可以是商商集中的合作配送。
4.1.3基于特殊产品或特殊主体的第三方物流
相对于一般商品,目前在零售行业中生鲜类商品的配送门槛比较高,生鲜类商品物流牵扯到比较高的投资。而对于在批发市场里的各个商贩来说,他们的自给式的物流配送模式就不会适合到所有产品的品类。比如:冷冻食品,这些保鲜技术要求较高的品类,就需要商贩或者市场把这个物流功能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来做,自己可以保留自主的核心功能,使自己能够灵活的应对市场。
另外,有些商家也并非能在所有方面做全做好,这样的商家就可以联合把相同功能的产品的物流作业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来做,自己则可以在市场上把持自己的核心业务。比如调料品的配送并不是属于非日配类的商品,而且每次的量也不是特别的大,就可以多个商家联合一起配送。
4.2建立物流配送中心
依托蔬菜批发市场,在原有的集散、交易、中转等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开展净菜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4.2.1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一)保证居民消费的质量和安全,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蔬菜作为每天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事关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蔬菜的质量安全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药物残留和重金属残留、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残留、各种有害生物(病毒、细菌等)等残留超标,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净菜加工的净,一方面体现在要把蔬菜清洗干净,另一方面体现了要通过产品检测,消除蔬菜中各种有害物质残留的隐形污染,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改变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方便卫生、品质放心的净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真正追求,净菜已成为人们膳食消费的新趋势。
(二)降低城市蔬菜物流成本,减少蔬菜流通损失
当前我国蔬菜物流一般经过流通的多个环节,而且在整个物流链条上,以自然形态或常温形态物流为主,未经加工、没有冷藏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这样一方面,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中的泥土和残枝败叶等增加了蔬菜物流的负担及其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新鲜是蔬菜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没有冷藏的蔬菜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造成蔬菜的流通损失。物流配送中心的净菜加工和冷链配送,将有效降低蔬菜物流成本,减少流通损失。
(四)是蔬菜市场调整经营,多元发展的要求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买方市场基本形成,蔬菜出现了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居民消费相应地逐步呈现出品种多样化、品质绿色化、购物方便化、食用保健化的消费趋势,蔬菜销售超市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传统以摊位租赁为主的蔬菜市场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居民对蔬菜消费方式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蔬菜批发市场必须调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其蔬菜品种全、覆盖面广的优势,注册商标,树立品牌,积极推行净菜加工、冷链配送。通过引进检测、加工、冷冻、冷藏、包装等技术和设备,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在原来集散、贸易的基础上,形成净菜的加工、包装、配送、销售及进出口等又一个业务增长点,从而形成蔬菜批发市场的基地生产、市场交易、批发中转、净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利于形成生产放心菜、买卖放心菜、消费放心菜的良性循环。
4.2.2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
(一)蔬菜品种多的优势
批发市场的商品来自全国各地,加上其周边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加工配送品种多达几百上千种。原材料丰富品种多样,是开展蔬菜加工配送的最大优势。
(二)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品牌优势
经过多年的爬摸滚打,蔬菜批发市场一般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市场管理运作经验,这为进入净菜加工配送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竞争和提升,很多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在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公信度和知名度,获得了周边广大百姓的认可,并逐渐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借助已有的品牌,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较快获得成功。而且加上近几年国家政策的鼓励,在蔬菜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净菜加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方面也有较大扶持和优惠,开展蔬菜加工配送的政策环境也很有利。
(三)网络和信息优势
多数蔬菜批发市场交易的商品来自四面八方,经营网络遍及五湖四海,有的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代理点、信息点。依托蔬菜批发市场的网络优势和信息优势,配送中心可以很快起步。由于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网络完善,信息灵通,因此开展蔬菜加工配送,容易获得成功。
4.2.3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
依托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物流配送中心的原材料,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就地取材,或者来自于批发市场的生产基地。原材料首先送到检测部门进行有害物资残留检测,不合格的按照规定处理或就地销毁。检测合格的进入流通加工程序,分类后分别暂时存放到普通仓库、冷藏库或冷冻库,以调剂余缺、存储保值等。流通加工后的蔬菜,除了少部分用于销售展示外,绝大部分由配送中心自己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到终端客户如大卖场、连锁超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等。若渠道畅通,质量过硬,甚至可以出口到海外市场。
4.2.4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方案
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包括综合办公大楼、加工区、配送区、检测区、仓储区、冷藏保鲜库、展示销售区、出口商品区、停车场和后勤服务区等工程。
综合办公大楼是配送中心的管理和运作中枢,并入驻与物流配送相关的服务部门,以保证配送中心运作顺利。功能包括配送中心的管理运作部门、信息中心、结算中心、调度中心、监控中心等,入驻银行、工商、税务等公共服务部门。
检测区为配送中心所有要加工的蔬菜提供检测,同时还承担蔬菜批发市场的常规检测工作。检测蔬菜的药物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等。
加工区是配送中心最主要的作业区,具有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加工作业包括蔬菜清洗、加工、营养搭配、货物分装等,包装作业则对加工好的蔬菜进行计量、包装、贴标签等。
普通仓库是用来存放保存时间较长的蔬菜,如干的菇类、木耳等。冷藏保鲜库用来存不易保鲜的蔬菜如时令性蔬菜。
配送区则负责车辆调度、搬运装卸、货物配装、配送作业安排、配送路线设计等,把已经加工好的净菜产品或半成品等送达到终端客户手中。
展示销售区设有展示冷柜、LED大型电子显示屏与销售交易区。可提供无公害产品及加工成品的展示、销售交易及信息发布如政务信息、实时菜价变动信息等服务。
出口商品区主要为新鲜蔬菜、干货等的出口提供一关三检(海关报关、商检、卫检)、集装箱拼装等服务。
停车场为配送中心提供停车服务。后勤服务区为配送中心提供后勤如保安、水电等服务。
4.3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的政策导向
为了加快我国城市蔬菜配送的发展步伐,有效解决蔬菜配送发展中的障碍和问题,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将开创我国城市蔬菜配送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新局面。
4.3.1加强舆论导向,争取全社会对蔬菜配送的理解和支持
首先,要提高蔬菜流通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开展蔬菜配送不仅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增强企业的流通能力、扩大流通职能,使蔬菜流通企业真正成为蔬菜流通的主渠道,从而增强搞好蔬菜配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提高蔬菜生产企业(基地)和菜农的认识,通过配送前后蔬菜生产成本和效益的对比分析,用事实说明发展配送能真正使企业和农户受益,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消除配送用户的后顾之忧,能使配送用户方便蔬菜消费,节约事务开支。再次,要提高全社会尤其是政府杠杆部门的认识,发展配送能为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蔬菜增产提效,从而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同时蔬菜集中库存、集中配送能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干线运输能力,降低运输成本等。
4.3.2建立统一的社会流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要把各种从事流通的部门逐渐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但考虑实现这一目标涉及面广,绝非短期能迅速见效,必须建立起蔬菜流通宏观调控决策、协调制度,协调配送各方在权益上发生的矛盾和纠纷,使配送关系得以巩固和完善。
4.3.3应用高新技术激活蔬菜流通与配送
进入新世纪,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战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电子商务将对传统的商品购销方式带来巨大冲击,网上销售将成为蔬菜销售与配送的主要方式。其一,创建菜篮子网站,电子商务充满商机。其二,推行网上订单蔬菜。网上订单蔬菜是21世纪蔬菜购销的重要手段,产销双方能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在网上谈生意、订合同、支付定金,可节省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其三,建立蔬菜配送网络。建立蔬菜配送网络有利更快掌握蔬菜配送信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3.4拓展蔬菜配送的外延和内涵,提高蔬菜配送的规模效益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蔬菜配送业由兴起到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消费需要,亟待拓展蔬菜配送的外延和内涵,提高蔬菜配送的集约化水平,降低配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
4.3.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营造城市蔬菜配送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疆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新疆城市化,城镇化道路,
1.新疆城镇化过程的特征
1.1 新疆城镇布局具有的绿洲特征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必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其各种条件的限制,本地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新疆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
在新疆大概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绿洲面积占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麓,沿铁路和公路、国道形成点、带相结合的新疆城市网络梁桥。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分为北疆,东疆,南疆等区域,新疆的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比全国还属于落后地区,,尤其是新疆的南疆地区,在新疆而言,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那远落后于东疆地区的北疆地区,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截至2011年,新疆南疆共有7个城市,其中地级市4个,县级市3个 ,另有建制镇103个。2011年,南疆按城镇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49.78%,比2000年的19.76%增长了 30.02个百分点,新疆南疆城镇化的水平也低于新疆的北疆(77.05%)和东疆(79.87%)。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己经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 新疆城镇化由政府主导
党的十八大会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道路:“要努力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大力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因此,新疆的城镇化建设到底是由该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也成为争议的又一焦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更加重要。就新疆来说,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对滞后,因此,在考虑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新疆的城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更加注重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中的规划引导作用。新疆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基础上,且这些资源的开发需要国家主导,由此形成了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有较浓厚的政府领导,是一种以政府推动为核心,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导、优先发展城市的城镇化模式,所以新疆的城市化健康发展和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大中城市共同的努力。
2.新疆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特别重视城市化建设,但长期以来新疆城市化不仅存在城市数量偏少、水资源短缺、面积较小、 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规模小、南北疆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工业化落后于城市化等问题。应该针对这种现状,积极推进工业化,加大城市化力度,从而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疆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这几个阶段,初期的较快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疆全区共有城镇人口 52.93 万人,占总人口的 12.21%。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疆农牧业得到稳定发展,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952年增设了喀什市和伊宁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三个城市的比重不断增加,到1957 年,全区城镇人口已达 94.07 万人,比 1949年增加41.14万人,年均增长5.15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16.86%。
1958-1965年的剧烈波动、建设膨胀,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全疆城镇人口由1958 年的 114.37 万人达到 1960 年的 180.0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 28.66 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58 年的 19.64%上升到1960 年的26.23%。由于城镇非农业人口增长和城镇人口增长平衡,1966-1978年城镇化停滞和缓慢发展、城镇化水平为 17%左右。1976建立了石河子市, 1977 年建立的哈密市。
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新疆城镇化发展迅速,1990年城镇化率为39.85%,据自治区统计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12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99平方公里增至960平方公里,而同期城镇总人口仅由685.96万人增至981.98万人。截止到2012年末,在全疆建市的24个城市中,有18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53.26亿元,占全疆GDP总量的70.0%;人均GDP达到61095元,超出全疆平均水平27299元。总而言之,为新疆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量与质量等方面的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3.对新疆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在保护生态环境,走进城镇化道路的前提下,将市乌鲁木齐作为重点城市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处理好各种问题,必须加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城市化发展。而要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城镇化发展应牢固其观念;应努力达到诚实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统一;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要以多民族和谐宜居、为新疆的生态园林城市而共同努力。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将其建设成为中国远西部最大的经济中心、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石化工,食品工业和外经贸,地区旅游业,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为其对想疆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聚集,规划建设好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 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化发展程度等,要做到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努力为城市实现健康发展,大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要循序渐进,重视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新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是该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将新疆的地方经济与城镇经济实力发展作为重点。
城市化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城市化意味着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也可以说是工业产业与经济实力发展的集中的过程。支撑新疆城镇化进程的门口是要发展地方经济,用经济的良好发展。大力完善城镇功能,新疆的各地区政府进行适当有效的政策,宏观调控,用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也要完善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健康可持续新疆的城镇化发展。
作者简介: 哈力达.哈德力别克,女(1988-),新疆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李莉,女(1964-),硕士,新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
邮寄地址: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4号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研究 篇4
监测布点是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上,监测布点数量越多、密度越大,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就越可靠,但与此同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经费也就越多,因而如何优化监测布点,通过有限的监测布点获得更为科学可靠的空气质量信息成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点布点原则
由于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任务和监测目的不同监测条件也有所差异,因而其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也各不相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的点位的布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监测点位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设置的监测点位应能反映出监测区域大气环境特点、空气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规律等等;2)监测条件一致。所选取的监测点位的条件应尽量保持一致,以保证各个点位之间所获得的监测信息具有较强的可比性;3)点位分布均匀。为了使监测区域的空气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规律得以较为客观的反映出来,应在符合实际情况和监测需要的条件下尽量使监测点位分布均匀一些,同时,监测点位的选取还应充分考虑一座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域和空气污染源的分布;4)布点的设计往往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一旦确定布点,往往是长期的,一般很难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随意变动,但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功能分区及污染源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城市未来空气质量及其分布规律也极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要对城市规划有详细的调查,这样可以保证监测点兼顾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
2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步骤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应遵循实际考察并设计方案,设置点位,点位检验三个步骤进行,具体方法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如下:
2.1 求全市区均值
首先,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前要先对检测区域概况进行考察,包括对城市地形、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对上述因素的调查应尽可能详尽,从而确保后续监测方案的设计及点位的布设更为科学合理。在此阶段应对城市的主要污染区进行详细调查,对主要污染区域进行模块划分,为后续监测方案设计和点位布设提供依据,保证布点密度、个数的设计合理,同时详细的地域调查可以对特征区域进行标注,保证了布点设计位置具有代表性。同时对于主功能区以及污染区的划分可以保证监测布点的针对性。
其次,应通过网格实测及其他手段法计算出全市区均值。利用落地浓度计算法对主要污染物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轻污染、中等污染、重污染区域,并画出污染物地理分布图。并依据上述分析的来的信息制定几套较为可行的备选方案,再通过方便程度、安全性、位置高度、仰角、离主干道距离、无局地污源等因素对备选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点位。
2.2 点位设置
由于设置空气质量检测点位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充分考虑到可能影响监测数据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点位设置合理有效。一般来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应注意以下条件:监测点位周边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有过大的变动,监测点位空气必须通畅,采样口和接收器之间要通畅无障碍物等等,应结合所选方案情况及上述条件对监测点位进行合理布置。
2.3 点位检验
为了确保所设点位合理可靠,在初步确定点位位置后还应进行点位检验,检验方法如下(以双污染因子的检验为例):
以上两式中:
t———实际计算t值;
X1-X2———样本和均值;
n1、n2———样本和容量;
———样本1和样本2的方差;
———合并样本方差。
通过上述公式对监测点进行检验,若所选取的样本与总体样本无差别,则可采用检验样本作为监测点来监测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3 总结
综上所述,优化点位布设对于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客观性、可靠性以及节约空气质量监测费用及人力、物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不同城市的地形、功能分区、污染源、人口、监测条件等均有着各自的特点,且各地空气质量监测目的和监测需要不同,因而应在进行监测点位布设前应先进行详细的实际考察,并结合考察结果和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一般原则制定可行的监测方案,再结合监测条件设置合理的监测点位,另外,进行点位检验也是确保监测信息科学可靠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艳萍.浅谈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优化调整[J].科技与企业.2012 (10) :181
[2]杨亚洋.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3) :203
[3]吴江洲.关于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优化调整工作应注意事项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13) :111-11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5
AHP是指把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的决策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以此来确定最优方案。用AHP作系统分析,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4个组成部分,然后向下构造更加具体的指标体系。环境质量系统包括4个层次:总体层、系统层、要素层、目标层,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制约,并且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2.2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成都统计年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报告》。
3评价结果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对成都市~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计算,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且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从各年子目标层的得分进行分析,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及社会指标3方面均呈逐渐改善趋势,只有自然环境指标稍有下降。
4结语
运用AHP对成都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这验证了AHP对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城市养老模式的现状与措施研究 篇6
【关键词】城市养老模式;现状;措施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阶段更使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危机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养老模式的研究也日益紧迫。
一、城市养老模式现状
1.家庭养老
在家庭养老模式中,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均由家庭成员提供。他们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在生活上能给予全方位的照顾的同时也能满足老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根据有关调查,大概有一半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其中女性、家庭子女多、文化水平低的占该选择的大多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人收入水平的提升,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老人和年轻人分居的情况越来越多,老人对年轻人的依靠程度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可以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则越来越少,致使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正在向社会养老模式过渡。
2.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在一起,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家庭养老缺陷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社会养老的费用,而社区居家养老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服务形式:其一,上门服务。主要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日常服务,如打扫房间、购物、做饭、读报等。其二,托老服务。社区为一些生活无法完全自理或者存在心智障碍的老人提供日托服务,白天对老人进行日常照顾与护理,晚上由家属接回家中。此种养老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家庭子女少或者家庭成员均外出工作而不能照顧老人的难题。其三,互助服务与志愿者服务。互助服务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服务形式——社区内退休的健康老人或空闲的年轻人自愿提供养老服务。此种服务会以时间为单位进行记录,当这些人患病或需要养老的时候,便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作为回报。
志愿者服务则是社区志愿者或大学生进入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这些将会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其升学及奖励等方面的依据。
3.机构养老
我国养老机构以公办为主。混合型、民办养老机构较少。国有或者集体养老机构一般都享有财政补贴,设施相对齐全,价格相对低廉。和其他模式相比,社会养老机构情况较差。相关调查显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较为单一,只能达到老人温饱需求,在文化生活、娱乐、教育等方面较差。与社区家居养老模式相比,机构养老模式中,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较差,具有更大的死亡风险,因此需要更多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
二、完善城市养老模式措施
1.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机关要加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监督各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养老金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强化养老金的筹集,注重基金监管,保证基金运行的稳定、可靠、安全。
2.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硬软件建设
目前阶段,我国存在着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在真正落实养老问题时,需要因地制宜。国家机关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府养老机构,展开科学规划,配置相应的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卫生医疗、餐饮、教育、娱乐等服务项目的建设。比如,加强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的联系,满足老人医疗需求,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设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及街道、社区活动室、文化站等平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全面调动社会力量,落实相关政策,创办社会养老机构,创新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就一定要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养老服务队伍。首先,吸收专业人才,在职业院校以及高校中进行培养对口的专业人才,对解决就业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志愿者服务制度予以规范,建立相应的档案作为奖励依据对调动志愿者的热情与积极性也有一定帮助。其次,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区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也是强而有效的措施。
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与成功事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素质,实现养老服务的全面落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人们对养老模式的探究越来越深入,提出了很多的养老模式,为老人养老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但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重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保证养老服务的全面落实,进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才能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钟要红,陈定湾,王国放,等. 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07)
[2]黄贺梅,赵凤臣,关颖,等.郑州市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1)
[3]刘镓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浅析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青年与社会,2013(11)
作者简介:
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 篇7
1.1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发展现状
2013 年1 月, 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过程, 多个城市出现连续重污染天气[1,2], 其中京津冀区域大气最为严重[3,4], 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政府及公众都强烈希望环保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应对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应用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进行空气污染控制, 所以目前其空气质量模拟与预报模式比较成熟, 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污染物进行预测预报。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多年的研究历史,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物种、多尺度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 NAQPMS) , 可对城市及区域尺度一次、二次污染物的演变规律进行数值模拟。 该模式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1.2 存在问题
目前,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存在以下问题:①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不够完善;②计算环境不满足要求;③污染源清单数据陈旧, 覆盖区域面积狭小;④无排放清单、会商、信息发布系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石家庄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限的地域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规模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除此以外, 不合理的交通布局、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特殊的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 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治理大气污染, 不仅耗时耗力, 而且需要各方通力配合。
但是现实情况是, 在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上, 该市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 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仍以“ 日常监测, 事后分析”为主, 无法根据监测信息准确预测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难以为环境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和防治效果, 也难以为广大公众提供及时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信息, 严重制约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开展。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突破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技术瓶颈, 急需建立石家庄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监控系统, 追踪重点污染源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 及时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为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2 研究依据
对已经搭建起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平台的地区和城市进行调研, 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 深入了解其平台建设的各方面工作, 通过详细调研, 找到适合石家庄本地发展水平, 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路线和建设方案, 为搭建石家庄市预测预警平台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国内现有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和运行中的经验和技术
3.1 统计预报模式系统
国内现有运行和建设中的统计预报模式系统多采用一定时间段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信息, 构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型 ( 我国气象领域目前通用的统计预报系统模型有两个, 一是回归预报模型, 另一个是天气模式预报模型) , 经预报人员会商后生成预报结果。 系统机构如图1。
3.2 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国内现有运行和建设中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多采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发的多模式预报系统, 该系统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或MM5 提供气象场驱动, 基于SMOKE排放源处理模型制作三维网格化排放源, 选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NAQPMS模式、 美国环保署 ( EPA) 的Models -3/CMAQ模式、 美国Environ公司的CAMx模式和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局 ( NOAA) 的WRFChem等空气质量模式。 该系统采用统一的模式区域设置, 模式区域设定为三重嵌套网格, 外层网格为内层网格提供边界条件。 一般采用BP神经网络集成方法对每个原始模型上繁殖的随机扰动集合预报成员进行集成, 通过集合算法, 进行集合预报预警。
该系统可以在充分评估模式预报性能的基础上, 发挥各个模式的优点, 提供最优集合预报结果, 是现今国内最先进的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国家总站、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江苏省、北京、上海、广州等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都采用该系统。
4 石家庄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设计方案
4.1 设计方案
在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城市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业务平台, 涉及到预测预警业务系统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预测业务平台由八个系统组成, 分别是:精细化城市数值分析预报系统、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系统、可动态更新的本地化排放清单系统、预报作业系统、与国家和省衔接的可视化业务会商系统、 公共服务及信息发布系统、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网络系统、源解析系统。
4.1.1 数值分析预报系统
该系统是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业务系统的核心, 在排放清单空间化和气象预报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空气质量模型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 结合后处理和业务处理流程, 生产各种预报产品和预报分析产品。
4.1.2 高性能计算支撑系统
该系统基于项目需求, 根据空气质量多模式预报、区域污染来源解析和去向追踪的需求, 考虑集群并行效率, 并考虑预留一定的未来发展计算需要, 用于更精细网格、新功能以及科研计算。为满足高性能计算集群运行环境要求, 需要配套建设计算机机房。
4.1.3 排放清单系统
该系统是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的基础, 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数值分析预报系统的准确性。排放清单系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建立石家庄市污染排放清单;建设排放清单自动更新系统;对排放清单进行持续更新。
4.1.4 预报作业系统
预报业务作业平台是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最主要的技术支撑, 基于数值分析预报系统产生的各种产品以及各种观测数据, 通过各级专家和预报员分析未来污染情况、未来污染走势、重污染情况的成因等。业务作业平台由数据采集、预报服务管理、气象数据展示、污染物数据分析、预报审批、预报业务分析、源解析与追踪产品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多个模块组成。
4.1.5 会商系统
由于石家庄市的污染现状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 根据环保部的统一部署, 需要建立京津冀区域及周边地区重点城市间的会商, 实现音视频互联互通, 满足音视频质量流畅清晰、级联管理高效、系统稳定可靠的业务运行需求。通过会商系统, 各级专家和预报员分析未来污染情况、走势、重污染情况的成因等, 为预报员开展预报工作和各部门会商提供平台。
4.1.6 预报信息服务系统
该系统用于实现对预报结果的信息管理, 同时可发布实时监测数据、空气质量预报、气象预报信息、预警信息;根据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业务需求, 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实现建立模式结果数据的矢量化转换和数据管理功能模块, 满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的发布应用;建立空间数据分析及图形显示系统, 基于GIS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模拟及预测数据进行动态显示。
4.1.7 源解析系统
基于前期源解析课题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完善颗粒污染物粒度谱库、成分谱库, 进行源与受体的精细解析, 为预报系统提供污染物来源和追因的基础数据和实际验证。
4.2 验收成果
以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为依托, 建立起由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排放清单系统、数值分析预报系统、计算资源与环境系统、可视化业务会商系统、预报信息服务系统等多功能系统为一体的石家庄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平台, 预报业务覆盖范围为10 万平方公里, 有效集成分散的大气监测数据资源, 预报准确率在60%-70%之间, 可持续促进空气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小曳, 孙俊英, 王亚强, 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 2013, 58:1178-1187.
[2]王跃思, 姚利, 王莉莉, 等.2013年元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强霾污染成因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1) :15-26.
[3]王跃思, 姚利, 刘子锐, 等.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 (3) :353-363.
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空气检测,自动检测,数据分析
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普遍呈现出由单一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的趋势, 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此外, 我国发布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 因此, 环保部再次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2008—2011数次征求民众的意见后, 环保部于2012-02-29颁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
2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概念及数据评价
2.1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概念
2.1.1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中各子站连续不断获取的实时监测数据, 经中心站收集、统计处理后形成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最终向社会发布。
2.1.2 日报必须监测的内容
根据我国城市污染状况及现有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总站制定并发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范》, 确定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为SO2、NO2、TSP、PM10、O3和CO, 日报发布的内容为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
2.1.3 空气污染指数
在空气质量日报中, 应按规定方法计算各种污染物的分指数, 取最大值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 (API) , 这主要适用于短期 (1 d) 的空气质量评价。
2.1.4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日报中的6项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最大者为当天的首要污染物。当空气污染指数为0~50时, 空气质量级别为Ⅰ级。当空气质量为优时, 不评价首要污染物。
2.1.5 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质量日报采用最大单因子级别法进行空气污染指数评价。目前, 我国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分为五级:空气污染指数值为0~50时, 质量级别为Ⅰ级, 空气质量为优;空气污染指数值为51~100时, 质量级别为Ⅱ级, 空气质量良好;空气污染指数值为101~200时, 质量级别为Ⅲ级, 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空气污染指数值为201~300时, 质量级别为Ⅳ级, 中度污染;空气污染指数值大于300时, 质量级别为Ⅴ级, 重度污染。
2.1.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①根据保护人群对健康的需要, 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 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 由原来的三区合并为二区;②根据环境空气污染特征转变的实际情况, 增设了氮氧化物 (NOx) 、可吸入肺颗粒物 (PM2.5) 浓度限值和臭氧 (O3)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调整了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二氧化氮 (NO2) 、铅 (Pb) 和苯并 (a) 芘 (Ba P) 等污染物的部分取值时间浓度限值;③将环境空气污染物划分为基本项目和其他项目, 要求基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其他项目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方式;④调整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和污染物浓度检出限 (CO、Pb、Ba P除外) 规定, 将有效数据要求由50%~75%提高至75%~90%;⑤增加了环境空气中镉 (Cd) 、汞 (Hg) 、砷 (As) 、六价铬 (Cr6+) 四项污染物的参考浓度限值, 并将氟化物浓度限值调整为参考浓度限值。
2.2 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2.2.1 空气污染指数的导出
将日报监测出的SO2、NO2、TSP、PM10、O3 (日最大8 h平均值评价) 和CO六个项目污染物的日均浓度值分别代入规定的计算公式, 可得出各污染物的分指数 (IX) , 分指数取最大值时为该区域或城市 (县) 的空气污染指数。
2.2.2 实例解析
某市空气日报共设有5个监测点位, 2014-04-05的日报内容如下:2014-04-05的空气污染指数为43, 空气质量级别为Ⅰ级。监测原始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该市质量日报数值由表1中的5个点位的均值得出。由于PM10污染指数最大为43, 可代表该市当日空气污染指数, 取CPM10=0.043 mg/m3, CXj=0.000 mg/m3, CXj+1=0.050 mg/m3, IXj+1=50, IXj=0, 将数值代入后可得IPM10=43, 空气质量为Ⅰ级, 不统计首要污染物。
选取该市B点位代表B点位所在区域空气污染指数, 根据日报其指数为58, 空气级别为Ⅱ级, 首要污染物为SO2, 控制质量描述为良。取CSO2=0.065 mg/m3, CXj=0.050 mg/m3, CXj+1=0.150 mg/m3, IXj+1=50, IXj=100, 将数值代入后可得ISO2=57.5。最终取值为58 (日报计算中, 小数后大于0的值归入整数) 。
2.2.3 日报数据的多变性
日报数据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每天各点位区域间每天间或每月间的数据变化较大。如表2所示。
2.2.4 评价原则
在采用空气质量日报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评价某点位功能区城市的空气质量级别时, 均采用单因子最高 (大) 级别法, 即依照规定的评价项目中级别最高的确定空气质量级别。
3 日报数据指标与国准的相关性
3.1 Ⅱ级与环境空气二级标准的关系
Ⅱ级空气质量与空气二级标准是不同的概念, 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极易被混淆。比如, 某城市全年日报中的空气质量均属Ⅱ级以上天时, 其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不一定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因此, 我们需要认清这两种概念, 即了解日报统计考核是以天为单位统计单元, 考核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国家Ⅱ级标准用于考核较长时段 (通常为1年) , 其通过污染物年度浓度均值是否均达Ⅱ级标准限值来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
3.2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的应用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是用来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指空气中SO2、NO2、TSP、PM2.5、O3和CO的指数之和。各项污染物指数是由其浓度值除以其对应二级标准的年均浓度限值得出的。一般情况下, 综合污染指数越小, 空气质量越好, 其数值与空气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复杂, 没有规律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区域环境空气污染问题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作为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能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研究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相关工作人员要切实分析日报数据的影响因素, 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 探寻日报数据的变化规律, 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海瑜, 唐俊岩, 孙光玲.浅析城市内部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J].环境与生活, 2014 (04) .
无线城市的商业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无线城市,商业模式,优势,发展
2004年7月, 美国费城首次提出了基于Wi-Fi802.11b标准的Mesh网络计划, 也叫“无线费城计划”。随后这股城市Wi-Fi网络铺设高潮开始席卷全球, 然而发展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1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以下简称工信部) 正式颁发三张3G牌照, 这为无线城市在中国的发展又增添了一份动力, 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始正式登上无线城市的舞台。虽然无线城市已经发展20余年, 全球在建和规划中的无线城市已超过1000个, 民众对无线宽带接入的需求不断提高, 城市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技术不断发展、完善, 然而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商业模式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一、无线城市主要的商业模式
纵观全球所有建设无线城市的国家和地区, 他们所采用的商业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
我们分别根据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详述各种模式:
(一) 直接收费模式——“M-我国台湾”
1999年, 我国台湾开始着手拟定“台北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执行计划”, 2004年推出“M-台湾”计划, 同年9月和统一集团下的安源信息公司签订技术, 进行无线城市建设, 网络建设分为三期, 2006年7月建成后基本覆盖台北人口密集区和高人流区。其运营模式采用BOT (兴建、营运、移转) 的模式以“政府不出钱, 市产无转移”为前提,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加大宣传, 安源公司负责建设投入, 合同到期后政府收回经营管理权。其主要的收入为接入收费, 通过不同等级的套餐吸引用户。
(二) 广告模式——伦敦
伦敦的无线城市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 其收费模式为直接收费+广告, 即免费无线局域网的推广名称为“Online-4-free.com”, 它让用户通过Wi-Fi免费接入网络, 速度为256Kbps。条件是用户同意在上网期间每15分钟观看一次15~30秒的广告, 也就是说这部分成本转嫁到广告主身上;如用户不愿意观看广告, 将必须付费, 资费为一小时6美元 (2.95) 英镑, 或一月20美元 (9.95英镑) , 收费服务的下载速度可达500Kbps。
(三) 开放共享模式——西班牙FON
这种模式并非只存在于一个城市或地区, 而是一家西班牙公司FON倡导的, 他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社区居民通过共享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用户只要同意共享一小部分家庭宽带连接, 就可以加入一个庞大的全球Wi-Fi社区, 免费接入到其他用户提供的FON无线热点。截止到目前为止, 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的100万名Wi-Fi用户经成为FON的一份子。其奉行的理念为“全面建网、互动共享”, 通过免费策略聚集大量的用户, 继而引入收费业务。国内的伙聚网也是这种模式的拥护者。
(四) 政府买单模式——“无线@新加坡”
2006年3月9日, 新加坡政府公布无线城市建设的“合作征求”, 最终选定三家作为“Wireless@SG”的运营商, 分别为Icell、Qmax、Sing Tel, 同年底开始运行, 其合作模式为“官商合作”模式, 定位于政府的公共事业。政府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 并给三家运营商划分不同的运营区域, 实现公平的自由竞争, 并提供资金支付建设费用;三家运营商负责具体运营, 选择适合的组网技术进行基础网络的建设, 向用户提供无线接入服务。
但是,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各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影响的因素除了模式本身的缺陷外, 还参杂了技术方面的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表:
从上表中的分析和全球无线城市的建设发展状况来看, 无线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良好, 商业模式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无线城市的发展。
二、中国大陆无线城市商业模式探究
无线城市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 主要是利用无线技术手段来对城市进行覆盖, 提供无线接入的服务, 以提升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其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通过提供无线接入服务而扩展增值服务,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其利润的源泉来自后续的增值服务, 而非前期的通道费。
从厦门无线城市的建设来看, 中移动并没有完全照搬既存模式:首先从技术上来看, 全球主流为Mesh Wi Fi+Wi MAX技术, 而中移动则是采取TD+Wi Fi;其次从商业模式上看, 中移动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政企携手、产业链联合”。虽然上述的四种模式中, 除了开放共享模式外, 主体都是政府和企业, 但是中移动更注重产业链的整体合作, 在具体操作上坚持“政府主导, 市场推动, 企业参与, 联盟推广, 行业突破, 区域展开”的方针, 准确把握无线城市的重点。
借厦门阶段性胜利我们针对产业链提出中国无线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设计:
(1) 由政府主导和三家基础运营商合作, 共同设计无线城市的蓝图: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以无线城市应用的最大客户作为支撑;运营商负责具体建设、业务设计和营销推广和渠道。
(2) 为运营商建设无线城市提供必须得基站、电缆等基础设备。
(3) 运营商或ISP搭建无线城市的应用服务平台, 为用户提供服务。平台上可以加载运营商已开发的增值业务, 也可以加载ISP的产品。
(4) 根据国家出台的网络接入标准, 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 (手机、电脑或其他智能终端设备) 合作, 定制加载了3G模块的终端设备投放市场。
(5) 终端制造商为用户提供可接入的设备。
(6) 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接入服务和业务服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而在无线城市建设中, 各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各位参与者只有在整条产业链中实现良好的合作, 才能推动无线城市的发展, 各方才能获益。政府转变职能, 从管理型政府成功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借由信息化建设, 增进与民众的沟通;运营商借道网络接入, 圈定用户, 进而推广增值业务, 增加收益;终端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开辟新的销售领域;ISP拓展新的业务;用户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生活, 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珊.全球无线城市浪潮解析[J].现代电信科技, 2006 (8)
[2].刘礼白.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演进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 2008 (12)
[3].林剑锋.阿杜.打造合作共赢的“联合舰队”——厦门移动借无线城市推动产业链建设[J].中国电信业, 2009 (6)
[4].陈晨.无线城市运营管理新理念[J].电信技术, 2009 (7)
[5].刘华.无线城市:无线第一, 城市第二?[J].信息系统工程, 2009 (4)
[6].专题.开启无线城市成功之路——厦门模式多方谈[J].中国电信业, 2009 (7)
[7].佛山市信息产业局.新加坡无线城市建设情况介绍[EB/OL].佛山市信息产业局: (2008927) [2009721].http://www.fsxxb.gov.cn/rdzt/wxdgl/wxdgl/zsyd/200809/t20080927_1081640.htm.
[8].廖敏.西班牙FON公司:让你免费WiFi[EB/OL].和讯网站: (200784) [2009720].http://news.hexun.com/20070804/100096503.html.
[9].经济观察网.伦敦WiFi服务捆绑广告[EB/OL].经济观察网: (2008626) [2009721].http://www.eeo.com.cn/wuxianchengshi/2008/06/26/104459.html.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综述 篇10
1 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西方国家政府积极地开展战后重建工作, 由此这些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和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出现井喷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市区人口和产业高度的集聚, 导致了市区的用地不断向郊区蔓延, 形成了单个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 老城区的人口密度非常大。例如, 在二十世纪50年代, 法国巴黎老
[1]
市区的人口密度就达到了2.6万人/每平方公里。
西方国家城市出现的单中心高度集聚的城市结构形态给城市的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和城市效率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 城市环境的恶化, 人均公共绿化用地不足, 热岛效应突出;城市的住房短缺, 导致房价的过快增加而超过居民实际的购买力;市区的交通压力大拥堵现象频发, 居民出行非常不方便[2]。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但可以造成严重的两级分化, 增大城市管理难度, 降低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 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还有可能使城市向郊区的无序蔓延, 导致新开发的区域设施不完善, 开发效率偏低等城市问题[3]。为此, 为了稳定经济持续的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各国都纷纷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例如, 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全面接受了由里思勋爵所领导的委员会就新城开发具体开发事项作出详细报告, 正式颁布《新城法》。根据法案, 成立于1943年的英国城乡规划部在1946年至1950年间确定了14座新城建设。帕特里克·盖迪斯[4] (1915) 在《Cities in Evolution》中全面论述了城市开发和规划思想, 包括城市建设的精神和经济意义、城市与技术背景和城市的发展等, 对西方新城开发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社会逐步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原有的市区带来许多无法避免城市问题, 大部分城市根据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区域特征来进行新区的开发。王剑锋 (2004) 在《我国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中认为, 新区的开发可以借鉴如上海的浦东新区、无锡新区等, 以高标准来建设新区, 在项目建设上积极利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完善基础设施, 并引入相关产业。使新区的建成增强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获得经济可持
[6]
续发展的能力。岳平 (2012) 在《基于宁海三门湾新区实证分析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研究》中从管理体制、土地运营及招商融资模式等方面研究, 提出具有层次性的新区开发模式, 给三门湾新区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开发
[7]
模式, 为国内新区开发提高宝贵借鉴。吴晓迪、叶如海和朱伟 (2010) 在《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选择——以仪征市城区东部区域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中认为, 由于城市的急速扩大, 许多地方政府提出了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 希望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新区重点开发, 如青岛的两翼推进和行政带动结合的新区开发模式就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是, 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失败案例。结合国内外众多案例, 并提出城市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可持续的新区开发模式的观
[8]
点。
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看出, 随着新区开发的力度不断增大, 选择合适自身城市特征的新区开发模式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本文对新区开发模式进行其研究是有必要的。
2 国内外新区开发主要模式
2.1 TOD模式
20世纪3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汽车普遍成为了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 使得原来的城市道路网络不堪重负, 而且不协调科学的城市布局伴随着城市的膨胀, 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与此同时, 英国的新城运动和阿伯克隆比的适度分散理论, 与美国Sager&Inners的联络性
[10][9]
规划理论都没能提供一个很好解决方案。
TOD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 TOD就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Transit-oriend developmen) 。”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的, 目的是解决二战后的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与伴随而来诸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采取一种以公共交通为枢纽、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市开发与建设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公共领域内的生活, 而不是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私人生活提供便利,
[11]
它更注重为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TOD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涌现出一批TOD开发成功的案例。这对
[12]
我国的新区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张洪伟 (2008) 在《TOD与新城开发模式》中认为, 在提出类似开发模式后许多年, 许多城市并没能如愿以偿的成功。它必须存在于市场的需求, 对现实行为的期望和生活方式等习惯的约束之下, 才能在新时期发挥它独特的作用。他并提出关于TOD开发模式几点建议:第一, 争取国家和地方对新区的政策支持, 公共投资是成功的关键;第二, 注重TOD项目的功能性结果而不是单纯局限于其外在特征;第三, 我们必须注重TOD开发的连续性;第四, 研究TOD模式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条件下的
[13]
适用性。马和、马利波和张远景 (2009) 在《TOD模式理论研究》中认为, 该模式强调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开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根据经济发展的原则形成商务和住宅区等, 实现新区的综合功能得以配套和完善并正常运转, 达到
[14]
开发的预定目标。
2.2 房地产—住区带动模式
吴晓迪、叶如海和朱伟 (2010) 在《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选择——以仪征市城区东部区域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中总结出, 住区带动模式具有政府投入资金少, 项目易启动, 土地在短期内实现收益的优势。组团式住区布局可以产生规模性聚集效应, 注重与主城区的功能协作关系, 成为一个地
[8]
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非常稀缺, 为了应对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增长对香港本岛和九龙带来的压力, 港府在20世纪70年代决定建设新区, 在科学的新区开发思想的引导下, 香港新区迅速发展, 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香港发展历史上占据
[15]
重要的地位, 也给我们提供很好经验。王纪武 (2002) 在《香港新城镇建设的启示》中分析了香港新城开发建设实践, 总结出了几点成功可以借鉴的经验。香港的新区开发主要是指在中心区附近合适的区域里修建居住点和相关产业及设施, 主要是承担新增人口和旧城区的居民人口分流, 从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体系, 减轻老城区的经济、环境等城市压力。香港的新城开发与发展突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它一贯坚持的原则是, 一要为居民提供一个设施完备, 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良好的环境, 并积极引入相关的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二是要均衡发展, 在吸引私人投资商发展高档住宅, 吸引高消费群体同时, 港府出资修建一定数量的公租房提供给低收入人群, 避免两极分化严重;最后, 还特别强调每个新区的功能定位, 避免重复投资浪费, 从而使每个新区都能以科学合理的协作关系, 服务香港国际大都市整体
[16]
的经济需要。
2.3 广州:体育产业+关联产业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广州政府就有意图把城市向东扩张, 并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支撑来实现这个构想。随着广州火车站等一批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 城市不断的向东扩张, 而广州蓬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商务产业内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天河区位于广州东进轴与南拓轴的交汇点, 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制造业和广州地区庞大的消费人口都可以给它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大都市的经济的重要, 天河新区的建设也把这个行业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陈华[17] (2006) 在《新城开发模式比较与济南的选择》中总结了广州天河新区开发模式实际经验, 他认为天河新区发挥了它优越的区位优势, 以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地区为核心区域, 在石牌和棠下相继建立了高科技产业园, 使高新产业逐步成为天河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 天河新区的天河体育馆中心区迅速的聚集了大量的商务产业, 政府还完善了商务区的的产业功能结构, 逐步提高服务产业的层次, 使新区富有强大的发展力[18]。在广州天河区政府下发的 (2008) 《印发广州市天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也提到新区的开发模式成功经验, 通过政策的扶持和良好的条件, 使服务业的总部向它们集聚, 并以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业的水平;逐步形成发达的交通立体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 使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顺畅;推动现代产业的集聚发展, 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 最终发挥出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以天河体育为中心, 城市东扩的战略主张, 让天河新区能够快速的, 持续的, 健康的发展起来, 成为区域性的金融和商务中心[19]。
2.4 浦东新区:开发公司+土地运作
1990年4月8日, 中央正式对外宣布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从此上海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并独创了一套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以功能开发为主导, 以功能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讨论浦东开发作为国家战略的深刻内涵和邓小平同志主要的指示精神, 确定浦东建成既有发达的现代金融服务商贸产业, 也有先进的制造业的综合经济中心的总体思路。根据“东西一体, 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路, 浦东规划了四个功能不同国家级的开发区——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和张江[20]。
肖金成 (2007) 在《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的比较分析》中分析上海浦东开发模式成功的经验。他认为确定以开发公司为主体的开发模式是浦东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过去, 政府往往作为新区开发的主体, 但是上海浦东新区采取这种模式将会面临将来土地无偿使用的局面长期内都无法得到扭转, 开发的资金短缺难以解决, 大规模的开发项目无法同时启动。因此, 上海进行制度上的大胆创新, 确定开发公司为开发的主体。政府设定国有开发公司, 只给一定的实物作为资本启动金, 然后进行市场的筹资融资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按照政府的规划统一规划和要求进行开发。公司是具体组织和实施开发的主体和主导力量, 并负责新区内的市政工程建设和大型公共设施的修建[21]。
陈华 (2006) 在《新城开发模式比较与济南的选择》中详细的总结了上海浦东开发中土地运作模式。他分析了上海政府和开发公司形成了两级开发管理形式, 而且和土地开发两级循环模式。土地开发的一级模式是新区政府进行融投资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了土地价差和进行土地一级市场的出让, 来回收初始地价和增值税用于建设的还贷。土地开发的二级模式是产业开发公司利用“土地空转”方式从一级市场获取土地, 进行融资借贷来开发土地, 然后通过土地在二级市场上的流转、回收转让金上缴初始地价以及增值税并支付还贷款。两级开发的模式承担了上海浦东新区大约90%的土地开发, 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为新区大规模开发启动奠定良好基础[18]。
海德尔 (2006) 在《亚丁—上海新区开发比较研究》中认为, 土地使用费是新区建设资金的可靠来源, 新区可以采用以地生财, 弥补开发建设中的资金不足。如以浦东为例, 在1993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平均土地出让金为180美元/平方米, 张江高科技园区为356美元/平方米, 极端的最高地价甚至达到了900美元/平方米。在土地获得开发同时, 上海浦东利用上海在中国极具重要的经济地位优势, 依托国家大量配套优厚政策条件, 建设各种功能区, 吸引了大量的行业总部加盟和高端产业聚集, 加快了向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高端制造中心转变[22]。
2.5 深圳福田:CBD模式
CBD这个缩写词其特定含义为商务中心区或中央商务区, 其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城市空间时提出的。在发达国家, 城市中心的制造业开始往外迁, 而商务办公的活动不断向市区聚集, 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现代商务中心[23]CBD一般集中了大量的商贸、金融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 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地区。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芳斯是相当成熟典型的商务中心, 都给中国的CBD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24]。
王金军和陈华 (2006) 在《国内外新城开发模式及机制比较研究》中总结了深圳的CBD模式。深圳市在1991年决定把城市的建设发展重心向福田中心区转移, 并制定了福田中心规划, 确定90年代列福田为发展的重心, 并将其规划为深圳未来的城市中心。规划中福田中心的核心功能以金融、商贸和经营管理为主, 并兴建了一批高规格的办公写字楼、酒店和宾馆等。形成游览、购物和娱乐等功能的城市中心商务区。依托国家赋予深圳的大量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良好的区位优势, 把福田中心打造成一个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这些优势高端产业的拉动力, 具有极强的集聚效应, 进一步推动了深圳福田新区的整体全面发展[25]。
谢建民在 (1994) 《深圳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中也提到该区CBD的发展重点是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国内知名公司的总部、金融、商贸等高端的行业, 推动金融中心、购物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 拥有成熟参与国际运作的物质手段, 具备金融、旅游、商务和科技文化综合功能, 最终成为深圳的商务中心。当然, 这种模式可适用的范围比较小, 一般局限于区位优势强、经济发达的地区[26]。
2.6 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
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的新区建设密不可分, 国外的新区建设实践显示, 公共服务设施导向开发 (SOD, service oriented development) 是政府常用的新区开发模式。通过建设与完善大型公共设施, 为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坚
[27]
实的物质基础。王青 (2008) 在《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索》中认为, 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一直是新区开发的重要载体, 应该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引导新区的功能和建设布局有序的进行。从而让促进新区的职能完善, 和新区的品质全面提升。这将带动新区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他并以青岛新区的开发模式为例进行论证, 1992年青岛将行政中心东移, 带动了东部新区的建设高潮。由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市民的文化活动相关性, 行政中心的建设带动了新区相关商务办公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多元化综合发展, 各项功能的迅速完善和配套,
[28]
从而使新区成为新的行政、经贸和文化中心。
胡宝哲 (2001) 在《东京的商业中心》结合日本东京都地区的建设的经验, 来论证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新城开发模式。日本政府通过建设新干线、铁路枢纽站与地铁等一大批大型的公共设施, 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这些设施带来了巨大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量, 对周边的发展起到催化的作用, 以这些设施为中心, 逐步形成街区型的规模用地布局, 向经济、政治、文化和商务综合性的区
[29]
域发展。
牛长春、李沛和李文彬 (2007) 在《济南市大型公共设施规划与实施初探》提出, 根据数据表明,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 政府可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到公共设施建设中。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 在城市新区大规模开发的阶段下, 利用以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开发模
[30]
式能健康的促进新区健康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新区开发有着许多国外与国内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以借鉴, 每一个城市在考虑新区的建设中会面临着许多问题, 而新区能否建设成功关键是要全面认识城市自身的特征和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条件, 以经济效率为核心, 根据经济发展的原则, 因地制宜, 挖掘城市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在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基础上选择合适自己城市的开发模式。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的新区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这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欧美国家经历过这一重要发展阶段, 它们探索、开创和实施各种新城的开发模式, 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自身发展特点, 在新区建设上也探索了很多新的路子。本文试就国内外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研究现状作出综述。
诸城市农村社区化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
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两公里服务圈
收稿日期:2010-02-2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编号:YHSCX2009-119HSD)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洪斌(1985-),男,山东诸城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研究。
2009年8月18日,民政部召开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新闻推介会,山东省诸城市被命名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国一共有7个县(市、区)获此殊荣。2007年以来,诸城市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原则,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在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设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了“2公里服务圈”,到2008年6 月已全部建成运行。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化模式有效整合了城乡各类发展资源,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一、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7万人口。农村人口70万。改革开放以来,诸城人民先后创造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民服务联动、改制企业党建等一系列闻名全国的“诸城经验”。 2009年8月,在民政部召开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新闻推介会上,山东省诸城市被命名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国一共有7个县(市、区)获此殊荣。
二、农村社区化模式的实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的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着力建设城市和农村“两个平台”。民政部在2006年7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民函[2006]288号),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诸城市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公共服务在农村缺乏的问题,创造性的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一)打造“两公里服务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逐步解决了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问题。但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也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必须探索建立一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诸城市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有1337个村(居),其中村庄1257个。农村经济条件千差万别,部分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并且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和乡镇(街道)驻地,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严重不均衡,一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2007年初,诸城市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向后将原来的23处乡镇(街道)撤并为13处,近千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村庄密集度高的可适当增加村庄个数。把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成208个“两公里服务圈”。[1] (P.11)确定这样的空间布局,主要是考虑服务半径过大,必然导致服务效率不高、服務水平低下;服务半径很小,容易导致公共服务成本过高或公共服务资源浪费,公共财力难以为继,服务力量难以保证,最终难以长久运行。
(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区化服务,重点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缺乏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由城市向农村平衡;诸城市农村社区化建设,则是要在丰富社区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推进社区自身的全方位发展,为公共服务资源顺畅流动提供平台。
在208个农村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它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它也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性组织。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服务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与社区内村庄及其他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村庄对乡镇(街道)的隶属关系不变。
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群众搞好三大类服务:(1)基本公共服务。将城乡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2)开展生产性的服务。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3)建设“数字诸城”发展规划,按照“政府主导、全市统一、资源共享、分级负责、发展社区”的工作原则,开发完成了覆盖全市 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1329个村的网站群,为农资行情、社会供求和各社区(村居)农特产品的信息发布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长效机制
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组织保障。近年来,诸城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方式,建立起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确保社区长期高效运行,主要是健全完善四项机制:(1)资金投入机制。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到目前市镇两级财政投入 1.3亿元,社会捐款达3800多万元。(2)人员保障机制。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选派专职工作人员到社区服务。同时,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到目前,全市建立志愿者队伍 1700多支,志愿者达 12270多人。(3)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社区化服务规范化。(4)督查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不间断地进行督查,确保规范运行,将农村社区化服务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
三、农村社区化模式的创新与启示
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3.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1,远低于山东的2.89∶1和全国的3.36∶1。诸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证明,诸城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社区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新跨越,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了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基层组织既是党的重要执政基础,又是一笔宝贵资源。但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存在“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模式,造成基层党组织设置城乡分割,党的组织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够明显。2007年以来,这种局面在诸城明显改观,改变它的,是一种新型党的基层组织形式——城乡联合党总支。2009年5月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诸城考察时,对诸城建立社区党员联系困难户制度、服务联系卡制度、公开承诺制度和志愿者服务制度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创新党在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根本的是要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服务群众,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你们的做法对基层党建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社區内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扩大了农村干部选人视野,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
(二)实现了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建立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使大批机关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打造“2公里服务圈”,实现了对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部门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改变了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被“边缘化”的问题,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依托大产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诸城市依托社区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通过增强社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农民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通过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种养水平,加快了农业实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打造新的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既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又加快了社区中心村的发展壮大,不断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打破了“以家族为圈,以村庄为界”的传统,农村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雏形已在诸城农村社区出现。[2] (P. 49)
农村社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事物。从诸城实践看,农村社区化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以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诸城实践还表明,农村社区化投入少、成本低、易操作、易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普遍性。当然,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建设新农村。不管采取什么模式,都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把握规律,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注重实效。只要这样,农村社区化这一新趋势,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茁壮成长,成为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共同取向。
参考文献
[1]李成贵.造福农民的新机制——山东省诸城市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的实践与成效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邹庆忠.以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促城乡统筹发展[J].求是,2008,(18).
[3]迟福林, 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詹成付,王景新.中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城市女性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篇12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女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实现“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的科学消费,减少消费对气候和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 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女性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有显著提升。一方面,职业女性的收入不断提高,大约有三成的城市女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超过50%,这意味着女性经济独立和消费主导权;另一方面,已婚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比男性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购买家电、家具、汽车、住宅等家庭耐用消费品时,女性作为主要决策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当前,女性消费呈现出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等特点。但是,在理性消费的同时,其中也存在情绪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炫耀型消费和超前消费等。倡导科学消费理念,指导科学消费行为,构建科学消费模式,有助于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助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女性科学消费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2 女性消费的现状特点
(1)理性消费与冲动消费并存,理性占主流。由于大多数中国女性成长和生活在较长时期内低消费或普通消费水平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养成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她们能够从自身经济状况出发,在购买日常用品时,选择一些品质耐用、口碑良好、物美价廉的商品。但也存在非理性的盲目冲动型消费。特别是中青年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绪、促销、广告等方面的影响。
(2)传统购物方式与现代购物方式并存,网购成热点。据调查,大约有80%以上的女性购物方式仍为传统的商场或超市购物,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常常会到现场精细挑选、货比三家。而随着信息网络的兴起,中青年女性更热衷于现代化的购物方式,如信用卡消费、电子银行、网络购物、团购、电视购物等。网络购物可节省购物时间,提供比当地商场更加丰富的货品、优惠的价格以及操作便捷的消费体验,受到年轻女性的欢迎。但在享受快捷购物的同时,有时会造成如购买货品闲置、“鸡肋”商品无从处理、产品频繁更新换代等浪费现象。
(3)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存,结构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长,城市女性消费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过渡。女性消费结构已由食品、服装服饰、化妆品、家电、日常生活必需品等传统消费,逐步扩展至旅游、房产家居、艺术品、汽车、家政服务、美容养生、珠宝首饰、阅读“充电”等高端和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对于物质消费,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追求品质化,她们乐于追逐名牌服装箱包化妆品、购买有机绿色食品、最新款电子产品、享受高级定制服务等。她们还希望通过健身俱乐部、读书沙龙和旅游来丰富生活、扩宽视野,通过学习茶道、摄影、绘画、雕塑和乐器来提高艺术修养。多元化的消费品市场,为女性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也更需要她们慧眼识珠、做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4)本土消费与全球化消费并存,国际商品受追捧。由于信息化发展和便捷的运输,女性消费空间跨越了国境。当她们在家门口的菜市场选购新鲜食材同时,也可以到商场、免税店甚至出国购买喜欢的国外商品。外国进口食品、化妆品和保健品备受城市家庭主妇青睐。一些年轻女性则热衷于加入到国际奢侈品牌追逐行列,以体会品质彰显品位。子女教育方面,国学热、传统文化教育升温;国际教育机构对年轻妈妈们仍具有强吸引力,虽然其学费价格不菲。
3 引导女性科学消费的建议
(1)倡导低碳绿色消费理念,打造健康生态消费模式。低碳消费在强调消费节约的同时,更注重消费质量和内涵;在强调生活质量提高同时,更强调环境质量提高[1]。通过宣传低碳绿色消费知识,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对绿色产品的辨别能力。无论是食品、服装、化妆品,还是家电、家具,都应选择购买符合环保、节能、无污染、安全、健康、优质等要求的产品;对所选购商品不符合绿色产品标准、或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便利袋、一次性筷子等便利物品的使用;节约水电和纸张,少开空调;出行时尽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就近购买新鲜绿色有机食材,少吃或不吃加工食品;多穿着棉、麻、丝绸、羊毛等生态环保面料的服装;家居装修方面,崇尚简约风格,尽量购买实木家具、选用环保装饰材料;形成以绿色健康生态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倡导适时适度消费理念,打造文明理性消费模式。女性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要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己的经济条件进行购买,做到合理适度消费,避免因虚荣心和攀比心造成的冲动消费。不能将消费看作是一种生活消遣,单纯为了满足心理愉悦而购买大堆不需要的产品并将其闲置下来。要根据生活需要,合理确定消费层次,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理性对待商场促销活动和产品广告宣传,通过现场体验和比较,提高对商品的辨别力和选择力。在商品的品质定位上,提倡选择“少而精”的商品,既保证质量,又不过度奢侈和铺张浪费。
(3)倡导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打造发展成长消费模式。物质消费方面,不能只贪图眼前享受,而要兼顾长远利益。一方面,要量力而行、提倡节俭,不去追求过高消费;另一方面,要在适当消费同时兼顾家庭投资理财,如定期储蓄、购买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关注艺术品收藏等某种比较熟悉领域投资等。要重视精神文化领域消费,引导女性接受和追求“学习化的生活方式”[2],更多地关注文化教育、科技培训、健身体育等方面的消费,以促进身心健康、提升自我修养、增强发展能力。拓展闲暇消费,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学会享受和品味生活。比如通过旅行、学习绘画、欣赏音乐、读书、品茶,来放松心情。在满足自身个体消费的同时,要更多地关心社会群体消费和社会事务。比如参与节能环保、助学、扶老等公益慈善活动,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我成长和更加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邓国用,刘阳.低碳消费与中国居民消费方式变革[J].消费经济,2011(3).
【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推荐阅读:
城市空气污染05-14
大陆城市空气污染报告05-16
城市物流配送模式研究08-16
街道体制改革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08-09
空气悬挂的试验研究08-02
城市供水模式05-11
城市养老模式07-11
生态城市模式10-02
某燃气轮机空气雾化喷嘴的试验研究05-09
NOx空气氧化与碱液吸收工艺实验研究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