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

2024-07-15

数学小(共12篇)

数学小 篇1

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参考书上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 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 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 在看例题时, 把解答盖住, 自己去做, 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 这时要想一想, 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 哪里没想到, 该注意什么, 哪一种方法更好, 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经过上面的训练, 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 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 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 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 收益将更大。

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 “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 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你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 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答题少费时多办事

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 式, 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要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 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 追求解题质量, 少费时, 多办事, 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 尽可能小题小做, 除直接法外, 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来解题。在做解答题时, 书写要简明、扼要、规范, 不要“小题大做”, 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数学小 篇2

“没有来的人举手!”

他认为没有来的人总是少数,只要知道哪些人没来,来的人无需一一点名就明白了。到会的人面面相觑,都感到莫明其妙。

在数学中,集合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今天会议应到的人就构成一个集合。其中实到的人是应到的人的一部分。我们就把应到的人叫做“全集”,实到的人叫做它的“子集”。未到的人也是应到的人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一个子集。实到的人这个子集与未到的人这个子集正好是应到的人这个全集,我们把这两个子集叫做互补的集合。这个军阀为了了解“实到的人”这个子集,转而去了解这个子集的补集——未到的人的集合。这个方法是不错的。不过由于他脱离了实际,结果闹了个大笑话。

“补集”的思想在我们生活中是常用的。现在是什么时间了?3点差2分。这里不说2点58分,因为3点差2分比较简单明了。我们在电视和小说中也常看到,公安人员侦破案子时,总是逐一地把确证为不可能做案的嫌疑者排除掉,从而缩小嫌疑对象的范围,这里也用到补集的思想。

在小学,学习心算和速算时,补数的用途很多。进位的加法的口诀是“进一减补”,退位减法的口诀是“退一加补”。乘法速算用到补数的地方也不少。9加1得10,9和1可以看成是互补的。仿此,97和3,999和1也是互补的。倒数关系以及初中学的相反数关系,也都可以理解为一种互补的关系。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1457-98=457-100+2=357+2=359。

这里,98与2是互补的数,减去98,转化为加它的互补数2来做。

例21500÷25=1500÷(100÷4)

=1500÷100×4

=15×4

=60。

这里,25与4是互补的关系。除以25,转化为乘以25的互补数4。

例34.88×1.25=(4.88÷8)×(1.25×8)

=0.61×10

=6.1

数学小笑话 篇3

方老师在数学课上问阿细:“一半和十六分之八有何分别?”阿细没有回答。方老师说:“想一想,如果要你选择半个橙和八块十六分之一的橙子,你要哪一样?”阿细:“我一定要一半。”“为什么?”“橙子在分成十六分之一时已流去很多橙汁了,老师你说是不是?”

两个饭桶

某大队小学女老师讲课。头一节课教“1+1等于几”讲了很久,孩子们都没听懂,她就叫一名男孩站上来,问:“一个中国加一个湖南等于几?”男孩莫名其妙答不出来。女教师操起教鞭狠敲讲台,提高声音:“1根教鞭加1张讲台等于几?”男孩依旧答不出。此时女教师用教鞭敲了他的脑壳一下:“饭桶,我加你等于几啊?”男孩立时醒悟了,道:“两个饭桶。”

1+2=?

奶奶:“1+2等于几?”孙子:“等于3。”奶奶:“答对了,因此你会得到3块糖。”孙子:“早知道是这样,我就说是等于5就好啦!”

四舍五入

“巧”掀数学课堂小高潮 篇4

一、“巧”趣导入,营造小高潮

“导入”又称“导课”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课前的导入是新课的启动,它指新课开始之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简言之,课堂导入就是教师采用相关的情境创设,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如:《圆的周长》一课,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打油诗)“山巅一寺一壶酒, 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接着问:“这首打油诗是一位数学爱好者,用数字编拟出来的,谁能猜出都是哪些数字编出来的?”这样的“激趣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诱发学生思考:这语文的内容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这首打油诗是不是帮助我们学数学呢?教师通过巧妙地导入, 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掀起整节课的第一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地思考;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的“情趣”,就能引起思考并获得感悟的“智趣”。

二、“巧”设悬念,孕育小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好的悬念就能孕育课堂的小高潮,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 “数的奇偶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数的奇偶性”有深刻的理解,巧设了这样一个环节:

“五·一”期间,凡到永辉超市购物者均可参加抽奖游戏,中奖率达到50%。游戏规则这样: (1) 先用“色子”掷一下,得到一个点数, (2) 以A点为起点,用你掷出的点数连续走两次, (3) 走到哪一格,哪一格的奖品就归你。 (下图是游戏转盘)

教师故意卖关子:老师在这个商场购物好多次,也参加这个游戏,分别掷到了2点、掷到了1点、掷到了5点,你们觉得老师能获得奖品吗?学生对此出现了“获得奖品和没有获奖品”两种争论。最后通过动手操作“结果都是得不到奖品” (老师再次装傻):明明有一半的机会拿到奖品的,为什么掷了这么多次都没有获奖呢?这是为什么呢?此时的学生已经充满了困惑,迫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自然就投入到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课堂的小高潮就油然而“育”。

喜欢听评书的人都知道,说书人往往在最为关键处戛然而止,把观众的心悬在了半空,产生种种猜测,急于想知道下文,这就是“设置悬念”。“明明有一半的机会拿到奖品的,老师掷了这么多次为什么没有获奖呢?”教师故弄玄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设置悬念时我们要在 “巧”字上下工夫,所设的悬念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 教师只设疑,不回答,布下空白,还学生思维的空间,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三、“巧”纠错误,掀动小高潮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错误,把错误视作宝贵的资源,利用相关的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用我们的智慧和机智,“点错成金”,掀起课堂的小高潮。

某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为了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纠错辨错中掌握知识,编了一则 《小马虎的日记》:“早晨6时30分,小马虎起床了,妈妈端来一盆3克重的洗脸水,小马虎一手拿起重10吨的牙刷刷牙,一手托起100千克的毛巾洗脸; 然后,吃一块50吨重的面包,背起4克重的书包朝学校走去;刚到校门口就碰见了体重70吨的校长和60克的班主任,小马虎连忙一口吞下面包,向校长、老师问好后就向教室跑去。”学生边读边笑,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课堂的小高潮再次掀起,教师接此展开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事半功倍。

纠错辨错,如果处理的恰当,它们就是“可爱” 的,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成了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的课堂。

四、“巧”思回顾,赢得小高潮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堂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过程,还应该有一个“掷”地有声的回顾反思。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解决问题,疏于引导学生反思,那么学生很难把握解决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及方法,很难明白 “隐性”的数学思想。因此,课尾如能适当让学生 “回头看”,就能掀起课堂最后一个小高潮。如《圆的周长》一课的结尾,教师让学生“回头看”课前的那首打油诗:“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 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是由什么数字编的吗?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用什么办法学到这些知识的?把你的收获,整理在黑板那个圆的周边上。 (如图)

数学小故事关于数学符号的的 篇5

我是数学符号王国中的一员猛将,大家都离不开我。

对了,我可不是“+”,你们要看清楚,我的方向跟他不一样。但是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如果“+”两边的数字是一样的,我就可以减轻他的负担,很容易的得到结果,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小的时候,就是用我来解决问题的。

在乘法竖式中,我的位置和“+”、“-”一样,但是我的运算方式却不一样。我是分级运算的,我的准则就是乘法口诀。

数学小女巫 篇6

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接jiē到dào魔mó法fǎ协xié会huì的de邀yāo请qǐnɡ,让rànɡ她tā去qù参cān加jiā“魔mó法fǎ交jiāo流liú大dà会huì”。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正zhènɡ好hǎo身shēn体tǐ不bú适shì,想xiǎnɡ选xuǎn一yí个ɡe小xiǎo徒tú弟dì代dài替tì她tā去qù参cān加jiā。

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说shuō:“在zài你nǐ们men三sān个ɡe中zhōnɡ选xuǎn一yí个ɡe,代dài我wǒ去qù参cān加jiā吧bɑ。”

参cān加jiā魔mó法fǎ交jiāo流liú大dà会huì能nénɡ学xué到dào很hěn多duō魔mó法fǎ知zhī识shi,艾ài格ɡé、艾ài丽lì都dōu想xiǎnɡ去qù。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让rànɡ她tā们men公ɡōnɡ平pínɡ竞jìnɡ争zhēnɡ,她tā在zài墙qiánɡ上shɑnɡ画huà了le个ɡe角jiǎo,说shuō:“谁shéi能nénɡ把bǎ角jiǎo变biàn大dà,就jiù让rànɡ谁shéi去qù参cān加jiā。”

艾ài格ɡé变biàn出chū一yì支zhī笔bǐ,把bǎ角jiǎo的de两liǎnɡ边biān延yán伸shēn得de好hǎo长chánɡ好hǎo长chánɡ,等děnɡ着zhe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的de表biǎo扬yánɡ。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摇yáo摇yɑo头tóu,说shuō:“虽suī然rán角jiǎo的de边biān变biàn长chánɡ了le,但dàn角jiǎo的de大dà小xiǎo没méi有yǒu变biàn,因yīn为wèi角jiǎo的de大dà小xiǎo跟ɡēn边biān的de长chánɡ短duǎn无wú关ɡuān。”

艾ài丽lì变biàn出chū一yí个ɡe放fànɡ大dà镜jìnɡ,把bǎ角jiǎo的de边biān变biàn得de好hǎo粗cū好hǎo粗cū。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看kàn了le摇yáo摇yɑo头tóu:“无wú论lùn用yònɡ多duō大dà倍bèi数shù的de放fànɡ大dà镜jìnɡ,都dōu不bù能nénɡ把bǎ一yí个ɡe角jiǎo放fànɡ大dà。因yīn为wèi放fànɡ大dà镜jìnɡ只zhǐ是shì把bǎ角jiǎo的de边biān变biàn粗cū了le,角jiǎo并bìnɡ没méi有yǒu变biàn大dà。”

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让rànɡ艾ài米mǐ试shì试shi,艾ài米mǐ变biàn出chū一yí个ɡe扩kuò张zhānɡ器qì,对duì着zhe角jiǎo说shuō:“张zhānɡ!张zhānɡ!张zhānɡ!快kuài把bǎ口kǒu张zhānɡ大dà。”角jiǎo的de两liǎnɡ边biān向xiànɡ外wài扩kuò张zhānɡ,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开kāi心xīn地de笑xiào着zhe说shuō:“好hǎo棒bànɡ!锐ruì角jiǎo变biàn成chénɡ了le直zhí角jiǎo!角jiǎo的de大dà小xiǎo,只zhǐ跟ɡēn两liǎnɡ边biān叉chǎ开kāi的de大dà小xiǎo有yǒu关ɡuān。”

艾ài米mǐ继jì续xù对duì着zhe角jiǎo说shuō:“张zhānɡ!张zhānɡ!张zhānɡ!张zhānɡ口kǒu更ɡènɡ大dà些xiē!”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满mǎn意yì地de说shuō:“真zhēn棒bànɡ!直zhí角jiǎo又yòu变biàn成chénɡ了le钝dùn角jiǎo。”

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语yǔ重zhònɡ心xīn长chánɡ地de说shuō:“孩hái子zi们men,只zhǐ有yǒu掌zhǎnɡ握wò更ɡènɡ多duō的de数shù学xué知zhī识shi,才cái能nénɡ找zhǎo到dào解jiě决jué问wèn题tí的de最zuì好hǎo方fānɡ法fǎ。”数shù学xué巫wū婆pó让rànɡ艾ài米mǐ代dài表biǎo她tā去qù参cān加jiā魔mó法fǎ交jiāo流liú大dà会huì,并bìnɡ带dài着zhe艾ài格ɡé、艾ài丽lì当dānɡ助zhù手shǒu,三sān个ɡe小xiǎo女nǚ巫wū都dōu很hěn高ɡāo兴xìnɡ。

小情境营造数学大课堂 篇7

一情境的创设要务实, 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他们自身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 应用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案例1:负数的教学。

在课程教学前, 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负数长什么样?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负数?让学生在进入课本前先进行生活调查, 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学情境的设置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满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豪感, 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二情境创设的时机不但要合适, 而且要合乎情理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 要把握合适的时机, 要不断创新情境教学的形式, 活跃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统计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点在小学生的知识领域是一个空白, 如果教师单纯讲授统计的大道理, 会让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而强迫学生学习还会削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课堂的导入情境非常重要。

案例2:统计的教学。

师:同学们, 我们今天上课前要先完成一个任务, 为老师选个小帮手。你认为谁能胜任这个职位, 能协助老师把我们班管理得更好, 就把他的名字写在纸上交到前面 (学生们经过快速思考, 选定了心目中理想的小帮手) 。

师: (紧锁眉头) 这么多纸条, 怎么才能看出谁最适合呢?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 整理纸条, 找出最佳小帮手吗?

生1:按名字分类。把同一个名字的纸条放在一起, 计算纸条的数量, 数量最多的人就是最佳的。

师:那怎样让其他同学看得更清楚呢?

生2: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纸条数对应显示, 以此为根据制成表格。

师:请你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吧。

生3: (板书) (略)

师:太棒了, 表格的做法可以显示我们的调查结果, 让我们一眼就可看出谁最适合做老师的小帮手。让我们来恭喜王×小朋友, 希望他能帮老师把我们班管理得更好。

师:我们刚才的做法可用数学中一个用语总结, 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统计。同学们想想, 我们刚才的方法还可以帮我们做什么事情?

生4:调查同学对体育运动的喜好。

生5:调查我们的饮食爱好。

师: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作业是调查小组成员的饮食和运动情况, 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调查结果。

这种情境的设计, 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情境的创设形式要新颖, 有趣味性

我们生活在创新的时代, 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除了要紧扣课题, 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外, 还要与时俱进, 新颖而有趣。

案例3:鸡兔同笼的教学。

师: (幻灯片出示题目) “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请同学们认真读题, 然后告诉我题目的意思。

生1:把鸡和兔同时放在一个笼子里, 从上面能看到35个头, 从下面能看到94只脚, 分别求鸡和兔的只数。

师:这位同学解释得很好, 这道题出自古老的中国, 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怎么样?有兴趣吗?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种问题的解法。

(学生们议论纷纷, 但学习兴趣高涨……)

师:你们会解决这种古老的问题吗?

生 (全体) :会。

本节课内容讲解中国的民间妙题——鸡兔同笼问题, 趣味性浓厚且解题思路活泛, 如果课堂情境设计新颖有趣味, 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带有趣味性的情境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新颖的教学情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

应指出的是, 把枯燥的数学问题放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为学生创设务实、合情合理且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 把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用小情境营造数学大课堂是新时期教师的主要任务。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多联系日常生活情境,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并学习数学知识, 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文主要从课堂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入手, 阐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小策略 篇8

一、通过评价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在教学中, 教师的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要注意面向全体, 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可多多鼓励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对于后进生, 可微笑着与之交流,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如此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激励和赏识。在教学“85×10200”这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题时, 我让学生思考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大家纷纷动手动脑, 想出了几种不同的算法。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这时, 我观察到一位平时胆小的学生总是望着我, 一幅欲言又止的样子, 于是我走近他, 鼓励地说:“你的算法一定很特殊, 是吗?”他说:“老师, 我是这样算的。”这时, 我让他走上讲台把计算方法板演给大家看, 并自豪地讲解了他的算法。我带头鼓起了掌, 此时他脸上露出了微笑。以后的数学课, 他不再沉默, 总是抢着发言。是老师亲切的一问给了他走上讲台的勇气, 是掌声帮他找到了自信, 是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给了他施展自己的空间。

二、恰当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思考一下, 你准行”“你的解题思路很好, 再优化一下”“看到你这样认真思考, 我感到特别地高兴, 望你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等, 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 使学生充满了希望, 对学习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智商很高, 头脑很灵活, 如果如果在认真点一点, 那就更好了”“如此聪明的你, 一定能想出更好的计算方法”等, 这样评价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纠正不良倾向, 培养学生严谨学习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环境, 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设计有所侧重的评价目标, 如有的学生胆小, 发言不积极, 教师要把大胆发言作为主要评价目标。总之, 教师要重视差异, 尊重差异,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估计“1000米有多长”时, 我分小组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在操场上走一走, 数一数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10米、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估计走10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走1000米需要多长时间?在上述活动中, A层学生能创造性地用推理的方法测量, 并能解释测量方法的合理性。对这些学生, 我着重评价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 如“闫旭同学能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真不简单”。B层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测量的方法, 并交流不同的测量方法。对这些学生, 我着重评价在小组探索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如“第一小组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得出测量方法, 老师很欣赏你们的表现”等。C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测量。对这些学生, 我着重评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在测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细心, 如“瞧, 苗璐璐同学量得多认真, 肯定能测量出正确的结果”等。

四、积极开展互评与自评

1. 自己评价自己, 正确对待自我。

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反醒, 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评价中反思、醒悟,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能使学习更明智、更理性。在平时的教学中, 为了能较好地观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 了解学生看待自我的客观性与自信度, 我采用了“作业本会说话”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业, 即每天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先自己评价, 然后交上来老师评价。班上有位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 当我采用作业自评后, 作业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这次作业粗心了, 不过作业写得干净、整齐, 老师, 能给个“良”吗?今天作业没有认真写, 下次一定能写好;上课没专心听讲, 做作业有些困难, 今后改正;老师能再讲一下今天的内容吗?从中可以看出, 自我评价更本质、更深刻。

2. 学生评价学生, 学会互相欣赏。

心理学告诉我们, 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 才能不断调整自我评价。在评价中, 我不仅让学生自评, 还让学生互评。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 大部分学生经常因小数点对不齐而出错, 我采用互评这一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0.83+2.7时, 找一名学生上黑板做题, 做完之后让其他学生评价黑板上的题。学生甲说:“张自君今天的数字写得比以前好看。”学生乙说:“能大胆发言, 做题很细心, 今后继续努力。”学生丙说:“灵活地运用了小数点对齐这一知识, 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学生丁说:“他没有用尺子画横线, 看起来不整齐, 以后改正”……我认真倾听着大家评价, 有时点头, 有时微笑。这种评价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 更易关注学生个体的特长、兴趣和需求, 更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

五、捕捉最佳评价时机, 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并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我班有一名男生, 学习较吃力。有一天, 他的字写得特别认真, 我看见后面带微笑地说:“你的字写得很好看, 老师和你握握手, 祝贺你。”放学后, 他跑回家, 兴奋地告诉他的妈妈:“今天老师和我握手了, 还表扬我字写得好”。从此以后, 他学习变得主动多了。

小“伎俩”让数学课堂活力四射 篇9

一、故事导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在新授课时可以以故事引入,领略数学的神奇,以故事增加趣味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分得几个?”悟空和猪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怎么写呢?

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过渡到认识分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入手,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以游戏环节扩宽学生的参与度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自我控制能力弱,由于他们具有这样的思维品质,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而让游戏贯穿于课堂始末,足以吸引学生全部的注意力,课堂环节游戏化,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数字与符号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而有趣的、充满情感的游戏能最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和活力。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富有童趣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边游戏边学习。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跳树桩”、“猜数游戏”、“智慧老人”、“动物餐厅”、“小鸟找家”、“过独木桥”等游戏。游戏时还可以设计一些道具,如小动物的头饰、树桩的图案、智慧老人、独木桥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尽情体验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以竞赛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教得都讨厌数学。长期的教学实验证明,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使他们喜欢数学,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习竞赛就是方法之一。

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学习比赛活动。哪一组先完成并且全对了,哪一组就获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也可以让学生担任“兔子、猴子、熊猫”等角色玩“谁先到家”“谁先过河”等。谁也不让谁,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的临场机智,使课堂情景活跃,让学生“活”起来,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会取得可喜的收获。

当教师在课堂上面批学生的作业时,如果总是谦逊地弯下身子,面带微笑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你会惊喜地发现沉默寡言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因为你曾微笑地对他说了一句话:你的字写得很漂亮。从此,学生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师生之间真诚的笑声不断地弥漫在数学课上,他们也开始越来越喜欢数学课了。

数学小故事让课堂生动起来 篇10

一、故事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讲“数学小故事”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时, 先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接着, 出示课本上的图1, 让学生讲讲里面所隐含的数学小故事[2]。有些同学讲道:“花坛边原来有5名同学在浇花, 因为两名同学要打扫教室, 先走了, 现在还剩下3名同学。”有的同学说:“原来有5名同学在浇花, 因为两名同学要参加舞蹈排练, 先走了, 现在还剩下3名同学。”他们讲得都很好, 都能够将图片表达得清楚、明了, 此时的数学学习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接着问:“由图1提供的信息, 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很快提出了“还剩下多少名同学?”这个问题, 并列式计算:5-2=3 (名) 。通过讲数学小故事, 让学生明白:数学中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发现:学生们对故事百听不厌, 即使是相同的故事, 已经听了许多遍, 他们也不会厌烦;同样, 在课堂上讲故事,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们也掌握了所要学的内容。因此, 运用“数学小故事”进行教学, 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二、巧编故事, 深入挖掘教材

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 “数学小故事”是启发心智与兴趣, 达到身心愉悦的最好的手段之一[1]。作为数学教材, 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和编写。作为教师, 就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处理教材和挖掘故事的能力。课堂上,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故事, 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一个个小故事,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册79页第10题这道题目 (图2) [2], 笔者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的时候, 已经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在教学时, 笔者大胆地将题目改编为这个故事。当开始讲故事的时候, 学生们都被这个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 坐得端端正正, 教室里顿时静悄悄的。当故事讲完了, 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学生一起回答:“好听。”接着提问:“你们可知道, 这个故事和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 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大声说道:“想知道!”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转换到课本题目上来。笔者又问:“课本上这道题只是告诉我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 使故事更完整?”学生自然就会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可以用算式“1+7”来表示, 其中1代表白雪公主, 7代表七个小矮人, 结果等于8, 也就是1+7=8, 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巧编故事, 深入挖掘教材, 让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他们精神愉悦, 兴趣高涨, 知识掌握更牢靠, 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三、利用故事, 加强理解能力

对于图片题, 有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去做, 不会认真去看图和审题, 未能理解出题者的用意, 自然错误率就高。通过故事的渗透, 加强对图片的理解, 在图片与文字之间建立联系, 对于题目的理解, 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一年级有这样一道题:原来有9只鸭子, 游走了几只, 岸上现在还剩下3只鸭子, 再根据图片, 按要求列出一个连减的算式 (图3) [2]。一看题目, 学生就根据前面做过的类似题目和自己的经验, 拿起笔就开始写, 列出了下面的算式:9-3-1=5 (只) , 显然解法是错误的, 因为岸上只剩下3只鸭子, 而不是5只鸭子。在订正这道题目时, 利用图片, 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原来岸上有9只鸭子, 第一次游走了2只鸭子, 第二次游走了4只鸭子, 现在岸上还剩下3只鸭子。听完故事, 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地思考, 很快发现原来做题方式的错误, 理解题意后顺利解决了问题。利用数学小故事, 学生知道题目里面隐含了这样一个条件:第一次游走了2只。如果将题目改为:原来岸上有9只鸭子, 第一次游走了2只鸭子, 第二次游走了4只鸭子, 现在岸上还剩下几只鸭子?问题一出来, 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这道题目的意思, 列出了正确的答案:9-2-4=3 (只) 。生动的“数学小故事”, 对于学生题意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他们乐于听, 乐于思考, 能够启迪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化简了题目的难点, 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 展示故事情境

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 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了。数学课堂和其它科目一样, 也需要多媒体的介入。多媒体会使复杂的题目变得更直观, 抽象的题目变得更浅显易懂, 对于解决数学问题,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展示故事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中, 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片段如下:

师:小朋友们, 大家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 里面有一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都知道吗?

生:知道。

师:请看前面的屏幕,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1:唐僧和女妖怪, 唐僧被女妖怪困住了。

师接着问: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孙悟空, 把唐僧救出来?

生一起:想!

师:要想救出唐僧, 就必须解决数学问题, 谁能把里面的题目做对, 就可以救出唐僧, 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点击多媒体, 出示题目:原来车上有7个人, 下去2个, 又上来3个, 要求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个人。

师问:这道题目中告诉我们原来有7个人, 下去2人, “下去”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3:用减法, 就是用7个人减掉2个人, 7-2=5 (人) 。师接着问:又上来3人, “上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呢?生4:用加法, 就是用剩下的5个人加上上来的3个人, 5+3=8 (人) 。

师:这道题连起来怎么列式呢?等于几呢?生一起:7-2+3=8 (人) 。

师总结:先下去我们用减法, 后来又上来要用加法, 在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 又有减法,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课堂上, 根据小朋友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利用多媒体手段, 展示他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情境,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声情并茂、演示直观的多媒体技术,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故事情境, 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有机结合新授知识,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不断的聆听、思考、设疑、思辨、解析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更愿意接近数学, 学习数学,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让他们喜欢上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数学小故事”进行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他们更能接受数学、更乐于学习知识, 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摘要:数学课堂上, 教师恰当构建“小故事”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 让他们喜欢上数学。本文从故事导入、巧编故事、故事理解和多媒体重现故事四个方面, 阐述了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数学小故事”进行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自控能力差,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起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以“数学小故事”为手段, 运用活动课程理念,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故事,数学课堂,生动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双成.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04) .

写给小“数学人”的话 篇11

1. 看题而不是做题

他们往往认为“笔耕不辍”是被聪明人所不耻的,所以他们拿过来题只是看,只要觉得自己有思路了,就马上跳过。他们做题用的时间总是很短,他们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书写解题过程或是计算结果上,因为“快”似乎更能显示他们的聪明。可是,亲爱的朋友,你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害处吗?

首先,如果是他们想错了,他们该如何发现呢?

如果他们能把题做到最后结果,然后和答案对照,也许会发现错误,可是他们往往做不到最后,所以即便是错误,他们也无法发现。所以即便他们“看”了很多题,还是该对的对,该错的错。这些错误在什么时候会被发现呢?在作业中或者在测试中(如果这些同学能够虚心一些做作业的话)。如果侥幸出现在作业中,他们还有改正的机会。可是如果是出现在测试中呢?就导致了试卷分数不理想。其实这些同学真的是做了很多的题,但他们没有明确做题的目的:做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问题,包括数学学科中的问题和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渠道,不仅解决问题,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同学尽管做了很多题,但都是无用功。

其次,数学“双基”如何落实呢?

大家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就算你有再聪明的头脑,如果对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应用的不是很熟练的话,恐怕再往下走就是空中楼阁了。可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运用自如呢?必要的重复训练是需要的,尤其是计算能力。那些“看”题的同学,往往对于解题方法这些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一落笔就出错,因为他们对于落笔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并不清楚,比如有理数运算应该注意符号问题,有关分式运算是否有意义等,这样就会出现丢三落四、“遍地开花”的状况。

2.不认真对待自己做错的题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现象:作业或测试中的题错了,很多同学是等着老师讲,等到老师讲完了,他将正确答案往作业或卷子上一写,中间过程省略。这些同学认为他们听了这一遍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将来一定不会再错。殊不知听懂和会做是两码事,可能听起来头头是道,到自己动笔一做,就会发现中间有些地方卡壳了(尤其是难题),或者有些老师明明多次强调的,结果还会出错。

那么什么样的态度才算是正确的态度,什么样的做法才算是好的做法呢?

我认为,当一道题的答案和你做的答案不一样的时候,不要等老师讲,也不要急于看答案,而是要自己再做一遍,这样做有利于开发你自己的思维。也许在经过你仔细的思考之后,你不仅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还能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找到一些规律或得到一些经验,这些才是真正宝贵的。

如果你自己实在做不出来了,那么在你仔细地听老师讲过之后,一定要自己做一遍,并详细地记录老师或资料提供的作法,这样在你复习的时候万一做不出来,还有答案可以参考。最佳的复习状态是在老师讲解的当天晚上将这些题再做一遍,这时候你能畅通无阻地做出来了,才代表你是真的会了。

好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够知道从何着手,才能比较快捷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有效地避免错误。

3.忽视检查环节

从理想状态来说,最佳作法是一次成功,不要出错。可是现实是没有人不犯错误,尤其在我们研究数学的初始阶段,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猜想和试错的过程,所以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可是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容易忽视检查的环节,认为自己不会出错或检查的方法不对,这样一些错误往往检查不出来,所以对这类同学来时,考试过后拍着大腿后悔是常有的事。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事情。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一台大型电动机发生故障,不转动了。公司请所有的工程师会诊,但查了四个月也没有结果。后来,他们请来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斯特曼斯。斯特曼斯来到电机旁,这里敲敲,那里看看,花了三天时间,然后用粉笔在他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画了一道杠。随后,他让福特公司的人打开电机,将线圈减少17圈。电机就这样修好了。斯特曼斯向福特公司开价1万美元。福特手下的人嫌贵,画一条线居然要1万美元,太离谱了。斯特曼斯说,画一道杠收取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这道杠收9999美元。

由此可以知道检查的作用和价值。其实在检查的过程中有以下事情是不可取的:把题再原原本本地做一遍。这样你原来错什么地方现在可能还是会在那里出错,只是浏览一遍答案。这样还不如你原原本本做一遍。那么,怎样的检查方式比较好?

首先,检查的第一件事是重新读题。

我们往往有这种感受:有时候我们不是不会做题,只是审题有问题,可能有些附加条件我们没有发现,可能有些要求我们没有在意。所以在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把题重新再读一遍。这一次的读题应该比第一次读题的时候更细致,最好能拿着铅笔逼着字一字一句地读。因为在检查的时候题已经答完了,所以心里比较有底,这样也能平心静气地发现问题。

其次,换一种方法把题做一遍。

数学题的特点往往是一题多解,考虑到先前说到的原原本本做一遍的弊端,所以最好换一种方式做一遍,这样能发现问题;还有就是要多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如果通过你的计算,火车速度是10千米/小时,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检查的技巧,比如在检验化简求值的题时,可以把代数式中的字母赋值,计算化简前后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一定是化简的结果出错了。再比如检验方程的解,可以将方程的解带入考察等式两边是否成立。类似这样的技巧多掌握一些,检查的方法就不再单一了。

4.只做会的题,不会的选择放弃

我们看到很多同学做了好几本练习册,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原因大抵都如此。有些用些心的同学可能会把答案抄一下,但没有真正弄会,还是于事无补。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题,但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对待问题浅尝辄止,不肯深入探究是这些同学存在的根本原因。

其实数学真正的魅力在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往往会突发奇想,如果沿着你的想法走下去,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些发现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并愿意为此废寝忘食。

我想,这样昙花一现的想法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甚至某些时候你对教材的某些结论有自己的想法。当这些想法出现的时候,你是继续探究还是暂时放下以致以后就忘记了?

还有,在学习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处理了呢?是及时解决,还是知道了梗概就不再继续探究了?很多不太清楚的问题堆积在一起,就造成了知识上的疏漏,导致下一步的学习更加含混不清,最要命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凡事不求甚解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如果一道题你在做的时候没有经过动脑,知识机械模仿就能做出来,那么这样的题只是在浪费你的时间罢了。

把含混不清的知识探求明白有很多方式:和要好的同学交流、问老师(好多同学不爱问老师,这是学习大忌)、查阅资料或者自己费些精力“抠”出来(这是我最赞同的方法,但自己是在解决不了,学会借助外界力量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5.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志容易动摇

身体不好了,给自己放假;

心情不好了,给自己放假;

自己的生日,给自己放假;朋友有事,给自己放假。

一个人如果善于给自己找借口,那么他一定不善于做大事。这个世界绝对不缺乏聪明的人,真正缺少的是聪明而又勤劳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明确,如果你立志要在数学的这条路上走的快乐而从容,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坚定而执着地在数学这条路走下去。反之,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在学习的路上摇摆不定的话,那么你的疏漏就会越来越多,对数学的信心也会逐步减弱。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高潮 篇12

在乐曲中, 往往有些段落更为激昂感人, 能较好地宣泄乐曲的情感, 人们常称之为高潮部分。写文章时, 也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而在课堂教学中, 也应有“高潮”部分。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小高潮”呢?我认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探索知识, 发现规律过程中, 最为投入、最为显效的部分。

(二) 课堂教学小高潮的作用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学高潮适时而起, 课堂上会弥漫着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 感染、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效果会极好。如果一节课, 从头到尾平淡无味, 没有高潮, 则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效果会大不一样。在新课程背景下,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精心创设教学小高潮,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三) 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掀起小高潮

在教学中,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掀起课堂学习的小高潮, 需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1) 利用“矛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的减法”中, 先让学生摆出 (-5) , 取走 (-2) ,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接着让学生摆出 (-5) , 取走 (+2) 。从 (-5) 中如何取 (+2) ?这一问题的出现, 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 激起了学生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欲望, 这种方法容易掀起课堂学习小高潮。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后, 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为三块, 如图所示。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 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这道题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理解与解决过程中, 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感受, 是有效地掀起课堂小高潮的方法。

(3)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上把要探究的数学内容改编为一些迂回曲折的故事, 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这种方法也很容易把课堂教学推向小高潮。例如:在讲概率这一内容时, 我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一下子就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小高潮。故事是这样的,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弗吉尼亚州拉尔夫和卡罗琳夫妇家出现了一件罕见的事:4个孩子神奇般地出生在不同年份的同月同日, 这可是当时的世界纪录。因此, 当卡罗琳第5次怀孕的消息传开, 整个弗吉尼亚地区群情雀跃, 人人兴奋不已, 个个翘首以待。2月20日这一天, 父亲拉尔夫正在运动场观看足球比赛, 突然扩音器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拉尔夫, 祝贺您!生了个女儿, 5个儿女生于同月同日。”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这种同一父母所生的5个子女, 生日全同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呢?”故事中的数学出现在课堂上, 极容易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2. 设计学习活动, 掀起小高潮

初中生活泼好动, 若把某些教学内容设置成活动方式, 学生会从快乐的活动中, 感受并体验知识的探索过程。

(1) 趣味数学游戏。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 设计了让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投镖游戏的活动, 并记录投镖中的成绩, 这样问道:看了他们的成绩,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样设计, 给学生提供了提问的机会,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提问。有学生提出了男生和女生谁赢了?又有学生提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不同怎么比?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平均数的问题中来。游戏可以使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从自己的最佳观测点面对每一个题材。学生除了学到数学的内容,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 还可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2) 数学魔术。适时运用, 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 高潮迭起, 还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3) 数学竞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 使课堂教学一改往日枯燥而沉闷的气氛, 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势,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数学活动课可采用竞赛形式进行的很多, 如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自行设计的数学棋竞赛等等。比赛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自由式、邀请式、接龙式、挑战式、应战式等。只要教师运用得当,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安排数学实践操作, 掀起小高潮

例如, 在了解圆柱表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其大小关系时, 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制成圆柱模型。用剪刀把此圆柱模型剪下两底及沿一母线剪开圆柱, 观察圆柱表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其大小关系, 然后找出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直观感知探索内在规律, 学生对问题的本质会看得更加深刻, 学生学起来会很积极和主动, 这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一种方法。

4. 使用教具或仪器, 掀起小高潮

上一篇: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下一篇:MQX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