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塔镇小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电子教案

2024-06-08

草塔镇小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电子教案(共5篇)

草塔镇小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电子教案 篇1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课题二: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2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简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 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也一直把“数的整除”概念编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这样编排,虽然突显了以上这些概念的紧密逻辑关系,但也形成了同一单元内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套实验教材在编写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准备的,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强调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附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 12的因数:1、2、3、4、6、12(一对一的找,个数有限,最大。。。。。最小。。。。。。。) 2的倍数:2、4、6、8、10、12、14。。。。。。。。(依次乘以1、2、3,无限,最小。。。。。。) 一个数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它本身。 教学反思2:《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特别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的理解上。课前我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今天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不过我先不给你们看,先让你们来猜猜。照片有两个妈妈两个女儿。请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几个人?有学生说5人,有学生说3人,说3人的学生还特别解释了一番。当时我还真为有这样的学生激动不己 师:正像同学所说的,妈妈或女子是不能随便叫的,是相对与另一个人而言的.。得说清楚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女儿。看来人和人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我们学的数学,那数和数之间是否也具有一定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因数和倍数 练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2、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一、基练: 1、你是怎样理解倍数和因数的?能举例说说么? 2、下面这些数哪些是24的因数哪些24的倍数,你是怎么找的? 1、6 、24、48、8、96、3 方法:较小数是24的因数。较大数是24的倍数,24既是。。。。。。。。又是。。。。。。。(整除) 你还能找出它的其它因数或倍数么?有哪些,你还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理解相互依存关系。 2、21的最大因数、最小倍数是多少? 3、它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它还是2和3的倍数) 7的倍数:7、14、21、28、35、42。。。。。。(还找么为什么) 42的因数:1、42、2、21、3、14、6、7 它们可能是:7、14、21、42 接着想:这四个数中2的倍数(14、42)3的倍数(42) 共同倍数:42通过解这道题有什么时候启示? 三、综合练习: 1、56÷7=8 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2、15的因数有哪些?15是哪些数的倍数?15的倍数有哪些? 3、一个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18,这个数是() 4、完成优质课堂。 附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 因数、倍数是相互依存关系 15是哪些数的倍数?(实求15的因数) 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

草塔镇小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电子教案 篇3

栏目:教学研究 科目:小学语文 录入时间:2009-3-18 浏览次数:1555

------------------

第二组 永远的童年

主备人

存瑞中心校 赵美宏 单元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悟童年、珍惜童年、把握童年;

二、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让学生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第二组课文整体教学:

本组课文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分别是 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这几篇课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体验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5古诗词三首 课型:讲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3个认识的字。2.学习《牧童》、《舟过安仁》,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3.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时光。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你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牧童》

1、从诗的题目中你能发现什么?

2、生反复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读准,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3、师播放相关磁带,生正音,借助工具书、注释、课文插图、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4、指名诵读,正音。

5、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要点提示:

(1)题解:牧童指放牧的儿童。

(2)铺:表现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3)弄:传达了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4)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5)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指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7.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使学生真正入情入境。)

8.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三.学习《舟过安仁》

(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题目入手了梗概---自读引读知大意---多种方法解诗意---交流体会悟诗境---感情朗诵想画面

(二)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三)师生互动交流。要点提示:

1.指名读诗,正音,出示生字卡片,注意“篙、遮、棹”三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3、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诗,默写《牧童》

2、预习《清平乐.村居》;

3、积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清平乐.村居》,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有关词的一般知识。理解词意,体会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通过改编歌曲,激发学生对词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生自由发言)2.指导自学。

师:我们该怎样自学这首词?(生汇报: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学古诗词的方法。)

3.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4.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以及“相媚好、翁媪”两个词的读音和字形。(2)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内化词义)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歌曲,激发学生对词的热爱之情。)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这首词。

2.积累其他描写儿童的古诗:《所见》《夜书所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改写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生展学示积累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课外积累,为改写古诗提供更多的素材。)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1.激发写的兴趣.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短小精悍,意境却广博而深远.朗读你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边读边想象,把它改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老师巡视指导。

3.作品修改,分享优秀作品,集体评议,再修改自己的作品。三.布置作业.。

把自己编写的故事抄写在作文本上。课后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

2.读懂课文,想象作者围绕骆驼写的几个童年时的生活画面,感受童年天真、好奇的情趣。一.谈话导入

还记得《窃读记》这篇课文吗?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林海音童年窃读的滋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板书课题。二.学习资料袋 1.指名读

2.交流相关信息。三.读课题想画面。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四.自由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准。注意“嚼”的读音和字形。

2、浏览课文,想想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骆驼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段落。

五、师生互动,学习成果汇报交流。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2.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相貌丑陋、咀嚼的样子、脱毛的情景„„ 3.作者围绕骆驼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第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第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我想替骆驼剪毛。(第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询问骆驼的去处(第11—14自然段)。六.再读课文,觉得最有趣、最有意思的内容多读几遍。七.布置作业: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2.领悟作者情感表达方法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有趣的画面?(生答)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感悟童年的情趣。

作者回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要告诉我们什么?请再读这几个片断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1.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1)学生体会(预设):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我”很天真,可爱。„„

(2)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3)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2.出示:“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1)学生体会(预设):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2)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出示:“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预设: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读: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作者都问了些什么?你以孩子的视角想一想作者还会问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我”追问骆驼去处,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思念。)

三、感悟作者情感的表达方法。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1、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的心情)。

2、这两个片段与前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童年的留恋。前文是通过回忆来表达情感的。)

师总结:童年是美好的,一去不复返,这正是作者要向我们诉说的。作者对童年的生活的想念除了通过回忆童年往事这种方式体现之外,还在最后两段直接抒发作者对童年的留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情感的表达即可以通过回忆这种侧面描写,也可以直接抒发。)

3、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可以采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时间充足可以课上写)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只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她的童年中还结识了许多伙伴,尤其是一个的女孩妞儿,没有自己的亲父母,经常挨打,身世可怜。如果你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找这本书读一读。课后反思

.7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情趣。

二、自学导读,明确学习目标。

1、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久久不能忘怀呢?

2、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有问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师生互动,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要点:

1、园子里有许多昆虫。“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2、园子里色彩明丽,有一棵大榆树。“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3、跟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自己摘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睡觉。(第4-

15、20自然段)

4、明媚的阳光下,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五、师生互动,交流第二个问题。要点:

(一)“我”是快乐的。

1、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阳光多么明媚,色彩多么明亮。)

2、有她喜欢的昆虫。“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扳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作者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

3、她可以跟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一边劳作一边玩耍。

(1)你觉得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想象作者当时的样子,读出她的情趣来。

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作者的语言叙述透着孩子气,并且能从中感受到她讲这一切的时候,是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中的。“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相机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我”是自由的。

1、她可以自由的玩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瞎闹也不受责备。

2、她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六.为什么题目为《祖父的园子》?

(5—12段体会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耐心,感受祖父的爱。)七.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作者为什么能将童年生活写得这么真实有趣?(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

八.朗读全文,再次品味童年的美好。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九、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积累ABB式词语。2.推荐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的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在祖父的园子中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就找这本书来读一读。

十、板书设计

自由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

快乐的园子 爱的园子 课后反思

8.童年的发现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现”,导入新课

1、板书“发现”。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你曾经发现过什么?

2、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童年并不是幼稚无知的。只要你留心生活,善于思考,你的童年就可能会有重大的发现。

3、板书“的”。说不定你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呢!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童年的发现》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用自己的话转述这几句话。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设计意图: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找出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2.课堂交流:(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5)流程图:梦见会飞——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规律。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规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2.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谈谈自己体会。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4)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理解: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设计意图:用具体事例说句子的含义。)

三、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三、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后反思

9儿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3.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创作热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再全班同学齐读。

2、师导:这几句话多么像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儿童诗,相信它能带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2.师生互动,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3、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4、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5、齐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我的美好愿望。

(三)仿前四小节,自己创作一节诗歌。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全诗,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2.概括全诗大意。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3.朗读诗歌,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4、齐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课后反思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2.学生阅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4.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2.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3自由诵读,多种方法,初步理解句子含义。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四、课后反思 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背诵。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自己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的美好。

2、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3、指导学生学会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说出自己明白的道理。

4、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自己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的美好。

2、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3、指导学生学会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说出自己明白的道理。

一、启发谈话,生活导入

1、激情导入。

通过第二组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的感受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撑伞使舵的两孩童、冬阳下的骆驼队、祖父的菜园等,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许多趣事,你们想听吗?那你们愿不愿意把你们的有趣故事说给大家?今天咱们就开个小小的座谈会,主题就是《说说我难忘的童年趣事》。

2、谁来说说什么是有趣的事情?(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意趣。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虽然稚气可爱,可反映了你希望了解外界奥秘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意趣”。

情趣。童年时的你,天真可爱的,极富情感,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同样很有趣,是一种“情趣”。

乐趣。童年与欢乐应该连在一起。爱玩、寻开心是你的特点,所以常会有许多寻开心的“乐趣”。

傻趣。你常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你纯真的心。

二、教师示范,介绍一件趣事。

1、老师讲述一个童年有趣的故事。

2、学生评议有趣在哪里。

三、自由交谈,介绍自己的童年趣事。

1、教师提示:把自己的有趣故事说给大家听,老师心中很快乐。你愿意让老师和大家快乐一次吗?

2、提示方法:要注意把故事说完整,把有趣的生活细节说出来。让大家听了十分开心。如果能说出自己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就更棒了。

3、学生默想自己的童年趣事。

4、小组学生充分交流,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5、小组评选谁说的最棒。

四、集体交流、评选最佳

1、教师引导激励:下面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都是评委。交流完之后,我们要评选一次故事大王。看看是今天的故事大王,好吗?最后,老师要根据大家的评议,选出最佳评委若干人。

2、教师提示方法:①要注意把故事说完整,把有趣的生活细节说出来。②要注意说的表情和姿势,可以带上动作。

3、代表交流。

4、学生评议。说说谁讲的好,好在哪里?你明白了什么。

5、评选故事大王。

6、评选最佳评委。[设计意图]本设计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大胆述说,教师示范引路,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评选故事大王和最佳评委,激励大家敢说会说。有效地引导学生快乐地回忆童年的有趣生活,把童年中难以忘怀的事情说出来。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旨在突出“趣”,体现个性化。

2、把事情的内容写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过程

一、回忆口语交际内容,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就像那会飞的梦,总储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今天,就让我们回忆那充满稚趣和梦幻的童年趣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好吗?

二、明确写作要求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写作时应干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①要突出“趣”字---意趣、情趣、乐趣。

②要叙述具体,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2、教师提示: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想一想,选择哪一件童年趣事,怎样把它写具体。

3、教师激励:比一比,看谁写得事情有趣。

三、学生思考写作,老师巡视指导。第三课时作文评改 教学过程

一、总评

二、肯定优点,阅读优秀作品。

三、指出不足,集体修改。

草塔镇小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电子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劝说》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中口语交际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如:如何劝父母戒烟,劝同学讲究公共卫生,劝大哥哥不玩游戏,劝同学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本节课里“节约用水”为交际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师给学生床创没情境,提供适当的场景 进行口绝交际训练,为学生提供有乐趣的对话空间,有助于学生文明与他人交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感悟劝说的技巧,能态度真诚地劝说别人

2、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有针对地进行劝说

3、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指导思想: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坏境,使学生在口说交际过程中乐说、善说,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前准备:

1、收集水资源资料。

2、校园内滴水龙头捕捉片。

五、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展示图片①非洲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图片②我国西南部今年干旱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的新闻图片③幻灯片出示校园浪费水资源图片,图片下面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2、教师导语:最近,老师在校园内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打开水龙头后不关上,任水白白流淌,有些人关不紧,任水滴漏,有的同学洗手时,龙头开得很大……发生了这种事怎么办?

3、学生各抒己见:(写警示牌、报告老师、劝说……)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想、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办法之一,劝告(板书)※: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教师:如果你想劝说别人,应该做到哪一点:怎样做到?(以理服人)小组讨论

1、小组就怎样以理服人展开讨论,负责人记录发言提纲。

2、小组上台交流。

(用水的用途来劝说、用水的资源宝贵来劝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加以补充。

教师播放录音,感受态度诚恳劝说别人的作用。播放录音:

女生:同学,快去吧水龙头关掉,你没看见水在哗哗的流吗?太浪费了。男生:(边笑边回答)多管闲事,水是你们家的? 播放录音2:

女生:同学,你忘了关水龙头了,水在哗哗流我觉得很可惜。男生:对不起,我刚才忘了,(关上龙头,哗哗流水声听不到了)小组比较两种劝说方法及结果:

女生1;态度

生硬。

语气直接。

结果:男生拒绝 女生2:态度 和气。

语气婉转。

结果:男生接受

学生比较后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录音1中:女生说话有指责批评的意思,引

起男生反感而不去做。录音2中:女生说话婉转、诚恳、我应尽职责的意思,所以男生能接受。

教师总结:

劝说也是一种艺术,光有充分理由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态度诚恳。※:创没情意,亲自实践,要求:①同桌扮演劝说着和被劝说者,其余同学当观众同学表演是,其余适当补充,教师巡视,适当进行指导。

②对于同学表演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对方是否心悦诚服的接受。※:拓展延伸

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劝父母戒烟、戒酒、劝同学不上网玩游戏……)

2、每一位同学选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作业:收集我们有能力劝说别人的资料,找一个人练习劝说。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中口语交际教材《劝说》教案

语文一班

草塔镇小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电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1、了解牙刷的种类、结构及特点,认识功能与牙刷样式的关系。

2、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功能独特而实用的牙刷。隐性目标:

1、感受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养成良好的护齿习惯。

教学方案: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观察欣赏法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探究不同的牙刷,大胆想象,设计不同功能的牙刷。

教学难点:为自己设计出有个性的牙刷,其样式为功能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牙刷是我们的好伙伴,你现在用的牙刷是什么样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保护牙齿,就要常刷牙,用牙刷也很有讲究的。不同的牙刷有不同的功能。

二、新授:

1、有很多同学不满足于市场上出售的牙刷,想要自己设计一把特别的牙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想法吧!

2、(课件出示,欣赏分析)

小小牙刷在细节上作了那些精巧的设计?

比一比,它们的头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设计? 这里的设计起了什么作用? 它的把儿为什么是弯弯曲曲的? 它的颈部为什么是弯的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A、三个大小尺寸不同的牙刷,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使用。B、多个刷头,更全面的清理牙齿。C、刷柄,与人的手形相吻合,防滑。D、刷颈,弯曲而有弹性„„

三、学生活动: 我的牙刷我做主 设计要求:

以人为本,突出创意,美观大方,材料环保。

四、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来评价。

第十课 便笺盒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纸盒、塑料瓶、纸筒本身有多种造型,经过加工、变形便可以千姿百态、巧妙的组合、装饰为生活所用,具备新的使用价值。

2、学习书中的便笺作品,了解纸盒加工变形的方法,掌握组合装饰的方法,完成便笺盒的设计与制作。

3、通过便笺盒的设计,提高立体思维、组合加工及工艺制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纸盒的加工、组合,与便笺盒的实用价值相关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难点

作品的实用、美观、新颖、牢固。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盒子、彩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纸盒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包装盒的区别(外观、形状、色彩)。

二、讲授新课

1、布置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便笺盒作品(说出喜欢的理由)小组分析研究书中的10余件便笺盒作品,并分别介绍喜欢的理由。

2、提问:便笺盒有哪些用途?放在何处?应有哪些设置?

3、布置小组确定制作的材料,结合用途进行设计。

三、布置作业

1、用废旧纸盒、纸筒、塑料盒及身边材料,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实用美观的便笺盒。

2、要求:实用、新颖、美观、耐用。

3、按照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便笺盒的制作。

4、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作品

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分别介绍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不足及修改建议。

五、小结

废旧材料还可以做什么?与其他的材料相比有哪些好处?

第十一课 在快乐的节日里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感受节日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气氛,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构思表现。

2、了解刮蜡画纸的制作方法,运用刮蜡手法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节日场面。

3、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

选择色彩和有特色的场面表现节日的气氛。教学难点

能比较丰富的运用刮刻版的艺术语言。教学准备 油画棒、牙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接龙游戏:迅速的报出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二、讲授新课

1、你知道这些节日都有哪些活动方式吗?

(1)看到这些节日名称,你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哪些形象?(2)这个节日中最典型的装扮和活动是什么?(3)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4)你们小组能为同学们表演一下吗?

(5)你认为用什么颜色(一种或几种)最能表现当时的气氛?

2、涂好彩色底色与黑色底色色刮画纸是怎么制作的?

3、绘画时应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创意介绍构图、疏密关系、明暗关系等。

三、布置作业

利用油画棒涂底的方法,与人合作独立完成制作一幅表现节日题材的刮刻版画。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新挑战:由此你又想到了哪些新的美术创作方法?

第十二课 卡通——动起来的漫画

教学目标

1、欣赏多种形式的漫画卡通作品,认识漫画卡通的一般表现规律和表现特点。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及对多种美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2、学习绘制有特点的卡通造型。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体会卡通创作的乐趣。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卡通”、“漫画|、”“动漫”、“动画”等概念有比较明确的界定,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欣赏和评述活动对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对“卡通”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难点

运用卡通造型手法进行创作。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彩色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了,教师请一位同学帮忙关一门。

假想一:同学不太明白老师的意图,但还是把门关上了。假想二:同学很高兴的站起来,跑过去关上了门。

二、讲授新课

1、快速示范两幅小品卡通。作品一:学生高兴的站起来。作品二:跑过去关门。

2、引导学生分析:

(1)卡通为什么叫动起来的漫画?(2)都在哪些方面可表现“动”?

3、引导学生分析“表情之动”,教师及时归纳学生分析整理的造型信息。

4、查找资料,小组归纳:(1)你找到多少种卡通的表情?(2)这些表情都代表了人物的什么神态?

(3)表情为什么这样夸张?不画得这么夸张可以吗?(4)我们在画夸张的表情时应注意什么?试着画一下

5、引导学生分析“动态之动”,教师结合实例分析并示范几个卡通作品,例如:孙悟空奋力挥棒、机器猫垂手无奈、《花木兰》中的小蟋蟀奔跑逃命等。

6、卡通与漫画有什么区别?

教材中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卡通漫画作品,它们都有哪些艺术特色?

三、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创作出它下一场景的动作表情变化。

四、展示作品

组织“电视台优秀卡通动漫节日展播”活动。

五、小结

欣赏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卡通作品。

第十三课 电脑美术——巧用卡通形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素材的多种处理方法和合理应用,学习图形处理软件的导入、设计和合成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创作的特点。

2、注重对设计内容的梳理和选择、归纳,按设计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最终的设计成果。

3、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如何更好的运用电脑图形处理的功能与自己设计所需要的内容有机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对图形处理软件中“矢量”概念的认识及对矢量图形素材合理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子贺卡,请同学说出喜欢的类型,说出其中最吸引你的部分。

2、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子贺卡这么受欢迎吗?” 学生回答原因。

“那么,这些漂亮的贺卡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借助电脑美术手段将喜欢的卡通形象巧妙运用在电子贺卡上。教师讲授如何制作电子贺卡。(1)明确设计主题

(2)选择合适的制作电子贺卡的动画软件(3)灵活运用卡通形象和艺术字

(4)根据主题为电子贺卡配上好听的背景音乐(5)将电子贺卡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

3、课堂讨论与实践。

请学生们以组为电位,利用卡通形象,根据所选的创作主题设计制作一张个性突出、美观实用的电子贺卡。

4、作业展示与评价。在局域网上展示创作成果。5小结:

指出优点及不足,将作品整理成电子贺卡的主题资源网站,以备后用。

第十四课 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三、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

2、讲授新课:

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3、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小结

第十五课 花鸟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

2、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二、教学重点:

学习中国花鸟画的绘画技巧,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

三、教学难点: 用笔和用墨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准备:

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众多花鸟画的题材中,梅兰竹菊被认为代表高雅品质的“四君子”。(3)出示课题——花鸟画。

2、讲授新课:

欣赏吴昌硕的作品《菊花》

面对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惊醒创作时,中国的花鸟画家的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缘物寄情。

3、组研究:

(1)对比自然界中的花鸟,欣赏和研究一副花鸟画,想一想画家是怎么用笔和用墨的?

(2)游戏:请你对照黑板上的菊花图片(中锋勾花,侧锋勾叶),分别尝试以下几种笔法:

侧锋画麻雀头——点、抹 中锋画翅、尾——短线

4、分析: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

5、临摹一副花鸟画作品,可以大胆的对原作进行添加和创造。

6、展示: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哪里好。

7、小结

第十六课 雕塑之美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

2、初步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

3、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提高美术鉴赏力,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时期中外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教学准备: 图片、雕塑作品、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出示课题——雕塑之美

2、讲授新课:(1)看书,提出问题:

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几副雕塑作品,你认为它们可以分成几大类?为什么? 分成中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外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四大类。你怎样区别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呢?(3)整理收集的资料。

请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要求分类。(4)提出问题: 怎样欣赏一件雕塑作品?

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在欣赏方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雕塑作品可以分成几大类?你能在展板上或书上区别出这几类吗?(5)欣赏:

采用讨论的方式,请学生依据自己带来的雕塑作品资料,畅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6)欣赏书中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赏析中国现代和外国现代雕塑作品。

3、作业:学生整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小结。

第十七课 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考察活动,学生了解人类的发明与创造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体现。

2、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简单的考察报告。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体会探索乐趣,认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伟大之处。

二、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以科学考察的方法找到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事例。

三、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夹子、报告表、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出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并与普通画法的作品进行对比。介绍点彩派及修拉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蕴涵着科学。

2、讲授新课:

用刚大镜观察细胞切片,体会微观世界的美。提问: 怎样表现出有秩序的美?

在其他的自然界中或生活中,你能发现蕴涵的科学美与艺术美吗? 能找到表现方法吗?

素材:宏观世界:城市中建筑的变化,如体育场、桥梁、房屋、亭、塔等。微观世界:病毒与人类抗衡的演变图,不同的细胞切片,有意菌、植物的生长资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等。

3、创作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观察对象进行讨论、分析和表现

4、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在校园或社区中考察,并举行小型科学与艺术报告会。

5、小结。

第十八课 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 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

2、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先进水平,二者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实例,充分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想象,创作一副能体现艺术与科学想结合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文字材料及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试着来分析一下,课件中的图片都属于哪些范畴?

2、讲授新课: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些图片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一般的建筑材料都选用木头或石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形与材料既新颖又独具匠心。

编钟的造型受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影响。唐三彩的烧制需要1100度的高温。

比利时原子球博物馆的外形是参考了物理中的原子结构。

3、你还能为同学们介绍哪些艺术与科学的实例?

4、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分析《三彩骆驼载舞俑》、《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建议以自己的掌握的知识,利用美术语言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品。

5、创作:展开想象,完成一副“22世纪的„„”为命题的创作设计图。

6、展示作品:将学生作业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7、小结

第十九课 科学创造新生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自己或小组合作用绘画或工艺制作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科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贡献。

3、并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科学创造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探索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并以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加以展示。

三、教学难点:

思考与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绘画材料或制作材料、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

(2)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3)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学生讨论并回答。

3、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2)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4、启发创作:

(1)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2)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5、作业要求:

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6、展示作品:科技产品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草塔镇小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电子教案】推荐阅读:

三塔镇人文地理研究报告05-22

东塔镇2008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05-15

上一篇:风雨中的那棵树作文600字下一篇:班主任德育论文中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