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文化研究

2024-10-18

城市建筑文化研究(精选12篇)

城市建筑文化研究 篇1

摘要:介绍了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灵魂,城市文化孕育着建筑文化,建筑师不仅要研究建筑的科学性、技术性并在建筑形式上创新,而且还要努力去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从城市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促进建筑文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筑文化,民族传统

1 城市文化孕育着建筑文化

长期以来,文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从1988年~1997年开展“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活动,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问题。1988年国际建协响应号召,确定1989年7月1日“世界建筑节”的主题是“建筑与文化”。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我们城市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和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沉淀的片段,是记载历史信息的真实的物质载体。它们与所处的周边环境,附属的生活设施,与人们在其中亲切、朴实、聚合的生活情态一起彰显出明确的传统文化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茫茫的西北高原上,回荡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壮丽乐章。“唐乐舞”“黄土地”“红高梁”,这些扎根民族文化、打向世界艺坛的作品使中外为之瞩目。由此,西安的环城建设古今兼顾、综合治理,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续性,地方特色突出,强调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功能、技术相结合,着眼于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的结合、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其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建筑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城市风貌、文化环境和市民心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城市建筑所具有的一些共通的设计、构造、材料及建筑组织方法,代表着某一时期和某一地区的历史风貌特色,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风俗特征,展示着某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城市的个性特征。它们是历史信息的真实反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已成为生活场景中不可中断的环节并从物质层面上延续我们的文化甚至生活本身。我们所尊重的、我们所敬仰的,不仅仅是城市和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2 我国建筑文化的民族传统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国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遗产极为丰富。老一辈建筑师在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中从基础资料研究开始,率领一两代人经营多年,艰苦探索,披荆斩棘,积极研究中国建筑文化,使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老一辈建筑师成立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典建筑。建筑师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早期探索。50年代梁思成先生的论述已经涉及到设计空间的探讨。他指出“工程结构和建筑丰富的美感有机地统一着,是我们祖国建筑的优良传统”。他还强调:“我们必须先研究我国的建筑遗产,掌握了它的规律,熟识了它的许多特征,在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60年代由刘敦帧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作了更为系统的概括,对中国古典园林、民居、城市以及工宫制度都作了论述,并开始从设计理论上进行分析,指出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之一。

80年代,我国建筑工作者运用现代的建筑观点和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建筑设计问题,特别是运用中外建筑对比的方法阐述其异同,进一步认识到强调中轴线的思想来自很深的民族意念,中国古典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 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

之后,我国建筑师看到了像群体组合、内外空间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建筑与室内陈设诗画雕塑的结合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正是西方现代建筑家所刻意探索的领域。同时,他们在系统地研究现代建筑中也找到了和正在寻找着它与民族传统的交汇点和结合点,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挖掘和开拓。

3 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民族传统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再加上各地气候、地理、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建筑创作,对民族传统的运用必然是各取所需、各用所长。

上海大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发挥了信息灵敏、工艺精巧的特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把建筑空间、装修、家具、陈设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构成了中而新的室内环境。北京的历史传统、首都的中心位置使它强调城市的中轴线和向心性,讲究建筑的对称和均衡。在紫禁城黄瓦红墙的映衬下,它又注重色彩的运用和主次呼应。由于保持古都风貌和强调民族传统,北京的重大建筑普遍以造型民族化见长。广州比之北京别有异趣。它充分利用河港城市的自由布局,岭南四季如春的环境条件,取法于我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使建筑内外空间流舒豁达。

的确,中国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风景园林建设都有独到之处。如何使建筑文化发扬光大地域文化和华夏文化,最为关键的就是:第一,保护历史遗迹。肯尼斯·鲍威尔说“建筑保护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却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在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地区、城市中的历史地段、优秀建筑群落,不仅城市建筑物本身的“实”体要保存,“虚”的外在空间、环境特色也要善为保护,成为城市环境中的“时间的标记”“古老的装饰”。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地段,它既是历史的陈迹,又是当前人民生活的所在地。修复、维护及建设中需要设计者具备较深厚的中西文化的修养基础,并能创造性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它们适于当今的生活需要,即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要充满时代的新气息。第二,发掘传统的文脉。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发掘传统的文脉,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城市设计遗产和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谈尊重文脉以促进建筑设计的多样化,不能只是在形式上从古建筑中提炼一些东西作为符号或母题加以引申、重复,作为新与旧的联系,还应从地域、城市或城市中心地区的某一部分加以深刻研究开始,因为地域和城市的条件包括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市模式、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形式等。

4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道路延长宽阔,促进了楼群诞生与楼房长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设与保护,造成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我们的城市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特点,我们国家文化的延续和繁荣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纽带。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的民族性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改建和重建[M].于馨,杨智敏,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城市建筑文化研究 篇2

1工程概况

苏荷中心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东依中州大道,南邻农业路,规划用地面积16123m2,总建筑面积112328m2,地上30层,地下2层,其中地下室为汽车库及设备房,局部设战时人防工程。1层,2层为商业步行街,3层~30层为酒店式办公空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本项目是集商业,办公,酒店公寓为一体的高端商务地产项目。工程于10月开始初步设计,8月竣工投入使用。因其以独有的“蝶”形,X建筑造型,层层空中花园、挑高10m五星级大堂、专属会议中心及精心打造的夜景综合照明,迅速成为中原新商务地标。

2总平面设计

建设用地呈方梯形,进深与面宽比较接近,设计在满足规划退地界要求及周边建筑的消防,日照,卫生间距要求后,对可建设范围用地内进行平面布局,建筑平面采用“蝶”形,争取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同时,减小建筑进深,加长商业临街面,使得建筑体型生动活泼。建筑基地主入口设在农业路,内部沿建筑周围设环形通道,满足使用及消防车道要求。由于采用“蝶”形平面,建筑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形成交通集散广场,通过合理组织,有序安排各功能分区的交通,地下车库在南北广场设两个出入口。室外地面做部分草坪式停车场。规划平面结构采用内部商业街布局,形成环状空间形态;酒店式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各功能组群相互带动,力求以办公人群带动商业的发展,以景观商业增添住区活力,以商务、商业等功能促进酒店式公寓的开发,以多功能的复合式开发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力求达到多相互动,最终带动项目本身和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功能设计

建筑平面采用“蝶”形,翅膀呈“X”形向四个方向展开,减小建筑进深,加长商业临街面及通风采光面,建筑采用7.2×8.6标准柱网,同时兼顾地下停车及上部使用要求,建筑1层,2层为店铺式商业,以7.2m面宽双层为一经营单元,内部设楼梯。标准层为酒店式办公空间,套型以3.6m宽单间及7.2m宽双间为主,均设独立卫生间,设计以“闹中取静的综合商务办公小环境”为设计理念,结合现代SOHO式办公理念以及市场的需求,套型着重提升小型办公空间的时尚品味,适当忽略朝向的要求,以通透明亮的办公环境作为特点,同时整幢大楼便于统一管理,租售皆宜。电梯集中设置两组,结合挑空的中庭,每组6部。根据设计要求,办公采用分体式空调,为不破坏整体造型,每套房间均设置有隐蔽的空调主机位置,以白色铝板百叶做统一协调处理。

4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

建筑造型设计注重塑造建筑形态的可识别性,设计从平面到三维构图,从外部立面到内部中庭空间,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蝶”形所展现的外沿与内涵是全方位的,从每个视角看上去都完整很精彩,找不到所谓的建筑次立面,体现整体造型艺术美,形成通畅的视觉通道,使之成为郑州市一个新的建筑景观标识点。建筑内部在“X”形交汇点采用竖向通高的共享空间,每层沿共享空间周围设观景平台,每隔数层设透明空中走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魔幻感觉。设计中运用细腻、精致的细部和协调的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中结合时尚的设计理念,为建筑外部创造赏心悦目的.视觉元素,为建筑内部创造了明亮、开放、健康的空间。建筑风格端庄大方,高雅脱俗又清朗简洁、新颖夺目,创造了完整的建筑形体和与众不同的气势。

5建筑景观设计

商业界面和步行街主轴线上的广场和景观节点也当作视觉通道上的焦点处理,使之成为人们的休闲集散空间,提高空间品质和实用价值,办公大堂、人行步道及广场景观的线性展开,形成一系列景观节点,达到景向结合、步移景异的四度空间生态社区。

6结语

本项目已于208月竣工投入使用,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独立灵活的办公空间,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来此创业,并迅速成为了中原新商务地标。蝶形平面具有其特殊性和不易复制性,但其巧妙的将空间实用性与造型美观性相结合,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其可取之处。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城市商务办公建筑设计思路进行探讨,总结并提出一些设计要点及思路,供读者参考。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发展

1 城市建筑空间的概念

城市是城市居民賴以生存的场所,所在人们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城市的发展过程一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城市的五大要素是: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大要素构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建筑发展或者人口发展,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文明的发展。因此,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贯穿了整个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整个城市建筑的设计理念主体其实就是文化的设计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方针。

2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一般来说,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巨大的,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当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以各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为依据,在考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去进行城市建筑的设计。建筑在形式上、格局上、空间上都要满足整个设计形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理念尽可能的融为一体。吸收精华,并通过深入的设计思考,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因而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不但要涉及建筑形象的体现,还要涉及建筑周围环境和空间形象特色的塑造。

总的来说,环境空间设计对任何的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城市特色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们,一定要了解空间环境和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目标和价值体现。在达到实用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提高建筑本身的文化和历史氛围,提高其价值所在。城市建筑设计真正的目的,不仅是要实现人们良好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更是一种城市风格和符号。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和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基本元素

城市建筑在空间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整体效果,才能成为艺术设计。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视觉效果。要把其设计作为一种艺术,以引起人们对的关注。二是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为人们提供一种视觉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以此唤起人们意识和感情,以此来实现空间艺术的魅力。因此,在空间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天际线。建筑物的天际线,总的来说,它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如何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视觉的和谐和建筑物的基本需求,一直是我们城市建筑设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2)地平线。城市设计的建筑物要体现地平线原则,使其具有必要的体现原则。

(3)空间要点。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相关技术人员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指导力度,监督每一个环节的实施质量,保障顺利应用。

(4)后退。建筑物的后退构成物体的画面和视觉轮廓,好似舞台后部的彩画幕布。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均属后退设计问题。城市建筑设计设计与普通地区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多,技术人员要对设计点点进行提前考察,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施工范围,合理的设计出施工的方案。

(5)纵深。建筑物的纵深设计要处理好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统一协调,不仅要使之体现连贯性和流畅性,更重要的是达到一种纵深方向的设计感。

(6)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是城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它是把一个整体的建筑物,通过高低的视觉差异,然后由高往低进行过渡,在这个过程中直到强调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感和对比度。例如,台阶的设计,能够把人的视线从低处引到台阶的高处,这也是一个过渡过程。

(7)凸出和凹入。建筑物的凸出和凹入表现着积极的和消极的流动,说明各建筑物连续性的相互关系和方向的变化。

(8)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人在活动时形成的尺度,也是在设计过程中最先想到的尺度问题,例如,门窗的高度和宽度。

4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的水平

(1)丰富城市建筑空间的内涵。建筑空间是人类在生活和活动中所必需的,所以要求,在对城市空间进行设计前,一定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爱好,将这些因素深入到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上来才是研究的重点。如果我们在设计上离开了对人类行为的研究,那么对于城市的空间我们也无法规划和管理。所以说,在城市建筑的空间设计上,不能只考虑建筑的技术和建筑的环境,我们更应该考虑到人类对该空间的需要,以此来丰富设计空间的内涵。

(2)研究设计三维立体空间。在建筑设计方面,应该将二维的平面空间,转变为三维的立体空间,以此来增大建筑空间。如果在建筑过程中,不改变这种设计方法的话,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和对建筑设计的管理。例如,大型广场的规划,如果不利用三维的模式进行规划,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单纯地使用二维平面设计,也造成了城市没有立体空间的变化,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

(3)保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协调一致,并与外界环境协调管理。由于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是协调管理的,建筑物里面的功能与建筑物是相互协调的,并与外界的环境保持一致,以此来保证城市空间的景观现象。

(4)加强建筑空间艺术设计的管理。单一建筑风格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让建筑空间设计更具有艺术性是现阶段空间设计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空间设计方面,设计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空间设计理念,并通过不断创新,将其发挥利用到我国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5)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与居民的需求统一。在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前,设计人员一定要对所住居民进调查工作,并对其要求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其需求,对建筑的空间设计进行完善和改进,以保证居民的需求。如果在设计中建筑物与小区所需形成矛盾,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5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设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结合实际,对城市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城市建筑设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俭斌.城市建筑设计工程特性及其影响——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A].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郑东.城市建筑设计工艺及质量检验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14(23):5658.

[3] 黄伟.排水体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施工中的稳定和沉降控制硏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45(20):1213.

[4] 盛崇文.城市建筑设计新途径[J].水利水运科学研,2011,47(20):170178.

中国城市建筑地域文化研究 篇4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国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广东,这个地方跟岭南属于同一个大区域,是亚热带海洋气候,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现代建筑不可能照搬照套古代建筑,中国的建筑也不可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建筑。所以城市建设不是简单“抱养”古代建筑与国外建筑。一味沿袭古代建筑,我们的城市建设就没有进步,也不要迷信国外建筑。

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秘诀在于其自身文化的传承,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它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与传统,中国不应该盲目的抄袭外国的一切,盲目的崇拜外国。西安的“唐风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现象。在西安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城市中,只有“唐风建筑”才能代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中国美学中的“形”“神”论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但观光的需要,历史古城的实践,我们的传统建筑在现代的诠释过程中更多的是“形”的简单复辟。西安就是这样一个以唐风唐韵为城市特色风貌的历史文化古城。在解放初期的西安城市规划中确立了保留构图严谨、气势宏大的古城格局,为西安的历史环境重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西安,设计建设了大量以唐文化为主题的公共建筑。“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工程的建成与城市原有大量历史古建筑物一同再现了曾经的繁荣地域文化——唐文化。

因此建筑师应该拥有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和掌握当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和创造我国地域建筑空间的特色。地域概念依据现代地理学理论必须是一个得到历史认同的概念,并且和政区划分相关。就中国的现实而言,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全球化下更显突出。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必须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根据我国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全国被划分为7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亦是相应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点。如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市,其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在市中心鼓楼商业街的建设中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以求对历史文脉的表达和延续。而在泰达开发区金融中心的建筑中采用了现代手法,体现了时代特征。

2)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只有从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出发,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其现代理念与传统符号有机结合的设计手法具有原创性,并对中国建筑现代化探索具有深远影响。周恺设计的南开大学综合研究中心结合当代校园文化环境要求,突出了形式特征和空间层次。

3)确立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建筑是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成是一个缩影,可以折射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一系列深层次的东西。一些在国内日益泛滥的、追新变态的、所谓“最新颖的现代建筑”,希望有一天可以全部拆掉,让中国的建筑师重新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建筑。我想说美丽的建筑不一定是标志性的,一个城市的标志只会是那几个,正如北京的标志永远就是长城和紫禁城。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应该如同一部伟大的小说,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可以边走边读,它的主角永远就只是传承了历史最美丽最具有生命力的那几个。我想一个看似平凡的中国风建筑会比一些奇怪的后现代的建筑更适合中国的城市,更具有美感和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地域建筑与后现代主义成为共存、共生的统一体。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对话,拓展自己的视野,也扩大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同时,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传统,创造我们的理论。新的建筑源于新的生活,新的文化和新的观念固然是没错的,但是多年来的“向西看”,使中国人本身已疏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的文化躯壳实际上包含着更多的西方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对中国现代文化更努力地学习、体会和总结,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更真实、更简约、更有效地展示自己。这种展示需要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传统复辟,而是与现代中国相关的深层次归纳,这样才不会重蹈文化趋同、特色失落的覆辙,回归地域文化的理性发展,再现、复兴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李钢.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对象层次[J].山西建筑,2007,33(7):37-38.

城市建筑中文化内涵的选择与表达 篇5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围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建筑设计等当今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城市建筑所追求的文化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紧密融合,人文空间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统一,更是重中之重。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而文化建筑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场所,对于培养城市文化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建筑的文化品格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能够反映其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建筑,其文化意义常常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和一段时期的文化标志。文化建筑因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和广泛的公共参与性更能彰显文化的属性和品格,并表达文化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这是建筑文化也是文化建筑创作的一个特征。如同人拥有基本的品格和气质,对于建筑而言,这种品格通过建筑的造型、空间和内外环境的塑造,构成建筑的整体空间,成为建筑文化的风格和精神。建筑创作常常以主题事件、场所、环境、历史文脉、人物风范、科技特点、高度价值和审美观等为切入点表达建筑的文化品格,创造高品位的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表达的准则是紧扣建筑品格的主题,并综合此时此地,此刻此景,选择最适宜的建筑构成,可能是单个建筑的构成,也可能是集群的构成。场所属性的解读和利用,采用彰显或消隐的手法来塑造一个清晰的建筑形态,从较为直接形似的符号象征走向更加隐喻和神似的抽象表现。以情景叙事展开空间的叙事方式,并使之上升为更富有层次的叙事化场景。通过建筑外在的材质、纹理、色调等表皮信息,表达直观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用得比较多的手法。城市共融,采用开放的共融空间吸引和包容更广泛的城市生活,在建筑功能和内容上更加复合、多元和人性化,成为增强建筑自身的适应性的手法。因此,文化性是对一座建筑相关特点的最高概括,而建筑品格则是建筑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建筑的灵魂。建筑的文化内涵

斯特凡·胥茨: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副总裁、主持设计师城市和文化的互动,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都属于文化建筑,但其建筑形态是不同的,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文化广场与城市的关系。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位于靠近市中心的位置,所占据的地区有一个中轴线,四周是穿行的街道,广场十分完整,广场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市民活动空间。林肯文化中心不是以单栋的建筑著称于世,每一栋建筑都很有名,同时作为一个整体也非常成功。整体性表现在这几栋建筑的比例、材料、幕墙的划分及共同营造出来的各样空间。不论白天还是晚上,纽约市民都非常愿意来到林肯广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整体性是林肯广场给予城市最好的礼物,建筑的外立面都是朝向广场的,外立面之间不论是柱廊的形式,还是中间的形式都是相互呼应的,所以完整的建筑群具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

文化建筑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在中国完成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建筑,这个项目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建筑,其前方有一个很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与这个建筑形成对比,博物馆的前方立有很高的柱廊,这个柱廊作为建筑的朝向。广场完全建成后,出现了一些带有政治意义的新建筑,其外观表现是没有柱廊的,比较封闭。在广场上可能看到新的建筑呈现出这样的一个体量,并且是以这个建筑体量形成的文化中心。我觉得这个建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能够同时告诉广大市民,今后的设计将使两个建筑产生新的平衡。

在入口处可以看见柱廊,柱子是非常细的形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非常尊重历史建筑,而且是依据中国建筑的特色来做的,以尊重老建筑的方式来处理新建筑。后面的大厅是一个连接大厅,空间非常恢弘,尺度的变化是从天安门延续至此,从这个建筑继续往北走,会有更强的尺度感。进入里面,天然的采光引导对于空间是有帮助的,大厅中使用的一些建筑元素是从中国的传统元素中提取出来的。

我认为文化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建筑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特别是文化中心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大剧院,我们都能看到尺度方面的尝试和变化。

细节表达文化建筑的特征

约翰尼斯·雷西:德国KS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总建筑师我们公司的理念是建筑并不是单纯的输出产品,而是在不断沟通中,为满足特定需要,创造与地方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项目对我们意义重大,国家图书馆项目在2003年中标,现已竣工。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比较满意。建筑方案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即希望人们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活动。设计主题是按时间顺序对建筑进行三个不同时期的分割:第一部分是基座内的传统式图书馆,代表过去,存放的古典文献等;第二部分存放现在的书籍;第三部分代表未来,是关于发展新方向的相关信息介绍。这个项目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经常去施工现场,确保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最大的实施。在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个项目从最开始的方案设计到最后的竣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沟通过程。

此外,天津美术馆项目也是将建筑融入城市文化和自然的很好体现。天津是一个大城市,在城市中心建立一个大规模自然景观的机会千载难逢。首要问题是怎样使建筑在城市与自然中处于一个更加恰当的位置。基地外围和中间设有绿化带,绿化带中间是天然湖,基地像洋葱一样环环相扣。中央湖区及周围的绿化带得到了非常好的实施,居民可在此享受惬意的时光。通过这一设计我们想要传达的理念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整体。建筑位于城市与湖水之间,与自然、城市都能建立联系。

针对建筑物造型我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案。希望建筑融入群体,而不是作为一个单体存在,在不失去自身气质的同时,避免过于突出,并且对于任何建筑物的细节都进行不断推敲。我们对建筑物立面的设计就是对上百个不同方案进行择优挑选的结果。通过不断地

推敲和沟通,我们对立面和造型进行不断调整,最终建筑作品得以完成。

城市建筑文化研究 篇6

【关键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施工人员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选取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要求进行选择,这就导致住宅建筑周围的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增大,建筑结构门窗的气密性比较差,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降低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减少室内空间能源的流失,人们就对建筑结构采用节能改造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为了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在2001年颁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从而对其建筑物的维护结构进行中的传统系数进行明确规定。这样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建筑能源的消耗,还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

由于我国现行研究的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且人们在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处理的时候不够全面,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节能改造的时候,大多数还是采用的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品,这也极大制约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相关部分已经在对建筑节能设计和标准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且针对既有价值结构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对目前的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在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既有建筑结构的特点以及空间平面的布置的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研究。从而获取该建筑外墙结构的隔热系数、传热系数以及各方面的数据传输,以便于施工人员在对其建筑结构节能改造施工。下面我们就对既有建筑具体的节能改造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

1.1围护结构改造

门窗系统。

门窗系统作为建筑结构系统中隔热系数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节能改造的时候,施工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建筑结构的门窗系统进行相关的节能处理,尽可能的提高门窗系统的节能隔热系数,减少室内结构的热损量,从而对建筑结构起到一个良好的节能效果。

(1)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户。目前,人们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节能效果,已经研发出了各种新型的节能材料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户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是采用三层或双层中空的节能玻璃来取得传统的单层玻璃门窗,提高建筑结构的隔热量,从而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而且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户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金并不多,而且它和其他的建筑节能材料相比,它还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因此在当前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施工工程中,这种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户得到了人们广泛利用。

(2)百叶安全窗。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在某些地区中,太阳辐射比较强,这不仅增加建筑结构的室内空间的能耗量,还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因此,人们就采用百页安全窗来减少建筑空间能源的消耗,降低太阳辐射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而且这种窗户结构是利用强度较高的钢材制成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有着较好的防盗效果,而且也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玻璃窗户结构强度不够、耐久性不足的问题。

(3)室内空间隔断。外门窗是建筑保温隔热最薄弱的环节,散热量是整个建筑散热量的2/3。故而在散热大的临外墙的活动空间与主要采暖(制冷)空间之间增设隔断,可以有效减少制冷(采暖)面积。如在冷负荷较大的阳台和客厅问增设推拉门。

1.2墙体保温

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关键在于增加热绝缘系数,节能设计中应选择质轻、导热系料,如膨胀聚苯板做墙体保温材料,可进一步降低传热系数,成本增加少,而节能效果明显。此类复合墙体的保温层在墙体中所处的位置对墙体的保温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布置方式有三种: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保温。外墙夹心保温不适用于既有建筑;外墙内保温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保温层不受室外气候侵蚀,但圈梁、楼板、构造柱易引起热桥内部产生结露;室内装修不便,易损坏保温层,且占用室内空间;外墙外保温则不产生热桥,可以有效避免结露,施工过程不影响居民正常居住。如外墙外保温之预制外挂系统保温板。

1.3楼地面节能改造

楼地面作为建筑护围的一部分,其保温节能措施不容忽视,尤其当不采暖地下室的顶板作为首层地面(楼板)或楼板下方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时。

(1)预制复合保温楼地板:由于挤塑聚苯板长期吸水率低及具有较好的抗压抗变形性能,预制复合保温节能板也可以作为保温楼地面板使用。主要针对办公、商业、宾馆、医院建筑等的硬质铺地适用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少公用建筑楼地面损耗的冷荷,降低空调能耗,增强舒适度。

(2)聚苯颗粒砂浆保温楼面:即用具有绝热保温性能的低密度有机或无机颗粒材料按l:l比例调和水泥砂浆,直接涂抹于地板表面,厚度约4cm,它较一般抹面砂浆质量轻,方便应用于既有建筑楼地面隔热。

(3)膨胀珍珠岩保温楼面:当住宅铺设木地板时,亦可于木龙骨间填充4cm厚膨胀珍珠岩增加楼地面保温效果。

1.4屋顶隔热

为了减少炎热季节太阳辐射热传人屋面的热量,湖南地区常见的隔热措施是运用通风屋顶的措施。传统的通风平屋顶是在普通屋顶上面增加一个架空层,利用通风将屋面温度降低,并在架空层的上表面涂刷热反射涂料或浅颜色的涂料,反射掉太阳辐射热。但这种做法在冬季会降低外表面温度,增加采暖耗热量,故应对传统的通风隔热屋面进行改造,增加保温隔热基层。

2.选用节能设备

2.1户式水媒制冷采暖系统

户式水媒制冷采暖系统是在户式太阳能/燃气采暖系统中并入冰柜。冬季以燃气加热经太阳能预热的循环水,通过散热片散热;夏季循环水则经过冰柜冷却后进入循环系统,出水温度在7℃左右,通过散热片制冷。合理安排散热片即可保证冬夏室内温度舒适,避免空调造成的室内外温差悬殊的不适感,同时根据个人需要调节参数和设备启动、停止时间,大大节约能耗。

2.2小区及家庭统一选用节能灯具

根据相关统计凋查,各类建筑设备使用能源的比率分别为空调36%,照明及一般用电35%、电脑系统18%、升降机及自动电梯7%、其他4%。可见,除了重视空调节能外,还必须重视照明采光等其他用电设施的节能。推荐使用PL节能灯(管)、普通日光灯,建议少用或不用白炽灯。完善建筑照明节能控制技术,推广采用集中遥控、自动智能控制方式,如红外线、超声波控制开关、时钟控制、光控调光装置、多功能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率,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过,由于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在我国起步得比较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节能建筑改造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吴华新,章永.建筑节能设计及外墙外保温的应用[J].工程建设,2006(04).

[2]詹林,况龙川.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节能[J].住宅科技,2006(08).

城市、建筑与文化认同 篇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文化的发生器,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文化认同意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和心理上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它可以使人们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价值观,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积淀成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拥有同一种文化或文化记忆的群体更容易形成文化认同感。当前城市文化的认同危机一方面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和拒斥而引起的。

城市记忆的延续实际上就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城市记忆的恢复使得城市重新焕发出了精气神和个性魅力,城市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复活。当然,城市记忆绝不只是一个保存和延续的问题,还是一个自我重构和自我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还要让城市的记忆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或许后者的意义更重大。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记录者,建筑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巨大能动性,也是几千年来生存经验与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建筑作为文化符号,自然也体现着人存在的文化意义。不仅如此,建筑作为人“诗意栖居”的空间,其中还有着人之为人的一种文化归宿内涵,其深层的价值蕴涵,亦是在于文化层面。由于现代建筑过于注重现代科技的主导作用,以一种与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态相背离,因此,人们的认同感是极为弱的。现代建筑将我们置入另外一种文化场所,居住于此的人在新建的场所,难以找到已有的文化情景,这就必然造成文化生命上的失落感。

从整个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说,每个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一分子,它可以具有自己的特性,但前提应该是符合环境要求与功能定位。如果每一个建筑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那么,城市就丧失了特征。过分强调形态的建筑,像一个饿极了的孩子,大声地哭以引起大人的重视。这个孩子想引起社会的关注,希望一鸣惊人地展示地方形象。这些设计可能和地方经济相关,可能和政治需求相关,唯独不一定和公众的真正需求相关,摩天大楼成为了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

建筑设计可以从以下途径接近文化认同的问题:开放的设计过程、公共空间和建构的记忆。建筑设计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从设计任务的确定、建筑方案的选择成为一系列更广泛的公众互动。设计公共空间是建筑与社会认同的另一重要途径。公共空间正是需要对所有人开放的空间。进入公共领域时,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与地方相联系的文化背景和个人记忆。

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研究 篇8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持续增长, 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巨大的建筑工程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一些旧房屋的改造拆迁、公路桥梁的损坏等也给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给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相关的建筑垃圾管理政策、法规等, 但相对还不够健全完善, 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并没有得到合理处理, 所以要重视开展建筑垃圾的综合治理, 降低建筑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提高城市人民生活品质。

1 建筑垃圾基本理论

1.1 建筑垃圾的定义和特点

建筑垃圾是在建设施工、装修、拆迁过程中形成的碎石、余泥等, 是建设和施工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及拆迁各类建筑、构筑物过程中产生的弃料、废土及其它垃圾。

建筑垃圾的主要特点为成分复杂, 包括渣土、砖瓦碎块、混凝土块、沥青废料、金属材料、木板、砂浆等, 处理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才能趋于稳定。混合物中砂浆和混凝土块会因为含有较多的氢氧化钙和硅酸钙而成碱性, 石膏中的硫酸根离子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硫化氢, 木质废料会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有机酸, 废金属材料的重金属离子会污染周围地下水和土壤。

1.2 建筑垃圾的组成

建筑施工垃圾,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由洒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砖石碎块、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料、木材以及各种包装材料。

建筑装修垃圾, 装修垃圾成分较为复杂, 且大多含有有毒物质, 多数不可回收再利用, 可回收的废料有木材、纸类包装、钢材、玻璃和塑料等, 胶合木材、废油漆、涂料等不能回收使用。

建筑拆除垃圾, 建筑拆除时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其组成和建筑物本身特点有关, 砖混结构中砖块和瓦砾占多数, 还包括玻璃、石灰、渣土等。框架剪力墙结构大多为混凝土碎块。

1.3 建筑垃圾的危害性

占用土地并且破坏土壤, 我国建筑垃圾由于不能有效的回收再利用, 其堆放占用了大量的生产用地, 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建筑垃圾还会大量产生, 土地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大量的建筑垃圾堆放不仅占用了土地资源, 还会对周围土壤造成污染。

污染水体和空气, 建筑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 会在雨水作用下不断地渗入地表水地下水中, 造成水体污染, 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的身体健康。在水分和温度的作用下, 一些物质会分解出有害气体, 垃圾中的粉尘和细菌也会随风飘散, 造成空气污染。

影响市容, 多数建筑垃圾被运送到城市郊区, 只做简单处理, 并且一些建筑垃圾没有及时的转运出去, 不可避免的产生粉尘, 影响城市容貌和景观。

2 建筑垃圾处理过程

2.1 建筑垃圾预处理

建筑垃圾的粗分, 由于建筑结构多样, 装饰装修复杂, 产生的建筑垃圾成分也随之增多, 大量的建筑垃圾混杂造成了后续工作的复杂, 所以在源头上就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 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效率。可以将建筑垃圾按照混凝土块、钢筋、玻璃、塑料和木材几类分开收集, 在施工和装修过程中有意的设置不同的垃圾堆放区域。政府要加大建筑垃圾处理宣传力度,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约束监督施工企业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的破碎, 通过破碎作业将混凝土块和石材等建筑垃圾尺寸减小, 保证形状的均匀度, 从而节省存储空间及方便以后加工处理, 破碎机要根据建筑垃圾的性质和实际工作需要来选用, 常用的破碎机有粗碎机、中碎机和细磨机三种。

建筑垃圾的分选, 通过分选将有害物质分离, 并将其分为不同粒度的等级, 分选的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实施的, 分选的方式有手工捡选、重力分选、筛分、浮力分选、磁力分选等。

2.2 建筑垃圾预处理系统工艺

首先要对建筑垃圾进行粗分选, 将可回收大大块木料、塑料板以及纸料分离出来, 我国人口众多, 可以采用闲散劳动力进行粗分选, 将人工和机械有效结合起来, 保证分选的精度和数量。然后进行细分选, 采用滚筒筛或风力分选设备进行, 操作简单, 效率较高, 将得到的轻组分包括木料、纸片和塑料焚烧或填埋处理, 重组分中的混凝土、砖瓦、金属等进行磁选, 回收金属材料。由于滚筒筛和风力分选不利于高含水量的筛分, 在进行细分工艺前要根据含水状况做好烘干工艺。

2.3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旧木材和木屑中一部分可以当作木材直接利用, 施工过程中多余的木料经过清洁后, 根据尺寸大小合理利用, 可以加工成为木质楼梯扶手和栏杆、室内地板、饰条等, 加入粘合剂后制作成为复合板材。木屑可以作为废料和防护工程覆盖物, 无害的锯末等作为燃料释放能量。

旧砖瓦的再利用, 一般旧砖瓦强度会明显降低, 可以碎砖块和砂浆碎块作为骨料生产混凝土小型空心砌砖, 也可以制作成为地面砖材料, 经过烧制后作为水泥原料, 或在碎块中加入石灰应用于路基工程中。

旧沥青的再利用, 道路屋面返修中产生大量的沥青废料, 经过破碎筛分加入再生剂, 并和新骨料、新沥青材料按照比例拌合, 能够成为一定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凝土。而屋面沥青材料也可回收应用于路面沥青的冷拌和热拌施工, 是所需的纯净沥青大大减少。沥青屋面材料含有高等级的矿质填料, 它们能替换冷拌、热拌沥青中的一部分骨料, 另外, 沥青屋面材料含有纤维素类结构, 有助于提高热拌沥青的性能。

旧混凝土的再利用, 将混凝土碎块经过破碎、分级和清洗后, 与新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再生骨料, 根据用途再生骨料分为道路再生骨料和建筑再生骨料, 根据粒径大小分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碎块磨细后能够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材料, 能够节省大量的石灰石和铁粉资源, 减少燃烧的煤炭量。

2.4 建筑垃圾的混合使用

建筑垃圾可以不经过复杂的分拣处理, 直接混合使用, 例如作为渣土桩填料, 在地基中不会因为外界环境影响风化变酥, 起到骨料作用。作为夯扩桩填料, 能够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结构形式简单, 施工方便,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3 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管理

3.1 源头生产阶段管理

施工中任何的工程变更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所以要在施工图上多下功夫, 限制变更次数, 严格审查大范围的变更, 建筑规划中要多采用绿色材料, 能够方便再回收, 在招投标阶段就将建筑垃圾处理加入招标文件, 审查施工单位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案,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及时的向有关部门进行申报, 渣土管理部门根据垃圾处理方案进行不同的收费。

3.2 收集运输阶段管理

建筑垃圾产生后要分类堆放, 有关部门要对混合堆放建筑垃圾的企业罚款收费, 委托专门的垃圾清运公司运输建筑垃圾, 建设和施工单位不能私自安排车辆偷运, 运输过程要安排在合理的时间和线路, 并做好防尘措施。

3.3回收利用阶段的管理

回收加工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控制粉尘、噪音等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 不能产生二次污染。对不能再利用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简单填埋, 处理方式要符合相关规定。

摘要:建筑垃圾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之一, 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本文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定义、特点、组成及危害性进行分析, 介绍了建筑垃圾预处理、预处理系统工艺、再生利用以及混合利用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全过程的建筑垃圾管理。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吴贤国, 李建辉, 等.建筑施工垃圾的产生和组成分析[J].建筑技术, 2003 (2) :105-106.

[2]臧鹏.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垃圾的控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66-67.

[3]李惠强, 杜婷, 吴贤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1 (9) :83-84.

[4]胡维藩, 张自学.再生水泥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1993 (2) :15-18.

城市桥梁建筑用材料研究 篇9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推进, 城市交通事业飞速发展, 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以武汉市为例,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 “截至2014 年12 月底, 全市共有城市桥梁设施601 座。其中, 人行天桥113 座, 立交桥90 座, 通道桥83 座, 跨河港线桥315 座”[1]。

在这601 座桥梁中, 人行天桥除早期建造的采用混凝土结构外, 其余均为钢结构桥梁; 立交桥绝大多数以混凝土结构为主, 仅对于有工期要求的十字路口和匝道处采用钢箱梁结构, 如武汉二环线汉口段立交桥; 通道桥由于一般跨径较小, 基本采用混凝土结构; 跨河港线桥梁中, 以混凝土结构箱梁居多, 但在跨河桥中, 钢结构桥梁占据了大多数, 从表1 的统计数据中就可以看出。

2 混凝土结构桥梁

在城市桥梁中,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最为广泛, 其结构形式主要有整体现浇板、空心板、T梁、小箱梁、连续箱梁等。

在立交桥中, 早期多采用空心板结构, 如武汉解放大道上的三阳路立交、香港路立交等; 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城市立交较多的采用小箱梁结构, 如武汉市三环线沿线立交桥; 在进入2000年以后, 城市立交越来越多的采用等截面现浇箱梁结构, 如武汉市二环线沿线立交桥; 立交桥的匝道桥一般也是采用等截面现浇箱梁结构。

混凝土结构虽具有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可塑性好、抗压强度高等优点, 但其自重重、易产生裂缝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混凝土结构由自重产生的荷载一般都要大于汽车产生的荷载, 使得结构中配置的钢筋和钢绞线提供的桥梁承载能力大部分都用来抵消自重效应, 使结构材料的利用效率不高; 同时, 由于现在交通载重的增加, 使得混凝土抗拉能力弱的劣势显现, 很多桥梁都产生了裂缝。目前, 武汉市城市桥梁中, 大多数混凝土结构桥梁都存在一定的开裂现象, 如107 国道东西湖高架桥由于重载车辆的增多, 其空心板产生了大量的裂缝, 导致部分空心板失去功能, 于2013 年进行了更换空心板的施工改造; 武汉解放大道上的相同类型立交桥如三阳路立交、香港路立交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梁体裂缝病害。

混凝土结构的另一个缺点是拌制的时候环境污染较大。混凝土搅拌站是粉尘和噪声污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对大气的污染主要产生于砂石堆场取料卸料时产生的扬尘、散装粉料 ( 水泥、粉煤灰和矿粉) 传输时产生的粉尘以及粉料筒库呼吸孔及库底等散发的粉尘。一个年产180 万m3的混凝土搅拌站年排放粉尘约为50 t ~ 60 t, 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2]。尤其是城市桥梁的建造地点一般在市区中, 而混凝土搅拌站一般设置在附近, 这些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可想而知。

对于在城市立交中目前应用较多的现浇箱梁来说, 由于其需要现场浇筑施工, 而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较长, 一般需要14 d左右, 再加上其搭设模板和绑扎钢筋的时间, 一个箱梁的建造过程至少需要20 d ~ 25 d。在城市道路中, 尤其是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 交通量均很大, 混凝土桥梁的较长施工工期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3 钢结构桥梁

在城市桥梁中, 钢结构桥梁所占比重很小, 除跨河桥梁采用钢结构较多外, 仅在跨十字路口、匝道等对工期有要求的立交桥上应用。钢结构桥梁建造数量少, 不仅是城市桥梁中的现象, 放眼国内所有桥梁, 据权威数据统计: 我国桥梁总数62 万座, 钢结构桥梁占不足1% ; 而美国钢结构桥梁占总桥梁数量60 万座的33% , 日本则占13 万座的41% 。同时, 我国又是钢材生产大国, 钢材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钢材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由此可见, 城市桥梁中采用钢结构桥梁的应用空间很大。

钢材有绿色环保、可再生的特性, 钢结构有强度高、自重轻、跨越能力大, 特别是易养护等特点, 这些都与城市桥梁 “安全可靠、适用耐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与环境协调”[3]的要求相符合。

从表1 统计的武汉现有跨长江的桥梁跨度数据看, 正是由于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跨越能力大的特点, 跨江大桥的单跨最大跨度才能提高到400 m以上, 甚至达到1 000 m以上, 这样的大跨度也只有钢结构的桥梁才能达到。从经济效益来看, 如此大的跨度可以减少桥墩的数量, 从而极大的节省了建桥的费用, 体现了钢结构桥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特点。

钢结构桥梁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质量可靠、施工工期短。钢结构桥梁可以在工厂预制, 现场安装, 这样就可以不受现场施工条件的制约, 保证桥梁的制作质量, 免去了现场浇筑混凝土和养护的时间, 极大的缩短了工期。如武汉雄楚大桥高架的跨十字路口处钢箱梁的安装施工, 仅花费了几天时间便完成开放了交通, 极大的减轻了桥梁施工带来的交通压力, 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钢材的塑性和韧性好, 使钢结构桥梁的抗震性能好。由于钢材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在地震作用下通过结构的变形能较多地吸收能量, 同时又具有能反复作用的韧性, 从而大大提高了钢结构的抗震性能[4]。由于钢结构桥梁优良的抗震性能, 使其特别适合于对于抗震有较高要求的城市桥梁, 尤其近年来地震频发的西部地区。

4 结语

混凝土结构桥梁的优点虽然显而易见, 但在城市桥梁建设中, 其拌制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及较长施工工期对交通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钢结构桥梁由于具有诸多优点, 尤其是其施工质量有保证、跨度大、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的特点, 使其特别适合于在城市桥梁建设中推广采用。钢结构桥梁是今后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趋势, 更是符合国家节能、环保、高效战略的高科技结构。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 钢结构桥梁将在我国的市政桥梁建设中开拓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2014年城市桥梁年度报告[EB/OL].http://www.whcg.gov.cn/qlgl/8744.jhtml, 2015-01-05/2015-12-04.

[2]张红.绿色混凝土十人谈——首届绿色混凝土发展高峰论坛侧记[J].混凝土世界, 2014 (63) :15-20.

[3]CJJ 11—20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S].

城市沿街建筑的景观整合研究 篇10

一、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现状分析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 是由城市道路空间及各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 从形式风格、建筑材料和质感档次等组合方面形成的互相促进的综合共同体。在直观表达上, 呈现一种显性的存在形式, 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隐性形态形成的物化载体, 不同时代和地域所孕育的沿街建筑景观也各不相同。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建设都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主观意识过于强大, 建设时间的差异性、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多样性, 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导致我国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缺乏整体性。

第一,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无序性

在地域性和人文特点等影响因素的制约下,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在道路的两边大量的聚集, 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每种建筑都想标新立异突出自身的特点, 过多的考虑到其主体性而忽视整体性, 导致建筑物孤立于周围环境, 缺乏连续性, 城市景观混乱无序。

第二, 沿街建筑景观附属物的繁杂性

在现代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建设中, 由于长时间采用低矮的蓝白相间铁皮简易围墙, 造成与周围景观的极不协调, 隔断景观的连续性。再加上部分建筑商家受到商业活动的刺激, 在建筑景观上立户外广告牌和商店招牌, 在吸引受众的同时, 也造成建筑风格的混乱, 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视觉污染, 造成城市道路空间的可识别性模糊。

二、城市沿街建筑的景观整合

城市沿街建筑的整合从内涵上来看, 是城市新老地层走向一致的必然。整合城市沿街建筑景观要对城市各局部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 对周围环境景观做出呼应, 又有一定的景观创新。

城市沿街建筑的组合形态不同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景观体验, 因此在和谐的城市文脉中, 要充分利用沿街建筑烘托空间背景, 使沿街景观服从于整体空间形态要求。

1、整合原则

城市沿街建筑的整合应该从整体效应和动态发展的基础上出发, 并且深入人心进行体验, 从而达到主客观的互动。首先要有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道路的活动和行为与临近的景观要素具有复杂的内在关联, 因而要求沿街建筑景观具有连续整体性, 从而使其避免混乱感;其次, 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人们对于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认知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理念结合新事物的发展形成的综合性审美意识, 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势必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使得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对于其具有统一的认知, 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另外, 具有动态性原则, 在城市沿街景观的演化过程中, 景观整合是一种动态的进程, 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终极景观, 在整合过程中, 势必要满足市民的知觉恒定性, 适应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使其对沿街景观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最后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 城市在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积淀下形成其特有的意识形态,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本地的居民, 因而在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建设中, 要遵循其可识别性, 从而形成广大受众的普遍认同感和归属感。

2、整合方法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整合是一种时空的整合, 在一定的文脉传承基础上, 使其建筑节奏和形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首先, 保障新旧建筑的连续性, 沿街建筑是一种新旧并存的有机体, 在根植周围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原有的建筑形式和色彩尺度等, 保障有效的文化因素, 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使其能够纵向延伸。其次, 保障整合过程的进行时, 建设施工过程是一个跨时长, 范围广的过程, 沿街建筑的整合势必要讲正在进行的景观演化与静态的景观保持一致性, 例如日本图是管施工过程就将围栏做成书架的形式, 既丰富了景观建设, 又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最后, 保障沿街建筑景观的时代性, 在建设新的景观要素时, 要注重其使用寿命和美观性, 具有一定的未来时间因素。同时, 景观整合还要制定一个宏观到围观的整合方案, 从宏观上进行统筹和引导, 在微观上保障景观的风格和质感统一。

结语:

综上所述, 沿街建筑景观是一个个性与统一相结合的共同体, 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形成基体与标志物相统一的整体。针对目前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现状分析, 有针对性的解决其混乱性和无序性的问题, 在遵循建设过程的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可识别性原则前提下, 保障其建筑的时空延续, 使其在传承特定的文化特征基础性还具有一定的创新。

摘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建筑意识和材料及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建筑景观的规划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当前我国城市的沿街建筑缺乏整合性, 因而本文主要对当前城市沿街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整合沿街建筑景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发展,沿街建筑,景观,整合

参考文献

[1]周术任书斌宋晓华.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整合——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之一[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第03期, 2007.

[2]丁婧.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2009.

城市建筑文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典型城市;节能建筑;采暖负荷;对比研究

前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随之提升,进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随之提高,在住宅方面,人们需要室内环境清新舒适,且要温度适中,对于北方城市来讲,冬季采暖至关重要,是北方居民冬季室内保暖的主要措施。在此背景下,关于采暖负荷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了一大研究热点,针对北方采暖高能耗、高碳排量的特点,节能型建筑应运而生,而节能建筑采暖设计负荷指标对于采暖系统的设计以及校准来讲至关重要,同时对于供暖能耗指标的计算等来讲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有效分析,才能为实现经济性供暖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

1、典型城市节能建筑采暖负荷研究

本文基于如下六个典型城市展开了本次研究,分别是:北京、沈阳、青岛、武汉、上海、西安。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室外温度的不同,北京与沈阳在维护结构上以及新风耗热能上都要比其他城市大,而上海与武汉这两个城市虽然在室外温度上比较高,所消耗的新风耗热量比较低,但基于这两个城市在主体户型的结构设计上以及建筑朝向的设计上并没有实现对室外热能的最大吸收,所以整个围护结构的耗能量要相对较高;青岛与西安这两个城市在整个热能消耗上明显低于其他四所城市。

2、典型城市各自供热采取上所具备的的特点

从整体上讲,在六所典型城市中,沈阳、背景、西安以及青岛都是以集中供暖的方式来实现取暖的,青岛市在冬季采暖上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沈阳、北京以及西安在冬季取暖上所采用的方式各有特点。

2.1北京市冬季取暖所采用的方法

当前,北京市在冬季取暖上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依照北京市市政府的相关规定来实施的,而政府所制定的规定是基于节能减排这一基础的,规定的具体的采暖办法有:第一,在北京市政府所规定的无煤区域内,一律将取暖的方式逐步转化为清洁型能源,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市区内当前是不允许建设燃煤设施的;第二,以电采暖的方法。在采用以电取暖的方式时,政府采用了峰谷电价这一政策,进而有效实现了这一采暖方式的推广性应用;第三,如采用新能源来实现冬季取暖,政府实施了相关的补贴政策。针对节能建筑或者是没有集中供暖建筑中所居住的北京市民,如果采用清洁型能源来实现取暖,便可以根据住房面积以及相关补贴领取证明,领取相应的取暖补贴。

2.2沈阳市冬季取暖所采用的方法

沈阳作为东北城市的典型代表,其在冬季取暖上采用了集中供暖的方式,取暖时间将近四个半月左右,其中能够实现有效利用的热能部分大约有近百分之七十。但是,沈阳在煤炭资源上并不具有优势,对于冬季的取暖无法实现自身的有效供给,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解决冬季能源短缺这一问题。主要的措施为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实现清洁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同时要全面落实节能的任务,实现能源消耗的有效降低,并为清洁型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2.3西安市冬季取暖所采取的方法

当年,西安市的福利供暖制度已经取消,冬季取暖采用统一缴费的制度,并实现了供热取暖补贴货币化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西安市创新了取暖收费的办法,采用了“热量”计费这一新的方式。在此政策下,西安市要求在新建的建筑物上必须具备“热量”计费下的相关设备,并将这一项规定作为了建筑竣工验收的一项标准,同时,并逐步实现对老建筑的改造,以为实现新形式的冬季采取收费政策奠定基础。

3、冬季集中采暖所采用的收费形式

基于北京市当前所采用的供暖方式存在着差异性,所以相应费用标准也是不同的,热力公司的采暖标准是每平方米24元;沈阳市因采用统一集中供暖方式,所以取暖费用标准也是统一的,住宅每平方米22元,商业每平方米为23.5元;西安市采用三种方式来落实冬季取暖收费:住宅收费为每月每平方米4元,商业以热量表为准进行收费,标准为35/GJ,而政府机关单位同样是采取以热量表为基准的收费方式,收费标准不同,为25元/GJ。而上海以及武汉这两所典型城市冬季取暖主要是个人行为,一般通过安装空调、电暖气等来解决。

4、基于气候参数下典型城市供热系统耗能分析

基于气候参数下,典型城市供热系统的耗能情况为:北京与沈阳这两所城市采暖负荷最大,要明显高于其他四所城市;加上气候条件的不同,每个城市供暖时间并不相同,在此背景下,每个城市采暖负荷就会存在显著差异,而北京以及沈阳是采用集中供暖的,这种供暖方式下所存在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但是,上海以及武汉这两个城市并不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冬季的取暖主要是依赖空调等设备,这就无需建设集中管网,进而也就涉及不到任何运行维护费用问题,从这点上看,这两所城市所显示出的经济性更强。

5、采暖特定以及负荷指标分析

经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沈阳以及北京等地主要的采暖方式依旧是集中供暖,而在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下,这些城市也相近进入了“清洁能源时代”,因此,采用热计量方式的收费形式将逐渐在这些城市开展。而像上海等这些并不采用集中供暖方式的城市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高室内的热舒适度,也将逐步的步入到集中供暖时代。当前,典型城市采暖能耗指标各户型平均值如图1所示,这一数据能够为当前采暖系统经济性比较提供数据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基于在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所以本文仅选取了北京、沈阳、西安、上海、武汉以及青岛这六所城市为典型城市代表,研究了典型城市建筑标准,并将典型城市全年气象数据作为研究的资料内容之一。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当前基于典型城市在冬季全暖上所采用方式的不同,以及建筑物本身构建的不同,所得的数据只能够提供基础的参考,如果要想实现完善的采暖方案的制定,就需要结合城市供暖的实际、城市本身的实际以及建筑物的实际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确保所制定的采暖方案能够实现经济性。在深入研究其他类型节能建筑采暖负荷时,需要实现对相关数据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并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制度等实现对研究资料的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进而才能确保所得出结论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先瑞,郎四维.住宅采暖空气方式的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3,6(09):5-7.

[2]王岳人.供暖方式改革与分户供暖的技术策略分析[J].沈对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4(11):89-90.

[3]李彗星.沈阳地区不同热源供热方式的动态经济性分析[J].節能,2013,7(13):36-39.

[4]石兆玉.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评价采暖供热方式的优劣[J].区域供热,2012,12(06):45-46.

城市文化广场建筑设计规划探讨 篇12

关键词:城市,文化广场,建筑设计

1 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 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 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 对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点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设计出该城市, 该文化环境下, 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 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 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 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 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 创造了一个具有个性的场所, 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 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 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 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步行系统, 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 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 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2 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 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 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 结合广场规划性质, 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 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 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 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 在这个工程中, 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 没有采取仿造传统, 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 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 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 镶嵌在广场上, 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 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 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应考虑:1) 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及社会历史意念;2) 空间设计;3) 建筑及其细部处理;4) 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 都应统一考虑。并且应考虑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 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 也是十分必要的。

(3)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 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 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 否则, 难以吸引人们停留, 所以, 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 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 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 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

(4)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 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 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

3 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多种处理手法

(1)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 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 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 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 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 如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

(2)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 (包括柱廊、雕柱, 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 或是纪念性的, 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 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 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

(3) 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 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 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 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 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 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 沿着人的视线, 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 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 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 根据设计的需要, 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 丰富空间体系。

4 结语

上一篇:110kV电网规划下一篇:中小企业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