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精选12篇)
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 篇1
1 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 土地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而集约化发展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具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新城市建筑正在不断涌现;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次级中心区和新城区的建立,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域性建筑也拔地而起, 尽显城市的新时代气息。近年来城市标志性建筑层出不穷, 它们在充分展现其建筑高度、建筑体量、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等建筑设计特色的同时, 也彰显了城市的特色风貌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标本, 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 它是展现城市风貌和实力的窗口, 并且对整个区域建筑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共同成长,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城市风貌, 相应也有不同的标志性建筑物。迪拜大厦: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港, 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 于2004年9月21日动工, 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楼与建筑。它缔造“中东纽约”的梦想, 为海湾诸国立起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标杆, 如今随着迪拜大厦的完工, 它与迪拜帆船酒店一起成为迪拜永远的标志。北京的3个建筑:鸟蛋 (国家大剧院) 、鸟腿 (央视新楼) 、鸟巢, 尽管这些建筑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它无疑却成为了最具时代风貌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也成为了21世纪北京的城市地标。
2 城市鲜活的记忆
标志性建筑在一座城市前进的轨迹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一部标志性建筑的变迁史。对比昔日的上海, 城市的风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然而永恒不变的却是标志性建筑物的巍然屹立, 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无论何种叙事, 都不能抹杀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及2010中国世博馆这些标志性建筑物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建筑哲学家曾经浪漫地断言:“建筑是凝固的旋律。”实际上, 人们阅读建筑时, 不仅能感受其外在结构形态上的旋律美, 更应能聆听到精神内蕴的时代音, 还应能感受到蕴含在建筑中的城市精神。在每个特定年代, 一些著名或伟大的建筑, 都可以被看作是那个时代主旋律的凝固, 它不仅映射着一个城市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精神、生活方式、而且还映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而丰富的观念。
3 点睛城市价值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 标志性建筑则是提升城市的画龙点睛之笔。充满人文与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象征, 它对整座城市价值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往往新的标志性建筑蕴含并预示着这座城市发展的未来与前景。标志性建筑应该是这座城市人们心中共有的认同;而这种认同, 同时也表明着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全新认知。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的产物, 而且还影响着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的发展。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世博馆等标志性建筑在上海乃至全世界人的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作用, 这些标志性建筑不仅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明片, 而且成了一种城市符号。
标志性建筑承载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作为代表城市精神的一类建筑, 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在“此时此地”人文精神的空间体现, 使人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共鸣。而且还是超越时空的空间载体, 成为沟通历史延承的符号。这种标志性建筑是极富生命力的, 建筑物所代表的城市时代背景与城市文化内涵, 都可以随着建筑物的巍然屹立, 而得以延续。
4 结语
在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 城市标志性建筑将随着城市的拓展不断向外拓展。对这种标志性建筑物的追捧, 并不仅仅是针对占据城市制高点的攀比, 更是人们对飞速发展中的城市内涵的不断追问。在新的时代, 一个城市的建筑开始体现出新的特征, 标志着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而标志性建筑则是城市经济实力和开发实力的体现。上海的城市历史虽然短暂, 但它所承载的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城市使命, 短短几十年具有了难以比拟的高度, 一座又一座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它成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梦想的载体, 完成着各个时代所交付的历史使命。每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都蕴涵着一个特定年代领军文化的基因, 这些充满时代特色与人文精神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一张不可复制的城市名片, 更是深刻记载城市发展进程中阶段性发展的历史符号。要想读懂这座城市, 首先要读懂它们的代言人———标志性建筑, 因为正是它们记录下了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最真实的面貌和最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登琨艳.失忆的城市:一个建筑师对当代城市的痛与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志春.史上最具争议的建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7
[3]祁嘉华.美眼看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4]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 篇2
一、城市标志设计要求
1、县情简介。xx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在县境内交汇,国土面积2598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办,2个社区,7个居委会,123个行政村,994个村民组,总人口23万,其中布依族占76%。受历史原因、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xx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仍有4.93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0.89%,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省13个发展困难县之一。
2、主题立意。“山水册页,幸福亨通”。xx县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勤劳智慧的布依民族,其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10月,被贵州省布依学会授予“中华布依第一县”称号,城市标志既要体现传承、发展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化,突出xx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又要展现近年来全县人民开拓进取,经济突飞猛进,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喷井式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现代气息。要求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构思新颖,视觉冲击力强,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是现代题材,也可以是历史题材;可以抽象,也可以写真。
3、设计要求。要求提交彩色设计效果图二份,附设计说明或简介一份。
二、征稿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3月25日,邮件稿以邮戳为准。
三、奖项设置
设采用奖1名,奖金10000元;入围奖2名,奖金各1000元;纪念奖若干名,奖励纪念品一份。
获奖作品知识产权归xx县人民政府。
四、联系方式
1、通讯地址:xx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邮 编:
联系人:
电 话:
手机:
城市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 篇3
前言
大量功能多样的建筑构成了城市,建筑种类的丰富也印证并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城市标志建筑,展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甚至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本文以城市文化为中心,首先分析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并总结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最后,对我国标志建筑建设提出两点建议。
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
我国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指具有地标意义,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建筑。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筑外观逐渐趋同,无论是北方的县级市还是南方的省会城市,其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的外表趋同一致,这也成为一味追求城市化而导致的缺陷。城市标志建筑的建筑外表和特征不同于普通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例如,当屏幕上出东方明珠塔或狮头喷泉时,人们可以认出其城市分别为上海和新加坡。从城市体验上来讲,标志性建筑时城市居民心理认知中的重要建筑,是公民聚集的地点,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可以认为,城市标志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环境性,城市标志建筑应与当地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其主体和类型不应和当地环境相冲突。第二,公众性,标志性建筑虽建筑结构特异,但又不能超出人们心理承受力,应在建筑和命名上都适应公众的心理特点。第三,文化性,标志建筑的文化性代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性,一座经典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被称为“立体的画”或”凝固的音乐”。同时,标志建筑的文化性应符合城市精神,符合城市居民的价值观。
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分析
1.标志建筑的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由人主导的,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建筑进行选择和淘汰,最终选择了外表美观和起居方便的建筑。在建造了大量的美观方便的建筑之后,城市居民需要一个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大型建筑,于是,标志性建筑便逐渐出现在各大城市规划中。此外,还有一些传统建筑也成为了城市标志建筑,这种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最典型的当数北京的故宫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
2.标志建筑特色展现城市的地域性
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北方寒冷的气候造就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南方温暖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南方人温婉的特质。“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建筑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不需要强行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性和文化性是相关联的。在我国南方,气候一般比较湿热,降雨较多,因此其房屋主要功能为遮阳、通风和隔热,风格淡雅轻巧。北方则气候干冷,建筑院落讲究封闭严谨和雄伟壮丽。地域性也造成了地域人民审美的差异化,这也具体表现在了城市标志建筑之中。
3.建筑风格特色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类似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形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活动和思想形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影响到了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普通建筑中。而城市标志性建筑则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例如迪拜帆船酒店大楼,其独特的帆形结构和金碧辉煌的外表,说明了城市生活的富足奢华。
对城市标志建筑建设的建议
1.保护标志建筑所处的环境,保留传统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部分城市拥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留存大量的古遗迹古建筑。部分城市为了建设新建筑而拆除古建筑,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损失。如前文所述,城市标志性建筑应与城市文化有所联系,而富含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最能体现城市内涵,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最好背景。因此,在建设标志性建筑时,应注意对古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产生的集群效应会为城市后续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此外,设计师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保护树木和天然水源,防止出现为建高楼大厦砍断树木填平池塘的做法,应使城市标志性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2.标志性建筑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独立的标志性建筑物应展现城市文化,而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应按照一定的布局方式进行排列。城市中心应建设中心建筑,作为建筑群的核心,沿核心可向四周辐射。例如,上海市的陆家嘴圆形区域和外滩圆弧区域相应,被称为”日月光华映黄浦江”。在建设中,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纪念碑、火车站、摩天大厦还是标志雕塑都应该提前进行规划,不能毫无章法随意搭建。而提前规划也意味着重视保护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
总结
城市文化竞争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标志建筑的特色也属于城市文化,并且,城市标志建筑应该与城市文化相联系。城市规划者应重点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合理规划城市标志性建筑。
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 篇4
好的标志性建筑带给城市的价值不仅仅是视觉和意象上的冲击, 还有可能与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地方竞争力、城市声望建构等密切相关, 经典的例子有众所周知的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华盛顿城市中轴线周边的纪念建筑等。还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则往往因为某些负面评价给城市形象蒙上一层阴影, 例如现今中国那些处于媒体和政治话题风口浪尖上的各例“奇奇怪怪”的建筑①。虽然这些建筑在提升城市的话题度和关注度上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其倡导的文化品位和意识流向常常带来非议。[2]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众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看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 大众审美和专业审美的区别或差别在哪里?以往由于调查、摸索大众对建筑喜好的方法有限、数据不足, 导致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仅仅是基于少数人群调研的不完整、不确切求解。[3,4]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大数据已经能将基于个体的海量信息展开收集和展示, 从而为分析公众品味带来全新的技术方法途径。基于此, 本文以北京为例, 选取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十个标志性建筑, 通过对与这些标志性建筑相关的百度、微博、去哪儿网等不同网络大数据信息的收集、评分和评论解读, 揭示大众眼里北京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美学倾向、价值判读和文化认同等, 进而揭示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在标志性建筑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或同。
一、表征城市建筑代表性的“十大建筑”评选
北京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曾4度评选城市的“十大建筑” (表1) , 以此带动建筑业界和整个社会对城市建设的关注及建立地方自豪感。这些入选建筑的功能、风格和形式走向受社会文化思潮及经济水平变化的影响, 呈现出日趋多元的发展态势。在最近一次“北京当代十大建筑” (2009年3月) 评选中, 通过专家投票结合读者投票, 最终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图书馆 (二期) 、北京新保利大厦、国家体育馆当选②。
2005年底, 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 分别为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世界金融中心、国家大剧院、央视总部大楼、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当代MOMA、长城脚下的公社、上海东海大桥—其中有7栋建筑位于北京。2014年4月,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审委员会从中国1 000多座地标建筑中, 综合年代、规模、艺术性和影响力四项指标, 初评出二十个建筑, 并最终由评审委员评选和网友投票出十个, 即北京中央公园广场、中国尊、国家体育场 (鸟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上海金茂大厦、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第三期 (简称国贸三期) ③—北京入围4个。
因此, 综合考量上述建筑评选活动的相关结果, 结合对建筑功能、建成时间、建筑高度、区位、建筑规模等因素的思考, 本文选取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北京南站、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 (新馆) 、国家图书馆 (新馆) 、央视总部大楼、三里屯太古里、银河SOHO、国贸三期作为参与测评的北京十个标志性建筑 (图1, 表2) 。
二、网络大数据的来源与分类
针对选取的十个北京标志性建筑测评样本, 研究首先通过爬虫技术获得网络开放数据, 以为后期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获得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两类, 即标志性建筑搜索热度和标志性建筑网络评价数据。
标志性建筑搜索热度数据主要使用百度指数, 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享平台, 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了解网民检索关键词的整体趋势和变化 (互联网用户对关键词搜索的关注程度及持续变化情况) 。总体上, 百度指数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 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 分析计算出了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④。
标志性建筑网络评价数据主要来自各大旅游网站 (大众点评网、携程网、去哪儿网、驴妈妈旅游网、百度旅游网、新浪微博等) 的评价信息。评价数据分为打分评价和文字评论两种。打分评价一般为对某一标志性建筑的综合评价 (一般为1~5分) , 部分网站还会有分项评价, 如携程网会设置景色、趣味、性价比三项分项评价指标。文字评论主要是网民对于某一标志性建筑在网上发布的基于文字和图片的主观评论。
需要指出的是, 本研究数据仅仅能揭示经常使用网络的网民对标志性建筑的相关看法, 并不能代表所有公众。年龄偏大、偏小, 或者没有时间及兴趣参与网上建筑讨论的人的观点未能被充分反映。
三、基于网络大数据的标志性建筑测评
1. 标志性建筑关注度
研究通过百度指数平台的关键词检索, 查询网民对十个标志性建筑的搜索热度, 以此反映这些建筑的受关注程度。首先, 我们在百度指数平台对十个标志性建筑的名称进行关键词识别, 其中国家体育场 (鸟巢) 的关键词为“鸟巢和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的关键词为“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未被收录) ;北京南站的关键词为“北京南站”;国家大剧院的关键词为“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 (新馆) 的关键词为“首都博物馆和首博”;国家图书馆 (新馆) 的关键词为“国图和国家图书馆”;央视总部大楼关键词为“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大裤衩”;三里屯太古里关键词为“三里屯”;银河SOHO关键词为“银河SOHO”;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第三期关键词为“国贸三期”。根据关键词检索结果, 我们提取了标志性建筑2016年2月14日~2016年5月13日为期90天的百度指数 (图2) 。
通过百度指数平台90天的整体趋势来看, 测评建筑的搜索热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首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三里屯太古里、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央视总部大楼、银河SOHO、国贸三期。具体到节假日, 清明节 (4月4日) 的搜索热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三里屯太古里、首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体育场 (鸟巢) 、北京南站、国家大剧院、央视总部大楼、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银河SOHO、国贸三期。国际劳动节 (5月1日) 的搜索热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三里屯太古里、首都博物馆、国家体育场 (鸟巢) 、北京南站、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央视总部大楼、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银河SOHO、国贸三期。由此发现, 测评的十个标志性建筑中, 文化建筑和商业建筑的搜索热度最高, 其次是体育场馆、交通站点, 最后是办公建筑。在节假日期间, 便于人们购物、休闲、参观和游览的相关建筑, 如三里屯太古里、首都博物馆、鸟巢、国家图书馆等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百度热力图可以实时显示人群分布热力图, 本文通过截取百度热力图来测度标志性建筑的使用情况 (图3) 。由于银河SOHO、国家图书馆 (新馆) 周边区域人群分布未达到百度热力图的统计基础要求, 因此未截取其热力图。通过热力图结果可以看出, 北京南站、国家大剧院的使用人数最多;其次是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首都博物馆 (新馆) 、三里屯太古里;而国家图书馆 (新馆) 、央视总部大楼、银河SOHO、国贸三期使用人数最少。
2. 标志性建筑网络评分
对大众点评网、携程网、去哪儿网、百度旅游网四个网站提供的相关建筑评分, 进行求和并得出平均分后, 按分值由高到低的建筑排序依次为 (图4) :银河S O H O、央视总部大楼、首都博物馆 (新馆) 、三里屯太古里、国贸三期、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国家图书馆 (新馆) 、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驴妈妈旅游网好评率排名前三是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大剧院;微博好评率排名前三是国家图书馆 (新馆) 、国家大剧院、银河SOHO。
在综合评分的基础上, 我们选取携程网的分项评分进行进一步分析 (北京南站、银河SOHO、国贸三期因为主要功能是交通或办公等原因没有相关的旅游评分) , 可以看到 (表3) :景色和趣味性方面, 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家图书馆 (新馆) 、三里屯太古里、首都博物馆 (新馆) 、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央视总部大楼;性价比方面, 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家图书馆 (新馆) 、首都博物馆 (新馆) 、三里屯太古里、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央视总部大楼;从参与评分的人数来看, 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 (新馆) 、国家图书馆 (新馆) 、央视总部大楼、三里屯太古里。分项评分的统计显示, 平时大众关注和热议最多的建筑, 如国家体育场 (鸟巢) 、央视总部大楼等在景观和趣味上的分值并不理想, 表明大众对这类建筑形式及其文化表征所持有的争议态度。
3. 标志性建筑网络评论解读
基于携程网对于测评标志性建筑的网络评论 (出于功能等原因, 携程网并没有为国贸三期、北京南站设置评论渠道) , 对评论进行关键字提取—分为功能关键词、形象关键词、负面评论关键词三类。结果表明, 国家体育场 (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 (新馆) 、国家图书馆 (新馆) 、央视总部大楼、三里屯太古里, 从形象关键词上即被网友明确认为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在负面评论方面, 网友主要对“建成环境”“建筑的实用性”“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四个方面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如在实用性方面, 部分网友认为央视总部大楼独特的建筑形式造成了空间的浪费。而从相对官方 (运营者) 的建筑评论角度来看[官方评论主要来源于标志性建筑的官方网站, 北京南站、国家图书馆 (新馆) 、央视总部大楼、国贸三期由于没有相关的官方网站或者描述不够详尽, 则采用设计师本人或专业人士对于建筑的评价], 评价主要从标志性建筑的“建成环境”“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建筑文化”“建筑的标志性”等方面展开 (表4) 。
对比相对专业的官方评价与携程网友的评价可以发现:
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都会对“建成环境”“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的标志性”等方面有较多关注, 但很容易在结论上产生不同的看法。“建成环境”方面的主要关注点是建筑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以国家大剧院的“建成环境”为例, 部分网友对此持有不认可的态度, 认为其和周围的环境不相协调, 而官方则认为该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在“建筑的标志性”方面, 不论官方评价和网友评价对“建成环境”“建筑形式”等的看法是否存在不一致, 他们基本都认为本文测评的十个建筑具有标志性。
专业审美或官方评价偏好从更专业的“建筑技术”“建筑文化”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 针对央视总部大楼, 专业人士从“建筑技术”方面认为违背重力法则的独特造型赋予了摩天大楼全新的含义;在“建筑文化”方面, 央视总部大楼设计竞赛评委严迅奇认为其展现出了中国在新时期的精神, 即“不惧权威, 敢于尝试, 无所畏惧, 高度自信”。然而, 大众审美更偏好对“建筑实用性”方面进行思考, 例如, 部分网友认为央视总部大楼是极度浪费空间的一个建筑作品, 十分不实用。
就评论的聚焦点来看, 大众审美由于评价个体认知和关注的重点的不同, 评论结果往往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看法差异性;而专业审美在对标志性建筑进行评价时, 通常会综合各方思考, 在评价中突出建筑具有重大意义的某些方面, 例如, 官方网站对国家体育场的评论是“空间结构新颖, 建筑和结构浑然一体, 独特、美观, 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重在突出其在“建筑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分析网络大数据对十个被测评的标志性建筑的看法, 不难发现:
就关注度而言, 不同的建筑功能往往会对应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意味着公众参与建筑体验的意愿和频率。测评的十个标志性建筑中, 文化建筑、商业建筑搜索热度最高, 其次是体育场馆、交通站点, 最后是办公建筑。然而在节假日期间, 由于人们在购物、休闲、参观和游览等方面的需求提升, 能满足此类功能要求的建筑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就建筑的主观评价而言, 不论是公众评价还是专业评价, 都主要围绕标志性建筑的“建成环境”“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建筑的标志性”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且, 由于评价个体认知和喜好的不同, 评论结果往往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看法差异性, 而更为专业的“建筑技术”“建筑文化”等视角则较少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发言。
总体上, 虽然被测评的十个标志性建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 却并没有影响其在公众心目中标志性建筑的地位。这些建筑不仅在形式上引人瞩目, 还从风格、形式、功能、技术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视角上反映着城市建筑的时代特征和特定阶段的城市历史与文化走向。
参考文献
[1]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张在元.标志性建筑争议100年[J].北京规划建设, 2004 (6) :6-9.
[3]吴晨.标志性建筑的精神与生态特征[J].建筑学报, 2004 (11) :72-74.
[4]蓝力民.城市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与地标概念辨析[J].城市问题, 2013 (4) :7-10.
[5]江滨, 潘冰.特里·法雷尔:城市主义建筑设计大师[J].中国勘察设计, 2014 (11) :74-81.
城市的标志教案 篇5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一、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 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多胞胎图,连体人相关句子,体会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4. 有感情地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
1. 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
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 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
书:树)
3. 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城市 作为城市标志的树 树的特点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5.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2)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 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
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 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 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探析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 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短的交叉口间距,时间因素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交通流量。针对这种现状,通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合理设置,能够帮助道路使用者对交通空间正确感知,交通管理人员也可以对交通通行及时正确地引导,以便将道路通行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
1、现阶段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1.1 标志设置方面 首先,路网体系的疏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我国设置的指路标志,选择的指路标志信息与网络化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需求不相符合。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考虑如何将更高标准的导向指路信息提供给道路使用人员,促使驾驶员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其次,没有将交通工程理论充分利用起来,比较随意和盲目地设置标志,或者是将过去的旧思路与标准盲目地套用了过来,导致有诸多技术问题的出现。
1.2 标线设置方面 首先,没有较好的关联性与准确性。如指示标线没有较好的层次性与系统性,在设置过程中,没有将整个路网交通状况纳入考虑范围,仅仅将本道路的交通特点考虑了进去,没有连续的信息。甚至还会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存在于某些路段交叉口中,影响到驾驶员的正常行驶。
其次,标线设置施划不够规范。比较随意盲目地开展标线设置工作,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严格要求各类标线需要有流畅规则的线型,与车辆行驶轨迹要求所符合,能够有效衔接路段与路口标线,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
2、交通标志的设置
交通标志牌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指示道路行车,一般在道路醒目位置设置,以便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能够将路况信息、通行规定等及时告知给驾驶人及行人。道路交通标志则是将图形符号及文字等运用过来,对特定信息进行传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禁令标志,一般以比较显眼的红色来表示禁令标志,以便对驾驶人及行人的交通行为进行禁止或者限制,责令其将禁令标志表示的内容严格遵守下去;主要采用的是圆形和等边三角形,看见红色,就说明是强制性要求的规范。警告标志,主要是向车辆或者行人发出警告,注意危险,黄底黑图案,在行驶过程中,看到这种标志,需要注意前方的危险状况,及时应变。
在设置交通标志时,需要考虑如何将诱导信息准确丰富地提供给道路使用人员,将公路快速、安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将道路线形、交通状况以及沿线设施等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并且充分依据交通标志的具体种类来设置,要有效协调标志结构形式、位置及道路线形和周围环境,促使其更加的美观。一般情况下,要在道路右侧设置标志,车道划分及道路指示标志,如果无法设置路侧,可以运用门架式支撑,在公路上方安装,促使驾驶员能够及时看到;设置的交通标志,需要保证不同标志之间不会互相影响,且不会被其它结构物所阻挡;同时,设置的标志,需要给予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保证行驶安全;要控制路侧标志与路肩外缘的距离,一般保持在25厘米左右,要将2米左右的净空设置于标志板下边缘及紧急停车带外侧路面之间,标志如果设置于公路上方,则需要控制板下边缘和路面之间有小于5米的净距。如果需要将两种以上的标志设置于同一地点,那么就在同一根标志柱上安装,但是需要控制在4种以内。
3、交通标线的设置
在设置道路交通标线时,需要将道路等级、路幅宽度、交通组成、流量大小及交通管理措施等因素纳入综合考虑范围,将道路有效面积予以科学利用;设置的道路交通标线,需要有流畅规则的线型,且与车辆行驶轨迹要求所符合,并且能够合理科学地衔接路段与路口表现;一般有白色、黄色和蓝色、橙色的道路交通标线,设置中,需要考虑各种颜色表现所代表的作用,避免混为一谈。白色标线主要是为了对同向行驶的交通流进行分割,黄色标线则是对对向行驶的交通流进行分割,或者是对同向的公交专用车道进行分割,蓝色标线是则是用来划分免费停车位和非机动车专用道,作业区标线一般采取黄色。在这些颜色标线的设置中,需要结合道路交通流,对虚线、实线及虚实线等形式合理采用。
4、规范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举措
4.1 对标志遮挡问题有效解决 交通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发挥职能,与城市绿化部门积极沟通,及时修剪那些可能会遮挡标志的树枝;尽量避免将与交通标志同颜色的广告牌设置于标志前后50米的范围内;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联系建设管理部门及城市规划部门,从城市新建、改建道路规划建设前期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设计道路横断面时,将交通标志设置需求纳入考虑范围,将低矮绿化带种植于交通标志设置位置。
4.2 对标志信息过载问题进行解决 依据相应规范,对同一地点的标志数量严格控制;对标志上文字数量严格控制,尽量用图案表示,文字说明的字数保证不超过6个汉字;对辅助标志合理设置,不能够注释标志图案;指路标志上一个方向地面信息控制在2个以内,距离信息和英文、拼音地名尽量不要设置,以便促使标志版面空间得到节约。
4.3 对标线设置的问题进行解决 要将国家标准要求严格遵循下去,道路中心线可以采用黄色标线,其他尽量不要用;要结合道路特点来合理设计,规范设置标线,保证有流畅的线条。
5、结语
综上所述,标志标线是道路交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将交通信息传递给交通参与人员,对交通畅通及安全有着较大作用。因此,在设置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来进行,规范、准确地传递信息,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建强.浅议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J].道路交通管理,2013,4(10):123-125.
[2]杨笑语.对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4(11):55-57.
论郑州城市品牌形象的标志设计 篇7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城市,标志设计
城市形象标志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而是导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其识别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传播来展示城市的独特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的信息。城市独特性首先指它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其次是它对这种差异性的不断创新以及保持。城市的同一性是指一个城市的各个环节以及在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贯通, 最终形成城市统一性的特征。城市形象设计就是要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实现各个要素和传播过程两个方面达到独特性和同一性的最佳统一, 即用内在同一性的方式服务于具有独特性的城市形象塑造。
由此可见, 中原经济区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和图形的绘制, 而是一个以文化为根基、特色为中心、理念为先导的系统工程, 必须站在建设和塑造郑州城市整体形象的战略高度。
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核心价值的研究
城市形象标志是城市与公众进行信息、思想交流和联络最便捷的工具。它传达了城市特定的信息和理念, 这些信息和理念一定是最核心、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因此, 了解和掌握郑州城市形象的核心价值是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重要环节。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一种印象和评价, 是人们通过对城市的了解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后对城市的直接感知。但是任何人所感受到的城市形象绝对不可能是这个城市的全部, 其仅仅是对这个城市的局部认知, 这种局部认知是人们心中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局部感受常常被认为是对整个城市的感受, 并且, 这种感受很容易演变为人们对整个城市核心价值的认知。城市形象标志设计要特别注意抓住公众的这种心设理现象, 着力表现城市最突出的方面, 即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实际上, 所表达的主题魅力越突出, 那么这个城市的个性就会越鲜明, 城市形象设计就越有竞争力。
通过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得知市内外公众对郑州的印象大部分停留在“黄河之都”、“炎黄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上, 其中, “黄河之都”被提名最多。黄河诠释了这个城市的“伟大坚强”, 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同时代表了郑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黄河之都”这个形象比较大气, 对内有巨大的聚合力, 对外的影响力也比较大。尤其是“黄河之都, 中国郑州”的郑州形象宣传片在央视走遍中国等媒体进行先入为主的适时传播, 成功抢占了受众的记忆点。在黄河流域的城市很多, 虽然像兰州、银川、西安、洛阳、济南这些著名的大中型城市都和黄河沾亲带故, 但是, 能用“黄河之都”作为形象识别的城市在中国只有一个, 那就是郑州。
通过以上信息, 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郑州作为一座黄河边的现代化都市, 是黄河大统一思想基因的传承, “黄河之都”的城市定位, 传递出了郑州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所以, 我们在进行核心价值提炼时, 应着力将郑州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将郑州的现代化因素表现出来, 塑造出黄河岸边一个现代而富有活力的都市形象。
对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概念以及主色调的研究
在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中, 我们要把相同的标志、字体、颜色设计成一致的视觉传达系统, 所以, 在设计进入阶段, 我们首先必须经过系统的探索, 确定设计的概念和设计的主要色调。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设计概念演变为视觉传达的符号, 明确的设计理念是视觉传达的基本依据。因此, 我们要在标志设计的主体概念及色调的运用上进行研究。
首先对主体概念的诉求倾向:文化概念为第一取向, 建筑概念为第二取向, 山水概念为第三取向。浓厚的历史文化一直是郑州的一大特色, 所以以文化概念作为第一主体概念是无可厚非的。对主要色彩的诉求倾向:绿色为第一取向, 其次是红色, 黄色和蓝色为第三取向, 说明郑州城市形象标志的主色调应该是绿色, 红色和黄色作为辅助色。绿色最能代表郑州人“蓬勃生机”的精神风貌, 和郑州作为“阳光绿城、和谐绿城”以及“建设卫生城市”这一形象甚是符合, 同时也能表现郑州在开放性的大环境下,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红色凸显了郑州人民的热情、积极和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黄色是设
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所以最能表达郑州浓厚的历史文化。
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表现形式的研究
对郑州城市的核心价值、形象标志设计的主体概念以及主色调确立后, 我们还必须呈现出用来传达郑州城市形象的视觉表现的形式, 使整个过程有始有终。城市形象标志不是商业性标志, 不应该过分地展现其商业气息, 我们应该传达出其代表一个城市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因此, 在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中, 我们要特别突出它的识别性、功能性、独特性等特点。当然, 我们也应该遵循标志设计的艺术表现规律, 呈现其符号美、凝练美等特点。将其外在表现符号与其内在特质相统一, 引起公众的注意并产生兴趣进而对其进行深刻记忆的效果, 最终达到传播城市形象, 吸引人才、旅游、投资, 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
根据以上研究, 笔者设计出了几个与研究相符的标志, 分别为设计稿1、设计稿2、设计稿3。
设计稿1说明:以塑造黄河边上一座现代化都市为主体设计, 三个椭圆代表黄河水, 用水面平静的状态一改过去黄河奔腾泛滥的形象, 与“自然和谐、生态和谐”相呼应。以水面初升的太阳做衬托, 凸显郑州新生、现代化的活力城市形象。整个标志简洁、大方, 容易记忆。
设计稿2说明:同样以塑造黄河边上一座现代化都市为主体设计, 标志下部分以抽象而尖锐的粗画笔来表现黄河水的奔腾之势, 象征着郑州城市经济、文化等的飞速发展, 意喻郑州的文化会像黄河之水一样源远流长, 郑州的经济会向更广更远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把“郑州”拼音首字母“ZZ”表现其中。整个标志以绿色为主要色彩, 用以表现郑州作为“卫生城市”、“和谐绿城”、“生态城市”的都市形象。整个标志简洁、大气, 容易记忆。
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 篇8
1 城市意象中的广播电视塔
美国教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认为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各元素与时间过程、移动元素(人类及其活动)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可阅读性”和“可意象性”,具备为人们创造一种特征记忆的能力。[1]其中,尤以城市空间节点和标志性元素对城市的影响更为重要。英国学者克利夫·芒福汀也提出:“……地标在产生可记忆的城市景观方面也有重要使命”。[2]广播电视塔所在城市位置、规划地块、交通环境、建筑形体、体量高度、视觉辐射范围理应完全契合于凯文﹒林奇的五要素。广播电视塔建筑及其环境对于市民来讲,感受范围广、视觉突出、印象深刻,作用于观者视觉感受形成对城市感知的心智地图,通过城市天际线的特定轮廓或者建筑与环境的识别特征认知这个符号,或与城市其他标志物组成连贯的建筑环境符号序列形成视觉语言,加深对城市的记忆。广播电视塔所营建的环境的意义同观者的意识形态发生关联,成为特征城市的表征。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和其环境可看作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同类城市的类比坐标,帮助人们感受不同城市的城市风貌。当然,单纯依靠一个建筑物的影响力就能感知城市的说法并不合理,标志性建筑也必须要融入城市,既当主角亦为配角,既是主景又为底景,通过建筑群的和谐空间关系疏密有致、布局错落有序、形象主从适宜、形体高矮得当、图底关系适中,城市的“可阅读性”和“可意象性”的和谐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 看与被看——城市中的建筑景观与景观中的城市(图1)
阿托艾(Attoe)论证说,天际线已成为“一个城市主体的主要象征……城市标志。”……在有的城市里,会有某个单个物象在整个天际线中居于统帅地位从而囊括了该城市的整体形象。[3]标志性建筑和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它集中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它是区域范围的主体和中心,成为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建筑。在人们对城市体验的心理认知地图中,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意象诸要素中居统领地位,它是城市意象的基本结构。现已建成的国内外的广播电视塔,大部分都选取在城市开阔区域,依托城市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使得广播电视塔成为在城市中风景的视觉中心,成为城市中的亮丽景观。人在远景、中景、近景等不同距离进行建筑审美,感受工程科技带给人的心灵震撼,由对超高建筑的技术审美过渡到人文情怀审美。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外滩观赏浦东新区的城市天际线,在世纪大道欣赏建筑物的全貌,在登塔广场仰视建筑物的宏伟气势,不同的视距感受不同。
观光功能是广播电视塔的主要使用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建筑属性不同。高层办公楼、酒店、住宅等建筑也可观景,很少有360度全方位的公共观景空间,且更偏向于对内部有限的使用人员开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开放型的观光建筑。而广播电视塔位于一定高度的观光层建筑平面布局,由中央核心筒外挑结构建立环形空间,可以以广播电视塔为中心,圆形360°全方位观景,城市风貌成为景观,从高空立体感受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视距深远,独特的观景体验聚集游客吸引力,广播电视塔由功能性建筑转型为城市旅游热门景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特征和环境风貌,法国埃菲尔铁塔、加拿大CN塔、俄罗斯电视塔、澳门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塔等广播电视塔的运营实践,游客如织,都验证了城市景观被看的无形价值。
3 广播电视塔的选址(图2)
城市空间是人感受事物的主要场所,脱离城市空间,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就失去其“标志”意义。广播电视塔塔址选得好否,不仅对城市景观有增色添彩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增加参观游览的流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4.]充分考虑到广播电视塔既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又是观览城市景观的观景点,要处理好看与被看的关系,城市规划中的选址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综合比较国内外广播电视塔,在城市中的选址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1)轴线对景型,如埃菲尔铁塔、西安电视塔等。以西安电视塔为例,选址位于西安古城中轴线南端,成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的符号;(2)自然借景型。如天津电视塔,选址在青年湖公园湖中心,湖光塔影,别有意蕴;中央电视塔,西邻玉渊潭公园,建筑与公园互相借景,相互映衬,丰富视觉感受;(3)临江(海)开阔型。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位于黄浦江江湾陆家嘴区域,开阔宽敞的江面宽度与建筑本身体量相适应,外滩成为展现当代现代化大上海的观景点;澳门塔,依海而建,将澳门三岛甚至邻城珠海的风貌尽收眼底;(4)依山独立型。如斯德哥尔摩电视塔,武汉龟山电视塔,都是依靠自然山体,抬高建筑相对高度,依山就势而建,具有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宏伟气势;(5)集合景观型。可看作是上述4种类型的集合,广播电视塔选址在城市景观的丰富区域,利用广播电视塔建筑高度超高,高空观景视野开阔,城市与自然景观一览无余,城市建筑群、山峰、水面、道路、桥梁、树木尽收眼内,可理解为是一种集合性读解城市景观的布局方式。
4 广播电视塔的建筑景观内涵
美国学者芒福德说到:“城市的构筑物,假若不能悦人眼目,动人心弦,那么尽管大量使用技术力量,也不能挽救构筑物的无意义。”[5]芒福德的观点强调了建筑不仅仅是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还要给人带来愉悦,即要使人感受到使用的愉悦与审美的愉悦。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担负的人文使命、精神意义远远超过普通建筑。意大利建筑学家阿尔多·罗西提到:“人们会尤其强烈的感受到这类建筑物在历史中容纳多种功能的能力以及建筑形式完全超出于这些功能的魅力。正是形式感染了我们,它给我们经验与享受,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6]罗西的观点认为建筑超越物质性可达精神性,使观者产生认同,并建立独特性的城市结构。
广播电视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对城市景观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的表达起着独特的作用,又符合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和谐原则,需要表达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地域特点,通过建筑形体、结构、色彩、材料等技术语言诠释建筑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城市空间不仅是物质的空间,更是文化的空间,空间竖向形态不仅要考虑其物质层面,更要考虑其文化层面。广播电视塔在设计和建设时,不仅要表达高科技的工程技术语言,也要注重文化层面的建构,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创造出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如中央电视塔,由塔基、塔身、塔楼(发射观光功能楼层)、天线桅杆四部分组成,采用祈年殿式的重檐形式创造塔座,圆形混凝土核心筒从地面半径逐渐收缩升高到223m处,筒径半径向外挑出10m,形成一宫灯形的塔楼,建筑造型处理手法与北京作为古都皇城的历史特征相结合,在现代性的建筑类型中创新性的表达了地域和历史文化,与北京的整体城市氛围相得益彰。
5 广播电视塔建筑区域环境景观的营建
景观具有功能性和艺术性,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还应具有审美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场所精神,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段义孚认为:“场所就是一切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场所又是组织起来的意义世界。[7]霍尔认为设计的思想和概念是从感受场所开始孕育的,在一个将建筑与场所完美的结合起来的作品中,人类可以体会到场所的意义,自然环境的意味,人类生活的真实情景和感受,以及人造物、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8]人们对建筑环境体验超越建筑环境的物质性,更追求一个整体有序的体验景观结构的建立。这样的建筑环境,是综合性、秩序性、活泼性、文化性、生态性等多重因素复合的景观,尽管大多时候,人们并不可能详尽全面了解建筑环境的这些特性,但通过体验性的过程,通过部分而感知全部。广播电视塔的主要使用对象是观光游客,环境设计中交通组织的集散性、便捷性是功能使用的前提基础。大部分广播电视塔都位于城市主干道附近,内部设计较大的集散性广场,能够满足使用功能。但由于规划用地的局限,设计定位的缺失,也可能考虑城市大环境格局才是广播电视塔的广义环境,从而忽略了自身小环境景观的艺术化、人性化、场所化设计。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小环境的组织,由于用地的局限性,仅仅营建了入口广场,兼顾演出、庆典仪式、疏散等功能,绿化很少,可供人停留参与活动的空间狭小,除建筑物本身形象外,谈不上有良好的自身环境景观,更不用说建立自身场所精神话题了。
6 广州塔建筑及其环境景观设计
6.1 项目概况
广州塔总用地面积约17.6hm2,呈不规则的倒梯形,南北直线距离约600米。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广州塔建筑,二期为广州塔广场及地下空间。广州塔建筑高度600m,塔体高度450m,天线桅杆高度150m,是目前世界上的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广州塔集观光旅游、广播发射、文化休闲、餐饮商业等功能为一体,是广州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6.2 规划选址
2000年,广州市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提出“南拓、东进、西联、北优、中调”的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广州塔选址属于典型的城市对景型,位于广州市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的交汇处,是落实“东进”规划战略思想中的一个大型重要公共建筑。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经广州东站、中心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海心沙岛,以广州塔作为城市空间节点向南延伸。广州塔区域规划定位为城市游憩商业区,以广州塔为中心,结合广州塔广场公园和地下空间开发,整合赤岗古塔绿地公园,无论从城市新中轴线绿廊景观延伸角度,还是从城市功能配套内容上,都与城市有机结合,取得规划上的和谐。广州塔位置条件得天独厚,登高广州塔,俯览珠江在塔下环抱而过,北观广州珠江新城CBD商务区,海心沙岛,西瞰二沙岛文化休闲区,东视琶洲国际会展区,南向大学城文化教育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尽收眼底,将广州城改革开发以来城市发展的新面貌展现在眼前。市民在沿着珠江景观轴和城市新中轴线穿行,无时无刻都可感受到广州塔的存在,甚至在穿行广州东部城区的华南快速干线和东环高速时,广州塔勾勒出城市新区的天际轮廓线,印象颇深,增加了市民对城市意象的认知,赋予城市特征明显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图3、4)。
6.3 建筑形体景观
广州塔建筑形体为整体性镂空钢结构,高科技的工程技术的使用体现了建筑的时代性。广州塔由顶小塔底大的两个椭圆圆心相错10米,逆时针旋转135°而成,非对称的建筑塔体在塔身中部形成“纤纤细腰”,刻画了南国女性的柔美形象,被广大市民亲切的称为“小蛮腰”,建筑形体与市民审美认知在意境上产生了认同,得到了共鸣。原创建筑师设计理念来源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塔底大椭圆长轴方向与珠江景观轴平行,塔顶小椭圆长轴方向与城市新中轴线重合,巧妙的构思将广州塔的历史景观与现代城市发展轴线景观利用立体的建筑形体语言形成了逻辑上的统一,表达了地域性特征。由于是非对称塔体,环绕塔身观看广州塔,不同的角度视觉观感不同,强化了建筑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感知体验,增加了趣味性和艺术性。广州塔的独特形体突破了单筒体式“一杆穿一球”的传统广播电视塔的外观造型,取消了传统塔基裙楼,而以7.2m广阔架空广场取而代之,整体钢结构编织建筑表皮,加强了建筑外形的整体性和简洁性,钢结构即外观的创新性处理手法也一改市民一贯的广播电视塔的印象,为城市增添了活泼的元素(图5)。
广州塔的夜景照明设计一样让人难忘,建筑将约7000多盏RGB色LED投射灯固定在钢结构外框筒内部,通过内透光的照明方式照亮塔体,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处理手法,辅以灯光色彩、灯光运动、明暗变化等动态和静态的灯光照明组合方式,通过视觉的连续性,展现电视塔的外轮廓和钢结构外框筒肌理效果,使电视塔达到生动、活跃、活泼的个性特征。作为第十六届亚运会的背景建筑,其华丽璀璨的灯光效果,深刻在观者的脑海里。每天晚上,广州塔吸引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观赏灯光景观,梦幻般的广州塔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建筑物,更像一个城市的舞者,吸引市民聚集活动,广州塔区域成为富有生机的城市场所,强化了城市节点的功能,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图6)。
6.4 环境景观
广州塔环境景观的立足点首先要在城市设计上达到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又要满足广州塔使用的功能要求,划分不同景观功能区,组织景观空间序列,设置景观节点,让市民在尺度与空间上,形式与内容上加深环境体验,起到与广州塔建筑共同给力提升城市空间质量的作用。
为与广州塔在建筑体量比例上相均衡,在总体环境景观设计上,广州塔地面景观设计构图以简洁有力为原则,利用广州塔7.2m塔基结构平台与南部广场缓坡自然过渡,以突出环境设计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中央广场由南向北组织景观序列,从植被、旱地喷泉、绿化、广州塔建筑物直至北边临江亲水步道,让游人感受到场所变化带来的不同身心感受。开放式的中央广场既是旅游观光集散、游人休闲漫步的城市客厅,也将成举行重大活动、市民多元活动的亲民场所(图7)。
广州塔环境景观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大”的环境景观形式结构采用东西“绿化、广场、绿化”三段式,东西绿化以与广州塔建筑外轮廓相对的弧线划分广场界面,非严谨规则对称的平面布局力图强调环境与城市新中轴线向南延伸的语境,又寻求与建筑物相对应的几何边界。西边弧形绿化指向清代赤岗塔,在线形组织上寻求与历史建筑的定向关系,建立起形式与文化的联系。东边略弧形曲线向南延伸,象征城市战略规划的“南拓”不断发展。
2.“中”的环境景观形式元素母题选用
“椭圆”元素,广州塔周边中央广场铺地与两边绿化铺装分割整合设计为层层扩散的椭圆,构思来源于水之涟漪,将广州塔象征为水中仙子,在珠江河泛起涟漪,既达到景观形式与广州塔建筑形象的内容统一,又表达了艺术性和地域特征(图8)。
3.“小”尺度景观设计,绿化梯级层叠,
种植亚热带地方树木,设置地下空间的采光井和采光天窗,间中组织东西向人形交通便道和休憩小空间,布置座椅和小品,营造城市休闲绿色空间。市民和游客可以得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停留、交流、活动,感受标志性建筑聚集效应下独特的氛围,认同城市,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
7 结语
凯文·林奇说:“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9]标志性建筑易于被人记忆,形成印象,其意象性的城市地位远高于普通建筑。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结构和空间景观的主导,是体现城市意象和城市精神的主角,超越了物质层面有着更高精神内涵层面的诉求,广播电视塔也不例外。一个有特色的广播电视塔,属于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广播电视塔因其建筑和环境在城市中的标志性特征,对规划选址、城市设计和建筑及其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塔的案例也许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摘要:广播电视塔是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景观和观景双重特征,对市民的城市意象的形成有深刻印象。本文试从规划选址、建筑和环境等方面与广播电视塔建立城市意象的关联性,并以广州塔为例作出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塔,标志,建筑景观,意象,广州塔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5-67.
[2](英)克利夫·芒福汀;泰纳·欧克,史蒂文·蒂斯迪尔著.韩冬青,李冬,屠苏南译.美化与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1.
[3](美)高层建筑和城市环境协会著.罗福午,英若聪,张似赞,石永久译.高层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80.
[4]马家骏,许家奇,何建平.电视塔设计回顾及建塔经验教训[J].广播与电视技术,1998(5):64.
[5]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D].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9.
[6](意)阿尔多·罗西著.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
[7]沈克宁.建筑现象学[D].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2.
[8]沈克宁.建筑现象学[D].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9.
我国西部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探讨 篇9
关键词:西部,城市形象,城市标志
引言
城市是人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主要的场所。城市化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西部城市不仅要加大城市基础建设, 还要提升城市形象, 建立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标志”则是基本的核心的元素。
一、城市
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城市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
人类从小规模聚居于乡村聚落, 发展到农业时代城市出现了, 成为政治、军事、商贸的中心, 到工业时代, 城市发展进入高速时期, 现代城市包罗了社会经济、文化、工业、教育、贸易、科技等等, 居于城市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主流。
二、城市形象标志
1. 起源
原始图腾作为部落的象征, 是最早的地域标识, 可以看作是城市标志的源头。西方奴隶社会时期, 出现了城邦, 城邦用城徽代表自己, 用在战争、体育竞赛中, 城徽已经具有城市标志的概念。
2. 城市形象标志
文中探讨的城市形象标志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概念, 属于视觉传达研究的范畴。说到标志就会想到商标, 商标我们习以为常了, 而城市标志却尚属“新事物”。城市标志是将企业VI的理念运用到城市, 把城市类比成一个品牌, 进行形象策划、经营、推广,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为城市的发展、管理、交流服务。
现代城市发展策略已经向品牌营销的方向转变, 以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更能为其带来良好的效益。国外的城市形象标志设计, 进行得较早也较成熟, 像纽约, 首尔, 东京, 新加坡, 他们的经验值得国内城市借鉴, 我国西部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新形势, 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展经济, 对外引资, 城市对外交流必然增多, 况且竞争激烈, 城市推广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城市形象标志是有利的第一步。
三、西部城市进行形象标志设计的必要
1. 西部
西部地域广阔, 资源富集, 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差, 由于地理条件交通因素等, 经济落后, 城市建设缓慢, 城市化水平不高, 城市几乎没有形象管理及宣传。
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西部城市带来机遇。要实现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就要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外部投资, 打破长期封闭、自我克制、缺乏创新的旧观念, 强化形象意识。
近几年, 西部有些城市进行了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及推广, 如重庆的“双重喜庆”、成都的“太阳神鸟”、银川的“金凤凰”, 但大部分城市还没有被带动起来, 中小城市意识还不够。
2. 必要性
(1) 对外引资的需要
西部最大的问题的是贫穷, 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 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必要前提。
招商引资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招商引资城市得有自己的名片。外界对西部城市印象是落后, 一个全新的视觉形象, 首先让人眼前一亮, 再感受到城市的开放诚意和创新意识。比起文字图形信息更有优势, 能快速、直接地抓住人的视觉感官, 引起人的兴趣, 标志建立起第一印象, 再配合其他宣传方式, 效果会更好。
(2) 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现代社会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带动周边发展, 城市不停扩大, 成为人们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是必然的。
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 但西部的城市化还很低, 随着西部的发展, 城市化会提高, 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 在重视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 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标志属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是城市的象征, 力求用最少的元素, 表达最丰富的涵义, 所以不要小看了小小的一枚标志。
城市化使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出现了新情况, 要求城市理念也要创新, 城市CIS就是把企业CIS引入到城市, 形象标志属于CIS中的VIS。建立视觉形象, 一是为了形象宣传, 另外还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例如, 把形象标志延展至政府部门视觉系统、城市标识系统、志愿者服务系统、官方活动视觉系统、会议会展视觉系统等, 有利于政府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3) 城市对外交流的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 城市之间的距离悄然拉近了, 城市的对外交流频繁起来。
城市之间会开展活动, 政府也会组织一些论坛、会议、展览、经贸活动, 如2013年的《财富》全球论坛将在成都召开, 全球的经济精英聚集成都, 探讨全球经济, 对成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成都的形象也会得到巨大提升。
一年一度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是西部城市展现自己的重要平台, 除国内企业、城市外, 国际企业、团体也会参与。西部各个城市会布置展区, 这么多的城市竞相推广自己, 又在有限的展区内, 视觉系统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形象标志, 印象深刻、持久。其他交流活动中, 形象标志也有助于保持城市良好的形象。
(4) 居民对城市的价值认同
国内城市人口流动频繁, 给城市带来了不同背景的文化,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 城市里的居民, 需要对城市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认同。
西部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他们在城市工作、扎根。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长, 对土生土长的人来说, 熟悉理解这个城市, 但对一个外来人来说, 需要时间了解城市, 城市标志能有效快速地给他留下第一印象。城市标志浓缩了城市的文化、精神, 是让外来人了解城市的途径之一, 解读它就是在解读城市。一个成功的城市标志, 一旦深入人心, 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来人, 就是他们对共同生活的城市的价值认同。
(5) 城市营销的驱动
城市营销, 顾名思义将城市视为企业, 将城市的各种资源, 以现代市场营销手段, 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兜售。这些资源包括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及至城市形象等等。越来越多的政府认识到营销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在积极为城市定位、推广。这种趋势是市场经济机制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竞争是主题, 城市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西部城市要在城市竞争中, 为自己争取资源, 城市营销就显得必要, 营销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就是形象标志的设计。
四、有效实施与推广
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对象是城市, 最终的结果代表着城市, 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公共性, 其影响较大要谨慎而为, 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挥好作用, 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
政府倡导、组织、推动, 但毕竟隔山如隔行, 政府不懂设计, 不懂市场营销, 这就需要专业的营销策划机构来具体实施。一方面是政府的职能作用, 一方面是市场运作。政府倡导, 营销机构营销, 双方交织协作。政府要尊重市场机制, 在广告媒体投放上花精力、资金, 营销机构在推广时也要考虑公益性、社会性、政治性, 不能过度商业化。
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 篇10
1. 城市标志形象设计的含义和起源
城市形象标志, 顾名思义, 就是深刻的挖掘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现状、未来等元素, 经过解构、重组为表达一个城市形象和理念的视觉符号。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最早的形态是封建时期贵族或领主在城堡使用的印章、标记等, 当这种标记延伸到城市时就成为了最早的城市标志, 这些标志大都来由姓氏字母、神话历史和动植物图案等内容组成, 既是一种身份权利的象征又起到装饰的作用。
2. 符号及其内涵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符号是由文字、图形、色彩三部分共同构成的, 它们不是作为孤立的符号存在, 而是组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视觉符号中包括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图像符号是通过对本身的真实描写或者模仿来表现对象本身的, 它必须与对象本身的某些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特征相同, 真正的图像符号就是被表征对象的一种特征[1]。
3. 中国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视觉符号解析
近代中国城市标志设计最早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台湾的彰化县鹿港镇的城市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由台湾形象策略联盟设计完成。香港是中国第一个进行城市品牌设计的城市, 在2001年, 推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标志。近年来, 受到香港及其它国外城市的影响, 中国多个地方都在紧锣密鼓的设计自己的城市形象标志。在城市标志设计中, 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文化内涵, 传达出特定的信息, 标志不仅是一种符号, 同是它又是一种传达媒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就是多种符号的结合体, 笔者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对中国的城市形象标志设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3.1. 城市特色建筑、景观的符号化表现
视觉符号是指人类通过自己健康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观察到的表现不同传播功能, 具有形状和色彩的符号。提到巴黎我们年会想到埃菲尔铁塔, 提到北京我们会想到天安门、故宫、天坛、鸟巢、国家大剧院等耳熟能详的建筑景观, 这些都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 能将整座城市的魅力传达出来。很多时候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或者认同感都来自一个城市的特色建筑、景观。河北省承德市2011年征集了自己的城市标志设计, 当时的征集口号是“避暑山庄, 和合承德”, 根据这个主题口号进行设计创作。避暑山庄享誉全国, 标志以避暑山庄内的丽正门为创作原型, 与承德的开头字“承”结合, 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塑造和强化了城市的特点, 将复杂的建筑简化成简洁的图像符号, 使标志本身成为承德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增强了认同感, 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3.2. 地域特征的符号化表现
大自然赋予每一个城市独特的地域特点, 这种特点具有唯一性, 不一样的气候、地理条件孕育除了不同的文明。在城市标志设计中, 要使这一符号准确的传达语义, 组成该符号的每一个子符号都应该有这个城市的个性特征, 才能承载起城市的视觉语义。威海的城市形象标志以威海的地理地貌特点设计而成, 标志将威海的拼音“weihai”和山、海、浪花这些符号相互交融, 形象独特鲜明, 色彩绚丽大方, 这些符号的完美交融很好的展现了海滨城市的视觉语义。由地域性的表层元素延伸到挖掘地域性文化价值内涵元素并巧妙转化呈现, 设计开发的标志言简意赅而内涵旷远, 成功表现该区域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取得受众眼前的认知和心中的向往[2]。
3.3. 历史文化的符号化表现
一座城市长则几千年短则几十年, 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 这些独特的文化是整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它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取代性。每个人都会因为生活在一座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城市而自豪。城市的每一个发展印记, 都有一个或多个代表性的符号。无锡的城市形象标志就是以吴文化为基础, 以出土文物玉飞凤为造型符号, 造型秀逸, 展示着无锡的聪慧灵秀、祥瑞腾飞。秦皇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它的城市形象标志以“秦”字为创意点, 采用秦始皇求仙入海处始皇求仙的酒爵作为视觉符号, 突出了秦皇岛市名来源和悠久的历史, 古铜色渐变的色彩, 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感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3.4. 城市发展精神与理念的符号化表现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精神和发展理念, 这些精神和理念都是非物质化的, 需要倚助某个具象的符号得以实现。这类象征符号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2011年深圳也曾大张旗鼓的征集自己的城市标志, 结果仍然是没有选出合适的标志。笔者曾见过洪卫先生设计的深圳的标志, 以1979年, 一位伟人在南海边画的圈为符号并与深圳二字结合, 一个圆圈, 代表着初始、起源、发端, 是中国新时代的起点, 是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非常的现代, 极具延展性和推广性。
任何符号都不可能单独的和其他符号不相关联的出现, 不可能去谈论一个单独的、孤立的符号[3]。在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中往往并不以单一的视觉符号进行设计, 很多时候是以上视觉符号的综合体。好的标志设计, 不单追求外形的拟真, 也是一个探索、发现、欣赏的过程, 因为只有这样, 传达的设计主旨才能产生耐人寻味的影响力[4]。
4. 结语
城市形象标志将多元化的城市的显著特征幻化成一个简洁、综合的视觉符号, 在精神层面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和归属感, 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推动城市的发展、强化城市特征, 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的视觉设计起步比较晚, 还处于发展阶段, 目前很多的城市形象标志设计还存在概念陈旧、符号雷同等问题, 城市营销的理念还没有形成, 使我们的城市标志很多还停留在仅仅是一个标志的阶段, 缺少符号的衍生和扩展, 造成很多城市的形象标志显得单薄, 不能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 伴随着设计的发展和对设计认知程度的提高, 中国城市形象标志也必将日趋完善和成熟, 成为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本泽伊丽莎白·瓦尔特著徐恒醇编译.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黄军.旅游品牌标志设计的地域性元素研究[J].包装工程, 201009 (18) :138
[3]德马克斯·本泽伊丽莎白·瓦尔特著徐恒醇编译.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 篇11
[关键词]设计元素;云南;地域文化;符号特征
一、背景综述
昆明新火车南站是云南进入“高铁时代”的交通标志性建筑,其战略地位和联通价值可谓意义重大,新南站的整体建设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同时也是城市形象中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表现,结合火车站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以及建筑功能需要,展现出作为“云南窗口”或“印象昆明”的标志性符号体系。作为功能性要求较高的主题设计课题,一方面,需要把人们对于“云南印象”的抽象描述和具象图像进行转换,从设计信息编码到观众识别解码,设计提炼并转化为公共容易识别的标志性图案;另一方面,作为云南元素的主题设计,造型纹样、材料肌理、色彩搭配、远近距离效果等方面是否符合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呈现效果的需要同样繁杂细致,工作流程的每一细节变动都会直接影响施工的进度,因此设计工作的责任与意义重大。地域文化中标志性元素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基础资料的整理、方案线索的找寻,到每一种可行性方案的设计尝试都会经历较长的设计实验过程,从看到的希望到放弃的挫折,直至最终效果的确定,各环节工作紧密相扣,部门配合相互影响和制约,以下通过设计流程的局部分析向所有参与这项系统设计工作的人员以及若干被淘汰的方案致敬,正是这些系统性的设计为最终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与支撑,为“云南高铁”标志性建筑图形图案元素的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二、昆明新火车南站标志性元素设计思路
昆明新火车南站标志性元素设计思路基本流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整个设计项目关于“云南主题元素”的设计定位与信息分析。按照最能体现云南特色的视觉形象要求,梳理出四条线索,分别从九个方面进行云南主题元素图形图案的设计表现与研究。下文将系统阐述这四条线索和九个方向(图1)。
线索一,云南的自然印象,以云南自然地理、人文风情和动植物元素作为主题的设计线索,包括动物、植物、地理、人文、综合(复合)元素等五个方面。
线索二,云南的历史文化,以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古滇青铜文化作为主题元素,包括:古滇青铜文化中的铜鼓、太阳纹、贮贝器、狩猎、战争、人物、建筑纹饰等涉及云南远古“昆明人”起源、生活、宗教、农耕、战争等题材的艺术形式,古滇青铜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全国都具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代表性,是能够体现云南主题形象的重要视觉元素。
线索三,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26个民族分布云南各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不同的民族在服饰、建筑、宗教、艺术、装饰、舞蹈、民俗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符号象征,例如:西双版纳傣族的孔雀舞i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石林彝族的阿诗玛;红河哈尼族的农耕梯田……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出云南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特点,是最具云南风情的标志性元素。
线索四,云南的本土文化元素,云南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是基于“茶马古道”贸易运输所形成的“马帮文化”;以及以丽江纳西族为代表的“东巴象形文字”符号文化,这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仍然在使用和传播的“活的”象形文字,是众多学者、专家研究云南的切入点之一。
下面以“线索一”作为分析案例,具体谈谈相关主题设计方向是如何开展设计工作的。
线索一,云南的自然印象,以云南动植物为主题的设计线索。这条线索选题的理由和依据是针对云南对外形象中所长期形成的,给予人们最深刻的“印象特征”来确定的。云南被称之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云南省的视觉形象定位与宣传口号是:“万绿之宗,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特征给予人们对于云南“自然而然”的区域印象,因此从自然主题方向寻找创意元素就显得合情合理且必要了。依据“线索一”方向,可以整理出五个方面主题元素进行设计对位,分别是:1、自然主题——动物元素系列;2、自然主题——植物元素系列;3、自然主题——地理元素系列;4、自然主题——人文元素;5、自然主题——综合(复合)元素系列。
每个主题系列按照方向性、标志性、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原则,攫取最能体现云南特色的具象视觉符号进行设计延伸。例如动物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孔雀图案、亚洲象图案、金丝猴图案、犀鸟图案、蝴蝶图案等;植物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花卉元素,特别是山茶花的形象,作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的标志性花卉,山茶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设计元素;在地理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是:云南的“云”的图案。云南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江河湖泊众多,树木葱绿、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最能浓缩体现云南的地理印象;”在人文风情元素方面,云南的建筑装饰纹样,宗教民俗文化中的甲马、神路图图形,吞口、瓦猫文化等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符号特征。在确立了第一阶段线索,划分出主题元素设计方向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针对主题元素的图形图案设计,此过程需要经历五个步骤,第一、是针对主题元素的整理和提炼工作,需要按照元素图形的“标准化形象”进行视觉设计概括、修正与规范,设计成标准的矢量图形。第二、根据标准矢量图形进行合理的解构或重构,提炼出有價值的图案信息,删除繁杂琐碎的局部细节,通过“群化”组合以及形式美法则的构成规范,形成新的、标准化的图形图案设计。此阶段工作重点是保留元素图形的精神与识别特征,在视觉形象上面重新提取加工、删繁就简,既要保持元素图形的识别特征,又要符合新的时代气息以及环境运用的视觉美感。第三、针对新方案视觉效果的横纵向比对,结合每一个方案的设计侧重与寓意象征,从不同方案的对比中找寻最佳的设计构成与视觉效果。第四、挑选最佳的设计方案运用到实际的环境空间中进行效果实验,综合评估设计图形的整体运用效果,包括:造型比例的尺寸大小,空间环境的色彩对比,材料肌理的运用选择等几个指标,从中确定最适合的设计组合方案。第五、进一步对挑选出来的方案进行精细化的修正、规范与制图,形成确定方案的正稿并编号归档。第三阶段,正式设计方案提交实施方审阅,听取方案建议或意见并进行修正调整,方案修正确认后,由制作单位按照1:1的比例制作实物模型,并对制作材料、肌理、大小、组合形态、加工工艺等技术与施工环节进行论证,如出现设计问题,还需要重新对方案进行设计修正,如实验通过则作为正式方案选择运用。第四阶段,针对正式方案撰写设计研究报告,进行方案的商业注册以及后续运用延伸的规范整理、宣传与推广。
nlc202309082038
三、昆明新火车南站羽翼型外墙图形图案的实例分析
昆明新火车南站羽翼型外墙图形图案设计是本次设计工作的重点,项目建筑方案定位于云南“孔雀开屏”的造型图案,总体建筑面积巨大,图形元素的设计要求能够运用在立面、转角、组合、构成、发散等不同方面,每个方面均需要体现出良好的整体性和视觉效果。图形图案元素的设计与总体建筑风格在概念上相吻合,既要突出云南元素的符号化识别要求,又要和建筑造型的结构相结合。具体说就是在每一局部空间设计上面,要求能够展现出主题设计元素的材料肌理效果,图案的组合构成符合上、下、左、右四周发散的“四方连续”构成要求,同时在带有倾斜角度的“骨骼”框架上面延伸自如,形成完美的视觉与运用特效(图2)。
从设计元素的选择与定位策略上来看,云南的标志性符号除了“云彩、自然、孔雀、大象”等直接的、共性的元素之外,“花卉”的主题与概念也非常适合。昆明被称之为“春之城”,昆明的城市形象广告是:“昆明天天是春天”“春城无处不飞花”更是对昆明这座城市形象最直观的表达。
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代表性花卉都是“山茶花”,山茶花代表了云南花卉的区域性特征和普遍性印象。云南的花卉产业同样是全国最专业、最全面、最完善的集种植、生产、加工和交易为一体的中心。亚洲最大的鲜切花拍卖市场就座落在昆明的呈贡斗南,每天从斗南市场交易出去的各种花卉占了全国花卉市场的七到八成左右。花卉产业已形成规模和体系,鲜花饼、花茶、花饮料、精油、干花饰品、天然色素加工等都十分发达,云南的花卉形象是综合的、自然的、长期形成的,花卉的整体形象能够代表云南昆明的地域形象。
从设计表现的角度来看,在共性特征中寻找个性差异,是设计创意和表现的精神所在,花的形象如果脱离某一具体品系的特征束缚,以花卉共性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寓意象征,那么花卉的图形图案元素提炼就如同“云南彩云”的图形元素一样具有明确的识别性和指代性。因此,在表现花卉元素的设计过程中,是以“一枚花瓣”的元素作为设计基本型展开的,通过设计构成中的群化原则,以“水平推移、同心缩放、中心旋转、镜面反射”四种不同构成方法,设计表现出花卉图案的多样性组合式样。这个图案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观众无论从那一个角度去看,都是完整连续和饱满的,图案构成能够无限延展成“四方连续”纹样。
从运用实施的效果来看,花卉元素图案,还需要通过“图与地”的反转变化,“阴纹与阳纹”的凹凸起伏来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图案材料与肌理的变化十分丰富。此外,图案线条的宽度、深度、色彩、大小、组合变化、倾斜角度等的效果选择和运用,都会为实际环境运用带来相应的影响和变化。
下面通过完整的设计流程来展现山茶花主题元素如何进行图形图案图解,让繁复的图形通过设计逐渐转变为简单的符号,再借助基本型的群化构成法,重新创造和表现出新的方案效果。在创造出的图形图案中挑选出适合的方案,通过精细化的设计修正和运用效果实验来找出最佳的搭配与实施方案。
表1展现了山茶花元素的图形图案设计演变,该图表反映的是从元素写生到逐次提炼简化的过程,在保持花卉基本识别特征的基础上,分解和提炼出花卉元素的基本型(基本型:为不可再拆分的形象图形),通过对基本型的不同搭配组合、构成,在方向和形式上形成新的图形图案构成。
表2表现了山茶花元素基本型群化构成设计演变过程,设计过程中分别从两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到最多八组的群化构成组合效果,设计中最多采用的是“中心旋转”的构成方法与表现手段,从若干设计组合效果图中选择相对适合的方案做对比图表,通过对比图表的比较与筛选,最终选择相对合适的方案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与运用。
表3展示了山茶花元素群化设计构成方案的“精细化”修正过程。经过设计试验与对比,五瓣花瓣的花卉构成相对更加稳重和适合,能够代表花卉的基本特征,同时便于识别和运用组合。在精细化处理过程中,对所有细节做了规范设计,能够满足标准化的出图与制图要求。
表4为山茶花元素图案造型“倾斜度”的变化与运用对比,比较了从旋转倾斜10度到110度的茶花图案变化,这个环节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图案元素运用到实际建筑环境中的构成角度是否便于制作、视觉效果是否更美观、搭配组合是否更合理等几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比较的。其中旋转倾斜20度的方案是设计中相对更适合的方案。
表5为山茶花图案明度色阶搭配对比,左边图为背景色从明度K10度到K100度的色阶变化,茶花造型图案在不同明度背景上的色彩变化要求。在明度K50范围内,图案造型保持本色色调能够体现出最佳的识别效果,相反,当背景明度超过K50度以上时,茶花造型图案需要反白,形成“图与地”的反色对比效果,这能保持图形图案最佳的识别性。右图为山茶图案运用在白色背景上面,明度色阶从K100到K10度的视觉对比感受,从中我们能够选择不同环境中较适合的材料色彩进行运用。
以上几幅图为山茶花图案标准造型的倾斜度稿、墨稿、线稿、反白稿的横向对比图表,这一步骤为下一阶段图形图案的“四方连续”组合与构成做了参考(图3)。
表6为山茶花标准图案“四方连续”运用效果对比,需选择不同背景、明度、线稿的组合构成,形成大面积搭配组合的实际效果,此图为部分实验对比图表(4-6)。
四、项目设计的实施效果归纳与总结
以上是针对“昆明新火车南站羽翼型外墙图形图案”的设计流程与表现说明,在整个设计表现的过程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线索和方向,总体的设计要求与基本原则遵循三点,第一,设计目的与目标的针对性,结合项目主题定位与环境功能需求,站在主客体互换的角度来看待设计方案的选择,通过设计师符号编码和观众视觉解码的双向互动,来形成设计主题定位与运用效果的识别,这是每一主题设计元素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设计语言的选择与诉求,作为火车南站这一公众场所的“视觉识别符号”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图形语言”的表述与信息传达。广大的旅客来自于不同的地域、环境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來到新的、陌生的城市,走出、走近车站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们所看到的视觉形象、符号代表了什么?对于这些图形图案符号所蕴含的故事与寓意是否能够被解读?优秀的图形符号设计应该具有“跨地区、跨语言、跨文化”的通用识别性,但是,地域文化的特征又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个性,因此,如何在这一矛盾中选择与平衡是“图形语言”传情达意与传播推广的重点和难点。第三,设计表现的形式美感塑造,视觉符号的识别与传播需要经历一个“吸引、注意、兴趣、了解、记忆和行动”的递进过程。没有注意,无法产生兴趣;没有兴趣,形成不了记忆。这一过程的核心是提醒我们注意,无论多有思想和内涵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优美的、漂亮的、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无法引领观众认知并表达其思想和内涵的。因此,如何把主题设计方案的艺术效果恰当地呈现出来,是最终实现设计构想的重要步骤。最后,设计方案的运用与实施,这一过程涉及到环境空间、加工工艺、材料制作、尺寸大小、距离远近、视觉感受等评估指标的综合,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最终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广大受众的视觉感受,本次设计方案的最终实施为地域性文化中的标志性元素设计与表现提供了实验的场域和探索运用的过程,在此衷心祝愿云南开启“高铁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的标志性设计元素能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传达美好的云南印象。
城市标志色 篇12
一如黄色之于柯达,红色之于可口可乐,绿色之于富士,明黄就是中国古代皇城的标志色,非是真龙天子及其族类不得使用,胆敢违禁者杀无赦、灭九族!紫禁城是一个黄色的世界。我常想世界上的色彩很多,为什么当初的皇上选择了黄色而不其它色彩来作为皇家的标志色呢?当然可以有各种解释,譬如说黄色是土地的象征,黄色代表中央的方位等等。但是,如果仅仅从色彩学的角度去考虑,可以说这种选择是相当明智,而且相当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在诸多色彩中,黄色的波长仅次于红色,但它在空气中的穿透力最强,它对人的视网膜所造成的刺激也最大,最容易被人所发现,所以现代城市中很多表示危险的信号都是选择了黄色。蓝色,这是祖宗祠庙建筑的标志色,天坛、地坛和社稷坛都是蓝顶,王族诸侯则用绿顶,有的用黄瓦剪边。凡此种种,说明古人对于建筑物的标志色非常之重视,限制也是相当严格的。
严格的限制之下也会出现许多佳构。皖南一带是徽商的聚居地,由于有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规定,禁止民间百姓之家用琉璃瓦彩顶,禁用朱门朱柱彩画,所以那里以民居为主的建筑就不能象京城里以皇室为主的建筑那样富丽堂皇,五色斑烂,而全部是黑瓦白墙。一眼望去,清一色的黑、白、灰所组成的世界,被青山绿水映衬着,非常清纯和明净,具有中国水墨画似的情韵,别有一番意境。黑、白、灰当是中国许多城镇的标志色。
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有自己的标志色。佛教以黄色为上乘,缅甸和泰国的城市便是一片灿烂的明黄。伊斯兰教以绿、白为标志色,有很多中东国家的城市建筑物便是青一色的绿、白世界,也很漂亮。古希腊人崇尚纯白,他们选用洁白的大理石来构筑自己的神庙,那些遗存的建筑物在湛蓝色的爱琴海的映衬下,映着南欧灿烂的阳光,有一种说不出的壮丽和纯净。有很多东欧的小城,全都是由红色的屋顶和白色的墙所组成,也很漂亮。世界是有很多城市因为它的标志色而获得了"青城"、“白城”、“蔷薇色之城”等等的美称。
【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论文】推荐阅读:
城市标志色09-04
城市标志的创意来源06-01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09-04
传统文化标志设计论文06-07
标志性景观建筑05-24
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09-28
现代标志设计06-12
品牌标志设计06-21
标志设计实验报告08-26
现代标志的设计方法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