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2024-10-02

浅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精选8篇)

浅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篇1

浅谈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从使用功能上面来考虑城市道路设计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城市道路设计应以总体规划同交通规划相结合。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我国的现代城市道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比较晚。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城市道路交通的增长速度比城市用地发展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更快,根据我国的国情,设计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经济、技术创新、全寿命的态度去进行设计工作。本文通过对以往的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些体会对以下内容进行讨论。1城市道路总体规划

任何建设工程都是一样的,必须有远景规划。城市道路也必须服从整个区域、城市的长远规划,道路设计的根本依据是批准的规划,无总体规划,只着眼于局部地区,将来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局部的不协调,给子孙后代带来败笔、遗憾。设计不能大跃进,无详细规划,不论道路、桥梁、管线、绿化等,势必留下设计隐患,如无排水、给水规划,排水、给水等管径是否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需求?是否合理考虑其他的区域排水、给水排放和供给,以至于将来再破路面,得不尝试。为何现在有许多城市,天天挖沟,我想和总体规划也有一定的关联。再如区域内无用地、建设布局规划,机非隔离带、人行道和绿化带开口无从下手,可以根据现行规范设计,但绝不是只简单死套规范的问题,将来也会造成绿化移植等破坏现象。

2城市道路功能的分类

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满足交通要求。道路上车流量较高,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较大,一般适用于城市区域之间的较长距离的交通转移;自行车的地位相对较低,行驶受一些限制,流量也不会太大;另外,对人行道要求相对较低。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的布置形式,若设置非机动车道,则与人行道同高设置。

2.1城市生活性道路的交通特点

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

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2商业性道路

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3景观性道路

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的休闲、休憩和布置绿化为主,人行道要求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非对称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3道路线形设计

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4人行道设计

4.1人行过街通道的设置

行人过街通道有地面斑马线式和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形式,人行过街通道的位置应结合行人过街的需要,一般在道路两旁吸引大量人流的学校、商场、剧院等公用建筑的附近应布置,同时要考虑公交换乘的需要。行人过街通道间距应根据需要确定,如布置不当,必然给行人过街带来不便,甚至发生“翻栅栏过街”的不文明和不安全的现象和“打的士过街”的笑话。因此,合理地设置行人过街通道是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4.2行人过街通道的细节设计

无信号灯班马线通道应在来车方向给人车一个安全视距,视距区内绿化应配合种植低矮灌木或草皮。车道数大于等于双向6车道时应在中央画出黄线待行区,使行人过街不必一口气通过,尤其对老幼过街有一个安全感。道路中央设连续分隔

带(物)时,行人过街构造物—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就要与道路相匹配建设,设计上是选择建天桥还是建地道,一般考虑建设条件、安全(包含治安方面)、方便行人、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其中哪方面成为决定因素视道路所处城区位置特性确定。天桥与地道坡道设计直接关系到人行走的舒适性,兼顾自行车过街时一般采用坡道与梯道结合。

5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5.1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5.2生活性街道

由于此类街道人车混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所以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入微。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

5.2.1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蛇形或锯齿形,迫使进入的车辆降低车速,也使外来车辆因线路曲折不愿进入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同时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

5.2.2在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产生不易进入的氛围,以减少不必要车辆的驶入。同时,道路上种植的树木改善了道路景观,美化了居住区的环境。

5.2.3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将路面部分地抬高或降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振动感,给驾驶者以警示。

5.2.4在确保车辆可以通过的前提下,间断性地缩小车行道的宽度,造成不易通过的视觉效果。

5.2.5在道路铺设上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材料,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印象槽化岛,既为了引起驾驶者的注意减速行驶,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

5.2.6通过在交叉口设置斜路障,路端上设置通行路障来限制车辆的转弯和前行。

5.2.7在居住区入口或道路交叉口设置形象的交通标志传达限速和禁转等交通信息。住宅地区的支路系统,行人对道路安全、舒适的需求被置于首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了灵活的道路网络,活泼、多样的断面形式,创造了宜人、友好的交通空间。更重要的是居住区内的道路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成为人们交流的场所。

6结语:

面对城市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必须加强城市道路系统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使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趋于平衡。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必需走发展与改造相结合的道路,将城市总体规划同交通规划相结合,从根本布局上来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使城市道路系统适应和符合现代城市交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岳素平。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西部探矿工程,2010,[2] 赵国峰。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布置的探讨[J]。交通科技,2002,[3] 徐循初。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思想及实例解析[J]城市交通2009 本文摘自:期刊资讯

浅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篇2

1 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整体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1.1 计划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 并结合城市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实际情况。另外,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提出城市整体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 以及分期实施计划, 将城市整体建设活动进行有序的编排, 确保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计划进行。

1.2 有效促进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 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治安等诸多方面, 而且具体工作的执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助。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将各项工作具体化, 并且将建设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单位, 有效保证了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秩序, 进而促进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1.3 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 突出的主要在两方面: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的调控。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 既有近期调控, 也有中期和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 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很快实施, 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 则需考虑对项目的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2 如何科学协调和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从我国现代化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则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 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 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 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 都不能只见其表面, 而应究其本质, 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

2.1 科学分析待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 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 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 方法包容性更强, 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 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 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 要执行十年以上, 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故而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 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 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 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 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设计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 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 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 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 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 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 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立足于建筑设计, 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质量

建筑是基础, 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 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 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环境问题。, 具体处理方法是:a.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 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 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 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b.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4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实施与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机理特征, 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 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 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 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否实施到位在城市建设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如果不能按预期的设计意图进行实施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这不仅是对设计工作的不尊重, 也有碍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5 建立健全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 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 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设计。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 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 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 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 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民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结束语

城市功能布局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且也是成为衡量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指标, 因此, 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 规划管理部门及规划师要深刻认识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的内外在联系, 保障城市整体规划方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并且发挥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对于城市的整体功能布局、环境保护、规划效果都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实施加强其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仅就此作以浅谈。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军, 朱荣潮.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的重要性[J].管理观察, 2010 (3) .

[2]李山.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价值工程, 2010 (2) .

[3]韩林飞.城市规划设计的特色与本源[J].建筑与文化, 2009 (8) .

浅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篇3

摘要: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落实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主要途径,同时城市规划设计要遵照城市规划设计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筑业也不断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规划严重的影响着城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修复设计、风貌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小的细节都在影响着城市规划,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特点

一、我国的城市规划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民的追求也不断地更新,我国的城市规划也将不断地跟着步伐不断地改变“,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这些都将是城市的特点,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

建成环境是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二者是建筑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规劃如何;例如在建筑中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这些都将影响着城市的规划,简言之,即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对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

二、城市建筑的设计

在我国,一个好的城市建筑设计,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最好标志,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将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举措,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城市周围的现有建筑设计相呼应,立面上虚实进行对比、色彩的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要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物局部的小环境进行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进行城市的规划。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建筑设计带动城市规划的趋势,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使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突出,使城市更加的完美,从而也可以因一个好的城市可以构建一个好的社会和风貌,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这种小的环境就是城市的主源泉。

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设计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龙头”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城市设计的开展,为提高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质量提供了规划条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前提;城市生态规划的开展,为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小城镇规划的开展,对小城镇的合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为建筑设计建设了一批内涵深刻、功能良好、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初步塑造了具有城市规划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城市新面貌,这种面貌要靠建筑设计来体现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设计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三、城市建筑的基本特点

3.1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建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3.2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

3.3 建筑讲究自然通风、采光,创造大众共享的开放空间。

3.4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

3.5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相结合一个好的优秀的建筑不仅是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特色、对于水平高也有着要求,同时其环境绿化设计也要有特色,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其中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外部空间,是将受到建筑设计的规划和要求,同时为确保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市级财政部门应每年安排规划专项编制经费,并根据市委、市政府审定的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和市委常委会确定的项目足额划拨规划专项编制经费,这些经费通过用在建筑设计上来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

四、总结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篇4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2015年,“特色小镇”热起来了,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强大助力。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对特色小镇给予充分肯定;9月,中财办副主任刘鹤到浙江调研特色小镇,11月,中财办关于浙江特色小镇的调研报告得到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批示。也许是由于浙江特色小镇的巨大影响,绝大多数人误以为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是浙江的创造。其实不然,特色小镇从起源到大热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在浙江推出特色小镇之前,许多省市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方面做出了探索,本文从特色小镇的起源来阐述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及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起源

小镇的概念,最早的时候是特指驻兵镇守的州郡中之较小者。《南齐书?柳世隆传》中提到:“东下之师,久承声闻。郢州小镇,自守而已。”后来,小镇又衍生为县以下人口较集中而有商业活动的居民点。唐代,除军事重地的镇之外,还有集镇、居民点含义的“小镇市”。如唐代风水大师杨筱松的代表作《撼龙经》就有“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明、清小说作品中常有“小镇店”一词,体现古代小镇有店铺有商业的要素。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特色一词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即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特色”一词长期在文学艺术界使用,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期刊报纸文章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艺界谈论艺术特色、思想特色、语言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等。与小城镇研究挂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费孝通先生经过对吴江的调查,形成著名的《小城镇,大问题》报告。《瞭望》周刊1984年以“各具特色的吴江小城镇”为题摘要刊发。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学术界开始关注小城镇特色。探讨小城镇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古镇特色、产业特色、空间特色等。

产业界使用特色小城镇或特色小镇一词主要是旅游业,因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风光特色是是小城镇旅游的主要吸引点。云南省“十一五”期间专门打造特色旅游小镇。2014年10月17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参观“云栖小镇”,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浙江版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等内容。

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特色镇

远景设计研究院

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二、特色小镇规划的目的

特色小镇的特色就是要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产业资源形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殊人才,同时最基本的要求是生态和宜居。同时,“特色小镇应该有四个‘有’,两个‘住,即有特色、有底蕴、有创意、有故事,同时留的住,住的下”。

在谈到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时,国际绿色产业合作组织执行主席、高峰论坛组委会总顾问胡石英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目标就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做到雪中送炭的精准扶贫,三农问题首先是农业,其次是农民,再次是农村,不要只盯着农村,更要注重产业。另外,特色小镇还需要具有品牌孵化能力。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副主任刘瑛建议,特色小镇品牌管理应该用联合背书模式,用品牌管理打造特色小镇,影响带动特色小镇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起走向科学化管理道路。

三、特色小镇的“特”

从本义讲,“特色”是事物本身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即独有性、排他性。城镇特色是由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交通、气候、产业等。特色小镇的特色,与我们平常说的城镇特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同样有赖于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区别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其侧重点在于产业特色、功能特色。特色小镇是新兴产业和几个传统经典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承载产业发展,促进人居改善和环境友好。

可见,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四、特色小镇的意义

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再次,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增强商贸活力,繁荣现代服务业 丰富区域发展内涵,提升文化吸引力。最后,是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方法。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

远景设计研究院

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五、如何打造特色小镇

1)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力求“聚而合”。2)功能定位,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

3)规划设计,保持“特色小镇”的鲜明性和乡土文化的鲜活性。A、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B、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C、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D、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E、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耗钱,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小镇的发展步伐和群众的生活状态,关系重大,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从筑巢引凤到招商引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从小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都要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以充分体现服务于特色小镇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总结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从目前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79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经验看,全省各地编制的规划名称有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创建方案、创建规划、概念规划等多种,并无统一范式。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务实”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浅谈当今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 篇5

[日期:2009-04-09] 来源:网络

作者:

发表评论(0)

打印

摘要: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而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城市面貌,更反映出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绿地主要指街道绿化,穿过市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干道的防护绿带,它不仅可以给城市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改善城市气候、保护环境卫生、丰富城市艺术形象、组织城市交通和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

本文首先通过城市道路绿化的意义、功能、目标说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必要性,介绍了道路绿地的布局形式,分析了道路绿化植物的培植方法。并详细对道路绿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带、行道树绿带、交通岛、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文章还简单的介绍了道路绿化与有关设施。

关键字道路绿化,绿带,植物

1总则

1.1道路绿化的意义

公路绿化美化工程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公路形象。以往人们没有形成对公路也要进行绿化美化的概念,认为修路只要主题工程搞好就完事。但是,今天,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道路环境,已成当务之急。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之相关的公路绿化,特别是新建高速公路的绿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然而,占据路网70%左右的县乡公路绿化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全面加强公路绿化建设是公路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除了城市道路要绿化外,刚刚还提到了高速公路绿化。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高速公路的绿化越来越受到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高度重视。高速公路进行绿化不仅可以减小因道路施工给沿线自然地形、地貌造成的各种破坏,还可以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而且还使其成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使司乘人员感到安全、舒适,仿佛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从而提高了高速公路的使用效果,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的各项功能。在本文里主要论的是城市道路绿化。

1.2道路绿化的目标

想拥有好的生活环境,想提高生活的质量就要有建立绿色交通观念,修路要修生态路。公路的该建、扩建和新建一定要有绿色意识,要严格按有关规定的要求:红线10-15米范围内的公路用地,应留有公路绿化面积,创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公路。

1.3道路绿化的功能

在一般人看来,相对于道路绿化,大家会认为公园的绿化更为重要,其实,那只是表面,如果进一步了解道路绿化真正的作用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首先,绿化带分隔交通,具有安全功能。其次,绿化带具有美化城市作用,可以软化街道建筑硬环境,消除司机视觉疲劳;种植乔木绿化带还可以改变道路的空间尺度,便道路空间具有良好的宽高比。再次,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有净化环境作用,能庇荫,滞尘,减弱噪音,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道路绿化,防护效果最佳,地面覆盖最好,景观层次丰富,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除了这些,本文其他部分也会有对道路绿化功能的体现。

2道路绿化的规划

2.1交通道路的分类

绿化道路首先要先了解城市交通道路的分类情况。

2.1.1城市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是城市内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城市的大动脉。它可分为高速交通干道、快速交通干道、普通交通干道和区镇干道。

①高速交通干道:特大城市、大城市设置这类干道,为城市各个区之间远离高速交通服务。距离在20-60km,行车速度在80-120km/h。行车全程均为立体交叉,其他车辆与行人不准进入使用。

②快速交通干道: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设置,与近郊1-2级公路连接,位于城市分区的边缘地带。服务距离一般在10-40km之间,车速大于70km/和,全程有部分立交。此种干道不允许在两侧布置大量人流的集散点。

③普通交通干道:这种干道是大中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大城市又分为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交通干道。干道的交叉口一般在800-1200m为宜,车速为40-60km/h,一般均为平交叉。

④区镇干道:此为大中城市分区或一般城镇的生活服务性干道,主要市满足生产货运和上下班客运交通的需要。其特点为行车速度较低,一般在25-40km/h,全程基本为平交。区镇干道位于市中心与居住区之间,可布置成全市性或区镇的商业街,断面要考虑人行、货运、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停放等要求。风景区干道放线时要注意景观的要求,步行与车行之间要又较宽的绿带间隔。

2.1.2市区支道

这是小区街坊内的道路,直接连接工厂、居住区、公共建筑。车速一般为15-45km/h。断面的变化较多,车道划分不规则。

2.1.3专用道路

城市规划中考虑需要的道路。如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使的道路和城市绿地系统中步行林荫道等均为此类。

2.2道路绿地率的计算与指标

道路绿化用地是城市道路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级别城市道路红线位置时,根据道路的红线宽度和性质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可保证道路的绿化用地,也可减少绿化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矛盾,提高道路绿化水平。

2.2.1道路绿地率的计算

道路绿地率的计算是采用简化方式,因道路绿地多以绿带分布在道路上,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道路总宽度的百分比近似道路绿地面积与道路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时,对仅种植乔木的行道树绿带宽度按1.5m计;对乔木下成带状配置地被植物,宽度大于1.5m的行道树绿带按实际宽度计。

2.2.2道路绿地率的指标

道路绿地率的指标是通过在一些城市调研和参考有关规范、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的。一般道路绿地率为15%~30%。而《北京市绿化条例》规定道路绿地率是:主干路不低于30%,次干路不低于20%。在国外一些大城市绿化景观较好的道路,其绿地率为30%~40%。

2.3道路绿地的规划原则

2.3.1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

即环境保护实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3.2对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采取避绕的原则。

生态环境敏感点指: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保护动植物及栖息生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2.3.3绿化经费预先落实的原则。

绿化概算好在设计阶段落实。绿化经费除包括边坡、中央隔离带、立交桥、沿线附属设施等处的绿化费用外,还包含为补偿因道路建设所占原有地面在道路用地范围以外建设的绿化费用,如弃土场植被的恢复与防护措施的费用。

2.3.4行车视线要求。

其一,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保证行车视距;其二,在弯道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

2.3.5是行车净空要求。

道路设计规定在各种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具体范围应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

2.4道路绿地设计

2.4.1道路绿地的作用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城市。因此,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路和主干路的绿化进行整体的景观特色规划。

2.4.2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

园林景观路的绿化用地较多,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与绿化水平。主干路贯穿于整个城市,其绿化既应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又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主干路绿地率较高,绿带较多,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

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具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可使道路全程绿化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全程较长,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化在保持整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环境特点,景观上也得以丰富。

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

城市中绝大部分是建筑物、构筑物林立的人工环境,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在城市中是十分可贵的。城市道路毗邻自然环境,其绿化应不同于一般道路上的绿化,要结合自然环境,展示出自然风貌。

3道路绿带设计

3.1绿地主要类型

3.1.1按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分

根据道路面积不同,车流量等的不同,道路的布置形式被分为了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

①一板二带式。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②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着,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

③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④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3.1.2按绿地的景观特征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地工作的需求也就更高了,所以在景观上出现了很多种设计形式:

①密林式一般设在城乡交界处或环绕城市或结合河湖布置。

②自然式这种方式模式自然景色,主要根据地形环境来决定。主要用于造园,路边休息场所、街心花园、路边小游园等应用;

③花园式沿道路外侧设置大小不同的绿化空间,有广场、林荫道,并设有必要的园林设施、建筑小品。适合在商业区、居住区内使用;

④田园式道路两侧的植物都在视线以下,空间开阔,或与农田、菜园项链;或与苗圃、果圃相伴,多适用与城市公路、铁路、告诉干道的绿化。

3.2分车绿带

3.2.1分车绿带设计要求

在分车绿化带上进行绿化,称为分车绿带,也称隔离绿带。分车绿带有组织交通、分离上下车辆、将快慢车道分开,或将逆行的车辆分开,保证快慢车行使的速度与安全的作用。

①分车绿带靠近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分车绿带绿化形式简洁、树木整齐一致,使驾驶员容易辨别穿行道路的行人,可减少驾驶员视觉疲劳。相反,植物配置繁乱,变化过多,容易干扰驾驶员视线,尤其在雨天、雾天影响更大。

②分车带上种植的乔木,其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的规定,主要是从交通安全和树木的种植养护两方面考虑。

③在中间分车绿带上合理配置灌木、灌木球、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

④分车绿带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两侧分车绿带对非机动车有庇护作用。因此,两侧分车带宽度在1.5m以上时,应种植乔木,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

⑤分车绿带端部采取通透式栽植,是为穿越道路的行人或并人的车辆容易看到过往车辆,以利行人、车辆安全。具体执行时,其端部范围应依据道路交通相关数据确定。

⑥道路两侧的乔木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是避免形成绿化“隧道”,有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

⑦在分车绿带上经常设有各种杆线、公共汽车停车站,人行横道有时也横跨其上。其中,公共汽车中途停车站,都设在靠近快车道的分车绿带上,车站的长度约30m。在这个范围内一般不能种灌木、花卉,可种植乔木,以便在夏季为等车乘客提供树阴。当分车绿带宽5m以上时,在不影响乘客候车的情况下,可以种适当草坪、花卉、绿篱和灌木,并设矮栏杆进行保护。

⑧对视线的要求因地段不同而异,在交通量较少的道路两侧没有建筑或没有重要的建筑物地段,分车带上可种植较密的乔、灌木,形成绿色的墙,充分发挥隔离的作用。当交通量较大,道路两侧分布大型建筑及商业建筑时,既要求隔离又要求视线能透,在分车带上的种植就不应完全遮挡视线。

⑨种植分枝点低的树时,株距一般为树冠直径的2-5倍;灌木或花卉的高度应在视平线以下。如需要视线完全敞开,在隔离带上应只种草皮、花卉分枝点高的乔木。

⑩一般来说,分车带以种植草皮与灌木为主,尤其在高速干道上的分车带更不应该种植乔木,以使司机不受树影、落叶等的影响,以保持高速干道行使车辆的安全。在一般干道的分车带可以种植70cm以下的绿篱、灌木、花卉、草皮等。但我国许多城市常在分车带上种植乔木,其一,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比较炎热,考虑遮阳的作用;其二,我国的车辆目前行使速度不是过快,树木对司机的视力影响不大。因此,分车带上大多种植了乔木。

⑾分车绿带位于车行道之间:当行人横穿道路时必然横穿分车履带,这些地段的绿化设计应根据人行横道线在分车绿带上的不同位置,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既要满足行人横穿马路的要求,又不致影响分车绿带的整齐美观。有三种情况

a人行横道在绿带顶端通过,在人行横道线的位置上铺装混凝土方砖道不进行绿化;

b行人在靠近绿化顶端位置通过,在绿带顶端留下一小块绿地,在这一小块绿地上可以种植低矮植物或花卉草地;

c人行横道线在分车绿带中间某处通过,在行人穿行的地方不能种植绿篱及灌木,可种植落叶乔木。

3.2.2分车绿带的种植形式

根据实地和功能的需要将分车绿带分成了三种形式。

①封闭式种植

造成以植物封闭道路的境界,在分车带上种植单行或双行的丛生灌木或慢生常绿树,当株距小于5倍宽幅时,可起到绿色隔墙的作用。在较宽的隔离带种植高低不同的乔木、灌木和绿篱,可形成多种树冠搭配的绿色隔离带,层次和韵律较为丰富。

②开敞式种植

在分车带上种植草皮、低矮灌木或较大株行距的大乔木,以达到开朗、通透境界,大乔木的树木应该裸露。另外,便于行人过街,分车带要适当进行分段,一般以75-100m为宜,尽可能与人行横道、停车站、大型商店和人流集散中的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结合。

③半开敞式种植

介于封闭式和开敞式之间,可根据行车道的宽度、所处环境等因素,利用植物形成局部封闭的半开敞空间

3.3行道树绿带设计

3.3.1行道树设计要求

①行道树绿带绿化主要是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庇荫,种植行道树可以较好地起到庇荫作用。在人行道较宽、行人不多或绿带有隔离防护设施的路段,因此,行道树下可以种植灌木和地被植物,减少土壤裸露,形成连续不断的绿化带,提高防护功能,加强绿化景观效果。

②当行道树绿带只能种植行道树时,行道树之间采用透气性的路面材料铺装,利于渗水通气,改善土壤条件,保证行道树生长,同时也不妨碍行人行走。

③行道树种植株距不小于4m,是使行道树树冠有一定的分布空间,有必要的营养面积,保证其正常生长,同时也是便于消防、急救、抢险等车辆在必要时穿行。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小于0.75m,是利于行道树的栽植和养护管理,也是为了树木根系的均衡分布、防止倒伏。为了不影响行人的行走,行道树的干高不得小于3.5m。

④快长树胸径不得小于5cm,慢长树胸径不宜小于8cm的行道树种植苗木的标准,是为了保证新栽行道树的成活率和在种植后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绿化效果。

3.3.2行道树的选择

在道路绿化中,行道树的配植很重要,而行道树的选择更是重中之重,它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①道路绿化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②寒冷积雪地区的城市,分车绿化、行车道绿带种植的乔木,应选择落叶树种,在冬季可以减少对阳光的遮挡,提高地面温度,在可使地面冰雪尽快融化。

③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

④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于管理的怒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上应选择萌蘖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色期长的种类。

3.4路侧绿带设计

3.4.1路侧绿带是道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侧绿带与沿路的用地性质或建筑物关系密切,有些建筑要求绿化衬托;有些建筑要求绿化防护;有些建筑需要在绿化带中留出入口。因此,路侧绿带设计要兼顾街景与沿街建筑需要,应在整体上保持绿带连续、完整、景观统一。

3.4.2路侧绿带的设计

路侧绿带宽度在8m以上时,内部铺设游步道后,仍能留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用地,而不影响绿带的绿化效果。因此,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方便行人进入游览休息,提高绿地的功能作用。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70%的规定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制定的。

4交叉路口种植设计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道路交叉口必须为司机留出一定的安全视距,使司机在这段距离能看到对面及左右开来的车辆,并有充分刹车和停车的时间,而不致发生事故。这种从发觉对汽车立即刹车而能够停车的距离称之为安全视距或停车视距,这个视距主要与车速有关。根据相交道路所选用的停车视距,可在交叉口平面上绘出一个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能在阻碍视线的物体。如在此三角形内设置绿地,则植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小轿车司机的视高。控制在0.65-0.7m以内,宜选低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

视距的大小,随着道路允许的行使速度,道路的坡度,路面质量情况而定,一般采用30-35m的安全视距为宜。安全视距计算公式:

D=a+tv+b

b=v2/2qj

式中D——最小视距(m)

v——规定行车速度(m/s);

b——刹车距离(m);

q——重力加速度(9.8m/s);

a——汽车停车后与危险带的安全距离(m),一般采用4m;

t——驾驶员发现目标必须刹车的时间(s),一般为1.5s;

浅谈城市设计的区域发展战略 篇6

城市政治经济学认为:城市区域发展资源一般可来自两个源泉,即“自我融资(self-financing)”和“资源再分配(Redistribution)”。越是接近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区域发展就越依赖于资源的再分配,各级政府成为城市建设和开拓市场的主要角色。

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区域发展都在采用第一种战略达到控制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定位、人居等生产、生活要素流向的目的。同时,不断升格的城市行政级别将进一步导致政府机构设置臃肿,城市管理效率下降,也妨碍了城市经济的自治、市民运动开展以及更广泛的公众参与管治,最终影响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效率。

其实,大量实践表明:真正在幕后操控的那只“无形的手”是市场经济体制活力以及政府计划引导作用的双重效应,即竞争和有序的最佳结合。从北京亚运村的兴衰曲线便可略见一斑。

1990的亚运会让亚运村一带从地道的“农村天地”变成北京名副其实最国际化的区域。后几年的政治经济发展,使这个区域的商业繁荣、地产开发、区域交通及带来的消费力激增,人气颇旺。然而,十四年来,一方面北京市其它区域整体发展迅猛,一方面亚运村由于当年的过分激起,导致了它的迅速跌落。亚运村从城市领袖的地位一下子变成了似乎没什么文化属性、区域个性的平庸地带。对比后来发展起来的CBD、中关村、望京开发区等新兴区域,亚运村的整体形象如方庄小区一样显得缺乏生气,落后过时了。然而,随着北京2008奥运会的临近以及政府对亚运村在多方面的大力扶持,转机已经出现,这个曾经红火的风水宝地正面临再次兴旺发展的崛起和喷发。

纵观亚运村十几年的兴衰发展史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阶段:

一、迅猛发展期

亚运村地区从八十年代末开发至今,总建筑规模已超过600多万平方米,常住人口达到了50万人以上,且流动人口也在30万人以上,九十年代初期便成为首都北京的重要象征。经济的发展促使了这个区域的商业结构的完善和极大丰富,而首屈一指的上风上水位置又使得它成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成熟大社区,所以许多素质较高的高收入“成功人士”入驻亚运社区。

二、磁力渐消,居住人群的迁徙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过5-6年的激情岁月的燃烧,亚运村开发的不成熟和中国人“一哄而上”的劣根产生的后遗症渐现端睨,主要表现在区内固定核心居住人群对住宅品质及社区满意度的极大降低。以致他们纷纷往CBD投资或在京城西部购房,从而选择了更彻底的国际化和更具文化气息的生活氛围。以亚运居住的核心人群如候鸟般飞走为标志,亚运村似乎活力释尽,进入了其冬眠期。

三、止跌稳行,奥运激活,候鸟逐渐“返巢”

城市区域发展需要不断适时调整,需要新鲜刺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为亚运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2003年12月份起,中国政府正式拉开了2008奥运场馆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序幕,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这个区域再次孕育活力,开始为蓬勃盛开撒下种子。

而真正的变化起自于区域内住宅形象的重塑,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调整,并非偶然的“契机”方使候鸟有望“返巢”。

亚运居住人群曾经是人们心目中典型的富人阶层,他们买房时讲究区域,热衷于城市黄金地段,这与他们自视为主流阶层有关,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域,让它们具有了掌握一座城市的优越感。聪明的他们只会考虑在什么地方投资,或者等到自己积累更多财富时,去实现自己独立别墅的安居梦想,以将自己晋升为富人阶层。在城市的黄金地段拥有一套宽敞的公寓住房是它们的必备标签,选择有着出众地段、环境、设计、管理和品牌的城市住宅,体现了他们理性而浪漫的生活态度。

因此亚奥区域的新起点也正是这些新开发的住宅项目,由于更高的起点和更长远的目标、理想,从而都具备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名副其实的亚奥核心。

根据奥运规划和商业网点的集中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亚奥商圈的轮廓:北四环以北、五环以南、京昌路以东,京承路以西。而现在此一区域核心区则仅限于安立路附近亚运村段,主要包括:亚运村、安慧里、慧忠里、慧忠北里等居住小区和周边的商业、文化、医疗配套。

这两年在这个区域内新开发的项目主要有华悦国际、世纪新线等高品质项目,这些住宅项目都是先有亚奥地区高档低密度地区,容积率普遍低于2.5,建筑形式以北美新古典主义精品板楼为主,造型典雅、风格独特,填补了亚运村地区缺乏此类商品住宅的空白。

第二,注重完善规范自然人文商业大环境。

其中最为亮点的是1215公顷的奥林匹克公园—包括1300亩国家森林公园及200公顷人工湖在内、方圆12平方公里的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会区;10余所翰林学府分布周边;精品幼儿园、中小学散落附近。同时以配套的华堂商厦为中心,社区周边医院、银行、邮局、大型超市、药房、各类名目繁多的餐饮酒店、可供多种层次需要的住宿、娱乐、健身场所等应有尽有。

第三,建筑设计显现未来和超前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在“主流”人群强烈的现代意识引领和冲击下,建筑设计越来越着眼于未来,越来越注重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及国际化风格。再拿位于亚奥核心安立路的华悦国际项目来说,便使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华悦国际由新一代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崔凯

担纲设计,紧凑而精致的小区规划,红色陶土外墙砖配以波士顿风格线角的美式建筑带来的文化,内敛、含蓄、典雅、冷峻气质从整个区域脱颖而出。尤可称道的它是亚奥区域目前第一格板楼内部无隔断大空间设计、一梯一户的住宅项目,还未开盘便被抢购一空。

几个成功社区的出现,象征亚奥区域14年来重新迎来了它的春天。原有居住人群终于可以圆最理想的居住需求,优秀而逐渐成熟的住宅市场正展开翅膀迎接亚奥候鸟人群“返巢”。

因此,从亚奥地区的变化是否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城市区域设计中战略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和问题导向性的极端重要。

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时代,城市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不再拘泥于某个地区的“井底”生活模式,而是总在寻觅更适合自身“口味”的居住环境。一个停滞不前、缺乏增长点的区域势必要遭受冷落和衰败的打击。亚运村从红火一时到逐步衰落,不得不承认是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当时缺乏远见性和前瞻性的结果,不得不承认是政府的某种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带来的后果。

可喜的是,现在城市区域规划愈来愈注重长远设想和类似可持续发展等前瞻性问题,并宏观地制定了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措施,使区域发展能够比较稳定地锁定在较长期的目标上。虽然这带有试探性,但不失为政府的“利为民所系”观念的建立和“益为民所设”思想的体现。此类规划大纲主要包括: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入手,适应区域发展,调整结构,提出发展金融、信息、高技术、旅游、生产性服务、居住社区及配套设施品质定位等的策略;增设绿色就业机会的措施,划定区域整体发展的目标并建议策略性增长途径等等。

因此,我们今后在城市区域发展规划中应理性地分析其发展优势,综合评价当时和未来的竞争力,以便预留空间、掌握节奏、适时调整,适应时代。

城市区域发展优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结构分析。利用区域经济、劳动力以及投资模式等第二手数据,运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如区位商法对其竞争力进行比较快捷、方便的分析,其中GDP数据分析法就很有效。在分析过程中,对研究的城市区域历史发展轨迹的时间序列分析尤其重要。而通常许多反映生活费用、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等非正式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往往被忽略,因此其他的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国际发展组织或一些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调查,是对政府城市经济数据的很好补充。

2、地方场所禀赋分析。其主要是分析和评价城市区域发展的那些不可交易或者场所特有的特性,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而最佳的评价分析方法是如其他国内外类似区域进行比较。

3、经济优势的判断。优势经济主要是指那些推动区域发展的专门化经济活动(由区位商法判断),也包括那些发展迅猛的行业。本分析包含分析对象比较广泛,如关键产业、企业及族群等等。方法有产业调查、市场动态分析等。其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探明市场渠道和供应链、增长潜力、技术利用的质量和广度等,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从而为竞争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4、区域外部周边“威胁”和机遇分析。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外部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通过这些动力来判断城市区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至少应关注两个不同的空间因素和尺度:国际动力(如世界高科技的引进及人群意识的转变)和国家、地区动力(如宏观经济政策、政治和区域互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区域发展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源(资源条件和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信息)、能力(制度和管理)、环境(开放性)三大要素。

所以,我认为城市区域战略发展必须要注重考虑前瞻性和时代竞争力。它决定了在一定可变环境中,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抢占和掌握市场,以创造价值和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文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正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在充分研究城市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凸现的的三种趋势,即宏观层次拓展、微观层次深化和信息技术应用。

浅谈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 篇7

关键词:燃气管网,规划设计,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1城市燃气规划的重要性

1.1城市建设的需要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带动了城市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包括燃气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燃气工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 建设城市燃气系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燃气管网的规划和设计, 必须集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即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调查本地的用气情况, 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燃气系统, 使之安全稳定地运行。

1.2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能源作为支持, 而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在促进工业生产, 加速经济建设的进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此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的问题, 同样不容忽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 大气严重污染。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能减排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天然气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污染、降低废气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城市走向现代化发展的标志

即蜂窝煤和煤气之后, 燃气成为人们生活中主要的生活燃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废气排放带来的污染, 应加强燃气基础设施的规划, 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燃气规划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如果规划不合理, 就会导致燃气供应的中断, 因此, 必须合理规划和调整能源使用结构, 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城市燃气发展原则

2.1紧随国家政策, 加快城市燃气规划步伐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在能源发展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推动城市燃气规划的现代化进程, 应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建设。在工作中, 应建立和完善燃气规划方案, 应用先进的技术, 加强燃气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 建设节约型社会。

2.2立足实际, 统筹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

应以长远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城市燃气管网的规划和设计, 减少乱挖重建项目。城市燃气管网的规划并非一个独立的存在, 而是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并应顺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向。因此, 必须深刻认识并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燃气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求得发展。

2.3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在进行城市燃气规划的过程中, 要兼顾长期发展和近期发展的需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满足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需求。积极采用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 确保燃气规划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提高规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方法

3.1基本方法

综合优化法、神经网络法、动态规划法以及图论法是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中较为常见的方法。神经网络法在大型管网规模设计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高容错性的特点, 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并行处理, 其原理是利用网络状态的变化, 引入适当的能量函数, 进而获得局部的最优解。动态规划法需要预先给定调压站的相关数据, 如位置、数目、管径等, 其原理是优化管网节点的压力, 获得最优压力, 但是这种方法在大型网络系统中应用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2城市燃气管网布线标准

城市燃气管网布线, 应遵循一定的标准。低压管网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而网络的密度则是布设低压管网时重点考虑的内容。高压和中压管网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压力高, 主要用于输气环节, 因此布线时应考虑到安装和检修的便利性, 满足安全距离, 并适应燃气管网长期安全运行的需求。

此外, 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的一方面。管网的纵断面, 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避免与通讯管、热力管、自来水管等布设在同一地沟, 并且需埋设在土壤的冰冻线以下, 并确保覆土深度满足要求。布设调压计量站时需控制好安全距离, 减少对附近环境的影响, 符合作用半径以及城市规划的要求。

4天然气管网规划发展趋势

4.1天然气管网规划发展趋势

天然气管网的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 所做的规划是多目标的。如果以降低管网的动力能耗和降低管网投资为目标, 在管径选用相对较大的情况下, 虽然动力能耗降低了, 然而却难免会使管道方面的投资成本增加。同样, 如果管径选用相对较小, 虽然降低了管道的投资成本, 却导致管网的动力能耗增加, 液体输送的阻力增加。

由于目标函数具有多样性和冲突性的特点, 因此优化设计方案时, 采取的评价方法也并非是唯一的。解决多目标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增量系数法、分层序列法以及价函数法。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 选择最优的方案, 这也是多目标规划的优势之一。

4.2天然气规划建议

综合来看, 我国的输气管网的规划正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 尤其是市政规划中天然气管网的特殊性, 从数学的角度分析, 可以将输气管网、供水管网的布局规划划分为网络规划问题, 因此, 在进行相关的输气管网网络的布局研究时, 可以选择性的借鉴供水管网布局规划的一些技巧和成功之处。输气管道在进行输气运转中, 其输送具有距离较长、输送压力较高以及口径较大的特点, 因此在市政规划中要注意输气管道输送过程中的这些特点, 并有效的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综合现有的诸多研究文献来看, 神经网络在管网规划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应该逐步深入对其的研究和思考, 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 开发出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规划软件。在日后的管网规划和设计规划中, 要注重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技术, 用科技和知识的力量为市政规划中天然气管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较为规范和科学的指导, 进而有效提高管网的综合利用效率, 并在此基础之上, 注重与城市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提高其整体的美观度, 提高规划设计和生产管理的水平。

5结束语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 是开展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对于未来潜在的燃气使用用户和用气量, 应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促进管网的建设, 确保燃气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确定管网压力等级。进一步扩大燃气的适用范围, 加强多气源的燃气供应体系的建设。城市燃气调度中心的建设, 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是燃气高效、有序、稳定供应的重要保障, 因此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强, 丁国玉, 王文红.城市燃气管网的瞬态模拟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0 (2) .

[2]于峰, 刘贵生.城市规划中的市政燃气管网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11) .

[3]黄彦强, 郝晓龙.对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22) .

[4]郭金洁.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17) .

[5]李长宇.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市政燃气管网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2) .

浅谈城市出入城口的规划设计 篇8

【关键词】城市;出入城口;规划设计

0.引言

城市出入城口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本身担负着空间界定,物质信息交换的作用。城市出入城口相对于城市总体而言,是城市空间形态中的路径与城市边界的交点所在,是一个城市空间形态脉络的有机构成。像所有的空间一样,城市出入城口空间通过其形态表达自身的特征、品质乃至美学意匠,传达隐含其中的该城市或所属地区的社会、文化信息,并呈现出城市的意象,它和城市的道路、广场、街区等一起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对城市景观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出入口地区居住人群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对地块内的各种物质要素,在实现预定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协调,空间形式完美统一,综合效益最优化,使该地区成为“生态旅游城市”之门户。规划功能定位为复合功能的城市纽带新门户,充满魅力的标志性入口空间,全方位城市文化演绎的舞台,富有活力的人性化休闲场所。本文就城市出入城口的规划设计谈几点粗浅认识。

1.城市出入城口的设计原则

1.1绿化优先

出入城口规划设计要绿化优先。绿色是优美环境的基调,体现生态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对城市出入口的绿化设计是首要的景观塑造手段。

1.2文化传承

出入城口规划设计要注重文化保护。自然景观设计与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传递当地的人文信息。

1.3塑造特色

出入城口规划设计要注重塑造特色。通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创造优美的环境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成个性鲜明的区域标识性。

2.出入城口规划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2.1注重区域位置的分析

城市出入口多处于城郊结合部,具有自然环境优美的有利条件。但正由于处于城市边缘,往往缺乏规划和管理,造成环境脏乱,没有景观特色的局面。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所处地域优势,是进行城市出入口规划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2.2根据快速交通的特点

城市出入口通常是各交通干道的交汇口,过境者具有一定的速度,在出入口规划设计时要注意静态观赏与动态观赏相结合,遵从人的视觉规律。视线范围内的景物应着重塑造块面的总体效果,尺度比例要恰当,色彩相对统一。

2.3强化景观序列的组织

城市景观是连续景观,城市出入口是起点,它与另外的城市景观节点(如广场)、轴线(如街道、河流)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起组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的城市景观序列。对城市出入口规划设计,应服从总体序列的要求,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2.4体现景观层次的组织

城市出入口景观层次一般有:前景、主景和背景。前景具有提示的作用,暗示即将进入或者离开城市,通常用两侧的绿化带景观来说明。主景是城市出入口的景观主题,体现环境特征之所在,可以是大型的绿化图案,也可以是标志性的雕塑或建构筑物等。背景起到衬托的作用,如青翠的山林、碧绿的水面都是理想的背景。

3.做好城市出入城口规划设计的几点意见

3.1统一风格

建筑形式和风格和谐统一是城市出入城口规划设计的重点。城市出入口标志设计应提倡造型简洁轻巧、线条流畅、视觉通透、现代感强,通过统一的建筑形式设计,统一醒目的色彩运用,容易被出入城市的车辆和人们识别。由于作为单独建筑考虑,规划要求其与周边建筑进行距离控制。

3.2疏散行人

在城市出入口附近设置行人过街天桥,能够有效的疏散行人,维护交通安全。需在出入口车行道与人行道的连接通道设置集水坑和排水系统,增加部分运营成本。过街天桥设计上要进一步采用防腐蚀处理。

3.3生态人文

对道路绿化带景观体系及街景立面体系等进行改造设计,形成具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景观型城市道路,将出入口打造成为最宽阔、最开敞、最具魅力的城市入口街道。凸显自然山水之美,在建筑形态、道路、绿化的处理上增强城市出入口的适宜性和可感性,通过各种空间载体的再组合,达到人与自然交融,展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生态旅游城市的魅力。

3.4城市风华

规划在保证建筑立面延续性的前提下,在规划地块中心区域留出一定用地,建设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一方面形成景观廊道,另一方面结合现代气息浓郁的商住建筑,形成规划区域的重要景观节点,延展城市风华。

3.5文化脉络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宝贵的财富,亦是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规划拆除周边村庄建筑,培育绿化景观植被,结合自然山貌设计文化色彩浓郁的景观公园,并建设公园入口广场,将传统色彩融入到公园及广场设计中,最终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及城市街道景观对景,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出入口文化公园。

3.6周边环境

增加道路的绿化面积,强化道路绿化带,优化绿化配置。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建一批街头小公园、绿地。一些环境条件较好的单位要求其拆围建绿,开放其绿地,或设通透栏杆。暂时还未建设的地块,可建临时绿地。结合重要的文化建筑、公共建筑、广场和滨水地带建设公园、绿地。要创造条件,进行立体绿化根据设计要求。已破损或较陈旧的建筑物外墙面,统一色彩进行粉刷;可改变部分建筑的屋顶形式。建筑立面雨棚、窗框要统一形式,统一空调机位置与建筑物外设构筑物。统一设置广告、招牌,并控制数量、形式和色彩。统一设置公用市政设施和环境小品,如公厕、电话亭、垃圾筒、路牌、书报亭、坐椅等。人行道的铺地统一修缮、更新。各施工场地的围墙,要统一式样,现场工棚管理用房也要统一设计,符合道路景观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出入口的交通功能和景观功能如何,决定着一个城市是否进出方便,也决定着外来游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随着城市出入口规划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设计观念、设计手法也不断更新,因此,在城市出入口规划建设中,要从满足交通功能的需要出发进行规划,确保区域交通和城市道路之间实现有效对接;要提高绿化水平,确保景观效果,把城市出入口改造和两侧开发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城市出入口脏乱差面貌,充分考虑现状,循序渐进进行改造。未来城市出入口在建筑形式上面临更广阔的选择,其将真正做到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 [科]

【参考文献】

[1]郑祖武.现代城市交通[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上一篇:知错就改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中国音乐学院乐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