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工程(精选12篇)
城市建筑工程 篇1
一、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
1.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他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它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进行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与金钱和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从概念上来说该是文化资本的一个派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它。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形成一种“第一感觉”,比如苏杭的儒雅、北京的磅礴、上海的洋气、哈尔滨的浪漫,这些形容词会随着人们走进这个城市而走入人们的脑海。产生这些感觉的来源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也最能表明一个城市特色的就是城市的“建筑文化”。作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物态表征,城市的建筑文化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等等。由于诸多价值的并存,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作为资本经营的潜质。当我们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本来看待时,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的特质就会凸现出来。在商品经济极为活跃的今天,城市的任一文化现象都被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城市的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转换成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也就成为可能。
2.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历史建筑保护
不论什么年代、何种风格的建筑,都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并且各具价值。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建筑拥有的价值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也不乏在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等方面上具有独特性等原因。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建筑,历史建筑总能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而这些特征在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手段与建造系统中都已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对那些手工生产的、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筑有一种本能的认同感,不仅希望能对其进行保护,还希望能修复与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缘故,还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因此历史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显得格外厚重。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本。
由于建筑年限、风格与功能的不同,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价值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力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历史建筑的价值越高,它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越高,对于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但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效应,应当是众多历史建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些个别历史建筑的“杰作”,即使它最具代表性。所以,仅仅简单地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策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盆景式”的保护,具有再高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单栋历史建筑其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导致建筑文脉消失殆尽,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强调对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强调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群、关注城市历史街道的景观形态,是保护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最可取的对策,也是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地途径。
3.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经营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城市的历史街区泛指重点保护地段,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关联性的街区。城市的历史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筑群体,因此它必然拥有更高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不仅如此,城市的历史街区还因其整体性与关联性而具有其他特征,如:建筑环境多样性、建筑功能多样性、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经济与商业价值等等。但由于疏于整治,历史街区大多破败不堪,使得其蕴含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往往无法全面展现,而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在一些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拆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假古董的怪事。所以妥善处理好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使之得以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应该看到,尽管历史街区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价值,但如果把城市的历史街区仅仅当成文物,不加以积极的保护性改造利用,任其继续衰落下去,使其作为文化资本的经营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它的文化资本价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急需改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街区复兴是通过经济的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维护和改善提供财政支持得以完成的。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或者市场运作的方式,都可以在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经营中寻找到历史街区复兴的理想途径。由于历史街区的性质不同,经营的方式亦应有所差别。城市历史街区在其功能形态和物质环境上往往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使历史街区在建筑文化价值复兴和突显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也能融入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城市发展经济所导致的变革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需求对物质环境所作出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历史街区的复兴相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结构机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当中的影响面十分广大。所以搞好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改造,深挖其内在的深厚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通过合理的经营,就可以在城市建筑文化的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最大化
为了使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最大化,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和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而探索并验证出了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当属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虽然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功效却十分卓著。
1. 城市触媒理论—由点及面
城市触媒(City Catalytic)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先生于1988年编著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所谓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某一功能区、某一单独建筑或公共空间,也可以仅仅是一系列的实体。它在不失去其本身性质的同时,却能促使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发展,粘合整个建筑群落各个功能空间并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
城市触媒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小范围的街区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对于街区来说,在全面修复的同时,可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触媒放大,这样不仅使街区主次分明,并且为后续发展留下充分空间。街区的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功能性与实体性。在视觉范畴,城市触媒的实体性很直接。人们在选择触媒点时,注重的大都是建造风格与建造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实体空间,最终放大的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果只注重实体性,那我们保存下来的将仅是脆弱和近乎荒废的空间形式。站在历史街区复兴的角度,如果想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开敞的露天博物馆,还可以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功能性必不可少。这种功能触媒是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寻觅有价值的触媒点,用新的功能替换老的功能等方式进行更新,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但是使它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在宏观上,这属于“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来说,历史街区只是其组成部分,城市触媒点的对应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对应城市范围内的触媒,更多的应是关注群体建筑与城市区域的价值,如区域综合功能、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等,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价值加以评估,找到有利和有潜质的触媒点加以活化,使其由点及面的促进城市发展。总之,城市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越高,其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点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2. 旧城织补理论—碎片连接
旧城织补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另一概念,是把旧城内各个点周边的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贯彻“历史复现”的主题,通过调动城市设计手段减弱建设拆迁对旧城造成的影响,恢复旧城原有良好的城市风貌。
旧城织补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实体织补与非实体织补。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念,街区从城市结构整体上说属于平面二维概念,当人们进入街区之后才会有三维的视觉体会。因此实体织补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二维平面织补与三维立体织补。二维平面织补是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对城市进行统筹的碎片整合。它可以通过区域织补、街道织补和肌理结构织补等来实现,力求在大视角下对城市因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新老记忆混淆、断裂等现象进行修复。三维立体织补针对的是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视觉上的织补,大多是站在城市视角以街区或群体建筑为目标,可分为立面织补和街道景观要素织补等,目的是为了修复因年代久远且疏于管理造成的空间视觉不连续现象。
与实体织补相对的是非实体织补,它注重的是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功能属性进行织补,可分为区域功能织补、文化记忆织补等。非实体织补不像实体织补那么直接,其可操作性也没有非实体织补那么强。因为原有的功能与文化等不一定适合现有环境的发展,所以对原有功能的置换与对其的后期连接是十分有挑战性的。
三、案例印证—哈尔滨历史街区的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应用很广泛,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这两个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利用,以及其是如何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更好经营的。
1. 哈尔滨道里老城区商圈的发展
哈尔滨的道里老城区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核心。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道里区是由索非亚教堂商圈与中央大街商圈两大触媒点刺激成长,并由经纬街、西十二道街、通江街等纵横交错的街道织补完善的。但从历史街区的角度看,这两大商圈各自也拥有自己的触媒点与织补方式,活化自身的内部街区。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期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教堂艺术价值的展现,它的建筑文化资本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经营。索非亚教堂商圈就是以索非亚教堂为触媒点发展起来的。在空间形式上,在索非亚教堂沿轴线处开辟出了广场,并且有意识地对广场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织补,使得这里形成以索非亚教堂为核心的欧式建筑群。在功能上,因为教堂的宗教功能已经淡化,在这样的一个市中心、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索非亚教堂被置换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对哈尔滨历史的展示功能,形成了一个与实体触媒点相结合的功能触媒点。索非亚历史博物馆与其地下的哈尔滨城市建设馆一起成为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地。这一定位与周围商业环境相结合,奠定了索非亚教堂商圈在道里区的经济文化地位(图1,图2)。
中央大街是早期国际商业都市哈尔滨的缩影,是欧式建筑的集中展现地。中央大街从历史街区自身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旧城织补的结果。因为它是呈街道型、带状的历史保护区,多年来对其的修复改造一直致力于对其立面及建筑空间的织补,从而使历史街区的空间实体记忆尽可能的完整。中央大街从19世纪开始就被赋予商住一体的功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居住功能已经慢慢退化,商业中心的价值被确立起来。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央大街保留了许多原有的老字号,也置换了许多新的商业功能。从功能织补的角度来说,它致力于在保持原功能的同时对新功能加以织补,力求形成一个商业功能集中有序的历史街区。从现状看来,不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功能上,对中央大街辅街的织补力度是不够的,这使得主街的承载力没有更好地向辅街处发散,其文化资本的价值及其影响力大打了折扣。
索非亚和中央大街两个历史街区都是以其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作为两个触媒点触动着周围的商圈发展。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辐射度是有限的,需要将其织补连接起来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而“西十二道街”就是这些纽带之一。西十二道街是一条历史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经过多年的演化,其外立面已经进行了修补,功能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它就像一条记忆线一样织补着两个商圈,不仅是建筑形式的延续面,也好似功能上的延伸体。它的连接像人体的一条经络,使得两个穴位间的血气顺畅,激发了两个触媒点的潜能,让道里商圈不仅更“火”而且更“活”。同时,道里尚志大街历史建筑的修复,对于将中央大街商圈和索非亚教堂商圈织补成一个整体以及道里历史街区的整体复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3)。
当然,现在的道里商圈并非发展的全部,它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活力。在道里的通江街上,近年恢复了一些老的建筑,如犹太老会堂(图4)、犹太新会堂(图5)和犹太学校(图6)等等。但是因为与中央大街相垂直的辅街并没有将中央大街所承载的影响力向外延伸,所以通江街上的老建筑群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如果中央大街的辅街也可以发展起来,犹太会堂等建筑所在的通江街区将被激活,历史建筑文化能继续延伸,街区的历史风貌将全面的展现,建筑文化资本会得到更大化的利用,这时的道里区才真正的“活”了。
2.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
道外区一直是哈尔滨历史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历史城区之一,但因为使用过度、疏于整治,承载力和活力已经严重下降,所以对道外区城市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建设可谓是意义非凡的。历史风貌区在道外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振兴繁荣将直接带动整个道外区的历史建筑文化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商业上的复兴。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主要是指靖宇大街和南北二、三、四道街。从整个城区的角度来讲,它们像触媒点一样带动整个历史城区发展,可谓是一荣俱荣,因此对其的复兴显得格外重要。从街区自身角度来说,由于道外区是以整体片区的形式存在,保持相对完好,因此其复兴更多体现的亦是城市织补的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是立面织补。立面织补不仅将街区的外立面修补连接,并且对街区内院的建筑立面也进行了修复改造,总体上体现依旧修旧的原则,使街区在不丧失原有活力的同时恢复原有风貌。街区在修复立面的同时也进行了功能织补,在设计过程中计划在保留如仁和永、范记永、三八旅社等老字号的同时将餐饮、娱乐、休闲和商住等新的功能织补进去,使这一地区形成“传统百货区”“专特商业区”和“中小规模零售商业区”等六个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当这个风貌区建设完成以后,整个道外区将会被这股力量推动得更加繁荣(图7~图10)。
四、小结
城市是复杂的、精致的、美妙的、深刻的,它包含万千元素,并将人纳入其中,让人可以自由穿梭。它是建筑、景观、街道等事物的载体,并通过它们反映着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人文特色。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们建造的城市也缔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像城市的名片一样,在受众心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感。而历史街区是承载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经营是当代城市复兴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本文不仅希望可以对城市建筑文化资本这一概念进行梳理,也希望对如何更好的经营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在这里抛砖引玉,为使建筑文化资本在城市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浅掬一份薄力。
城市建筑工程 篇2
城市燃气工程:含气源厂、储配站、调压站、供应站和输配管线等;
(五)城市供热工程
城市供热工程术语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一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和《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供热工程包括热源、管道及其附属(含储备场站)的建设与维修工程,不包括采暖工程。
(六)城市燃气工程
城市燃气工程术语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一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和《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燃气工程包括气源、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含调压站、混气站、气化站、压缩天然气站、汽车加气站)的建设与维修工程,但不包括长输管线工程
1.燃气源
大型工程:日产气量30万m3以上;单项工程合同≥3000万元。
中型工程:日产气量10万~30万ll13;单项工程合同1000万~3000万元。
小型工程:单项工程合同额≯1000万元。
2.燃气管道
大型工程:管径≥300mm,中压以上;单项工程合同≥3000万元。
中型工程:管径≯300mm,中压以下;单项工程合同额1000万~3000万元。
小型工程:管径≯300mm,中压以下;单项工程合同额≯1000万元。
(八)城市供热工程
.城市供热工程:含供热厂、供热站和输配管线等;
1.热源
大型工程:日产热量≥250t/h.或供热面积>300万l112;单项工程合同≥5000万元。中型工程:日产热量≥80 t/h,或供热面积>100万m2;单项工程合同额2500万~5000万元。
小型工程:日产热量<80 t/h,或供热面积<100万m2;单项工程合同额<2500万元。
2.管道
大型工程:管径≥700mm;单项工程合同≥3000万元。
中型工程:管径500~700mm;单项工程合同额1000万~3000万元。
论我国建筑工程如何体现城市特色 篇3
关键词:建筑风格 城市特色 人文 地域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01—02
1 引言
作为我国人大代表的美术委员曾经在一次“两会”中这样形容中国城市的建筑发展:“中国的城市形象如今已沦为满嘴金牙的小商人。”而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潘公凯则更为尖锐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所能接受的美术教育仅仅局限在绘制建筑设计效果图的水平,而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毫无建树。”而康军(教授、研究馆员、天津市政协委员)也较为严肃的提出了必须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的提案。
2 我国的城市建筑发展现状
2.1 旧城的保护与发展
“老北京城”这个称呼不仅是“老北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更是中国人曾经一度的骄傲。我们常常向“老外”炫耀:老北京城是世界上布局和规划最好地古都,更是世界的都城中将原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都。自元代兴建大都(今天的北京)开始,尤其是在刘秉忠和弟子郭守敬、赵秉温等一大批天文、地理、水利专家对城市和宫殿的规划设计后,以紫禁城为中心,“九门”为门户,胡同、四合院为特色,牌楼为点缀,北京城逐步达到了现在的布局规模,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和整个城市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与建筑上的最高成就。
解放以后,有关部门连续拒绝了当时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京西建新都”和“建筑城墙公园”方案,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被无情地拆除。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法,在交通压力和城市迫切发展的压力之下,北京城处处皆是拆迁工地,胡同拆了、四合院拆了、老大街拆了……北京旧城只保留了25片保护区,仅占内城总面积的37%,800年建成的古都在这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2/3的老北京城在这短短几十年内被夷为平地,进而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换来生活的便利,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拥堵的交通和满目疮痍的城市,连一位驻北京多年的外国大使在卸任离京之际都特地找到北京的政府官员说:“对于北京的旧城,你们手下留情吧。”连外国人都于心不忍,我们又怎能视若罔闻呢?
2.2 我国当代城市建筑的发展特点
从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旧城改造运动。中国各种建筑特色,每一个周期的流行,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着:首先一种建筑特色被一些较为出名的建筑设计师从国外引进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随后,在周边的中等城市出现跟随的风潮;而后,这种流行风逐步蔓延到小城市;最后波及到城乡级别。经过逐级的传播演化,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原先我们所追求的“英伦风”、“地中海风格”、“现代感”、“贵族庄园”,一旦在国内落地生根,不仅无法保留其原有的风貌,甚至夹杂了我们勉强灌入的“中国风”以后,既没有取其精华也没有弃其糟粕,变成了“不土不洋”的四不像。
2.3 我国城市建筑发展的经验教训
从我国近20年以学习西方现代建筑为主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城市面临着缺乏特色的危机,这不仅仅是指城市采用了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还包括了城市建筑颜色的大同小异,建筑风格的照搬抄袭。无法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城市的艺术和人文气质,丧失了其作为城市名片——这一最为重要的功能的作用。然而,公正的讲,纵观世界所有名城的形成过程,在以建筑风格为代表的城市形象方面都有一个长期探索、调整、磨合的过程,以是传统和现代和谐统一,这一方面也恰恰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时间只有数十年的中国城市所最缺少的部分。
3 我国城市建筑工程需注意的问题
3.1 不盲从、不轻易跟随
我国城市的发展大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起初就要把旧社会的一切都摒弃掉,将平房全部改为楼房,然后在“全球化”的号召之下,所有的大城市都照着纽约、曼哈顿的样子建造钢铁与玻璃的大盒子。但是,随后所有的城市都发生了特色危机,城市趋同现象日渐严重,这才又想发展特色。而我国的城市总是跟随着国外城市发展,亦步亦趋,加上由于政治、文化、理念等原因,我们的跟随却又总是无法完全学到别人优秀的方面,当发现走错了的时候,又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只能不知所措甚至于错上加错。
3.2 旧城改造要慎重
相比起紫禁城、颐和园等重要文化遗产,四合院似乎显得无足轻重;相比起高耸气派的现代建筑,四合院显得不够气派,不够光鲜亮丽,甚至有些杂乱、破旧。但是四合院以一种安静、平和的姿态对待着在其中居住的每一个人,这种亲切的感觉非置身其间而不能体会,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居观念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建筑理念的最高标准。然而,我们以城市拥堵、交通不便为借口,更没有仔细的征求百姓的同意,就轻易将其拆除。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将拆迁作为旧城改造的唯一选择,这是大错特错的。城市的概念是四维的,除了三维的空间还要加上时间,只有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出城市的韵味,对于我们这个以历史悠久为代表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而为一座城市留下时间印记的就只有城市的古建筑了,轻易拆掉这些就是销毁这座城市的记忆,毁灭这座城市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切文化和历史的承载物。
3.3 法律的跟进
在旧城保护的立法方面,我国有一定的滞后,立法的速度往往赶不上现实发展的速度,而等到有法可依的时候,古建筑的拆迁已然完成,新建筑的施工已然开始,一切都已于事无补了。另一方面,立法部门也存在一些部门分割、职权不明、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最后,在法规的执行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没有发挥到法律的监管作用,对违法违规的行为没有做到对应的处罚。
4 我国建筑工程契合城市特色的策略
4.1 提高建筑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
一名广义上的建筑师应当不盲目追随流行,要注重建筑本身和环境、自然、风俗传统以及人文的关系。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师,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着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念。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轻易放弃自己的道德操守,不屈服于权贵,不盲从于利益,秉承自身的创作理念。而对于中国的建筑师,还应当注重对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如国画、中国传统文学、地域风俗,尤其是在城市的文化特色方面。除了本土情怀,建筑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的设计中借鉴世界建筑界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为自己的本土建筑设计添砖加瓦。
4.2 把握城市的人文与地域特色
建筑物的特色能够显示出城市的文化、风貌特色、人的精神,构建出城市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为了避免“万楼一样”、“千城一面”的无特色危机,建筑师必须培养出民族文化自尊的态度、城市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创新的精神,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把握国际建筑业发展的脉搏,以建筑工程艺术来体现出城市所独有的人文特色。
风格是地域的特征,也是城市的特征。各地域、各城市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如果无视历史传承、城市特色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很容易就失去生命力,更不用谈体现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世代代发展、演变的结果。在世界的各大著名城市,人们大多容易可以看到代表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差别十分明显——所谓“十里不同音”,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各有千秋,这些都为建筑师们提供了独特的灵感源泉,为城市建筑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建筑物的功能体现城市特色
建筑物是为人类提供工作、生活、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建筑物的功能性是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功能的完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筑在功能取向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城市的人们的个性,生活、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在物质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殊需求。坚持在建筑中植入城市文化,把握整体,注意细节,完善功能,不仅要提高建筑质量和建筑的美观,还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需要。建筑的适当不再只是满足人们居住最为基本的要求,更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摆设,而是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生活规律,注重生活空间的合理搭配,使建筑物既实用、耐用,又舒适、安全。“经济”也不再仅仅是投资金钱多少的问题,还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把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的要求精确化、系统化,多使用能够循环利用的建筑方法和材料,推进“绿色建筑”。“美观”也不仅仅是造型和色彩的靓丽,而是要促进外观和功能的协调统一,使人们在体验各种风景和功能的同时,感受建筑的艺术,获得美的享受。
5 总结
对于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它的建筑也必定是特殊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建筑总是盲目的模仿,即便它拥有极佳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这个城市也难免毫无特色,落入俗套。一个完整的城市,必须有其独特的形象代表,这个城市才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市的建筑就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人文历史的差异、传统习俗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与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建筑方向,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建筑发展模式,时代功能的需求决定了城市建筑的发展着重点。并且对于一座一流的城市,其建筑特色也必定是不同的,有其特殊之处。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2):32—35.
[2] 姚远.中国老旧城区该如何保护[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01).
[3] 尹吉.关于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问题的思考[J].江苏建筑,2007(05).
[4] 王朝阳,张建坤,刘志刚.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循环保护研究[J].江苏建筑,2010(02).
[5] 顾伯平.城市建筑特色与文化自觉[J].求是,2009(11).
[6] 杨芸.城市住宅地域性与建筑设计[D].天津大学,2003.
城市建筑工程 篇4
※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 第一是智慧地球理念的启发, 第二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现在国家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还有惠民工程和信息消费, 这都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目前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约有500个, 现在是第三批, 据说有182个报名要逐步筛选。其他的部委, 比如说科技部还有一些协会、学会, 或是通信行业、通信运营商、通信产品供应商, 还有学会论坛等都在搞试点。其中, 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是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亲自推动来的, 现在有6个省在试点。
除上述两点外, 第三动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的应用, 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 第四是现实的需求, 解决现实存在的城市弊病。另外新建城市的一些城镇规划和实施都要按照新的城镇规划来做, 这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建设理念
首先是优先低碳节能环保;第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第四是基于电子强化城市科学管理;第五是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物流、旅游等, 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工业产业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服务民生, 二是发展产业要创新, 三是科学管理与决策, 四是低碳与生态。比如说服务民生有公共安全、社区、楼宇、医疗保健、养老、文体教育。发展产业比如说有电商、物流、电网、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 还有电子政务、交通、水电气热管理、成员, 环保、景观、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
除了建设理念外, 还应了解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可分几个层次, 感知控制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感知控制层是传感器、执行器, 短距离的传输网, 之后是网关。到了网络层形成数据传输网络, 到了数据层以后要处理数据, 要存储处理整合挖掘, 形成了行业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 整合之后形成了服务平台, 如果没有上面的应用就对接不上, 之后到应用层就是形成了智慧应用。这是一个体系架构, 旁边还有政策发挥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等。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 这需要依靠服务层跟数据层。所以总体来说, 智慧城市包括三块, 即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智慧应用。其中, 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关键的技术核心。
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确定后该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是土建上的规划设计或改造, 之后是相应做顶层设计。凭什么做顶层设计, 要凭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实际上是顶层设计的初始条件, 这是信息化总体之后是系统设计, 要分很多系统来做, 完成后就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和一个云服务中心这三样关键的东西。全部建设完成后智慧城市的应用设施就到了试运行阶段。这些部署要把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连起来做, 且这几个步骤必须要跟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相结合, 再往进行, 验收后要通过成果评估体系来审核, 最后运行整个体系。如图1所示。
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智能行业大致包括4个部分, 第一是智能社区与家居;第二是智能楼宇跟综合体, 是近距离的楼宇群;第三是园区;第四是数据中心。
智慧社区、家居、楼宇、综合体都是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的基层单元, 各部门为此也都做了很多的标准, 体系架构、标志性的指标体系, 建设与规划保证等。现在许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都将业务多多少少转向智慧城市建设, 有些大企业, 比如说同方和泰豪都是部分业务转向做智慧城市, 但一些中小系统集成商则选择将整个业务都导向了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试点项目包括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成果。智能建筑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目前讨论的热点, 一方面是智能建筑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搞了几百个试点来做, 而且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都把智能很多的东西放进去。
智慧楼宇跟综合体, 里面分两部分, 一是专业系统, 如搞航站楼必须有航站楼的应用, 搞学校和医院都要有应用, 这写都是专业部分的东西, 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把公交和民航都包含在里面。另一部分则是常规系统, 是安防纳入到平安城市, 楼控纳入到智慧能源, 还有一卡通纳入到城市一卡通, 这写往往视同城市的智慧应用联系在一起。
智慧园区是最贴近智慧城市的, 现在搞顶层设计的领导人首先是要求按照智慧园区来做, 要求按照智慧城市的模式进行, 而非传统的模式。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相应的标准要跟上。
数据中心类包括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中心, 还有运营服务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 这些中心有的是合在一起的, 有的是分开的。
※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 要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要考虑智能建筑必须要纳入到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智慧城市要用指标体系来垄断, 项目确定是顶层设计、总
体规划、总体设计, 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按照智慧城市的标准去进行。
第二, 要重视标准保证质量。有些地方标准保证指南工作还来不及, 所以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智慧楼宇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三, 要树立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搞设计就是要自下而上, 有什么功能就搞一个系统, 之后才能考虑集成方面的问题。同时, 考虑问题也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向下的设计理念, 要考虑集成、数据整合和协同, 摆脱自下而上的两级孤岛的传统设计思路。
第四, 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大数据应用得很多, 特别是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云服务技术目前在园区中的应用度很高, 它可以将社区中的大数据汇集在一个云服务中心里跟大家共享, 不需要每个集成商都单搞一套智能网, 只需通过采用一体化的集成技术, 借助移动终端或是网页浏览, 就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将各种数据汇集到云服务中心, 因为B/S模式对搞集成过渡到智慧城市是最方便的。
第五, 基础设施采用嵌入式的通用控制引擎, 如此可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六, 人才方面要强化职能信息化的技术和建设。为什么强调智能信息化?因为互联网在应用时会产生大量信息化的问题, 智能化智慧城市一来, 这其中就会牵扯到很多传感控制的技术, 所以这个信息化被称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建立以后, 使一般的信息化过渡到智能信息化时代,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智能信息化时期, 就既要做信息化又要做智能化。
※重点要素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篇5
专业名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81005T
2培养目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电工技术、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
3培养要求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动态,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等最新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能承担本专业科研和教学任务,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力学,以及地下空间工程的现代科学技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岩石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土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接受实验研究、工程设计方法、生产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进行城市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地下工程概预算和成本控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与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发展方向;
2.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掌握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岩土力学试验和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4.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城市地下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初步能力;
6.具有进行地下工程概预算及成本控制的初步能力。[1]
4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岩石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工程爆破,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城市地下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结构、地铁与轻轨、隧道工程、地下混凝土结构、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地
下工程通风与空调、岩石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土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地下工程测试与监测。等。
5实践教学
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地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6从业领域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就业部门广泛,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7就业前景
2008年,同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保险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哲学专业、稀土工程专业、言语听觉科学专业、知识产权专业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民网教育专题被誉为“物以稀为贵的十大专业”。搭上开往春天的地下铁:
如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致命的瓶颈,人们在拥堵中等待、愤怒、绝望,也开始因为渴望速度而寻找方向。当一个名字叫地铁的尤物可以让交通烦恼消却、速度诱惑满足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爱上了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之旅。地铁的另类空间激发着人们的国际化大都会想象力和商业想象力,地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令城市人痛并快乐着,地铁承载着所有都市人内心的柔软和抒情,令那些对城市失望的人可能重新爱上城市。甚至可以说,地铁是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道具,如果没有地铁,你都不好意思自称自己是大城市。
古代的城市沿河流或沿海而生成,现代的城市沿公路或铁路而生成,未来的城市则是沿地铁而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大学里读什么专业,才最有可能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呢?当然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了。
随着中国进入第三波地铁建设高潮,首先拉动的就是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热度。而且,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并非仅仅适用于这一领域,就业去向很是宽广。当然,与土木、建筑相关的其他专业毕业生也有能力争这张饭票,但总没有科班出身者驾轻就熟吧?
8相近专业
城市建筑工程 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筑设计;条件;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建筑发展所必备的条件
1.1 高新技术对城市建筑的有力支持
追求舒适、便捷的生活是人们长期的追求目标,城市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及其表现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居住和生活,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是城市建筑必不可少的技术,各种高新技术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传递系统。这些高新技术不仅对城市建筑的构造、材料、设备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智能系统融入现代建筑当中,成了城市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1.2 建筑师对城市建筑的大力推动
建筑师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没有了建筑师的标新立异和共同努力,城市建筑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建筑师在推动城市建筑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展现建筑师的作用,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巧妙融入智慧城市理念,建筑师们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一方面,建筑师们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智慧城市理念,将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城市建筑有效融合,以实现城市建筑的智能化,完成传统式设计向现代化设计的转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理念涉及的知识面和领域较为宽广,建筑师们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好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智能系统等新知识至关重要。
2 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
2.1 增强安全性,让城市建筑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安全需求既包括對身边人物的安全感需求,也包括对身边事物的安全感需求。可以说,安全需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高新技术在为城市建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一些建材和设备含有有害物质,容易引起胸闷、头晕和呼吸道疾病,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上,应当增强城市建筑的安全性,为人们构筑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城市建筑的外部,一个是城市建筑的内部。外部建筑是指建筑的形状、色彩,以及公众环境中的娱乐设施、基础公共设施等。外部建筑要选择吸光性强的建筑材质,扩大建筑之间的间隔,设计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形状,这样不仅能防止建筑带来的光污染,也能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舒适度。内部建筑是指建筑内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主要是室内空间。内部建筑要采用无污染、无添加的建筑材料,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另外,刚竣工的建筑应当空置一段时间,让装修遗留的气味彻底散去才能使用。
2.2 增强环保性,让城市建筑为引领绿色生活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现代建筑满足了更多人的生活需求,但伴随而来的是自然界加速消耗的能源。据统计,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2%左右,其中,空调、照明、家电等高档家居设备占27.45%,其他能耗占13%。因此,节能和减排就成了建筑行业迫切追求的目标,也是打造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城市建筑将会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绿色建筑与智能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促进能源的科学转型。例如,建筑师在设计时可以将空调管理系统与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在建筑的内部设计中,通过对人流量的检测,智能系统自动系统,自主开启或关闭空调,大大节省室内的空调用电量。这些与建筑节能相结合的新兴技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建筑节能的方法与手段,自动化的可视监控,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能进行精细化调节,有效解决我国的能源消耗问题,使得未来的智能建筑节能发展更具潜力,有更加明显的积极作用。
2.3 增强多样性,让城市建筑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让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但城市建筑中单一化和格式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不同的地区采用同样的设计方式,城市建筑趋同性强烈,未能达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由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智能技术,充分展现智慧城市的智慧性,在城市建筑中使设计最优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例如,有条件的屋主可以在屋内装置一个智能系统,在屋主不在家时适逢有人前来造访,只要按一下门铃就能够把来访信息发送到屋主的手机或电脑上,而屋主更可以通过门铃的摄像头看到造访者的影像,还可以通过通话功能进行对话。
2.4 增强情感性,让城市建筑产生更好的设计感染力
“每一个建筑都是建筑师情感的体现”。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与自身的情感有着高度密切的联系,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蓝图时,会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积淀融入该建筑当中,创设出具有自己独特品位的建筑作品。但有些建筑师缺乏积累的生活素材,一味模仿和照搬别人的设计,这样的建筑不符合人们对时尚的追求,甚至会因缺乏个性而遭到人们的怀疑。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建筑师们应当学习各种高新技术,重视科技的运用,同时注重设计作品中的“人情味”,不断创新设计风格,在设计道路上不断积累。当建筑师在为某一个地方设计作品时,可以利用一段时间收集所需的素材,吸收和整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身体力行,积累素材,才能在设计当中体现出当地的人文性,并创设出超越历史的建筑物。虽然积累素材可能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但这种“浪费”是值得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在建筑设计中灌注情感性、人文性和创新性,这种无声的表达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也才能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前进。
3 结语
随着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城市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理念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合理、科学地把高新技术融入城市建筑设计当中,使城市建筑设计深入贯彻智慧城市理念,朝着智能化、环保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当前智慧城市理念才处于萌芽的状态,如何在智慧城市理念下促进城市建筑的大发展还需要建筑师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发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将会更高端、更便捷和更舒适。
参考文献:
[1] 赵蕾.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J].河南建材,2015(04):34-36.
[2] 叶子易,胡永红.城市建筑特殊生境的绿化技术及其模式[J].绿色科技,2011(11):10-12.
[3] 姚冰,吕宪刚.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工程管理前沿,2015(04):25.
城市建筑工程 篇7
1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合理化整合可以有效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城市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基础。对于当下而言,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住房紧张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然而想要合适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却面临着很多难题,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整合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现有的城市建筑的对规划的限制和交通空间的不合理利用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想要更好的建设城市文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同时,为了迎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新的建筑形式必然不同于老式,会采用很多新式的建筑结构,这就需要有先进的设备、高强度的材料以及高精的的操作相互结合来完成。再加上在整合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这就要求有相当先进的技术与操作人员才能完成对城市建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整合。
1.2整合建筑之间的连续性差,无法完成交通运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建筑的联系部分不可能做的和公路一样,所以大都用来供城市居民散步观赏。而这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空间利用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并没有很好的整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联系。同时,如果这些建筑不能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便利,那么反而会成为空间和材料资源的浪费。比如很多城市都会在公路的交叉口修建公园,但是这些地方很多都远离居民区,而且周围车流量大,这就会导致很少有人进去观赏,不仅达不到承担交通功能的目的,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整合形态与原有建筑不协调
对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在原有的城市建筑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会导致原有建筑对整合方案的限制,新的整合空间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原有空间结合反而会破坏城市的建设,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会修建天桥等来方便人们的出行,这虽然在实际作用上给予居民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城市美观上它们却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破坏城市面貌。同时,想要完成整合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和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制定长久地计划,坚持并不断改进才能完成,这就对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小城市中某些建筑修建一半然后转而修建其它建筑的现象并不少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将使建筑建设更规范化、合理化,为城市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好处。
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策略
结合以上对当下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考虑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关于整合的设想。应积极应对社会中的问题并敢于创新,坚持整合方案,为城市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贡献。
2.1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原则
首先,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交通空间相互影响,共同存在。想要完成对他们的整合应该坚持互动兼容性的原则,保证在同一空间中建筑和交通都可以进行,并且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同时要保证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性,比如上下班时间的车辆高峰期保证它的交通空间特征,而在居民活动热闹的时候,比如傍晚,又可以用来供城市居民娱乐。两种功能的互补和独立进行是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必要条件。
其次,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更好的生活换件,创造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人性化原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想法,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设计方案,进行人性化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最后,在保证合理化的前提下还要保证整合的安全性以及生态型原则。安全作为日常行为的一大准则在哪里都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必须在保证周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建设;保证了人的安全以后就不得不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了城市长久的发展,坚持生态性原则保证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方法及设想
2.2.1充分考虑交通空间应用,对地面建筑进行整合
在地面部分,城市的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完全混合到了一起,对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公交路线穿过建筑内部,或穿过建筑底层如地铁等。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空间整合方式,比如说轨道交通站与房屋整合到一起、商业区与城市交通步行系统的整合、城市汽车穿过居民建筑的整合等。
2.2.2充分挖掘空间的利用潜力,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地面上的生活,向高空中的空间发展就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城市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将越来越高层化和地下深层化,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的办公化应用和地下建筑的娱乐、停车等的应用以及地铁的运行。在将来可能出现空中步道、空中轨道等设施来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在社区在周围建设服务设施齐全的高密度结构建筑群,是市民在住宿区附近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减少市民对公路的利用率,以此来完成对交通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整合。
2.2.3建设高密集型建筑群,小范围内规划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
这种建筑群具有开放性、简约化的特征,会有大量市民生活在小范围中,要求人人都能享受范围内的所有服务项目并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不仅是市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活模式对周边的生活环境及其中的居民都有很高的要求,不过另一方面来看,从小范围内更容易完成对建筑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整合,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建筑群,从零到整地进行空间整合,完成整体的整合,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
3总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研究的东西也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面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内容。为解决城市的人地矛盾和交通拥挤问题,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大鹏.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分析[J].中华民居,2013,(30):338-339.
[2]何培志,郭才军.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2014,(2):19-19.
设计建筑城市 篇8
米兰设计周源于米兰家具展,是一个以家具设计展览兼订货会为主的活动。由于活动办得很成功,规模越来越大,吸引的参展商和观众越来越多,家具展逐渐增加了卫星沙龙展(即年轻设计师和院校学生作品展)和外围展(即提供给独立设计师和其他非家具厂家的展览)。外围展迅速发展,甚至超过了在Fiera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的家具展,于是米兰市将活动打包为“米兰设计周”,内容也超越家具设计的范畴,成为泛设计类展览,涉及建筑、室内、家具、产品、当代艺术及设计教育等广泛内容。每逢设计周开幕前后,米兰酒店的房价都会涨至2~3倍。世界各地的设计人、厂家前往米兰,而整个米兰也似乎全部开放,到处都是展览和活动。可以说,米兰设计周是全球性的设计节,并呈现以下特点:其一,拥有强有力的产业驱动;其二,基于发达的家具产业和传统的手工技艺,设计周成为设计潮流的风向标,并由此树立了全球设计界的话语权;其三,国家馆传播国家文化的作用愈发明显,日本、巴西、泰国常年以国家名义参展,通过展览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其四,卫星沙龙展和外围展常常挖掘出新作品和新人才,也促进了设计向产业的转化。
北京设计周虽然较之还不成熟,但是参加家门口的设计周,显然比飞行6000 km到欧洲参加设计周来得更现实也更容易。而“竹城”(bamboocity)是一个通过竹子制作来重新评估我们作为艺术家、设计师与当下城市关联的多专业交叉的国际工作室。近50名来自6个国家的室内、雕塑、建筑、景观设计及表演等专业的本科生联合设计了4个参加北京设计周的装置并放置于751艺术设计区内,尽管设计出发点不尽相同,但都采用了竹子作为搭建材料。作品都是基于建筑的尺度,诠释竹的历史及未来,并试图回答工业时代遗留建筑引发的问题。旧结构被根本改造,但通常是在后现代主义想法基础上的新版本。工作室提议的竹构建诠释了新的寄生形式及几何形状,以应对旧功能的复杂几何形状并形成新的创意。所有的作品在根本上都是“寄生”的,也就是说,它们依附于一个主结构,或是想盖过其主结构,或是寻求一种共生的关系。所有的结构都是结合体,凝聚了一系列关于项目及规模的创意。每个结构会促进一个行为艺术的表演,产生于结构框架又超越了场地的局限。751艺术设计区作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更新区域,接受和储存了全球能量的冲击和重塑。这4个装置试图通过竹子这一可持续的材料、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媒介,去触动和关联人们和场地,从而在多个新的角度上发现竹子的新品质,并重新认识这个场地,甚至这个城市。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Halo Calvino)在《看不见的城市》曾描述道,“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每一座城市有它的性格,其形成不仅包含城市的物理部分,如建筑、街道及广场、城墙、钟塔等,还有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共同作用下的历史积淀,而每一座城市所独有的、最具有魅力的往往是其地域性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正如伊塔洛.卡尔维诺(Halo Calvino)还曾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我可以告诉你,高低起伏的街道有多少级台阶,拱廊的弧形有多少度,屋顶上铺的是怎样的锌片:但是,这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告诉你。构成这个城市的不是这些,而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灯柱的高,被吊死的篡位者来回摆动着的双脚与地面的距离,系在灯柱与对面栅栏之间的绳索,在女王大婚仪仗队行经时如何披红结彩;栅栏的高度和偷情的汉子如何在黎明时分爬过栅栏;屋檐流水槽的倾度和一只猫如何沿着它溜进了窗户;突然在海峡外出现的炮船的火器射程和炮如何打坏了流水槽。”
国庆长假,我驾车回西安看望父母,顺路到山西看一看古建筑。第一站是大同的华严寺。到达的时候已近晚上9点,准备按GPS指引入住华严寺附近的酒店,可是在老城附近,GPS的显示与实际环境完全不对应。进入照明打亮的全新的古城墙后,城内却是一片黑漆漆的废墟,在流光溢彩的外围城墙的强烈对比下,显得异常诡异。我最终未能在一片黑暗的旧城找到酒店,只能在城外住下。第二天一早起来,透过酒店的落地窗向旧城区望去,才发现整个旧城区正在进行全面的整治,大量的建筑正在被拆除。再次进入旧城,除了华严寺、善化寺、文庙等古迹周围的居民住宅,其余的公共建筑都在拆除,规模之大令人震惊!难怪夜间内城仿若鬼城。
据《山西晚报》2012年11月6日刊载,“作为有着2 300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大同,曾在计划经济时代因煤而兴,辉煌一时。之后,连同经济与城建,这座城市归于沉寂,甚至成为一位法国专家眼中‘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近年来,大同市展开了一条‘一轴双城、分开发展,新旧两利、传承文脉’的古城复兴之路,经过连续数年的精心打造,大同‘双城’同辉共美的建设蓝图已基本形成。”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狄更斯的《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统计显示,全国至少有30个城市已经或计划开始古城重建或翻建,投资少则数亿多则数百亿。这样的工程,正如我的导师潘昌侯先生所说,“我们到底是建设(保护)的多呢还是破坏的多呢,这似乎无法说得清楚。”
大同古城的复建和十几年前“明清一条街”的工程模式(如整容手术一般)不同,这是一个大型的外科手术式的再造工程。这种自上而下的暴力改造方式像是一种大型全能数控加工机,把大同旧城区腌臜的房屋一口吞下去,然后产出了崭新的古式城区。同样的鲜活例子还有南通市对老市中心区一条街道的迁移、翻建。为了市中心的发展,整条街道的民国时期的建筑被迁移到市郊的一片田地之中,在缺失了城市的核心生活内容之后,没有人活动痕迹的街道如同电影外景地一样没有了生气。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早在1791年,詹姆斯·博思维尔(James Boswell)曾写道,‘我经常这样自娱自乐:想象伦敦对不同的人来说多么的不同。那些头脑狭隘、专盯着一种事情不放的人,看到的伦敦就只有那么一小块;而那些充满智慧的人,他们会迷上伦敦,从那里看出人生的千奇百态。’”
然而即使是在这些荒漠般的新城里,我依然感受到原生生命的力量。建筑、街道的尺度变了,但人的行为尺度没变,声音、气味、光色、尘土没有变,街上的各色人物,软性的内容依然鲜活在那里,覆盖在全新的仿古建筑之上、之间、之内。软件和硬件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和不匹配,也造成了一些似乎无法解决但又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事实上,城市快速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冲突不断凸显,持续的拆除和新建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常常认不出两年前曾到过的城市,有些街道甚至消失不见。推翻重建和新建完全抹杀了和以前的关联,完全考古式的翻建则切断了和当代社会的关联。
今年我和管云佳老师带队与其他5所欧洲大学共同参加《H uto polis》课题研究。H utopolis课题的主旨是探讨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发展的新方向,并以其成果参加北京设计周,以互动的展览方式扩大其影响力和公众的参与度,获得了大量的公众及媒体的关注。研究以软性设计介入现有城市框架和网络作为关键概念,触发城市演变。,Hutopolis是胡同(huto)、乌托邦(utopia)和城邦(polis)合成的词汇,本项目意指胡同,着重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模型进行研究。因为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转型经历连续调整过程中,北京在城市发生异构并且遭受经济快速增长的撕扯之后,胡同仍然体现出社会与城市肌理和谐共存。本次研究尝试分析和了解作为影响城市演变重要因素之——“胡同”的城市形态是如何得以保存并适应现代化发展都市的。
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田子坊在发展初期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城市更新,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群体行为。政策上的相对宽松,使一系列小的行为和改变来改进整个区域的系统成为可能。城市空间透过墙体延伸至建筑内部,而这些区域特有的室内空间所具备的易变、绚烂、暂短的生命特质和屹立多年的墙体支撑起城市生活的演变和迭代。在这里,城市不仅仅有外部形态和空间,更是延伸到建筑内部空间的生活。因而建筑内部也成为城市设计的新舞台这里孕育着新的蜕变,于此,时间性、临时性更为重要,而持久性不再是前提。在798园区内的新工作室的空间设计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公共性的展览空间延伸至工作室内,在周末时依然保持开放性,而内部空间在尽量保留和发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以叠加的手法,加入新的材质来体现与环境的对话(图1)。工作室所在的建筑以前是个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多层厂房,原始空间非常方正,通过其格局可以感受到当时工业生产组织方式所产生的形态结果。流转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在格局上作了局部改变,把走廊移到了一侧,把新的设计元素(钢铁、玻璃)叠加在原始建筑结构之上,暴露屋顶用竹模板浇筑的混凝土梁板后,不同痕迹所带来的丰富性清晰呈现。地面的米色水磨石上还有一些生产的痕迹,我们像考古一样用凿子将混凝土柱子从原来的抹灰层里剔凿出来,显示出柱子原来的模样,同时留下了我们的痕迹,表现历史的延续与现实空间中的工作、生活形成对话,传达出时间积淀的内在关联。设计是由很多不同层面的东西组成的,每个项目也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和形态,包容更多的信息并通过设计及制作折射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与建筑 篇9
当下, 我国正在经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推动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 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 打造了勃勃生机的现代大都市;另一方面, 一些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其特色。而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 建筑领域的努力责无旁贷。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西方的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经验, 例如阿尔多·罗西对欧洲城市设计的思辨;另一方面应当保护并发展我国城市与建筑的一些特色。
对于传统建筑秩序的疏离, 与之对应的新的建筑秩序尚未确立, 以致于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表达并未能很好地实现其角色。一些城市建筑正在走向文化的偏失, 或追求“之最”的名号, 或模仿国外建筑营造假洋景观, 或追求戏剧化的夸张沦为国外建筑师的实验品等等, 这样的建筑缺乏审美理想与价值, 既影响了城市整体风格的塑造, 又损害了城市建设个性的形成。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篇10
1.1 城市防灾系统总体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含分区规划)
1.1.1 确定城市消防、人防、防洪、抗震等设防标准。
1.1.2 布局城市消防、人防、防洪等设施。
1.1.3 制定防灾对策与措施。
1.1.4 组织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
1.2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2.1 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种消防设施的布局及消防通道间距等。
1.2.2 确定规划范围内地下防空建筑的规
模、数量、配套内容、抗力等级、位置布局, 以及平战结合的用途。
1.2.3 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防洪堤标高、排污泵站位置等。
1.2.4 确定规划范围内疏散通道、疏散场地布局。
1.2.5 确定规划范围内生命线系统的布局, 以及维护措施。
因城市防灾工程系统有部分设施同为城市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工程设施, 又因其他因素, 有些防灾工程设施的造价难以估算, 所以,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详细规划一般不作造价估算。
2 城市消防工程规划
2.1 城市消防对策
在我国, 城市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首先, 在城市布局、建筑设计中, 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 减少和防止火灾灾害;其次, 消防队伍、消防设施建设、消防制度和指挥组织机制应健全, 保证火灾的及时发现、报警和有效组织扑救。
2.1.1 城市防火布局
a.城市重点防火设施的布局。城市中不可避免地要安排如液化气站、煤气制气厂、油品仓库等一些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设施, 这些设施应慎重布局, 特别是要保证规范要求的防火间距。
b.城市防火通道布局。消防车的通行范围涉及火灾扑救的及时性, 城市内消防通道的布局应合乎各类设计规范。
c.城市旧区改造。城市旧区是建筑耐火等级低, 建筑密集, 道路狭窄, 消防设施不足的地区, 是火灾高发地区, 并且延烧的危险性很大。因此, 城市旧区的改造, 防火是重要的工作。
d.合理布局消防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包括消防站、消防栓、消防水池、消防给水管道等。
2.1.2 建构筑物防火设施应遵照有关规
范, 实行防火设计, 提高耐火等级和内部消防能力, 减少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可能性。
2.1.3 城市火灾多由
人为失误引起, 因此, 消防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健全消防制度, 普及消防知识。
2.2 城市消防标准
城市消防标准, 主要体现在构、建筑物的防火设计上。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有关规范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1995) 、《消防站建筑设计标准》 (CNJ1-1981) 、《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GNJ 1-1982) 等。
2.2.1 通路消防。进行城市道路敷设时, 必须考虑消防方面的要求:
a.当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 应设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b.沿街建筑应设连接街道和内院的通道, 其间距不大于80m (可结合楼梯间设置) 。
c.建筑物内开设的消防车道, 净高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4m。
d.消防道路宽度应大于等于3.5m, 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e.尽端式消防道的回车场尺度应大于等于15m Xl5m。
f.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 或沿两长边设消防车道。
g.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超过2000座的会堂、占地面积超过3000m2的展览馆、博物馆、商场, 宜设环形消防车道。
2.2.2 建筑物消防间距。建筑的间距保持也
是消防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目有关规范要求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m,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9m, 而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3m。
2.2.3 消防用水 (见表1) 。大部分城市火灾均
可用水扑灭, 保证消防用水是城市消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城市消防用水可由城市管网直接供给, 也可设置专门的消防管道系统。在水量不足的地区, 应设消防水池, 或利用河湖沟的天然水。在河网城市, 应考虑沿河辟出一些空地与消防通道相连, 作为消防车取水的场所。
2.3 城市消防设施规划
消防设施有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消火栓、消防水池以及消防嘹望塔等。其中, 消防指挥调度中心一般在大中城市中设立, 主要起指挥调度多个消防队协同作战的作用, 消防站和消火栓是城市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
2.3.1 消防站规划
a.消防站分级。消防站主要按占地和装备状况划分为三级:一级消防站:拥有6~7辆车辆, 占地3000m2左右;二级消防站:拥有4~5辆车辆, 占地2500m2左右;三级消防站:拥有3辆车辆, 占地2000m2左右。
b.消防站设置要求:在接警5min后, 消防队可达到责任区的边缘, 消防站责任区的面积宜为4~7km2。运输量大的地区, 应设特种消防站。
c.消防站布局要求:消防站应位于责任区的中心。消防站应设于交通便利的地点, 如城市干道一侧或十字路口附近。消防站应与医院、小学、幼托以及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50m以上的距离, 以防相互干扰。消防站应确保自身的安全, 与危险品或易燃易爆晶的生产储运设施或单位保持200m以上的间距, 且位于这些设施的上风向或侧风向。
2.3.2 消防栓设置
a.消防栓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20m。
b.消防栓沿道路设置, 靠近路口。当路宽大于等于60m时, 宜双侧设置消防栓, 消防栓距建筑墙体应大于50m。
在布局消防栓时, 还必须注意, 由于我国多数城市水压不足, 在扑灭城市火灾时, 单单依靠消防栓是不行的, 消防车必须能进入灭火区域, 因此, 不能以密设消防栓的方法来降低道路应有的消防车通行的宽度要求。
摘要:针对城市防灾工程规划进行了论述。
城市与建筑的共生 篇11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科技的实际应用,在全国各大城市高层建筑逐渐步入大众视野。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但层出不穷的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采用卓尔有效的设计方法,使得高层建筑完美融入现代城市之中,美化城市景观,是建筑设计师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从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入手,重点分析了高层建筑的控制理论,为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层建筑;控制方法;城市意义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全国一线城市不断涌现出高层建筑,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科技含量和艺术美观逐渐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物。可以说,在现代文明生活中,高层建筑已逐渐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解决了因土地资源紧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给交通、光照等带来诸多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大力研究城市与高层建筑的共生关系显得意义重大。
一、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
1.设计的整体化
一个城市的组成不是单一建筑的作用,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仅仅依靠一两个高层建筑或者超高层建筑,很难撑起城市文明。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上,要做到从整体出发,各方面综合考虑,实现建筑的整体指导性。
在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做到全方位考察,多层次的设计过程,使高层建筑能够有效融入城市之中;其次,是指建筑的各方面要协调配合,设计得当,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建筑的各项功能。对建筑设计全面分析综合考察是实现建筑整体观的必要手段,全面分析是完成设计的基础,综合考察是完成设计的保障,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与城市融合的高层建筑。
2.设计的人性化
城市建设的本质是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建筑设计都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最根本的指标。而当前的城市状况不容乐观,为满足不断增加的家庭用车的需求,街道抛弃了原来的人文化设计转而生硬、冷漠,严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这些都破坏了城市的宜居性。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应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因素,必须无条件以人的需求为设计的要旨。人性化的设计就是把人的需求作为考量的第一要素,不仅包括生理需求,同时包含心理需求。
3.设计的自然化
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生活于城市中心的人类,逐渐远离自然,对于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如何在引入自然元素、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使建筑与城市共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化,引入绿色植被、花卉等,创造含有自然因素的城市空间,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渴望,还可以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设计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设计建筑。
二、高层建筑控制方法
1.城市历史特征
高层建筑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突出代表,在不同的文明时期,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域,建筑应该体现出当地与众不同的特色。同时,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价值观也得到认知与理解,并在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在具体的高层建筑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地域特色的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跨区域发展也成为时代主流,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文化多样性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层建筑作为主流建筑形式,必须要立足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精华,充分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在建设中,体现本国文化特色。
(2)近地空间的设计
建筑的近地空间的设计承担着吸引城市居民,丰富居民生活的重大责任,在设计时,必须合理规划建筑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高层建筑的近地空间在设计时必须创造出人性化与科学化相互融合的空间层次。
(3)设计色彩的选用
高层建筑的设计色彩应该基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中考虑,尽量使高层建筑融入色彩的协调性中。在不同地域对于色彩都有各自的喜好,设计人员应该遵从当地居民的习惯,使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持一致性。
2.空间形态
高层建筑的突出特色就是其自身的大规模、大尺度,因而高层建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建筑设计之初,必须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城市建设的各方各面。一旦考虑不周全,必将使得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造成混乱的空间感。
(1)对于高层建筑的选址要慎重。充分考虑现有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后续建筑的协调,尽量避免出现单一建筑零落布局的局面出现。
(2)高层建筑建设要考虑视觉因素。城市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特有的视觉效果,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考虑城市景观的协调性。
3.物理环境
高层建筑一经建成必然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一方面,高层建筑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同时还可以美化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却是完全相反的状况,导致气候的严重恶化。
(1)光环境
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必然带来大面积的阴影地区,给城市的采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密集的国际化大城市之中,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的光照问题以及建筑物对周围建筑的遮挡问题。
(2)高层风
高楼林立的环境使得建筑物之间的街道高层风严重,不仅给居民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同时会使城市形象大打折扣。因此,在设计时,要合理布局,同时,在道路中间种植花卉、冬青等绿色植物可以缓冲风速,减少出行的不便。
(3)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交通环境,大量车辆的同时出行,排放尾气不仅使环境污染加重,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在设计时,要避开人流密集的交通地带,除此之外,还可种植绿化带,减少噪声污染。
结语:
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步伐也加快,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土地资源逐渐紧张,高层建筑的出现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带来的经济停滞问题。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产物,不仅体现了当下的文化特色,同时与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理念息息相关。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智能化、生态化、巨型化的高层建筑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设计中采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从城市与建筑的整体出发,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起来,才能使得城市与建筑共生。
参考文献:
[1]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J].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23):234-246.
[2]周成浩.高层建筑综合体外部空间形态设计研究[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2014,2(29):189-192.
城市建筑工程 篇12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设计,城市文脉
城市综合体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师带来新的挑战。城市综合体设计应具备合理的功能配比、优化的交通体系、舒适的空间尺度以及良好的景观设计等因素。简言之,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需要全面考虑, 共同协调。综合体位于城市之中, 需要与城市文脉相协同作用, 共同营造城市建筑文化。
1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1.1 合理的功能配比
城市综合体可以结合商业、商务、酒店等功能于一体, 在设计前期需结合场地周围的实际调研来综合考虑场地周围的人群分布情况、交通车流量、城市商业文化中心分布来进行功能的合理配比。
(1) 商业。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部分需要结合周围的实际人群进行设计, 按照周围的生活的居民数量进行商业部分的面积分配。商业部分适当的对外开设出入口有利于建筑消防, 同时也能增加建筑的使用率。
(2) 办公。在城市综合体中, 商业功能需要结合所在城市进行设计, 商业功能与城市开放程度相关, 需要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
(3) 酒店。这一大功能区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 为其提供住宿的方便。在城市综合体设计中, 酒店的设计需要特殊考虑, 因为其服务的特殊性, 需要24小时提供服务,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精心布局。
1.2 优化的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骨架部分, 是城市综合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交通有两个层面的设计内涵。
(1) 内部交通。首先是针对于建筑内部的交通来说, 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 经常会涉及到地下空间, 半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三部分, 竖向交通空间就此形成。然后通过内部具体的功能空间来设计交通, 保障建筑内部的流线不交叉, 以及建筑内部的防火疏散安全。
(2) 辅助城市交通。针对城市交通来说, 可以在城市综合体的交通设计部分引入城市交通, 这样对于缓解城市道路压力与保障行人安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更加完善了城市综合体的辅助交通功能。很多城市综合体都联系着城市交通, 例如地铁等。
1.3 合理的空间形态与空间尺度
城市综合体的空间形态受平面设计影响, 在平面设计当中, 城市综合体需要解决竖向功能分布的这样一个问题, 综合体中所有的矛盾不仅仅需要调整平面功能来解决, 更需要与空间形态相结合, 二者协同解决一定的问题。
城市综合体应该彰显城市的特性, 突出其核心地位。但就空间尺度而言也应该结合基地周围的环境与建筑进行设计, 要符合周围的环境特点, 不能过分的夸大。
1.4 景观配置
环境心理学影响着建筑环境设计。综合体周围的一草一木, 一椅一凳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为建设舒服的城市环境做出一定的努力。景观配置应该结合当地的植物资源, 尽量将更多的绿地“还给”自然。
1.5 科学技术手段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应该结合当下流行的一些节能策略进行设计, 同时也要注意在设计时不能一味的追求绿色技术手段, 应该在设计之初加大对绿色的思考, 不能单纯的通过技术去实现节能减排。
2 城市文脉与城市综合体设计
城市中的建筑蕴藏着城市建筑文化与城市特点, 国外的很多城市中, 建筑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 或古老, 或新奇。城市综合体设计应该演绎城市特质。
例如, 近代以来, 辽宁先后被沙俄、日本等国家占领, 在建筑文化上存留很多遗迹, 有的特点已然成为当地建筑文化的基本特点。据2011年一项普查显示, 辽宁省内14个城市现存有2900余处近现代建筑, 他们记录了辽宁省近代以来的建筑文化。以鞍山为例, 鞍山现存很多近代建筑, 伴随时代的发展, 设计师不应该只顾一味的向前发展, 更应该结合历史去分析建筑。随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鞍山建筑文化的发展, 鞍山市内近代建筑研究的问题正逐步被提上日程, 这将会给城市建筑文化传承带来一次改变与整合。我们在发展当下的同时, 也要时刻注意当下的建筑设计千篇一律, 而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 从近代建筑中提炼鞍山特有的建筑文化, 用于之后的建筑设计之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旨在打造每个城市的的特点与风格, 人类技术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理念不断发展、施工技术在不断变得更先进, 做到真正的返璞归真, 永久传承。
2.1 提取古老建筑经典元素, 重构现代商业综合体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 存在着明显的特点, 很多都是古典建筑时期留下的经典建筑语言, 在当今的设计中应该抓住历史建筑的经典元素, 合理的运用到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 这样能够更好的做出符合城市文脉的建筑。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中的折衷主义, 设计师在提取元素的时候应该符合建筑性格, 而不是千篇一律、不经过思考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 更加注重的是整体与协调, 在权衡之后保留原有经典的建筑语言, 能更好的彰显城市魅力。
2.2 简化古老建筑结构构件, 整合现代商业综合体
历史遗留建筑值得我们采纳的不仅仅是建筑造型语言, 更多的是结构构件方面的经验。例如中国古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就很值得被转化利用, 当下的综合体结构多数采用现代的结构形式, 从古建筑中截取某一部分构件, 加以设计简化并且运用到设计当中去, 这样可以更好的塑造建筑结构。
3 结束语
城市综合体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整合多种因素, 并且加以运用。在设计当中应该不仅仅体现着综合体设计的先进性, 更应该体现着城市文脉特质。城市综合体正如城市的缩影, 所以设计时应该更加加以重视, 多考虑, 多研究, 多方面作用协同完成设计。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2]林燕.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J].建筑学报, 2007.6.
[3]吴明伟.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钢, 原伟.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探讨[J].建筑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