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建筑

2024-10-27

城市商业建筑(精选12篇)

城市商业建筑 篇1

我们说智慧城市1.0是炒概念的阶段, 就是好几年前, 2.0是搞试点项目, 3.0是落地到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行业, 现在4.0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城市群发展起来了。

※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 第一是智慧地球理念的启发, 第二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现在国家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还有惠民工程和信息消费, 这都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目前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约有500个, 现在是第三批, 据说有182个报名要逐步筛选。其他的部委, 比如说科技部还有一些协会、学会, 或是通信行业、通信运营商、通信产品供应商, 还有学会论坛等都在搞试点。其中, 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是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亲自推动来的, 现在有6个省在试点。

除上述两点外, 第三动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的应用, 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 第四是现实的需求, 解决现实存在的城市弊病。另外新建城市的一些城镇规划和实施都要按照新的城镇规划来做, 这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建设理念

首先是优先低碳节能环保;第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第四是基于电子强化城市科学管理;第五是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物流、旅游等, 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工业产业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服务民生, 二是发展产业要创新, 三是科学管理与决策, 四是低碳与生态。比如说服务民生有公共安全、社区、楼宇、医疗保健、养老、文体教育。发展产业比如说有电商、物流、电网、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 还有电子政务、交通、水电气热管理、成员, 环保、景观、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

除了建设理念外, 还应了解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可分几个层次, 感知控制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感知控制层是传感器、执行器, 短距离的传输网, 之后是网关。到了网络层形成数据传输网络, 到了数据层以后要处理数据, 要存储处理整合挖掘, 形成了行业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 整合之后形成了服务平台, 如果没有上面的应用就对接不上, 之后到应用层就是形成了智慧应用。这是一个体系架构, 旁边还有政策发挥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等。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 这需要依靠服务层跟数据层。所以总体来说, 智慧城市包括三块, 即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智慧应用。其中, 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关键的技术核心。

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确定后该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是土建上的规划设计或改造, 之后是相应做顶层设计。凭什么做顶层设计, 要凭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实际上是顶层设计的初始条件, 这是信息化总体之后是系统设计, 要分很多系统来做, 完成后就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和一个云服务中心这三样关键的东西。全部建设完成后智慧城市的应用设施就到了试运行阶段。这些部署要把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连起来做, 且这几个步骤必须要跟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相结合, 再往进行, 验收后要通过成果评估体系来审核, 最后运行整个体系。如图1所示。

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智能行业大致包括4个部分, 第一是智能社区与家居;第二是智能楼宇跟综合体, 是近距离的楼宇群;第三是园区;第四是数据中心。

智慧社区、家居、楼宇、综合体都是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的基层单元, 各部门为此也都做了很多的标准, 体系架构、标志性的指标体系, 建设与规划保证等。现在许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都将业务多多少少转向智慧城市建设, 有些大企业, 比如说同方和泰豪都是部分业务转向做智慧城市, 但一些中小系统集成商则选择将整个业务都导向了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试点项目包括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成果。智能建筑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目前讨论的热点, 一方面是智能建筑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搞了几百个试点来做, 而且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都把智能很多的东西放进去。

智慧楼宇跟综合体, 里面分两部分, 一是专业系统, 如搞航站楼必须有航站楼的应用, 搞学校和医院都要有应用, 这写都是专业部分的东西, 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把公交和民航都包含在里面。另一部分则是常规系统, 是安防纳入到平安城市, 楼控纳入到智慧能源, 还有一卡通纳入到城市一卡通, 这写往往视同城市的智慧应用联系在一起。

智慧园区是最贴近智慧城市的, 现在搞顶层设计的领导人首先是要求按照智慧园区来做, 要求按照智慧城市的模式进行, 而非传统的模式。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相应的标准要跟上。

数据中心类包括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中心, 还有运营服务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 这些中心有的是合在一起的, 有的是分开的。

※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 要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要考虑智能建筑必须要纳入到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智慧城市要用指标体系来垄断, 项目确定是顶层设计、总

体规划、总体设计, 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按照智慧城市的标准去进行。

第二, 要重视标准保证质量。有些地方标准保证指南工作还来不及, 所以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智慧楼宇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三, 要树立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搞设计就是要自下而上, 有什么功能就搞一个系统, 之后才能考虑集成方面的问题。同时, 考虑问题也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向下的设计理念, 要考虑集成、数据整合和协同, 摆脱自下而上的两级孤岛的传统设计思路。

第四, 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大数据应用得很多, 特别是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云服务技术目前在园区中的应用度很高, 它可以将社区中的大数据汇集在一个云服务中心里跟大家共享, 不需要每个集成商都单搞一套智能网, 只需通过采用一体化的集成技术, 借助移动终端或是网页浏览, 就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将各种数据汇集到云服务中心, 因为B/S模式对搞集成过渡到智慧城市是最方便的。

第五, 基础设施采用嵌入式的通用控制引擎, 如此可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六, 人才方面要强化职能信息化的技术和建设。为什么强调智能信息化?因为互联网在应用时会产生大量信息化的问题, 智能化智慧城市一来, 这其中就会牵扯到很多传感控制的技术, 所以这个信息化被称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建立以后, 使一般的信息化过渡到智能信息化时代,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智能信息化时期, 就既要做信息化又要做智能化。

※重点要素

第一, 必须树立自伤向下的规划和设计理念;第二, 确定体系架构;第三, 要建立指标体系;第四, 通过顶层规划设计确定需要的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第五, 建设整体的应用系统;第六, 落实保障措施, 要引进人才, 要有政府的支持, 必须要有技术力量和资金顶层的管理人员等保障措施。

城市商业建筑 篇2

在城市发展中,商业建筑是创造现代化和人性化城市的`重要角色.商业建筑在满足城市对商业建筑的要求时,也应注重城市自然环境景观和历史文脉的问题.通过旧建筑的商业化再利用,使现代商业建筑与历史文脉相结合,并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中的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唐宏轩 Tang Hongxuan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00 刊 名:丽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F124.5 关键词:商业建筑   公共空间   历史文脉   再利用   城市特征  

城市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 篇3

前言

大量功能多样的建筑构成了城市,建筑种类的丰富也印证并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城市标志建筑,展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甚至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本文以城市文化为中心,首先分析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并总结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最后,对我国标志建筑建设提出两点建议。

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

我国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指具有地标意义,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建筑。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筑外观逐渐趋同,无论是北方的县级市还是南方的省会城市,其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的外表趋同一致,这也成为一味追求城市化而导致的缺陷。城市标志建筑的建筑外表和特征不同于普通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例如,当屏幕上出东方明珠塔或狮头喷泉时,人们可以认出其城市分别为上海和新加坡。从城市体验上来讲,标志性建筑时城市居民心理认知中的重要建筑,是公民聚集的地点,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可以认为,城市标志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环境性,城市标志建筑应与当地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其主体和类型不应和当地环境相冲突。第二,公众性,标志性建筑虽建筑结构特异,但又不能超出人们心理承受力,应在建筑和命名上都适应公众的心理特点。第三,文化性,标志建筑的文化性代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性,一座经典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被称为“立体的画”或”凝固的音乐”。同时,标志建筑的文化性应符合城市精神,符合城市居民的价值观。

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分析

1.标志建筑的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由人主导的,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建筑进行选择和淘汰,最终选择了外表美观和起居方便的建筑。在建造了大量的美观方便的建筑之后,城市居民需要一个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大型建筑,于是,标志性建筑便逐渐出现在各大城市规划中。此外,还有一些传统建筑也成为了城市标志建筑,这种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最典型的当数北京的故宫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

2.标志建筑特色展现城市的地域性

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北方寒冷的气候造就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南方温暖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南方人温婉的特质。“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建筑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不需要强行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性和文化性是相关联的。在我国南方,气候一般比较湿热,降雨较多,因此其房屋主要功能为遮阳、通风和隔热,风格淡雅轻巧。北方则气候干冷,建筑院落讲究封闭严谨和雄伟壮丽。地域性也造成了地域人民审美的差异化,这也具体表现在了城市标志建筑之中。

3.建筑风格特色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类似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形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活动和思想形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影响到了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普通建筑中。而城市标志性建筑则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例如迪拜帆船酒店大楼,其独特的帆形结构和金碧辉煌的外表,说明了城市生活的富足奢华。

对城市标志建筑建设的建议

1.保护标志建筑所处的环境,保留传统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部分城市拥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留存大量的古遗迹古建筑。部分城市为了建设新建筑而拆除古建筑,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损失。如前文所述,城市标志性建筑应与城市文化有所联系,而富含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最能体现城市内涵,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最好背景。因此,在建设标志性建筑时,应注意对古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产生的集群效应会为城市后续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此外,设计师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保护树木和天然水源,防止出现为建高楼大厦砍断树木填平池塘的做法,应使城市标志性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2.标志性建筑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独立的标志性建筑物应展现城市文化,而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应按照一定的布局方式进行排列。城市中心应建设中心建筑,作为建筑群的核心,沿核心可向四周辐射。例如,上海市的陆家嘴圆形区域和外滩圆弧区域相应,被称为”日月光华映黄浦江”。在建设中,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纪念碑、火车站、摩天大厦还是标志雕塑都应该提前进行规划,不能毫无章法随意搭建。而提前规划也意味着重视保护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

总结

城市文化竞争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标志建筑的特色也属于城市文化,并且,城市标志建筑应该与城市文化相联系。城市规划者应重点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合理规划城市标志性建筑。

城市商业建筑 篇4

1.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他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它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进行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与金钱和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从概念上来说该是文化资本的一个派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它。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形成一种“第一感觉”,比如苏杭的儒雅、北京的磅礴、上海的洋气、哈尔滨的浪漫,这些形容词会随着人们走进这个城市而走入人们的脑海。产生这些感觉的来源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也最能表明一个城市特色的就是城市的“建筑文化”。作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物态表征,城市的建筑文化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等等。由于诸多价值的并存,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作为资本经营的潜质。当我们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本来看待时,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的特质就会凸现出来。在商品经济极为活跃的今天,城市的任一文化现象都被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城市的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转换成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也就成为可能。

2.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历史建筑保护

不论什么年代、何种风格的建筑,都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并且各具价值。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建筑拥有的价值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也不乏在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等方面上具有独特性等原因。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建筑,历史建筑总能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而这些特征在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手段与建造系统中都已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对那些手工生产的、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筑有一种本能的认同感,不仅希望能对其进行保护,还希望能修复与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缘故,还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因此历史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显得格外厚重。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本。

由于建筑年限、风格与功能的不同,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价值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力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历史建筑的价值越高,它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越高,对于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但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效应,应当是众多历史建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些个别历史建筑的“杰作”,即使它最具代表性。所以,仅仅简单地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策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盆景式”的保护,具有再高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单栋历史建筑其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导致建筑文脉消失殆尽,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强调对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强调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群、关注城市历史街道的景观形态,是保护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最可取的对策,也是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地途径。

3.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经营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城市的历史街区泛指重点保护地段,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关联性的街区。城市的历史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筑群体,因此它必然拥有更高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不仅如此,城市的历史街区还因其整体性与关联性而具有其他特征,如:建筑环境多样性、建筑功能多样性、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经济与商业价值等等。但由于疏于整治,历史街区大多破败不堪,使得其蕴含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往往无法全面展现,而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在一些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拆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假古董的怪事。所以妥善处理好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使之得以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应该看到,尽管历史街区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价值,但如果把城市的历史街区仅仅当成文物,不加以积极的保护性改造利用,任其继续衰落下去,使其作为文化资本的经营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它的文化资本价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急需改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街区复兴是通过经济的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维护和改善提供财政支持得以完成的。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或者市场运作的方式,都可以在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经营中寻找到历史街区复兴的理想途径。由于历史街区的性质不同,经营的方式亦应有所差别。城市历史街区在其功能形态和物质环境上往往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使历史街区在建筑文化价值复兴和突显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也能融入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城市发展经济所导致的变革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需求对物质环境所作出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历史街区的复兴相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结构机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当中的影响面十分广大。所以搞好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改造,深挖其内在的深厚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通过合理的经营,就可以在城市建筑文化的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最大化

为了使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最大化,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和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而探索并验证出了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当属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虽然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功效却十分卓著。

1. 城市触媒理论—由点及面

城市触媒(City Catalytic)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先生于1988年编著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所谓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某一功能区、某一单独建筑或公共空间,也可以仅仅是一系列的实体。它在不失去其本身性质的同时,却能促使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发展,粘合整个建筑群落各个功能空间并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

城市触媒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小范围的街区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对于街区来说,在全面修复的同时,可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触媒放大,这样不仅使街区主次分明,并且为后续发展留下充分空间。街区的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功能性与实体性。在视觉范畴,城市触媒的实体性很直接。人们在选择触媒点时,注重的大都是建造风格与建造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实体空间,最终放大的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果只注重实体性,那我们保存下来的将仅是脆弱和近乎荒废的空间形式。站在历史街区复兴的角度,如果想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开敞的露天博物馆,还可以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功能性必不可少。这种功能触媒是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寻觅有价值的触媒点,用新的功能替换老的功能等方式进行更新,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但是使它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在宏观上,这属于“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来说,历史街区只是其组成部分,城市触媒点的对应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对应城市范围内的触媒,更多的应是关注群体建筑与城市区域的价值,如区域综合功能、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等,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价值加以评估,找到有利和有潜质的触媒点加以活化,使其由点及面的促进城市发展。总之,城市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越高,其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点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2. 旧城织补理论—碎片连接

旧城织补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另一概念,是把旧城内各个点周边的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贯彻“历史复现”的主题,通过调动城市设计手段减弱建设拆迁对旧城造成的影响,恢复旧城原有良好的城市风貌。

旧城织补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实体织补与非实体织补。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念,街区从城市结构整体上说属于平面二维概念,当人们进入街区之后才会有三维的视觉体会。因此实体织补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二维平面织补与三维立体织补。二维平面织补是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对城市进行统筹的碎片整合。它可以通过区域织补、街道织补和肌理结构织补等来实现,力求在大视角下对城市因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新老记忆混淆、断裂等现象进行修复。三维立体织补针对的是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视觉上的织补,大多是站在城市视角以街区或群体建筑为目标,可分为立面织补和街道景观要素织补等,目的是为了修复因年代久远且疏于管理造成的空间视觉不连续现象。

与实体织补相对的是非实体织补,它注重的是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功能属性进行织补,可分为区域功能织补、文化记忆织补等。非实体织补不像实体织补那么直接,其可操作性也没有非实体织补那么强。因为原有的功能与文化等不一定适合现有环境的发展,所以对原有功能的置换与对其的后期连接是十分有挑战性的。

三、案例印证—哈尔滨历史街区的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应用很广泛,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这两个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利用,以及其是如何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更好经营的。

1. 哈尔滨道里老城区商圈的发展

哈尔滨的道里老城区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核心。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道里区是由索非亚教堂商圈与中央大街商圈两大触媒点刺激成长,并由经纬街、西十二道街、通江街等纵横交错的街道织补完善的。但从历史街区的角度看,这两大商圈各自也拥有自己的触媒点与织补方式,活化自身的内部街区。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期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教堂艺术价值的展现,它的建筑文化资本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经营。索非亚教堂商圈就是以索非亚教堂为触媒点发展起来的。在空间形式上,在索非亚教堂沿轴线处开辟出了广场,并且有意识地对广场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织补,使得这里形成以索非亚教堂为核心的欧式建筑群。在功能上,因为教堂的宗教功能已经淡化,在这样的一个市中心、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索非亚教堂被置换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对哈尔滨历史的展示功能,形成了一个与实体触媒点相结合的功能触媒点。索非亚历史博物馆与其地下的哈尔滨城市建设馆一起成为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地。这一定位与周围商业环境相结合,奠定了索非亚教堂商圈在道里区的经济文化地位(图1,图2)。

中央大街是早期国际商业都市哈尔滨的缩影,是欧式建筑的集中展现地。中央大街从历史街区自身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旧城织补的结果。因为它是呈街道型、带状的历史保护区,多年来对其的修复改造一直致力于对其立面及建筑空间的织补,从而使历史街区的空间实体记忆尽可能的完整。中央大街从19世纪开始就被赋予商住一体的功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居住功能已经慢慢退化,商业中心的价值被确立起来。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央大街保留了许多原有的老字号,也置换了许多新的商业功能。从功能织补的角度来说,它致力于在保持原功能的同时对新功能加以织补,力求形成一个商业功能集中有序的历史街区。从现状看来,不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功能上,对中央大街辅街的织补力度是不够的,这使得主街的承载力没有更好地向辅街处发散,其文化资本的价值及其影响力大打了折扣。

索非亚和中央大街两个历史街区都是以其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作为两个触媒点触动着周围的商圈发展。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辐射度是有限的,需要将其织补连接起来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而“西十二道街”就是这些纽带之一。西十二道街是一条历史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经过多年的演化,其外立面已经进行了修补,功能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它就像一条记忆线一样织补着两个商圈,不仅是建筑形式的延续面,也好似功能上的延伸体。它的连接像人体的一条经络,使得两个穴位间的血气顺畅,激发了两个触媒点的潜能,让道里商圈不仅更“火”而且更“活”。同时,道里尚志大街历史建筑的修复,对于将中央大街商圈和索非亚教堂商圈织补成一个整体以及道里历史街区的整体复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3)。

当然,现在的道里商圈并非发展的全部,它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活力。在道里的通江街上,近年恢复了一些老的建筑,如犹太老会堂(图4)、犹太新会堂(图5)和犹太学校(图6)等等。但是因为与中央大街相垂直的辅街并没有将中央大街所承载的影响力向外延伸,所以通江街上的老建筑群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如果中央大街的辅街也可以发展起来,犹太会堂等建筑所在的通江街区将被激活,历史建筑文化能继续延伸,街区的历史风貌将全面的展现,建筑文化资本会得到更大化的利用,这时的道里区才真正的“活”了。

2.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

道外区一直是哈尔滨历史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历史城区之一,但因为使用过度、疏于整治,承载力和活力已经严重下降,所以对道外区城市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建设可谓是意义非凡的。历史风貌区在道外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振兴繁荣将直接带动整个道外区的历史建筑文化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商业上的复兴。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主要是指靖宇大街和南北二、三、四道街。从整个城区的角度来讲,它们像触媒点一样带动整个历史城区发展,可谓是一荣俱荣,因此对其的复兴显得格外重要。从街区自身角度来说,由于道外区是以整体片区的形式存在,保持相对完好,因此其复兴更多体现的亦是城市织补的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是立面织补。立面织补不仅将街区的外立面修补连接,并且对街区内院的建筑立面也进行了修复改造,总体上体现依旧修旧的原则,使街区在不丧失原有活力的同时恢复原有风貌。街区在修复立面的同时也进行了功能织补,在设计过程中计划在保留如仁和永、范记永、三八旅社等老字号的同时将餐饮、娱乐、休闲和商住等新的功能织补进去,使这一地区形成“传统百货区”“专特商业区”和“中小规模零售商业区”等六个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当这个风貌区建设完成以后,整个道外区将会被这股力量推动得更加繁荣(图7~图10)。

四、小结

城市是复杂的、精致的、美妙的、深刻的,它包含万千元素,并将人纳入其中,让人可以自由穿梭。它是建筑、景观、街道等事物的载体,并通过它们反映着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人文特色。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们建造的城市也缔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像城市的名片一样,在受众心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感。而历史街区是承载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经营是当代城市复兴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描写城市建筑的 篇5

剧场

我们顺着剧场翠绿色的铁栏走到剧场的大门前。剧场的门口有好些台阶,还有四根三个人都合抱不住的大柱子。走进大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天花板和地板都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大厅两旁是喷水池和假山,喷泉把假山洗得一尘不染。穿过大厅再进去便是剧场,剧场前面正中是一个可容纳二百多人的舞台,舞台前的座位足足可坐两千多人。

【点评】作者按照进入剧场的游览顺序来进行描写,先来到剧场大门口,进入大门后便见到一个大厅,再写大厅内的景色;然后穿过门厅,就来到剧场里面;再写剧场内所看到的景物。

城市商业 篇6

中国申办世界杯有戏?

国际足联官方网站日前宣布,万达集团成为国际足联(FIFA)合作伙伴,将享有2016-2030年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权益(即主赞助商),其中包括未来的4届世界杯。这引起了市场对万达将助力中国申办世界杯的猜想。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3月21日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上爆料:“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内也许会有三家中国企业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事实上,国际足联最高级别的赞助商全球最多只有8个名额。“如果三家赞助的协议都达成,将是对中国申办世界杯的重大利好。”王健林表示,中国企业对国际足联的赞助和投入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在国际足联的话语权。

万达此次出手,时机掌握得相当精准。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关于国际足联腐败的丑闻一直没有停歇。这使得国际足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甚至影响了收入。根据其公布的《2015年财务和管理报告》,去年总收入为11.52亿美元,总支出为12.74亿美元,净亏损1.22亿美元。

喜达屋好抢手!

万豪与安邦轮番提价收购

美国酒店巨头喜达屋集团3月28日宣布,包括中国安邦保险集团在内的投资联合体再次提高了对其的收购报价。根据公告,中国安邦保险集团、美国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和春华资本集团三家机构组成的投资联合体再次修订后的收购要约,将以每股82.75美元现金收购喜达屋所有股票,总价约为140亿美元。

喜达屋董事会认为该要约很可能是一个“更优的要约”,将对相关细节进一步研究后再做最终决定。原定于3月28日召开的讨论与万豪集团并购交易的股东大会将推迟到4月8日举行。

去年11月,万豪集团已与喜达屋初步达成并购协议。在安邦投资联合体参与竞购后,万豪于3月21日也相应提高了报价,以现金加换股的方式,折合每股79.53美元。当天,喜达屋就表示接受万豪提出的新并购要约。根据协议,如果喜达屋最终选择接受其他公司的收购,须向万豪支付的解约金将从此前的4亿美元提高到4.5亿美元。

爆款《太阳的后裔》背后有一条完整商业链条

《太阳的后裔》开播4集即获过3亿流量,宋仲基是继李敏镐和金秀贤之后的又一个“国民老公”。不过,男一号可能并不是这部韩剧最大的赢家。这是一条完整的商业和资本链条。

韩方此次和中方从最初就开始了一个全面的商业计划。剧本创作,拍摄、播出、推广、电子商务等都经过了市场调研,并制定了周密的“引爆”计划。《太阳的后裔》每集转播权费用为23万美元,成了“史上最贵韩剧”之一。此次合作,中韩双方打破“边拍边播”模式,全部拍完再引入。同时,“以广告商付费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变为“会员费收入”。商城也同步推出同款商品,并连通美国亚马逊、日本亚马逊、梅西百货等海外电商,提供一站式购买,短短三周内即实现了整体销量的翻番。

《太阳的后裔》制作公司NextEntertainmentWorldCo.Ltd与华策影视有投资合作,而华策影视与爱奇艺的背后投资者都涉及百度和小米。

上海迪士尼门票3月28日开售

黄牛票提前开战

3月28日,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正式开始对外销售,提供平日票和高峰日票两种选择。平日门票价格为370元,高峰日门票价格为499元。由于上海迪士尼的开幕时间为6月16日,因此买到票的旅客最少还要等待近3个月的时间。

据悉,因为备受关注,正式开票前,淘宝、新浪微博和百度贴吧三大民间“转票胜地”已惊现高价倒卖迪士尼门票卖家,而且不同卖家提供的价格区间悬殊,最低仅需1元订金,最高则标出了1000元一张票的价格,相比正式门票价格翻了1倍不止。

呼唤“城市建筑” 篇7

城市建筑, 包括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本来应当是规划师和建筑师都必须高度关注的课题。遗憾的是,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对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似乎就没有停止过。时任纽约市及长岛等地总规划师的罗伯特·摩西 (Robert Moses) 作为战后纽约这座现代主义风格城市的缔造者, 常常被人们比作巴黎第二帝国时期的奥斯曼 (Baron Haussmann) 。摩西抱有一种以20世纪多种艺术形式对旧城进行更新的梦想:创造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系统。旧城更新以消灭城市街道为开端, 以彻底改造现实的城市结构为目标。这个系统将城市作为车流的障碍和一有机会就会逃避的衰败的街区对待。这种新秩序的建设消灭了千万个城市街区 (参见Marshall Berman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只有少数像格林尼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这样具有历史风貌特征的街区, 在快速道路建设计划受到雅各布斯及社团的强烈抵制后, 才得以幸存, 如今已是纽约的历史保护地区。

20世纪中期开始的城市更新运动, 为了快速交通消灭了旧城的街坊和街巷。如同伯曼 (Berman) 所言, “现代性的发展使现代城市本身变得陈旧过时”, “城市的人民、图景和制度创造了公路, ……由于城市与公路走不到一起, 城市就得靠边站”。80年代之后, 众多的中国城市步其后尘, 而且, 旧城更新、改造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欧美城市。

如今, 欧美城市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当汽车成为城市最大的威胁时, 街坊和街巷均将为快速道路所取代。城市建筑, 这一具有历史积淀、形态肌理和文化魅力的生活容器也都将随之消隐。反过来, 城市的非现实性、冗长性和不可读性, 又使城市居民以一种令人恐怖的专横独断态度来对待它。像90年代后期上海花大代价从城市中心区拆迁、建造起延安路高架路, 与南北高架形成交通枢纽, 其让人不悦的庞然大物造型引发市民的谣传评说不断, 热岛效应、噪音和震动也导致周边保留下来的街坊成为不适宜居住的地带, 最终经过再次拆迁、建设延安绿地公园后才得以安宁。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旧城更新改造的迅猛清除, 让城市变成了人们不再熟悉的家园。开发商则全然不顾可能让居民彼此疏远的后果, 更愿意完全通过经济价值来理解所谓建设成就的城市环境。然而, 城市建筑实体和街巷空间, 作为城市活的历史文档、市民的共同记忆和环境美学的形式存在, 是形成美好城市的基本要素。而一座好的城市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安居的地方。阿尔多·罗西指出, “城市就像是一件艺术作品, 是记忆的集合, 也是建造物的凝聚”。他一直为那些永恒的累积、城市的肌理和建筑的片断着迷, 也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建筑。所以说, 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最终职责应该是致力于创造可居住的 (habitable) 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人类不仅能够生存, 而且还要能够表达和发扬文化。

美国战后短暂的旧城更新, 引发了城市规划由重视形体与功能向强调公众参与的历史性转型。社区单元及环境成为城市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场所和值得关注的对象,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社会公平性、多样性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但是, 在中国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中, 当建筑的价值与地价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时, 旧建筑 (包括一些还在使用期限的建筑) 就会被彻底拆除。显然, 如何扭转城市的无序开发和野蛮改造, 恢复和复兴城市适宜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环境, 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和美好城市建筑, 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英国建筑理论家彼得·F·史密斯 (Peter F Smith) 认为, 建筑“价值的标准多半与实用性无关, 或几乎无关, 否则为什么要保存被毁坏的神庙和城堡呢?作为单体的建筑, 以及作为城市形态的建筑, 是审美和象征体验的一个巨大来源。这就是不可避免的艺术 (unavoidable art) ”。快速发展的30年中, 我们完成了超出欧洲城市数倍的建设量, 也通过国际招标和邀请大师设计, 制造了无数的前卫风格和先锋实验。而这种“在风格上和经济上的冗余 (redundancy) 现象, 驱使人们有必要讨论‘城市伦理’ (urban ethic) 的基本问题” (埃蒙·坎尼夫, 《城市伦理》) 。

人人都梦想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而在具体的行为上又没有任何人关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美好的未来带来负面影响。拆旧城, 毁灭了数代人创造的城市历史的积淀;造新城, 造成了没有人情味“诸事不便”的“鬼城”特色。维特鲁威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建筑十书》中确定的“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 恐怕早就没有建筑师当回事了。20世纪70年代,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埃里克斯·戈登爵士 (Sir Alex Gordon) 就曾呼吁, 一个好的建筑应当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适应性、降低能耗” (long life, loose fit, low energy) 为原则, 这也是今天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建筑应当努力做到“长寿命、宽适应、低能耗”。而且, 在强调“可持续性”的时代, “美观” (d elight) 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时这个部分被那些眼睛仅仅盯住生态目标的建筑师有意或是无意地忽略了。有些流行生态形式的建筑, 在外墙材料和某些部位用点环保新技术就号称是低碳绿色建筑了, 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真正的低碳建筑是有益于城市环境的, 其使用和运营也应当是低成本、易维护的, 还要能够为居民和使用者带来便利, 成为城市的愉悦景观和地方的文化标志。

城市与建筑 篇8

当下, 我国正在经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推动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 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 打造了勃勃生机的现代大都市;另一方面, 一些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其特色。而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 建筑领域的努力责无旁贷。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西方的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经验, 例如阿尔多·罗西对欧洲城市设计的思辨;另一方面应当保护并发展我国城市与建筑的一些特色。

对于传统建筑秩序的疏离, 与之对应的新的建筑秩序尚未确立, 以致于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表达并未能很好地实现其角色。一些城市建筑正在走向文化的偏失, 或追求“之最”的名号, 或模仿国外建筑营造假洋景观, 或追求戏剧化的夸张沦为国外建筑师的实验品等等, 这样的建筑缺乏审美理想与价值, 既影响了城市整体风格的塑造, 又损害了城市建设个性的形成。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初探 篇9

一个城市中各类信息载体的沉淀, 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 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城市文化趋同的趋势加速, 这是目前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 但这不等于抛弃特色。“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 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并保持发展城市特色, 才能维持城市的生命力。一个城市的特色, 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 使其场所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从这一点讲, 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 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 而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建筑物设计本身。

对于建筑设计及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而忽略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让空间环境只起陪衬作用, 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即使建筑再宏伟华丽, 整个建筑及其环境给人的印象也只能是平淡无奇。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当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 应该以各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为依据, 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在进行建筑单体设计时注重周围环境的设计, 以很好地体现所在城市的特色。

建筑单体的形象是城市形象和环境特色的第一体现者, 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外观、风格、尺度、色彩、材料等, 都将影响到整个环境的整体形态结构和空间环境的构成。建筑设计要很好地表达地方特色, 需要建筑师对组成环境空间特色的各种要素深入了解, 彻底消化, 吸收精华, 并通过深入的设计思考, 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因而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 不但要涉及到建筑形象的体现, 还要涉及到建筑周围环境和空间形象特色的塑造。换句话说, 环境空间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及其特色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设计作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创造, 是各种社会意向的物质表达, 它所追求的是空间环境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它是在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历史的基础上, 是在了解关于人们如何一起活动、自然界如何活动的基础上, 是在了解经济和建筑物的构造与结构技术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它是运用艺术技巧来满足功能、技术和经济需求的综合体。作为一个建筑空间整体, 如果只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和构筑物这样的单体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建筑各个建筑单体之间有一个联系纽带, 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需要各种城市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与渗透, 并组织贯穿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细部或某些具体的建筑的形体关系, 而要通过对整个空间环境的综合与创造, 以获得对自身理想状态的预期与引导, 这个纽带就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的核心是环境空间的构成, 它是以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所在城市现状为基础, 以城市性质和发展趋势为前提, 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来探索具体环境空间塑造的特性。

建筑及建筑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居民, 而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获得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为此建筑师就应该深入了解建筑所在城市的生活、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及居民对自身生活状态理解的不同。同时, 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 为人们构建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和有特色的居住环境, 从而融入整个城市物质环境和精神领域, 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振兴。

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民俗和文化传统, 这种民俗和文化传统往往通过城市里每个居民的具体活动而体现。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建筑、文化遗产的城市, 如果保护得当, 就会形成强烈的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也就会产生较高的环境质量。但是, 现代城市开发中一些开发商不注重文化传统, 片面强调高密度开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明显。

居民与他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息息相关, 而生活环境又与环境设计密不可分。对此, 建筑师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以正确的设计理论为指导, 创立正确的设计目标, 即应该创造富有地方特色、亲切宜人、交通便达的空间环境。为此, 建筑师应该跳出设计是个人创造的局限, 使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增加可实施性, 在设计时要树立创新的观念, 强调地方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 赋予更深的城市文化内涵, 创造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应该分析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 全面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收集资料信息, 广泛征集和采纳广大居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进行多方案比较, 找出最恰当的设计立意和构思, 更好地与环境协调, 并表现出对每一个人的关怀, 从而使建筑设计体现出整体性、协调性、有机性和鲜明的个性。公众是空间环境的主人, 对空间环境的建设有监督的权力和义务, 要鼓励公众参与, 设法调动公众关心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的积极性, 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 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提高他们参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的力度。

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一个广阔的领域, 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工程。建筑师必须跨越自身的知识和学术的限制, 关注环境空间领域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各项要求,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力求继承和发扬, 才能促进空间环境的持续演化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的改善, 人民对环境空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已从单一的房屋需求向追求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社会环境转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不断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水平, 以其为依据科学地进行。有各种类型的建筑和构筑物这样的单体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建筑各个建筑单体之间有一个联系纽带, 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需要各种城市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与渗透, 并组织贯穿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细部或某些具体的建筑的形体关系, 而要通过对整个空间环境的综合与创造, 以获得对自身理想状态的预期与引导, 这个纽带就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的核心是环境空间的构成, 它是以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所在城市现状为基础, 以城市性质和发展趋势为前提, 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来探索具体环境空间塑造的特性。

1城市建筑空间的概念

西方规划理论界认为, 赋予某一功能的城市地域范围构成特定性质的城市空间, 其性质取决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不同形式, 不同的人文特征。因此, 城市空间既是物化形态, 又带有明确的社会色彩。城市空间的构成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 主要设计到原有城市的形态以及构成空间的各种要素——城市中的建筑物 (构筑物) 、道路、广场以及其他各种围合空间的界面。城市建筑空间是物化的, 形体的空间, 它包括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空间。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根据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过空间艺术布局, 精心设计, 科学管理而建设起来的城市生活主要场所, 是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规划设计要注重城市整体空间效果。首先是为视觉服务, 把形体设计视为艺术, 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注意, 并唤起人们的意识和感情, 增加人民的生活经验。其次, 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为人们提供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和韵律印象, 即特殊的视觉秩序。因此,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必须考虑到如下的要素:

(1) 天际线。

建筑物的天际线是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要素, 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视觉的和谐和建筑物的基本需求。

(2) 地平线。

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 怎样升出地面, 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 空间要点。

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 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 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 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 后退。

建筑物的后退构成物体的画面和视觉轮廓, 好似舞台后部的彩画幕布。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 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 纵深。

建筑物的纵深设计要处理好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统一协调, 使之体现连贯性和流畅性。

(6) 升高和降低。

这是建筑物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的过渡, 起强调作用, 设计时要加强美感和趣味感。例如台阶能把视线从低处引向高处。

(7) 凸出和凹入。

建筑物的凸出和凹入表现着积极的和消极的流动, 说明各建筑物连续性的相互关系和方向的变化。

(8) 建筑物与人的关系, 即人文尺度。

这是建筑物与人及其活动有关的尺度, 也是最常考虑的尺度, 如踏步高度和门窗高度宽度等。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安排城市空间和土地开发的一种干预手段, 创造一种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实行这种干预的最终表现形式之一。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 又有赖于解决形体形态的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 若城市建筑空间规划只停留在二维空间变化, 只考虑容积率和经济效益上, 没有考虑到城市建筑空间的特性和空间设计的各要素, 不考虑城市建筑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就无法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和协调的社会环境。这种规划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而建筑规划管理也失去了其空间干预的重要依据, 也只能停留在单一建筑上的管理, 无法处理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导致城市空间环境的混乱和城市的不协调发展。因此, 城市空间设计的水平, 直接制约和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干预效果。同时,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是不够的, 还要依靠政策, 要有行政部门的配合, 才能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规划才可能得到实施, 显然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也同样成为建设好城市的关键。

4不断完善和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水平

(1) 转变对城市空间分析角度, 丰富城市建筑空间内涵。

城市空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分析和研究城市空间, 首先应该从分析人类社会活动行为开始, 城市空间除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外, 还要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爱好进行系统的研分析和研究, 离开了人类行为的分析, 无法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管理。因此, 城市空间规划和建筑管理, 不应只考虑建筑技术和建筑环境, 更应该考虑到社会空间和人类空间行为。规划和管理应从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角度来考虑问题, 不断丰富城市建筑空间内涵。

(2) 应从二维平面空间变为三维立体空间。

城市建筑空间是一个三维的实体空间, 二维平面无法表达三维立体空间的问题。城市规划管理, 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技术方法, 就无法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比如:城市街景规划、广场规划, 必然从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层数进行规划管理, 而二维平面空间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如果城市规划只局限于二维平面变化, 则只能做到摆摆房子, 排排路子的效果。因此没有三维的空间变化, 就没有城市的立体空间。

(3) 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

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 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 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 建筑物的附属设施 (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 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 从单一建筑风格的规划管理变为空间环境艺术的管理。

城市建筑空间除建筑单体风格外, 还有环境空间艺术。只有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建筑物, 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才可能创造出一个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否则, 空间环境也只能剩下建筑间距这一空间要素, “城市空间”也只能成为“行列式”或“火柴盒”。

(5) 建筑功能与社区功能的统一。

论城市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

引言

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和清新的环境, 建筑物中会装设各种各样的设备, 这些设备统称为建筑设备。建筑物的用途繁多, 有办公楼、商店、旅馆、医院、学校、公寓、住宅、仓库等。虽然建筑设备要根据各类建筑物的用途来设计, 但一般由各种通用设备组成。建筑设备是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总称, 它主要分为三大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采暖与空调系统、建筑电气系统, 即我们常说的水、风、电系统。

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在建筑物中, 我们使用的水来自哪里, 是怎样输送、怎样排出的, 与自然界中的水有什么区别呢?带着这样的疑问, 笔者开始了学习。室外给水工程是为满足城乡居民及工业生产等用水需要而建造的工程设施。它的任务是自水源取水, 并将其净化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后, 经输配水系统送往用户。经过室内给水系统, 水满足各种需要后变为污、废水。室内排水工程的任务就是把建筑物内的污、废水和屋面雨、雪水收集起来, 有组织并及时通畅地排至室外排水网管。一个设备完善、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的建筑给排水系统将为人们提供方便、卫生、舒适和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

1. 建筑给水系统

确定建筑给水引入点 (一般为两点引入) 及控制方式, 一般为两阀 (闸阀、止回阀各一) ;根据市政给水资料确定采用市政给水余压供水区间;根据建筑功能分区和用水点资料确定建筑上部生活给水系统分区 (一般分区原则为按建筑高度35~60 m分区, 建筑要求供水等级越高则分区建筑高度越小;另外, 要考虑相同建筑功能的空间尽量在相同供水分区内) ;确定屋面 (含各分区) 生活或消防水箱设置位置 (水箱容积及形状规格等根据计算结果确定) ;根据给水分区对各用水点进行优化的给排水平面布置 (各分区给水立管可以设置在一个管道井内方便检修维护;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考虑分层给水计量;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应考虑分层给水控制;给水管线布置应水力条件良好;确定给水管线材质-方便水力计算查相应水力计算表) 。

2. 建筑排水系统

根据市政排水资料确定建筑排水的总体走向 (建筑污水汇集后一般通过局部污水处理构筑物-化粪池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根据建筑规模化粪池可以多处设置;注意室外排水检查井设置间距要求和污水流经化粪池等构筑物存在局部水头损失) ;根据市政排水情况和建筑功能确定排水体制 (即排水系统是否采用分流制-如建筑设置有中水系统则必须分流) ;根据建筑给水系统布置进行优化的排水系统平面布置 (排水系统一般不分区, 一般需要设计专用或共用辅助通气立管;排水立管应尽量上下取直贯通;排水立管中部、下部及出户横管处应设置专用消能管件;建筑中下部排水水封应安全可靠-一般选择S型水封;排水管件一般选择自带检查口型) 。

二、建筑采暖、空调调节

建筑采暖系统是为了位置建筑物室内所需的空气温度, 而向其供给相应的热量所需的工程设施。在19世纪初期, 人们就已经开始用一个锅炉产生的蒸汽活热水通过管路供给一座建筑物各个房间来采暖。而我国的采暖事业, 现在主要热源为热电厂、区域锅炉房和分散锅炉房。采暖系统分为热水采暖系统、高层建筑热水采暖系统、蒸汽采暖系统、热风采暖系统和辐射采暖。热水采暖系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采暖系统, 不仅用于居住和公用建筑, 而且也用在工业建筑中。根据供回水管道设置方式:分为单管系统和双管系统, 两种系统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因此我们在惊醒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设计的功能需要, 选择合适的采暖系统,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三、建筑消防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各种功能的大型建筑、地下建筑、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火灾隐患逐渐增多, 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控制火灾的发生、限制火灾发生后蔓延的范围、方便救护人员进行救援,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建筑消防必不可少。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我们需要考虑设计的建筑物的分类、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高度等。因为不同的建筑, 建筑设计的防火规范也是不同的。

四、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 创造、维持与改善室内空间的电、光、热、声环境的一门科学。建筑电气设备和系统从能量的供给和使用、能量传递类型以及其独立的功能来分, 可分为四大系统: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系统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 现代建筑想着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电气对于整个建筑物建筑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构造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管理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建筑已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建筑物不断地向着高层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 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 是现代建筑电气发展的必然。建筑物的电气装备从供电、照明、通讯、防雷、接地, 到近十几年以来的有线电视、消防电气、综合布线、建筑智能化系统等新技术的出现, 使建筑电气技术知识范围成倍增长扩大。建筑电气对于整个建筑物建筑功能的发挥、建筑布置和构造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管理的灵活性及建筑安全的保证性日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建筑是一门艺术科学, 它有阳刚之壮, 秀柔之美, 经典建筑更可以流芳百世。现代建筑的不朽之躯, 是由骨架、肌肤、神经、心血管组成的。如果说建筑结构是骨架、建筑装饰是肌肤, 那么建筑设备就是现代建筑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没有建筑设备, 建筑神韵虽存却无活力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因此, 建筑设备现代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杜晓通.建筑物能效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论城市的建筑规划 篇11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153-01

科技水平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标准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正随着整个城市一起进步,各种形形色色的建筑物成为了装点整座城市的必需品,这些琳琅满目的建筑物及其产生的各种垃圾可谓是每天都在影响着城市的进步以及发展。广西省作为一个山多水美的生态文明城市,现在却逐渐被形形色色的各种垃圾所污染,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好当代文明的指示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单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群策群力,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最终搞好城市规划。

1 广西省城市建筑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我省目前的城市建筑规划情况比较落后且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城市来说,它向世人所展现的外部环境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现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是不相统一的。而作为我省来说,虽然有着良好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因为忽略掉了生态文明的具体建设而忽视了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欠缺对一个城市发展进程的考量,致使现在城市整体发展以及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不平衡。不但如此,当前我省的城市规划缺乏一个详尽周密的规划,过度的强调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忽略了一个城市在其他方面的进步以及发展。比如,对于古老建筑的保护以及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爱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整个国家来看,这种不尊重古老建筑物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对其进行拆毁能够有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认为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短期的经济收益不明显。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是将古建筑物们视为其发展经济的严重阻力,对古建筑毫不吝惜地加以破坏。当代人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大量的游客因为不清楚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大肆破坏,在古建筑物上随便乱涂乱画。古建筑作为古人留给世人的一种文明象征,却因为人们的缺乏保护意识而导致古人留下的遗产备受摧残,实在是令人唏嘘叹惋。

不同城市之间存在设计互相抄袭的情况,由于盲目地随波逐流,致使他们缺乏对于本土文化特点的尊重。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规划,一直都对存在着对国外的盲目模仿,不但建设了大片的高楼大厦,而且伴随着城市化现象的凸显,人们将一些野生自然保护区也建设成为了高楼大厦,一些本来具有地方特点的地方性建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风格的写字楼。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必须把自身的建筑特色融入到当代城市建设当中,但是真正实施的却少之又少。即使是真正按照政府的意图进行实施的,最后建设出来的建筑作品也像是“四不像”一样,从本质上就没有表现出地方的特色。

就我省来说,很多当地市民完全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是把自然资源当成是自身赚钱的工具,频繁地对一些自然保护区进行大肆的开采,不去对环境进行保护,而是想方设法地去破坏环境,这样的情况在本省可谓是屡见不鲜。一些从事房地产行业或者旅游行业的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对准那些已经被开发的所剩无几的各种自然资源,对其进行大肆开采。

2 做好城市建筑规划的举措

作为一国之建筑,必须要顺应本省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文精神,不一样的地区存在着不一样的人文风情以及自然风光。因此,做好城市规划必须要顺应城市的地方特色,不能盲目地进行照搬照抄,要适当遵循当地的建筑习惯以及当代的城市风格特色,最佳的选择是让当代的城市风格特色和本土的建筑风格相融合。

①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分类。城市的环境按照建筑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须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对这两种环境进行整合,然后在尽量保护这两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筑规划。

②城市在进行建筑规划时,首先要学习本省的传统文化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因为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能使得城市的发展趋向正常化以及健康化。一个城市必须要保持其传统的、优良的东西,不能将其随意丢弃掉,只有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得城市规划越做越好。城市之间的相互借鉴方面,一定要注意不可以照搬照抄,为了杜绝建筑设计之间的抄袭,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城市建筑规划虽然能够在城市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盲目跟风,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够忘记最为根本的自身的城市精神,在顾全本身文化时也要兼顾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争取达到两个目标,既保证了城市精神,又确保了和当前的时代进步相结合。

③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时,有一类特殊的住宅必须要满足现代的宅学理念。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十分快,如果过多注重当代的生活节奏就会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但是,如果过多考量传统文化的建设,就会对现代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的确,当代人的生活不像古代人那样,各种现代产品以及现代快餐文化早已不再是过去那般充满了艺术价值,当代人更多把目光放于追求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上。

④在规划时,还要对人们的收入情况、适合的环境状况进行考虑,不同收入的群体对住宅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比如,对于中产阶级收入的群体来说,房价不宜过高,而且这类群体一般会要求绿化面积比较大,才能够让他们减少心理上的压力,这类群体又能够分为带小孩的群体和并没有带小孩的群体,带小孩的群体还必须考虑小孩的活动场地等。一些单身的中产阶级人群,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的环境多数会令他们身心感觉非常疲劳,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带给他们的是闲适以及轻松,所以,不妨在绿化带内放一些轻松的、怡情的音乐,这样不但对他们的心理有着调节作用,而且他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还能享受放松的心情,在绿化带的附近还可以放置一些座椅供人们休息乘凉。

3 结 语

城市规划建筑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充满舒适的地方生活、工作,而且也要发挥出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以及自然风光特色,这对于我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建筑科学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建筑规划的长期性发展目标,在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杜绝互相抄袭,保证每个城市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成果的实现离不开城市每个普通市民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城市建筑规划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利峰.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

[2] 张静.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管理社会效应分析[J].知识经济,2009,(7).

[3] 洪水泉.试分析如何做好城市的建筑规划[J].江西建材,2014,(14).

城市、建筑与文化认同 篇1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文化的发生器,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文化认同意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和心理上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它可以使人们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价值观,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积淀成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拥有同一种文化或文化记忆的群体更容易形成文化认同感。当前城市文化的认同危机一方面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和拒斥而引起的。

城市记忆的延续实际上就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城市记忆的恢复使得城市重新焕发出了精气神和个性魅力,城市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复活。当然,城市记忆绝不只是一个保存和延续的问题,还是一个自我重构和自我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还要让城市的记忆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或许后者的意义更重大。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记录者,建筑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巨大能动性,也是几千年来生存经验与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建筑作为文化符号,自然也体现着人存在的文化意义。不仅如此,建筑作为人“诗意栖居”的空间,其中还有着人之为人的一种文化归宿内涵,其深层的价值蕴涵,亦是在于文化层面。由于现代建筑过于注重现代科技的主导作用,以一种与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态相背离,因此,人们的认同感是极为弱的。现代建筑将我们置入另外一种文化场所,居住于此的人在新建的场所,难以找到已有的文化情景,这就必然造成文化生命上的失落感。

从整个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说,每个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一分子,它可以具有自己的特性,但前提应该是符合环境要求与功能定位。如果每一个建筑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那么,城市就丧失了特征。过分强调形态的建筑,像一个饿极了的孩子,大声地哭以引起大人的重视。这个孩子想引起社会的关注,希望一鸣惊人地展示地方形象。这些设计可能和地方经济相关,可能和政治需求相关,唯独不一定和公众的真正需求相关,摩天大楼成为了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

建筑设计可以从以下途径接近文化认同的问题:开放的设计过程、公共空间和建构的记忆。建筑设计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从设计任务的确定、建筑方案的选择成为一系列更广泛的公众互动。设计公共空间是建筑与社会认同的另一重要途径。公共空间正是需要对所有人开放的空间。进入公共领域时,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与地方相联系的文化背景和个人记忆。

上一篇:形式化规范下一篇:软化学合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