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步行街

2024-10-24

城市商业步行街(精选12篇)

城市商业步行街 篇1

摘要:作者对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对商业步行街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分析典型商业步行街的案例, 对改造型商业步行街和新建型商业步行街提出了建议。同时从规划的角度对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

商业街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唐代中国就有著名的商业街,东市和西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商业街景象。但是当时的商业街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步行街,当时步行主要是被动的步行——为了单纯的物物交换而进行活动。近代商业步行街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商业步行街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汽车的出现及带来的各种诸如污染、堵车等问题促使了商业步行街的产生。另一种说法源于1922年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 Free Zone)”并于1930年建成的林荫大道。总之商业步行街公认是源于欧美,源于汽车的出现。近代商业步行街之所以产生并迅速发展主要是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人们追求步行带来的各种休闲体验,购物是其中的功能之一。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商业的日益繁荣,商业步行街的开发速度是速度惊人的,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至少一条叫得出名字并代表城市形象的商业街。据中国商业步行街工作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商业街存量已超过3000条,全国商业街总长度已超过1800公里,总规模已超过1.5亿平方米。大量的老的商业街被重新规划开发——早期的商业街一般都是人车混行,现在一般都打造成纯步行商业街或者是半步行商业街;同时商业街步行街的价值被置于各种商业元素中被地产商和各级政府进行包装,打造,如结合当地的文化,自然资源等进行独特的商业地产开发,形成了一股商业步行街开发的热潮。

一、商业步行街的发展阶段

商业步行街的迅猛发展,也带来对商业步行街的各种研究与讨论。从全球来看,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集贸市场,这个阶段是自发的行为;

第二个阶段:摊贩进店,道路两侧形成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店铺;

第三个阶段:随着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有些地方形成了小型的商业中心;

第四个阶段:大型商业步行街出现;

第五个阶段:规范化的商场和超市业态加入到流通领域以后,给商业步行街的结构增添了骨干力量;

第六个阶段:六十年代,由于中产阶级搬到郊区居住,商业步行街的发展进入低谷时期;

第七个阶段:商业步行街增加了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出现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展示等综合发展的趋势。

二、商业步行街的开发模式

目前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一是旧城市原有的中心商业街通过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二是旧城市的新区或新城市的中心区,按人车分流原则设计的步行街。

早期的商业步行街开发改造大都摒弃了原有商业街的历史和文化,片面的追求现代,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景象,以至于到了每个城市的商业街好像都到了一个地方。传统商业步行街是历史上形成的,在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区域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它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的繁荣,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商业资源是其核心力竞争力所在。这其中改造成功的有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南京路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各种风格的建筑,而且建筑物高低错落,建筑界面凹凸不齐,广告招牌也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由于道路拓宽,还留下一段骑楼。但正是这种无序中的有序,为南京路带来了其特有的生动场景。因此,在步行街设计中应尽量保持和发挥这种特性。

关于新建商业街的风格主要要尊重当地历史并结合商业业态来综合考虑。比较成功的例子有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三里屯”在北京已经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village商业街的定位就是给年轻时尚的人群提供休闲消费的场所,所以village的风格就是前卫时尚,大量的现代材料如玻璃,金属的被大量运用,打造出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场所。其中道路设计也是打破了传统商业步行街的模式,道路曲折-尽量创造出更多的沿街面,大量庭院空间的运用—加大游客停留的时间,整个交通组织由一条南北贯穿的街道把五条东西街道串联起来,其间街道的宽窄变化丰富,并创造出大量的围合空间,空间收放自如,人在其中的感觉丰富多变,是老北京胡同的现代演绎。

改造的步行街建设中,很多原有的商业步行街没有景观的考虑,给游人提供的休息场所也很有限。现代的商业步行街往往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多功能于一身,而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娱乐环境,是步行街的主旨。在这样的步行街中,人们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到交往、娱乐的乐趣,购物不再是主题。上海南京路商业步行街也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根据人群购物行为特征分析,南京路道路采用不对称的布置形式,以4.2米宽的“金带”为主轴,贯穿到整条步行街中。“金带”上则集中布置公共设施,诸如座椅、购物亭、问讯亭、广告牌、雕塑小品、路灯、废物箱、花坛、电话亭等。“金带”位于道路中心线偏北1.3米处,位于阳光的照射面,强烈的标示出步行街的休憩空间,体现出步行街的静态一面。两侧的步行区则平坦开阔,没有任何障碍物,直接通向商店,体现出步行街的动态一面。此外,“金带”采用印度红花岗岩并且抛光,每当夜幕降临之际,“金带”就折射出两侧的霓虹灯光,流光溢彩,令人流连忘返。

三、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分类方式

就国内商业步行街而言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照项目规模分类

(1)大型商业步行街。这类步行街的长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和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目前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是武汉的1210米长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

(2)中小型商业步行街。如北京的275米的大栅栏商业步行街。

2、按照功能分类

(1)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和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均是如此。

(2)专业型商业步行街。此类型的有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和北京的后海酒吧街。

3、按照形式分类

(1)室外商业步行街。这类商业步行街目前在国内占据主流。由于可以改造原有的老商业街并延续原有的商业氛围,国内县级以上的城市均有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室外商业步行街。

(2)室内商业步行街。此类商业步行街一般依托大型的shopping mall,在室内的空间里依靠中庭一方面把阳光引入室内,另外围绕中庭布局商铺。此类商业街投资比较大,大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比较典型的有北京世纪金源MALL和北京的东方新天地。

四、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

打造一条成功的商业步行街的要素有选址,交通,规划及景观,建筑形式,业态等。其中业态,选址还有交通等问题是由开发商和策划部门在设计开始之前就应该完成的工作。

单纯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商业步行街的尺度往往是其成败的关键,以下就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般来说, 商业步行街长度应该控制在400-1000米左右, 控制在200-400米最好, 因为对于拎物行走的人来说200米是一个比较适宜的距离, 在对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步行街最好也不超过600米, 这其中每隔200米左右设计一些放大的休息停留空间 (如广场) , 有助于游客恢复体力并增加停留的时间, 停留时间对于商业来说是最关键的。街道宽度控制在8-12米的宽度, 研究表明这样的尺度购物的人会选择走“之”字型路线, 有助于单方向逛完两侧的商铺。大型步行商业街应该控制在20-25米, 最明显的例子是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后红线宽度为40米, 人的视线很难被对面的看不到细节的商品所吸引, 另外40米的来回“之”字形线路对一般的人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 一般不要超过三层。过高的建筑物摆在步行街并不宽的街道两旁, 会给行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假定道路宽为“W”, 两侧建筑高度为“H”, 当W/H<1时, 空间给人的感觉是压迫人急速前行, 直到到达一个较为开阔的场所, 如果把商铺布置在这样的街道两侧, 其商业价值会大打折扣;当W/H=1时, 空间给人的感觉是较为舒适, 人站在道路一侧能将对面建筑看全, 此时街道宽度如果在舒适的12米左右, 楼的层数基本就是三层, 人看对面的建筑和商品均能看到细节, 并有可能被吸引过去消费;当W/H>1时, 空间给人的感觉是开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人们倾向于平行的移动, 对于垂直方向的移动, 在不必要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择避免发生。所以, 高层建筑的商家在商业步行街上, 往往成了摆设, 并没有多少商机可言。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商业步行街以她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消费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归属地, 步行带给人们的是回归自然地愉悦,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也会继续进行下去。

城市商业步行街 篇2

例如,具体做法是,在南京东路路中线以北布置一条4.2米宽的“金带”,以此为核心,限定动、静两种活动的不同区域。凡在“金带”以外的两边范围属于流动性区域,尽可能进行中性化处理,简洁明了地形成开敞流动的空间。而“金带”则设计为静态休息区域,设计提供充足完备的服务设施、建筑小品,如问询处、电话亭、售货亭、垃圾箱、路灯、座椅、花坛、雕塑及广告牌等。

地面铺装以简洁洗练为原则,均采用花岗岩板材,根据不同活动分区的功能及行为特点,分为四种类型:

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根据人们活动的基本功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无论是各层次空间的组织、地面铺装、街道家具与环境小品的设计还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都基本满足了人们的活动需要,形成了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情趣的整体环境效果。步行街建成后,南京东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加,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物质环境效益。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休闲、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以及进行商务活动和社会交往的理想场所。

案例二:在武汉人眼里,江汉路不仅仅是一条路,而是一段历史,一段记录着武汉百年风云的历史。在武汉人的心里,将江汉路改造为步行街,不仅仅因为她是一条繁华的现代商业街,更因为她的繁荣与衰败、古朴与现代、沉重与自豪,她的每一寸土地所蕴含着的历史风雨。因此,在步行街改造过程中,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用石头“铺”出江汉路的悠悠韵味。

石头的颜色是铺装效果成败的关键。步行街的主路段设计采用中性偏暖色调,重型步道采用骆驼红,其他则采用进连红,将通过材料的不同质感来表现光与影的变化。步行街的“大门”取名“回归广场”,以进连红和瑞青石“工”字型铺砌为主,从沿江大道开始色调由黑到红、由深到浅、由冷到暖。黄陂街节点被看作是江汉关的延续,因此它被设计为开屏的孔雀,以瑞青石扇形铺砌,继续表现出热烈的气氛。

城市商业步行街 篇3

关键词:城市居民、商业休闲步行街区规划设计

1城市居民休闲化的发展趋势

1.1休闲集约化模式休闲和商业一样,经历了“小型一中型一大型一超大型一街区集聚型”的发展过程,并出现了多种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但是,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大型+扎堆儿的发展)成为最主要的趋势。

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等步行商业街区是最典型的集约化商业休闲区:北京什刹海、三里屯,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是纯休闲街区:北京金源Mall、广州华南Mall是休闲商业超级商业场所;这些大型、超大型休闲主题街区的开发,使休闲集约化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使区域土地开发和大型商业房地产开发,可以有效地实施。

1.2商业与休闲的整合模式休闲场所是完成休闲功能的经营场所。商业是完成购物交易的经营场所。这两者,本来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功能且标。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购物和逛街成为人们最大的休闲生活,商业场所休闲化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商业交易功能成功完成的最必需的补充,甚至成为商业交易的前提。

以购买实体货物为目的的商业经营场所,逐步发展成为以购买实体货物与购买多样性服务相结合的混合经营场所,产生了以休闲性购买为特色的场所、以旅游纪念品购买为特色的场所、以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康体等为主题的大型商业化街区。这就是商业与休闲的现代整合。

其中,步行街区、滨水休闲区、餐饮街区、娱乐街区、古文化古建街区、Shopping Mall等等,已经成为城市休闲餐饮娱乐及购物的主力消费场所。

换个角度看,商业地产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大型商业楼盘或街区的游憩化趋势;二是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的混合聚集化趋势。

步行街是游憩化的商业地产的典范。Shopping Mall的成功,必须以休憩吸引力及多元休闲消费的补充为前提,纯粹的卖场必将失败。而对休憩吸引力的设计,是旅游休憩方式设计的专业特长,旅游专业技术可以为商业地产提供巨大贡献。

商业步行街,是一个城市休闲的象征之一。如何逛街游乐,获得本地市民与外地游人的同样钟爱,需要进行休憩方式的专业性设计。

城市“中心休憩区(central Recreation District)”模式,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如何进行设计和整体开发,对于大多数城市,仍然是一个难题。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或两个城市休憩中心,有的地方是商业步行街,有的是酒吧区,有的是娱乐餐饮混合区。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三里屯,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新天地,成都的春熙路、玉林生活广场等等,就是这些城市的“中心休憩区”。

城市商业游憩区具有极大的前景和多样的文化与景观可能性,上海外滩的西洋楼群、滨水结构与霓虹灯称为“外滩模式”,商业步行街模式,如重庆的“南滨路模式”,都是创意开发的典型。

2商业休闲步行街的模式及文化打造

2.1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5种经典类型

2.1.1现代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是城市中最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区,一般是在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或商业口岸节点新建形成的一般商业步行街区,主要功能是购物。比如北京王府井、红桥市场等。

2.1.2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一般城市的保留古民居街区或民俗建筑街区,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形成风貌提升,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形成城市民俗特色休闲街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新建设的休闲市场。丽江占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等区域,已经成为旅游名片。

2.1.3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带借助城市景观环境打造,开发休闲和商业房地产,形成了大量休闲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了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多种形态。经典类型为渔人码头、外滩、威尼斯水城、周庄水乡水街等等。

2.1.4酒吧休闲步行街区酒吧是夜生活中的主力支撑,借助于比邻外籍人士生活区域的优势及街区房租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大型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了一批酒吧街区,包括北京三里屯、什刹海、成都的玉林小区等等,成功的打造出夜生活区,成为城市旅游的壳点。

2.1.5餐饮休闲步行街区餐厅饭馆茶坊是中国最具商业活性的行业,可以说,中国人的社交生活80%在餐桌上。因此,只要能够成功打造餐饮街区,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引爆一个区域地产。投资商借助于新开发区域的地价优势和城郊交通优势,往往成功地打造出餐饮休闲街区,形成社区房地产热销。国内最善于借助餐饮休闲开发地产的,是成都置信房地产公司,其芙蓉古城、荚蓉汉城都成为或功的经典;重庆南滨路、泉水鸡,北京簋街等等,都是成功的项目。

2.2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发展模式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开发是以商业房地产的手段为核心盈利模式的。但是,商业运作的或功,不仅需要房地产的手段,还必须深刻把握城市休闲休憩功能的开发,以此功能整合为突破口,带动流行消费潮流,才可能获取房产或房租的高额回报。我们将商业休闲步行街区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①商品销售为核心的逛街模式②、餐厅饭馆为主体的餐类模式③酒吧演艺歌厅KTV为主的夜生活模式④康体健身洗浴按摩为主的修身模式⑤工艺土特产工坊为主的游客观光购物模式⑥综合购物与休闲服务的集成模式。

2.3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文化打造

对商业休闲步行街区必须进行文化打造,在实践中,一般追求4个文化类别:

2.3.1现代时尚潮流文化,追求现代流行的文化风潮。典型代表:重庆南滨路,北京“798”:

2.3.2移植欧美海外风情,形成异国情调。典型代表:成都”国色天香“,阳朔西街;

2.3.3中式古风文化,以汉唐宋明清不同朝代为依托,形成时代文化主题。典型代表:成都“芙蓉古城”;

2.3.4民族民俗文化。以当地民俗、宗教,少数民族风格情调等等为基础。形成特色文化。典型代表:九寨沟边边街,成都锦里。

3商业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构思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休闲空间,改善商业发展条件;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创造特色环境和人性空间,成为发展城市旅游的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完善旧城交通系统,避免步行化带来的交通影响。

3.2规划层次基于街道与街区的整体关系,规划设计研究分三个层次展开,包括第一层次:旧城整体功能定位、布局结构、风貌保护和道路交通组织;第二层次:步行街区的功能定位、范围、规模与业态分布等,尤其是休闲区的功能定位;第三层次:步行街区的城市设计导引。

3.3整体发展原则①优化土地使用,提高综合效益。②商业休闲为主,功能适度混合。③有机疏解交通,有序交通组织。④整合空间景观,改善整体环境。⑤保护旧城风貌,传承历史文脉。⑥挖掘人文内涵,拓展旅游功能。

城市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探究 篇4

1 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步行街空间作为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 而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对此, 不管是城市设计或是步行街空间设计, 全都要抛弃不合时宜和不和人性的传统抽象教条, 依据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行为特点, 针对空间的现实需求以及居民对空间环境感知需求, 从而设计出满足人性的商业步行街。现阶段, 我国许多步行街, 在表面上感觉是充满繁荣和繁华的现代气息, 可是在实质上忽略了居民在步行街空间方面的主体角色。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人性关怀, 过度追求形式, 许多中小型城市, 忽视了自身环境与背景, 盲目地追随一些大城市步行街的建设, 将人和环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隔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性化空间上的破坏。

2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

2.1 尺度宜人的空间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市区重要交通要道, 居民在悠闲步行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拥挤或是孤单。若是街道相对比较宽阔, 且人流回游性相对比较少, 这样的街道不仅缺少街道生活互动性, 还会减小居民密度。若是街道相对较为狭窄, 人流就会拥挤,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街道的商业活动。通过视觉与知觉方面的研究, 表明距离在20~25m时, 能够有效辨清人的脸部或是脸部基本表情变化。对此, 城市街道的宽度应该设置在10~20m, 这样街道两侧的行人可以在视觉上互相连接, 从步行者的角度而言, 其是一个视觉好和具备亲密感的空间。对于称之为大街和幅宽在30m以上的道路, 已经在空间方面超越了人类视觉尺度, 从而无法使行人看清商品, 同时也难以为行人提供一种围合空间感。针对此种街道, 要充分利用街道两侧休息区或是景观带把街道合理横向划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空间效果。

2.2 人性化的绿色景观

优美宜人的大自然作为人类的第一课堂, 其可以充分激发人类的好奇心与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自然景观在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充分展现出商业步行街的大自然特点。对于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而言, 自然景观一定要充分融合街道的地形地貌, 依据自然走势, 尽可能降低对原有树木的砍伐, 把自然风貌和步行街商业有效融合一体。同时绿色植物还具备调节环境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绿化面积能够有效调节气候, 改进自然生态环境。另外, 枝叶繁茂的树木能够为行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使行人可以在炎热的夏季在商业步行街中多停留。

2.3 多元化的服务功能

现代化商业街已经不是单纯的购物, 应该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可以集购物和娱乐以及饮食等多方面于一身。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实现商户的多样化, 并且配置相对完善的设施, 组织开展充满活力的多种活动, 进而吸引行人的目光, 不管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都可以找到喜欢的商品。另外, 餐饮应该包含冷食和快餐店或是酒楼以及饭庄等, 惠顾此处的行人, 可以在休息时观赏都市风情。而书店和电影院的建立可以为步行街带来相对稳定的人流, 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步行街的活动, 防止出现单一购物活动, 从而使行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内满足相关需求。

2.4 完善的环境设施

健全的环境设施意味着城市的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主, 同时可以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对于城市而言, 建筑物间应该设置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所有环境设施, 才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效应用。健全的环境设施配置, 可以为步行街营造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氛围。除此之外, 健全的环境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加强行人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丰富步行街道景观, 并且展现出步行街到的人文关怀。

3 结语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和购物的场所, 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因此, 在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以人的行为特点和心理以及生理需求作为出发点, 从而设计建设人活动与尺度更为科学、合理的步行街道,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美) 克莱尔·库泊·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著, 孙鹏, 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1)

[2] 郝卫国.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商业步行街的策划论文 篇5

在现代社会中,购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商品市场发展充满活力,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在适应不同购物行为的商业场所中浏览、审视和选择商品,以达到购买商品的目的。为适应这种发展形势,达到振兴商业的目的,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在我国取得了空前发展,无论大小规模的城市都在兴起“商业步行街热”。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是在道路两侧开设连串的并列多家的商业店铺,并且多数是按照商品的类别集聚成市。由于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商业步行街已不适应当今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此,充满浓郁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商业步行街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而且其建设趋势方兴未艾。

现代商业步行街已是争非昔比,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广州的上下九等,无论历史久远还是改革开放后兴建的,无一不是现代环境艺术独具匠心的精品力作。许多商业步行街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底蕴,结合并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使其已成为了所在城市商业的象征。在商业步行街中先进的装备设施,现代化的购物环境,风格俊异的商业店铺,繁花似锦的橱窗,琳琅满目的商品,真是万商云集寸金宝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不能盲从,必须理智切合实际。近年的商业步行街的开发,出现了一股贪大求洋的风气,规模越做越大,商业步行街在中国很多城市启动,并以席卷之势向中小城市蔓延。甚至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县级市,也要建造十几万平方米的步行街。但很多城市只注重形象外表,忽视内涵和客观情况,投下巨资把步行街建成后,人气和营业额不升反降。原有的城市空间、街道尺度和氛围反而破坏了。为此,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要量体裁衣,必须立足于城市居民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量等指标,同时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考评城市现有商业的容量,确定实际的商圈半径。缺乏科学的调研分析,忽视商业规律,一味要做“最大”,其结果只能是有街无市。在进行商业步行街环境艺术策划与设计时,必须以下列条件为前提:

第一是安全性,我国近年来机动车辆日益增多,步行空间越来越少,人们在人车混杂的商业街上无法安心购物,更无从谈起安全感,为此,禁止机动车驶入成为步行街的首要必备条件。面对城市里日趋严重的交通问题,在人群聚集的步行街周边的交通规划同样显得非常重要。商业步行街一般处在城市的核心地段,周围有着复杂的交通系统,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大型公共空间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车流,车辆的拥挤和混乱、停车场短缺、交通违规等给行人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作为以步行为主的商业步行街建设,尤其是旧城改建中,众多的机动车道改造为步行街的情况无疑会对原有的交通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合理的交通组织是步行街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

第二是方便性,作为商业步行街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丰富,规格齐全,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街道风格要独具特色,商店招牌要醒目,橱窗广告要引人入胜,方便消费者了解选购。

第三是舒适性,商业步行街不是农贸市场,不仅要有宽敞通道,还必须有足够的休憩括动空间,许多城市的商业步行街已成为人们逛街购物、休闲娱乐的首选,为此,设有环境优美,氛围温馨的休息场所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艺术环境和布置得当的视觉展示,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前我国新建或改建的步行商业街多数选在传统的商业街区,质量优良的环境设计对继承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保护古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步行街作为市民接触使用最频繁的开放空间,城市中心区中的步行商业街在公共休闲空问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居民不仅在此实现物质消费带来的物质满足,而且在公共空间和丰富的街道生活中实现了精神上的满足。商业步行街是社会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场所之一,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体现着地区和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它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城市的物质经济生活和文化风貌,是城市社会经济的重要窗口;商业步行街是居民购买力实现的重要场所之一,不仅为本市居民提供生活服务,还要接待大量国内外顾客,据统计北京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广州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每日客流量都在60万以上,上海南京路商业步行街平日客流量80万以上,节假日则超过100万;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助于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促进社区的稳定和团结。

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是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设计,它要解决功能分区、人流物流的区划、管线综合、建筑艺术风格、广告分布、休闲设施分布、雕塑与小品的主题、树种与花卉布局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最能反映设计师文化功底、艺术修养的综合性极强的环境艺术创作任务。商业步行街环境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运用建筑策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商业步行街环境项目进行策划,以协助开发商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为了避免商业步行街建设中的盲目性,更好的发挥步行街的综合效益,应该说环境艺术设计对商业步行街建设成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必须在充分理解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基地场所特征,保护好固有的人文景观,并发掘城市特色的展示方式,从而达到一个新文化高度。

探析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改造 篇6

城市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步行和商业活动的统一体,也是人们观光旅游、体验交流、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之一,更是展现城市景观,表达城市精神、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商业步行街是环境优美、人性化设计、情趣化配置为一体的商业景观环境,并展示着城市文化、精神风貌和当地社会生活。

商业步行街景观概述

1.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1)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对某一地区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并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2)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街道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景观形态,它具有外在的物质要素和表现形式。例如街道的连续性、延展性、节律性,空间的进退有序、开阖有法、曲折有度以及对视觉焦点的处理导致了街景在统一中不乏变化;建筑、路面、照明、植物、雕塑、座椅等具象景观形体,通过其形式语言、色彩、光线上的变化,以及人们辗转游走的路线、观察角度的不同,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2.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目的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通过一定形式处理和功能优化,形成具有良好欣赏效果和多种功能作用的街道风景。

(1)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2)创造优美宜人的景观效果,美化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城市生活需求。(3)记载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

桂林正阳步行街现状分析

1.桂林正阳步行街

桂林市正阳步行街,是桂林市一个具商业和游览双重特性的旅游景观,于2001年1月1日向市民和游人开放。此区域位于桂林市中心,南起杉湖北路与杉湖相接,北至解放东路,东伴举世闻名的漓江,西邻桂林市中心广场。

2. 桂林正阳步行街现状分析

据记载,桂林正阳路是一条古老的街道,有上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都是桂林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并且它也将继续繁荣下去。在正阳步行街欣欣向荣的今天,也带动着其周围地段向着商业、休闲娱乐方向的发展。

桂林正阳步行街景观设计现存问题与改造方案

1. 地面铺装多处采用凹凸不平的铺装,有碍于地面铺装的舒适性

路面铺装是商业街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铺装的设计应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不仅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更应满足人性需求。桂林正阳步行街地面铺装多处采用凹凸不平的铺装,有碍于地面铺装的美观和舒适性。

在改造中,地面铺装要具有舒适性和美观性,可以利用的铺装材料有:沥青、水泥、透水砖,瓷砖、条石及木材等。像桂林正阳步行街这种开敞式的空间考虑到室外环境的特性,选择的材料应注意平整、防滑、方便清扫等。

2. 缺乏标识导向系统

标识导向系统指在空间与信息环境中,以系统化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以帮助陌生访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整体解决方案。

漫步在桂林正阳步行街你会发现没有任何标识导向系统。所以对于初来桂林正阳步行街的游客来说,会给其带来诸多不便。

在改造中应该添加标识导向系统:(1)在正阳步行街入口处添加此区域总平面图,方便游客识别区域。(2)在转弯节点处放置具有艺术特色的交通指示牌。(3)可以利用地面铺装形式引导、指示交通。

3.缺少无障碍设计

为体现对残疾人的关爱,在步行街中必须具有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的设施条件,使残疾人能在此有足够的活动自由度。

桂林正阳步行街虽然有无障碍设计,但不能形成系统,而且部分盲道被占用。很多商家为了促销或增加营业面积,不惜占用盲道,严重违背了人性化设计要求。

在改造中,应该清理遮挡盲道的物品,使盲道能够畅通;在原盲道的基础上,完善盲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盲道系统。

4. 人流量大,供游客休息的座椅较少,无法满足客流量需求;仅有的座椅缺乏艺术特色;座椅无遮挡设施,给游客带来不便。在桂林正阳步行街主街,道路两侧均为植物与石质座椅结合形式的休息处,由于材料的物理特性,到了夏天被太阳暴晒,冬天十分冰冷。所以很少有人在此休息。在改造中,应该采用木质和金属设计座椅,轻巧优雅并且牢固,可以利用原本座椅与花坛相结合的形式,节省空间,但原植物没有起到遮荫的效果,所以可以适当把植物加大,在起到观赏作用的同时,满足人性化需求。

在桂林正阳步行街主街的一十字交叉路口处,是一小型广场,虽然有大树的遮荫,但因位于十字路口,四周开敞,人们从心理感受上缺乏安全感。

在改造中,可以把该区域的休息座椅与相关的设施作为整体的休息空间,形成一个半围合?空间,给人带来安全、舒适的感觉。

此区域在注重人的私密性的思考的同时又要为观赏提供条件,因为此区域位于十字路口的特殊性,所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观赏点,观赏的对象既可以是街景,又可以是在步行街活动的人,这样又可以满足人们的另一方面的心理需求。

5.建筑风格不统一,缺乏文化特色

桂林正阳步行街的建筑,形式各异,风格不相统一。在改造中,应该统一建筑风格,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由于正阳步行街位于桂林王城(位于市中心的独秀峰下,是明代靖江王府)附近,所以建筑风格可以与其相统一,既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又能使商业步行街具有统一性。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要求将越来越高,这也是对规划、设计人员的一大考验,我们相信未来的城市商業步行街环境会更具人性化,也将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城市商业步行街 篇7

1地域文化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充分地表现历史文脉, 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现代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地以美化人类环境为目的, 而是融合了艺术、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杂统一体。景观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与生活习惯等。设计师只有在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理解、消化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 并结合一定的科技手段, 才能将景观创作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对于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而言, 地域文化并不单单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 其本质指向主要是物体背后的东西, 即景物固有的内涵、传递的信息和所带来的意义。文化是人类远古经由历史岁月流淌过来的, 对个人和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景物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形, 便于我们去研究那段历史, 这就是它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景观是文化的物体和载体, 文化是景观进化和演变的内涵。

2融入地域文化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分析

西安大唐不夜城于2006 年开建, 总投资达50 亿元人民币, 历时3 年, 2009 年9 月28 日对外开放。它北起大雁塔南广场, 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 东起慈恩东路, 西至慈恩西路, 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500m、东西宽480m, 目前亚洲最大、街景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在总体空间形态上, 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内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等外部空间, 有机地将不同商业形态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唐文化、休闲文化、园林文化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其精致的设计、浓郁的唐代建筑风貌、优美典雅的水系绿景、宏伟的雕塑景观, 华丽的夜景, 都足以堪称西安的一张世界名片。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要素主要包括道路设施、绿植设施、水景设施、景观小品设施、照明设施等, 大唐不夜城景观设计将这几方面同历史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 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融入大唐不夜城的景观之中。

2.1 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商业步行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道路、街区等一起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 对塑造城市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北入口, 运用明显的时代特征, 来反映场所的特有性质, 即浓郁的唐韵氛围。高低起伏的月牙形地形和水波纹的地面铺装, 如同巨浪般向前涌动, 象征大唐文化传承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 让人进入起点就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局。

2.2 绿植与水景

在植物的选材上, 根据西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结合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等造景的需要, 合理选择各类植物, 强调生态性与观赏性, 并根据景区不同的功能, 将植物分为自然式疏林草地、行道树和观赏花灌木等多种类型, 在生态化的基础上, 通过景观元素的组合, 达到生态化、景观化和实用化的三位一体。行道树选择的是国槐;常绿乔木选择冬青、侧柏等;地被植物选择铺地柏、葱兰等;藤木和草本植物选择紫藤、迎春、麦冬等。

沿步行街景观大道一路南下, 沿途小喷泉哗哗淌着流水, 一首首唐诗刻在石头上, 石头溶于雕塑里, 雕塑坐落于喷泉流水中, 水流又依偎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下, 其景煞是和谐迷人。开元广场的喷泉设计别具一格, 采用旱喷泉设计, 有28 个喷口, 面积约1000m2, 分4 排排列。这组喷泉装有喷射冷雾系统, 与喷泉一起形成水雾效果, 使美丽的大唐不夜城在夜晚更加炫丽诱人。

2.3 主题群雕塑

大唐不夜城的景观步行街上排列着9 组主题群雕塑, 展现了大唐帝国在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至尊地位并彰显大国气象。贞观纪念碑是大唐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 由李世民骑马像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其创作既采用了大唐时期的雕塑元素, 又融合了西方纪念碑的雕塑手法。碑体由暖黄色花岗岩雕琢而成, 李世民及其坐骑由青铜铸成, 色差对比明显, 历史厚重感强烈, 整组雕塑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恢弘的气势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开元盛世群雕再现了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之景。还有体现盛唐时代文化璀璨的、处于巅峰领域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药家、天文学家等的雕塑, 以及体现大唐盛世崇尚宗教的玄奘广场等等。每一组群雕都凸显一个主题或一个典故, 雕塑群相对独立, 又有机结合, 雄伟壮观, 栩栩如生, 气势恢宏, 令人惊叹, 令人驻足。

2.4 照明设计

大唐不夜城的灯光设计构思源于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彩陶工艺, 以造型生动逼真、色彩艳丽而著称, 且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夜晚的大唐不夜城是一片灯光与色彩交织的海洋。街道两旁霓虹流转, 立体式的灯柱散发出迷人、柔和的光芒。灯光璀璨, 音乐、光电、流水、喷泉交相呼应。步行街上两排高高的街灯华丽复古, 灯杆顶部带有灯光和花纹的扇形标牌向三面分开, 呈现出饱满又不张扬的弧度, 造型匠心独具。开元广场上设立了8 根LED灯蟠龙柱, 东西两侧各有4 柱, 与8数相合, 意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当LED灯柱在夜色中点亮, 8 根蟠龙柱上面的屏幕幻化出艳丽多彩的光芒, 它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与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相融合, 传承中华民族的惊魂, 它是西安特有的城市地标。

2.5 地面铺装

大唐不夜城地面铺装以简洁洗练为原则。步行街林荫大道的铺装以深灰色的仿古透水砖为主, 贞观广场以不同色彩的花岗石拼贴铺装来象征贞观盛世的繁荣, 开元广场以中国白麻和芝麻灰构成广场铺装的基调材质, 中间镶铺彩色光纤玻璃使原本庄重的广场气氛活跃起来。步行街外侧的观光浏览车道以硬质石材方砖铺地, 来减缓机动车行驶速度, 质感上、色彩上与步行街区域协调一致, 增强了整个步行区域的空间效果。

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形成设计元素———融入景观创作”的景观设计手法, 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了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成为西安亮丽的风景线。

3结语

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 挖掘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 把与文化、历史、习俗等相关的元素融汇到景观形象之中, 从而赋予景观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避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出现概念化、雷同化和表面化等问题, 在提升商业步行街文化价值的同时, 也为商贸空间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 力求实现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摘要: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实际景观项目为例, 对地域文化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只有抓住地域文化这个根本, 才能营造出充满个性、打动人心的商业步行街景观环境。

关键词:地域文化,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海继平, 郑君芝.论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理性表达[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1 (10)

[2]李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5 (3)

室内商业步行街消防设计 篇8

1 商业步行街类型及特点

1.1 商业步行街类型

商业步行街一般位于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或地上某几个楼层,其形式可分为室外和室内、地上和地下不同形态。室外商业步行街是指无顶棚的步行街,其防火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可按多个相邻建筑对待,每个单体建筑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各单体建筑之间满足防火间距要求。室内商业步行街是指位于建筑物内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购物、娱乐、餐饮等功能空间。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状态。笔者对地上室内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加以探讨。

1.2 建筑特点

室内商业步行街一般为两层或两层以上通高空间,步行街的建筑格局一般为:首层通道较宽,两侧为商业用房,二层以上中间为通高空间,局部相连,两侧为单面走道和商业用房。顶棚可分为有天窗和无天窗两种形式。

2 商业步行街的火灾危险性及其特点

步行街两侧的商业用房功能复杂,火灾荷载大,人员相对密集,疏散困难;火灾时,步行街内部的通高空间形成类似于中庭的火灾特点,烟气蔓延、聚集,易形成轰燃;步行街长度少则几百米,多则上千米,直接通向室外的出口少,消防人员到达室内着火点困难。

3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技术措施

3.1 建筑防火设计

针对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特点,以西安李家村万达广场为例,探讨室内步行街的防火设计问题。西安李家村万达广场位于西安市南郊李家村,十字路口西北角,用地呈不规则矩形刀把状,东西方向长约267 m,南北方向长约207 m,总建筑面积34万m2,其中商业建筑面积17万m2,住宅建筑面积17万m2,整栋建筑由位于西北角的娱乐楼、东北角的大型百货楼和位于用地南侧的服装批发市场三部分组成,一条全长270 m的室内精品步行街东西斜向横穿娱乐楼与大型百货楼。室内步行街及两侧商铺共三层,一层建筑面积为11 450 m2,二、三层建筑面积均为9 630 m2。

3.1.1 耐火等级

步行街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商业用房面向步行街一侧的围护构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 h,毗邻商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墙体分隔。步行街内装修材料应为不燃材料。步行街的顶棚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采光顶棚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 h;非采光顶部承重构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 h。

3.1.2 防火分区

室内步行街及两侧商铺与相邻部分之间采用防火墙、甲级防火门、特级防火卷帘等进行分隔。首层室内步行街及两侧商铺建筑面积为11 450 m2,超出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12条关于地上营业厅首层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10 000 m2的要求。为满足规范要求,首层各商铺与步行街相连处采用防火墙、甲级防火门、特级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进行分隔,步行街实际已形成了类似于避难走道的区域。二、三层采取与首层同样的分隔方式,其步行街形成了类似于中庭走道的区域。

采用“亚安全区”的设计概念,即将室内步行街两侧的商铺、餐厅等应用防火卷帘(门)和隔墙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形成独立的防火单元,各独立的防火单元内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机械排烟和水喷淋自动灭火系统控制在本单元内,不溢出到步行街公共区域。同时在步行街内设置水喷淋自动灭火系统以及在顶部设置排烟系统。步行街内无固定火灾荷载,本身发生火灾的概率低。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步行街区域本身无火灾危险,也不会受到其他区域火灾蔓延的影响,成为相对安全的区域。室内步行街内不应设置任何经营和非经营场所,确保安全通道疏散畅通。

步行街内的商业用房每个防火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300 m2,确保火灾不会向水平、垂直方向蔓延。室内步行街各商业用房的防火卷帘应在发生火灾后同时动作,一次下降。卷帘两侧均应设置启闭装置;各商铺、餐厅疏散门等均不得影响防火卷帘的正常降落。

3.1.3 安全疏散

西安李家村万达广场室内步行街长约270 m,宽度10~16 m,层数三层。步行街两侧设置了10部开间为3.9~4.5 m的剪刀式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直达首层,各层商铺出入口距最远安全出口不大于30 m,满足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1.7条的要求。根据GB 50016-2006第5.3.17条,商店的面积折算值选用50%,疏散人数的换算系数地上一、二层为0.85,三层为0.77,GB 50045-95要求营业厅安全出口总宽度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 m计算。根据以上规范要求,二层疏散楼梯总宽度计算应为40.92 m。10部剪刀楼梯总净宽度为41 m,满足疏散宽度要求。

3.1.4 业态控制

步行街内餐厅操作间严禁采用瓶装可燃气体、可燃液体作燃料,应使用管道供气、供油方式。操作间应与其他部位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管道供气的操作间应靠外墙设置。歌舞娱乐游艺场所消防设计应参照现行规范。

3.2 消防给水设计

为控制火灾发展,为建筑物内人员疏散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步行街商业用房内采用58 ℃动作的快速响应喷头。步行街内每隔50 m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3.3 防排烟设计

室内步行街采用采光顶棚时应设置烟感联动控制的可自动开启的排烟口,并均匀布置。排烟口总面积不应小于步行街首层地面面积的5%。室内步行街采用屋面板时应采用机械排烟系统,两侧商业用房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步行街餐厅操作间应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楼梯间及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4 电气设计

室内步行街内所有配电线路应采用阻燃或耐火电缆、电线,确保电气线路安全可靠。应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确保供电系统安全有效。室内步行街应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确保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完好有效。室内步行街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设计除执行国家标准外,还应设置地面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4 室内商业步行街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制定详尽的消防设施管理和维护措施,确保消防设施正常工作。喷淋系统应能可靠、顺利地工作,控制火灾的发展。防火卷帘应能够完整、顺利地启闭,达到防火隔烟的作用。必须确保疏散通道上无可燃物,疏散楼梯安全可用,疏散指示标志清晰醒目。

加强消防管理,步行街内严禁布置可燃物,并应限制商业活动。组织义务消防队并经常进行消防灭火演练,以保证在消防队到达之前早期投入灭火救援。加强工作人员的消防培训,制订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疏散演习,以便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引导、指挥有关人员快速找到疏散出口并安全地疏散。

参考文献

[1]张树平.建筑防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马千里,黄廷林,刘庭全.室内步行街排烟系统性能化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4):283-285.

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初探 篇9

商业步行街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消费习惯而逐步建立的, 购物活动与城市交通相分离, 融购物、休闲、娱乐、街道景观展示和强调文化和地域性特色为一体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类型。建国后至今, 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在经历了经济的辉煌与历史的风雨沧桑后, 基本上己呈现老态, 环境质量不高, 休闲设施不够完善, 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无法匹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对传统商业区的改造, 许多商业街从分散经营转型为统一规划、各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成为当地的商业品牌和城市景点。但由于缺乏完备的理论研究作指导, 我国的商业步行街在发展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在历史性地段大拆大建, 破坏原有商业街区的尺度和肌理, 盲目追求“高”、“大”、“宽”、“洋”, 复古倾向严重, 千街一面, 缺少人性化设施、绿化和标识等等。与此相对的是, 西方的步行街理论经历了“仅仅为了吸引顾客”和“体现对步行者的关怀”两个层次后, 已经达到了“成为步行活动中心”这一新高度。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步行街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多功能街区, 而是提高到注重对使用者的人性化需求的体现。本文将从商业步行街界面的概念及构成方面出发, 结合实例对商业步行街的界面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阐述。

2 商业步行街界面的内涵

2.1 界面

从字面上看, 界面是空间的“分界面”或“以界定面”, 即“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界面展示出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明暗度及其组合方式等物理特征。界面是相对于空间而言的。界面是指限定某一空间或领域的面状要素。从形式上分, 界面可以分为显形的和隐形的, 显形的界面有自己确定的形式, 如建筑物的临街立面, 密实的围墙等;隐形的则有赖于观察者的心理感受, 它并不对空间起到限定作用, 或者说它的限定功能不是很明显, 领域感不是很强, 如空间中的一棵大树, 一个界碑等。从空间形态构成上来分, 围合空间为六个面, 大致可分为三个面的类型:顶面、侧面、底面。大到城市空间, 小到具体的立方体空间, 都可以划分出这些面的形式。从界面自身的性质来说又可以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 顾名思义, 硬质界面是指从物理属性上来说相对较密实的材质, 故硬质界面多为人工物, 如建筑物的立面, 封闭的围墙, 柏油路面, 花岗石铺地等等;软质界面多是相对人工环境而言, 多数为自然物, 如路边的行道树, 绿篱, 水体, 草坪等等。

2.2 商业步行街的界面

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 底界面一般就是通常所说的地面, 而商业街侧界面不仅包括两侧建筑物立面, 还包括被称之为“第二立面”的广告、灯箱、店牌、旗帜等装饰物以及陈列商品的橱窗。两侧建筑物立面的形象是确定整个步行商业街的基本风格、基本关系的“固定特征因素”, 往往一经确定下来, 不会轻易改变, 一段时间后人们会认可它的风格、特征、形式, 构成了两侧立面形象的核心;而“第二立面”和橱窗是营造商业气氛的“半固定特征因素”, 其表现手法是多变的、临时的, 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视觉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客兴趣的转变以及商品的更新会调节和变换商业街的气氛。

3 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原则

⑴注重设计的自然性。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应该以能够形成独特的地域风貌为宗旨, 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符合当地的地形地貌, 尽可能地采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材料, 合理地使用绿地、水体、植物等自然要素, 创造一个亲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要将街道的气候、日照、噪音、污染、休息、视觉条件限制在舒适范围之内, 使人心情舒畅, 保持感觉乐趣, 创造健康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例如南方城市的通风、荫凉, 北方城市的保暖、朝阳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⑵注重设计的文化性与地方性。健康的商业步行街空间界面不仅具有物质上的意义, 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充当着商业步行街文化、历史的载体。一个成功的, 健康的商业步行街, 必然会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例如上海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就是上海殖民地时期东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体现;苏州观前街商业步行街则是在承续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形成了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人文景观;南京新街口商业步行街则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时代产物。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⑶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健康的商业步行街的尺度应该是一种适宜人步行和休息的尺度, 从心理上讲, 应该给人以亲切感, 人性化;便于人们的行走, 并且能够提供可供休息停留空间和设施;增加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 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 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符合人的行走, 并且具有安全性和舒适性, 界面应该是连续的并且使人能够产生心理上的连续, 具有可识别性, 从而产生认同感, 归属感。

⑷统一性与多样性。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应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 整体统一和丰富变化既是一组相互矛盾的概念, 又是一组相互补充的概念, 不能片面地为追求整体统一而忽略丰富变化。步行街外部空间的格局、形态等必然会影响到空间界面的整体性。视觉健康的空间界面往往会有一个统率的主题, 一个贯穿始终的风格, 形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视觉意象, 不会给人以拼贴、拼凑的凌乱感。商业步行街的界面整体性应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 这样才能呈现界面的丰富性, 做到统一中有变化。

4 步行街界面构成要素的设计实践

4.1 侧界面

建筑立面无疑是构成商业步行街整体环境及形象的主体, 不同的建筑立面形式将产生不同的空间效应。建筑师要扮好协调者的角色, 根据界面设计的主要原则, 使个体建筑的尺度和造型语汇能服从于建筑界面的总体目标。其中尤其要控制好街道各构成要素中对空间形象影响较大的地方, 如对节点空间的界面、入口及广场围合等的建筑景象要加以重视和强调。在控制界面中店面设计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即不能规定的太死板, 以免丢失商业街所特有的热闹繁华、异彩纷呈的形象特征。步行街对购物者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化、多层次的选择自由, 所以在界面设计时, 建筑师既要掌握好步行街整体界面的协调, 又要适应商业街建筑界面的多样化。例如:北京王府井商业街两侧的建筑建成年代不一、风格形式多样、体量对比悬殊, 对商业街的设计既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也造成了不小的难度。所以在设计时对沿街建筑不强求形式的统一, 但应当定期清洗出新, 以保证王府井商业街整洁的整体形象;并对一些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建筑立面予以重点保护, 使整条街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其历史的延续性。第二立面是指建筑物或步行街上的广告、灯箱、店牌、旗帜等装饰物以及陈列商品的橱窗。这些是形成商业步行街风貌特征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优秀的设计思想能够活跃步行街的商业气氛,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 深圳华强北路商业街在改造之前建筑立面颜色过时陈旧, 广告牌摆放位置杂乱, 规格大小不一, 缺乏统一规划。在改造过程中, 规划部门进行了先分类、后规范的集中管理整治。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使用性质设计不同的色彩, 通过颜色深浅不一的钢构架或玻璃构架在建筑外立面上从而在形式上形成半透光的屏障, 遮挡墙身及外挂物, 以达到外观整体、统一的效果。同时规范建筑立面广告布置, 清理不规范的建筑外挂物, 对广告牌的大小和内容进行把控。这些整改措施效果明显, 展现出了华强北商业街“新颖、现代、超前、简约”的建筑立面风格。

无论是建筑立面也好, 还是广告、灯箱、店牌等第二立面也好, 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连续性原则。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两侧的建筑形式多样, 新旧建筑共存, 这就让界面设计的连续性问题不可避免。这种连续既要空间上的也要视觉上的。在进行连续性设计时, 要注意研究是否能对商业步行街的文化特征有所延续, 是否有助于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独特风貌, 是否能形成“场所精神”。在建筑形式或界面形式上不应拘泥于传统, 不应拘泥于形式, 同时也要能反映出当代的时代特色。如深圳华强北商业街环境整治工程, 建筑师们通过合理规划, 形成连续统一的整体, 广告、橱窗、墙面以及街道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现代化商业都市的形式特征, 从而达到了和周围建筑形成统一和谐的步行环境, 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

除此之外, 商业门面也是建设侧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对象。建筑师应当将门面与建筑立面相融合, 形成独特的风格, 引发路人的视觉兴奋。从美学上考虑, 当步行街是由独立的店面相连形成街道界面时, 由于柱式、山墙等形式的重复采用, 可形成街道界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且这种节奏感与W/D有关, (W:店面的宽度, D:街道空间宽度) , 当W/D<1时, 易形成界面的节奏感;当W/D=1时, 易产生古典式方形构图和韵律统一美;当W/D=0.6时, 易产生东方式的热闹气氛和强烈节奏。沿街店面相连形成的天际线不宜太丰富, 不能破坏界面整体性。

4.2 水平界面 (底界面)

目前, 我国大量采用的地面铺装材料是沥青和水泥地砖, 其次是天然石材和各种烧制的砖, 它们影响着水平界面的主要效果。此外, 在某些场合可少量运用木材、金属、砂等材料。

地面铺装在材质的选择上要求经济实用、美观大方, 同时还要满足排水和卫生等要求。在具体设计应以一种材料为主导, 其他材料做辅助衬托, 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间的变化和提示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或创造视觉趣味时采用, 并保证铺装在统一中变化多样。

空间的性质决定着色彩的处理,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大量性的空间设计中, 一方面水平界面的色彩要避免平淡、枯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矫揉造作, 在具体设计中要视空间性质而定。在庄重、纪念性空间中, 水平界面的色彩应沉着、简洁并统一;在娱乐性环境中, 水平界面应富于欢快和变化。同时, 还要考虑耐脏和易清洁。在南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南方一年四季的植物色彩和水体很丰富, 硬质铺装多考虑色彩的轻快淡雅。在北方则要注意色彩的丰富效果, 否则会出现冬季和早春长达几个月时间环境中基面枯燥的现象。在把握尺度上应从整体环境入手, 设计时既要考虑整体环境的效果,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人的视觉效果, 对于尺度过大的铺装形式或界面处理, 人们不易观看到全貌。设计时可以考虑先从大的环境进行布局, 安排界面形式满足整体环境的需要, 然后再进行细分, 创造出适合于人的尺度的界面环境。例如在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 其地面铺砌为8m×8m方形与1.26m×1.26m方形磨面芝麻白花岗石, 对角相间铺砌, 以墨绿抛光花岗石带分隔。碑体周围圆环为红色磨面花岗石向心铺砌, 以红色花岗石带分隔。街道图案为4.2m×4.2m方格重复排列, 过度段图案为相间的八角形。这样的铺砌突出了解放碑的庄严肃穆性, 强化其作为视觉心理的控制中心地位。而购物区的铺砌简洁朴实不失曲雅, 体现了街道空间的流动性特征及烘托出热闹而生动的商业街道气氛。

4.3 灯光设计

灯光表现力是渲染空间气氛的重要因素, 装饰与艺术照明时灯光表现力的手段就是利用灯光表现力来美化环境空间, 利用灯具造型及其光色的协调, 使环境空间具有某种气氛和意境, 体现一定风格, 增加环境空间的美感, 使环境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理平衡。因此, 城市商业街的夜景照明就是利用各种光源和灯具的特质, 结合街道特点及周围环境, 将夜间的商业街区营造出比白天更动人的效果。其次是满足功能要求, 保证街区的照度达到规范指标, 起到指示道路的作用。在深圳华强北商业街赛格科技园大厦的灯光设计中, 主体和顶部均采用全彩LED点光源, 通过程序控制实现七色交替变化、七色渐变、七色或单色流水、追逐等效果。此灯光设计效果显著, 把建筑物烘托成为舒适、方便、安全、空间构图丰富、灯光环境优美的场所;通过现代夜景灯光的光和影勾勒出现代、时尚、动感的现代商业都市空间形象。

5 结论

底界面和侧界面是进行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两个主要方面。在底界面的设计时, 色彩的变化、材质的变化以及尺度方面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具有鲜明景观特征的建筑立面, 能形成独特地域风貌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符号, 这是进行商业步行街侧界面设计时应当着重考虑的因素。同时广告、灯箱、店牌、旗帜等第二立面是商业步行街侧界面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两者之间协调统一不仅有利于丰富商业步行街景观形象, 同时也有助于商业步行街地域特色的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界面设计在总体上应当是连续统一的, 这里所说的连续统一不仅是形体上的, 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形体的连续包括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形式主题、构图划分、装饰细部等方面的连续。心理上的连续同样重要, 它包括新旧的协调、文化的协调、造型形态的协调等等。因此, 底界面和侧界面的设计不仅要在形体、材质、细部等方面保持连续统一, 对二者围合而成的空间所形成的文化上的延续和文脉的传承同样也需保持连续统一。

总之, 商业步行街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作为一个高密度的购物、休闲、社会交往空间, 如何追求并创造情境统一的空间环境, 使之具有更强的人文色彩, 以适应人的要求并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改善, 乃是规划师和建筑师应有的观念。笔者认为, 在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中注重对贴近人的微小尺度空间元素的推敲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怀, 发掘特定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美丽, 这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和可持续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承东.浅谈当代城市景观设施设计的文化因素[J].科技信息, 2007 (22) .

[2]赵飞鹤.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J].华中建筑, 2004 (1) :36238.

[3]曾坚等编著.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商业区与步行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5]李雄飞.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6][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7]芦原义信.街道美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大型室内商业步行街防火分隔技术 篇10

1 消防设计案例

某城市综合体建筑由室外商业步行街、室内商业步行街、百货楼、娱乐楼、地下超市、地下车库及1#、2#、3#、7#、8#五座高层共同组成,占地面积37 287 m2,总建筑面积342 854 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53 201 m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89 653 m2,属于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

1.1 消防安全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面积过大。该广场室内步行街一层和二层、二层和三层之间通过楼板分隔,楼板的不同部分开有矩形和椭圆形孔洞,形成数个中庭。室内步行街未使用防火卷帘将各层中庭的开口与回廊进行分隔,因此其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面积需三个楼层叠加计算。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一层约8 922 m2,二层约9 661 m2,三层约10 073 m2,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一层约5 121 m2,二、三层均约3 570 m2。叠加后该防火分区面积将超过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2)疏散距离过长。该广场室内步行街、主力店及地下超市部分防火分区内最远点疏散直线距离超过30 m,不符合GB 50045-95(2005年版)的规定。

(3)部分楼梯不能直通室外。该广场室内步行街、主力店、地下超市部分楼梯到达首层后不能直通室外,不符合GB 50045-95(2005年版)的规定。为解决该广场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过大及由其带来的疏散距离过长、部分楼梯间在首层不直通室外的问题,采用了亚安全区的设计方案。

1.2 实现亚安全区必须保证的条件及实现的措施

(1)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无固定火灾荷载。可以通过有效的防火分隔和严格的消防管理来实现。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的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和固定家具均应采用不燃材料,禁止在通道区域布置固定火灾荷载并限制通道区域的商业活动,禁止在通道区域布置摊位、展台等火灾荷载,使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发生火灾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2)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及精品店火灾烟气不进入亚安全区。将室内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和精品店各自内部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机械排烟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控制在单元内,不会溢出进入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室内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与通道区域间采用特级防火卷帘和甲级防火门分隔;精品店与通道区域间采用Central WS型自动喷淋系统保护的防火玻璃分隔;主力店、次主力店、精品店相互之间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3.00 h的实体墙分隔。通过以上措施防止烟气及火势蔓延入通道区域,并防止火势在店铺之间的蔓延扩大。

(3)使用自动喷淋系统保护防火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方案,依靠主动的自动喷淋系统延长火灾时防火玻璃保持完整性的时间,防止火灾蔓延。采用此方案必须充分保证自动喷淋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开启的及时性。同时,须合理地布置自动喷淋系统,避免玻璃表面出现盲点,确保防火玻璃能完全被浸润,不得设置影响在玻璃表面形成均匀水膜的橱窗、隔墙、横框等设施。玻璃墙上的门应为玻璃门或能阻烟的其他材质的门。门应当能自行关闭或者在感烟探测器探测到烟后联动自动关闭。精品店的门平时可采用电磁门吸使之常开,电源引自非消防电源,火灾时切断非消防电源使门自动关闭。

(4)内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和精品店内发生失效火灾,烟气溢出进入通道区域也能被排烟系统迅速排出,不会对室内步行街人员造成危害。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的回廊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并且在室内步行街顶部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将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的火灾控制在很小的规模,顶部机械排烟系统能够保证即使通道区域发生小规模火灾或者室内步行街周边店铺发生火灾时其产生的烟气被迅速排出,不会对通道区域人员造成危害。

通过以上措施使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本身无火灾危险,同时也不会受到其他区域火灾的影响,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即亚安全区。该消防设计能否实施的核心问题即是否可以采用玻璃隔墙替代防火墙进行防火分隔。使用防火玻璃分隔的部位,如图1~图3所示。

2 玻璃隔墙替代防火分隔墙的问题分析

根据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 50045-95对防火分隔构件的规定,玻璃隔墙作为防火分隔构件时必须满足相关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

2.1 玻璃隔墙作为防火分隔墙的替代措施存在的问题

(1)钢化玻璃和防火玻璃虽在一定温度、一定时间内能阻隔火灾和烟气直接蔓延、扩散,但不能有效阻隔热量向背火面传播,玻璃背火面处的温度和辐射热通量会威胁到人员疏散,也可能引燃可燃物,造成火灾蔓延扩大。

(2)玻璃与玻璃之间或玻璃与框架之间的缝隙如防火封堵不严或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可能导致玻璃破碎或框架变形并出现透火现象,使火焰和烟气蔓延出着火区域。

(3)目前国内外规范对于防火分隔构件的要求主要

是满足相关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各类防火隔墙的耐火极限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其实际耐火性能缺乏科学试验数据。

2.2 拟解决问题的途径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会同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该商业广场室内步行街中一个采用钢化玻璃作防火分隔措施的商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和实体火灾试验研究其室内火灾发展过程、玻璃隔断破碎的临界条件以及不同玻璃防火分隔方式的有效性及相关技术要求。在试验中,为考察有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情况下玻璃隔墙的耐火性能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实际保护效果,在不同火灾环境下采用不同类型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玻璃隔墙进冷却保护。

3 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方法-差分格式

以低马赫数的LES方程式描述受火灾浮力驱动的气体流动现象,依据Boussinesq方程将温度、密度与压力区分为空间平均项和扰动项,由能量方程式、动量方程式以及空间平均压力、密度与温度方程式联立求解,计算区域的速度、温度、密度与压力。对空间坐标的微分项采用二阶中央差分法,时间的微分方程项则以显性二阶Runge-Kutta法离散化。利用快速傅里叶转换法可以直接求解泊松方程式中的总压力微分方程式。

3.2 数值模拟工具

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国家消防研究实验室(NFRL)开发的FDS为研究工具。

3.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模拟物理模型与实际试验房间采用1∶1的比例建立。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直接影响模拟的精度,网格划分越小,模拟计算的精度越高,但同时所需计算时间也呈几何级数增加;网格划分过大,可以大大缩短计算时间,但计算精度可能无法得到保证。综合考虑,采用差异性网格划分方法,在火源附近采用0.1 m×0.1 m×0.1 m的网格尺寸,其他区域采用0.2 m×0.2 m×0.2 m的网格尺寸。

3.4 设定火灾场景

根据火灾荷载调查情况,将火源位置设置在试验房间中部靠近玻璃分隔体处,距离钢化玻璃0.1 m,火源面积为0.5 m×1.3 m,火灾功率增长按t2关系增长,最大热释放速率为1.8 MW,并设定火灾在达到最大值后保持不变。火灾场景A1:模拟采用边墙型喷头保护时试验情况;火灾场景A2:模拟采用窗式喷头保护时试验情况;火灾场景A3:模拟无水喷淋保护时试验情况。模拟计算采用的主要参数如下:模拟总时间1 200 s;时间步长0.5 s;墙体表面为绝热惰性;室内外环境温度35 ℃;不考虑风的影响,即风速V=0;根据实体试验,取钢化玻璃的临界破碎温度T=350 ℃;假设火源为木垛火和油池火,最大热释放速率1.8 MW。

3.5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1)当商铺与步行街之间的玻璃分隔措施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时,房间内可燃物起火后喷头能迅速启动。对于火灾场景A1和A2,火源上方的喷头分别能在17 s和19 s启动,并在钢化玻璃表面形成布水帘面。水流不断带走热量冷却玻璃,使钢化玻璃的温度得到较好控制。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下,钢化玻璃表面的最高温度约为52 ℃,模拟过程中钢化玻璃均未发生破裂。

采用普通边墙型喷头进行保护时,玻璃上部左右两侧角落不能被水保护,该区域的温度相对较高,迎火面玻璃表面的温度为95 ℃,背火面玻璃表面的温度为78 ℃;受水保护的区域玻璃表面温度较低,迎火面的最高温度为52 ℃,背火面最高温度为42 ℃。

采用窗式喷头进行保护时,玻璃各角落区域均能被水保护,玻璃表面的温度分布均匀且较低,迎火面最高温度为45 ℃,背火面最高温度小于40 ℃。因此,窗式喷头的保护效果较普通边墙型喷头好。

(2)在设定火灾场景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失效,玻璃表面的温度在2 min内能上升至200 ℃左右,在8.6 min左右上升至350 ℃,此时玻璃发生破裂,玻璃背火面的最高温度为290 ℃。

(3)距离火源中心2 m位置处的辐射热约为13 kW/m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效时,距离玻璃背火面3 m处的辐射热为1.7 kW/m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失效时为5 kW/m2。在玻璃破碎后距离玻璃背火面3 m处的辐射热为6 kW/m2。因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保护玻璃及降低玻璃背火面的温度和辐射热通量具有积极作用。

4 火灾模拟试验研究

4.1 主要试验内容

(1)在无火情况下,测试不同喷头类型、工作压力、安装位置等因素对洒水喷头布水效果的影响。

(2)分别采用木垛火和油池火模拟不同类型的建筑火灾,观察厚度为8 mm和10 mm的钢化玻璃的耐火完整性、隔热性、热辐射强度、破碎温度和破碎时间。

(3)在不同火源形式和不同热功率下测试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玻璃耐火性能的影响,包括耐火完整性、隔热性、热辐射强度,比较窗式喷头、普通边墙型喷头和高压细水雾喷头对玻璃的保护效果。

(4)测试火源与玻璃的距离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作用方式、水量大小、分布、喷头类型对玻璃耐火性能的影响,研究在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正常启动和失效两种情况下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有效性。

4.2 火灾试验场地及试验模型

(1)试验房。根据商业广场典型商铺的尺寸及完成装修后吊顶高度的情况,在试验场地内搭建一个12.0 m(长)×4.5 m(宽)×3.5 m(高)的砖混结构试验房间,其中一面墙模拟面向步行街的部分,使用钢化玻璃作为分隔体。

(2)玻璃试件的选型和安装。采用工程中常用的10 mm和8 mm厚度的平面钢化玻璃。其中,10 mm厚的用于分隔墙体,8 mm厚的用于玻璃门。

根据工程中采用钢化玻璃作隔断的情况,选取玻璃尺寸为2.2 mm(高)×1.8 mm(宽)。玻璃安装在试验房间一侧墙体上,上边框距地2.4 mm,与上方横梁形成的空隙采用防火材料封堵,不同玻璃之间钢框架进行分隔。

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类型的选择及安装

对于玻璃的冷却保护,试验拟选用下垂型侧喷式窗式洒水喷头、普通边墙型侧式喷头和高压细水雾喷头。

(1)K80窗式喷头和K80边墙型喷头设计参数。喷水强度为0.7 L/(s·m),动作温度为68 ℃,喷头安装间距为2 m,试验房间内每块玻璃均由一个喷头保护,共布置6个喷头。喷头溅水盘与玻璃框顶板的垂直距离为100 mm,与钢化玻璃的水平距离为200 mm,喷头工作压力为0.06 MPa。

(2)K0.7高压细水雾喷头的设计参数。喷雾强度为6 L/(min·m2),喷头安装角度为90°,喷射角为140°,喷头间距为2 m,试验房间内每块玻璃均由一个喷头保护,共布置6个喷头。喷头与玻璃框顶板的垂直距离为100 mm,与钢化玻璃的水平距离为200 mm,喷头工作压力为10 MPa。

4.4 木垛火的设置

试验采用杉木,参照国家标准GB 8109-2005《推车式灭火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制成木垛尺寸为1.3 m(长)×0.5 m(宽)×0.56 m(高),质量约为65 kg。根据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有关木垛火的试验数据,此木垛燃烧时的最大热释放速率约为0.8~0.9 MW。试验中,将木垛竖向摆放在钢化玻璃旁,与钢化玻璃的距离分别为1.0、0.5、0.1 m。

试验采用油盘点燃木垛,油盘尺寸为60 cm(宽)×10 cm(高),油盘长度根据纵向层木条长度而改变。在油盘内倒入30 mm厚的清水和5 mm厚的70#汽油,将油盘放入木垛的正下方,点燃汽油,引燃2 min,然后将油盘从木垛下抽出,让木垛继续燃烧。

4.5 油池火的设置

利用油池火模拟烃类火灾,以考虑不利的情形。将长、宽均为1 m、高0.18 m的油盘置于钢化玻璃1.0、0.5、0.1 m处,油盘内先倒入50 mm厚的清水,再将40 kg重油倒入油盘中。当油池尺寸较大时,通常可近似把重油的燃烧速率取3 mm/min。因此,1 min可燃烧1×1×0.003=0.003 m3的重油。已知重油密度为0.895 g/cm3,热值约为40 MJ/kg,则1 min可燃烧0.003×895=2.7 kg的重油,产生的热量为108 MJ,其热释放速率约为108/60=1.8 MW。

4.6 喷头布水冷喷试验结论

(1)喷头工作压力为0.12 MPa时可达到较好的布水效果,水帘稳定且可以覆盖整块玻璃;水压继续增大时,水量增多,水帘的分布效果较0.12 MPa工作压力时改善不明显。

(2)喷头的溅水盘与玻璃上檐平齐时布水均匀且覆盖面积较大,布水和冷却效果较好。

(3)边墙型喷头、窗式喷头和高压细水雾喷头均能实现对玻璃的冷却保护。其中,窗式喷头保护效果最好,边墙型喷头保护下玻璃上边缘左右两侧角落存在一定区域的盲区未能被完全保护,高压细水雾喷头能基本将整块玻璃湿润,但保护帘面不完整,不能形成稳定、均匀的向下水流。

4.7 火灾模拟试验结论

(1)在不同火灾环境下,采用普通边墙型喷头、窗式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能对钢化玻璃分隔体进行有效保护,阻止玻璃因过热发生炸裂而失去完整性。窗式喷头的保护效果最优。

(2)高压细水雾系统对火源有明显的抑制和窒息作用,降低了试验房间内的温度,对玻璃可起到一定的冷却保护作用,使玻璃一直处于较低温度,未发生破碎。其中,迎火面最高温度为50 ℃,背火面最高温度为36 ℃。

(3)在不同火灾环境下,如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钢化玻璃会在着火后4~15 min破裂或破碎,且同样规格玻璃的破碎温度范围大致相同。玻璃破碎的时间取决于火灾规模、火源与玻璃的距离及玻璃厚度。加大火灾规模、减少火源与玻璃的距离或降低玻璃的厚度会使玻璃的破碎时间大大提前。

(4)玻璃内外侧表面的温度在竖向的分布趋势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无关,均表现为由上向下逐渐降低,玻璃中上部温度高于下部,导致玻璃中上部因应力集中而被破坏。

(5)钢化玻璃采用胶条密封的钢框架时,钢框架在400~500 ℃时会发生严重变形,防火胶条发生膨胀、软化和脱落,导致烟气溢出和透火。

(6)火源附近的热辐射与火灾规模大小、距离火源的远近密切相关。玻璃背火面的热流强度与火源功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情况以及玻璃表面的温度有关。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有效阻隔热量向玻璃背火面的传播,

并大大降低玻璃背火面的温度和辐射热通量。

(7)当玻璃受火作用,局部温度达到200 ℃以上时会产生一定的变形,此时如喷水保护,玻璃会因迅速冷脆炸裂而失去完整性。

5 采用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对数值模拟研究和火灾模拟试验研究结果的综合对比、分析,合理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对玻璃分隔体具有冷却保护作用,能改善钢化玻璃的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性能,降低热辐射强度,可作为替代防火卷帘和分隔墙的防火分隔措施用于步行街两侧的商铺中。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钢化玻璃隔墙要达到防火分隔的目的,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1 钢化玻璃

玻璃构件的高度不宜大于4 m,玻璃的上檐至楼板处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00 h的不燃材料进行封堵,封堵材料在商铺内侧宜与玻璃平齐方可保证水在玻璃表面形成较为均匀完整的水帘。

10 mm厚的钢化玻璃的破碎温度为350~450 ℃,要好于8 mm厚的钢化玻璃(破碎温度为250~350 ℃)。建议采用厚度不小于10 mm的钢化玻璃。

5.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窗式喷头。可在玻璃表面形成均匀的水帘面,且能完全覆盖整块玻璃,对玻璃的保护效果最好。不具备灭火功能。

(2)普通边墙型喷头。在保护玻璃的同时对其下方一定范围内火源兼具灭火功能。所保护玻璃上边缘左右两侧存在盲区,不能对玻璃完全进行保护。

(3)高压细水雾喷头。雾化作用大,不仅可对玻璃进行冷却保护,还可对房间内不同类型火源进行窒息灭火。房间内很快充满雾滴,烟气因温度降低而提前沉降,室内能见度迅速降低,对于火灾情况下的人员疏散较为不利。

因此,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宜采用窗式喷头或普通边墙型喷头对玻璃分隔构件进行保护。同时,可考虑增大普通边墙型喷头的安装密度来减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中的盲点区域。

摘要:以某城市综合体为例,通过设置亚安全区解决防火分区面积过大、疏散距离过长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体火灾试验对大型综合性建筑中的室内商业步行街采用玻璃隔墙替代防火分隔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设置火灾场景,模拟采用边墙型喷头保护、采用窗式喷头保护、无水喷淋保护时钢化玻璃的耐火表现、破碎时间、隔热性能。火源设定为木垛火与油池火。以实体火灾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可行性,为具体消防设计和消防行政许可提供一定试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室内步行街,防火分隔,亚安全区

参考文献

[1]田玉敏.论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的设计火灾场景[J].火灾科学,2003,12(1):29-35.

[2]倪照鹏,路世昌,智会强.双层玻璃幕墙全尺寸火灾实验研究[J].火灾科学,2007,16(10):232-242.

[3]程远平,张孟君,陈亮.地下车库火灾与烟气发展过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2(1):12-17.

[4]霍然,胡源,李元洲.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5]疏学明,邵荃,苏国锋.水喷淋保护下单片防火玻璃耐热性能实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6:64-68.

[6]李杰,梅秀娟,张泽江.窗型玻璃喷头对钢化玻璃保护效果的试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5):298-301.

[7]梅秀娟,张泽江.喷水保护单片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有效性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9):500-502.

城市商业步行街 篇11

摘要: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规划设计为突出“大地湾文化商业街”的文化特色,划分茶楼休闲区、古玩字画区、餐饮服务区等4个街区,用“一街两道”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功能区和各院落空间,通过强调文化标志、设置雕塑小品等手段,营造古朴大方、文化氛围浓都的多功能传统文化步行街区。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文化内涵;大地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015-02

1项目概况

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集镇中心内,地处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距著名的大地湾F901号坑约600m。基地形状呈规则矩形,东西长278m,南北宽88.6m。原为8.5m宽462#县道,沿县道南北两侧分别为商铺,远期462#县道改道五营乡南侧,近期依然作为过境道路使用。规划面积约为0.097km2,西侧有保留的五营中学、五营小学与文化站;道路北侧中段为保留建筑工商所;东侧为保留建筑五营乡政府与五营乡戏苑。基地东侧为现状桥并且保留排洪沟一条。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因此具有旅游文化内涵。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的规划与建设对于提高秦安县五营乡环境质量、弘扬大地湾文化、优化商业布局、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秦安县五营乡全面繁荣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环境分析

①区位优势。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位于大地湾风貌保护建设协调区,地处大地湾旅游繁华地带,地理位置优势显著。②周边环境劣势。规划用地范围内建筑大多为二层简易坡屋顶建筑,其功能单一,形式过于简单,立面无变化。且建筑后退县道462距离过小,乡政府东侧排洪沟环境恶劣。

3功能定位

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东西长约278m,其规划功能定位为仿古风格的中高档商业文化步行街,注重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主要面向大地湾旅游参观者、城市中高等收入者及少量高等收入和低等收入水平群体,发展以经营餐饮娱乐、古玩字画、旅游商品、茶楼休闲为主题的文化业态,建成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集体旅游、观光、商业、休闲、娱乐、居住于一的传统文化步行街区(如图1)。

4规划设计理念

①规划设计遵循文化协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将“城市、街道、建筑、人文、景观、环境”充分结合,通过旧城改造建设,把该地区建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成为旅游、购物、娱乐、消费的理想场所。②规划设计以“商业、人居、环境、空间、效益”为指导的原则。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城市整体化设计,并综合分析该地块在区域中的地位,以及区域交通、地理、功能对该地块的规划作用及影响。③延续文脉、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大地湾遗址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创造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步行街区。

5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5.1规划布局

在平面布局上,规划以仿古手法,营造简洁、质朴、文化底蕴深厚的总体空间感觉;沿主街根据经营类别的不同进行分区,从东至西依次设置餐饮服务区、旅游商品购物区、居民区、茶楼休闲区,并采用步行街道联系各功能区;综合考虑景观视线及交通要求,在保留的戏楼场地内设置文化广场,整体形成“一街两道”的格局。在沿街面有意识的增加传统院落,破除了呆板的沿街“两张皮”的规划格局,增加了景观和人的行为渗透。

①餐饮服务区。餐饮服务区靠近步行街西口,与步行街停车场临近,临街面设置为3.6×8m的小饭铺,可为购物旅游者提供餐饮便利,在中间设置进入内院的入口,为较高档次的酒楼,可满足本地居民婚宴等餐饮需求。

②旅游商品购物区。旅游商品区位于主街两侧,约占全街临街总面积的1/3,由3个庭院和临街而立的商铺组成。主要经营大地湾旅游纪念品和能够满足全乡的中高档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品。

③居民区。根据要求,建设单位须给予原步行街商户等面积补偿商铺以及居住面积。为了增加临街面的商业面积,住户均安排在院落内,院内设置公共交往空间,为住户提供相对私密的生活居住空间。

④茶楼休闲区。茶楼休闲区依托保留的五营乡戏苑,与步行街相连,形成围合戏苑广场的具有休闲功能的建筑群。在该区设置有较开敞的共享空间,即保留的五营戏苑广场,在集会或节日喜庆为人们提供了驻足品茗、小憩休闲提供舒适的场所,平时游客较多时可上演以远古生活场景为主题的话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步行街带来最大商机。一楼设计古玩字画商店,可容纳10家商户。其经营项目主要围绕大地湾文化开展,如售卖出土陶器、古玩字画、木雕根艺、原始器具、体验原始活动摄影留念等。二层为休闲茶座,设计严格按照视线要求为游客或当地居民提供品茗观演的场所。

5.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街道西侧需保留现有建筑有五营中学、五营小学、文化站,其部分建筑与拓宽后的道路红线相交,拆除后两侧建筑距离道路红线均为14.5m,设计为了满足今后省道改道后的功能要求采用弹性规划理念,即在五营中学及文化站前设置停车空间,停车位为26辆,解决今后步行街静态交通问题,并且步行街的起点退至文化站右侧,也很成功的解决了步行街内住户的车行通道问题;东侧需要保留建筑为五营乡政府和五营乡戏台及周边建筑,乡政府几栋建筑与拓宽后道路红线相交,拆除后步行街东侧有较为开阔的场地,也为乡政府形成入口广场,戏台及其部分建筑与设计的临街铺面形成围合的内广场院落。

5.3空间形态设计

规划采用主街串联院落的构图方式,强调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将建筑高度控制在2~3层,在入口处及各节点处设计足够的停车空间,布置绿化、步行街大门,形成视觉焦点,丰富空间效果。在建筑群与商业街区的空间关系及功能流线上,规划用线形的商业店铺和居住空间,串联街道步行空间和各组独立院落,并为每个空间赋予不同的涵义。街道宽度设计为9m,两侧步行道个设计为4.5m,建筑高度错落有致,使街景在统一中又有变化。

5.4建筑群体设计

根据地块位置、形状特点及任务要求,采用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错落有致的布局模式。沿街建筑是经过仔细考察当地民居后汲取其相关建筑符号而成的,不但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含义而且还继承了当地建筑的特色,使建筑具有新的生命。加之各个要素互相配合互相联系使得整个步行街浑然一体,宛若天开,各个元素之间紧密相连,体现出美学的内在涵义。

5.5建筑单体设计

①平面设计。依据总体规划用地布局采用沿街一层为商铺,二层及三层为居住或商铺,为了使建筑立面通透并且加大使用面积采用院落式布局,沿街面为商铺,院落内为住宅,满足居民生活便捷,又形成居民的交往中心,加强了居住空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②立面设计。提取当地建筑符号运用在仿古建筑之中,运用主题化的手法诠释建筑形体的美感,体现丰富别致、个性鲜明的建筑形象。立面设计中力求新颖,灰色的筒瓦加之黄灰色的墙面及仿古的建筑构件给人一种细腻而无拘泥之感。一层设计采用大面积玻璃和局部开洞,使建筑整体轻盈通透,同时外观上亦有虚实变化,增加层次。③剖面设计。依据场地情况建筑均采用相同的±0.00标高,室内外高差:底部均为0.15,院落入口处为12%的无障碍坡道,层高:底层商铺4.2m,二层商铺为4.0m或4.2m,居住为2.8m,三层居住为2.8m,如图2。

5.6景观小品设计

①沿街两侧雕塑设计。规划在景观组织和交通流线上以街道走向为主线展开,分别以雕塑原始人钻木取火、原始人结绳记事、原始人制作石具、原始人打猎、原始人建造房屋、原始人制作彩陶、原始人从事农业生产、原始人书写简单的文字等为远古文明递进为时间序列展开宣传大地湾文化。②沿街坐凳设计。坐凳设计为面向车行道一侧为阴刻与之相配套的原始人类活动,这样,留给过境车内的人们是一幅幅连续的画面,达到了对外宣传的最佳效果。坐凳内侧则书写与雕塑相关的文字,内侧人们会驻足或稍坐片刻阅读文字,进一步加强大地湾文化或与之相关文化对内部的宣传(图3)。③路灯设计。路灯的设计是步行街各种文化元素和街道建筑的一个过渡,其形式采用简单的符号,即圆形、方形为母题,然后在其下加上古建筑特有的侧脚,即让人们联想到原始的简洁特性又让人们感觉到古建筑的气息,也是联系建筑和沿街景观要素的纽带。

④道路铺装设计。步行道中心的铺地采用大地湾出土著名原始陶器变形鱼纹器画面不断重复而成,联系街道建筑与环境小品让经过步行街的行人自然地体会到大地湾文化的再现,感受到大地湾文化的震撼力。

6结语

城市商业步行街 篇12

上海新天地商业街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 它是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 改造成为集国际水平的文化、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步行街 (图1) 。将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 把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采用灵活多变的街巷空间布局, 在小街巷的空间营造中呈线性串联各个空间场所, 使其更具亲和力、内聚力。在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做法是保留和保护具有典型石库门的建筑外观, 其屋顶、山墙、坊门等特征符号的运用, 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支弄的地面全部铺以从旧房子拆下来的青瓦, 青泥砖块和青石块纵横有序排列, 总弄、支弄布局一脉相承, 使其外表看来, 风貌如故;而在其现代气息的融入中, 除各个建筑内部的空间营造外, 其室外景观设施的造型、材料、色调和肌理均结合现代手法进行设计, 以达到更新改造的目的, 使石库门重现当年的风光和韵味, 营造出现代的商业文化气氛。

新天地的设计中通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 借助传统的元素、材料来展现历史的文化。将传统建筑中注入新的生活理念, 体现了传统气息中的现代商业街, 使我们懂得在对某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场所, 其改造的性质要确切和恰当, 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求新, 在设计中维持现代的生活需求的同时, 保持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传统与现代两种元素各司其职, 相互协调。从而突出文化性与地方性的特点。

北京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地处天安门以东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 全长一千八百多米。王府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六十年代, 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了。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布在这条大街上。到明代, 这里建了十个王府和三个公主府, 故称为王府大街。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重新厘定地名, 因街上有一眼甘冽甜美的水井, 遂定名为王府井大街。今天的王府井已成为物丰人旺, 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旅游、餐饮、商务、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

这条街的景观设计颇具特色, 融汇了古都北京传统的建筑特色和市井文化, “井”的演绎随处可见 (图2) , 从南端长安街望去, 悬挂在建筑物墙上的大型铜制“王府井”牌匾, 百货大楼前广场的地面铺装饰以铜制的刻有王府井标志图案的小“金砖”, 广场中心铺砌的王府井大街街徽图案, 行道树的树池蓖子、分割空间的栏杆、下水道井盖等设计中均包含“王府井”的图案, 成为贯穿整个街道装饰的主题。这种景观形式的设计中, 运用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观符号来传承历史文脉, 通过将这种景观符号进行提炼、变通、简化、以不同的形式运用到街道景观的设计中, 体现了设计中主题的连续性, 系列化设计, 是其成功之处。

其次, 王府井的小吃街设计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图3) 。街的入口处有一座十余米高的精美的仿古牌楼为门户, 街内分为若干个区域, 均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 既有灰砖土瓦的小门小户, 也有小巧玲珑的二层绣楼, 错落有致、比邻相接。小吃街荟萃了北京的名优风味小吃, 种类丰富、设施齐全。街内除风味小吃以外, 还有专门售卖、制作民间工艺品、民俗用品的旧式摊位, 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工艺品在这里展现, 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这里展示他们的绝活。

商业步行街的商业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购物消费的场所, 还可以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吸引外来游客, 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成为世界各地了解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窗口。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西安西大街研究

西大街原为隋唐长安皇城顺义门街, 明代称西门大街, 是明清时期城内的四条主街之一。历史上, 西大街曾经是古城长安主要的繁华商业街区。随着历史的变迁, 西大街的商业地位逐渐下降, 许多杂乱无章、破旧的建筑充斥狭窄的街道两侧。2007年, 西安市全面开始了西大街综合整治改造工程, 改造范围东起竹笆市, 西至西门, 全长约2000米。改造后街道宽度30米, 沿街原有和新建筑都呈现出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沿街景观设施的造型、色彩及构建的选择都与西大街的仿古特色协调一致, 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历史街区, 延续传统的历史文脉。[1]

西大街的景观设施设计中就以秉承传统建筑肌理、色彩为设计目的 (图4) , 如西大街的树池设计中是以传统的窗格形式进行景观符号的提炼, 在地面节点铺装中运用传统瓦当的图形, 休息椅则运用传统装饰花纹的砖石与木材相结合, 电话亭也选取传统的建筑构件及灰色的主色调, 设计中使整条街道的景观设施在保留了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 赋予现代新材料的肌理, 新旧材料的融合, 相互对比、相互映衬, 塑造新的景观形象, 将我们所熟悉的文化符号填充到设施的造型中去, 在其构架体系中营造人文气息。

参考这些案例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分析它们的创作手法, 包括景观符号的提取、结合、融入与创新。借鉴这些优秀的创作手法, 将其作为城市商业步行街旧街改造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悬念大师的悬念影片下一篇:“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