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2024-10-19

黄芩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精选4篇)

黄芩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篇1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从秦汉时期开始, 黄芩就被应用于临床,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 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以下简称药典) 收载的黄芩为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之功效, 临床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2]。

中药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3]。外部质量包括药材性状特征、组织特征等。其中, 药材性状包括形状、大小 (药材直径和长度等) 、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内在质量包括浸出物、化学成分 (有效成分、特征成分) 检测和控制、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重金属分析包括铅 (Pb) 、镉 (Cd) 、汞 (Hg) 、砷 (As) 、铜 (Cu) 及重金属总量和限量测定, 农药残留量分析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测定。药典中黄芩的检测项目只有性状、显微鉴别、薄层、浸出物, 含量测定为HPLC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鉴于中药材所含成分复杂, 其药效可能是各成分的综合作用, 因此仅用某一个成分作为指标衡量中药材的质量是不完善的。近年来研究表明, 黄芩的化学成分集中在黄酮、苷、萜、微量元素、酶、甾醇、有机酸等几大类化合物, 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等黄酮类化合物是主要活性成分[4,5],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是评价黄芩质量较理想的方法。因此, 有必要对黄芩的质量研究现状进行考察, 改进黄芩质量标准, 以确保黄芩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黄芩质量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黄芩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1 性状及显微评价研究

黄芩分布广泛[6],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 陕西、宁夏等省 (自治区) 。其中以内蒙古、山西、河北产量较大。由于各地土壤结构、气候、温度、光照、海拔高度等环境条件有所不同, 各地栽培技术、产地加工也有异同, 这些因素导致不同产地黄芩的外观性状及质量存在差异。于晶等[7]对不同产地22种黄芩 (药典品种包括野生和栽培) 做了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对比, 发现不同产地黄芩在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方面均有较大差别, 对黄芩品种的鉴别有一定指导意义。李欣等[8]调研发现, 黄芩除了来源药典中收载的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外, 在部分地区其同属植物的根也可做药用, 这些品种只在主产区使用, 还未得到广泛使用。王珂等[9]对7种黄芩 (黄芩、粘毛黄芩、滇黄芩、甘肃黄芩、丽江黄芩、川黄芩及大黄芩) 的外观性状、显微特征进行描述, 对鉴别具有指导意义。主要黄芩品种及产地见表1[8]。

付桂芳等[10]经过研究发现, 黄芩药材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与显微特征差异较大。野生黄芩外表粗糙, 色泽较深, 栓皮脱落状, 质地较轻, 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 根横切面木质部导管呈切向排列;栽培黄芩一般较细, 色泽较浅, 外皮紧贴, 有细纵纹, 质地较重, 1~2年生栽培黄芩的导管呈径向排列;栽培黄芩的韧皮纤维和石细胞都较野生品种大。

2 含量评价

目前, 广泛用于衡量中药内部质量的指标是有效或活性成分检定, 尽可能采用多成分或多组分的检测方法。钟国跃[11]认为, 目前采用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作为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方法不够充分、客观, 也难以为中医药理论所接受。文旭[12]认为, 中药质量控制主要是去除那些不起治疗作用的杂质, 并提出测控有害杂质, 包括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储存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方法和参考限量。除以上观点, 研究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浸出物测定

药典规定黄芩醇溶性浸出物 (热浸法) 不得少于40.0%。石峻英等[13]对14个产地黄芩药材中黄芩多糖、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差较小, 黄芩多糖成分可溶于水, 因此水浸出物的含量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 可作为评价黄芩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张学良等[14]对宁夏五个产地人工种植黄芩进行醇浸出物测定, 结果醇浸出物平均含量为50.7%, 该品种在市场上均有一定优势, 可以推广种植。

2.2 含量测定

黄芩大类成分研究的报道较多, 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 (5, 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 、黄芩黄酮I (5, 2-二羟基-6, 8-二甲氧基黄酮) 、黄芩黄酮lI (5, 2’-二羟基-6, 7, 8, 6’-四甲氧基黄酮) 、白杨素 (5, 7-二羟基黄酮) 、二氢木蝴蝶素A (5, 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 等;挥发油类异戊二烯、乙酰苯、薄荷酮、异薄荷酮、β-广藿香烯、α-/β-愈创木烯、抗氧化剂BHA和苯二酸类化合物;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及微量元素Cu、Zn、Fe、Mn等[15,16]。药典在黄芩项下只规定了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药典将黄芩苷作为控制黄芩质量的主要指标, 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测定。薛黎明等[17]对山西8个地区及甘肃、内蒙等产地13批栽培黄芩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没有较大差别, 但黄芩苷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仅用传统的单一质量控制指标, 很难反映药材真实质量。刘美兰等[18]对7种药用黄芩:黄芩、粘毛黄芩、甘肃黄芩、滇黄芩、韧黄芩、川黄芩和丽江黄芩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 药用黄芩同属植物不同种之间主要的两种黄酮苷存在一定的差异, 药典只收载黄芩, 其他6种未收载, 在使用黄芩药材时应注意鉴别其品种。见表2。

(%, n=5)

注:括号内为ILSD (%) 值。

为了更科学评价黄芩药材质量, 许多研究者对建立多种活性成分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文献多采用HPLC-UV方法对其中所含的2个[19,20]、3个[21,22]、4个[23,24]、5个[25]、6个[26]等多个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所测定的化合物主要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另外千层纸素A[27]、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28]、粘毛黄芩素[29]、黄芩新素[30]、白杨素[26]、5, 7, 2′, 6′-四羟基黄烷酮[31]等的含量测定也有报道。因此, 为了更好地控制黄芩质量, 建议对黄芩多个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控制。

2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评价研究

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 也影响人们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药典规定了关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测定方法, 同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了药材进出口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及测定方法。

王秀敏等[32]对栽培黄芩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并未超标, 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可以安全使用。赵瑛博等[33]建立了一种黄芩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HPLC-MS/MS检测方法, 该方法灵敏度高, 分离效果好, 操作简便。

目前, 对于黄芩中铅、镉、铜的测定报道较多[34,35], 对其它元素测定报道较少[36], 没有系统深入研究, 且测定方法多为原子吸收光谱法, 少为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联用及高效液相色谱法。

3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

中药材中有效成分极为复杂, 对某种 (或某产地) 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处理后, 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 得到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 称之为中药化学指纹图谱, 简称为“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中药指纹图谱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所含成分的相对关系, 较好体现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相关性, 在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方面得到大量应用[37]。闫广利等[38]利用UPLC-ESI-TOF/MS联用技术对10个产地黄芩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 结果发现, 10个产地黄芩样品的指纹图谱整体相似度>0.9, 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3%, 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黄芩药材的整体质量评价。王丹等[39]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生长方式的黄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 结果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指纹谱轮廓特征明显不同。现代道地产区河北承德的黄芩指纹谱除内蒙古赤峰 (现代非道地产区) 的样品指纹谱特征与其相似外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黄芩产区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山东临沂、山西长治与晋中的黄芩样品化学特征相似;现代非道地产区甘肃定西、陇南, 陕西商洛的黄芩药材指纹谱特征相似;野生黄芩的阿替苷含量高于栽培黄芩。

4 结语

在黄芩质量评价体系中, 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 黄芩质量评价标准将更加完善、系统、科学。黄芩分布区域广泛, 是常用药之一, 除了药典收载的1个品种, 各地也存在习用品种。目前各大药材市场出售的黄芩均大小不一, 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 除了产地、品种等因素外, 可能和生长年限、储存条件不同有关。很多研究者对不同生长年限黄芩和不同储存条件的黄芩质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保证黄芩用药质量, 也确定了黄芩最佳采收年限和储存条件。

随着色谱技术飞快发展,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也成为评价中药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虽然有研究者对黄芩指纹图谱进行探索, 但只对个别产地的品种进行指纹图谱研究, 没有进行更加系统的深入研究, 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限量的方面研究较少, 特别需对其富集机制、控制方法进行探索, 以期从源头上控制其残留量, 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黄芩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篇2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100系列四元梯度泵、Agi lent 1100手动进样器、Agilent 1100系列二极管阵列检测器、Agilent 1100工作站);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淀山湖检测仪器厂);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adventurer)。

1.2 试药

甲醇(色谱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090212),水为注射用水;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黄芩苷对照品(批号:110715-200212,供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黄芩素对照品(批号:111595-200301,供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汉黄芩素对照品(批号:111514-200403,供鉴别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黄芩对照药材(批号:120955-200406,供鉴别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芩野生药材(亘货,产地:陕西,批号:090422,亳州药材市场);黄芩野生药材(亘货,产地:山西,批号:090517,亳州药材市场);黄芩栽培药材(亘货,产地:内蒙,批号:090522,亳州药材市场);黄芩栽培药材(饮片,产地:内蒙,批号:090522,亳州药材市场);黄芩野生药材(亘货,产地:内蒙,批号:090318,亳州药材市场);黄芩野生药材(饮片,产地:内蒙,批号:090318,亳州药材市场)。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芩野生药材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 cm,直径1~3 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6]。

2.2 黄芩栽培药材

本品呈长圆柱形或圆锥形,细长,多有分支。表面浅棕黄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2.3 薄层色谱鉴别

2.3.1 方法

取本品粉末1 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 ml,加热回流30 min,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 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黄芩素对照品、汉黄芩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1.0、0.5、0.5 mg的对照品溶液。照《中国药典》附录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及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预饱和30 min,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识。

2.3.2 结果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暗色斑点。

2.4 含量测定

2.4.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ODS-C18(4.6 mm×10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在60℃减压干燥4 h的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60μg的溶液,即得。

2.4.3 供试品试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 g,精密称定,加70%乙醇40 ml,加热回流3 h,放冷,滤过,滤液置100 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涤容器和残渣,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 ml,置10 m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4.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量取“4.2”项下黄芩苷对照品溶液(0.060 mg/ml)2、4、6、8、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色谱峰面积,以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计算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黄芩苷进样量在0.12~0.6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 046.657 02X-6.576 24(r=0.999 8)。

2.4.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浓度为0.12 mg/ml的标准品溶液10μl,重复进样5次,记录色谱图,测定峰面积,RSD=1.26%,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7,8]。

2.4.6 重复性试验

取内蒙古野生亘黄芩药材粉末6份,精密称定,分别按“2.4.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取10μl进样分析,测定黄芩苷的含量。黄芩苷的平均含量为14.58%,RSD=1.85%,结果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4.7 稳定性试验

取内蒙古野生亘黄芩药材粉末6份,精密称定,分别按“2.4.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6、8、12 h时各取10μl进样分析,测定峰面积,RSD=1.08%,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基本稳定[9,10,11]。

2.4.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内蒙古野生亘黄芩药材样品,共6份,各加入黄芩苷标准品5.00 mg,按“2.4.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取10μl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加样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00.45%、97.23%、99.34%、101.26%、98.32%、100.07%,平均回收率为99.45%,RSD=1.48%。

2.4.9 样品含量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黄芩苷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见图1、表1。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黄芩亘货药材黄芩苷含量,野生内蒙古产地>野生山西产地>野生陕西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黄芩饮片黄芩苷含量,野生内蒙古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黄芩含量测定项下对黄芩苷的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9.0%[2]。不同产地的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中所含黄芩苷含量差别虽大,但其栽培品(亘货与饮片)黄芩苷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临床运用中,黄芩栽培药材可替代黄芩野生药材。

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跟随老师走访考察了几个大的药材市场,发现黄芩用量越来越大,而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如果中医临床大力推广使用栽培黄芩,开辟栽培黄芩药材市场,可解决黄芩药材的使用量,同时可保证黄芩药材质量,稳定药材市场价格,有利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更有利于中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与探索。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动进行野生药材变家种,建立中药材基地,逐步用栽培药材替代野生药材,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对不同产地的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质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性状鉴别、薄层色谱、含量测定对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进行对比检识。结果:黄芩亘货药材黄芩苷含量比较,野生内蒙古产地>野生山西产地>野生陕西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黄芩饮片黄芩苷含量比较,野生内蒙古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结论:黄芩栽培药材可替代黄芩野生药材。

黄芩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黄芩,黄芩苷,含量测定,陕西商洛

中药黄芩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 市场需求量较大。近年来, 由于黄芩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天然黄芩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人工种植成为其主要商品来源。黄芩在我国分布广泛, 道地产地为河北承德, 现今甘肃、内蒙古、山西、吉林、云南等省区均有黄芩种植。陕西省商洛市位于秦岭南麓, 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 人工种植黄芩已有30余年历史, 黄芩也被商洛市政府列为“五大商药”之一[1]。但由于商洛市幅员辽阔, 不同黄芩产区因地域环境、种植方式不同, 黄芩的质量、药效必然存在一定差异[2,3]。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 也是评价黄芩质量的指标成分[4]。本文通过商洛市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来评价黄芩的质量是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同时通过评价黄芩质量来寻求黄芩在商洛市的最佳种植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岛津10A系列液相色谱仪 (配岛津SPD-10A检测器) ;色谱柱:Wonda SilTMC18 (4.6 mm×150.0 mm, 5μm) , UItimateC18 (4.6 mm×250.0 mm, 5μm) ;乙腈 (色谱纯) ;甲醇 (分析纯) ;磷酸 (分析纯) ;黄芩对照品 (中国年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 , 纯度≥98%;黄芩药材:采自陕西省商洛市商州、丹凤、洛南、山阳、镇安、柞水六县区, 主要为2年及3年人工种植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于10月底至11月初黄芩采挖季节采集商洛市不同产地人工种植黄芩样品, 编号, 洗净晾干, 用万能粉碎机粉碎后过四号药筛, 药材粉末用恒温干燥箱在80℃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定取编号的每个样品药材粉末0.3 g, 加70%乙醇40 m L, 加热回流3 h, 放冷, 过滤, 滤液置100 m L量瓶中, 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涤容器和残渣, 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 加70%乙醇至刻度, 摇匀, 精密量取1 m L, 置10 m L量瓶中, 加入甲醇至刻度, 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1.2.2 黄芩苷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60℃减压干燥4 h的黄芩苷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制成1 m L含70μg的溶液, 用0.45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即得对照品溶液。

1.2.3 色谱条件。

色谱柱:Wonda SilTMC18 (4.6 mm×150.0 mm, 5μm) , UItimateRC18 (4.6 mm×250.0 mm, 5μm) ;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0∶53.0∶0.2) ;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00 m L/min;柱温:40℃。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芩苷含量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

2.1.1 标准曲线绘制。

精密吸取黄芩苷对照品溶液2.5、5.0、7.5、10.0、12.5、15.0μL, 按1.2.3色谱条件依次进样, 以进样量 (X) 为横坐标, 峰面积 (Y) 为纵坐标, 进行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2.7×105X+8 559.4 (R2=0.999 6) 。表明黄芩苷含量在0.175~1.050μg范围内, 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1.2 稳定性试验。

取商洛市黄芩按照供试品的制备方法, 分别在0、4、8、16、24、48 h进样10μL, 记录峰面积, 计算黄芩苷峰面积RSD为0.35%,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48 h内稳定。黄芩苷测定图谱见图1。

2.1.3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 按照上述色谱条件连续进样5次, 每次10μL, 求得黄芩苷峰面积RSD为0.19%。精密度测定试验结果见表1。

2.1.4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 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分别处理5份, 每次10μL进样, 测得黄芩苷的峰面积的RSD为1.1%。重复性试验结果见表2。

2.2 商洛市6个县区不同产地、生长年限黄芩黄芩苷含量测定结果

精密称取山阳县色河镇、洛南县景村镇、丹凤县商镇、商州区孝义镇、镇安县张家镇及柞水县下梁镇6个产地的8份黄芩药材粉末各0.3 g, 以药典色谱条件测定它们中的黄芩苷含量[5], 结果见表3。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商洛市6个产地的2年、3年及多年生黄芩, 其黄芩苷含量都大大超过了国家药典标准9.0%。其中, 含量最高得为山阳县色河镇2年产黄芩为16.3%, 最低为商州区孝义镇3年产黄芩为11.6%。商洛市6个产地黄芩的黄芩苷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但其黄芩苷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黄芩是“五大商药“之一, 通过此次试验研究显示, 商洛市黄芩的质量不亚于国内黄芩的主产区[6]。商洛市各黄芩产地经纬度差异不大, 但海拔高度存在一定差异;另外, 各地土壤也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能是造成各地黄芩中黄芩苷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洛南县、商州区2年及3年黄芩含量测定结果得知, 两年生黄芩含量均高于三年生。这是由于黄芩韧皮部黄芩苷含量最高, 木栓层含量较低的缘故[7]。笔者对商洛市各地黄芩的人工产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是两年生还是三年生的黄芩产量, 以商州县孝义镇和丹凤县商镇产量最高。主要原因与当地气候、土壤 (为褐土) 适宜黄芩生长有关[8]。商洛市各产地2年与3年产黄芩黄芩苷含量有一定差异, 2年产含量高于3年产。但通过笔者调查研究, 商洛市各产区3年产黄芩产量明显高于2年,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宜种植后3年采收, 其产量高, 黄芩苷含量完全符合药典要求。黄芩喜生于中高山地或高原和草原的温凉、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带, 喜阳光[9], 商洛市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可满足黄芩的生长需求, 但综合考虑到商洛市各地黄芩的质量和产量, 沿丹江河谷商州—丹凤浅山区一带为商洛市最佳黄芩种植地, 发展黄芩产业化种植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平平.“五大商药”主导商洛中药产业发展[N].新农村商报, 2009-12-23.

[2]龚新荣, 于龙顺, 蓝星莲, 等.不同产地黄芩抗炎作用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20 (23) :21-22.

[3]马嘉, 李蔚, 韩晗.不同产地黄芩的质量对比[J].安徽医药, 2012, 25 (12) :1759-1761.

[4]刘英学, 刘中刚, 苏兰, 等.黄芩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9, 19 (1) :59-6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1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282-283.

[6]薛黎明, 秦雪梅, 张丽增.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黄芩苷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 2008, 30 (1) :10-13.

[7]都晓伟, 李滨, 马丽, 等.黄芩苷的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8, 23 (3) :137-138.

[8]陈明彬, 刘天民, 陈晓锋, 等.商洛黄芩适宜气候条件及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气象, 2009 (1) :30.

绞股蓝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篇4

1 性状与显微鉴定[3,4,5,6,7]

乌蔹莓来源于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的全草[2], 绞股蓝与乌蔹莓植物外形非常相似, 容易混肴, 误采误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因此, 正确区分两者是合理应用和开发绞股蓝的前提。

1.1 性状鉴定

1.1.1 根 绞股蓝有主根且多为须根, 木质, 黄褐色, 横或斜走, 每株单生, 根茎细弱;乌蔹莓有主根无须根, 肉质木心, 黑褐色, 同根多株, 从横行根和直立的根茎抽生分株, 根茎略粗壮。

1.1.2 叶茎 绞股蓝为鸟足状复叶, 多为5~7片, 少数为9片, 叶柄长2~7cm, 湿润展开后, 小叶膜质, 侧生小叶呈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 中央小叶较大, 长3~12cm, 先端渐尖, 基部楔形, 渐延至柄, 表面深绿色, 背面淡绿色, 有短柔毛或无毛, 叶脉明显, 叶边尖有锯齿。茎纤细, 表面棕色或暗棕色, 具纵沟, 被稀疏毛茸;乌蔹莓是3~7 片叶, 多为3~5片, 厚、纸质, 叶脉稍显露, 柔毛短或无, 有光泽, 叶边齿短钝, 鲜叶柄茎节部紫红色, 干茎乌褐色, 干嫩茎乌白色, 质松软。

1.1.3 卷须 绞股蓝茎卷须纤细, 顶端2岐或稀不分枝, 腋生;乌蔹莓分2叉, 一长一短, 攀绕它物圈儿少, 松散, 质软, 与叶对生。

1.1.4花序绞股蓝花单性, 雌雄异株, 圆锥状花序, 腋生, 花5瓣;乌蔹莓花两性, 雌雄同株, 聚伞花序, 花4瓣。

1.1.5果实绞股蓝果实为浆果, 圆或扁圆形, 状似豌豆粒, 果顶有环纹及3个乳突点, 嫩果绿色, 成熟的果皮、果浆深墨绿色, 含种子1~3粒;乌蔹莓是浆果, 圆球形, 状似成熟黑色的小圆葡萄, 无环纹, 嫩时深绿色, 成熟时果皮黑色光亮, 果浆紫红色, 种子2~4粒。

1.1.6 汁、味绞股蓝苦、甘, 多为苦含甘, 咀嚼清爽;乌蔹莓微酸、微苦, 咀嚼稍有粘液或角质感。

1.2 显微鉴别

1.2.1 幼茎 绞股蓝的幼茎横切面呈五角形, 有10个双韧维管束;而乌蔹莓幼茎呈7~8角形, 有12~15个外韧维管束。

1.2.2 老茎 两者的皮层厚壁组织均位于维管束的外侧;绞股蓝的皮层厚壁组织和维管束之间有薄壁组织相隔, 乌蔹莓则没有;绞股蓝的维管束较宽大, 而乌蔹莓的较狭窄;绞股蓝的维管束中后生木质部的导管沿切向线排列, 乌蔹莓则是沿径向线排列。

1.2.3 叶 绞股蓝叶中脉只有1个维管束, 叶肉细胞内只含一种晶体;乌蔹莓叶中脉有4~5个维管束, 叶肉细胞内含有针晶和簇晶。

虽然两者在外形上较相似, 极易混淆, 但解剖结构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 可以根据两者的解剖结构特征来准确区分绞股蓝和乌蔹莓。

2 理化鉴定

2.1 绞股蓝皂苷

目前关于绞股蓝皂苷的含量主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等方法来测定, 这些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可作为绞股蓝皂苷含量测定的依据和绞股蓝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李风华等[8]、秦江等[9]、卢金清等[10]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以人参皂苷Rb1为对照品, 在波长550nm处测定云南、广西、湖北、陕西等不同产地绞股蓝中的皂苷含量, 以广西与湖北产绞股蓝的总皂苷含量较高, 表明不同产地绞股蓝中总皂苷的含量存在差异, 该法简便、快速、稳定, 适用于测定绞股蓝药材中皂苷的含量。另有陈丹等[11]以人参皂苷Re为对照品, 采取相同实验条件对湖南省4个产地绞股蓝中皂苷含量进行测定。不同产地和采收月份的绞蓝中总皂苷的含量存在差异。可对不同产地来源和采收月份的绞股蓝药材鉴别提供依据, 并且为选择最合适月份采收药材提供依据。李科志等[12]用分光光度法, 人参二醇为标准品, 560nm波长处测定广西不同品种、组织、产地绞股蓝中总三萜皂苷的含量, 分析比较表明七叶绞股蓝、绞股蓝叶、广西南部产绞股蓝中三萜皂苷的含量高于五叶绞股蓝、绞股蓝茎、广西北部产绞股蓝, 为绞股蓝的种植、收购、药用提供实验依据。史美荣等[13]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绞股蓝中5种皂苷成分的含量, 比较发现不同产地绞股蓝中皂苷的种类与含量都有一定差异, 可为鉴别药材来源提供依据。乐圆等[14]采用HPLC-ELSD法测定绞股蓝中绞股蓝皂苷A的含量。绞股蓝皂苷A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并通过正交法优化其提取工艺。该方法简便、有效, 为绞股蓝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准确可行的检测方法。另有卢金清等[15]、张转平等[16]、刘春祥等[17]采用HPLC法测定绞股蓝药材中的人参皂苷Rb1、皂苷A、皂苷B的含量, 方法简便、准确, 重复性好, 可为绞股蓝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2 黄酮类成分

绞股蓝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主要有分光光度法、HPLC、毛细管电泳等方法。这些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 可作为绞股蓝药材黄酮类成分质量控制方法。卢金清等[18]、蒋伟哲等[19]采用分光光度法, 芦丁作为对照品, 在510nm波长处测定绞股蓝中总黄酮的含量, 建立测定绞股蓝总黄酮含量的方法。王临润等[20]采用分光光度法, 芦丁作为对照品, 420nm为检测波长测定我国东南部4种绞股蓝中总黄酮的含量, 不同品种和采收月份的绞蓝中总黄酮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为绞股蓝的品种鉴定与采收月份提供依据。回瑞华等[21]采用系数倍率-光谱法以芦丁和人参皂甙Rbl为对照品, 波长对502, 451nm与547, 502nm对绞股蓝中的总黄酮和总皂甙进行分析, 以达到同时测定的目的, 并按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李园等[22]将过滤法及静置沉淀法应用于绞股蓝提取液中黄酮类物质含量测定过程中, 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两者方法应用于测定绞股蓝提取液中的黄酮类物质, 能有效提高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且准确度较高, 重现性良好。与过滤法相比, 静置沉淀法操作更为简单, 准确性更高, 稳定性更好。孙梁燕等[23]、康阿龙等[23,24]建立测定绞股蓝中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含量的HPLC方法, 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均可达基线分离, 该法简便、准确, 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 可作为控制绞股蓝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质控方法之一。卢金清等[25,26]、张绍云等[27]采用HPLC方法测定绞股蓝中芦丁与槲皮素的含量, 为绞股蓝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刘菁等[28]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绞股蓝中的有效成分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 在20min内芦丁和槲皮素得到很好的分离, 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98.8%。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良好, 可用于绞股蓝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2.3 绞股蓝多糖

绞股蓝多糖有许多活性作用, 其含量控制亦是对绞股蓝质量和有效性的保证。目前测定绞股蓝多糖含量的方法多为分光光度法。杨宝慧[29]采用蒽酮一硫酸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绞股蓝中多糖的含量, 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绞股蓝中多糖含量有一定差异, 为绞股蓝中多糖质量控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张建等[30]利用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析法测定安徽3个地区绞股蓝中多糖的含量及种类, 可知多糖的含量有一定差异并且主要含有的糖为麦芽糖。马丽萍[31]采用比色法测定绞股蓝叶、茎中多糖的含量, 绞股蓝全草中叶的多糖含量为 (1.78±0.60) %, 高于茎的 (0.84±0.23) %, 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绞股蓝中的多糖含量。宋淑亮等[33]优化了绞股蓝多糖的提取方法, 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得绞股蓝粗多糖中总多糖含量为20.0%, 而纯化多糖为54.8%, 为绞股蓝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绞股蓝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陈克克等[32]采用HPLC法, 以岩藻糖为内标分析和计算绞股蓝多糖中单糖组成分与含量, 分析得出多糖由8种单糖组成, 对其中5种单糖进行定量分析可知葡萄糖含量最高, 是绞股蓝多糖中的主要单糖成分。

2.4 微量元素

据报道, 绞股蓝中有多种微量元素, 其中Ca、Mg、P、Fe等含量较高, 测定微量元素含量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 、原子荧光法 (AF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ICP-AES) 等方法。陈久存等[34]采用标准加入法, 用悬浮液技术处理绞股蓝样品, 采用AAS法快速测定绞股蓝中Ca、Fe、Zn、Cu等1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以传统湿法的测定结果为参照对测定值进行t检验, 发现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相对误差小于±2.5%, 说明悬浮液进样法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而刘秀华等[35]采用AAS法测定了8个不同产地绞股蓝中的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 并运用主成分、判别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测得的绞股蓝样品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的化学数据进行了研究, 可知三种分析方法基本实现了对绞股蓝产地的分离, 为绞股蓝产地的鉴别提供了可靠依据。王晶等[36]采用优化的HG-AFS法测定不同省的绞股蓝及其根际土壤中As、Hg、Se三种元素的含量, 7个省产绞股蓝中三种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其中Se元素的积累途径主要来源于土壤, As和Hg两种元素则与之不同, 初步评价了7省绞股蓝质量的优劣, 鉴定了这三种元素在绞股蓝中的吸收累积途径, 为不同品种绞股蓝的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指标, 而且对栽培及选育优质绞股蓝品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梁晓庆[37]采用HG-AFS法、凯氏定氮法和比色法测定5省绞股蓝中的Se、总蛋白及总皂苷的含量, 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表明绞股蓝中的Se、总蛋白、总皂苷三者含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值得做更深入的研究。这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绞股蓝以及绞股蓝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曹丰璞等[38]、石杰等[39,40]采用HG-AFS法测定绞股蓝中的痕量铋、砷、铅。对绞股蓝药材微量元素的测定与分析研究有助于建立与完善其质量评价体系, 为绞股蓝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陈剑平等[41]用ICP-MS/ICP-AES法联合测定绞股蓝中的19种元素的含量顺序依次为Ca>Mg>P>Al>Fe>Ti>Sr>Ba>Mn>B>Zn>Cu>Ni>Pb>Cr>V>Li>Cd>Co。该方法检出限低、分析速度快、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满足样品中无机元素测定要求。为绞股蓝药材的质量分析、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刘平贵等[42]、席晓岚等[43]采用ICP-AES法测得绞股蓝中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与陈剑平测定结果一致。

3 指纹图谱鉴定

中药指纹图谱是目前最能满足表征中药成分整体特性的技术, 作为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卢金清等[44,45,46]建立10或7批不同产地绞股蓝药材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 标定的共有峰峰面积可用于辨别不同产地的绞股蓝, 可为绞股蓝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刘芳等[47]建立14种不同产地绞股蓝药材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 采用分形理论与小波变换的方法选择指纹图谱的特征峰, 且以小波基分形参量计算的相似度可以定性评价绞股蓝样品, 表明浙江产绞股蓝药材的成分与陕西安康绞股蓝的最为相似, 最适合作为后者的替代药材。刘秀华等[48]建立8个不同产地绞股蓝的黄酮类物质的HPLC指纹图谱, 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较准确地鉴定不同产地的绞股蓝, 为保护地理性标志产品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陈培云等[49]采用柱前衍生HPLC技术建立13批陕西平利绞股蓝中氨基酸类成分的指纹图谱, 同时测定13批样品中16种氨基酸的含量, 确定22个共有峰, 13批样品之间相似度在0.98以上, 为陕西平利绞股蓝的鉴定与地域产品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4 分子生物学鉴定

基因决定遗传信息的表达, 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 生物体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碱基序列的不同, 因此, 在分子水平上鉴别绞股蓝药材是最让人信服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用于绞股蓝鉴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很多, 可为绞股蓝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王翀等[50]采用ISSR-PCR技术在DNA分子水平上鉴别7种绞股蓝属植物, 可有效区分鉴别常见绞股蓝属植物, 同时也可有效鉴别野生与栽培的绞股蓝。李雄英等[51]采用RAPD技术对绞股蓝及其伪品进行DNA指纹图谱鉴别研究, 得到具有明显差异的DNA多态性片段, 可有效鉴别七叶、五叶绞股蓝及乌蔹莓。蒋军富等[52]采用同样的方法, 得到不同产地绞股蓝及乌蔹莓基因组的差异性DNA片段, 这些片段可以明确区别两者, 为绞股蓝的品种鉴定、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刘镛等[53]研究表明绞股蓝与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 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枝明显, 可有效区分绞股蓝与其混伪品。蒋玲艳等[54]通过比较绞股蓝的nrDNA ITS碱基序列, 发现中国13个不同地区的样品在碱基的量、信息位点的碱基位置和遗传距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构建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要确定不同地区的绞股蓝合理的亲缘关系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证据, 因为绞股蓝的ITS基因型与它的地理分布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也有部分不一致。但是ITS序列可作为我国不同地区绞股蓝的一种良好的分子标记, 并为不同产地绞股蓝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5 农药残留评价

农药残留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 但可能引起慢性中毒, 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下降, 所以要加强对绞股蓝农药残留的控制, 最基本要保证残留量低于规定的最低限量。张琮等[55]建立了快速检测绞股蓝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GC/MS方法, 可用于绞股蓝药材中三氟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残留分析检测。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 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农残检测的要求。李科明等[56]采用GC法检测了2.5%三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在绞股蓝上的残留动态, 该方法的三氟氯氰菊酯的最小检测限为5×10-12g, 在绞股蓝上的最低检测浓度为8×10-3mg/kg。张璟等[57,58]建立了快速检测绞股蓝中毒死蜱残留量的超临界CO2萃取和GC/MS的方法 (SFE-GC/MS) , 检测与研究了在绞股蓝中残留量及残留降解动态, 喷药30天后, 在绞股蓝中检测不出毒死蜱的残留量, 与李科明的结果一致。还建立了测定绞股蓝中甲霜灵含量的SFE-GC/MS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为绞股蓝进行质量全面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除了农药残留, 使用的绞股蓝提取物中还会有溶剂残留。李涛等[59]建立了顶空采样一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绞股蓝提取物中溶剂残留的分析方法。该法简单、灵敏、可靠, 适用于绞股蓝提取物中残留溶剂的检测分析。

6 结语

绞股蓝是我国常用药材之一, 是五加科外具有人参皂苷资源的植物之一, 因其具有滋补保健、抗癌防衰、增强体质和改善脂质代谢等多种功能, 号称“南方人参”, 民间更是称其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1986年, 国家科委在“星火计划”中, 将绞股蓝列为待开发的 “名贵中药材”之首位, 2002年3月5日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保健品名单, 亦有企业将其加工成绞股蓝茶销售, 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绞股蓝可谓“药、食、饮”一体三用, 具有较好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绞股蓝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方面都已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但在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限量等有害物质研究起步较晚, 发展较慢, 研究较少, 且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可长期积存于土壤和植物中[60], 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植物体中积蓄的重金属等愈来愈多, 又易积累在摄入的个体中, 容易造成慢性中毒, 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同时, 更是有碍于我国的传统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因此, 急需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 推动中药质量标准的现代化, 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 相信将来绞股蓝药材的质量评价会更加系统和科学, 绞股蓝药材各方面的价值亦会研究、开发得更深入和更全面。

摘要:绞股蓝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材之一, 又是重要的保健品, 有“药、食、饮”一体之作用,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药、食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国内近15年绞股蓝性状及显微鉴别、理化鉴定、指纹图谱、分子鉴定和农药残留评价等方面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综述, 以期能为绞股蓝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上一篇:网络密码安全分析下一篇:温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