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栽培药材

2024-08-08

黄芩栽培药材(共4篇)

黄芩栽培药材 篇1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1],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i Georgi的干燥根[1],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2]。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主要用于湿热所致的湿温、黄疸、泻痢、热淋、痛肿疮毒等,还用于肺热咳嗽、胎动不安以及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崩等症[3]。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后撞去粗皮,晒干[4]。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素苷(Scutella-rin)等[5]。目前药材市场上有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两种商品药材,笔者在跟师继承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不同产地的几种黄芩药材,通过性状鉴别、薄层色谱及含量测定,对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100系列四元梯度泵、Agi lent 1100手动进样器、Agilent 1100系列二极管阵列检测器、Agilent 1100工作站);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淀山湖检测仪器厂);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adventurer)。

1.2 试药

甲醇(色谱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090212),水为注射用水;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黄芩苷对照品(批号:110715-200212,供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黄芩素对照品(批号:111595-200301,供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汉黄芩素对照品(批号:111514-200403,供鉴别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黄芩对照药材(批号:120955-200406,供鉴别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芩野生药材(亘货,产地:陕西,批号:090422,亳州药材市场);黄芩野生药材(亘货,产地:山西,批号:090517,亳州药材市场);黄芩栽培药材(亘货,产地:内蒙,批号:090522,亳州药材市场);黄芩栽培药材(饮片,产地:内蒙,批号:090522,亳州药材市场);黄芩野生药材(亘货,产地:内蒙,批号:090318,亳州药材市场);黄芩野生药材(饮片,产地:内蒙,批号:090318,亳州药材市场)。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芩野生药材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 cm,直径1~3 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6]。

2.2 黄芩栽培药材

本品呈长圆柱形或圆锥形,细长,多有分支。表面浅棕黄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2.3 薄层色谱鉴别

2.3.1 方法

取本品粉末1 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 ml,加热回流30 min,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 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黄芩素对照品、汉黄芩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1.0、0.5、0.5 mg的对照品溶液。照《中国药典》附录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及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预饱和30 min,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识。

2.3.2 结果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暗色斑点。

2.4 含量测定

2.4.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ODS-C18(4.6 mm×10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在60℃减压干燥4 h的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60μg的溶液,即得。

2.4.3 供试品试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 g,精密称定,加70%乙醇40 ml,加热回流3 h,放冷,滤过,滤液置100 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涤容器和残渣,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 ml,置10 m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4.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量取“4.2”项下黄芩苷对照品溶液(0.060 mg/ml)2、4、6、8、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色谱峰面积,以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计算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黄芩苷进样量在0.12~0.6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 046.657 02X-6.576 24(r=0.999 8)。

2.4.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浓度为0.12 mg/ml的标准品溶液10μl,重复进样5次,记录色谱图,测定峰面积,RSD=1.26%,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7,8]。

2.4.6 重复性试验

取内蒙古野生亘黄芩药材粉末6份,精密称定,分别按“2.4.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取10μl进样分析,测定黄芩苷的含量。黄芩苷的平均含量为14.58%,RSD=1.85%,结果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4.7 稳定性试验

取内蒙古野生亘黄芩药材粉末6份,精密称定,分别按“2.4.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6、8、12 h时各取10μl进样分析,测定峰面积,RSD=1.08%,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基本稳定[9,10,11]。

2.4.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内蒙古野生亘黄芩药材样品,共6份,各加入黄芩苷标准品5.00 mg,按“2.4.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取10μl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加样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00.45%、97.23%、99.34%、101.26%、98.32%、100.07%,平均回收率为99.45%,RSD=1.48%。

2.4.9 样品含量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黄芩苷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见图1、表1。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黄芩亘货药材黄芩苷含量,野生内蒙古产地>野生山西产地>野生陕西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黄芩饮片黄芩苷含量,野生内蒙古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黄芩含量测定项下对黄芩苷的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9.0%[2]。不同产地的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中所含黄芩苷含量差别虽大,但其栽培品(亘货与饮片)黄芩苷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临床运用中,黄芩栽培药材可替代黄芩野生药材。

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跟随老师走访考察了几个大的药材市场,发现黄芩用量越来越大,而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如果中医临床大力推广使用栽培黄芩,开辟栽培黄芩药材市场,可解决黄芩药材的使用量,同时可保证黄芩药材质量,稳定药材市场价格,有利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更有利于中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与探索。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动进行野生药材变家种,建立中药材基地,逐步用栽培药材替代野生药材,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对不同产地的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质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性状鉴别、薄层色谱、含量测定对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进行对比检识。结果:黄芩亘货药材黄芩苷含量比较,野生内蒙古产地>野生山西产地>野生陕西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黄芩饮片黄芩苷含量比较,野生内蒙古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结论:黄芩栽培药材可替代黄芩野生药材。

关键词:黄芩野生药材,黄芩栽培药材,黄芩苷

中药材黄芩绿色栽培技术 篇2

1.1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中性或近中性的壤土、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做床, 土质疏松的山地、缓坡地、退耕还林地都能种植。 可单作物种植, 也可利用幼龄林果行间作、谷子田与黄芩间作种植。 春季4月上、中旬进行整地, 深翻30cm以上, 整平耙细, 起垄做畦。 采用大垄高床技术, 畦宽130cm, 畦高20~25cm, 畦间距30cm, 畦间留沟40cm宽。

1.2 施肥

亩施承德雄风绿野生物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生态有机肥 (有机质含量达到45%) 或河北承德磐丰酵素菌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 (有机质含量达到40%) 3 000kg, 配方肥40kg。

2 播种

2.1 种子选择

选择充分成熟、籽粒饱满、干燥, 净度98%以上, 千粒重1.8g以上, 发芽率80%以上的优良种子进行播种。

2.2 播种

春、 夏、 秋三季播种均可。 春季播种在4月中下旬;夏季播种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秋季播种在8月下旬会有很好的长势。 播种量每亩1.0~1.5kg比较适宜。 按行距30~40cm, 开深2~3cm、宽5~8cm沟底平整浅沟, 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 覆土0.5~1.0cm, 稍加镇压。 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出苗。

2.3 育苗移栽

育苗应在早春进行, 选择背风向阳、 土质肥沃、土壤疏松的地块做苗床, 床宽120~140cm, 长度视需要而定。 整地后在育苗床上开沟, 行距15~20cm, 开深2~3cm, 宽5~8cm的浅沟, 覆土0.5~1.0cm, 亩播种量3~4kg, 并适时覆盖薄膜或草苫及遮阳网 (双层) 保温, 温度保持在18~20℃, 约10天左右出苗。 出苗后及时去除薄膜或草苫通风, 适时间苗、拔除杂草、追肥浇水, 促苗齐苗壮。 当苗高5~7cm时, 按行距30~40cm, 株距5~7cm进行定植, 定植后覆土压实并适时浇水, 以利缓苗。 春播苗, 在雨季进行移栽;夏播苗, 翌年春季移栽。

3 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

黄芩幼苗生长缓慢, 出苗后至封垄前, 中耕除草3~4次。 浇水和雨后及时中耕, 保持田间土壤疏松无杂草。 第2年返青前, 及时清理田园;返青后至封垄前视情况中耕除草2~3次。

3.2 间苗、定苗、补苗

出苗后, 苗高3~5cm时对过密的地块进行间苗;苗高5~7cm时, 株距6~8cm交错定苗;结合间、定苗, 对缺苗部位进行移栽补苗, 要带土移栽, 栽后及时浇水, 以利成活。

4 水肥管理

4.1 水

种子直播地块, 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至出苗, 出苗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时及时浇水, 保持适宜土壤墒情。 育苗移栽地块, 土壤干燥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时) 要求座水定植;土壤湿润时 (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 直接开沟或开穴定植。 生长中前期, 一般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50%~70%;生育后期一般保持相对含水量50%~60%。

4.2 肥

种植或移栽种植的黄芩, 在种植移栽前施入足量的有机肥后, 一般可满足当年生长需求。 以后每年视土壤肥力和生长状况, 在春季或秋季每亩追施腐熟有机肥1 000~2 000kg, 施肥方式是沟施或穴施, 于黄芩根部20cm处, 开沟 (穴) 深15~20cm, 施肥后覆土。黄芩种植中期p H值、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情况见表1。

4.3 剪花枝

非留种田于现蕾后开花前, 选晴天上午, 及时将所有花枝剪除, 以减少黄芩地上部分养分消耗, 促进根系生长, 提高黄芩产量。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并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 通过轮作倒茬、培育壮苗、深翻精耕、科学施肥等农艺措施;利用灯光、颜色诱杀、人工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利用生物多样性、释放天敌等生态措施;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合理经济阈值以内。把病虫草害降低到最低允许值以下。

5.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培育壮苗、深翻精耕、中耕除草、科学施肥。 2) 物理防治。 每亩应用粘虫黄板40块, 每2 000m2安装1台振频式杀虫灯。 3)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白僵菌、草蛉、螳螂等, 或使用植物源农药, 每亩用1%苦皮藤素乳油50~70m L兑水60~70kg均匀喷雾, 防治黄芩菜叶蜂、苜蓿夜蛾、斑须蝽等主要害虫。

5.3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哈茨木霉菌抑制根部病害

黄芩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基腐病等。 可用哈茨木霉菌60~70g/L蘸根。 发病初期用可立克500~700倍液和哈茨木霉菌4~6g/m2灌根, 7~10d后再灌一次进行控制。

6 采收与加工

黄芩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篇3

中药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3]。外部质量包括药材性状特征、组织特征等。其中, 药材性状包括形状、大小 (药材直径和长度等) 、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内在质量包括浸出物、化学成分 (有效成分、特征成分) 检测和控制、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重金属分析包括铅 (Pb) 、镉 (Cd) 、汞 (Hg) 、砷 (As) 、铜 (Cu) 及重金属总量和限量测定, 农药残留量分析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测定。药典中黄芩的检测项目只有性状、显微鉴别、薄层、浸出物, 含量测定为HPLC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鉴于中药材所含成分复杂, 其药效可能是各成分的综合作用, 因此仅用某一个成分作为指标衡量中药材的质量是不完善的。近年来研究表明, 黄芩的化学成分集中在黄酮、苷、萜、微量元素、酶、甾醇、有机酸等几大类化合物, 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等黄酮类化合物是主要活性成分[4,5],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是评价黄芩质量较理想的方法。因此, 有必要对黄芩的质量研究现状进行考察, 改进黄芩质量标准, 以确保黄芩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黄芩质量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黄芩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1 性状及显微评价研究

黄芩分布广泛[6],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 陕西、宁夏等省 (自治区) 。其中以内蒙古、山西、河北产量较大。由于各地土壤结构、气候、温度、光照、海拔高度等环境条件有所不同, 各地栽培技术、产地加工也有异同, 这些因素导致不同产地黄芩的外观性状及质量存在差异。于晶等[7]对不同产地22种黄芩 (药典品种包括野生和栽培) 做了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对比, 发现不同产地黄芩在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方面均有较大差别, 对黄芩品种的鉴别有一定指导意义。李欣等[8]调研发现, 黄芩除了来源药典中收载的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外, 在部分地区其同属植物的根也可做药用, 这些品种只在主产区使用, 还未得到广泛使用。王珂等[9]对7种黄芩 (黄芩、粘毛黄芩、滇黄芩、甘肃黄芩、丽江黄芩、川黄芩及大黄芩) 的外观性状、显微特征进行描述, 对鉴别具有指导意义。主要黄芩品种及产地见表1[8]。

付桂芳等[10]经过研究发现, 黄芩药材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与显微特征差异较大。野生黄芩外表粗糙, 色泽较深, 栓皮脱落状, 质地较轻, 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 根横切面木质部导管呈切向排列;栽培黄芩一般较细, 色泽较浅, 外皮紧贴, 有细纵纹, 质地较重, 1~2年生栽培黄芩的导管呈径向排列;栽培黄芩的韧皮纤维和石细胞都较野生品种大。

2 含量评价

目前, 广泛用于衡量中药内部质量的指标是有效或活性成分检定, 尽可能采用多成分或多组分的检测方法。钟国跃[11]认为, 目前采用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作为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方法不够充分、客观, 也难以为中医药理论所接受。文旭[12]认为, 中药质量控制主要是去除那些不起治疗作用的杂质, 并提出测控有害杂质, 包括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储存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方法和参考限量。除以上观点, 研究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浸出物测定

药典规定黄芩醇溶性浸出物 (热浸法) 不得少于40.0%。石峻英等[13]对14个产地黄芩药材中黄芩多糖、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差较小, 黄芩多糖成分可溶于水, 因此水浸出物的含量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 可作为评价黄芩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张学良等[14]对宁夏五个产地人工种植黄芩进行醇浸出物测定, 结果醇浸出物平均含量为50.7%, 该品种在市场上均有一定优势, 可以推广种植。

2.2 含量测定

黄芩大类成分研究的报道较多, 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 (5, 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 、黄芩黄酮I (5, 2-二羟基-6, 8-二甲氧基黄酮) 、黄芩黄酮lI (5, 2’-二羟基-6, 7, 8, 6’-四甲氧基黄酮) 、白杨素 (5, 7-二羟基黄酮) 、二氢木蝴蝶素A (5, 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 等;挥发油类异戊二烯、乙酰苯、薄荷酮、异薄荷酮、β-广藿香烯、α-/β-愈创木烯、抗氧化剂BHA和苯二酸类化合物;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及微量元素Cu、Zn、Fe、Mn等[15,16]。药典在黄芩项下只规定了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药典将黄芩苷作为控制黄芩质量的主要指标, 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测定。薛黎明等[17]对山西8个地区及甘肃、内蒙等产地13批栽培黄芩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没有较大差别, 但黄芩苷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仅用传统的单一质量控制指标, 很难反映药材真实质量。刘美兰等[18]对7种药用黄芩:黄芩、粘毛黄芩、甘肃黄芩、滇黄芩、韧黄芩、川黄芩和丽江黄芩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 药用黄芩同属植物不同种之间主要的两种黄酮苷存在一定的差异, 药典只收载黄芩, 其他6种未收载, 在使用黄芩药材时应注意鉴别其品种。见表2。

(%, n=5)

注:括号内为ILSD (%) 值。

为了更科学评价黄芩药材质量, 许多研究者对建立多种活性成分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文献多采用HPLC-UV方法对其中所含的2个[19,20]、3个[21,22]、4个[23,24]、5个[25]、6个[26]等多个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所测定的化合物主要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另外千层纸素A[27]、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28]、粘毛黄芩素[29]、黄芩新素[30]、白杨素[26]、5, 7, 2′, 6′-四羟基黄烷酮[31]等的含量测定也有报道。因此, 为了更好地控制黄芩质量, 建议对黄芩多个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控制。

2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评价研究

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 也影响人们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药典规定了关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测定方法, 同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了药材进出口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及测定方法。

王秀敏等[32]对栽培黄芩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并未超标, 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可以安全使用。赵瑛博等[33]建立了一种黄芩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HPLC-MS/MS检测方法, 该方法灵敏度高, 分离效果好, 操作简便。

目前, 对于黄芩中铅、镉、铜的测定报道较多[34,35], 对其它元素测定报道较少[36], 没有系统深入研究, 且测定方法多为原子吸收光谱法, 少为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联用及高效液相色谱法。

3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

中药材中有效成分极为复杂, 对某种 (或某产地) 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处理后, 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 得到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 称之为中药化学指纹图谱, 简称为“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中药指纹图谱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所含成分的相对关系, 较好体现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相关性, 在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方面得到大量应用[37]。闫广利等[38]利用UPLC-ESI-TOF/MS联用技术对10个产地黄芩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 结果发现, 10个产地黄芩样品的指纹图谱整体相似度>0.9, 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3%, 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黄芩药材的整体质量评价。王丹等[39]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生长方式的黄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 结果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指纹谱轮廓特征明显不同。现代道地产区河北承德的黄芩指纹谱除内蒙古赤峰 (现代非道地产区) 的样品指纹谱特征与其相似外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黄芩产区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山东临沂、山西长治与晋中的黄芩样品化学特征相似;现代非道地产区甘肃定西、陇南, 陕西商洛的黄芩药材指纹谱特征相似;野生黄芩的阿替苷含量高于栽培黄芩。

4 结语

在黄芩质量评价体系中, 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 黄芩质量评价标准将更加完善、系统、科学。黄芩分布区域广泛, 是常用药之一, 除了药典收载的1个品种, 各地也存在习用品种。目前各大药材市场出售的黄芩均大小不一, 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 除了产地、品种等因素外, 可能和生长年限、储存条件不同有关。很多研究者对不同生长年限黄芩和不同储存条件的黄芩质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保证黄芩用药质量, 也确定了黄芩最佳采收年限和储存条件。

随着色谱技术飞快发展,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也成为评价中药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虽然有研究者对黄芩指纹图谱进行探索, 但只对个别产地的品种进行指纹图谱研究, 没有进行更加系统的深入研究, 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黄芩栽培药材 篇4

关键词:黄芩/生长和发育,黄芩/分析,黄芩苷,对比研究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根部入药, 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属于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 主产于山东、河北等地。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大幅度增加, 其野生资源由于超限采挖而不断减少, 人工栽培品正逐步成为黄芩药材商品的主要来源。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芩苷, 探讨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及其体内黄芩苷生物合成与积累的各种因素, 并在生产中加以控制, 对于保证与提高药材质量与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生产中繁殖黄芩的方法有多种[1], 本文对不同方法繁殖黄芩药材的产量与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 旨在为黄芩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材料取自山东省日照市援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山东莒县库山乡建立的黄芩规范化种植基地, 经山东中医药大学周凤琴教授鉴定, 确认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1.2 方法

1.2.1 繁殖与栽培

2005年4月下旬, 在黄芩规范化种植基地选择土质一致地块, 按照常规翻地、整地, 作成高畦, 等待种植。选择种子直播、育苗移栽、芽头及扦插4种方式进行繁殖。其中, 繁殖用种子为上年秋季采收的充分成熟者;移栽所用幼苗为上年8月份播种育成的小苗;芽头为上年一年生植株根上端带芽部分, 长度为2~3cm, 大者一分为二;扦插者为上年9月份将植株枝条的上部带茎尖部分 (长度一般在3~5cm) 扦插育成的小苗。上述4者均于4月下旬条播或条栽。每一种繁殖方式设立一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10m2。通过间苗、定苗最后保持25cm×10cm的种植密度。在植株生长过程中, 各种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2.2 形态指标与鲜重的测量

10月中旬采挖根部, 去掉残茎、杂草及其泥土杂质。在每一小区的中部区域, 随机抽取植株30个, 分别测定其根部的长度、直径、分支等各项形态指标并称鲜重。以30个植株的平均值进行统计。然后在自然条件下晒干, 干燥后的植株根部用粉碎机 (筛网孔直径为1mm) 粉碎, 供成分测定用。

1.2.3 黄芩苷含量测定

1.2.3.1 仪器与试剂

电热恒温干燥箱;KQ-250E医用超声波清洗器, FAl 104上皿电子天平;岛津LC-10ATvp高压恒流泵;岛津SPD-IOAvp检测器;色谱柱 (PHENOMENEX) ;进样器20μl。95%乙醇 (AR) ;无水乙醇 (AR) ;甲醇 (色谱纯) ;黄芩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2.3.2 测定方法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在60℃减压干燥4小时的黄芩苷对照品0.0060g, 置于100ml容量瓶中, 加70%乙醇至刻度, 摇匀, 即得浓度为60μg/ml的黄芩苷对照品溶液。

HPLC色谱条件:填充剂: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柱温:室温 (25℃) ;流动相:甲醇-水-磷酸 (47:53:0.2) ;检测波长:280nm;检测灵敏度:0.01AUFS;流速:1.000ml/min;理论塔板数:不低于2500。

标准曲线绘制及其线性关系考察:按上述HPLC条件, 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6、8、10、12、14μl进样, 以黄芩苷峰面积A为纵坐标, 黄芩苷含量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得回归方程A=164151C+1796129, 相关系数r=0.9995, 线性关系显著, 表明在0.360~0.840μg范围内峰面积与黄芩苷含量之间具良好线性关系。

精密度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连续进样6次, 每次10μl, 测定黄芩苷峰面积, 其RSD值为1.40%。

稳定性试验:将同一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 分别于0、2、6、12、18、24小时后各进样1次, 每次10μl, 结果其黄芩苷峰面积的RSD值为1.31%, 说明供试品溶液1天之内稳定。

准确度考察:采用加样回收法, 取6份约0.3g已知黄芩苷含量的样品, 分别加入黄芩苷对照品约30mg, 按黄芩苷提取方法提取, 测定其黄芩苷含量, 按回收率= (C-A) /B×100% (A为样品中所含被测成分量;B为加入对照品量;C为实测值) 计算回收率, 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7.28%, RSD=1.40%。

黄芩苷提取与含量测定:精密称定一定量黄芩样品, 采用超声提取2次, 40分钟/次, 过滤后定容,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2], 参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黄芩苷峰面积, 以外标一点法计算黄芩苷含量。

2结果

2.1 不同方法繁殖黄芩根部性状与鲜重的差异

见表1。

SAS分析;与种子直播组比较*P<0.05;与育苗组比较△P<0.05;与芽头组比较#P<0.05 (下同)

2.2 不同方法繁殖黄芩根中黄芩苷含量的差异

见表2。

3结论

3.1

黄芩传统的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 因种子细小, 覆土浅, 极易失水, 导致出苗率不高,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播种, 常因土壤干旱出苗困难, 而使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本研究表明种子繁殖的黄芩根长、根直径、根分支、根鲜重和黄芩苷含量均比其它繁殖方法低。

3.2

对于直播难以保苗的可以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本实验研究表明育苗移栽黄芩的根长、根直径、根分支和根鲜重均较高, 并且产品外观性状佳, 根条粗直, 但黄芩苷含量低于芽头繁殖与扦插繁殖者。目前, 育苗移栽是山东黄芩产区通用的繁殖方法。

3.3

芽头繁殖与扦插繁殖均属于无性繁殖, 可以达到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的目的, 是解决黄芩种质混杂现象的良好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 芽头繁殖与扦插繁殖药材的产量与黄芩苷含量均较高, 但其繁殖系数较低, 大面积推广有难度。

总之, 种子直播、育苗移栽、芽头繁殖与扦插繁殖4种不同的繁殖方法各有优缺点, 种子直播植株生长发育较为缓慢, 药材产量与黄芩苷含量低, 但繁殖系数与药材外观质量高。芽头繁殖与扦插繁殖植株生长发育较快, 药材产量与黄芩苷含量高, 但由于根部分支较多, 所以药材的外观质量较差, 繁殖系数低。育苗移栽者药材产量仅次于芽头繁殖与扦插繁殖者, 黄芩苷含量高于种子直播者, 药材外观质量与种子直播者相近, 繁殖系数高。概而论之, 在山东地区大面积种植黄芩还是以育苗移栽为宜, 在种源缺乏或进行良种选育时可以考虑采用芽头繁殖和扦插繁殖。

参考文献

[1]么厉, 程惠珍, 杨智主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养殖) 技术指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685.

【黄芩栽培药材】推荐阅读:

黄芩栽培技术06-12

药材栽培05-30

野黄芩素07-22

栽培环境07-18

矮化栽培05-09

规模栽培06-05

上架栽培06-07

简易栽培06-23

栽培生理06-28

辣椒栽培07-06

上一篇:旅游美学下一篇:河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