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栽培

2024-08-01

林地栽培(共4篇)

林地栽培 篇1

摘要:发展食用菌林地栽培能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该文主要根据潍坊市气候特点介绍香菇林地栽培技术, 包括栽培时间、品种选择、林地选择、原料选择及配方、灭菌与接种、发菌管理、林下管理、采收及收后管理等方面内容, 以指导香菇栽培。

关键词:林下经济,林地资源,香菇,栽培技术

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 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在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林下经济能够解决好林地短期效益低的问题, 将林地长、中、短效益有机结合, 将林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林下经济包含多种形式, 食用菌林地栽培就是重要栽培模式, 经过多年对平菇、鸡腿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草菇等林地栽培研究, 食用菌林地栽培技术已经日臻完善, 现将香菇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以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1]。

1 栽培时间

林地香菇栽培, 北方一般安排在12月至翌年3月装袋接种, 生产菌棒。在这一时期生产菌棒, 北方温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好、杂菌数量少, 能够避免香菇受到污染, 提高种植的成活率。发菌的时间为1—5月, 5—9月进行出菇管理。

2 品种选择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林地香菇栽培获得高产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实际的种植经验, 林地香菇出菇期气温较高, 因此栽培品种应选耐高温品种。菌丝生长温度为5~35℃, 最适宜温度22~25℃, 出菇温度15~35℃, 最适宜温度20~26℃。

3 林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水源、生长5~6年以上速生林地, 行间以5~10 m为宜[2], 林地郁闭度要在0.8以上。在林下行间搭建简易的拱棚, 拱棚规格为宽5 m、高2 m、长50 m。建造时先搭床架, 做3个床架, 两边宽各0.8 m, 中间宽2 m, 两床架之间留70 cm走道。床架距地面高25~30 cm, 每20 cm用14号铅丝纵向拉紧, 两端用地毛固定。用8 m长薄壁铁管做成拱形, 插入地下基座上, 每3 m插1根, 固定。用12号铅丝连接, 上覆8 m薄膜, 可放入菌棒5 000个。

4 原料选择及配方

林地香菇栽培多用熟料栽培, 选用硬质木屑, 辅料主要用麸皮或米糠, 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虫蛀。其中, 米糠用不含粗壳的细糠;石膏宜细, 工业用石膏也可以。在培养料配制过程中, 要确定合适的碳源和氮源。碳源对培养料的酸碱度影响很大, 过量碳源会使培养料酸碱度快速下降, 出现烂棒现象。氮源过量, 菌丝生长过快, 不能够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 畸形菇产生率会逐渐增加。一般常见的生产配方主要有3种, 配方1: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粉1%, 含水量58%~60%;配方2:木屑78%、麸皮20%、石膏1%、石灰1%, 水适量;配方3:木屑77%、麸皮15%、玉米粉5%、石膏1%、石灰1%、过磷酸钙1%, 水适量。料水比1∶1.2~1.3, 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 防止过干、过湿。

5 装袋灭菌与接种

栽培量大, 一次灭菌达到1 000袋以上的最好用机器装袋。装好的料袋均匀一致, 手捏时有弹性不下陷。料袋装满后, 及时扎口。高温常压灭菌, 半开放式打穴接种[3,4]。

6 发菌管理

6.1 室内培养

在将接种后的菌棒放入培养室之前, 要及时打扫培养室的卫生, 通风透气, 保证培养室干燥、清洁、黑暗、通风良好。使用前, 进行喷雾消毒后, 要将石灰粉撒在地面上。菌袋在培养室中的排列方式为“井”, 一般码放8~10层。在配方的湿度不宜过大, 一般保持在55%~65%。

6.2 林地培养

菌棒在培养室内培养一段时间后, 将其运到林地进行培养。菌棒运到林地栽培的标准是3个接种点菌丝圈基本成环。在搬运过程中, 要轻拿轻放, 以免菌棒破损、折断。运输过程中还要注意保证温度在32℃以下。菌棒在林下可以堆放成“井”字型, 也可以直接堆放。菌棒堆放成“井”字型要按时进行倒垛, 倒垛的时间间隔为3 d。菌棒平铺在林地上, 也要隔几天滚动1次;有条件的情况下, 菌棒直接上架入棚, 不用倒垛、滚动。入棚后温度控制在22~26℃, 及时掀膜通风降温, 中午前后可适当喷水降温, 一般要求少量即可。

7 林下管理

7.1 转色管理

菌丝的颜色为白色, 菌丝长满菌棒一般需要15~20 d。在菌棒的生长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扎眼放气。扎眼放气能够起到促进菌丝生理成熟的作用。扎眼的数量为1个菌棒扎眼100个左右。扎眼放气一般在菌棒全部转白并且大部分出现瘤状突起时进行。二是扎眼后棚内湿度控制。一般将湿度控制在70%左右, 温度控制在20~22℃。扎眼5~7 d后, 浇水闷棚2~3 d。扎眼放气后如果通风不良, 会导致菌棒内生长不良, 要适时进行通风透气, 促进菌棒转变成棕褐色, 转色完成。

7.2 脱袋排场

脱袋排场的标准是菌袋内菌丝超过2/3转化成棕褐色。用刀将塑料袋划破将菌棒拿出, 将菌棒于棚内架上交错摆放, 菌棒间距10 cm。如果发现菌棒有绿霉菌, 脱袋时将长有绿霉菌处的塑料袋留在菌棒上, 其余的部分去掉。这是由于从脱袋到集中处理绿霉菌还要有一段的时间,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接触空气过多使绿霉菌快速生长。所有的菌棒脱袋完成后, 集中处理绿霉菌。对程度较轻的绿霉菌要用石灰清水洗净, 注意保证石灰清水的p H值为8~10。绿霉菌发生情况较严重的, 可把霉菌挖干净。霉菌特别严重的, 可用清水把霉菌冲洗干净, 晾干2~3 d后, 再喷洒0.5%过氧乙酸。

7.3 出菇管理

7.3.1 前期管理。

香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 突然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刺激, 菌丝相互交织扭结成盘状组织, 并不断分化成子实体原基, 原基形成的特征是菌膜破裂, 不规则的菌丝露出, 继而变成浅褐色, 从裂口逐渐隆起, 隆起部分慢慢增大而分化成菇蕾或从爆裂处直接形成小菇蕾。这个时期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湿度、温度管理。湿度以85%~90%为宜, 温度以22~28℃为宜。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菇蕾长成成品菇只需3~4 d。温度在22~25℃, 光线适中, 宜生产厚菇;温度在4~8℃, 湿度50%~60%时, 宜生产花菇。二是通风透气。当菌丝生长良好, 长度达到2 mm左右时, 既不倒伏也不转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缺氧、湿度过大、培养料含氮量过高。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就要及时进行通风透气, 适当延长通风时间, 改善透光条件。如果没有效果, 也可以用3%石灰水喷洒菌棒, 并晾至菌棒表面不黏滑时再盖上棚膜。

7.3.2 出菇期管理。

菌丝分化成小菇蕾后即进入出菇阶段。湿度宜控制在85%~90%, 温度控制在30℃以下, 早、中、晚各喷水1次, 正常天气情况下, 白天覆盖, 晚上通风, 加大温湿差。出蕾后白天早、中、晚均需通风1次, 以利于菌丝呼吸, 夜间温度不低于18℃。

8 采收及收后管理

香菇在7~8成熟, 即菇盖基本展开, 菇边内卷呈铜锣边, 菌膜没有完全破裂, 菌褶露出一部分时为采收适期。此时菇形、菇质、风味、色泽等均处于最佳时期。早则产量低, 晚则开伞质量差[5]。采收时选择晴天, 避免空气湿度大时采摘。采收前数小时内不能喷水, 减少菇体内的含水量, 延长子实体的保鲜时间。采菇时要一手拿袋, 一手捏住菇柄, 先四边摇晃几下, 再旋转拧起, 不要生拉硬拔, 避免碰伤周围小菇蕾, 也不要把菇根留在菌棒上, 避免碰伤菇盖。采收后的菇要轻拿轻放, 及时分选装筐, 尽量不要挤、擦、碰、摔, 使菇体受伤。第1茬采摘结束后要让菌棒休养3~4周, 再注水催菇, 一般可采4~5茬菇。

参考文献

[1]林芳灿, 张树庭.中国香菇栽培菌株不亲和性因子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 (5) :459-466.

[2]张引芳, 陈春涛.中国香菇栽培品种的遗传相关性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6 (2) :141-146.

[3]吴学谦, 陈士瑜.中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变革与发展[J].浙江林业科技, 2002 (3) :14-18.

[4]邓旺秋, 杨小兵, 李泰辉, 等.广东省香菇栽培菌株RAPD多态性分析[J].食用菌学报, 2004 (1) :7-11.

[5]万洪善.香菇栽培料新工艺[J].微生物学杂志, 2004 (6) :62-63.

“三北”地区林地栽培草菇技术 篇2

草菇是一种腐生性、好气性真菌。属于高温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温度为10℃~43℃, 适宜温度30℃~36℃。菌丝体生长要求空气相对湿度75%~80%, 子实体生长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PH值6~7.5。草菇的菌丝体在黑暗条件下生长, 但子实体必须在散射光环境中才能形成。

2“三北”地区经济林栽培草菇的场地及建造

2.1 场地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 树干生长整齐、枝叶茂盛、地块平整、有水源、地势较高的沙壤土经济林地, 作为草菇生产的场地。

2.2 场地建造

平整树与树之间地块, 利用树干搭建遮阳网, 菇地周围用竹竿和铁丝搭建围墙, 按树行距定宽度, 一般每个菇房面积为20m2。菇地边建水池, 每个面积一般为10m2。

3 栽培草菇的原材料及栽培时间

原材料主要是干稻草和棉籽壳。栽培时间为每年6月中旬~8月下旬。

4 菌种制做与主林栽培过程

4.1 母种培养基的配方及制作方法

配制方法:取马铃薯 (去皮) 200g、麸皮20g、葡萄糖20g、琼脂25g、维生素3~4片、水1000ml。先将马铃薯去皮后, 切成薄片或小块, 冲洗, 烧煮, 水沸后再煮15min, 以马铃薯酥而不烂为度, 用6~8层纱布过滤 (纱布先在清水中浸湿, 并拧干水) , 取滤液放入琼脂, 夏季要相对多放些, 冬季可少放些, 烧至琼脂全溶化, 再用纱布过滤, 然后在滤液中加入葡萄糖20g、麸皮20g、维生素3~4片, 充分搅拌均匀, 使其融化, 趁热分装入试管内, 塞上棉塞, 稍冷却即搁置斜面放在高压灭菌罐中, 在1.2~1.5pa压力下灭菌40min以上。灭菌后试管 (冷却) 直接放入接种箱内进行消毒灭菌, 然后移接母种。接种后3~5d检查一次有无杂菌产生。

4.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原种培养基的原材料主要采用小麦粒。先将干净小麦粒用温清水浸泡10h左右, 待小麦粒完全浸透后捞出, 用棉布擦干小麦表面水分, 装入玻璃瓶中, 瓶中间打一个直径2cm的圆孔, 用双层纸、线绳封口;灭菌消毒, 灭菌方法采用高压灭菌法, 在0.12~0.14pa压力下保持2h进行了灭菌。灭菌后在高压罐中闷10h。然后将瓶取出冷却, 放入接种箱内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有两种:一是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混合, 熏杀细菌, 消毒时甲醛用量为10ml/m3、高锰酸钾5g/m3。将甲醛倒入干净的罐头瓶内, 加入高锰酸钾轻摇, 密闭接种箱, 时间为12h。二是紫外线消毒:每次接种前将接种用具、培养基等放入接种室内, 然后开紫外灯进行消毒, 10m3的空间30W的紫外灯照射20~30min后, 关闭电源, 待数小时后进行接种。母种接原种时, 将一支试管母种划为4~6段, 弃去先端, 挑取菌块带上培养基移入菌种瓶内的培养基, 置于30℃~36℃恒温下培养菌丝, 长满瓶后即成原种。一般一支试管母种可转原种6~8瓶。原种移接栽培种时, 将原种挑取蚕豆大小的一块移于菌种瓶 (袋) 的培养基上, 置于30℃~36℃恒温下培养培养, 长满瓶后即成栽培种, 1瓶原种可以扩制成50~60瓶培种。接种后菌丝从表面自上而蔓延生长直到菌丝长满瓶。为了缩小菌种瓶内上下部位菌丝生长的菌龄差距, 可采用两点接种法, 即将菌种的1/2接种于培养基中央, 1/2菌种放在培养基表面。经过培养, 可使菌种瓶上、下菌丝同步向培养基中生长, 可提前3~5d菌丝长满瓶, 且使菌丝的生长势、菌龄较一致。

4.3 栽培料的配方与发酵

4.3.1 栽培料配方

干稻草65%、棉籽壳25%、麸皮5%、石灰粉5%。

4.3.2 栽培料选择与前发酵

稻草的选择:稻草选用隔年优质稻草, 要干透、无发霉, 呈金黄色。使用前将稻草在太阳下暴晒1~2d, 然后将石灰粉总量的1/3放入水池中浸泡12h, 用脚踏使其柔软, 充分吸足水分后, 捞起沥去从余水分, 覆盖塑料薄膜一夜。第二天进行堆积发酵。

方法:在离地面10~15cm架设竹、木或铁条的架子, 密度以不汛稻草为好。将浸泡好的稻草撒入总量1/3的石灰粉, 含水量为75%~80%, 一层草一层石灰粉, 拌均, 使每条稻草沾有石灰粉, 堆高1.5~1.7m、宽1m, 长度不限。堆要紧密整齐, 边堆边用手压实, 堆到1m时, 上堆踩一遍。将备好的铺料 (麦麸、牛粪、覆土泥) 放入中心, 再放上稻草, 堆到1.5~1.7m时, 再踩一遍, 每堆草为500kg。成堆后在料堆上盖无色塑料薄膜, 薄膜覆盖成屋脊型, 发酵2~3d, 堆心温度达50℃~60℃, 维持24h, 然后翻堆。翻堆保持75%~80%的水分, 如水分不足, 补充少许水, 继续发酵, 当温度再升50℃~60℃时, 再维持24h, 第二天拆堆种草菇。

4.4 栽培出菇管理

4.4.1 地面栽培

在遮阳网下的地面铺上一层肥土建畦, 畦长4m、宽1.5m, 将发酵的培养料趁40℃~45℃时, 均匀铺在畦面上, 一般厚15~20cm, 待温度降30℃~38℃时, 立即抢温播种。播种后覆盖塑料薄膜, 保温保湿。

4.4.2 发菌管理

发菌期间不淋水, 不需要光线。菇床料的中心温度34℃~36℃。适当掀起薄膜进行短时间通风, 防止料温过高, 菌丝徒长和菌床形成一层出不透气的菌膜, 扭结不了菇点, 影响产量。同时防止杂菌和害虫滋生。

4.4.3 出菇阶段管理

当出现菌蕾时撑起塑料薄膜, 待菇长呈花生米大小, 再揭去薄膜。根据情况每天喷水1~2次。喷水不能直接喷在草菇上, 要喷向空中, 慢慢降下雾点, 也可以在地面上撒水, 保持菇堆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

5 采收

杨树林地套种细柱五加栽培技术 篇3

细柱五加[Eleutherococcus nodiflorus (Dunn) S.Y.Hu]又名五加, 为五加科 (Araliaceae A.L.Jussieu) 五加属 (Eleutherococcus Maxim) 植物[9,10], 其干燥根皮为中国传统中药五加皮, 习称南五加皮, 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利水消肿等功能, 用于风湿痹病、筋骨萎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等症的治疗[11]。细柱五加为多年生灌木, 植株高度在2 m以下, 属于典型阴生植物, 人工栽培需要遮荫处理[12]。因此, 在杨树种植初期, 选择林分郁闭度合适的杨树林, 充分利用空闲地表套种细柱五加, 第2年起可产细柱五加鲜根皮1 500~2 250 kg/hm2, 细柱五加产值达到12万~18万元/hm2,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江苏盱眙试种成功后, 迅速推广至江苏南京、淮安、大丰等地,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带动了一批种植经营户参与, 现将其套种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林地准备

1.1 杨树林地选择

林分郁闭度0.4~0.6, 树龄4年以下, 坡度小于20°, 杨树栽培株行距以6 m×6 m为宜。土层厚度大于50 cm, 砂土至轻黏土, 以褐土为宜, 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6%, 土壤p H值5.0~7.2, 无常年积水。

1.2 修剪和间伐

按0.4~0.6的林分郁闭度进行杨树林地的选择和修剪。选择胸径大、树干直立、树冠大且开展、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 修剪和间伐掉胸径小、树干弯曲、生长不良的植株。修剪和间伐适宜时期为11月至翌年3月。

1.3 整地做床

1.3.1 整地。

10—11月中旬或翌年2月至3月上旬, 将林下杂草拔除, 挖去杂木, 将落叶集中堆积做肥料用, 拣除枯枝和石砾、石块并集中堆放到种植区外。翻地深30 cm, 小于3 cm粗度的根系可刨断, 大于3 cm粗度的根系应予以保留。

1.3.2 做床。

床宽4.5 m, 床高10 cm, 南北走向, 床长视杨树种植南北长短变化情况而定, 东西边缘距杨树0.75 m作为床间步道。做床后向床表面均匀撒入工厂加工生产的高效生物鸡粪450 kg/hm2, 或农家肥37.5 t/hm2, 再翻土10 cm深, 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2 细柱五加繁殖

2.1 嫩茎扦插

以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扦插为宜。扦插材料为二年生或三年生的细柱五加枝条, 剪成10~15 cm长的小段, 枝条下端用刀削成斜面, 将枝条下端用200~500 mg/kg吲哚-3-乙酸 (IAA) 浸泡24 h[13], 或1 000 mg/L吲哚丁酸 (IBA) 速蘸10 s[14], 或1 000 mg/L NAA速蘸10 s[15], 插前浇透水, 插后轻按插条基部, 随扦插淋水, 使插穗与基质紧密集合, 每日定时浇水。扦插的基质为河沙和红土的混合基质, 需做无菌处理, 先用清水淋洗, 再用高锰酸钾500倍液喷淋, 用量为2 500~3 000 m L/hm2, 扦插完成后, 再喷高锰酸钾500倍液, 用量为1 000 m L/hm2, 之后每10 d喷1次。20 d后减少喷水量和次数, 结合浇水, 每隔10 d喷施1次0.2%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

待扦插苗长至20~25 cm, 根部长出大量3~8 cm长的须根时, 可移植至腐殖土、珍珠岩比例为3∶1的营养土中, 保持土壤湿润、光照充足, 利于扦插苗的健壮和旺盛生长, 直至大田移栽。

2.2 压条繁殖

三年生以上的细柱五加可产生分生枝条, 在春季萌芽后, 新梢长至10 cm左右时进行压条繁殖。压条时应选取母株新梢较多的蔓条, 并在母株旁挖15~20 cm深的坑, 施入复合肥 (15-15-15, 总养分≥45%) 10~15 g/穴, 将当年新生枝条固定压入穴中, 先培土5 cm厚, 将枝条竖直向上, 当枝条长至15~20 cm时, 再培土与地面平齐, 秋季时将枝条剪离母株, 挖出成一独立新株。

3 细柱五加栽植

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移栽适宜期。株行距为35 cm×35 cm或50 cm×50 cm, 先挖10~15 cm深的种植坑。细柱五加种植材料为扦插苗, 保持根部湿润, 浸冷水中24 h, 根系舒展摆放于坑内, 回土踩实, 栽植后浇足水, 确保植株成活。

4 栽后管理

苗木定植后, 6—8月除草3~4次, 使苗木不受杂草侵害, 确保杂草不与细柱五加争肥和挤占生长空间。小草可用手工拔除, 根系发达的杂草可用锄头沿细柱五加行间除草, 注意不要伤到细柱五加植株, 铲除的杂草可平铺于床表。遇过分干旱的季节及时安排浇水。6月、9月及翌年3月在植株旁5 cm处挖4~5 cm深的坑, 向坑内撒入复合肥 (15-15-15, 总养分≥45%) 450~750 kg/hm2。

5 虫害防治

5.1 五加木虱

成虫在床表落叶和土壤中越冬, 翌年4月开始活动, 5月上中旬产于叶片正面主脉两侧, 5月中旬若虫卵孵化并蛀到叶肉或嫩茎表皮内吸汁液, 被害部形成大小不等虫瘿和瘿瘤, 导致叶片脱落, 影响新梢生长。生产上应在6月中下旬摘除带有瘿瘤的叶片和新梢;若虫期喷洒1.2%苦参碱乳液1 000倍液防治。

5.2 蚜虫

4—6月, 蚜虫聚集在嫩叶、嫩芽上吸食汁液, 致使叶片失去营养而枯萎, 新梢萎蔫。生产上应将尿素、洗衣粉、水按4∶1∶100比例配成药液或40%乐果乳油2 000倍液喷洒于植株上。栽种后于翌年6—9月进行修剪, 剪除生长不良、病黄枯死的枝条, 结合除草、追肥、灭虫管理, 以促进植株营养生长。

6 采收和贮藏

林地栽培 篇4

试验地位于阿城区坪山镇周围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地中, 落叶松人工林郁闭度为0.6左右, 林龄17年, 林下灌木、杂草很少 (盖度﹤5%) ;樟子松人工林郁闭度为0.5左右, 林龄20年, 林下灌木、杂草盖度达10%左右。两林地面积为2亩地。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培养料装袋。

以柞木为主的阔叶树木屑77%、麸20%、糖1%、石膏1%、白灰1%为培养料, 装入17厘米×33厘米的折角高密度基乙烯袋, 填料8厘米左右, 将打孔木棒插入料中, 然后在木棒四周继续填料, 分层稍压实, 填料至距袋口18厘米, 将木棒小心旋出, 使料袋中形成一予留孔穴, 捏紧袋口, 套上套环, 塞上棉塞。

2.2 灭菌、接菌。

料袋摆放在转铁筐内, 进行常规常压灭菌, 冷却后选择洁白、粗壮、生长快、均匀的二级菌种接种, 每瓶二级种接30个料袋。

2.3 菌丝培养。

菌袋竖放培养架上, 袋间略有间隙。待定殖吃菌后, 再呈品字型交叉横叠, 前期培养温度28℃-30℃, 后期降至24℃-25℃, 适当通风换气, 40天后增加光照, 再经过10-15天, 达到菌丝生理成熟。

2.4 成耳培育。

首先进行消毒:菌丝生理成熟后, 将菌袋封口, 浸入0.2%托布津。0.3%来苏儿或0.2%高锰酸钾溶液中, 反复浸数次, 进行菌袋表面消毒, 待药液沥干后, 用刀片在袋表面切∨字型口, 规格3厘米×3厘米, 这样密割孔产耳小而厚重, 受市场欢迎, 尽量不伤袋内菌线, 然后将菌袋置于林冠下潮湿地面, 架上罩丝膜帆布保湿, 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湿度15℃-20℃, 如湿度不够, 可适当浇水, 数天后穴口长出幼嫩粒黑色耳基, 一周左右, 幼耳逐渐展开呈绣球状。此时, 每日雾状喷水3-4次, 仍保持相对湿度85%-90%, 温度15℃-20℃, 每次喷水后, 马上打开罩丝膜帆布, 进行通风, 至耳片上见不到反光的水膜为止。随着耳片生长展开, 增加光照, 在光照达1250lux时, 才能形成优质黑亮的耳片。耳片每天扩展0.5厘米左右, 大概7-20天幼耳成熟。

2.5 采耳。

当耳片全部舒展成熟, 覆面出现少许白粉层, 说明已散袍子, 停水一日, 使耳根收缩。待耳边收缩时采收, 采收时不要损伤菌袋和出耳口, 将耳根采净, 采后停水一周, 以利菌丝恢复。如遇雨天需遮蔽, 保持相对空气湿度80%-85%, 10-20天左右第二茬幼耳重新形成, 参照前述成耳管理方法, 进行第二次成耳培育。

3 试验结果和效益分析

成本和经济效益:

3.1 在1亩樟子松和1亩落叶松人工林林地中, 各坐袋料1.5万个, 平均每个带料产干耳30克, 2亩人工林地可产黑木耳900公斤。

3.2 每个袋料成本0.50元, 2亩地用工费15000元, 按市场价格每公斤黑木耳60元计算, 2亩林地袋料培育3万袋黑木耳产值为5.4万元, 扣除用工用料成本, 每年可获纯利润3.9万元。

4 结论

在林冠下无论从事哪种林下经济的经营活动, 首先考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人工经营林地栽培木耳生产, 就是利用森林具备涵养水源, 林内空气、地被湿润, 适宜木耳生长, 同时减少喷浇水次数, 大大节约成本;同时注意:保持生产环境的卫生 (清除料袋周围杂草等) , 并且不定期喷洒适量的托布菌等消毒药物进行消毒。此经营技术可利用和推广, 进而充分利用人工落叶松和樟子松林林地, 以便发展和壮大林下经济事业。

摘要:人工林林地食用菌栽培是林区非木材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管护经营好现有人工林资源条件下, 在林地上栽培食用菌, 获取一定经济效益, 是管护经营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 我们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坪山镇附近周围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中进行了林地黑木耳栽培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营造良好课余环境下一篇:多囊卵巢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