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栽培

2024-08-16

促成栽培(共7篇)

促成栽培 篇1

山药是武穴市传统特色经济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在2000hm2以上, 是武穴市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正常情况下, 一般667m2山药产量为1250~1750kg, 在武穴市上市期为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为不断挖掘山药增产增收潜力, 延长上市期, 我们进行了山药大棚促成栽培试验, 现将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山药主产区的余川镇松山咀村钟金贵家山药田进行。供试地土壤为沙壤土, 前茬为水稻。供试山药品种为武穴本地掌状山药, 山药种子为农户自留的本地扁形种, 于2011年3月4日播种, 按厢宽1.6m (含沟宽0.3m) , 每行栽5株, 株距0.35m的密度播种 (5953株/667m2) 。底肥于播种后3天在种块旁边穴施, 667m2施45%复合肥50kg, 于7月11日追施45%复合肥30kg。病虫防治选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25%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药5次, 喷施时间分别为7月8日、7月23日、8月11日、8月30日、9月16日。试验田间除草1次、抗旱灌水2次。大棚保护地处理, 山药播种前1天盖大棚膜, 3月31日后, 晴天揭大棚膜通风多次, 6月12日揭大棚膜, 播种后4天盖地膜, 5月2日揭地膜。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大棚保护地大棚膜和地膜双层覆盖栽培和露地栽培 (CK) 2个处理, 保护地栽培处理设1个大棚, 大棚长20m, 跨度宽3.2m, 棚内分2厢, 拱顶高1.6m, 露地栽培处理小区长20m, 宽3.2m。除大棚保护地和露地栽培方式差异外, 其它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均一致。

1.3 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山药田间的土壤温度、出苗、大田生长和实产情况, 土温测量土壤10cm处深度土温, 出苗情况每小区每次调查50株, 计算出苗率, 大田生长情况以每次田间观察后语言性描述为主。为研究山药保护地栽培的早熟高产性, 分4次不同时期采收, 每次每处理采收30株测量实产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情况

田间调查, 5月2日大棚内发现出苗3株, 棚外未出苗;5月18日棚内出苗率为36%, 棚外出苗率为2%;6月7日棚内出苗率为96%, 基本齐苗, 棚外出苗率46%;6月26日棚外部出苗98%, 基本齐苗。6月24调查叶片数, 棚内单株平均叶片数为36.5片, 棚外单株平均叶片数为19.2片;7月26日调查叶片数, 棚内单株平均叶片数为43.3片, 棚外单株平均叶片数为38.2片。7月15日, 8月6日田间观察, 发现棚内长势较棚外长势旺, 藤茎攀爬较棚外高, 叶片较棚外多, 叶色稍深。

从结果看, 大棚保护地栽培出苗比露地早15~20天, 齐苗早19天, 这可能是大棚内土壤温度比棚外高, 山药种块萌动发芽早, 故出苗早。另外, 棚内地上植株比棚外长势旺, 前期因棚内出苗早, 植株生长发育期也较早, 故叶片比棚外多得多;到中期植株生长基本稳定后, 棚内植株发育较好, 整个生长期表现出生长势比棚外要旺。

2.2 土壤差异

从表1看, 棚内土壤温度比棚外高, 平均高3.6℃, 到3月底, 温差最大, 达5.1℃, 到4月中、下旬以后, 温差在2℃左右。由于盖棚膜, 提高了棚内土壤温度, 促进了山药前期生长发育。

2.3 不同时期产量情况

从表2看, 不同时期棚内比棚外667m2增产193~286kg, 平均667m2增产239.75kg, 9月下旬与11月下旬2次测定时, 棚内比棚外表现增产幅度差不多, 667m2增产190多kg, 平均增13%, 10月2次测定, 棚内比棚外表现增产幅度最大, 667m2增产280多kg, 平均增18.5%。可能是山药产量前期形成较慢, 但保护地山药植株发育期较露地早, 故产量形成早, 比露地高, 10月是产量形成高峰期, 保护地山药因出苗早, 生长发育早, 块茎形成高峰期来得早, 故10月相比, 增产最明显, 增产幅度最高, 到11月下旬以后, 山药块茎产量基本形成稳定, 因保护地植株长势比露地旺, 生长发育好, 故产量要高。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 山药采用保护地栽培, 能明显促进山药早出苗, 提早15~19天;同时, 可增强山药植株长势, 提高产量, 增产13%以上, 如提早在10月上市 (正常武穴市山药上市期一般在11月下旬到次年元月) , 增产效果更显著。

日光温室草莓促成栽培技术 篇2

关键词:草莓;促成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3003502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B

1 建棚整地

1.1 建棚

要选择地势开阔、干燥、背风向阳、东西南三面没有遮阴物的地方。大棚要坐北朝南,东西延长。一般南北间隔大于南侧棚高的2倍,东西间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保留3~4 m通道。尽量避免重茬地建园,若重茬种植时,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具体做法是:在6月下旬,将日光温室内的土壤深翻并灌透水,上面盖一层地膜,然后密闭温室40 d以上,利用夏季地膜下的高温消灭土壤病害,同时杀死害虫和杂草种子。

1.2 整地做垄

一般在8月初开始整地做垄。在土壤表面每667 m2撒施优质有机肥3 000~5 000 kg和氮磷钾复合肥100 kg,然后深翻。推荐采用南北向做垄,垄面宽30~35 cm,垄沟底宽25~30 cm,垄沟深25~30 cm。做好垄后浇水踏实。

2 定植

促成栽培要选择休眠浅的优良草莓品种,如章姬、红颜、甜查理、丰香、女峰等。苗木要健壮,即具有成龄叶片5~7片,新茎粗度1.0 cm以上,苗重30 g以上,没有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根系发达,叶柄粗短,叶色浓绿。

定植的适宜时期为8月下旬到9月上旬,最好使用假植苗和带土团移植苗,使用裸根苗宜适当提早定植。要求每垄面定植2行,株距15~20 cm,行距25 cm左右,每667 m2定植0.8万~1万株。在定植时,幼苗弓背应朝向垄的外侧,使将来的花序伸向垄沟内,以促进浆果着色、减少果实病虫为害和便于果实采摘。

3 扣棚时期及地膜覆垄

扣棚的时期是在草莓的顶花芽完成分化之后,此时外界最低气温已降到8~10 ℃。河北省中南部一般在10月中下旬开始扣棚。推荐使用紫色的聚乙烯长寿无滴膜,能够促进草莓秧苗生长和促进浆果着色。

一般在扣棚10 d之后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日光温室内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抑制杂草生长。在覆盖地膜前,要先去除秧苗的老叶和垄上杂草。将地膜铺到垄面草莓植株上,然后在每株草莓秧苗上面打孔,将草莓秧苗轻轻提到地膜上。操作时要尽可能减小打孔面积,同时注意减少叶柄折伤。提苗完成后,要轻轻拉展地膜,使地膜紧密贴在土垄上。要求覆盖后地膜能将土垄两侧全部包裹住,并能覆盖一部分沟底。

4 温湿度调控

各时期适宜温度为:生长期白天28~30 ℃,晚上12~15 ℃;开花期白天23~25 ℃,晚上8~10 ℃;果实生长期白天20~23 ℃,晚上6~8 ℃。扣棚前期外界气温比较高,主要是防止晴天中午温度过高。随着外界气温降低,在晚上要关闭通风口,并加盖保温被。遇到连续的雾霾或阴天,棚内最低温度低于5 ℃时要在棚内安装临时加热设备提高棚内温度。

大棚内空气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50%。相对湿度超过80%花粉不能散开,应通过增加通风、覆盖地膜、采用膜下灌水施肥送药熏蒸等防治病虫害的方式降低空气湿度。

5 水肥管理

大棚草莓土垄的土壤湿度以保持最大持水量的60%~90%为宜,一般根据土垄含水情况每隔10~15 d浇一水。采用膜下微喷或滴灌方式少量多次供水,避免将水溢到垄沟内。根据经验,一般可在晴天上午卷起保温被后,查看草莓植株的幼嫩叶片边缘是否吐水。如果幼嫩叶片边缘吐有大量水珠,表明草莓根际土壤含水量适宜;如果幼嫩叶片边缘没有或者很少吐有水珠,基本可判定草莓需要浇水了。

大棚草莓生长期长、产量高,对肥料的需求量也大。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追肥。一般在顶花芽现蕾后开始第1次追肥,以后每隔15~20 d追肥一次。追肥时随着浇水每667 m2施入氮磷钾冲施肥5~10 kg。在浆果接近成熟采摘时,追肥要注意加大钾肥的用量,以增加浆果含糖量。

6 植株管理

在新生叶片逐渐展开后,原来的叶片会慢慢老化,要及时摘除老叶。一般每株保留5片左右的健壮叶片即可。在生长期发现病叶要及时摘除。旺盛生长的草莓植株会出现许多腋芽,每个植株选留2个方位较好的粗壮腋芽,其余的腋芽全部掰除。对草莓植株抽生的匍匐茎也要及时摘除。在第1朵花开放前疏花,一般大型果保留1、2级花序的花,根据植株长势少量保留第3级序花;小型果保留1、2、3级花序的花。疏果应该在坐果后,发现病虫果、畸形果应及时摘除。在草莓挂果较多时,要尽可能使浆果在土垄侧面地膜上单独摆放,也可以在土垄侧面钉木桩拉起绳子或搭起细竹竿,把花序架起来,使浆果悬空生长。采摘后的残存花序要及时去掉,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新花序的抽生。

另外,还应注意防治病虫,可选择抗病品种和无病苗木;温室大棚连年种植时一定要进行土壤消毒;施入的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要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各元素肥料合理搭配施用,避免氮肥过量;做好温度和湿度的调控,避免棚内湿度过大;及时摘除病叶和老叶,清理病株并深埋或集中烧毁。在做好以上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病情和虫情测报工作,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草莓冬暖大棚促成栽培技术 篇3

一、大棚建造

选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p H值在5.5~6.5的地点建棚。大棚以东西向为最佳。大棚长度与跨度应依地形特征决定, 以便于管理和降低造价为前提。一般长度为50~80米, 跨度为7~8米。大棚一般采用短后坡式结构。脊高2.8~3.2米, 后坡长1~1.5米, 后墙高1.8~2.2米, 厚0.5米, 墙外培土0.5~1米。棚前0.7米处挖深0.5米、宽0.8米的防寒沟, 沟内放碎草, 上面盖土压实。

二、品种选择

目前, 适于冬暖大棚促成栽培的草莓品种主要有弗吉尼亚、宝交早生、丰香、全明星、哈尼等, 但经品种对比试验看出, 弗吉尼亚为鲁中南地区的首选品种。因该品种具有休眠期短, 生长势强, 抗病, 果实硬度高, 耐贮运, 果个大, 色泽好, 自花授粉能力强, 畸形果比例小等特点, 很适合在该地区栽植。

三、整地与施肥

栽苗前半个月要完成整地与施肥, 一般每亩施优质腐熟圈肥3000~5000千克、磷酸二铵30~40千克、硫酸钾15~20千克。

深翻土壤, 使肥土充分混合, 整平压实后做高畦, 畦宽90~100厘米, 畦高20~25厘米。如土壤墒情差, 栽苗前还要灌水造墒。

四、栽植及栽后管理

冬季保护地栽培的草莓在山东以9月上中旬栽植为宜。为尽早达到丰产效果, 应提前对草莓进行假植, 即在7月中下旬, 将壮苗从母株上分离出来, 选肥沃的土壤进行假植, 直到分化出花序后再向棚内移栽。栽前要剪除老叶、病叶、匍匐茎, 剔除小苗、病弱苗和根系损伤严重的苗。一般每畦栽两行, 行距视畦面宽度而定 (一般25厘米左右) , 株距13~17厘米, 每亩栽苗8000~10000株。栽植深度掌握“浅不露根, 深不埋心”。栽植时应注意将苗子的弓背朝向沟道一侧, 以使花序着生在同一方向。一般一穴一株, 随起苗随栽植, 栽后2~3天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

栽后要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但在覆盖棚膜前10天或排水较差的土壤一定不要大水漫灌。待苗返青后, 要及时锄草松土, 并喷施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2~3次。地面覆盖地膜可提高地温, 防除杂草, 避免将来草莓果实沾带泥土。覆膜最好选用黑色地膜。覆膜前须松土除草一次, 有条件的可在畦上草莓行间铺设滴灌管道, 以利旱时供水, 防止大水漫灌导致降低棚内温度, 减小棚内草莓病害发生的几率。

五、扣棚及扣棚后的管理

草莓大棚的扣棚时间大约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棚膜应选用无滴消雾型聚氯乙烯 (PVC) 膜, 以增加棚内光照, 降低棚内湿度, 减少大棚草莓病害的发生。

1. 叶面喷肥

草莓为浅根植物, 根系的吸收功能相对较差, 再加上草莓从移栽到开始结果, 生长期很短, 但需要养分数量很多, 所以除了要在栽植前施足基肥外, 还要在草莓生长期间通过叶面喷肥予以补充养分。一般每隔7~10天对叶面喷施一次0.2%~0.5%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 叶面施肥要尽量避开花期, 以免影响授粉。

2. 温湿度控制

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草莓的花芽分化, 温度过高易使花芽分化的过快而致质量低劣;温度过低又易影响花芽的分化速度。所以棚内最高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下。如白天温度过高, 要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以不低于6℃为好, 如遇温度过低, 要及时加盖草苫保温。扣棚后应控制浇水, 严禁大水漫灌, 以免降低棚内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引发草莓病害。如确需浇水, 应通过地膜下草莓行间的滴灌管进行, 浇水要选晴暖天气的中午进行, 以防棚内温度骤然降低, 影响草莓正常生长。

3. 人工补光

初冬季节光照不足, 可采用电灯照射补光, 特别遇有连阴天气, 更应进行补光。补光的方法是在棚的跨度中间横向每隔4~5米安装一个150~200瓦的白炽灯泡, 灯泡距地面高度1.5~2米, 傍晚盖草苫后照明3~6小时。

4. 摘除匍匐茎和老叶

扣棚后, 每天要巡视检查, 发现新长出的匍匐茎及老叶、病叶要及时摘除, 一般每株仅留功能叶10~12片, 以利通风透光。

5. 预防病害

扣棚后, 因棚内温度高, 湿度大。极易诱发草莓褐斑病、灰霉病等病害, 防治时除及时通风外, 可适当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 50%速克灵800倍液或用速克灵烟剂熏蒸等方法进行防治。

6. 几项增产措施

(1) 授粉。草莓虽属自花授粉植物, 但人工授粉可以使草莓的果个增大, 畸形果减少, 达到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草莓授粉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合理搭配授粉品种, 一个棚内可栽植2~3个品种, 互相授粉;二是人工辅助授粉, 在花期通风, 或扇风, 借微风传粉, 人工点授 (即用毛笔或软毛刷蘸取已采集的花粉轻轻涂抹已开放的草莓花序) 也可;三是放蜂, 即在每个大棚内放置一个蜂箱, 利用蜜蜂的采蜜过程进行传粉 (喷药时要将蜂箱搬出) , 但要注意在通风窗处加钉纱网, 防止蜜蜂飞出棚外。

(2) 赤霉素处理。赤霉素有促进生长、打破休眠和提早成熟的作用。喷洒时要重点喷心叶, 喷雾要细、要匀, 喷后要把棚温略微提高, 促使顶花提前开放。喷赤霉素时一定要掌握好时间, 应在扣棚保温后至花蕾出现30%前进行喷施。过早, 容易把腋花芽变成匍匐茎, 过晚则起不到促花、促果的作用, 相反只能促进叶柄旺长。尤其要注意不要超量喷施, 一般第一次喷施赤霉素的浓度为10毫克/千克, 第二次为5毫克/千克。

促成栽培 篇4

露地草莓应选择交通方便、地势较高、灌排方便、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旱茬地种植,尽量不用冷茬水田后茬。结合整地做畦施足基肥,移栽前半个月,667平方米(1亩)施腐熟鸡粪300公斤、三元复合肥80~100公斤。

二、品种选择

宜选用早熟、丰产、优质的半冬性品种,如“宝交早生”等。

三、适期定植

一般10月上旬移栽,株距21~23厘米、行距60厘米,667平方米栽5500 株。畦两边距墒沟各留40厘米空幅用作插架和走道。

四、大田管理

1.覆盖地膜:覆盖地膜可防止泥土沾污鲜果,提高草莓果实商品性;保持土壤水分,促进根系发育;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地膜覆盖前,要摘除老叶、枯叶,清除田间杂草,追施一次速放氮肥。盖膜时间应在除草追肥后7~10天进行,一般在1月中旬左右覆盖地膜。2月下旬~3月上旬破膜,方法是:在草莓苗上部开小孔,将草莓苗露叶,随后将田间地膜压实,贴近表土。

2.搭架上膜:3月上旬及时用竹竿等搭好小拱棚架,随后覆盖普通薄膜,4月初揭膜,晴天早揭晚盖,阴天不揭膜。

3.化学除草:大田草莓定植后,667平方米用氟乐灵125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洒田面,随即耧平,使药土拌和。

4.追肥:盖地膜前667平方米用尿素20公斤,开花盛期667平方米用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开塘穴施。

5.喷施保花保果剂:在初花期、盛花期、坐果初期,667平方米用草莓王子25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洒,可结合防病治虫一并进行。

6.覆盖遮阳网:草莓坐果中后期,产量开始下降,此时气温较高,影响进一步开花坐果,应及时覆盖遮阳网,方法是:在小拱棚架上搭建一层透光率70%的遮阳网,并用土压实。同时要及时进行叶面喷肥,可用1%的尿素液或0.5%的磷酸二氢钾液,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

7.病虫防治:虫害主要有蜗牛,可667平方米用灭蜗灵1.5~2公斤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施于田中防治。病害主要有菌核病、灰霉病、蛇眼病等,可选用600倍百菌清液、1000倍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液喷施防治。

西安地区草莓促成栽培技术 篇5

1 6月

以清洁田园为中心。一是彻底清理前茬作物秸秆、枯枝、病残叶,并集中销毁,降低病虫基数;二是拆除棚膜,深翻土壤,高温晒垡,杀菌洗盐[1,2]。

2 7月

以土壤熟化和消毒为中心。一是施农家肥60~75 t/hm2、生物腐熟剂适量,深翻30~40 cm,熟化耕层土壤;二是结合整地,使用化学农药,如多菌灵、福美双、敌克松、高锰酸钾、重茬克星、绵隆、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等,杀灭有害病虫;三是关闭天膜地膜,高温闷棚20~30 d。

3 8月

以前期准备和科学定植为中心。一是重视底肥,即施毒死蜱或辛硫磷颗粒剂75 kg/hm2、平衡型三元复合肥450kg/hm2、过磷酸钙600 kg/hm2、活性菌肥或微生物肥适量,精细旋耙。重茬田块,化肥用量按比例降低1/3,农家肥不足地块,在垄面条施膨化菜籽饼2 250~3 000 kg/hm2;二是垄向规划,即垄向同大棚走向,垄距90 cm,垄面45~50 cm,垄沟26~30 cm,垄高以品种而定(最少30 cm以上);三是选苗定苗,即选用四叶一心期秧苗,叶片肥厚,叶色稍淡,根茎粗壮,根茎部的一次性根多,无病虫感染;四是适期定植,西安地区一般在8月20日前后,平均气温低于23~24℃,持续10~15 d,按照适期偏早的原则,最迟在9月上旬结束;五是科学定植,即提前1~2 d将垄和沟浇透水,秧苗弓背朝外,根系横卧舒展,深不埋心,浅不露根;六是合理密植,即每垄栽2行,株距15~25 cm,定植9万~12万株/hm2;七是促进缓苗,即定植后立即浇透水,一直保持土壤湿润,直到秧苗中午不萎蔫为止,缓苗后,垄面见干见湿;八是预防病虫害,即定植后第3天,叶面喷施药肥混合液(苗菌敌+代森锰锌+磷酸二氢钾),7 d后2次叶面喷施药肥混合液(世高+丙森锌+植物动力2003+磷酸二氢钾),防治炭疽病[3,4]。

4 9月

以培育壮苗为中心。一是秧苗整理,即扶正根系,弓背定向,查漏补缺,去病换弱;二是植株管理,即摘除老叶、病叶和匍匐茎,保留3~4片完好功能叶,中耕垄面1~2次;三是促进花芽分化,即结合中耕,在垄中间沟施磷钾型复合肥150 kg/hm2,控制氮肥和水量;四是预防病虫害,病害以防治炭疽病、白粉病为主,药剂选用福星、世高、味鲜胺、使克等治疗性杀菌剂和代森锌、丙森锌、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叶面喷施。地下害虫蛴螬和根结线虫,分别选用毒死蜱和敌百虫药液,对着芯部喷淋或灌根。叶部菜青虫、红蜘蛛、蚜虫等害虫,选用吡虫啉、阿维菌素、毒死蜱等叶面喷施。也可同时加入植物动力2003,或碧护,或爱多收,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合理搭配,现配现用[5]。

5 10月

以促进花芽分化和授粉为中心。一是植株开始现蕾时,结合浇水,追施尿素60~75 kg/hm2;二是现蕾盛期,顺垄沟追施三元复合肥300~375 kg/hm2,随后覆盖黑色地膜(地膜只盖到高垄的两肩部);三是覆膜保温,即当日平均温度在15~16℃时,覆盖大棚三防膜,随即浇水,前3 d保持两边通风;四是温湿度调节,即白天28~30℃,最高不超过35℃,夜间12~15℃,最低不低于8℃,第一花序分化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五是熏棚防虫,即下午关棚后,用敌敌畏乳油对水喷走道,晚上熏蒸一夜,第2天及时通风换气;六是放置蜂箱,即熏棚数天以后,于花期前7 d,大棚放入蜜蜂15~30箱/hm2;七是应用赤霉素防止休眠,即覆膜保温后,配制6~8 mg/kg赤霉素药液喷淋生长点;八是病害防治,即当花蕾第1朵花露白时,开始预防灰霉病,选用速克灵、施佳乐、扑海因、异菌脲、磷酸二氢钾、爱多收或芸苔素内酯等肥药混合液,间隔7~10 d,连续喷2~3次。

6 11月

以肥水管理和温湿度调控为中心。一是当70%草莓果实呈拇指大时,借助水肥一体化系统,随水追施氮钾型复合肥105~120 kg/hm2,连续追施2次,间隔10~15 d。二是再次应用赤霉素,即当第1茬果转白,第2茬果现蕾,心叶长到3~4 cm长时,对着生长点喷淋5~6 mg/kg赤霉素。三是防寒保温,即现蕾前白天26~30℃,夜间12~18℃。现蕾期,白天25~28℃,夜间10℃,不可超过13℃。开花期,白天22~25℃,夜间8~10℃。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若夜温低于5~6℃时,加盖二棚膜至三棚膜,尽量维持棚内夜间温度在5℃以上。四是疏花疏果(多级花序品种,在疏花时只留前3级花序,单花序品种,前2级花序不疏花。前期留5~7个果,后期留3~5个果)。五是病害防治,即花期以防治灰霉病为主,膨果期以白粉病为主,药剂依次选用速克灵+医用青霉素+医用链霉素+碧护、异菌脲+福星+爱多收+磷酸二氢钾、施佳乐+微补果力+磷酸二氢钾,间隔期10 d。若遇连阴雨天气,选用腐霉利、百菌清、硫磺等烟剂防治。

7 12月至翌年1月

以水、肥、气、热、害协调管理为中心。一是保温防寒,即果实膨大期,白天20~25℃,夜间6~8℃。果实采收期,白天20~23℃,夜间5~7℃。随时收听气象预报,当灾害天气来临,棚内温度降至0℃时,及时采取保温增温措施,严防冻害。二是人工补光,即安装植物补光灯600~750个/hm2,灯高1.8 m,每天补光5 h(17:00—22:00)。三是水肥管理,即果实始收期、盛收期,随水追施高钾型复合肥各1次,每次60 kg/hm2,间隔8~10 d。四是换气补气,即适时通风,排出有害气体。棚内悬挂二氧化碳气肥,冲施生物有机肥,补充棚内二氧化碳。五是病虫害防治,以灰霉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和蓟马为主。白粉病选用双苯环唑水分散颗粒剂、嘧菌酯、醚菌酯等药液交替叶面喷施。灰霉病选用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药液交替叶面喷施。蚜虫选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毒死蜱、苦参碱水剂、三氟氯氰菊酯乳油等药液交替叶面喷施。红蜘蛛选用阿维菌素乳油、灭蝇胺可湿性粉剂等药液交替叶面喷施。蓟马选用多杀菌素乳油、甲维盐乳油、阿维菌素乳油、啶虫脒乳油等药液交替叶面喷施。

8 翌年2—5月

以控温防旺管理为主。一是温度调控,即随着春季气温逐步回升,中午尽量控制在30℃以下,当外界最低温度稳定通过7~8℃时,昼夜通风;二是肥水管理,即追肥以磷钾型复合肥为主,土壤水分见干见湿;三是应用抑制剂控制营养生长,即若苗子有徒长迹象时,选用多效唑或矮壮素,叶面喷施;四是病虫害防治,参照12月至翌年1月的工作方法。

9 注意事项

一是保护授粉蜜蜂。每次施药时段,将蜂箱移出棚外,待药味散尽放回原处。二是精配营养液。膨果期追肥,每次追施复合肥120~150 kg/hm2,浸泡7 d后,再二次稀释成0.2%营养液,同时加入一定量微量元素肥,匀速注入滴管带内。三是植株调整。全生育期多次整枝,应摘除老叶,保留4~5片功能叶;摘除病叶和匍匐茎;摘除多余侧芽,每株保留健壮侧芽1~2个。

参考文献

[1]陈一飞,路河,刘柏成,等.日光温室草莓立体栽培智能控制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3(增刊1):184-189.

[2]纪开燕,郭成宝,童晓利,等.设施草莓立体无土栽培的主要模式与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6):136-138.

[3]张豫超,杨肖芳,苗立祥,等.三种草莓立体栽培架型及生产性能比较[J].浙江农业学报,2013(6):1288-1292.

[4]邢文鑫,赵永志,曲明山,等.草莓立体栽培概况[J].河北农业科学,2011(7):4-7.

园林植物促成及抑制栽培技术探析 篇6

1.1 长日照处理

一定时间的长日照处理能促进长日照植物开花或延迟短日照植物开花。实践证明, 光照强度100Lx具有完全日照作用, 因此一般采用60~100W的白炽灯作为人工补光的光源。光源置于植物上方1~1.5m高处, 灯间距1.8~2m。根据园林植物对开花光照的反应特点, 可选用彻夜补光、延长光期、暗期中断、间隙补光、交互补光等多种处理方法, 目前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延长光期法和暗期中断法。

1.1.1 延长光期法。

在日落后或日出前进行一定时间的人工补光, 使光期延长到该植物的临界日照时数以上。生产中多采用日落后通过人工补光延长光照时数。

1.1.2 暗期中断法。

在暗期中间时段 (午夜) 给予一定的时间人工补光 (0.5~4h) , 将暗期中断, 使连续的暗期时数短于该植物的临界暗期, 可以有效抑制短日照植物开花, 如使菊花延迟到次年春节期间开花。

1.2 短日照处理 (遮光处理)

用黑色聚氯乙烯薄膜等遮光材料进行遮光处理, 缩短日照时数, 增加暗期, 使日长短于植物的临界日长, 可以促进短日照植物开花, 抑制长日照植物开花。该方法普遍应用于菊花、一品红、蟹爪兰等的促成栽培。

2 温度处理

2.1 低温春化

对低温通过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的植物给予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 (2~10℃) 使其通过春化阶段, 可在非自然开花季节开花。低温处理时间及处理温度因种类、气候条件、预定花期而异。如:2~5℃冷藏郁金香球茎可促进开花。

2.2 低温延缓生长

人工降温延长休眠植株的休眠期以达到延长花期的目的, 如:杜鹃置于1~3℃冷室培养可延迟花期7个月以上;紫藤可延迟6~7个月。注意降温应逐渐进行, 需根据预计开花日趋确定停止低温处理。

2.3 增温催花

冬季增加温度可促进植株生长, 提前开花。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 包括已通过春化的露地植物, 如:三色堇、桂竹香、石竹等。注意温度要逐渐升高, 一般夜温15℃左右, 日温25℃左右, 加温初期应每天向枝叶喷水, 防止过度失水影响植物生长。

2.4 休眠调控

2.4.1 打破休眠期。部分园林植物种子可以通过一定时间

的低温处理打破休眠期, 如:樱属等大部分园林植物种子具有休眠特性, 经2~3个月3~5℃低温层积处理可有效打破休眠。通常对高温休眠的种类, 如郁金香、风信子、仙客来等用5~7℃低温处理种球可打破休眠促进开花。相反, 某些园林植物可用高温打破休眠, 常用水浴法, 即将植株或其部分浸入30~35℃温水中, 处理一定时间可能解除休眠。

2.4.2 诱导和延长休眠期。

利用不同温度贮藏 (常用低温) 诱导和延长园林植物休眠期, 使花木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休眠状态, 以延迟栽种时间, 达到推迟开花的目的。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花期是促成和抑制栽培的新手段, 现已应用于生产的有赤霉素、多效唑、乙醚、萘乙酸、脱落酸等。其中赤霉素应用效果最为显著, 也最为广泛。

3.1 打破休眠

用10~500mg/L GA3浸泡24~48h可打破休眠。

3.2 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

赤霉素可代替低温的作用完成春化作用。例如:用10~100mg/L赤霉素涂抹、快浸、喷洒花蕾、生长点或整个植株可促进开花。

3.3 抑制开花

矮壮素、三碘苯甲酸、萘乙酸等对开花有抑制作用。例如:用50mg/L萘乙酸处理处理未花芽分化的菊花、每3天1次, 进行50天即可延迟开花半个月;用三碘苯甲酸0.2%~1%或矮壮素0.1%~0.5%处理植株, 能显著延迟花期。

4 结语

总之, 在促成及抑制栽培的实际工作中, 各种处理措施相结合调控花期的效果更加显著, 同时也说明了上述各种因素间相互协调, 可以更好的发挥调控作用, 值得广大园林工作者继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宋喜文, 马洪升.控制花期技术及其在园林植物上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0)

[2]崔东俊, 卢玉珠, 周月凤.园林花卉花期控制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10 (5)

菜用短梗五加小拱棚促成栽培技术 篇7

1 园地选择

1.1 适应的地形地面

房前屋后、野外平地、林木郁闭度在0.3以下的南向缓坡疏林地下均可选用。

1.2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宜为砂壤、轻壤及中壤;土层厚度应大于30 cm;土壤结构为单粒及团粒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大于5%。

1.3 不宜选用的地块

过于黏重土壤、低洼地、过陡的坡地、石砾石块含量过高的地块均不宜选用, 如选用宜预先进行合理改造。

2 整地做畦

2.1 清杂, 施肥, 翻土

清除地表杂草、杂树, 刨除根系, 掘出石块。地表施农家肥45 t/hm2, 翻土深25 cm, 使粪与土充分混合[2]。黏重土壤应加沙改良, 较低洼地需挖排水沟和修筑高台。

2.2 做畦

平地按南北方向做低畦, 畦宽1.2 m, 畦长10~25 m, 畦埂高8~10 cm, 畦埂宽20 cm。林下坡地顺坡或横坡均可做畦, 坡度应小于10°, 畦缘距树木根颈应不小于30 cm。

2.3 畦面消毒

向畦面施撒五氯硝基苯和辛拌磷, 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 施用量均为120~150 kg/hm2。

3 苗木栽植

3.1 选用壮苗

选用三年生、地径达到1 cm以上、具8条10 cm以上根系、茎上芽眼饱满的苗木。

3.2 栽苗时期

10月下旬茎上叶片掉落后或4月上中旬进行栽苗, 以春植为主。

3.3 栽植株行距及密度

为尽早获得较高产量, 株行距应适当小些, 过几年再掘出另行移植[3]。一般应为20 cm×20~30 cm, 每1 hm2地块按实际用地7 500 m2计算, 则栽植密度为166 500~249 750株/hm2。若苗木价格过高, 可适当减小密度, 株行距为30~35 cm×45cm, 栽植6.75万~8.25万株/hm2。将苗木植于畦内, 以南北行向为主。

3.4 栽植方法

植苗前剪去过长根系, 苗根于冷水中浸泡24 h, 使其充分吸水。从远处购运来的苗木应对根系挂泥浆。按株行距挖深、宽均为8~10 cm的坑, 将根系舒展放于穴内, 不可窝根。植后立即向畦内大灌水或浇水, 使浸湿畦表30 cm。

4 畦地管理

4.1 及时铲除杂草

植苗后第2年扣拱棚。前2年及以后几年, 畦地发现杂草应及时铲除, 确保苗木不受杂草危害[4]。

4.2 灌水

生长季遇过分干旱应及时安排浇水或灌水, 秋末冬初灌足水, 采收前3 d浇灌1次透水, 以使茎叶长势柔嫩。

4.3 施肥

茎叶采收后的第2~3天, 顺床向在相邻2行间开一条深5~8 cm的沟, 向内施干化生物鸡粪7 500 kg/hm2。也可施入农家厩肥45 t/hm2。

4.4 平茬

11月初或扣拱前3 d, 对一年生枝贴地表留2~3 cm平断, 以促发茎枝及提高茎叶产量。

5 扣拱膜与温湿度调控

5.1 扣拱膜的时间、方法

2月25日至3月5日, 以粗度为1.5 cm以上的紫穗槐、花曲柳等为架棍, 顺床每隔1 m架一支棍, 入土深度10 cm, 拱架高0.5~0.6 m。向拱棍上扣覆厚度较大的白色塑料布, 两侧、两端用土或砖块压实, 既防漏风, 又防被风揭开。一般植苗第2年开始覆膜。

5.2 温度调整

扣拱膜第1~5天, 白天温度控制为5~7℃, 夜间不低于2℃;第6~10天, 白天温度为10~12℃, 夜间不低于5℃;第11~20天, 白天温度为22~28℃, 夜间不低于15℃。升温不可过快, 否则萌芽不整齐, 芽梢瘦细。为使拱棚内在夜间能够达到温度要求, 应在傍晚日落前用草帘或棉布遮盖搭棚, 白天太阳初出时应及时揭开覆盖物, 以便及时升温。如有降雪或沙尘浮于膜表, 需及时扫落[5]。每一阶段白天和夜晚的温度都应按要求调控, 温度过高应揭帘降温, 温度过低应升温。

5.3 湿度调控

拱棚内土壤含水量和相对湿度要尽可能严格控制。视土壤湿度情况, 每4~5 d于清晨揭开覆盖物, 向畦面喷洒或灌入晒过的水, 使土壤始终保持较潮润的状态, 浸湿畦表20cm深。一般土壤含水量 (砂壤、轻壤) 应为20%~30%, 畦表过于潮湿也影响土温, 土壤过分干旱则影响植株正常萌芽生长[6]。拱棚内相对温度应控制在80%~85%, 湿度过大时及时通风换气。

5.4 撤拱棚

采收后5~10 d, 外界气温已达到13℃以上, 应撤去拱棚。

6 病虫害防治

6.1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黑斑病和煤污病。黑斑病于5月下旬开始发病, 发病严重时, 叶片焦枯、畸形, 早期落叶, 连续阴雨有利于病害蔓延与危害。五加煤污病一般于7月始发病, 叶片表面布满黑霉层, 严重时看不见绿色叶片, 导致提早落叶, 树势极度衰弱。

防治时以农业防治为主, 秋季落叶后及时清扫园地, 将落叶和修剪下的枝梢集中烧毁。初发现黑斑病, 及时喷80%大生M-45 800倍液, 7~10 d喷1次, 连喷2~3次;发现煤污病喷20%速灭杀丁2 000倍液混50%多霉灵1 500倍液, 每10~15 d喷1次, 连喷2~3次。

6.2 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刺蛾、蜡蝉、蝼蛄。刺蛾主要是咬食叶片, 发生多时将植株吃成支杆。蜡蝉形成若虫刺吸嫩叶、嫩茎, 可使树势衰弱、枝条枝死。蝼蛄主要危害一至二年生苗木根系, 可咬断幼根, 使植株死亡, 但三年生以上植株无大影响。

防治上应在冬初结合枝梢平茬清扫落叶并集中处理。发现叶片害虫, 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喷25%灭幼脲3号乳油1 200倍液。如发现有地蝼蛄, 可用90%晶体放百虫原药1 kg加炒熟的玉米面100 kg, 充分拌匀后撒于植株根部或畦埂上, 能达到诱杀效果。

7 适时采收

7.1 采摘时期

扣拱膜后的第70~80天, 当嫩茎长度达到20~30 cm, 叶半卷未完全展开时为最佳采摘时期。

7.2 采摘方法

用手指贴嫩茎基部折断, 其基部应留2片叶片, 以利于生长季再萌发二次梢, 实现壮梢养根。如不留叶, 则可能造成植株生长衰弱甚至烂根死亡。采摘时可先摘粗茎, 过几天再采上次留下的茎, 一般需7~10 d采摘完毕。对二次梢及三次梢原则上不能再采摘, 以利于养树, 否则当年的生长及下年的产量、质量会受到影响。

摘要:总结菜用短梗五加小拱棚促成栽培技术, 包括园地选择、整地做畦、苗木栽植、畦地管理、扣拱膜、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 以期促进短梗五加在当地的推广栽培。

关键词:短梗五加,小拱棚,促成,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娥.短梗五加栽培技术[M].丹东:丹东科技出版社, 2006.

[2]延廷林.中草药栽培技术[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0.

[3]辽宁抚顺市林业局.林地经济植物[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4]郭晓凡.短梗五加播种育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5) :119.

[5]刘娥, 郭军, 戴文佳.短梗五加丰产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 2010 (7) :191-192.

上一篇:数字PI控制器下一篇:学科竞赛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