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生理

2024-06-28

栽培生理(共4篇)

栽培生理 篇1

葡萄属葡萄科 (Vitaceae) 葡萄属 (V atas L.) 植物, 起源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 品种繁多, 分布广泛[1], 是国内外广泛栽培的果树之一[2]。通常高温、干旱、水涝、低温及栽培条件都能影响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对葡萄逆境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胁迫、水分胁迫、高温胁迫和盐胁迫[3,4,5,6]等, 但是对栽培条件引起的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报道。

有机栽培就是在葡萄栽培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 不使用任何有害农药和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而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进行除草和防治害虫, 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一种栽培技术[7]。常规栽培在栽培过程中喷施各种化学农药 (如除草剂, 杀虫剂等) 和各种激素 (如乙烯, 脱落酸等) 。本文测定了‘巨峰’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中SOD、POD、CAT几种酶的活性, 以明确有机栽培对巨峰葡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2014年在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现代农业园区的葡萄连栋大棚内进行。选生长势基本一致的3年生巨峰葡萄作为试材, 成熟期在7月下旬, 种植在单棚长75 m、棚宽5 m、顶高3.5 m的大棚内, 平棚架式, 栽植2行, 株行距为1.5 m×2.5 m。有机栽培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有机基质进行, 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膨大剂、化肥和农药, 而按常规栽培模式进行。各处理间设置隔离行, 以防干扰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 重复3次, 每个处理5株葡萄。分别在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在枝条的相同位置开始取叶片, 用冰盒带回实验室, 贮于-80℃超低温冰箱, 备用。

1.2 叶片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叶绿素的测定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提取法, 参考孙俊宝[8]的方法;SOD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法[9];CAT的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9];MDA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9];POD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9]。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作图, SSPS 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显著分析[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 在开花期, 2种栽培条件下叶绿素含量相差不大, 到转色期有机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能是因为对照组受到农药胁迫叶绿素的含量有所下降[11]。

2.2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2.1 有机栽培对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由图2~4可知, 葡萄叶片的SOD的活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有机栽培组, 原因可能是对照组在栽培过程中喷施了化学农药, 农药造成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受到破坏而导致自由基的产生, 过剩的自由基可引起或加剧膜脂过氧化作用, 从而导致植物体内SOD、POD和CAT活性的升高。

2.2.2 有机栽培对MDA活性的影响。

从图5可知, 对照组从转色期开始MDA的积累量明显下降, 而且低于有机栽培, 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 讨论

叶绿素作为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色素分子参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其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光合功能的强弱, 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 因此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植物受胁迫的程度。如从杀虫剂对植物的毒性影响来看, 杀虫剂能导致叶绿素含量的下降, 据Perona等人报道, 乐果等杀虫剂可以导致Anabaena PCC7119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12], 本文中经测定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 这可能是由于常规栽培过程中喷施的化学农药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

SOD、POD、CAT等酶类是细胞抵御活性氧伤害的重要保护酶系统, 它们能在逆境胁迫时清除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以及阻止或减少羟基自由基形成[13,14,15]。正常情况下, H2O2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 其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本实验中, 测定得常规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的SOD、POD和CAD酶的活性大于有机栽培, 可能的原因是常规栽培因使用各种化学农药等与有机栽培相比对植物是一种逆境胁迫, 在胁迫条件下会使H2O2积累, 从而诱导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启动, 从而使上述几种酶的活性升高。

MDA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 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 对膜和细胞中的许多生物功能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 并参与破坏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15]。实验研究表明, 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MDA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 可能是因为常规栽培的葡萄果树喷施了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化学药物, 如喷施的脱落酸等催熟剂, 而此催熟剂可以减少丙二醛 (MDA) 的含量, 提高了抗氧化系统能力[16,17]。李长宁等在研究甘蔗抗旱性时指出, 外施的脱落酸可以使细胞内的MDA的积累得到一定的缓解[18];张治安等[19]在玉米上的研究发现, 喷施6-BA可以使玉米穗位叶片中的MDA含量明显降低, 说明6-B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 减少细胞内溶物质外渗, 延缓细胞衰老进程, 从而达到延长叶片功能期。

摘要:为探究有机栽培对巨峰葡萄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别对‘巨峰’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中SOD、POD、CAT几种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 有机栽培条件下的葡萄叶片的叶绿素和MDA的含量高于对照, 而SOD、POD、CAT几种酶的活性则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 有机栽培对巨峰葡萄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有机栽培,葡萄叶片,生理生化指标

栽培生理 篇2

关键词:七叶一枝花;栽培基质;光合特性;生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S567.23+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216—04

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为百合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在我国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分布。七叶一枝花药用价值大,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疮毒、毒蛇咬伤等。随着科学和医药技术发展,社会对七叶一枝花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以七叶一枝花为原料开发的一系列中药、中成药、美容产品及其他附属产品也越来越多。目前,有关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薯蓣皂苷的分离及结构鉴定、皂苷含量、黄酮含量、黄酮提取工艺、种子萌发、组织培养、成分、微量元素等方面。刘艳辉等研究发现,七叶一枝花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好体外抑制肝癌细胞的活性;田启建等将人工栽培七叶一枝花的物候期划分成出苗期、伸长期、展叶期、开花期、结实期、枯死期、萌芽期、越冬期等8个时期;孟繁蕴等对七叶一枝花同属植物重楼进行了引种驯化和繁殖研究;杨永红等对滇重楼种子中氨基酸和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有关栽培基质对七叶一枝花光合、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因子综合影响,不同栽培基质有不同的透气性和持水、持肥能力,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植物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栽培基质质量。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栽培基质处理对七叶一枝花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研究适宜七叶一枝花生长发育的栽培基质,为其人工种植和引种驯化提供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1.1.1试验材料 以生长一致的3年生七叶一枝花为试验材料。

1.1.2仪器设备 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美国基因公司);T5新世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80-2型离心机(江苏省金坛市中大仪器厂);DHG-9140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驗设备有限公司);AR124CN型电子天平[奥豪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1.2试验处理

将长势一致的3年生七叶一枝花移栽到20 cm口径的塑料盆中,60 d适应性培育后进行试验。试验设置5种栽培基质,分别为壤土、沙土和牛粪(质量比1:1)、壤土和牛粪(质量比1:1)、腐殖土和沙土(质量比1:1)、壤土和腐殖土(质量比1:1),分别记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处理V,测定处理后10、20、30 d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蛋白质(Pro)含量、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ug)含量。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选取10~15株七叶一枝花,不同处理间栽培管理技术相同。

1.3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光合特性测定 采用TJT-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七叶一枝花叶片的光合特性。测定指标有: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选择在晴天9:00—11:00进行测定,测定时保持叶片自然着生角度和方向不变。

1.3.2生理特性测定 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丙二醛含量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AVOVA分析;采用Excel软件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2不同栽培基质对七叶一枝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2.2.1不同栽培基质对七叶一枝花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蛋白质是植物生命代谢活动的重要物质,是植物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2可知,不同栽培基质处理下,七叶一枝花蛋白质含量不同。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下七叶一枝花蛋白质含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30 d时处理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18.83 mg/g),处理Ⅳ的蛋白质含量最低(12.56 mg/g)。在处理时间内,蛋白质含量增幅由高到低为处理Ⅲ>处理I>处理Ⅱ>处理Ⅴ>处理Ⅳ。含有沙土栽培基质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说明七叶一枝花不适合在沙土中种植。

2.2.2不同栽培基质对七叶一枝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由表2可见,不同处理问七叶一枝花叶绿素含量不同。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30 d时处理Ⅲ的叶绿素含量最高(3.36 mg/g),处理Ⅳ的叶绿素含量最低(1.81 mg/g)。试验结果表明,将牛粪掺入壤土处理后,显著提高了七叶一枝花叶绿素含量,添加适量有机肥能改善土壤营养,这与冯晓英等用适量无机肥配施烤烟能增加叶绿素含量的研究结果一致。

nlc202309031608

2.2.3不同栽培基质对七叶一枝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可溶性糖是植物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当植物处于不利环境时,机体可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来响应环境。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处理Ⅱ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在30 d时处理Ⅲ、Ⅰ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4.68、4.57 mg/g,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而处理Ⅳ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2.99 mg/g),试验结果说明沙土不利于七叶一枝花的可溶性糖积累。

2.2.4不同栽培基质对七叶一枝花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植物在不利条件下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生丙二醛,其含量多少反映膜脂过氧化及膜伤害的程度。由表2可知,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各处理的MDA含量有差异,在30 d时差异显著(P<0.05),处理Ⅳ的MDA含量最高(0.032 6μmol/g),处理Ⅲ的MDA含量最低(0.014 4μmol/g)。

3結论与讨论

3.2不同栽培基质对七叶一枝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因子综合影响,不同栽培基质有不同的透气性和持水、持肥能力,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影响因子。徐守真等研究认为,适量施肥能有效增加怀地黄脱毒苗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速率;李国英等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和土壤对红菜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同;曾黎明等研究认为,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转化酶活性,提高鲜薯、淀粉产量。本研究表明,在试验时期内,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七叶一枝花蛋白质、叶绿素、丙二醛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蛋白质、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Ⅲ,最低的是处理Ⅳ,说明将适量牛粪加入壤土的栽培基质适合七叶一枝花的生长。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丙二醛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最低的是处理Ⅲ,处理Ⅱ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说明用沙土掺入腐殖土或壤土的栽培基质不利于七叶一枝花的蛋白质、叶绿素、丙二醛含量积累,这与张银丽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郭水良等的研究结果相反,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综上,适宜七叶一枝花生长的栽培基质是壤土和牛粪(质量比1:1)。

本研究仅对影响七叶一枝花生长发育的栽培基质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影响七叶一枝花生长发育的其他因子,如土壤pH值、内源激素以及各因子问的交互作用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栽培生理 篇3

1.1 花性分化与调控研究

五味子为雌雄同株植物, 雌花数量是决定经济产量的主要因素, 在生产中由于雌花分化比率的不稳定性, 常常造成大小年现象, 稳产性极差。因此, 研究其花性分化的诱导时期, 并对其花性分化进行调控, 促进五味子雌花分化, 对五味子栽培具有积极意义。

1.2 地下横走茎研究

在五味子生产栽培中, 五味子地下横走茎的生发育与地上茎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它会造成对地上部的营养竞争, 引起树势衰弱及雌花分化比率降低, 严重影响栽培的丰产稳产性。在生产管理中,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铲除, 增加了生产成本。通过研究地下横走茎形成及发生机理, 可在生产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为调节其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对五味子栽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振兴 (2010) 研究了五味子地下横走茎、根、及地上茎形态解剖结构和不同节位腋芽亚显微结构的差异, 对地下横走茎的形态发生进行了系统观察, 并通过对内源激素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揭示了五味子地下横走茎发生发育与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1.3 叶片光合生理研究

目前关于五味子光合生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节位及不同架式叶片光合作用的比较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 认为第5节以下叶片的光合能力明显低于其以上节位, 说明该区域与其以上节位在生理基础上存在较大差异, 不利于花芽分化。在研究不同架式五味子光合特性时, 认为棚架五味子由于架面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 光能利用率高, 叶片的光合速率高于篱架栽培的五味子。

1.4 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

1) 土壤肥力是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 通过土壤肥力测定可为五味子栽培合理选地, 对提高总花数、产量和改良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徐宁等 (2010) 通过研究不同施肥方法和肥料配比, 会对土壤中的高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五味子产量。

2) 有研究表明花芽分化前喷施一定浓度的稀土可有效促进五味子成花, 提高总花数, 彭威 (2010) 认为高浓度稀土处理对提高总花数量效果最佳, 同时硼肥能有效调节雌雄花比例。也有研究表明硒元素在五味子中培植转化的富集效应是很明显的。徐海军等 (2010) 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五味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五味子苗木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吸收和利用存在明显差异, NH4+-N和NO3-N对五味子幼苗生长有显著的联合效应。

3) 栽培条件下土壤的养分对作物的生长及药用价值有重要影响, 分析土壤的主成分将会指导我们科学施肥,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金星华等 (2011) 测定了延边地区五味子种植基地土壤养分指标, 认为种植五味子土壤呈强酸性, 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 土壤全氮、微量中元素全钾、有效硼、锰、铁及有机质含量水平较高, 但50%土壤有效铜含量严重偏低, 10%土壤缺锌。也有研究针对五味子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进行了测定, 认为五味子对K有富积作用, 对Cu、Cr、Fe无富积作用 (李承范, 2010) 。

2 化学成分研究

1) 关于五味子的化学成分,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 已有大量报道。主要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多糖和苷类、有机酸以及脂肪油 (种子含38.8%、干果含4%) 、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黄酮、多种微量元素。

2) 木脂素类化合物是五味子中最主要的一类活性成分, 迄今为止, 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从五味子科中分离鉴定出两百种左右的木脂素成分, 其中关于五味子中已报道的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包括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

3) 挥发性成分也是五味子中一类主要成分, 包括倍半萜烯等32种成分。有机酸类主要有原儿茶酸、奎尼酸、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张兰杰、纪耀华、孟宪军等人分别从五味子中提取了不同含量的粗多糖, 高晓旭等人认为这些多糖具有降脂减肥等药理作用[17]。戴好富等人分别从五味子中分离出苷类等8种化合物, 认为这些化合物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 拮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耗氧量增加, 提高心肌耐氧能力, 减慢心率, 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3 开发利用研究

目前, 五味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医药工业、保健品与药膳、化妆品行业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四个领域。

在医药领域五味子已逐渐开发成五仁醇、五味子素片、护肝片、五味子糖浆、五味子配等中成药, 临床上应用的五味子剂型包括酊剂、糖浆、片剂、煎剂、丸剂、散剂、油乳剂、浸膏粉等。五味子除药用外还开发了系列食品和保健品, 如五味子果酒、果醋、果冻、果酱、五味子茶、果汁饮料、五味子浓缩汁、五味子羹、五味子啤乐等, 在国内外市场均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鉴于五味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大面积建立五味子的人工栽培基地, 提高五味子产量和品质将对五味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民, 王玉兰, 赵淑兰等.北五味子花芽分化与营养水平变化的研究[J].特产研究, 1998, (2) :6-10.

[2]宋金枝, 杨允菲, 夏广清等.北五味子花芽分化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 (7) :27-29.

栽培生理 篇4

1 生长点停止生长

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 二片子叶或几片真叶后没有生长点, 群众俗称“没头苗”。成株期发病, 第一或第二穗花后生长点停止生长, 有点类似“自封顶”, 但花穗之间间隔三片、二片叶, 而不是自封顶类型的间隔一二片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苗期低温或高温 (低于5℃, 高于35℃) 导致生理缺硼。苗期长势较弱的品种发生的几率略高。

2 出现少量自封顶

无限生长类型的番茄, 一代杂种从理论上讲应该是高秧无限生长类型, 但实际表现是介于高秧与低秧中间的高秧型。一般在第四穗至第五穗花之间经常只隔一片叶, 这是表现低秧的性状。有时也会出现第三至第四穗之间或第二至第三穗花之间只隔一二片叶, 这也是表现低秧的性状。但有个别植株表现为介于高秧与低秧的低秧 (自封顶现象) 类型。这种自封顶现象往往是育种时为了提高一代杂种的长势将父本或母本中的长势做了较大的提高, 使一代杂种较多地表现了父本或母本中的自封顶性状。这些自封顶植株是正常的杂交种, 其植株长势、抗性、果实硬度、光泽度均好, 请广大菜农在种植时注意不要误认为是杂苗而拔除。春提早、秋延后三至四穗摘心栽培, 对于少量的自封顶植株就不必再人工摘心。越冬及一大茬留6~10穗长期栽培, 对于少量的自封顶植株可留侧芽代替主枝持续生长, 在侧枝上形成的果实商品性好。

3 花数少、弱花、小花或一整穗花没有出现, 不易坐果

番茄花芽分化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在花芽分化期, 严重的低温寡照或35~40℃高温致使植株的营养状况很差时, 花芽分化会受到很大影响。影响最为严重时, 花芽分化会停止。若第一穗花分化终止, 就会出现主茎第十节出现第一穗花的现象。若只是第二穗花分化终止, 就会出现第一穗花与第二穗花间隔5片叶以上的特殊现象。影响严重时, 就会分化出生活力很弱的花朵来, 具体表现为花弱、花小, 不坐果, 用激素处理也坐不住, 个别坐住果也不发育, 形成豆果或僵果。影响较为严重时, 分化的花数少, 花略显小, 坐果没有正常花容易, 这种情况在2005年由于6-7月苗期高温, 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发生。当然, 苗期环境及营养条件非常优越时, 就会出现花芽提前分化的情况, 在主茎第五片叶出现了第一花穗。

4 畸形果、扁形果、幼果开裂漏籽

第二至六叶花芽分化期夜温长期低于8~12℃, 特别是长期处在5~8℃的状况下, 极易出现畸形果。有些番茄由于在遗传上果实属于高圆形, 纵向生长的力量与低温情况下形成扁形果横向生长的力量矛盾较大, 所以易出现幼果发育初期顶部开裂的现象, 也就是群众称的“裂果、漏籽”。在苗期氮肥过多、缺钙、缺硼、徒长、点花过重的情况下发生几率偏大。在华北、中原一带, 八九月播种的番茄, 翌年春季出现的第一、二、三穗果果形好、容易点花, 而第四、五穗畸形果、裂果、漏籽果较多的原因是第一、二、三穗花分化期 (二至七叶) 处在温度条件好的10月份, 而第四、五穗花分化发育期处在十分严寒的12月份和第二年1月份。以后的花会随着花芽分化期温度、光照条件的改善而逐渐好起来。缺钙、缺硼也是形成幼果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苗期开始直到果实采摘, 每10~15天喷施或浇灌300倍牛奶、豆浆, 对于降低幼果顶裂有重要作用。

5 果实偏小、僵果、豆果

出现果实偏小有以下原因: (1) 定植缓苗后, 第一次水、肥浇得过早或过晚。浇得过早, 营养生长过旺;浇得过晚, 营养生长过弱, 第二、三穗果实的发育因植株营养不足形成小果或豆、僵果。 (2) 密度过大, 肥力不足。越冬栽培每亩超过3000株, 由于冬季光照弱, 光合积累少容易形成小果。越冬栽培原则上每亩不超过2500株。 (3) 没有实行换头整枝。第四、五穗果实偏小的, 大多是由于第1~3层果实发育集中, 从而导致4、5层果实发育营养不足形成的。 (4) 畸形花点花时, 为防止幼果顶裂, 点花浓度降得过低, 或点花过晚, 致使激素不足, 容易形成僵果或小果。 (5) 有些年份或季节果实发育期光照过弱, 温度较低, 容易形成僵果或小果。

6 空洞果

形成空洞果有以下原因: (1) 促进坐果的激素使用的过早, 浓度过重。 (2) 第三、四层果实空洞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一、二层果实发育较快, 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不能满足三、四层果实发育而形成的。建议换头整枝, 加强肥水管理。 (3) 上部果实出现空洞果实大多是营养不足所致, 应改善光照, 加强水、肥、温度管理。 (4) 使用了果实膨大剂, 但光照弱, 温度低, 植株的营养状况不能满足果实膨大的需要。 (5) 夜温过高, 植株徒长, 光合产物不能顺利地运输到果实中去, 也可引起果实空洞。

7 显网果 (网纹果、网筋果)

绿果时果肉网纹明显, 成熟时果肉较软, 果皮较薄, 有时从外面可以看到种子。形成原因是苗瘦弱老化, 苗龄长, 秧子弱, 果实膨大期严重缺水。长势弱的品种出现显网果的几率高, 一旦出现显网果较难恢复。

8 叶片发黄

叶肉发黄, 叶脉仍然是绿色的, 系生理缺镁造成。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低温阶段, 由于地温低, 根系的吸收功能受到影响, 不能吸收镁所致。在植株坐果较多、根系衰老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生理缺镁。解决办法是叶面喷硫酸镁;坐果前增大叶面积, 以增加根系生长量;提高土壤温度, 促进根系吸收。一般来说, 生理缺镁引起的叶片黄化对果实发育影响不很大。

9 叶片扭曲, 蕨叶状

一般发生于两个时期, 一个是在定植后第一穗花开花以前, 植株叶片扭曲, 原因是番茄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时促进坐果的内源激素水平比较高造成的;另一个多半发生在第三穗果实以上花穗点花后, 上部叶片呈蕨叶状。其原因是下部果实发育需要较多的营养, 而迫使上部叶片正常生长需要的营养倒流向下部果实, 使叶片自身发育受到了影响, 发育成扭曲状;也与点花激素浓度大有关。以上两种现象切莫误认为是病毒病。解决办法是加强植株营养, 增加光照, 喷施叶面肥, 冲施钾肥, 降低点花激素浓度。

1 0 果实部分发黄

【栽培生理】推荐阅读:

生理特征10-14

生理代谢10-17

生理参数05-27

生理模型05-30

生理条件08-12

生理基础08-29

人体生理08-31

生理问题09-01

生理反应09-03

叶片生理09-04

上一篇:总体布局下一篇:社区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