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实践教学

2024-06-28

社区实践教学(精选12篇)

社区实践教学 篇1

摘要:目的 针对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校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180人和社区护理人员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护生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 实验组护生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护理实践, 对两组护生的考试成绩、社区护理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成绩和护理实践成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护生通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各项能力提升以及总满意度,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社区护理人员的带教愿意率为71.67%, 对照组为43.33%,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可以为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实践提供场所, 可以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 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专业教学是为社区护理等医疗机构培养更多护理专业人才, 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提高护生护理技能, 积累护理实践经验。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为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提供了保障。本文就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校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共180人和社区护理人员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8人, 女生82人, 年龄19~25岁, 平均年龄 (20.3±1.3)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5~56岁, 平均年龄 (35.4±2.2) 岁。实验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7人, 女生83人, 年龄20~25岁, 平均年龄 (21.5±1.4)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6~55岁, 平均年龄 (36.5±2.3) 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本组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 由选取的该社区卫生机构的60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带教。主要带教内容: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实验组: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护理实践。包括以下方面: (1) 通过社区居委会, 在护理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2) 在社区医院或门诊中心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3) 选择一些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护生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护理人员带领下进行相关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4) 与政府合作,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基地, 对护生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护生, 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均由护理人员带教, 带教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护生考试成绩、社区护理教学实践效果、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1.4 评价标准

护生考试成绩评价: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理论考试内容为社区护理学相关知识, 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则是对学生的护理技能逐项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情况、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情况、护理实践能力提升情况等。问卷调查回收率100.00%, 有效率100.00%。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评价:采用调查问卷对其带教意愿进行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研究中两组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护生考试成绩分析

两组护生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护生通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各项能力的提升以及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2.3 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调查结果

实验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对照组为43.33%,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3) 。

3 讨论

在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中, 对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1]。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加强护理专业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是护理职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护理教学发展, 需将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当前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学生社区护理技能明显提升, 其为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也得到提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加重, 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势在必行[2]。在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 为了更好地针对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技能进行培养, 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或基地, 而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护理实践的机会[3]。本文针对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发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立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为护生提供实践场所, 在护理实践中锻炼护生各方面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践基地在护生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社区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实践带教意愿较高, 实践基地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而社区卫生机构护理人员的带教愿意率为43.33%,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有助于社区护理专业培养更多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相关服务功能, 进而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带教素质。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完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设施, 合理安排学生护理实践时间, 可使学生有效进行社区护理实践。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 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社区护理专业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可以帮助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成为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4~10]。本次研究中,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社区护理实践的学生, 其社区护理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实践的护生, 且实践基地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果显著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的护生。

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提高护生成绩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效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各项能力及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因此, 应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萍, 刘秀娜, 罗羽, 等.我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97-98, 105.

[2]孔令磷, 鲍翠玉, 陈蒲宾, 等.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改革[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2) :61-64.

[3]Carter K F, Foumier M, Grover S.Innovations in communitybased nursing education:transitioning faculty[J].J Profession Nurs, 2005 (3) :167-174.

[4]孔令磷, 鲍翠玉, 涂丽娟, 等.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6) :697-698.

[5]廖晓春.护理专业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4) :633-634.

[6]陈军, 姜丽萍, 蔡福满, 等.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探索[J].护理研究, 2007, 21 (11) :1022-1023.

[7]曾华.西宁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8) :70-72.

[8]吴云霞, 孟繁铭.浅谈社区护理与护理教学中“情商”的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2) :53-54.

[9]陈晓玲, 王爱琴, 许天亮, 等.高职高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2 (2) :206-207.

[10]马锦萍.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3, 11 (10) :868-869.

社区实践教学 篇2

班 级:2012级行政管理一班

姓 名:开赛尔·阿吾提

学 号:20121548

一、参观目的1、进一步了解城乡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文化、治安、建设设施等,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巩固社区管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组织能力,达到锻炼及完善自己的目的,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参观概况

参观地点:

三、参观内容

1、听取相关社区委员会领导关于社区的现状、成员职务安排、社区事务处理程序的讲解。

2、进行社区居委会、警务室、服务站、医疗站等的参观。

3、总结社区概况及探讨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四、社区概况

长城小区

我们在戴老师的带领下,去了长城小区进行了参观活动。接待我们的是长泾社区居委会车主任,他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社区的大致概况,他分别带我们去参调解委员会观了群众工作站、信访工作室、居民代表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四点半学校、便民服务厅、创先争优办公室、老年康复训练室等,该居委会进行党员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长城社区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居民自治模式。长泾区是一个商业性的住宅区,业主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单位,彼此间互不相识。长城社区是莱阳境内比较规范正规的优秀社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工作服务体系。该社区的社区服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青少年权益保护、失业登记、纠纷调解、妇女信访接待法律援助服务、社区妇女维权联系点职责、社区内交通车辆及事故处理等相关社区服务。

五、社区居委会及服务站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

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其具体表现有:(1)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如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社区消防安全等,这些都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这些工作是带有政府行政行为的,必须具有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2)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目前各居委会内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子,有治安责任人、计划生育责任人等,这些项目的责任人都是居委会的主任。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有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派发,动不动就要居委会签责任状。(3)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居委会规模的设置滞后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二)社区参与严重不足

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三)资金不足,资源“整合”不力

社区服务资金的严重短缺。目前,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其具体表现形式为直接的财政专项拨款、无偿提供场地、设施和税收减免等。二是社会捐助资金投入,这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资金来源。三是有奖募捐基金投入,这成为我国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四是社区服务的自身积累。由于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自身积累能力相当弱小,积累的资金数量也十分有限。五是社区自身积累的投入,由于各个社区所拥有的资源有明显的差异,因而这部分投资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社区内可供服务的资源分散。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实行,社区内单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资源,主要用于自己单位内部使用,虽然随着管理体制的转移,一部分资源和职能己经归属社会,但是长期

形成的思维惯性决定这种归属是一种不完全的归属。因此,加强社区资源整合也是当前社区服务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社区居委会及服务站存在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明确社区组织的权力和义务 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

(二)社区成员要树立社区参与的新理念

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建设社区,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区,也即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增强社区活力、培育社区归属感等活动,使居民与社区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和谐有序的平衡关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社区成员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参与。社区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序空间,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参与泛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没有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在丰富的物资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谈不上社区与人的和谐发展。所以社区成员树立参与的新理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1、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保证居委会独立性和群众性的前提。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即基

层政府每月、每年给当地居委会多少钱的资助,应该固定下来,不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改变,并且不与任何条件挂钩。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政府应该考虑赋予居委会接受社会捐助的资格,并对捐助居委会的个人、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国家和地方也可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资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同时,应该培育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当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其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这样一来,居委会的经费不但有了可靠保证,经费的来源结构将得到优化。

2、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

利用社区平台培养实践能力 篇3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就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又凸显其实践性取向,因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社区发展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社区这一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笔者认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最为重要,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

在国外,职业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综观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和加拿大推行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发现,这些教育模式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能依靠课堂的灌输来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积极而主动的活动来培养,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因此,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促使“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值得我们每一位高职教育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取向

社会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它是一个以协助个人、家庭、团体或社会发挥潜能、调整关系,解决或预防各种社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专业,非常强调实践操作能力。最初起源时,它的先驱特雷萨修女用的就不是理论,而是自己的双手,营造出一个爱的世界;在它发展早期,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在济贫、扶危、解困和救难方面的志愿者,从一开始它便是一种公益性的实践活动;而今天,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范围推行,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其实践性取向更为显著。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在一线从事专业化助人服务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具备人际沟通与处理技巧、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等多种方法的运用)、以及项目策划与运作等能力。而上述能力只有在介入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社工专业教育强调“在服务中学”的理念,要求“知、行、信”的统一,即学生只有经过助人服务的实践过程(行),才能内化社工价值理念(信),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知),积累实务经验,形成专业服务技能。

由此可见,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社工专业教育的必由途径,这就从专业教育方面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社区在社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

当前许多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这是非常好的趋势,但笔者认为,倘若仅仅关注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或实训室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将学生囿于校园之中,即便是最后一个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那也已经太迟了。社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保持与社会的接轨,保证学生经常性地与实际工作接触,这就要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平台,使学生能担任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然而,由于社工专业在大陆起步较晚,目前专业的社工机构还非常少,即便是上海,也仍然非常稀缺。在这样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拓宽视野,利用好社区这一宽广的平台,使其在社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在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的过程中,社区在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区在社会管理中只起“拾遗补缺”的作用,只有少数“无单位人”才与社区打交道,然而今天随着政府、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会转移,社区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包括老人、儿童、妇女、青少年、残疾人、失业人员、吸毒人员等等。社区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仅公共服务这一项就包括:社会救助、为老年人服务、就业再就业服务、未成年人教育,以及社区矫治、社区禁毒等。

上述社区发展的特点,无疑为社工专业教育带来很好的契机。社区众多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社区诸多的公共服务领域,为我院开设的诸如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公共危机社会工作等方向性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操作训练场所,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各种专业方法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社区问题,学生可以选用个案工作介入,也可依据群体特征开展小组工作,或开展整个社区的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均可以得到训练。

另外,目前社区工作者的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程度不高,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可以弥补专业性方面的欠缺,可以共同合作解决社区问题,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所以,社区这个平台,在社会工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四、如何利用社区这一平台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内实训室建设等多方面做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同时,也注意到仅仅依靠“小课堂”是不够的,必须使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我院积极探索社区这一平台的利用和开发,从大一进校就加以引导,学期中、寒暑假、毕业实习也都将专业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目前的利用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社区服务项目

社区服务项目的运作,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我院06级社工专业学生自去年起参与浦东新区人口计生社工项目的“蓓蕾关爱计划”(该计划旨在为单亲青少年构建社区支持网络),他们利用周末参与该计划的一系列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单亲青少年提供助学、青春健康教育、家庭治疗等服务。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成长迅速,从最初作为志愿者到现在独立承担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他们的工作表现也得到项目组的肯定,在今年第二届浦东社工节上,项目组派我院学生作为该计划的代表,在大会上面对专家学者和同行介绍发言,这样的锻炼机会是学校课堂难以提供的。

2.开展社区调研

在学期中,许多课程的实训项目就引导学生走进社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社区调研。如:《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等课程就要求学生实地调查所在社区,了解不同对象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课程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在寒暑假,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带着自身感兴趣的课题,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社区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情况”、“社区禁毒工作的开展情况”等等,走访社区居委会及居民,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调查方法,开展深入调研,了解社会,也为后期毕业论文的制作打下基础。

通过社区调研,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效提升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提供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服务是学生融入社区、为社区服务最便捷的形式,我院社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从大一进校就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将公益的精神化为实际行动。我院社工专业学生现有两大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敬老与助残,并且还自动自发地形成大二学长带领大一新生的良好氛围。我院06级社工专业部分学生作为“乐耆”志愿者,长期为浦东新区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小组服务,并结合志愿者服务收获的经验,带领07级社工学生在奉贤区庄行敬老院开展小组活动,得到好评;同时,还有学生作为“阳光之家”活动的志愿者,利用周末走访社区残疾青少年家庭,以个案的方法介入辅导。虽然刚开始难度很大,拒绝率很高,但学生并不放弃。团队成员经常交流经验,目前已与12个残疾青少年建立专业关系,正在运用专业方法进行辅导,其效果明显,学生颇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是我院社工专业教育利用社区资源较有特色的几个方面,其实,除了让学生“走出去”,我院目前还在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社区资源“引进来”,例如:让有经验的社区工作者向学生讲授“社区项目的开发与运作”;将学生生活园区作为“社区”来建设,设立“学生居民委员会”、“寝室楼社工站”等,请社区工作者指导建设思路等等……相信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模式,将成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如何构建这一模式,有效利用社区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社区中心设计实践 篇4

社区即一定数量的人口所生活的一定的地理区域, 人们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社区中心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娱乐、文化、社会事务的场所, 也是社区地方政府办公及开会的地方。社区服务中心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等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服务的场所。

2 项目简介

此项目建设基地位于南京河西新城楠溪江东街与嵩山路交界处, 基地西北方向为仁恒G53项目 (高层住宅小区) , 东侧为规划城市景观广场。基底呈规则的矩形, 建设用地面积为10957平方米。建筑功能为仁恒社区中心 (社区管理、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服务设施等) 、商业、老年公寓以及酒店式公寓等。 (如图1所示)

根据河西规划导则, 河西新城已建和待建建筑多数沿街布置, 保持沿街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本方案充分尊重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沿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布置, 呈“L”形布局。同时尽力促使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 丰富城市空间。图2为社区中心总平面图。

3 社区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又称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 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 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建筑和环境成为有机结合体, 使能源在建筑及其所处环境之中有序而高效地循环使用。遵循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形成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环境, 达到自然、经济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生态建筑的提出, 使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思想, 这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狭小的建筑空间追求景观空间最大化可能是建筑设计的最新趋势。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缺失加剧, 市民对绿化景观的渴望和亲近自然诉求明显。本方案基地位于仁恒G53项目东南侧呈矩形, 空间较为局促, 在建筑中引入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追求景观空间最大化, 是本案设计的关键因素。这个地块裙房分层了三个体块分布在南侧、西北侧和东北侧。三个裙房屋面均为屋顶花园, 建筑群之间通过底层架空, 二三层用人行桁架连廊将内院景观打通, 使得建筑布局做到窗窗有景, 步移景异。图3为本方案景观绿化分析。

4 交通设计

建筑交通的协调主要考虑综合体位置、周边路网、开发强度和综合体出入口的匹配程度。首先, 根据建筑综合体地理区位及使用性质研究综合体交通品质要求, 分析城市主要地方到建筑之间便捷交通联系的可能和需求。建筑的交通吸引和产生量对周边主要交通通道的冲击程度, 判断综合体建筑选址是否合适。如果选址合适, 还需要从周边路网整体出发, 研究周边路网对影响建筑体交通出入的路段及关键节点, 对这些路段及关键节点进行优化或调整管理措施达到不仅提高建筑体交通出入便捷, 又不影响城市的整体交通。

建筑内部交通设施平衡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 动静交通平衡, 综合体建筑内部的道路面积占建筑基地面积比例, 停车场面积和建筑物的面积、停车场的种类 (地下、地面、路边停车) 比例及时集中还是分散布置。 (2) 综合体是交通出行的端点, 以非机动车、不行为主的交通在综合体建筑内部交通占有很高的比例, 需要系统的研究其分配交通空间, 在道路设施和路权分配上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机动车道、人非混用车道) 进行合理平衡。图4为本方案动态和静态交通分析图。

4.1 动态交通分析

人行流线:由于社区中心主要人流来自西北侧仁恒G53住宅小区、西边嘉业阳光城小区、东边万科金域缇香小区等, 前往经济型酒店和老年公寓的人流主要从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的入口进, 净菜超市、社区中心和社区医疗卫生等入口的从入口广场内部人行景观可达到, 内外人流不互相干扰。建筑底层为方便到达各个功能分区, 局部底层架空。

车行流线: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的人行入口和车行入口分别独立设置, 满足城市规划对机动车入口设置远离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的要求, 同时避免人车相互干扰切车库入口就设置在入口处, 后勤车流从地块北部嵩山路进入, 避免了对地块南部人流主要出入口的干扰, 做到人车分流。

4.2 静态交通分析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主要采用地下停放, 同时结合地面景观设置少量地面临时停放处。机动车停车位共设置286个, 其中地面停放42辆, 地下停放244辆;非机动车停车处共设置1280量, 其中地面停160量, 地下停1120量, 符合南京市建筑物配停车设施标准与准则。

5 建筑空间分析

基地西侧与东南角的广场聚集人群并将他们引导至建筑群之间的步行商业空间, 建筑群二三层的桁架连廊与步行商业空间行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空间, 丰富行走在其中的人们的感受, 西侧的叠水与人行踏步将人群引导至屋顶院落。疏密的布局将嵩山路街角东侧的规划广场与步行商业街和基地西侧广场链接, 形成空间的渗透, 一直连接至仁恒社区西侧的住宅商业街, 这些开放的空间共同组成了一种层层递进的空间秩序。图6为建筑空间分析

6 建筑形体

本案充分尊重城市规划, 建筑沿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呈“L”形布局。同时尽力促使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 丰富城市空间。本案将老年公寓与经济型酒店沿嵩山路和楠溪江东街布置, 为便于老年人看病康复, 将医疗类社区医疗与老年康复中心结合老年公寓设置。北地块功能主要为社区服务设施, 菜场与其他功能适当分离。同时尽力促使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 丰富城市空间。围合的立体内院, 形成谦逊、内敛的空间形态, 也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内部公共活动空间, 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建筑立面以简洁现代的风格为主, 两栋楼呈线性布置, 采用连续的竖条窗形成统一的肌理, 辅以局部纯色装饰线条;建筑以有规律的的竖向矩形窗为主要特征, 结合建筑不同朝向与内部功能赋予不同的韵律变化, 或“渐变”, 或“重复”, 从而达到整体有机统一、虚实相映, 局部生动多变, 不拘于形的独特风格, 体现出简洁大气亦不失灵动别致的现代审美趣味。图7为沿楠溪江东街、嵩山路转角的立面效果图。

7 结束语

时至今日, 仁恒社区中心也即将竣工, 通过对这次仁恒社区中心设计的实践, 项目组成员获益良多。

社区实践与社区服务总结 篇5

社区实践与社区服务总结

本我们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教育也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1、今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选取具有较大育人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客观条件允许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我们以小课题研究为依托,结合实际开展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方面我们首先选择了实践基地和服务区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我们结合身边的资源,就近取材,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科教学中,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好电脑制作,机器人活动、比赛等,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网络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活动的同时还紧密联系学校的其他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我们从拥抱自然、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动手操作四个方面来选择研究的课题,“拥抱自然”主要体现研究性学习这一内容,各班从不同角度选择了走进名胜、特色小吃、走进春天等课题;“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体现的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我们将从走进家电市场、汽车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历史遗产、我的创造小发明等内容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现,我们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手工制作、电脑制作,结合传统节日资源动手包饺子、包粽子,结合马尾的文化风俗进行民间手工艺编织、扎风筝。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德育功能 篇6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都是笔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涵

目前,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缺少正确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很多人机械地认为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就是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显然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到学校原有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由此可见,“社区实践教育活动”似乎可以被认为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据此,社区教育的称谓好像又更加合乎该活动的本意所在。但在我国社区教育已被重新定位以社会全体成员为主体开展的社区教育,它包括的方面很广,不仅仅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

综上分析,“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以“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的活动方式来探究“社区教育”方向提供的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得到的活动经验和活动技能,自主探究解决社区相关问题的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和虹桥社区合作开展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新村里的铁皮棚》,该活动就是以解决社区铁皮棚泛滥、严重破环社区环境为目的开展的,儿童经历了从问题产生、探讨、解决的整个过程,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民意调查、实际测量占地面积等途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由此可见,理想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该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教育”双方面的特征,孩子们确确实实以提高社区住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参与活动,不断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二、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社区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儿童主动性产生的。选择内容时,应该体现学校和所在社区的特色,并且善于引导儿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分析和把握学校特质为前提,以大力实践学校德育核心理念——“无痕德育”为目标,选择以“公民教育”为重点的活动内容,组织引导儿童以 “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民主生活、锻炼实践能力……下面结合今年暑假活动内容谈谈具体做法:

(一) 做“热心”小公民的角色体验

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做一个关注社会的“热心”小公民,我们积极指导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寻找岗位、扮演角色,在实践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养成品质、掌握本领。例如组织学生前往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我是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与结对社区合作开展“我是小气象预报员”活动,组织孩子们参观气象局,了解了相关的气象预报知识,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开展学校的小气象站活动,并计划在社区通报天气预报。

(二) 做“现代”小公民的实践活动

为了促进儿童成长为一名“现代”小公民,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儿童关注时事、紧跟时事,以时事为大背景开展面向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如与虹东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了“全民健身知识PK赛”;与虹桥公园社区合作开展了“左撇子”运动会等。

(三) 做“勤劳”小公民的服务活动

为了落实公民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服务家园的活动中。如高年级同学争当小小交通协管员。孩子们还手持创文明宣传标语对社区内临街的店铺进行宣传。

(四) 做“好学”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由社区五老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辅导员,利用节假日开展诵读、讲座、辅导班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帮助孩子们体验社会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如与虹东社区合作,请派出所警官为学生做了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家住虹桥社区附近的学生聆听“孙爷爷”谈心室校外辅导站举办的“爱我家乡——文明南通”报告会。

(五) 做“幸福”小公民的亲子活动

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消除隔阂,由班主任通过电话耐心引导、诚挚邀请,力求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共度幸福生活!如与虹桥社区合作开展了“亲子共乐老游戏、益智怡情两代人”活动;与光明社区合作开展了“叶脉书签”亲子制作和读书活动,活动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动。

三、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为了杜绝出现仅仅是为了留下照片、被媒体报道等面子性、任务型活动,我们应当坚定地认为活动面向的是儿童,儿童应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当是落实儿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关注到儿童,让儿童参与社区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以小主人的身份开展活动,而不仅仅是参与者、接受者的被动角色,下面以“左撇子运动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 关注由儿童发现的社区问题

8月13日为国际左撇子日,“左撇子”在学校和社区都有存在,他们是不是正遭受着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不是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作为“小公民”应该做些什么?三(2)班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此类现象并向我们提出建议成立“左撇子”沙龙,旨在改变身边人对“左撇子”的误解。学校德育处在和虹桥社区商量后,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公民道德教育契机,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良好选题。于是,我们和虹桥社区成立了“左撇子”沙龙,“左撇子运动会”就是该沙龙的首次活动。

(二) 采用由儿童探究的活动方式

“左撇子运动会”活动参加对象为三年级家住虹桥社区范围内的学生,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5个小组,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和沙龙主持人,活动方式紧扣“由儿童探究”,引发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和感受,过程如下:

1. 调查汇报

了解社会上对左撇子的片面看法、左撇子的生存心理压力、左撇子生活中的尴尬遭遇等现实情况,形成调查书面材料。

2. 交流感受。

3. 左手比拼:左手夹豆、左手穿针、左手剪纸、左手写字、左手拍球、左手托球接力。

4. 评选单项奖和集体奖,宣布比赛结果。

(三) 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活动中,应当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积极引导儿童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深化活动效果。上述活动中,小主持人在活动结束部分提出以下问题:

1. 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比赛有什么感受?

2.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家长逼迫孩子改变使用左手习惯有什么看法?

3. 对于惯用右手的人群来说,锻炼左手是否有必要?

4. 你对下一次沙龙活动主题有什么建议?

四、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效果的反思

我们从外界反馈和自我反思两个方面着手努力,以达到“回头看”的目的。下面同样以“左撇子运动会”社区实践活动为例,谈谈笔者在反思中的实践经验。

(一) 活动达到目标了吗?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展露了“小公民”的行动风采,达到预期目标。活动中,孩子们能关注学校里和社区中的“左撇子”人群,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以“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社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民道德标准。活动结束时能通过积极反思,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断增强对“左撇子”人群的理解和支持,并努力改变周边人群的片面看法,形成公正对待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的平等态度,消除了歧视行为。

(二) 活动中有哪些生成性的精彩之处?

在左手比拼环节,我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在大家都习惯用右手的情况下,要求选手们使用左手来完成各个项目的比赛。活动中,孩子们热情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好一番左手能力大战!有趣的体验让孩子感到新奇,更对惯用左手的人给予了理解。孩子们也渐渐明白,既然有习惯用右手的,也有喜欢用左手的,左右手各司其职,有助于开发大脑。有同学感叹道:“我们班有个同学一直习惯用左手写字,老师总纠正她要用右手写,看来想一下子改变习惯很困难。今天让我用左手写字,做起来真不容易。”活动虽然短暂,但深深地影响了这群孩子,有的孩子就约好锻炼一段时间再比,有的孩子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对“左撇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活动还取得了难得的社会反响,被《人民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三) 活动能给儿童留下什么?

通过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左撇子”人群的关注,消除了对“左撇子”的误解甚至歧视,孩子们已渐渐意识到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锻炼另一只手的重要性,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渐渐有意识地养成多使用左右手的习惯,慢慢学会了左右开弓。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226006)

社区康复教学方式初探 篇7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残疾人数为8 296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6.34%[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老年残疾问题、残疾人功能恢复、慢性病康复的需求量也会逐年递增。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 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 社区康复无疑是一种最佳方式。2002年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 确定了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关键。值得关注的是, 社区康复在我国发展数十年, 成效欠理想。究其原因, 社会化工作方式运用不充分, 基层康复服务能力薄弱, 保障手段和救助机制不完善, 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未得到解决, 康复服务内容有待丰富, 康复服务质量尚需提高等问题都是社区康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2]。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 队伍老化程度高, 知识面窄, 专业特点不明显[3], 也很难为康复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社区康复服务。因此, 大力推行高等学校社区康复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 我校社区康复教学中的瓶颈与不足

我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康复治疗学本科生, 学制为4年, 目前已招收3届, 至今在校学生有160人。课程设置如下:公共课10门, 共770学时;专业基础课16门, 共1 102学时;专业课18门, 共1 108学时。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课程繁重, 学生不仅需要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并掌握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接触基本的医学理论和常规知识。考虑到课程学时数有限, 我校并未专门设置社区康复这一课程, 而社区康复的内容仅在专业课程康复医学概论中有3个学时的理论授课, 并在随后的实习阶段中安排了两周的社区康复实践。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理论授课及实习中系统规范地让学生对社区康复有本质认识, 是教学的难点, 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并加以深入地思索、探讨和研究。

2 教学探讨与思考

康复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 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对社区康复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并在将来积极投身社区事业,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社区康复教学模式, 将课堂面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地考察、实践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交互运用,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想方设法使现有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激发和调动教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 应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3个学时的课堂面授中, 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向学生讲解社区康复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通过学习社区康复的定义与内涵, 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残疾人人数众多的情况下, 发展社区康复是实现康复“人人共享”的必由之路。社区康复的主要内容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 残疾普查、残疾预防、康复训练、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独立生活指导, 虽然这些工作看起来烦琐、枯燥, 但都与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是残疾人正常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针对社区管理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及我国社区康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学生均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思考和热烈讨论。他们认识到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不合理大大限制了社区医疗的发展, 康复人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十分突出。最后, 我们通过列举一些成功的社区康复实例, 如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工作、香港地区社区康复自我管理的模式等, 使学生对社区康复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增强了他们钻研学科理论、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

2.2 合理制订实践内容, 课内、课外教学相辅相成

在有限的理论授课后, 学生对社区康复的一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 他们对康复服务颇感兴趣, 渴望深入钻研学科知识, 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 学习和掌握将来投身社区康复工作的本领和技能。我们对2010级学生进行了课后问卷调查, 有82.98%的学生有意愿增设课程进一步对社区康复加深了解, 有57.45%的学生表示将来愿意从事社区康复工作。因此, 在完成常规课堂教学后, 我们给那些对社区康复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补充的教育与实践, 使这些学生更深入、客观、科学地了解社区工作, 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教学与实践的开展使他们更早、更真实客观地认识到了社区康复的特点、管理模式、工作内容等, 这些知识可以使他们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做出更理智、更客观的决定, 有助于他们克服今后职业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坎坷。另外, 参与课外教学与实践的学生, 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用他们的学习心得、体会感想和知识收获影响周围的学生, 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支持并投身社区康复工作。

我们的课外教学多在周末、寒暑假或闲暇时间进行, 教师可带领感兴趣的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站, 了解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运作方式, 帮助社区开展居民康复服务, 为居民普及康复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现在许多社区居民仍停留在有病打针、吃药的传统模式, 对康复医学观念、怎样预防残疾及有了残疾怎样进行康复治疗等一无所知。我们将残疾预防和普及康复知识纳入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中,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举办普及班、专题讲座等, 由浅入深地讲解疾病发生的诱因及危险因素、疾病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如何进行预防、出现功能障碍和残疾后如何进行康复治疗、预防疾病要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等。为居民定期开展康复咨询活动, 给患者制订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 给予个体化的康复教育和指导;反复强调康复训练的目的、要求以及最终要达到的康复效果。同时还发动学生通过墙报、发放普及读物等方式向居民讲解康复知识, 把深奥的康复知识和技能通俗化、简单化, 让学生学有所得, 终身受益。课外教学的开展, 让学生深入社区, 与居民充分接触, 获取社区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了解居民的健康需求, 同时也对社区工作有了质的认识。我们在2009级学生中招收了部分学生展开社区康复的实践活动, 他们进入医院附近的社区中心了解康复服务的常规运作与经营、服务开展实施的情况, 并对居民进行社区康复服务中心需求调查。他们解读国家政策, 分析调查结果,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目前本地社区康复模式的实际情况, 大胆设想了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数字化社区康复新模式, 并撰写了大批论文, 丰富了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理论认识。

2.3 充分规划实践学习, 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康复医疗实践性很强, 而实习是将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 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就业。同时, 实习也是学生认识社区工作, 开阔知识视野, 积累实践经验的直接途径。因此, 合理而充分地规划社区实践是康复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

2.3.1 细化实习大纲与考核计划

实习大纲不明确以及考核计划缺乏可行性, 是造成不规范实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只有细化实习大纲的主要内容, 明确培养的具体目标, 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临床和实践能力, 才能实施灵活而有效的实习教学, 培养学生康复服务的整体素质, 提高其康复治疗的综合能力, 丰富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 从而确保实习教学的质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3.2甄选实习基地

首先应考虑实习基地的综合实力、临床带教水平、接收能力, 尽量选择能较好地落实实习大纲与考核计划的社区工作站。对实习基地, 学校应实地考察、综合评价、密切合作并给予具体指导: (1) 要增强带教教师的临床教学责任感, 强化其实习教学意识,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逐步纠正个别带教教师重医疗、轻教学的思想倾向; (2) 要加强带教教师的培训、选拔和考核, 总结和积累实习教学经验,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 要改进教学方式, 重视实践性、形象性的教学手段, 注意教学时段的连续性, 教学环节的多层次性等。其次还应该充分考虑实习基地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培养学生更加贴近用人单位的需要, 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3.3 合理安排实习时机

与综合医院康复科、专业康复机构不同, 社区康复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疾病恢复期患者, 更多的是疾病中晚期、后遗症期患者, 他们需要提供的服务具有多样性和长期性;康复方式不单局限在医院内的门诊、病房, 对行动不便的患者需要到站点里或者上门服务;康复服务以一对一的形式为主, 同时还需要以集体康复、小组康复等形式作为补充;康复干预内容不仅需要运动物理治疗 (PT) 、作业治疗 (OT) 、言语治疗 (ST) 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 还需要关注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调动患者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参与其中, 对生活环境提出改造建议等。由于社区康复要求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广, 因此实习时机应选在学生掌握一定康复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只有在充分掌握康复各方面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充分渗透社区康复服务的精神, 灵活有效地将康复实用技术应用到患者身上。

2.4 职业规划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治疗师的工作, 走上工作岗位后与本科学历的学生相比, 工作性质和社会地位大不相同,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自卑感, 社区康复工作者地位低、报酬少、工作繁琐、社会认可度不足等, 都将影响学生的就业信心。因此,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定位自我, 培养其奉献精神, 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 民众认可度的提高及残疾人服务需求的增加, 社区康复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环境和施展才华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2]张金明, 赵悌尊.国际社区康复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2) :184-186.

社区实践教学 篇8

一、社区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理论起源于西方,最初是为了弥补选举民主中存在的不足。但我国的协商民主实践历史悠久,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三三制”就是协商民主的雏形。再到建国初期,全国政协参与创建新中国、参与宪法制定等事务中,协商民主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社会变迁、党的宗旨等为协商民主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社区协商民主可以被界定为:在街道领导下,社区在治理辖区内各类事务中,针对关系社区其他主体的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在协商中实现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目的,维护社区多元主体的利益。社区协商民主真正实现了“商量”“协商”,因为社区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包括了协商事务的各方主体,协商内容实现了就事论事,协商渠道形式多元化便于多元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社区协商民主实现了“商量好”,因为社区协商民主每次协商的议题均与社区居民有直接利益关系,协商中能收集群众的真实意愿,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社区协商民主程序公开公正,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地位平等,为达成一致的合理的决策提供了保障。

二、社区协商民主在惠民项目中的实践

太原SD社区坐落在小店区坞城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站设立在山西大学物业超市旁。因此,选取SD社区2015年惠民项目作为研究社区协商民主的案例。

SD社区为了将2015年惠民资金用于社区居民最需要的地方,向社区居民发放了2 000份征求意见表,收回1 424份,按照7项分别统计,其中7项项目全部同意的108份,同意以社区服务为主的1 011份,以社区设施维护为主的1 088份,以社区文体活动为主的401份,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为主的175份,以社区环境为主的254份,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主的1 298份,特困群众帮扶为主的360份,选择其他的126份。其中,列出具体意见100份,共分为:建议装防盗26份,建议安装监控的15份,建议为老年人服务场所建设15份,建议老年食堂、养老院的32份,建议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12份。SD社区党支部根据回收的征求意见表,根据居民需求确定了社区文体公益活动、社区设施维护、志愿服务三个项目。社区“两委”根据前期居民意见问卷征求,社区党支部提议的三个项目进行了商讨,社区志愿服务主要集中于对楼长的补助,但因上级政策限制惠民资金向这一部分倾斜,故被排除;按照监控和防盗门因资金不足被否决;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社区“两委”只确定了安装健身器材和休闲桌椅两个项目。在公开招标后,健身器材由山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实施,休闲桌椅由太原市天河文体装备有限公司实施。党员大会审议,党员对两个项目的施工建设方、项目惠民的广度等综合考虑后,本着为居民把惠民项目办实办好的目的,特别提出对于施工质量的要求,最后全票通过社区“两委”提出的两个项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居民代表对安装健身器材的位置选择、粘贴温馨提示等进行讨论;对社区辖区内哪些地方需增加或删减长条椅、棋牌桌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会上提出希望居民代表及时向居民宣传、告诫大家爱护公共设施;最后举手表决,通过2015年度惠民项目实施方案。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审核通过后,社区在公示栏公布了决议公告。SD社区在确定惠民项目实施方案后,召开了惠民项目评价会议。会议主题是惠民项目实施单位评价会,会议成员由坞城街道包居领导、社区“两委”、居民监督委员会、指导员及项目专家组成,各主体在对申报施工服务商的标书审议后,从质保年限和维修时限、器材质量和价格、售后服务、施工公司资质、惠民项目资金等多个因素考虑后,确定健身器材由山西诚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实施,休闲桌椅由太原市天河文体装备有限公司实施。并要求服务商在安装的设施上粘贴社区标识、健身器材的选择以老年人适用为主。2015年度惠民项目实施后,SD社区对惠民项目社会效益指标进行了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向社区居民公示。

SD社区惠民项目中参与社区协商的多元主体包含了坞城街道、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党员、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居民、项目服务商等。其中,社区“两委”不仅需要与坞城街道及时沟通,并接受上级指导部门的监督和审议,而且需要深入居民中,切实根据居民需求提议,更需要组织和召开好党员大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协商民主的一个主体,又是多元主体的“中介”。社区党支部委员需做好同党员的沟通协商,把惠民项目实施方案向党员阐释清楚,切实让党员对社区党支部和惠民项目做到看得清、认得明、传得好。社区居委会在居民代表大会中,准确把居民代表意见解释或解决好,真正实现惠民项目惠民最大公约数,达到惠民便民的目的。

三、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协商民主在我国实践历史悠久,但协商民主理论来源于西方,我国自身从实践中构建的协商民主理论尚未成熟。在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冲击下,如不能保持清醒的认知,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际工作不匹配,无法指导我国国情下的协商实践。因此,在我国协商民主理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实践中会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

一是实际运行中,社区“两委”对社区协商民主过程有一定操控的嫌疑。社区党支部通过发放民意征求表,根据回收的民意征求表选取符合居民需求的惠民项目。但在“两委”会议中,党支部委员占据一定比例人数,加上社区主任和社区党支部书记“一肩双挑”的特殊情形,极易左右“两委”会议的决定。其次,党员大会中,因各种事情无法参会的党员,会将表决权委托给社区“两委”班子;社区“两委”班子给以一定倾向表达后,在无论何种项目均为民服务的思想主导下,党员同志原则上会予以通过。

二是党员大会和社区代表大会两个会议效果不佳。社区治理中热心公众事务的党员或居民会积极参加,而对不涉及自身切身利益关系的事项,相当一部分居民会表现得比较冷漠。其次,社区辖区范围大,社区在没有资金支持和强烈权威的支撑下,召开一次能够将2/3以上党员或社区居民代表的会议十分困难。在参会人数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党员大会和社区代表大会的会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社区对上级政府的依赖性大。社会惠民项目资金依靠上级政府的下拨,数额不小的惠民资金如何使用,需要受到上级政府的制约和监督。在惠民项目施工建设结束后,上级政府会同社区对惠民项目施工质量进行监测,检验合格后方由上级政府把惠民资金转付给服务商。资金完全由上级政府把控,社区自主程度低。社区其他事务的处理中,社区既是上级政府的抓手,又不得不依靠上级政府下放一部分权力。

四是社区协商参与各主体的素养需进一步提高。社区各项事务的协商民主过程需要参与各主体拥有较高的素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同其他居民相处融洽、找准问题症结所在等。但社区协商民主实际运行中,社区各参与主体从众意识性强,一旦社区“两委”有某个领导表明观点后,便纷纷跟从。社区各参与主体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不能把收集的民意表达完整,不能指出协商事务中存在的不足。

五是社区协商民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从SD社区惠民项目的协商过程看,无论是“四会”还是“两公开”均缺乏有效监督。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处于起步阶段,好多城市在借鉴其他地方协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制定各自城市的社区协商民主。但这种社区协商民主在形式上单一,协商过程缺乏监督,后续更谈不上反馈和监督。

四、完善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在形式上实现了多样性,在协商渠道了实现了多元化,协商内容上来自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在“真协商”的道路上越走越稳。针对当前城市社区协商民主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途径进行完善。

一是健全社区协商民主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应贯穿社区协商民主全过程,从社区协商议题的选择、协商会议的召开、会议记录、协商结论、协商结论的落实等方方面面。针对社区协商民主的监督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上级政府对社区协商的指导和监督,上级政府不仅要借助自身的权力和行政资源对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给予支持和指导,而且应积极参与到社区协商民主过程中,以第三者的视野对其进行监督。其二,居民监督委员会的督查,可以考虑向上级政府申请一部分资金对居民监督委员会的成员予以补贴,确保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能够积极投身社区治理中,参与并督查社区协商民主。

二是培养社区协商各主体参与协商的能力。社区协商中应保障各参与主体地位的平等,只有消除隐含的地位差别,才能促进各主体参与协商的积极性;社区协商中应切实做到向居民学习,为居民服务,让居民认识到社区建设和治理离不开居民,培养居民协商意识;为各主体参与协商提供平台,协商平台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提高协商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陈俊.现状、问题与路径: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创新探论[J].理论导刊,2015,(8):28-31.

[2]白月.基层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2):12-14.

社区康复医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9

1 社区康复医学教学的关键点

1.1 因地制宜, 把握社区康复教育模式

社区康复是一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 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权威康复专家Hellendar强调指出, “使用社区康复战略必须灵活。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不是行动纲领或现成的答案, 必须考虑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残疾人状况, 现有的服务人员、发展阶段等。每个国家都要考虑本国的重点和政策[1]。”我国现已推行的模式有社区服务保障模式、卫生服务模式, 家庭病床模式, 社会化模式。不同模式下其负责机构、负责人员、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康复覆盖面、功能改善、社区发展等均有不同, 在授课内容与技能培养侧重上均有偏颇。因社区条件而异, 不拘泥于固定的培养模式。只要康复能促进社区中伤残、病患人员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 对社区的发展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1.2 把握社区康复内涵, 重视社区康复评估

社区康复评估是社区康复医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社区工作及康复对象的效果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便于调整规划、总结经验。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因评估环节缺乏技术含量、枯燥无味而使其流于形式, 将其一带而过。正确的社区康复评估才能确保社区康复费用低廉, 社会收益面大, 康复技术通俗易掌握, 设备投资小, 残疾人能动性较为主动, 教育康复与职业康复容易进行, 康复群体能够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等优势的充分发挥。

1.3 根据社区重点康复问题, 加强针对性的康复技能培养

成人在职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学习目标明确、实践经验丰富、自学能力较强、注重教学效率。社区康复医学教育更应偏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而非走传统学校精英化教育的道路。在制订培养计划时, 必须根据非学历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并进一步根据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多年来我校根据各社区流行病学特点, 加大对学生处理重点、多发康复问题的培养力度, 如: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脊髓损伤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颅脑外伤后患者高级脑功能的恢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等,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现社区康复医学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

1.4 作业治疗是社区康复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业治疗是指应用与日常生活、工作有关的各种作业活动或工艺过程, 指导残疾者或已部分恢复功能的患者, 使其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进行某项活动, 并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目标[2]。针对社区康复设备简陋、康复技术欠缺等问题, 作业治疗更强调患者的主观康复训练。其重点在于增强患者手的灵活性、眼和手的协调性、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 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例如:有患者肩关节功能受限, 经运动治疗已恢复部分功能, 但仍有不便, 令其用锯锯断置于高处的木材, 这样有助于其进一步恢复功能和协调动作。社区康复中的作业疗法是患者功能恢复训练的继续, 是提高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良好方法。

2 社区康复医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所培训学员的知识储备不足, 转岗适应能力偏低

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人员大多都经转岗而来, 虽然大多参加过转岗培训或社区卫生服务培训, 并有很多已通过考试取得了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证书, 但是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缺乏康复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较难胜任多项康复服务工作。这一现状成为社区医疗站 (中心) 的主要问题, 也给社区康复医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2 社区康复的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区康复依照全面康复的原则, 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教育、职业及社会方面的康复服务, 包括依靠社区的力量开展残疾预防工作, 开展社区概况调查及社区残疾人普查工作, 有利于了解残疾的类别、人数、程度及致残因素, 制订康复计划, 便于社区康复的实施。社区政府是管理社区康复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区、县级社区康复小组负责人承担制订规划的任务并监督实施过程。社区康复是否全面, 必须充分利用医疗保健网络, 与民政部门、残联密切协作, 积极开展社区康复保障服务工作。通过三级社区康复网络, 在社区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就能获得社区康复工作的总体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所培训的社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有条不紊、兢兢业业投入到自己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 运用所学的社区康复专业知识服务于社区居民。

2.3 受教学设施限制无法传授前沿先进的康复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康复医学已成为医学的前沿学科, 康复治疗技术日新月异, 康复治疗效果突飞猛进。而对一些新型且在社区非常实用的如减重状态下脊髓损伤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训练、等速运动训练、直流电药物离子

蒉蒉蒉蒉

导入疗法、TENS疗法、石蜡疗法、步态分析等康复治疗技术, 却因设备制约无法开展教学。

3 社区康复医学教学难点的解决思路

3.1 运用着重动手、深入浅出、引导式教学方法缓解教学压力

社区康复医学着重强调如何使功能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目的在于主动地、积极地促使其机体康复, 其重点放在预防继发性残损, 发展体能, 激发潜能, 训练患者利用残余功能或应用各种辅助装置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在康复治疗中主要通过功能训练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应做到深入浅出, 在动手实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理论基础知识只需要交代清楚患者是由于高级中枢神经元受损, 低级中枢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 会出现脊髓反射的异常亢进, 一些原被高级中枢抑制的原始反射被释放出来即可。重点是如何对偏瘫患者进行联合反应与共同运动的康复训练。教师应在学生动手实训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为什么着重强调训练健侧肢体?学生通过亲自实践, 能够悟出是利用了联合反应的病理现象用健侧肢体的兴奋性来带动患病侧肢体的兴奋性而达到康复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 可提高教学效果。

3.2 通过三级社区康复网络完善社区康复医疗体系

由本社区行政部门领导或参与领导, 由专业、业余或志愿人员负责具体康复工作, 依靠基层卫生组织及民政、残联工作网点进行工作。专业康复机构包括康复医院、康复中心、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等, 有进行业务工作及转诊的责任, 并应提供门诊及住院服务;由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组织本社区力量开展各层次的康复治疗。社区应解决必要的经费, 采用因地制宜、价廉有效的康复方法, 组织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属参与活动, 定期进行家庭随访, 培训家属掌握最基本的康复治疗方法, 帮助或督促社区患者进行自我康复治疗, 形成完善的社区康复医疗体系。

3.3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弥补教学不足

将课堂面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地考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交互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社区康复教学形式, 使现有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并获得课堂以外的康复医学教学资源。帮助所培训学生接触康复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 培养其接收康复信息的能力, 开阔其专业视野, 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弥补教学不足。

摘要:现以昌吉州卫生学校多年来培训社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为例, 探讨社区康复医学教学的关键点、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旨在不断提高社区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与实践运用能力。

关键词:社区康复医学,教学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励建安, 王彤.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社区实践教学 篇10

1 方法

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社区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比如说第二章社区护理工作方法中的第一节社区中的护理程序, 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如何对社区健康进行护理评估, 制定护理计划, 进行护理实施, 护理评价,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到各个社区,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士对整个社区的基本状况包括人口组成, 疾病结构等等, 以及她们的服务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再带领学生到社区内进行参观,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整体及周边环境, 同时近一步介绍社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情况展开社区护理工作。社区实践结束后,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的所见及感受对社区的各方面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

2 结果评价

社区实践后, 学生根据自己在社区实践过程中所学的所见所发现的问题, 进行总结, 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 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然后有教师以及各个小组的组长对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 在汇报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对社区护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3 讨论

3.1 加深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社区护理不同与医院护理, 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对社区护理来说预防保健工作与医疗护理服务同等的重要, 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个的病人, 而是社区的整个人群, 包括健康人群, 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 同时也包括人群所处的环境, 因此社区护理需要经常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工作。同样对于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也是如此, 如果只是通过课堂授课来学习社区护理学, 学生对社区护理学只能是一种浅层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学生知道社区护理在具体实践中的几种形式:门诊护理服务, 咨询服务, 下社区服务, 上门服务[2]。可对社区护理到底是如何具体的运用在这几种形式中, 并不明白。在社区实践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者的讲解, 学生对社区中提供的门诊护理服务以及咨询有哪些内容, 下社区服务, 上门服务的时间, 对象, 具体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在进行护理服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更好的进行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社区实践我们还认识到在进行社区护理时, 由于社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提供的社区服务的着重点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样的护理服务但由于护理的社区, 护理对象存在的差异性, 都要求社区护士进行灵活的沟通, 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的理论。

3.2 提高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在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课堂中教师的讲授, 而通过社区实践来学习社区护理学, 打破了平时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满堂灌”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来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听课”, 在整个参观社区的过程中除了“听”, 还要“看”, 还要“思考”。社区护理是如何进行的, 与课本上的有何不同, 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提问的角色转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社区实践, 摆脱那种上理论课时的枯燥乏味, 学生会觉得它很实用, 更主动地去学习去观察。而回到课堂的学习时也会变得更加的认真。在角色的转变、新鲜感与实用性的触动下,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 提升了学生发现与分析社区护理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要求护理本科生不仅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灵活的运用已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社区护士不仅是护理照顾者, 健康代言人, 教育与咨询者, 协调者与合作者, 组织者与管理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观察者与管理者。这一点就要求在提供社区护理服务中, 社区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及时发现居民个体、家庭或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同时, 社区护士有责任针对所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在社区实践中, 许多时候是要学生自己用眼去看, 用心去观察, 用脑去思考, 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更多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等,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

3.4 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记忆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 很多时候都处于“记了就忘, 忘了再记”的循环中, 而社区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扰。在社区实践之前, 学生都已经通过课堂上的学习, 对社区实践的目的以及所要涉及到的知识都已经有所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社区实践的活动, 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课本上的知识的再现, 真真切切的明白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也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就是不管是对事物的记忆还是对知识的记忆, 对那些生动的生活化的东西亦或是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我们更加容易记忆。社区实践, 将课本的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中, 知识不再是那么的空洞而是非常的生活化, 同时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就会对其印象深刻。无形之中就会把课本中的知识映在脑海中, 这种由被动转为主动地过程, 就明显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昌菊, 李乐之.社区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 .

社区实践教学 篇11

摘 要:本文通过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健康现状,就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区护理人才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对秦皇岛市海港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辖区内的360位老年人的健康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社区对护理需求大,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老年人 社区护理 实践教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出现了一系列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配置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社区护理学建设,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每一位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现状调研,从而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样本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纳入标准:(1)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相应服务中心(站)内居住1年以上,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2)意识清醒,可用言辞表达;(3)愿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2.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老年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07,内在一致性Cronbach's系数结果为0.725。

3.调查样本

本研究从海港区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分层随机抽取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辖区的老年人,从其中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45名老年人,从剩余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30名老年人,共计360人。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344例有效样本中,性别比例:男性占42. 7% (147人),女性占57. 3% (197人);年龄分布:60~64岁占25.9%,65~69岁占31.1%,70~74岁占26.5%,75~79岁占9.6%,80岁及以上占6.9%;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9.9%,高中(中专)占16.3%,初中占29.7%,小学占28.8%,小学以下占15.3%;婚姻状况:未婚占0.9%,已婚且配偶健在占76.2%,丧偶和离异分别占22%和0.9%;居住方式:与配偶同住占55.5%,与子女同住占16.9%,与配偶及子女同住占19.2%,独居占8.4%;主要经济来源:离退休养老金占67.2%,子女赡养占17.2%;经济状况:收入大致够用占55.8%,经济比较宽裕占30.5%;此外,82.6%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33.4%的老年人部分或完全不能生活自理,34%的老年人一周内感到中度及以上的焦虑或沮丧,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22.4%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以及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三、调查分析

1.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中60~74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偏高,以年轻老年人口居多。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以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占44.1%,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调查显示,老年人在患疾病后,才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占76.2%的老年人已婚且配偶健在,但本调查中丧偶所占比例为22%,丧偶是对老年人最沉重的心理打击,有研究表明丧偶的老年人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与配偶同住及独居老年人分别占55.5%和8.4%,空巢老人居多。经济比较宽裕的老年人占30.5%,大致够用55.8%。经济收入是决定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对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低。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城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大多处在中等及偏下水平,他们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比较谨慎。有82.6%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有33.4%的老年人生活或完全不能自理,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别人的帮助。有34%的老年人有中度及以下焦虑或沮丧。同类研究显示,约有1/3的老年人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出现孤独、寂寞、失落等负面情绪。老年人心理问题突出,开展连续有效的心理保健是对社区护理的一大挑战。有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可能与老年人退休、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变低、患病增多等有关。有22.4%的老年人对家庭生活、身体状况、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2.老年人的健康护理需求

从秦皇岛市老年人人口特征及健康状况,可以客观分析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存在很多需求,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老年人社区护士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区护理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实用性人才,加大老年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势在必行。就老年人健康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1)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环境下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调整老年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为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社区护理的实践地点不在学校内,在带教质量和配合程度上难以控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教学任务,重视带教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配合程度。与此同时,政府应将补偿机制向社区护理倾斜,无论机构管理还是经费预算,都应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

(3)采用三阶段式循序实践教学法,更快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阶段为设置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设定实验内容。以健康教育为例,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前分小组,针对教师选定的主题查询文献,充分获得有关老年人护理的相关知识。实验课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作为宣教者,对其他学生模拟的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和方式。第二阶段为护理专业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通过家庭访问,协助社区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协助组织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帮助带教老师完成社区工作的同时,实际体验社区护理的过程,并培养学生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在第三阶段,在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开展讨论课,引导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

(4)采用医院实习和社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为8个月,可尝试安排7个月的医院实习和1个月的社区服务中心(站)实习。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护生临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护生的传统护理观念,进一步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使很多实习生不仅体验到社区护理的工作过程,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老年社区护理人才紧缺的现状,并且带动社区护理水平快速提高。

总之,加强市场调研,充分把握市场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从而以此为依据,调整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这将是培养高质量的社区护理人才的有效手段。

社区实践教学 篇12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普遍认为预防医学知识用处不大,因而实践技能学习热情不高,操作不认真,缺乏科学的态度,导致毕业后不能很快地进入相应角色,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讲明预防医学实践技能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阐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技能与工作、生活的联系,从而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能有效运用预防医学理论和技术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3]。

1 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技能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1 让学生参与实训设计,开发学生潜能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有实验、讨论、参观、调查等方法,如“家庭访视”这一实践内容,要通过入户调查完成。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最重要的方法技能,在家庭访视的同时可运用流行病学方法、保健指导、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护理等方法技能,这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由于课程安排了2学时,时间比较紧,需要精心设计实训内容。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访视目的,进行访视设计。通过实训设计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感,而且挖掘了潜能,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2 让学生参与实训准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训前,先让学生参与实训准备工作,如器材、器具准备,调查表准备等,不仅能使其了解实训全过程,而且增强了操作能力。如“在社区中实施免疫接种”这一实践教学中,需要进行接种前准备:(1)确定接种对象;(2)发送接种通知;(3)领取疫苗;(4)准备器材、器具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训准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训的认识、实训原理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培养操作能力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3 让学生自行选择并联系调查对象,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

家庭康复指导技术训练是社区护理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康复指导技术训练,提高学生帮助病伤残者促进和恢复自理能力,同时通过体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困难,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在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并布置实训项目预习后,请学生给出实训课调查方案。这不但能圆满完成实训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率,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其将来在工作中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奠定基础。

1.4 让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完成实训后,要对实训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以往实训后即公布结果,学生无须思考就得到结论;现在可在每次实训后,先让学生对实训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对正确的分析、讨论、结论予以肯定,对不正确的及时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予以矫正或补充。通过改革,学生发言踊跃,对实训目的有了深刻认识,也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力。

2 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后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社区医院带教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后的学生无论是基本技能还是综合素质都有明显提高,社区预防理念得到提升。由于教学资源、学校经费等条件限制,目前存在学生实训机会较少、分组实训人数多、带教教师不足、实训场地及设备不足、部分实验条件较差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社区护理,预防医学,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张竞超, 李敬永, 徐庆国, 等.天津医科大学非预防医学专业社区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2) :30~31.

[2]唐勇, 常徽, 糜漫天, 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4) :631.

上一篇:栽培生理下一篇:临床实践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