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实践

2024-09-04

社区实践(精选11篇)

社区实践 篇1

植物园社区调查报告

导言:“社区实际上是履行与地方有关的主要社会功能的各社会部分或者各社会子系统的联合体,功能上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组织,为居民提供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更广泛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资源”这是社区工作教材上关于社区及其功能的定义。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社区又是怎样的呢?社区居委会与社区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中国的社区社区及其功能又是怎样的呢?带着各种疑问,我们小组根据社区工作老师的实验安排,采取抽样调查的调查方式和选择问卷法结合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的调查方法,对保定市新市区植物园社区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得出我们关于植物园社区的一些了解和认识。

一、社区简介:

(一)社区概况:保定市新市区植物园社区是2002年保定市政府搞社区建设时成立的,是在以前一些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厂矿人员的宿舍聚居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社区总共下辖十三个小区。分别是“药厂宿舍”小区“新荣家园”小区“发改委宿舍”小区“公安局宿舍”小区”“污水处理厂”小区”“统计局宿舍”小区“泰和家园”小区“硕丰园”小区“天鹅路轻工宿舍”“复兴路轻工宿舍”小区“新光明”小区“颐宁苑”小区“格林漫都”小区。

全社区共有社区户数1458户、社区常住人口3236人、社区党员总数108人、60岁以上老人总数418人、60至70岁老年人数276人、70至80岁老年人数118人、80岁以上老年人数24人。

该社区北至北二环北侧,南至天鹅中路。向北毗邻植物园,向南瞭望新市区检察院。

(二)居委会概况:该社区居委会位于保定市阳光北大街1058号。居委会总面积180(平米)、办公用房面积50(平米)、服务用房面积50(平米)。没有建立电子阅览室,没有老年活动中心,没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尚在筹划中)。居委会办公设施比较完善,每月政府补助办公经费1600元。

(三)居委会成员概况:该社区居委会共有6名工作人员,均为女性。其中一名书记兼主任(党员)、三名委员(群众),两名劳动保障协理员(一名党员一名群众)。

二、对社区的认识:

(一)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

(1)社区居委会并不是并不都是位于小区内,而是根据社区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各种因素因时因地制宜。我们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社区居委会的位置,不是我们方向感不强,而是这个社区居委会实在是很不起眼,我们一直认为一个社区的居委会应该坐落在小区之中,小区的四周应该有围墙或者栅栏什么的防护装置。在问过六七个阿姨大叔之后终于找到小区居委会的所在地,我们发现这个社区居委竟然在一条马路边上,周围没有商店什么的便民机构,是一个黄黄的二层小楼,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像我们学校北园的锅炉房。在后来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交谈之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这个社区居委会的位置确实不明显,当时那个工作人员还开玩笑说他们的上级领导来突击检查工作都没有找到居委会在哪儿!

(2)居委会工作人员称工作复杂繁琐,居委会工作人员任务重。但工作真的有那么忙吗?值得深思。通过采访该居委会工作人员,我们了解到,该居委会一共有6名工作人员,除了书记外,其余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工作项目和内容,大致分为计生、党建、医保等等,平时人手就感觉不够使,如果要是上面有什么任务下达到社区的话,每个人就要干几个人的工作了。这个结果在我们以往的头脑中是不会存在的,我们一直认为居委会的工作应该很清闲,无非就是一个上传下达的中介罢了。事实也证明,在我们调查的这个社区居委会也确实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工具。然而在我们两次前往该社区居委会,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不是在聊天就是无所事事,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说的上班族装忙的现象吧。把自己搞的每天看起来很忙,可以逃避很多闲言碎语。

(3)居委会虽有调节居民纠纷的功能,但是这个功能正在迅速减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小区刚成立时,很多居民都认识,那时要是哪家发生了家庭纠纷,他们都会调节,但是后来由于社区扩大,修建了更多的居民楼,搬来了许多居民。这样人多了,很多人又不认识,加之社区面积扩大了,调节起来也不是很不方便。渐渐的,虽然任然有居民会寻求社区调节,社区也会介入居民纠纷调解,但这样的事情也越来越少。

(4)社区办公经费少,很难开展社区活动,社区居委会基本上执行一个上传下达的功能。我们了解到,该社区每个月政府补贴1600元办公经费,维持日常的运作已经是捉肩见肘,哪里还有多少钱用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加之即使开展社区活动,居民的参与度也不高,所以该社区几乎没有办过社区文化活动。从我们对社区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和询问来看,社区其实很愿意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无奈的是各种条件不允许。社区日常的工作只是一些医保,计生,党建等工作。基本上是向居民传达和办理一些国家政策要求的事务,或者是向政府反映社区的一些情况。

二、对社区认识

(一)该社区建筑新旧不一,居民贫富两极分化。由于该社区下辖多个小区,于是我们分别对各个小区进行了调查。在天鹅中路的北边,有“泰和花园”和“硕丰园”两个小区,这两个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周都是商业黄金地段,一看就是富人聚集的地方,在这两个小区里面,我们发现了有许多宝马名车,小区的各种设施也比较完善,环境卫生很好,随着阳光北大街往北走,小区的建筑也逐渐低矮陈旧,在居委会旁边的轻工宿舍,我们发现那里的建筑实在是很破旧,目测估计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我们走进这片小区,发现这里不仅建筑破旧,而且基本没有什么绿化植被,道路也坑坑洼洼,年久失修,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而且是成堆成堆的。没有发现医疗机构,也没有什么健身设施。我们问了一下在这里居住的一些居民,他们告诉我们,这里基本上居住的是一些以前轻工厂的工人,后来有些的就搬走了,还有一些任然住在这里。而一直往北走到保定市植物园的西侧是格林漫都小区,这个小区建筑呈清一色欧式教堂风格,看上去十分繁华,小区内有医疗卫生机构,健身设施,道路也宽敞,小区的绿化面积达百分之70(该数据由植物园社区居委会提供)。总的来说,植物园社区下属小区沿阳光北大街东西分布,在建筑新旧和居民贫富差距上,呈两端新,各种设施完善,居民收入水平高。中间建筑旧,设施不完善,居民多为企业职工等低收入群体。

三、发现的问题

(一)没有物业的小区,环境卫生要比有物业的小区差。我们在调查中,从社区居委会那里了解到在植物园设区除了硕丰园、格林漫都、泰和花园等几个后来建立的小区外,在其他比较老的小区是没有物业的。随后,我们分别进入各个小区,发现在有物业的小区卫生环境要比没有物业的小区要好,尽管在没有物业的小区依然会有市政环卫工人来清理垃圾,但是随处可见成堆的生活垃圾。

(二)新建的小区在环境,道路,以及体育健身设施上要比老社区完善,但是老社区在便民服务机构上要比新小区完善。而且,一般以前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的居民住宅区都没有体育健身设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新建的小区在外观上,以及整体环境上看起来确实要比老社区感觉好,但是我们采访了许多居民,根据他们的反映,新的小区其实很不方便,有很多商店、百货店、医疗机构等都还没有,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而老的社区在这方面由于建立的时间长的关系,在便民设施方面已经比较齐全和完善了。但是新的社区在这方面也正在逐渐完善。

四、对后续开展社区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居委会有开张社区文化活动的愿望

在我们对社区居委会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社区居委会对对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这对于他们提升社区形象,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很多有利之处。但是苦于每个月只有1600元的办公经费,要想开展活动,实在是不可能。

(二)社区居民中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不一

从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和采访来看,社区居民中的中年人对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没有多大兴趣。而学生虽有兴趣,但没有多少主见,只有社区中的老人,对开展社区活动比较热情。

(三)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如果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居委会应该是比较支持的,这为社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然而,社区居委会经费少,就开展不了大的活动,而且他们也不会提供经费。因此,我们只能做一些花费少,而又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活动,这个我们还在具体的构思要开展怎样的活动。在活动参与对象上,只能是定位老人身上,所以开展活动要有针对性。

2013年3月26日

调查人:

督导:

社区实践 篇2

社区即一定数量的人口所生活的一定的地理区域, 人们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社区中心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娱乐、文化、社会事务的场所, 也是社区地方政府办公及开会的地方。社区服务中心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等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服务的场所。

2 项目简介

此项目建设基地位于南京河西新城楠溪江东街与嵩山路交界处, 基地西北方向为仁恒G53项目 (高层住宅小区) , 东侧为规划城市景观广场。基底呈规则的矩形, 建设用地面积为10957平方米。建筑功能为仁恒社区中心 (社区管理、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服务设施等) 、商业、老年公寓以及酒店式公寓等。 (如图1所示)

根据河西规划导则, 河西新城已建和待建建筑多数沿街布置, 保持沿街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本方案充分尊重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沿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布置, 呈“L”形布局。同时尽力促使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 丰富城市空间。图2为社区中心总平面图。

3 社区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又称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 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 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建筑和环境成为有机结合体, 使能源在建筑及其所处环境之中有序而高效地循环使用。遵循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形成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环境, 达到自然、经济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生态建筑的提出, 使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思想, 这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狭小的建筑空间追求景观空间最大化可能是建筑设计的最新趋势。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缺失加剧, 市民对绿化景观的渴望和亲近自然诉求明显。本方案基地位于仁恒G53项目东南侧呈矩形, 空间较为局促, 在建筑中引入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追求景观空间最大化, 是本案设计的关键因素。这个地块裙房分层了三个体块分布在南侧、西北侧和东北侧。三个裙房屋面均为屋顶花园, 建筑群之间通过底层架空, 二三层用人行桁架连廊将内院景观打通, 使得建筑布局做到窗窗有景, 步移景异。图3为本方案景观绿化分析。

4 交通设计

建筑交通的协调主要考虑综合体位置、周边路网、开发强度和综合体出入口的匹配程度。首先, 根据建筑综合体地理区位及使用性质研究综合体交通品质要求, 分析城市主要地方到建筑之间便捷交通联系的可能和需求。建筑的交通吸引和产生量对周边主要交通通道的冲击程度, 判断综合体建筑选址是否合适。如果选址合适, 还需要从周边路网整体出发, 研究周边路网对影响建筑体交通出入的路段及关键节点, 对这些路段及关键节点进行优化或调整管理措施达到不仅提高建筑体交通出入便捷, 又不影响城市的整体交通。

建筑内部交通设施平衡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 动静交通平衡, 综合体建筑内部的道路面积占建筑基地面积比例, 停车场面积和建筑物的面积、停车场的种类 (地下、地面、路边停车) 比例及时集中还是分散布置。 (2) 综合体是交通出行的端点, 以非机动车、不行为主的交通在综合体建筑内部交通占有很高的比例, 需要系统的研究其分配交通空间, 在道路设施和路权分配上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机动车道、人非混用车道) 进行合理平衡。图4为本方案动态和静态交通分析图。

4.1 动态交通分析

人行流线:由于社区中心主要人流来自西北侧仁恒G53住宅小区、西边嘉业阳光城小区、东边万科金域缇香小区等, 前往经济型酒店和老年公寓的人流主要从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的入口进, 净菜超市、社区中心和社区医疗卫生等入口的从入口广场内部人行景观可达到, 内外人流不互相干扰。建筑底层为方便到达各个功能分区, 局部底层架空。

车行流线: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的人行入口和车行入口分别独立设置, 满足城市规划对机动车入口设置远离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的要求, 同时避免人车相互干扰切车库入口就设置在入口处, 后勤车流从地块北部嵩山路进入, 避免了对地块南部人流主要出入口的干扰, 做到人车分流。

4.2 静态交通分析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主要采用地下停放, 同时结合地面景观设置少量地面临时停放处。机动车停车位共设置286个, 其中地面停放42辆, 地下停放244辆;非机动车停车处共设置1280量, 其中地面停160量, 地下停1120量, 符合南京市建筑物配停车设施标准与准则。

5 建筑空间分析

基地西侧与东南角的广场聚集人群并将他们引导至建筑群之间的步行商业空间, 建筑群二三层的桁架连廊与步行商业空间行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空间, 丰富行走在其中的人们的感受, 西侧的叠水与人行踏步将人群引导至屋顶院落。疏密的布局将嵩山路街角东侧的规划广场与步行商业街和基地西侧广场链接, 形成空间的渗透, 一直连接至仁恒社区西侧的住宅商业街, 这些开放的空间共同组成了一种层层递进的空间秩序。图6为建筑空间分析

6 建筑形体

本案充分尊重城市规划, 建筑沿楠溪江东街和嵩山路呈“L”形布局。同时尽力促使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 丰富城市空间。本案将老年公寓与经济型酒店沿嵩山路和楠溪江东街布置, 为便于老年人看病康复, 将医疗类社区医疗与老年康复中心结合老年公寓设置。北地块功能主要为社区服务设施, 菜场与其他功能适当分离。同时尽力促使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 丰富城市空间。围合的立体内院, 形成谦逊、内敛的空间形态, 也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内部公共活动空间, 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建筑立面以简洁现代的风格为主, 两栋楼呈线性布置, 采用连续的竖条窗形成统一的肌理, 辅以局部纯色装饰线条;建筑以有规律的的竖向矩形窗为主要特征, 结合建筑不同朝向与内部功能赋予不同的韵律变化, 或“渐变”, 或“重复”, 从而达到整体有机统一、虚实相映, 局部生动多变, 不拘于形的独特风格, 体现出简洁大气亦不失灵动别致的现代审美趣味。图7为沿楠溪江东街、嵩山路转角的立面效果图。

7 结束语

时至今日, 仁恒社区中心也即将竣工, 通过对这次仁恒社区中心设计的实践, 项目组成员获益良多。

打好“社区矫正”实践基础 篇3

社区矫正是适应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探索,它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且不适应监禁的罪犯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措施,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效地教育改造罪犯、防止罪犯重新犯罪,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不和谐因素。中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处于试行阶段,这需要我们不断解决问题、加强工作,为建立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打好实践基础。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既要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又要不断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

社区矫正是适应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探索,是司法体制和工作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宽严相济”和“给予出路”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应监禁的罪犯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措施,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犯进行有效地教育改造,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从而防止罪犯重新犯罪,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不和谐因素。

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就是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何为“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在监狱执行的‘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它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的对象为五种罪犯:一是被判处管制的罪犯;二是被宣告缓刑的罪犯;三是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四是被裁定假释的罪犯;五是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社区矫正是伴随人类进步、时代发展形成的“善”的制度,是一种由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刑罚执行方式。

推行社区矫正制度,是中国刑罚理论和实践的一种创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人员进行社区矫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罪犯和轻刑犯罪人员的转化效果,更好地降低其重新犯罪率。

中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还处在试行阶段,相关法律还没有出台,所以在思想认识、部门配合、具体操作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社区矫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

打好实践基础

当前,一些同志认为“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没有法律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还会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我们需要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帮助他们辩证认识依法办事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端正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政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我们在既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推进政法工作体制和机制改革,并进一步以改革实践来推动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几项重大改革,如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都是通过先实践后立法来实现的,倘若拘泥于先立法后改革,那么很多事情都无法做成。

党在领导人民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试点先行,待到实践经验成熟了,再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社区矫正工作也不例外。所以,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为建立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打好实践基础。

加强协作配合

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综合性强,需要政法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加强协作配合,能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人民法院要正确理解刑事立法的规定和精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增强对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的信心,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刑事被告人依法处以非监禁刑,为社区矫正工作创造基础条件;人民检察机关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公正实施,防止在矫正工作中出现司法腐败的现象;公安机关要依法对违反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查找脱管的社区矫正对象,对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要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使其较稳妥地融入社会。

结合试点地区的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如何保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虽然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在数量上是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但是,社会资源只是一种外部资源,特别是社会力量更多的是一种自愿行为,容易受到一些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显然,社会资源一旦出现问题,作为工作载体的社区矫正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寻找和利用社会资源上,要进一步增加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掘社区内外部资源,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如何保证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效性。队伍建设、阵地设施、工作机制完善等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长效性的重要基础,各试点地区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内容,以便科学合理分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三是如何保证整个工作的延续性。从多数试点地区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情况来看,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自身综合素质是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各试点地区要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接替和接力,形成一定的制度,从而保证整个工作的延续性。

四是如何提高矯正工作的实效性。就目前来看,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缺乏专业背景,往往擅长管理和说教,而极其缺乏适合矫正心理需要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因此,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五大体系”提质

一是建立制度体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体系,是深化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是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测评制度、矫正对象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制度等,做到安全隐患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三是建立方法体系。使法制教育、公益劳动、思想掌控、行为矫正、心理矫正、考评奖惩、帮教安置等矫正工作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是建立评估体系。科学评估,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建立评估体系可先开展《刑事案件被告人审前调查评估》的相关工作,探索《对矫正对象综合状态评估》,为实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分级管理奠定基础。

评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程度评估,通过对具体工作过程进行监测,了解工作内容、方式、性质、影响因素、问题等,对项目贯彻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价;另一种是结果评估,对项目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估,通常采用的是实验评估法,即选择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测验,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测验结果中确认某个项目是否有效。

五是建立工作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专门化和专业化,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落实到位。

责任编辑:杨芳

社区实践与社区服务总结 篇4

社区实践与社区服务总结

本我们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教育也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1、今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选取具有较大育人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客观条件允许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我们以小课题研究为依托,结合实际开展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方面我们首先选择了实践基地和服务区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我们结合身边的资源,就近取材,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科教学中,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好电脑制作,机器人活动、比赛等,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网络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活动的同时还紧密联系学校的其他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我们从拥抱自然、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动手操作四个方面来选择研究的课题,“拥抱自然”主要体现研究性学习这一内容,各班从不同角度选择了走进名胜、特色小吃、走进春天等课题;“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体现的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我们将从走进家电市场、汽车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历史遗产、我的创造小发明等内容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现,我们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手工制作、电脑制作,结合传统节日资源动手包饺子、包粽子,结合马尾的文化风俗进行民间手工艺编织、扎风筝。

社区实践报告_ 篇5

为了丰富新一年的寒假生活响应院团委的号召我们会计班以“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为主题再一次来到三届里社区。

社区是基层,看似简单,但却又复杂,社区居委会的成员不进要处理好社区间各邻里的关系使其和睦相处,同时她们又必须做好其他调节工作,使得社区内存在的各种企事业单位能够和谐发展。通过一段时间与居委会阿姨的相处,交往发现人际能力在社会中很重要的。

此次前去我们在进行常规的居民登记,整理材料外还和社区阿姨们一起参观李叔同纪念林,领略学习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之后随同阿姨们回到社区为“庆三八妇女节活动进行布置。

通过几次社会实践了解到社区工作的性质,工作对象也看到了他们工作的繁琐,细致需要的不仅是耐心,认真,更需要坚持和友善,真正感受到她们工作的神圣。同时我们也增加了一些社区工作经验,借用我们的专业属于这些经验都是一些“无形资产”是在课堂所不能获知的。

四进社区实践报告 篇6

时间:2011.1.15~2011.1.20

地点:唐山路北区翔云里小区

人员:河北联合大学机械学院志愿小组

参与:翔云里社区居民

一、实践目的为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城市社区建设做贡献,过一个祥和,文明,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党委,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校党总支,团总支的总体部署下,机械工程院积极开展四进社区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目的是:充分发展青年学生的知识文化优势,深入到城市社区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实践服务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居民法律意识,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满足城市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势。通过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和认识。

二、实践内容

我们本次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板块:1.社区基本情况调查,2.科文法卫知识宣传,3.志愿服务活动。

15日,志愿小组深入翔云里小区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主要

包括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小组队员认真向居民咨询科教认知,法律认识,以及文体卫生的发展情况,社区市民基本都积极配合小组成员工作,与小组成员分享社区基本情况,15日晚,小组成员一起根据调查记录探讨下一步活动方案。调查结果基本令人满意,存在的不足有:小区部分居民法律意识较淡薄,也有些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较差,但大家对科教和文体认知度还较高。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志愿小组拟定好次日实践计划。

16日到17日,志愿小组在翔云里小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科教、文体、法律和卫生宣传活动。小组成员主要在居民居中的小区花园和超市门口等行人密集的地方进行宣讲,以宣传法律常识与公共卫生为主,科教文体认知为辅,全面向居民介绍注重法律、卫生、科教、文体建设对促进小区精神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精神要求。除此之外,经小区负责人同意还在小区公告栏上张贴了《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宣传报告》单,全方位向社区市民宣传,以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明素养。

宣传过程中,社区居民都充热情,尤其是小学生和中老年社区居民,他们认真听小组成员宣讲,并提出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这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18日到20日,志愿小组成员在翔云里小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志愿活动,主要是帮助社区打理公共卫生,清扫花园走道垃圾。另外也帮助社区一些老人打理了室内卫生。志愿小组的志愿活动迎来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甚至有些玩耍的小孩和闲适的老人都来帮我们一起

打扫了起来,大家一起劳动,感觉到了翔云里小区温馨与和睦。

三、实践结果

经过志愿小组几日的努力工作,小区公共卫生情况有明显改观,居民们科教、文体、法律意识得到一定的提高,当初发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社区居民更加注重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的翔云里小区。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通过这几天的实践活动,我感觉自己明显成熟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我知道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十足的信心,勇敢地去面对,微笑的说:“没问题,我能搞定。”对待别人要热情,态度要虔诚,语调要柔和。做事要合乎情理,让彼此都能愉快的接受,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如人意。除此之外,我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本次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我们都是通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才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所以工作进展的才如此顺畅完美。

社区护理实践模式研究与探讨 篇7

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 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护理实践教育。为此, 在护理专业学生中成立社区护理服务队, 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现将活动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首先确定合适的带教教师。带教教师要明确任务和要求, 带领学生入户调查, 做家庭病房的护理示范, 指导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回答学生有关问题, 考核评定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其次向护理专业学生发布招募信息, 指出此次活动的意义及安排。招募人员包括: (1) 服务组 (可由一年级学生负责, 要求热情大方, 善于表达, 能熟记培训知识; (2) 调查组 (可由二年级学生负责, 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能熟练进行调查问卷的记录和分析) ; (3) 实施组 (由三年级学生负责, 要求专业操作技能熟练, 并可灵活表达和解释一些基本问题) 。社区护理实习内容丰富, 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护理理论知识和疾病预防与保健、康复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知识, 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护理操作能力。

1.2 方法

1.2.1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2]选择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是做好

实习工作的根本保证。应选择工作开展较好, 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比较完备, 建立了规范化护理服务流程的社区作为护理实习基地, 同时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重视与支持实习课程的开设。教师在实习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负责人共同磋商具体实习内容, 并根据各社区特点进行适当调整[3]。

1.2.2 做好社区护理实习前知识准备

要做好如下入户前的准备工作: (1) 学生自己准备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并由带教教师集中审核、修改、印刷以备用; (2) 熟悉常见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常规化验检查指标, 以备咨询; (3)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介绍该社区人员情况, 并帮助宣传。

1.2.3 做好总结交流和实习效果评价

总结交流和效果评价是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师生互评; (2) 进行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 (3) 学生自评实习效果, 并撰写一份心得体会。

每项以百分计算, 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系统, 按x±s统计描述, 通过F检验统计推断三者评价的差异。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对社区实践活动的评价

对社区居民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87份, 有效回收率87%。其中“需要家庭护理服务”者62人, 大部分是老人、孕妇及康复期的病人;“对学生服务团的满意度”调查中, 非常满意的12人, 满意的28人, 一般的20人, 不满意的9人, 居民对护理专业学生社区实践活动开展的满意度平均分为 (82.56±6.25) 分。说明绝大多数居民满意学生的社区护理服务。不满意的原因是部分居民不信任学生, 以及学生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护士的职责。这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2.2 带教教师对社区实践活动的评价

带教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社区+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较好, 既利于社区医疗卫生质量的提高, 也利于个人工作能力的培养。他们通过与高校护理教师的沟通, 提高了知识水平, 增强了科研能力, 同时通过带领学生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使自身知识得到再次巩固。但同时然带教教师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乏, 以及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了解不够。通过调查, 本次活动4个社区12位带教教师评价平均分为 (92.65±3.08) 分。

2.3 护理专业学生对社区实践活动的评价

参加社区服务的学生认为此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促进社会化能力的综合发展”。通过接触社会, 学生开阔了视野, 从不同侧面了解了社会,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 89%的学生认为该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作用 (活动前仅为47%) ;91%的学生增强了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93%的学生认为该活动使他们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56%的学生毕业后愿意投身到社区工作中。但由于个人能力以及社区居民的不同态度, 使有些学生不愿从事该项工作, 他们认为护理工作应在医院开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本次活动开展后, 学生评价得分为 (91.06±15.63) 分。

以上3项得分差异明显。从中可知: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强烈, 而目前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未能满足其需求, 护理专业学生还未完全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因此, 护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社区护理工作, 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 总结

社区护理实践课程的开展不仅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护生在为居民服务过程中, 其沟通与协调能力也得到锻炼, 增强了社会适应性[4]。

社区护理实践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 带教教师缺乏社区护理工作经验, 不能很好地完成指导评价工作;其次, 由于社区实践活动开展时间较短, 实习基地建设尚不完善。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健全, 社区居民不能很好地配合实践活动的开展[5]。

参考文献

[1]吴玲玲, 何路明.社区护理实践培养护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3) :117~119.

[2]吴佩玲, 周振座, 陆洲涛.高职高专医学生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J].广西医学, 2008, 30 (1) :92~94.

[3]丁小萍, 周立, 夏海鸥, 等.护理本科教育增设《社区卫生护理》课程的构想[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1) :35~36.

[4]徐晓霞.培养学生社区护理综合能力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9) :1621~1623.

大型社区党建实践与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型企业社区;社区党员;社区党建;整合;管理

宁夏银川的燕鸽湖社区是一个新型油田企业社区,占地面积约216公顷,住户16000余户,常驻人口5万余人。面对新型特大型社区如何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如何组织、发挥社区党员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调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成为社区党建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1与时俱进学政治与选树典型学境界并举

1.1 与时俱进学政治。政治理论水平决定着社区党建工作的高度,只有通过与时俱进学政治,只有坚持党课学习教育制度化,才能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每月定期开展党务工作者、党员理论学习,做到每季度确定一项学习主题、每月集中上一堂大党课,阶段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教育学习做到常态化运行、制度化运作。并且,党员活动保障机制健全,按照“一个社区一个党员活动室、一块反映支部工作动态的宣传栏和一块党务公开栏”的要求,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

1.2 坚持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丰富化。首先,各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主要采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形式,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保证党员教育覆盖面和时效性。将党员远程教育纳入党员五年培训计划,每月要对各小区党支部的网上学习情况和学习时间进行统计,以便全面掌握社区党员干部的学习进度和状况。对各党总支、党支部的上网学习和完成学时情况,党支部集体网上学习情况进行公布评比,并将此作为季度社区党建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充分利用社区党校教育培训平台,对不同群体的党员进行教育。对党员领导干部,突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廉洁自律、工作作风、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在职党员,主要加强思想素质、爱岗敬业、技术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对离退休党员,注重国家政策法规、油田形势、感恩知恩、维持稳定等方面的教育。

1.3 积极开展“微型党课”进社区活动。以“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贴近需求”为宗旨,积极组织举办“身边的老党员”、“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等与社区党员、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性、实用性“微型党课”教育活动。通过“微型党课”进社区巡回宣讲活动,让支委和普通党员走上讲台,普通党员从“听众”到“主讲”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主体地位激发了参与热情。党员在自己的家门走上讲台,积极宣讲身边人、身边事,每次不过十到十五分钟,但以小见大,以真实、真情打动人,有效提高了党课的实效性。

1.4 树典型学境界。一是通过逐年申报、复审“六个一标准化党支部”创建活动,评选、打造社区党支部思想过硬、典型带路新格局,促使企业发展与维护和谐稳定能力显著提升。二是持续开展“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系列宣讲活动。如:离退休党员薛万禄同志讲述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瘫痪在床病人段维岗的模范事迹;支部書记刘银堂率领党员常年坚持为居民义务修理小家电、义务磨剪子、锵菜刀;优秀共产党员曹占山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春夏秋冬,义务护校队一干就是多年等事迹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如何培植和宣传好居民身边这些典型,用典型引领,用典型带动,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整体的思想境界和水平,是我们将要探索的新思路新途径。

2 丰富社区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2.1 持续推进“公开承诺”亮身份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公示栏、党员服务岗等形式,使党员多渠道亮身份、多方位树形象,通过“诚信服务、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接受居民评议监督,激发党员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党员的先进性在为民服务、为民解难、为民办事上得以具体体现。

2.2 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各党支部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激励党员发挥作用的同时,积极实施“送温暖”工程,关心党员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提高,解决党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党员谈心谈话,及时解决党员思想疑难问题,创造条件帮助党员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支部为单位在社区中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对承包楼宇中“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贫”人员重点关注,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对一”扶贫帮困活动,定期、不定期上门探望、电话询问,陪他们说话聊天,关注特困居民的生活情况,温暖特困居民的心灵。

2.3 以社区党委为龙头,社区党总支为基础组织开展大型党建活动。如:“红红火火过大年”送春联,社区党建工作者为12个小区93户行动不便、残疾、空巢老人送春联到家,同时也送去党组织新春的祝福;“五一”劳动节,七百多名社区党员共同开展“爱我家园”义务劳动。“七一”举办“庆祝建党94周年文艺演出”,百余名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庆祝演出排练,热情讴歌了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美好的生活;社区党委通过“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讲堂”活动,为居民提供展示才华与良好精神风貌的舞台;通过“一场摄影作品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通过“义务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义务劳动、义务帮扶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引领作用,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3 服务居民和群众,共建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3.1 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建成社区养老中心,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就餐、午休、健身、娱乐、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3.2 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建设并完善了一批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有计划的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社区成立老年艺术团和文体协会,门球、台球、拳剑、秦腔、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3.3 社区稳定工作积极有效。设置了社区党支部协调委员岗,成立社区信息员、调解员队伍,掌握居民思想动态、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理顺居民情绪,消除思想顾虑,有效控制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激化升级,确保社区稳定。

4 社区网格化区域管理初具规模

社区实践活动感想 篇9

不知不觉已经迈入高中校园半年了,以前的我们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现在要走出安全的港湾,接受风雨的洗礼,社会的考验。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社会实践是高中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方式,更是中学生服务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

高中是一个培养自我、磨练自我的圣地,亲身实践能够使我们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综合性学校,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成才,学有所用,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寒假期间我们去了百好老人院,慰问了一下那里的老人。这是第一次去敬老院,没想到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大的震撼。原本以为敬老院应该像电视上演的那样,老人衣食无忧,可以在那里颐养天年。可是去了以后,我们发现自己错了。那里的老人似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也许那里能带给他们的只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场所,可以满足他们的一日三餐。除此之外,似乎给老人们带不来别的任何精神上的安抚跟慰籍。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对老人已经足够了。可我们觉得并不是那样。那里的孤寡老人,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他们同样也渴望有人倾诉有人关心。

有的老人住的房子,地上潮湿的就像刚下过雨一样,房间里充斥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房间似乎好久都没有打扫过了,有些房间没有电视,只有吱呀作响的吊扇。似乎小的只剩下床了,在这样的季节里,甚至连最简单的御寒衣都没有,不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老人是怎样度过一个个漫长的黑夜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奶奶。裹着小脚,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作为我们这些孙儿辈的孩子们来说,无法想象老奶奶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人生的今天的。老奶奶耳背,听不到我们跟她说什么。但是当看到大厅电视里的老人儿孙绕膝的情景时候,我可以从她的眼中看出一种渴望,那种对儿孙,对亲人的渴望,那时老奶奶的眼睛是如此的明亮。还有些老人,会跟你喋喋不休的说话,他们不是唠叨,他们是渴望倾诉,他们是在与我们的一问一答中寻找那种久违的关怀。他们是在寻找那种被儿孙关心的亲情。

但我们分明的看到有的老人屋内墙上挂的毛泽东像,他们的思想似乎也被禁锢。恰若那昏暗的屋,仿佛被破旧的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也许某一天,他们当中会有某一个人会默默的走了。没人会记得他们。

能为他们带来快乐我们确实很高兴,虽然只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

社区实践心得 篇10

2014年4月23日,在****学院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院思政部***等老师的组织下,我们顺利的开展了蓝山社区的实践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社区参加实践活动,一切都是崭新的。当然,能代表学校走出校园,也有些许的欣喜。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次活动,我会说——我没有后悔我来过!

阳春的四月,这个季节本身就带给我们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嗅着这个季节散发的体香,我们更像是一只绒毛还未丰腴的雏鸟,老一辈的喟叹就像是春风,吹拂着那还夹杂着腥血的羽翼。这种感觉就像“传承”二字所诠释的那样,就这简单的两个字,老人们用他们一生的积淀向我们诉说着何为——薪火相传。

在带队老师与蓝山社区工作人员协商好相关事宜后,我们来到了蓝山社区的“道德讲堂”。进入会场,前面大标题下有这么一行小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诚然,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从善入登,从恶如崩”。而正是这种质朴,但又正确价值观延绵不断传承,才使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在世界的文明史上独领风骚,像孝悌、诚信等优秀的民族精髓无不渗透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的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

据和现实的基础。所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有辨别好坏的能力,辨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既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未来,从而建构起中国现代民族文化。

就讲堂而言,可能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准备的有些仓促,课堂内容衔接的不是那么自然,就像小孩踉跄学走路一样,显得有些生硬,但正是这种青涩却显得的有丝亲切。也许他们刚学会上网,也许他们刚会用投影仪,也许那些课堂的流程都是从百度文库中下载的。然而,那份面对事情的从容、自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像我们的祖国,是从农业大国过渡来的,从一辆拖拉机都要进口,到现在嫦娥升天、蛟龙潜海,这是质的飞跃,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面对现状我们应当正视,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能把自己清楚的表达清楚即是一种成功。换言之,如果,我们来讲这个——诚信,我们能讲成什么样子呢?

在讲堂快结束的时候,一位老党员的讲话让我感觉挺温暖的。让我们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不是从书本或文献中了解的党,那是真切能感受到的内心深处的感激,老同志们真心希冀着人民、国家能够成才、富强。在党课的培训心得中,我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担心自身的品德、修养是否能一路一走,越走越远?我担心我的绵薄之力能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多少,贡献几何?”这份真切情感的传承,我感觉自己身上有一种莫名压力。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在思想上坚持艰苦奋斗,做真正合格的优秀共产党员。唯有我们树立

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不会为任何名利诱惑所动,才能甘于清贫而倾心于伟大事业,才能不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击倒,才能愈挫愈勇。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磨难,这就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在讲堂结束后,我们进入了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走访社区老人。进入第一家,我们帮忙老人擦了窗户,进入第二家,我们听了一位退休老人的“讲座”。听了那些,我有些感触。

第一点,退休老人的问题。是啊,这是我们去的两家老人都有遇到的问题,当然退休几乎是每个城市老年人都要遇到的问题。工作、职业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享有主要关系。老年人由于长期的工作、生活磨练,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和习惯。由于退休突然改变了老年人原有的工作、生活习惯,因此在老年人中,无论是否愿意退休,或是否有心理准备,均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来到的第二家,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他的言行中向传达出来了家庭教育是那么重要。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我们为人父母者要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康成长中潜移默化的重要性。它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应该挺起自身的腰杆,敢于向传统的家

教说不,还孩子一个健康而理性的成长环境,任重而道远,走好每一步,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而父母们更应深思而后行。

言不尽意,望日后越走越远,能对的起那些老一辈们的提携!

班级:******

汇报人:***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思考 篇11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矫正的含义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就是指检察机关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进行教育矫正、监督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进行的监督。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

1.权力制约理论

权力必然蕴含着特定的价值,价值是权力设置、运行获得正当性的源泉。人们通过法律设置某项公权力必然基于特定的价值考量。由于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使得任何权力都需要相应的监督才能尽可能保证其正当行使,社区矫正执行权也不例外。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是通过检察权对社区矫正执行权的适度制约实现执行公正的有效保障,有利于人民检察院和社区矫正执行机关之间通过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包括执行公正在内的司法公正。

2.现代社会人权保障理念

人权保障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区矫正对象虽然因先前的犯罪受到刑事处罚,但其仍然是公民,依法应当享有尚未被剥夺的其他权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发生不当执法或者违法执法现象,会对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社区矫正执法必须引入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使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利保护。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的体现。

3.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那些可以不收监关押的罪犯,在社会上、家庭中把他们管教好、改造好,充分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中宽的一面。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介入,确保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活动中的有效实施,是检察机关预防、控制犯罪,实现刑罚最终目的的重要策略,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增强对罪犯教育改造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宪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予以规定。其中《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第215条、第222条分别就检察机关对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假释裁定行使监督权进行了规定。

三、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和困境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对社区矫正进行检察监督有利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充分贯彻,有利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监督权的充分发挥和监督的实际效果。

(一)法律不统一,配套法规不完善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尚停留在试点阶段,实践中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主要依据“两高两部”的《通知》以及各部门、各地区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检察机关在监督中拥有哪些权力,应尽哪些义务,如何处理矫正机构的违法行为,受理矫正对象的申诉等,均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这导致了检察监督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弹性,可松可紧甚至放弃监督权。

(二)执行主体不明导致检察监督缺乏合理的监督对象

《通知》规定,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剥权、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刑罚的罪犯。而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均明确规定了这五种非监禁刑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但是依据《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了日常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已然成为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在这一模式指导下,担负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普遍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政法委牵头,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管理局等部门参加,形成了“政法委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工作格局。检察机关究竟是以法定执行主体公安机关还是以工作主体司法机关为监督对象,抑或是将二者同时作为监督对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权力的过于分散,导致政出多门和执法混乱,更影响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

(三)监督职权和监督手段有限导致检察监督缺乏实效

在大陆法系国家,为保证刑法的实施,通常对检察机关的职权作出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如德国和日本的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检察官在指挥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相应手段;法国的检察官和检察长则“有权直接动用公众力量,确保判决的执行”。但是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力和手段却非常有限。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的规定,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书面审查、与有关单位或人员谈话等,手段简单且滞后,且发现被监督单位有违法行为的,能够采取的措施也不过是提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意见。一旦被监督单位不予执行,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追究权力,只能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监督权力和手段的有限性严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

四、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思考与探索

社区矫正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也仍在探索过程中。随着“两高两部”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检察监督也应当结合实际,不断采取措施,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社区矫正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完善法律制度,扎实检察监督的法律基础

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刑罚的依法正确执行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未出现过“社区矫正”一词,社区矫正在法律层面缺乏应有的支撑,致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结合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经验以及借鉴国外成功的社区矫正做法,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可适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来统率和协调社区矫正活动,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内容、矫正程序以及各部门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并明确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不一致的局面,使得各部门之间的有机协调和统筹规划难以落实,不利于互相监督和制衡,也造成了检察监督对象的模糊。笔者认为,行刑权是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统一,是国家刑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借《社区矫正法》制定的契机,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和工作主体合二为一,统一归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的专门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行使。

(二)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效力

在《社区矫正法》的基础上,应当在全国层面制定与其相配套和衔接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细则中一是要根据法律将检察机关的监督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以及监督职权等予以详细规定,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和违法处置权。二是要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威性。要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的保障,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检察监督的行为,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

此外,各级检察机关应加大惩防职务犯罪的力度,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查办职务犯罪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力寻租的工具,避免腐败和玩忽职守等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通过加大查处力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

(三)拓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渠道

检察监督应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始终。实践中,由于检察机关获取社区矫正对象信息的滞后性和获取手段的单一性,导致监督只能是事后监督、静态监督和外部监督。当前,不少地区正在积极尝试各种方式,拓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渠道。以上海市为例,我们在全市部分区县的试点街道、乡镇设立了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通过定期下基层实地检察,加强与社区民警、社工的联系交流,并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制教育、受理各类控告申诉等,从而将监督关口前移,深入社区内部了解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及时提出检察监督意见。

但是,基层检察机关从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专职干部普遍较少,在实地检察方面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实践中,公安、司法等部门由于接触矫正对象更频繁、更直接,所掌握的信息也比我们更全面、更及时。我们建议公检法司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整合各方网络资源,达到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拓宽监督视线,实现对社区矫正的动态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下一篇:小学优秀 说明文:我是一只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