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2024-05-16

生理学(共12篇)

生理学 篇1

生理学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理学与医学有着密切联系, 它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理学与临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理学的知识体系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字, 讲“理”就得讲思维和方法, 就得讲逻辑推理, 这是生理学教学的特征。生理学这种抽用像概念来推断深奥原理的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深不可测, 难以理解。

病理生理学与许多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机能性学科, 它主要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 同时, 还要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努力培养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能力, 独立分析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以及自学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 历届学生均感到难学。

药理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医学间的桥梁学科。它既是基础医学课程的延伸, 又是专业课程的铺垫, 其学习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或理解药物与临床用应、不良反应及用要注意事项等, 以便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做到选药得当、用药合理。药理学涵盖多个学科, 涉及内容广泛、理论性强、介绍药物种类数目庞大, 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长期以来, 普遍感到药理学难学,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造成缺乏学习积极性,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面对现实,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面, 处理知识能力?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紧迫问题。为此, 我校三理教研组全体教学人员,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三门理论课的界限, 编写了校本《医学机能学基础》教改教材, 并同步开展了机能学实验。在编写过程中, 编者们本着既保证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原则, 是三门学科内容有机结合, 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一、整改理念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力求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在遵循机能学的基础规律和系统性的基础上, 对机能学科大量的理论知识, 进行重新梳理调整, 化繁为简, 既保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阐述, 又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力争做到符合教学规律。在教材中设计了相关的链接小模块, 起到系统连接与辅助学习的作用, 并使学生开阔视野, 培养其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的专业素质。

二、整改特色

1. 理论教材:

1.1 课程设置:

改变传统课程设置, 由三个学期分散课, 改成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两个学期集中完成。

1.2 课时安排:

全书162学时, 理论148学时、实验24学时。第二学期为90学时, 第三学期为72学时。

1.3 理论内容组合:

1.3.1 组合原则:

删减不相关的内容知识, 减少了学时, 减轻学生压力;改变了传统的三门课程分开讲原则, 而是按照每一系统融汇去讲:以《生理学》内容为基础, 《病理生理学》为引入;《药理学》为救治。这样连贯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三门课之间的衔接近避免因时间而出现的遗忘现象、同时也很好的为临床做了必要铺垫。

1.3.2 内容章节列举:

第三章 血液

第一、二、三、四分别介绍了血量血液的理化特征, 血浆, 血细胞及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等;第五节融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因为讲DIC必须要知道第四节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相关知识点, 所以在此融入既方便学生听课也减轻老师讲课压力。同时在此章节我们又讲了输血与血型, 为此引出溶血贫血, 即上止血药抗贫血药。

第六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的生理:主要讲了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同时重点讲了心的泵血过程, 在此中分别介绍了心动周期与心率以及心脏的泵血过程中的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 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如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等。在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讲了交感、迷走神经的调节等。第五节心力衰竭历年均是难点, 但和改教材后, 有以上一、三节内容帮助, 在讲到心衰的原因、机制, 学生很容易理解, 同时在讲到第十节治疗心衰药物时更是简单易行。所以说整合教材后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是双赢效果。

2. 实验辅导:

2.1 整合特色:

1) .科学系统:

以培养中级适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中心, 实验内容丰富, 全面从正常生命特征到疾病发生发展到药物治疗, 使得本教材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

2) .重视目标培养:

将医学技能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要求融于教材之中, 已实现医学生专业目标培养。

3) .教材整体结构更科学合理:

内容安排衔接严谨, 逻辑性强,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医学史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整合内容:

在常规实验基础上, 开发四个综合实验:分别是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调节及药物对血压的作用;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呼吸运动、胸膜腔观察及药物的作用;家兔急性肺水肿及治疗。如“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目的]:通过家兔快速放血造成休克, 并观察休克表现;了解休克发生机制及抢救。[实验原理]:通过人工放血导致休克发生, 即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血管流量急剧减少, 重要脏器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功能代谢紊乱。抢救休克原则是去除病因、扩容、纠酸、和利用血管活性物质防止器官衰竭。[实验内容]:1) 称重、麻醉、固定。2) 备皮手术, 气管插管固定, 剥离颈动脉、静脉, 准备生物型号采集系统, 同时注意观察正常生理指标:动脉血压、CVP、鼻唇粘膜颜色、呼吸、尿量、肛温等。3) 人工放血造成休克。4) 抢救: (1) 回输失血全血 (由静脉快速回输放出的血液) 。 (2) 输入2倍失血量生理盐水。 (3) 输入与失血量等量的生理盐水失血全血山莨菪碱。 (4) 输入与失血量等量的生理盐水失血全血去甲肾上腺素。[实验结果]哪组效果最好?原因?

通过此次实验, 既让学生巩固了正常生理知识, 又让学生对病理变化有所了解, 同时也连贯了药理抢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 更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石。

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验上, 三门教材的融合均是大势所趋。

生理学 篇2

第一章 第一节 一.内容:绪论 二.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 3.掌握兴奋性、刺激的概念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兴奋性

2.难点:兴奋性;刺激三要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首要简要介绍生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2.从经典的和近代的两方面分析讲解兴奋性 3.介绍刺激、反应,及其与兴奋性间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

一.内容: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原理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调节的概念、基本方式和特点,体液调节的概念、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和特点、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反馈和前馈概念 3.了解自身调节、局部体液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调节的控制原理 2.难点:正反负和负反馈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介绍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的种类,2.介绍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分析其调节特点。3.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内容: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四种物质转运方式

2.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在简要介绍细胞化学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建立单位膜的立体概念,然后结合膜的化学成分讲授各种物质转运方式,重点介绍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第二章 第二节

一.内容: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兴奋、兴奋性、可兴奋组织、阈值、阈刺激的概念;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2.了解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兴奋、兴奋的标志、阈值、阈刺激 2.难点:绝对不应期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复习已有的兴奋性概念基础上,以兴奋的电学本质为主线讲授兴奋、兴奋的标志、可兴奋组织等。结合生活实例介绍阈值和阈刺激概念,进透绝对不应期现象、本质和意义,最后介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第二章 第三节

一.内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目的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熟悉动作电位曲线的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介绍生物电现象记录方式及结果,进而在胞内记录的基础上引入静息电位概念,借助物理学手段着重讲授极化、去极化等概念,然后讲授动作电位概念并分析证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第二章 第四节

一.内容: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二.目的要求:

掌握滑行理论的主要内容,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肌丝滑行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前负荷、后负荷程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2.难点: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强直收缩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简要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然后依次讲授滑行理论、滑行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重点讲解等张收缩、等长收缩,联系心肌的舒缩和生活实例讲深讲透。

第三章 第一节 一.内容:血液 二.目的要求:

1.掌握体液与内环境,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血量与血型。2.熟悉生理止血。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环境与稳态,红细胞生理特性,血型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印发讲授提纲,自学约1.5学时,用0.5学时进行总结。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脏和泵血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左心室泵血过程,评价心脏泵功能指标,心脏泵功能的调节。2.熟悉血液循环的功能,心脏的功能。3.了解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左室泵血功能,心指数,异长自身调节 2.难点:心室功能曲线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介绍血液循环功能和心脏的功能,然后讲授左室泵血过程。分析评定心脏泵功能的各项指标的优缺点。着重结合骨骼肌的长度-张力曲线讲解心肌初长度对收缩功能影响的特点。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脏泵功能的贮备、心音和心音图、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 生理特性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了解心功能贮备,心音和心音图。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 2.难点: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简要介绍心功能贮备和第一、第二心音。深入分析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列表比较两种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特点,最后简要小结。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肌细胞分类,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熟悉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条种因素。3.了解心肌细胞的类型。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心肌电生理特性

2.难点: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膜反应曲线,Na+通道的效率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列表介绍心肌细胞的类型。深入讲授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点,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窦房结所以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分析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因素。

第四章 第二节

一.内容:动脉血压、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熟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3.了解动脉脉搏。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难点: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进一步深入分析讲授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讲透影响因素。2.简要介绍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3.自学动脉脉搏。4.小结。

第四章 二节

一.内容: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微循环的三条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学会分析水肿形成的可能原因。2.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定义

3.了解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微循环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微循环的定义、组成、血流通路。

2.自学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3.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分析水肿的可能原因。4.自学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5.小结。

第四章 第三节

一.内容:心血管功能的神经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减压反射,学会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现象。2.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4.掌握心、血管的N支配和基本中枢。

5.熟悉分段切除法,使学生学会生理学分析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减压反射

2.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基本中枢

3.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及意义。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次课内容。

2.深入讲授减压反射的过程,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讲授其生理意义。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4.简介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5.小结(强调减压反射)。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内容:肺通气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动力和阻力,掌握肺内压、胸内压的概念。2.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生理意义。3.了解肺的基本容积及相关概念。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胸内负压的形成,肺的顺应性概念及变化的意义。气道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均为重点内容。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讲解呼吸全过程,肺通气与换气是本章重要内容,理解胸内负压的重要意义用简单例子说明,胸膜腔的密闭及负压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第五章 第二节

一.内容:基本内容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呼吸气体的交换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肺容量及肺退气量的概念。

2.掌握气体交换的一般原理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三.重点与难点: 1.肺容量及肺通气量。2.气体产换的原理。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肺容量很容易理解,重点解释肺活量及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区别及意义。肺通气量的讲解中解释无效腔,在中间起的作用。讲气体交换,重点是讲清原理、气体的扩散,分压的作用、气体溶解度(结合O2、CO2的不同)以及扩散速率,结合生活实际、病例等讲解影响因素。第五章 第三节 一.内容:呼吸的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及脑桥呼吸中枢的不同作用。2.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以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1.呼吸中枢

2.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

3.化学感受器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不同阶段的呼吸中枢所具有不同作用一知识的来源,从而说明呼吸节律的产生部位,高位中枢在调节中的作用。重点讲解CO2、[H+]以及缺O2对呼吸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第六章 第一节

一.内容:消化概述、口腔内消化 二.目的要求: 1.消化生理概述。

2.掌握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1.消化、吸收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3.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几种常见的胃肠激素; 4.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单纯)。难点:生电钠泵概念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自学为主:提出重点掌握内容、列出提纲。最后总结:(1)讲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中先电钠泵及慢波;(2)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3)胃肠激素;(4)唾液分泌调节为单纯性神经调节。第六章 第二节

一.内容:胃液分泌及调节、胃运动及排空等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胃液性质、成分、作用、各期分泌调节及其特点 2.掌握胃排空的动力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胃分泌的调节

2.促进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3.胃运动的形式难点:生电钠泵概念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图表对比方式讲解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各期调节的特点及对胃液分泌量的影响,讲胃运动时,强调头期舒张的意义和其N支配,最后将胃液分泌调节和唾液分泌调节比较为下次课铺垫。第六章 第三节

一.内容: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及吸收 二.目的要求:

掌握肌液及胆汁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特点,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有利条件,大肠内消化一般了解,重点排便反射。三.重点与难点:

1.肌液的成分、性质作用,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2.胆汁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3.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条件,各种物质吸收途径,排便反射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重点掌握内容,据提纲及思考题进行自学。最后30分钟讲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讲解消化管的运动方式、特点、再讲排便反射及其反射弧,归纳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第七章 第一节 一.内容:能量代谢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能代的测定原理、方法、食物长价、氧热价及呼吸商 2.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测定原理

2.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影响因素。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能量的来源与去路。2.直接测热法的原理及缺点。

3.间扫测热的原理及其三个条件,食物卡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吸商的测定,及临床测定法。4.基础代谢的标准:本章讲解时着重讲解研究内的思路及分析内方法。第七章 第二节

一.内容:体温相对恒定及其调节 二.目的要求:

掌握体温概念、产热器官及其影响因素,散热的方式及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调定点学说),中枢及感受器特征。三.重点与难点: 调定点学说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体温指体内平均温度,列出正常体温变动及测定时注意事项产热器官与机体的状态和基础代谢率有关,讲其调节反应。散热方式:强调幅射及蒸发散热形式,强调发汗的调节及作用。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从反射缴弧入手,讲感受的过程中把特征以调定点学说作全面总结。第八章 第一节

一.内容:肾脏结构及功能概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二.目的要求:

掌握肾小球超滤过作用的动力,实验依据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肾小球的超滤过作用及实验依据。

2.滤过动力:入球端,出球端有效滤过压,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3.在肾脏结构特点中比较皮层肾单位与近髓紧单位的特点。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比较皮层肾单位及近髓肾单位的各种特点(如部位、出入球动脉口径、N支配,落脚在尿形成中的作用不同,为下一节尿的浓缩机理打一基础)。

肾小球滤过动力:由实验入手讲原尿,深尿差别,列出有效滤过压,用着重分析入球端与出球端的压力强调血浆胶渗压的改变为主要因素。第八章 第二节

一.内容: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与排泄;尿的稀积与浓缩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在泌尿中的作用及特点。2.尿的浓缩机制——逆流倍增说。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重吸收功能中,Na+、葡萄糖、K+及Cl-、H2O的重吸收排泄和分泌功能中K+、H+的分泌。2.尿浓缩机制——渗透压形成原理

难点:Na+在主动重吸收的全过程,Cl-继发性主动再吸收尿浓缩的机制。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重点讲述Na+在肾小管各段简吸收的过程及机制,并加以归纳比较,便于对Cl-和葡萄糖的再吸收的理解。讲解HCO3-吸收时同时联系H+的分泌。

尿浓缩机理:a.在观中溶液的流动,b.逆流系统,c.逆流培增的原理,d.肾小结束结构与逆变倍增系统相像,e.外髓及内髓管腔液,组只液及血管中梯度形成。第八章 第三节

一.内容:肾泌尿功能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肾脏对水、电介质平衡的调节,ADH的作用及其调节。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K+、Na+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抗利尿素的分泌及调节及其在维持体水中的作用,醛固酮系统在维持电介质平衡中的作用。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按讲义内容逐步理解,对重点内容做到条理清晰,归纳特点。第八章 第四节

一.内容:肾清除率,尿的排放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肾清除率的概念。2.掌握尿的排放。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排尿反射

难点: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临床应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难点处理:以实验为例引出概念及公式。

从分析公式中因素入手讲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及血流量间的关系,简述临床的应用。第九章 第一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一)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细胞的分类 2.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 3.掌握神经传导兴奋的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经传导兴奋的特点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简要复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知识,讲述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其中重点讲解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简要介绍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最后简要介绍胶质细胞的功能。第九章 第二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二)二.目的要求:

1.掌握经典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2.掌握突触后电位的种类、产生机制、突触的抑制和易化。3.掌握突触传递的特点,了解突触的可塑性。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突触传递过程

2.突触后电位的种类、产生机制;突触的抑制 3.突触传递的特点 难点:1.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2.突触的可塑性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该部分多为重点内容,力求讲精、讲透,重点讲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通过简图说明突触抑制的产生,种类,一般应能够理解。最后简介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第九章 第三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三)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递质、受体的定义。2.了解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3.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分类,基本过程。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经递质、受体的定义;反射。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递质和受体系统内容较为繁杂,注意讲解的条理性,按照中枢递质系统和外周递质系统进行分类。反射的相关内容虽不是难点,但非常重要,通过图解说明反射弧的基本组成,反射的过程。第九章 第四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了解感觉传导通路 3.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4.痛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痛觉的分类、内脏痛。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感觉传导通路知识,重点讲解感觉投射系统;对于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这部分内容,将时间重点放在痛觉的相关内容。第十章 第五节

一.内容: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二.目的要求:

1.了解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 2.觉醒与睡眠的机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皮层诱发电位

2.快波睡眠、慢波睡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皮层诱发电位的定义,组成和意义,在介绍脑电波的波形组成及形成机制,重点讲解觉醒与睡眠的机制,使学生对快波睡眠及慢波睡眠有较深的认识,了解慢波睡眠的意义。第十章 第六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牵张反射

2.了解运动调节系统和运动传导通路 3.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牵张反射

2.肌紧张,去大脑僵直,α僵直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重点讲解牵张反射;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重点讲解脊髓对运动的调节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功能;最后介绍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第十章 第七节

一.内容:自主神经系统 二.目的要求:

1.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2.脑的高级功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2.学习与记忆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其后重点介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结合已学过的内容讲解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第十一章

一.内容:内分泌系统 二.目的要求:

1.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及其机制 2.激素分泌的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激素分泌的调节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及其机制,其后重点讲解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第十二章 一.内容:生殖 二.目的要求:

1.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女性卵巢周期与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植物生理学教材 篇3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信号转导;一氧化氮

在当代本科生教育中《植物生理学》一直是生物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也是生物类考研考生大多会遇到的一门课程。多年来植物生理学教科书的不同版本相机推出,从2004年的潘瑞炽版到2009年的王忠,这些教材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提高。但是涉及到细胞信号转导这一节章中植物重要气体信号分子NO的信号转导机制很少提及。尽管国外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已经及时更新了气体信号分子NO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相关内容,但还缺少一个完整的信号通路模型,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植物重要中信号分子的转导机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我建议在植物生理学教材中补充一下内容,其中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一、气体信号分子NO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NO广泛分布于植物器官的各个部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陈晋文等,1995),已经有大量的实验证明NO 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NO与很可能与其他植物生长物质有关系和互作。植物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大量产生,NO可能是的下游信号参与抗干旱反应(Zhou,2003)。植物重要信号物质水杨酸,它的产生以及水杨酸生理作用的实现也和NO密切相关。有报道指出,水杨酸的生物合成由NO来诱导和调节,同时NO和水杨酸供体参与到了植物的抗氧化胁迫这一生理反应(Chen,2003;Klessing,2000)。最近的证据发现,在玉米根中生长素的分布受到NO的调控,实验证明NO调控生长素的分布,从而调高玉米侧根的数量。同时发现NO被清除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受到抑制,说明NO 在生长素的下游起作用,但是目前不敢确NO 参与了生长素的生物合成。总的来说NO对于植物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二、气体信号分子NO信号转导途径

目前通过细胞生物学手段,已经在植物中检测到NO信号传递途径与动物类似。在动物实验中发现,NO的顺乌头酸,NO在胞内调节其活性,激活的顺乌头酸传话为mRNA 结合蛋白,是一种铁离子调节蛋白(IRP)。IRP的两种结合蛋白是铁蛋白mRNA和转铁蛋白受体mRNA上的铁响应单元,当它们结合后mRNA的翻翻译水平被抑制,同时稳定铁蛋白mRNA不被降解,最终提高了细胞内的铁素转运能力,但降铁素含量。在烟草植物中有研究发现,NO抑制了顺乌头酸酶的活性。在烟草中,顺乌头酸酶的基因已经被克隆,发现其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人的相应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达 61%(Navarre,2000)。在动物和植物中,环鸟苷酸(cGMP)都是一种重要的信号物质。在细胞内cGMP由鸟苷酸环化酶合成。植物细胞中发现,NO可以活化鸟苷酸环化酶,促使cGMP水平上升,同时cGMP最为NO的下游信号分子调节生理反应。目前已经证明,烟草中含有可以感知NO的鸟苷酸环化酶,同时发现NO对于PAL基因的调节是有催化苷酸环化酶来完成的(Durner,1998)。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号调节机制,包括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目前發现的蛋白激酶(MAPK)有20中,其中部分受到NO的调节或影响。NO通过调节这些激酶参与到植物与与环境胁迫、病原侵染、伤害激素、等所引起的信号传递过程。

以上有关NO的内容对应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信号分子NO非常重要,因此我建议在植物生理学教材中添加这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潘瑞炽(2004). 植物生理学. 第5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忠(2009). 植物生理学. 第2 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3]张继澍(2006). 植物生理学. 第2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晋文,孙长凯,黄远桂(1996)NO合酶的若干研究进展. 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进展,23:293-297

[5]Chen KM (2003) Up-regulation of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changes in redox status involved in adaptation of reed (Phragmites communis) ecotypes to drought-prone and saline habitats. J Plant Physiol, 160:293-301

[6]Klessing DF, Druner J, Noad R, Navarre DA, Wendehenne D, Kumar D, Zhou JM, Shah J, Zhang SQ, Kachroo P, Trifa Y, Puntied D, Lam E, Silva H (2000) Nitric oxide and Salicylic acid signaling in plant defen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7:8849-8855

[7]Navarre DA (2000) Nitric oxide modulates the activity of tobacco aconitase. Plant Physiol, 122:573-582

[8]Zhou R (2003) A new abscisci acid catqabolic pathway. Plant Physiol, 134:361-369

作者简介:李积胜(1983-),男,甘肃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研究。

生理学 篇4

1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概述

新课标要求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以及创造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而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平台课程。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无论是对医学科学的研究还是对体育科学的研究, 都必须离不开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则是人体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是为了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对运动的反应能力及适应过程, 同时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总体来说,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基本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2) 深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和机制; (3) 对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过程当中的生理学原理进行阐明; (4) 研究不同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可以说, 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进行科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科学运动训练的必要基础。

2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比较浅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非常广泛, 因此其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讲述比较浅显, 并没有深入性地对其中的形态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运动生物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知识内容进行剖析, 从而使得学生对其的学习也比较表面化, 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验教学过于程式化

在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程式化。再者, 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只是对固有理论进行反复验证和演示, 缺乏比较创新性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

2.3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时仅是对课本中的理论概念死记硬背, 而不去真正深入性地思考与理解知识, 因而造成了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3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之时, 应当要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前沿性以及联系性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其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具体来说,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也即是让理论服务于实践、指导于实践;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地删减、调整、提炼和精选, 从而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凸出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也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前沿性原则就是应当要在选择教学内容之时更加注重一些理论与概念的创新, 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断探寻新的成果和目标;联系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内容与其他一些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使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专业学科体系。

3.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作为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 它在实验演示方面不能够过于程式化, 而是应当要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 对于一些实验难度较大、实验条件比较缺乏的实验内容 (如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 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电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从而让学生熟悉其实验操作过程、掌握其基本实验原理。

3.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应当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不能仅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也不能够仅仅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而是应当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例如, 教师可以多对学生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 这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或是多考察一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自主分析能力, 而学生的实验报告就是可以是很好的评价参考。教师只有采用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方式, 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措施, 教师应当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更进一步改善其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 蔡文丽.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0 (3) :69-71.

[2]侯亚彬.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1) :41.

生理学课件 篇5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

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命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function)的科学。人体及高等动物机体的各种机能。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层次): 细胞、分子水平组织和器官水平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1)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功能活动,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过程

2)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

主要研究各种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合而成的组织,以及由相关组织构成的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作用机理。3)系统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系统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对整体水平的生理功能有何作用和意义等。

4)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正常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相对平衡的生理过程及其机制。研究的方法 动物实验法

急性实验:离体(in vitro)(细胞、组织、器官)实验和活体(in vivo)解剖实验。

慢性实验:指的是在完整而且清醒的动物身上,并在机体保持内、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各种实验研究的方法(在体)。根据研究水平分 细胞生理学

器官生理学:神经肌肉、感官、心血管、消化、呼吸、生殖、内分泌等 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

《内经》——经络

C.Galen(130-200)(古罗马): 从人体解剖知识推论生理机能

2、近代 W.Harvey(1578-1657)(英国):《心血运动论》(1628)一书。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理学基础

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 运用显微镜观察微循环,证实Harvey对循环系统结构的推论

L.Galvani(1737-1798)(意大利):发现生物组织的电活动

C.Bernard(1813-1878)(法国): 首先提出“内环境”的概念

Павлов(1849-1936)(俄国): 关于循环、消化和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中国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已有80年历史。林可胜教授发起创建中国生理学会(1926)。

《中国生理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国应用生理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二、内环境稳定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内环境与稳态

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人体生活的外部环境(如大气环境)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Cannon WB,1926年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二)体液调节(Hormonal regulation)

(三)自身调节(Self-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反 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可分为(Павлов提出):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先天的,其反射弧较为固定,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种族遗传因素所决定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后天获得的,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根据所处的生活条件“建立”起来的,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固定的、灵活可变,且具有预见性 神经调节的特点

传导迅速,作用准确,表现自动化(二)体液调节(Hormonal regulation)定义: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该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反应。

体液调节往往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成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传出通路的延伸部分,因而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

传导缓慢,作用较持久,影响面较大

(三)自身调节(Self-regulation)定义: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

官、组织、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二)反馈控制系统

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闭合回路(Closed-loop System)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效果分为

1)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能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减弱。可逆,维持系统稳定(如体温调节等);缺点:滞后,波动大 2)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不可逆,破坏系统稳定 生理情况下,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以及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和钠离子的内流过程;病理情况下,大失血和心脏活动。

第二章

细胞(膜)生理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一、细胞膜的结构 质膜 单位膜

化学组成:脂质 蛋白质 糖

液态镶嵌模型

基本内容:膜的结构特征是以液态的类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种蛋白质分子。脂质以双分子层形式存在 :

磷脂:>70% 亲水性的极性基团(磷酸和碱基)疏水性的非极性基团(脂肪酸侧链)胆固醇:<30% 鞘脂:少量

脂质的性质:液态,脂溶性,柔软性和一定的流动性。其流动性大小与某些成分的含量有关。脂质的作用:屏障

蛋白质

a-螺旋或球形结构 整合蛋白质或内在蛋白质

周围蛋白质或表面蛋白质

细胞膜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物质、能量、信息的跨膜转运或转换 载体

通道

离子泵

受体

免疫

细胞膜的糖类

寡糖或多糖链 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糖被或细胞外衣

主要功能:①细胞的“标记”,如作为抗原决定簇②膜受体的“识别”部分

二、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转运形式包括: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一)单纯扩散

扩散是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净移动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或气体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如O2、CO2、乙醇、脂肪酸。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离子的浓度差(浓度梯度)

离子所受的电场力(电位梯度)跨膜物质转运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电化学梯度

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

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形式称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特点:

高度结构特异性(specificity)饱和现象(saturation)竞争性抑制(competition)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通道:与离子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

跨膜电流(transmembrane current):当通道开放引起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形成的电流

被动转运的特点:顺浓度梯度移动,无需细胞额外供能 2.原发性主动转运

定义: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 钠-钾泵

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ATP酶活性 的特殊蛋白质,可被细胞膜内的Na+增加或细胞外K+的增加所激活,受Mg2+浓度的影响,分解ATP释放能量,进行Na+、K+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ATP:Na+:K+=1:3:2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维持细胞外高Na+,使得Na+不易进入细胞,也阻止了与之相伴随的水的进入,对维持正常细胞的渗透压与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势能贮备,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也是一些非离子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3.继发性主动转运

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源于ATP分解,而是利用某种离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而后者是由钠泵分解ATP获得的能量建立的。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胞吞和胞吐胞吞:指某些物质团块或分子与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向内卷曲将该物质包被,然后出现膜结构的融合和断裂,使物质团块或分子连同包被它的质膜一起进入胞质的过程。吞噬(Phagocytosis)吞饮(Pinocytosis)

胞吮、包膜窖胞吮(小面积膜内陷)、受体介导式入胞(网格蛋白-有被小窝)(现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入胞形式)

胞吞是细胞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任何形式的胞吞都需要ATP供能 胞吐(出胞):指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分泌)入胞和出胞均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 细胞间通讯和信号转导 信号到达细胞的三种方式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或细胞间连接在胞质间的直接传递

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神经调质进行的局部化学通讯 使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结合的长距离通讯方式

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分子选择性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间接引起细胞膜的电变化或细胞内其他功能的改变。

——跨膜信号传递

受体:镶嵌在细胞膜表面或存在于细胞内的特异蛋白,可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发生特异结合。

(一)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通道由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异蛋白质组成

可与特异化学分子结合,导致通道蛋白变构,引起通道开放 感受膜电压变化,引起变构及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通道转运离子的机制

─门控(Gate control)化学门控通道(兴奋收缩耦联)

nAChR:α

1、α

2、β、γ、δ

Glu、Asp、GABA、Gly、ATP、5-HT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神经、心肌)3种Na+、5种K+、3种Ca2+ 机械门控通道(平滑肌细胞、内耳毛细胞

(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征:膜表面受体是与膜内侧的一种称为鸟核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相偶联启动通路

1、G蛋白耦联的受体:mAChR、多巴胺、5-HT、P物质、K物质、组胺受体等(7次跨膜α螺旋)

2、G蛋白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GTP-binding Proteins)G蛋白: α、β、γ(多种)

(三)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激酶受体:一次跨膜

胞外:结合配体的部位

胞内:激酶的催化部位

配体-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的蛋白激酶活性,引起一系列磷酸化级联反应,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

酪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2、JAK相关激酶受体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植物 生理学 实验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03-01

1、教学方法

1.1  单独设置实验课且进行独立评分

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为一门课,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且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试题中涉及实验内容的很少,甚至有的试题中不涉及实验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分。这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将实验课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后,教师改变了过去那种认为自己只是带带实验,学生对本门课程学得如何及成绩怎样主要与理论课教学有关,从而有了强烈的、明确的责任感,学生也比过去更重视实验课,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1.2  实验内容

师范院校普遍使用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材是类似张志良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本教材共包括91个实验项目,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课时安排大多为60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计划学时内完成全部实验项目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教材,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同时增设一些探索性或研究性实验项目。这样学生除能通过实验指导上的验证性实验获得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外,还可通过研究性实验充分发展其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2学时);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2学时);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2学时);植物灰分常量元素分析(3学时);植物组织可挥发性元素的鉴别(2学时);植物的元素缺乏症(溶液培养,3学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真核生物钙调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法(4学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性质(2学时);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2学时);植物光合强度的测定(3学时);吲哚乙酸的生物鉴定(3学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赤霉素对a一淀粉酶的诱导彤成(2学时);脱落酸的放射免测测定(3学时);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3学时);植物组织培养(6学时);研究性实验:植物光周期诱导的实验设计和观察(6学时);设计实验,观察某种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6学时)。

1.3 实验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植物生理实验课时少、内容多,实验一般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条件下,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消除上述现象,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改革。

1.3.1 预习。要求学生在具体进行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过程,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预期结果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3.2 准备实验。植物生理学的许多实验需准备大量的药品、试剂和器材等。这一过程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不仅消除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的心理,而且增加了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还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工作的一般程序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3.3讲授。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讲解方式,将启发、提问、讨论等有机地运用于讲授过程中。如对实验的注意事项,不是将其“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而是从实验原理及试剂的特性或所测指标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理解进而得出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中有许多实验均涉及到标准曲线的制作,而是否能透彻理解标准曲线的制作过程及其浓度与吸光值的正确对应关系对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我们运用设疑一回答一分析相互交替进行的方式讲授后,使得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1.3.4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必须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规技术。研究性实验的具体操怍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操怍方面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进行独立科学工作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5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这是实验全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信息,然后经过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引起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

2.1  考核的内容

实验课的考核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有:

2.1.1实验原理的表述: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阐明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设计原理等。

2.1.2 实验步骤的设计:要求学生会设计实验步骤,其编排要科学有序。

2.1.3 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的操作要规范熟练,观察现象要科学,实验记录要正确等。

2.1.4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学生能从观察到的现象、结果中导出正确的结论。

2.2考核的方式

2.2.1 面试:教师编好若干有关实验操作的试题,并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用具、由学生抽签进行考核。主要考查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常规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对实验的关键性操作的领悟程度。

2.2.2 笔试:由教师将考核的内容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由学生进行笔答。笔试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门课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可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3 考查:即經常进行的检查。考查的内容很多,如每次的实验报告,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上课态度,值日情况等。

2.3评定方法:为了使实验成绩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情况,采用如下评定方法:以百分制记分法,其中面试占总成绩的40%,笔试占40%,考查占20%。

参考文献:

[1]万华芳,《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实验探讨,2013.01.104

生理学 篇7

1 咳嗽、咳嗽反射的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特征

1.1 咳嗽与咳嗽反射弧的解剖学特征

咳嗽是由于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的。来自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胸膜等感受区的刺激传入延髓咳嗽中枢, 咳嗽中枢将冲动传向运动神经, 分别引起咽肌、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的运动来完成咳嗽动作, 表现为深吸气后声门关闭, 继以突然剧烈的呼气, 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产生咳嗽动作和发出声音。咳嗽作为一种生理反射, 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咳嗽中枢位于延髓弧束核附近, 呈弥散性分布, 咳嗽中枢不等同于延髓呼吸中枢。咳嗽反射弧的传出神经是脊髓神经:第3~5颈神经 (膈神经) 、胸神经 (肋间神经) 、迷走神经 (气道) 、喉返神经 (喉、声门) 。咳嗽反射的效应器则是气道平滑肌、呼气肌 (主要是肋间内肌) 、膈肌和声门等。

1.2 咳嗽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 支配气道的迷走传入神经亚型分为快适应感受器 (RARs) 、慢适应肺牵张感受器 (SARs) 和C纤维。

1.2.1 RARs:

RARs是有髓鞘轴突, 也称动态感受器, 其对气道机械性能改变 (如直径、长度和组织间隙压) 起应答, 也对一些化学刺激应答 (如辣椒素、缓激肽) [1]。RARs活化可通过副交感途径, 导致支气管痉挛和黏液分泌。研究发现, 选择性消除有髓鞘神经纤维的活性 (包括RARs) , 可以阻止咳嗽[2]。

1.2.2 SARs:

SARs是有髓鞘轴突, 对呼吸期间的机械力高度敏感。SARs的活性在吸气和呼气前的峰值时增加。目前认为, SARs是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 在肺足够膨胀时, 导致吸气停止和呼气启动。SARs活化致使呼吸中枢和气道胆碱能活性抑制, 导致膈神经活性减少和气道平滑肌张力降低 (因胆碱能神经活性减少) [3]。有研究发现, 用袢利尿剂呋塞米可增加基线SARs活性, 并产生镇咳作用[4];但也有研究发现, SARs可促进咳嗽[5]。SARs在咳嗽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1.2.3 C纤维:

支配气道和肺的大多数的传入神经都是无髓鞘的C纤维, C纤维调节气道的防御反射。虽然C纤维对化学和机械刺激起应答, 但与RARs和SARs相比较, 其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较低。C纤维主要对化学刺激敏感, 如辣椒素、缓激肽、柠檬酸、高渗盐溶液和SO2[1,6]。C纤维活化会导致气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和化学反射增强, 如导致快速浅呼吸之后的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高血压等[5,6]。在一些物种中的研究发现 (尤其豚鼠和大鼠) , 激活C纤维会导致轴突反射, 从而引起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和神经源性炎症[6,7]。也有研究发现, C纤维可以抑制咳嗽[6,8,9]。C纤维在咳嗽中的作用也未完全明确。

1.2.4 引起咳嗽的传入神经亚型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起咳嗽的传入神经亚型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如C纤维刺激后, 可通过轴突反射释放P物质、神经激肽A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导致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血管扩张和白细胞募集, 并改变副交感神经活性[10]。其中神经激肽A和P物质可激活RARs, 使咳嗽加剧和持续。研究发现, β受体激动剂、吸入神经激肽受体或吸入中性肽链内切酶 (可钝化速激肽和缓激肽) 可阻止RARs激活, 并减轻由辣椒素、香烟烟雾、支气管痉挛或中性肽链内切酶抑制剂磷酸阿米酮诱发的咳嗽。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中枢疼痛感受器刺激的敏感效应[11]。食管中可能存在相同的机制, 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 (GERD) 可启动和 (或) 加重咳嗽[12]。

1.2.5 肺外因素所致咳嗽:

研究发现, 耳部的机械刺激可引起咳嗽, 原因可能是通过耳部传入神经输入, 经过中枢整合并在气道表达的结果[11]。

咽部刺激可引起咳嗽, 研究认为咽部传入神经可能起源于迷走神经, 但也可能来源于舌咽神经或来自三叉神经的分支[13]。咽部的机械刺激、后鼻滴流和快速喝水会导致人和动物的剧烈咳嗽, 而服用辣椒素时可不引起咳嗽[13]。咽部传入神经调节咳嗽的生理学特性尚未明确, 但可能与支配喉、气管和支气管的咳嗽感受器相同。

GERD的研究发现, 对GERD进行有效的抗反流等治疗, 可明显减少GERD患者的咳嗽。其原因认为是反流物吸入气道, 直接激活气道的迷走传入神经并引起咳嗽。研究显示, 胃或食管的疾病可以引起气道反射 (如黏液分泌、支气管痉挛和咳嗽) [14]。经过迷走神经切断术后, 这些气道反射可得到有效的减少甚至消失。食管源性咳嗽的机制, 目前仍未完全明确[12]。

咳嗽跟吞咽、嗳气、排尿和排便一样, 都是高级皮层通路控制的内脏反射, 但控制咳嗽的皮层通路未明确, 心因性咳嗽的机制尚不清楚[15]。

2 咳嗽的生理学特征

2.1 咳嗽力学 咳嗽阶段分为吸气、压缩和呼气3个阶段。

2.1.1 吸气阶段:

咳嗽的初始阶段是气体吸入, 吸入气体量可从50%的潮气量到50%的肺活量不等。咳嗽的初始阶段并非最关键, 因为吸入少量气体即可产生有效咳嗽。吸气期间, 呼气肌延长伴强度增加。大量气体吸入将产生更多的呼气肌延长, 并会对呼吸的长度-张力效应最优化。吸气至高肺容量时, 可导致呼气肌产生更多的胸内正压。

2.1.2 压缩阶段:

咳嗽的压缩阶段位于吸气阶段之后。吸入一定容量的气体后, 声门关闭, 随之而来就是呼气。呼气的开始阶段, 声门关闭约0.2秒。当胸内压建立时, 声门关闭保持肺容量。声门关闭使呼气肌缩短至最小, 藉此促进呼气肌的“等长”收缩, 并且允许呼气肌维持一个更有利的力量-长度关系和产生更大的腹腔内正压和胸腔内正压。声门关闭期间, 胸内压可高达300 mmHg。高腹腔内压和高胸腔内压能够传送至中枢神经系统和纵隔, 并可引起与咳嗽相关的一些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胃肠、泌尿生殖、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2.1.3 呼气阶段:

一旦声门开放, 即进入咳嗽的呼气阶段。由于压缩阶段产生高胸腔内压, 因此声门开放后最初出现短暂的湍流。最初的呼气流高峰持续30~50 ms, 并可产生高达12 L/s的流速。这个爆裂的气流是由于呼出气体的叠加作用形成的, 其呼出的气体是来自末梢薄壁组织和中央气道的气体移位。虽然声门关闭能增强咳嗽, 但它也并非必须。例如, 气管造口术或带有气管导管的患者能够由于送气而产生有效的咳嗽, 但它是由开放的声门所执行的。因此, 对于带有气管导管的患者, 用气管造口术并不能提高咳嗽效能。呼气流高峰后是具有更低呼气流量特征的呼气延长阶段, 持续200~500 ms, 气流维持在3~4 L/s。在此期间, 肺容量下降, 跨肺压减少, 呼气气流下降。

呼气流量和空气射流速率的关联是气道横切面面积 (气流速率/横切面面积) , 因此在特定的呼气流量下, 减少气道横切面面积即可增加空气射流速率。结果是当气体从肺外周流动到中央气道时, 气流速率就增加了。中央气道的气流速率能够被这些气道的动态压缩进一步增加。例如, 当气道横切面面积动态压缩1/5时, 气体的线速度增加5倍。因为射流的动能与射流速度平方成比例, 因此上述的动态压缩可导致其动能增加25倍。动能增加可相应提高气道壁黏液的清除率。咳嗽期间的动态压缩, 是由于管腔内、外气道压力不同所致 (称为透壁气道压) 。在用力呼气阶段, 肺泡的透壁气道压与肺的弹性回缩力相同, 也就是胸膜腔压力的增加传送至肺泡。然而当呼气阶段出现时, 由于管腔外压力 (胸膜压) 持续升高所致的黏滞力, 致使管腔内压更低。因此下游气道 (从肺泡开始) 出现动态压缩。正常情况下, 动态压缩是在气管和支气管处于高肺容量时开始的, 当肺容量减少时扩展至更多的外周气道, 确保全部的气管支气管树都“咳嗽”。

2.2 气体-黏液的相互作用

咳嗽的目的是为了清洁气道。因为咳嗽是为了有效移除黏液和微粒, 所以气道内壁的分泌物应该被分散成为呼出的气体。移除分泌物的主要物理力包括气流平均速度和黏液的流变性质。

2.2.1 气流平均速度:

气流平均速度是液体转化成气流类型的主要决定因素。高气流速度促进液体黏液分散成气流, 咳嗽出现高气流 (>2500 cm/s) 时, 粘附于气道内壁的黏液出现掉落, 这种气流模式称为雾流 (misty flow) 。

在较低的流速下, 这种黏液-气体相互作用很少有效。在形成雾流的高气流速度下, 其他因素也可以用来移除黏液。首先, 在咳嗽期间的气流幅度变化能产生黏液波。这些波可进一步增强微粒的清除。其次, 这些气道的变化更多的出现于富有弹性的气道。咳嗽期间气道振动, 导致气道壁相互靠近, 进一步帮助解除黏液黏附和提升清除机会。

2.2.2 黏液的流变学性质:

黏液的物理性质也影响咳嗽的有效性。黏液的清除与黏液的深度成正比, 与黏液的黏滞性、弹性成反比。对于健康人群, 咳嗽可以有效清除23级气道中的7~12级。对于低黏性 (接近于水) 的黏液, 有效的咳嗽可以延伸至呼吸性细支气管水平。

有研究认为, 与将液体分散成气体的机制比较, 纤毛的活动更能促进气道分泌物的移除。通过刺激黏液纤毛装置、改变周围纤毛流体的流变特征或者增加纤毛的摆动频率, 都能增加咳嗽时的黏液清除能力。这些改变可由神经反射或直接作用于气道细胞的物理力所产生。应力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钾通道开放, 增加钾从细胞中外流, 导致超极化。对咳嗽时快速吸气或快速呼气所引起的剪应力, 杯状细胞可以产生应答。神经反射可能由肺内的RARs介导, 导致咳嗽时黏液分泌增加。高频振荡诱导的黏膜纤毛清除率的增加, 可能来源于同样的机制。

3 咳嗽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1 咳嗽力学的改变

一些因素可影响有效咳嗽所需要的压力和气流速度。患有神经肌肉疾病和吸气肌无力的患者, 仅能吸入少量空气。由于吸气量减少, 呼气压力、通气量和气流速度都将减少。尽管吸气肌无力会影响咳嗽的吸气阶段, 但是轻-中度的呼吸肌无力不会导致呼吸受限。相反的是, 呼气肌无力会出现更严重的咳嗽效率下降, 甚至轻-中度的呼气肌无力都会对形成有效咳嗽的呼气压力和呼气流量造成不良影响。低位颈部脊髓损伤的患者, 由于伴有轻度吸气肌无力和较重的呼气肌无力, 因此将出现一个妥协的咳嗽。不能有效咳嗽增加了肺不张和肺炎的风险, 因此这些患者会经常发病。

咳嗽前机械辅助装置可提供口腔负压和增加呼气量, 因此适用于需要有效咳嗽的患者。但这些装置仅适用于呼气时无气道塌陷的患者, 不伴COPD的神经肌肉无力的患者, 可以从使用这些机械辅助装置中获益。

3.2 黏液流变学的改变

当黏液流变性改变时, 就会导致无效咳嗽。一个有效咳嗽, 需要把痰液从上皮细胞表面分离并流通至气流。因此, 痰的清除能力依赖于痰的韧性。增加黏性和弹性, 将会增加韧性和降低咳嗽效力。当黏液中的水分减少时, 黏性和弹性就会增加, 因此黏液清除能力下降。

对无症状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咳嗽效力研究, 结果发现改变黏液流变性可以在早期削弱咳嗽的清除效果。但当吸烟者出现黏液过度分泌的症状时, 增加黏液厚度会有助于咳嗽的清除效果。

3.3 黏液纤毛功能的改变

黏液纤毛装置的作用是从外周气道到中央气道转运分泌物, 从而使其容易被咳嗽清除。吸烟抑制纤毛摆动, 对于黏液纤毛的清除效果也不利。吸烟对黏液纤毛清除效果的影响还有争议。有研究发现, 年轻、正常肺功能的无症状吸烟者, 其黏液纤毛的清除能力下降。也有研究指出, 无症状吸烟者外周气道的清除效果与同龄的健康不吸烟者没有区别, 其黏液纤毛的清除效果相同, 原因可能在于吸烟的相反作用, 吸烟既可以通过抑制纤毛摆动来减少黏液纤毛的清除, 也可通过增加外周气道分泌物来增加黏液纤毛的清除。而当吸烟者出现气道阻塞时, 过量分泌物在气道内积聚就会导致黏液纤毛的清除能力下降。一旦吸烟者出现COPD, 就需要用咳嗽清除分泌物。

4 展望

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与生理学分析 篇8

关键词:运动训练,生理监控,生理学分析

1 引言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相关的生理学指标, 来评估和分析训练计划、训练质量、训练效果等, 然后为教练员提供科学的依据来实施训练控制的方法就是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生理监控应该依据竞技运动的需要, 根据每一个专项训练的特点, 与训练紧密结合, 然后针对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进行。本文对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与生理学进行了分析。

2 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的方法

2.1 实验室监控方法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 通过生理学测量系统来定量监控训练的方法、运动的能力、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等就是实验室监控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来对运动训练进行监控, 可以使气候、场地、技术等客观因素对于训练的影响最低。能够进行定量测量训练的基本过程并实施控制是实验室监控方法的最大优点, 然而, 其缺点也很突出, 那就是不能使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被完全的反应和控制。

一般来说, 生理学相应的控制系统和测量系统是实验室方法监控的主要手段, 其中, 在测量系统中最为常用的就是测功仪, 其具有能够对运动训练进行模拟的功能, 也能够模拟比赛的运动形式, 这样就可以使运动员承受的运动负荷强度是特定的, 同时还能完成对运动员动作质量、负荷强度、持续工作能力的测量。对运动员在持续工作过程中承受的强度负荷和动作质量是保持特定的, 测量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和抗疲劳能力受到的刺激反应, 然后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控制就是实验室监控方法的主要功能。

常见的测功仪主要有以下几种:上肢测功仪、攀登式测功仪、自行车测功仪、划船式测功仪、活动平板以及游泳等运动训练测功仪, 他们可以实现对比赛的运动形式和专项运动训练的模拟, 并对运动强度和负荷进行控制调节, 同时还能够对运动员的动作质量、负荷强度、持续运动时间进行测量和描记。

常见的生理学监控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电图测试仪、运动心肺功能仪、血乳酸测试仪、遥测心率仪、气体代谢分析仪等, 这些系统能够对运动员在承受运动负荷刺激下的机体变化进行测量, 机体变化包括心电图、能量代谢、心率、气体代谢等的变化, 这样就能够使与运动训练相关的生理学特征被反映出来, 教练员可以根据这些参数并和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结合来实现对训练的控制。

2.2 运动场监控方法

在训练场上, 检测、评价并实施控制实际训练的相关情况, 包括训练效果、训练计划、训练质量等, 这种方法就是运动场监控方法。能够使专项训练的特点与训练紧密结合, 并通过一定的专项训练手段, 反应运动员在专项训练的综合情况是运动场监控方法的主要优点, 但是其缺点就是不能定量测量构成训练的基本成分。此外, 因为不能使一些因素的影响被排除, 包括速度能力、肌肉力量、专项技术、协调性等, 使得运动场监控方法测量的专项能力反映的是一种综合能力, 所以通过这种方法测得的数据进行的训练控制, 其精确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运动场监控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专门的训练器械来实现对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进行测量、分析、评价。比如, 在游泳池进行游泳训练的时候, 可以使用水上牵引器来进行速度和间隙时间的设定, 这样就能够进行游泳池递增速度训练, 通过对运动员在训练后体内的血乳酸的测试来对个体无氧阈训练水平进行评价, 这样就能够使运动员个体的无氧阈的训练速度被确定。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来对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进行测量、分析、评价, 然后对个体训练进行控制。例如, 在进行田径中长跑项目训练的时候, 先要根据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经验对全程进行划分, 划分成若干个分段距离, 然后对每一个分段距离的速度变化、训练成绩和比赛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然后通过一些仪器来对分段距离的负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比如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便携式遥测心率仪、便携式血酸测试仪等, 最后, 教练员通过分析来确定监控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指标, 主要是对比赛成绩贡献率较大的分段距离的分析确定, 并制定评价和控制标准。

3 运动训练生理监控的基本原则

3.1 专项特点原则

竞技体育项目的种类很多, 而且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特点。教练员训练计划的指导、训练负荷的安排以及对训练的控制的依据之一就是项目的特点。所以, 要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来开展并实施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例如, 体能和技术、战术的紧密结合是篮球项目的突出特点, 我们以投篮为例进行分析, 在进行篮球比赛的时候, 需要在对抗、跑动和疲劳积累等条件下完成投篮。相关机构对2002年国家女篮的一系列国际比赛进行了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了篮球运动员在一定情况下技术的稳定性会降低, 那就是运动员的血乳酸升高到一定值的情况下, 尤其是投篮命中率的表现很明显。在发现这种情况后, 教练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更为科学合理的进行投篮训练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并进行控制, 将体能训练和投篮技术训练进行紧密的结合。

3.2 竞技运动需要原则

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 因此, 要依据最终比赛的需要来对所有的训练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在竞技运动需要原则下进行的训练, 对于训练负荷的内容和手段的使用是依据具体的目的来决定的, 那就是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升。要以竞技运动需要原则来进行训练的生理监控, 在实际比赛中来测量和评价运动员的生理反应, 这样就可以为辅助训练提供相关依据。

3.3 针对个人特点原则

运动员的特点对于训练的过程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运动员特点的形成和遗传特点、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发展水平、生长发育阶段机体特点的形成等有很密切的关系。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运动员的个人特点, 因此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来计划和实施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比如, 在运动员发育成熟之前, 要根据运动员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来进行训练监控的设计和实施, 这样可以确保是遵循生长发育规律来进行训练的, 这是对运动员遗传潜力的发掘。对于女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个体月经周期关系的研究, 可以根据研究出的规律来进行训练计划的制定和监控, 这样对于女运动员比赛稳定性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3.4 结合训练计划原则

运动员训练的中心环节就是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这一原则从始至终贯穿于运动员的训练活动中。对于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就是训练计划的制定, 训练目标的具体化需要训练计划的制定, 而且训练活动参与者的认识和行动的统一也需要训练计划的制定。因此, 在进行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时, 要紧密的围绕训练计划进行, 这样可以使训练监控的目标和任务被明确, 对于训练监控工作各环节的协调开展是很有利的。

4 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与生理学分析的设计要点

4.1 客观性

不同的监控者通过统一的监控计划来测试同一个运动员时, 如果训练水平没有变化那么其结果就应该一致, 这就是客观性。客观性是进行科学监控计划必备的条件。监控计划客观性的满足和很多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包括测试的程序、仪器校准情况、仪器的操作环境、运动员对于监控要求的掌握理解程度等。比如, 在使用气体代谢分析仪来对最大摄氧量进行测定的时候, 要确保实验室空气的清新流通、要对大气压和环境温度进行检查、运动员测试时要尽全力、对仪器的气体成分进行校准等, 只有确保这些客观因素的准确性, 才能够保证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生理监控测试结果。

4.2 有效性

训练的监控计划可以使运动员训练水平或者某一方面能够被反映, 这就是有效性。比如, 在对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进行监控的时候, 那么可靠有效的指标就是最大摄氧量。要尽量的符合专项运动的要求来进行测试方法的选择, 还要依据训练的主要因素被反映出来选择测试方法, 如, 在对长跑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进行监控的时候, 要选择在跑台上进行, 而在对自行车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进行监控的时候, 要选择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

4.3 等价性

等价性是指监控指标的等价, 等价性指标指的是能够使同种训练水平被反映的监控指标。比如,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对游泳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进行测量, 采用强度为最高强度的90%的6×50m重复游, 间歇10s, 将时间作为测量指标。采用90%最大强度持续游泳时间, 不仅可以将持续游的时间作为监控指标, 还可以将在强度和时间被规定下游泳的距离作为监控指标, 这两项监控指标具有良好等价性的判定依据是其负荷的相关系数为0.70—0.85.因为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包括运动场方法和实验室方法, 所以选择的测量方法的等价性是非常重要的。

4.4 可重复性

在使用同样的监控计划对同一运动员进行重复测量的时候, 其重复测量结果再现的一致程度就是可重复性。在对运动训练生理监控可重复性提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每次测试前要对所用仪器进行校准、对测量技术进行严格规定、对观察结果进行立即记录、对准备活动量和动作进行规定、让受试者按相同的安排顺序依次进行测量、对测量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规定、在一天的同一时间进行重复测量、不要在刚刚进食或运动后进行测试等。

5 小结

想要促进运动员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竞技能力、水平, 取得更好的竞技成绩, 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时应该依据专项特点原则、竞技运动需要原则、针对个人特点原则、结合训练计划原则这四项原则, 严格的按照这四项原则进行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以便教练员通过对这些测量数据的分析, 来针对每一个运动员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计划, 在这些测量结果基础之上制定的训练计划才更利于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超.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2) .

[2]郑晓鸿.运动训练监控释义及其目的意义与内容的理论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

[3]鲁建仁, 曹宜伟.运动训练中的辨证关系与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的必要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

生理学讲课艺术漫谈 篇9

首先, 我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 必然就有其规律性;有规律性, 就必然有内在的逻辑性。因此, 我把生理学知识内在逻辑性作为教学首先要追求的目标。因此, 我在备课的时候, 用逻辑性的眼光来审查教材, 看它编排是否合理, 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是否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感到逻辑性不强, 就不按照教材的顺序讲, 而是作必要的调整, 并且标题也作大胆的改动和删减, 使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织起来, 以便在教学中体现自己逻辑思维的个性,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寓智力开发于逻辑思维之中。例如, 在讲“血液循环”这一章时, 按解剖结构, 我先讲心脏生理, 再讲血管生理, 再讲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最后讲器官循环, 这样就从大的方面把握住了整个循环生理。又如, 在讲心脏生理的时候, 我标新立异, 第一个问题讲心脏的功能, 第二个问题讲心功能的实现, 第三个问题讲心功能实现的基础, 第四个问题讲心功能的评价, 第五个问题讲心功能的检查。这样, 每个问题都围绕心脏的功能来讲, 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 使学生能够感到知识的内在的逻辑性、规律性和连贯性, 从而能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心脏生理。再如在讲血管生理的时候, 我打破了传统的讲法, 不按照教材的顺序讲, 而是按照血液流动的顺序讲。由于血液经心室射出后, 先是流经动脉, 再进入微循环, 最后流入静脉, 因此, 我就先讲动脉生理, 再讲微循环生理, 最后讲静脉生理, 这样, 血液流到哪里就我就讲到哪里, 既与前面的心脏生理联系起来, 又与解剖结构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自然、流畅、亲切、合理, 从而也体现出了知识内在的规律性和逻辑性。

我在教学中追求的第二个目标是层次性和条理性。这实际上是逻辑性所必须的表现形式。因为任何有逻辑性的东西都是有条理和性和层次分明的。如果只讲逻辑性而不讲层次性和条理性, 那么对于所讲述的问题就可能显得粗糙, 不能够深入细致地讨论问题, 不便于把问题讲深讲透, 从而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逻辑性。因此, 我在注重逻辑性的同时, 也注重层次性和条理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由浅入深地讨论问题。2.大标题下套中标题, 中标题下套小标题, 一环扣一环,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 但每个问题的讨论都不是孤立的, 小标题围绕中标题去讲, 中标题围绕大标题, 去讲这样提纲挈领, 纲举目张, 就便于把问题讲深讲透。3.大中小标题都可以自己加, 不受书本的限制。书上有的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还可以改动, 书上没有的可以自己归纳总结, 加上适当的标题,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知识的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

我追求的第三个目标是启发性。因为我感到教学绝不只是教师一方面的事, 而必须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另外, 教学也绝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它还要求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启发性。当然, 逻辑性条理性本身也包含有启发性, 也含有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智力训练。但除此之外, 我还采用一种我最喜爱的方法, 这就是提问。我平均每堂课至少要提出5个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都要求学生能马上正确回答, 主要是引导学生会去思考, 推动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既能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能锻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例如, 我在讲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功能时, 首先问学生, 心脏射血是一个间断的过程还是连续的过程?学生回答说是间断的。接着我又问,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是间断的还是连续的?学生回答说是连续的。这时候我便问道, 既然心脏的射血是间断的, 那么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为什么会是连续的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这就推动他们去思考,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当我终于讲出其中的奥妙以后, 他们就把这个知识牢牢地印在脑海中了。这就是启发性的魅力所在。当然, 提问也是有讲究的, 该提问地方就提问, 不值得提问的地方就不提问。有时候可以提问在前, 讲述在后;有时候也可以讲述在前提问在后。总之, 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提问一定要选择时机, 恰到好处。这样既能启迪学生思维, 从而开发智力, 又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认为, 这是就启发性。

我追求的最后一个目标是生动性。讲课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开始智力。但也不能过于严肃、紧张和沉闷, 否则学生容易疲劳。因此在追求逻辑性、条理性、启发性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生动性。生动性主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体现。我在讲理论课的时候, 不只是讲理论, 有时讲理论的产生过程, 有时联系临床, 有时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有时讲生理学趣闻, 有时又讲生理学实验, 还边讲边做手势, 并配以面部表情的变化, 声音有高有低, 抑扬顿挫, 生动活泼, 富有幽默感。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 教学内容就显得有血有肉、生动逼真, 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不把听课看作是一种负担, 而是感到一种教学艺术的享受, 这就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 对这门科学产生感情。当然, 生动性绝不是说笑话和相声, 生动性必须为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服务。离开了这个前提, 生动性就会喧宾夺主, 甚至演变为低级趣味的东西, 这是教学的大忌。

浅谈生理学教学体会 篇10

一、结合生活实际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理学是对人体各机能的认识和总结,它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生理学教学要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情况,从一些常见、基本、简单的生活现象开始教学,逐渐学习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医学理论概念、医学名词等都比较难记忆和掌握,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把抽象的课本内容用具体的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对于微观的、抽象的知识点,教师要用板书或多媒体把形象的示意图、动画和小视频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印象,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

根据中职学生年龄小、文化课基础薄弱、理解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进行生理学的课程教学,要抓住重点,讲课内容不能求多求全,要掌握好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量力而行来安排课程内容。如果课堂讲的太多、太难,学生就容易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目标。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方法,从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人的血型时,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去了解,为什么自己的血型和父母的血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此来激发他们探索生理学知识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二、建立整体知识概念,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由于生理学知识点非常多,特别是一些医学名词既抽象又难以记忆,如果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不能把生理学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所学内容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学习生理学课程前,最好让学生预习一下讲课内容,这样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这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好方式,通过学生的预习、自主探究学习,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是树立建立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各器官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要把所学知识看成一个整体来学习,课本各部分知识都是系统的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把它们融会贯通就容易理解掌握;二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虽然生理学内容涵盖面广,但各部分相互联系,运用逻辑推理方式,也能正确推断各部分知识的内容、要求等;三是运用比较法,有一些概念在生理学的不同地方其含义有所不同,通过对两个地方的同一概念进行比较,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多,要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追求教学速度,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控教学进度,让学生跟上教师讲课节奏和思路,不能采取满堂灌输的方式,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保证教学重点内容时间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压缩一些不实用不重要的一般理论内容的讲课时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运用提问手段,对于重点内容要反复提问学生,以此来督促学生学习,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讲解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大家合作交流共同进行探讨学习,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四、注重动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生理学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要让学生掌握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就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上好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生理学的实验课是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好实验课还能培养学生科学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许多实验内容,比如血型鉴定、动脉血压测量等,都是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动手操作的动力大,上好实验课可以为以后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好生理学,会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生理课知识时,采用多种方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重视实验课的动手操作教学,经常联系临床实际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一定能够学好这门重要的基础课。

摘要:生理学是医学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要让学生学好这门生理学课程,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理学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理学,医学,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敬华娥,张团笑,刘红等.浅谈教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

[2]唐晓露.活用问题式教学法活跃生理教学气氛[J].医学教学探索,2007,6(7).

浅析如何提高医学生理学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生理学 课堂教学质量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32-01

1 医学生理学在医药院校中的地位

医学生理学是以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内容多、概念复杂和理论抽象等特点,对医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医学院校学生,在面对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从绪论课开始我们就向学生强调生理学这门课的重要性,并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白,关于生命的科学即生理学,而关于疾病的科学就是医学,长期以来,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都以人体生理学为基础,反过来,临床实践也能检验生理学理论是否正确,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生理学理论[1]。在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做好生理学教学对于刚刚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培养非常重要。

2 医学生理学的理论教学现状

(1)生理学理论内容具有抽象和逻辑性严密,但是学时不断缩减,新的进展内容却不断增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均感到很大压力。教师只能就知识点进行宣讲,对最近最新的进展内容及相关学科的联系难以顾及,而这些内容恰恰能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2)目前,生理学教师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大多无医学背景,第一学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样就无法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病例知识相结合;再者,具有医学背景的教师成为生理学教师也不再接触临床,这样的结局是基础与临床脱节越来越明显,要想扭转这种状态,只有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或由临床医生担当生理学教学[2]。

(3)高校扩招后,普通医学院校的生源素质远不及从前,为了顺应扩招的需要,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课,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确实提高了授课进度,但授课信息量大,课件单一,质量不高,学生记笔记和听懂课堂内容的矛盾不可避免,少数年轻教师甚至是读PPT课件,同时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或QQ聊天者亦有人在,教师授课完毕即走人,师生间交流少之又少等等,使生理学的课堂授课质量受到影响。

3 提高医学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明确教学目标,规范集体备课制度

为了提高生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生理学教研组应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精心制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师课前备课应从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认真准备,对不同授课内容选择不同教学形式。同时要规范集体备课制度,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大纲界定范围内,对大纲规定的掌握、熟悉、了解内容进行探讨;重点和难点内容过关,结合新进展内容,提出对不同医学专业的教材内容建议精简的部分;同时解析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典型习题;并提出授课时易出现和需要提出讨论的问题;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进行探讨,在热烈的争论及团结合作中,使集体智慧得到最大化发挥,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使整体教学水平达到提高[3]。

3.2 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

授课教师对所授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案即教案。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后,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相应的教案,在教案首页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年级及班级、授课教师的姓名及职称、教学目及任务、教学内容、步骤及时间分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准备、所用教材及相应的参考资料。

3.3 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法交叉运用

在实践中将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以及纵向对比与横向联系式等教学法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4],同时还要结合生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4 多层次教学质量监控

3.4.1 三级督导制度,对教学动态把关

高校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功不可没,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提高督导实效,在实际过程中,实行三级督导制度,即校级督导、院(系)督导和学科教研组(室)督导,对教学动态把关。

3.4.2 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进行信息反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教师最清楚,而教师教学水准的高低学生也是最有评价的权利。因此,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提出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使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3.4.3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针对目前医药院校生理学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化,大多还是沿用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形式为主。闭卷考试成绩往往侧重反映学生记忆力的好坏,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一次性期末考试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由从过去单一的知识继承型考试转变为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重型考试,单一闭卷笔试逐步转变为考试形式多样化。比如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目的是既考查学生对客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又能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武美娜,刘忠保,祁金顺.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531-533.

[3]潘群皖,杨解人.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程集体备课方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5):486-489.

浅谈生理学双语教学 篇12

一、生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生理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而且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 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石。因此, 生理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 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的目的, 使学生在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国际生理学同行进行交流、了解生理学前言动态的同时, 熟悉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及表达, 加强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1]。

二、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1. 教材的选取:

开展双语教学, 教材的选取尤为重要,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双语教材有两种来源:英文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前者的优点是信息量大, 内容新, 语言生动, 但其也存在缺点, 主要表现为价格昂贵, 且对于亚洲人群的适用性略差, 如某些正常值参考范围等与国内有较大差距;而后者则是将国外原版教材与中文版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结合而成, 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2]。

在选取教材时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难度要适中, 主要体现在生理学知识及英语文字的难度要适中;二是要适合国内教学内容, 国内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和独立的教学体系, 教材的选择要在内容安排、教学深度上符合我们的教学需要[3]。

2. 师资的准备:

双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 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生理学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而且更要注意授课的艺术性。授课教师一定要用出色的英文水平、教学技巧及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对双语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生理学双语的学习。因此, 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有业务培训, 还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 使双语教学教师真正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 教学模式的摸索:

目前, 我国医学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 教师完全使用英语授课, 学生则利用英语这门第二语言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这种全英讲授模式是双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第二种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讲授过程中, 某些课程用母语讲授, 而学习英语知识的课程同步进行;第三种是双向双语教学, 教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教学, 以英语为主, 母语为辅, 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 采用母语进行解释, 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我国高校最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双语教学中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模式, 其首要任务都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 其次才是两种语言的熟练交流, 尽量避免把专业课变成了“英语课”, 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

4. 教学效果的检验:

在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不断检验教学效果, 通常采用的检验方法有课堂检查和问卷调查。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同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不足, 从而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对参加生理学双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态度及影响等。此外, 还可以采用小测验及双语考核的方式来检验生理学双语的教学效果。

三、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目前, 生理学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 但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和不断总结。

双语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掌握大量的专业外文词汇上, 还应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与英语教学相匹配的课堂文化, 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 学校也应当积极提供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加强各高校双语教学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4]。

总之, 只要学校重视、教师投入、学生配合, 生理学双语教学就一定会顺利有序地开展下去, 一定会不断地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海华, 潘群皖, 姜玉新.医学本科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 :355-357.

[2]褚玉霞, 王飞, 周新妹.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探讨.大众科技, 2011 (4) :154-156.

[3]陈悦, 单季先.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4) :358-359.

上一篇:地震风险方法下一篇:环境监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