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

2024-10-03

生理学基础(共12篇)

生理学基础 篇1

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 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越来越高的办学目标以及新的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完善和创新教材教法, 以培养具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特点的医学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型人才。

1 对比

对于2001年综合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 (以下简称综合版) 和2008年分科版的《解剖学基础》及《生理学》2个版本的教材 (以下简称分科版) , 在编写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到底有什么差别, 本文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1.1 2种版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对比

综合版贯彻的是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的思想,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教材既体现了1994年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计划中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 强化了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 又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贯彻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分科版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其培养目标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 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 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该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强调“必需、够用”, 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 并注重技能培养, 主要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

由此可见, 2种版本教材在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 综合版教材贯彻和强调的是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职教理念;分科版教材则把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定为培养目标, 注重和强调技能培养的职教理念。

1.2 2种版本教学大纲的对比

在做以下各项对比时, 只做2种版本教材中的2门主要学科即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对比, 所以在做各项数据统计时, 可将综合版中所涉及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的有关章节删掉。

1.2.1 课时 (包括实践课时) 的对比 (见表1) 由表1可见, (1)

综合版中所涉及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等章节的内容在新版《解剖学基础》中已被删掉。 (2) 2种版本教学大纲中人体解剖学基础 (不含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 课时, 综合版为146学时, 分科版合计162学时。 (3) 综合版总课时164学时, 分科版合计课时162学时。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2种版本教学大纲中虽总学时变化不大, 但2门主要学科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课时分科版学时增加, 共计增多了16学时。

1.2.2 理论教学目标与知识点数的对比 (见表2) 教学目标基

本能反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情况。由表2可见, 如果把综合版中生物化学以及老年概要等章节的知识点删减去, 仅解剖生理学部分的知识点数为164个, 而分科版知识点合计为199个, 此说明分科版中2门主要科目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知识点明显增加。

1.2.3 实践课时数/总课时数的对比 (见表3) 表3统计数据显

示, 分科版解剖学实践课时虽略有增加, 但生理学实践课时却减少了, 而总课时数 (主要是理论课时) 又显著增加, 结果导致2个科目实践课时数只占总课时数的30.9%, 比综合版的35.6%低。

1.2.4 实践项目数及目标要求的对比 (见表4) 由表4可见,

(1) 分科版教材实践项目数增加, 尤其生理学实验的增幅较大, 由综合版的8个增加到了18个, 增幅为125%。 (2) 综合版的目标要求分3种:学会、掌握、熟练;而分科版只有2种:学会、熟练掌握。 (3) 分科版对实践项目的目标要求有所提升。比如解剖学实验综合版18个, 要求掌握的只有4个, 而分科版19个, 要求熟练掌握的是7个;又比如生理学实验综合版8个, 要求掌握的只有3个, 而分科版18个, 要求熟练掌握的是10个。

注:2008年分科版生理学实验有1项未标明目标要求

1.2.5 实践项目的对比 (见表5) 由表5统计的实践项目名称

来看: (1) 解剖学实验内容几乎完全类同。 (2) 生理学实验在综合版原有8项的基础上, 分科版新增了10项。

2 总结与体会

综合版已悄然退出它的舞台, 而分科版已经在本学年开始使用, 并且在我校已完成了一个教学周期的使用。通过这样一个“分、合、分”的轮回使用, 笔者对分科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 与综合版相比, 分科版比较突出的特点有: (1) 单一学科教学, 教师备课负担减轻。 (2) 解剖学、生理学学科跨度大, 综合版将之综合起来讲授, 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 学生不易接受。分科后学生上课相对轻松、效果好。 (3) 版面新颖, 形式活泼, 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如在每章前加入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言;又如, 在正文中的适当部位增加了本学科知识应用的小贴士,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 知识点明显增多, 但难度降低。分科版将学科内容化繁为简, 表述上尽量变难为易, 多采用直观的图表解读相关的知识原理,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 (5) 淡化了学科体系, 增强了知识点的实用性。分科版对理论性较强或比较抽象的内容, 降低了理论深度, 突出了原理本身的内容及其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了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宽口径、重适用”的新教材观。 (6) 增加了数量足够、题型丰富的习题, 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7) 对学科发展的动向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定的介绍,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总的来说, 分科版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贯彻了当前卫生职业教育的理念,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在编辑上存在失误甚至错误。 (2) 对知识点的适用性突出不够。尤其是生理学知识点与临床、生活的联系应用还可以增强和拓展, 以更好地体现其适用性。 (3)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够。一是简单操作或理论验证性实验偏多, 学生主动探索性实验缺乏。二是生理学实验项目虽有所增加, 但课时却减少了6学时。三是总课时增加而实践课时数/总课时数比例下降。这些都不符合当前职教所提倡的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目标和方向, 也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现阶段, 只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 编写时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 文字描述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内容选择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和临床实践工作“零距离”, 就不失为一版好教材, 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好评和喜爱。当然, 教材优劣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很好地使用和诠释它, 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或删减。

参考文献

[1]刘英林.正常人体学基础[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王之一.正常人体学基础[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刘玲爱.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彭波, 李茂松.生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生理学基础 篇2

经济学类112 1102010193 谢军

根据瑜伽的学理,人体是由五大元素所组合成的,即以太、气、火、水和土。并由身体中不同的脉轮所支配。人体身体内的七个脉轮,分别控制着身体的某个特殊部位和某些内分泌腺体。

1.第一个脉轮是海底轮:

位于肛门附近的腺体中心,是各种身体、心智、和灵性渴望的贮藏所,控制着人体中固体的成分,和身体健康、排泄功能有关。

2.第二个脉轮是是生殖轮:

它位于生殖器官部位附近的腺体中心,它控制了性线及身体中的液体成分,主宰人的性功能。

3.第三个脉轮是脐轮:

位于肚脐附近的腺体中心,控制了身体中火的成分及胰脏和肾上腺的分泌,主导我们的活力和世俗的活动,支配人的精力和消化功能。

4.第四个脉轮是心轮:

它位于靠近心脏附近的腺体中心,控制着气体的成分,也控制了胸部的胸线和淋巴腺,和人体的呼吸、循环功能有关。

5.第五个脉轮是喉轮:

它位于喉头附近的腺体中心,控制着以太成分及甲状腺及副甲状腺,与说话功能有关。同时也调整了人体的精力,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

6.第六个脉轮是眉心轮 :

它位于脑的正中,它控制着脑下垂体并使用松果体和下视丘的荷尔蒙,主宰世俗和灵性的知识,支配着心神方面的功能。

7.第七个脉轮是顶轮 :

它位于脑顶,他超越了生物学及心理学的范畴,他的功能只能用哲学和灵性的语言来描述。

这七个脉轮和内分泌腺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内分泌亦由这七个脉轮所支配。人的疾病也是由于这些脉轮其中之一的衰退,或是一个以上的脉轮的功能失去平衡所致。瑜伽体位法的目的,即是透过伸缩及伸展,强化各个脉轮,使各种不同的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处于均衡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最上方的二个脉轮主导纯灵性的功能,而较低的三个脉轮则几乎完全传输身体上的功能,中间的二个脉轮则是执行心智和心智趋向灵性的活动。较高的脉轮也控制了在它下方的脉轮的运作,因为静坐能强化较高的脉轮,使人的心灵更精细、更扩展、更善于运用身体做精细而神圣的活动。所以一个完整的瑜伽课程,不只瑜伽体位法锻炼身体而已,同时也包括其它的层面,如静坐以扩展心灵的锻炼。

学习瑜伽已经有几个月了,时间说起来并不长,但却有种跟瑜伽相处很久的亲切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从完全陌生到慢慢了解,我在逐步地进步。当然,瑜伽是个很深远的运动,要想真的了解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到,这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在刚开始接触瑜伽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呼吸的重要性放在心里,没有意识去把呼吸和体位练习相结合。做动作时对呼吸的控制很不协调,感觉做起来特别累,而且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越是无法很放松的完成动作,就越不能带着平静的心情练习,自然不能达到身心相结合的境界。我试着找自己的原因,注意到老师几乎无时不刻不提醒我们控制呼吸,于是我开始提醒自己要重视呼吸配合。后来随着练习的深入,我慢慢掌握了呼吸的节奏,静下心去感受全身的变化,完全置身于瑜伽中,感觉全身舒展,呼吸畅通,身心很放松。所以尽管每次瑜伽课都大汗淋漓,我都很享受整个过程。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每天都做瑜伽的习惯,时间不长,动作也很简单,但是我发现只要坚持效果同样很明显。它除了塑形、放松心情之外,更让我受益的是它能很好的调节内分泌,这对改善肤色、改善便秘、防治痘痘都很有用。当然,瑜伽对健康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这里就只我个人的感受而言。

此外,除了在生理上不断改善,瑜伽还对我的思想有很大改善。她交给我一个很好的放松方式,让我知道如何培养一种很平静的心态。在每次完全呼吸时,我把自己完全融入瑜伽之中,没有思想包袱,没有任何杂念。那种被完全放空的感觉教会我,感觉紧张时,就深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心上;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先和自己协商,不去急切,把眼光向内收,感受内心,平复内心。也正是这样,我才对其含义有些许领悟吧——“一致”“结合”或“和谐”。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高职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点,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课程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销策划、销售与管理、沟通协作等职业能力为基础,着眼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觉学习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讲授、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辅导答疑、模拟实践、技能训练、第二课堂、调查访问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达到本课程培养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2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习的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具备解决日常管理中相关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工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独立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的组织,解决一些简单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事务问题,可以树立良好的管理意识,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创造更好的效益。以培养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具有良好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3素质目标

使学生初步对本书涉及的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掌握、遵守、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目的;形成依法管理的职业素养。

3课程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为以下12块学习项目,46个工作任务:

41在實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设计者和咨询者的角色,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结合问题尤为重要,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的理念;

(2)要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形式,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

(3)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4)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学习方式,介绍课外必读书目、推荐网络学习资源、布置必须通过学习或调查课外东西才能回答的作业、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与氛围,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癫痫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篇4

1 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

在经历长期反复痫性发作的癫痫患者的脑活检组织中,海马硬化是个常见的病理现象。此病理改变最基本表现是海马内神经元丧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海马纤维发芽。另外,在多种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中,人们也发现了显著的海马苔藓纤维发芽。

所谓苔藓纤维发芽(MFS),就是一种神经的再生现象。海马结构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苔藓纤维)又投射到了新的区域,即在齿状回内分子层(IM)和CA3区椎体细胞层、下锥体细胞层(起始层,SO)异常生长,发生了苔藓纤维突触重组。在正常情况下,颗粒细胞轴突(在透明层,SL)形成突触。而内分子层为颗粒细胞树突分布的部位,不受苔藓纤维的支配。

目前对于苔藓纤维发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是与癫痫引发的海马内神经元的缺失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即早基因起关键作用。即早基因可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产物(如神经生长因子)发挥作用,促进神经元轴突发芽,导致神经网络突触重建。在慢性颞叶癫痫患者与多种点燃动物模型的海马区均可见苔藓纤维出芽,且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蛋白水平及其营养活性均增加,并与苔藓纤维发芽率呈正相关,有学者认为颗粒细胞通常含有兴奋性氨基酸,发芽可能是颗粒细胞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并且由于突触重组打破了齿状回内兴奋-抑制平衡,引起长期反复的癫痫发作。

许多学者对多种癫痫动物模型的海马MF发芽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Okazaki等[1]刺激发芽的MF可使颗粒细胞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而未发芽的MF则不能引出颗粒细胞的EPSC,认为MF发芽形成的神经回路导致颗粒细胞的兴奋性增高与癫痫放电的产生和传播有密切关系。

MFS改变了门区及内分子层局部环路,在颗粒细胞间形成异常兴奋性联系,增加了发作敏感性从而促进癫痫的形成。MFS在颗粒细胞近端树突产生巨大的突触兴奋性,从而反复点燃,易化癫痫活动在齿状回的形成。由于癫痫脑神经髓鞘的广泛破坏,纤维间的绝缘性受影响,再加上神经纤维具有双向传导性及相对不疲劳性,导致某一兴奋在神经网络内不停的异常传导。海马结构的突触调整,构成密乱的反复兴奋性联系,激动信号在兴奋性联系中不断震荡、放大、增强,并向损伤对侧扩散,出现癫痫大发作。但由于MFS会同时和兴奋型神经细胞和抑制型神经细胞形成突触,使整个重建神经环路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这也是癫痫大部分时间不发作,小发作多于大发作的生理学基础,当发作起始部位所处环路兴奋型突触数量大于抑制型突触并且大于抑制作用时,这一相对稳定的平衡即被打破,诱发癫痫发作[2]。但迄今为止,MFS是对癫痫起抑制作用还是促进其易感性的形成仍有争议[3]。

海马内MFS导致的突触重组是癫痈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它对癫痫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被作为癫痫治疗的重要靶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并已证实在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时可使神经细胞的兴奋阈值下降,神经活动过度而进一步诱发癫痫。并且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产生和释放神经营养因子等促发癫痫。另外,长期慢性癫痫发作引起星形细胞增生参与海马硬化将会影响大脑的正常生理调节功能,同样起着促进癫痫发作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作为营养物质传送者而起到保护营养神经细胞的作用。因此,星形胶质细胞被称为神经元营养的内通道。在细胞化学方面,星形细胞的特点是含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GFAP是存在于发育和成熟的星形细胞中的中间丝蛋白,是星形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还是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代谢的必经场所,即GLu的形成和转化均可在星形细胞内进行[4]。但一般情况下,星形细胞内产生的谷氨酸很快转变为谷胺酰胺,后者释放到细胞外,被神经细胞摄取作为谷氨酸的前体和原料,故正常时星形细胞内谷氨酸含量很低。但在慢性癫痫的情况下。由于神经细胞的损害和死亡,使谷氨酰胺的摄取受到障碍而致星形细胞内谷氨酸含量增高,可引起细胞水肿,并可通过摄取和释放Glu、GABA而调节神经递质代谢,另外星形细胞在维持神经细胞离子平衡中也起重要作用,星形细胞上存在有Glu和GABA等一些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5],说明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有着重要意义。

GFAP,分子量为50~52 kD,富含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以中间微丝蛋白和可溶性蛋白两种形式存在于胶质细胞的胞浆,构成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内的胶质原纤维,参与形成细胞骨架,只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不含于其它胶质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GFAP表达增加也是常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标志,同时星形胶质细胞的GFAP表达增加也是一细胞增生过程。GFAP特异性表达于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常常用于标记损伤后胶质反应。脑外伤后活化的星形胶质增生是神经细胞损伤的一个标志,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肥大和增生,细胞增大,突起增多和增长。这种增生成为反应性胶质增生,是脑损伤后最常见的现象之一。GFAP的高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星形胶质细胞的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功能活动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6]。

3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

成年哺乳动物巾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两个神经千细胞聚集区,即侧脑室的麟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神经干细胞迁移与PSA-NCAM表达有密切关系。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是一类调节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功能的膜表面糖蛋自,主要有NCAM-180、NCAM-140、NCAM-120三种形式,在神经中具有介导神经细胞黏附,促进轴突生长,诱导神经细胞迁移以及促进神经环路形成等作用[7]。实验证实,神经受损伤后NCAM表达将增加,提示NCAM参与损伤后神经组织的修复过程。NCAM在神经元细胞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决定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建的可塑性分子标志物。而NCAM表达的过度上调则可能导致异常神经元环路的形成,继而引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

NCAM参与突触可塑性有两个机制:(1) NCAM介导的细胞动力骨架动力的改变,涉及活动依赖性突触重建。N-黏附蛋白的胞浆区直接与Ankyrins(位于特异胞膜区的胞浆表面的Spectrin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相连。(2)为胞内信号系统,具体特点如下:胞内信号改变可反馈到突触后膜,通过NCAM-1调控细胞与细胞的黏附,迅速改变突触的结构和效能。胞内蛋白水解酶Calpain水解NCAM-1的胞内区,可较快地解除和重新组织突触的结构联系。使用相应的可溶性NCAM-1的抗体作用于神经元可触发许多第二信使水平的改变,继而产生级联反应,导致突触效能改变[8}。

脑缺血缺氧模型证实,短暂性全脑缺血后,海马颗粒细胞的NCAM表达增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I/R)后,在纹状体的室下区也可见NCAM表达增加,NCAM对神经再生起重要作用,能促进脑损伤后神经细胞重塑[9]。在海人酸癫痫模型中,KA致痢大鼠海马中的NCAM表达增高,表明大鼠致痈后,海马被大量诱导生成,并发挥刺激轴突再生和促进突触重建的作用,形成导致癫痫反复发作的兴奋性神经网络结构[10]。以往的实验证实,海马突触前后膜上存在大量(多唾液酸神经黏附分子)PSA--NCAM,在持续性突触生成和可塑性脑区均特征性PSA-NCAM的表达,这种表达在成年动物中低水平的,但在大鼠神经元损伤后,损伤远端PSA-NCAM含量增加,而一旦未损伤神经元的侧芽与周围形成新的突触,NCAM会再次下调,PSA-NCAM的含量与神经元修复的过程具有平行关系[11]。Ksper对敲除了PSA-NCAM基因的小鼠进行研究时发现由缺乏PSA-NCAM,神经细胞的迁移受到干扰,海超微结构出现紊乱,小鼠的学习和记忆成绩受到影响‘12],出现认知障碍。

生理学基础 篇5

黄英,王树人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我们应用PBL原理并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S)。本文就CBS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S);病理生理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亦称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或问题解决型学习等,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1,2]。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创。目前,PBL已成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教学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1997年以来,我校在美国中华医学会(CMB)及教育部的资助下,应用PBL原理并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Study,CBS)。CBS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案为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病案讨论解决临床问题[3]。

一、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的基本概况

CBS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即是病案的选择。我们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由高年资教师负责病案的选择(3个病案均来自本校附属医院的实际病案)、学生手册及教师手册的编写整理工作。为避免涉及过多不相干的内容冲淡我们的讨论主题,我们对某些过于临床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即讨论内容紧紧围绕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即发病机制、机能代谢的变化[4]。参加CBS学习的对象仅限于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3年级学生),每班约30人,由1位教师负责,每班分成5~6个讨论小组。CBS课堂讨论的时间安排在学期末。病案讨论分2次进行,每次2学时。我们的具体方式是:(1)每次病案讨论均提前2星期将病案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根据病案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及讨论。(2)课堂讨论的具体过程是:教师简单介绍病案小组进行30分钟的讨论每组选派1名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同组或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补充或质疑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CBS教学方法引入病理生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体会到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在以后的临床医学课程中的学习乃至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尽管CBS教学模式有上述诸多优点,但通过具体的实施,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学习对象的选择

目前,我们仅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了CBS的试点。由于这些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临床课程,更没有临床实践经验,有些学生面对病案中超出目前所学知识的内容部分,觉得束手无策。加之有些学生的自学及自律能力相对不是很强,要很好地完成病案的预习及讨论任务,势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有部分学生感觉有些吃力,教学效果并不如我们预期所设想的那么理想。笔者认为,CBS这种教学模式可能更加适用于成人医学教育。理由如下:(1)成人医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经验;(2)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成熟的自律能力;(3)他们经过一定的临床实践后,更能体会到自身医学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如果能在成人教育中实施CBS这种教学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主要还是以本科生或7年制为主,这些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没有临床知识和经验,此外,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之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一个教师面对30个学生)。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考虑是否能将病案讨论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让那些学有余力又有一定自学、自律能力且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选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重点培养精英,另一方面也能限制讨论课的人数,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讨论,从而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

2.教师的引导能力

在病案讨论的过程中,尽管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显得很重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讨论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教师这个主持人角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讨论课,仔细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只有认真备课,教师才能熟悉和掌握病案要求,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讨论课,充分准备,才有能力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作好引导作用。另外,在CBS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要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

3.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几年的CBS试点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差异很大,有约50%的同学热情较高,能够认真准备,其余的则敷衍了事,个别学生甚至不准备。究其原因,最主要的CBS课堂讨论与成绩没有挂钩。部分学生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与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病案讨论,没有实际意义。尽管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分数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关键指标,因而学生也比较看中分数,重视考试。若想充分调动学生病案讨论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考试仍然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指挥棒。我们可以将病案讨论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或是将病案讨论的内容或形式引入到考试中。

4.时间安排

目前,我们一般是在学期末集中进行病案讨论。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原因在于学期末会有很多的课程考试,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与考试无直接关系的病案讨论。如果能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病案讨论,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5.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和协作

病案讨论中涉及到很多临床知识,如果我们让这些没有任何临床知识和实践的3年级学生仅仅面对纸上的病案进行讨论,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有充足的病源和病种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和协作,尽可能让学生在病案讨论前能有机会去医院接触一下相类似的病人。如果学生有了一些直观的视觉接触和初步的临床认识和感受,势必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病案讨论热情和讨论效果[4]。

6.学时问题

病理生理学是桥梁学科,是与临床学科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鉴于这门学科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目前仅有2次、4个学时的讨论时数显得很不够,有点“蜻蜓点水”、“言犹未尽”的感觉。能否适当压缩病理生理学理论课的课时数,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时参与病案讨论,值得一试。

由于我们已习惯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因而面对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CBS教学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要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认真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进一步完善CBS教学模式。倘若我们在CBS教学实践中能够注意上述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合理地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并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紧密联系和协作等,那么将有助于CBS这种教学模式更大地发挥其效应,从而也能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理学基础 篇6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学前教育   教学方式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护理学生的护士资格证考试、就业及工作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加之由于现在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学生往往会觉得《护理学基础》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通过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与学生私下交流,笔者反复改进教学方法,现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特殊的学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现在的中职生多数是由于初中成绩较差或中考失利而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很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是太了解,同时由于学习基础差而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笔者并不着急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安排了几次特殊的教学内容。

1.做好学前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向学生介绍护理专业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今后就业的方向、就业前景。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明确了学习目的,他们才知道现在需要“做什么”。

2.播放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播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如播放“非典”时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事迹、“5.12”地震中护理人员奋力抢救灾区受伤民众的视频。

通过几次特殊的学前教育,学生对《护理学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新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找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是15—18歲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身为90后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方式多。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小组讨论法”来教学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方式。在学习新课程之前,精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案例,并留下问题,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收集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

2.课中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各小组学生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则负责总结、补充。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3.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习知识

中职学生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想要巩固学习知识,布置课后作业是不错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布置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业,既重温了学习内容,又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鼓励学生动手,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操作能力提升

《护理学基础》课程,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实践操作也是重点之一。

1.示教方法多元化,加深学生印象

在一般的示教中,教师的示教方法较单一,常常示教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练习。由于教师示教时间短,有些细节学生在练习中不易掌握。经总结,在操作课时,教师先示教一遍,到学生练习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做一遍,这时,学生手中有练习的用物,跟着教师做,边看边动手,这样操作中的细节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2.练习方法多元化,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操作时较有兴趣,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操作课枯燥、累,慢慢就失去了兴趣。喜欢“玩”是学生的天性,怎样让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呢?把“角色扮演法 ”运用到实践练习中,是个将“玩”与“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操作内容排练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将操作内容融入情景剧中,这样学生在“玩”中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四、适当安排见习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见习课,可以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及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带学生到医院见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医院见习,学生可以很快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医院中的实际案例、操作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通过医院见习了解当今护理技术的发展情况,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素质。

生理学基础 篇7

1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对所学专业或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知识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有强烈的动机的学生, 才能产生创新欲望。在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采用启发诱导教学、PBL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研讨释疑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

启发诱导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因此, 启发诱导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提问进行启发诱导, 在解剖学心血管系统学习结束时, 让学生思考:当一位患者经手背静脉网静脉滴注药物后, 药物如何到达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此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和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等。又如用比喻启发诱导, 将眼球结构比作照相机, 即:角膜———镜头, 虹膜———光圈, 晶状体———调焦器, 视网膜———胶卷。教师举一反三的启发, 激发学生联想, 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对比启发诱导, 讲肾门时, 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肝门和肺门有何进出结构, 然后阐述肾门的进出结构, 并且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找出其共性和特性, 从而理清思路。这样不仅不易把所学过的类似内容混淆,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会对新旧知识的归纳、小结, 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PBL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所以PBL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学习眼的解剖结构时, 我们选用青光眼病例, 通过讨论、自学、观察标本、模型, 学生不但对眼的形态结构、房水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了如指掌, 而且对青光眼的病因、发病机制也略有了解。又如学习血液循环、心脏的形态结构时, 我们选用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病例;在学习门静脉循环时, 选用肝硬化病例。通过这些病例提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思考、观察, 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

研讨释疑是指抓住关键问题, 师生共同研究讨论, 引导学生质疑, 各抒己见, 共同得出结论。如学习了食管和男性尿道的解剖特点后, 讨论临床中插胃管和男性导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再如学习了内囊解剖和传导通路后, 讨论为什么内囊损伤会出现“三偏征”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 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 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 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则是引导学生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 直接影响到观察的选择性和效果。例如进行每一个实验时, 我们必须将实验目的、任务、要求等向学生讲明。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没作充分的准备就会看热闹, 则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学生的观察就不会只在于好奇, 不会顾此失彼, 而会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

3 巧设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 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 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实验,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了反射及反射弧后, 我们设计了反射弧的分析实验;学习了心的传导系统后我们设计了蛙心搏动观察及心搏起源分析。通过实验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原理的了解, 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人体生理特点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巧设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能力需要具有敏捷的思考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大家都很清楚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尤其学习医学基础学科是为后续的临床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通过巧设作业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作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知识,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性作业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作业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了泪道后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滴眼药水时口腔内会感觉到苦味;又如学习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后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青春期前、妊娠及绝经期后没有月经等等。通过做这类作业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 巧设悬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结合学科的特点, 巧设悬念, 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先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问题的心理状态, 然后进行积极思维, 诱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 讲肌纤维的结构特点时, 首先提出肌纤维为什么能收缩的问题, 使学生感到新奇, 然后逐步剖析肌纤维的结构特点;又如讲肾单位时, 提出肾为什么会产生尿的问题, 而后讲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这种教学可避免使学生感到单纯形态描述枯燥、乏味, 而使学生对即将接受的新知识产生一种新奇感,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分析, 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既享受了学习到知识的乐趣, 又激发了其想象力。

总之, 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要更新教育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 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摘要:笔者对在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二是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三是巧设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四是巧设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五是巧设悬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生理学基础 篇8

1 研究方法

1.1 学生分组

随机抽取我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个专科班 (451人) 作为实验组, 同质另外3个班 (442人) 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教学实施[3,4]

实验组采用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 从精心设计临床典型案例和问题入手, 把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贯穿于临床案例之中,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决临床问题掌握相关生理学知识。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以单纯讲授的方式讲解理论及实践内容。两组采用的教材及教学计划均相同。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问卷调查

学期末分别对两组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调查内容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每一个评价项目均分为良好、一般、差3个等次。共发放调查问卷893份, 收回有效问卷893份, 有效回收率100.00%。

1.3.2同行反馈

组织校级教学督导组和同行专家听课并与学生代表座谈了解教学效果, 获取同行专家对两组教学模式的反馈信息。

1.3.3 期末考核

分析两组期末考核成绩,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考核范围及侧重点严格按照各章节的学时比例及课程标准确定, 两组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进行考试, 统一考试时间、监考要求、评分标准, 流水线阅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2)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两组学生均认可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实验组的评价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以上的实验组学生对生理学教学模式比较满意, 认为生理学的学习对以后的临床工作非常重要, 其良好评价率远高于对照组。

2.2 同行反馈结果

校教学督导组和同行专家反馈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高;与实验组学生的座谈也表明该组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教学督导组及同行专家肯定了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 并建议进一步扩大与临床知识的联系范围及深度。

2.3 学生考核成绩

期末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两部分, 分别占70%和30%。理论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及案例综合分析;实践考核为过程性考核, 以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及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85分为优秀, 70~84分为良好, 60~69分为一般, <60分为差。实验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在引导学生从基础步入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5]。生理学既研究微观的细胞功能, 又讨论宏观的人体系统功能, 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知识点繁多, 因此, 学生在学习时常感到抽象、枯燥、不易理解, 容易失去学习兴趣[6,7]。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主干课程, 其目的不是培养生理学家, 而是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所以, 我们尝试把临床病例引入生理学教学之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积极参与, 将所学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中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相结合, 进行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分析、讨论及总结, 才能对某一案例作出正确的诊断, 进而成长为应用型医学人才[8]。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 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既能达到即定教学目标,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基础与临床的双向渗透缩短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既提高了生理学教学质量, 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滨, 赵红晔, 王月飞, 等.从生理学角度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93-94.

[2]李超彦, 李德恒, 张志国.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改革生理学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6) :49.

[3]孙鲁宁, 张海鹏, 赵成海, 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 23 (3) :622-624.

[4]郑学芝, 金秀东, 徐秋玲, 等.情境教学模式在生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95-96.

[5]周艳玲, 张玉芹, 王育斌, 等.从基础到临床[J].南方医学教育, 2012 (3) :21-22.

[6]陈然, 杜友爱.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 31 (4) :185-186.

[7]胡志红, 胡咏梅, 任爱红, 等.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7) :606-607.

浅析病理学基础课程之变革 篇9

1 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

1.1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

1994版、2001版和2007版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见表1、表2[1~3]。

1.2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分析

1.2.1 总学时数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 4个专业的总学时数均发生过变动, 总体呈减少趋势, 尤其2007版总学时数呈较大幅度缩减 (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 总学时数变动减少的比例见图1、表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总学时数变动最明显, 1994版的最多, 2001版大幅减少, 2007版较2001版又增加了总学时数, 具体见图1。

1.2.2 理论与实践学时数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 理论与实践学时数变动比例见表4。1994版和2007版比较, 护理、助产、医学检验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升高,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降低。但因为总学时数的减少, 不论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升高或降低, 理论学时数是减少的, 而从总变动学时数上分析, 实践学时数是显著减少的。

1.2.3 授课时间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授课时间, 1994版均为第三学期。2001版护理、助产专业的授课时间为第二学期, 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授课时间为第三学期。2007版4个专业的授课时间均为第二学期。授课时间提前了一学期。

2 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

2.1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

1994版、2001版和2007版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见表5、表6[1~3]。

2.2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2.2.1 单元编排体例对比

除2001版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未设置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外, 其余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均有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内容部分。根据教学大纲安排, 在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单元编排体例上, 1994版和2001版采用的是互相交叉、混合为一体的编排模式, 2007版采用的是前病理解剖学后病理生理学的前后分开的编排模式。

2.2.2 单元编排内容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解剖学的单元编排内容中, 均编排了总论5个章节的内容 (概论,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 肿瘤) ;各论章节内容的编排上, 总体上以四大系统疾病 (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 和传染病为主导。不同版本各有的内容是, 1994版的护理、助产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及2007版的4个专业编排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994版护理、助产专业编排了“寄生虫病”、医学检验专业编排了“性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编排了“地方病”, 2007版的4个专业均编排了“内分泌系统疾病”。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生理学的单元编排内容中, 除2001版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未设置外, 其余3个版本各专业的病理生理学内容部分格局上表现为各不统一, 即单元多少不统一, 单元内容不统一。1994版和2001版“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是编排在病理解剖学的四大系统疾病之中学习, 2007版将其以病理生理学内容身份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

3 分析讨论

3.1 2007版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讨论

从我国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中可以看出, 2007版较前两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的调整, 一是学时数大幅缩减, 二是授课时间提前。

3.1.1 学时数缩减是新课改思想科学合理的要求体现

2007版教学计划变革模式是根据新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构建的。2007版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是以培养执业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执业素质为主线。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将学时数大幅缩减, 正是体现了新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求的主脉, 以需要为学习目的, 更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同时, 目前形势下中专学生学习能力普遍降低, 对其学习程度的要求就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认为新版病理学基础将护理、助产专业学时数制订为36学时, 其目的是本着从少、从浅、从用原则, 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而是着重突出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技能性, 对学生的教授及学习以适用、够学为好。结合笔者对德国[4]、日本[5]、中国香港[6]基础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学习研究, 此3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中均未有病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而且基础医学的学习仅要求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等有关正常人体结构和机能的知识。实事求是地说, 新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思想, 构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合理的本身知识体系。

3.1.2 授课时间提前存在一定的问题

2007版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将授课时间均调整为第二学期。对比1994版、2001版课程计划, 授课时间提前了。笔者认为这一调整虽然是基于新课程计划整体而制订的, 但是将病理学基础的学习设置在第二学期, 无论对于教师的授课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尤其病理解剖学是一门医学课程中承前启后、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7], 它的学习必须以其他基础医学学科作为基础。医学本科生、大专生对病理学基础的学习均安排在所有其他应学习的基础医学学科学习之后。我国新版课程计划中, 将护理、助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病理学基础与生理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设在同一个学期学习, 将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学习设在病理学基础学习之后, 在第三学期学习, 显然缺乏学科之间很好的学习需求的衔接。笔者经过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而感受到, 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病理学基础必备的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知识, 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茫然地“死教”,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盲目地“死学”, 尤其对于一些临床病例的教学, 因为学生正常生理、生化等知识的缺乏, 导致教授与学习存在双重困难。为此, 笔者建议将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的授课时间定于应学习的其他基础医学学科学习之后。

3.2 2007版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讨论

在新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制订了新的病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病理学基础》教材已于2008年1月出版。经过学习和授课实践使用,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课程内容有特色, 也有不足。

3.2.1 单元编排体例科学、规范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受学制和学时所限, 开设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实际上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基础医学学科的内容。这两门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病理解剖学研究的是疾病状态下, 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 属形态学科范畴;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疾病状态下, 机体的组织和器官生理功能的改变, 属机能学科范畴。1994版、2001版的病理学基础将这两者混为一体编排, 这无疑不利于规范学习, 对学生来说一会儿形态的问题、一会儿机能的问题, 容易增加理解和认知的难度。2007版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将这两者前后分开, 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适用性、规范性, 缩短了学生接受教育与学习实践之间的距离。

3.2.2 单元编排内容过多, 与实际学时数不符, 与新课改思想存在一定偏差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中, 2007版课程内容是最全面、最多的, 尤其是其较全面地涵盖了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这是其他两个版本没有的, 同时因学时数的限制, 这些内容最终体现在新教材上可以说基本上是学科内容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缩减版。新版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护理、助产专业为36学时、医学检验专业为54学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72学时, 显然就是72学时的学习时间, 对于新教材所编排的15个单元 (实际上第六单元包括四个系统疾病) 的内容来说也是明显不够的。笔者认为, 新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新课改思想要求和目的。根据新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方针思想、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制订的学时数, 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构建应本着以需要为学习目的进行建设, 即只设置后续临床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病理知识, 如前所述, 对学生的教授及学习以适用、够学为好。

因而笔者认为, 按照新课改思想的实际需求, 参照其他同等教育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 比较理想的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如下, 病理解剖学部分是总论五部分内容、各论四大系统疾病 (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 和传染病, 病理生理学部分是4个与后续临床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单元内容, 即发热、水肿、缺氧、休克。应对目前中专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实际, 护理、助产专业的理论课学习应减少病理学显微镜下内容的编排, 实践课以观察病变大体标本为主, 删除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1994, 3.

[2]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谢永珍.德国的护理教育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 2003, 13 (3) :64.

[5]凌怀本.日本护理课程计划变革的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6) :81~82.

[6]叶广材, 钟遂平.香港和内地护理教育课程的比较[J].中等医学教育, 1998, 16 (11) :4~7.

病理学基础作业设计的探讨 篇10

病理学基础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阐述了疾病的本质, 为临床诊治和疾病预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其知识容量大, 对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病理学基础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提高没有明显作用。为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在病理学基础日常教学中, 笔者针对传统作业设计中的问题, 对作业形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现介绍如下。

1 传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作业题型机械重复、单调

长期以来, 大多数教师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 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加之应试教育的指向, 导致作业题型机械重复、单调[2]。

1.2 作业局限性较强

传统的作业围绕书本“做文章”, 学生不用思考分析, 答案就在书本上。这样的作业使学生长期局限于书本所提供的知识,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使学生对学习价值产生怀疑, 最终动摇了其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1.3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给学生, 教师对作业的数量、难度以及完成形式等有着决定权,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作业, 然后严格按照教师的规定完成。这种作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已不适用于新课标下课程实施的要求。

2 病理学创新型作业设计形式

2.1 概念图型作业

所谓概念图, 就是让学生通过画知识网络图来表示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图如一棵倒置的知识树, 把最具概括性的概念置于树干的顶端, 局部的概念置于树的枝干, 最后将具体细节置于树枝的末梢。在病理学基础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弄明白了各个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联系, 才能画出概念图, 所以概念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和结构。例如, 在学习完“肿瘤”之后, 可以让学生将肿瘤作为树干的顶端, 即最基本的概念;良、恶性肿瘤为树枝, 即次一级的概念;把能区分良、恶性肿瘤的一些特性作为更具体的概念按等级排在最下面, 总结并画出其概念图, 此方法可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区分良、恶性肿瘤。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技能和策略, 在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基本概念、区别相似概念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2 自编型作业

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充分联想与想像, 自编符合规定要求的习题并解答。例如:在学习完“栓塞”内容后, 让学生就栓子的运行途径自编3种不同题型的习题, 可以是匹配连线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并完成作业。这种自编型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针对同一知识点, 不同方式的考查还可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

2.3 病例分析型作业

病例分析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病理学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在病理学基础学习中, 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特点, 精心挑选、设计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学习完“肿瘤”内容之后, 可以设计病例分析题:患者, 男, 56岁, 养路工人, 颈部包块1个月。1个月前, 家人发现其左颈部稍隆起, 扪之有蚕豆大小结节, 质地较硬, 无红、热现象, 无压痛, 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后结节逐渐长大至3 cm×3 cm, 仍不红, 无压痛。分析: (1) 该患者左颈部可能发生哪些性质的病变? (2) 可以做何种检查以确定诊断? (3) 这些病变的镜下特点是什么?这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促进理论与临床的有机结合, 更能深化和扩充课堂知识,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4 列表比较型作业

所谓列表比较法, 就是将教学方法中的列表法与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列表法将学科所涉及的内容用文字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归纳和分类, 使分散的内容趋于集中, 使零碎的内容趋于系统化、条理化, 以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简单明了的效果。而比较法则通过比较来确定事物间的异同[3]。在病理学作业设计中可以借鉴此法, 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学习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 以确定异同关系, 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其本质上的差异。例如:学习完“大叶性肺炎”之后,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学“小叶性肺炎”, 并从概念、病因、诱因、渗出物、炎症病理类型、病理变化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肺炎进行列表比较。列表比较型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5 合作交流型作业

在病理学学习中,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对知识的理解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 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4]。例如:在学生学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有内容之后, 教师设计交流型作业,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3 作业设计的要求、目标和评价

3.1 作业设计需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作业设计不是教师凭空想像的, 必须遵循原则设计, 并为此付出劳动和精力[5]。病理学基础作业设计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第一, 能从作业中反映出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第二, 通过做作业能使学生达到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第三, 学生通过做作业能在认知的基础上促进能力发展。

3.2 作业设计要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作业的具体执行者, 但长期以来, 学校一直遵循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阅、反馈、订正的固定模式。在病理学基础教学中, 创新型作业设计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3 作业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病理学基础这门课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转换为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创新型作业能使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概念图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由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4 作业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对做作业过程中和教师批阅后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不仅能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 而且可以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病理学基础作业中设计恰当、合理的病例分析题能给学生创设临床情境, 这种临床情境可评估或评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可锻炼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3.5 作业评价要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次作业的完成, 涵盖了学生的许多信息, 如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因此, 教师在作业的批改和反馈上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使其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6]。新形式的病理学基础作业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写评语, 或是指导, 或是鼓励, 或是表扬。好的评语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出错的原因, 可成为鞭策学生前进的动力, 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4 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是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 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 除了要有启发性、灵活性、针对性外, 还需在以下方面多注意:首先, 作业量不宜过多或过少;其次, 留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再次, 设计作业的难度不宜过大或过小;最后, 对作业的要求不宜过严或过松。做到这些可以预防教师因急于求成使学生“吃不饱”或“难以消化”的现象, 还可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亦可避免学生在学习上的懒散现象。

摘要:传统的作业已不适应新课标下课程实施的要求。为此, 结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实践, 在病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 对其作业形式进行重新思考, 设计新形式的作业,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病理学基础,作业设计,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珏.教育学作业的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9 (2) :54.

[2]黄美蓉.作业创新方法谈[J].教学与管理, 2003 (19) :46-47.

[3]郭喜梅.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应用列表比较法的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25 (4) :456-459.

[4]郁刚, 郝新海.数学作业布置小议[J].教学与管理, 2005 (2) :80.

[5]陆雪莲.论大学生作业的科学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2008 (6) :75-76.

物理性质教学原则及其心理学基础 篇11

1.实物展示原则

加涅(R.M.Gagne)的“学习记忆模型”和梅耶(R.C.Mayer)的“学习过程模型“都告诉我们:新知识的习得首先是信息获取,获取信息离不开注意和知觉。影响“不随意注意”(有的称“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前者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大小、颜色等;后者主要是指刺激物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如栩栩如生的画面、鲜艳欲滴的色彩、富于感情的声音等。著名知觉心理学家J·J·吉布森(J.J.Gibson)认为,对人类生活和学习起重大作用的有五大知觉系统,其中,视、听觉系统摄取的信息量最大,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意义更为重要,鉴于此,在物理性质的教学中,应采取“实物展示原则”。例如,我们出示一瓶“温馨而诗意的”氯气(浅绿色);切开一小块“明朗而坦白的”金属钠(银白色);悬起一条“华丽而尊贵”的黄金项链(橙黄色);玩一粒“冰心玉壶般的”明矾晶体(透明);粉碎一方“令人伤神的”铬酸钾晶体(嫩红色)。这些斑斓色彩形态呈现的同时,配合浪漫诗意的艺术化课堂语言,带给学生视听觉的感受是深刻的,引起注意和知觉的刺激是强烈的,导致情绪体验上的引发是丰富的,新知识习得的效果必然是甚佳的。

根据J·J·吉布森的知觉理论,在物理性质教学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发挥学生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让学生多方面接触把握知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根据知识特点,创设让学生说、看、摸、做的教学情境,是“实物展示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比较钠与铁的硬度,(做)让学生用小刀切割钠;估计钠的密度0.97 g/cm3,(看)钠浮于水上(1 g/cm3)沉于煤油(0.8 g/cm3);钠的熔点低于100℃,(看)在水面熔化成小球;钠的颜色,(看)银白色光泽。多知觉学习理论还鼓励教师在物理性质教学中,通过嗅觉闻物质的气味,如闻硫化氢的臭鸡蛋气味,硝基苯的苦杏仁味,低级酯的果香味;若可以食,也能尝尝其味道,如尝尝盐(氯化钠)的咸味和糖(蔗糖)的甜味。

总之,“实物展示原则”的出发点是让物质实体露面,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感觉注意,从而习得新知。这种原则不但符合心理学的多知觉学习理论和现代认识论的规律,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时代要求。当然,无法获得的实物,可以采取虚拟的办法“展示”,如音像媒体或电脑合成课件等。

2.阐理释义原则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简单陈述性知识主要指以符号(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为表征,如外语单词,历史、地理课中的地名、年代、人名,有些物质物理性质就属此类。这类知识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阐理释义”就是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精加工”和“记忆术”两种学习技术,对物理性质学习内容进行“特殊处理”,以期获得最有效学习效果的方法。

“精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补充细节、举例、推论或使之与其他概念形成联想等,目的是为知识建构和获取提供额外信息的学习技术。例如,关于同分异构体物质的物性比较教学,在人教社2000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教材第二册第121页,现列表1如下:以表1为例,对此教学内容进行阐理释义:共价非极性分子的熔沸点,主要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决定的。但是对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正丁烷和异丁烷来说,由于异丁烷有支链,不如正丁烷分子间排列整齐,而分子的整齐排列使得分子间的吸引力变大,熔沸点升高,故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熔沸点高低出现如此规律。相对密度亦可解释。

“记忆术”也是促使陈述性知识掌握的一种学习技术。此种学习技术应用在化学教学研究中是有很多先例的,“死到临头”(白磷有毒)、“佛要金装”(金有极好的延展性,可以成箔)都是“记忆术”这种技术的体现,这种释其联想的“假义”的方法对物质物理性质的记忆学习是有帮助的。

3.形成练习原则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除了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外,还有一种程序性知识,即解决问题和做事的能力。我们平常强调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形成技能,这里的“知识”实际是指陈述性知识,而“技能”就是指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利用形成性的变式练习教学原则,将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物理性质的掌握,并且在物理性质的这一教学过程中,习得程序性知识。例如,以下问题是将陈述性物理性质知识,通过变式练习原则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且由此获得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的很好练习。

问题:下列所说的黄色中的哪一个与另外三个的黄色原因不同:

A.黄色炸药TNT的黄色;B.硫磺的黄色;

C.碘化银的黄色;

D.沾上浓硝酸的皮肤的黄色。

4.归纳整理原则

从上面分析可知,大部分属于陈述性知识的物理性质知识特点决定其容易被遗忘。关于这类知识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心理学认为,主要是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而这又是因为该类知识信息无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贮存时根本就没有进行编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解决知识的编码或组织,从而促进这类陈述性知识的巩固。“组织策略”就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组织策略”就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其间关系的方法。“组织策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的“描述策略”是将孤立的材料信息组织成描述性的句子。例如,记忆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pH值:甲基橙3.1~4.4、石蕊5~8、酚酞8~10,可以作如下组织:“甲石酚变色范围要记清,314458810(谁家的电话号码?)”。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体会 篇12

1 教学改革

1.1 反馈讨论训练法

首先由教师进行集体示教, 可使学生对新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规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然后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按操作程序完成每一步操作, 通过操作或观察他人的动作获得信息, 再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彼此的操作手法、操作的规范性、操作的效果及省时省力原则, 最后由老师总结讨论结果, 依据最佳程序反复组织训练, 不断地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

1.2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形象地充实实验教学的不足[1]。我们建立了2个多媒体示教室, 使实验内容声、文、图并茂, 既丰富了授课内容, 又使之更加生动、形象, 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录像回放系统对操作步骤进行巩固和复习,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1.3 病例式综合技能训练法

通过创设新颖有趣、难度适当、富有启每一项护理操作中, 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的兴趣, 既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评判性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来完成病例要求, 使学生根据病例内容所需进行双向的有情感的角色扮演, 既让学生掌握了技术, 又让学生充当了患者, 实现了护患角色的置换。

1.4 ECS模拟情景演练法

我院自2006年9月引进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代表目前最高端医学模拟培训技术的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ECS (emergency care simulator) , 将ECS模拟系统应用于护理实验教学中。例如通过ECS设置“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处理”的病例, 让学生课前设计模拟抢救过程, 课堂中分组进行抢救操作的演练, 然后学生间相互讨论评价, 最后教师总结, 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通过模拟情景演练法, 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在医院临床工作的情形, 把平时所学的技能操作和临床实际病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见习、实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1.5 临床见习教学

实验课中, 我们安排9-12个学时的临床见习课, 让学生走出实验室, 真正与患者零距离接触, 在临床实际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1.6 课后延伸教学

护理学基础网络课程中建立了在线辅助操作系统, 涵盖了各种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学生不仅可以在线观摩操作视频, 还可以浏览相关步骤详解, 随时就操作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提问, 教师在线答疑。操作技能的训练不仅需要多看、多问, 更重要的是多练习, 才能熟能生巧, 牢固掌握。我们全天候、全方位的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操作训练提供了条件。课后练习不受课时的限制, 形成的动作思维容易回忆, 此种教学法让学生有自由发挥、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2 体会

2.1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与学互相促进, 不仅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培养的学生由“知识型”转变为“素质能力型”。

2.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和独立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形成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3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模仿、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 以达到具备关怀能力的目标[3]。这种来自实践的人文教育远比课堂传输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既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为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贵主.谈我校公共电子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 (1) :31.

[2]陈玲.浅谈护理实验教学的方法[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2) :72-73.

上一篇:职校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下一篇:老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