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方案

2024-06-16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方案(共13篇)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2

根据重庆市教委中小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我校结合县教委的部署积极开展了学生课程辅助活动。为此, 我们学校组建了课程辅助科技特长班, 并开展了一些列小学生可行的科技活动, 叶画制作就是其中一项。

二、指导思想及活动目标

叶画是用植物的叶组成的画, 是科技作品, 又是工艺品。叶画制作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成熟的动手能力并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从小热爱大自然, 欣赏大自然, 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活动适应的对象及活动方式

叶画制作适合小学任何年级的学生, 可利用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分组合作完成或个人独创完成。

四、活动内容

1.欣赏叶画作品。2.准备制作工具。3.采集植物叶片。4.压制叶片。5.设计制作叶画。6.展示评比活动。

五、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组织

组织愿意参与叶画制作活动的学生报名并参加集中学习培训, 布置本次活动的内容, 时间安排, 讲解此次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活动方法指导。要特别强调活动的成败在于准备是否充分, 是否有耐心。一定要能够持之以恒地完成本次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组织教师的联系电话, 以便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与指导。

第二阶段:欣赏叶画作品, 提出叶画制作的重点、难点

观赏叶画作品, 感知什么是叶画, 通过观赏由各种不同的叶片组合而成的图画, 欣赏植物以及植物叶片带来的美, 从而激发叶画制作的兴趣。

在欣赏叶画作品的同时, 给学生提出制作的重点是搜集各种不同形状, 不同颜色, 不同大小的叶片, 一幅好的叶画作品需要的叶片量较大, 而且种类要多, 这样在制作时才有可供选择的材料, 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叶画制作的难点是构图, 要利用叶片的自然形状和颜色 (不能用剪刀修剪叶片) 构出具有艺术性和创新特色的作品。这需要留心观察生活, 善于联想才能制作出一幅幅描绘大自然, 描绘生活的美丽图画。

第三阶段:准备

工具材料准备:各种废杂志或成叠的废报纸、乳白胶、剪刀, 镊子、餐巾纸, 八开卡纸 (台纸)

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课外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采集叶片 (也可以利用学校科技活动的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山林采集, 注意强调安全问题) 。要求采集带有叶柄且形状、大小, 颜色不同的叶片, 每种叶子多采一些。太大的叶片不要采集, 腐烂、破损、有虫卵的叶片不要采集。注意那些生长不正常的叶子, 这些叶子形状特别, 构图时会有特殊用途, 采集时要留心。注意采集树叶时尽量了解植物的名称, 不要损坏花草树木。

整理和精选:把叶子从枝条上摘下, 选精去粕, 数量尽量多一些, 以备选用。

压制和分类:压制的目的使叶片变得既干燥又平整, 也就是给叶片定形。没有经过压制的叶片是不能使用的。把叶片按叶形进行分类, 把同一类的叶片放在一本杂志中并压上重物便于取用。要用吸水性强的杂志压制叶片, 隔三四天把叶片换个位置, 便于叶片尽快干燥, 避免发霉。

第四阶段:制作叶画

1.构图定名:构图是制作叶画关键的一步, 叶画的内容非常广泛, 可以是植物类、人物类、情景类、景物类、科技、故事类、舞蹈类等。构图时要注意合理、巧妙和新颖。由于受到叶片形状的限制, 构图大多采用会意、夸张的手法。构好图后, 还要给叶画一个好的标题, 也就是命名。

2.上台纸:上台纸是把创作一张叶画所需要的叶片放在台纸上, 按照设计好的构思摆好, 用一个手指轻轻按住叶片的中央, 可在台纸上滑动, 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取叶片最好用平头的镊子, 不致损坏叶片。

3.固定:把摆好的叶片用乳胶贴在台纸上, 保持画面的干净, 多余的胶可以用餐巾纸擦掉, 不要留下指纹的痕迹。

4.保存:叶画上面落有尘土很不容易去掉, 如果要长期保存叶画, 可以在上面加上一层玻璃纸, 也可以把叶画放在镜框中, 然后挂在墙上。

完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 一张美丽的叶画就做成了。

六、展示评比活动

以学校的名义, 开展叶画制作比赛活动,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比赛办法:1比赛可以分个人和小组、班级团体赛。2每张叶画必须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叶子组成。3叶片不能用剪刀修剪。4叶画不能用彩笔上色及文字说明。5不能用植物的其他器官制作叶画, 只能用叶。6用八开白板台纸。

叶画内容自选, 要求健康美观。

评选办法:1构图50分, 要求合理、新颖、有创造性。2选叶10分, 要求形、色、各种叶兼顾, 有一定数量。3画面10分, 要求整洁、平展、无其他痕迹。4叶片30分, 要求平整干燥。

从分数高低, 评出一、二、三等奖, 并将优秀的作品在全校展示。还可以将特别好的作品挂在学校的走廊, 楼道的墙上, 美化校园。

七、总结延伸

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 篇3

一、“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评价建议”中的相关论述,具体如下:

1、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这样的要求,一纸考卷显然难以满足,只有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的评价才能做到。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3、评价时机要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课课评”方案正是与科学教学过程紧相伴随的一种评价策略。

二、“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的构思与操作策略

1、“课课评”的内容

“课课评”的内容由课堂参与、课外作业和开放式考查构成。课堂参与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纪律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中是否能与同学团结协作。课外作业主要考核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开放式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考虑到组织开展此类考查比较费时,因此,一堂课最多只能确立一个开放式考查的项目,但为了保证评价内容较为全面,可考虑课与课之间开放式考查项目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互补。

2、“课课评”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上,只能迎合他人,受制于教师和管理者。“课课评”方案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强调“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这是因为,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与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对于自己确认自己的能倾、探究自己的将来十分重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应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主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限,还有待于发展,“课课评”方案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参与”成绩由学生自评和互评获得。“课后作业”、“开放式考查”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可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获得,如课前准备情况,上面所说的“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如上面所说的“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还有些可以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如“设计科学小报,宣传防治空气污染”。

3、“课课评”的客体

不只是评价主体多元,“课课评”的客体,即评价对象也是多元的。“课课评”的客体可能是单个的学生,也可能是学习小组。我们的做法是:“课堂参与”的评价客体是单个的学生;“课前准备”的评价客体是学习小组;“开放式考查”和“课外作业”视难易程度和对合作性的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或需几人才能完成的项目,就把学习小组定为评价客体,如“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其成绩直接作为学习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成绩,一些容易的、个人就能完成的项目,可把学生个体定为评价客体,如“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等。

4、“课课评”的方法

“课课评”方案有当堂评价和课后评价两种方法。当堂评价就是在课上实施的评价,利用每一堂课结尾的几分钟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在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自评和组评,得分(用A、B、C、D代表不同的等第)直接记在《学业评价卡》上;课后评价就是教师或学生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作业或相关作品在课外开展的评价,评价结果同样记在《学业评价卡》上。

综上所述,是笔者为探索“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所作的一些思考与尝试。实践证明,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的科学课堂的支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当然,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篇4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

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

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

(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

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青年路小学南区科学园活动方案 篇5

一、 活动目的:

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以科学园为教育教学活动基地,围绕科学园中的生物展开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做中学”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巩固、加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真正实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二、 活动内容:

1、3月19日——4月9日。整理土地,播种黄豆、花生、丝瓜、南瓜、玉米等。

2、设计一些对比实验进行观察记录

(1)、不同播种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时间长短

(3)、不同的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对生长的植物进行管理:松土、施肥、除草、修剪等。

4、对开花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和非人工授粉进行对比实验。

5、对研究问题进行总结。

三、活动时间:

本部学生周二下午,南区学生周五下午

四、 活动过程:

1、 准备阶段:购买活动用具,挑选一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培训指导。

2、 每2人一小组,每班为一大组,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

3、 活动并记录。

4、 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写出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6

整改方案(小学)

根据我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经领导班子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领导班子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党性、党风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让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整改目标:

(一)深化一种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文明素质、业务素质,做解放思想的表率。

(二)提高三种能力。进一步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增强班子的驾驭能力;进一步促进班子团队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的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

(三)完成四大任务。做大特色教育,擦亮办学品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营造和谐稳定办学环境;创新观念,开展德育工作新局面;推进名师工程,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三、整改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1.抓好班子成员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完善中心组学习,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工作水平。

整改时限:XX年3月前

责任人: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2.拓宽工作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班子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服务和创新能力。

整改时限:XX年12月前

责任人:党总支部书记、校长XX

3.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经常深入职工中沟通思想,及时解决职工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二)立足科学发展,做大特色教育,擦亮办学品牌。

1.努力为本学科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机会,积极引入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和壮大师资队伍。

整改时限:XX年3月

责任人:党总支部书记、校长XX

2.继续加大对英语实验班与芭蕾舞特色班两个校本课程的研究实验的扶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与合作科研单位的沟通联系,做好校本课程的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

整改时限:XX年前

责任人:教导处副主任XX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营造和谐稳定的办学环境。

1.认真贯彻落实“两相当”政策,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教育经费补助,切实解决学校在贯彻落实“两相当”政策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整改时限:XX年前

责任人:党总支部书记、校长XX

2.积极向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映并争取解决我校教师在编制上问题,引起政府与教育部门的重视,努力争取把我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等同对待,统一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切实解决和消除学校教师因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编制而造成教师退休待遇存在差异所带来的教师队伍建设的不稳定因素。

整改时限:XX年前

责任人:党总支部书记、校长XX

3.把教职工定期身体检查制度化,建立《XXXX小学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明确规定每两年为全体教职工举行一次全身身体检查,每一年为全校女教职工举行妇科检查。

整改时限:一个月内

责任人:党总支部书记、校长XX

4.拟建《XXXX小学困难教职工帮扶制度》,建立学校困难教职工帮扶基金,免除教职工因病残或意外致贫的后顾之忧。

整改时限:XX年前

责任人:党总支部书记、校长XX

5.关心爱护职工身心健康,启动教职工全民运动方案,组织教职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增强教职工间的了解和团结。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工会副主席XX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观念,开展德育工作新局面。

1.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健全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德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副校长XX

2.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新方法,大力开展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富有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环保意识、感恩思想等,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主抓德育工作领导班子成员

3.建立和完善“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德育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不断完善积分券奖励制度和奖学金制度,让学生健康成长,得到全面发展。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主抓德育工作领导班子成员

(五)坚持质量立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1.深化课程改革,选准突破口,有效开展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加大信息教育力度,使学科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整改时限:XX年10月前

责任人:副校长XX

2.继续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展示平台,不断完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教学评价体系。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教导处主任XX

3.深入推进名师工程,建立骨干教师资源库,努力为骨干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主动为骨干教师联系学科名师和教育专家,定期承担和举办大型对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副校长XX

4.加大教师继续教育与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系列活动,营造阅读氛围,树立终身学习、受益终身的学习理念。

整改时限:长期

责任人:教导处主任XX

四、加强整改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事关活动成果的实现和巩固,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抓出成效。

(一)加强领导抓落实。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高度重视这次整改措施的落实。建立集体整改责任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属于班子集体解决的事项,由党总支部书记、校长XX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工作计划,共同领导和组织实施。属于各分管部门的事项,由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立足全局,坚持分工不分家,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明确责任抓成效。进一步明确分工,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原则上属于谁分管的工作谁负责抓落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马上办理和解决的,立即办理和改正;对重要工作和问题,分管负责人事前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不能及时落实的,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确保尽快落实;对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讲清讲明,努力争取整改工作出成效。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篇7

一、让探究主题在创设的情境中形成, 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走进科学世界, 意味着他们要像科学家那样主动探究某个问题, 这时候的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本质上是一样的。学生主动探究, 有对问题的惊奇, 有寻求假设的冲动, 有验证假设的欲望, 有发现的兴奋与激动, 有成功的欢乐……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和核心是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 而探究问题的诞生则值得我们思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探究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 这样更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 一般采用设置开放性问题, 如“关于XX同学, 你想研究什么”进行发散性提问, 然后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通过观察、实验, 挑起学生的认知矛盾,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如在种子里有什么一课, 先出示干种子, 让学生观察后, 再提供用水泡过的种子, 让学生进行比较, 符合“有层次地提供探究材料”这一原则, 学生自然会提出“种子里面有什么”的后续探究问题。又如在沉与浮一课中, 通过演示“重的木块在水中浮着, 而轻的橡皮却沉入水中”, 与学生原来的认知水平:“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 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相矛盾, 从而激起学生提出进一步的探究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系?”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为学生展开活动提供场所和活动材料, 在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进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开展的活动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时, 才能真正激发起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欲望, 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究活动。

二、创设充足的资源、时间, 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奠定丰厚的基础

1.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有结构式的自助餐式的材料

没有充足的材料, 在较短的时间内想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 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 也难于开展和深入。因此, 在每一次探究实验活动前, 我都会精心钻研教材, 预测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 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有结构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在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中, 通过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准备材料, 应准备哪些材料, 以及如何准备材料等。这样做, 既解决了由老师准备材料的精力、时间有限的问题, 又避免了学生研究时需要材料, 老师却无准备的现象, 更会使学生因准备的材料不同, 而设计出独特的观察、实验、制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 对材料的发放和使用, 采用自助餐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选择需要的材料、工具进行探究活动。这样, 既节约了教师分配材料的时间, 又可以使学生之间准备的材料相互补充, 更避免了因发放的材料相同而束缚学生的思维, 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研究鱼鳍的作用教学环节中, 对鱼鳍的固定方法, 有用木夹子夹的, 有用竹片夹的, 有用泡沫板粘的, 有用宽胶带缠的, 有用硬纸片和回形针扣的……方法五花八门, 实验结果却相同, 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会更信服, 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才会感兴趣。

2.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在孩子的心中, “做”什么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路培琦老师曾说过:“经历就是人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 才会有真切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是永远留在脑中, 不可磨灭的。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大胆放手,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放“活”学生手脚,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 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失败了, 鼓励他们查找原因, 再实验, 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找水喝”。只有经历过失败与成功, 失望与兴奋, 学生才会不断思索, 不断动手、动脑、预测、反思, “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才能真正培养起他们真刀实枪搞科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压缩空气一课, 我让学生通过玩注射器 (代替空气枪) 来自己探究空气枪的秘密, 解开“空气枪的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这一问题。由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 学生的玩法多种多样, 并发现了其中不少的秘密。学生在汇报中, 争先恐后地说道:“针筒里有空气, 对着脸吹, 有一股风凉凉的”“堵住出口, 推活塞, 针筒里的空气被缩小了”“针筒里的空气被压扁了”“用手堵住筒口, 很难把活塞推下去, 活塞会自己弹回来”“压扁的空气有弹性, 会把活塞弹出来”“压扁的空气会产生弹力, 把活塞弹出来”等等, 学生的思维在飞跃。由于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始终充当研究的主体。因此“压缩空气”这一概念, 便不是教师教的, 而是孩子们在经历的过程中自己找到的。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了空气枪的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 并分析了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的原因。这一切让我十分感慨:低估学生的潜能真的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我们的学生真的很有创造性!只要我们老师确实“解放了他们的头脑”, 给了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 他们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惊叹。

3.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 这就需要老师洞察一切, 适时予以必要的帮助。我在教学中, 一般采用提供“温馨提示”和“观察、实验提示卡”的方式, 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引, 在困难的时候, 鼓励学生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

三、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人们的意识当中, 往往觉得科学探究是枯燥的、冷冰冰的, 看不到乐趣。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 不少科学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情趣与快乐的过程。我们的科学教育要注重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 包括美感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思维的快乐……因为享受到乐趣, 方能乐此而不疲。

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 要辨明的是“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有的学生这样设计实验:将石头从上往下掉, 分别掉在地上与水中, 如果掉在水中的速度慢, 则说明石头在水中受到了浮力, 即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有的学生这样设计:将钥匙在空气中称出重量, 再放入水中也称出重量, 如果钥匙在水中的重量比空气中小, 说明钥匙在水中受到浮力, 既证明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浮力。因为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因此, 在进行动手实验时特别认真, 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搞实验。又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一课中, 学生根据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有的学生用扇子扇空气, 发现有一股风, 证明教室中有空气在流动;有的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 把抓到的空气放在水槽中, 发现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来, 证明塑料袋中有空气;有的学生把空杯子倾斜在水槽中, 发现杯子中有气泡出来, 证明空杯子中有空气;有的学生把砖块、粉笔、泥块放在水槽中, 发现这些物体中有气泡冒出, 证明这些物体的缝隙中有空气;有的学生把气球套在可乐瓶口上, 用力压可乐瓶, 气球鼓起来了, 证明可乐瓶中有空气等等。这样的教学, 真不知道学生还会不会有厌学的情绪?科学探究的欢乐决不亚于娱乐性活动, 并非每个科学教师都能激发学生的欢乐情绪, 也并非每个内容都那么容易激发学生的欢乐情绪,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去实现。

四、给科学探究活动以有效的引导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同时还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完全放任自由的探究是很难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 更不用说探究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了。教师适时, 有效的引导, 可以把握教学方向, 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

1. 有效的引导, 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上

建立在学生兴趣点与关注点上的引导, 才能使有目的的教学与学生的兴奋点相一致, 将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 最终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如在教学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时, 学生对“向水中加盐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很感兴趣, 提出“向水中加糖或其它东西行不行?”于是, 抓住学生关注的这个点, 我又设计了“向水中加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探究活动, 由于捕捉到了学生有价值的兴趣点, 因此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究活动。

2. 有效的引导, 必须是及时的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 必须注意介入指导的时机。指导过早,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机会;指导过晚, 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 失去探究兴趣。及时发问是判断是否应该指导的有效策略, 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 以利于切实有效的引导。

五、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我们对孩子的探究要坚持用发展的评价观, 应该用一种全新的、始终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创造性的见解, 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 表示赞赏, 并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科学学习看重的不是最后的结果, 而是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收获,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 这些对你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是进一步探究科学的信心和决心, 又有谁敢说明天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今天的科学活动成长起来的呢?不论孩子的探究活动成功与否, 我们老师尽量要做到多关注, 多鼓励, 不偏心, 要公平。同时, 老师应多创设平台, 提供探究活动比较出色的同学能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交流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并能把他们成功的喜悦分享给同学, 这对其他的孩子也是个很好的教育, 使遭遇挫折和失败的同学增强信心, 将失败转化为再探究再学习的动力。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8

一、科学探究课堂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如,在教学《校园里的树木》这一课时,让学生要按科学程序展开观察,先整体再局部,观察植物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树木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在教学《蚂蚁》这一课时,让学生提前一星期对蚂蚁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如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在学生探究实验中,我也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告诉他们在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不必害怕或隐瞒,使学生从小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从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事物、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上《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有的喜欢蜗牛,有的喜欢蚂蚁,有的喜欢金鱼,有的想要研究蚯蚓,我就让他们针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科学的观察,然后在课堂中设计一个环节让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学生的观察记录得很详细,汇报得非常精彩,很有点“小科学家”的样子。在上《植物的叶》这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和标本、图片,得出了“在大自然中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结论。有些学生对于这个结论表示怀疑,我就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带着大家一起找叶子,然后再两片两片地作比较!最终得出: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得出的!这不正表现出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吗?

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只有通过教师实验前的有效引导,才能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只有通过学生亲历探究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1-03.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方案 篇9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篇10

1、结合已有资料及生活经验,大胆谈论对云的认识。

2、运用合适的材料、方法表现云的形态。

活动准备:

蓝色绘画纸、油画棒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9页。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云。

1、应道幼儿观看幼儿活动材料中云的图片。

2、谈论集中云的外形和相关天气。如积云,胖胖的,又浓又厚,像一座山,形状易变;卷云,像羽毛,一行行,一群群;厚云,宽大,灰色,位置很低。

3、这些又大又白、一簇簇在天空中到处浮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4、他们不是棉花,不是肥皂泡,不是软糖,他们是成千上万吨水漂浮在高空中。

二、我看见的云。

1、引导幼儿在蓝色纸上用棉絮或白色油画棒表现出自己看见的雪白、柔软的云,鼓励幼儿为自己的作品说一小段话,教师帮助其记录。如;云像一座座山,云连起来像蘑菇等。

2、将幼儿的画一张张贴在墙壁上,供幼儿相互欣赏云彩壁画。

三、游戏:白云乌云。

1、教师说“白云”,幼儿边做蝴蝶飞的动作,边念“白云飘飘天气好”。教师说“乌云”,幼儿边做蹲下的动作,边念“乌云滚滚要下雨,快快停下避避雨”。

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组织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课堂活动 科学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大方法能够有效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兴趣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中,把网络上一些生动的视频、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对科学课堂的兴趣。例如:教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一节内容时,很少有学生见过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单纯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动物繁殖后代的小视频或图片播放给学生,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教学有效性。

二、把科学的教学与游戏有机融合

很多教师可能认为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识已经培养出来了,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合游戏元素,其实不然,无论什么阶段的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情,把游戏元素与教学课堂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觉得科学学习过程是有趣的,从而更愿意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学《形状与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分发给每位同学一些泡沫和胶水,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利用这些材料最快最好地搭建出小房子,学生一边拼接,教师一边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对于科学课堂的兴趣更加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游戏元素进行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率。

三、开展分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但是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一味让学生独立学习,反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又能将学生力量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例如:教学《地球的表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地球表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能说出几条,在所有学生描述完之后把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获得的知识分享出来,这一堂课教学就完成了。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最主要的是节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力,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学习效果上。

四、分层教学,着眼于全体学生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普通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使一部分学得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而一部分学困生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为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学习能力较高层次的学生设置比较困难的目标,更多地让学生自学;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采取引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重点进行引导,同时设置比较简单的目标,保证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五、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改进

传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都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是否让自己满意或者考试成绩进行的,这种评价形式使一部分学习刻苦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现阶段小学科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将多种评价形式融合到一起,这一形式让教师不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发现学生真正的需求及学习弱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成绩。例如:教学《简单电路》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学生最后有没有完成电路的连接进行评价,必定会击一部分认真学习但没有完成的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升。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12

一是教师指导过弱, 表现为一味追求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探究的问题, 有的问题没有探究的价值, 有的问题学生无法探究, 教师茫然不知所措, 使原本有序的课堂出现局部或整体的失控。或者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介入过晚, 致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 使探究变得浮躁或草草收场。

二是教师指导过强, 表现为教师的指导成分过多。如小组刚开始活动, 教师就忙于指导, 这样做往往使学生产生跟随心理, 从而限制思维的发挥, 教师的引导也变成了代替。虽然师生在课堂上互动, 但互动的重点旨在让学生发现教师所寻求的那些特定答案。教师无视学生有价值的想法, 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按照教材的观点, 逐项探究, 探究中没有不确定性, 鲜见失败, 鲜见另辟蹊径, 一切均在掌握中。这样的探究是以掌握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为主要价值取向的,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质的, 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 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 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 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一理念正被广大教师理解、认可并在科学课堂得以落实。课标同时指出:“教师是科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伙伴,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必须优化指导策略, 让教师的指导做到适时、适度, 有效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

策略一:指导学生善于提问的技巧

“学起于疑”, 一个好的问题, 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纵观我们的科学教材, 不难发现问题伴随着学生的每一个探究活动,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提问和把握学生的提问。

如《奇妙的指纹》一课, 基于教学目的的不同出发点, 教师可以有两种处理的方法:

方法一:指向性提问。对于一个探究问题的提出, 教师可以给予有意识的指向, 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探究主题上来。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关于指纹, 有许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今天这节课上, 你觉得我们可以研究关于指纹的什么问题?”这样, 学生在思考关于指纹的问题时, 不仅会考虑和指纹有关的问题, 还会考虑适合自己在课堂上研究的问题, 不会出现不着边际的提问。

方法二:回笼性提问。发散性的问题, 可以更多地暴露学生对问题的前概念认识,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 把握教学的起点。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许多感兴趣问题的时候, 帮助学生甄别和筛选适合在课堂中研究的问题。如“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关于指纹研究的好问题, 哪些是我们在这节课中可以研究的?哪些是我们在课外可以研究的?”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课堂中如何提问, 一方面把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引向课外。

策略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利于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交流、争议与分享, 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使学生完成单独难以完成的任务。但如果缺少教师的指导, 使探究活动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 学生上课兴趣虽然浓厚, 却始终形成不了真正探究、思考的氛围。如何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呢?

方法一:组内分工职责明确。在小组中, 明确每一个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 如组长、观察员 (实验员) 、记录员等, 每人都有任务, 每人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样, 学生在有序的分工合作之中, 就不会单凭自己的喜好作研究了。

方法二:定期轮换角色。小组的合作最终为形成学生个体的探究能力而服务。因此,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该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定期轮换角色, 人人都有参与动手、记录、指挥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内的各种角色对小组探究活动是否成功都十分重要, 因此要人人参与并且乐于参与。

方法三: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小学生通常都有表现欲极强这样一个特征, 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 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 而不管别人怎么说。因此, 我们在组织学生交流时, 要提醒学生:首先要学会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 其次要弄清别人说的话的意思, 即使遇到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也不要随便否定别人的意见, 表达自己意见时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比较温和的方式参与交流。教师以“你同意刚才发言的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语言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辩论, 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策略三:指导学生推进观察、实验活动的技能

在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质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中, 教师们逐步理解科学探究活动应当是有一个起始目标引导, 由新的发现、新的问题持续发展的活动;是有几个连续活动侧面组成的活动;是可以不断探究、不断延续的活动。因此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常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步有序推进的。“任务单”“问题卡”“说明书”和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都是指导、推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

“任务单”的内容一般在探究活动前呈现, 即向学生布置探究的任务。如“制作一个一分钟摆15次的摆”“比较淡水和盐水的轻重”等, 以任务的形式出现, 然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问题卡”常常出现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在完成了前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后, 教师往往会以“问题卡”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章鼎儿老师著名的《蜡烛会熄灭吗?》一课中,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放的“活动建议”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1.想出一个使杯内蜡烛继续燃烧的办法, 试一试;还有别的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吗?试一试。

对于一些需要教师交代清楚的观察、实验方法, 写“说明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教学中需要把土壤放进水中观察, 教师向将要进行这项观察任务的小组出具了这样的“说明书”: (1) 将土块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 讨论:观察到了什么? (2) 用筷子在水中充分搅拌, 然后将杯子静置在桌上。仔细观察静置在桌上的杯子, 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在记录单的杯子里。 (3) 小组讨论:杯中土壤的沉积物分为哪几层?这些内容既是观察内容的要求, 也是方法、技能的指导, 有效推进了观察实验活动的继续进行。

实验材料发放时机的选择, 也是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重要因素。《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的观察实验活动, 教师并没有把用于搅拌的筷子直接放在各小组的实验桌上, 而是在学生们仔细观察了高锰酸钾初入水时的情景并作了记录后, 教师才给各小组发放了一根竹筷, 让学生搅拌以后继续观察、记录, 确保了实验活动的有序进行。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沉浮 篇13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究。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三、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上一篇:2023学校计划doc下一篇:七方联动,共谱区域化党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