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精选6篇)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 篇1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 《黄帝内经》中就有“制半夏”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中药炮制的方法有:炼、蒸、煮、熬、煎、汁、烧等。东汉张仲景也认为药物炮制“有须炼、烧、炮、炙、生熟有定”。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的问世, 对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该书记载的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唐代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 不仅对炮制技术有了较详细的论述, 而且对炮制程度有了严格要求。明代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 在其著《本草纲目》中, 专列“修治”一项, 对有些炮制方法运用中医药理论, 加以精辟论述。由此可见, 历代名医对中药炮制都极为重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通过临床用药验证, 中药炮制对临床治疗疾病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1 炮制对改变药性的作用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中药的性味趋向不同, 其疗效和临床应用也有所区别, 炮制能使药性变化而促使药效的稳定和发挥。各种不同的中药各有其性能, 性味偏盛的, 为避免其副作用, 必须经炮制来抑制其偏性, 如黄连性苦寒, 经姜制后, 可减轻其苦寒败胃之性;再如生地主泻, 具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之功, 经炮制成熟地主补, 具补血滋肾养阴之功。所以, 同是地黄之药, 生熟之别却功效有异。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 经炮制后, 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李时珍曰:“升者引以咸寒, 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着引以姜酒, 则浮而上至巅顶”。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 经酒制后作用向上, 能兼清上焦之热。砂仁行气开胃消食, 作用于中焦, 盐制后, 可下行治疗小便频数。
归经是药物功能与适应范围的归位, 如杏仁入肺经止咳, 生姜入胃经止呕。中药炮制多是以归经理论为指导的, 如酒制升提, 姜制温散, 盐制走肾而软坚, 醋制注肝而收敛。所以柴胡、香附经醋制后, 有助于引药入肝, 更有效地达到治疗肝经疾病的目的。
2 炮制能提高药物疗效
药物经加入辅料炮制, 或经特殊加工后, 能加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如:何首乌经黑豆拌蒸炮制后, 可消除其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提高滋阴补肾、养肝益血、乌须发的功能;蜜炙款冬花, 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 可增强温肾助阳的功效;知母能清肺、凉胃、泻肾火及润肠通便, 盐制后导药下行专入肾, 能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3 炮制能降低药物的毒性
有的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 但因具有毒性, 或易产生副作用, 临床应用极不安全, 必须经过炮制处理方可避免。如马钱子具有通经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等, 其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均为番木鳖碱, 经过砂炒制, 可清除其毒性反应, 只具备其治疗的作用。如川附子, 含乌头碱类生物硷, 其毒性较大, 经水漂后, 大部分有毒成分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苯甲酰乌头胺, 可降低乌头碱的毒性, 在煎药时再经过高温多煎一些时间, 可使有毒成分分解。因此, 加热处理是附子降低毒性的关键。近年有报道称, 附子用于治疗寒湿痹阻证, 根据病情, 药量可渐次增至60 g, 煎药时将附子先煎2 h, 即可解除其毒性作用, 且疗效往往更显著。
4 炮制能够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有的中药有效成分较难煎出, 加热炒制后的种子类药物因受热膨胀, 变得疏脆、角质化和木栓化的种皮破裂, 煎煮时水分很容易浸入, 有效成分亦容易煎出, 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含生物碱成分的中药, 经醋制后, 醋与生物碱反应生成碱盐, 而溶于水, 易被煎煮出有效成分。此外, 有些坚硬矿物、贝壳、骨甲类中药都必须经过煅淬或醋淬等炮制, 使其质地变得松脆, 易于粉碎, 增加有效成分溶解度, 使其提升药效。
以上充分说明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关系极为密切, 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在传统炮制理论的指导下,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应用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 以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中药成分的分析、提纯, 进一步研究、探讨中药的加工炮制, 从而提高中药质量, 使其更好地发挥在临床防治疾病中的功效。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 篇2
【关键词】 炮制中药;临床疗效;质量改变
中药炮制方法;有炒法、煅淬法、蒸煮法、研末法、泡制法等。中药炮制目的;是使药物清洁便于煎制,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去除异味,去除烈性,去除刺激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易于储存和保管。中药炮制依据;根据中医药理论,医生处方要求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依据中药本身性质不同针对病情治疗需要可随机选用,灵活掌握。
炮制后其性味、归经、疗效、毒副作用都发生了改变,或增加疗效,或降其毒性,或矫味,或制其偏性。例如:吴茱萸汁制其黄连寒而不泄,善清气分湿热,散肝胆火,而用黄连水制吴茱萸,则热而不燥,善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又如胆汁制其黄连可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更直清肝胆之实热。用黄连加水煎煮再加入水飞的炉甘石细粉拌均。吸尽烘干,能增强炉甘石退翳,解毒止泪,敛疮之功效。因黄连性寒,炉甘石平而偏凉,两者相制协同增效。又如醋味酸入肝经,有散瘀止血,理气行水,解毒矫味之功效。用醋制元胡能增强活血行气,止痛的效果。现已知元胡镇痛、镇静。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的元胡甲素已素等。由于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故生用元胡止痛作用较弱,经过醋制后,且生产生物碱的醋酸盐,提高了溶解度。比生品水煎液提高了一倍多。又如:滑石粉与鸡内金同炒可增强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症,增强健脾化石的作用可见中药炮制后的功效变化是比较复杂的。滑石粉与白芨同炒增强疗效。药物的性味功效作用趋势归经毒副作用通过不同辅料的炮制,都使药物本身内在发生了不同变化,有增溶、有分解转化成新的物质。从而便引起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及功能主治发生了改变,也就适应了复杂临床用药需要,降低和消除毒副作用,充分发挥用药疗效。例如:淫羊藿是补肝肾壮阳药还具有强筋骨祛风湿作用。生用祛风湿,制后补肝肾。炮制法一般用羊脂油炙,炮制法沿用至今。淫羊藿的生用与炮制功效迥异至今未引起医药同行的足够重视。一些基层医疗单位药房只有生品没有制品,无论是何功效一律生品。这便使淫羊藿的应用疗效受到影响。香附炮制后主要是提高疗效。以及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部位和趋向。如破血生用,调血炒用,行血酒炒,止血醋炒,上部酒炒,中部醋炒,下部盐水炒。生半夏对咽喉胃肠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故生姜炮制生半夏降低毒副性。
1 中药去伪存真
中药有上千种:药物名称用药习惯不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伪劣假药药品不断出现。如:茯苓块用淀粉充填,地瓜干冒充天麻,元胡炮制参假等等。非入药部位没有制去,参合在药里使治疗量相对减少,影响药物的治疗。上述所说现象甚多这就要求采购验收库保调剂员一定把握药品质量关。
2 中药煎煮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是传统而普遍的制剂方法。古人曰:“药虽精,但煎煮火候不合理则药亦无功效。”这说明凡药都要根据药物性质而采取规定的炮制法。中药煎煮水浸泡药面2-3cm,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先武火煮沸时改为文火,煎煮时间为35分钟左右,矿物质药物先煎1小时左右,个子货一定碎粒。质轻芳香药在煎煮10-15分钟即可。细小籽粒如车前子包煎,贵重药阿胶洋化冲服。大黄、钩藤一般后下煎15分钟即可。
3 中药服法
中药服法:中药汤剂一般用温水服,寒症用热药冷服,发散风寒宜热服,有刺激药物宜饭后服,呕吐或药物中毒少量多次服,危重患者多次服,驱虫药空腹服。
4 中药服药时间
要根据药性病性研定用药,一般要饭后服,滋补药饭前服,中医是用中药治疗疾病最长用的一种手段。有效给药必须通过正确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才能更好发挥疗效为达到合理给药,安全给药,有效给药,我们必须严格掌握中药给药时间的护理心里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用药时间生理节律的观察。药有各个偏性,对阴阳偏盛偏衰的纠正,达到阴阳平衡使患者疾病最好最快的得到治疗。掌握给药时的护理是治疗和恢复的重要环节。如驱虫药空腹服,泻下药空腹服,对刺激性药饭后服,健胃消食药宜饭后服,安眠药宜睡前半小时服。服药时一定要在饭前或饭后间隔半小时服药为宜,以免影响疗效。
5 中药服药次数
中药一般服2-3次,病重者可间隔4小时服药一次,不分白昼,不停的保持药物在体内的利用度,病轻者可服两次,泻下药要适度,一般日一次给药,泻过易脱水。发汗药也要适度,太过耗正气出现虚脱症。
6 结 语
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中药饮片不存,药用部分需要精选,去泥土杂质腐败部分.药物的皮根茎须混均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假充真。使药物质量受到影响。辅料不一致,没有统一标准,以糖充蜜,以工业盐充食盐,以矿物酒精充白酒。盐制药宜少用高血压患者,糖制药宜少用糖尿病患者,辅料好坏存放时间都会直接影响炮制质量。炒焦炒炭火候过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应炒炭存性即可。对变质的中药进行炮制有虫蛀的,有发霉的,假劣药炮制遮盖其药物原有的本色。有的药用硫磺熏,来防虫蛀,硫磺有毒对人体有害。
中药加工炮制与临床疗效 篇3
但是,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部分地区、部分医疗单位的中药工作, 逐渐发展为以营利为目的, 为追求利润以假充真、以劣充好、以次代优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基层医院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中药药品的质量, 特别是中药炮制质量有所下降, 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降低了药物疗效, 给患者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明代《本草蒙荃》中陈嘉漠曰:药物“酒制升提, 姜制发散, 入盐表肾而软坚, 用醋注肝而住痛, 蜜制甘缓益元, 凡药制造类在适中[2]。” 药材配方前需经不同的加工炮制, 使药物清洁纯净, 消除或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改变其性能, 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不能只求经济效益, 概不炮制, 忽视用药安全有效的要求, 如麻黄用于发汗解表, 宜于生用。若用止咳平喘, 多用蜜炙, 麻黄经蜜制后, 具有发汗功效的挥发油成份减少, 而有止咳、平喘作用的生物碱并无改变, 蜜炙增加了润肺作用, 所以蜜炙麻黄就增加了止咳、平喘的疗效。大黄生用有泻下作用, 经酒炒后而变为止泻作用, 因此用大黄不分生用酒炒就难达到用药的目的。元胡具有止痛作用, 其所含的止痛成份延胡索乙素及延胡索碱难溶于水, 不易煎出, 而经醋炒或醋煮后其游离生物碱与醋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 易于煎出。苦杏仁经炮制后可破坏苦杏仁酶, 从而保护了苦杏仁匿免被水解。古人云:“凡药须雷公炮炙入药乃效, 如未制生药入煎, 不均治病, 反而无益”。
目前, 由于某些药材市场管理不规范, 各个环节不细, 炮制方法及操作技术不合理。药材物流系统及医疗系统中, 中药加工炮制人员技术培训不够, 个别中药炮制人员业务素质差, 各项职责、制度落实差。加之基层中草药加工器械不全, 工作条件差, 大部分中药材加工不够精细, 混有泥砂杂草土石。药用部分与非药用部分混合, 需水飞研细的也由于缺乏水飞器皿与其他加工工具, 而不炮制。也有些工作人员忽视了中药炮制工作, 从市场购入后, 不进行炮制不经治削, 原药装斗直接把生品卖出。作为从业业务人员, 忘记了药师职责, 竞不顾“生药入煎, 不为治病反为无益, 岂不害人。”有的基层医院药房将需炮制的生药单包给患者, 让其回家炮制, 何谈火候掌握, 临床疗效如何, 可想而知。
如何改变当前在基层医疗单位中, 中药炮制不到位的现状, 改变少数工作人员不热爱本职工作、环境差、条件差, 且工作程序烦琐、脏、累、差。不但不如法炮制, 干脆用生药入煎剂, 致使一些不合格药品没有通过严格的验收, 就通过调剂用到临床, 确实表现为“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伪药, 则良医无济于事。”因此, 只有重视中药炮制、调剂工作, 良医配良药, 才能治病救人, 解除患者的痛苦。
为更好地宏扬民族文化, 发掘祖国医学宝库, 提高中药加工的炮制水平, 提高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疗效。医院中药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为患者服务观念。②加强业务学习, 注重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 不断壮大中药队伍, 解决“中医后继乏人, 中药后继无人。”③提高基层医院中药炮制人员的地位, 改善工作环境, 做好劳动防护。对在基层工作突出的中药人员给予荣誉奖励, 特别在工资晋级, 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④调剂人员自身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遵古炮制”[3]按国家技术规范炮制。这样才能炮制出合格药品, 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雷载权, 陈权育, 高学敏, 等.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
[2]徐楚红, 叶定江.中药炮制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3.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 篇4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法,临床疗效
中药又称中草药,其为各种常见疾病、疑难杂症及危重症等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常见的中药有植物根茎叶、动物皮毛肉及矿物质等,如果直接使用会影响药效。为了满足中医辨证施治的需求,对药材进行了炮制,提取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不仅便于储存,还降低了其毒副作用,提高了利用率。为了明确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本文以本院收治的240例采用中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照分析,保证了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240例采用中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0例,女10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2.5±8.5)岁。纳入标准:1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均无药物过敏史;3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意识或交流障碍。将患者随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0例;再将研究组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0例。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未炮制中药,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治疗,口服、煎服用药,2次/d,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研究组给予炮制中药,A组给予挥发油类药物,B组给予苷类药物,C组给予生物碱类药物;炮制流程如下:用水浸泡药物30 min,清除残留杂质后,加水煎熬,待水沸腾后用文火熬制1 h左右,过滤药液,煎熬2次使过滤液浓缩为300 ml。患者服用2次/d,共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4例,腹胀腹痛3例,惊厥抽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C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A、B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法是加工中药材的特殊方法,其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通过加工处理,以此满足了中医辨证施治及用药需求。经过我国中医学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中医炮制法日渐成熟与完善。中药材遍布于世间万物,其中草类所占比重较高,因此,中药又称为中草药。因中药材多为生药,如果未能处理服用,则难以达到治疗目标,甚至会增加毒副作用发生几率。根据中医书籍记载可知,古代医学家认为中药经煎服,效果显著,但其未明确煎服的作用。最初处理方法仅为药物放在水中熬煮,此后添加了一定的敷料,如醋酸等。近几年,医学水平大幅度提升,中药炮制方法日渐丰富与多样,常见的有炒、浸与炙等,实践中结合中药方剂及其有效成分,选用各异的炮制方法,经处理后提取有效成分,以此保证药效。
中药炮制有效清洁了药材,特别是对调剂、制剂而言,降低或消除了药物毒性,弱化或强化了药物性能,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经济与有效药物,再者便于药品保存。中药炮制方法繁多,常见的有加热处理,如炒、蒸、炙等;用水处理,如浸、泡等;添加辅料等,如醋、酒等。通过相应的处理,改变了药材的性质、数量等。中药炮制对中药成分有着直接的影响,如经炒或泡后,中药材既有的生物碱性质将发生改变;添加酒后,可提取出苷类成分;加热后,挥发油类药材中的挥发油含量将有所减少[1]。
3.2临床应用本文以本院收治的240例采用中药治疗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临床上采用炮制中药满足了患者治疗需求,改善了其生活质量,利于其早日康复。
国内学者以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可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应用效果,经比较发现,各类药品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而与未炮制中药比较,各指标差异显著;相关学者[2]经对比研究发现,炮制组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等均优于未炮制组(P<0.05)。
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危重症或疑难杂症等经中药材治疗,效果显著,但用药过程中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以川乌为例,口服用药后,虽然疗效确切,但不利于患者预后,主要是长期用药后可能出现中毒情况;而半夏未炮制使用,则会对呼吸道、肠胃黏膜等造成一定的影响,随之出现呼吸不畅、恶心呕吐或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同时,部分中药材因过于贵重或体积过大,如象牙、羚羊角等难以有效存储。患者因机体素质、身心状况各异,其耐受性不同,治疗时需要服用不同剂量中药,而未炮制中药,难以确保剂量的精准性,进而造成了中药材浪费。因此,实践中采用中药炮制是必要的,不仅降低了中药材的毒副作用,还便于存储,并保证了药效,提高了其利用率。
中药炮制方法丰富,实践中应选用适合的方法,以此保证临床疗效。经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中药炮制方法对中药材的影响为:(1)炮制后药材的毒副作用可彻底消除或部分降低,以川乌、草乌为例,二者未炮制服用会导致中毒,而炮制后,其毒性大幅度降低。经学者[3]研究显示,患者服用炮制后的川乌,未见不良反应;患者服用炮制后的半夏,未能胃肠道反应,避免了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出现。(2)炮制后药材的药效大幅度提高,以杜仲为例,其中的杜仲胶十分丰富,但未炮制的杜仲制约了其功效,而炮制后破坏了胶质,促进了其有效成分的发挥。(3)炮制后药材的性状均发生了改变,如:挥发油类药物、苷类药物、生物碱类药物等,将其制作成中药饮片,满足了临床用药需求。(4)炮制方法改变了切制工艺,提升了药物的临床疗效。在炮制时,药物的内在成分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了药材的药理性能及其反应强度等。以远志为例,去芯处理后,药物的溶血及镇静功效明显增强,毒性大幅度较少。国内学者[4]以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了炮制远志与未炮制远志,其结果为,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5)炮制后药材形状、数量等均发生了改变,以干燥药材为例,避免了霉变与腐烂等问题的出现。炮制过程中应结合药材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炮制方法,以此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相关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型的炮制方法,进而推动我国中药发展,使其迅速推广。同时,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适合的中药治疗方案,如: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等,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与方法,以此保证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上选用炮制后中药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身心状况,由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同时炮制后满足了辨证治疗需求,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用药方案,进而利于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瑞,郜玉钢,臧埔,等.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3(3):209-212.
[2]马青霞.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分析.甘肃科技纵横,2015,11(5):93-94.
[3]燕军玲.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6,16(5):666-667.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自2011年~2014年之间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20例, 女180例, 年龄13~76岁, 平均年龄 (41.3±2.6) 岁。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1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男80例, 女70例, 年龄15~74岁, 平均年龄 (46.2±1.1) 岁;对照组患者男40例, 女110例, 年龄13~76岁, 平均年龄 (40.6±2.3) 岁。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再各自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50例, 分别进行含苷类、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药物临床治疗。对照组分为A、B、C三组, 观察组分为a、b、c三组。A、a服用苷类药物, B、b服用生物碱类药物, C、c服用挥发油类物质。所有参加本研究患者, 其基本资料对比上具有可比性 (P>0.05) ,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A、B、C三组分别服用没有经过炮制的含苷类物质、含生物碱类物质、含挥发油类物质中药。每天早晚各一次, 10 d一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对观察组患者a、b、c三组分别服用含苷类物质、含生物碱类物质、含挥发油类物质中药, 所不同的是药物经过炮制后再服用。具体炮制方法如下: (1) 将药物用水浸泡30 min, 清除药物上残留杂质; (2) 对药物进行加水煎熬, 水沸腾后用文火熬制1 h; (3) 将药液过滤, 重复再煎熬两次; (4) 将滤液浓缩到300 ml即可。给患者服用浓缩后的药液, 同样每天2次, 早晚各一次, 10 d一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用药后疗效分成三个等级: (1) 疗效好:疗效达到临床目的; (2) 疗效一般:疗效尚未达到临床目的, 但是正在逐步靠近; (3) 疗效不好:与预期目的相差甚远。
1.4 不良反应
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声音嘶哑、呼吸不畅等反应患者表示药物中毒;当患者出现惊厥、抽搐、肢体强直、脉象紊乱等症状是表示药物具有副作用。
1.5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和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服药方式, 观察组患者服用炮制过的药物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且无中毒现象及副作用发生。结果统计见表1所示。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3.1 中药炮制法的发展
中药炮制法是我国中药学家经过不断探究、逐步摸索出来一种具有我国传统医学特色的药材加工技术。中药材一般都出现在世间万物中, 以草类最多, 所以中药材在古代被称为草药。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 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 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 充分发挥药效。我国中医发展主要从神农尝百草开始, 后来的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都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人。翻阅医书不难发现, 我国古代医学家已经知道对药材进行煎熬后服用效果更好,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煎熬的目的和作用, 只是简单地将药材放在水里熬, 称为熬药。后来人们通过在药材中添加一些辅料如醋酸等进行煎熬来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直到今日, 随着我国医学不断进步, 中药炮制方法也越来越多, 包括炒、浸、炙等十几种方式[4]。根据药方、药材所含成分等进行不同方式炮制, 其实就是化学上所说的提取有用成分, 摒弃有毒害物质。
3.2 中药炮制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意义
其实中药材对疾病治疗效果可以说是很好的, 但是必须保证服用时没有毒害作用和副作用。有些药材虽然疗效突出, 但是存在很大的毒性作用, 对患者身体恢复具有副作用, 比如川乌口服生用易中毒, 需经过炮制后方可使用;半夏生用会刺激呼吸道和肠胃黏膜, 用姜炮制后能够止吐等[1]。还有些药材比如象牙、羚羊角等因为过于贵重、体积过大不好保存[5], 通过中药炮制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 因患者体质和身体状况承受能力不同, 对药物的缓和性要求较高,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中药炮制法解决。药物经炮制后,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药效、除去药材中的有毒害物质, 而且方便保存, 已经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制药方法。
经过临床用药发现, 没有经过炮制的中药不仅疗效欠佳, 而且易引起患者中毒, 发生副作用等。经过与临床治疗结合多年研究发现, 中药虽然含有很多毒害物质和副作用, 但是临床上往往就是利用药物的某些特殊药效比如毒性, 来治疗患者。所以对中药进行炮制后服用既能够达到临床应用目的, 还可以降低药物本身毒性和副作用。
4 结束语
通过对300例临床患者服用三种不同药物, 每种药物都有炮制和未炮制两组作对比, 观察组服用经过炮制的中药后临床效果明显好过对照组 (P<0.05) , 且无中毒和副作用发生。因此, 中药炮制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建军.中药炮制中的常用炙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杂志, 2014, 2 (07) :69-70.
[2]黄爱萍.浅谈中药炮制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09) :225-226.
[3]王峰.浅谈中药炮制临床应用的疗效和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38 (3) :267-268.
[4]柳肖莲.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 2014, 8 (05) :50-51.
临方炮制对于临床用药的意义 篇6
1 医院中药饮片目前使用情况
1.1 常规饮片炮制品的使用
目前中药饮片的购进需要从有经营和生产资质的企业购进, 生产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以及《部颁药品炮制规范》进行生产加工, 批量生产使用量大的炮制品, 对于临床医师根据病情需要的特殊炮制品不能供应, 例如当归、酒当归、土炒当归均有补血活血作用, 其区别为, 生品补血和润肠作用强, 酒炒当归活血作用强, 土炒当归补血且无滑肠作用。故血虚而大便实者, 用生当归, 血虚而兼瘀滞者, 用酒当归, 血虚而又脾虚便溏者, 则选用炒当归[1]。医院根据需要使用量大的为生当归, 在采购过程中就只采购生当归一种, 那么需要用酒炒当归或者土炒当归时, 就需要中药房根据医师处方用生当归炮制成所需要的炮制品。
1.2 特殊饮片炮制品的使用
某些中药在购进时为便于鉴别, 使用正品, 均以整个饮片购买,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炮制加工后使用, 例如中药蛤蚧, 在购买时为干燥的全体, 而根据本院大夫实际使用时多为冲服, 因此需要中药房中药师根据大夫用药需求, 去鳞片及头足, 用砂烫制后, 粉碎成细粉供患者服用。
2 临方炮制常用方法
炒法、炙法、拌法是临方炮制的常用方法, 碾捣、截切等在临方炮制中也有应用[1、2]。炒法, 主要包括清炒 (炒黄、炒焦、炒炭) 和加辅料炒 (麸炒、米炒、土炒等) 。临方炮制中使用最多的为炒炭, 常见炒炭的有当归炭、荆芥炭、丹皮炭、白芍炭等。炙法, 主要包括醋、酒、蜜、姜汁、盐水炙等。拌法, 最常用的是将朱砂拌合在灯芯、茯神、远志中。碾捣在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的用时捣碎的中药饮片>100余种, 主要包括介石类 (穿山甲、鳖甲、石决明、龙骨、阳起石、滑石、石膏等) 、果实种子类 (杏仁、桃仁、白芥子、莱菔子、荔枝核、砂仁、火麻仁、诃子、补骨脂、五味子、酸枣仁等) 及部分根及根茎类 (川贝母、三七等) 。有些中药为鲜品, 用前需进行切割才方便使用, 如鲜石斛, 用前首先应去除杂质, 然后截切成小段, 另包, 嘱咐患者洗净后分剂量煎服或泡服。
3 临方炮制的目的和意义
医院临方炮制具有批量小、操作灵活、同种中药材炮制品种灵活多样的特点。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的目的主要包括[3]: (1) 消除和降低药物的毒性。有毒中药经炮制后, 使有毒成分减少或发生改变, 消除或降低不良反应, 如经炮制加工, 可使川乌、草乌及附子中有毒成分乌头碱水解为乌头次碱, 进一步水解成乌头原碱, 使其毒性大为降低, 但强心的功效却基本不变; (2) 增加药效。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 许多种子类药材如莱菔子、紫苏子等炒熟后种皮爆裂, 可使有效成分溶出增加; (3) 改变药性。药物经炮制后, 其归经、四气五味及升降沉浮等药性可能发生改变, 进而扩大其应用范围。如淫羊藿生品性凉, 具有补肾阳、祛风湿的作用;而炙品性温, 具有温肾阳、强筋骨的作用。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熟地黄则能滋阴补血, 填津补髓。生莱菔子升多于降, 用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降多于升, 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中药房临方炮制室根据医师对患者病情的了解, 需要使用某些中药饮片炮制品, 医师的选择方式更多,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可以增加医师对中药房的满意度。在如今医患关系复杂的情况下, 中药房临方炮制可以保障患者根据自己的需要, 吃到有治病效果更好的中药饮片, 治好病患, 可以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满意度。
4 小结
医院中药房开展临方炮制可以满足饮片加工企业不能供应的特殊饮片, 使临床大夫用药多灵活, 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满意度。故而医院中药房对临方炮制工作也要加强人员的操作及合理用药方面的培训。中药临方炮制是中药用于临床时的一道重要加工工序, 不仅可以保障中药疗效, 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灵活变化, 还可以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故中医院应加强对中药临方炮制的深入研究,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做好中药临方炮制既是对中药行业特色最大程度的传承, 也必将使这一传统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原, 石新华, 范彦博.开展中药临方炮制对发挥中医特色的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 (6) :465-466.
[2] 钱荣军.浅谈中药的临方炮制[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5, 21 (2) :115.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推荐阅读:
中药炮制对临床的影响05-22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1-13
中药炮制临床医学论文07-29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06-23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11-12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10-10
中药炮制学10-06
中药饮片炮制01-15
中药炮制学实验09-09
中药炮制学试题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