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共8篇)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篇1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合理应用炮制品对方剂有促进作用,从方剂的疗效,到扩大其应用范围和用药范畴,以达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方剂这门学科。作者工作以来在从事处方的调配工作对炮制与方剂之间的关系颇有体会,炮制对方剂的影响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 增强方剂的疗效
1.1 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种子类药材,炒制后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量以增强疗效,最大程度满足遣方的要求。如三子养亲汤中苏子炒后辛散之性减弱,温肺降气作用提升;白芥子炒后缓和辛散耗气之性,达到温肺化痰的作用;莱菔子炒后由升转降,功效变为降气化痰,消食除胀;方中三药炒后配伍增强降气平喘、化痰消食作用。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的芍药甘草汤方配伍依据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此方有柔肝解痉、缓急止痛的功效[1]。白芍、炙甘草等量。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甘草蜜炙后甘温,以补脾和胃见长。两药合用共奏柔肝缓急、解痉镇痛之攻。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合理运用炮制品是关键所在。
1.2 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
金元朱丹溪《丹溪之法》中的二妙散由黄柏、苍术组成。用于湿热下注所致诸症。黄柏苦寒,炒后清热燥湿。苍术温而辛烈,麸炒后燥湿健脾。原方二者用量比例1∶1各15g。本院临床用法:当湿大于热则主药为苍术,用量18~20g;反之如热大于湿主药为黄柏,用量为18~20g。具体辨证以舌苔表现为例:湿热为黄腻苔。如黄腻明显是热重,如腻明显而苔色白中带黄或单独现微黄是湿重。黄柏苦寒配苍术之温则燥湿健脾不致克伐肠胃;清热避免过燥损液,一寒一温,相得益彰。以下介绍调整各药比例的经典方芍药甘草汤,阴虚阳亢多用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瘀热所致用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气虚体热用蜜炙甘草,偏火热用生甘草;《伤寒论方解》云:此方腹痛及腿脚疼痛都可用。但腹挛痛不拒按者及腿脚挛痛不红肿者,用白芍、炙甘草;腹满时痛拒按者及腿脚胀痛而红肿者,用赤芍、生甘草[1]。方中为白(赤)芍、甘草各四两,用量比为1∶1。在《魏氏家藏方》的六半汤用于热湿脚气,腰腿疼痛之症。白芍六两,炙甘草半两;《传信适用方》的中岳汤用于治湿气腿脚赤肿疼痛,遍身疼痛等症。赤芍六两,炙甘草半两,两方用量比均为12∶1;《朱氏集验方》的去杖汤用于脚弱无力,行步艰难等。赤芍六两,甘草一两,用量比为6∶1;《医门八法》的白芍甘草汤用于胃气痛。白芍一两,甘草三钱,用量比为3∶1;《朱氏集验方》的神攻散用于消渴。白芍一两半,甘草一两,用量比为1.5∶1[1]。以上是各路医家在此方对药物用量比例方面做的诠释,通过临床辨证施治,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
1.3 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宋代《妇人良方》的缩泉丸温肾缩尿。用于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等症。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肾、涩精缩尿;乌药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山药补益脾肺肾,固精。益智仁生品辛温主入脾经,作用在中焦,以温脾为主[2]。盐炙后缓和辛燥之性专行下焦,长于温肾,固精、缩尿。如《修事指南》:“益智仁盐炒,止小便频数”。三药合用,温肾祛寒,健脾运湿,使全方作用侧重于肾,兼能顾脾。此方很好验证了古人“盐炙入肾”的炮制理论[3]。
1.4 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古代医学家,运用柴胡时据不同的病症,配伍时调整柴胡的剂量。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中的柴胡用量不过3g;《和剂局方》之逍遥散中柴胡剂量在5~6g左右;罗元恺前辈善用柴胡,达退热、发汗解表时,用量为15~18g;于疏肝解郁,调经时,用量为6g;用于升举阳气一般不超过3g[4]。在小柴胡汤中生用,用量较大为12g,取其轻清开散,和解退热之力;在柴胡疏肝散中,柴胡以醋炙为宜,用量为6g,取其疏肝止痛之力。不同的炮制品,其药理作用不同。柴胡用醋拌匀炒干,治慢性肝病;用鳖血拌匀闷润,文火炒后晒干,治晚期肝硬化。鳖血柴胡抑制升浮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的功效,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如秦艽鳖甲散;用白酒拌匀闷、炒晾干,治虚热病症[4]。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因而常常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如甘草在治疗不同的证型时要选用不同的炮制品,如芍药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欲达补中缓急多选用炙甘草,能补能养能缓能走中;但若达清热解毒之目的,则要生用,如导赤散、六一散等[5]。另外大黄,苦寒沉降、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用于实热便秘、黄疸,目赤肿痛,淤血经闭等。如大承气汤:酒大黄,引药向上,泻下作用稍缓,但清上焦实热,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大黄汤: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用于火毒疮疡,淤血内停、月经停闭等证。如《金匮要略》之大黄蛰虫丸[6]。大黄炭:攻逐之力减弱,凉血化瘀、止泻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如十灰散[6]。可见成分再复杂的中药只要抓住药物的药理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炮制前、后的特性,就能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2 消减方剂的不良反应
方剂中有的药物某一作用对治疗不利,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以适应病情的要求。《医方考》的补肺阿胶汤,养阴补肺,清热止血。用于小儿肺虚有热证。方中阿胶滋阴补肺,养血止血;马兜铃,清泄肺热,化痰宁嗽;牛蒡子宣肺清热,化痰利咽。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调和诸药;炙甘草、糯米,以补脾益胃。其中阿胶蒲黄炒,矫臭,防滋腻,增强滋阴止血作用。牛子炒后缓其滑泻的副作用。马兜铃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之效,同时可矫味,减少呕吐副作用。诸药合用调整药性,共达补肺阴,清肺热,降肺气,止咳喘之效。
3 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方剂的用药范围
方剂的组成不变,通过不同的炮制,其功效、适应症发生变化。如四物合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常用的补血基础方,为了适应病情的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它的功效。血虚有热者:用生地滋阴凉血;血虚无热者:用熟地滋阴补血;如经血色黑,多血块为血虚而兼瘀者:除加大归、芎的用量外,还应选用酒炙品,或将白芍改为赤芍以增强活血祛瘀的作用。血虚腹痛者:白芍用酒炙品,以防酸寒损伤脾阳。再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常用的补气基础方,主治脾胃气虚证。汤中的人参,可用党参10~20g代替。白术,视病情而用。大便干者用生白术,大便软者用炒白术,大便溏者用焦白术;一般情况用生甘草作为调和药,当大便干者或脾虚者则用蜜炙甘草。又如四逆汤能用制附子回阳救逆;炙甘草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并制约附子毒性、配伍干姜温健脾阳。以此大大扩宽了方剂的临床适应症及用药范围[5]。
4 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方剂用于临床,在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不同。如延胡在延胡索汤剂中要求醋制;延胡索乙素片中要求生用。川乌、附片在汤剂或浸膏片中,用制川乌、制附片;在丸剂中,需将制川乌、制附片砂烫降低毒性。藿香正气散的半夏,若做汤剂,常规炮制;若做丸剂,需用炮制品并严格控制麻味;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软胶囊,可生用。因半夏的有效成分溶于水,有毒物质不溶于水。炉甘石洗剂中炉甘石经高温煅制后从碳酸锌,分解成有治疗作用氧化锌,有消炎、收敛作用。用于各种皮疹。合理运用炮制品、选择适合的方剂剂型、就能更好的辨证施治从而保证临床的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炮制对方剂有很大的影响。利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的原则,更好的发挥药效。药物炮制后,升降沉浮、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因此针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合理应用炮制品,是对方剂疗效的保证。方剂的发展促进了中药炮制的不断发展,怎样充分发挥炮制品的影响力,选择适应的方剂,是直接关系到方剂能最大化服务于临床的根本。
摘要:药物的炮制影响药方,炮制是药方疗效及主治范围扩大的保证。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剂,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芍药甘草汤证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9):10.
[2]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胡昌江.中药炮制品临床应用的点滴体会[J].中药与临床,2011,2(2):6.
[4]马占川.小议柴胡[J].北方药学,2011,8(9):73.
[5]游世晶,刘益臻.方剂和中药炮制的相互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72-173.
[6]尤淑贤.浅析大黄临床疗效的调控[J].吉林中医药,2006,7(7):44-45.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篇2
【关键词】滚动床;传热;水红花子;炮制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26-04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日益推进,作为中药独有的加工工艺,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药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中药炮制机械化的进程,而经过近些年的研究,中药炮制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成为中药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由于传统中药饮片从炮制到质量控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炮制方法不统一、炮制机制不清楚、指标性成分含量不稳定等,严重制约着传统中药饮片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现代化的炮制工艺,使药物炮制质量均一,指标性成分含量稳定,炮制方法简单、易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在冶金和催化等行业滚动床是比较常用的混合设备,它的旋转速度、内置结构等对其内部颗粒传热的影响与其具体应用领域关系十分密切,而将滚动床的颗粒传热研究与中药炮制相结合的研究还尚未见报道。
中药炮制方法中以炒制最为常用,而炒制方法的局限在于传热不均,以水红花子为例,因其炒制后能使果皮疏松爆裂,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现临床皆炒成爆花后入药,所以爆花率可以作为水红花子炮制质量好坏的标准,但因炒制时热量不易控制,导致爆花率高低不一,且炒制重复性差,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也不稳定。本研究通过自制炒制滚动床对内物料颗粒传热因素进行考察,并以水红花子为例探讨滚筒式炒制机对中药炮制的影响。
1、自制滚动床、传热因素考察及结果
1.1 自制滚动床 自制滚动床[316不锈钢滚筒材质,容积1.5×106mm3,滚筒内置可拆卸不同大小不同类型挡板,“1”型(5,15mm),“L”型(90°L,135°L),见图1(A)]转速可调节;滚筒侧面有8个孔洞,可插入温敏型热电偶,随时测量滚筒内部截面温度变化,见图1(B)。
1.2 传热因素考察 参照Bodhisattwa Chaudhuri等人的测温方法,进行实验,以滚动速度、档板大小、挡板结构、挡板数量4项为检验条件,保持其中3项不变,只改变其中1项,观察滚动床中颗粒层的整体温差R(R=Tmax-Tmin)的变化情况。
1.3 实验结果 在滚动床内颗粒填充物(40-60目砂砾)的填充率均为f=30%,热源加热功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采用SPSS 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影响滚动床内部砂砾层温度分布的因素,结果见表1。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滚筒转速、挡板大小、挡板数量P均小于0.01,说明它们对滚筒内物料的温度分布存在显著性影响,转速越快、挡板越大、数量越多,滚筒内物料温度分布越趋于均匀;档板形状P大于0.05,说明它不是影响滚筒内物料温度分布的显著因素,但根据文献介绍可知,135°“L”型挡板对其物料舀起程度及炒制中药材时翻炒效果要明显优于“1”型挡板和90°“L”型挡板,所以滚动床结构的条件选择为:滚动速度rpm=50,内置8个135°“L”型挡板。
2、传统炒制和滚动床炒制水红花子槲皮素的含量
2.1 仪器与材料 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DAD检测器,Agilent色谱工作站。ALC211014电子天平。甲醇为色谱纯_,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槲皮素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08129003)。水红花子药材购于河北省安国市药材批发中心,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翟延君教授鉴定为正品药材。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大连伊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产4.6mm×250mm,51zmC18柱。流动相:A为甲醇,B为O.1%磷酸溶液。检测波长270nm,柱温25℃,流速1.0ml/min。流动相梯度洗脱见表2。
2.3 测定方法与结果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槲皮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0.20mg/ml的溶液,过0.45μm滤膜,取续滤液备用。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采用上述实验得出的传热最优条件,用滚动床开始炒制水红花子,粉碎过60目筛,精密称定2.0g,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40min放冷,再次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失去的重量,摇匀,过0.45μm滤膜,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1。
传统炒制水红花子,粉碎,重复上述步骤,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2。
2.3.3 线性范围的测定 精密吸取2.0,4.0,6.O,8.0,10.0μl对照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槲皮素量为横坐标,以槲皮素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007.4X-107.42,相關系数r=0.9999,表明槲皮素在0.4~2.0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见表3。
2.3.4 精密度考察 取槲皮素对照品溶液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重复进样5次,测定各自峰面积,结果见表4,RSD为0.68%,说明精密度良好。
2.3.5 重复性及稳定性考察 取生品水红花子样品液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重复进样5次,测定各自峰面积,因为进样间隔为60rain,故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稳定性考察,结果见表5,RSD为1.71%,说明重复性良好且样品5h内稳定性良好。
2.3.6 加样回收率测定 精密称定已知槲皮素含量(0-6125mg/g)的水红花子样品5份,分别精密加入槲皮素对照品溶液(0.20mg/ml)l ml,按照供试品制备方法制备溶液,精密吸取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各自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6。
2.3.7 样品测定 取供试品溶液1号,2号各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各自峰面积,结果见表7。
3、小结与讨论
3.1 本研究首次将滚动床颗粒传热研究与传统中药炮制相结合,用热力学指标指导中药炮制、量化炮制过程;有关滚动床内物料颗粒的传热研究也是目前炮制工艺的研究热点。
3.2 中药炮制机械化势在必行,目前传统中药炒制工艺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水红花子爆花不均问题、鸡内金发泡鼓起不均及炒焦僵化率较高、制品指标性成分难以限定等问题。本研究自制滚动式炒药机,通过内物料颗粒传热自控技术取代传统炮制工艺,不仅使中药饮片炮制过程变得简单省工、指标可控,而且还能保障和提高中药炮制品的质量,对指导及优化中药炮制,推动中药炮制工业化生产进程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3.3 适宜的翻炒速度配合恰当的挡板类型会使其内颗粒物料传热更加均匀,可使所炒制的药材达到最佳的炒制效果,药材质量得以保证。
3.4 用传统方法炒制的水红花子,火候不易掌控,导致爆花率高低不一,槲皮素含量每次炒制品也高低不一;用滚动床炒制水红花子,经过5次重复试验,其爆花率均保持在50%以上,测得药材中槲皮素保持在0.6mg/g以上且含量稳定;两种方法相比,后者优势明显,说明在药材的炒制过程中,传热均匀对药材的质量产生了明显影响,这对建立水红花子炮制工艺规范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篇3
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炮制对药物的气味和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能够扩大其应用范围,改变或缓和药性。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蒸制为熟地则味甘微温,能滋阴补血;马兜铃性偏苦寒,生用致人呕吐,经蜜炙后,缓和其苦寒之性,则涌吐之弊显减。中药药性是临床用药的基本依据,由于性味的改变,治疗作用也有所不同。如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而蜜炙甘草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
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也是中药的客观属性,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作用的趋向。如砂仁行气和中,开胃消食,作用在中焦。经盐炙后,则可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大黄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荡涤肠胃、泻火通便之功。经黄酒炙,却能引药上行,驱热下降,主治头目诸热。
3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归经,即中药对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中药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有的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有的能改变归经。如柴胡生用能发表和里,升举阳气;醋炙后,可缓和升散之性,重点在于引药力入肝经,增强疏肝解郁作用。如知母生用能清热泻火,润肺止嗽。经盐炙后,可引药力下行,专于入肾,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功效。
4 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组方的影响分析 篇4
1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药理药性的作用
中医炮制工艺是在我国中医药的长期临床用药中, 通过用药经验的积累总结, 结合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患者病情实际选择药方, 通过对药方中各药材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总结出来的合理搭配各药材时所需的加工手段。中药的炮制工艺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等对药物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加工, 以保留药物自身的性质及药方的需要。通过将药材炮制达到临床的使用目的“减毒增效”[1]。
1.1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在中医药的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 中药均有四气五味, 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且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各种药材的药性药味均不相同, 加大了临床用药的难度。通过对药物药性药味的分析, 通过不同的炮制能够有效地进行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有效地缓和或增强药性, 增强疗效。
1.2 中药炮制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的毒性
在实际的炮制过程中, 根据重要理论知识, 通过对药物进行加工, 能够有效对药物自身毒性进行去毒, 使得具有毒性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常用的去读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漂、废水等, 这些工序能够有效地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合理地去毒, 保证疗效的同时, 降低药物使用过程所造成的毒害。
1.3 中药炮制能够影响药物成分
药物的炮制是要基于中药药性基本理论, 根据病患临床表现的实际要求而进行的药物处理手段。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入炮制工序加入药材辅料能够影响药材的药物成分。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及时间的把握、对溶剂的选择以及不同辅料的加工处理,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的成分。
2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组方的影响
药物组方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而决定的, 在药物的选择过程中, 因药方功效的功效要求不同, 这就使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药方的实际要求对药物进行炮制, 以确保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 为了提高药物组方的临床疗效就必须要能够有效地增强药物组方中的药物作用, 能够确保药方中个药物的比例, 通过药石增加对病变部位的疗效, 以增加实际的药物组方临床疗效[2]。
2.1 提高临床疗效, 增加患者的恢复速度
通过有效的中药炮制工艺能够有效地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 使得药物的药性跟容易溶于药方容积, 通过将药方各药材药性的加强或融合或调整, 能够有效地将药方中各药物的疗效进行突出或融合。如, 在治疗腹泻的药方中, 通过将小麦在铁锅上进行烘培, 再通过加水煮沸, 将煎沸的生熟各半的小麦盛入碗中加入红糖搅匀, 趁热服用。通过对小麦进行炮制使之药理改变, 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材的实际作用, 能够有效地加强患者的消化功能, 温养患者的脾胃, 能达到止泻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通过炮制工艺, 能够有效地增加要方中各药物的实际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地促使药方中各个药物的实际临床效用发挥到最大,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以减轻患者的病情, 加快患者的恢复周期。
2.2 保证药物组方中的配药比例, 消除不良反应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有着“君臣佐使”的说法, 通过保持药物的之间各药物的配药比例使药物的配药比例达到平衡高效的目的, 能够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匹配能够有效地保持药性的突出而不刺激, 促使药方中各药物的药理保持平衡。如, 在六味地黄丸药方中要求利用吴茱萸这意味草药, 然而在实际的药物生长过程中, 吴茱萸含有较大的果核, 而果核的可入药成分不足远不如果肉, 在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应用中, 如若不去核, 就会严重影响药方的疗效。在清宁丸的制造过程中, 大黄就必须通过用黄酒进行多次蒸制的炮制手段才能够用以清宁丸的只要过程中, 否则会在药物组方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患者产生剧烈腹痛等副作用, 因此通过有效的炮制手段能够达到药方中各药性的均匀搭配, 保证各药材的配药比例, 使药方疗效突出的同时,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对药材的可入药部位进行有效地炮制能够有效地调和药材之间的均衡作用, 使得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优。
2.3 通过合理地药材炮制, 扩大组方的适用范围
在药物组方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炮制能够使药方的功用发生一些变化, 改变药方的适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本身的毒害性, 减少药方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乌头、附子在药理上有剧毒, 而通过炮制之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乌头及附子的毒性, 而不影响其强心作用, 从而使得乌头及附子在药方的应用中更加广阔。通过对药材的合理炮制能够有效地推广药方的适合治疗范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基于中医药材的药性药理基础知识, 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能够有效地加强药物组方在临床治疗的疗效, 合理把握各药材的搭配, 减少药方的毒害性, 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潘鸿贞, 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 2012, 11 (3) :25-26.
炮制对中药成分及疗效的影响 篇5
中药是中医用药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治疗手段的主要药物。中药炮制, 是对中药进行专门的加工制造, 使之变成饮片的一种特有的制药方法。中药炮制的过程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修治也就是净选;然后是切制, 也就是将其制成生用饮片;最后就是炮制, 将生用饮片进行加工变成熟制饮片[1]。将中药药材制成饮片入药而且生熟异治可以说是中医用药方面极为突出的特点。生制饮片的程序可以让中药本身具有的药性还有治疗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对于生制饮片进行炮制能让其固有的药性增强或发生改变, 扩大治疗范围, 充分发挥一药多治的效果, 能够和中医的辨证论治用药理论有更好的配合。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药的炮制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客观情况下出现的, 虽然现在理论和经验越来越丰富, 但是它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缺点依然很明显。
2 炮制对中药成分还有疗效的影响
2.1 对含生物碱类药物
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种: (1) 进行酒制之后, 能更好的提高药物当中生物碱的溶出率, 使得药物本身的药性更加强效; (2) 使用醋进行炮制, 因为醋本身是弱酸, 所以可以和游离的生物碱进行结合变成盐, 使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更加丰富, 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复盐当中的酸类可以用醋来取代, 这样所形成的醋酸盐复盐能溶于水使得溶解度变得更高; (4) 在切制的时候, 要遵守多泡少润的原则, 最大限度的减少切片在浸泡过程中损失过多的生物碱而导致对药效的影响; (5) 炮制最为常用的方法如下:煮、炒、烫、炙以及蒸等, 这些方法使生物碱本身的结构发生变化, 达到解毒及增加疗效的效果; (6) 中药药物当中有一些药物本身所具有的生物碱在遇到高温时活性会降低, 而这些生物碱本身却是有着治疗效果, 如果活性降低就会破坏治疗效果, 所以在炮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热处理的过程而采取生用; (7) 中药不同的药用部位有着不同的生物碱类成分, 而这些成分本身的活性也有不同, 所以在净选加工的程序中, 对于不同药用的部位需要有严格的区分,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治疗效果[2]。
2.2 对含挥发油类药物
对于处于游离状态之下的薄荷、荆芥等中药材料, 一般都是在进行采集之后或者是喷润之后及时进行加工切制, 不能让它们处于湿润状态下积放太久, 否则会发酵变质, 对于材料的治疗效果有所影响。如果挥发油在植物体内是以一种结合状态存在的, 那就需要堆积发等到有香气出现的时候才有最佳的效果。如果对药材要进行加水处理的话, 最好使用“抢水洗”的方法避免挥发油有所损失, 如果要加热处理的话就更需要注意。有时候想要符合治疗效果的需求也可以通过炮制来使得挥发油减少或除去。炮制不但会使药物的挥发油发生量的变化, 也可以使得挥发油出现质的变化。例如药材的颜色变深或者是出现新的成分。有的药物诸如乳香, 本身的挥发油有着一定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 以炮制的手法能够除去很大部分, 对于临床的应用有很大的好处[3]。
2.3 对含有机酸类药物
在炮制的过程中, 如果要进行水处理的话最好以少泡多润的方法进行, 以避免过大的有机酸类成分的损失。中药当中如酢浆草之类含有比较多的可溶性草酸盐, 一般都有一定的毒性, 食用之后可能会有虚弱抑制等不良反应, 严重的话甚至死亡, 这些可以通过水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理。有一些有机酸可能会因为加热炮制而受到破坏。某些有机酸本身有着强烈的酸性, 对人体的口腔以及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所以对于这类型的有机酸药材最好是通过加热来进行处理, 能够在临床得到应用[4]。
2.4 对含苷类药物
对于此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如下: (1) 很多人都将酒当做炮制经常用到的辅料,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含苷药物本身的溶解度, 使得疗效极大的提高; (2) 在炮制的时候要遵循少泡多浸的原则, 避免药物当中的苷类成分因为溶入到水中而出现了流失, 或者因为水解而有所减少; (3) 可以通过炒、烘或者蒸等方式, 对含苷类药物当中酶的活性产生抑制或者是破坏作用, 这样能够避免药物当中的有效物质出现酶解现象, 使得药效得以保存; (4) 当苷类是药物当中的有效成分时, 除非对于此药物在医疗上面有特殊的用处或者要求, 否则都尽量不用醋进行相关处理。
2.5 对含鞣类药物
对于此类药物在炮制的过程中, 如果需要用水处理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 诸如侧柏叶、石榴皮或者虎杖等。在整个炮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当中含有的鞣质, 如鞣质被氧化颜色会不断加深。鞣质在经过了酒蒸或者是炒炭等处理之后, 本身的含量不但不会因此有所收敛反而会增加。
3 中药炮制类似于中药制剂的前处理
在我国漫长的医学历史上, 对于中医药材的使用大多数都是以原生药的形式来处理, 患者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又大多以口服汤剂的形式来吸收药材的药效, 但是经过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发现这样的服用方式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吸收中药本身的药效。如何最大限度的让药物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还有提高, 这是中医一直面临的问题, 而中药炮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一般我们将直接采集得到的中药材称之为原药材, 对于这些药材尽可能的将其中非药用的部分或者说是不用药用的部分进行清除或者分离, 对原药材要进行大小分档的操作还有净制。将中药材当中可用部分最大限度的分离出来。
药材经过净制之后在形态还有大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如果进行贮藏的话药材已经能够胜任, 但如果要将药材到市场销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需要将净制之后的药材按照不同规格进行片、丝、块、段等制作, 这样不但能够让鉴别变得容易而且也可以提高药材的效果。尽管如此药材本身依然没有显现出最大的适应性, 对于药材的影响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来进行。传统炮制方法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是紧密相连的, 中医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施药, 将不同的炮制药品进行组方然后应用到患者身上。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按照现代药剂学来进行理解的话, 中药炮制说为中药制剂前处理过程是恰当的。
4 结语
有一些中药药材能够通过炮制的方法来使得本身的毒性或者不良反应有所下降, 这对临床上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的炮制技术是我国极为传统的制药技术, 虽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却由各种客观条件所限制, 使得中药炮制的发展并不太理想。对于中药炮制的研究需要在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 研究分析中药炮制本身的原理, 对于不同中药的炮制方法寻找到最好的方法。中药的质量以及治疗效果想要有效的提高, 中药炮制可以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说对中药炮制的研究, 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志欣, 郅景梅.浅述炮制对中药成分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2) :125-126.
[2] 赵宏冰.浅述炮制对中药成分及疗效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5) :112-113.
[3] 金利萍.炮制对中药成分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4) :131-132.
[4] 廖庆文, 肖小河, 罗杰英, 等.从生物热力学角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06 (13) :135-136.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180例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 男98例, 女82例, 年龄12~71岁, 平均53.5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90例, 观察组给予炮制过的中药治疗, 对照组给予普通中药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炮制方法
1.2.1 药材净制
如:巴戟天, 其木心强韧, 非药用的部分, 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低于巴戟天, 同时木心的重量约为全药重量的一半, 因此需要除去此部分非药用的部位;马兜铃科植物的马兜铃的全草、根、果实均可入药, 全草为天仙藤, 用于行气, 其根为青木香, 用于解毒、消肿、止痛, 果实为马兜铃, 用于止咳平喘、清肺降气及清肠消痔;紫苏具有解郁宽中且化痰、解表散风寒之功效, 其叶具有解鱼蟹毒功效, 其梗具有安胎功效, 其子具有定喘功效, 因此对于想马兜铃和紫苏等此类整株各部分具有不同功效的药材, 需要将各部分分开, 按照各部分功效入药。
1.2.2 药材切制
将药材切制成饮片, 切片尽量均匀, 保持长短、厚薄、粒度等相差不大, 以减少其在煎煮的过程中出现药用成分溶出率不等的现象。
1.2.3 加热炮制
加热炮制的方法以煅制与炒制的实际应用最多。药物炒制, 主要用于提高药效、降低及消除部分有毒中药中的毒性成分、抑制偏性, 如:马钱子, 内含士的宁, 既包含有效成分, 也包含毒性成分, 应经砂烫、油炸等方法, 将其部分毒性成分破坏, 达到安全指标;斑蝥, 含斑蝥素达30 mg可致死, 应对其在85℃开始升华, 以米炒的传统制法将其部分有毒成分升华, 保证达到安全指标[1]。
1.2.4 辅料制
如:苦寒, 多采取酒制, 以酒使之达辛热行散功效, 缓和其自身苦寒性特, 免伤脾胃, 寒而不滞, 将其清热泻火功效提高;大黄、黄柏, 多采取酒制, 以达到祛风通络、活血散瘀、活血通络功效;川芎、当归, 常以醋制, 达到疏肝止痛、引药入肝功效, 有效增强其活血止痛的疗效, 柴胡, 多以盐制, 收利尿泻火、补肾固精的功效, 能引药下行、增强其滋阴降火的作用, 缓和药物的辛燥特性;杜仲、知母, 多以姜制, 以提高其降逆止呕、祛痰止咳的功效, 缓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厚朴、竹茹, 多以蜜炙, 提高其止咳、补气功效;生地, 多以蒸制成熟地, 改变其性味及功效;木香, 煨制, 增强实肠止泻功效[2]。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无不良反应发生;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 极少不良反应发生;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不良反应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43例, 有效45例, 无效2例, 无不良反应案例, 总有效率97.8%, 对照组显效42例, 有效30例, 无效18例, 不良反应22例, 总有效率80.0%, 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药材净制的目的是将药物中夹杂的非药用部分及其他的杂质等去除, 如丹参、黄连等药物中带有的泥沙、土块, 需要洗净后方可入药;将药材切成饮片能有效增大其与溶媒的接触面积, 提高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避免药材的细粉在煎煮的过程中发生粘锅、糊化, 从而减少药效的损失;对药物进行加热炮制, 主要是通过用火加热的方法, 属于药物炮制中的最早方法, 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能明显提高药效;将中药经辅料制后, 主要为了改变其毒副作用、作用趋向、功效、性味、归经等方面, 使之最大限度发挥药效。综上所述, 中药炮制能明显消除药物中的不良反应, 提高方剂的药效, 扩大方剂的适应证, 安全可靠性增高,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宏伟.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5) :550-552.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篇7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临床常用的白术、川乌、大黄、黄连、竹茹、泽泻等6味药材, 药材质量均经药检部门鉴定认可。如法炮制后, 取100g炮制后样品煎煮, 过滤取汁备用,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ICP) 法检测过滤液中的li、AI、Ca、Fe、As、Cd、Hg、Be、Si、Ti、Ni、Br、I、Bi、Na、CI、Cr、Cu、Sr、Ba等20种主要微量元素[3], 并与炮制前样品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白术与焦白术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生白术性温味苦甘, 具有健脾益气、利水燥湿、止汗、安胎的作用, 主要用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引起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痰饮水肿、倦怠乏力、自汗以及妇人胎动不安诸症。焦白术是将生白术饮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 取出晾干即得。炒焦后燥性减少, 偏于补气健脾止泻, 防止诸药苦寒伤胃[4], 白术制成焦白术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达l7种, 但增加的仅有Si和I等2种微量元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黄连与姜黄连
黄连来源于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作用, 黄连生用性大寒, 擅长解毒泻火;姜制后性寒偏平和, 善于清热和胃止呕, 对湿热中阻之胸闷脘痞的疗效显著。炮制方法:取净黄连, 加姜汁拌匀,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为度, 取出晾干即得。生黄连制成姜黄连后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AI、Fe、As、Hg等4种, 但增加的多达15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泽泻和盐泽泻
泽泻来源于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根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气微香、味微苦, 具有清湿热、利小便的作用, 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热淋涩痛及痰饮眩晕诸症。生泽泻性寒, 擅长利水渗湿, 盐制泽泻能引药下行, 增强滋阴清热及利尿作用[5]。炮制方法:取泽泻饮片用盐水拌匀或喷洒均匀, 焖透, 置锅内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为度, 取出晾干即得。泽泻制成盐泽泻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AI、As和Be等3种, 但增加的多达16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于含量增加的微量元素大大多于含量下降的微量元素, 因此其药性由寒凉趋向平和, 泽泻的主要作用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6]。
2.4 竹茹与姜竹茹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的作用, 主要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 惊悸失眠, 中风痰迷, 舌强不语以及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诸症, 生竹茹性微寒, 以化痰清肺力强, 姜竹茹性平, 善长止呕和胃。炮制方法:取生竹茹加姜汁拌匀,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为度, 取出晾干即得。竹茹制成姜竹茹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Ca、As、Hg、Be、si和Cd等6种, 但增加的多达13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生大黄与熟大黄
大黄是寥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味苦性寒, 具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消黄的作用。生大黄味苦性寒, 擅长解毒泻火, 导滞攻积, 主要用于湿热便秘、高热谵语, 发狂吐血、湿热黄疸, 跌打瘀肿, 血瘀经闭、热毒肠痈、瘀血腹痛。痈钟疔毒以及外治烧伤烫伤等。蒸熟后能缓和期泻下之力, 减轻伤胃伤阴的作用, 但其活血作用较强, 故多用于跌打损伤及瘀血停滞诸症。炮制方法:取大黄块, 加黄酒拌匀, 置合适的容器内, 密闭隔水加热, 蒸至黄酒吸尽, 或大黄内外均呈黑色, 取出干燥即得。生大黄制成熟大黄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Be、Hg、Ti等3种, 但增加的多达16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生川乌与制川乌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川乌的干燥块根, 味辛苦, 性大热, 有大毒, 是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要药。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气跌仆诸症。川乌生用性大热, 有大毒, 止痛祛寒力效果较好, 因此不宜内服多作外用, 制后性热, 毒性降低, 可作内服。炮制方法:将生川乌大小分档, 用清水浸泡1周, 浸至内无干心, 加水煮4~6h, 或蒸6~8h, 至大个及实心者切开见无白心, 口尝有轻微麻舌感, 晾至六成干后切厚片, 晾干即得[7]。川乌炮制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达16种。但增加的仅有Ti、Li、Ba等3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中药材通过不同的炮制加工后, 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药物的性能和作用趋向发生影响作用。有研究显示[8], 药物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 药性的改变同微量元素的增加或减少关系密切, 微量元素含量增加可使药性趋向温性, 而微量元素减少则可使药性偏于寒凉。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因此,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含有害微量元素的严格规定, 在对中药材炮制加工的过程中, 必须遵古炮制, 依法炮制。
参考文献
[1]张燕, 李飞, 王文全, 等.中药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对功效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 (6) :54-55.
[2]金鹏飞, 宋丽洁, 胡欣, 等.ICP-MS研究中药炮制前后18种微量元素总量和溶出特性的变化[J].中国药学杂志, 2010, 45 (12) :893-897.
[3]张燕, 李飞, 王文全, 等.中药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对功效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 (6) :54-57.
[4]Fan WX.Comparative study on trace elements in benef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Guang Pu Xue Yu Guang Pu Fen Xi, 2007, 27 (7) :1433-1435.
[5]钟凌云, 窦志华, 龚千锋, 等.泽泻的来源、采收加工及炮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7 (3) :54-55.
[6]吴兆熹, 胡克菲, 马威.中药炮制前后功效变化与微量元素关系浅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3, 20 (1) :35.
[7]张的凤, 朱小华.川乌炮制工艺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13 (3) :113-114.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篇8
1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1.1 归经影响
药物归经即指药物选择性作用人体某一部位的显著影响。例如, 当归能活血补血, 归入肝、脾、心经;杏仁能够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归入大肠和肺经, 另如蜜制补脾、盐制走肾、醋制入肝等[2]。在中医临床中, 很多药材能够同时作用于两个或多个脏腑部位的病症, 通过炮制后, 其作用部位更加专一, 临床效果也更强, 但其对于其他脏腑的药用作用会适适当当减减弱弱。。例例如如, , 益益智智仁仁具具有有缩缩尿尿、、固固精精补补肾肾、、温温脾脾摄摄涎涎止止泻的作用, 归肾、脾经, 在经过盐制后, 其作用主要是缩尿、涩精, 主归肾经;川续断具有强腰膝、补肝肾、活血脉、续筋接骨等作用, 归肾、肝经, 炮制后则主要用于筋骨折损的治疗。
1.2 四气五味影响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药材的基本性能, 其中四气为温、热、寒、凉, 五味为甘、酸、苦、咸、辛。通常情况下, 温、热药物大部分具有散寒、温中助阳等作用, 用于减轻或消除寒证;寒、凉药物大部分具有解毒、泻火、清热等作用, 用于减轻或消除热证;平性药的作用较前两种缓和, 但其药性上也偏凉性或偏温性。药物五味的作用通常为甘缓、酸收、苦坚、咸软、辛散、涩收、淡渗泄、涩附于酸、淡附于甘等。在中医临床用药中, 依照药材的药理作用对四气五味进行归类。因此, 对中药进行炮制, 通过改变药材的四气五味性能来改变药物的临床治疗作用[3]。例如, 知母具有滋阴润燥、清热降火的作用, 属寒凉药物, 在盐炙后, 其药性专归入肾, 主要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生地黄具有生津养阴、凉血清热的作用, 属甘寒药物, 经过炮制变为熟地黄后, 则属甘温药物, 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且滋腻之性更明显。
1.3 升降浮沉影响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是指药物在人体内选择的趋向性。通过炮制加工, 可改变中药材的作用趋向及性能。通常情况下, 对中药材进行醋制, 则可入肝止痛收敛 (即趋向向内) ;对中药材进行姜制, 则可发散 (即趋向向外) ;对中药材进行盐制, 则可走肾下行 (即趋向向下) ;对中药药材进行酒制, 则可升提 (即趋向向上) 。例如, 黄芩具有清肺热、清大肠热的作用, 进行酒制后, 则偏重于清肺热, 弱于清大肠热;大黄具有泻腹通便、苦寒沉降的作用, 直达下焦、能走不守, 进行酒制后, 则能够引药上行, 起到清上焦湿热的作用;黄柏为清下焦湿热药物, 进行酒制后, 能够引药上行, 行上焦清热;莱菔子生用具有升散作用, 容易导致患者涌吐风痰、呕吐等, 在进行炒制后, 则能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黄芪生用具有托脓毒、敛汗固表的作用, 其药性偏于走表, 外达皮毛, 多用于治疗感冒、表虚不固、疮疡不愈等, 在经过蜜炙后, 则具有扶脾生血、补中益气的作用, 多用于治疗气虚血弱[4]。
2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2.1 毒副作用影响
对中药材进行炮制,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性或副作用, 能够分解或减少毒性物质, 或通过添加辅料进行解毒等。有些中药材在生用时毒副作用过大, 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不良反应, 引发中毒, 严重者可致人死亡。在经过规范的炮制后, 可有效降低毒性, 减少不良反应, 从而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草乌、川乌、附片长时间 (约1~2h) 蒸煮 (约100℃) 解毒, 醋制狼毒、莞花, 沙烫马钱子解毒等, 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2 药效影响
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中药材采取适宜的炮制, 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效成分从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中溶出, 从而有效提高了中药材的利用率。例如, 黄连小蘖碱生用的溶出率为58%, 炭炒后的溶出率为82%, 酒炒后的溶出率为85%。
净制:能够提高中药材的用药准确度。例如, 将黄柏非药用部分除去, 保留药用部分, 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用药剂量, 避免拮抗作用的发生。
产生新作用:有些中药材在经过炭炒后, 增加了收敛止血的作用, 能够局部吸附止血。
杀酶保苷:有些中药材适宜多润少泡、沸水煮或蒸制等, 灭活相关酶, 防止有效成分酶解。
辅料协同:在中医临床指导下, 通过对固体或液体辅料的正确应用, 能够更好地提高药材的协同疗效。
3 中药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挥发油成分
大部分解表类药材中都含有挥发油成分, 经过控制温度、水洗、干燥、阴干等炮制处理后, 能够有效保存其挥发油成分。例如, 乳香、没药在经过炒制后, 能够去除其不良气味;荆芥在经过炭炒后, 能够产生9种新的药用成分, 增加了止血功能;肉豆蔻经过煨制后, 增加了实肠止泻的作用;苍术经过炮制后, 能够去除部分挥发油成分, 从而减少燥性等[5]。
3.2 生物碱成分
对中药材进行炮制, 可使生物碱的溶解度发生改变, 从而提高生物碱的浸出率。例如醋制延胡索能够有效提高其镇痛作用, 而草乌、川乌、附片等含有有毒生物碱成分的中药材在经过炮制后, 可使乌头碱双酯键转变成乌头原碱, 从而在确保药效的同时降低药物毒性。
3.3 苷类成分
大多数苷类成分均溶于乙醇 (60%~70%) 或水, 并可经过相应的化学反应转变为苷元, 从而失去对糖的保护作用。例如黄芩水解后可生成黄芩素, 导致其色泽变绿, 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因此, 应先杀酶保苷, 并采用蒸或沸水煮的方式炮制。
3.4 其他成分
含树脂类、鞣质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无机盐成分、氨基酸类的中药材也需要根据相应的中医临床用药标准, 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炮制。
4 结语
中药炮制是通过各种加工处理, 使中药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应有的临床疗效。因此应根据中医临床用药需求, 通过适当的炮制方法来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以及理化性质等, 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治疗作用。
摘要:中药炮制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药材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克制和抵消相应的毒副作用, 从而更好地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分为火制、水制以及水火共制等。现就中药炮制对中药材的药物性能、功效、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强调中药炮制的意义和重要性。
关键词:中药炮制,性能,功效,理化性质
参考文献
[1]元艺兰.炮制对中药理化性质及其功效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14 (32) :2190-2191.
[2]黄南龙.简述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2, 2 (18) :1208-1209.
[3]孙继华.浅析中药炮制对其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7 (3) :700-701.
[4]龙顺伯.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药业, 2012, 10 (26) :1063-1064.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推荐阅读:
中药炮制对临床的影响05-22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06-23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05-26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10-10
中药炮制学10-06
中药饮片炮制01-15
中药炮制学实验09-09
中药炮制学试题07-17
中药炮制考试试卷09-04
中药炮制、制剂中面粉的巧用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