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析研究(共12篇)
临床分析研究 篇1
目前在临床上尿液常规检验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病情评估等常用的检验项目, 该检验方法的操作较为简单, 无创, 且报告迅速, 可以对泌尿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发病情况进行及时的反映。然由于检验标本的量大, 中间环节相对较多, 经手人员比较复杂, 从而导致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效果不佳[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我院的6549份尿液标本的检验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尿液标本来源于我院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 共抽取其中的6549份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2961份, 住院标本1803份, 健康体检标本1785份。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所抽取的尿液标本进行评估, 统计不合格的标本, 对比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标本不合格率, 并对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1.2.2 不合格标本判定方法
(1) 标本污染:标本中混入经血、白带、精液以及粪便等, 或者是受到烟灰等异物污染者。 (2) 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12m L者。 (3) 采集时间不当:标本采集时间是在受检者大量饮水或者是剧烈运动后;受检者服用了对尿检会产生影响的药物或者是食物。 (4) 容器不合格:容器材料会同尿液发生反应;所选用的容器不透明或者是不清洁;容器容量不足50m L。 (5) 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标记不清或者是标签发生脱落;有标本无化验单或者是有化验单无标本者。 (6) 超时送检:一般情况为标本留取后到检验使超过2h, 或者是冷藏标本超过6h后送检[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不合格率
经统计得知, 本组6549份标本中, 包括有不合格标本34份, 不合格率为0.52%,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19份, 占55.88%, 住院患者标本8份, 占23.53%, 健康体检者标本7份, 占20.59%。显然门诊标本所占比例最高 (P<0.05) 。
2.2 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
统计发现, 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标记不清, 其次为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等。详见表1。
注:#与门诊标本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标本标记不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对于临床检验科而言, 标本质量为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保证, 因此正确收集、保存以及处理尿液标本, 为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准确的基础与前提。本次研究中对我院6549份尿液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有34份不合格标本, 不合格因素主要为标本标记不清、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尿样本量不足、容器不合格以及超时送检等。以上各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应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 应采取如下几项措施来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1) 加强沟通。应加强检验科同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积极针对实验室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展开交流, 对尿液标本的采集、运输、验收方式、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措施等做出正确的规定。并且应保证医患间沟通良好, 检验人员、医师、护士有责任、有义务将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以及家属告知, 并争取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3]。 (2) 加强实验室管理。对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予以建立并积极完善, 制定合格的送检标本的验收制度以及设计合理的验收程序, 针对质量合格者需立即退回或拒收。 (3) 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保证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 曾强责任心。
参考文献
[1]王正善.尿液标本的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2308-2309.
[2]吴舟飞.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261.
[3]石林.尿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9) :250.
临床分析研究 篇2
高原痛风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所致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包括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高原移居人口增多,高原痛风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痛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点、药物治疗,现将近年来高原痛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1]认为
原发性痛风约10%是因尿酸生成增加引起,约90%则是因尿酸排泄减少所致。尿酸生成过多:嘌呤代谢过程中某些酶基因突变致酶活性改变而最终使血尿酸升高,例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和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合成酶(PRS)。尿酸排泄减少: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肾脏和肠道排出体外,经肾排泄是主要途径,而尿酸盐转运蛋白参与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主动分泌和重吸收,其基因变异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发病机制。近年研究的热点是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器、人尿酸盐转运体、hOAT1、hOAT3、MRP4、THP等尿酸转运蛋白。
1.2 甘立宇等[2]认为
高原继发性痛风病因与高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引起血尿酸增高有关。高红症血尿酸增高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红细胞内尿酸浓度约为血浆的一半,在缺氧情况下,红细胞数增多,血红蛋白合成与分解速率增加,尿酸生成也相应增多;二是高原缺氧继发红细胞增多,血浆容量相对减少,粘度增加,使血液循环淤滞,右心负荷增加,肾血流量受到影响,较平原正常值下降约20%~28%[3],加之高原缺氧使体内血乳酸浓度增高,在肾脏能竞争性抑制血尿酸排泄,从而导致血尿酸排泄减少。
1.3 中医学认为
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饮食失宜,湿浊内蕴,日久化热,阻滞经络,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久病失治,伤及脾肾,则脾肾阳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而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并且内损脏腑,引起脏腑相关病症。当代医家朱良春[4]认为:痛风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脏腑功能失调,脾肾清浊代谢功能紊乱,水谷不归正化,浊毒内生,积渐日久,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青海任延明等[5]认为:高原痛风急性期因过食膏梁厚味、醇酒肥甘而引起,慢性期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关节外伤、饮食不节而诱发。病位主要在于脾、肾、肝,病机为热毒、湿浊、痰凝、肾虚。
1.4 藏医学认为
本病属“黄水病”、“直乃”范畴,因经常食用辛辣肥厚油腻等高脂食品、过量饮酒、久坐少动、白昼酣睡、夜晚不睡、房劳过度、身受外伤等原因,引起血液功能紊乱,加之食用促进“隆”“赤巴”偏盛之食物,导致黄水偏盛,充斥阻塞于肌肤、关节中间,出现关节发红、发炎、灼热、肿胀、刺痛、僵硬、屈伸不佳、行走不便及水肿、浮肿、湿疹、脏腑水脓疡等一系列黄水病症状。
1.5 与高原地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高原藏族居民喜高嘌呤(如酥油茶、甜茶、牛奶、牛羊肉及其内脏)和嗜酒(成年男子饮酒可达1~2斤青稞酒或每天5~10瓶啤酒)的习惯,导致体内血尿酸生成增多,痛风发病率增加。而移居高原的汉族居民与高原缺氧、缺乏体育锻炼出汗少、饮水量少,导致血尿酸排泄减少有关。2 临床表现特点
2.1 发病诱因及性别、年龄、民族特点
王玲等[6]调查151例发现,高原地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1~40岁,占42.4%,151例中150例为男性,仅1例为女性,在绝经后发病,该研究发现,在高原地区痛风是严重威胁青年男性的疾病。杨永勤等[7]调查110例发现:拉萨地区痛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7.26∶1),汉族多于藏族(4.79∶1),40岁左右是痛风发病的高危年龄段(40%),发病诱因多与饮酒有关,与家族遗传关系不大。
2.2 临床症状与体征特点
甘立宇等[2]调查268例分析发现:发病部位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部位212例,踝关节44例,指关节12例,90%患者突发夜间受累关节剧痛、跳痛、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75%发生前伴头晕、头痛、胸闷、气促、乏力、多血貌,查体受累关节明显肿胀、充血、局部呈桃红色、压痛明显、功能障碍、局部感觉异常现象。韩岩等[8]调查625例分析发现:病位首发于足趾约394例,踝关节169例,膝关节18例,指关节17例,腕关节15例,肘关节12例。起病突然,表现为单关节或多关节急性剧烈疼痛,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节多发。多数病人1年之内复发,每年常发作数次,也可数年发作1次。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受累关节逐渐出现慢性关节炎或关节畸形、痛风石等。
2.3 中医临床特点
青海任延明[6]调查146例高原痛风发现:中医辨证分四型:(1)湿热蕴结(34例,23.3%):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瘀热阻滞(49例,33.6%):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3)痰浊阻滞(42例,28.8%):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院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4)肝肾阴虚(21例,14.4%):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青海郭景哲将高原痛风辨证分为:(1)真寒假热型:关节红肿、疼痛,夜间尤甚,口渴而不欲饮,神清萎疲,苔白兼黄滑润,脉洪大无力。(2)真热型: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喜冷饮,身热烦燥,小便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药物治疗
3.1 西药研究
3.1.1 非甾类抗炎药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吲哚美辛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痛风发作的经典非甾类抗炎药,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洛索洛芬、萘普生和舒林酸等。研究显示,新型选择性COX低。
3.1.2 秋水仙碱为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
痛风急性发作的24小时内服用秋水仙碱疗效最好,24小时后疗效降低。秋水仙碱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癫痫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大多数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由于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则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
3.1.3 糖皮质激素
激素可有效治疗痛风急性发作,适于不能耐受非甾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有肝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者。痛风急性发作多累及1~2个关节,故以关节腔内或局部注射长效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或曲安奈德为主。
3.1.4 降血尿酸药物
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1]。目前最新开发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Febuxostat:它是新型嘌呤氧化酶的非嘌呤选择性抑制剂,与别嘌醇的抑制机制不同,它抑制酶活性的机制是联合抑制作用,它通过占据进入酶活性部位的通道而阻止底物进入嘌呤氧化酶的蝶呤钼部位。动物实验研究[9]显示,Febuxostat降低血清尿酸和维持血清低尿酸水平的效果优于别嘌醇,对嘌呤和嘧啶代谢过程的酶的影响很小。另外,重组尿酸氧化酶降尿酸的作用强于别嘌呤醇,目前其生物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3.1.5 生物制剂
多数痛风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后能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不过确有部分晚期患者经上述治疗仍无法控制发作,这时可考虑用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或抗白细胞介素-
1、黑皮素3 型受体阻滞剂等。
3.2 中医药治疗研究
抑制剂依托考昔每日120mg或罗美昔布每日400mg 治疗痛风的疗效与每日150mg 的吲哚美辛相似,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
青海洒玉萍等[10]以“清热利湿,化瘀祛浊”立法组方配合火针应用于临床治疗高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2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将72例高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火针加中药组,火针组选穴为: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为患侧。中药采用大黄、土茯苓、姜黄为主要成份配制的胶囊。结论:两组在急性期缓解关节疼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血尿酸作用,且火针加中药组降低血尿酸值优于火针组(P<0.05)。火针疗法在缓解关节急性炎性疼痛、肿胀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而针药结合可达到标本兼治。
西藏拉萨杨永勤[11]采用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治疗高原地区痛风43例,治愈25例(58.4%)、好转16例(37.21%)、无效2例(4.65%)。内服药选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皮、车前子、秦艽、威灵仙、牛膝、忍冬藤、大黄、枳实、泽泻、白芷,关节红肿甚加黄柏、苍术、地龙等,痛甚加三
七、乳香、没药等。外用药选二乌、马前子、附片、乳香、没药等,煎水外洗,每日二次熏洗患处。针灸选穴为:八风、内庭、太冲、八邪、合谷、三间、曲池、血海。
3.3 藏医藏药研究
临床疗效较好的藏药有:十味乳香胶囊(主要成份为乳香、诃子、毛诃子、决明子、黄葵子、余甘子、木香、宽筋藤、巴夏嘎、渣驯膏),十五味乳鹏胶囊(主要成份为乳香、宽筋藤、决明子、渣驯膏、黄葵子、余甘子、川木香、麝香、铁棒锤等),二十五味儿茶丸(主要成份为松生、棱子芹、黄精、天冬、紫茱莉、蒺藜、乳香、决明子、黄葵子、宽筋藤、麝香、铁棒锤等)、二十五味驴血丸(驴血、松生、降得、檀香、诃子、石灰华、宽筋藤、乳香、麝香、西红花、牛黄等)。但藏药重金属含量常偏高,长期使用有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
结 论
从临床研究看,高原痛风常继发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较内地高60%,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诱因与饮酒关系最大,痛风患者饮啤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维持的时间长,嘌呤浓度明显增加,尿酸排泄减慢。所以,痛风患者应尽可能避免饮酒,降低诱发机率。目前西药治疗痛风不良反应较大,效果不甚理想,而且新药开发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价格昂贵,所以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到的优势,许多学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也显示出对高原痛风的研究,每个地区中医辨证分型不规范,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研究多偏重于临床疗效的观察,实验研究者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领域里,应更加重视中藏西医结合,侧重于中药、藏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减轻藏药的副作用,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药物和方剂,加强剂型改革,研制出疗效确切的中藏药制剂,便于临床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
[1]李文根,庄俊汉,叶志中.原发性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9):653-655.
[2]甘立宇,周洁.西藏日喀则地区痛风268例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06,16(2):42-44.
[3]曹祯吾.高原红细胞增多症[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115,127-128.
[4]姚祖培,陈建新.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J].中医杂志,1989,30(3):16.
[5]任延明,文绍敦,洒玉萍,等.痛风中医证型病因病机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2-873.
[6]王玲.高原地区痛风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6):86.
[7]杨永勤,杜富波,谢晓娥.高原地区原发性痛风110例临床分析[J].西藏科技,2000,4(91):52-53.
[8]韩岩,李华利,帅 鹏.高原地区痛风625例分析[J].人民军医,2004,47(3):153-154.
[9]Takano Y,Hase-Aoki K,Horiuchi H,et al.Selectivity of febuxostar,a novel non-purine inhibitor of xanthine oxidase/xanthine dehydrogenase[J].Life Sci,2005,76(16):1835-1847.
[10]洒玉萍,文绍敦,任延明,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法配合火针治疗高原急性痛风关节炎[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4-1395.
临床分析研究 篇3
【关键词】口腔种植;种植系统;微螺钉种植体;片段弓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55-01
在口腔正畸的治療过程中,口腔种植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口腔种植是否成功对正畸治疗具有直接决定作用。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不同口腔种植系统和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本文为研究不同种植系统口腔种植临床病例的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前牙外伤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前牙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前牙外伤的诊断标准且均为单牙损伤[2],排除严重并发症患者;其中男40例,女34例,患者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8.6±2.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5±0.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片段弓修复技术,具体步骤:首先给患者进行基础处理,保持牙面干燥将方丝弓适当粘接在外伤牙以及和气相邻的远近2颗牙齿之上,适度调整托槽位置,采用0.45mm正畸钢丝参照牙弓形态,将其弯制片段弓和随行弓,确保其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顺利安置在所有槽沟之内,结扎弓丝。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微螺钉种植体种植修复技术,在患者局麻状态下进行清创缝合,使用温生理盐水对牙槽窝进行清洗,等待种植。将微螺钉种植体放置在患者的缘牙槽窝之内,进而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钻针和引导孔,以起到局部降温的效果,取游离龈和附着龈的临界线,使用螺刀将种植钉植入,通过影像学了解种植体以及与之相邻的牙龈、牙周间隙与上颌窦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调整咬合关系。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进行随访,其中的满意度由患者自行表述,包括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等,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37×100%。
1.4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患者复位情况良好,未出现松动、活髓牙情况,经X片检查可见正常存在牙周膜间隙。
有效:患者复位情况较好,无松动情况,但牙髓坏死,经X片检查可见正常存在牙周膜间隙。
无效:治疗之后,未见任何变化甚至有所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实验全部数据予以统计研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满意32例,比较满意3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4.6%,对照组满意25例,比较满意2例,不满意11例,满意度为70.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内临床口腔种植技术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口腔种植系统正朝着操作便捷、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的方向发展。但是,口腔种植治疗疗效还是存在诸多限制因素的,其中种植体的成功率和存留率一直是患者和口腔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4]。
于现代口腔种植医学技术而言,口腔正畸治疗的核心所在即是种植控制手段。颌间牵引以及片段弓等传统口腔种植手段不仅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具备极高的治疗依从性,而且治疗之后容易复发,口腔卫生保持情况也受到严重威胁。
口腔种植学理论和技术的日益成熟,其最终的目的就是给患者提供舒适、美观、长久、稳固的种植系统,以改善患者承受的痛苦。但是不同的种植系统需要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而定,其不仅需要考虑种植区域的骨量变化,还要兼顾种植后口腔修复的美观效果。不同的种植系统实际上并没有显著的治疗差异,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口腔的具体问题为患者选择口腔种植系统,以免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5]。
从本组实验结果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3%和满意度94.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5.7%、70.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是微螺钉种植体种植修复技术,此种类型的种植体不仅结构比较简单,且体积适宜,口腔科医生可通过简单设备完成种植体的植入和去除手术。在实际的临床口腔治疗之中,微螺钉种植体种植修复体通常情况下都是直接放置在后牙颊侧牙槽之上,界于两相邻牙压根之间。近年来,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方面研制出很多种成熟的种植体支抗系统,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实际临床治疗之中,采用微螺钉种植体种植修复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耐受情况,
总而言之,微螺钉种植体种植修复技术疗效显著,可更好的满足正畸种植的需要,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荣花,王楠,朱彬等.不同种植系统口腔种植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45-46.
[2]潘志勇.不同种植系统口腔种植临床病例125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9):81.
[3]李健.不同种植系统口腔种植临床病例临床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5(11):111,113.
[4]叶蕾,张娜.不同种植系统口腔种植临床病例185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603-1604.
临床分析研究 篇4
1 本病区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
某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的肿瘤专科医院, 2004年6月医院筹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2004年11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 2005年正式认定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机构设有肿瘤专业组与Ⅰ期药物研究室, 主要承担Ⅰ期药代动力学及Ⅱ~Ⅳ临床试验, 目前本病区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有7项, 见表1。
目前本病区承担4项经国家批准的国际多中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 医院将继续借助临床药物试验机构这一平台进一步扩大国际间交流与协作, 促进本中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水平。
2 成功开展临床试验的经验
2.1 研究者科研素质高
为确保新药临床试验具备合格的研究人员, 医院自1995年起就开始每年派人参加国家卫生部或SFDA举办的GCP培训班。药物研究室、肿瘤内科参加新药临床研究的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均接受GCP培训, 到目前为止本病区6名医师全部获得SFDA颁发的GCP培训专业资格证书, 在拥有资质的前提下, 认真负责各项临床试验的开展。
2.2 受试者来源广泛
由于该中心是该地区唯一的省级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受试者来源较为广泛。本中心是一家治疗肿瘤的权威机构, 许多患者慕名到医院就医, 医院开展多项病种的临床试验, 医院内部的医务人员将其推荐给相应的研究者, 研究者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应临床试验的受益、临床试验的流程及可能的风险, 并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考虑, 若患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 则研究者与受试者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入临床试验的筛选环节。同时医院的网站上会公布医院正在进行的各项临床试验的招募信息, 有意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可自行浏览, 同时第三方推荐患者也是受试者来源的另一途径。因此, 广泛的受试者来源确保本病区临床试验能够按计划完成。
2.3 CRC的参与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
实习期间以临床协调员的角色参与临床试验, CRC在临床试验中是作为研究者的助理, 接受研究者管理, 向研究者汇报工作, CRC的参与有助于保证临床试验高质量的进行, 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 在受试者筛选过程中, 临床协调员在研究者的指导下, 严格对照入选与排除标准, 确保入组合格的受试者;按要求实施登录, 保证随机化, 防止或减少对方案的偏离;协调患者的日程安排, 确保在方案要求的就诊时间窗内合理安排受试者就诊与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由CRC最先阅读, 发现异常值或异常变动, 及时传达给研究者, 防止或减少对方案的偏离;CRC有充裕的时间与受试者沟通, 与受试者的沟通使得受试者对试验的依从性增强, 减少中止、脱落病例;对不良事件的发现、追踪, 报告使得药物安全性评价趋于正确、合理。另一方面, 在新的临床试验启动后, 临床协调员都需接受一系列系统规范的培训, 然后指导受试者尽量规范填写试验方案要求的项目, 比如疼痛日记卡或服药日记卡;为每位患者每次就诊准备的流程安排与参照CRF制作的检查记录表, 保证数据无遗漏的收集;同时还能保证原始数据及时准确地转录到CRF或EDC。
3 参与临床试验工作的体会
3.1 我国临床试验的开展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中国成为开展国际多中心试验的优选国家, 其原因如下:较欧美国家更为低廉的试验成本;人口众多, 患者数庞大, 开展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速度快;快速增长的医药市场, 加速在中国上市新药的速度尤为重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成立以及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 保证了高水平的临床试验队伍, 牵头的研究者往往是该治疗领域的著名医师[1]。近年, 中国在药物临床试验领域, 虽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但依然在全球药物临床试验研发体系中居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要使其在中国快速发展, 与国际接轨, 需要中国政府、医院管理层、临床试验专家及制药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及通力合作。
3.2 GCP是我国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金标准
目前我国使用的GCP是2003年修订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第3个版本[2], 是以WHO和ICH GCP指导原则为蓝本, 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修定的。中国GCP总则明确指出, 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 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凡进行各期临床试验、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 均须按本规范执行, 所有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必须符合《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 即公正、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实施GCP的目的就是在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的前提下, 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和结果的科学可靠。虽然目前我国药物临床研究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距离, 相信通过GCP的实施和新药研制企业、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逐步提高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学术水平和规范程度, 实现GCP的根本宗旨。
3.3 对国内CRC职业的思考
细节决定临床试验的成败, CRC的使命便是努力使每一个细节都完美。CRC主要工作包括受试者招募, 提高受试者依从性, 受试者随访, 防止病例脱落, CRF/e CRF的抄写录入, 试验文档管理, 伦理委员会的申报, 不良事件的报告, 协助研究者按照方案和GCP要求进行临床试验, 临床协调员在临床试验中与患者、申办方、研究者三者发生关系, 从中起协调作用, CRC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3], 因此, 在那些推动专业领域发展的著名临床试验中, CRC均扮演了重要角色[4]。
3.3.1 国内CRC产生的必然性:
随着对临床试验的伦理、科学与效率等各方面要求的逐渐提高.药物临床试验中迫切需要有专职人员从整体上协调。在CRC出现之前, 这些工作主要由研究医师、护士、药剂师、检验师及试验机构的管理人员担任.但这些专业人员有自身职责。若兼任临床试验的协调工作, 常常会因为工作繁忙, 造成试验研究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 30多年前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专门对临床试验全程进行协调的职业———CRC。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CRC已经在美国的临床试验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5]。中国的临床试验登上了国际舞台的早期很难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无CRC体系是重要原因,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CRC这一职业在国内应运而生。
3.3.2 国内CRC的现状:
国内CRC的来源主要包括:申办者设立CRC部门;独立的第三方CRC公司;研究者所在的临床药理基地设置专门工作人员分管CRC部分工作。专职CRC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国内没有针对CRC的专门培训机构和标准, 没有国家机构认证的上岗资格, 总之, 国内的CRC素质参差不齐。国外对研究护士的能力要求包括:GCP知识、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能力、批判性思维、慎独的精神[6], ACRP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Professionals) 举办的CRC资格认证考试在欧美及亚洲的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日本临床药理学会与SM0协会也有类似认证制度.但均要求至少有2年以上的CRC从业资格[7]。因此呼吁政府借鉴国外经验, 尽快建立中国的CRC培训和认证体系, 提高国内CRC的职业素质, 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科研工作。
目前, 中国的CRC大部分不属于医院工作人员, 因此实现CRC管理和医院制度间的兼容是关键。在国外, 医院中设有专门的部门管理他们, 并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 他们可以在医院各部门、临床试验负责人和患者间游刃有余地协调工作。因此建议在国内在开展临床实验的中心建立专门监管CRC的部门, 将CRC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范畴, 赋予CRC相应的权利, 给予他们工作的尊严, 引导和规范CRC的工作, 以便他们更好地为临床研究服务。因此为了CRC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规范中国的CRC培训与认证, 健全医院的临床试验管理法规, 加强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刻不容缓。
在实习期间, 以临床研究协调员的角色在临床试验中承担协助入组合格的受试者、访视表制定、数据采集等工作, 协助研究者共同确保临床试验高质量的进行。总之, 临床研究协调员在临床试验中对确保临床试验的伦理合理性、科学性及试验数据的可信度方面起重要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丽.透视现状着眼末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现状和发展>调研报告正式发布[J].中国处方药, 2009, 12 (93) :22-24.
[2]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S/OL]. (2003-08-06) [2010.10-30].http://www.sfda.gov.on/Ws01/CL0053/24473.html.
[3] 顾旻轶.CRC:确保临床试验质量[J].中国医院院长, 2011, 17:76-77.
[4] 卜擎燕, 熊宁宁, 邹建东, 等.临床试验的重要角色:临床研究协调员[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 11 (10) :1190-1193.
[5] 胡牧, 支修益.中美临床试验协调员工作现状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2) :69-70.
[6] 刘晓红, 白玲玲, 柏冬丽, 等.国内外研究护士发展现状及引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12) :40-42.
临床分析研究 篇5
一、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福建漳州某高职医学院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因回答不完整剔除问卷34份,回收率约为92.9%。
(二)调查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走访相关实习医院基础上,结合历届学生在实习医院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自编临床医学生实习状况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含性别、专业基础能力、实习困惑及压力、实习医院等级、就业意向、自身评价等31个问题,结果与分析部分将从学生实习前准备、医院实习常见问题以及实习前应加强改进方面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习前准备
49.1%~65.9%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达到良好及以上,87.4%的学生在校临床实训操作达到良好及以上。该结果表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有待加强。78.9%的学生认为见习很有必要,75.7%的学生认为对医疗安全有初步了解。60.5%的高职临床医学生是医学世家或亲戚朋友从医,但只有20.7%的学生会主动寻找见习机会提前熟悉医院环境,自主性较差。
(二)实习期间常见问题
高职临床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临床理论知识、经验缺乏,占59.3%的比例,50.6%的学生反映医院提供的自主操作机会不多,实操锻炼少。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中,面临独自生活的压力以及环境的突然改变,许多常见的个人问题发生,例如,59.2%的学生目标不明确,89.1%的非定向生决定参加专升本考试而且54.2%感觉就业和专升本的压力较大,55.12%的定向生对5年的基层工作也颇感压力。54.%的学生感到自身学历低,没自信心。
(三)实习生基本能力
77.36%的学生认为在实习前有必要加强临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63.21%的认为需要提高医学诊断知识操作技能,除上述两方面外,相关医院实习带教医生也反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自学能力、人际沟通等能力有所欠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医学理论知识差
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重视度,同时引导学习专业理论课,必要时,成绩不理想的直接留级或者退学,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
(二)针对见习等实践教育活动少
调查显示高达60.5%的学生家人、亲戚或朋友是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及早去接触、去了解,这对专业的理论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助于尽早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三)针对动手机会少
各大医院实习人数多,各层次人才不缺,高职生不占优势,那就需要学生练好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学院也要加強和医院良好沟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生心理压力大,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校有就业指导课,却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学生重视的同时,老师应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处境,学有所用[4]。
综上,调查显示高职临床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在校的操作训练非常重要更要提高质量,在校生应注意对职业生涯的简单规划,务必加强自学能力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建议学院提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处境,学有所用,减少对升学、就业、不自信等各方面的负面情绪[3][4]。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实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保证实习的顺利完成,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是整个高职医学教育当下应该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期望本调查对高职医学生部分临床实习问题的解决能有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明贵,廖建宏,胡建刚,等.高职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137-138.
[2]杨丽娟,彭强丽,周晓娜.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分析医学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和成因[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31(6):1289-1290.
[3]毛先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1):33-35.
血尿临床分析 篇6
畸形红细胞标准:Birech报道畸形红细胞分类,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多样。归为以下7种:①酵母菌样红细胞:在红细胞外膜有小泡突出或细胞呈霉菌孢子样改变。②炸面包圈样红细胞:红细胞膜呈明显的内外两圈、四周肥厚,形似炸面包圈。③古钱样红细胞:形似中国古钱币。④膜缺损红细胞:红细胞膜不完整,部分血红蛋白(Hb)丢失。⑤大红细胞:细胞体增大,中心淡,无双盘凹陷感。⑥小红细胞:胞体小,外膜增厚,折光增强。⑦手镯样红细胞:胞体较大,呈明显内外两层膜改变。
黄氏等关于畸形红细胞分类:①面包圈样红细胞。②古钱样红细胞。③红细胞膜呈颗粒样、串珠样。④红细胞大小不等,大者为正常的1~2倍,小者为其1/2,颜色变浅。⑤残碎红细胞。⑥芽孢样红细胞。⑦棘状样红细胞。⑧其他形状,如细胞膜破裂成各种形状,马蹄形、月牙型等。其他如红细胞呈锯齿型、固缩型、大小一致的均称均一型。
均一型红细胞标准:红细胞大小一致,变化均一,图相在两种以内,多数为正常及桑椹样红细胞,部分可出现影子红细胞。此型多属于非肾小球性血尿。
混合型红细胞标准:根据畸形和均一型红细胞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畸形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畸形红细胞>50%)和以均一型红细胞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均一型红细胞所占>50%)两种。
判定界限: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为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均一型红细胞>80%以上为非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80%,为混合型血尿。
畸形红细胞形态变化与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各种变化形状分为7~8种。肾小球性血尿,绝大多数为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非肾小球性血尿,绝大多数为均一型红细胞,占80%以上;以及以畸形红细胞为主(>50%)的混合型和以均一型红细胞为主(>50%)的混合型。以上畸形红细胞、均一型红细胞和混合型红细胞3型结果均有趋向性,不存在可逆性,结合临床症状观察更为客观。
畸形红细胞的形成:一般认为,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受损和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漏出时受挤压而变形,同时还与尿渗透压、pH等因素有关。因此来自肾脏的红细胞,除外形发生图相变化外,其体积的大小也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显微镜观察检查尿内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对诊断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血尿和鉴别诊断是有一定价值和临床意义的。棘形、靶形红细胞的出现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血尿的病因有哪些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故98%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2%的血尿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病变所致。
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遗传性肾炎和薄基底膜肾病(良性家族性血尿);各种间质性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多囊炎、血管异常,尿路憩室、息肉和先天性畸形等。
全身性疾病:①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和丝虫病等;②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和血友病;③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引起肾损害时;④心血管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进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和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尿路邻近器官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精囊腺炎、急性盆腔炎或脓肿、宫颈癌、输卵管炎、阴道炎、急性阑尾炎、直肠和结肠癌等。
化学物品或药品对尿路的损害:如磺胺药,消炎药,甘露醇,汞、铅、镉等重金属对肾小管的损害;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抗凝剂如肝素过量也可出现血尿。
临床分析研究 篇7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联合用药,剂量
众所周知,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当今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 、β受体阻滞剂与地高辛的联合用药。平煤医疗集团十二矿医院2006年5月以来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 笔者对其四联药物治疗的剂量使用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平煤医疗集团十二矿医院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 其中男25例, 女13例;年龄55~83岁, 平均68岁。住院时间8~48d, 平均15d。入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例, Ⅲ级26例, Ⅳ级6例。基础疾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28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
1.2 方法
除一般治疗外, 以利尿剂和ACEI为基础用药。利尿剂根据肾功能情况选用, 重者用呋塞米20mg, 轻者用双氢氯噻嗪25mg, 1次/d, 水钠潴留严重者可联合使用或静脉用药。卡托普利以小剂量12.5mg开始, 3次/d, 合并高血压者以25mg开始, 达有效剂量后7d逐渐增加, 靶剂量为25mg, 3次/d (个别病例达50mg, 3次/d) 。在上述两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6.25mg开始, 2次/d, 在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的基础上, 每2周逐渐递增1倍剂量, 达到靶剂量维持 (平均25mg, 2次/d, 个别病例为37.5mg, 2次/d) 。为防止血压下降过快, 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间歇使用 (即先用卡托普利2h后再用美托洛尔) , 切勿同时服用。心功能Ⅳ级者先用洋地黄等药物治疗改善至Ⅱ、Ⅲ级后再加用美托洛尔。地高辛采用维持量0.125mg, 1次/d, 心功能Ⅳ级者酌情静脉使用西地兰。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上述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 其心功能也得到显著改善, 其中6例心功能Ⅳ级患者治疗后1例为心功能Ⅰ级, 5例为Ⅱ级;26例心功能Ⅲ级患者改善为心功能Ⅰ级20例, Ⅱ级6例;6例心功能Ⅰ级患者均改善为心功能Ⅰ级。
3 讨论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四药 (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 联合应用已通过循证医学得以证实。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时惟一能够控制水钠潴留的药物, 能调整神经体液的拮抗作用, 而神经体液拮抗剂要高度依靠钠的平衡才能发挥作用。如利尿剂用量太小, 会使血管内容量增大, ACEI的反应会受到抑制, 亦使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危险性增加。所以, 其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 (如ACEI、β受体拮抗剂) 联合应用, 可达到有效互补的作用, 降低临床失代偿的危险性。利尿剂适用于除NYHAⅠ级患者外所有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伴有液体潴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应给予利尿剂直至心力衰竭症状迅速改善 (肺部啰音消失、水肿消退、体质量稳定) , 即可以最小剂量长期维持, 并根据液体潴留情况随时调整剂量, 一旦病情稳定后一般需要长期维持, 以防水钠潴留再发生, 本组用双氢氯噻嗪25mg, 1次/d。大量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证明:ACEI不仅能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而且可逆转左室重塑, 改善心力衰竭的自然病程, 降低病死率, 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和首选药物。全部收缩期心力衰竭患者包括NYHAⅠ级无症状的心力衰竭均需无限期地终生服用ACEI, 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例双侧肾动脉狭窄;血肌酐水平>235.2/μmol/L;血钾>5.5mmol/L;血压<90mmHg。ACEI疗效常在数周或数月后才出现, 故不能单独用于抢救急性心力衰竭。使用该药时须注意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加剂量至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 而不是按照临床症状来调整。本组病例卡托普利均从小剂量12.5mg, 3次/d开始, 无低血压或剧烈咳嗽者7d后剂量加倍, 多数患者住院期间用25mg, 3次/d维持, 个别患者最大剂量达50mg, 3次/d。目前, 已有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成人心力衰竭患者选择性应用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 治疗, 能使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从而确立了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但亦有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早期可使慢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变化, 因此禁用于抢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该药时必须从极小剂量开始, 每2~4周剂量加倍, 达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后长期维持, 而不应以患者的治疗反应确定剂量。在ACEI、利尿剂、洋地黄制剂治疗的基础上不论是缺血性或非缺血性轻度、中度、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除禁忌证 (支气管疾病、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等) 外均应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本组病例用美托洛尔从小剂量 (6.25mg, 2次/d) 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 但剂量的调整应个体化, 根据每个患者的耐受性和心率反应来确定, 一旦达到靶剂量, 需维持用药。本组6例Ⅳ级心功能患者先用利尿剂、ACEI和地高辛, 病情稳定后加用小剂量美托洛尔6.25mg, 2次/d, 根据病情逐渐加量, 每2周递增1倍, 达到靶剂量 (其中1例美托洛尔37.5mg, 2次/d) 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为防止血压过低的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β受体受体阻滞剂与ACEI在不同时间服用 (即先用卡托普利2h后再用美托洛尔) , 有轻度血压下降是因血管扩张作用引起, 无需特殊处理, 本组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 由此说明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是安全而有效的。到目前为止洋地黄制剂仍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 尤其是对伴有快速性心房纤颤的心力衰竭患者。国际上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的意见是:地高辛可应用于全部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房颤动和有症状的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但由于地高辛没有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危险, 故不主张早期应用, 尤其不推荐应用于NYHAⅠ级患者。地高辛应与利尿剂、ACEI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配伍联合使用。本组资料6例心功能Ⅳ级经用洋地黄改善心功能后再用地高辛0.125mg, 1次/d维持, 安全、可靠, 无中毒现象。
临床分析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男119例, 女79例, 年龄分布为44~79岁, 平均年龄为 (61.25±3.4) 岁, 其中99例患者为左半结肠癌, 均伴随有肠梗阻症状, 99例患者为右半结肠癌。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 结果显示共计有109例为类腺癌, 89例黏液癌。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常规检查, 并进行术前准备, 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急性肠梗阻患者应禁食, 对胃肠进行减压, 改善患者体液平衡。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切除吻合术, 术前行全身麻醉, 对阑尾进行切除, 并由阑尾残端插入导尿管后将其缝合, 在近端肠管靠近肿瘤的部位将其切开, 将肠内容物排清后, 对肠道进行灌洗, 将导尿管作为盲肠造瘘管, 术后2周将其拔除。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 充分游离拟切除肠管, 把末端回肠牵拉至切口外, 在回肠与盲肠最接近的位置将其切开, 然后将肠内容物排清, 然后将盲部15cm位置的横结肠切断, 并将其送检。
在手术过程中, 将胃肠灌洗干净后, 灌入200ml的0.5%甲硝唑并置入7d腹腔引流管, 术后扩肛, 并给予患者输血等常规术后处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 部分消失。无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任何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本文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对组间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理变化
术中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其中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见表1。由表1中数据可知,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
见表2。由表2中数据可知, 患者的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 常见于乙状结肠、升结肠、盲肠和横结肠等部位。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对于肠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肠癌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 由于结肠的黏膜血液较少, 因此癌细胞最深只侵袭到下层黏膜, 具有较小的淋巴转移危险[2]。
本文中对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期Ⅰ期手术切除,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左半结肠癌患者出现4例吻合口瘘, 主要是由于左半结肠的肠壁较薄, 其血运和胶原代谢情况差于右半结肠, 同时由于左半结肠内存在有较黏稠的肠腔粪便, 因此极易对创口造成感染。
部分研究中, 对肠癌患者实施Ⅱ期闭瘘, 以降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性。本文中, 通过术中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及时进行Ⅰ期切除, 避免癌细胞扩散, 以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同时, Ⅰ期切除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在肠癌手术过程中, 要对肠腔进行充分灌洗, 避免发生感染,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3]。
综上所述, 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外科手术疗法治疗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无1例死亡。术后4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发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其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肠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彭淑牖, 何小伟, 刘颖斌, 等.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安全保证——彻底快速而无污染的肠减压术[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5, 4 (1) :8-11
[2]彭龙祥, 黄林峰, 李磊, 等.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 18 (15) :1419-1420.
临床分析研究 篇9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l,临床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暴发流行。2008年我国多个省份出现流行, 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我国政府于2008年5月2日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1]。作为县级定点医院, 我院自2008年4月24日至2008年9月30日共收治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57例。对收治的临床诊断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并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4月24日至2008年9月30日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
1.2 方法
对所有收入本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患儿的一般信息及临床表现由专人进行登记。同时查阅了本科近10年的出入院登记及其中收治的手足口病病案。对其中的由县级专家组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 (试行) 》标准确认的临床诊断病例 (在标准颁布前的病例由笔者进行了复核) 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4日前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3例。此后至2008年9月共收治临床诊断病例157例。病程5~11d, 平均为6.82±1.12d。住院4~10d, 平均为5.96±0.88d。全部治愈出院。
2.1.2 人群分布:
157例中, 男110例, 女47例, 男女之比为2.34:l;同期收治的其他疾病的男童和女童分别为774例和434例, 男女之比为1.78:l;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8, P>0.05) 。发病年龄最小的5个月, 最大的10岁6个月;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 占82.80%。各年龄组的发病人数见图1。幼儿园和学校45例, 占28.66%, 其余为散居儿童。
2.1.3 地区分布:
全县各个镇及辖区内的监狱管理局均有发病。另有4例来自县外周边地区。157例中, 来自农村的145例, 占85.99%;城镇12例, 占14.01%。
2.1.4 时间分布:
自5月2日后, 住院病例大幅上升, 至5月中旬达高峰, 6月中下旬有所下降, 7月中旬再次出现高峰, 7月下旬后明显下降, 8、9月继续下降。各月收治的人次数见图2。
2.2 临床表现
2.2.1 一般表现:
157例中有发热表现者128例, 占81.53%。其中低热83例 (64.84%) 、中度热26例 (20.31%) 、高热18例 (14.06%) 。发热持续时间1~6d, 平均1~3d, 热型不定。腹泻17例, 占10.83%。有4例出现嗜睡表现, 其中2例出现在退热;1例出现肌震颤现象。但均不具备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另有部分病例有食欲减退、咽疼、流涕、咳嗽等表现。先发热后出疹者54例, 占发热病例的42.18%;发热同时出疹或关系不明确者74例, 占发热病例的57.82%。
2.2.2 皮疹表现:
157例中手足臀部等部位有皮疹者146例, 占92.99%。其中手掌、足底、臀部均有皮疹且形态较典型者47例 (32.19%) 、手足有皮疹者71例 (48.63%) 、手或足有皮疹者18例 (12.33%) 。膝、肘关节单独或同时有皮疹者15例, 占皮疹病例的10.27%;大腿、腹部等其他部位有皮疹者12例, 占皮疹病例的8.21%。皮疹多先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 1~2d后转为水疱疹, 疱疹液较混浊;约米粒至黄豆大小, 呈粗米粒状或椭圆形;消退时间为发病后的5~8d;消退后无色素沉着。没有观察到有明显搔抓的患儿。
2.2.3 口腔表现:
157例中出现口腔黏膜疱疹者77例, 占49.04%。其中, 伴有明显流涎和 (或) 拒食者24例 (49.04%) 。分布于颊黏膜、软硬腭、舌、唇及齿龈黏膜, 以颊粘膜、软腭及舌侧缘最多见。
2.2.4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者31例, 占19.74%;降低者8例, 占5.94%。心电图检查86例, 发现窦性心动过速或ST-T段改变等异常者7例, 占检查者的8.14%。胸部X线检查 (胸片) 26例, 呈现支气管炎、肺炎等影像学改变者9例;心肌酶谱异常者4例;肝功能轻度异常者1例。部分患进行了血糖和颅脑CT等检查, 均未发现异常。部分病例由疾控部门采集了病原学检查的相关标本, 未收到结果。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 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2]。其病原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 B组的2、5型, 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 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流行期间可造成托幼机构、家庭的聚集发病现象[3]。本文资料的三间分布与此相近, 但男女之比较国内报道的为高[3,4]。与同期因其他疾病住院儿童比较, 发现其性别构成比也较高, 达到了1.78:l;提示本文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差异主要源于本院住院儿童性别构成比的整体差异。另外, 本文资料显示5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有2个高峰。5月份的住院病例大幅上升考虑与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相关;7月中旬上升的原因是否与学校 (托幼机构) 放假有关尚不清楚。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2~7d, 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患者突然起病。约半数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 多在38℃左右, 热程2~7d[1]。本文资料的发热及发热与出疹的关系与此一致。本病的皮疹具有特征性, 其典型表现为呈离心性分布的斑丘疹或水疱疹。即皮疹多出现于手心、足底、肛周及肘、膝等肢体远端部位, 先为粟米样斑丘疹继而形成约黄豆大小的疱疹, 内有混浊液体, 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无疼痛及搔痒, 皮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 愈合后不留痕迹。口腔黏膜疱疹是本病的又一临床特点, 主要在软腭、硬腭、舌尖、颊黏膜等部位, 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后者可引起患儿的哭闹与拒食。本病的病情轻重不一, 但多较轻, 预后良好, 但少数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本组资料的临床特点与文献资料相符。
参考文献
[1]张艳玲, 邓莉.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医刊, 2008, 43 (7) :482-483.
[2]李彦敏.手足口病流行与防治[J].临床荟萃, 2008, 23 (16) :1144-1146.
[3]王艳斌, 赵红, 何梅英, 等.中国临床医生[J].手足口病320例临床观察, 2008, 36 (7) :536-537.
老年妇科肿瘤临床分析研究 篇10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25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 患者年龄均不低于60岁。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125例患者中有68例恶性肿瘤, 57例良性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是较为多见的老年妇科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 宫颈癌为66.32岁, 子宫内膜癌为70.46岁, 卵巢癌为78.91岁, 3种肿瘤在发病年龄上差异不显著 (P>0.05) 。
这125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出血、腹部包块、腹痛、腹胀, 其中腹部包块和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最常见的老年妇科肿瘤症状。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 卵巢癌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绝经后阴道出血[2]。
125例患者中有112例接受了手术。71例患者有术前合并症, 主要合并症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肾炎、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有: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 没有死亡病例。13例恶性肿瘤患者因为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病情晚期无法进行手术, 分别予以化疗、放疗、介入化疗。
3 讨论
老年妇科疾病以生殖器肿瘤较为常见, 子宫内膜肿瘤、外阴肿瘤、卵巢肿瘤、子宫颈肿瘤是常见的老年妇科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 其可能是由于卵巢处于盆腔内部, 在肿瘤癌变早期不易引起注意, 易错过早期诊治的时机, 当疾病发现时, 肿瘤一般都已经广泛转移。因此, 老年女性应当重视健康体检, 争取能够早期诊断、治疗肿瘤[3]。
绝经后出血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的主要症状, 是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信号[4]。老年女性在绝经后阴道出血时, 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出血原因, 切不可因为羞于表达、不及时就诊, 拖延诊治, 错过最佳的肿瘤治疗时机。腹部包块是卵巢癌的主要症状。老年女性出现腹部包块后, 不论包块是大是小, 是实性还是囊性, 均应当细致检查, 以确定肿瘤的性质。
治疗老年妇科肿瘤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即提高麻醉技术、术中监护能力, 加强围手术期监护与处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麻醉技术与监护能力的提高, 年龄对手术的制约作用已经逐渐减轻, 所以不应当因为年龄因素而错过可以利用的手术机会。老年妇女的生理机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器官储备能力下降, 使得手术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大大提高, 因此, 必须根据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有着较多的术前合并症,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术前合并症是引发术后并发症, 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必须加强术前合并症的诊治。对有高血压的老年妇科肿瘤患者, 术前应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适于进行手术的安全范围内, 以增强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 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概率。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率与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将患者的血糖调整在理想水平是减少围手术期风险, 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医生在准备手术时, 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与内科、麻醉医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 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 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估计, 并进行充分的准备, 以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围手术期安全。11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71例行全身麻醉, 41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部患者均采用开腹手术, 肿瘤切除术74例, 扩大性手术38例。根据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在不影响预后效果的情况下,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缩小手术范围。在手术中, 医师应当遵循术中出血少、牵拉轻、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基本的手术原则, 尽量做到快、稳。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如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是保证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光晓燕, 曾荔苹.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19) .
[2]马宇毅.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08 (1) .
儿童保健临床研究进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儿童保健;临床研究;进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10-01
1 缺乏VitD佝偻病
缺乏VitD佝偻病主要是由于儿童体内的VitD缺乏导致其体内的磷、钙代谢失常,从而使得儿童产生慢性营养性的骨骼病变,这也是我国儿童保健研究领域的重点防治病之一[1]。近几年来,我国的佝偻病发生率呈现出明显降低的情况,不过在气候偏冷的北方地区,轻微佝偻病仍然较为常见,特别是对于1周岁以内的婴幼儿。
何琼[2]通过对婴幼儿出现佝偻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婴幼儿出现佝偻病的原因不仅与他们的年龄以及出生季节有关,而且还会受到预防投药、母亲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家庭环境、孕期保健以及喂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儿童出现佝偻病的概率,其关键内容就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的早期综合防治。在对患儿出现佝偻病的情况进行早期综合防治时,对VitD预防投药法进行推广时对佝偻病进行预防的最佳途径,在对该病进行预防的过程中,最好从孕妇的妊娠期开始。以往在对佝偻病进行VitD预防投药时,通常是在妊娠的中晚期来进行的。
陈晓燕,傅桂英,杨霞等[3]通过对河北某地的1650例年龄在1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婴儿佝偻病体检、分析发现,在所有体检儿童中,出现佝偻病体征以及症状的儿童占到了62.0%,在月龄未达到3个月的儿童中,曾服用过VitD的儿童仅为5%左右,而每天堅持使用VitD的儿童仅为1.3%。虽然部分婴儿在出生后就开始接受系统性的保健管理,不过对于新生儿的体检基本上是在其月龄达到三个月之后才开始的,所以,在新生儿出生后就必须对其进行定期访视,并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计划来对佝偻病进行适当的防治,通过对儿童进行早诊断、早治疗,以此来避免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骨骼变形的情况。
2 儿童营养
赵亚茹,马学梅[4]在报道中指出,当婴儿的月龄达到6个月时,最好对其添加一些动物性食品、水果、蔬菜以及奶及其制品,这样做对婴幼儿的体重以及身高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我国农村的婴幼儿喂养情况而言,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与婴幼儿喂养政策的改善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农村妇女进入城市打工,这就造成了过早婴幼儿过早断奶,且得不到足够的母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儿童出现生长以及体重延缓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出现贫血的概率达到了16%—20%,且在每年的调查研究中,基本上没有出现改善的情况。儿童出现贫血情况的主要年龄段为6个月—12个月,贫血不仅会导致儿童由于经常腹泻而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情况,而且当儿童出现缺铁性贫血时,就有可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行为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儿童使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就必须对其母亲贫血以及儿童贫血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改善。
3 睡眠障碍
随着儿童临床保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儿童睡眠医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睡眠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社会适应性、认知、情绪以及体格等各个方面的发育。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化,导致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对于儿童来说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儿童的行为问题以及心理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来看,睡眠障碍的分布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一般情况下,男童用口呼吸、磨牙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女童的夜惊以及梦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对导致儿童出现睡眠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儿童出现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有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睡眠习惯、儿童性格、围产因素、疾病、遗传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中,引起儿童出现睡眠不良的关键因素就是不良的睡眠习惯,此外,需要安慰方可入眠的儿童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也相对较高,与成人同床睡眠也会对儿童的睡眠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呼吸道类疾病也会对儿童的睡眠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儿童出现呼吸睡眠障碍的关键因素。
目前,关于睡眠障碍与儿童白天的认知、精神以及心理的影响均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问题、行为障碍、记忆力下降、创造能力下降、多动以及注意缺陷等。为了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就必须对国内的儿童睡眠障碍以及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屈丽.泡泡浴水疗法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0-31.
[2] 何琼.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童保健门诊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931-932.
[3] 陈晓燕,傅桂英,杨霞等.足月低体重儿早期异常神经行为发育变化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6):675-676.
临床分析研究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8例, 女58例, 年龄在5~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4.6±7.2) 岁。所选取的患者均具有以下特征:血培养结果呈阳性;手术或超声心电图检查发现赘生物。
1.2 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1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结果、器械检查结果、治疗的具体方案以及早期预后等相关的资料。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础病因
136例患者中原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占83.3%,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占30.2%,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占34.9%, 和以往相比有所增加, 但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所占的比例和以往相比有所下降。无基础性心脏病的患者占16.7%, 和以往相比明显增加。
2.2 临床表现
IE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首发症状为发热, 占87.9%, 其次是贫血, 脏器栓塞占62.9%, 寒战占17.7%, 脾肿大占12.6%, 杵状指占8.4%, 皮肤出血占5.6%。
2.3 细菌学表现
136例患者中有80例进行了血培养, 其中57.7%的患者培养结果呈阳性, 主要的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 占15.5%, 其次为假单胞菌属, 占15.5%, 其他的致病菌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念球菌。
2.4 超声心动图检查
136例患者中有82例患者发现了赘生物, 占60.3%, 其中70例有手术对照, 66例在手术中发现赘生物。赘生物可以附着在人工血管、动脉夹层假腔、心室、心房以及瓣膜上。其中单纯的主动脉瓣膜赘生物最为常见。
2.5 并发症
该组136例患者中共有54例患者出现63例次脏器栓塞, 其中多脏器栓塞15, 单脏器栓%, 视网膜动脉栓塞占3.8%, 脾动脉栓塞占5.7%, 肾动脉栓塞占7.5%, 肺动脉栓塞占7.5%, 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占15.1%, 脑动脉栓塞占43.4%。说明脏器栓塞是IE重要的并发症。
2.6 住院死亡的原因
住院期间有14例患者死亡, 占10.3%, 死亡的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 占56.5%, 其次是脑血管意外, 占21.7%, 多器官衰竭占8.7%, 升主动脉破裂占4.3%, 其他原因占8.7%。
3 讨论
3.1 基础病因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
以往的研究资料显示, 有70%~90%是以风湿性心脏病为基础病因, 仅有2%~10%是以无器质性心脏病为基础病因[2]。本研究结果显示, 风湿性心脏病引发的IE明显比以往报道的数据要低, 其原因可能和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有关[3];而先天性心脏病引发IE的比例有所上升, 这可能和本院收治的患者有关;无器质性子女脏病引发IE的比例增加, 这可能和心血管治疗方式的改变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有关[4]。所以, 临床上不能将缺乏基础心脏病作为排除IE的根据。发热仍然是IE的主要临床症状, 脏器栓塞则是IE的重要并发症, 因此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栓塞时, 应该怀疑是否患有IE。
3.2 血培养以及致病菌的变化
目前, 血培养仍然是诊断IE的有利证据。该次研究的血培养阳性率为57.7%, 和国内以往报道的数据相比较高, 和国外报道的结果相近, 其原因可能和鉴定技术、病原菌分离有关[5]。主要的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 但是比例有所降低, 而革兰氏阴性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和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似[6]。
3.3 死因分析
IE的病死率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高达98%, 甚至达到100%, 90年代后致死率降到27%。该次研究所选取的136例患者, 有14例出现死亡, 主要因为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这就说明心功能的状态以及是否出现栓塞是影响IE预后的主要因素[7,8]。
从该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及基础病因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且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死率较高, 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钟焕清, 陈凯明, 黄志辉, 等.先天性心脏病激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J].现代医院, 2010, 10 (2) :13-15.
[2]倪初源, 汪飞, 程小华.以脑栓塞为首发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J].医学信息, 2010, 23 (4上旬刊) :274-276.
[3]Hoen B.Epidemiology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inflective endocarditis:an update[J].Heart, 2006, 92 (11) :1694-1696.
[4]及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9) :785-786.
[5]彭青, 周柳如.四种中药单体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现代医院, 2011, 11 (6) :34-35.
[6]张叶萍, 李一石, 顼志敏, 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及药敏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11) :1837-1838.
[7]王雪峰, 陈林, 肖颖彬, 等.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直视手术2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 4 (4) :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