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脑出血

2024-09-02

非创伤性脑出血(精选9篇)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1

医源性损伤以及外伤均可导致患者出现创伤性肾出血, 既往当内科治疗无效时, 常通过肾部分切除术甚至全肾切除术治疗该病, 但是患者在肾切除术后即可出现肾功能严重损伤甚至完全丧失[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 介入栓塞术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的常用手段之一。该研究旨在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疾病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该科收治的创伤性肾出血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12例;年龄17~63岁, 平均 (37.9±9.3) 岁;病史1~47 h, 平均 (11.4±7.5) h;左肾创伤19例, 右肾创伤15例, 双肾创伤3例;创伤原因:经皮肾穿刺取石取石术创伤5例,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创伤3例, 肾穿刺活检创伤2例;车祸创伤11例, 坠落创伤9例, 刀刺伤7例。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一的持续性肉眼血尿, 16例患者出现肾区疼痛, 13例患者出现阵发性膀胱区胀痛, 经CT检查, 15例患者肾损伤周围可见明显的血肿。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内科保守治疗, 措施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抗感染、止血、抗休克等, 但是患者仍有持续性肉眼血尿。介入栓塞术对治疗步骤如下: (1) 给予患者局麻。 (2) 经右股动脉穿刺插入动脉导管鞘, 插入猪尾巴管, 给予患者腹主动脉-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具体方法是采用高压注射器将30 mL左右的对比剂以15 mL/s的速率注入, 观察其双肾肾盂、肾盏、输尿管情况。 (3) 更换Cobra导管, 行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具体方法是采用高压注射器将12 mL左右的对比剂以3~4 mL/s的速率注入, 确定肾出血部位。对可疑的创伤性肾出血患者, 可以采用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检查明确患者肾血管损伤的部位、程度。通过上述相关检查, 可以确定“靶血管”的位置。 (4) 不同类型创伤性肾出血患者接受的栓塞材料略有差别。如果患者创伤部位为较大的肾动脉分支, 手术者先用明胶海绵栓塞, 然后再用弹簧钢圈栓塞。除肾动脉损伤外, 如果患者还合并有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手术者应直接用弹簧钢圈栓塞, 但在这个过程中, 为避免导管头移位导致的误栓, 手术者应先用导丝试着通过导管, 观察导管头位置以及形态的变化, 如果患者创伤部位为细小血管, 手术者将聚乙烯醇或明胶海绵装入混有适宜抗生素以及对比剂的注射器内, 摇匀后在透视监控下缓慢注入损伤血管内, 在这个过程中, 手术者应密切关注栓塞材料的走向, 防止栓塞材料反流造成误栓。值得注意的是, 为保证介入栓塞术的疗效, 手术者应使导管尖端尽可能地达到出血肾动脉分支远端;SP微导管高超选择性插管术适用于细小血管损伤的患者[2]。 (5) 在栓塞结束后, 手术者应将导管退至肾动脉主干, 15 min后手术者再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以观察栓塞效果。当确认患者无对比剂外溢时, 手术者可将损伤部位血管闭塞, 拔出导管以及导管鞘, 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并包扎。 (6) 术后使用抗生素3~5 d,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色等情况, 给予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静脉肾盂造影、肾脏B超等检查。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7例患者经一次介入栓塞术均取得成功, 经造影检查未出现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损伤血管的远端分支未见显影, 经适当加压造影, 可见造影剂轻微反流。

2.2 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结束后, 所有患者未发生明显并发症。

2.3 具体效果

经介入栓塞术治疗, 31例患者血压在术后0.5~2 h内恢复正常, 6例患者血压在术后4~8 h恢复正常;26例患者血尿在术后1 d消失, 11例患者血尿在术后2~3 d消失;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14 d出院。

3 讨论

创伤性肾出血是泌尿外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主要治疗原则是彻底止血、最大程度地保留未损伤肾组织, 因此单纯性肾皮质挫伤或小裂伤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即可, 而较严重的创伤性肾出血则主要采用手术治疗[3]。但是常规手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具有风险大、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 尤其是合并其他疾病所致的肾功能减退的患者, 以及仅存单一肾脏的患者, 手术的风险更大。此外, 手术探查还易并发继发性出血。上述不足之处限制了常规手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的广泛应用。

近些年来, 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 介入栓塞术逐渐应用于创伤性肾出血的治疗。在该研究中, 给予37例创伤性肾出血患者以介入栓塞术治疗, 该术式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地对肾动脉进行造影, 使出血部位、范围、解剖结构直接显示出来, 因此介入栓塞术能够对“靶血管”进行准确定位。在准确定位之后, 该术式还可以超选择性地将导管送到“靶血管”进行栓塞, 从而达到最限度地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减少手术并发症等目的[4]。该研究结果显示, 37例患者经一次介入栓塞术均取得成功, 经造影检查未出现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损伤血管的远端分支未见显影, 经适当加压造影, 可见造影剂轻微反流。所有患者未发生明显并发症。31例患者血压在术后0.5~2 h内恢复正常, 6例患者血压在术后4~8 h恢复正常;26例患者血尿在术后1 d消失, 11例患者血尿在术后2~3 d消失;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14 d出院。上述结果说明, 介入栓塞术具有易于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效果好等特点, 因此该术式可用于创伤性肾出血的常规首选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该科收治的创伤性肾出血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 现观察上述患者的疗效。结果 ①37例患者经一次介入栓塞术均取得成功, 经造影检查未出现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损伤血管的远端分支未见显影, 经适当加压造影, 可见造影剂轻微反流。②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结束后, 所有患者未发生明显并发症。③经介入栓塞术治疗, 31例患者血压在术后0.5~2h内恢复正常, 6例患者血压在术后4~8h恢复正常;26例患者血尿在术后1d消失, 11例患者血尿在术后2~3d消失;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14d出院。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疾病的疗效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因此该术式可用于创伤性肾出血的常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创伤性肾出血,造影,疗效

参考文献

[1]Bagshaw SM, Uchino S, Bellomo R, et al.Timing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kidney injury[J].J Crit Care, 2009, 24 (1) :129-140.

[2]Josephs SA, Thakar CV.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J].Int Anesthesiol Clin, 2009, 47 (4) :89-105.

[3]Van Berendoncks AM, Elseviers MM, Lins RL.Outcome of acute kidney injury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options:long-term follow-up[J].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0, 5 (10) :1755-1762.

[4]Pettil V, Halme L, Hanski M, et al.Update on current care guideline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 in adults[J].Duodecim, 2009, 125 (20) :2236-2237.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2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云克;疗效;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1.008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目前骨科领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1-2]。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多数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早期(Ⅰ、Ⅱ期)就被发现。对于早期坏死,寻求保髋治疗的最佳方案是整个医学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自2012年

5月至2015年5月,笔者采用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云克)治疗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收到满意效果。为积累经验,现作回顾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44髋),男24例,女8例;年龄20~56岁,平均41岁;长期服用激素史13例,过量饮酒史8例,无明显诱因11例;Ⅰ期19髋,Ⅱ期25髋。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订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3]。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髋关节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标准阳性(≥2),即可诊断为股骨头坏死。

1个主要标准阳性或3个次要标准阳性,其中至少包括1个X线片阳性改变,即可诊断为股骨头可能坏死。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70岁;②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ARCOⅠ、Ⅱ期;③患者近期未接受过其他疗效相同的药物及治疗手段;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对云克过敏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史者;④急性重症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⑤不遵从医嘱,不按制定方案配合治疗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取云克(成都云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18)22 mg(4支),分为A剂和B剂,A剂为无色澄明液体;B剂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将B剂加入A剂充分震荡后,静置5 min,混入100 mL生理盐水中进行缓慢静滴(每分钟40滴),每日1次,10次为1个小疗程,休息2~3 d后,继续上述方案进行第2个小疗程,连续3个小疗程为1个大疗程。第1个大疗程后间隔3~6个月,再次连续静脉滴注20 d(每日1次,每次22 mg)。第2个大疗程后间隔6~

12个月,再次连续静脉滴注20 d(每日1次,每次22 mg)。

2.2 治疗安全性检测指标 ①血常规(每个大疗程前后各检查1次);②肝功能、肾功能、生化十二项、心电图(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③血压、体温、心率、呼吸(每日测量1次)。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或停药观察。

2.3 疗效评价 分别采集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的髋关节影像学图像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患者的Harris评分[4]、坏死区域CT值及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的改变。MRI检查采用美国Marconi eclipse 1.5T超导核磁共振成像设备,采用FSE、FATSAT序列,行冠状面及横断面扫描检查。SPECT-CT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ymbia-T6 SPECT-CT图像融合对患者髋关节行SPECT断层扫描并同机CT扫描,扫描前4~5 h静脉注射云克20 mCi,使用西门子Symbia-T6图像融合软件进行图像的融合。

2.4 疗效评定标准 Harris髋关节评分:结合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功能状态、下肢畸形程度和髋关节的活动范围4个方面,总分为100分。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90分;较好,80~89分;良,70~79分;差,< 70分[5]。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影像学表现的改变 32例(44髋)患者治疗前后行髋关节CT扫描,将图像导入医学影像PACS系统进行坏死区域CT值的测量,并将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CT值治疗前为(354.6±10.4),治疗后为(431.8±12.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9 < 0.05),见图1。25例

(34髋)治疗前后行MRI检查,治疗前MRI检查可见30髋出现髋关节积液,治疗后28髋可见积液量明显减少,有效率为86.3%,同时可以观察到治疗前后坏死股骨头区域信号的改变,见图2。SPECT-CT骨显像20例(29髋),治疗前后比较SPECT-CT图像融合显示,治疗后29髋均见显像剂浓聚程度、范围明显减小,见图3。

3.2 临床疗效评价 本组32例,治疗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69.4±9.1)分,治疗后为(81.1±

6.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 < 0.05)。

4 讨 论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股骨头血供受阻引起的疾病,长期应用激素和酗酒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6-7]。本病多发于30~50岁的中青年男性,是目前骨科领域常见的中青年髋关节疾病[8]。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如果不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将会导致股骨头塌陷或骨关节炎,且在4年内的发病率高达80%[9]。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如果发展到中晚期股骨头塌陷,髋关节功能严重受限,那么保头治疗效果将不佳,患者不得不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同时,由于人工关节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多数患者需要再次或多次关节翻修,这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高昂的花费。因此,股骨头坏死早期若能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延迟或阻止股骨头塌陷,使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保留自身的关节及功能活动。

nlc202309031447

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均隐匿[10]。本研究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行X线及MRI检查,结合患者髋关节疼痛,内外旋、屈曲活动受限,伴有激素应用史、酗酒史等,进行早期诊断。X线检查常用体位为骨盆正位及蛙式位,更易显示髋关节和股骨头坏死区的改变。X线检查对0期和I期诊断困难,对Ⅱ期以上病变可显示典型征象,主要有硬化带、囊性变、斑点状硬化及髋关节面下“新月征”等。MRI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1]。

若患者髋关节疼痛且功能受限,但X线显示为正常者,可进一步行MRI检查,以评估有无骨坏死。MRI扫描皮质下可见线状或斑片状异常信号,坏死区在T1加权像上显示“条带状”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双线征”改变,髋关节内有积液存在。SPECT-CT骨扫描可以显示坏死区核素的异常浓聚情况(冷区或热区)及坏死区核素异常浓聚的范围。

云克又名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是锝[99TC]与亚甲基二膦酸盐的络合物,静脉滴注后,在人体血液中的停留时间短,主要通过尿液排泄。超过30%的药物“靶向”性地聚集在骨关节和骨的生成区部位,用药量较少,安全性较好,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时会出现一过性皮疹,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该药小剂量应用对患者肝肾功能一般无不良影响,治疗时可放心使用。锝[99TC]是一种微量元素,它的代谢途径与钙(Ca)很相似,与骨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异常凝聚在病变区域,使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达到正常部位的20~25倍,起到促进骨生成的作用[12-14]。亚甲基二膦酸盐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并通过与金属离子螯合而降低某些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消炎镇痛作

用[15]。有学者运用云克培养骨细胞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云克有明显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增殖,从而达到修复骨侵蚀、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12,15]。

云克对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坏死有靶向性治疗作用,能明显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增殖,从而具有修复骨侵蚀,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对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明确的治疗效果,是早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5 参考文献

[1]朱蜀云,杨康,赵岳,等.补骨片加中药浴推拿治疗Ⅰ、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9):2053-2055.

[2]赵启,王晓琼,申宪军,等.综合疗法治疗中青年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3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8):3614-3615.

[3]张鹤山,李子荣.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

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1,27(2):146-148.

[4]毛宾尧,庞清江,吕厚山.人工髋关节外科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4-155.

[5]陈伟,谷长跃,于庆巍,等.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髋臼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9):823-829.

[6]沈祥,韦标方.保髋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6):68-73.

[7]Seamon J,Keller T,Saleh J,et al.The pathogenesis of 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J].Arthritis,2012(2012):601763.

[8]王帅,张宏军.股骨头坏死愈胶囊联合打压植骨术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0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6):27-29.

[9]Cheng EY,Thongtrangan I,Laorr A,et al.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J].J Bone Joint Surg Am,2004,86-A(12):2594-2599.

[10]马立峰,郭艾.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7):8-10.

[11]候昭才,韦树长,李炳灿.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5):699-701.

[12]高克加,戚文骥,毛诚忠,等.云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23(2):86-89.

[13]郭会利,王军辉,郭树农,等.云克联合筋骨痛消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3,25(6):24-28.

[14]刘玉珂,张敏,郭会利,等.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价肌肉骨骼系统的药物疗效:图像融合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中的应用(八)[J].中医正骨,2011,23(4):24-29.

[15]李茂良,李明起,张毅,等.云克系列药品的特点和治疗原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10(7):48-51.

收稿日期:2015-08-22;修回日期:2015-10-26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3

关键词:早期釉质龋,再矿化,pH值,生物膜

牙釉质作为龋病最先侵入的组织, 而受到人们的特殊关注。氟化牙釉质用于治疗早期釉质龋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我们对氟防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釉质龋是在以细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在的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 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 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 可逐渐造成牙冠缺损、成为残根、终至牙缺损。破坏了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是降低早期釉质龋发病率的有效措施[1]。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采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的72例患者共82颗牙。其中男性30例, 女性42例。年龄从8~68岁。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36例41颗牙为药物组;另一组36例41颗牙为在矿化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药物疗法先清洁患处, 用75%酒精棉球反复涂擦彻底清除菌斑、隔湿、吹干, 用小棉球蘸75%氟化钠甘油糊剂 (主要成分是氟化钠和甘油) 反复涂抹患处1~2min。每周进行一次, 一个疗程擦拭4次。再矿化治疗:含漱时需使用人工自行配制的矿化液。矿化液是按不同比例的钙、磷、氟配置而成。钙磷之比为1.63, 氟为1mg/L溶液pH值为7.0。每日3次含漱, 每次5~10min。

2 结果

药物组和再矿化组在临床上无显著差异, 但是再矿化总有效率相对于药物治疗组要略高,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早期龋属于牙面上出现的病变。此病变往往发生于复杂生态环境, 此生态环境主要有牙齿、牙面生态膜 (牙菌斑) 以及唾液。通常生理状态中唾液内富含的富脯蛋白及富酪蛋白与钙及磷酸盐都有着极高的亲和力。它们能够促使唾液所含有的钙和磷酸盐达到饱和或是过饱和的形态。此种形态对于釉质保持脱矿和再矿化过程起到的主要平衡作用。但是, 若牙面生长出现生态膜的时候, 此种关系通常会出现较大变化。首先牙面生态膜当中pH值变比相比较唾液要低。尤其是发酵性食物 (例如糖) 被摄取以后会导致牙面生态膜pH值下降到5.0以下, 此时通常会致使釉质发生脱矿, 形成龋损。其次, 因为存在生态膜的原因, 当牙面物质扩散条件出现改变的时候会导致细菌发酵形成的酸和牙面的接触时间相对延长, 更容易导致牙面的脱矿 (再矿化) 过程偏移于脱矿方面, 致使龋病形成。再次, 如牙面生态膜当中钙和磷酸基因所形成的浓度呈现饱和或过饱和, 会导致生物膜内pH值逐渐上升。此时如不再产生酸性, 则会导致矿物质发生沉淀。在pH值达到或是接近7.0的时候, 牙面生态膜中Ca/P比值呈现1.0时, 生态膜中脱矿及再矿化过程则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 釉质软化则易再次变硬[2]。

由于早期釉质龋部位呈疏松多孔状态。局部摄取氟量较健康釉质多。我们在牙局部应用氟化物后, 氟直接进入釉质中与羟磷灰石作用, 形成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 增强了釉质的抗酸性, 从而使釉质病变停止。如今Carisolv技术治疗龋病,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龋病的治疗在以往观念中往往使用手术, 随着技术发展应多偏于非手术和预防性, 让其尽快的转移并发展[3]。

参考文献

[1]杜文, 高姗姗, 黄盛斌, 等.早期釉质龋的表层再矿化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3) :325-328.

[2]金早蓉.早期釉质龋表层形成的化学机理[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0, 27 (1) :8-10.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4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自体腓骨移植;早中期;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6.00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指骨组织失去血液供应后骨细胞和骨髓成分死亡,以及随后的修复过程导致的股骨头结构改变而引起股骨头塌陷和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1],多见于中青年,如不积极有效的治疗,80%的患者1~4年内将发生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损毁等不可逆转的情况,最后不得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重要的是早期诊断,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和延缓股骨头进一步塌陷。笔者观察采用病灶清除并自体腓骨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37髋,男18例22髋,女12例15髋;年龄18~55岁,平均(34.5±6.7)岁。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3]:①早期有腹股沟区域疼痛、髋关节和/或膝关节疼痛,活动时明显,休息后好转。②髋关节活动受限,早期主要为旋转受限,后涉及到屈曲、外展和内收。③植入前所有患者均行X线、MRI检查。④按照股骨头坏死斯腾伯格(Steinberg)分期标准:I期14例,II期16例。致病原因:长期饮酒10例,长期大量使用激素12例,特发性骨坏死8例。

2方法

2.1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臀部垫高15~

20°,患肢外展10~15°,内旋15~20°,消除股骨颈前倾角对位置的影响。在硬膜外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经股骨外侧大转子下方3~5 cm处切开皮肤1.5~2.0 cm,逐层切开,直达骨膜;用直径2.5 mm克氏针在C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并达到股骨头坏死中心区域,针尖距离股骨头软骨面约5 mm;正侧位透视位置正确后,沿导针依次扩髓,最后一次扩髓钻头直径大小与腓骨棒直径大小一致;清除钻孔减压区域坏死骨组织、肉芽组织,用测深器测隧道长度,制备腓骨棒。腓骨的切取采用外侧切口,根据需要长度取出腓骨段后在腓骨上用直径为3.5 mm克氏针钻4个孔,孔间距1.0~

2.0 cm,植入腓骨棒,可在大小转子间取松质骨植入股骨头内。术中应注意,不要穿透关节面,植入过程中不要用力锤打,以松紧适宜为度。冲洗缝合切口,术毕。

2.2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术后参照Harris评分表评价髋关节功能[4]:疼痛(44分)、功能

(47分)、下肢畸形(4分)、活动范围(5分)。优,90~100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 70分。

2.3影像学评定标准观察X线片骨质变化及股骨头塌陷情况,根据MRI测量所得手术前后股骨头坏死体积对比来进行疗效评定。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手术前后的Harris 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5 d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与术前比较,消失18例,明显改善8例,不变3例,加重1例;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术后12个月MRI显示股骨头坏死区域未加重,X线片显示股骨头植骨区稳定,未塌陷。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24髋,良9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89.19%。30例患者均未在随访期内因手术失败或术后并发症而进行全髋关节置

换术。

表1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期别髋数时间Harris评分

Ⅰ期15手术前56.2±2.1

手术后87.5±2.31)

Ⅱ期22手术前45.6±2.4

手术后82.3±3.81)

注与手术前比较,1)P < 0.05

4讨论

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很多,但临床疗效不一,各有所长。公认的措施是,在股骨头塌陷之前进行有效的保头治疗。早期的手术干预治疗是防止股骨头塌陷和延缓坏死进展的基本方法和前提,而如何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塌陷,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关键[5-6]。王义生等[7]

采用钛网加带股方肌蒂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刘军科等[8]采用关节镜下清理+髓芯减压病灶死骨刮除植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刘又文等[9]采用打压植骨带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董正等[10]采用钽棒植入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均取得了较满意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显著降低股骨头内压力,减轻临床疼痛症状;②植入的腓骨可以为股骨头提供重要的结构支持和支架作用,从而易于软骨下骨修复与重塑[11];③自体腓骨坚硬而且吸收时间长,可以防止骨小梁的微骨折而防止股骨头塌陷[3];④自体骨免疫原性低,无排斥反应。但该手术也存在着创伤较大,手术操作难度高,术后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手术医师术前应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术中严格手术操作,术后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以达到临床预期

效果。

5参考文献

[1]魏立友,张宏伟,孟和,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住院患者性别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3):195-197.

[2]李子荣.中日友好医院成立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3:封底.

[3]尧浩,扈文海,李会杰,等.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132髋2.5年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8):3311-3317.

[4]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4-765.

[5]王红梅,杨晓风,张轶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6):528-530.

[6]郭万首,李子荣.股骨头坏死的保存自身关节的治

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2,30(1):19-24.

[7]王义生,曹亚伟,李军伟,等.钛网加带股方肌蒂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20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2):261-263.

[8]刘军科,聂光瑞,刘晓旭,等.关节镜下清理+髓芯减压病灶死骨刮除植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

死[J].中国医药指南,2012,6(10):181-182.

[9]刘又文,王会超,张晓东,等.打压植骨带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104-106.

[10]董正,高书图,刘又文,等.钽棒植入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4):44-46.

[11]陈献韬,刘又文,张晓东,等.金属骨小梁重建系统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J].中医正骨,2012,24(2):35-39.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5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性腰大池脑脊液引流,脑脊液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重度颅脑损伤的重要部分,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作者将本院收治的76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6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男41例, 女35例, 年龄28~78岁, 平均年龄 (55.36±4.21)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3例、高处坠落21例、摔伤1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颅部CT检查确诊, 同时接受GCS评分进行评估:3~8分31例, 9~12例27例, 13~15分18例, 将患者分为临床资料无差异性的两组 (观察组与参考组) , 各为44例,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吸氧, 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脱水降颅内压, 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及采用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等常规治疗。参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 局麻后穿刺, 进行穿刺置管术并充分引流。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性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 先将脑脊液释放, 并放出血性脑脊液20~30ml, 反复进行数次, 脑脊液基本或完全清亮后停止。

1.3 观察指标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 (GCS) 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价: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3分:重度残疾, 生活自理能力消失, 需他人照顾;4分:生活可自理, 然而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均消失;5分:恢复良好, 正常工作及学习可良好完成。治疗总有效为5分、4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5%, 明显大于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71.1%,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观察组3例患者并发脑积水、2例患者并发脑梗死, 并发症发生率为13.2%, 参考组6例患者并发症脑积水、4例患者并发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 并发症发生率为31.6%,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脊髓表面及脑底部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及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 而颅内肿瘤、各类感染、脑动脉粥样硬化等亦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临床根据发病原因将其分为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颅脑损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大量出血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 从而导致脑动脉痉挛的发生, 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出现, 同时患者可伴随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加重等现象, 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 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及烦躁等情绪, 部分患者可出现光反射消失、昏迷及死亡等[3]。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等不断增加,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断增加, 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作用。

在患者发病后, 尽早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脱水降颅压等基础性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降低损伤的进展。在治疗时, 脑血管痉挛尽早治疗对于疾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治疗中主要采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 患者脑水肿能够明显减轻, 颅内压较低, 术后患者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同时意识障碍可缓慢消失。然而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影响患者的康复, 同时脑脊液置换操作频繁, 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 耐受性较差, 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治疗中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采用持续置管方式进行治疗, 脑脊液引流量较大且稳定, 与脑脊液再生原则基本一致。同时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能够减少血型脑脊液受到的刺激, 有效预防了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脑脊液排出时, 红细胞随之排除, 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降低, 蛛网膜颗粒不会被堵塞, 减少了粘连的发生, 安全性明显提高。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P<0.05) , 由此可知, 尽早给予患者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 缓解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毅.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天津医药, 2011, 39 (4) :315.

[2]尤再春.脑脊液置换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重庆医学, 2010, 39 (15) :2012.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 其中男50例, 女40例, 年龄19~75岁, 平均年龄 (46.35±7.0) 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6例, 高处坠落伤35例, 击打伤7例, 其他2例, Kakaireka-Hijdra出血量计算:轻度出血26例, 中度出血51例, 重度出血13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受伤原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存在明确脑创伤, 颅部CT及腰部穿刺检查确诊;排除颅底骨折、中线移位、脑疝征象患者;知情且愿意参与本次研究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护理及治疗, 给予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昏迷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再出血率进行观察, 同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等对预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住院期间出现1例脑梗死、1例脑积水, 发生率为4.4%, 参考组住院期间出现5例脑梗死、3例脑积水, 发生率为17.8%,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未出现再出血患者, 参考组出现6例再出血患者, 发生率为1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显示良好30例, 中残11例, 重残3例, 植物生存1例, 未出现死亡患者;参考组治疗后GOS评分显示良好19例, 中残9例, 重残11例, 植物生存5例, 死亡1例,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症严重, 进展快, 同时疾病变化较快, 预后较差, 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对于预后的改善, 同时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给予相应的治疗, 有效减少脑血管意外及再次脑出血的发生。

3.1 昏迷护理

中度及重度出血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因此在护理中,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瞳孔、神志、汗出、血压等情况进行观察, 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患者取头高脚低位,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搬动, 床边加床栏, 避免坠床现象的发生;对于出现躁动患者, 观察躁动原因、程度及变化, 对引起躁动的原因进行解除[2];保持患者呼吸道内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污等, 在患者昏迷期间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避免误吸的发生;定期拍背翻身, 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3.2 常规护理

患者清醒后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 病房内保持安静;保持患者大小便通畅, 便秘患者可采用开塞露肛塞;加强对患者皮肤、会阴部位及口腔护理, 避免褥疮、口腔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眼部闭合不全患者, 可敷眼膏保护, 同时用视纱布覆盖;可对患者合谷、人中、百会穴、太冲等穴位针刺, 从而开窍。加强对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及时处理出现的引流管扭曲及堵塞, 对引流管的质、色、量等进行观察, 避免管道脱落。

3.3 心理护理

患者发病后对出现恐惧、焦躁等, 伴随严重孤独感, 因此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要与患者多沟通交流, 充分关爱患者, 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及乐观心态。

3.4 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管观察其大便、呕吐物等性状, 叮嘱患者及时就医, 并使用制酸剂、止血药及质子泵抑制剂等, 患者一旦出现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脉微细弱、血压骤降等现象, 立即告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同时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给氧等, 必要时可给予患者输血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避免患者直接吹风, 对患者呼吸功能进行观察, 定期拍背促进排痰, 对于痰液咳出难度较大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对于潜在半身不遂患者, 注意患肢的保暖, 同时给予推拿、针灸、理疗等多种手段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对于潜在癫痫发作患者, 避免舌后坠的发生, 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抗癫痫治疗等。

总之, 优质护理干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助于减少再出血等事件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9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每组45例, 观察组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参考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治疗21 d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再出血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积极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4.4%、再出血率为0, 均明显低于参考组17.8%、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GOS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 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优质护理干预,临床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8:98.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至2000年2年271例创伤性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年龄16~50岁, 男性188例, 女性83例, 男性主要是各种创伤引起, 女性11创伤性, 大月份引产宫颈裂伤病员36例, 胎盘滞留26例, 人流术21例。分观察组限制性体液法169例, 对照组足量快速液体法102例。

1.2 方法

30~40min, 足量快速液体102例, 内先晶体液, 后胶体500~1000mL, 其中血压达不到90/60 mmHg加用多巴胺80~100mg60例, 限制性体液法189例, 在未完全止血前应用250~500mL液体维持低于正常血压 (90/60~80/50mmHg) 。

1.3

如果是开放性用伤口出血速度估计, 闭合性评价休克程度估计失学, 死亡的百分率比较用t检验, 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存在。

2 结果

15~30min内, 足量快速液体法102例, 限制性体液法169例分别有22例、24例因出血过多, 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21.5%, 死亡率13.9%, 2组百分比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存在。观察结果:足量快速液体法在开放性头面部骨折, 酒后出血, 高血压外伤出血, 妇产科急症出血时, 出血明显增加, 遇肝脾肾及内脏破裂出血, 休克也加重。限制性体液法组169例, 在延长低血压状态下, 现场出血不多, 院内手术彻底止血后, 恢复良好, 见表1。

3 讨论

院前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除给基础生命支持外, 重点是止血或减少出血, 提高机体对缺氧耐受, 阻止休克严重并发症发生, 为院后彻底止血和纠正休克赢得时间。对创伤性非控制性失血休克, 用快速液体疗法, 单纯追求血压在正常范围, 以保证重要器官供血供氧, 大量快速液体进入, 会造成低体温、血液稀释、凝血物质稀释、血栓脱落、出血加速。同时液体中加入血管收缩药物, 如多巴胺, 虽然可以选择性收缩血管, 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但是加快心率、增加外周阻力、提高心脏的后负荷, 血液流速加快, 在创伤急救中协同增加出血。限制性体液法抢救技术, 维持低于正常血压 (90/60~80/50mmHg) 。而刚好达到毛细血管开闭压, 基本维持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 克服快速体液法的不足, 减少出血。缺点长时间纠正不了休克, 造成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 造成代谢性酸中毒。我们以血的教训证明, 掌握好时机应用限制性液体法, 可以减少出血、减少死亡率。

晶体、胶体和高渗液体疗法, 其重要性被临床医生普遍认识, 是普遍使用的抢救技术, 早期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全固酮系统的兴奋, 小血管紧张性增强, 储存血液释放, 肾脏对钠水重吸收增加。使这一疗法没有绝对优劣。而休克中期使用胶体液、以增加血液的胶体渗透压。对时间超过48h的休克病人甚至用甘露醇介入, 主要是克服晶体液或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引起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减少组织间水肿, 提高Na-KATP泵功能, 减轻肺水肿和心衰, 增加血管壁对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维持血压。体现着各个医生对休克基础和进展病理生理理解和应用时机, 对各种休克作用有不争的事实。

休克发生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毛细血管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 储存在垂体中的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出来;同时由于酸中毒, 使Na-KATP泵功能障碍、细胞内水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儿茶酚安的作用降低或失活;而使内源性吗啡作用占优势。内源性吗啡参与了失血性休克的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 其中β-内啡肽活性最强, 内啡肽与吗啡受体结合, 其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严重者昏迷。通过降低脑干神经细胞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而抑制呼吸、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促进垂体释放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抑制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和垂体后叶素的释放、升高血糖, 促使形成胰岛素抵抗状态。选择纳络酮抵抗内非肽优势, 即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纳络酮有改善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提高血儿茶酚胺, 增加平均动脉压并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乳酸的摄取与转化;增加血管对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敏感。配合限制性液体法, 有克服限制液体法缺点。缩短休克抢救恢复时间、减少休克并发症。纳络酮能克服内非肽优势, 院前急救中根据休克程度用量在0.4~8mg。

失血性休克后由于肠源性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等, 引起了炎症介质大量的合成、释放, 导致炎症瀑布效应的发生, 自由氧基的增多, 细胞内超钙, 最终导致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 进而发展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SIRS) 、急性肺损伤 (ALI)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ARDS)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症 (MODS) 。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凋亡程序的启动使伤者的生命处于危重之中。有条件下的抗感染、各种目标的胃肠道预防措施。

创伤休克是组织器官在缺血缺氧中多层面、多点位上引发的病理生理结果, 是许多危重病发生早期反应, 创伤休克抢救中要有止血和努力减少失血的思想, 又要在抢救中做到多层面、多点位干预休克发展。随着休克的病理生理研究在不断的发展, 抢救技术也会随病理生理学和寻证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抢救的手段和技术, 而对休克病理生理的理解和应用决定我们选择时机和使用不同的方法。

急救模式已经从单纯转运向现场救治和快速转运方式的转化, 要完成院前创伤急救中加强生命支持, 完善与院内抢救连续、防止器官功能耗竭三大任务, 加强院前创伤休克急救技术研究是基础支撑之一。是重要的创伤复苏技术。病情预见及采取抢救方法得当关乎患者的生存率, 体现着整体院前创伤急救水平。是院前急救值得细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可森.纳洛酮对重症不可逆失血性休克微循环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5 (2) :77~81.

[2]黄伟.纳洛酮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J].中华外科杂志, 1995, 33 (6) :355~358.

[3]瞿峰.纳洛酮抢救失血性休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 2002, 22 (10) :40~41.

[4]林晓敏.高张掖与纳洛酮在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新医学, 2003, 4 (17) :1583~1584.

[5]罗艳琼.纳洛酮早期应用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附28例报道[J].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 (8) :1148~1149.

[6]周莉娟.创伤与失血性休克232例早期救治[J].四川医学, 2007, 28 (6) :618~620.

[7]吴恒义, 杨春华.创伤性休克患者补液速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2) :9192.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儿童龋齿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确诊为龋齿, 病变部位于颊沟或者颌面, 患儿的龋齿腐蚀没有累积患儿的牙髓部位。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案均得到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 所有患儿均能配合相应的治疗并耐受治疗过程中的创伤疼痛。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龋齿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改良治疗组, 各55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7例, 患儿年龄2~10岁, 平均年龄5.5岁;改良治疗组中男27例, 女28例, 患儿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5.4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率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的龋齿采取常规的填充技术治疗, 通过高速手机将患牙的牙内层以及外层的龋坏组织去掉, 然后制备相应的固位洞型, 同时采用干棉球隔湿并常规消毒后采用光凝单组份复合体对患牙的窝洞进行充填治疗[2], 对于较为敏感的患儿则可结合局部麻醉进行手术治疗。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则采用改良非创伤性的充填技术进行治疗, 首先采用手提挖匙进行龋洞窝沟的处理, 并且将腐蚀物质完全清理干净后在患牙部位涂抹清洁液, 并采用清水冲洗后结合棉球将水分控干, 另外结合配比的玻璃离子进行粘固, 同时将其送入龋洞后压实, 最后结合器械将其多余的填充物清理干净, 并且对其进行咬合调整完成治疗[3]。对比两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充填成功的判定标准为在治疗后视觉上显示满意, 牙齿表面光滑, 并且无继发的龋齿病变, 并且无脱落等症状;充填失败则为其充填物脱落或者破裂、折断, 患儿继发牙髓病症或者龋病[4]。其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8.2% (54/55) , 对照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6.4% (53/55) ,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改良治疗组患儿在充填技术治疗后1年的成功率89.1% (49/55) 明显高于对照组74.5% (41/5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的术中疼痛比率18.2% (10/55) 明显低于对照组49.1% (27/5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龋病较为容易发生在牙菌斑的下方, 有研究显示与人们的饮食、摄食喜好密切相关。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 饮食中的酸性饮料、食物及糖类物质比率均不断增加, 因此龋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超过80%的学龄儿童受到龋齿病症的影响, 成年人群中也有很多龋病患者[5]。龋齿的临床治疗中需要制备窝洞的公式结合车针及低速旋转器对其进行钻磨, 同时对牙齿和牙髓硬组织进行治疗会导致其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刺激,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病症, 这对儿童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6]。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口腔医学中的各项临床治疗则越来越多的应用无创伤修复理念, 在龋齿的治疗中也得到有效的应用。在龋齿的治疗中目的在于减少疼痛, 尽可能减少牙髓刺激, 其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龋齿患者的欢迎[7]。

该研究中, 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8.2%, 对照组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6.4%, 改良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改良治疗组患儿在充填技术治疗后1年的成功率89.1%明显高于对照组7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改良治疗组龋齿患儿的术中疼痛比率18.2% (10/55) 明显低于对照组49.1% (27/5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在龋齿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同时降低患儿术中的疼痛比率, 提升其术后随访填充成功率, 值得在牙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永华.探讨微创修复乳磨牙龋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4) :107-108.

[2]陈丰.小儿龋齿应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的治疗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 2014, 1 (19) :77-78.

[3]林宝宝, 叶伟彪.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5) :557.

[4]张磊, 袁杰, 张晓丹, 等.ART充填治疗儿童恒磨牙龋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2) :175-176.

[5]倪睿.杭州市区免费实施中小学生适宜口腔卫生保健技术防龋的效果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1, 25 (3) :185-188.

[6]张磊, 袁杰, 李蕾, 等.ART治疗老年人根面龋的初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1, 21 (8) :483+468.

非创伤性脑出血 篇9

关键词: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小儿龋齿,治疗效果

小儿龋齿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牙齿疾病, 指的是患儿的牙体受细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引起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情况[1], 其不仅会导致牙痛, 影响患儿的正常进食, 使胃部负担加重, 还可能对牙颌系统的发育造成影响, 导致后天畸形的情况。有调查数据显示, 60%~90%的学龄儿童都有龋齿发生[2], 发病率高, 且危害范围较广。对龋齿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填充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就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龋齿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龋齿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253颗患牙, 患儿的龋洞数量均在2个及以上, 且龋洞的直径超过1 mm, 但腐蚀尚未累及牙髓部分。将其按照充填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每组均为60例。

对照组患儿中, 男33例 (66颗患牙) , 女27例 (60颗患牙) , 患儿的年龄在2~10岁, 平均年龄为 (6.1±1.7) 岁。按照其患牙的腐蚀程度分, 浅龋、中龋、深龋分别有31、79、16颗, 邻颌面洞、颌面洞患牙分别为54、72颗。观察组患儿中, 男32例 (65颗患牙) , 女28例 (62颗患牙) , 患儿的年龄在2~10岁, 平均年龄为 (5.9±1.6) 岁。其患牙的腐蚀程度分布:浅龋、中龋、深龋各30、81、16颗, 邻颌面洞、颌面洞患牙分别为55、72颗。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患牙数量、患牙腐蚀程度、龋坏位置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充填术治疗, 通过高速手机对患儿患牙内外层的龋坏牙本质进行充分的清理, 使得龋洞变成有一定抗力型及固位型的窝洞, 经常规消毒后, 对窝洞实施充填处理, 充填使用光凝单组份复合体进行, 敏感性极强的患儿可先行局部麻醉。观察组患儿则采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 先按照龋洞的大小, 选择合适的手提挖匙对患儿的龋洞、窝沟进行充分的清理, 彻底去除龋洞中的腐蚀物质, 然后采用清洁液对患牙进行涂布、清洁, 以清水冲洗、干棉球隔湿, 将水分吹干之后, 以1∶1的比例配制玻璃离子粘固剂, 填入龋洞中, 压实之后, 清除多余填充料, 并对咬合进行调整, 治疗完成。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结束后后患儿牙齿的填充效果及视觉效果, 以填充效果好, 无脱落或者有部分脱落, 但患儿未见自觉症状, 且患牙表面光滑, 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为充填成功, 以充填物大部分或完全脱落、折裂, 出现明显的牙髓症状, 或者出现继发性龋病为充填失败[3]。同时, 按照患儿治疗中的配合程度将其分为强制型、畏惧型和配合型三种, 比较两组患儿的配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 %”表示, 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的充填成功率分别为98.3% (59/60) 和96.7% (58/60) ,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中, 强制型、畏惧型和配合型分别占1.7% (1/60) 、5.0% (3/60) 、93.3% (56/60) , 对照组患儿中, 强制型、畏惧型和配合型分别占10.0% (6/60) 、21.7% (13/60) 、68.3% (41/60) , 观察组患儿的配合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研究认为, 小儿龋齿的发生与儿童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特别是各种酸性食物、糖类物质以及零食、饮料的过量摄入, 都是引起龋齿的重要原因。儿童时期, 属于咬合关系建立的重要时期, 龋齿发生后,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仅会影响牙齿健康, 因牙痛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还会对其上下颌牙齿对应关系以及牙的排列情况造成影响。

本文分别比较了常规充填技术和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小儿龋齿的效果, 结果可见虽然两组的充填成功率并无显著差异, 但观察组患儿的配合程度明显更高。作为一种新的龋齿治疗技术, 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主要是通过手用牙科器械将发生龋坏的牙体组织进行有效去除, 并使用高强度的玻璃离子材料实施受损牙体的修复工作。已有调查研究证实, 龋坏组织清理过程中, 手用器械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 且对牙体的损伤程度也是最低的, 因而, 能有效提高患儿的配合度, 这与陈丰[4]的研究结果一致, 其对两组患儿治疗时的疼痛发生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的患儿 (16.7%) 也明显低于常规组患儿 (41.7%) , 效果十分显著, 其还对比了治疗后1、2、3年两组患儿的充填成功率, 虽然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但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中玻璃离子材料的应用具有阻止龋病进展的优点, 对于提高治疗患儿的远期治疗效果也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生梅, 许雪静, 张晓, 等.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对青海海东地区85例儿童龋病防治的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 2010, 30 (2) :126-127.

[2]黄莉莉.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在龋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5, 31 (21) :73-74.

[3]严俊.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在儿童龋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健康必读, 2013, 4 (4) :272-273.

上一篇:水电优化调度算法下一篇:数字下变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