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2024-11-24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通用8篇)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1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关节囊外至股骨小转子下方的骨折, 是老年髋关节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有研究显示[1], 非手术治疗可导致患者长期卧床, 极易并发多种并发症,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手术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94例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2组, 每组4 7 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0例;年龄60岁~79岁, 平均年龄 (69.45±2.11) 岁;观察组中男28例, 女19例, 年龄61岁~78岁, 平均年龄 (69.44±2.57) 岁。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 硬膜外麻醉, 在大转子顶部向下做5 cm手术切口, 分离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充分暴露股骨大转子;借助X线牵引复位, 在大转子顶部远端放置加压钢板, 近端位置置入2枚克氏针;确定位置后, 向股骨颈中旋入2个带锁螺丝钉, 旋入第3枚克氏针;经检查骨折复位良好后, 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管, 缝合。

观察组给予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于大转子顶点近端方向行5 cm切口, 将导针插入股骨髓腔位置, 并使用空心钻头将近端髓腔充分扩大, 沿导针方向置入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主钉;将导针拔出, 打入股骨颈内, 并检查打入的长度及位置, 沿导针的实际走向打入、固定螺旋刀片, 安装远端锁钉及尾帽;确定无误后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疼痛症状消失, 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有效:疼痛有所缓解, 骨折部位部分愈合;无效:疼痛症状未改善, 骨折未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74%, 优于对照组的82.98%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 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手术是现阶段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有效手段, 其中,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应用较为广泛[3]。

综上所述,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治疗有效率高, 缩短了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析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 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给予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74%,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98% (P<0.05) 。结论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治疗有效率高,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股骨转子周围骨折,老年,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邵亮, 徐耀增, 耿德春, 等.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2) :166-168.

[2]孟位明, 许红生, 付卫杰, 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 2014, 17 (2) :165-167.

[3]郭斌, 徐春程, 王兴瑶, 等.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2) :192-193.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2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PFN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91-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好发于老年人。该病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临床上手术术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合适术式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寻找治疗效果佳、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案,以本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观察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收取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5)和B组(n=46)。A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在53~75岁,平均年龄(64.3±5.1)岁;骨折位:左侧20例,右侧25例。B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在52~77岁,平均年龄(64.9±5.6)岁;骨折位:左侧21例,右侧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经X线片、CT等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者;②首次确诊者;③精神正常;④依从性高;⑤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手术部位感染者;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③智力、听力、精神等存在异常;④因故退出本次研究者;⑤临床资料丢失者。

1.4 方法 A组给予PFN治疗:采取半开放复位及固定,于患者股骨大粗隆上方行一纵向小切口,进针点为大粗隆顶点,小心置入股骨近端髓内钉主钉,再拧入拉力螺钉和防旋钉、远端锁钉。

B组给予DHS治疗:采取仰卧位,患肢行牵引复位,椎管内麻醉或者全麻。采用C臂机透视,尽可能分离组织,选用合适拉力螺钉,钻孔完成后置入主钉,于主钉尾部连接套管钢板,拧紧加压螺钉,若加压螺钉置入后套筒钢板不稳定,则可加入辅助螺钉以提高稳定性。

1.5 观察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②术后并发症;③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随访8~12个月,优即髋部不存在疼痛感,行走不存在困难,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良即髋部偶尔存在疼痛感,行走时需依赖手杖搀扶,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可即髋部存在中度疼痛感,行走时需依赖他人搀扶,生活无法自理;差即髋部存在严重疼痛,无法下床活动,无法自理生活。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TX-*3]±s)表示,采取t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A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均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明显少于B组17.4%(P<0.05)。见表2。

2.3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1%,B组为8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具有死亡率高、预后效果差等特点。手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方法,以获得较佳的复位、固定效果,为术后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争取时间,以提高预后效果。

DHS是转子周围骨折固定的常规治疗方法,具有滑动和加压的双重功效,它通过有侧方套筒的钢板和滑动螺钉将股骨头颈段、股骨干固定成为一个整体,以获得较佳的固定效果[2]。然而DHS滑动螺钉比较粗,容易破坏骨骼局部血运,而且抗旋转能力缺失,术后容易出现髋内翻等各种并发症,对于伴有小转子骨折移位者,可能会出现螺钉

松动和断裂、钉切割等严重并发症。PFN是基于Gamma固定系统而进一步改良的手术术式,其特点是将侧方固定改成中心固定,缩短力臂,它利用主钉、远近端位锁定的载荷传导,有效降低钉上弯曲运动,有效控制骨折位的旋转、短缩,有效增加固定稳定性,有助于尽早开展早期功能训练。总的来说,与DHS相比较,PFN具有以下优势[3-4]:①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满足微创外科要求;②力矩较短,具有较强的抗弯功能,降低螺钉股骨头切出、内固定物折断等术后并发症;③手术采用螺钉直径比较小,使骨折局部血运破坏的可能性降低;④具有较好的生物学、力学优势,为术后早期活动、负重活动创造最佳时机。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近,但A组PFN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和术后并发症均优于B组DHS(P<0.05)。

综上所述,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PFN手术耗时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泉兵.DHS与PFN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右江医学,2012,40(1):48-50.

[2]唐咸敏.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5):102-103.

[3]覃道义,文跃军,黄亿,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1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234-235.

[4]童安,王建伟,赵毅,等.DHS和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J].河北医学,2013,19(9):1380-1382.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股骨粗隆下骨折病例15例,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64岁~82岁,平均年龄73岁;致伤原因:车祸1例,摔伤1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2.1.1 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于术前1 d到病房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检查患者的皮肤和受伤肢体肿胀瘀青范围,以及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各项化验结果;主动与患者沟通,讲解手术准备的注意点如皮肤清洁的重要性,术前禁饮食等。通过巡回护士和蔼亲切的交谈,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1.2 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患者多为高龄,并伴有慢性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肺部感染、脑梗死等,家属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巡回护士应向家属表示同情并理解家属的心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手术风险。通过详尽的讲解取得患者家属的信赖,使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共同增强对患者的护理。

2.2 营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要环境干净、整洁、室内温度24~26℃,湿度适宜;根据手术需要合理安置辅助仪器,如C臂机、铅衣、电刀、吸引器装置等分别放于易操作的位置;提前将下肢牵引床牢固地安装于手术床上,并将约束带和衬垫准备齐全;手术室内保持安静,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要及时沟通,谈话声音尽量放低,减少各种操作的碰撞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使其安心地接受手术。

2.3 物品准备

2.3.1 基本用物

手术基本器械、单极电刀、负压吸引器、0号薇乔线、4-0、0号慕丝线、22号刀片、10×24号圆针、10×24号角针、高压电钻、C臂机无菌保护套、一次性负压吸引装置、一次性负极板等。

2.3.2 辅助仪器

下肢牵引床、C臂机、暖风机等。

3 手术配合

3.1 巡回护士的配合

3.1.1 建立静脉通路

在患者健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留置深静脉置管,保证液路通畅,以保证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输血等急救措施的实施。

3.1.2 做好麻醉的配合

多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该法可使肌肉松弛并且镇痛效果最佳,而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压下降,与麻醉平面升高,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有关。根据麻醉师术前评估,综合分析,巡回护士对患者全身情况和麻醉耐受力作出判断;并根据受伤情况合理牵引患肢,协助维持体位,防止发生坠床,使其能够接受麻醉,以达到最佳麻醉效果及麻醉固定平面。巡回护士术前快速静脉给予500~800 m L液体;调整体位,阻止麻醉平面过度升高;抬高双下肢增加回心血量;若出现恶心呕吐,立即给予止吐药。

3.1.3 手术体位

认真检查牵引床架及配件,与手术医师共同完成牵引床的安装,检查螺丝是否齐全好用,确认无误方可搬动患者,将患者平稳移至手术床,用清洁棉垫保护会阴,防止会阴部压疮,双侧足穿厚棉袜,健侧下肢屈曲外展位,患侧下肢内收内旋位。将双足固定于牵引床鞋套内,健侧手臂外展,患侧手臂内屈固定于头架腕带上,妥善固定尿管,连接负极板,及时为患者遮盖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3.1.4 使用C臂机进行骨折闭合复位

根据医师要求将显示器放于术者便于观察的位置,熟练操作使球管和接收器对准拍摄部位,操作中注意观察避免碰撞手术床及患者肢体,同时准确记忆拍摄部位及角度,配合手术进展听从医师指令准确摄片,以缩短摄片时间。

3.2 器械护士的配合

3.2.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备齐无菌器械、无菌敷料、高压电钻、无菌划线笔等术中用物,遵循无菌原则,按顺序打开用物,常规消毒,铺单,清点手术器械、纱布、缝针,正确连接电刀及负压吸引器,手术野粘无菌手术贴膜,C臂机套无菌保护套。

3.2.2根据手术进展正确传递手术器械。手术入路是由大转子顶点向近心端水平切开5 cm~6 cm,用直径9 mm的软扩扩大髓腔至主钉深度,更换直径16 mm的软扩扩大髓腔至80 mm,使用软扩进入和拔出时只允许顺时针旋转,切忌逆时针旋转。置入主钉,主钉连接于手柄上用滑锤敲击打入器到达主钉深度,连接近端螺旋刀片钉先逆时针旋转,将近端刀片钉置入股骨颈合适深度后,再用顺时针旋转加压固定,置入远端锁定钉,最后安装尾帽,完成手术。手术过程应在C臂机监视下实施,避免操作失误,造成伤害。

3.2.3手术过程应注意随时回收器械,避免掉落,使用较长的器械时注意周围无菌范围,避免污染,术后认真清点纱布、缝针、器械,认真检查器械的完整性,及时发现问题。与巡回护士共同确认植入物的型号,准确记录。

4 体会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髋部骨折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股骨近端的特殊解剖结构,具有135°颈干角、10°~15°前倾角,力线与股骨轴线不重合,从而在股骨粗隆下区形成了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此区域机械应力相对集中,内侧皮质压力很高,而外侧皮质张力很高,骨折近端由于附着于大粗隆的臀中肌及臀小肌而外展,小粗隆由于髂腰肌而屈曲加外旋,骨折远端则由于内收肌群而出现内收与短缩,在这些粗隆周围肌群的应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髋内翻畸形和患肢短缩,致使外展肌群功能性无力[1]。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是由髓内主钉以及近端螺旋刀片和2个远端螺钉组成,螺旋刀片具有良好的抗旋转及成角稳定性,末端宽大的刀面尽可能多地压缩周围骨质,尤其是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抓持力;内外向6°解剖型夹角设计,更有利于插入股骨近端髓腔,避免再骨折,具备损伤小、出血少、内固定坚强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练等优点。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改变,各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减退,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差,为使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手术室护士应掌握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变化,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及时处理;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避免加重心肺肾功能;糖尿病患者术中监测血糖,若需使用胰岛素,应按体重计算剂量,准确给药;痰液黏稠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并及时清理干净;同时还需关注患者体温,术中注意保暖,调节室温,静脉输入的液体和血液制品需加温,温盐水冲洗伤口,身上使用保温毯等措施[2];预防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预防压疮;护士要熟悉人体生理解剖知识和力学知识,注意功能位和标准体位的应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等;手术全程需密切关注手术进展,正确理解术者摄片要求,正确定位,熟练操作C臂机以缩短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手术配合,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应用,精通手术的准备和配合操作技能,高质量地完成手术任务;具有慎独精神,自觉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认真对待每台手术,使医师信赖,让患者满意,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把好关。

参考文献

[1]姜海涛,李旭,徐贤,等.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12,4(14):326-328.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4

关键词:股骨近端髓内钉,可膨胀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髋部骨折常见类型,多发生于老年人[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同时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加重和并发了许多内科疾病,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于病死率增高[3,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情况进行探讨和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4月骨外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3.5±10.2)岁,受伤原因:走路摔伤12例,高空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54例。通过X线和CT检查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参照Evan临床标准进行分型:其中Ⅰ型12例:顺转子间骨折,没有骨折移位;Ⅱ型16例:骨折线位于小转子以上,骨皮质有压陷,骨折发生移位或者有内翻变形;ⅢA型22例:主要是小转子的骨折,转子间的骨折发生移位,有内翻畸形;ⅢB型16例:主要是转子间的骨折并且合并大转子的骨折;Ⅳ型4例:常会合并大转子和小转子骨折,骨折块有游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项调查,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30例与可膨胀髓内钉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受伤原因分布、临床分型构成等资料经过分析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患者平卧位,保持患侧髋关节轻度的内收、内旋,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复位,在达到解剖复位或者接近解剖复位情况下,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对臀中肌进行钝性分离,露出大转子顶点,用开口器将大转子的顶点打开,插入导针,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确认,通过扩髓器对股骨近端髓腔进行扩大,将扩髓器和克氏针拔出,插入股骨近端髓内钉,通过连接瞄准器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安放情况,在远端和近端用锁定螺钉和拉力螺钉进行固定。可膨胀髓内钉组: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患者轻度内收中立或者内旋位,在大粗隆顶端进针,通过钝性分离从臀中肌直到大转子顶部,用开导器开孔,根据患者髓腔大小进行扩髓,向内插入直径大小10mm的髓内钉,将患侧肢体外展到恢复正常的颈干角,根据导向器向着股骨颈的方向打入2枚导向针,通过C型X线机观察期位置是否准确,然后做两个1cm左右的小切口,向内打入直径约为5mm的抗旋转螺钉和直径8mm的拉力螺钉,加压泵通过生理盐水经过单向阀门向着髓内钉和拉力螺钉体内加压,拉力螺钉的加压在9000~12000kPa,髓内钉根据髓腔大小进行加压在5000~7000kPa,使折叠的膨胀钉充分的膨胀,骨髓腔壁紧密的接触,固定完成后,将加压泵和导向器拆除,安置好尾钉。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情况。

1.3.2 观察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分级情况完全缓解:

患者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不影响生活和睡眠;部分缓解:患者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日常生活和睡眠基本不受影响;轻度缓解:患者治疗后疼痛稍微有所减轻,但对日常生活和睡眠有一定的影响;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或加重。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情况(如表1)。

2.2 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分级情况

(如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原因是骨质疏松,因老年患者的骨质量和骨强度明显降低,从而使固定器和骨之间的锚合力降低,进而内固定往往不牢固导致手术失败[5,6]。另外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生理解剖结构较为特殊,生物力学要求其内固定必须可以有效地形成内翻支撑,同时还要防止近端骨折块发生旋转[7,8]。股骨近端髓内钉主要是根据近端髓腔设计,远端则根据特殊的凹槽设计,可以对股骨干部所受的应力进行分散,从而有效的防止因应力过于集中导致的断钉。可膨胀髓内钉的主钉是合金柱状薄管和4根径向辐条构成,在加压膨胀前呈现压缩折叠状态,髓内钉进入髓腔后,通过压力泵对其加压,主钉沿着髓腔的形状不断膨胀,使径向辐条和髓腔内壁可以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髓腔内的自锁效应,应力均匀的分布在整个骨干[9,10]。另外主钉的直径是10mm左右,可以最大膨胀160%,不需要像近端髓内钉那样进行扩髓,减少了对髓内血液供应的破坏,使髓内钉和髓腔壁做到最大面积的固定,并且其展开的截面是矩形状,增加了其抗旋转的特性。有研究表明,可膨胀髓内钉用于股骨颈内固定的股骨头栓钉插入时只有8mm,但是在膨胀后可以达到12mm,大大的增加了髓内钉和骨的接触面积,栓钉可以再滑槽限定范围内相对主钉进行滑动,可以对股骨粗隆间滑动加压和弹性固定,且径向辐条可以有效的抵抗股骨头内的扭转力。本研究通过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提示可膨胀髓内钉减少了对髓腔的扩充和创伤,提高了临床恢复的效率。同时可膨胀髓内钉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分级也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综上所述,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参考文献

[1]卢巧华,龙超,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1):103

[2]吴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2):162~163

[3]牛连生,石文生,孙彤,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5):462~464

[4]王勇,肖柏松,赵小平.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2130~2131

[5]张磊,曹云,易诚青,等,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可膨胀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2374~2375

[6]刘强,谢洪峰,周迅,等.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7):573

[7]谷效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5):751~752

[8]王伟,郝花,王剑锋,等,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9):7319~7322

[9]王纪亮,杨晓红,赵雨千,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2):166~168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5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内固定术,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 保守治疗时间长,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因此积极的手术治疗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 成为首选方法[1]。我院骨科从2012年2月—2013年2月, 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 治疗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26例患者中男11例, 女15例;年龄70岁~92岁;骨折按Evans分型, Ⅰ型6例, Ⅱ型10例, Ⅲ型8例, Ⅳ型2例;其中24例有内科合并症, 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呼吸系统疾病。

1.2 术前准备

常规摄双髋正位片, 双侧股骨近端正侧位X线片, 对比颈干角度数、股骨前弓、测量交锁钉长度;入院后行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术前评估全身情况及精神情况, 请相关科室会诊, 了解内科疾病的控制情况,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90~142 mm Hg,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 餐后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 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肺功能等检查, 血红蛋白 (Hb) 小于10 g/L的患者术前给予适量输血, 纠正贫血。术前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抗凝治疗, 术前1 d停用, 患者手术时间为入院后4 d~8 d, 平均5.6 d。

1.3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患者平卧于牵引床上, 健侧肢体屈髋、屈膝外展位, 患肢中立位, 内旋10°~15°, 透视下复位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切口起自大转子顶点上方3 cm~5 cm处, 并向近端延伸, 长约5 cm, 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软组织, 钝性分离肌肉, 暴露大转子顶点。取正位大转子顶点, 侧位在大转子前1/3为进针点, 钻入1枚导针 (进针方向为正位适当向内偏斜, 侧位稍向前) , C臂机透视证实导针位置良好后, 在软组织保护套筒内应用配套扩髓钻, 沿导针扩髓, 插入大小相适应的PFNA主钉, 安装瞄准器, 保持前倾角约15°。将加压螺旋刀片的导针钻入股骨头颈内, C臂机透视下看到针正位在股骨颈中下1/3, 尖端在股骨头软骨下5 mm, 侧位在股骨颈中间后, 沿导针置入合适的螺旋刀片并锁定, 再用瞄准器锁定远端螺钉, 透视见PFNA位置良好, 骨折无移位后去除瞄准器, 逐层关闭切口。本组26例患者, 手术时间45 min~90 min, 平均60 min。

1.4 术后处理

常规使用抗生素3 d~5 d, 术后24 h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 皮下注射, 时间14 d~30 d, 密切观察全身情况, 继续控制内科疾病, 术后24 h复查血常规、电解质, 如Hb<10 g/L, 红细胞压积 (Hct) <0.3时应给予患者输血治疗。术后第2天即可在床上坐起, 行肌肉收缩锻炼, 并行主动和被动髋、膝关节伸屈活动, 2周~3周后视患者全身情况和X线片情况逐渐开始非负重行走, 患者出院后服用福善美抗骨质疏松治疗, 定期来院复查。

1.5 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

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2]包括疼痛、功能、关节畸形及关节活动度4个方面内容, 满分为100分, 优:90~100分, 良:80~89分, 可:70~79分, 差:<70分。

2 结果

26例均获随访, 时间8个月~15个月, 骨折均愈合, 无内固定松动, 无螺旋刀片切割, 无感染、髋内翻、骨不连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16例、良8例、可2例, 优良率92.3%。

3 讨论

3.1 正确评估高龄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

创伤及手术本身均会导致患者出血, 其中隐性失血量必须重视。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其他固定方式隐性失血明显增大, 正确评估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程度, 对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和髋部骨折术后疗效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在综合观察患者意识及精神状态的同时, 密切监测患者围术期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动态变化, 防止术后因低血容量、低灌注、低氧合的持续贫血状态, 而继发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致死性并发症, 在是否补充红细胞方面应遵循“宁左勿右”、“少量多次”的原则[4]。

3.2 转子间骨折手术内固定的选择

目前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置入物主要分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系统两大类, 髓外固定系统的代表是动力髋螺钉 (DHS) , 髓内固定系统则是指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对于稳定型骨折, 二者均可选用, 对于不稳定型骨折, 如小转子粉碎、累及转子下等后内侧皮质不连续及逆转子间骨折, 髓外固定易导致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 而髓内钉具有良好的力学优势, 其为中心固定, 缩短了力臂, 增强了对弯曲应力的抵抗。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以内固定手术为主, 首选髓内固定方式, 髓内固定适用于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

3.3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优点

(1) PFNA只需1枚螺旋刀片, 特别PFNA具有6°外偏角, 主钉为空心, 方便闭合穿钉,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创伤小, 固定可靠。 (2) 高稳定型:螺旋刀片宽大的接触面积, 提高了股骨近端骨折块的稳定性,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 刀片在打入时, 将松质骨填压到刀片周围, 提高了螺旋刀片的锚合力, 特别适合骨质疏松患者[6]。 (3) 螺旋刀片的外侧自锁加压设计, 能有效提高抗切出力。

3.4 术中注意事项

(1) 术前在牵引床上让患者上身尽量偏于健侧, 髋部尽量偏于患侧, 同时让患肢尽量内收, 这样可顺利插入主钉。 (2)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 关键是良好的骨折复位与正确的髓内钉置入。如闭合复位不佳时, 可以使用经皮或小切口的方法达到复位目的, 骨钩置于小转子部位牵拉, 或者使用经皮的顶棒或复位钳均可使骨折复位。 (3) PFNA头钉的位置很重要, 正位上在股骨颈的下半部分, 侧位上在股骨颈正中;尖顶距 (TAD) 小于20 mm, 头钉置入后尽量不要更换, 以减少头钉退出或穿出股骨头。

参考文献

[1]王沈栋, 董启榕, 徐又佳, 等.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8) :656-657.

[2]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68-270.

[3]王军, 危杰, 王满宜.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计算方法的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5) :437-440.

[4]黄鑫, 王晓宁, 刘婷茹, 等.术前内科合并症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2) :113-116.

[5]毕郑刚.高龄患者髋部骨折的个性化手术治疗策略探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5) :369-370.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64例, 女22例;年龄48~90岁, 中位年龄67岁;随访1.5~3年, 平均1.8年。按Boyd-Griffin分型:Ⅰ型24例、Ⅱ型18例、Ⅲ型16例、Ⅳ型28例。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后, 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下肢中立位牵引复位, C臂X线机透视, 据透视观察情况调整髋关节轻度内收或轻度外展至闭合复位满意。常规消毒铺巾, 大转子顶端以上做3~5cm的切口, 平行切开筋膜, 按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臂中肌, 显露大转子顶点, 于大转子顶点或稍偏外、股骨干髓腔长轴线上开口, 插入导针, C臂X光机透视确定导针位置良好后扩髓, 选择合适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髓腔, 拔除导针。连接瞄准器、置入PFNA螺旋刀片股骨颈导针, C臂X光机透视导针位置, 正位应位于股骨颈中下1/3, 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心。导针位置良好后置入PFNA螺旋刀片及远端锁钉, 缝合切口, 完成手术。

1.3 术后康复

术后第1天开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髋、膝关节被动无痛范围活动;3d后主动髋、膝关节及逐渐加大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度;1周后拄双拐、伤肢不负重活动;6~8周后部分负重;12周后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弃拐。

1.4 结果

手术时间45~60min, 出血60~80ml, 手术切口3~5cm;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6周, 平均12周, 无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发生;复查X线片显示, 骨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 无髋内翻畸形, 髋关节活动良好。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按Harris评分标准, 优、良78例 (90.7%) , 可8例 (9.3%) 。

2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 占全身骨折的1.4%[1,2]。随着交通运输、工矿生产发展及人口老龄化, 其发病数量逐渐增加, 骨折后非手术治疗常会导致骨不连、骨延迟愈合、骨畸形愈合及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其病死率较高。手术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3]。其手术目的为良好复位以降低畸形愈合或骨不连发生率;早期活动及负重, 减少卧床并发症发生及恢复髋关节功能;固定力学稳定, 降低髋内外翻的发生率。目前,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尚有不少争议。包括髓内钉、动力髋螺钉 (DHS) 、外固定架、人工关节置换等[4]。

PFNA在具体设计上有所创新, 使手术更微创、固定更有效、操作更简单。其优点是: (1) 主钉设计为空心, 只需一小切口, 使导针进入髓腔后, 即可顺利完成后续操作, 置入主钉, 手术微创; (2) PFNA用螺旋刀片锁定技术取代了传统的2枚螺钉固定, 未锁定的螺旋刀片敲入时自旋转进入骨质, 对骨质起填压作用, 当刀片打入锁定后, 刀片不能旋转, 与骨质锚合紧密, 不易松动退出, PFNA依靠螺旋刀片实现抗旋转和稳定支撑, 其抗切出稳定性比传统螺钉系统高, 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强, 固定牢靠。因此, PFNA固定牢靠、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小, 符合微创原则。

有效的复位能使手术安全顺利施行, 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骨折复位时不必追求小转子的完全复位, 但内侧皮质尽量保持完整接触, 对减少髋内翻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螺旋刀片在股骨头、颈中应居中略偏下, 以更接近股骨颈传导载荷的生物力线, 增强股骨头后内侧的支撑力, 预防术后的股骨头切割, 颈干角丢失导致髋内翻, 深度以距股骨头软骨面0.5~1cm为宜;正确的进钉点为大转子顶点前1/3和2/3交界处, 主要以髓腔轴线的延长线与股骨转子的交点为定位进钉点。PFNA的主钉有6°的外倾角, 方便从大转子顶部插入。因此在手术过程中, 手术切口不必过大, 无需暴露股骨粗隆尖端, 可触及即可, 正确的插入点及角度, 对于手术效果非常关键。髓腔近端开口扩大后, 常需扩髓插钉并吸引出髓腔内淤血、脂肪液体, 又可降低脂肪栓塞的发生。

笔者体会到PFNA作为新型的髓内固定系统, 具有闭合复位、手术微创、固定牢固、功能恢复较满意等优点。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 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出血, 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手术并发症,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同时对骨折类型适应证广泛, 是目前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Haiduk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 (5) :643.

[2]Stocks GW.Treatment of 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2, 84 (5) :869.

[3]曾剑文, 朱庆生, 朱锦宇, 等.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18) :1262.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股骨粗隆骨折中, 年龄47~72 (平均68) 岁。男26例, 女12例, 骨折发生在右侧17例, 左侧21例;大多是外伤导致, 伤后来院评价就诊时间为3d, 按照随机分组法将38例患者分为2组, 运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LCP) 治疗者称LCP组 (20例) , 运用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治疗者称PFN组 (18例) 。LCP组20例患者年龄49~72 (平均68) 岁, 男14例, 女6例, 右侧骨折9例, 左侧11例;PFN组18例患者年龄47~70 (平均68) 岁, 男12例, 女6例, 右侧骨折8例, 左侧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程度等,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处理

登记入院后进行相应常规各项检查, 对有内科合并症的患者可请内科相关医师会诊, 然后做必要的处理。部分患者需常规行伤肢牵引,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1.3 方法

1.3.1 LCP组

麻醉方法:20例中腰硬联合麻醉13例, 全麻7例, 股骨近端纵切口, 一般口长6cm。植入钢板, 通过透视复位, 置钢板于股骨外侧正中部位, 一般4枚以上的螺钉固定, 可采用双皮质固定钢板, 视具体情况在中短骨折段使用自攻钉固定游离股段, 在股骨大粗隆部位导向器引导钻孔, 视具体情况使用4枚左右螺钉。螺钉走向可掌握在不同角度。

1.3.2 PFN组

本组18例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12例, 全麻6例, 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手术, 由大粗隆顶点端约14cm处向近侧作6 cm皮肤直切口, 钝性分离, 显露出股骨大粗隆顶, 透视下直接沿股骨中心扩髓, 扩髓后放入相应大小的PFN, 复位良好后拧紧拉力螺钉主钉和锁钉。

1.2.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患侧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骨折复位评分依据《中华骨科杂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方法的研究进行评分。>90分为恢复效果满意, 80~89分为恢复良好, <80分为恢复差。

1.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 采用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骨折复位的评分LCP组20例明显低于PFN组18例的相关数据。LCP组术中出血量为154.02±15.74ml, 手术时间为46.83±7.62min, X线暴露时间为8.96±5.64min, 骨折复位评分为79.43±5.82分;PFN组术中出血量192.64±12.41ml, 手术时间85.15±10.54min, X线暴露时间20.19±4.790min, 骨折复位评分84.55±5.39分。详见表1。

2.2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LCP组为19.62±2.14d, PFN组为20.28±4.16d;患侧完全负重时间LCP组23.23±3.74d, PFN组24.85±3.29d;髋关节Harris评分LCP组85.73±7.92分, PFN组88.16±2.73分。P>0.05, 相关数据差别不明显, 髋关节Harris评分LCP组比PFN组略高。详见表2。

3 讨论

股骨粗隆骨折多发生于高处坠落伤、车祸撞击伤和其他重物的挤压伤或砸伤等, 伤势一般较重, 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恢复时间较长。治疗的关键和其他的骨折一样, 注意预防感染, 术前的检查和潜在的疾病、并发症等都要考虑, 保持骨折部位的正常血运、合理的内固定显得格外重要[4]。

股骨粗隆骨折特点是不稳定, 普通材料固定后容易出现翻转、骨不连或嵌顿等并发症, 造成手术失败或疗效差。因此, 治疗的关键在于坚固固定, 避免旋转或嵌顿, 促进局部循环, 避免形成骨不连。LC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符合股骨粗隆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要求, 可以更好的发挥其贴附性强、固定牢靠、股骨运动机械性能, 且有良好韧性和强度, 可以有效预防断裂情况[5,6]。本组资料显示, 术后2d就可轻度负重, 23.23±3.74d完全负重, 可更好的促进局部循环, 促进骨折端愈合。PFN治疗, 虽然也有同样的优点, 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加大, 显示出许多缺点, 拉力螺丝松动、退钉和防旋转的髋部螺钉刺入关节腔等, 都会引起并发症, 影响愈合、造成后遗症等, 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LCP对股骨粗隆骨折治疗比较满意, 通过表1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LCP组术中出血量为154.02±15.74ml, 手术时间为46.83±7.62min, X线暴露时间为8.96±5.64min, 骨折复位评分为79.43±5.82分, 这都比PFN组明显的低。

LCP手术操作上并不复杂, 有效减少了手术暴露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减少。由于当前的主流PFN治疗越来越突出明显的不足, 并且对股骨头颈部髋螺钉和颈螺钉的位置要求是很高的, 相对来说LCP手术更难做。

综上所述, 在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方面LCP治疗具有PFN组的治疗效果, 做到了完全满足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的要求, 创伤程度比PFA小得多, 操作简单得多, 而固定同样是非常可靠的, 因此, 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林晓毅, 袁华澄, 游戊己.DHS、LPFP、PFN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预防杂志, 2011, 26 (10) :878 ̄880.

[2]高永红.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10) :1088 ̄1089.

[3]王勇, 杨益宇, 于志华, 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伤, 2011, 24 (5) :370 ̄373.

[4]杨振青.闭合或小切口辅助复位股骨重建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25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6) :691 ̄692.

[5]孙克洪, 郜晏星, 沙明, 等.股骨近端LCP和PFN治疗股骨粗隆骨折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 (5) :334 ̄335.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中, 男19例, 女17例;年龄58岁~87岁, 平均75岁;闭合复合35例, 切开复位1例;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1.2 结果

36例病人经过精心的护理和详细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 无发生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人多数为意外受伤, 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大多数是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新陈代谢缓慢, 各种器官生理功能减退, 体力下降, 其不仅要承受躯体上的痛苦, 而且为是否因此致残以及给亲人增添麻烦和经济负担而忧虑。因此, 护士从病人入院开始态度要亲切和蔼, 使病人感到温暖和安慰。在生活上多关心和照顾病人, 指导病人正确使用便器、翻身的方法等, 使病人感觉舒适。同时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 指导家属、朋友向病人提供有效支持, 以消除、减轻病人紧张及恐惧情绪, 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向病人说明该手术具有切口小、炎性反应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2.1.2 饮食指导

做好病人术前卧床期间的饮食指导。老年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差, 突然卧床, 活动少, 食欲差。指导病人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及维生素食物, 避免生冷、刺激、煎炸之品。嘱病人保持心情舒畅, 以增加食欲。

2.1.3 皮肤护理

老年病人皮肤感觉迟钝, 对痛不敏感, 皮下脂肪少, 汗腺萎缩, 皮肤干燥, 多皱褶, 且皮肤营养缺乏而变薄, 弹性及抵抗力差, 加之老年病人骨折后由于患处疼痛, 使部分病人出现不合作的情绪。病人不愿意变换体位, 极易造成皮肤破损而形成压疮。临床上, 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以骶尾部发生压疮最常见, 因此, 解除受压是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本组病人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 收效良好, 无一例病人发生压疮。

2.1.4 牵引护理

术前皮肤牵引并制动。在牵引期间鼓励病人做下肢肌肉收缩运动,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加强局部皮肤护理。

2.1.5 合并疾病的护理

术前做好内科会诊治疗, 针对疾病做好各种相应特殊检查、护理, 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后的体位要求、治疗和护理的配合方法, 以提高病人的配合能力。术后患肢抬高, 高于心脏,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患肢应保持外展中立位, 不盘腿, 轻度屈髋、屈膝, 翻身时两腿间放一软枕。

2.2.2 饮食指导

待病人麻醉恢复后指导其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鸡蛋、骨头汤、豆制品等, 防止骨质疏松, 促进康复。

2.2.3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

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理想肢体功能。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制订适合病人的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 时间由短到长, 以病人不感到疲劳、患处无疼痛为宜。肢体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活动为辅。术后1 d可指导病人主动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踝泵运动, 不愿或不能主动活动者做被动肌肉按摩、踝关节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足底蹬力锻炼和患肢直腿抬高锻炼。如果病人是稳定性骨折, 术后第2周可扶拐下床。

2.2.4 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血栓形成、压疮等[2,3]。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及肿胀程度, 指导病人做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舒缩锻炼, 每日督促计划进行。鼓励病人多饮水, 避免采用患侧下肢静脉输液,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遵医嘱用活血化淤药,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使用抗生素3 d~5 d预防感染。本组病人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5 切口及引流袋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第1个24 h 内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透情况, 若有血液渗透及时更换敷料。检查切口, 发现切口异常肿胀及有发绀、淤斑者,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医生第1次常规更换敷料后及时查看医生的操作记录, 对于红肿、有渗出的切口要严密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期切口引流液性质及量, 术后引流袋内连续引流量超过200 mL/h, 且呈鲜红色, 或总量超过1 000 mL, 提示术区有活动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密切观察导尿管的引流量及尿液性状, 引流尿液过少者及时报告医生。术后24 h 后关闭导尿管, 间断放尿, 恢复膀胱功能, 常规导尿管护理, 预防泌尿系感染, 术后48 h 内拔除尿管, 拔出导尿管后嘱自行排尿, 冲洗尿道。

2.3 出院健康指导

出院时根据病人情况制订出院指导计划。嘱病人出院不但要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而且更要加强双上肢和健侧下肢的主动功能锻炼, 6周后可负重行走。嘱病人出院后需加强营养, 补充钙质, 以促进伤口愈合, 骨痂生长。

3 小结

PFNA固定技术设计合理, 抗旋转能力强, 术中损伤小, 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 是一种理想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良好的心理护理、周密的术后观察与护理、认真的关节功能训练、正确的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吴采荣, 丁亮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短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2) :137-138.

[2]郭玉花, 闫慧珠.股骨粗隆间骨折牵引术后预防压疮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6C) :1671-1672.

上一篇:社会化培训下一篇:读懂学生读懂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