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系统

2024-05-16

髓内钉系统(通用7篇)

髓内钉系统 篇1

肱骨干骨折在临床工作中较常见,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高能量损伤骨折尤显突出, 且复杂骨折有上升趋势。肱骨干多段骨折临床治疗较复杂, 探讨适当治疗措施, 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 尽可能做到有利于骨折愈合, 减少并发症发生, 是很有必要的。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采用肱骨分叉式自锁髓内钉 (Bifurcation self-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BLIN) 治疗34例肱骨干多段骨折, 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4例, 男25例, 女9例;年龄24~57岁, 平均35.5岁。左侧13例, 右侧21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 h~17 d。闭合性骨折27例, 开放性7例。骨折位于肱骨中、远段, 其中三段骨折32例, 四段骨折2例。横断骨折11处, 粉碎性骨折10处, 其余为斜形骨折。术前2例有桡神经损伤症状。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 摔伤5例, 砸伤3例, 坠落伤2例。合并同侧尺桡骨骨折1例。

1.2 术前准备

拍健侧1∶1比例的肱骨全长片, 测量髓腔直径及所需髓钉的长度。髓腔直径7 mm以上为适应证, 以大结节至鹰嘴窝上方2.0 cm为标准, 选合适的髓内钉。因无法应用止血带术前备电刀

1.3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手术台, 采用神经阻滞或气管插管全麻, 术区2%碘酊、75%酒精消毒, 铺无菌巾单。以骨折为中心外侧切口, 沿肱肌和肱桡肌间隙进入, 切口大小依骨折情况而定, 探察并处理桡神经及血管损伤, 采用有限剥离, 能够持骨复位即可。肘后侧切口, 于肱骨鹰嘴窝上劈开肱三头肌 (腱) , 长5~7cm, 显露鹰嘴窝及近端肱骨, 鹰嘴窝近侧2.5 cm钻孔, 扩至1 cm宽, 2 cm长。打通髓腔, 插入导针至髓腔。新鲜骨折一般不需扩髓, 对髓腔较窄的骨折用软轴髓腔锉扩髓, 从直径7 mm开始, 每次增加0.5 mm至合适直径为止。选用合适长度及直径的BLIN, 钉体沿导针插入髓腔, 髓钉通过骨折线后取出导针。继续将钉体插入。首先复位远侧骨折, 钉到达近侧骨折附近后复位近侧段骨折, 继续打入至肱骨头下2~3 cm为止。插入过程中依骨嵴为标志复位并维持复位, 避免骨折断端分离、旋转及软组织嵌入。钉尾应置入骨皮质下0.5 cm置入内心, 拧入螺栓, 使内心远端分叶从钉体远端两侧椭圆孔中顶出, 支撑髓腔内壁, 完成骨折近端交锁。对骨折端分离者向近端击退髓钉, 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 对粉碎骨折维持长度即可。拧入钉尾封闭螺钉, 安放针尾防脱、防旋固定螺钉、螺母。清查纱布敷料无误, 无活动性出血后依次缝合切口。术后3 d行肘关节功能锻炼[1]。

2 结果

本组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 无骨折分离或旋转。所有病例切口均I/甲愈合, 无感染发生。33例获得随访, 1例为外地打工患者, 失访。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 平均4个月, 无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术前有桡神经损伤症状2例, 术中探察为神经挫伤, 术后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3个月后恢复。术后根据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评分标准[2]进行肩关节评估, 优 (80~100分) 27例, 良 (70~79分) 5例, 可 (60~69分) 1例, 差 (59分以下) 0例, 优良率94.1%。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2%[3]。手术治疗肱骨多段骨折可选用钢板作内固定, 钉板系统固定具有抗旋转、抗弯曲性能力强, 固定牢靠优点, 相比较而言其对手术操作要求高, AO治疗原则选用钢板至少为骨直径的4~5倍, 置入时须切口长、骨膜剥离广泛。肱骨多段骨折致伤为高能量损伤, 软组织链损伤已经较重, 长切口的广泛剥离, 相应的软组织结构破坏将进一步加重, 影响骨端血运, 延长骨折愈合时间或增加骨不愈合概率。钢板内固定创伤大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多, 特别是桡神经损伤, 可达16%[4]、15.6%[5]。经验告诉我们二次手术取钢板时术野内瘢痕增生, 更易损伤桡神经。骨髓炎的发生率为6.9%[4]。

近年来AO组织提出骨折内固定BO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新理念。分叉自锁髓内钉系统小切口有限显露骨折端, 少剥离甚至不剥离骨膜, 软组织链损伤少, 最大限度的减少骨折部位的血运循环干扰,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等后遗症。BLIN钉治疗肱骨多段骨折符合现代生物学固定的微创观点。

BLIN钉作为一种新型静力型空心自锁钉, 其手术适应证为:可适用于自鹰嘴窝上4 cm至肱骨外科颈下2 cm段固定范围内在任何部位、类型的肱骨骨折。杨桂姣等[6]研究发现肱骨髓腔解剖特点为上部较粗, 中部以下渐变细呈三角形, 狭部区位于肱骨中下部, 长4~5 cm至髁上2 cm处直径几乎不变。因此与髓腔紧密接触的髓钉近段出现分叉则增粗了钉围, 增加了髓钉与髓腔的接触, 手术中插入髓腔后通过内芯的分叉顶出钉体远端自锁。内芯的分叉顶出支撑力强大, 固定牢靠, 收回容易, 具有强大的抗挤压分离、抗旋转能力, 起到坚强的内锁效果。关于开放性损伤, 本组开放性骨折Ⅰ度损伤均甲级愈合, 笔者认为Ⅰ度开放性骨折不是手术的禁忌证, Ⅱ度、Ⅲ度开放性骨折慎用。

BLIN钉治疗肱骨多段骨折注意:a) 肱骨下端骨质较硬, 钻孔较困难, 钉最好为插入, 使用暴力击入易导致劈裂骨折;b) 合并桡神经损伤或桡神经沟部位骨折最好切开探查保护神经;c) 术中注重有限剥离, 尽可能的保护软组织链, 减少血供再次过度破坏;d) 骨不连或大于3周的陈旧性骨折须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e) 术后石膏托外固定, 早期行上臂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4周后去石膏开始肩肘关节主动无痛性功能锻炼;f) 因为肱骨皮质较薄, 过度扩髓导致血运破坏及骨质强度减弱尽量不扩髓或少扩髓;g) 安装髓内针应保证髓腔内径最窄处有2.5 cm接触, 目前因钉的疲劳断裂而引起并发症虽然很少, 但仍有存在。髓内钉并不能长期承受大的载荷, 所有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大负荷, 如骨痂形成前应使用支具固定。应避免提升重物超过膝以上水平和肘关节的过分旋转之类的活动。

综上所述, 采用分叉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肱骨多段骨折在临床应用中切实可行疗效满意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声, 郭远发, 邬江, 等.逆行分叉式髓钉治疗肱骨下段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4, 10 (5) :445-446.

[2]戴克戎.肩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401-403.

[3]Court Brown CM, Caesar B.Epidemiology of adultfracture:a review[J].Injury, 2006, 37 (8) :691-697.

[4]Hall RF Jr, Pankovich AM.Ender nailing of acutefractures of the humeru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7, 69 (4) :58-63.

[5]郭林新, 杨立民, 郭景华, 等.肱骨干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3, 8 (2) :110-112.

[6]杨桂姣, 高雨仁.肱骨胫骨骨髓腔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 1992 (1) :3-5.

髓内钉系统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 例, 男5 例, 女2 例;年龄32~58 岁, 平均34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 例, 坠落伤2 例。合并损伤:上肢骨折2 例, 肋骨骨折2 例 (其中1 例同时合并血气胸) , 硬膜外血肿、眼外伤1 例, 腰椎骨折1 例, 对侧小腿毁损伤1 例。闭合性骨折5 例, 开放性骨折2 例;骨折类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髁间、髁上骨折2 例;合并同侧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髁间、髁上骨折3 例, 合并同侧转子下骨折和髁上骨折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27 d, 平均10.6 d。采用AOR加长股骨近端PFN和LISS。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仰卧于透视牵引床上, C型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骨折, 于大粗隆上方作4~5 cm切口。自大粗隆顶点进针, 导针经过股骨干两处骨折断端, 有限扩髓, 插入PFN钉主钉。C臂机定位、上下调整主钉位置和前倾角, 近端2枚定位针通过瞄准器钻入头颈部, 扩孔后丝攻, 拧入股骨颈螺钉及防旋钉。检查下肢力线正确和无骨折分离移位后, 在C型臂X线机定位下置入2枚远端锁钉。股骨远端内固定:关节外骨折和无移位或可闭合复位的关节内骨折从Gerdy结节向近端作长5~8 cm的皮肤切口, 沿肌肉纤维走向分开髂胫束;关节内粉碎骨折作长度约为10~15 cm髌骨前外侧切口显露关节, 在直视下复位克氏针或拉力螺丝钉固定, 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检查骨折复位的情况, 严重骨折伴有骨缺损者需行植骨。使用装配好的插入导向手柄, 在骨膜和股外侧肌间插入LISS接骨板, 确保接骨板近端与股骨接触, 接骨板远端贴附于股骨外髁, 透视确定与股骨位置满意后先用克氏针在钢板近远端临时固定, 再以自攻锁钉最终固定。在骨折的近远端至少有4枚螺钉, 在近端与髓内钉重叠部位使用单皮质螺钉固定 (见图1~4) 。

1.3 术后处理

术后康复治疗遵循传统内固定手术原则, 3 d内开始髋、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 6周后下地患肢不负重锻炼, 3个月后逐渐进行负重练习。

2 结 果

手术时间为100~180 min, 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300~800 mL, 平均550 mL。7 例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 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术后观察12~48个月, 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优4 例, 良2 例, 可1 例, 差无, 优良率85.7%。按Insall膝关节评分标准, 优3 例, 良2 例, 可1 例, 差1 例, 优良率71.4%。7 例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8~11个月, 其中股骨颈和粗隆间为3~5个月, 髁部为4.5~6个月, 骨干部为8~11个月) 。术后未出现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栓塞等早期明显并发症;无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

3 讨 论

股骨多段复杂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 治疗比较困难, 其处理恰当与否对患者的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传统上对于累及同侧近端、远端及中段的骨折无合适的处理方法。骨牵引法, 使骨折保持力线和基本对位至骨愈合;用梅花针或带锁髓内钉贯穿固定, 外加髋人字石膏辅助固定;两块钢板于股骨不同面进行交错固定, 这种方法使中部骨段完全游离, 失去血供不利于骨愈合, 同时钻孔较多, 使骨的强度下降, 一般不使用[1]。多段骨折分别处理的办法, 包括股骨颈骨折的空心螺钉固定, 转子间骨折的DHS或角钢板固定, 股骨干骨折的AO钢板固定。这些方法手术时间长, 组织暴露广泛, 创伤大, 出血多, 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易造成髋内翻或旋转畸形、骨不连及骨坏死。同时患者卧床时间长, 关节功能锻炼十分困难, 特别是膝关节僵硬现象很多。因此探索一个较为合适的内固定方法十分必要。

1984年Swiontkowski等[2]报道治疗同侧股骨颈和股骨干双骨折时, 将股骨颈骨折用多枚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 再用经股骨内髁插入的逆行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重建交锁髓内钉 (包括PFN) 系普通股骨交锁髓内钉改进而成, 特点在于用两枚拉力螺钉将股骨颈粗隆与股骨干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防止股骨头旋转, 同时远端也有两枚锁钉固定, 因内固定系统处于股骨中轴线上, 故最符合骨折固定生物力学。由于股骨重建钉维持了正常的颈干角并且通过髓腔中央承担应力, 无需重建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 承受扭力小, 能起到正常股骨的力学作用效果;骨组织和钉体之间的弹性应力分布均匀, 抗旋转作用强, 对断端稳定性好, 利于骨折愈合, 并且防止了髋部畸形的发生[3]。股骨重建钉的应用, 使同侧股骨颈、粗隆间、股骨干多段骨折可以采用小切口闭合复位, 通过拉力螺钉、主钉远端锁钉的作用, 使股骨近端头颈干三者牢固结合一起, 一次性完成对股骨颈、粗隆间、股骨干多段骨折复位的固定, 创伤小, 失血少, 固定牢固, 可早期行CPM功能锻炼, 关节功能恢复快。但对同时累及同侧近端、远端及骨干的股骨多段骨折, 特别是合并严重粉碎的髁间骨折及存在较多冠状面骨折线者, 股骨重建钉不能保证股骨远端2枚锁钉的牢固, 会使内固定失效[4]。若联合使用DCS或髁支持钢板固定增加创伤和出血, 同时由于髓内钉的存在影响钢板固定, 牢固性不够。

微创内固定系统正是基于微创经皮钢板骨桥接术技术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它具有微创插入技术的生物学原理与多枚成角稳定型螺钉的力学原理相结合的优点[5,6,7], 弥补了传统钢板的不足。利用髌骨旁外侧手术入路充分暴露和解剖复位关节面, 且经此切口插入LISS固定钢板, 大大改善了关节内骨折的手术视野。钢板与骨界面之间也不直接接触, 减少了钢板对骨界面的应力作用, 从而保持了股骨远端骨折断端表面骨膜的血供[8]。此外由于采用非加压的弹性固定, 骨干和干骺端存在间隙, 亦有利于骨痂的形成[9]。成角稳定型扣锁螺钉固定股骨远端的松质骨并与钢板形成扣锁, 近端通过单皮质螺钉固定, 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框架结构[10], 即刻获得整体稳定可靠的内固定使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成为可能。有研究表明[11,12], LISS钢板轴向最大承重负荷要比95°髁钢板和髓内针分别高出34%和13%。周期性轴向负荷量实验结果显示, LISS钢板的弹性变形程度明显低于髁钢板而与髓内针的弹性变形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或多截面关节内骨折碎块的股骨远端骨折, 多枚集中的低螺矩成角稳定型扣锁螺钉可提供比传统松质骨螺钉更好的锚力[13,14]。使用钢板术后骨折固定维持率较高, 减少了骨折固定失败的发生。而且, 在对干骺端与骨干交界处的骨折碎块无需进行解剖暴露的前提下, 即可对股骨近端部位经皮置入自钻型单皮质螺钉, 从而保护了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的生物学特性。同时由于LISS使用单皮质螺钉或双皮质螺钉固定技术, 也解决了股骨干髓内钉周围螺钉固定的问题, 使得加长PFN联合LISS治疗涉及同侧股骨近端、远端的股骨干多段骨折成为极佳组合。笔者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显示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探讨重建交锁髓内钉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同时涉及股骨上段、下段的股骨干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 笔者采用重建交锁髓内钉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同时涉及股骨上段、下段的股骨干多段骨折7例。股骨上段和骨干骨折采用加长重建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下段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内固定, 上段与髓内钉重叠部位使用单皮质螺钉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评估髋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例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 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术后观察1248个月, 7例骨折全部愈合。按H 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 优4例, 良2例, 可1例, 差无, 优良率85.7%。按Insa ll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优3例, 良2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71.4%。结论重建交锁髓内钉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涉及同侧股骨上段、下段的股骨干多段骨折, 手术操作方便, 创伤小, 固定可靠, 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髓内钉系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2年6月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 按Evans-Jensen分型分类, I型5例, II型18例, III型16例, IV型13例, V型6例, 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PFNA组, B组为DHS组。A组25例,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55~80 (68.3±0.2) 岁;B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56~80 (67.6±0.2) 岁, 两组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用来比较。

1.2 方法

A组:采取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进行麻醉, 患者取卧位。牵引复位后在大粗隆顶点向近端做5~7cm的切口, 在大粗隆顶点中央或前外侧插入导针, 然后开孔, 植入PFNA主钉, 在C型臂X线机下调整进针深度。应用瞄准器进行定位, 保持10~15°倾角。并且在C型臂X线机下确认导针正位在股骨头中线偏下, 侧位在股骨头颈正中或偏后一点。沿导针开孔, 并向股骨头颈打入螺旋刀片, 顺时针旋转插入器, 锁定, 锁入远端螺钉, 冲洗、引流以及缝合切口。B组:麻醉和手术体位和A组相同。骨折复位后在髋外侧做纵切口, 向前方提起, 显露骨折。在小粗隆尖水平稍下进针, 保持颈干角135°, 在12~15°前倾角进导针, C型臂X线机下确定导针正位于股骨颈中线偏下, 侧位在股骨颈正中。钻孔、攻丝后拧入拉力螺钉, 装钢板螺丝, 在主钉上方平行于股骨颈轴线处打入一枚抗螺旋钉。然后负压引流, 缝合切口。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预防感染、防止血栓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积极预防并发症。

1.3 Harris评分

Harris评分包括关节疼痛、功能以及活动范围等项,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关节恢复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一般资料用±s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 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A组优于B组,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本组DHS位髓外固定的方法, 经股骨外侧将头颈部骨小梁和股骨距固定起来, 操作容易, 对于稳定性的骨折效果较好[3]。PFNA是一种髓内固定的方法, 抗折断能力比较强, 而且设计比较合理, 抗旋转作用也比较强, 能明显降低髋内翻的发生率, 治疗不稳定型骨折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且老年患者发生不稳定性骨折的概率较大, 所以PFNA方法效果更佳[4]。研究发现, A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B组, A组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以及术后关节恢复好等优点, 充分证明PFNA应用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效果较好。

摘要:选取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 分为A组 (n=25) 和B组 (n=33) , A组应用PFNA进行治疗, B组应用DHS,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 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A组优于B组,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优于DHS,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DHS,PFNA,股骨粗隆间骨折

参考文献

[1]杨通宇, 覃家永, 陆跃宇, 等.DHS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223.

[2]徐志文, 陈有芬, 朱家骏, 等.DHS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05 (1) :97-98.

[3]刘永强, 范金鹏, 高兰芳, 等.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8 (8) :742-744.

髓内钉系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一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为42例,女性患者为18例;患者年龄在50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岁±1.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为41例,女性患者为19例;患者年龄在51岁一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4岁±1.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硬膜外阻滞或腰麻,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1]。在股骨大粗隆顶端以上5—10cm作3—5cm的切口,从大粗隆顶端或稍偏外侧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C臂机检查导针位于股骨颈中心偏下位,敲击打入螺旋刀片,锁定螺旋刀片及拧入尾帽,随后再锁远端锁钉[2]。对照组: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以小粗隆方向确定前倾角,用髓腔锉由小到大依次扩髓,用标准骨水泥技术往髓腔内填充骨水泥,参照股骨距植入股骨柄,保持前倾10—15b[3]。将人工髋关节复位,假体股骨头中心应与复位好的大粗隆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测试关节各方向活动情况[4]。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将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32例(53.3%),有效25例(41.7%),无效3例(5.0%),总有效率为95.0%,出现并发症患者为7例(11.7%)。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35.0%),有效12例(20.0%),无效27例(45.0%),总有效率为55.0%,出现并发症患者为15例(2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对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实施髓内钉系统治疗,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效。第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获得提升,可帮助患者早日回家修养,避免造成心理上的负面情绪。第二,采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老年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行动能力造成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工作,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通过对患者给予髓内钉系统治疗,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取得理想的疗效,同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常再平,贺荣博,李勇,高练兵,崔丽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治疗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2014,34(05):4667-4668.

[2]朱建富,郑海荣,叶明呈.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的对照研究[J].健康研究,2014,06(07):661-663.

[3]纪建国,李万庆,董洪光,杜永成.INTERTAN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4,11(02):1894-1895.

髓内钉系统 篇5

关键词:更换髓内钉,保留髓内钉,非感染性骨不连

现代社会, 骨科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在骨科疾病中, 对于较常见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种, 当下临床治疗主要选择更换髓内钉这一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2]。因此为了研究更换髓内钉和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这两种方法的疗效。本研究中通过我院接诊治疗的30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研究, 分析两种术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接诊治疗的30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依照随机数表法,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患者中男9例, 女6例, 骨折年龄为24~59岁, 平均年龄为 (43.20±4.18) 岁。其中右侧骨折8例, 左侧骨折7例。对照组15例患者中男7例, 女8例, 骨折时候年龄为22~58岁, 平均年龄为 (40.18±3.76) 岁。右侧骨折6例, 左侧骨折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原因和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后, 均给予常规普通的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更换髓内钉手术:对患者进行麻醉后, 然后取健侧卧位。接下来通过原来的切入口将患者的髓内钉取出来, 然后通过仪器对患者的骨不连区域进行监视, 将患者髓腔内的纤维软骨和硬化骨破坏掉后, 通过软性扩髓钻进行扩髓, 从9 mm开始, 然后依次逐步递增0.5 mm, 扩髓动作要缓慢, 看到骨组织后, 扩大患者髓腔到12~14 mm, 要比更换的髓内钉的直径大1.5~2.5 mm, 避免更换出现不稳定现象。接下来测量顺行和逆行髓内钉的相关数据, 对顺行髓内钉的更换要注意髓内钉近端应与大粗隆顶点保持平齐。更换逆行髓内钉时, 注意髓内钉的长度要与股骨踝间切迹旁1 cm到小粗隆上端的距离一样。最后对于骨折端的间隙则用松质骨进行填充。对于对照组患者则进行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的方法治疗:同样麻醉后, 取仰卧位进行手术。然后从股骨外侧的部位切口进入, 在骨膜下分离暴露骨折端的外侧, 要注意分离暴露时尽量降低范围。然后对患者的纤维组织、硬化骨进行彻底的清理, 同时将骨折端外侧修平。然后将不同标准的侧板放在骨干的外侧, 为了增加骨干和骨块之间的距离, 放置侧板时注意粉碎骨块。接下来通过3~4 mm的克氏针钻、螺钉和侧板对患者进行固定, 最后通观察组患者一样将对患者进行植骨。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术后恢复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然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统计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中输悬浮红细胞量、手术时间、影像学骨愈合时间和临床检查骨愈合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随访疗效分析

经过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总优良率 (8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疗效总优良率 (100%) 。两组患者的总优良率比较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骨科疾病中, 骨折主要是因为患者身体受到外部的强力撞击, 因此患者的情况相对复杂[3,4]。对骨折的临床治疗当中, 目前主要是通过固定, 添加髓内钉固定等方法。但是同时也因为各种原因会导致患者产生骨不连的症状。

相关研究表明, 对于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病症来说, 通过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可以使患者在更高质量临床治疗和术后恢复[5]。本研究表明:通过更换髓内钉治疗的患者的手术患者出血量、手术中输悬浮红细胞量、手术时间、影像学骨愈合时间和临床检查骨愈合时间均明显高于采用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的患者, 因此通过后者治疗, 患者能更好的康复。相关文献指出:通过更换髓内钉和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两种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 通过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的方法可以使患者得到良好预后[6]。本研究指出:更换髓内钉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总优良率 (86.67%) 显著低于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患者的疗效总优良率 (100%) 。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症状可以使得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疗效总优良率均明显优于采用更换髓内钉治疗的患者。

综上, 通过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 疗效优良, 手术操作简单, 术中出血量低, 时间短, 比更换髓内钉这一治疗方法好, 临床建议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刚, 王磊, 董喆, 等.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34 (48) :8361-8367.

[2]马业涛, 宋世锋, 肖海涛, 等.旋入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0) :797-800.

[3]楼慧玲, 彭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0) :3377-3379.

[4]陈庆雄, 蒋家正, 李雄杰, 等.钢板与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3, 34 (20) :3133-3135.

[5]刘昌海, 王占朝, 陆骅, 等.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2 (17) :2703-2708.

髓内钉系统 篇6

关键词:股骨近端髓内钉,可膨胀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髋部骨折常见类型,多发生于老年人[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同时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加重和并发了许多内科疾病,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于病死率增高[3,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情况进行探讨和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4月骨外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3.5±10.2)岁,受伤原因:走路摔伤12例,高空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54例。通过X线和CT检查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参照Evan临床标准进行分型:其中Ⅰ型12例:顺转子间骨折,没有骨折移位;Ⅱ型16例:骨折线位于小转子以上,骨皮质有压陷,骨折发生移位或者有内翻变形;ⅢA型22例:主要是小转子的骨折,转子间的骨折发生移位,有内翻畸形;ⅢB型16例:主要是转子间的骨折并且合并大转子的骨折;Ⅳ型4例:常会合并大转子和小转子骨折,骨折块有游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项调查,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30例与可膨胀髓内钉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受伤原因分布、临床分型构成等资料经过分析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患者平卧位,保持患侧髋关节轻度的内收、内旋,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复位,在达到解剖复位或者接近解剖复位情况下,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对臀中肌进行钝性分离,露出大转子顶点,用开口器将大转子的顶点打开,插入导针,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确认,通过扩髓器对股骨近端髓腔进行扩大,将扩髓器和克氏针拔出,插入股骨近端髓内钉,通过连接瞄准器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安放情况,在远端和近端用锁定螺钉和拉力螺钉进行固定。可膨胀髓内钉组: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患者轻度内收中立或者内旋位,在大粗隆顶端进针,通过钝性分离从臀中肌直到大转子顶部,用开导器开孔,根据患者髓腔大小进行扩髓,向内插入直径大小10mm的髓内钉,将患侧肢体外展到恢复正常的颈干角,根据导向器向着股骨颈的方向打入2枚导向针,通过C型X线机观察期位置是否准确,然后做两个1cm左右的小切口,向内打入直径约为5mm的抗旋转螺钉和直径8mm的拉力螺钉,加压泵通过生理盐水经过单向阀门向着髓内钉和拉力螺钉体内加压,拉力螺钉的加压在9000~12000kPa,髓内钉根据髓腔大小进行加压在5000~7000kPa,使折叠的膨胀钉充分的膨胀,骨髓腔壁紧密的接触,固定完成后,将加压泵和导向器拆除,安置好尾钉。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情况。

1.3.2 观察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分级情况完全缓解:

患者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不影响生活和睡眠;部分缓解:患者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日常生活和睡眠基本不受影响;轻度缓解:患者治疗后疼痛稍微有所减轻,但对日常生活和睡眠有一定的影响;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或加重。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情况(如表1)。

2.2 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分级情况

(如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原因是骨质疏松,因老年患者的骨质量和骨强度明显降低,从而使固定器和骨之间的锚合力降低,进而内固定往往不牢固导致手术失败[5,6]。另外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生理解剖结构较为特殊,生物力学要求其内固定必须可以有效地形成内翻支撑,同时还要防止近端骨折块发生旋转[7,8]。股骨近端髓内钉主要是根据近端髓腔设计,远端则根据特殊的凹槽设计,可以对股骨干部所受的应力进行分散,从而有效的防止因应力过于集中导致的断钉。可膨胀髓内钉的主钉是合金柱状薄管和4根径向辐条构成,在加压膨胀前呈现压缩折叠状态,髓内钉进入髓腔后,通过压力泵对其加压,主钉沿着髓腔的形状不断膨胀,使径向辐条和髓腔内壁可以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髓腔内的自锁效应,应力均匀的分布在整个骨干[9,10]。另外主钉的直径是10mm左右,可以最大膨胀160%,不需要像近端髓内钉那样进行扩髓,减少了对髓内血液供应的破坏,使髓内钉和髓腔壁做到最大面积的固定,并且其展开的截面是矩形状,增加了其抗旋转的特性。有研究表明,可膨胀髓内钉用于股骨颈内固定的股骨头栓钉插入时只有8mm,但是在膨胀后可以达到12mm,大大的增加了髓内钉和骨的接触面积,栓钉可以再滑槽限定范围内相对主钉进行滑动,可以对股骨粗隆间滑动加压和弹性固定,且径向辐条可以有效的抵抗股骨头内的扭转力。本研究通过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提示可膨胀髓内钉减少了对髓腔的扩充和创伤,提高了临床恢复的效率。同时可膨胀髓内钉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分级也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综上所述,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参考文献

[1]卢巧华,龙超,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1):103

[2]吴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2):162~163

[3]牛连生,石文生,孙彤,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5):462~464

[4]王勇,肖柏松,赵小平.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2130~2131

[5]张磊,曹云,易诚青,等,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可膨胀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2374~2375

[6]刘强,谢洪峰,周迅,等.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7):573

[7]谷效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5):751~752

[8]王伟,郝花,王剑锋,等,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9):7319~7322

[9]王纪亮,杨晓红,赵雨千,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2):166~168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2007年采用顺行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28 例, 其中男19 例, 女9 例;年龄18~52 岁, 平均31 岁。横断型10 例, 斜型9 例, 粉碎型9 例。肱骨上段4 例, 肱骨中段11 例, 肱骨下段13 例, 其中新鲜骨折26 例, 骨不连2 例。开放性骨折3 例, 闭合性骨折25 例。术前2 例有桡神经损伤症状, 予以手术探查。所有患者均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骨不连患者术中均采用植骨方式, 促进骨折愈合。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朝健侧, 患肢置于可透X线桌面, 与C型臂X线机射线方向垂直。肩峰中点前方纵向切开皮肤2~3 cm, 纵形劈开三角肌达肩峰, 于大结节内侧关节面下方, 即肱骨解剖颈水平处用骨锥开窗。根据术前X线片测出肱骨干长短及髓腔大小进针。插入导针, C型臂X线机辅助下闭合复位扩髓。扩髓时, 助手紧握骨折远端, 保持骨折复位, 直至插入髓内钉, 扩髓大小比实际所选髓内钉大1 mm, 髓内钉远端止于尺骨鹰嘴上方1~2 cm, 尾端埋入骨面5 mm。髓内钉打入后应在透视下观察骨折处是否有分离, 若位置佳无分离, 则交锁钉可先锁定近侧再锁远侧;若骨折端有分离, 则远端锁定后髓内钉向近端抽拉, 使骨折端接触后再锁定近端。近端用直径4 mm交锁螺钉, 应向内下成20°角, 使螺钉远端在肱骨头下方。远端定时, 于肱二头肌腱外侧髓内钉交锁孔中央部位作1.5~2 cm切口, 达骨骼后旋转手臂直至髓内钉椭圆型交锁孔在影像上投影最大为止。固定并将1枚套筒放于交锁孔中心, 保护周围软组织, 然后钻头钻孔, 通过前方皮质骨后应确定钻头是否在锁孔内, 再钻后侧皮质骨, 用1个4 mm交锁钉锁定。其中动力型18 例, 静力型10 例。术后1~2周肘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3周肩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28 例平均随访11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 (3~7个月) 。1 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 例术前桡神经损伤, 术中探查不完全断裂, 修复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1 例术后出现肩部疼痛, 为近端锁钉突出所致, 术后3个月拔除近端锁钉, 症状缓解。其余术后无桡神经损伤、肩袖损伤、骨不连及感染等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根据Neer评分标准[1]评定, 优:89分以上23 例;良:80~89分4 例;不满意:80分以下1 例。

3 讨论

3.1 交锁髓内钉的适应证和优点

传统理论认为, 如允许小于30°的成角畸形愈合, 且不影响功能, 非手术治疗肱骨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而现在患者往往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AO钢板内固定可以解决对位对线, 但存在软组织损伤大、桡神经损伤率高 (3%~29%) 和容易感染等问题[2]。交锁髓内钉克服了Eenter针的不稳定性, 并使得骨折闭合复位成为可能。髓内钉还能减少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有创伤小及肘关节功能不受明显限制等优点。顺行交锁髓内钉是一种目前较为成熟的内固定技术, 文献报告骨折愈合率达95%。只要操作正确, 畸形愈合、延迟愈合、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很低。故交锁髓内钉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特别适宜对高能量损伤所致的粉碎性、多节段、病理性骨折以及浮动肘的治疗, 对机体损伤小, 感染率低, 并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3.2 并发症及其防治

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紧密相连的解剖关系, 文献报道交锁钉治疗肱骨骨折, 其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3.3%[3], 本组为3.6%。桡神经损伤常发生于扩髓及置入交锁钉时。合并桡神经损伤时应避免闭合打入交锁钉, 因为桡神经可能卡压在骨折部位, 此时行桡神经探查可能是较为稳妥的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术中手法复位操作不当可引起桡神经损伤, 建议轻柔操作, 一旦复位, 紧握骨折远端, 保持复位条件下插入导针, 扩髓, 置髓内钉, 这样可防止桡神经损伤和术中骨折端粉碎。如遇粉碎性骨折, 扩髓锉需达远端髓腔内后再扩髓。远端锁钉的操作, 自前向后, 避免由外向内。如过度向内侧倾斜, 有损伤肱动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危险, 一定要在套管内操作。近端锁钉的操作要注意在安全区内, 上臂近1/3有90°的安全区[4], 位于上臂近端后外侧象限, 螺钉方向自后外向前内, 避免过深。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肩部疼痛, 采用前外侧入路可直接显露冈上肌附着点, 可纵行切开以利于手术完毕时修复。另外术后应早期进行理疗。手术对肩袖的损伤及髓内钉尾端和近端锁钉突出是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 故术中需修复肩袖[4], 髓内钉埋入骨内5 mm。同时, 发生骨不连常是置入交锁钉时骨折端分离导致的, 术中应特别注意。

3.3 静力型与动力型的选择

对于稳定的横断骨折, 采用动力型固定, 可增加轴向压力, 产生微动, 刺激骨折断端骨痂生长, 促进骨折愈合。对于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 可采用静力型固定, 可明显减少不稳定骨折的轴向滑动趋势, 能够有效地控制旋转移位。对于骨折碎块复位时不需剥离骨膜, 纠正力线即可, 碎块无需刻意固定, 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骨折断端及碎骨块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骨折愈合。在骨痂出现后, 可去除一侧锁钉, 改为动力型固定, 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增加了髓内钉断裂的风险, 因为锁孔处易造成应力集中, 如果骨折不愈合, 最终会发生断裂。由于阻断了轴向压力, 还可能使骨折愈合延迟或骨不连[5]。本组采用动力型和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均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Neer CS.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art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0, 52 (6) :1077-1089.

[2]Rommens PM, Blum J, Runkel M.Retrograde nailing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Res, 1998, (350) :26-39.

[3]Crates J, Whittle AP.Antegrade interlocking nailingof acute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8, (350) :40-50.

[4]徐能, 李建强, 金小平, 等.顺行法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27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1, 12 (9) :751-752.

上一篇: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下一篇:江西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