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繁衍

2024-07-17

系统繁衍(精选5篇)

系统繁衍 篇1

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虽然亚洲虎虾被视为美味佳肴,但它们在墨西哥湾和美国东岸蔓延,已对区内水域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北卡州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沿海渔业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海洋生态学家摩里斯(James Morris)介绍说,这种甲壳类生物可长到13英寸长,重近1磅,外壳盘旋着深色和白色条纹。他们对海湾的生态系统可能极具破坏性。

根据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的统计,过去20年,来自西太平洋的亚洲虎虾零零星星地在美国水域被发现,但去年在墨西哥湾发现了331只,远比2010年的32只和2006年的6只多。

佛州地质调查局东南亚生态科学中心的入侵物种生物学家富勒(Pam Fuller)说,虽然去年的统计数字,与浩瀚的海湾比较算不了什么,但这仅是虎虾实际数目的一小部分。虎虾的数量是否每年倍增,才是真正令人担心的问题。

虎虾像大多数虾类一样是肉食的,并由于体形较大,能够吃掉比他们小的同类。另外,虎虾跟本地虾争食物,随着向四周蔓延,最终会破坏生态平衡。虎虾每个繁殖周期能产卵50万到100万。

(中国新闻网)

系统繁衍 篇2

一、明式圈椅的结构

1. 结构造型特点

与前代出现的圈椅相比, 明式圈椅在结构上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的造型特点。圈椅的椅背做成了与人体脊椎相适的“s”型曲线, 并与座面形成100度的倾角, 人坐上去, 后背与椅背有较大的接触面, 肌肉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圈椅扶手下出现了较大曲率, 曲线优美的联邦棍, 是椅圈曲线在垂直方向的衬托。平直的座面与弯曲的靠背形成了稳重与流动的对比感, 体现了明式家具运用曲线造型的特点。椅面的下端出现双枨连接椅腿, 上为直枨下为罗锅枨, 与椅腿下沿的双枨上下呼应。无论是大曲率的构件, 或是小曲率的装饰、线角, 都呈现简洁、流畅、圆润, 给人以舒适的美感。[1]

2. 结构与传统建筑构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家具的发展与建筑的发展一直都是并存的关系,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建筑风格和样式一直影响着家具的风格与样式。例如中国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就造就了明清时期家具的辉煌。这其中, 明式圈椅与建筑的造型, 不仅同出于木架结构, 同时在制作方法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榫卯结构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最早出现的建筑构件中的榫卯构件, 是在河姆渡时期发现的, 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这些榫卯中有燕尾榫、企口板和带销钉孔的榫等, 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成就。

榫卯结构用在家具中的案例也很多, 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漆木家具中随处可见制作精美、技术高超的榫卯结构。这时期出土的漆木家具中, 常出现明榫、暗榫、燕尾榫等, 其中通榫就用于椅子台面与腿或是腿与底座的连接。[2]建筑中的榫卯构件在家具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体现了家具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明式圈椅的装饰

1. 装饰纹样的风格特点及寓意

装饰纹样是构成家具装饰图案的基本要素, 明式圈椅装饰纹样活泼, 内容丰富, 充满了生机, 与明式圈椅端庄沉稳形成了对比。

明式圈椅的装饰主要集中在椅背与牙子的雕刻上, 主要有卷草纹、缠枝纹、牡丹纹、荷花纹等。各种植物花卉纹样就其自身的特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明式圈椅中的花卉吉祥图案, 充分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饱满豪放、雍容华贵的审美追求。象征着古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表达出古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

在动物纹的选择上, 多是人们日常可见的动物, 有螭龙纹、凤纹、麒麟纹、鹤纹等。龙纹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传说它能使万物风调雨顺, 所以被作为皇权的象征。正因如此, 龙纹多用于宫廷的家具上。这些动物纹样的使用不仅体现出古人们的精神崇拜, 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体现了强烈的人性化特征。

2. 装饰审美的取向

明式圈椅经历了千年的积累, 装饰风格广泛、内容丰富, 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在特殊的历史发展中, 我们可以从这些装饰题材中找到它的审美心理与取向。

(1) 世俗化审美倾向

明式家具所处的时代恰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世俗化的审美特征。但这种“世俗”在明式家具中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接近真实的世俗。正如明式家具中装饰最突出的题材——吉祥图案的应用, 这是古人们真实内心的体现。他们不再压抑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这其实是与当时世俗化的时代背景相一致的。

(2) 亲近自然, 尊崇自然

家具是人们生活中的亲密器物, 自然是古人们最愿意亲近的, 二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爱之情。家具装饰中的植物与动物的纹样在古代美学家眼里存在着合理性,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尊重。

三、明式圈椅在新时代的繁衍

明式圈椅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 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器物形式, 明式圈椅是蕴涵着许多“现代性”设计精神的。首先, 这种“现代性”体现在明式圈椅的功能性上。明式家具对功能的重视十分明显, 在结构的形成中, 它不但充分借鉴了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传统工艺, 而且结合传统家具造型的特点加以了创新。其次, “现代性”还体现在明式圈椅的尺度设计上。明式圈椅在尺度上的设计同现代的人体工程学是相吻合的。陈增弼先生曾将明式椅子和现代椅子的尺寸作了一个比较, 结果发现, 即便以现代的技术观点来看, 明式椅子的尺寸也非常合理。[3]再次, 明式圈椅具有现代设计的形式美, 这种形式美反映在明式圈椅的造型和装饰方面, 例如对线型的韵律感的把握以及完美的比例等。另外, 对材料的质地、装饰性与加固型兼具的雕刻以及对家具表面的打蜡和髹漆等手段更加增强了明式椅子的形式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 家具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现代的工业制造方法使得家具造型简单化、加工制作机械化, 这一新形势的出现为现代家具构造了一种新的美学方式。

四、明式家具的生存与发展

1. 明式家具设计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

(1) 注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讲究线条美

明式家具的线条感在外型上的冲击力是较直接深刻的。它改变清末期时的繁缛与华丽, 而把重点放在家具轮廓与边缘的线条上。现代家具对形式进行了简化, 运用了流畅柔美的线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瓦格纳创作的“中国椅”, 造型简洁有力、干净利落, 实用性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 运用材质本身的美, 做到物尽其材

明式家具以材质优良为本, 因材施艺, 尽全力把材料本身漂亮的质感与纹理运用在显眼的位置, 倡导“材美工巧”的传统手艺技法。其目的就是突出木材的自然美, 将优良的材质与美丽的色彩自然地表现出来, 给人以柔和、文静、素雅的感觉。

2. 明式家具的创新方向

借古开今, 继承传统家具的精华,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创新设计。要继承古代传统, 但不能背离时代的需求, 应该顺应当今时代对家具的审美去发展创新。所以说, 对传统家具的新设计不能是闭门造车, 而应该继承其精华, 结合现代的文化背景从外部造型、内部结构、制作工艺、材料雕饰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五、结语

明式圈椅的形成, 是中国古代器物和古人们的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它遵循了中国古代的观念和思想, 在满足古人生活需求的同时进行的创新设计, 达到了器物舒适性和观念性的统一。

在现今的中国, 即使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作为最小个体的“人”是没有变动的。设计的本质是永恒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需要借鉴古人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进行创新性设计以达到新时期的要求。同时, 能够体现原创性和优美性,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创造出新的造物辉煌。

参考文献

[1]柏德元.潘嘉来中国传统家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新浪家居.http://gz.jiaju.sina.com.cn/news/1639593563.html, 2010-06-28

系统繁衍 篇3

1、符号

符号是人为设定的表征系统, 符号是由媒介、指称对象及解释三者构成的, 其强调的是人为性, 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许多民俗装饰图案纹样就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延伸的内在意义看, 可归属于符号一类, 它得到人们与社会的认可, 并蕴含某些意义, 指称某些对象或事物, 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

1.1 生命繁衍符号的来源——语用解释

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的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即涉及说话人的心理, 听话人的反应, 话语的社会情境与语言情境, 话语的分类和对象等许多与语言应用过程有关系的方面。语用学不仅仅包含具有声音的语言, 也包括商标、汽笛声、服饰、图腾、装饰纹样等等静态或单一的符号系统。

符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由符号的建构来确定的, 符号的形成大致经历是:动作语言 (符号) ——话语 (符号) ——图形与文字 (符号) , 图形符号的产生是基于最早的不确定的图形下产生的,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从”漂浮不定”的感性之流中抽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而约定俗成的。这些”固定”的符号形成是基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

1.1.1 生理特征的认知

直至现在都还有许多地区沿袭了在新人结婚时贴各种剪纸, 也是人们对生命繁衍的图像符号的表达, 这些剪纸都是基于对人或动物的生理知识的理解, 如图, 在北方有许多典型的婚俗民间艺术, 有“抓髻娃娃”它是存在于封建小农社会里典型的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的结合, 象征子孙繁衍生命绵延。它已经成为陕北民间最流行的保护神。莲花、葫芦等产仔多的植物, 蛇、兔、鼠、蛙等产仔多的动物, 都被人们附于了这样的情感, 可以说, 在这些动植物身上寄于这样的情感, 是先人们对动植物的繁育生理的了解, 把情感寄托到多子的动植物上, 这些符号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事物深层次的认知, 也就是用以符号的方式表达语意。

1.1.2 心理特征的表达

利用心理特征的约定, 可以将意义传达给环境的使用者。人的视知觉对外界刺激有着近似的反应, 蓝色使人沉静, 宽广, 红色令人兴奋、激动, 在宽广的大海面前会感到空旷, 在陕小的空间里会感到局促……这些都是由于环境会更准确地将意义传递给使用者, 所以,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 在节庆、新婚等场面中都要贴上各类剪纸来烘托氛围, 这都是由心理特征造成的, 在这样的场合加以这些纹样装饰, 使纹样能更准确地表达它的含义, 实际上是一种语境的相互烘托。从“蛇图腾”到“蛇娃娃”到“抓髻娃娃”, 这些生动粗糙的形象, 是黄土高原从原始文化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反映。

1.2 生命繁衍符号的构成——形式建构

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及骨骼限制, 可单独处理、单独存在的自由运用的一种装饰纹样, 其随意度较高, 受外界限制较小。这类纹样的组织形式不受外界的干扰, 但讲究高度的完整性、结构严谨。此类纹样可以用作单独装饰, 也可以选取一个单位作连续纹样使用。作为图案的最基本形式, 单独纹样从布局上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形式。

1.2.1 对称式

又称均齐式, 其特征是以假定的水平或垂直中心轴或中心点为依据。使纹样形成左右、上下对称或四周对称的布局。图案结构严谨丰满、工整规则。再细分又可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两种组织形式。

A、绝对对称

是指纹样关于水平或垂直对称轴或对称点为界, 达到形状上的完全相同。根据对称轴的不同, 又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对角对称三种形式。绝对对称的构成形式具有条理, 平静、严肃、稳定的风格, 较严肃。

B、相对对称

是指纹样总体外轮廓呈对称状态, 细观局部, 又存在形或量的不等之处的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是同中求异, 具有动静结合、稳中求变的新鲜感, 在差异上寻求一种形式美感。

1.2.2 均衡式

又称为平衡式, 它的特点是不受对称轴或对称点的限制, 结构较自由, 注意保持整个纹样的重心平稳。这种图案主题突出、变化多样、形象舒展优美、风格灵活多变、自由感较强。

1.3 生命繁衍符号的意义——寓意

语意学本是研究符号与符号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即在分析哲学意义上主要关于语言符号与语言外称物间的关系, 符号与符号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 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了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从符号的建构过程将其分成了两层关系, 即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 也就是现实的表现层面和抽象的内容层面, 在此基础上, 并将所指的含义进行了延伸。生命繁衍的纹样装饰被人们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从中可以解读出对这种情感的强烈祈盼。

而在图形符号中的语意是研究图形符号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研究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 即纹样所传达的文化内容、象征意义。装饰纹样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存在的反映, 具有最基础的装饰性、一定程度的象征性和广博深远的寓意性, 是对本民族人们心灵基本趋向的样式之洞察。因此, 具有符号的指称功能。

符号的原始存在都属于本意性意指, 而任何符号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及环境下的产物, 它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随着时间、环境、使用者的不同, 符号又衍生出新的含义或含义又被新的符号所替代。

1.3.1 事物再现 (表现层面)

纹样装饰最初只是将自然物表述出来, 属于描述阶段, 其来源于实际经验, 也就是对各种事件的掌握, 即对在各种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了对象和事物的样式, 属于较为浅薄的一层。在早期, 人们对于“鱼”、“蛙”、“葫芦”等动植物形象的再现并不蕴含这种多子多孙的含义, 并不赋予它这样的情感, 仅此是对这些事物的再现。随着人此类环境下的自然物长期共处, 选择了与自身经常接近的自然物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不难发现, 选择什么样的动物或植物作为表达这一情感的符号代表, 并对其进行反复、持续的符号化解释是基于这个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确立关系, 换句话说, 被选择作为表达情感的动植物与这个社会群体往往是和他们的经济利益或生存条件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 基于这样长期的强化过程, 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稳定的含义, 所以, 在很多民族中都以“鱼”来代替配偶或情侣的关系, 莲花、葫芦、南瓜、蛙、蛇等多子的动植物都被选择作为人们表达繁衍子孙、多子多福的代名词。

1.3.2 事物指称 (对象指代)

指称就是指某些代名词在一定的语境中以具体的称述对象来表述。作为纹样装饰的图形符号来讲, 其最终的表述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事物表层的展现, 而是包含了更为深层次的内容, 人们借以某种具体的事物, 如“莲花”、“葫芦”、“蛙”等动植物, 借以表达某种抽象的事物——对生命的向往、对子孙繁衍的渴望。这个情感的表达就是用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来指称, 即看到这些现实事物的符号, 人们就会联想到这种情感被表现, 借以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这样的情感。

莲花、葫芦 (具体) →多子多孙, 多子多福 (抽象)

1.3.3 使用者解释 (情感寄予)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 生存与繁衍一直是人们最基本的群体意识, 也是人类群体意识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人丁兴旺”是中国的祝贺成语, 也可以说彻底包含了世代国人的愿望, 尤其是对自古未有节育观念的古人来说, 繁衍子孙已上升到判别世代宗祖兴旺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什么中国民俗文化如此重视子孙的繁衍?这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多以单家独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模式有关:这种经济体制生产力低下, 主要依靠劳动力, 而男丁就成了劳动力的重要保证, 因而特别需要孙男子嗣将香火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在中国古语中就盛传“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现在看来难以理解。在中国传统的风俗文化中, 盼求子嗣的形式表现比比皆是, 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子孙兴旺的情感, 如兔子, 这种非常温驯善良的动物, 可谓人见人爱, 固然成了吉祥如意之物, 同时亦因兔子和“吐子”谐音, 象征着子子孙孙代代繁衍;石榴为多籽实植物。中国的民俗文化流传着许多有关于石榴的动人故事, 皆因石榴多籽, 有“榴开百子”的吉祥图案, 有广泛传播之意而被寄予了子孙繁衍的情感。

丰富的词汇的如:“多子多福”、“送子观音”、“旺子守护神”、“添丁添灯”和“麒麟送子”等等, 都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子孙繁衍与其他的祝福寄语“福禄寿喜财”等同样成为了民间的共同祈盼。

2、象征作用

被赋予指代生命繁衍的许多符号, 都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 这些对象符号自身与这种情感的表达是没有关联的,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相似性。

2.1 约定的任意性

象征性符号与其代表对象之间是没有相似性或存在性的关联, 而具有任意性, 或也可以这样说, 二者关系只按人为规则确定。在符号的语音和语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我们用“树”这个符号来表示, 美国人用“TREE”、德国人用“BAUM”, 虽然表现的符号不同, 但是表达的意义都指的是植物, 是同一个含义, 因此用这些不同的文字符号代表相同的概念, 完全是出自社会契约的认可, 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这种任意性可以体现在区域上或是时间上, 不同国家的文字符号就是对区域之下的一种任意性的约定;而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中, 综观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这个过程就可以认为是时间域下的一种任意性的约定。

因此, 对于繁衍语义的形式表现, 包括了时间域下的任意性的约定, 包含了不同时期对这一含义的符号表现。这些符号代表的选定是具有任意性的, 它是基于人与环境在生理、心理、行为、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的反映。

2.2 相似性

一种形式和一种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应得到整个社会的符号使用者的理解和赞同, 否则, 对社会而言, 那个形态并不表现或传达什么东西。综观我国对于繁衍的符号表述中都可以找到一个共性——相似性, 不管从形态上或语音。

2.2.1 表象上的相似性

选择石榴、南瓜、老鼠、蛙、蛇等动植物作为蕴含繁衍的符号象征, 最大的特点是人们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理特点, 属于多籽动植物, 从这层含义来看, 追求的是一种表面现象的相似性, 借以这种生理特点来表达子孙后代繁荣的含义。实际上选择这些动植物与生命繁衍并没有直接联系, 而是带有约定的任意性于其中, 是一种生理现象的转借。

2.2.2 语音上的相似性

用石榴、南瓜、老鼠、蛙、蛇等动植物作为蕴含繁衍的符号象征, 这些动植物都属于多籽动植物, “籽”同“子”音, 从这一层面来看, 汉语的发音表达了符号的象征意义, 这是表述现象上的相似性。

繁衍符号的表现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要得到社会中的认可, 可能在最初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如不同的地区对这一意义所选择的指代物不同, 所以符号表现也就不同, 但随着人们对这些符号所指代事物的深度认知, 包括生理特征与心理表达, 符号与指代事物之间有了关联, 许多符号成为了生命繁衍情感表达的指称。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借以象征性符号来传递的, 其特点是“托义于物”, 也就是将生命繁衍的意义借以某物来表达, 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如:石榴、南瓜、老鼠、蛙、蛇等动植物来表现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目的是激发人们的感情, 深刻地认识这些本质特征。指称对象与象征意义之间是隐蔽、含蓄、远距离的, 并无直接联系。符号使用者总是把意旨转移在客观对应物上去, 拉近与思想感情表达的距离。所以, 象征性符号的形象总是具有“镜中之像”、“水中之月”、“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意境的美感特征。象征性符号所传递的形象往往大于形象息身的意义。象征符号要使人们意识到的不只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 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因而, 总是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观者赏玩不尽, 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胡飞,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姜哲, 《中国民间美术解读》地质出版社2005年月10月

系统繁衍 篇4

纵观整堂课, 教学的思路是清晰的。教法上有启发, 有点拨;学法上学生有讨论、交流。教学环节的有些设计似乎也涵盖了新课程的某些念想, 似乎这就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堂课。但听了这堂课后, 深长思之, 总感觉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一、文章不厌反复读

《散步》这篇散文故事真挚感人, 文情并茂, 适宜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本文和美的亲情。在教学时, 可把朗读贯穿在各个环节中, 以读为主线, 逐层深入推进教学。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读进文本;然后, 让学生读出问题、读出智慧;最后, 让学生读出文本, 提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应忽视朗读这一环节, 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更应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耳醉其音、目醉其情、心醉其神。

通过朗读品析, 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 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使体验更加细腻, 使感知更加深刻, 最终促进知、情、义的和谐发展。有力地进行了朗读训练, 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如果像这位教师只读一遍课文, 然后就忙于分析课文, 一篇颇具神韵的散文被搞得支离破碎, 也就谈不上去引领学生领略文章的隽美意蕴了。

二、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 理解揣摩, 训练语感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 要上得朴素自然, 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儿”, 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语言的揣摩。抓住“语言的揣摩”, 可以避免语文课的异化, 可以回归文本, 聚焦语言, 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抓住“语言的揣摩”, 以更深层地感受语言的魅力, 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从而更深刻地领略“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的美;抓住“语言的揣摩”,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和鉴赏力——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回过头来再看这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 几乎没有语言品悟训练 (虽然也有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讨论理解) 。况且《散步》这篇散文的语言朴实精美、简洁洗炼, 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用词精炼准确的句子。如, “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形象地说明母亲年老体弱, 艰难度过严冬的痛苦之情。2.句式对称的美句。如,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很富有表现力。3.含义丰富的句子。如,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母亲代表过去, 儿子代表未来, 对过去要珍惜, 对未来要珍爱, 这对一个家庭, 几乎是全部。因此, 作者把这一情景喻为“整个世界”, 含蓄形象地抒发了“我”和妻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描写春景的生动形象的句子。如,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些写景的句子, 表现了南方初春草木萌动, 生意盎然的景象, 有力地烘托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愫, 用笔精炼, 意境优美, 很富有诗情画意。……在教学中, 不妨设计一个品读语言的板块, 让学生在悟读语言的过程中, 体验作者用词造句的精美、精炼和精妙, 感受作者一家温馨、和谐的亲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怎样上好一堂课的经验时, 其中有条是“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对“关键词句”“重锤敲打”, 并“溅出耀眼的火花”。这样,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发散和提高, 其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也提升了。自然而然, 这样的语文课也就有“语文味”了。

三、课堂上设置的思考题应有思考的价值和启发性

系统繁衍 篇5

关键词:集市,世界博览会,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空间,巴黎

人类的聚集产生城市, 《易经》曾记载神农氏在日中设市, 用以“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算是记录中国集市的早期典籍。欧洲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时期就出现了附属的集市, 与竞技盛会唇齿相依。古罗马全盘接收了希腊文明, 集市亦无例外采取每周1次的频率。中世纪欧洲商业复兴下的集市盛行则更像是今天世界博览会的胚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始于1851年英国伦敦, 英文原名为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拿破仑三世紧随其后, 敲定了1855年首都巴黎举办第二个世界博览会。今天的巴黎忽略各种旁门别类的专题博览会不计, 已然累计了5次世界博览会 (1855、1867、1878、1889、1900) 的经验,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举办如此多场次的城市特例, 并且世界博览会官方办公室 (BIE, 全称为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 于1928年落户巴黎, 巴黎的“世博之都”头衔当之无愧。古集市的高度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世界博览会, 本文以巴黎为例来探讨研究5次世界博览会的举办, 给城市带来怎样的城市地标和新景观空间。

11855年巴黎第一次世博会的开启乐章

18世纪的巴黎皇后大道 (图1, Cours la Reine) 郁郁葱葱, 这条阵列种植的林荫大道平行毗邻塞纳河 (Seine fleuve) , 成就了城市早期线形景观空间。在1855年的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平面图上 (图2) , 我们看到的由皇后大道首尾交接香榭丽舍林荫大道 (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 和蒙田大道 (Avenue Montaigne) 围合成的三角地带, 即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所在地点, 图中的蓝色建筑是专门为之所建的主展览场所———巴黎工业宫 (Palais industrie) 。工业宫已于1896年拆除, 并在旧址建起今日游客必经的巴黎大皇宫, 闲步走向塞纳河边会见到40m宽金碧辉煌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拱桥 (Pont Alexandre III) , 时空交错中重温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金碧辉煌。

2 城市地标的世界博览会渊源

今天的巴黎艾菲尔铁塔和纽约自由女神像作为城市地标众人皆知, 殊不知其均有法国血统和世博渊源。艾菲尔铁塔所在的战神广场和塞纳河对岸高地的夏乐宫 (Palais du Trocadéro, 图3和图6右上角) 均借世界博览会的契机逐步更新完善。自由女神头像 (图4) 也曾展出在塞纳河边的室外公园, 在1878年主题为“艺术和工业”的巴黎第三次世博会。自由女神像是庆祝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 由法国雕塑家巴托第 (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 设计, 欧根 (Eugène Bartholdi) 和艾菲尔先生 (Gustave Eiffel) 制作。随后, 艾菲尔先生成名作品艾菲尔铁塔也在1889年巴黎的第四次世界博览会落成, 数以万计的游客在300m的高空俯视巴黎景致, 我们可以在图5的景色中想象1900年的巴黎魅力。

3 纵观巴黎景观空间来分析五次巴黎世界博览与城市空间形成的关系

国家经济的高度繁荣下时机具备, 让世博会以重要角色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的发展。走在今天巴黎中心城市景区, 香榭丽舍大街、大小皇宫、亚历山大三世大桥、荣军院、夏乐宫、战神广场和艾菲尔铁塔等等, 都是五次世界博览会给城市留下的绚丽景观区域和城市地标。以世界博览会的单一线索切入分析巴黎的主要地标及公共空间的形成, 如图7所示今天巴黎塞纳河沿岸的景观区域, 除了西岱岛中世纪遗产巴黎圣母院, 剩下所有重要的景观区域均在世博会的契机下建设。

从皇朝时代留下的皇后大道及花园作为基点, 与香榭丽舍林荫大道之间的夹角区域框建了塞纳河北岸第一个世博展览场所 (图7黄色区域) 。场所东北边界也是从卢浮宫到旧凯旋门的巴黎历史轴线所在地, 持续生长直至拉德芳斯新商务区的建筑地标新凯旋门共同构成巴黎的新轴线。除了经典优雅的法式园林和建筑, 香榭丽舍大街的林荫大道成为19世纪中期城市空间建设的时尚风标, 和街边花园组合营造了繁华商业所需的开阔商用区和静谧的园林休闲空间。

随后而来的巴黎第二次世博会选址战神广场, 建立了方形的大花园, 平整地面和种植所需的土壤就近取自今夏乐宫所在的山丘。建筑师Fr.Le Play在花园中央建设了1867年名噪一时的椭圆形建筑物 (图8) , 因世博会展览时间所限, 26000个工人在2年时间内超速完成这个长宽分别为490m和380m超大建筑物, 见证了展会对城市空间建设速度的推进。展览馆今天已不复存在, 从照片和书籍中窥豹一斑的了解到, 建筑物和花园景观相辅相依, 椭圆形的主建筑以花园为中心建设, 建筑外围的花园中分散安置了不同的小国家馆。整个建筑几乎具备了作为一个真正城市的所有服务空间, 邮政通信和厕所医疗等等, 休闲游乐公园中的热气球让游客鸟瞰整体景观。同时针对交通建造了巴黎第一个战神广场火车站 (Gare du Champ-de-Mars) 。作为景观设计者, 我看到了一个规划全面、功能性完备、景观和观赏游乐设施完备的博览会。

1878年落成的旧夏乐宫 (图3) 是巴黎第三次世博会展场, 建筑附属坡地公园以水为特点辅以众多的装饰雕塑。即便今天被新夏乐宫所取代, 但是宫殿前的坡地公园依然是以水造景, 中心喷泉为主两侧的路径环抱中心景区, 以乔木、草坪和花卉错层置景。战神广场和荣军院区域在1889年巴黎第四次世博会已初现今日面貌, 艾菲尔铁塔的落成是最大亮点。站在夏乐宫高地我们可以看到丰满的景致, 建筑附属的绿地景观和律动的喷泉与塞纳河对岸的战神广场遥相对应, 组成了精致的带状景观公园, 新旧建筑景观相依相映, 林木花卉和草地编制的景观美毯烘托了艾菲尔铁塔的制高点。

随后而来的巴黎第五次世博会无疑是重中之重, 巴黎最美的大桥亚历山大三世桥在1900年落成, 连接了荣军院绿地休闲区和新建的大小皇宫。新宫殿和桥梁已然异常夺目, 景观配置以简洁的块状草坪辅以大乔木, 对应金碧辉煌的桥梁雕塑和宫殿外立面。如平面图6所示巴黎城市2个块状跨河景观带一如今天巴黎河岸主要景观空间, 今日巴黎的塞纳河风貌已然呈现。借这次世博会的机遇, 巴黎的公共交通得以高速发展建设, 不同形式的交通网络建立。除了新建奥赛火车站 (Gare d’Orsay) , 荣军院火车站 (Invalides) 和里昂火车站 (Gare de Lyon) 之外, 第一条地铁线 (Porte de Vincennes-Porte Maillot) 也开始运营。便利的自动扶梯形式以“未来的路” (Rue de l’Avenir, 图9) 的名称出现在游人面前, 环绕安置于世博场地, 新的交通和自动扶梯的参观形式带来更多的景观视角, 直径100m摩天楼作为新的娱乐体验隆重登场。夜间电照明的使用和发光喷泉的安置开启了光景观篇章。

4 结语

世界博览会作为人类盛会之首, 让我们看到早期的林荫大道, 花园绿地的营造, 水景观及雕塑装饰直至光景观等不同时序的发展演变, 明确了世界博览会给予城市规划建设的机遇和对公共空间景观塑造的强大推动力。除此之外, 每一次博览会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定位。展会定向从最早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强盛带动的新科技展现逐步演变为对艺术、和平、环境和人类如何更好生活的未来展望。进步和退步有时二位一体, 汽车和工业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侵蚀人类健康, 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绸缪城市环境都将是世博会持续探索的话题。从1851年伦敦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世界博览的展览所在地也从西方主战场转战东方。今天的我们共同反思人类盛会繁衍促生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享用城市景观历史遗产的同时, 站在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思考如何创建生态的具备持续活力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克著 (Marc GAILLARD) .1855年至1937年间的世界博览会 (Les Expositions Universelles de 1855à1937) , 巴黎装饰艺术中央联盟出版 (1983-Union Centr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 1983

[2] 1851到1989年世界博览会书籍, 巴黎装饰艺术中央联盟出版 (1983-Union Centr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 1983

[3] 合辑.1878年世界博览会的全民艺术与工业 (L’Art et l’Industrie de tous les peuplesàl’Exposition universelle de 1878) , 巴黎插图书店出版社 (Librairie Illustrée) , 1879

[4] 让克里斯托夫 (Jean-Christophe MABIRE) , 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 (L’Exposition Universelle de 1900) , 巴黎哈麦丹出版社 (L’Harmattan) , 2000

[5] 卡罗琳著 (Caroline Mathieu) , 巴黎世界博览会中真实的和乌托邦的建筑 (Les expositions universellesàParis:architectures réelles ou utopiques) , 巴黎五大洲出版社 (5 continents) , 2007年奥赛博物馆同名展览会时期出版

[6] 世界博览会专辑 (Album de l’exposition universelle) , 第一卷到第三卷, 巴黎皇家办公室出版 (Bureaux de l’Abeille Impérial) , 1857

上一篇:市场价值观下一篇:尿微量清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