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培训(精选12篇)
社会化培训 篇1
2013年,随着苏州市“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度推进,农机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为满足农机作业需求,近年来,吴中区先后建成临湖陆舍,横泾齐路,甪直澄东三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上半年,以村级农业组织为主体,联合部分农机大户,分别组建上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澄湖农机专业合作社,能为本村及周边上千亩至数几千亩农田提供从耕作、种植、植保、收获,乃至收获后处理的粮油机械化生产一条龙农机化作业服务。然而,在巨大需求面前,无论是合作社还是农机大户,都不得不面对现有的农机手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等困境。
培养一支能熟练掌握现代高性能农机具的操作使用,顺利完成各项农机化作业的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成为我区农业生产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为此,农机部门当立足当前实际,利用好驾驶培训这一平台,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在助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1 有效整合农机合作社资源,做好中拖等农机驾驶操作技能培训
利用农机合作社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机械配套和人力资源,在中拖驾驶培训中,一是帮助学员熟悉一般道路及机耕路等田间道路的驾驶;二是虚实结合,在完成既定模拟练习的基2.4拓宽服务领域
加大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力度,拉长跨区作业产业链条,打造跨区作业品牌;积极发展订单作业,合同化服务方式,扩展服务市场空间;大力推行“土地托管”,承包闲置和流转土地等服务方式,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全面推进收获、耕作、播种“一条龙”服务方式,提高系列化服务水平。创新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户+农户的服务方式,使各市场主体间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赢目标。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强发展活力。
3 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服务
从近年来我县的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已探索出多种有效可行的模式,流转由点及面、由量到质不断发展,出现有租赁、转包、置换、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模式。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提高单户土地经营规模和集约化程度,而集约化经营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机合作社正是土地流转的主力军。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3.1加强组织领导
把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列入议事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责任到人。根据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并付诸落实。要制定工作措施,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指导,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创农机化工作的新局面。农机管理部门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建章立制,申请登记、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等项服务,强化监督管理,实施量化考核。工商、税务、础上,增加学员实际挂接农具和田间作业的初步经验;三是组织参观机库及生产设施,邀请合作社机手交流、共享多种机具的使用经验。使学员拿到驾驶证的同时,基本具备实际作业的能力。2积极利用农机企业培训机会,组织协调好插秧机等的操作培训
有机利用生产厂家提供的免费培训机会,协调好厂方,组织好学员,紧扣农时,适时把插秧机等机具的操作培训送上门,使学员在培训中,就能学到需要的技能。
3 紧扣“获证奖补”工作,助推培训质量
依据自愿原则,积极组织实施“获证奖补”工作。在培训中,做好“获证奖补”的宣传发动,利用好政策导向,从理论到实践助推培训质量的提升。
4农机农艺相结合,促进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熟化
积极利用驾驶培训这一平台,穿插农机化技术培训,如适宜我区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机械育秧技术、深耕深翻技术等。顺应农时,组织参观作业现场,发动学员与作业人员交流,了解具体的操作细节,推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进一步熟化。
5结合农机监理职能,凸出安全生产教育
结合培训,加强与农机监理部门的了协同,在培训间隙,组织安全生产教育,解读农机安全操作规程,发放安全生产宣传册,组织参观宣传标牌,对安全生产警示常抓不懈,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
财政、金融、土地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出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工作措施,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序发展。
3.2强化指导服务
要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协调好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与有关村、组之间的关系,为他们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县乡两级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体制建设,及时处理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同时,开展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定期进行走访、座谈、调研,及时了解掌握发展经营情况,总结推广经验,把握发展方向,发现解决问题。要切实按照组织建设规范化、合作类型多样化,生产经营市场化的要求,指导、帮助、服务好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建康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第二部改革实施土地流转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3.3加大宣传力度
要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机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宣传“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历史定位,宣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的农民创办和加入合作社,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在临颍县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规范和完善,所以要注意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分类指导,善于探索,勇于创新,使农业机械这一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土地流转中充分发挥作用,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方法,努力开辟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土地流转”新途径。
关键词:农机培训,模式,农机作业,农机安全
社会化培训 篇2
2011年06月01日
各用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为帮助各用人单位系统学习《社会保险法》,掌握社会保险政策,规范社会保险工作,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施《社会保险法》宣传培训工作的要求,我报社将举办三期《社会保险法》培训班。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各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社保经办人员、工会负责人等。
二、主讲老师及培训内容
(一)上午主讲老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主任、高级法律顾问杨永琦。
主讲内容:
1.《社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及立法目标介绍;
2.《社会保险法》及新政策方向解读;
3.现行五大社会保险: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失业等保险的新要求及新规定;
(二)下午主讲老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吴晓军
主讲内容:
1.新《社会保险法》关于保险费征缴有哪些变化;
2.社会保险基金剖析;
3.新《社会保险法》对企业实操经办社会保险有哪些变化: 4.社会保险基金监督解读与企业注意事项; 5.社会保险法颁布对企业规章制度设立的影响; 6.用人单位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如何处理?
三、开班时间(每期一天)
第三期:2011年8月30日
第四期:2011年9月27日
三、培训地点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南校区南楼6层会议室(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5号)
四、培训费用
280元/人(含资料、午餐等费用)
五、报名地址及电话
(一)市府大楼2号楼101室(宣武区槐柏树街二号,国华商场往南300米槐柏树街路口向西)。
联系电话:63021445
(二)朝阳区惠新东街1-1号(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宣传中心)2层203室、205室。
联系电话:63015787 64890878 63010646
北京劳动就业报社
英国学徒制培训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篇3
超过1/3的参与调查的英国民众认为,高层次学徒制培训是就业的最佳途径,而认为大学学位是最佳途径的仅占1/5。事实上,伴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本科学费的翻倍增长,大学教育的经济价值在过去5年中已下降1/3。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QCF)将职业资格分为8个等级,完成高层次学徒制培训的学员能获得第4级职业资格,大学本科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可获得第4~6级职业资格。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英国进入学徒制培训体系的16~17岁的学员数量为4.17万人,比2013年同期增长了15%,占该年龄段在学和接受培训总人数的4.2%。16~17岁年龄段的学员中,在学和接受培训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90.3%。英国教育部称,学徒制培训之所以能成为学术道路之外的又一个备受推崇的选择,是因为政府对学徒制的改革使企业雇主在培训的设计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使参与学徒制培训的学员更容易就业。
对经济发展而言,更多人选择学徒制培训是一大利好消息。英国国家审计署估计,政府在学徒制培训上的每一英镑投入能产生18英镑的经济效益,如果把统计口径放宽,这一数值能达到28英镑。
萨顿基金报告提及的英国学徒制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层次不高。在2012-2013年度,共有18万名学员进入第1~2级职业资格阶段培训,第3级为9.7万名,而第4级只有0.3万名。二是教师的推荐力度和家长的了解程度不够。2/3的中学教师不建议有能力上大学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家长对学徒制培训也缺乏了解,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
社会化培训 篇4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合作社农机手文化偏低, 应用能力差, 维修力量不足。合作社的大型农机 (具) 科技含量比较高, 部分农机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较低, 机械维护常识、操作技能、维修技术等方面能力不足, 直接影响机具功能和使用效率地发挥。
2.农机具的检测调修设备不全, 机具配套不尽合理, 机械的维修保养, 拖拉机的技术状态不能及时恢复;农业机械的存放条件差, 保养不到位, 部分农机具长期搁置于露天之中, 受日晒雨淋之苦锈蚀严重, 使机器的使用寿命缩短。
3.运行管理不规范。目前, 大多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边发展、边规范, 先发展、后规范的初级阶段。一些农机合作社重组建、轻管理, 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经济效益低, 无专业的农机管理维修人员, 对农机配件储备、日常保养、维修管理重视不足;一些合作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 只愿利益共享, 不愿风险共担;一些合作社急功近利, 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谋划长期发展的目标等等。
4.维修成本高, 耽误生产。农机具整天跟土地打交道, 受损率很高, 所需更换的配件种类多、数量大。比如一台小麦收割机, 从链条到割刀, 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修理或者更换, 其他类的农具也是如此。面对众多的农机具, 配件供应的准确性、及时性成为合作社最伤脑筋的事, 合作社不知该储备哪种配件, 如何储备保管配件, “量少了不够用, 量多了买不起, 买的没有用, 坏的又没买”, 而且农机市场配件假冒伪劣多、又价格昂贵, 往往造成维修成本高还耽误生产。
二、常发农装公司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1.在全国各地有16个省级驻外配件中心库和省级服务中心, 常年储备配件资金在1000万元左右, 为各地常发用户、农机合作社提供配件、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持。
2.有专职培训讲师10人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人, 高级技师5人, 技师4人) , 1000 m2的实训场地, 300 m2的理论培训室, 6台专用培训整机, 20台套培训总成, 20套专用培训工具、量具等, 专门负责对用户、社会化服务站、经销商服务人员进行维修技能、使用维护保养技能培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常发维修服务人员, 为用户提供服务, 必须经过服务部严格的培训、考评, 并进行技能等级评定, 维修人员技能等级分为四级:初级技师、中 (1) 级技师、中 (2) 级技师、高级技师, 培训、考评内容以市场实际需求为依据, 突出实践操作技能、故障排除能力, 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知识, 采取上机操作、实践拆装、集中考评、互动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设立专人统计农机产品使用信息、故障信息, 并进行汇总分析, 以统计数据对市场维修服务、配件供应提供技术支持及指导性意见。例如常发农装连续8年统计的轮拖各系统质量问题分布比例如下表。
4.拥有310多名经过严格训练的专职服务人员和1200多名兼职服务人员负责全国各地的服务工作。
5.拥有20辆三包流动服务车, 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迅捷的服务和配件供应。
6.拥有完善的常发售后服务体系, 在全国各主要经销区域, 拥有400多个专业服务网点, 500多个县级配件服务网点, 为服务提供可靠的保障。
7.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4008878228, 采用社会化服务网站、经销商服务网站、公司本部派驻服务人员相结合、服务车快速机动突击的服务方式, 农忙时增派服务力量, 由客服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接到客户信息后及时安排、及时向客户回复、及时到达服务现场。
三、企社共建带来了企社双赢
1.农机合作社购买的农机数量大, 入户农民多, 厂家可以此为载体, 进行农机具配件的供给、开展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农忙前的维护保养、农忙作业时的维修服务、农忙作业后的季后保养等服务工作, 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维修资本, 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常发公司已在农机大户集中的地方建立了综合型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农户们在当地就可以买到合格正宗的零配件, 并能够得到厂家维修、保养等方面“一条龙”式的服务, 深受用户欢迎。
2.企社共建使得农机合作社在经营管理、维修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 从以前的力不从心变为如今有了农机生产企业的鼎力支持, 农机维修服务更加及时, 而且质量有保障, 农机合作社的底气更足了, 心里更踏实了, 无后顾之忧了。
3.农机企业为农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的措施包括:免费培训固定的专业维修人员、农机操作人员;免费提供机具配套技术指导;免费提供农机具规划;优先建立特约维修服务点;实行优先售后服务、配件供应;对部分机械延长“三包”服务期;提供24小时技术支持及技术咨询服务;在农忙作业期间, 为合作社提供农机、农业、气象、交通信息服务等。
4.通过“企社共建”, 农机生产企业拓展了销售渠道, 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生产企业更全面的维修培训和“三包”服务, 实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生产企业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对策与建议
1.生产企业应成为农机社会化培训、维修服务的带头人
企业加大投入, 国家扶持, 企社共同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中型农机维修及配件供应中心, 生产企业应成为农机社会化培训、维修服务的带头人。由于农机维修业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 收费标准低, 建设大中型农机维修中心成本回收期长, 因此建立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农机维修及配件供应中心刻不容缓。除企业投资外, 国家公共财政应予以支持, 并在各项优惠政策上给予倾斜, 各级政府财政也要在农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 支持维修服务中心建设, 为大中型农机具特别是高、新农机具修理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解决维修网点修不好、修不了的难题, 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和使用效率, 促进新农村建设。
2.加强规范管理
要健全制度, 规范运作, 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 制定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3.加大培训力度, 强化农机维修专业技术培训
随着现代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具投入生产, 对农机维修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从根本上讲, 提高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 只有提高农机维修网点的业务素质和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农机维修质量才能得以保证。为此, 要重点规范维修行业从业标准和农机维修人员技术等级, 搞好农机维修网点资格认证, 强化技术培训工作, 并将培训纳入公益性培训范畴, 由国家实施培训补贴, 逐步更新维修知识, 聘请农机维修权威和专家讲课, 边学边操作, 切实提高农机维修及操作人员维护、保养、修理等实用技术水平。
4.在农机维修服务人员培训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 维修技能定级结果须与维修服务人员薪酬待遇及岗位晋升挂钩
将维修服务人员技能鉴定结果与维修人员的薪酬待遇、岗位晋升等紧密相连, 作为维修服务人员晋级及薪酬发放的主要依据, 是提高维修服务人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技能越高, 年薪标准越高, 常发高级技师年薪达8万余元。
(2) 注重培训内容和方式, 加强案例教学培训, 调动维修服务人员学习兴趣
对比其他教学培训方式, 服务人员更喜欢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可通过案例分析把知识和原理呈现给服务人员, 让服务人员在案例中寻找知识。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不会出现像其他教学方式那样的空谈, 避免了抽象, 使整个知识既形象化又具体化, 更重要的是容易理解, 在教知识的同时还传授了学知识的方法, 从而可以培养服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一种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没有案例分析的课堂会很沉寂, 课堂气氛不好, 服务人员没有兴趣, 而案例教学就可以调动服务人员的兴趣, 充分挖掘服务人员的学习潜力, 学到知识, 学会了学习, 还能做到学以致用。
(3) 创新培训激励方式, 加强服务人员间学习比赛互动组织, 提高服务人员学习积极性
“听课大帮哄, 考试一起抄, 最后啥也没学到”是一些培训班的常见情况, 培训班学习最忌课堂沉闷、服务人员无兴趣、无积极性。企业要创新培训过程中的激励方式, 充分用好每个服务人员都有的上进心、不服输精神、团队精神, 每日组织服务人员间学习比赛互动, 对获奖服务人员口头表扬, 颁发有意义的奖品, 对未获奖服务人员进行鼓励, 充分调动服务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 可有效提高服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 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侧重实践动手能力培训
服务人员更喜欢接受动手实践学习, 更喜欢上午理论, 下午实践的培训方式安排。培训中如能对照实物讲解工作原理、构造、安装方法、主要出现的故障及排除, 效果会更好, 因为这样比较直观, 更好理解, 更有影响, 更易懂, 服务人员回去后更容易在实践中操作。要以实际农机应用、农业生产和市场为导向, 合理安排好培训教具及实践教员, 让服务人员多做实践学习, 多动手, 多做比赛, 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让每个服务人员都有兴趣参与实践动手, 做到学以致用, 保证培训质量, 而不是学以为考。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培训老师素质
鼓励教师深造学习、更新知识, 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基础, 又有市场服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对现有专职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培训, 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逐步使培训教师一专多能, 进一步提高胜任培训工作所需的素质。积极开展培训交流, 不固步自封, 学习各地先进培训经验, 增强自身学习能力。
(6) 增加资金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增加对培训的资金投入, 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改善培训条件, 增强培训的发展后劲。同时研发培训模拟器材、器具和软件, 更新教学设备, 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培训服务能力。
(7) 加强行业间企业培训交流, 互相观摩学习, 共同提升农机行业培训水平
社会工作者培训体会 篇5
2011年7月7日份我参加了本单位在茸北成人学校举办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经过这次培训,我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价值观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秉承利他助人的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活动。实现“助人自助,助他人自助之。”
通过在茸北成人学校个案专业培训,使我充分了解到一份成功的个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阶段。2.资料收集阶段。3.问题界定阶段。4.形成方案阶段。5.推行方案阶段。6.总结评估阶段。社工要结合以上六个步骤来开展工作,才能专业的进行个案工作开展。社工进行收集社区青少年的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包括:个人资料、身体情况、特点和能力、社会环境。社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掌握服务对象信息:本人、家庭情况、以前学校或单位、居委、同辈群体、其他查阅资料。在个案服务阶段社工应该:1.先选择对案主最急于解决的问题。2.双方共同决定最主要的问题。进行个案服务。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面谈工作因掌握:1.建立信任关系。2.注重问题探讨的过程。3.了解案主的需求。4.关注重要讯息。5.评估案主的情绪。通过这次个案服务技巧与案例分享培训,我已经初步掌握个案服务流程以及个案服务技巧专业知识,在以后的个案服务中更好的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
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内心构建起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其有两方面:即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社会化培训 篇6
主题词:农民工 技能培训 重要性
正文: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和职业准入法规的逐步推进,各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文化、思想、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带来农民工大量返乡、留守妇女儿童偏多的情况,加强农民和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創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形成充满活力、有序安定的社会局面,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呢?
一、依靠党的政策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
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成立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加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为我省制订农民工培训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坚持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收费、农民适当分担的培训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充分认识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感和长期性。2011年5月公布的云南省2010年普查登记中,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18.0万人,占总人口的35.2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78.6万人,占总人口的64.8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628.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67.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8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2099.35万人中尚有富余劳动力750万人,文盲或半文盲占17.26%,小学文化占44.47%,初中文化占32.26%,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5.97%,大专以上文化占0.99%,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0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不仅制约了我省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转移,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技能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五、突出重点创新培训方式.
1、强化职业技能,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农民工培训是以外出务工就业和发展产业为目的培训,必须把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作为农民工培训的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
2、按不同需求,灵活多样开展培训。按照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根据用工市场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需求随时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我校217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在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努力把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培训鉴定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能充分发挥培训效应,因地制宜使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能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坚持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开展订单、定点和定向式的培训,同时让农民工从实际操作中掌握“应知、应会”知识。
从2008年底至现在,我当任“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员以来,看到由于城市建设,失地人数在不断的上升,有的虽然有国家补助,甚至一夜之间成为百万户的家庭,但坐吃山空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要出去工作才是长远之际。如昆明近郊水库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员迁到城里转为非农业人口,也得工作,留守在家的绝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再有随着昆明在滇池流域100米湖滨内退塘、退田,退房,搬迁数万人,完成环湖生态建设工程的启动,此行业培训鉴定工作较前几年增长很大,同时,我也看到有的区镇尽管离昆明不远,但有相当多的富余劳动力闲置,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信心离开家乡融入社会,虽然我们从事的仅是家政服务员的培训,但也让她们了解了社会的需求,从家庭的角度去规范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个学员说她快二十年没进入教室学习了,听老师讲课的感觉真好,学到不少的知识,说真的娃娃都养俩了,正确的喂养方法今天才明白,感谢政府办好事,以后只要有机会,她都会积极参加的,为就业创造条件。
可见,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我们都感受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农转非的人员而言,技能的培训就更尤为重要了,这是他们新的生活、新起点的开始,是他们融进城市工作所必须的准入证。解决了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人人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步入小康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更繁荣富强和谐发展。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选:
1、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社会化培训 篇7
关键词:终身教育,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继续教育
0引言
2016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全民继续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国家继续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普通高校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聚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化培训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的重要职能及社会责任,但其在掌握社会需求、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变化,以及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信息等方面比较滞后,高校制定的培训计划与市场需求脱节,而且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积极性与热情相对企业较高,大部分学校与企业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处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而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参与培训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为此高校单方面的改革和资源投入不仅难以切实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还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本文通过探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办学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出构建以示范高校为主体,结合政府、行业、企业多元参与的“一主多元”模式,探索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创新社会化培训模式。
1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化培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而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而言,普通高校由于具备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和专业优势,使其与其它的办学培训机构相比具有更多优势。高等学校是继续教育服务的中坚力量,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正确认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1.1当前社会化培训面临的机遇
1.1.1学习型社会的春风
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对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思想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这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法理上和政策上的坚强支持,也为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明确的方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未来时代的大势所趋。
1.1.2政府企业需求
新形势下,对于各级政府和企业而言,实现其自主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战略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加强继续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职业岗位,这些新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继续教育培训就有了用武之地,它能够帮助个人提升能力,实现再就业,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1.1.3个人“充电”意识增强
当前,就业压力催生了人们的“充电意识”,个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当前社会更新换代很快,人才亦是如此,社会对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必须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1.2当前社会化培训面临的挑战
1.2.1高校自身体制约束
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了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空间。社会化培训工作需要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模式,这与高校自身的事业单位体制相冲突,不利于社会化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成为制约继续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瓶颈。另外,社会化培训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它与社会以及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是依托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市场特征比较明显,众多高校盲目开办热门专业培训,不考虑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继续教育培训没有特色,偏离了培训的最初目标,因此不能起到继续教育培训应该起到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继续教育培训的优势。
1.2.2社会重视度不足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具备科学的继续教育工作理念,因此无法真正促进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重视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学历是决定自身职业发展的关键。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对继续教育培训正确认识的重要的方面。
2“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核心内涵
“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是指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协作共建,建立由示范建设高校为主平台,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联盟企事业单位、协作的地方职业联盟学校,有培训能力的龙头企业及地方特色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整合各方资源,并发挥各自优势,以全面提高社会化培训质量、建立面向目标人群的系统化、集团化的培训服务体系。“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3“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社会化培训所要面对的是学习对象的多元化,学习需求的多元化,所以当前的社会化培训应该建立服务多元化及体制建构多元化。“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既发挥了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也发挥了地方政府和行业在引导和监督社会发展方面的优势,更发挥了社会学院、有培训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特色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辐射作用,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不仅做到了取长补短,还架起了各方沟通的桥梁,有益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3.1地方政府、行业主管提供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站在统筹角度,对“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予以政策支持的话,其实施和完成将更加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人才的培养力度;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充分发挥在人才需求分析、行业形势分析、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项目需求及成果转化标准。
3.2“一主多元”主元平台构建
地方示范高校作为“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的主要核心,在设计和研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也需要顾及到学习者的需求,从两者的需求中找到平衡点,着重加强服务手段和服务项目及共性服务活动的研发,充分利用好高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中心、培训资源研发中心、选聘优秀培训师资,打造特色培训项目,因地制宜,深度发掘教学资源,加强培训教学的效果评价,保证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3.3社区学院、培训机构的二次开发
作为“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内协作的社会社区学院、有培训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及培训机构,应成为提供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载体,从目标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学习需求及学习效果要及时高效的反馈,在实施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切实对培训项目内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打造特色培训内容,切实将培训活动、学习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施跟踪服务,形成精品培训项目群,打造自身培训品牌。
3.4继续教育培训品牌的树立
高校在发展社会化培训工作时所形成的自身的品牌是高校社会化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社会化培训工作的核心和命脉,也是其发展的无形资产,高校要加强社会化培训是一种服务的意识,应该更关注被培训者从中获得了多少知识、技能和有益的体验等等。培训品牌经营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品牌经营应该从学员的成长需要,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进行的经营,它更重视与教育消费者沟通的所有环节与活动,更突出社会化培训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人才优势等,突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实用性、社会性和市场性。培训项目在创建过程中,必须突破学校的围墙,走出去,与行业企业接轨,才能创建有价值的培训项目。
4“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实施优势
“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从教育资源和需求结构的角度出发,建立由社会化培训功能较强的高校主导(一主),吸纳多个教育主体、区域行业企业(多元)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培训协同体系,是对我国现有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有机重构和聚变的创新范式,采用这样的社会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既能提升示范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辐射能力和效率,区域或行业人才体系也能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事业单位人才集聚和保持率快速增强,协同参与机构的自身发展均能得到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庆临.大力拓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路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24-125.
[2]郑法钰,黄斐.对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2(10):3-5.
[3]王晓东,王铁宝,冯志明,等.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8-21.
社会化培训 篇8
一、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社会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强调指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和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教育部门就当前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等方面也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 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有承担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的义务和责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和知识更新换代, 要想在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认识到了学习新知识和重要性, 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能让广大社会职工的需求得到满足, 能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知识层次水平和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
第二, 祖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在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 知识的学习、创新必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 继续教育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需求, 只有不断“充实加油”,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成为对企业发展有用人才和技术骨干。
第三, 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是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各高职院校除有对全日制在校生进行教育的义务外, 还要承担一些相应的社会义务, 即开展社会培训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当前许多现代企业在员工的准入制度中都加入了要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也就是说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提高了, 这有利于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更好地开展业务。
第四,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建立有利于广大被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学习手段、方法与方式, 规范学习制度, 灵活安排学习内容与进程。积极推进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充分利用当今现代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网络资源, 打造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帮助广大社会人员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利用职业院校自身的优势, 加强职业培训和到企业办班传授, 构建社会、企业、院校之间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面向全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文化艺术、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推进特殊职业教育发展, 灵活设置学制和课程, 加大扶助力度, 为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便利。
第五,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主动服务行业。积极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为政府、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提高了学院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 学院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为制糖企业开展员工培训,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就是非常好的借鉴。
二、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 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培训。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存在形态, 它是企业在多年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它能让员工自觉和主动地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遵循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的总和。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方面的培训教育时, 要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培育他们良好的职业情感, 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立足做好本职工作, 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二) 业务技能的培训。
1.岗位培训。根据员工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培训, 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有效提高培训员工的素质, 使其能更好地胜任和履行岗位职责。
2.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操作的学习培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 科技的不断进步, 使得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一些大型现代化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只有对员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培训, 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和要求, 才能将新设备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推动企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思考与探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中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行业的产学研合作, 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 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产品升级, 不断完善终身学习制度。”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新常态,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一) 加强组织机构的建立与管理。各高职院校要以对社会培训为己任, 建立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的专项培训机构或部门, 例如:成人教育学院 (处) 或继续教育学院 (处) , 成立对应的教务、学工、后勤等对应下属部门, 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深入企业调研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订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并设计课程评价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培训教学计划》报送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审核批准备案。
(二) 加强培训教师的队伍建设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制定系列关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相关制度, 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标准, 通过加强管理推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安排教师到生产管理一线岗位跟班锻炼的管理机制, 大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双师”素质的培养、培训、考核机制, 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通过“外引内培”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 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要以人为本。要根据社会培训人员均为成人, 具有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理解能力较强, 但记忆力相对较差, 学习时间分散的特点, 灵活安排培训内容和学习时间。在教学中要具有针对性, 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入, 并加以解决, 教学方法要多采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要方法与手段, 切忌“满堂灌”。要尊重和理解企业员工, 企业员工与高职生不同, 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建议, 要营造较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给员工学习的自由度和一定的自学空间, 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为全国最大的制糖企业———洋浦南华糖业集团举办新招员工培训班就是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 为糖业集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糖厂量身制定所需工种的培训计划并上门送培或召集学员来校学习培训, 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赢得很好的社会声誉。
(四)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介入企业员工培训的全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员讲解一些常规教学不太好了解、不是很好讲清的新知识、新技术;利用现代仿真技术手段, 通过仿真软件的使用, 可以让学员在电脑前充分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 掌握在模拟仿真情况下的真实工作环境, 尽量达到教学与真实工作的“零距离”, 从而早一步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 告诉员工“如果不会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 在未来的竞争中一定处于劣势”, 培养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五) 认真选择培训教材。应根据社会培训的要求选择与岗位、职业资格相对应的国家劳动保障出版社发行的规划教材, 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上的增加或删除, 保证教学质量和内容要求, 重点要加强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训。
总之, 高职开展社会培训是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的惠民工程, 各职业院校应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 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工作, 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尽义务、作贡献, 同时, 职业院校通过对社会的培训, 也可以达到提升自身形象和社会声誉的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 是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 是职责所在。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必要性及主要思路, 对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斯杰.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2]李明惠等.基于行业共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J].高教探索, 2009
[3]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 2008
[4]方谢峰.论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5]薛福莲.几种深受现代企业欢迎的培训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6]大力发展中间特色的职业教育.中国教育报[N].2005-11-14
[7]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 2005
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研究 篇9
关键词: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研究
多年的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技工类院校在发挥社会培训职能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够。本文从济宁技师学院工作实践出发, 分析了目前技工类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 对如何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阐述了开展社会培训的意义。
一、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现状
(一) 院校的社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在学院日常的工作中, 没有给职业培训正确定位, 没有相应人、财、物的支持, 使社会培训的开展举步维艰, 成效不大。
(二) 培训面较窄,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目前, 绝大多数技工类院校主要进行在校生的培训, 而真正面向企业、社会的职业培训, 还未能充分发挥技工类院校在自身方面的优势。在对企业已开展的定单式职业培训中, 技工类院校只考虑校内培训资源的使用, 对企业丰富的人力、物力等培训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
(三) 培训方式、内容未能与时俱进, 培训成效不明显。由于目前较多的企业对员工职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 技工类院校在社会培训上也存在着培训模式陈旧, 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存在培训大纲和教材不完善, 教学内容和手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使得培训成效不明显。
二、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发展对策
( 一 ) 加强政策保障、更新培训理念。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大力推进技工类院校改革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为技工类院校更好地进行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要大力发展社会培训, 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技工类院校应将社会培训作为与在校生培训并重的一项重要职能, 把培训看作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体, 以效益多极化为最终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 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技工类院校需要以特色学科为导向,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制度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在高科技化和竞争激烈化的时代, 企业对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技工类院校的社会培训必须创新培训内容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手段, 开辟培训新途径。在继承传统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 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积极创新培训方式。
( 三 ) 加强师资保障, 积累社会培训经验。培训教师既要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 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技工类院校一方面选用从事培训行业的专家作为培训教师;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就济宁技师学院而言, 现有教师409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110人, 省、市级首席技师10人, 技师、高级技师111人, 形成了一支向高标准综合型迈进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社会培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另外, 丰富的培训经验在社会培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济宁市技师学院作为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 面向全社会开展各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 同时承担济宁市“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区管委的职工培训、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技工类院校十大名牌专业教师培训等多项工作。丰富的培训经验为技工类院校顺利开展各种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实践意义
(一) 积极探索, 不断开拓, 使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化。1. 完善社会培训机制, 使培训市场化、产业化。学院建立了自主发展的培训机制, 在完成教学实训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面向市场开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设定社会培训的方向和模式, 提供优质的社会培训, 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培训, 极大地开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2. 制定培训管理体系, 促进培训的现代化建设。学院建立了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 使社会生产对岗位技能需求实际的变化信息, 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实训设备的设置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不断提高培训设施和技术水平, 促进社会培训的现代化建设。
(二) 以社会培训反哺教学, 带动技工类院校快速发展。1. 社会培训联手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社会培训的开展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提高教师将教育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 结合案例教学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方法。2. 促进教学工作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学院围绕目前市场紧缺、发展前景好的职业领域, 参与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培训大纲和鉴定规范, 形成一整套培训规范, 并进入实际的培训运作阶段, 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要。同时也为学校开始新的专业提供条件和基础。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现代社会培训需要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院多举并措, 更新培训机制, 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罗玲.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 (3) .
[2]郭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 (8) .
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培训探索 篇10
社会培训又叫职业培训, 国家劳动部培训教材曾这样定义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岗位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 旨在把一般的人培养训练成为具有一定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这个概念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我们认为社会培训更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 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促使劳动者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职业教育不仅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同时也有义务和责任对社会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近年来, 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当前, 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变化, 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在这一新形势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面向市场的职业社会培训, 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把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意义十分重大。
中职学校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 合理有效地开展社会培训呢?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 把抓社会培训像抓日常教育工作那样来进行
1. 树立以“大服务”为宗旨的培训意识。
众所周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而服务是企业的灵魂。社会培训事业其实就是一种服务。社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意识其实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切实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是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服务意识。我们提出的“大服务”就是要服务社会, 服务企业, 服务劳动者, 服务所有需要我们帮助培训的人。
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加强自身建设。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社会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前, 公开明确所培训的职业、课时、收费标准、培训人数、培训等级、授课教师、培训地点、班级负责人、联系电话等;制定规范性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培训课程。每次都严格把关, 坚决杜绝乱办班、乱培训、乱发证的行为。
加强培训基础建设, 为社会培训提供设施保障。合理使用学校基础设施, 为开展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强培训队伍建设, 为社会培训提供素质保障。为了提高培训师资素质, 我们坚持对教师的内部培训, 经常组织学习考察其他单位的培训经验。
二、根据市场需要设立培训项目
社会培训要生存发展, 不仅在办学机制上要不断创新、开拓, 而且要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具体表现在办学的方法、对象、内容、层次、区域等方面要勇于探索, 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夯实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办学方法上要多样化。如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职业资格证培训与其他证书培训相结合。
在办学模式上要多元化。如根据不同的对象、区域、时间、学员基础, 采取随到随学, 函、面授结合, 循环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分段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
在办学内容上要市场化。我们职业教育要围绕就业市场来选项目,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总体上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设计培训内容:
1. 根据劳动者技能就业需求提供培训项目。
真正有市场的培训应该是适合被培训者的自身要求。对于有学习要求的学员我们一定要大力扶持, 对于市场热门的专业技术要不断开发。只有适合被培训者自身的要求, 他们的学习热情才高, 舍得投入精力, 切实学到技术。
2. 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策划培训项目。
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 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要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注重企业的各项培训工作, 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工作。企业培训工作的核心必然是造就高素质的员工, 使其实现知识差异化、技能多样化、能力综合化, 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的培训工作对于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提升企业的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举办好此类培训, 我们必须要有把握市场脉络的能力, 搞好市场调查, 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所需, 了解员工所需;培训的内容要切合企业生产实际, 而不能想当然, 按部就班。
3. 根据行业、执业资格要求的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上岗证培训。
职业竞争激烈, 就业难度加大是今年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就需要步步为营地为自己筹划, 还需要知己知彼, 懂得如何推销自己。在这种背景下, 各种职业指导认证纷纷涌现。持证上岗是一种行业行为, 是职业要求。相关考培工作成为培训认证机构的“掘金地”。
4. 根据政府的项目设置培训项目。如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等。
三、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培训教师队伍
社会培训如果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最终还要依靠教师, 依靠课程开发。培训师与教师有所区别, 培训师的工作对象一般是非学校的在职或非在职人员;培训师的工作场所可以是固定的培训场所, 也可以是变动的, 流动到各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非政府的组织中进行培训;培训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被培训人员素质的开发与技能的训练。如何培养我们的教师队伍, 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培训师资队伍呢?这不仅是我们社会培训面临的问题, 更是整个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培训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1. 培养地点应由“去大学”转变为“去企业”。
目前, 很多职业学校总是把教师送到名牌大学读研究生, 甚至到国外去进修。事实上, 送到企业实习的效果也不错。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 而教师对企业的情况知之甚少, 实践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这显然不能满足为企业、社会培养技能型的技术工人的要求。所以教师培养的地点首选是企业, 让教师了解企业、了解市场、了解产品, 参与生产, 全面培养实践能力。只有拥有一流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技术人员, 这样的员工企业才会满意, 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社会培训也将蓬勃向上。
2. 培养方向应由“专业进修学习”转变为“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一所好的职业学校来说, 没有一批拥有丰富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对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应片面地进行专业深造, 还应在培养其生产实践能力上下工夫。培养能力首先定位在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工程实践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上, 这正是职业学校区别其他院校的最大特色所在。
3. 培养模式应由“学校自主培养”转变为“校企共同培养”。
学校自主培养往往会造成以学习为中心的专业建设模式, 难以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 有一定的滞后性。“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则能发展以企业为中心的专业建设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主动积极地与企业制定培养方案, 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同时要听取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了解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的具体要求。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学校以及教师观念的共同转变。但是培训市场不是常规教学, 不是在等待中得到的。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寻找出路, 不求为我所有, 只求为我所用。职业学校可以聘请一批企业的技术能手到学校任课, 充实培训教师队伍。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活动的意义和方式, 指出社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延伸, 值得大力发展。
社会化培训 篇11
一、将培训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相结合,建立分类管理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
人才培训工作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我国分类管理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分类别、分层次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下一步要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培训工作机制。
作为各级人才培训工作部门,在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制定人才培训规划时,一定要把培训工作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要避免“为培训而培训”。只有把培训工作定好位,在大局下行动并服务大局,才能更有针对睦、更有效地做好培训工作。
二、将国家负担培训经费和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分担相结合,建立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加大对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我国各级政府和许多企事业单位也加大了对教育培训工作投入的力度。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财政经费有限,为此,应根据人才类别和培训颐目、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投入方式。对于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把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作为政府的—项重要职能,将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依法保障公务员接受培训的权利;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除对部分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水或培训项目予以资助外,要大力鼓励和引导企事业用人单位根据各自的发展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参加相应的培训,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剧I,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单位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保障制度。另外,在具体操作中,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培训项目和内容,采取不同的资金投入方式。对于与岗位工作相关度不高,而是与个人职业发展相关的学历、能力培训,可以采取单位资助、个人自筹经费为主的方式。总之,要积极探索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举全社会之力,力口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以形成教育培训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将组织制订培训计划与个人申报培训需求相结合,建立培训自主选择机制
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非常尊重个人的发展意愿牙嚅求。他们的培训计划一般由本人提出,与领导协商确定。在个人提出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单位结合组织发展规划,制定整个组织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由下而上制定,充分尊重个人的特点和发展意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陛,按需培训,突出个性。在我国干部培训包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培训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科目和内容,培训对象一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不考虑培训对象需求和个陛特点的比较粗放的计划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造成培训主体参训积极陛不高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正处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转变的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旨。因此,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过去行之有效的干部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推广实施全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组织内的每个人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培训计划。与此相适应,建立培训项目自我申报、鼓励自我开发的制度。在自我申报培训计划的基础上,人事或培训部门结合组织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制定单位的整体培训计划。这样培训计划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给个人一定的选择权,有利于个人提高学习培训的兴趣,结合组织需求和个人意愿发展自己,为个人的职业发展负责,同时也有利于培训机构改变粗放的培训方式,做到按需施教、按能施训,实现个性化培训。
四、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培训动力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力口快,学习和培训已经成为一个人适应和完成岗位工作需要必须要做的工作,成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学习和培训如此重要,能不能主动学习、接受培训,培训的效果如
何,培训是否导致行为改变,等等,都应与工作绩效、职业发展相关,作为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一个因素。因此,除了要积极鼓励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岗位工作需要进行自我开发和学习,对取得相关专业更高学历或培训证书的,给予一定经费资助或休假(培训假)外,还要在相关制度和人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将培训与年度考核和晋级晋职称挂钩。在不久前公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的资格之一是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 (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担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担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在职定期进修制度。要把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组织要带头落实上述规定,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将之具体化、制度化。通过采取—系列的制度措施,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把“要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使培训学习制度化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五、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逐步实现能力本位培训
能力本位培训起源于美国,是—种注重提高能力和培训结果运用的培训方式,八十年代开始为许多国家成人教育培训所采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培训机构也在不断尝试探索能力培训的方式方法,比如国家行政学院采用案例教学、主题研讨等方式培训高级公务员,天津行政学院探索双讲制教学,开发能力培训课题筐等。但就全国而言,在我国人才培训中,还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落后,以讲课为主,以获取知识为主,手段单—,缺乏实际操作训练,缺乏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培训师资等问题。各级人才培训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将培训逐渐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另外,要充人利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手段,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要积极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我媒体手段开展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等手段发展远程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互联网,推广电子学习这种个性化的、互动的、经济实用的培训方式。只有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多种培训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作为培训机构来讲,要改变过去依赖行政命令调训学员开展培训的思路和做法,转变观念,以能力本位培训为导向,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善师资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调整培训计划,不断推出结构化的培训“菜单”,满足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吸引力。
六、将干部培训基地和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相结合,建立培训工作的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历史手咻制的原因,目前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本都是由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或政府部门所属的培训中心承担。不可否认,在许多地方,党校、行政学院(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都存在着设备老化、师资匮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随着我国力队WTO和教育培训产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境外培训机构大量涌入,民间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许多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利用其师资、场地等优势开展成人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要主动适应国际规则,转变政府职能,不再具体实施培训行为,而是制定规则,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各类培训中心等干部培训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适应国际趋势,逐步对政府培训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合同管理,以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增加培训效益。
七、将个人培训与组织学习相结合,大力创建学习型社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在现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极端重要陛,以开放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另外,个人学习要与组织学习结合起来。许多勃挝培训的人也许会有这种体会,就是参训之后很受启发,决心改变自己的行为,可回到工作环境后不知不觉又回到原来的状态。研究表明,个人的培训学习只有与组织或团体的学习相结合,才能在共同学习、相互启发促进的环境中改变行为,共同进步。因此,要在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倡和鼓励个人与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组织,以此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要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倡导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使组织内的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创造学习化的人生。
作者单位:国家人事部人事教育司培训处
从社会资本视角实现法官再培训 篇12
一、加强各级领导对法院信息化、网络化的认识
各级法院要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认识, 时刻把法院工作立足点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 从而强化法院信息化建设, 领导要首当其冲, 把其工作摆在重中之重, 同时又要高度重视信息队伍建设, 要关心支持他们工作, 特别着眼对技术力量的培养, 对信息项目保证资金到位, 协调好各方认识, 理性推动信息化建设, 从中看到法院工作发展的优势和前途。
二、法院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
法院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服务与支撑作用, 针对各级法院专业人员大多数是法律专业的专职人员, 缺少复合型人才, 所以, 各级法院要抓紧培养具有先进管理理念能力, 实现技术和法律专业最佳复合型人才, 引导鼓励专业人才和法律人才联手开发法院网络工作, 形成互利、互惠、互动的新的工作格局。建立相应的人才机制, 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注重内部培养, 提高人才使用率, 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内部发展环境, 通过认识、尝试、体会、再尝试, 迅速掌握信息网络操作技术, 激发大家学习应用兴趣, 做好信息网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完善和规范各级法院的应用数据库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其艰巨性、紧迫性不容忽视, 我们各级法院要凝结多方力量和技术保障建设顺利进行。一是统一排期和分案管理, 省院应根据中级法院和基层院特点, 分别规定统一方案和策略, 全省各级法院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实施。二是统一司法统计相关规定,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统计数据影响, 省院应统一标准时间、代码等, 形成各种数字由网络系统自动生成。三是统一诉讼文书式样。四是制定统一审判信息在网上动作制度, 借鉴外省法院经验制定我省审判内容、对象、时效要求采用技术手段统一规定, 使案件当事人一看就明白, 有利于提高审判公开社会影响。五是对信息资源的公开化和网络化及信息安全制定完善电子网络保障体系, 使信息、信息保密等问题有制可依, 从而促进法院信息化网络化健康发展。
四、以人为本, 加大投入, 提升法庭工作质量和效率
信息网络化在法院中的应用, 为审判工作提供了先进办公手段,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人民法院专网是以最高院为核心, 联接全国各高院、中院、基层法院的审判业务网络系统, 适应了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 提高庭审的科技含量, 所以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法院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在规范中发展, 在发展中完善。[1]一是加速运用综合技术发送庭审效果, 如配置多媒体证据展示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终端, 通过投影将双方举证直观显示, 实现证人异地远程举证等。二是运用数字视频技术, 增加庭审透明度, 便于公众监督, 减少工作时间及费用, 让视频庭审取代复杂的审判程序。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发庭审软件, 提高处理案件效率, 如在人民法庭配备电子复印设备, 当场完成法律文书印刷和送达, 达到便民诉讼目的。四是法院信息网络建设构筑了法律法规库、审判案例库、法学论文库、司法统计库等信息资源, 这一切将使“数字化法院”将在依法治国和科技强法的框架下建立、完善和实施, 从而增加法院审判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树立了法院公正、高效的良好形象。法官通过网络学习, 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 为提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开拓法官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五、把握好法院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学习模式
各级法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功能, 结合基层法官的职业特点, 以开展专题讲座、庭审观摩、案例分析、研讨会、辩论会等方式开拓法官视野, 提高法官认知社会、解决纠纷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方式, 使基层法官的再学习课程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受到信息化等载体的影响, 在树立终身学习全过程中提倡“开放共享、全球受益”的教育新理念, 结合自身优势孕育出新的学习模式, 提高高等教育受知面, 为法官职业生涯铺平道路。同时, 高校丰厚的社会资本无疑为构建学习型区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现在有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向社区开放, 使邻近高校范围区域的求知者受益, 开放的教室、活动室等场所都成为向人们宣传高校文化、促进高校与普通民众交流的途径。[2]可见, 法官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在身边, 只要在办公室敲击一下鼠标, 就能听到一流的法学教授讲课, 清华、北大、南开等法学教育资源就在眼前。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拓法官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远程庭审、远程调解等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理性化, 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方式。
摘要:从社会资本创新中实现法官素质提高不仅是增强法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有效办法, 也是法官积累知识, 实现学历再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五方面阐述了法官再培训的作用, 以及以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拓展法官创新学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社会资本,培训,途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玉范, 王培文.利用远程教育实施法官再培训[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6) .
【社会化培训】推荐阅读:
社会业余培训06-29
社会培训工作论文10-14
社会文艺培训现状05-12
社会培训机构07-07
社会职业培训09-10
社会教育培训11-25
社会保险知识培训08-13
戒毒社会工作培训资料07-11
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07-31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方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