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化(共12篇)
组织社会化 篇1
2 0 0 7年, 湖北省武汉市以组织农业机械, 开展作业服务为重点, 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 努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力组织农机开展服务。2 0 0 7年以来, 武汉市农机部门围绕农机春耕备耕、“三夏”、“三秋”及冬耕生产季节, 积极组织维修和机械调配, 全力抓好作业服务。全市组织供应储备农机物资7 9.6 3万台 (件、套) 1 0 0 3多万元, 送货下乡4 7 3 0台 (件、套) 705.5万元, 签订农机作业合同13.5万余份, 合同作业面积1 0 0.1 5万亩;全年共组织农机作业服务队418个, 开展下乡服务4394人次, 修理农机具27139台 (套) , 组织新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1 2 0多场次, 投入大中型机械74092台 (套) , 开展机耕、播 (插) 、收获等作业服务, 全年农机服务作业总量达2.0 3亿标亩, 其中:机械耕整266.08万亩, 机播35.51万亩, 机收9 5.5 8万亩, 实现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1 2.2 3亿元。尤其在油菜抗旱促播中, 农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出动宣传车到5 4个乡 (镇街) 3 1 3个村开展宣传, 组织购买抗旱机械1 6 8 0台 (农民获政府补贴资金百余万元) , 新成立农机抗旱作业服务队6 5个, 油菜抗旱面积5 5.3万亩, 抢栽抢播油菜8 4.1 3万亩, 受到了武汉市张学忙副市长的充分肯定。
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众所周知, 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武汉市农机部门全年对各级作业服务组织 (协会、合作社、服务队、大户) 进行扶持建设, 先后注册成立了“东西湖区众成农机合作社”、“黄陂区武湖星光农机服务合作社”、“洪山区青菱花园农机专业合作社”等1 0个农机合作社, 全市新建农机服务组织 (队、合作社) 37个, 其中在家园建设试点村新建农机服务队2 0个, 全市农机服务组织达到1 3 2个。
积极开展农机跨区域作业。为提高农机具尤其是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 产生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年, 农机部门组织成立了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1 6个, 组建跨区作业队4 3个, 签订跨区作业合同2 2 3份, 检修参加跨区机收各类收获机械3 0 0余台, 及时收集跨区麦收信息并通过网站发布给机手。全市组织了3 4 7台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机收, 到省内及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收割小麦、水稻, 机收面积达到24.94万亩, 创收997.16万元。并进一步把跨区作业领域引向机械耕整、机械插秧环节, 组织3台机耕船到安徽省开展耕整作业服务, 组织插秧机到河南息县开展机械插秧作业, 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全市开展全方位的跨区作业做了初步尝试。
大力扶持服务龙头企业。依托实施政府购机补贴政策, 支持武汉如意集团、中排粮油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购进先进农业机械2 4台 (套) 。并组织建立农机服务队为企业开展作业服务。东西湖区农机部门引导成立的“如意集团农机作业服务队”, 已累计为如意集团机耕、开沟、播种2万余亩。
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是武汉市农机生产龙头企业,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武汉市农机办发挥职能作用, 在市经贸委和科技局共同帮助下, 2007年为该公司争取到产业化项目和280万元贷款, 并在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方面加强了指导, 该企业生产经营再创历史新高, 微耕机和手扶拖拉机均突破6 0 0 0台大关。
组织社会化 篇2
农民算小账,小账连大账。柳树口镇共有13个行政村,20xx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1个村突破60万元、10个村突破5万元,农民年户均增收3200元。
一个个飞来的订单,一笔笔打来的款项,一张张绽放的笑脸,处处展示着泽州创新党组织设置,建立柳树口镇农超联合党总支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村超对接,卖粮有渠道
柳树口镇是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13个村中有12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占全县二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2878人,占全县四分之一。近年来,大批村民拖家带口进城务工,撂荒土地不断增多。
20xx年初,泽州县委组织部抛出“红色锦囊”,在晋城市知名企业福旺多超市商贸有限公司设在柳树口镇的下属企业福旺多生态园建立党支部,并与柳树口镇南寨、圪针掌、张八等周边10个村的党支部牵手建立柳树口镇农超联合党总支,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通过农超对接实现乡村振兴。
有了党组织,就是一家人。党组织作后盾,打消了超市与村民之间的疑虑,打通了山区优质农产品直通城市的销售渠道。
农超联合党总支会上,关于订单农业的议题越来越多,周边村庄的村民也坐不住了。河西、神直、石庄村的干部群众找来了,申请加入党总支。就这样,柳树口镇农超联合党总支下辖的村党支部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3个。20xx年,农超联合党总支不仅与福旺多超市签订了千万元订单,还与兰花酿造公司签下了130吨高粱种植合同。20xx年,农超联合党总支又与福旺多超市、兰花酿造公司、圣王山中药材公司签下1500万元订单。
有了订单,党员保质量
手中有订单,种地不心慌。按照“总支+超市+农户”的产销模式,村民结合市场需求批量生产农作物,超市集中购储运销,解决了村民卖农产品小打小闹、销售不畅的难题。
去年麦收后,农超联合党总支经过市场调查,提出复播油葵增加收入的想法。一开始群众想不通,觉得种油葵麻烦,收成如何也拿不准。于是党总支向群众作出“三包”承诺,即包种子、包下种和包销售。
党总支购买了专用播种机,党员干部先在自家地里试种,成功后再挨家挨户给群众播种,还指导施肥管理。最终,共种植油葵1000亩。秋天,油葵长势喜人,共收葵花籽30万斤,村民增收110万元。
油葵的大面积种植,带动了油料加工业发展。农超联合党支部主动与东下村油料加工厂联系,帮助多方筹资、扩大生产能力、完善环保设备,承接当地千亩油葵的加工业务。
订单如期完成,还要保证质量。农超联合党总支引导党员担当作为,加强监督,诚信经营。按照订单,樊家、南庄、河西等村要为福旺多超市提供2万斤小米。如果收购的谷子中秕谷多了,超市的利润就不能保证,对于这一点,超市管理人员不熟悉,但是天天跟土地打交道的党员干部最清楚。于是,党员干部拿来吹风机,吹去了秕谷,保证了谷子质量,赢得了福旺多超市的信任。
支部联建,脱贫有引擎
以往,各村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农超联合党总支成立后,各村党员干部群众争先恐后比着干,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石庄村是柳树口镇的一个老上访村,申请加入农超联合党总支后,干部村民顾不上闹意见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村集体增收40500元。窑后村原来的党组织比较涣散,看到周边村庄都在农超联合党总支带动下一门心思谋发展,于是不甘人后,发展起苗木、牡丹植物油加工,仅此一项村集体就增收6万元。
支部联建,成为泽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该县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限制,创新组织设置,通过龙头企业和枢纽型党组织带动,先后创建了柳树口镇农超联合党总支模式、犁川镇崔河八村联建党总支模式、北义城镇薯米产业党支部和果蔬产业党支部模式、巴公镇一矿带五村的全域旅游联合党总支模式、川底乡一企带四村的二十里铺村企联合党总支模式。
组织社会化 篇3
关键词:含义;分类;现状;诉求渠道
一、社会组织的主要社会功能
社会组织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形式,正式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的大家共同的目标,吸引了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和普遍化的行为规范。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个体的需求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家庭来满足,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原子化个体的需求将会主要依靠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将会逐步突现。
不同的社会组织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益群体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这里的社会组织是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的社会性社会组织,这也是本文主要要研究的社会组织。从理论上看,社会组织可以帮助化解很多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满足组织成员需求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功能。这也是当先中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社会变迁导致家庭的娱乐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支持功能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居民的许多需要都需社会组织来帮助解决,比如,现在社区中出现的四点半学校,就是因为孩子放学的时间和家长上班的时间起了冲突才出现。
凝聚力量是社会组织的又一功能。在社会主义中国,每个公民都应该是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社会组织可以把有相同目标、相同爱好的个人团结起来,在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指导下,有秩序的参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社会矛盾的发生。
反映诉求是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功能。虽然国家非常重视民情民意的收集也通过各种建设完善各种渠道让民众可以反映自己的诉求,比如我们说的市长热线等。但是据了解,群众还是认为目前我国群众反映诉求的情况不畅。社会组织融入居民的生活,可以获得居民的信任,容易拥有较高的公信力,了解群众的真实状况,反映群众的需要,让居民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的通畅。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以往相比,我国公民对政治参与热情在不断的下降。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政治生活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力不再绝对化。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对现有社区公信度不高,社区的凝聚力不足,居民普遍感觉自己的意见建议对社区不会造成影响。社会组织站在自己的视角,在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下,代表个体更有力的参与社会建设,获得合法的政治参与权和话语权。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和分类
虽然在我国的相关文件中把这样的社会性社会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三种类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组织却还要多得多,情况也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如果按照在中国出现时间的早晚来介绍这类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型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这类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居民以地域为依托,形成有共同的利益和心理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把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城市分别设立了具有政治组织性质的居委会,在农村成立了村人民代表大会和村人民政府。虽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下,这类的机构很快被撤销掉,在农村和城市重新设立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将原有的政治组织变成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组织,但是政府的“手”从来没有离开过群众的日常生活,村(居)委会其实际承担着行政——自治的双重功能并且更多的是代表政府在参与行动,履行责任,成为政府的“脚”。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村(居)委会社会认同度低,也不具有凝聚力,更谈不上满足居民需要,反映居民诉求,不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共、青、妇联、残联、文联、科协、老协等全国性社会组织出现时间早,在社会中的知晓度也比较高,是代表不同性别、年龄、爱好和社会关注度的群体。这些社团都是在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参加组织的成员也通常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又是组织成员,拥有政治参与权、话语权和社会地位,把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行政化色彩相当浓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类社会组织一直都被看都是被当成“官方”代表,也很难获得群众的认可。
除了上述两种社会组织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程度的加深,各类伴随市场经济出现和发展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民办非单位(学校、私立医院)、学会、协会等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组织、社团组织开始更多的出现,这些组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由同质性较高的个体组成,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自成员的诉求。按照国家要求,这类组织中凡是符合国家相关文件中所提条件的,在过去都需要在民政注册和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完成备案以获得合法身份。随着国家对社会控制的不断放松,这两年这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只需要在民政注册即可。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受限,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是很多这类社会组织都不符合在民政注册的条件,相关单位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成为这些组织的主管单位,因此使得这些社会组织不能够获得合法身份,获得的资源也有限。其次,由于缺乏制度安排,这类组织的活动范围、发挥作用有限,只能成员之间一般都只是进行经验上的交流、政策的学习,政治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也有限,很多组织发展程度低,功能不健全,公信度也不高。
新世纪以来,一种依靠非政府力量比如基金会、学校、境外或者个人社会关系成立的民间社会组织开始出现,这种社会组织拥有自己资金来源,比如向基金会申请,有自己的工作理念,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从事的领域,比如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妇女发展和老年抚慰等等。这类组织除了要解决自己合法身份的问题以外还要担心自己的经费和项目的来源问题,发展也是比较困难而且大多还是停留在满足居民需要的这个层次上,对培育本土化的社会组织还有所欠缺,在表达居民诉求,凝聚居民力量,提高居民政治参与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改变,政府服务下沉社区,希望把社区从过往的行政任务当中解脱出来,还原社区本来的定位。社区也在积极引进一些专业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本土的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人员的支持。基层政府也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解决社会组织的资金问题。但是也有担心认为,长期的购买服务,会让本来发展就不充分的社会组织更产生依赖性和独立性。
三、从社会组织功能看社会组织发展困境
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据了解,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涉及多种领域,包括扶贫、青少年成长、求职、城市移民和疾病救治等多方面,但是社会组织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部分社区缺少服务性的社会组织,娱乐性的社会组织比较多,规范性也比较差。服务性社会组织在积极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有转为民办非企业的趋势。
还未获得合法身份,不能更好的表达诉求。现在我们发现在社区备案,在民政注册的社会组织和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出入。有些社会组织既没有达到民政局的注册标准,但也没有去社区备案,有的社会组织虽然达到了民政局的注册标准,但是害怕一旦注册会失去独立地位,受到行政干扰,拒绝到行政部门注册。社会组织的功能除了应该满足需求,为弱势群体服务以外,还要为他们发出声音,那么获得合法身份,获得社会信任,就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满足的首要条件。
社会组织代表社会一方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工作中,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应该是工业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党委政府现下极力倡导的内容,不过现在很多社会组织受到发展水平、社会工作者素质的影响,本身还处在艰难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停留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层次上,对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提高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话语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在一些文章中已经提到了要加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发展,因为缺乏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使得不能完全摸清社会组织的数量和发展情况,有少部分发展的比较好的社会组织,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如何实现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一直都是各级政府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合理、有效的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也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红主编.《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组织社会化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组织社会化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近年已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新亮点。据多项文献资料的研究显示:成功的组织社会化对无论对组织还是个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目前我国关于组织社会化与员工绩效关系, 尤其是组织社会化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较少, 而且主要采用主效应模型 (the main effect model) 的研究范式, 即认为组织社会化对员工行为绩效存在直接影响与增益作用。而事实上, 组织社会化对员工态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的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采用缓冲模型 (the buffering model) 和相互作用模型 (interact effect model) 的研究方式更利于揭示组织社会化影响员工态度和工作绩效的深层作用机制。本论文拟以人与组织匹配为中介变量, 采用缓冲模型探讨组织社会化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作用机制。
组织社会化是影响员工绩效的重要因素, 组织社会化内容各维度可以有效促进员工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自我总绩效的提升, 而这一个影响过程受到人于组织匹配的中介作用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广东8个城市的53家-企业员工, 共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43份。被试人口特征如下:男性65.6%, 女性34.4%;年龄25岁以下25%, 25-30岁45.2%, 31-35岁14%, 36-40岁10.1%;41-45岁3.5%;46岁以上5.8%;从学历构成看, 高中以下1.8%, 高中/中专11.9%, 大专37.6%, 本科42%, 研究生或以上6.6%;;工作年限为1年以下11.6%, 1-3年52.5%, 3-5年19.2%, 5-10年12.1%, 10年以上4.5%;国有企业58%, 外商独资企业9%, 中外合资企业11.8%, 民营企业12.3%, 其他企业9%。
2.2研究工具
2.2.1 组织社会化内容问卷
采用研究者自编的五维度组织社会化内容问卷, 即公司文化社会化、工作胜任社会化、人际关系社会化、公司政治社会化和未来期待社会化, 共计20个项目, 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8, 方差贡献率为63.24%, 各项目均有较大的因素负荷。
2.2.2 人与组织匹配问卷
采用研究者自编问卷共计9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 员工工作绩效问卷包含公司对员工支持和员工对公司支持2个维度, 方差贡献率为60.349%,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2, 各项目均有较大的因素负荷。
2.2.3 员工绩效问卷
采用研究者自编的问卷, 共计12个项目。因素分析表明, 员工绩效问卷包含3个维度, 方差贡献率为66.958%,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7, 各项目均有较大的因素负荷。
其中, 组织社会化和人与组织匹配问卷问卷均采用李克特式 (Likert) 四点量表“1 (非常不符合) →2 (比较不符合) →3 (比较符合) →4 (非常符合) ”来表示;员工绩效问卷采用六点量表, 用“1→2→3→4→5→6”来表示从“低→中→高”的程度, 每个题项用中等长度的句子 (8到24个字) 表示, 同时, 为使问卷项目的中文表达较符合我国企业实际, 本调查问卷的设计经历了预测试阶段, 从听取学术界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意见到预测试, 对问卷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进行了斟酌修改, 以尽量排除题项难以被理解或所表达的意思不够明确的可能性。
2.3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主要变量的探索性分析结果
从表1看出, 三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0.8, 达到较好的信度水平。
从表2看出, 三个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大部分在0.7以上, 说明其信度较好。
3.2各变量间相关分析结果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明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是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 本研究以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 组织社会化、人与组织匹配以及员工绩效这些变量之间在显著水平为0.01 (双侧) 时显著相关, 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在显著水平为0.01时 (双侧) , 相关显著;*在显著水平为0.05时 (双侧) , 相关显著。说明:除了自我总绩效与人际关系、未来期待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不相关以外, 其他变量都各自相关。
3.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3.2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知道组织社会化、人与组织匹配、员工绩效三者之间相互相关。人与组织匹配对于组织社会化和员工绩效关系的作用来讲, 有两种可能, 一是中介作用, 对应是中介变量;二是调节变量, 对应是调节变量。
根据Baron和Kenny (1986) 的研究, 中介变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自变量的变异可以显著地解释中介变量的变异 (关系a) ; (2) 中介变量的变异可以显著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异 (关系b) ; (3) 当控制中介变量后, 原来显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 (关系c) 变为不显著或显著性降低。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不显著为完全中介作用, 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显著降低为部分中介作用。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组织社会化和员工绩效的相关性因为人与组织匹配的引入后显著下降, 从0.366下降为0.196, 但并非未0。由此可判定人与组织匹配是中介变量, 它在组织社会化与员工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数据如表4。
4分析讨论
运用回归分析, 人与组织匹配两个维度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组织社会化和员工绩效的关系, 研究假设得到部分验证, 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 (Waung, 1995) 观点, 即组织支持和自我监控策略在组织社会化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诚然,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 调查数据来自员工自评, 这样有可能会产生同源偏差 (same source bias) 。由于组织社会化过程伴随员工的职业生涯, 因此, 未来研究应采用实验室研究、纵向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进一步深入理解员工组织社会化的本质和影响机制, 从而为企业对员工实施干预性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5结论
(1) 员工对公司的支持在组织社会化各维度对员工关系绩效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和未来期待社会化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2) 员工对公司的支持在在公司文化和公司政治社会化对员工任务绩效和自我总绩效的影响、在工作胜任社会化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 公司对员工的支持在公司政治和未来期待社会化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和未来期待社会化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4) 公司对员工的支持在在公司文化和工作胜任社会化对员工关系绩效影响、在公司文化和公司政治社会化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在公司政治社会化对员工自我总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Fedor D B, Buckley MR, Davis WD.A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re-alistic job preview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 14:211-221.
[2]王雁飞, 朱瑜.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研究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5) :31-38.
[3]杨岸, 李燕萍.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管理, 2007, (21) .
[4]赵国详, 王明辉, 凌文铨.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维度[J].心理学报, 2007, 39 (6) :1102-1110.
[5]魏洁文.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综述[J].企业管理, 2008, (5) .
[6]许科, 王明辉, 刘永芳.员工组织社会化程度对其行为绩效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8, 31 (3) :584-587.
组织社会化 篇5
作者:佚名信息来源:青岛民政子站点击数:184更新时间:2010-4-9
4月8日上午,青岛市委社会组织工委成立揭牌仪式在黄海饭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市委社会组织工委的成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成果,在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年来,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截至2009年底,我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五千多家(其中社会团体194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850家),还有近三千家备案制社区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社会组织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
我市自去年9月在全市社会组织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各级党组织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作用”的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规范党建工作制度,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党建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市民政局党委获得了全国“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公益责任、积极服务社会、坚持诚信自律、作用发挥突出的先进社会组织,先后有118个社会组织受到了国家、省、市民政部门的表彰。
组织社会化 篇6
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明确,要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和社区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日前,市社会工作党委与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助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市级层面有18家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通过区县工作站、街镇社工点(自强147个、新航152个、阳光148个)在社区开展服务;区县层面登记管理的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有3051家,占28.35%,其中,生活服务类20.85%、公益慈善类57.33%、文体活动类13.20%、专业调处类8.62%。此外,还有备案管理的群众团队约2.3万家。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本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
1.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一是建立购买服务体系。部分街镇成立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把具体工作职能设置在社区自治办公室,公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清单、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公开招投标、单一来源或竞争性谈判、社区培育等形式购买服务。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机制。制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办法、招投标工作流程等一套科学透明的管理制度,规范购买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评价,做到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统一拨付。三是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服务、残障人群服务、青少年教育、就业援助、社会救助、文体活动等社区服务;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在家庭危机干预、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拆迁安置、业委会建设等专业调处领域,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通过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公共设施委托社会组织运作,提供一站式、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2.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拓宽参与渠道。一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打造社区共治平台,吸纳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进入社区委员会、区域化党建联席会、社区代表大会等社区共治平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商与多元利益表达,开展协商互动。二是承担社区共治责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其他驻区单位进行合作,为社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社区宣传和社会责任服务等,不断拓宽各类群体参与治理的途径。三是培育社区自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涌现出一批社区骨干,使众多的社区积极分子和群众团队,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参与广泛性和互动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度。
3.探索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一是参与区域化党建。基层通过创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部分协会和群众活动团队,建立活动党支部,实行“党员一方隶属、双向管理、双边活动”;对目前没有党员的社会组织,选派党建联络员,并建立健全工青妇组织,通过党建引领和党群、党社互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二是开展互动融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优势,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使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及党员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三是联系凝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公益项目“双向认领”活动,向社区单位、居民征集需求菜单,由社会组织承接开展公益服务。
4.探索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社沟通。一是由政府扶持运作。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社沟通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在参与治理中实现“三个对接”:需求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即通过社区代表会议、社会组织联络员、居委会和居民意见等多种渠道发现社区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购买服务项目,筛选和引入优秀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建立政社沟通和互动机制,为社会组织链接各类社区资源。二是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运营。鼓励支持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托管,健全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机制;协助基层政府完善购买服务管理,提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和购买服务的政策建议;指导帮助其他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提供第三方评估和督导。
5.探索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激发基层活力。一是建立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建立健全楼组自治规范、居民区治理架构、居民议事平台、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等,设计相关活动,推动各类群体、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引导自发组建社会组织和群众团队,为初创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运营管理指导和培训,建立相适应的孵化过程和愿景设计。三是提升社区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从直接承接政府的服务性工作,转向以社会化方式提供专业性辅助工作,提升了社区的社会资本。同时,也积极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使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慈善。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管理模式、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等路径,在民生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扶贫救助、化解矛盾、共治自治、表达民意、反映诉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
二、几点启示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坚持“一手抓思考,一手抓实践”,聚焦抓典型、抓人才、抓枢纽、抓公开、抓党建,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中的作用,将社会组织参与拓展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
1.抓典型,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路径。一是开展试点提炼经验。注重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效应,选取一些基础较好、实践较多的基层街镇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提炼积累经验,为全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以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会或社会组织孵化园等为载体,赋予其指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功能。结合本市群团工作新举措,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枢纽功能,团结凝聚本领域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加强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动拆迁等社会突出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这方面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途径。
nlc202309021124
2.抓人才,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大政策定向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培育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开办扶持、场地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式,大力培育并重点扶持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统一平台,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购买服务项目、符合政府转移职能承接资质的社会组织等目录的出台,推动购买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培养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开展对社会组织领域人才队伍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研究,加强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养扶持和激励,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从业者职业薪酬体系和指导标准。
3.抓枢纽,建立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一是完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提供支持。二是探索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采取主动培育和社会化自主形成相结合的方式,把社区党委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建枢纽,把区域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园等发展成为枢纽。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明确枢纽型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本领域、本区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联系,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4.抓公开,探索社会组织规范化和信息化公开机制。一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现代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评估工作,以健全组织结构为重点,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以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促进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二是探索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健全信息发布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章程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资金筹集渠道公开和人员薪酬公开”。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协商协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具有的行业、专业、职业、第三方、扎根基层等獨特优势,围绕所代表的行业和群体利益,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协商的渠道和机制。
5.抓党建,服务凝聚社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一是以党建引领区域化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指导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以社区党委为平台,推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共治。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党建覆盖。采用“独立党组织、联合党组织、活动型党组织、党的工作小组”等方式,对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的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由街镇社区党委,派遣党建指导员或明确党建联络员。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文件。起草出台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文件,明确要从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健全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业务指导、资源对接、凝聚人才等功能,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
社会组织与创新社会治理 篇7
一、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的价值目标契合
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在国家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国家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终极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而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调动社会各个层面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共同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 从而使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好, 以求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状态。而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项目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协调人际关系, 改善社会风气,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承担一些公共服务职能, 实现参与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促进社会民主发展;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和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志愿服务;力行保护自然环境, 倡导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都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治理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治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的觉悟, 社会治理的动力在于人民的参与, 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人民共同受益。社会治理的终极指向是“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3]。而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党政体系、企事业之外的正式组织, 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等特征。
二、创新社会治理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这就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 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合力。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价值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 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治理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政府没有必要包揽一切社会事务, 也不可能满足社会成员的一切诉求, 许多事情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凝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大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让群众自治组织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使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 政府管理力量与群众自治力量互动。这就迫切要求, 在新形势下大力扶持、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成长, 给其以更充分的信任和更广阔的空间, 以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功能,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三、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都体现出它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降低治理成本, 促进经济发展。当前,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 公共服务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旧体制不断受到市场需求多元化、群众需求个性化的挑战, 社会治理成本大大增加。而社会组织的存在能够有效弥补社会治理的缺损。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参与目前市场解决不了、政府解决不好的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来解决一些需要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的公共事务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扩大政治参与, 完善民主自治。社会组织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 这使得社会治理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更贴近基层。社会组织针对在日常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可以通过提交研究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对话协商等形式, 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或修改社会公共政策的建议。它让全社会共同参与, 鼓励公民发现并解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三是引领社会风气, 弘扬核心价值。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以及宽容、互助、互惠、利他和公益志愿精神, 使得社会组织成为公益服务的担当者。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 带动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 传递社会正能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缓解社会冲突, 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组织扮演着公共参与的组织者、公众诉求代言者、群众权益维护者的角色, 能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 并及时作出直接有效的反应。它能够减少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立,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增进社会和谐。五是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绿色发展。
摘要: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减震器”和“润滑剂”, 具有舒缓政府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在国家目标和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创新社会治理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3][德]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组织社会化 篇8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组织认同度,员工成熟度,社会化策略
一、组织社会化内容分析与维度提炼
已有的研究将中, 组织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维度:组织、工作、人际关系与员工自身, 进一步提炼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维度:
1. 员工成熟度。
员工的成熟度主要包括工作维度、人际关系维度与员工自身维度。具体将其分为心理成熟度与工作技能成熟度, 员工的人际关系维度与自身维度包含在员工心理成熟这个维度里。员工的心理成熟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对内包括与上级领导关系的处理, 与同事的相处与对下级的关系处理, 对外包括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及潜在客户的关系处理。其工作技能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对工作任务的完成上, 即其是否具备胜任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对工作岗位职责的了解是最低的层次, 成熟度越高, 越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自己的工作。之所以将这两部分综合为员工成熟度这一个维度, 是因为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在工作技能成熟度的提高上势必涉及其心理成熟度的提高, 除非是专门的研究性人才, 不需要与外界打交道, 只需要一门心思专研自己的科研即可, 这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其心理成熟度的提高也可强化其工作技能成熟度的提高, 毕竟工作技能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是从别人身上学习与自己摸索相结合的过程。
2. 组织的认同度。
组织认同度则是针对之前所提到组织维度, 但对组织维度的内容有扩充。组织认同度是对组织了解更高层次的需求。Chao与Taormina虽然具体表述不同, 但不难看出其在这个维度上对员工的要求是对组织了解, 组织认同度要求员工在对组织的了解上达到个人意识上的认同。这个维度从低到高包含Chao、Taormina和Haueter均提到的员工对整个组织的历史、政治、语言、目标和价值观的学习, Schein所提到的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责任及对组织的高度认可, 彻底将自己看作组织中的一分子。
二、员工组织社会化模型构建
员工的成熟度和对组织的认同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员工的社会化进程, 而且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出的水平也不相同, 所以根据员工在这两个维度上所表现出的高低水平可构建出一个四方图:
根据员工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出的高低水平, 我们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类:
1. 幼儿期。
处于幼儿期的员工员工成熟度低, 组织认同度低, 就如懵懂的婴儿, 什么都不懂, 其社会化程度最低, 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这主要指刚进入企业的大学毕业生, 其对组织的了解约等于零, 而且由于刚踏入社会, 其自身社会化程度也很低。处于这个时期的员工最容易出现跳槽, 正所谓无知而无畏, 对这类员工组织要采取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其组织认同度, 使其尽快成长为第二类员工。
2. 儿童期。
处于儿童期的员工员工成熟度低, 组织认同度高, 就如儿童般, 自身力量较弱, 企业在其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 对企业十分遵从。这个情况主要出现在员工进入企业三个月年到半年的时间, 这类员工一般由第一类员工进化而来, 员工对企业的忠臣度高, 尤其是对领导及同事 (主要指资格较老的同事) 较尊重, 几乎言听计从, 缺少个人观点。这是新员工快速学习的时期, 为新员工安排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可以帮助其尽快的发展。
3. 青春期。
处于叛逆期的员工员工成熟度高, 组织认同度低, 就如青少年期因为掌握了不少知识, 对父母开始存有逆反心理。这个情况主要出现在员工进入企业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类员工可能由第二类员工进化而来, 也可能由第一类员工直接跳至。处于这个阶段的员工进入企业有一定时间, 对工作较熟悉, 拥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方法, 开始对企业原来规章制度提出质疑。处于该阶段的员工, 公司处理的好, 可以进化成为第四类员工——企业的中坚份子, 并能提供切合企业需求的宝贵建议, 处理不好可能导致该员工的流失, 是企业该关注的重点。
4. 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员工成熟度高, 组织认同度也高, 是真正能为组织贡献力量, 起到中坚作用的一部分人群。这类员工进入企业时间较长, 与企业文化相融和, 对企业忠诚。对内起到模范带头的示范作用;对外树立企业形象, 是企业可以信息的最佳员工, 是每个企业培养员工的最终模型。
三、模型验证
研究模型中的四类员工由于其特点和组织社会内容的不同, 因此应该采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策略。为了验证以上模型,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选择A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组织社会化程度的调查主要参考王明辉 (2006) 的问卷, 组织社会化策略的问卷采用的是高云山的问卷, 检验所得Cronbachα系数均在0.9以上, 说明该问卷是可信的。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 回收111份, 回收率为74%。通过因子分析拟合得到组织社会化内容的两个维度, 与模型中的维度假设完全一致。将组织认同度、员工成熟度和社会化程度与社会化策略以及情景因素、内容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组织社会化内容与组织社会化策略均呈现显著相关。
根据之前模型的设定, 取中值3为分界线, 按组织认同度与员工成熟度两个维度划分成四类员工, 分别对应研究模型中的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熟期员工。通过分样本群的相关分析, 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员工在组织社会化策略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表1可以发现, 不同社会化程度类型的员工与三类社会化策略存在不同的相关性, 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四种类型的员工组织社会化模型,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在企业实践中中, 在对不同类型员工采取社会化策略时应有侧重点。
四、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
1. 幼儿期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处于幼儿期的员工, 其组织认同度与内容因素、社会因素和总体社会化策略均显著正相关, 而员工成熟度只与社会因素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类型员工相比, 只有这一类员工的组织认同度与社会化策略显著相关。因此对这一类员工进行组织社会化时, 应该侧重采用内容因素社会话策略以提高其组织认同度。此外, 由于这类员工的员工成熟度只与社会因素呈现显著正相关, 与社会化总策略显示相关, 所以在提高其员工成熟度上则应侧重采用社会因素, 加强人际关系对其的影响, 例如安排有经验的员工辅导新员工从而帮助其社会化。
2. 儿童期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处于儿童期的员工, 其组织认同度与社会因素显著正相关, 其员工成熟度则与内容因素、社会因素及总体社会化策略均显著正相关, 因为这类员工组织认同度远高于其员工成熟度, 所以对于儿童型员工社会化的重点是提高其员工成熟度。在对其社会化策略的实施中应侧重内容因素与社会因素以提高其自身成熟度。在日常工作中, 可通过同事指导、上司谈心等方式, 使其对自己的工作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更深刻的认识。
3. 青春期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处于青春期的员工, 其组织认同度与情景因素及总体社会化策略显示出正相关, 而员工成熟度与内容因素、社会因素和总体社会化策略均显著正相关。因为这类员工社会化程度与儿童期员工恰恰相反, 其员工成熟度远高于组织认同度, 所以提高其组织认同度是对其社会化策略的重点。该类员工组织认同度与社会化策略中的情景因素显示出相关, 所以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应多采用培训、例会等形式, 将员工集中起来, 通过提供一套通用的学习经验使新进员工对其职务产生标准化反应, 从而使员工形成对组织的认同和忠诚。
4. 成熟期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处于成熟期的员工其社会化程度整体较高, 其组织认同度与社会化策略没有显示出相关性;而员工成熟度则与内容因素、社会因素及总体社会化策略显示出相关, 对该类员工的社会化要求是能起到带动其他类型员工, 以帮助他们社会化。所以在日常工作中, 公司的最新动向和消息要能及时通知到位, 使其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 从而构建成畅通的信息桥梁, 与新员工互动时鼓励其及时反馈信息, 能对组织的现状提出不同的观点, 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五、研究总结
员工组织社会化程度不易量化测量, 但其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对其自身及公司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本人构建的组织社会化内容模型正是抓住了影响员工社会化程度的两个重要维度, 从而将员工按其不同的社会化特征进行划分, 通过实证研究, 证实该模型是可行的, 不同类型的员工对社会化策略显示出了不同的偏好, 该模型可以为公司在对员工进行社会化时提供建议, 使社会化策略变得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赵国祥王明辉凌文辁: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维度[J].心理学报, 2007, 39 (6) :1102-1110
[2]孙健敏王碧英:国有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维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9, 29 (1) :94-96
[3]王明辉凌文辁: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5) :722-728
[4]李绪红徐文:组织的社会化策略与员工离职倾向:一个组织进入过程的实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08 (3) :57-60
[5]高云山:组织社会化策略、主动社会化行为与新员工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篇9
社会治理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内涵与角色
要做好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工作, 首先需厘清社会治理的概念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定位。
1.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构建多元化平等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 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偏的过程。社会治理往往是多元的、双向的、立体的, 与之相比, 社会管理往往是一元的、单向的、平面的,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
虽然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仅一字之差, 但是却包含了重要的理念转变和丰富的信息内涵, 更加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和客体的参与性。《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 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种提法与过去强调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地位有很大的不同。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对社会事务调控管理的理念, 将调控转变为协调与服务, 也促使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 从而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体制, 即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模式, 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
2.青年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更多地在狭义上探讨社会组织, 即由目的性、组织性而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有特定的目标、固定的成员、稳定的构架、普遍的规范和开放的系统。团中央2008年首次提出“青年自组织”这一概念, 并在团的“十六大”报告中多次出现这一词汇, 其主要是指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 团组织普遍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界定为以40周岁以下青年为主体, 自发成立、自主运作、自我管理, 以促进社会公益、引领主流文化、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为目的, 存在于党政和市场体系之外的具有非政府、非营利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 包括依法正式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和暂未具备登记注册条件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青年社会组织。事实上, 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界定主要依据两大要素: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员是青年, 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年, 两者取其一皆可。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内容、成效和问题
1.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
(1) 组织机构单一。青年社会组织构架往往是直线型, 由于资源的局限性, 其下设部门较单一, 职责多有交叉。很多青年社会组织没有核心的业务部门, 更多地是设置常见的行政管理部门, 其业务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2) 人员流动频繁。青年社会组织人员往往比较年轻, 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就业岗位的变动、家庭角色的转化, 往往导致其流动频繁, 致使青年社会组织人员变化快、积累少。
(3) 管理效率低下。青年社会组织的人员构成多元化情况明显, 不少核心成员以兼职身份参与组织建设和运作, 时间、精力上都受制于本职工作, 无法全身心投入。此外, 很多青年社会组织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组织运作常处于停顿阶段, 这些“短板”极大地影响了组织效率和运营水平。
2.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容
(1) 社会公益活动。很多青年社会组织以公益为运营方向, 充分发挥其在某一领域的特长和优势, 做好社会公益服务。
(2) 行业协会发展。许多青年社会组织以行业为纽带, 自发开展基于本行业的各类活动, 促进行业协会发展, 带动企业成长。如某市真皮服饰商盟集聚了300余家从事皮革制造、销售的企业, 该商盟经常开展沙龙、讲座, 提升成员在本行业的运营能力, 突出抱团发展,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营销模式, 提升商盟成员的市场竞争力。
(3) 促进就业创业。青年社会组织有着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成员年龄、知识、爱好使其能更好地贴近和把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发展需求, 为青年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平台。如某市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定期参与高校就业见习招聘会、大型校园招聘会和地方青年就业招聘会, 为青年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其成员还积极与创业青年结对, 实施一对一指导帮扶, 切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4) 文体艺术活动。青年群体是最具有活力和动力的组织, 文体艺术活动是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交友、聚会方式, 也是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青年社会组织通过开展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体艺术活动, 能更好地为青年创造舒适、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海宁市某镇大学生联谊会, 经常性组织在该镇就业创业大学生开展各类文体艺术活动, 增强了青年对该组织的凝聚力, 还为一些青年交友、婚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深受当地政府、用人单位和青年的喜爱。
3.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成效
(1)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稳定。青年社会组织在广大地区, 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等传统薄弱地区的社会治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组织、实施的各类活动, 能较好地反映当前青年所需所求, 从而团结好各个层级的青年, 维护好青年的合法切身利益, 促进青年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不仅为党和政府分忧, 更促进了社会和谐, 维护了社会稳定。
(2) 服务青年成长, 助力青年发展。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 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因为文化和技能不高, 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亟需引导、培训和帮助。青年社会组织能较好地承担这份责任, 通过贴近青年实际的举措, 切实帮助青年提高业务能力, 适应生存环境。尤其是用青年听得懂、看得清、想得透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 更易于为青年接受, 实效明显。
4.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 覆盖面不广。虽然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对整体而言, 还存在覆盖面不广的情况。如西部地区整体覆盖比东部地区弱, 经济欠发达地区比经济较发达地区弱, 农村青年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比城市青年低等。
(2) 影响力不够。目前, 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数量较少, 对青年的吸引力较弱。
(3) 创新性不足。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足, 在理念、制度、政策、措施方面的改革未深化, 不符合当代青年发展的要求, 不能使组织运作更加规范、科学, 因此无法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青年社会组织应坚持“发展是前提, 建设是核心, 服务管理是基本手段”的要旨, 不断提升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 提供有生命力的服务项目, 切实服务好广大青年, 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
1.转变观念, 优化资源
政府、青年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大潮中均需要转变理念, 优化资源。作为政府, 应立足简政放权, 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是市场能办的, 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 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青年社会组织应主动走上前台, 充发挥自身的年龄优势、行业优势、技术优势, 做好公共管理和服务, 切实履行好社会职责。作为个人尤其是青年, 应在改革大潮中奋勇前进。具体而言, 应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分配, 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资源配置。如政府将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向社会组织进行采购, 或政府将一部分资源下放给青年社会组织, 委托其进行社会公共服务, 或从资金上予以扶持。如此, 可发挥政府和青年社会组织各自优势, 使治理效果最大化。
如某区采用“四化”方式孵化青年社会组织, 有着很强的参考意义。
(1) “一站式”平台支持。该区共青团联合所在街道创办“启梦空间”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采取无偿或者低偿的服务形式, 向青年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和基层组织广发“英雄帖”, 最终与34家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达成入驻意向。同时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监督与顾问委员会等机构, 负责日常运作。
(2) “管家式”培育帮扶。该区形成集“零门槛”接收、“专业化”辅导、“融入式”对接、“自治式”培育、“定制式”孵化等环节为一体的孵化流程, 重点向青年社会组织提供公益理念、运行模式、项目设计、制度完善、团队建设等多元化的“栽培”服务。此外, 该区共青团还发起“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论坛”, 形成青年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联盟”, 让公益社会组织“组团发展”。
(3) “联动式”互助对接。该区建立社会组织物质资源支持系统和青年社会组织管理、联络员机制。对优秀项目的小额资助, “量身”打造孵化方案, 并实施特定的毕业制度, 有效控制风险, 做到“成熟一个, 推荐一个, 合法注册一个”。
(4) “参与式”社会治理。该区注重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先后在“三改一拆”、台风灾后重建、文明城市创建、历史街区提升、铁路站开通等重点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逐渐探索承接青少年社会事务的模式, 由青年社会组织认领承办中小学心理体验课程、周末国学课堂等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多元参与, 良性互动
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政府和社会组织均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参与者或决策者, 其将部分适合社会组织参与的领域让出来, 使社会组织有更广阔的空间。政府不直接参与并不意味着不作为, 应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让社会组织参与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确定负面清单, 从而确保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必查。这也将促使青年社会组织明确自身定位, 与党和政府保持目标一致, 更好地承担原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责, 更好地表达青年切身利益和诉求, 努力获得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和青年“点赞”。目前, 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青少年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形势, 青年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 积极引导, 承担社会责任, 努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 使网络干净起来、晴朗起来, 真正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扎根。如某市第九区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真实、随时更新的城市互动媒体, 并承担起爱心公益的社会责任。目前该网站已成功组织了50多场公益活动, 并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工作, 积极引导青年理性上网。
(1) 围绕社会热点, 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展开讨论和引导:针对文明城市创建, 发起“公交车十五怪”真人模拟暴走漫画活动;针对“五水共治”, 发起微信调研活动;针对空气质量问题, 组织“圣诞老人送口罩”公益活动等。
(2) 在重要时间节点, 组织开展爱心公益活动。用好看、好听、好玩的方式做好活动的氛围营造工作, 母亲节举办“辣妈”厨艺秀活动, “六一”开展新居民子女“城市探索”活动, 6月7、8日提供高考爱心车队志愿服务等。
(3) 通过切合热点又符合导向的新闻、帖子等形式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如对马航客机失联、余姚水灾、余杭垃圾场建设、嘉兴水质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 组织开展网上正面评论引导工作, 引导网友理性、全面看待事件。
(4) 对内积极发动青年员工, 特别是青年党团员带头做网络环境的净化者, 积极发动青年员工从自身做起, 不信谣、不传谣、不煽动、不跟风, 力所能及地为整个网络空间的净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3.提升能力, 开辟途径
发展社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 篇10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所谓社会组织,一般是指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作用的非政府、非盈利的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这个名称,是2007年民政部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正式启用的,是传统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或民间组织等称谓的改造,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认识这类组织的基本属性、主要特征而形成的科学概括,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的实际步骤。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加速,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在我国涌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发展数量上看,在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性社团只有44个。到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社团组织达到181318个,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县级以下社团估计有300万个。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上年增长9.3%。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基金会1340个,目前社会组织仍然以每年10%-15%的速递在递增;从组织作用和范围来看,涉及到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组织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数量还比较少,力量也比较薄弱,相关法规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必须把握好尺度,适度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党的执政要求和国家的发展目标。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除了有政府的推动之外,社会组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究竟社会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
首先,社会组织是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社会组织是构建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一座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是支柱。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认为,社会公共事务只有政府才能解决好。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这样不仅难以实现政府的良好愿望,而且削弱了社会自主自治能力,压抑了社会自身的创造活力。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政府还权力于社会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也曾经说过:“要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可以及时地把所属群体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外一方面,社会组织也可以把政府的政策意愿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转达给相关的人群,帮助政府了解人民群众,也可以帮助群众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的政策理论,做到上情下达。总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互动的载体,是人民群众和政府两个传递信息的桥梁,是政府的帮手,它沟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有序。
其次,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安全阀”,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
我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前提和基础就是社会稳定。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如果处理得好,那么就可以借此登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一定程度的凸显,而这种社会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化解或者不能使冲突在合法的渠道解决,那么这些冲突就会积累爆发为社会的大动荡。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保护人们的合法收入,扶助困难人群,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公益服务,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当社会问题发生时,公共利益自然首当其冲地会受到损害。而政府只能够按照一定的制度框架开展公益事业,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更人性的方式来提供公益服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部分的群众性、社会性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正逐渐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承接了从政府手中转移过来的职能,所以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为公益而服务。社会组织凭借着它自身的私有性、自我治理性、志愿性,按照组织的公益宗旨和理念并遵循对社会所作出的承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的社会服务。
事实证明,社会组织在从事公益性事业的活动中可以起到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在社会公益领域,社会组织可以积极从事扶贫开发、救灾防灾、艾滋病防治、扶弱助孤、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同时,社会组织通过提供这样的公益服务,维护了弱势群体(广大农村人口、农民工)的利益。民间的社会组织能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有助于开展社会互助、发展公益事业,对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在缓解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和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然,社会组织如果管理不好也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将社会组织作为推进其政治意图的工具,引发了一些国家的社会不稳定。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成分认识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而它们的兴盛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必须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坤:《民政部正酝酿出台民间组织评估办法》http://www.mca.gov.cn/news/content/media/20059194236. html.2005-09-01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4-09-20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2-20
[3]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4]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
组织社会化 篇11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很大程度影响着辅导员本职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本文在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组织社会化对辅导员及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存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组织社会化
自1968年美国学者Schein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并首次提出“组织社会化”观点以来,员工组织社会化作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所存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变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进程,而辅导员能否顺利完成组织社会化,又直接决定着辅导员本职工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否取得成效。
一、组织社会化的内涵与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
1.组织社会化的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探究新员工“两低一高”(即“新员工对组织不适应而导致的低组织承诺、低工作绩效和高离职率”)这一问题背后的根由,Schein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对“员工适应组织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首次提出了“组织社会化”的观点,他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指新员工进入组织学习的一些诀窍过程。”此后,国内外学者围绕“员工组织社会化”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然而,在组织社会化内涵的界定上,由于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理解和研究的视角有别,致使理论与实践界对于组织社会化内涵的认识仍存在一些差异。王雁飞等人对国外组织社会化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比较后指出:“由于研究者理解和研究组织社会化的视角不同,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定义存在较大的差异。”综而观之,组织社会化研究视角的差异表现为组织社会化定义的6种取向,包括:角色转换与适应论、认同论、符号互动论、交易论、冲突论及学习论等六种。
本文对于组织社会化内涵的界定倾向于支持Ostroff、Chao等人提出的组织社会化的学习论观点——“组织社会化就是新进员工学习与内化的过程”,然而,我们认为:“这一学习与内化的过程既应包括新进员工,也应包括那些在组织、部门和职位之间流动的员工。”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内涵界定如下:“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为适应其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工作环境和行为规范,而不断调整自身价值取向、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组织期望和工作要求的学习过程。”
2.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
根据本文对组织社会化概念的界定,结合国内外组织社会化研究的相关结论,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是指辅导员为适应其所在高校的价值体系与目标、工作环境与行为规范而不断调整自身态度和行为,以符合学校期望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求的学习过程。”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涵进行全面认识,还需要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内容、过程及策略等三个方面入手。
从“组织社会化作为员工的一个学习过程”这一角度来看,“员工应该学习和内化什么才能更好地适应所在组织”是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Chao等人指出,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应该学习工作熟练度、与成员的关系、组织中的政治、语言、组织目标与价值以及组织历史等六方面的内容。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我们认为其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学生工作胜任、学校目标与价值观、学校历史文化和学校人际关系等4个方面。
Feldman提出的组织社会化权变理论认为,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可以划分为预期社会化、适应和角色管理等3个阶段。Chao等人则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与终身的过程,一旦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和职位发生变化,组织社会化的需求即会随之而生。”由此可知,组织社会化涵盖的对象,除了新进员工以外,还包括那些在组织、部门和职位之间流动的员工,也即是说,组织社会化是贯穿于全体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一项系统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无论是新进辅导员还是资深辅导员,在其整个辅导员职业生涯中,组织社会化都贯穿始终,而辅导员个体的组织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预期—适应—角色管理”循环式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既然辅导员组织社会化是辅导员职业生涯周期内的一项贯穿始终的系统工作和活动,其与辅导员能否取得职业成就密切相关。为此,作为高校和辅导员个人都应该在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过程中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以保障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并达到较高程度。根据国外学者Van Mannem、Schein和Jones对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化和个体化”的分类,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应当包括学校制度化和辅导员个体化两类策略。
二、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1.组织社会化是新进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
有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辅导员的准入门槛和任职资格也渐趋提高,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进专职辅导员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并且是中共党员和担任过主要职务的学生干部。然而,有较大一部分的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不完全一致,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就业指导资格的辅导员相对较少,辅导员的多元职业能力需要与自身能力素质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给具体工作的开展添了不少的困难和压力。对于这些新进辅导员而言,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到掌握并运用相关技能与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从“组织外部人”成为“组织内部人”的转变——从学习单位到工作单位,组织社会化是顺利实现转变的必要前提。
2.组织社会化是辅导员适应学生工作新要求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工作所存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变性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辅导员要更好地开展工作,需要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利用新载体。学生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载体,在不同时期和形势下,还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有效的组织社会化去接收、认同和应用,为此,组织社会化是辅导员适应学生工作新要求的有效途径。
3.组织社会化是促进辅导员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和发展,掀起了建设和打造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高潮。“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成效,为此,组织社会化是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组织社会化主要存在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认识模糊、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容不完善和策略不全面等3方面的问题。
1.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认识模糊
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无论是对高校组织而言,还是对辅导员个人而言,无疑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高校在正确认识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基础上,可以从组织的战略高度,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进行引导和干预,以加快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进程和提高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程度;辅导员个人对自身组织社会化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其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采取有效的社会化措施尽快融入学校,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使自身的工作行为符合学校的期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正确内涵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进程推进和水平提升。
2.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容不完善
就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实际内容来看,与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应包含的内容相比,是不完善的。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学生工作胜任社会化,如新员工入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而对学校目标与价值观、学校历史文化、学校人际关系没有或很少涉及。这样的组织社会化内容安排,虽从短期来看,保障了辅导员能够顺利开展本职工作,确保了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水平,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欠缺将辅导员个人目标、价值观与学校战略目标、价值体系进行有机统合,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水平会大打折扣。
3.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不全面
从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的具体应用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策略偏重于组织层面的学校制度化策略的使用,个人层面的辅导员个体化策略使用较少;学校制度化策略显得较为单一,没能较好地对不同策略进行组合,致使学校对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干预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辅导员个体策略在很大程度受个人对组织社会化认识的制约,在自身组织社会化过程中,自发、主动的行为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徐磊,曹烨.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7.
[2]王明辉,凌文辁.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
[3]王雁飞,朱瑜.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4]秦文光,黄权标.高校新进专职辅导员职业心理适应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0,13.
[5]张志坚.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组织社会化视域[J].教育科学论坛,2012,5.
[6]谭亚莉,廖建桥.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的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4,6.
[7]杨岸,李燕萍.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管理,2007,11.
[8]程德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组织社会化 篇12
1 员工—组织匹配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1.1 新员工社会化工作内容员工在进入新组织之前,不可能完全了解组织的重要信息和适应组织文化的要求,因此必须开展新员工社会化工作。员工社会化是个体与组织的双向过程,是员工适应新角色、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的过程。社会化包括三个阶段的过程[2]:原有状态、碰撞状态和调整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新员工进入组织之前的价值观、态度和期望。第二阶段指个人期望与工作实际之间出现现实冲击。第三阶段中,新员工掌握所需的技能并且调整自己以适应组织价值观和规范。这三阶段过程会影响到员工的生产率、对组织目标的承诺和人员的流动。(图1)
1.2 员工社会化工作意义现实冲击越少,调整越顺利,社会化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匹配问题也就成为员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Kristof[3]提出了人与组织匹配的整合模型,见图2。当个体和组织的基本特征相似时, 双方发生一致性匹配(箭头a),其中组织特征包括的组织文化、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规范, 与个体特征包括的个性、个体价值观、个人目标和态度相契合。两者有了相似的基础,就可能发生互补性匹配(箭头b和c)。需要— 供给匹配(箭头b)是从组织的角度出发, 其提供经济、物理、心理的资源和工作发展、人际交往的机会来满足个体的相应需求; 需求— 能力匹配(箭头c)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 其提供自身的时间、努力、承诺和综合能力等资源来满足组织的相应需求。由此可见,员工—组织匹配的关键是个体对组织目标、文化等的了解和认同,组织提供的生理性和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是认同产生的基础。
1.3 员工社会化工作措施组织社会化研究一致显示,新员工在进入组织之后最初三到四个月尤其是进入组织后的第一个月内的经历,对于巩固其良好的员工—组织匹配或者提高其原本较低水平的员工—组织匹配而言,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新员工价值观的很多变化或者对组织价值观、目标和做事方式的接受和认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内[4]。这一阶段称为员工上岗引导,它是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一体化过程的开端。
在实践中,我们将上岗引导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一般引导:由办公室、党团及工会负责人负责实施,提供以下信息:组织文化及发展目标、行政管理手册、工会和党团组织信息、人事政策和聘约手续、薪酬福利待遇、安全消防等。(2)部门引导:由科室主管负责,内容包括:同事及外联单位介绍、科室职能、业务类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工作岗位说明书、工作绩效评价标准等。(3)特定工作引导:由业务骨干来完成。内容包括:应急处置、安全防护、《质量手册》学习、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概况及所在科室承担的要素、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签订信息保密承诺等。上岗引导的时间界定为新员工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其中一般引导和特定工作引导安排在新员工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周。
2 员工社会化中的组织文化作用机制
2.1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一种“个性”,是组织成员共有的能够影响其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原则、传统和做事方式[5]有7 个变量可以用来描述一个组织的文化,变量的高低,说明它在这种文化中典型与否。在很多组织中,某种变量被强调的程度往往会超过其他变量,并且从根本上塑造该组织的个性以及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员工对于组织文化干预变量的总体认知实际上又成为组织的文化或个性,认知强度的高低又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见图3。
2.2 在维系组织文化的过程中,甄选活动、高级管理层的举措和社会化方法是举足轻重的三个因素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组织认同是组织成员以组织身份特征来定义自我的一种状态,组织身份特征与个人身份特征重叠越多,组织身份特征会产生内化的过程,个人和组织成为命运共同体[6]。因此个人的组织认同本质上主要是价值观的认同。组织文化社会化使员工了解和接受组织价值观,随着员工—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度的提升,组织认同也相应增强,员工越容易把组织看成个人的延伸,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热情完成组织目标。
3 讨论
3.1 对组织文化起到重要的维系作用组织文化的影响过程本质上就是组织和个人互动的社会化过程,一方面组织要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引导员工以增强组织认同感和提高绩效;另一方面员工要主动适应现实环境,了解组织价值观、目标,促进社会化过程。疾控事业的发展靠卓越的员工,发展的灵魂是组织文化,因此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研究员工社会化进程,对于加强疾控机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疾控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组织认同是社会化活动和组织文化作用的关键中介因素有效的员工社会化取决于建立在员工—组织高度匹配基础上的组织认同,而员工—组织匹配的关键在于组织和个人在价值观、目标或者信念上的一致性匹配。组织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引导和塑造影响巨大,文化强弱的划分取决于组织核心价值观得到个体认同的程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对公共卫生发展的新形势,应当把握组织文化社会化过程中影响组织认同的关键要素,致力于培育具有群体价值观的疾控精神,凝炼疾控人在长期的发展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品质、人生追求和行为理念,为疾控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