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型社会组织

2024-10-14

枢纽型社会组织(通用9篇)

枢纽型社会组织 篇1

学习枢纽型社会组织展开工作

一、1、“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搭建一个“民管民”的服务管理枢纽平台,这样的社会组织被称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2、我们作为枢纽型组织应该:

依靠群团力量破局“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领域的妇女群众凝聚起来;

二、今后在活动中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扎扎实实的把情况了解到,把妇女的需求理解好,把困难和问题找出来,把妇女群众的实事办好。以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妇女的服务工作。

三、学习贯切全国妇联枢纽型组织建设,系统开展学习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创先争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展开一系列学习。

枢纽型社会组织 篇2

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

侯秘书长介绍说, 协会作为中国卫星应用领域惟一的国家一级行业协会, 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和航天卫星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应运诞生的。1984年中国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之后, 国内卫星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外国卫星产品趁机蜂拥而入, 抢占中国市场;同时, 中国也急需打开大门, 与技术先进的欧美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于是, 一批对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事业怀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点用户、业内专家、企业家和领导者, 开始酝酿发起成立行业社会团体组织。

1992年11月, 经国务院机械电子工业部审核, 同意成立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用户协会。1993年4月9日, 由国家民政部正式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证》, 并由会员代表一致推举时任机电部副部长的胡启立同志为首任会长。之后, 王军同志任第二、第三届会长, 常振明同志任第四、第五届会长。

协会成立20年来, 组织举办了一系列专业性国际研讨会、大型设备展览及技术咨询培训, 开展了国内外同行间的技术、应用和管理经验交流。协会还结合重大应急事件、抢险救灾任务和现代远程教育, 向国务院有关部委提出了卫星应急通信保障和远程教育培训管理的提案及建议, 为促进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开展卫星应用活动

协会第五届理事会邀请了政府、军队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参加, 充实了协会的骨干队伍, 增强了代表性, 强化了政府、军队、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两年来, 先后举办了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新设备、新成果展示活动, 组织了海南卫星应用高端论坛, 开展了中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民用市场调研;结合中国卫星应用的发展和民用需求, 就提高直播星效益, 加快卫星电视向城乡“户户通”推广, 组织进行专题调查和研究;为加强国家和国防信息化基础建设, 正在组织专家对发展中国低轨星座系统进行调研、论证;利用卫星网络, 开展远程教育和医疗服务, 积极推动卫星应用向民生领域拓展。

2013年6月上旬, 配合“神舟十号”升空, 由协会和北京星光电视节目制作基地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联合组织的“星光空中课堂”正式启动, 由协会航天专家庞之浩向青少年们讲解航天科普知识和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工作的故事, 通过卫星传向各地, 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下一步还将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为城市打工子弟、农村留守儿童和偏远地区少年儿童提供服务。

纪念活动丰富多彩

谈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的“中国卫星应用产业技术交流暨成果展览”和“第十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会”, 侯秘书长说, 20周年在协会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利用这一契机, 协会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主要围绕“展示成果, 推荐产品, 交流研讨, 表彰先进”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并推出《中国卫星应用技术产品采购推荐目录》, 表彰为中国卫星应用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活动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展览规模大。这次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卫星应用成果展览是第一次, 参展企业有50多家, 展出面积达60 0 0多平方米, 70%的展位是特装, 展出的产品覆盖北斗导航、卫星通信、应急通信、遥感监测、广播电视、宽带多媒体、天线射频、数字对讲、车辆监控、运营服务, 以及综合指挥平台等卫星应用各类产品。展场气势宏大, 声像并举, 商企争雄。这是对中国卫星应用技术的一次检阅, 也是卫星高技术行业实力的一次展示。

二是参与层次高。这次大会主席是中国卫星事业的开拓者、首席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沈荣骏院士, 他们也是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用户协会的荣誉会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首任会长胡启立给大会发来了贺信。工信部领导郭炎炎和军队有关部门领导、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军民结合推进司、电信管理局、无线电管理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规划院、总参、总装主管业务部门、中信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领导都出席开幕式, 沈荣骏院士、冉承其主任、刁石京副司长等都发表了精彩演讲。7月4日至6日展览开放期间, 政府主管业务部门、重点用户单位、装备采购部门、研发生产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数千人前来参观。

三是活动反响好。通过系列活动促进供需对接是重要目的之一。参展商都希望利用展览拓宽销售渠道, 这次来现场参观的采购订货单位之多、人数之多都超过预期。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外交部, 总参、总后、总装、海空军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都相继来到展馆。卫星应用在经济建设、国防、安保和各行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并倍受瞩目。工信部、总参、总装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卫星应用技术产品采购推荐目录》表示肯定, 认为这是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第一部“采购推荐指南”, 是推动信息共享、成果转化和供需对接的实际步骤, 对促进采购公平、公正和透明大有好处。国家科技部、航天科技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清华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 以及有关国企、民企、外企的专家、学者和教授都出席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共同分享技术前沿的创新成果, 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交流国际化的先进经验。协会表彰了多年来为中国卫星应用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 颁发了奖牌、奖杯和证书, 有的参展单位当即就摆到了展台上。他们表示, 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要珍惜荣誉, 为中国卫星应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努力建设卫星应用领域的枢纽性社会组织

侯秘书长表示, 工信部领导在开幕式讲话中要求, 协会要建设成为卫星应用领域的枢纽性社会组织。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 对加强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协会希望以此机会整合行业资源, 实行强强联合, 充分发挥优势, 强化服务功能, 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 增强会员凝聚力,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把协会建设成为卫星应用领域的枢纽性社会组织, 为推动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工信部有关领导要求协会积极推动我国北斗卫星的应用和推广。侯秘书长介绍说, 协会当年成立时, 国内的卫星导航应用基本是空白, 更没有形成产业。因此, 在申报协会名称时, 以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等业务为主。随着形势的发展, 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 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 工信部领导和机关要求, 要把与卫星应用的有关领域都纳入协会开展的业务工作中。下一步工作中, 协会将积极与有关协会、学会协调合作, 共同推动我国卫星应用事业的发展。

本届理事会在就职之初, 就对工作方向提出了六个“进一步”:进一步架通桥梁、进一步联结纽带、进一步搭建平台、进一步打开窗口、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搞好服务。侯秘书长重点谈了“打开窗口”、“深化改革”、“搞好服务”三个方面。

“打开窗口”方面, 建立了协会网站。并将网站定名为“中国卫星网” (http://www.cuasat.org.cn) , 不但提供协会工作动态、工作思路等方面的信息, 还大量采集和发布国际国内卫星应用产业、技术发展的动态信息, 发布会员单位在有关领域的进展和成绩, 展出会员单位的新产品和新成果。在广大会员的支持下, “中国卫星网”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关注, 点击率不断提高。侯秘书长表示一定努力办好网站, 使之成为我国卫星应用领域重要的信息窗口, 协会会员的知心网站。

“深化改革”方面, 协会将通过组织各类活动, 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增加了解, 增进友谊, 加强合作。另外, 协会还计划在行业信息安全方面做一些推动工作。侯秘书长谈到, 如果我国重大工程使用国外可靠性软件, 将面临不可估量的风险, 存在巨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协会希望能通过组织高技术培训班等形式, 推动我国可靠性工程设计软件等的推广应用。另外, 为了提高青少年对航天事业、卫星应用事业的兴趣, 协会考虑适时举办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专题夏令营, 让青少年了解卫星、了解卫星应用事业。

“搞好服务”方面, 侯秘书长强调, 协会的职责之一就是维护用户权益。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卫星用户群体, 有潜力最大的卫星电视接收市场和卫星导航市场。由于部门利益等原因, 国内直播卫星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卫星导航领域面临着国外企业以倾销形式进行的不正当竞争, 用户的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外, 部分行业标准的缺乏和监督执行不力,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利益。协会将积极组织调研, 为国家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为促进卫星应用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用户合法利益而努力。

协会的梦想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增量变革 篇3

在社会管理的上层设计中,虽然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着墨不多,却对社会组织中的存量部分有着莫大影响。工青妇组织被自然而然地纳入其间,被寄予建构枢纽型组织的期望。

敏感于政策与社会变化的共青团系统,在社会管理的设计与变革中,依据这一条核心原则,开始了新角色的营造过程。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青联的“好社会 亲青汇”当属此列。

共青团一直兼有党的群团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双重功能,就后一个功能而言,它的志愿者体系是社团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力量。亲青汇作为庞大的内外营造计划,承接了存量与增量变革的需求。

谈及增量部分,亲青汇在省级层面拓展了定位,一是培育系统内的青年社团,以集群之力参与竞争政府购买服务,二是发挥类似于恩派那样的组织孵化功能,将影响贯穿到社会组织上下游。

既然是枢纽型社会组织,规模自然是首要的,亲青汇具备了自我成长的机制,不仅“收编”其他社团组织,还能够复制延展,速度和成效惊人。亲青汇是社会组织的延伸。

以规模获得枢纽地位,以枢纽产生影响作用。亲青汇的影响力是一种可以随时被启动的力量。仅以购买社会服务而言,有组织、有标准、有背景,可以想见它效益被激发后的革故鼎新。

亲青汇是从团组织的存量上生长出来的增量,对公益界而言,将成为民间公益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可以增强增量部分的竞争强度,对于纷乱的公益界而言,带来了可能性。

对工会、妇联乃至于红会等存量领域,亲青汇的启发作用是明显的。它为官办慈善、群团组织走出沉闷气象提供了变革模式。这令枢纽型组织具有自我更新和触类旁通的意义。

以往谈论公益界缺乏改革时,遍地无力感。而像亲青汇这类枢纽型组织的出现,步入大型基金会、大型NGO保留的领地,就塑造社会组织而言,它激活了社会组织生态圈的核心竞争类型。

培训型组织方案(修订) 篇4

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给全体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公司现有条件,积极为全体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创造主动学习、乐于分享的企业文化氛围,开发员工潜能、激发工作热情、加速员工成长,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管理经验,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培训型组织机构

1、培训型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吴青伟

成员:于 兵 曹允强、焦玉田、季春泰、刘士珍、陈贯金、姚德文、牛 刚、张哲兴

2、培训型组织执行小组 组长:于 兵 副组长:姚德文

成员: 曹允强、焦玉田、季春泰、刘士珍、陈贯金、牛 刚、张哲兴以及其他内训师

3、组建内训师队伍:

二、内部培训活动的组织及要求

1、后勤及生产关键岗位人员每人每年参加公司组织的内部专业培训不少于20课时。线上学习:经理助理以上人员每月平均2小时,后勤人员(含生产后勤、仓储、质管)及生产关键岗位人员每月平均4小时。

2、内训师每年授课课时不少于10课时,低于课时标准,不享受公司给予的授课补助。

3、月前,人力资源培训专员根据各岗位完成培训资料的整理,根据日常工作,每月度组织培训不低于4次,培训学习后一周内实施线上考核。同时,做好培训记录的收集、统计、考核、汇总以及存档工作。学习或考核不达标,不享有评先树优资格。晋级、涨资的,待学习、考核达标后方可执行晋升的岗位薪资。

三、外训内容的收集及参训人员组织安排 内训师成员:主管级以上人员及经认定审核通过的普通员工。人力资源培训专员负责及时收集集团每月外训计划,并根据培训内容及时安排有关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经理助理以上人员每年参加外训不少于4次,主管级以上人员每年参加外训不少于3次。及时督促落实参加培训情况,组织参训人员汇报交流培训心得。

四、军事、拓展训练的组织开展

每年5月份、10月份淡季期间,提前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后勤各部门及生产系统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岗位军事、拓展训练,以此培养员工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更好的体现金正大人的精神风貌。军训、拓展训练参训人员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参考依据。

五、阅览室的建立及制度规范 1、4月中旬成立阅览室,考虑从网上购买(折扣较大)部分企业管理及各专业类书籍(暂购50本),或由德州市图书馆借阅图书(暂借20本)充实阅览室图书内容。以后每2个月更新一次。

2、制定完成阅览室管理制度。

六、培训、学习交流活动

每季度,组织一次培训、学习心得交流或学习执行力交流会议,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及高效性。

七、培训活动场地安排

1、公司层级培训:3楼或6楼会议室(根据人员多少安排)。

2、部门内部培训:原则上在本部门培训,10-20人可安排3楼会议室,20人以上安排6楼会议室。

3、阅览室设在二楼。重点从事日常书籍的借阅、学习的考核等工作;

八、培训组织启动仪式:

1、时间:拟于4月15日在六楼会议室召开公司“培训型组织”成立启动仪式。

2、参加人员:全体后勤及生产关键岗位以上人员。

塑造教练型组织的实践(一) 篇5

(一)文/刘明轩

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其本身的发展是依照企业成长的规律而逐渐成长的,是始终在混沌与秩序的交替进行中前进的。混沌与秩序的转换周期,决定着企业成长速度的快慢。对于稳定、快速成长的企业,其混沌的时间较短而秩序的时间较长。反之,则企业的成长速度较慢且不稳定,甚或因混沌期过长而死亡。如果一个企业在其发展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有效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使得混沌期时间尽量缩短且褒有更长的秩序期时间,其产生的结果就是使企业拥有了强大的自我解困、自我新生和自我创造的能力,最终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基因。

对以通用电气、福特汽车、摩托罗拉、波音、微软、美孚石油、IBM、宝洁、爱立信等为代表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研究表明,这类企业都具有教练型组织或亚教练型组织的组织特征,GE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也正是对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所说的:“伟大的CEO是伟大的教练”这句话的最佳诠释。而另一个教练型组织的代表则是IBM。IBM的“人才新干线”培训计划,就是生产“教练型团队”的有效培育体系。

因此,塑造教练型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整个企业持续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活力,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结果,这也是企业咨询和企业培训的最高境界。

教练型组织不仅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落地,更是通向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梯。而这一个阶梯,却恰恰是被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忽略”的,这也正是这些企业的文化建设最终大多仅仅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甚或某一种形式上而没有真正落地、文化管理成为了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的重要原因。

而要将企业塑造成教练型组织,就必须首先将企业的管理团队打造成“教练型团队”。只有不断地将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培训成教练,才可以让这些教练去带动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沿着共同的愿景与目标前行,并通过一致的行动,反过来促进和加速共同愿景与目标的达成与深化。那么,什么是教练型组织?教练型组织有哪些特征?如何在企业中打造教练型团队,并通过教练型团队成就教练型组织?

教练型组织及其特征

教练型组织最简单的描述,即是:教练型组织是具有内部教练机制的自组织系统。教练型组织的组织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 教练理念蕴含于企业文化之中。

② 组织内的管理者普遍具有教练的思想和行为,高层管理者大多是企业教练;

③ 教练思想和技术在组织内得到了推广与普及;

④ 建立了内部教练保障制度(即为确保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成为教练,并运用教练技术为企业增加利润、改善效益、提升业绩,逐步塑造教练型组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⑤ 建立了内部教练的培育体系(即组织内如何培育教练的一整套计划及进阶的机制);

如何在企业中打造教练团队,并通过教练型团队成就教练型组织

企业教练的思想和技术起源于80年代的美国。在八十年代全球进入知识经济之后,以通用电气、福特汽车、摩托罗拉、波音、微软、美孚石油、IBM、宝洁、爱立信等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就开始探索在企业内部培育教练。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套有效的方法却无法在中国的企业中照搬或套用,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四:其一,我国的企业缺乏信托责任的基础。这与欧美企业是建立在信托责任基础之上的职业经理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教练理念中特别强调的就是(信托)责任;其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塑造出明确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企业的文化)。教练理念与企业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即教练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反过来又促进和加速企业文化的落地;其三,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员工整体素养与欧美(包括日本)的企业相比,相去甚远。我国大部分企业员工的整体意识和素养基本上还是农民意识和小市民素养,而非是如欧美企业基本是产业工人;其四,欧美企业比较强调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中国企业则比较强调个人绝对服从于上级和整体(中国80/90后的年轻一代,这一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源自文艺复兴的现代西方文化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思辨思维,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习惯于被告知”远大于“自我思辨”,而教练式管理之所以能起作用,正在于促动当事人思辨能力的提高及满足人们内在的、成就感的潜意识需要。由于教练理念强调的恰恰是在充分尊重人的基础上,如何让团队中的每个个体充分体现其个性、发挥其智慧和价值,是一种针对管理对象的个性与特点的“针对性管理”、“人本化管理”,因此,在欧美企业中推行教练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相比于中国的企业要容易推行的多;其五,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的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具有普遍的、明确的共同信仰,契约精神普遍存在于西方民族的血液之中,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最缺乏的恰恰是明确的、普遍认同的共同信仰,契约精神也是中华(汉)民族血液中所普遍缺乏的。有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引导国民的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偏差和政策性失误,契约精神在如今的国人身上更加成为了“稀罕之物”。

基于此,在中国塑造教练型组织、打造教练型团队,就必须首先是(企业)文化与理念先行,并通过制度的建立来保障教练理念的根植与推行,然后才是对自上而下的各级管理者进行教练技术的培训,并通过建立内部教练的培育体系和保障机制,才能最终得到“组织内的管理者普遍具有教练的思想和行为”这一结果,进而使“教练技术在组织内得到推广与普及”成为现实。

[小案例:上述顺序是笔者及合作伙伴在自2004年起多年的企业咨询和顾问当中应用企业教练的实践所总结出的一套方法。应用这套方法的一个实例:2007年8月开始,由笔者当初所在的团队将之应用于广东佛山伊丽莎白美容连锁机构,结果是,该企业当年最后四个月取得的业绩是前8个月累计业绩的2.34倍,取得了业绩1.23亿的佳绩,是其原定目标的近2倍。]

因此,我们在塑造教练型组织的项目中所采用的步骤是:

第一步 文化与理念先行,并培训管理者;

第二步 建立推广教练技术的保障性制度;

第三步 通过(我们的)教练跟进与辅导,使经培训的管理者成为具有教练思维和教练行为的管理者;

第四步 透过这些教练型管理者运用教练方法与技术教练和辅导下属,在企业中推广和普及教

练理念及教练技术。

第五步 建立内部教练的培育体系和内部教练保障制度;

文化与理念先行

这里的文化是指企业文化,而理念则是指教练的理念。之所以要将“企业文化”和“教练的理念”这两者区辨开来,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从其成立的那天起就开始逐渐形成并存在的、独有的、而且是被大多数员工已经默认了的。即便是在企业的变革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重塑,也绝不能拿一个外来的、与企业已经存在的文化毫不相干的一套文化硬性灌输。硬性灌输的文化,其结果只能是如人体器官移植一般,要么是被彻底的排斥,从而导致企业陷入混乱,要么是被接受而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延续并增强企业的生命。而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一般又往往具有自救功能。当外来文化无法被企业所接受时,便会被企业所抛弃,重新回到起点,结果当然是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文化与理念先行,目的是通过重塑企业文化的过程,在其中嵌入教练的理念。教练的理念只有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我们在实施塑造教练型组织项目时,首先是通过重塑企业文化开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对于还没有形成统一且明确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则运用企业文化教练项目的流程,通过教

练引导与指导,在促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协助企业塑造出真正适合企业的、且被绝大部分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而不是通过通常的咨询套路,替他们写出一份企业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适度导入教练理念,特别是针对中高层管理者进行管理教练基础的培训,使这一群体率先感受教练式管理的效能。随后,在逐步将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将教练理念和技术通过逐层培训渐次渗透,并引导出后续内容的实施。

对于已经建立了企业文化的企业也需要进行“重塑”,只是和前者相比,要简单的多。这个阶段的重塑,主要是引导管理层及部分普通员工代表对既有的企业文化进行集体反思,真正的目的是要使得在原有的企业文化中“无缝”地嵌入教练的理念,使之成为促动员工活力的新的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然后再从管理教练技术的培训开始,有上而下、逐级分层进行。

二、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情况,其中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运用“突破的三大法则”中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教练技术,引导企业员工真实地看清企业的现状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真实关系,进而激发出变革的需求和积极参与的动力。这一环节是整个项目最关键的环节(我们称之为“开门环节”),也是最见教练功力的地方。这个环节做好了,后面就比较容易了。

在教练型组织的塑造过程中,首批管理者经教练培训后的教练跟踪辅导,决定了教练技术在组织中能否快速推行、以及能否将教练进行到底,而且,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为之后建立内部教练的培育体系和内部教练保障制度打基础的过程。

小贴士:澄清一个不恰当的概念——教练文化

创学习型组织建实干型集体 篇6

——云南省学习型团组织建设

云南团省委机关党委

团省委直属机关党委下设三个党支部,即团省委机关党支部、省青基会党支部、青年与社会杂志社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按照省委布置,紧密结合团的工作实际,我们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方面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省委《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和省直机关开展工作意见下发后,团省委书记班子十分重视,精心安排:

1、认真布置。先后召开2次书记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并在2004年三月初团省委十一届四中全会上专题讨论下发《共青团云南省委关于实施“云岭青年先锋”工程的决定》,罗国权书记与班子成员亲自动员安排,要求全省抓住契机,以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2、健全机构。于7月15日紧云团党[2004]11号文件下发成立以党组书记、团省委书记罗国权同志为第一责任人,书记班子全体成员和团省委中层干部参与的“云岭先锋”办公室,负责团省委机关党组织及全省共青团组织“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

3、目标明确。团省委书记班子认为: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关键重在建设。开展“云岭先锋”工程,要注重四个结合。一是要与服务中心工作,促进部门工作结合开展;二是与团省委机关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开展;三是与健全三个党支部制度建设结合开展;四是与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结合开展。经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04年7月15日制订出台团省委机关党委对下属党支部工作绩效考评标准,督促健全各支部党员学习计划,完善了团省委中心组的定期学习和民主生活例会制度,进一步促进机关党组织建设。

(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团省委组织建设工作,就其工作性质来讲分2块,一块是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的组织建设;另一块是是指导全省

16个地州、厅局(公司)、高校以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突出工作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分别制订计划,下任务、提要求:一是对全省各地州、厅局(公司)、院校团组织,结合工作特点和实际,不搞“一刀切”,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培养“四有”新人,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3个方面,结合争创“五四红旗团委”,分别提出任务要求,极大调动全省团干部和党员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热情。二是要求在农村、机关、社区、学校等各类基层团组织中培育一批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三是抓好机关党组织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建设青年示范群体建设活动,促进团省委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更好服务基层。先后完成机关党委,下属3个支部组织换届工作,健全基层党组织,为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四是树立典型,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全省各地基层团组织开展“云岭先锋”工程的宣传报道,在云南青年信息网上开设即时报到专栏,积极宣传,做到好经验好做法的信息共享,又树立各地先进典型。

实施工作一阶段后,我们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是: 一是党员荣誉感强了。在工作中党员的意识明显增强,各支部的工作有明显提高,年轻同志要求入党的申请多了。

二是机关服务水平提高了。工作思路清晰了,开展“云岭先锋”工程,党员同志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意识多了,部门注重实效,支持基层工作的行动多了。

三是工作作风转变了。爱岗敬业,学习提高的事例多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办实事,重实效讲奉献的行为已成机关干部的主流。

(三)措施得力,初显成效

根据团省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实际,党委提出人人参与重点工作的落实方案。

1、创建学习型组织。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活动,是团省委机关发挥青年干部学习积极性,倡导全面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们的措施是:

一是开展论坛讲座的特色活动,结合工作业务和机关特点,每1—2月由机关党委组织专题讲座,主讲人由团省

委书记班子带头,处级干部轮流安排宣讲,党员干部结合自己学习心得,运用多媒体方式,生动讲授《加入WTO的政府作为》、《领导沟通艺术》、《大连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改革》、《留学生新加坡对东南亚经济形势的分析》,有些讲座,由于观点新颖,研究分析具有一定水平,受到好评还被大学和其它政府部门邀请进行讲授。这种方式,促进干部开阔视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是建立学习考核制度,把学习列入机关评定先进,考核业绩的指标之一。

坚持各项学习制度。坚持机关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处级干部调训学习,处以下干部党支部、党小组学习制度。树立干部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求干部坚持每月读本书,每年写一篇有价值文章,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学习,提高在职学习活动。

2、建立实干型集体。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成效在于否开创工作新局面。这就取决于培养踏实肯干的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寻找服务中心的工作结合点。

一是加大我省希望工程的工作力度,在希望办原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实施了工作模式,绩效考评标准,目标任务的责任制度改革,在希望办党支部推行改革试点,实行项目负责,极大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先后成功组织全省《向灾区希望工程捐上特别团费》成效募捐10万多元救助学费;与省直机关联合开展“爱心成就未来”特别助学活动,借“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各单位党团组织认布置,积极参与,从去年至今,已募集捐款1500多万元,体现了我省广大党员干部情系群众,扶贫济困的高尚情操。在滇西“7.20”灾情发生后,机关党员干部带头捐款9400元,救助灾区失学儿童,并广开渠道,与省外企业募捐、资金、财物,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工作。

二是积极推进“云岭青年先锋”行动,加大对基层服务力度,提出工作求真务实,业绩看一线、服务向一线的要求,分战线部门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组织,调查研究,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场,加大对一线的指导和服务。机关争取省委工青妇工作会议的政策支持,对全省

78个贫困团委每年给予1.2万元工作补助;建立云南共青团网站,实现了共青团县县上网工程,并逐步扩大至重点乡镇,实现了团内信息资源的共享,率先在机关及县级以上团委,实现电子政务办公要求,并利用云南青年信息便捷、快速的优势,积极宣传各地州、企业、学校团组织开展“云岭先锋”的工作业绩;机关节约办公经费,筹集经费近30万元,印制《共青团支部工作》、《云南省青少年禁毒手册》共10万册,免费发放基层;筹集经费76.5万元,支持基层建设农村青年中心的43个,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共青团工作新思路;加强与上海团市委的协作,选派100名基层青年赴上海学习,提高干部素质。通过这些工作,使团省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办实事、求实效,树立了青年示范群体良好形象。

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寻找开展“云岭先锋”工程的有效载体,解决机关工作具体措施不多,点子不多的问题。并要及时总结、加大宣传力度。

3、针对团省委机关党组织建设实际,下阶段“云岭先锋”工程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

1、在健全3个支部组织后,坚持完善党员学习制度,坚持组织政治学习,鼓励干部利用时间参加业务学习和各种学历学习。

2、坚持开展机关党员干部的论坛讲座,发挥机关中层以上干部的带头作用并完善计划,注重实效,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营造建设学习型组织机关良好风气。把它列入党员处级干部考核内容。

3、组织实施机关流动红旗处室评比、共产党员挂牌上岗和党员示范岗位责任制工作,探索活动方式,引导党员主动参与。

发挥高校团组织枢纽作用的思考 篇7

一、新时期高校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直以来, 高校团组织按照总体部署、结合学院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和学生自身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团组织重点在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 发挥优势, 引领学生成长。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 高校团组织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1. 团组织自身的发展瓶颈

过去, 团组织是进步青年的聚集基地, 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今, 高校普遍出现“全民皆团”的现象。以我院为例, 目前共有团员2023人, 团员干部277人, 团员、团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按理说“全民皆团”的现象理论上能促进团工作的更好进行, 但实际上仍有部分团员参加活动不主动, 缺乏热情。从反馈意见来看, 团的活动未能充分满足团员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究其原因是团组织举办的上述活动大都是团委干部策划准备以后, 再通过各团支部传达给团员, 带有“我策划、你参与”这样的被动性。由于事先没有对活动设定明确的参与者, 没有进行广泛的调研咨询, 少了“想团员所想”, 造成部分团员对团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

2. 新型学生组织不断涌现

过去, 校园学生组织单一, 团组织因为与党组织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离的政治联系, 团的角色就是党的助手, 先进青年自觉追求归属于团组织。但如今各类校级院级学生组织兴起,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以我院为例, 近年来涌现出骐骥社、演讲与沟通协会、文学报、文苑、读书会、书法协会、红十字会等学生组织, 这些学生组织的兴起, 在团组织以外出现了“再组织化”, 与团组织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不可避免地削弱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 学生群体诉求日益多元

团组织是具有强烈精神信仰和爱心奉献的先进青年聚集基地, 团组织注重对先进青年的人格塑造, 通过正确的理念、信仰对他们加以引导。一直以来, 团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可度较高, 对自身团员身份的意识也较强, 结自己的言行有着严格的要求。但随着当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以及现代传媒的广泛普及, 社会多元意识形态也日趋突出。青年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他们视野更加开阔, 思想更加活跃, 行动更加大胆, 个人需求更加多元化。相应地, 他们对所聚集组织的要求和选择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已成为团组织当前迫切的任务。

二、推动团组织向“枢纽型组织”转变的对策思考

“枢纽型”组织首先是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 指的是“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组织具有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龙头引领, 服务上的骨干主管作用的大型组织”。枢纽型组织既不是靠上级一声指令能够存在的, 也不是通过自我授权能够存在的, 它需要广泛的认可。当前共青团工作的核心, 就是要落实中央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 不断增强工作的影响力, 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 增强青年对党的向心力, 这样就需要把高校团组织打造现代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统筹协调各类学生组织共同做好新时期的学生工作。面对当前的新形势, 高校团组织只有始终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 拿出勇气和智慧, 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 积极探索“一个理念、二个转变、三个平台”的工作模式, 努力克服和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1. 坚持一个理念

坚持用“中国梦”团结和引领青年学生奋力前行。具体来说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梦、民族梦、国家梦融合在一起, 用国家梦引领民族梦, 民族梦连着个人梦, 每个人的梦都要给力于国家梦, 最终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2. 实现两个转变

实现从服务团员青年为主向服务全体学生并重转变, 从服务团员个体为主向服务学生团体并重转变。目前团组织服务的重点对象大多局限于团员青年, 我院团委共分设书记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学艺部、科技部、调研部、网信部等常规部门, 并将书法协会、读书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这四个新兴青年组织归纳在内。在团组织之外有文苑、文学报、骐骥社、演讲与沟通协会等其他学生组织, 它们处于独立组织状态。以往, 团委对组织架构中的部门和组织, 提供相对较多的服务, 而对团组织架构之外的组织, 提供的服务相对较少, 造成了团组织的影响力覆盖不够全面的现象。新形势下, 团组织应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服务范围, 将触角由团员青年进一步伸向广大青年学生以及各类学生组织, 将“先进性”与“群体性”更好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团组织“龙头”的引领作用, 吹响集结号, 主动联系、服务其他各类青年组织, 搭建有效的平台加强彼此的联系沟通, 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 打造三个平台

(1) 双向融入平台。双向融入是指团组织与其他学生组织之间干部交互任职的一种制度安排。优秀的团干部可以把团组织的思想、旨意更好地传达到其他组织之中, 进而影响和引领参与该组织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同样, 团组织亦可将其他组织的优秀干部吸纳入内, 通过他们作为桥梁, 利用团组织的优势去扶持、帮助这些组织的发展, 从而达到团结和影响全体学生的目的。只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团组织与其他学生组织的双向融入制度, 增强学生组织之间核心力量的融合, 才能产生“1+1>2”的惊人效果, 才能有效拓宽团组织对全体学生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 人才聚集平台。“打铁先要自身硬”, 团委自身足够优秀, 才能打造平台, 吸引优秀人才聚集。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先生曾提出了人的一种常规存在形态:“100人中, 总会有1个人是愿意站起来帮大家组织的, 有4-5人是会跟随第一个人来来组织的, 有70人是看到别人组织便被吸引过来看热闹, 剩余的人则是喜欢说风凉话或者破坏捣乱的。”据此原则, 团组织应将群体中关键的人才网罗起来, 并通过团校培训、青年组织嘉年华、青年人才交流会、组织骨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促进信息互通、经验交流, 实现彼此帮助、共同发展, 让优秀人才看到团组织的优势, 自动靠拢到团旗下发挥正能量。

(3) 幸福关怀平台。有别于社会上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组织, 高校团组织的形成根源是组织内部人员在信念或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性, 维系组织的是青年内心对党、团的信仰与追求, 他们对组织的付出是无私的、不要求物质上的回报。团组织的任务是启蒙、普及、传播幸福知识, 传递幸福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把幸福的观念内化于心、净化心灵。有爱才有家, 有爱才有奋斗的动力, 团组织内部要形成幸福关怀平台, 通过全团干部出游、冬至饺子宴、生日送祝福等团建活动, 将团组织紧紧凝聚成为一个有爱的整体, 提升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摘要:当前, 随着各式新型学生组织不断涌现、学生群体诉求日益多样化等新情况的涌现, 高校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一个理念、两个转变、三个平台的角度为高校团组织向“枢纽型组织”转变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校团组织,枢纽型作用,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1.

[2]杨猛.解析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J].青春岁月.2013.

[3]冯志明.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

奎屯市发展枢纽型经济的几点思考 篇8

一、奎屯市是跨区域合作发展中的枢纽性城市

奎屯市未来经济发展走向的突出优势是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和两大经济走廊交汇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枢纽型经济。即,利用奎屯市交通枢纽的集散效应以及运输通道的极化、连带功能,一方面将各种生产要素在奎屯市进行交汇,另一方面将奎屯市的自然资源、半成品、产成品进行扩散,从而大力发展依托交通及区位优势的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交通枢纽(点)的集散效应以及运输通道(轴和面)的极化、连带功能的作用充分发挥。使这种点线面的结合大大增加奎屯市的经济辐射半径,进而形成强势的经济增长。

二、奎屯市发展枢纽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枢纽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表明,枢纽型经济发展必需在经济开放、流通等级、服务能力和产业协同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特征。奎屯市发展枢纽型经济在组织协调与“金三角”其他城区合作共进等方面仍需解决如下问题。

(一)内外经济开放

发展跨境外向型经济方面,奎屯市在“金三角”区域的基础条件相比较好。在跨境电子商务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上奎屯市已具备建设规模和运营能力,需要利用好奎屯市这一基础条件,在“金三角”区域进行体制创新实现对外经济一体化发展。在“金三角”区域内部的开放上,奎屯市应以同城化发展为目标,给与其他城区参与奎屯市场竞争的机会,如服务业发展。

(二)内外流通通道建设

“金三角”区域缺少与国线相连并以奎屯市为服务中心的内环通道。奎屯市铁路服务经济正在由城际铁路向高铁时代迈进。曾经拥有铁路服务优势的奎屯市在高铁时代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取决于奎屯市能否提供城市发展空间。在“金三角”区域奎屯市发展空间少相比处于劣势。在与南疆区域沟通的大通道建设上,仅靠217国线远不能发挥北疆支援南疆的作用。奎屯市还应发挥城市等级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将奎屯市枢纽型经济发展纳入国家的南疆发展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征得国家和自治区对于北疆高铁建设和跨越天山中段南北铁路建设的支持,促使奎屯市流通便捷化的城市功能更接近国内发达区域的发展水平。

(三)城市服务经济发展

奎屯市在“金三角”区域的金融、铁路、信息和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已初具影响力,但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中的其他中心城市相比,奎屯市现代服务业差距明显。尽管奎屯市属三大城市群中位居对外开放合作的最前沿,但在资本市场服务业、高铁城市服务业,以及适应国家向西开放为资本、技术、产业输出提供服务的能力建设上,还需把握机遇提早加大政策支持和全社会投入。

三、奎屯市依托枢纽地位发展枢纽型经济的实现途径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奎屯应该依托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国家新疆南疆发展战略,主导形成高度融合的“金三角”城市发展格局,在天山北坡核心区城市群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资源配置、决策管理和产业创新功能,逐步确立对内对外金融、贸易、会展、交通、科技、文化区域性枢纽中心地位,建设面向丝路经济、服务周边和南疆的区域枢纽型经济发展试验区。

(一)创建新疆县级市奎屯金融改革试验区

深化金融合作,扩大奎屯与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全力推进金融创新试点,建设奎屯市枢纽型经济发展试验区。

奎屯应以资本市场服务性开放为突破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服务业,重点以金融租赁、私募债、城投债、中期票据、集合票据、信托、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为手段,为有资产转型发展和融资需求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在奎屯试验区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倒逼金融改革,促使试验区金融服务融入世界经济和开放的体系;积极申请将奎屯作为伊犁州内陆口岸地区金融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实验区,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试验。

支持引入更多境外资金在中国奎屯市设银行,让社会资本投资创办更多的民营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为丰富奎屯市本地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分公司或子公司入驻奎屯市,盘活本地存量资产,有效的衔接实体产业和金融资源,发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潜力。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加快絲路基金组建运营,高效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组织辖区银行、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公司和相关工业企业积极参加自治区、自治州金融办组织的各类金融推介会,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利用各类涉企工作会议,宣传讲解金融相关知识,跟踪招商引资项目,促进需要融资的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至少召开1次实质性推进会。坚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以两个不低于(贷款新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全疆平均水平)为信贷增长预期目标,强化涉农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等工作。用资本输出带动“金三角”区域纺织产业价值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布局,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纺织产业发展创新中长期融资产品。积极推广上海自贸区27项国家政策,推动奎屯保税仓库的升级换代。打造奎屯跨境租赁的“自由港”,实现离岸金融服务与在岸金融的无缝对接,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站式”“跟随式”的全程资金兑换,交易支付等金融服务。使奎屯市成为跨境贸易服务金融资源汇聚区。

(二)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中心区

通过完善奎屯市为载体的新疆天山北坡“金三角”枢纽区域的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物流服务功能和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功能,使“金三角”物流中心(奎屯市)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国际互联互通和支援南疆发展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向西互联互通、向南协调发展的重要的物流通道。

(三)打造人力资源的聚集洼地

发挥奎屯市在“金三角”区域首位城市聚集劳动力的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加快建立有利于劳动力集聚和城市升级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支持系统,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制度;持续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官助民办的投资建设模式,创立奎屯市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和国际化纺织技术学院,打造“校企孵化、政府扶持、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扶持大学生创业模式,创建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发展需要聚集就业劳动力的培训基地。

(四)打造市场经济的活跃区

以建设奎屯市国际化、专业化的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奎屯市新疆南疆商品交易中心和奎屯市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推进面向中亚国际物流大通道和面向南疆的新疆天山中段南北物流大通道建设,支持建设商贸物流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有条件的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业务;建设与“渝新欧”、“蓉奎欧”“郑新欧”衔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上连锁经营的奎屯公路、铁路“物流枢纽型平台”,推进奎屯物流联运走向中亚和欧洲;建设线上商品交易和物流运营平台为行业提供安全、便捷、规范、权威、信誉度高的交易和货运服务业务;在机制配套、品牌推广、经营融资上为商品交易市场会员提供高规格的强力支持,着力扶持中小民营经济参与商品交易及物流联运,积极营造奎屯市场经济发展活跃区,加快促进“金三角”区域要素流动。

(五)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以功能区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服务业战略高地。坚持高铁经济的发展战略取向,建设“金三角”奎屯高铁车站,使之成为“金三角”各个城市功能的有机延展,及吸纳、吞吐、融合各种“流量”要素资源的重要基地。推动奎屯中心城市从“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型,进而发展奎屯市新兴城市高铁服务业,带动“金三角”区域融入新疆高铁网络的城市化版图;坚持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取向,建设服务于“金三角”区域的奎屯数据中心,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为“金三角”区域城市、医疗、建筑等都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奎屯市与“金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电信、電子商务、金融、环境监测、电力市场、排放权交易市场、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等的服务中心;建设以奎屯城市旅游业为中心链接“金三角”区域购物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休闲、健康、养老、游乐产业和郊区农业观光展示区的新型城市群文化产业聚集区。

枢纽型社会组织 篇9

周玉萍②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社会组织的创办、发展、管理、服务与评估都与社会管理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放宽进口,政府购买服务,简化管理程序,评估结果引导都成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从这些环节着手,才能真正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发展;服务;社会组织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转变,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将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因此,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质量是完成政府改革的重要条件。观察当前中国的情况,在创办、管理、服务、评估社会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社会组织的创办与社会管理创新

据调研,现在在中国创办一个社会组织需要经过如下程序: 第一步,到当地政务大厅民政部门递交申请表,由民政部门审核。第二步,在准许开办的情况下,联系业务主管单位由业务主管单位出具同意为该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的正式文件。比如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需要联系当地教育部门,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面的社会组织,需要联系环保部门。业务主管单位是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承担管理责任的,所以十分不情愿。这就成为登记中最难走的一步,不少社会组织就此沦为草根组织,不去办注册登记。

第三步,会计事务所验资,拿到验资报告。并且拿到办公地点的用房证明。第四步,填写相应表格。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申请表、民非业务主管单 ①② 本文为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2012重点课题结题成果。

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030024.位批文、民非法人章程、社会组织办公用房证明、办公用房勘察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名单,社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人员名单等。第五步,备齐所有手续,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

手续繁琐,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有人帮忙。一些热心公益人士看到这种情况,就此打消念头。对比国外的社会组织成立过程,以美国为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向所在州递交成立申请。申请中应包括三个备用名称,有效的身份证明,董事会的组成(许多州要求至少要有三个董事,也有的州仅要求一个董事组织者);组织的章程(最好要有符合免税的条文)等。

第二步,缴纳年费,并成立公司。需要说明的是成立一个社会组织(国外称为非营利组织)和成立一个营利公司过程很相似,提交需要的材料后,只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取回相应的登记注册证明,不需要验资,也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

另外,美国有些州还有更加优惠的政策,比如特拉华州:第一,登记费用便宜,小规模的NGO注册费为89美元,年费75美元;第二,允许董事会成员只有1个人,可以注册个人NGO。因此许多社会组织都选择在特拉华州注册。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社会组织的创办不仅手续简单,费用低廉,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障碍:既不需要50个会员单位,也不需要一笔注册资金,更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任何人只要愿意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就可以办公司,一个人也可以。而在中国,不仅手续复杂,注册费用高,而且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就像一堵“高墙”,导致“事实上已经成立的社会组织,要么到工商部门注册为经济组织,要么以‘黑组织’的状态勉强维持。”[1]。面对这个困难,2011年初,北京已经率先规定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四大类社会组织可向民政部门直接申请登记,广东省也明确规定,从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无须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后再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这就闯开了一个突破口,意味着社会组织的成立相对比较容易了。但是多数地方在业务主管单位方面尚且没有放开,所以,政策方面的调整,包括会员单位的减少,注册费用的降低,就成为促进社会组织成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放开限制,简化登记手续。才能促使人们快速地成立社会组织,凝聚力量,为社会服务。

二、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强调和重视,社会组织迅速发展。2009年末,社会组织的总数为431069个,其中社会团体238747,基金会1843,民办非企业190479。而2008年全国的总数是38,6916个。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活动上影响力在增大。比如,母亲水窖项目,关爱西部孩子爱心公益活动,雅诗兰黛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永业慈孝基金,美克美家“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影响都很大。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的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许多社会组织都有政府背景。比如,有一些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由政府部门的退休领导担任,例如,在我国行业协会较多的上海市,由政府任命的协会领导就占全市协会领导数的60%[2]。有一些社会组织,如各地的社工服务社,热线、志愿者协会等,看似学校或者个人兴办的,其实是有政府项目支持的。这些社会组织虽然没有实现完全独立自治,但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正在成为完全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它们可以说是在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号召下,培育出来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必须克服的问题,首先,有一些社会组织是在民政系统内部诞生的,如救助站的社会工作室,福利院的社会工作室,某社区的社会工作室等,这些组织办公地点就在相应的单位内部,董事长也由内部职工出任,政府购买服务的钱打入这些社会组织账户内,实际上是打入了原有的民政部门下属单位内,只不过博取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绩。这些组织尽管也是个人注册的非营利组织,但基本上是原有政府部门的下属,没有任何开展活动的动力。即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也是重名声而轻实际。这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实际上挤压了真正的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占据了大量资源,效率又不高。应该严格禁止这类组织的诞生。其次,社会组织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面向社区进行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相对较少,说明社区的社会服务职能还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重心还没有下移到社区。面对这种状况,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将社会服务的责任放在社区里面,同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由政府各部门提出购买服务的事项及要求,纳入部门预算,由同级财政支付。这样才可以使已经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成长壮大起来,将大量停留在企业、或者行政单位内部的社会服务职能从单位剥离出来,纳入社区。

社会组织的发展本身就需要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创新,怎样既扶持社会组织的 3 发展,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责任,既要懂得扶持,又要懂得适时放手,这确实是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组织成立后,由三个管理部门来管理,一个是当地民政部的社团管理局,负责社会组织的年检,信息汇总和检查;一个是税务局,负责社会组织的纳税;一个是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业务指导。三个部门各有各的事情。以某心理咨询室为例,既有社团管理局的登记任务,又有逐月缴纳的税费8-9项,还有业务主管单位派下来的公益活动,所有管理部门的重点都在“管”上,而不在服务上。从国外的管理来看,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部门是财政部国税局(IRS)和联邦选举委员会。国税局的管理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负责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或免税。凡年收入超过25000美元的组织都要做税表,国税局会公开这些税表,一般人也可以在国税局网站上查到;年收入超过5000元而不足25000元的组织则需要提交免税申请,国税局印出免税机构名单,予以公示;年收入少于5000元以下的教会、寺庙和慈善组织不需要填写免税申请。一个是调查非营利组织高管的“过高薪酬”。调查过程中,会与其它类似组织领导者的薪水比较,排除有人利用NGO作弊或利用慈善机构的名义逃税。联邦选举委员会负责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活动,如果慈善机构直接向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帮助,则为非法。

由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可见是否符合免税资格是管理的重点,符合就需要纳税,不符合则给予免税待遇,促进其成长,同时严格控制利用非营利组织营利行为。如果一个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活动,而这个活动与其宗旨无直接联系,那么商业活动中的获利就要纳税。假如一个非营利组织获得超过25000元的营利收入,那么它就失去了免税资格。国外的社会组织在这种既严格又周到的管理之下,只有更好地吸纳捐款,以自己组织的宗旨为旗帜,开展慈善活动才能生存下去。

中国的社团管理机构很多,表面上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很严密,实际上存在着空挡。首先,管理者的高薪不在任何部门管理范围之内,这样就有一些社会组织打着非营利的旗号,做着营利的事情。“郭美美事件”中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就是这样一个机构,还有一些行业协会,以征收会费发财,社会组织乱象 4 迭出。其次,小微型社会组织没有免税的优惠,难以得到扶持而衰亡。第三,缺;乏服务性管理。管理部门仅仅在收费或者派活,很少给予帮助。这是十分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国外管理经验,税务部门既管纳税也管免税;社团管理局能够配合税务部门工作,防止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逐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限制,这样才能够保障社会组织正常活动,并得到社会力量的扶持。

四、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组织竞买政府出资的社会服务项目,依靠优质的服务生存,本是主要的生存方式,但现在政府招标的社会服务项目不多,社会组织的服务仍旧是基于自身宗旨在各自服务领域开展的。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对失学儿童的救济;中华慈善总会开展对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帮助等。所有这些项目均来自于募集的资金,而不是政府出资。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项目始于2000年上海市卢湾区民政局率先向“金色港湾老年公寓”购买价值30万元的养老服务[3]。此后,各地市纷纷开始探索,出台了购买服务项目,比如北京的社区老人服务卡,深圳的NGO孵化等,目前购买的项目已经涉及慈善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领域。

2010年,北京市财政拨款上亿元,购买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促进就业等十大领域的300多个公益服务项目。2007年开始,上海每年从福彩公益金提取7000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发展,仅浦东新区近三年来投入的扶持资金高达1.2亿元。深圳建立公益福彩金购买服务“种子基金”3500万元,目前已资助75个公益项目。深圳市2010年机构改革中从17个委办局削减出政府工作事项87项,其中69项委托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接,并规定,今后凡是可由社会组织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就不再设立事业单位。为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服务的渠道,深圳去年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中新增党代表4位、人大代表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达221人,占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总数的24%。[4] 总的来说,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促进服务社会化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2000年以来,政府在逐渐加大购买服务的力度。2012年3月9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即公布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 5 案》,明确:拟资助150 个左右西部地区社会组织改善服务条件,拟资助50 个左右规模较大、职能重要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功能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委托的社会服务;拟资助50 个左右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困难救助、心理辅导、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社会服务,拟资助50 个左右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困难救助、心理辅导、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社会服务,拟培训10000 名左右的社会组织负责人、业务工作人员。[5]可以说这是政府大规模的购买社会服务的一项尝试。伴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一批社会组织将成长起来,成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

伴随政府购买服务的增加,我国的社会组织有了迅猛发展,活跃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影响和效益。但这些服务尚且处于试点的状态,只覆盖一些领域,面向社区的社会工作体系尚未建立,大量的社会问题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所以,建立长期连续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使已经成长起来的社会组织,能够发展起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五、社会组织评估与社会管理创新

对社会组织的评估可以促使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国际上很多国家建立了官方或民间的中介性或学术性评估机构,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并形成了对社会组织公示的机制,为政府监督管理提供重要信息。

评估的组织者可以是被评估的社会组织自身或是相关社会组织联盟,也可以是政府管理部门,还可以是与被评估组织无关的独立的社会组织或者是营利的公司。评估的组织者不一定是评估的具体实施者,例如政府委托给第三方进行评估,社会组织自身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在评估实施过程中,一般都会组成评估小组,小组人员包括了社会组织管理者、政府官员、财务或法律专业人士等多方代表。评估程序一般包括社会组织材料申报和自我评估、评估小组现场评估、评估小组综合评估结果、反馈结果和讨论、对外公布结果等。评估内容根据评估目的不同,关注点会有所侧重,但通常会对财务信息比较关注。评估结果或者应用于政府购买服务时对社会组织的工作绩效的了解,或者应用于捐赠者选择社会组织时的信息参考。其结果是评估良好的组织能够得到奖励(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评估差的组织得到惩罚。通过评估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或者是给稍差一些 6 的社会组织提供学习的参考,从整体上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其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出现了社会组织的自我评估,也就是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督。例如,慈善导航员网(/mjj/201203/201203***.pdf

上一篇:水利施工质量事故下一篇:给郭晶晶姐姐的一封信_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