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枢纽

2024-10-20

水库枢纽(通用6篇)

水库枢纽 篇1

1 拦河主坝及副坝布置

拦河主坝根据地形条件布置成折线型,其右端A点布置在石家荒地,经祁家围村堤V2点到大、小丁家泡之间的C'点、原西小河堤的D点,与原辽河大堤相连利用原堤线延至西小河山的F点,其中在原辽河主河道附近嵌有泄洪闸,主坝总长12.432km,其中新筑坝段10.927km,与辽河大堤相结合段1.505km。

副坝在现状堤防基础上加高培厚。分为左副坝和右副坝。其中左副坝起点F点设在西小河口村,终点设在药王庙,由两自然段组成,长度为9307m。右副坝起点EZ1设在石家荒地的帽山,从石家荒地的帽山,经过南山、拉马河、李家窝堡、莲花台、石砬子、胡家窝棚至阿吉堡子和古城子之间的陡坎高地处。根据地形、地质及原有资料情况,右副坝共分七段,从下游至上游依次为:祝家堡段、陈平堡段、拉马河口段、李家窝堡段、莲花台段、石砬子段、胡家窝棚段。坝长汇总见表1。

2 泄洪闸及泄水洞布置

2.1 泄洪闸的布设位置选择

规范合理地布置泄洪闸是水库防洪安全的重要保证。泄洪闸的布置不仅要考虑到地质结构、经济、工程量、结构安全、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库区淹没影响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根据前期的地质勘测结果,适宜布设泄洪闸的位置有两个,分别是拦河主坝右端的主河道和主河道左侧滩地。分别对这两处闸址进行比较分析,以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位置布置泄洪闸。

方案(1):泄洪闸布置在主河道上。闸与河道基本垂直,闸两端与主坝相连,闸堰顶高程为41.00m,净宽200.00m,共设16孔,每孔净宽12.50m。泄水洞设在泄洪闸左侧,洞底高程与堰顶相同。闸布置在河道上,使河道水流上下游衔接顺畅,闸堰顶高程应设置较低,可使泄量增加,开挖量最少。该方案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水库地形的原因,在宣泄洪水时水流条件较差,特别是沿拦河主坝左段,可能出现顺坝向的水流,影响泄量的同时还会侵蚀部分坝段,给坝体的安全带来隐患,这就必须在局部坝段加强防护,增加了工程量。

方案(2):泄洪闸布置在主河道左岸滩地上。在方案(1)的基础上把泄洪闸平行向左侧移动60.0m至滩地上,此方案泄洪条件较前方案好,满足泄洪要求。但由于泄洪闸局部移至滩地,大大增加了闸上游引渠及下游尾渠的开挖量,很不经济。

根据库区地形、坝线布置、地质条件、工程量以及运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采用方案(1),将闸位布置在拦河主坝右端的主河道处,泄洪洞设在泄洪闸左端。

由于闸前水位变幅不大,坝高较低,泄水流量较大,采用无胸墙的开敞式水闸。泄水洞布置在泄洪闸左侧,能使进出闸水流平顺均匀,闸中心线基本与河道中心水流方向一致。

2.2 泄洪闸的闸门型式选择

泄洪闸的闸门型式选择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异型双扉门方案和弧形门方案。两种方案中闸门的总净宽均为200.00m,共设16孔,每孔净宽12.50m。

a.异型双扉门方案。闸室堰面采用平底宽顶堰,闸底板高程41.00m,与河底高程相同。闸底板顺水流方向长23.50m,底板厚1.50m,底板齿墙深1.00m。闸墩长21.50m,闸墩顶高程53.20m。中墩厚3.00m,共8个;缝墩厚3.50m,共7个;边墩采用直墙式。闸墩下游侧设置交通桥,交通桥中心线与坝轴线重合,桥面宽6.00m,桥面高程53.20m,交通桥采用T形梁简支结构。闸墩上游侧设置排架,工作桥布置在排架上,顶高程62.20m。

b.弧门方案。闸室堰面采用平底宽顶堰,闸底板高程41.00m,与河底高程相同。闸底板顺水流方向长31.70m,底板厚1.50m,底板齿墙深1.00m。闸墩长30.70m,闸墩顶高程53.20m。中墩厚3.00m,共8个;缝墩厚4.00m,共7个;边墩采用直墙式。闸墩上游侧设置交通桥,交通桥中心线与坝轴线重合,桥面宽9.50m,门机轨距6.5m,桥面高程53.20m,交通桥采用T形梁简支结构。

异型双扉门方案和弧门方案在技术上均是可行的,两方案各具特点,具体比较如下。

2.2.1 设计技术比较

两方案设计在技术上均可行,但异型双扉门方案存在着上、下闸门间止水处理等技术难题;弧门方案的工作门没有门槽,水流不产生突变,过流条件比异型双扉门方案好。此外,弧门方案没有高排架,整体造型较矮,抗震性能也比异型双扉门方案好。弧门方案在结构设计中,技术上更为安全可靠,优于异型双扉门方案。

2.2.2 经济比较

对上述两方案进行水工、金属结构、电气等方面的综合经济比较。弧门方案的投资为15852.6万元,异型双扉门方案的投资为14293.88万元,弧门方案比异型双扉门方案多投资1558.72万元。因此,从工程投资的角度上讲,异型双扉门方案更加经济。

2.2.3 施工比较

两方案的施工精度要求均较高,施工条件与难度也基本相同,但异型双扉门方案上、下扉门间的止水难度较大,在施工上稍逊于弧门方案。

2.2.4 管理运用比较

弧门方案闸门开度可任意调节,调节流量比异型双扉门(只能有一、二个开度)方案灵活。由于本工程水闸较宽,同时防洪时要求严格控制泄量,弧门方案更利于防洪时的管理调度;异型双扉门方案上、下扉门之间的止水难度较大,不利于蓄水期的管理运用。因此,从管理运用的角度上看,弧门方案远远优于异型双扉门方案。

2.2.5 综合利用比较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水工建筑物不仅能满足使用功能,还应综合考虑其他功能。石佛寺水库地处沈阳市近郊,是旅游的黄金地段,水库枢纽的兴建,形成了一个新的旅游景区,因此库区内的建筑要尽量符合美观要求。弧门方案较之异型双扉门方案布置平整、美观,与周边建筑物及景物协调一致,因此,弧门方案更利于水库枢纽的综合发展。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弧门方案除直接投资较大外,在其他方面均优于异型双扉门方案,同时弧门方案所具有的一些综合效益(管理、旅游等)的经济价值是很难计量的,本次设计本着利于水库管理和发展的原则,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弧门方案。

2.3 泄洪闸、泄水洞的总体布置

2.3.1 泄洪闸总体布置

石佛寺水库泄洪闸纵向全长约为1250m,包括上游连接段、闸室段和下游连接段三大部分。其中上游连接段包括引渠、上游护底、上游铺盖、翼墙和护坡;闸室段由底板和闸墩、闸门、工作桥、启闭机室、交通桥等组成;下游连接段包括斜坡段、消力池段、海漫段、防冲槽、尾渠以及两岸的翼墙与护坡。

2.3.2 泄水洞总体布置

为了给二期工程及水库蓄水作准备,根据下游环境用水及农业灌溉需要小流量泄流的要求,在泄洪闸左侧设一泄水洞,设计流量60m3/s,孔口尺寸3m×4m,采用竖井式结构,顶高程53.20m,洞后接混凝土方涵,上面填筑土坝材料至坝顶高程53.15m,出口消能与泄洪闸共用一个消力池。本次设计时,一期工程泄水洞只做检修门槽和工作门,暂不设置检修门及启闭设备,待二期工程兴建时再行增设即可。

2.4 泄洪闸工程布置与结构型式选择

泄洪闸镶嵌在主坝中,与坝轴线平行,右岸边墩与主坝用刺墙连接。刺墙长20.00m,顶宽0.50m,上下边坡均为1∶0.02,顶高程50.50m,底高程39.50m。泄洪闸总宽257.00m,桩号从0+168.00到0+425.00,溢流总净宽为200m,共分16孔,每两孔一联,共八联。闸下采用底流式消能,下游翼墙的扩散角为7°。

2.4.1 上游连接段

引渠底高程41.00m,两侧用干砌石护坡,护坡长度100m,边坡1∶3.5,护砌厚度40cm,干砌石护坡下用20cm碎石和一层无纺布作反滤层,防止护坡下填土的颗粒被淘刷带走。上游护底采用浆砌石结构,长30.00m,宽377.5m,厚0.40m,齿墙深2.00m,浆砌石下铺20cm碎石垫层。上游混凝土铺盖长27.00m,厚0.40m,齿墙深2.00m,铺盖下铺10cm素混凝土垫层。右侧翼墙平面上用直线段和圆弧段与闸室段连接,直线段长25.00m,圆弧段半径25.00m,圆心角70°。左侧翼墙与泄水洞边墩相联,采用1/4椭圆型曲线,长轴半径40m,短轴半径20m,直线段长度40m,坝轴线方向水平投影长80m。

2.4.2 闸室段

闸室堰面采用平底宽顶堰,闸底板高程41.00m,与河底高程相同。经过金属结构方案比较后决定,工作门采用弧门。工作门前只设检修门槽,Ⅰ期工程不蓄水时不做检修门,不设启闭设备。闸底板顺水流方向长31.70m,底板厚1.50m,底板齿墙深1.00m。闸墩长30.70m,闸墩顶高程53.20m。中墩厚3.00m,共8个;缝墩厚4.00m,共7个,缝间设双层橡胶止水带;边墩采用直墙式。闸墩上游侧设置交通桥,交通桥中心线与坝轴线重合,桥面宽9.50m,桥面高程53.20m,交通桥采用简支T形梁结构。为满足Ⅰ期工程可能出现的蓄水要求,需要布置检修门门机轨道,轨距6.50m。门机梁高1.3m,梁肋宽350mm;其他梁高1.1m,梁肋宽250mm。闸墩下游侧设置工作桥,桥面宽6.00m,桥面高程57.00m,工作桥亦采用简支T形梁结构,梁高1.0m,梁肋宽250mm,桥上布置启闭机室,启闭机室净宽3.5m,净高4.0m。启闭机室分缝与闸室分缝一致,两孔设一沉陷缝。

2.4.3 下游连接段

斜坡段是连接闸室段和消力池的过渡段。斜坡段长14.00m,坡度1∶5,在斜坡和闸室底板之间布置一0.50m水平段,斜坡段总长14.50m,上游齿墙深1.50m,底板厚1.00m,底板下铺10cm素混凝土和20cm碎石垫层。斜坡段两侧采用悬臂式挡土墙。

消力池采用矩形断面,池深2.80m,池长34.00m,底板顶高程38.20m,底板厚度1.00m,底板上设排水孔,孔径50mm,孔距1.50m,梅花形布置。底板下铺10cm素混凝土、20cm碎石及一层无纺布。消力池末端设池坎,坡度1∶1,坎顶高程41.00m,顶宽1.00m。消力池末端齿墙深2.20m,底宽1.00m。两侧采用悬臂式挡土墙。

护坦段长30.00m,底板顶高程41.00m,混凝土底板厚1.00m,上、下游齿墙深1.50m,齿墙底宽1.00m。底板上设排水孔,孔径50mm,孔距1.5m,梅花形布置。底板下铺10cm素混凝土、20cm碎石及一层无纺布。两侧采用悬臂式挡土墙。

海漫段长60.00m,底坡1∶30,底板顶高程从41.00m降至39.00m。浆砌石底板厚1.00m,上、下游齿墙深1.50m,齿墙底宽1.00m。底板上设排水孔,孔径50mm,孔距1.5m,梅花形布置。底板下铺20cm碎石及一层无纺布。两侧采用悬臂式挡土墙。

防冲槽段长47.96m,其中上游斜坡段长15.00m,底板采用干砌石结构,坡度1∶5,底板高程由39.00m降至36.00m。上游齿墙深1.50m,齿墙底宽1.00m;下游齿墙底高程34.00m,齿墙宽1.50m。防冲槽开挖底高程36.00m,长20.00m,抛石填筑到高程38.00m,高程38.00~39.00m填筑铁丝石笼,下游用1∶5反坡与尾渠相连,反坡段高程由39.00m升至41.00m,长10m,采用厚40cm干砌石结构。干砌石下铺20cm碎石垫层及一层无纺布。防冲槽左、右两侧开挖边坡1∶3.5,采用厚40cm浆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下铺20cm碎石垫层。

反坡段后接尾渠与原河道相连,尾渠底高程41.00m,尾渠左岸开挖边坡1∶3.5,右岸回填边坡1∶3.5,左、右岸均用厚40cm干砌石护坡,护坡长度200m,干砌石护坡下面设厚20cm碎石和一层无纺布。

2.5 泄水洞工程布置与结构型式选择

泄水洞孔口尺寸为3m×4m,桩号从0+425.00至0+431.00,为单孔泄流。泄水洞闸室底板长16m,宽6m,厚1.5m。工作门槽和检修门槽间设有胸墙,胸墙顶高程53.20m,底高程45.00m,厚40cm,并设上、中、下三道横梁,以加强胸墙整体强度。工作门槽下游设挡土墙,挡土墙顶高程53.20m,底高程45.00m,挡土墙底板厚1m,与闸墩整体浇筑,泄水洞左边墩为扶壁式挡土墙结构,踵板长8m;右边墩为直墙式。泄水洞方涵直线段长27m,后接转弯段,转弯半径为15m,圆心角42.17°,伸入消力池内1m。

3 支流改建工程

由于石佛寺水库工程的兴建,辽河上的拉马河、胜利河、西小河、万泉河等支流受到影响,需加以改建、整治。

3.1 拉马河及胜利河改建工程

拉马河位于辽河右岸,其入辽河口在南地与右副坝相交于桩号R30+000.000处。受水库设计水位回水的控制,原有堤防需加高加厚,同时作为水库的一部分,按副坝标准设计,拉马河堤坝改建段长约2.674 km。

为保证右副坝封闭,修建拉马河支流胜利河,将其左岸加高,满足水库设计洪水的回水要求,此区段共长3.4km,按4级堤防标准修建,纳入右副坝中。

3.2 西小河改道及万泉河整治

由于拦河主坝的建成,使左岸原单独入辽河的西小河,不能再单独进入辽河。因而需要将西小河改道并入万泉河,并对万泉河进行整治,使其成为主干,将四条支流即西小河、万泉河、羊肠河、长河统一为同一个入河口,在主坝下游汇入辽河,以减轻大坝防洪压力。其中西小河改道段长5177m,万泉河整治段长约2700m。

4 交叉建筑物改建工程

在水库修建之前,淹没区范围内建有许多民生工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用电及排污要求,原有的多座提水、排水泵站、输电线路、穿堤涵闸等建筑物,由于水库的兴建都将被搬迁或改建。在力求节省投资和满足居民生活要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建筑物进行了不同处理方案的论证。交叉建筑物具体设计处理方案见表2。

5 交通工程及水库管理局布置

5.1 对外交通

石佛寺水库枢纽区段内的203国道,是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其与枢纽在大丁家泡处与主坝相交,由于左右副坝利用原辽河大堤,副坝对外交通共设12个交叉段,与相邻公路相接,引路段共长4.0 km,主、副坝无对外交通要求。

由于西小河改道把203国道切断,需新建交通桥一座,长64m。同时,为管理和便民需要建一座便桥跨西小新桥,桥长40m。为右副坝交通连接,陈平堡至南山穿越拉马河修建交通桥一座,长约50m。

5.2 内部交通

枢纽内部交通,主要利用主、副坝坝顶。主、副坝坝顶设计宽度均为6.0m,路面为泥结石和部分沥青混凝土路面。长度共约42.60km,能够满足内部交通要求。

5.3 水库管理局工程

为方便职工生活和库区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库管理局分设二处,管理局机构设置在沈阳市浑南区,坝址附近设有水库前方管理所。共占地35亩,建筑面积8165m2。

6 结语

石佛寺水库与左侧支流上的清河、柴河、南城子、榛子岭四座水库及区间堤防共同组成辽河干流防洪体系,从而将坝址以下辽河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保护两岸431.1万亩耕地和235.4万人及辽河油田、京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等重要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远景担负“北水南调”工程反调节任务。为此选择适当的枢纽布置方案将解决辽干防洪问题。调节本流域径流,并满足“北水南调”工程的反调节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曦,杨浩秋.阳胆溪水库工程枢纽区设计方案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2016(3).

[2]黄军.缅甸古浪水电站枢纽布置[J].红水河,2012(2).

[3]卢玉海,孙士国,程玉珍,等.奋斗水库枢纽布置方案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7).

[4]王九大,虞邦义,王久晟,等.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枢纽布置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8(9).

[5]朱江,田景元.狮泉河水电站枢纽布置方案研究[J].水力发电,2008(12).

水库枢纽 篇2

引沁入汾和川引水枢纽水库水文预报初探

阐述了和川枢纽水文预报的`重要意义与特点,探讨了水文预报基本资料的搜集及审查,指出完善的水文预报方案一定能使和川枢纽发挥其设计的最大效益,助推山西省兴水战略的顺利实施.

作 者:吴楠 WU Nan  作者单位: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太原,030001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09 19(31) 分类号:P338 关键词:水文预报   和川枢纽   兴水战略   山西省  

百色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工作探析 篇3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位于郁江上游干流右江,坝址布置于百色市右江段上游22 km处,是国家计委批准的《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郁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部中的第二梯级,为治理和开发郁江的关键性工程,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19 600 km2,多年平均流量为263 m3/s;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28 m,防洪高水位为228 m,水库总库容为56.6亿m3,发电调节库容为26.2亿m3,属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

修建百色水利枢纽,可以使广西首府南宁市的防洪能力(南宁市的防洪堤部分已达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由5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接近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40 M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6.9亿kW·h,对广西电网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为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右江航运及提高下游沿岸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水质和水量创造了条件;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变右江老革命根据地的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2 水库淹没情况

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淹没范围涉及广西、云南两省(区)的3个县(区)、12个乡(镇)、42个村民委、167个自然屯及一个监狱全库区,淹没土地面积为13 406.67 hm2,其中耕地为5 966.67 hm2,园地面积为686.67 hm2,林地面积为5 873.33 hm2,交通、居民与工矿企业及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 326.67 hm2,水域面积为1 553.33 hm2。库区淹没影响现状调查人口25 657人,至规划水平年需动迁29 080人,需生产安置22 787人。

3 水库移民工作的两大难点

3.1 难点一:投资概算遇到政策交替影响

第一阶段:广西水电设计院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广西库区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综合报告(审定本)》,并于2004年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水总[2004]422号)。中水珠江设计公司也于2004年底编制完成了《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云南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报告》。这2个报告均是基于临时控制补偿标准计算的补偿投资,其中广西部分水田补偿补助标准为10 270元/亩(约153 283.58元/hm2),旱地补偿补助标准为5 560元/亩(约82 985.075元/hm2)。

第二阶段:广西水电设计院与中水珠江设计公司按照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简称水规总院)关于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修改概算的会议纪要要求和库区及坝区实施的具体情况,以及百色水利枢纽技施阶段已审查通过的成果,分析了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及工程用地各实物指标最终的补偿单价,计算出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与工程用地补偿最终投资,于2005年4月分别完成了《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投资概算报告》和《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云南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调整概算报告》。

2005年4月19日,水规总院在广西南宁市对库区移民安置概算报告进行了审查,并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2005年6月1日,水规总院在北京对修改后的库区淹没处理及工程用地、环境保护设计及水土保持设计投资概算进行了复审,广西水电设计院和中水珠江设计公司根据审查意见,在原概算报告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由广西水电设计院对广西、云南两省(区)概算报告进行合并,于2005年7月形成了《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修改概算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用地、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修改概算专题报告(修改本)》。

随后,水利部以《关于报送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修改概算报告审查意见的函》(水规计[2005]305号)报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审批。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9月上、下旬分别在南宁市和北京市对《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修改概算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用地、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修改概算专题报告(修改本)》进行了审查。最后,国家发改委以(发改投资[2006]1787号)文件对百色水利枢纽投资概算进行了批复。其中,审定广西右江区水田补偿补助标准为14911元/亩(约222 552.24元/hm2),旱地补偿补助标准为7 728元/亩(约115 343.28元/hm2),分别比200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的标准提高45%和39%。

第三阶段:2006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并开始实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该条例出现“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对补偿费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贫困移民,应当给予适当补助”“移民远迁后,在水库周边淹没线以上属于移民个人所有的零星果木、房屋等应当给予补偿”等文件标准和精神,库区移民强烈要求按照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471号),对涉及耕地等方面的补偿标准进行了相应调整。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广西库区移民开发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分别以《关于调整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补偿投资概算的请示》(桂发改农经报[2007]181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协调解决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云政发[2007]45号)向国家发改委及水利部请示,要求调整百色水利枢纽库区征地移民补偿投资概算。水规总院于2009年1月16日和2009年4月24日分别在北京市和南宁市召集业主(右江公司)、两省(区)移民部门、百色移民综合监理、中水珠江设计公司及广西水电设计院相关人员,召开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资金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协调会,并以(水总环移[2009]400号)文件形成会议纪要。中水珠江设计公司和广西水电设计院根据最新的政策法规和历次会议精神,对百色水利枢纽建设征地移民投资概算进行重新调整,完成了《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资金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报告》。水规总院于2009年11月4-5日在北京市对报告进行了审查,中水珠江设计公司和广西水电设计院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资金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报告(审定本)》。

2010年,水利部以《关于报送〈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报告〉审查意见并申请安排2010年度投资计划的函》(水规计[2010]274号)上报国家发改委,目前尚未批复。

由于该条例明确规定耕地补偿倍数按16倍计列,耕地补偿倍数较批复值增幅较大,其中上报广西右江区水田补偿补助标准为18 352元/亩(约213 910.45元/hm2),旱地补偿补助标准为8 896元/亩(约1327 76.12元/hm2),分别比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标准提高25%和15%。因此,目前仍按原标准对移民进行补偿有很大困难,地方要求按新标准增加补偿投资,增加了库区移民工作的难度。

由此可见,百色水利枢纽水库移民投资概算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每次调整都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协调周期长,造成地方干部和移民群众的不理解,影响了搬迁进度,增加了库区移民工作的难度,致使整个移民工作变得比较复杂。

3.2 难点二:跨省移民问题

(1)政策标准不统一。在投资概算方面,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在历次审定的投资概算中,对应的补偿标准有所不同。由于库区处于壮族聚居地,库区群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由于行政隶属不同,导致补偿标准不同,造成群众不满,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经过移民干部的反复解释、宣传,至今没有引发大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同库同策”的问题值得研究。

(2)两省(区)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百色水库淹没广西、云南两省(区),在两省(区)交界的3个县中,库区有4个乡镇、11个村屯存在土地争议纠纷,争议面积达137.67 hm2。因争议区域行政隶属不同,两省(区)边界两侧土地淹没争议的插花地、飞地所在地的基层地方政府,没有权利给争议的双方村屯直接下达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即使有单方地方政府直接下达的处理决定,省外争议的另一方也不会执行。有一些经双方县级人民政府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和处理决定,也需上报各自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在时间上、程序上增加了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复杂性。经过多方协调后,业主同意额外拿出一部分资金补偿给群众。

4 结语

本文分析的百色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工作的2个难点,贯穿于整个移民搬迁过程,最终的政策调整目前还未批复,跨省移民土地纠纷问题也是搬迁结束后2年才得以最终解决。

综上所述,在大型水库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周期比较长,面临政策调整投资变化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应提前掌握信息,把握适时机,尽量避免多次调整。在库区移民过程中,跨省土地纠纷问题普遍存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在调查阶段查明纠纷范围,列入争议土地中,在没有明确权属时不能拨付相关费用,否则后期工作处于复杂、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水库碾压混凝土坝枢纽方案设计 篇4

某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 兼有农村人畜饮水、城镇供水的水利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28km2, 多年平均流量0.5m3/s。水库采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型, 正常蓄水位981.50m, 校核洪水位983.19m。水库总库容120 万m3, 为Ⅳ等小 (1) 型工程, 主要建筑物挡水、泄水、取水建筑物为4 级, 施工导流及其他临时建筑物为5 级。

2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枢纽布置

重力坝枢纽由C15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开敞式溢洪道+左岸放空冲砂底孔等组成。

2.1 大坝枢纽结构布置及防渗处理

(1) 结构布置。重力坝坝轴线长161.00m, 坝顶高程983.80m, 建基面高程937.80m, 坝高46m, 坝顶宽4.0m, 最大坝底宽度37.20m, 上游面坡比1:0.3 (952.50m高程以下) , 下游面在978.80m高程以上铅直, 以下坡比1:0.7。大坝由溢流坝段及左、右岸非溢流坝段组成, 溢流坝段布置在河床中部偏右岸, 长20m, 堰顶高程981.50m, 为WES型实用堰, 下游面采用挑流消能。非溢流坝段左、右岸分别长94.65m、46.35m。坝身采用C15 三级配碾压混凝土, 迎水面采用C20二级配变态混凝土 (厚0.5m) 和C20 二级配碾压混凝土 (上部厚1.5m, 下部厚2.0m) 防渗, 抗渗标号为W6。大坝基础设置1.0m厚的C15 二级配混凝土垫层。

(2) 基础处理。大坝基础置于弱风化中上部, 为防止坝基浅层滑动对于基础局部不良地质段采用固结灌浆, 固结灌浆采用梅花形布置, 间、排距为3.0m, 深入基岩5.0m。另外, 为加强帷幕灌浆效果, 在帷幕灌浆孔上下游侧设置3 排固结灌浆, 孔间距3.0m。

(3) 防渗处理。根据坝肩钻孔地下水位分析, 左岸地下水水力坡降为10~40%;右岸地下水水力坡降为10~30%。坝址区岩体较破碎, 节理裂隙较发育, 可能会出现绕坝风化裂隙型渗漏, 需对坝基和两岸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处理原则及防渗线路选择:两岸接地下水位与正常蓄水位交点水平伸入5~10m作为防渗端头, 防渗线路按垂直于山体布置, 防渗下限深入岩体透水率不大于3Lu。经计算, 防渗总进尺4797m, 有效进尺3050m, 无效进尺1747m。

2.2 取水、冲砂建筑物

为节省投资, 将坝内取水设施与冲砂底孔上下重叠布置, 井筒中心桩号为坝0+070.55, 位于大坝左岸紧靠溢洪道布置。冲砂底孔进口底板高程955.50m, 孔长28.96m, 进口孔口尺寸1.2×1.5m (宽×高) , 设置检修闸门及相应的启闭设备;出口采用1:5 的压坡, 压坡段长1.0m, 孔口尺寸1.2×1.3m (宽×高) , 设置弧形工作闸门一道。孔身采用C35 钢筋混凝土衬砌厚1m。

取水管为坝内埋管, 进口底板高程960.50m, 长16.70m, 管径0.9m, 采用Q235 焊接钢管, 壁厚6mm, 管周边采用1.0m厚的C20 的外包混凝土, 进口设置固定式拦污栅和1.2×1.2m (宽×高) 检修闸门及相应的启闭设备。

3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结构设计

3.1 坝顶高程确定

坝顶高程根据各种运行情况的水库静水位加上相应超高后的最大值确定。

从表1 中看出, 坝顶高程的控制情况为校核洪水位情况, 坝顶高程取为983.80m, 高于校核洪水位, 满足规范要求。

3.2大坝结构设计

(1) 坝顶结构。坝顶高程为983.80m, 顶宽4.0m, 坝顶无交通要求, 左、右岸非溢流坝段分别长94.65m、46.35m, 上、下游侧均设栏杆, 左岸坝顶与上坝公路相连接。

(2) 坝体材料。结合坝体方量及工期要求, 坝体主要采用C15 三级配碾压混凝土;为满足防渗要求, 上游迎水面采用C20 二级配变态混凝土, 厚度为0.5m;其后为C20 二级配碾压混凝土, 953.80m高程以上厚度1.0m, 以下厚度2.0m;坝顶为厚0.2m的C20 常态混凝土路面;下游面设有厚0.5m的C15 三级配变态混凝土;垫层采用C15 二级配常态混凝土, 厚1.0m。

3.3 基础处理

(1) 坝基开挖。最大坝高46.0m, 属中坝, 根据《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SL319-2005) 要求, 将坝基置于弱风化岩体中、上部。开挖边坡岩质边坡1:0.3, 土质边坡1:1, 对地质条件较差位置的开挖边坡采取锚、网、喷联合支护处理。坝基开挖揭露的软弱夹层及岩溶发育位置进行局部深挖回填混凝土处理, 坝肩与两岸陡坡相接处作接触灌浆处理。

(2) 固结灌浆。大坝基础开挖至弱风化基岩上部, 为了提高基础的整体性, 减少基础变位、降低沿基础的渗漏, 拟对大坝基础存在地质缺陷的地方进行固结灌浆处理;同时为加强帷幕灌浆的效果, 在帷幕灌浆孔上下游范围内增设3 排固结灌浆。固结灌浆孔距拟定为3m, 梅花型布置。固结灌浆压力根据灌浆试验确定。初步拟定固结灌浆深入基础5m。经计算, 固结灌浆总进尺为2640m。

(3) 坝基防渗帷幕。防渗下限深入地下水位5~10m, 并满足岩体透水率不大于3Lu;两岸帷幕端点接水库正常蓄水位与地下水位交点水平伸入10m作为防渗端头。坝段防渗实施方案比选:设计时选择了在坝体内设置灌浆廊道和在坝顶施灌两种方式进行比较。经计算大坝下游最高水位1647.87m (P=0.5%) , 为保证廊道能自流排水至大坝下游, 廊道底板高程需≥1647.87m, 考虑廊道内径及衬砌厚其顶部高程为1651.67m (廊道高3.5m, 衬砌厚0.3m) , 而冲砂底孔进口底板高程为1655.23m, 两建筑物在高程上不矛盾, 故降低廊道底板高程增加永久排水泵。坝段帷幕线长161.0m, 总进尺2473m, 有效进尺1992m。

两岸防渗实施方案比选:设计时选择了在两坝肩开挖灌浆平硐和采用露天灌浆两种方式进行比较。根据两岸防渗端头确定原则, 左、右岸帷幕线分别为86m、39m, 如采用两坝肩平硐内灌浆, 其洞挖石方为1183m3, 投资为17.4 万元;如采用露天灌浆, 将增加无效进尺764m, 投资为10.8 万元;故本次设计推荐投资较省的露天灌浆方式, 两岸帷幕灌总进尺2324m, 有效进尺1058m。

根据坝区工程地质条件及灌浆布置方式比选, 帷幕线全长约286m, 防渗帷幕总进尺4797m, 有效进尺3050m, 帷幕灌浆布置为单排孔, 孔距3.0m。

摘要:某水库大坝是一座主要采用C15三级配的碾压混凝土坝, 最大坝高46m, 坝基地质条件较复杂, 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工程实际水文地质条件, 对大坝设计方案进行适当优化调整, 使碾压混凝土坝枢纽布置能够满足SL319-2005技术规范要求, 达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安全可靠性水平。

关键词:水库,农业灌溉,碾压混凝土,大坝

参考文献

[1]杨加智, 袁翠平.喀腊塑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渗控方案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5) :284-286.

水库枢纽建筑物方案优化比选研究 篇5

某水库利用天然洼地通过堵漏防渗措施形成蓄水水库,属天然洼地型水库。水库工程建设主要任务为:城市供水(为项目区周边8个乡镇的人畜饮水提供水源),即供2.53万人和0.86万头大小牲畜用水,同时兼顾项目区约3170亩良田的农业灌溉供水。水库正常蓄水位922.25m,相应库容为138万m3,校核洪水位926.15m,相应水库总库容为147m3,年供水量152万m3。工程属于小(1)型水库,工程等别为Ⅳ等,工程建设工期为24个月。

2 水库成库方案

2.1 上坝线建坝成库方案

上坝线建坝方案,即大坝(主、副坝)+库岸灌浆防渗+溢洪道+引洪渠+输水隧洞方案。本方案采用在洼地束窄处建一主坝,在左岸建两个副坝。

主、副坝均采用C15砼砌毛石重力坝,为非溢流坝段。主坝顶高程为933.25m,坝底高程为910.00m,坝顶宽度为3.0m,大坝轴线长180m,大坝基础采用帷幕灌浆及固结灌浆。

一号副坝坝顶高程为1163.15m,坝底高程为1158.00m,坝顶宽度为3.0m,坝轴线长95m,大坝基础采用帷幕灌浆。二号副坝坝顶高程为933.00m,坝底高程为920.50m,坝顶宽度为3.0m,大坝轴线长180m,大坝基础采用帷幕灌浆及固结灌浆。

溢洪道建在左岸,为岸坡式无闸溢洪道,比降为1/500,溢洪道全长521m。泄洪隧洞长295m,断面尺寸为3.8×3.8m。尾部采用挑流消能,鼻坎反弧半径3m,挑射角20°。

引洪渠共三条,分别为1号引洪渠、2号引洪渠和3号引洪渠,三条引洪渠总长6614m,设计引用流量均为2m3/s。1号引洪渠总长4349km,其中引洪隧洞长426m,引洪渠平均比降为i=1/1000,断面为矩形;2号引洪渠长790m,比降为i=1/1000,断面为矩形;3号引洪渠长1295m,其中明渠段长545m,埋管段长750m,明渠断面为梯形,底宽1.5m,边坡为1∶1.25,埋管为C20钢筋砼预制管,直径(内径)2.0m。

输水隧洞位于库区右岸,为已建隧洞,一般高为1.5~2m,宽1.5~1.8m,洞身长687m,最大埋深68m,最薄处约5.0m。设计对原隧洞进行清淤扩宽,隧洞设计断面尺寸为2.0×2.58m(宽×高)。

2.2 下坝线堵洞成库方案

下坝线堵洞成库方案,即封堵地下溶洞K1+对洼地左岸进行帷幕灌浆防渗+溢洪道+引洪渠+输水隧洞方案。堵洞体位于溶洞K1进口160m处,堵洞体长20m,宽6m至8m,高19m至21m,堵洞体采用C20砼封堵,其抗渗标号为W6。

溢洪道建在左岸,为岸坡式无闸溢洪道,比降为1/500,溢流堰顶高程为1157.00m,溢洪道全长500.9m,其中引渠段长15m,宽11.5m,明槽段长181.37m。泄洪隧洞长295m,断面尺寸为3.8×3.8m,。溢洪道尾部采用挑流消能,鼻坎反弧半径为3m,挑射角为20°。

引洪渠布置除总长外,其余布置同方案一。三条引洪渠总长6411m,设计引用流量均为2m3/s。输水隧洞布置同方案一。

3 水库枢纽布置优化比选

引洪渠方案一比方案二明渠多203m,两方案引洪渠投资相差不大,故选择两方案挡水建筑物、灌浆、工程占地、工程总投资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1]。

1)地质条件方面,由坝址(坝线)比选可知,方案一建坝成库方案比方案二堵洞成库方案地质条件好。

2)淹没占地及移民搬迁方面,方案一占地258亩,其中耕地151亩,林地107亩,搬迁10户48人房屋960m2,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投资1289万元;方案二占地223.04亩,其中耕地95.03亩,林地93.26亩,未利用地34.75亩,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投资918万元。方案一比方案二淹没大,影响当地社会问题,不利于工程建设。

3)施工方面,方案一主要为大坝施工,施工难度相对较大。方案二主要为库岸帷幕灌浆,为地面施工,施工进度相对较快,工期较短,施工成本相对较低[2]。施工方面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4)供水能力方面,上坝线建坝成库方案,集水面积3.72km2,年供水量109.7万m3。下坝线堵洞成库方案,集水面积4.04km2,年供水量134万m3。方案二比方案一年供水量多24.3万m3,比方案一多解决1431亩耕地灌溉或4786人的饮水问题。由于工程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高,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是缺水最严重的地区。缺水严重制约了工程区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希望有可靠的水源。从供水方面来说,方案二比方案一更能符合当地政府及群众的要求。

5)投资及效益方面,方案一工程总投资8130.23万元,单方水投资71.32元,单方供水投资74.11元;方案二工程总投资7947.73万元,单方水投资66.79元,单方供水投资59.31元。显然,投资效益方面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4 结语

工程地质水文分析表明:上、下坝线均有成库条件。从工程地质角度,上坝线较下坝线条件稍好,但该地区属于严重缺水地区,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淹没移民投资、供水量、工程总投资及效益等方面,为尽可能增大库容量,综合考虑推荐下坝线方案,即堵洞成库。

摘要:由于所选坝址集水面积较小,而供水区需水量较大,故工程采用“以供定需”的原则,在工程布置合理、经济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较大的供水量,以增加供水区范围及用水需求。根据选定的坝址,对工程拟定上坝线建坝成库和下坝线堵洞成库两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比选后设计推荐采用下坝线堵洞成库方案,以尽可能增大库容量,提高工程投资建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库,除险加固,帷幕灌浆,施工组织

参考文献

[1]立昱.大孤山水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及优化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04):49-51.

水库枢纽 篇6

由于安置规划的不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前,许多工程没有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导致移民搬迁后由于环境容量不足,安置区各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对本来作出很大牺牲又没有得到足够补偿的移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区后,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给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跟不上,扶持资金不足,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系统本来就不强的系统功能得以减弱,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然缺乏持续性,这也是造成水库移民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1]。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析研究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传统的评价侧重于以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为主要衡量和分析标准,而较少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的潜在冲突,导致移民返迁和二次搬迁。因此,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评价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关系到水库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能否尽快地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2]。

某水利枢纽工程分为库区、枢纽工程坝区及灌区等3部分,建设征地涉及2个县( 市) 、6个乡、51个村。淹没总土地面积1 302. 90 hm2。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123人( 含坝区6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 1% ; 出乡本县农牧业安置1 396人( 含坝区29人) ,占规划生产安置总人口88. 2% 。规划搬迁安置人口1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集中安置1 400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99. 6% ,分散建房安置6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人口0. 4% 。

2 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移民安置区水资源容量分析以及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等内容[3]。

2. 1 农村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分析

库区移民生产安置以农牧业安置为主,经计算规划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根据县土地详查及统计资料,县现状农业人口45 942人,耕地面积15546. 5 hm2,人均0. 34 hm2; 拉洛乡农业人口3 620人,耕地面积670. 33 hm2,人均0. 18 hm2( 淹没涉及村农业人口1 924人,耕地面积399. 53 hm2,人均0. 21 hm2) 。

根据安置区选择原则,结合县人民政府意见,采取少部分移民本村后靠、大部分移民出乡本县远迁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其中,本村后靠农牧业安置移民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移民安置区为工程受益区灌区,工程完工后灌溉保证率将达到75% 。本着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并为今后生产生活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后靠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降低不大于原标准的20% ,远迁移民安置标准为人均耕地0. 32 hm2( 含部分牲畜随迁至安置区的饲料用地) 。

根据安置区土地资源现状情况,用于安置移民耕地数量主要对有偿调整水浇地、改造中低产旱地、开垦宜农荒草地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2. 1. 1 本村后靠安置区

本村后靠安置区调整邻村土地征用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8. 77 hm2。开垦土地征用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27. 92 hm2。

2. 1. 2 出乡本县安置区

出乡本县安置区调整水浇地和改造中低产旱地分别按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的10% 规划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67. 65hm2、改造中低产旱地292. 392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按 草地总面 积的20% 规划用于 移民安置,可开垦宜 农荒草地5 013. 65 hm2。

综上所述,安置区可考虑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可达到5410. 38hm2,其中: 有偿调整水浇地76. 426hm2、改造中低产 旱地292. 39 hm2、开垦宜农 荒草地5 041. 566 hm2。按人均耕地面积0. 32 hm2的安置标准,最大可接纳移民16 837人,完全满足接收库区移民1 519人( 含坝区35人) 的土地需求。安置区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同时,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保障移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2 移民安置区水资源环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区的水资源环境容量主要是考虑安置区的水资源是否能满足移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2. 2. 1 移民生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库内农村移民生产安置123人,主要在库区内进行土地调整,本村后靠安置区3个村、现状农业人口625人,水浇地102. 67 hm2,草地4290. 8 hm2。调整邻村土地征收线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调整水浇地19. 242 hm2。开垦土地征收线上宜农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开垦宜农荒草地9. 994 hm2。

对于后靠安置,由于库区地处河谷低洼地带,土质肥沃,地表水资源丰富,集中耕地多为水浇地,后靠安置居民可利用原有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现有水资源条件满足移民生产开发需要; 对于外迁安置,规划输水分干渠3号和4号布置在扯休灌区内,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建设后,至设计水平年2020年可向扯休灌区供水0. 45亿m3,可将农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75% ,林草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50% ,移民安置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只要加以开发利用,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2. 2. 2 移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据调查,工程涉及区域内农村人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主要是依靠地下水( 山涧孔隙水) ,饮用水采取打机井供给,本次规划集中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根据2011年12月环境监测中心站地下水监测结果,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对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式中: 珔F为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为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的最大值; n为项数。

经计算,移民安置区地下水F值为2. 14,根据GB / 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确定为I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天然背景含量,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可作为移民安置点居民生活饮用水源。

此外,根据地质调查结论,移民安置区域地下水模数为6. 40万m3/ ( km2·a) ,地下水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移民安置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量的需求。

2. 3 库区经济发展扩大环境容量前景分析

水库水域开发利用,由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统一管理开发利用,并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保护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根据库区实际情况,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水产养殖业开发和库区消落区土地利用。

水库建成后,形成一个面积约为13. 03km2的内陆湖,水面宽阔,水体清澈,为库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根据库区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情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突出水库特征、自然资源、民族风情等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库区特色为主的旅游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水库建成后,因水面宽阔且水深,小沟汊变成了大沟汊,为水库水产养殖、网箱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结合库区综合利用规划,加上移民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移民在基础设施、生活质量、个人收入等方面,较搬迁前相比,将有所改善。

3 安置区环境适宜性分析

3. 1 安置点选址适宜性分析

本工程水库区搬迁安置人口1 406人,规划建4个集中居民点安置1 400人,分散建房安置6人,均为本村后靠安置; 坝区及灌区均不涉及搬迁安置,因此本报告主要对集中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成果,居民点建设征地全部在扯休乡境内,进点219户、1 400人,其中农业人口1 396人、非农业人口4人。居民点性质均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生产方式以农牧业为主的农村移民安置点,按照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4个集中居民点全部属于中型村,4个集中居民点用地规模4 410 hm2。

3. 1. 1 评价指标选取

从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及地质稳定性、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民族习惯等6个方面选择移民安置点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a.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各居民点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为季节路,未全部畅通,经常受山洪河水影响。搬迁后,根据居民点所在位置,选择对外交通线路走向,各个集中安置点各布置1条对外交通主干道,路基宽5. 5 m、路面宽4. 5 m,共新建道路5. 36km。4个安置点交通条件普遍优于建设征地区现状,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高于建设征地区。

b. 地形地貌和地质稳定性。新址建设场地区为山间盆地地貌,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小于5°,地面高程3 971 ~ 4 009 m。地表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局部夹碎块石及漂卵石。场地及其周边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有季节性冲沟。场地地层结构简单,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好,场地稳定性好,场地类别为Ⅲ类; 场区内地表排水条件较好; 场地建筑适宜程度属建筑适宜区。场区内砂砾石层承载力较高,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根据初步的地质评价报告,4处居民点场地地质稳定或基本稳定,未发现明显不良地质现象,均能满足建房要求。

c. 生态环境。经初步调查,4处移民安置点占地范围均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域,也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分布,移民安置点动植物分布状况大体上与工程区域相似,均为区域常见种类等。移民安置工程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d. 水源条件。新址建设场地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现居民采取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为泉水,存在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指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的问题,需杀菌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由于地表水水量有限,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规划居民点水源选择深层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供水流程为地下水→潜水泵→净水消毒设备→无塔压力罐→给水管网→用户。各个居民点设置一套消毒装置,地下水经净水消毒设备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后,再输送给用户使用。因此,生活用水均能满足移民安置需求,且与安置前相比,生活用水由原来的分散取水改为集中供水,水质和水量更有保障。

e. 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居民点建设坚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原则,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置项目。移民安置考虑了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建成后可满足安置点的交通、供水、供电和通讯等要求。另外,将配置卫生所、村委会、文化站和晒场等设施,方便移民的日常生活。

f. 民族习惯。本工程移民安置点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安置点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建房复建过程中也以移民意愿为主,自主选择户型、楼高后,单独为其设计和实施。对于宗教信仰的延续,业主同时与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对搬迁群众与搬迁地宗教信仰习惯进行了调查,经调查,“经实地调研该区域信教群众与其他信教群众不存在因宗教信仰及民俗民风问题的各种矛盾”。因此,移民安置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会产生由于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而带来的社会矛盾。

3. 1. 2 评价方法

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其中Q1为集中安置点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值,i为第i个指标,n为评价指标数,X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指标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安置点的现状调查,分别赋予各单项指标评分值并考虑各指标评分后的综合权重计算综合评分值,给出综合判别移民安置点选址的环境可行性结论。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分级见表1。

3. 1. 3 评价结果

各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4个安置点中,其中3个安置点的选址适宜性为三级( 较适宜) ,综合得分分别为82. 5、84. 0和82. 0,1个安置点为二级( 适宜) ,综合得分为85. 5。可见,本工程各移民安置点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安置点从地形地质、生态环境、水源条件、土地、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看,总体上选址可行。

3. 2 生产安置适宜性分析

库区生产安置人口1 519人( 含坝区35人) ,其中本村后靠安置123人,出乡本县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1 396人。后靠安置都在本村内调整或开发宜耕土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基本与移民前一致,因此,主要对远迁至扯休灌区安置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移民安置土地安置容量远远大于出乡本县移民安置量,另一方面,安置区二、三产业较少,选择种植业安置相对稳定、合理、有保障。此外,安置区为本工程受益区,灌区配套后有利于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工程移民的安置方式考虑农牧业安置,暂不考虑养老保险、自谋出路等安置方式。

3. 2. 1 评价指标的建立

安置区生产开发的适宜性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质量3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2个指标。坡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禁止开垦25°以上的荒坡地; 对于25°以下开垦的荒坡地应满足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类型: 以不破坏天然林、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不破坏当地生态稳定性为原则,选择的农村土地生产安置地植被为荒地、枯木层和灌木层,不会破坏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

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条件和水量2个指标。光热条件: 光照和热量条件是决定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的重要因子。水量: 用降水量来衡量,年平均降水量较多,水分越充足,作物生长较好,生产力较高。对于本工程移民安置来说气候条件在区域内变化较小,可不作为主要考虑指标。

土地质量包括耕作层厚度和土地肥力2个指标。耕作层厚度: 农作物生存所要求的土层厚度。宜农土地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不得低于15cm。土地肥力主要是指适应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各种元素的成分组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指标体系见表2。

3. 2. 2 评价方法

依据“相似剔除”原则,由于移民生产安置区的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基本接近,因此在分析移民生产安置适宜性时,重点对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进行分析。根据适宜度指标建立模糊函数方程,对区域内的移民生产安置适宜度采用等权重值进行叠加,计算公式为

式中: F为适宜度总分值; Fi为各指标的给定分值;Wi为权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层厚度分别取0. 35、0. 35和0. 3; i为指标数。

当总分值大于0. 70为较适宜,0. 70 ~ 0. 50为中度适宜,0. 40 ~ 0. 10为一般适宜,0. 1以下为不适宜。

3. 2. 3 生产开发适宜性总体评价

安置区地形为毗邻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地形宽缓,地形坡度均在5°以下。根据现场勘查和室内化验,灌区内土质多为砂壤土和粘壤土,土层在较厚,由于长时间的耕种和人为检除表土石块,耕层砾石含量明显降低( 一般小于10% ) ,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变好,宜种性强。

由于海拔高、灌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阳光能量损失少、太阳辐射强加上大气环流的影响,水热同季,水热的日差较大。每年6 ~ 9月份是全年热量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植物高温生长期,形成了雨热同步的变化规律。雨热同步可使有限的降水量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降水和气温的日变化十分明显,夜雨昼晴,夜雨率达80% 以上,平均日温差达15. 9℃。白天升温植物同化作用强,夜雨降温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利用上述模糊函数进行评价,各个安置点综合评价值0. 68 ~ 0. 72,属中度适宜 ~ 较适宜,作为本工程移民生产安置地是合适的。

3. 3 移民生活生产水平预测

用地规模: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宅基地按户布置,每户宅基 地标准分 为350 m2/ 户和400 m2/ 户两种,能够满足移民安置规划目标的要求。

生活用电和生活用水: 根据移民搬迁安置规划,搬迁后农村移民用电保证率和人畜安全用水保证率为100% ,较搬迁前有明显改善。

移民居住环境质量: 移民搬迁安置后,集中居民点房屋、水、电、路、通信、绿化、服务设施等设施将统一规划且得到保障,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移民安置区紧邻318国道,移民出行、上学、就医等都得到较大的改善。

综上,移民安置后能够保障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4 结 论

本文以某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为例,通过对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与评价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主要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削减了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5],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安全,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摘要: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适宜性

参考文献

[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材料汇编[R].南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调整调研组,2009.

[2]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某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3.

[3]贾永飞,施国庆,王慧娟.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评价研究:以云南省糯札渡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8-54.

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下一篇:窃电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