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2024-10-20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精选12篇)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进的校园网络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校园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人们所公认的第四大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体的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入到了高校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在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即校园网络文化。[1]

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厘清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的关系和特征,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2]

1 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文化素质

网络文化的信息开放性为师生知识文化素质的提升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网络文化的信息开放性使得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汇集于网络之中,成为一种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加快了广大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的频率,扩大了师生与外界接触的平面,拓展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渠道,能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渠道,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得到广泛运用,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扩大学习的知识面。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拓展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更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其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3]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3)有助于缓解压力、拓宽交往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他们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我们通过网络得到诸如学习、科研、专业等信息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娱乐、休闲,以缓解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开展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等活动,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通过网际交往,师生们可以建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拓宽眼界,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种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和全球意识。

4)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传统的校园文化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开展同一主题内容的文化活动,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使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内容。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使得网络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受众。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内容,让不同的网民群体在网络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致所在。网上教学、网上竞赛、网上聊天、玩游戏、看视频、写博客等丰富的网络文化生活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人的自主活动空间,网络文化的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2 校园网络文化引发的问题

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1)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上的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上存在的一些淫秽、暴力、反动的言论以及邪教组织在网上散布的反动言论和歪理邪说,扰乱人心,导致广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庸俗的网络文化、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根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导致了一些网络用户的失范行为[4]

一些网络用户刻意模仿黑客,在网上非法截取他人信息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甚至在诸如“贴吧”等论坛上发表一些侮辱、攻击老师、同学和学校的言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却认为自己是在和机器打交道,只不过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这些网络失范行为导致校园文化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3)网络成瘾问题突出,容易引发学生身心健康问题

客观上,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学生沉迷网络提供了条件。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上网成瘾,而一旦成瘾,将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适应,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并出现孤僻、冷漠、不合群等心理疾患。一些在校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方面,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经常通宵达旦的上网,不但耽误学业,考试挂红灯、留级甚至退学,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我们应加深对它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理清网络建设与校园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突出网络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在校园生活中,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校园文化的新途径、校园公共文化的新平台、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全局,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无庸置疑,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校园文化也必然反作用于网络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的作用并以此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2)加强舆论引导,倡导“健康上网”

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举办以“构建和谐网络,倡导健康文明”[5]为主题的“校园网络文化宣传周”,积极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教育,建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专栏,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及时化解矛盾,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谴责、举报和打击那些淫秽、反动信息的发布者,从源头上控制网络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蔓延。

3)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

学生是校园网的主要使用者,也应成为网络建设的参与者。要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激发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

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校园网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的网站往往缺少特色,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适当调整门户网站的内容设置,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可以尝试建立以网上团校、网上党校为代表的主题教育网站,加强招生、就业网站和心理咨询网站等服务指导性网站建设,开展网络摄影比赛、网络文学征文、网络知识竞赛、主页设计竞赛、动漫设计比赛、校园DV创作比赛、网络绿色游戏比赛、博客设计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通过网络主动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减少学生因浏览不良网站而产生的隐患,也有利于促进校园网的不断完善。

4)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化素质教育

当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实现校园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数据分散,教育信息化层次不高。我们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步伐,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载体,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最可行的方式,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4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

要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减少甚至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广大师生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网络行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成立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构

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要制定师生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师生的网络行为,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对网上反动、淫秽内容要及时进行清理,规范网络市场,净化网络环境。

由学校学生处及网络管理中心协助,成立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小组,负责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管理小组的领导下,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好、网络技术过硬的校园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工作队伍中既要有认真负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要有耐心热情的教师,更要有积极投入的学生,使这支强有力的队伍担负起信息收集、发布、传播、管理等重任,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骨干师生的表率作用,强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

2)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提高技术水平

校园网的建设在满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需要的同时,必须杜绝各种垃圾信息和色情、淫秽等不健康信息侵入校园网站。我们要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不同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有较大差异,不能一相情愿地认为仅仅通过教育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就可以完全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还必须要有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作后盾。现阶段高校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监管,即:校内网站监管、校内上网场所监管、校内网络信息监管。

网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构筑防火墙、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上传播的黄色、暴力、反动、迷信、民族歧视、诽谤祖国等信息进行有效地阻止和过滤。对网上发表言过其实的言论,散布虚假信息,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污蔑社会等不健康的内容要及时进行清理。合理分配和管理校内用户的上网活动,要有两手抓、两手硬的意识,才能做到将不良文化拒之于校门之外,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少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使网络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3)建设校园网络管理的制度文化[6]

结合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参照《学生上网管理规定》及校规校纪,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网络管理领导小组的作用,对校园网站的监管、信息化教室的管理、宿舍上网管理、学生外出上网管理等制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强化网络管理,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在制定制度时,要审时度势,重视其科学性、教育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时刻关注其导向性。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务必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校园网络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对它的管理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可以套用,只能在实践中摸索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的管理方法。因此,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到其他高校调研,结合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吸取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经验,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 结束语

网络时代,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走在学生的前面,充当网络文化的领航员,要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正确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寻找对策,解决矛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开创高校管理工作新局面,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中,校园网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的校园网络文化改变和重构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念、道德素养、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也给传统的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该文在阐释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探究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影响,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洁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涵义特征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2]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4).

[3]江凤艳.浅谈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崔向平,张会凌.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6).

[5]顾锡宏.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6]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2

摘 要:针对社会大环境对我国高校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防范高等学校潜在的安全问题,从而建立相应的校园安全管理预警机制。

关键字:高校安全;管理;对策

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着重于技防和物防硬实力的完善,同时需要人防的软意识做支撑。要不断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安保工作理念上的更新,加强队伍建设,为高校”平安校园”创建打好基础。当前高校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目前高校校园安全,主要可以归纳为几类:

1.1 安全领域意识的滞后性

首先,学院领导在安保问题上不是不重视,而是没有办法将安保放到重要的意识日程中来考虑,另外大多都存在侥幸心理。日常工作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发生基本不研究校园安全问题,研究校园安全问题则是要迎接上级的检查。

其次,现在高校和社会互动的越来越多,但是全员安保的理念越来越弱,师生间未能积极参与安全活动,安全主体意识薄弱。

还有,现在大学在读的多为“90”后本科生、“85”后研究生,独生子女很多,他们主体意识强,但自理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弱,社会阅历少,想法单纯,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并且自我保护意识不够,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2 安全防控体系的挑战性

首先,由于校园建设、校园活动日益增多,安全隐患随之增多,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没有及时增加与更换。

其次,校园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校园及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私人车辆急剧膨胀、出入校园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加,治安形势、交通安全随之严峻。

此外,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而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形成了学校与教师的利益发生冲突的局面,学生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

1.3 校园安保队伍职能及发展的约束性

首先,安保对象的改变和流动与学校户籍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由于生源的日益复杂和广泛,还有日益增加的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加之目前学校安保部门和学校户籍管理属地派出所系统不联网的状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双方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具体信息,无法及时的针对性强的做出应急预案,这样就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办法做到消失在萌芽状态。

其次,高校注重教学科研,对安保部门的工作不足以重视,加之高校安保部门的体制有很强的延续性,导致人员素质始终偏低,经费不足,很少投入安保设备,所以新时期高校的安保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还有,安保工作职能的改变,由原来主管校园内到校园内外小社会的转变,校内包括科研单位还有民营企业商业网点等等,情况复杂很多,尤其对校园外周边没有相应的执法权,所以,要确保整个校园的安全,形势是非常的严峻的。

最后,校园安保队伍日渐萎缩,高校管辖的派出所在校内设立的警务室形同虚设,并未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目前校园内的安保人员许多是校园周边农民,因为其土地被学校征用而失业,当地政府、学校优先录用这些人来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但是他们都年龄偏大,素质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高校的安保执行力下降,故校园安保队伍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

首先,要提高高校领导安全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高校领导要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放到日常议程上,要经常研究,始终坚持把高校的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切实抓好高校校园的安全工作。高校安保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各项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覆盖校园安全的管理制度、公共设施的管理制度、实验室和危险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学生公寓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大型活动管理的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的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的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而规范校园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使得行政管理程序化。另外,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后勤保障等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各尽其责,辅导员队伍、物业管理队伍应该直接面对学生做好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安全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联动相关部门各处,不留安全管理的死角。使其不管发生任何安全问题,都有人问,有人管,而且做到及时管,及时解决,从而形成高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其次,要加强校园的安全宣传,提高师生自身的安全意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宣传提高高校师生安全意识的活动,比如安全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并且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日常生活安全急救措施,可以以开展法律讲座、上安全教育课以及入学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传输安全知识,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自我防范及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观念,进而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大家更加关注校园治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改善校园治安环境、治安秩序的主人翁。此外,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还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及火场逃生自救演练等方面的应急疏散演练和教育培训。总之要通过多层面和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且配合相应的实战演练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树立其主人翁的姿态,这是确保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还有,学院管理者加大校园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切实的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人防方面:高校安全管理人要多进行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考察工作、座谈会交流工作,同时多听取专家的讲座以及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而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高和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校园安全保卫队伍。高校安保管理人,还要根据现时期校园安全管理的新特点,对学校的安全情况做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校园安全情况,明确校园安全的重点部位,制定有效的科学的安全保障措施。定期要对校园内发生的案件进行分析统计,归纳出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的发案特点,然后及时调试安保方案,加强重点区域的巡逻力度。建立健全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处理的制度,从而及时调解校园矛盾,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物防方面与技防方面:高校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一定要有一些传统的安全措施,比如高校围墙、学生公寓低层的防护窗以及道路交通标识、减速装置等等,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大技防的投入,校园内重点部位以及偏僻角落都要安装红外线监控系统,学生公寓的智能限电系统,图书信息楼、实验中心等重要楼宇的门禁系统,学生公寓的防盗网等等,这些都是保障高校安全必备的物质基础。

最后,是要加强关注高校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问题以及大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近些年来,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来,多数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甚至一些恶性案件,很大的一部分都和教职工学生的心理疾病有关。所以高校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了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群,并给予特别的关注,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特殊人群分析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适时做好心理调试,以便其能走出心理误区,达到减轻心理负担的效果。要帮助他们“减压”、消除心理挫折,使其重获自信,真正达到心态的平和。在日常的教学中,辅导员老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问题,并且定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然后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注重培养与学生的亲和力,使校园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荣辱与共的精神和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所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人这一主体在高校安全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每一名教职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个都不能少的”全员参与到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于此同时,我们更要加强对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及周边安全形势的预判,及时把握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进而把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波,谢卫正.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9(19):164―165.[2]韩红根.加强安全管理理论研究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学校安全管理.2011(6):27―3O.[3]王俊拴.高校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J].高教探索,2006(5):5

作者简介

芦佳(1984-),唐山师范大学换语言文学。

王秀炜,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载体 校园文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84-02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辐射源,它既可以满足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对高校师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特有的自组织形式,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因此,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形成学生社团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互动便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态

当前,学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其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性。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从本研究的实际出发,对高校校园文化做如下定义: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管理者为主导,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为主要目标,由师生共同创造和培育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氛围,并对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根据文化形态的划分,校园文化亦可划分为三种形态,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人的感官直接感受的客观存在物,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园林规划、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文化设施等有形物质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主要体现为校园内具有约束作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共享的文化传承、共通的集体舆论以及校园中流行的思潮,它由校园的学风、教风、校风加以体现。

二、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解析

(一)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将自己所学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展示出来,以锻炼自己,努力成为社会所需之才。社团活动具有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特点,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了平台。学生社团所提供的平台,契合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可以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发现不足,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传承、塑造着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

(二)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由于学生社团是以群体活动作为基础,而在群体内的成员又都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社团活动的扩散功能,又会将其辐射到整个校园,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可以起到导向功能。而且由于高校社团活动与社会接触日趋紧密,将更多的社会元素注入到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作用,这对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精神灵魂。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就会将隐性的文化呈现为外在的形式,通过社团活动很容易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传达给活动参与者,从而使学生社团具有传承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也成为众多学生汲取校园营养活的源泉。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四)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学生社团的开放性有助于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实践性也非常强,通过各种开放的社团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与高校精神的认同感。校园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活动,在校园内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可以充分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团活动的开展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准则。学生社团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凝聚师生,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以高校精神理念为基础制定社团管理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必须明确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高校教育理念为基础,按照社团整体目标以及学生的共同情趣,开展各项活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前进。在具体指导思想的制定上,应该树立以下认识,即社团组织管理应该以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专业能力综合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以及服务社会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科研教育服务以及学生思想与能力教育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重点目标开展社团组织管理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扶持、引导、规范、帮助学生社团建设管理,通过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规范化,并能够为学校教育管理以及社会公益提供高效服务。

(三)高校管理部门应健全学生社团管理与指导机制。以学生社团作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由学校党政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作为引领者,对学生社团发挥管理指导的作用。首先,学校不同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以及校长办公室等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结合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为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以及活动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指导。其次,高校的后勤部门对于社团的活动,尤其是对校园文化的贯彻与宣传活动,应该积极地提供人财物支持,帮助其将活动开展好,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贯彻到学生群体之中。再次,应该对高校内部不同社团一段时期内的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重点对学生社团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以及活动实效性进行考核,督促学生社团内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不断调整创新自身组织管理工作。

(四)高校学生社团需要在发展中强化党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教育职能,必须坚决无条件地贯彻执行。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社团骨干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精英也需要我们把他们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通过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基层党团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学生社团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遵守党纪国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以高校学生社团为依托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来设计,活动要寓教于乐,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师生,通过社团活动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还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以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为契机开展纪念活动,倡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二)以高校学生社团为凝聚点,创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高校新生入学期间,是社团招新的重要节点。高校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此段时间,创新社团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社团活动,吸引新生积极参与到社团中来。通过社团活动将高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规范的宣传、教育、引导融入到新生的校园生活中,进而将本校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要,以共同文化凝聚师生。

(三)以高校学生社团为闪光点,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特色的校风、优良的教风、端正的学风是各高校重点建设的校园文化。以高校学生社团为闪光点,就是将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与校园内的教师、学生组建为一个可扩散、可互动、可持续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包括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以及外在标签。例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就是这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亦是这些高校所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因此,可以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其成为所属高校的名片。

(四)以高校学生社团为结合点,落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不足。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社团活动的相关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就业的能力,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不失为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莫忧.依托高校社团平台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2]张艳.强化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4(7)

[3]宋晓慧.简析高校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6)

[4]杨巧智.试析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204LX530);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院级课题(X11S039)

【作者简介】张景新(1980- ),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经济与贸易系讲师。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4

一、学生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更是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着一种风气,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在校园内具有教育引导的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的硬件,是一种直观的文化,为校园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础;制度文化作为管理手段,为学校的高效运转提供了规范和保障;精神文化作为校园的精神内涵,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理念支撑;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在校师生身上,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文化现象,就是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极其突出的作用。

二、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学生校园行为文化本身可以细分为政治行为文化,纪律行为文化,道德行为文化,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 交往行为文化,消费行为文化、网络行为文化等等,囊括学生在校园一切表现。其中大部分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透露出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同时也有期待改进,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中做好平衡的一面。

在政治行为文化方面,学生能够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养成了胸怀“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文化心态,关注国际时局,痛斥国内不良现象,指点江山文字。但在实践中政治行为不成熟,感情有余,理性不足,自控缺乏,冲动等现象时时存在,爱国心容易受到外界的蛊惑和利用。

在纪律行为文化方面,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纪律对一个集体和个人的重要性,养成了学习纪律、熟识纪律,维护纪律,知错能改的良好文化心态,但是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个人“开后门”现象,对于他人违纪口诛笔伐,对个人则放宽标准,缺乏约束,违纪后自我辩护行为普遍化。

在道德行为文化方面,作为社会受教育较高的群体,继承了我国传统社会美德的精髓,能够做到团结互助,相济共勉等普世的道德规范要求,但是在道德规范的理解上却存在巨大差异,用潮流、时尚等观念不断的减弱了传统道德行为的执行力,造就了大学校园经久不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等现象。

在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识到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关注学习成绩和效果,做到严谨治学、积极敬业、深入钻研、理论联系实际, 形成了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自我为标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由于受中学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上也存在“机械学习”、“考试学习”等现象,唯课程安排、 唯考试要求的学习概念,因此考试作弊屡禁不止,逃课现象频现,读书做官论、读书谋生论、读书无用论、读书报思论, 在学生中还很有市场。

在生活行为文化方面,分为物质行为文化和精神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整体来讲时代的进步给学生的生活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从温饱走向享受,精神生活从单调走向多元化。但是大学生对生活行为的选择上出现跟风现象和庸俗化,缺乏必要的理性选择,因此营养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却不见提高,知识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低,学生中快餐文化盛行,心理问题频发。

在交往行为文化方面,交往严格来讲属于生活行为的一部分,在传统教育体制影响下,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中最需要弥补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交往出现交往动机强烈,交往范围宽泛,交往内容繁杂、形式多样,展现出大学生活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动机不纯正,选择不慎重,交往基本规范和底线不清导致出现交往障碍,甚至造成对个人的伤害。

在消费行为文化方面,大多数学生消费能够做到量入为出,自我开源节流,制定合理消费规划,具有较为前卫的消费理念。同时存在激情消费,人情消费因素,资金分配上享受观念强于发展理念,资金多来源于父母,缺乏合理的权衡。

在网络行为文化方面,大学生网络行为已经成为现今网络行为文化的主流,网络已经成为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应用网络,在网络中遵守基本的法规和道德要求,驾驭网络对生活带来的便利,有效利用网络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部分意志力缺乏的学生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造成行为方式异化、道德缺失等现象。

三、形成高校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的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以“90后”为主,从家庭生活环境来看,多数学生生活在少子的环境中,多数家长对孩子有过度关注、溺爱、包庇等行为,造成学生个人价值观膨胀, 关注自我远远超过周围,集中体现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从国内社会生活环境来看,学生消费关注点超越父辈生存温饱的层面,逐渐向享受、发展的层次迈进, 集中体现在超前的消费观念,“感觉消费”重于“实用消费” 等。从国家教育环境来看,目前国家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精英教育模式”到“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消费概念” 逐渐加大,“严进宽出”传统培养模式造成“精英成才意识” 逐渐缺失,集中体现为自律观念不强,责任意识缺乏,学习成才动力不足等;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初见成效,国力蒸蒸日上,建设三峡工程、托举“神九”飞天、承办奥运会等系列百年梦想,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大国风范,赢得世界各国的尊敬,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学生的社会荣誉感、自尊心高涨,集中体现为国家意识强烈,对国家、 学校的时政等内容敢想敢疑敢问,参与动机显著等。

以上因素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大学生行为认知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大学生的校园行为文化。

四、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培养的措施

对学生个体行为实施过程来讲,涉及到个人思想认识、 个人对行为环境判断、个人行为实施过程以及行为后外界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这些概念来源于每一个学生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又不断指导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细节。因此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应该从以上四个部分加强落实。

第一、围绕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文化理念群,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做好学生行为文化观念引导。行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言行举止在入校将受到学校核心理念的影响,学校应依据自己的核心理念建立主次分明、互为补充的文化理念群,依靠理念群体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建立以政治、纪律、学风为方向的严肃的行为文化理念,以道德、交往为方向的人文的行为文化理念,以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为方向的活泼的行为文化理念, 三种理念共同维护校园文化主体的正统性和先进性,保持着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培养每一位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文化观。

第二、围绕学术传统、地域文化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影响学生对行为环境的判断,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不同的高校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主体、客体,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学术传统,优秀的校园文化往往建立在一条清晰而明确的学生脉络上,时时影响学生日常行为。一方水土一方人,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离不开与地域文明的结合,因此校园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必须结合学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形成清晰的行为环境参考,为学生的行为文化培养建设大环境。

第三、围绕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过程体系,协助学生改良日常行为模式,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学生校园行为是为了完成校园学习、工作、生活等要求而产生的,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程序。行为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改造自身并形成某种行为文化形态的实践,主体和客体集中于一身,培养学生行为文化就是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这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激励体制调动学生积极投身到行为文化培养的实践中来,履行好主体义务,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活动实践体系,要求学生作为客体,主动接受良好的文化行为的熏陶,摒弃不良行为文化的影响,不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强化自己。

第四,坚持鼓励原则,强化舆论监督,完善评价机制, 为学生在校园行为文化培养过程中提供正能量。在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培养过程中,正确运用鼓励原则建立行为评价机制,启发行为主体的动机,测试主体需要,从而把握主体行为的正向性,不断为学生行为提供参考标杆,并不断的进行检查评估,随时进行调控,祛除不利因素,吸取教训,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广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

校园行为文化培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持续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科学、完整的运作机制来整合各方因素,同时它承担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传播职能,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工作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和证明,校园行为文化的培养将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破点,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受教育主体人群的日常行为表现来体现,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的培养来进行,并且结合行为产生的动机、判断、实施、反馈四个环节进行着重工作,进而带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管理工作交流材料 篇5

一、高校校园环境管理工作

(一)高校校园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容

1、维修维护:校园环境管理包括一切影响校园美观、校园安全、校园和谐的建筑物维修、设施设备维修、绿化维护和校园秩序维护等。如房屋修缮、道路修补、绿地补种、水电维修等。

2、建议投诉:校园环境管理包括影响校园美观、校园安全、校园和谐、服务质量的建议、投诉。如后勤服务质量监控、师生投诉受理、师生建议处理等。

(二)高校校园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机制不顺,责任不明:校园环境管理的很多业务很难归属到某个部门,往往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同处理,由于各部门在业务处理中的责任不够明确,又缺乏必要的受理协调机构,导致校园环境管理工作中“都有责任,都不负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校园乱拉乱建现象,就需要保卫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甚至学校办公室等部门共同协调解决。

2、渠道不畅,参与不广:当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工作人员巡查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校园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人少事多范围大,疲于应付;而人数众多、也有一定参与欲望的师生员工却缺乏参与管理的途径,发现问题举报不畅,逐渐丧失热情。

3、程序复杂,效率较低:由于校园环境问题大都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往往有个申报、审批、执行的过程,在打报告、看报告、讨论报告中耽误大量时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效率较低。

二、高校校园环境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校园环境信息化管理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处理传统的业务流程,在科学分配任务和严格控制权限的基础上,构建多部门协同办公的网络平台,流程化处理校园环境管理中的各类业务。其意义如下: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现代的管理要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最大范围的提供公众参与平台、收集公众意见、倾听公众呼声、解决公众困难,促进校园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校园环境信息化管理通过集中受理业务、统一分配任务、公示处理进程,解决了部分业务无人负责、部分工作很难落实、师生员工很难监督的问题,各部门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协同办公,流程化处理各类业务,公正透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推动数字后勤建设

数字校园建设是信息化背景下各高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课题,后勤信息化基础差、步伐慢、成功经验少,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瓶颈。校园环境管理信息化能有效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是数字后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校园环境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

信息化解决方案将高校校园环境管理的所有业务抽象为维修和建议投诉两类,并针对这两类业务设计处理流程,通过设置参数、配置权限、受理业务实现校园环境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操作。

(一)功能设计

高校校园环境管理网络服务平台要具备参数集中设置、权限统一分配、业务流程处理、查询统计方便等基本功能,b/s端实现用户业务的网上申报、信息查询和业务反馈,c/s端完成业务的网络流程化处理。

1、权限控制:通过业务的分类授权处理,设定规则,实现“该处理的业务别人代不了,不该处理的业务绝对办不了”,有效规定校园环境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杜绝违规操作。

2、业务处理:所有业务均通过协调中心、受理中心、处理中心等三个流程处理,协调中心为校园环境管理的中央机构,负责业务的分类和任务的分配;受理中心为校园环境管理工作具体业务的责任单位,负责业务的办理,投诉建议类业务给予调研回复,维修类业务自身不能解决的委托第三方维修部门处理;处理中心为第三方维修部门,负责具体维修工作的实施。一般来讲,建议投诉类业务在受理中心结束,维修类业务在处理中心结束。

3、查询统计:查询统计可分析各部门工作量、工作效率;可对各类业务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业务发展的趋势。

4、日志管理:日志记录下各类管理人员在网络服务平台上的业务操作,为业务工作的查证和塑源提供素材。

5、抽奖:在选定的时间内,设置好中奖数量,系统在指定时间段内发生的业务中随机抽取获奖业务,并记录下提交业务的用户信息,生成验证码,供用户领奖使用,实现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的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6

一、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与本质功能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白同平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规章制度、校园精神、校园价值取向等”。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里形成的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组织行为文化和思想精神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总和。它以大学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依托,以大学师生参与各项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为目的,实现提升大学品味,促进大学生品牌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功能。和谐上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同化作用,从而培养起师生对学校的归宿感与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人的教育。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促进校园人的社会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德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为时候培养出有用之才。

二、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品牌建设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品牌建设提供发展空间。在大学生活中,最能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是社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社团,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不同的空间。没有学生社团的大学不难想象,那一定是一个没有活力、死水一潭的校园生活。学生社团撑起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半边天,因此各所大学都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并先后通过学生社团开展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每年的不同月份、依托不同事件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热情、责任、求实、真诚、坚持的性格,在为社团做贡献的同时发展个人智慧、增长才干,在团结协作中带来个人成功的体验,积累人生发展的财富。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艺体全面发展的载体。艺术教育能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情趣,培养良好的艺术能力和欣赏品味,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开展的艺术和体育活动,把大学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课堂延伸至课外,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把大学生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的联动起来,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鼓励冒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高校學术实践与理论研究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自由空间。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精神在于大学的学术上的成绩与积累。一个知名教授就是一所大学文化的象征,学术研究和学术氛围发的展是大学的立足之本,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如一些大学加强引导校园学生学术实践与研究,通过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的学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进行协调和指导,开展大学生评选活动,鼓励和激发学子的学术研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来。

其次高校许多学术大师是大学生学生发展的偶像和导师,许多高校的名师讲座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学术生活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动力。名师开办讲座,实现了专家和学子们面对面地交流,是一个开放的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堂,学生对名师学识的渊博与高尚人品的崇拜,启迪着大学生的学术梦想。高校文化里有最广的知识领域、最快的学生信息来源,大学生完全可以自由的参与和交流,一方面有优秀的专业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有兴趣相投的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

三、 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培养新一代大学生

建立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高校在学生活动场地、科技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要在现有的文化活动场馆规模基础上,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场馆建设力度,增加场馆数量、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保障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全面有效的开展。

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校园环境的完善逐渐成为各个高校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服务对象是学生,校园环境景观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及以行为方式。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既要布局合理、健康向上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能够主要突显文化功能。学校应该巧妙的利用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有针对性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弥补文化气息的缺陷,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文化,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使大学生感悟、理解、思考,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大学生品牌建设和健康发展。

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一个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体现在组织计划的周全以及设计的完美华丽,成功与否的关键更多的应体现在是否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是否在大众里产生影响、存在知名度。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首先应促进提高学生对该活动的认同感。因为目前高校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敏感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多彩,他们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产生厌烦甚至逆反心理。校园文化活动的这种引导式管理,恰恰能将教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变有形的管理为无形的管理,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容易取得他们的认同与协作。

其次,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要构建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平台,力邀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演出,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要加强和国内外知名团体的交流,提升校园文化的张力”[1]。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多为新鲜事物的追宠者,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一点,开拓网络文化、手机短信用语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飘逸着浓厚的高雅求知气息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和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材。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起着关键性的做用,通过北大、复旦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越是重点大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越是重视,从一定程度讲,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人们追求名牌大学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认可。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软实力,每一所高校,应该将提升校园文化当作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作者1:吕冬娜(1981.3-),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本科,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2,王东(1969.7-),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本科,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7

早在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发[2005]5号) 中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功能定位、重要意义作了明确的表述, 文件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 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交融更为纷繁, 高校作为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镇, 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才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相关兴趣爱好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 做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做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对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呆板僵化、单一说教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一所大学的发展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参与人数众多、组织影响力大、活动形式多样, 与教条形式的制度灌输和抽象概念的学风教风相比, 很多刚入校的大学生更容易通过社团活动融入大学生活、体会大学精神、感受大学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 又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第二课堂, 二者互为补充, 互相促进。正因为如此, 高校学生社团当今已经成为学校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活跃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学生社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教学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 学分制选课等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必要保证, 加之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国外高校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开阔了视野。在此基础上, 高校学生求学观念的不断转变, 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都使高校学生渴望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去锻炼和提升自我。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 发现和高中相比, 大学中身边的“能人”、“高手”很多, 心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些许压力。通过参加学生社团活动, 会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使其有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激励其奋发进取, 追学赶超。

社团活动时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同在一起, 使学生可以结交认识更多的朋友, 为其搭建一个宽松、友好的平台, 满足自身交际的需要。通过学生社团的培训和筹办活动, 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在提高思想觉悟、开阔学生视野、改善人际关系、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提升文化修养等方面对大学生影响十分巨大, 这些是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地自发组建和参加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 高校学生社团被普遍誉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趋势

(一) 学生社团管理方式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各高校在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上虽然存在不同和差异, 但取得的效果基本上是显著的, 基本达到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程度。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校团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 切实承担起了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不仅校团委成立了社团工作部, 指派专门教师负责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工作, 同时校团委还成立了校学生社团联合会, 对全校各类学生社团进行统一管理、培训、指导, 鼓励和支持全校学生社团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化, 很多高校还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条例》, 在学生社团的审批成立、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优评奖、财务管理、监督考察、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同时各高校还督促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细化各项工作制度, 完善《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社团场地使用审批细则》、《社团经费使用细则》、《社团活动申请细则》等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对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 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二) 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日趋多样化、品牌化

活动形式的创新多样是学生社团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不能墨守陈规, 应该勇于推陈出新, 树立品牌, 这是增强学生社团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学生社团没有品牌活动, 不能打破传统老套的活动形式, 那它就难免落入俗套, 就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

当前各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在活动特色性、内涵性、思想性等方面狠下工夫, 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风采展示、优秀社团评比、明星社团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树立学生社团的品牌。学校为学生社团的品牌化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氛围, 同时大力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按照各自《章程》, 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开展活动或筹备活动的过程中, 各个学生社团会广泛征求本社团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广大社团成员的聪明才智, 集思广益, 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 确保在活动过程中社团成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 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体现了社团成员的价值和归属, 有助于学生社团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 学生社团交流宣传日趋社会化、网络化

新形势下各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平台已远不局限在学校校园内面对面地进行宣传和沟通, 目前这一交流宣传平台正在向校际之间、社会企业、网络空间等不断拓展。

一方面, 大多高校由于学生社团较多, 且专项支持经费有限, 所以很多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需要社会上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社团成员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 才能为活动的开展争取到资金保障。当然, 在这一沟通交流的过程中, 社团成员的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升。

另一方面, 学生社团还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该社团, 提升活动的品牌效应。在宣传过程中, 社团成员要以开拓的眼光走向社会, 广泛吸引社会主流媒体, 期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还要与兄弟高校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广泛联系, 共同交流工作经验, 互学互补。与此同时, 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学生社团更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在社团宣传过程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积极探索运用手机、网络 (如QQ、微信、飞信、微博、论坛、人人网) 等新媒体开展学生社团的交流和宣传工作, 将其作为活动通知发布和宣传的重要平台, 不断增强学生社团对外的吸引力, 更有助于增进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应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深入推进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在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的同时,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继续发挥服务大局、思想引导、活跃氛围、开阔视野、提升素质、锻炼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凡, 徐世平.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 2012, (5) .

[2]杜红.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0) .

[3]黎进.关于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 2012, (2) .

[4]刘卫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 2012, (6) .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旷课,校园制度文化

以下, 我们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在校园制度文化视域中, 对这一问题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探究, 提出杜绝学生旷课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 也无论是中文类、外语类、艺术类还是理工类, 几乎每种课程每个门类都有旷课现象的发生, 种类纷繁复杂, 究其原因, 则五花八门, 多种多样。

从方式方法上来说, 高校学生旷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无理由旷课。二是有由旷课或者说是找理由旷课。三是点卯式旷课, 美其名曰来报。四是选择性旷课。” (1) 这种说法已经基本上说清楚了学生旷课的方式。

那么, 其原因究竟是如何呢?针对频繁发生的学生旷课现象, 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学生工作老师和负责纪律检查的学生干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之久的调查和研究, 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有些旷课学生思想不够成熟, 态度不够认真, 纪律观念淡薄, 我行我素, 随心所欲, 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 也不把校规校纪放在眼里。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认为如果没有旷过课, 大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还有的学生认为, 旷课是大学里的家常便饭, 高等学校是讲究独立和自由的, 不应该管的太严太死, 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自由成长的空间, 而不是把学生绑在课堂上, 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听讲。

就这一点, 我们认为, 1990年代出生的的大学生张扬个性, 崇尚自由, 寻求刺激, 心态太过于浮躁、懒散, 渴望追求潇洒的生活。因而, 有些同学就会间断性地旷课, 还暗暗庆幸自己的幸运, 未被任课老师发现从而逃脱了“旷课”之名, 逃脱了该得的纪律处罚。这是由90后大学生的自由散漫观念导致的。可是, 大学生来学校是来干什么的呢?“你是谁?你来大学干什么?你以后想干什么?”“你自己有没有培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的精神向度?你的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学校专业设置尤其是社会单位用人的要求呢?当你在大学里的日子渐次减少的时候, 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青春年华有可能就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提问面前, “自由”和“独立”是没有根基的。逃离了课堂的约束, 在课外你自学到了些什么?这也是我们教育管理者必须教会学生思考和面对的。

第二, 有些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不甚认同, 对一些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能力感到怀疑。面对个别老师几年来重复使用的讲义, 面对个别教师照本宣科的方式, 喜好新鲜、新奇、冒险和刺激的大学生们感到课堂学习枯燥无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只顾自己讲, 学生被动做笔记的不良课堂习性, 进而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和热情, 让广大学生产生了疲倦感、轻蔑感、厌恶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老师所传授的课本知识根本与社会现实无关紧要, 或是自己不感兴趣, 即使不逃课, 也实在是听不进去。与其上课打瞌睡、说小话、看闲书或玩手机, 还不如逃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部分学生在面对选修课和必修课时也抱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有些课程, 除非是到了学期末, 到了要讲考试重点的时候, 学生才能勉强打起精神, 而平时就缺少兴趣、难以听进了。况且, 在管理较为宽松的高校, 对于惯于旷课的学生, 有些老师也没有完全按照校规校纪来做事, 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饶人处且饶人, 有时看到缺席学生太多就干脆不点名,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客观上助长了个别学生的嚣张气焰, 造成了旷课现象的大量发生。

第三, 有些学生比较盲目, 旷课的动机不明确, 旷课的目的不清晰,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而是跟风上, 看到别人旷课自己也跟着旷课。这些学生是比较可悲的, 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目标不清晰, 学习动机不纯粹, 学习动力不强劲, 学习方法不科学, 他们自以为进入大学之后就可以摆脱了中小学阶段老师高压政策和各种考试压力的约束, 可以自我放纵, 为所欲为了;于是, 他们就像松散的弹簧或断了线的风筝, 自以为自由自在、天马行空, 完全无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漠视校园管理制度, 把大学当做了享受生活的地方, 更有甚者抱着“及时行乐, 此时不玩, 更待何时”的极端消极态度, 以学校为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这是很危险的, 长此以往, 这些同学不但要犯规受罚, 更有可能荒废学业, 蹉跎岁月, 老大无成。

以上几点是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除此以外, 学生团体学习氛围不浓厚, 班风不正、学风不畅, 学生寝室内部有矛盾、舍友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也是造成学生旷课的原因。

二、高校学生旷课的一般对策研究

造成高校学生旷课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 也有客观方面的, 因此, 我们在探究对策之时, 也应该从主观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客观的学生旷课心理等两个方面入手。

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 我们以为, 学校有关方面应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建设, 切实完善课堂点名制度, 把课堂检查点名出勤的情况落到实处, 把好课堂关口, 从而切实统计好缺席人数和请假人数, 不留缺口, 不让学生有侥幸心理。任课老师课堂点名和学生干部课堂点名相结合、相对证是很好的方式。学校的教学教学管理制度也有必要进行改革, 个别授课教师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所讲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新鲜、奇特的感觉,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能做到了这一点, 那无疑会很大地消除部分学生因厌学厌课而造成旷课的事件的发生。“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 随着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不合理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2) 高等学校推进课程体制改革, 授课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 充分显示大学教师的风范、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 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准则也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 更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学生旷课心理方面, 我们以为, 某些学生虽然以各种理由为旷课寻找借口, 但是, 学生毕竟是学生, 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 改变“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的消极懒惰心态。作为一名青年学生, 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最肯綮的黄金时段, 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对拓展自己的学识修养,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专业课学习而言, 授课老师们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般来说都有着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除了传授课本上的内容之外, 他们往往也会讲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 他们在不经意中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成为使学生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因此, 加强对关于旷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在分析和研究了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之后, 我们有必要更新思路, 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入手, 在制度文化的层面上探究如何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受社会、国家政府的支配和学校内部运转的需要而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 (3) 校园制度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监督的原则、控制的程度以及管理的张力, 主要有组织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生活行为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对学生旷课的检查和处罚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范围,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杜绝学生旷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改革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甚至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的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社会实际和学校需要, 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还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实现依法治校是杜绝旷课的第一步。与此同时, 也要考虑到广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 在实施“法治”的同时, 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中的的道德因素, 加强道德建设, 建立有道德的管理制度体系, 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 做到“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将校园道德融入校园制度之中以增强校园制度的道德性, 从而切实加强校园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道德性, 实现“管理育人”,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学生旷课。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发展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解决校园问题的重要方式。杜绝学生旷课现象的发生, 有赖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松林.高校学子旷课现象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 :11

[2]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 (4) .46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文艺活动,校园文化生态

近年来, 诸多学者和高校学生工作者, 在校园文化研究方面运用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视角, 对于校园文化生态的内涵进行了理性思考, 并就校园文化生态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过有益的探讨。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文化育人以及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生态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师生的利益密切相关,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中较为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 体现着青年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因其特有的功能, 在扩宽学生视野和促进学生社交能力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正确引导, 学生文艺活动必然会给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带来生机和正能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特征及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文化, 表现为校园中的各类区域, 比如教学区, 宿舍区, 餐饮区, 运动区、休闲娱乐区等, 是有形载体;精神文化, 是校园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表现为师生群体文化所聚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言行方式等;制度文化, 表现为保持高校正常运行及营造良好生活、学习和工作氛围的制度规范及管理规范, 是纽带。“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就是通过特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环境的传递促使大学师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上都与现实文化进行融合, 从而实现对大学及各个相关群体的精神、心灵等进行有效塑造或产生启迪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均衡性的特征, 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网络和生态系统, 同时为适应外部环境而不断地进行着内在的运动和发展。“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特色, 树立新型的形象品牌, 引导师生形成新的生态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并且促进新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和行为体系的构建, 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诸要素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及相互作用, 有利于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更对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有着积极意义。

二、文艺活动对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正向作用

本文所指的高校学生文艺活动, 是校园主文化领域的文艺活动, 与大学生普遍流行的娱乐活动有所区别, 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这里不得不提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文化, 许多学者都对两种文化有过内涵的界定并做过比较研究。傅显捷认为, 大学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隶属关系, 也是校园主 (主流、主体) 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互动的内容与性质, 从两者是主 (流) 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上看, 它们的情景话语常不一致, 消融化解彼此的不适应、不和谐、不协调成为两者互动的基调。高校学生文艺活动并不是流行于大学生中的那些普遍的以时尚节奏为特点的娱乐活动, 有其自身的艺术性、思想性, 并传递大学生这一优秀青年群体中最优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

高校学生文艺活动具有育人功能, 是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体现。“文艺活动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可提升道德境界, 可启迪人生智慧, 可丰富文化底蕴,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与文艺节目整合在一起, 对学生的言行有潜移默化的导向性作用, 是促进高校学生道德内化能力的良好手段。文艺活动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可提升校园道德生态水平, 对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校园文艺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 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生态, 说到底, 也就是高校师生与校园自然环境及文化环境之间和谐共荣的互动关系。校园文艺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参与到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表演等各个环节。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必须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力量, 有利于锻炼学生组织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有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体现为人的归属感, 只有学生对学校产生了归属感, 热爱自己的校园, 才会自觉保护校园文化生态。文艺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尤其当代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 通过文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实现其自身价值, 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推动和谐校园的发展。文艺活动本身所特有的属性, 即艺术性,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人格以及审美情操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在校园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文艺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路径

为使高校文艺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对于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 必须要对其有客观的认识。一是由于校园文化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影响, 高校文艺活动带有娱乐化倾向。大学校园积聚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精神, 然而随着电脑、网络等媒介的介入, 文化资源和各种知识、信息变得无限丰富, 成就了简单便捷的快餐文化。流行在学生中的很多东西本身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无实际价值, 只是满足了学生的感官, 且经不起时间考验。甚至有些格调不高, 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负面作用。二是有的学生参与文艺活动其主观目的带有功利性, 个别学生为了在个人荣誉和奖学金方面加分才参加活动, 有悖于高校开展文艺活动的宗旨。三是文艺活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场地、设施、活动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活动的功能作用。

高校文艺活动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和修正才能为校园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一, 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不只布置活动任务, 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文艺活动中去, 对于文艺活动的内容严格审查把关, 加强活动的思想性、提高艺术性, 确保文艺活动的质量。第二, 发挥学生的骨干作用和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组织文艺活动的能力, 引导学生集思广益, 调动学生组织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第三, 成立各类文艺团体并开展相关的文艺活动, 请有经验特长的教师加强对文艺团体的管理和指导。第四, 抓好物质条件的建设, 在场地、文艺设施等方面给予便利。第五, 在举行文艺活动过程中要践行绿色和谐的消费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本着适度和节俭的原则, 避免浪费。

高校文艺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根植于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土壤, 高校的文艺活动才能走上高雅化、制度化的道路, 才能全面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和塑造作用, 推动文化育人,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薛靖.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 .张娟娟, 宁岩鹏, 曹婷婷.新形势下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刍议[J].商品与质量, 2012

[3] .周海峰, 刘平, 张喆.大学生文化研究述评[J].学理论, 2012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10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是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延伸。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大学生高校校园内以网络为主要载体而开展的精神文化活动和物质文化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网络文娱活动、网络学习活动和网络创业活动等。要理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建设主体主要是大学生和老师。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第二, 建设范围主要局限于高校校园内。第三, 传播的载体是网络。大学生在高校校园内自主地通过网络开展网络学习、网络娱乐和网络创业等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第四,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文化活动, 让大学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 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 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影响。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影响和决定大学生分析、观察政治问题和处理政治关系的立场、方向和态度, 居于大学生必备素质之首。一个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即使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来说也是不可使用的“危险品”。校园网络是个信息宝库, 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大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新闻可以了解最新发生的国际形势动态和国内时事政策, 加深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 坚定对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上网操作都是以虚拟身份进行的, 一切网络行为的约束都只能依靠上网者的自律来起作用, 现实中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等他律因素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形同虚设, 起不到相应的制约作用。大学生在摆脱了现实道德伦理准则的束缚下, 容易丧失道德责任感, 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如浏览色情网站等, 这些都严重地妨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而且日益激烈。大学生面对因竞争带来的就业难问题心存忧虑,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网络因其隐蔽性、互动性的特点, 为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宣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聊天、把自己的烦恼向网友倾诉, 可以通过玩游戏在拼杀中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 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 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减压的同时, 也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游荡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因长期处在人—机对话的模式中, 减少了与现实中室友之间的情感沟通, 使自己与室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 所以导致自己被排斥在室友间的人际交往之外, 这样长久下去就会让自己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 不敢直接面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容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 由于在现实中无法与室友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往,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就会选择逃避现实, 变本加厉地浸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 希望从中能够满足感情交流的需要。而一旦这一愿望破灭, 他们就会产生一系列人格问题, 出现心理焦虑、思维迟缓和情绪低落等症状, 情况严重者还会引发心理疾病, 比如自闭症、抑郁症等。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 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建设, 占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阵地。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为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加强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应该突出网站的思想性和互动性。思想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网站应坚持正面宣传教育,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旋律。在新阶段思想政治网站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方位宣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 积极报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让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增强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促使他们毕业之后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 规范校园网络行为, 增强网络道德教育, 建设大学生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

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自由性, 任何网民都是戴着面具以虚拟身份在网络社区开展活动, 现实中的道德伦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在此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行为管理方法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大学生宿舍内的网络行为,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作用,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宿舍上网习惯, 以减少和防止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及由此给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 制定《大学生校园网络文明行为准则》等。另外,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 把它们纳入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之中, 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网上讨论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培育他们高尚的网络道德品格。同时, 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 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校园网络自治性管理组织, 让这些组织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校园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 依靠大学生的自律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从而最终在高校校园建立一个大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3. 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

引性。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是简单地依靠一两场暴风骤雨式的说教运动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而主要是以渗透的方式通过开展多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 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网页设计大赛、“文明寝室”网络评选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 培养他们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好审查关, 对开展的网络活动加强引导和监督, 尽量避免出现纯商业性和纯娱乐性的文化活动, 多提倡和支持学生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 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 以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性。

4.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效率。

要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必须有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保障。这些有效的工作机制包括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等。高校要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的权责要明确, 分工要合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主管的校级领导任组长, 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监督和检查工作, 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各院系等相关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高校要不断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 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 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 高校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评估机制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分阶段进行科学评估, 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 并根据评估结果, 对参与建设的各单位实施奖惩, 以此来调动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

5. 整合资源, 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 以确保各种建设措施得到贯彻落实。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就必须整合学校资源, 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 建立起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部工作人员、各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和网络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校园网络建设队伍, 让他们各就其位, 各司其职,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和优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必须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 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宗旨, 以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为目的, 大力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旋律,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 还应该重视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采取各项措施吸引学生党团干部和相关专业优秀学生参加到建设队伍中来, 通过他们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沟通, 增强网上情感交流,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钰, 吴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 2001, (3) :28-29.

[2]史俊庭, 尹江勇.网络色情害人匪浅[N].健康文摘报, 2005-08.

[3]朱志德, 曾庆伟.简论网络成瘾者对大学生的危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1) .

浅议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 篇11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 跨文化 管理效能

2009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突破23万人,2010年达到26万人,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50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万人,我国将成为一个留学大国。众多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他们不仅面临语言的不通、生活的不适,更面临文化的深层次冲突。面对在高校留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作为高校的留学管理的工作者应该从和谐的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对外国留学生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因势利导地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疏导和排除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中国度过富有成效而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增进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一、高校留学生管理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人一时的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和人一时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失常现象。有人把这种“文化冲突”称为“疾病”,常发生在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本族文化或社会环境而迁移到完全陌生的异族文化和社会的人员身上。决定人们经受文化冲突影响程度大小的因素,是其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和自身适应周围环境的应变能力。留学生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与异族文化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种种差别,导致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以及深层次下的思维方式会产生文化冲突。来我国留学的学生在他们原来的文化氛围下,其价值观、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已基本稳定。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一旦进入新的文化与物质环境中就会产生各种冲突,再用他们原来的思维模式,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错误,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文化冲突。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同风俗习惯和行为举止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日本人与韩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表现为内敛的一面;而欧美的学生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主要表现为个人独立性和非排外性;如果这些学生在中国高校中聚集,势必会有一些文化差异,生活与学习中也不乏有摩擦与冲突。

2.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事务之间所存在的差别。初出国的时候,留学生会因为时差、气候、饮食、作息、娱乐等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不适症状,不仅表现在身体方面,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影响极大。同时,留学生还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事,如住房、购物、乘车、看病、去银行、上邮局等日常生活事务与国内的差异而又一次经历文化冲突。然而,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事务方面的差异仅仅是引起文化冲突的次要因素,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以及深层次下的思维方式才是产生文化冲突最根本也是最难解决的是决定性因素。作为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有必要改变以往那种不合理的传统思路,不仅要为留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配置必要的学术和技术支持力量,更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重心集中在留学生在华生活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问题上,以缓解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冲突,把留学生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化性因素对高校留学生管理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所谓留学生文化差异,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域的留学生在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重要文化要素方面的不同。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它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的人本主义更多的表现在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把人放在社会中去考虑,以和谐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世界;但是西方的文化传统基本上以个体为中心,这些都是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另外,从语言方面来讲,我国的长期统一的局面较长,形成了丰富的语言与词汇,表达起来也较含蓄委婉,相比之下,留学生大多数都是比较直接的,因此在与中国的学生沟通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冲突。文化与语言上的差异让留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该领会到在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上要下工夫,也就是对学生的文化差异加以解决。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个管理者同时也有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做好了管理也就做好了教育,也就达到了留学生留学想要达到的初衷了。

三、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具体办法

在新时代新情况下,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根据新的形势来对留学生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把文化性因子纳入到工作的主要事项上来。

1.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校中,为留学生服务最多的就是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在提高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解决文化冲突。可以适当地对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进和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力求做到让每一个来华的留学生不会因为文化冲突而影响自己在华的学习。

2.组织校园活动,加强文化沟通,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适当地组织一些国内外学生的交际交往活动,加强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中不断化解文化冲突。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交际沟通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普遍,工作人员可以建立网络交流交际平台,让国内外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提高交流交际效率。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news.com/,http://baike.baidu.com/view/

18900.htm.

[2]刘巍.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及对策研究[J].2010,(30).

[3]李军,李子夏.高校留学生管理的文化性因素及对策[J].2009,(4).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锻炼

大学生身体素质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1,2]。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欠缺,身体素质偏弱,体育锻炼行为逐渐成为了大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及身体素质锻炼已经成为学生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体育锻炼是学校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多的行为之一,锻炼的意识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大学体育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究通过分析全国各地大学生的锻炼情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1 对象及方法

1.1 随机选取不同地域不同大学的大学生1000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分析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

2 研究分析

2.1 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备、体育宣传广播、体育教学方式、学校重视程度的满意度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不同满意度的大学生一周锻炼三次或以上的比例

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21.4%,高于比较满意12.3%、不太满意8.5%,不满意6.7%;体育宣传广播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1.1%,高于比较满意15.0%,不太满意8.5%,不满意7.4%;体育教学方式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4.9%,高于比较满意18.3%,不太满意11.4%,不满意0%;学校重视程度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17.3%,高于比较满意10.8%,不太满意8.0%,不满意4.8%;具体结果见表2。

3 建议

1.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等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自身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基础。当代社会需要身心健康,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型人才,而体育教育在为社会输送全面型人才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是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体育爱好、体育观念等有重要的影响。

2.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锻炼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备、体育建筑及体育教学、体育宣传、体育精神理念、学校重视等方面[3,4]。高校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及理念,是学校的文化特色之一,除了体育文化包括的内容层次外,体育文化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学校理念,一种体育氛围,是一种学校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文化良好,可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引导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重视身心成长和发展,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大学生的思想和行文,好的身体是成功的重要奠基石,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智力发展、素质锻炼、精神动力的重要保证。

3. 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建设是衡量整个校园体育建设最明显的指标,也是校园体育工作能否保障实施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从校园体育建设基础方面入手,根据校园本身能力和学生差异性合理安排学校经费,尽量在不超经费预算的情况下最大化提高学生锻炼条件。除了基础设施方面,学校还应该从学校自身着手,规章制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可以旁听其他优秀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调研优秀校园的管理方式等,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特色项目要保持,优势项目要巩固,而且要强化短板,重视体育相关项目的发展,大力建设有活力的高校体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优秀的体育条件。

参考文献

[1]刑尊明,宋振镇.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技术环境”理论探索—华侨大学篮球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78-80.

[2]甄一帆.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4(4):60-61.

[3]陈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12-114.

上一篇:韩国教学下一篇:水库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