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2024-10-20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通用12篇)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1

一、组织文化理论概述

1. 组织文化的含义及构成。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社会实践中, 由组织管理者倡导, 并为广大成员接受和认同的以组织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和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从组织文化的结构看, 它是组织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 组织文化的功能。

(1) 凝聚功能。组织文化像一根纽带, 把组织成员和组织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使每个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2) 导向功能。组织价值观与组织精神, 能够为组织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 为组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激励功能。组织文化所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 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 使成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4) 约束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 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为组织提供“免疫”功能。

二、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内涵

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 是学生自治组织在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有机融合, 是学生自治组织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

按照广义的组织文化概念, 可将高校学生组织文化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1) 组织的物质文化, 它是由成员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 如:组织名称、标志、象征物、活动的成果等; (2) 组织的行为文化, 它是指成员在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包括组织的公共活动、文娱活动和人际关系活动等; (3) 组织的制度文化, 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如:规章制度、工作模式、领导体制文件等; (4) 组织的精神文化, 它是组织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成员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 如:组织的处事哲学、精神理念、目标追求等。

三、当前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主管部门对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领导者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塑造本组织的文化, 领导者的理念、价值观等在组织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 学生主管部门对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力度普遍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压力较大, 致使组织领导者无法抽身对组织发展进行系统的设想, 更无法探索和研究学生组织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学生主管部门把学生组织仅仅定位在“助手”的角色, 认为学生组织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协助党、团等学校各行政部门做好各项学生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可, 对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2. 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组织内部成员逐渐接受并自觉地将组织的各种理念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是组织文化形成的第二个重要阶段。然而目前, 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还很普遍。一方面, 由于自身年龄、理论知识及经验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干部认为参与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服务同学, 提升自我, 很少有意识地了解组织文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不少学生组织成员认为组织文化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大量的活动、成果及成绩才是学生组织优秀的标志, 从而未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关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加以重视并付诸于实践。正是这些思想意识的不到位, 导致组织目标模糊、团队建设缺乏核心理念和动力。

3. 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不协调。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由四个层次构成的生态系统, 组织文化中的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应是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即使在部分重视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团体里, 组织文化建设各层面不协调的现象也较多出现。由于物质层和制度层都属于能够“看得见”的建设内容, 建设难度较低, 易于显现效果, 因而较易受到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人员的重视和青睐, 而行为层、精神层的思考和建设的力度却远远差于上述两个层面, 尤以精神层为甚。然而, 精神层它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的高度概括, 反映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 恰恰是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但这部分建设情况却十分滞后。

4. 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较为落后。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组织文化建设的最终阶段是“共同价值观普遍化阶段”, 它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组织成员完成组织文化的“社会化”, 以达成群体成员之间一致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目前, 大部分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还停留在学生工作经验主义上, 试图仅仅通过知识讲授、干部培训等单一方法来强化学生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而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科学的理论性指导运用较少, 如:对组织文化核心观念贯彻和渗透方式方法的选择、心理定势和其他科学方法的运用等。

四、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1.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推动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全面建设,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 各级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议事日程, 专门讨论和制订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并纳入各级共青团工作发展规划中, 制定严格监督、检查和反馈制度, 确保每项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到位。同时还要在学生组织内部, 专门组建一个由主要干部成员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将组织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各层级学生组织、部门、干部干事考核的指标, 加强监督与指导。

2. 增强意识、树立理念, 强化组织成员组织文化意识。

优秀的组织文化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等功能, 保证了一个组织传承和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 学生组织内部要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工作成效目标之一, 深入学习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 增强意识, 达成共识, 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关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对待;进一步明确组织发展目标与团队建设理念, 并将其贯彻到总体工作布局与人事培养当中。各子部门要按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总体布局, 优化各自部门文化的建设, 努力把组织文化融入到具体工作与活动之中, 让参与者享受具有组织文化特色的活动与服务。

3. 建立系统、凝练特色, 推进组织文化各层面协调发展。

组织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四个子系统, 子系统间应该是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依据此理论, 我们一方面要在学生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 把组织文化建设用系统论的观点统领起来, 既要重视物质层面、外显层面的建设, 又要侧重精神层面、内在层面的凝练, 两者不可偏废。另一方面, 精神层在整个组织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需要在实践中精心凝练组织精神, 以反映每个组织独特的性质、宗旨和目标, 避免趋同化、共性化。

4. 加强认同、优化方式, 促进学生组织文化深植。

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和共享, 没有认同的文化就没有价值。那么在组织文化植入和共同价值观普遍化的过程中, 仅仅依靠传统的说教、讲授和培训就显得单调和不足。因此, 我们需要运用必要的载体和现代科学的手段, 来促进学生组织文化的深植人心。比如, 可以在成员的选聘和教育上、周边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的发挥上、礼节和仪式的安排和设计上、组织宣传口号的设计传播上等来渗透组织观念;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 如激励法、示范法、暗示法、利用从众心理、培养认同心理、激发模仿心理、化解挫折心理等方法不断植入组织文化理念, 以加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 不断使组织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魏文斌.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2]谭昆智.组织文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彭小孟, 龚利明.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 .

[4]漆贤成.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的文化作用[J].科教文汇, 2009, (15) .

[5]卢文廷, 彭志商.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J].新西部, 2010, (14) .

[6]郑立, 严欣平.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08, (30) .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2

卢文延1彭志尚

2(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佛山528225)

【摘要】本文探讨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增强组织文化建设的意识;加强组织领导与机制建设;加强学生会工作团队建设;建立学生会组织识别系统;汇编文书指南与理论材料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加强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对内对外的沟通与交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与宣传推动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指:“要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等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1] 由此可见,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在思想引导和青年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作为社会思想熔炉的大学校园已经形成包括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多元文化互动并行的复杂文化。当前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学术学风建设不足、学生干部出现官僚主义倾向、政治思想敏感度不高等情况,究其根本在于其自身组织文化建设的极其缺乏。

高校学生会作为高校最大的学生群众自治性组织,是否创建和建设符合组织发展的组织文化,特别是能否继续发挥学生利益代表作用和做好思想文化引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民主程度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高校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

一、当前高校学生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组织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仍然存在只喊喊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的现象,只是用来装点门面,并非组织成员有意识地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

[2] 并未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关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加以重视,形成对组织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印象。又因为组织

文化建设的内容较难量化,短期工作成效较难显现,出现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不值得、不划算、难处成绩”的想法。正是这些思想意识的不到位,导致组织目标不明确、团队建设缺乏核心理念、组织传承与发展缺乏动力等。

2、上级主管部门对组织文化建设的认识消极

高校学生会受多方组织领导或指导,然而多数把学生会定位在“助手”的角色,认为学生会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协助党、团等学校各行政部门做好各项学生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可,对组织文化建设并不重视。甚至有不少上层管理者会认为,加强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其学生维权工作是对自身工作稳定性的危害,主观上不愿意给予工作支持与帮助,消极对待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整体呈现功利化、德育化、物质化、共性化、活动化、失范化等严重影响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的现象。[2]

3、高校学生会领导层从事组织文化建设的难度较高

一方面是因为当前高校学生会工作压力较大,致使组织领导者无法抽身对组织发展进行系统的设想,更无法探索和研究学生会的特色组织文化;另一方面是高校学生会的自主权并未如理论上高度独立,而是在资金、物资、人力资源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同时接受多方管理,导致自身组织无法完全按照组织性质及意志开展学生会工作;还有一方面是,组织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并未深入学生会,不少学生会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措施、方向出现偏差,效果不佳。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致使学生会领导层缺乏时间精力、缺乏资源、缺乏理论支撑以促使其重视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4、学生会管理层、执行层忽略组织文化建设

学生干部凭着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参与到学生会工作中。由于自身年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经验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干部认为参与学生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服务同学,提升自我。很少意识、了解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意义,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文化建设。而又因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更新率和调整力度均较高,学生干部大多不愿意从事组织文化建设这一需要较长时间、长远规划的工作,而倾向于在在任期间做出成绩,完成自己的目标。

5、组织文化建设层面不协调

组织文化按结构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4] 由于物质层和制度层都属于能够“看得见”的建设内容,建设难度较低,易于显现效果,因而较易受到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人员的青睐。如,组织名称、标志、标准色、象征物、办公室布臵、规章制度、工作模式、领导体制文件等。而行为层则是组织行为文化,包括组织的公共活动、文娱活动、人际关系活动等等。若能根据制度层的设计,便能很好地利用发挥物质层的资源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情况较差于物质层和制度层,却远好于精神层的建设。精神层,即组织精神文化,它是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成员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即组织哲学的总和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精神层的建设情况十分滞后。大部分高校学生会对于组织的精神层的探讨多停留在上级精神层的复制、延伸,自身特色不足,特别是未能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色进行组织精神理念的建设。

然而,必须认识到,精神层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建设。缺乏人性假设、组织定位、精神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层建设的组织文化建设犹如“航船缺乏掌舵者”,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建设效果难以评估。此外,精神层的不确定易于造成物质层、行为层及制度层建设的浪费,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

6、组织文化建设的手段方法较为落后

应对不同的组织文化建设内容的需要,其手段方法众多。如,学生会的干部培养、干事培训、组织标志征集、组织文化自查自纠、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但方法手段多是建立在学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的理论性的指导较少,应用更少。主要的手段方法有:正面灌输法、规范法、激励法、示范法、实践法、暗示法、感染法。只有使用规范的经过验证的科学手段,才能有效地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策略

1、增强组织文化建设的意识

组织文化建设是学生会自身组织建设的一种核心途径,学生会领导层要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关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加以重视,进一步明确组织发展目标与团队建设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总体工作布局与人事培养当中。各部门要按照学生会总体布局,优化各自部门文化的建设,将文化建设作为工作成效目

标之一,努力把组织文化融入到具体工作与活动之中,让参与者享受具有组织文化特色的活动与服务。

2、加强组织领导与机制建设

建立领导小组是保证组织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机制保证。可以组建一个学生会由主席团成员为核心的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秘书处作为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中心枢纽,指派一名副秘书长协助具体执行与贯彻。同时,将组织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各层级学生组织、部门、干部干事考核的指标,加强监督与指导。

3、加强学生会工作团队建设

干部队伍是学生会组织文化的核心载体。结合学生会核心理念,努力深化学生会干部考核机制、学生会激励机制与学生会评优制度,加强学生干部行为规范与能力导向,促使学生干部素质的整体提升。应该把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生会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基础,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特别是提高干部个人与学生会组织核心价值、文化理念的统一度,使之成为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4、建立学生会组织识别系统

建立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在内的学生会组织识别系统,是加强自身组织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理念识别系统是组织识别系统的核心与原动力,属于思想文化的意识层面,工作理念是由内向外扩散,经由这种内蕴动力的贯彻,最后达成认知识别的目的,塑造独特的学生会形象。要结合学校、学生与学生会三方的发展需求,探索提炼学生会的使命、宗旨、原则、工作宗旨、工作原则、工作哲学、活动定位、生存与发展理念、组织原则与定位、人才理念、育才理念、用人标准等意识文化。行为识别系统是理念识别系统的外化和表现,是一种动态的识别形式,通过各种行为、工作或活动将组织理念进行观测、执行、实施。要科学构建学生会组织行为主体,包括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部门划分等,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与科学授权。在组织理念的指导下,对内要对干部干事选聘、考评、培训、激励、领导、决策、协调、沟通、执行、反馈等行为形成规范与统一,增强学生干部干事综合素质;对外要对沟通、履约、竞争、合作、管理、服务、公关、宣传等行为形成规范与特色,从而被公

众识别认知、接受认可。视觉识别系统是理念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在视觉上的具体化、形象化。学生会可以通过形象系统的视觉识别符号将学生会管理与服务信息传达给公众,从而树立良好的学生组织形象。具体要求是做好组织部门名称、标志字体、公文样本、网站建设、标准色等的规范统一,做好品牌活动的形象设计与创意维护,展示良好的学生会组织文化形象。

在建设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处理好三大识别系统的关系。组织识别系统包括MIS、BIS、VIS三部分,三者分别是组织识别系统之树的根、干、叶,缺一不可,统一于一体。要防止错把VIS当做MIS,防止三者脱节不平衡,防止有设计无实施,形成学习、理解、适用、纠正组织识别系统的氛围。

5、汇编文书指南与理论材料作为文化传承载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文化的构建、发展、弘扬的过程中,积累是关键。[3] 组织文化相关文书指南与理论材料是学生会组织文化沉淀、升华、传承和推广的有效形式。学生会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研究、整合与汇编学生会的理念文化、工作制度、文书样本、工作流程等理论类与实践类内容,形成可供学生会系统干部参考与使用的文书成果,减轻工作负担与减少沟通误差。要将较为完整完善的学生会文书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干部干事培训、会议文件、网站纸质等多种渠道形式,在学生会系统推行与实践,促成学生会工作的规范与便捷。

6、加强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对内对外的沟通与交流

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上级主管领导、各单位部门、兄弟社团、广大同学对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结合实际进行误解澄清、错误纠正与优势优化。增加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认真学习各家所长,严谨总结吸收,不断优化自身组织文化建设。

7、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与宣传推动机制

组织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应该纳入学生会经费之中,特别是要纳入各项工作、活动的实际开展之中,争取赞助与上级支持。要把宣传学生会的组织文化作为宣传学校和学生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拓宽宣传渠道,重点开拓网络平台与全员公关,把学生会组织文化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外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R].2004年8月26日,[2] 彭小盂,龚利明.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总第174期

[3] 谷昆鹏,赵俊石.浅议新时期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内涵及构建途径[J].中国林业教育,2008年第4期

[4] 彭小孟,万晴.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双月刊],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36-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学生公寓成为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根据推算,大学生在校期间大概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公寓中度过的,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公寓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学生公寓文化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文明和谐的学生公寓文化,对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多年经验浅谈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重要性及实施途径。

一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指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伴随大学生思想、认知、性格、追求的不断碰撞、磨合直至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状态是积极正向的,但是由于网络的发达、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导致部分学生中出现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团队合作观念弱化等问题,所以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寓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根据统计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公寓中度过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开展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组织几项与学生公寓相关的课外活动,而是包含了学生公寓内的学生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公寓卫生状况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这四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二 开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意义

1 开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学生课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寓中度过的。在公寓里面,学生的喜怒哀乐等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可以说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最真实的场所。在公寓里,学生之间会进行广泛的交流,各种信息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但是学生之间交流和传播的信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既有积极正向的内容,也有消极悲观的内容。不管是积极的内容还是消极的内容,它们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相比,要传播得更快,影响更加深远。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在公寓中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把公寓当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开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利于促成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公寓中的宿舍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私人空间,大学生真实的想法往往会在宿舍里展露出来。在宿舍生活的时间里,大学生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公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所以,高校应该营造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整洁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行。所以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公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在公寓的作息制度、卫生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3 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在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方面都需要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公寓作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寓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 开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途径

自建校以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就高度重视公寓文化建设,希望通过公寓这一重要的阵地,发挥学生公寓在制度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的功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公寓文化内涵,学院拓宽思路,多途径多渠道地进行公寓文化建设。在探索与研究近几年来我院公寓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和分析, 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实践经验。

1 规范公寓管理制度, 对公寓文化进行系统性和长期性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开展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寓管理制度,使得高校在日常的宿舍管理中有章可依,也使得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公寓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集体观念,也有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公寓环境。为此,我院制定了《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学生公寓用电管理规定》和《文明宿舍公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明确的告知学生,同时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再次明确学生住宿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公寓的日常管理中,在坚持做好管理的同时,也做好服务工作,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服务思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寓管理制度, 使得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各项公寓规章制度。

2 加强认识,重视公寓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用在公寓文化建设上也非常合适。对于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来说, 学生的流动性很强,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在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各个二级学院又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导致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缺少一定的传承性和共性,缺少时间的积淀、经验的积累。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公寓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比如建立宿舍党员风采展展板、星级宿舍评比等方式多途径地进行公寓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3 开辟新途径,使公寓文化载体更为多元化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从整个楼宇、 一层楼,到每个宿舍都是公寓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在公寓文化建设中, 有不少可挖掘的新兴文化载体,比如QQ群、微信、学生社团等。据统计,我院在校学生中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社团,所以进行生公寓文化的建设应该主动与社团联手,推出一批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推广公寓文化的活动,比如我院举办的每年一届的宿舍楼道歌手大赛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 随着网络的发展,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QQ群、微信、宿舍主题网站等载体,加强老师和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规范上网,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与时俱进,加快公寓文化品牌建设

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就应该与时俱进建设公寓文化活动品牌。通过进行公寓文化品牌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公寓文化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进行公寓文化品牌建设的时候应该明确,每一项建设工作都应该具有鲜明的主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与时俱进。比如,我院在每幢宿舍楼内都设了学生党员活动室,学生党员定期在活动室开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等活动也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在进行公寓文化品牌建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活动内容、活动载体等方面下功夫,坚持注重质量、创出特色和遴选精品,发掘公寓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扩展公寓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度。

总之,高校学生公寓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交往的场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学校各级组织的作用,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创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丰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容,发挥公寓文化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应该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丹,张学军,陈国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2]平沪生,王玉宝.公寓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3]王焕伟.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以大理学院为例[D].大理:大理学院,2010.

[4]薛腾.论新时期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5]黄宁.关于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3(4).

[6]于曦.与时俱进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和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8).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4

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调查对象为大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的在校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学生干部300份,普通同学200份),收回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0%,有效回收率为93.60%。其中,针对学生干部的问卷回收284份,针对普通同学的问卷回收1 9 2份,有效回收率分别是9 3.3 3%和9 6.0 0%。调查涵盖了2 3个专业,一年级占1 6.3 9%,二年级占3 1.0 9%,三年级占2 9.6 2%,四年级占2 2.9 0%。

二、学生会现存问题分析

1. 发展上:面临着“国有企业”的困窘

(1)活动“传统化”,缺少创新思维

从表1可见,文艺类和体育类活动占到学生会组织活动的6 4.8 9%,而科技类活动和素质拓展类活动则分别只占到2 0.2 1%和4.79%。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会过于强调对于传统活动的继承,都在力争使传统活动作为品牌活动,而不惜扼杀其他活动;(2)活动资金难以保障。

(2)干部“官僚化”,服务意识淡薄

从表2可见,学生干部认为学生干部具有“官僚”倾向和服务意识淡薄的就占到了34.65%,而认为有部分学生干部具有“官僚”倾向和服务意识不强的高达5 6.0 7%。普通同学认为学生干部“官僚”倾向明显和服务意识淡薄的高达7 1.8 1%,部分学生干部具有“官僚”倾向和服务意识不强的有2 4.4 7%。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干部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轻奉献、重索取,轻精神价值、重物质收入”的不良态势;(2)有些学生干部任职动机不纯,只是为了迎合领导和老师,从中获取一些政治资本和好处,对工作敷衍塞责;(3)部分学生会干部脱离同学,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切实利益。

(3)经费“资助化”,资金来源单一

从表3可见,学生干部认为自身组织开展活动的资金来自于学校拨款的占到了90.71%,而商家的赞助仅有7.86%。可见,学生会组织的主要活动资金是来自学校主管部门的资助,有少量的商家赞助。资金来源单一、活动难以保障,而掺入了大量商业广告的活动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2. 管理上:面临着“以人代法”的懵懂

(1)制度体系不完善

从表4可见,62.86%的学生干部认为自身组织制度体系不完善,17.50%认为比较完善,11.07%选择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1)学生会没有重视制度建设,没能树立“制度管组织”的意识;(2)部分学生干部根本不清楚自身组织究竟应该有哪些制度;(3)许多制度制定出来后,便成了“史料”,形同虚设。

(2)激励机制不明确

从表5可见,41.07%的学生干部认为自身组织中有明确的激励制度但还不完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发生不公平的现象,3 6.0 7%认为自身组织没有明确的制度而是因为某种传统或氛围而得到激励,9.29%认为自己在学生会就是“免费的伙计”,没有任何激励措施。我们认为:(1)学生会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没有自己独立的收入,开展激励工作的物质基础薄弱;(2)许多学生干部在取得成绩后,希望获得相应的荣誉或是职务的升迁,但是,因为学生会职位有限且在选拔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使其希望成为泡影。

(3)成员权责不清楚

从表6可见:(1)学生干部能准确知道自己职责的仅占到7.1 4%,不是十分清楚的占到4 0.0%,学生会组织盲目招新现象普遍存在;(2)有3 7.8 6%和1 5.0%的学生干部几乎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只是随着领导老师“打杂”,没有自己的定位。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会没有遵循“因事招人”的原则,对新成员的培训和教育也没有及时跟上。

(4)鼓励创新无制度

从表7可见:(1)学生会组织并没有紧跟党团组织的步伐,没能与时俱进、鼓励创新,“有明确制度鼓励创新”的仅占17.86%;(2)学生会组织主要依靠传统或领导的言谈教育鼓励创新,“没有制度通过氛围鼓励创新”;(3)部分学生干部思想僵化,“不鼓励创新”、“不清楚”居然还占17.1 4%。

(5)岗位培训无规划

从表8可知:(1)“每位学生干部在岗都能接受培训和技能提高培养”的仅占12.5%,说明学生会组织对其干部的在岗培训和技能提高等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根本就没有层级分明的有规划的培训;(2)认为“部分学生干部或领导在岗都能接受培训和技能提高培养”的占到72.86%,可见,即使有培训,其培训也主要是针对部长级以上干部而非针对整个组织的成员;(3)“不知道学生会是否有培训”占到14.64%,部分学生会本就没组织过培训。

3. 形象上:面临着“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的尴尬

(1)组织形象不佳

从表9可见,“认为学生会组织非常好”的同学中仅占8.33%,有55.21%的同学和29.69%的同学认为学生会组织的形象一般,有6.77%的同学认为学生会组织的形象十分糟糕。可见学生会组织群众基础不牢。其主要原因有:(1)学生会组织脱离同学,不能切实站在同学的立场,反映同学的心声,造成同学对该组织不信任;(2)部分学生会干部的不良形象严重损害了学生会组织的形象。

(2)活动“被迫参加”

从表10可见,18.75%的同学每次都能参加学生会开展的活动,34.3 8%的同学是“被迫参加”的;从表11可知,学生干部中有34.2 9%和31.7 9%的认为学生会开展的活动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见,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其原因有:(1)有些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质量差,给同学们造成了凡是学生会组织的活动都是“垃圾”的印象;(2)学生会的活动宣传不到位,又常常动用行政手段来强迫同学参加,给同学造成逆反心里。

(3)影响“不小不大”

从表1 2可知,仅4 4.7 9%的同学认为学生会在他们的大学生活中起到作用,也很重视学生会的相关活动,却有50.52%和4.6 9%的同学仅仅知道学生会组织,并不认为学生会能在大学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对学生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学生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只有依托组织文化的建设,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发展的“瓶颈”。

1. 明确定位,凸显优势,创建服务型组织

必须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突出组织优势,树立“服务同学是根本,融入基层是基础,品牌活动是生命”的意识。学生会是学生利益的代表者,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站在服务同学成长、成才的高度来开展活动。学生会的活动,要从“活动型”向“活动·服务”型转变,活动是载体,服务是根本,不是“学生服务活动”而是“活动服务学生”。

2. 学习理论,提升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

要重视各种实践活动,更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研究。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实现学生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学生会干部,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创新和发展学生会的工作思路,更新工作观念,努力把学生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组织。

3.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创建规范型组织

(1)建立健全学生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文化

要树立“制度是组织发展的保障”的意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学生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制度教育,逐渐使明文制度内化,变成共同的行为规范。

(2)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吸引和团结更多优秀人才

人都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在为组织服务的过程中,适当的奖励是必要的。学生会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没有自己的物质基础,其精神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会应为每一位成员确立一个目标,当成员达到或完成目标时,就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大家不断进步。

(3)“使用”和“培养”并重,建设高素质队伍干部

要重视和加强干部的培养和培训,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通过开办学生干部培训班,组织“青马工程”培训,组织参观学习、模拟述职、经验交流等,提高干部的理论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会真正成为“干部之校”。

4. 优化形象,强化公关,创建表率型组织

(1)树立形象意识,强化成员的认同感

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自豪感,良好的组织成员形象也能为组织形象“添砖加瓦”。学生会应强化其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教育,学生干部则应树立为组织形象建设献力的意识,共同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

(2)强化公关,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介宣传学生会及其开展的各项活动,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同学了解、理解和支持学生会。同时,学生会要善于发挥桥梁的作用,经常向学校反映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下情上达”,并与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和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扩大学生会的影响力。

(3)要身先士卒,行为示范

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中的佼佼者,要严以律己,敢于担待,“奉献在前、享乐在后”,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应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学生会代表着全体同学的利益,应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热心为同学服务,真正成为“同学之家”。

5. 甩开包袱,敢于实践,创建创新型组织

组织的创新源于个人的创新。学生会应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干部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之后就变成了两个或更多的思想。”此外,要鼓励干部敢于实践,即使失败了,也要少批评,帮助他们总结经验,给他们再来一次的信心。

摘要:通过调查,提出以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五大突破发展瓶颈之法,重构学生会的组织文化,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在服务同学、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浅析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篇5

浅析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摘要: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校;学校党支部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高校学生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主体,承担着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学生党员的重要职责,因此,要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团队战斗力强,能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学生党员,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党支部作为学生党员的群体表现,如何让它充分发挥强大战斗堡垒作用,值得我们去思考。

学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以听报告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工作,次数也不是很多,很难保证集中活动时间。单一的活动形式,单调的教育手段不能充分地激发成员的参与热情。党员教育形式缺乏创新和活力,组织建设不能够与时俱进和创新,内容陈旧。有的党员对组织生活会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不能很好地达到

第 1 页

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目的,这必将削弱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和带动力。

各年级党员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二年级的党员较少,大部分集中在三四年级,而高年级的学生党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忙于找工作和考研,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模范作用就会降低,党员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为了缓和各年级党员比例失衡,学生党支部应在确定发展对象之前,专门安排支部相关成员对高中就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新生进行认真负责的调查,经过调查合格的,及时提交支部复查、讨论、审核。

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相对应的学生党员人数也呈几何倍数在增加。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没有配备专职的党建干部,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兼任,支部委员则由高年级学生党员担当。学生辅导员忙于奖学金、勤工俭学、助学金、贫困生贷款、心里咨询、学生团总支学生会活动、招生就业等日常工作,他们很难对党建工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验也不够丰富,这必然影响到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教育工作全面而细致地展开、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学生干部轻一般学生”的不良现象,这些现象无疑使学生党员的质量大打折扣。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影响党员发展质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完善,很多高校都有自己一套党员发展体系和制度,学生党员的质量有了明

第 2 页

显的提高,但在细节上和执行的环节上各党支部还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整体,尤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措施。有的支部存在重发展、轻培养的倾向,有的发展标准不够严格,党员在同学中缺乏威信,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奖惩手段,致使一部分党员入党后反而出现党性修养退步的现象。

在深刻分析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之后,根据学生党员的特点,我认为做好学生党支部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是做好党支部工作的前提

二、接受一定的监督约束,切实做好党支部工作的考核工作

三、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前期培养工作

四、加快党员管理信息化建设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

总之,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也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必须充分意识到高校学生党支部所肩负的神圣而又艰巨的使命,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支部活动、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强大战斗堡垒作用。

第 3 页 土木工程学院 陈璇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初探 篇6

关键词: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改革在高校的不断深入,全面学分制的施行降低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着力点的影响力。学生社区作为学生除课堂外最普遍的生活学习空间,其广泛性、多元性、创新性的特点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学生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1.1 以硬性检查为主,缺少人文关怀

目前,各高校通过制定社区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性管理,单纯的检查往往缺乏人性关怀,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学生社区中生活学习感受不到人文关怀,缺少对学生社区的归属感,甚至出现排斥感;破坏了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缺失,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提高与完善。

1.2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服务体系滞后

随着国内各高校扩宽了资金来源的渠道,纷纷加大投入,很多高校新落成的学生公寓中独立卫生间、洗澡间、洗衣机成为“标配”。社区里不仅包括超市、餐厅,还建设有营业厅、理发店、快递公司设施,基本上解决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各项所需。但是,学生社区服务体系则处于滞后状态,物业管理缺乏时效性和人性化则成为普遍现象。

1.3 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文化体系建设缺失

学生社区文化活动应当是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我国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体系建设不足。各高校简单的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冠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名头,机械性的照搬其他高校举行的学生社区活动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常态。“换汤不换药”、“换地不换名”的活动缺乏方向性、目标性和体系性的指导,所有活动各自为主,互相之间没有配合与互补,活动质量与效果良莠不齐,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1.4 工作思路和方法单一重复

从目前来看,高校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并没有完全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工作总体目标进行系统规划与研究。职能部门更多情况下是立足于学生宿舍管理检查的角度,而非社区文化建设培养的角度,活动开展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学生辅导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常常是机械性的完成上级主管领导制定的工作任务,应付主管部门的工作检查,再加之创新思维的局限性,导致了在具体开展工作过程中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布置与检查,忽视了基层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工作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参与度不高,社区活动频繁但文化氛围缺失。

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实践改革,践行育人体系创新。随着校园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从2013年开始,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全线推进。尽管目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经过2年多的建设发展,也取得了些许经验成果,在全国同类型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 深化认识,打造文化学生社区理念

通过文化创建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取向。学校在综合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文化社区”的工作理念,制定了以“青春铸就文化社区,风采打造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方案,通过一系列学生社区文化创建活动,让文化走进社区,打造学生文化社区;让文化成为方法,推进学生社区建设;让文化成为思想,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2 强化重视,建立社区文化发展框架

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制定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四条主线,分别是:以学生社区安全教育为重点,打造“平安社区”;以学生社区风采教育为推手,打造“青春社区”;以学生社区美育教育为提升,打造“多彩社区”;以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打造“励志社区”。在四条主线的牵引下,开展系列文化创建活动,四条主线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呼应,建立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体系雏形,打造学生社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社区建设和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2.3 注重创新,拓宽社区文化建设方法

经过实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满意度、认同感不断提升;学生社区突发事件明显降低;学生凝聚力、创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明显提高,对下一步学校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积累了精神基础。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社区文化理论研究,体系创建和效能考核等方面寻求突破。

3 关于未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在下一阶段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是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3.1 着力完善学生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

要丰富理论研究的队伍,深化理论研究的方向,从解决单一问题研究向体系探索研究转变;增强理论研究的实效,理论成果要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新思想、新理论。

3.2 大力提高学生社区文化基础建设

要制定相应的财政计划,保证资金投入力度;要适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资金利用率;树立服务意识,建立服务体系;落实学生社区维权服务工作;明确学生主体,推进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完善制度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

3.3 加快促进学生社区文化体系建设

要形成方式不断创新,体系框架长效稳定,文化创建方向明确,文化导向功能凸出的学生社区文化创建格局。要明确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总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社区文化的导向和育人作用。要理清各种关系问题,实现效能最大化;要寻求学生、高校和社会资源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最大公约数。

3.4 努力寻找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新亮点

要大胆创新,提出有利于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新思想、新思路,广泛利用学生社团得天独厚的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创建活动。改变以娱乐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志愿公益、创业创新、学术科技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

3.5 完善学生社区文化效能管理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方向性、政治性和多元性的工作,对其工作成效的考量必须要建立一套大框架保持稳定,各要素动态管理的效能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金玲,张瑞军.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实践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43~45.

[4]李成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1):57~58.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7

1.1 团队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 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一般来讲, 团队有几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即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具备团队构成所有要素, 他们有自己的既定目标;有核心要素——人, 通过一定程序成为团队成员的学生;有自己的定位和权限, 即每个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章程, 对该组织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合理的定位并规定了一定的权限;为完成工作目标制定相应方案和计划。

1.2 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 是指一个团队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由团队领导者倡导, 团队成员积极响应, 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团队文化, 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是团队成员通过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凝聚而来的一种合力, 是团队的灵魂。团队文化代表一个团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能够强化团队成员的精神力量和集体意识, 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效能, 推动团队不断向前发展[1]。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文化是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的磨合以及沟通合作, 逐步形成的共同目标、价值观、规范等的总和。

2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文化建设的缺失

2.1 学生干部流动性较大, 影响共同目标确立

高校学生干部基本上是年年换届, 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人都很难坚持到最后。因为干部职位设置是金字塔型, 越往上走能留住的人就越少。有的干部不能很好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有的干部对自己要求不高。有的干部心理素质较差, 在面对工作困难和挫折时, 过分依赖老师或其他同学。作为团队核心要素的人的相对稳定度不够, 直接影响了团队共同目标的确立。

2.2 学生干部强调分工较多, 影响工作完成

当前学生干部队伍机构设置分工比较细, 导致一些学生干部认识误区, 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 影响了工作的完成。过细的分工, 出现了布置安排工作时的信息传递衰减, 老师交待给主要干部的工作, 到具体执行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2.3 学生干部对自身定位及权限不明确, 影响团队形象

有些学生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 服务意识不强, 总认为自己需要管理别人, 在工作中容易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 从而影响团队形象。“在处理各种关系、荣誉称号和助学奖金评选时, 倾斜于个人、本宿舍、本班、本年级、本系, 倾斜于老乡、恋爱对象、小团体成员等。而同学出现违反校规校纪情况或其他不当行为时, 对与自己关系亲近同学的违纪行为采取宽容、包庇的态度, 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2]”

2.4 学生干部缺乏创新精神, 影响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

一些学生干部工作中创新精神缺乏, 工作被动, 全靠老师布置任务, 完成工作。不能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工作态度和方法, 导致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下降, 感觉工作只是简单重复, 没有技术含量, 自己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终会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3 高校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途径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铸就团队灵魂

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应校园文化活动, 是铸就干部团队灵魂的重要路径。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在微博上响应团中央开展的“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 组织广大学生干部和青年学生参与, 通过团会、业余团校和党校等形式, 让这些观念入脑、入心, 就等于给这个团队铸就了灵魂。

3.2 以共同目标为基础, 明确团队方向

每一届学生干部机构成立后, 就要尽快指导他们形成自己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学校、院系、还是班级的学生干部, 都要做出任期目标规划。在校院学生组织中, 通过举办学生机构会徽征集, 口号设计等活动明确团队的方向, 也明确了个人应当为团队共同目标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在班级干部中, 指导班级学生干部, 通过选定班歌, 设计班徽, 确定班训等活动, 让团队文化得到彰显。

3.3 以网络媒体为主要媒介, 打造团队纽带

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通过QQ群、邮箱、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 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 使整个团队在这样的纽带中紧紧的联系在一起。QQ群适合对团队全体部署工作, 同时还可以在线交流、讨论, 团队成员在交流中有时还能擦出火花, 提出建设性意见, 信息的透明公开, 增加了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有利于团队的和谐。公共工作邮箱适合发布较长通知和收取材料, 微博和微信平台可以及时高效的传播团队声音。

3.4 以加强培训为主要手段, 塑造团队精神

加强学生干部培训, 通过体验式团队训练法可以塑造团队精神。“体验式团队训练法就是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 将学生干部分为不同的任务团队, 让他们参与到一系列目的明确的体验性团队活动中, 启动心智、感受情境, 通过领悟和内省, 并通过行为外化, 实现知、情、意、行为一体的系统发展过程。[3]”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团队精神。

3.5 以完成工作情况为标准, 检验团队能力

团队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就是要看学生干部队伍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情况好坏。“以绩效管理的方式对学工作进行日常管理, 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 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对成绩靠后者要进行教育和谈话, 实在很差者可以从学生干部团队中剔除, 以确保整个队伍的战斗力。[4]”对交给学生干部的工作, 要通过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监督和评估工作效果。

3.6 以人人成才为终极追求, 体现团队目的

团队文化建设的终极追求, 就是要让每一个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进而成长成才。在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上, 要做到让每一个成员都不是棋盘上的“闲子”, 都能根据他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合理配置人员, 合理安排工作,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这样团队成员就能在团队中不断的成长, 并最终成才。

摘要:如何在高校学生干部中进行团队文化建设,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依据团队文化建设理论, 提出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路径, 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以共同目标为基础, 以网络媒体为主要媒介, 以加强培训为主要手段, 以完成工作情况为检验标准, 以人人成才为终极追求。

关键词: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高校学生干部

参考文献

[1]马光松.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文化建设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 23 (3) :97-100.

[1]石国卿.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 2008 (S1) :489-491.

[1]唐华丽.运用体验式团队训练法, 提升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精神[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3 (3) :70-72.

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现状述评 篇8

学生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 它与高校后勤, 尤其是后勤住宿管理紧密相关。国外的高校社区主要在学生后勤管理和住宿管理模式上与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明显不同, 因此, 两者在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较早进行社区研究的国家, 其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住宿模式对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国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在后勤管理模式上, 德国高校的后勤系统由州政府直接任命, 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管理,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公益性质, 实行企业化运作, 自主经营但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美国高校一般都拥有本校自办的后勤服务系统, 且引进社会上各个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后勤管理, 后勤员工的工资与经济效益也不挂钩。日本高校则由学校聘请有能力的人经营管理, 采用师生自我服务的合作社组织形式, 并通过给予参加该组织的师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并共同发展该组织。

在住宿模式上, 由于国外大学大多是开放式, 有些大学还是当地社会的主要单位, 与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因此, 学生的住宿形式主要是以走读为主, 大都没有学生宿舍, 仅有少数比例的学生由学校负责提供住宿, 其余的通过租借社会上的房屋解决。如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只解决7%~12%的学生住宿问题。在日本少数学校为解决初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语言不通的问题而建有少量学生宿舍, 但在申请获批后学生也只允许住一年, 一年后自行到校外租房。

2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社区和文化两个概念上。因此, 以社区及社区文化的创建为基础和切入点, 进而研究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在我国, 由于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 对高校学生社区尤其是文化社区进行研究的历史不长。通过资料查阅和结合实证调研, 将学者对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所开展的较为粗浅的研究, 总结如下四个主要方面。

(1)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特点、目标、意义和发展趋势

对于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探索, 目前有关学者主要是从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三个层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并普遍认为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呈现教育、服务、管理多维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以适应高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对育人阵地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2)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处于初步阶段, 尚有许多地方需进一步探讨完善, 比如主要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 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具体对策, 如制定学生社区规则、加强学生社区组织创建等。

(3)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思路

学生社区在建设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高校管理者带来启示, 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社区的建设才能取得成效。有学者提出需要从促进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让辅导员进社区、加强党建工作等不同方面建设学生社区的新模式;或是从高校学生社区自治角度看, 学生社区事务管理模式要拓展自治空间, 把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等, 充分发挥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育人功能。

(4) 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 重在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育人功能。有学者通过分析了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创建的影响, 就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缺乏特色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策略;也有的提出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创建方面, 探讨辅导员进社区对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目前学者主要从问题、意义、功能、思路等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的依据和经验借鉴, 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1明晰了高校学生社区和社区文化的内涵

通过前期的探索, 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所包涵的特定区域、所具有的特殊性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有较为清晰的定义, 将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社区为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核心, 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一种由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众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只有对高校学生社区内涵的准确理解, 才能把握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 有助于找准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2明确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机制创建逐步完善等客观因素, 导致高校学生社区在管理上和素质教育上可能产生“真空地带”, 因此, 要加强学生社区文化的创建和管理。同时, 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 多元文化的冲突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和改革的契机。在此背景下, 建设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迫在眉睫, 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必要性的充分肯定, 是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3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特色不鲜明、创建时效性不强、缺乏展示和交流平台、“自治管理”和有效指导相脱节、薄弱的社区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 只有进一步突破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 才能推进社区的建设。

4指出了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积极作用

即要树立“学生社区”育人新理念, 重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的育人功能和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依托学生社区文化创建,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充分发挥其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功能。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 就是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5提出了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根据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 学者提出了各种思路和对策, 具有代表性的如提出要从思想理论基础、组织架构、管理实践、环境创建、服务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建设的思路, 并以创建安全型、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社区为目标;或是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机制、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机制和高品味的社区文化活动机制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机制, 发挥社区文化启迪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作用。各种思路和对策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6探讨了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构建优良社区文化创建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有学者提出通过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机制等途径, 构建以优良的社区文化创建为载体的长效育人机制, 以最大化获得并释放其育人效应。因此, 长效机制是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和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从对已有文献及研究资料分析中发现, 相关研究对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和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有较明确论述, 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也有大量分析和研究, 但是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的相关研究尚很薄弱,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未作深入探讨, 未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制度和长效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较为传统和简单,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研究视角过于狭窄, 缺乏理论深度

目前关于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研究, 学者大多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入手, 研究视觉狭窄。虽然有少数学者也借鉴文化社区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及社会工作理念等, 但大多仅停留在表面上, 限于粗浅的借鉴分析, 未能将其有效应用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 使得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实效性。

2定性分析多, 实证研究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在目前的教育和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 结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 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 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多为定性分析, 个别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只停留在某一所或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基础上, 研究样本数量较少, 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 实证研究成果只是简单地尝试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层面上, 而综合采用纵向、横向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研究, 对高校各参与主体的调查研究等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很少。

3宏观现状描述多, 微观主体分析少

已有研究成果中, 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绝大部分仍然是宏观描述分析, 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的解读、社区建设体制的普遍不适应性的讨论等。而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 对多元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合力发挥, 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从现有成果看, 微观主体方面研究也明显不足。所以, 从微观参与主体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学生和后勤管理部门等进一步研究, 对补充研究成果意义重大。

4“硬件”分析多, “软件”研究少

在研究的内容上, 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硬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提出改善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对营造社区文化的重要性, 但却明显忽视了社区“软件”建设这一潜在的思想教育作用和育人功能, 使得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目标。因此, 进一步深挖和解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软件”方面的建设内涵是增强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基础。

5提出制度多, 长效机制研究少

从研究的成效性看, 目前的研究在政策和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 如有学者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品牌先导、系统整合等原则, 建立学生社区内部激励机制、党团群联动机制、文化活动机制等基本的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创建。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对其深入探讨, 形成可供各高校参考和借鉴的机制却不多见。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9

高校学生群团组织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学校团委指导和管理,并根据学生群团组织的职责和功能以及日常管理的实际情况,主要分为学生联合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三种类型。学生会是以倡导良好校风学风为己任,协助学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维护青年学生的合理合法诉求,发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属于职能型学生群团组织;社团联合会是以科技发明、专业学术、文艺兴趣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自治团体,属于志趣型学生群团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是志愿从事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的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自治团体,属于公益型学生群团组织。

二、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群团组织的政治意识有待加强

学生群团组织,是按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团体。学生群团组织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依照学校校纪校规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并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和辐射的作用,推动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营造优良校风学风,积极主动反映广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维护学生正当的合法利益,发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学生群体组织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是管理学生群团组织的首要职责。

2、学生群团组织的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学生群团组织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在活动上局限于与学生相关的日常生活,难以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随着高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提升,各学生群团组织应站在创新的起点上,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为立足点,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学生群团组织的活动更加特色化、创新化,有高度、有深度。

3、群团组织的发展缺乏文化支撑

任何一个群团组织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机制和发展理念。学生群团组织因学生有限的知识构成,缺乏管理经验,难以形成优秀的组织文化,而在群团组织的精神文化传承方面就显得更加困难,造成学生群团组织的重复建设,可持续性差。

4、群团组织发展面临着客观因素制约

目前,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首先,群团组织经费不足。会费和学校活动经费是学生群团组织的主要活动经费来源,由于群团组织规模、影响力和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会费和学校给予的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另外,企业赞助经费也极为有限,资金的缺乏导致群团组织的诸多创意难以实现。其次,群团组织的发展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高校学生活动场所很多,但能供学生群体组织活动的硬件设备却非常有限。

三、发挥学生群团组织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学生群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局意识教育

由于西藏高校地处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长期面临西方反华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和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学生群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局意识教育,使高校群团组织能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1)高校团校作为培养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摇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高校要以团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规范办好校院两级团校,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学生群团组织中的学生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教育引导他们按照党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锻炼,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让他们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美好明天。

(2)在学生群团组织中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推优入党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础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将群团组织中优秀学生发展为党员,让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和熏陶,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他们会在群团组织中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3)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教育培训,高校团委应组织好各群团组织的理论学习。学习是发展进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我们通过在学生群团组织中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切实提高群团组织的理论水平,增强的群团组织大局意识。

2、提升学生群团组织领导者的素质,完善群团组织建设

(1)规范学生群团组织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团委是学生群团组织的管理部门,指导学生群团组织建立规范并保证其有效运作。在学生群团组织的章程、换届选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方面,学校团委和各学院团委应做好指导和监督,加强教育和引导,避免学生群团组织的自由泛滥。

(2)切实抓好学生群团组织领导者的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群团组织领导者大多独立意识强,血气方刚,在学生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应指导好学生群团组织高层领导的换届选举,确保他们在思想政治意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优异。培养一批优秀的群团组织领导者,有利于学生群团组织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做学生群团组织发展的坚强后盾,实现学生群团组织自我管理

(1)领导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原则。团委推荐的候选人要坚定政治立场,要有良好的学生基础,选举应遵循民主选举程序。

(2)支持学生群团组织民主讨论原则。学生群团组织有自己的组织系统和组织章程,有自己的民主生活和纪律,应依照个人意愿通过有关决议和各项规定。实行决策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群团组织的自我成长,实现自我管理。

(3)在学生群团组织领导成员中开展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应有权罢免不称职的学生群团组织领导人,将学生群团组织各方面的工作置于广大学生的普遍监督中,实行群众化管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经费自理。经费学生群团组织自我管理的物质基础,加大对学生群团组织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实现学生群团组织的经费自理,既可增强组织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群团组织活动经费紧缺的长期难题。

(5)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团委应少干预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群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干部,提高学生干部的个体质量和整体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生干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

4、以学生群团组织建设带动校园品牌活动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发展

(1)以学生会为基础,建立反映广大同学思想和生活动态的信息点,在学校与广大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学生会要立足学生维权工作,加大学生维权力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要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学生,坚持群众路线。

紧密配合学校维稳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会要紧密配合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利用其职能型的特点,建立反映广大同学思想和生活动态的信息点,通过对社交网络、手机短信和QQ信息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在学校与广大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生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团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民族团结锅庄舞大赛”、“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品牌活动,在学生会组织和全校学生中树立良好的青年主流价值观。

开展学生维权活动,将学生紧密团结在团委的旗帜下。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学生维权活动,以建立维权活动月和学生维权教育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生会在维护学生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打造共青团青年之家。

(2)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学校团委要以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为抓手,高举青年志愿者服务旗帜,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

立足校园。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应紧密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通过“学雷锋树校风”、“校园环境保护我们在行动”、“校园消防安全意识教育”、“运动会风景线”等系列品牌活动,在学生中倡导志愿服务的先进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的崇高精神,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服务社会。青年志愿者行动总队,应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通过开展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大型赛会服务、“文化助残”等活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使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做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坚持以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深入开展以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竞技性和趣味性为主要内容的社团主题活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规范学生社团举办活动的管理审批制度,建立社团发展评估体系。高校学生社团类别多,涵盖面广,涉及学生数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各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活动的审批力度,建立社团评优制度和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以开展学校社团文化艺术节为龙头,以“爱国、爱藏、兴藏”为主题,开展各学生社团的独立品牌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观念,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充分发挥社团联合会的作用,在学校各学生社团中建立“一团一品”,即一个社团一个主导品牌活动,积极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创造发明大赛、学术论文大赛、体育艺术竞技大赛等,全面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群团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同时,高校学生群团组织为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必须以学生群团组织为主要阵地。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本文针对学生群团组织(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加强学生群团组织管理、打造校园品牌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以加强学生群团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规范学生群团组织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吉.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学术探索, 2006 (01) .

[2]白爱学.创新群团建设模式推动德育工作高效开展[J].职业技术, 2011 (01) .

[3]周超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02) .

[4]次旦平措, 孔庆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 (专刊) .2011 (09) .

浅谈高校“四型”学生组织建设 篇10

一、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 高校学生组织存在工作重心不明确, 脱离同学, 主动性差, 工作效率低, 工作方式不够灵活, 成员满意度低等问题。

2、学生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

学生组织不同于其他组织, 它主要由学生自发成立, 自发管理。因此组织的一些机制还不够健全。而大部分组织成员从加入组织开始便急于着手学生工作, 缺少学习与思考的过程, 与此同时, 组织内部又没有及时开展学生干部培训, 必然导致成员对学生组织服务同学的本质以及自己的岗位职能不明确, 从而脱离了同学, 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另一方面, 培训与学习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成员正确意识的树立与合理工作方法的获取, 加之学生组织由学生自发管理, 自愿加入, 对成员约束力差的特点, 从而导致组织工作效率低。与此同时, 一些组织选拔成员机制的不合理, 致使组织成员过多, 也是导致效率低的另一个原因。

不明确的岗位职能, 较低的工作效率与周围同学的不认可, 导致成员容易感觉付出了许多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提高, 对组织的满意度便逐渐降低, 从而主动性更差, 工作效率更低, 造成恶性循环。

二、四型组织的打造

解决以上问题, 就需要致力于打造四型组织。

1、学习型

一个组织要想不断提高, 首先要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去思考, 去改正自身的不足。

学生组织的学习应该分为对外与对内两部分, 对外学习又分为横向学习与纵向学习, 横向学习是指向本学校与其他高校的同类学生组织进行学习, 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与管理模式。纵向学习是指向组织以前的成员进行学习, 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 以及在以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纵向学习还包括对组织之前会议记录, 活动策划, 工作总结等档案的学习。

对内学习是指组织内部的学习, 组织内部要定期举办的学生干部培训, 培训要围绕以下几点:对工作职责进行准确定位, 对组织成员的工作意识进行培养, 对大家的工作方法进行培训, 对组织近期的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对内学习还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 交流工作心得与体会。

通过学习, 提升每个成员的思想水平, 充分发挥成员主动性, 明确工作重心, 找到最合适的工作方法, 提升工作效率。

2、服务型

服务同学是学生组织的工作重心, 学生组织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以服务同学为中心而展开。打造服务型组织, 就要树立“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

要服务好同学, 首先要知道同学们问题, 从而针对这些需求展开各项工作, 要发现问题, 就要扩宽同学们反映问题的途径, 建立绿色通道。可通过下发调查问卷, 网络留言, 意见箱, 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多种渠道进行问题采集。于此同时, 也要在组织成员中树立一种意识, 即成员自身就是同学, 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广大同学普遍遇到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每个成员要善于发现, 及时反应。

对于收集上来的问题首先要进行分析, 分析其原因与解决方法, 问题一般分为三类, 即组织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进行解决的问题和由于各种原因解决不了的问题。

分析完问题, 便要开始解决问题。对于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 对于需要学校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学校反应并关注解决情况,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同学解释具体原因。与此同时, 对于问题的解决情况, 要及时反馈给同学, 让大家对学生组织所做工作进行了解。

此外, 同学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大家切实需求的反应, 学生组织要围绕这些需求开展相关的工作。

只有切实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根据大家的需求开展工作, 打造服务型学生组织, 才能让学生组织真正走到同学中去, 获得大家的认可, 发挥学生组织应有的作用。

3、高效型

较高的工作效率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组织应该具备的能力, 它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 避免不必要的付出, 更有利于组织成员协调好时间, 开展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建设高效型组织首先培养每个成员的主动性与责任心, 让成员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培养主动性与主人翁意识有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干部培训等学习方式加强成员思想建设, 树立良好地工作意识;二是学生组织要关心每一个成员的学习生活情况, 定期举办内部联谊, 给成员一种归属感, 提高成员对组织的满意度, 进而树立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在发挥成员主动性的同时, 还要健全组织的管理制度, 引进学生干部考核制度, 对成员的日常表现进行量化考核, 提升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力, 从一定程度上督促成员做好工作, 提升效率。

在组织成员的选拔方面, 要以精简为原则, 避免因成员过多而导致部分成员无事可做的现象。在开展工作前, 要有详尽的计划安排, 并且责任到人, 这样既可以避免做不必要得工作, 还能让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 更好地分工合作。

效率提升后, 成员的工作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对时间的利用也更加合理, 对组织的满意度便会随之提高。

4、创新型

创新型组织要在以上三型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一个组织要想长远发展, 必须要学会创新。

学生组织的创新分为三种类型, 把其他组织有而自己组织没有的东西借鉴过来是创新, 组织自身探索出的东西是创新, 把组织已有的东西进行改良也是创新。

学生组织要想创新, 首先就要关注社会的各种信息, 了解其他高校学生组织的动态, 把握时代脉搏, 在组织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探索, 从而得到新的成果。

创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要保证先做好学生组织的常规工作。创新的成果首先要进行实践, 检验其对组织发展是否有现实意义, 确定其现实意义后再进行推广。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面对学生组织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组从组织建设入手, 着手打造“四型”组织, 善于学习, 善于思考, 准确把握方向, 确保工作效率, 大胆创新, 充分发挥当代学生组织的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苟国旗.高校学生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报, 2005 (5) :123-125.

[2]王守刚, 封雪, 畅军亮.高校学生组织自治运行模式及机制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9) :93.

[3]苏琬, 王树红.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体制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3) .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东莞高校学生电影消费文化新城

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消费,简单地讲就是文化生活。广义的文化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旅游、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1]。在全球化浪潮下,电影产业发展日趋成熟,电影行业的衍生品不断增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以及购买电影衍生商品已成为一种时尚。电影消费已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莞,目前较为大型的电影文化巨头都已进驻,32个镇区基本都开设了大大小小的电影院。电影院不仅成为东莞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成为每一个镇区的文化符号。电影院的规模、普及率、服务内容和手段等要素直接影响着公众文化生活的内容,影响着城市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更影响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东莞文化新城建设不可忽视电影文化建设。下面,笔者主要以东莞文化新城建设为视角,探讨东莞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对提高东莞电影文化建设提出对策。

一、东莞大学生电影消费与东莞文化新城建设

(一)东莞文化新城建设概况

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全局性的课题,成为关系到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事业兴衰的关键性问题[2]。东莞起步于制造业,发达于制造业,闻名于制造业。东莞因其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 “广东四小虎”之一,但其文化建设却未能像经济发展一样熠熠生辉。2001年,东莞市将建设文化新城确立为城市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东莞在实施“学习型城市创建工程、现代市民塑造工程、城市亲和力强化工程、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城市现代传媒建设工程”的五大工程上取得巨大成效。但是,因为东莞“底子相对薄弱、起步较为滞后”,东莞文化新城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在理念上进行引导,更需要有人才的支持。

(二)东莞高校及电影院概况

科教兴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东莞市文化新城建设的一大举措。东莞现有高校11所:其中本科5所,分别是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广东科技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高职高专6所,分别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光明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育才科技职业学院。目前,高等院校在校生7万多人,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3]

(三)大学生电影消费与文化新城建设

电影产业发展是东莞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东莞在校大学生共同经历、见证了东莞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正在感受着东莞经济转型征途中的种种困惑与艰辛。东莞电影院的兴起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城市标志和关于城市的文化述说,目前东莞32个区镇共有电影院78座(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基本坐落在区镇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它们是东莞城市想象与文化表达的一个缩影,也是东莞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份参照,更是大学生群体选择娱乐文化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大学生在电影中感受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在光色流离中寻找着现实的困惑与理想的执着。

二、东莞高校学生电影消费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2013年4-7月对东莞11所高校的学生通过随机发放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7份,最后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共涉及五个方面: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2.东莞电影院基本情况;3.看电影的喜好情况;4.选择看电影动机和条件;5.对东莞电影发展的建议。问卷回收后选择了一部分同学进行了面谈,作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一) 受访者基本信息

表1-1各高校问卷调查发放回收情况(单位:份)学校1发放问卷

数(份)1回收有效问

卷数(份)1回收有效问

卷率(%)东莞理工学院1150113919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12751268198%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1100189191%广东科技学院1100184189%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100167184%东莞职业技术学院180162184%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170168189%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175169191%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175167192%东莞育才科技职业学校175167189%合计111001980189%表1-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单位:人)性别1是否单身1年级1家乡1所住镇区男1女1是1否1大一1大二1大三1大四1东莞

市1广东

省内1其它

地区14区128镇4591538144915481200137913191101173811891701120187746%154%145%155%120%138%132%110%174%119%17%112%190%參与调查的东莞十所高校,其中本科5所,专科5所,基本涵盖了东莞所有高校,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1-1中可以看出,十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较高,总体达到89%。表1-2中对调查对象的个性特征只考虑了性别、是否拍拖、年级、家乡等情况。以东莞本土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性别比例较为平衡,每个镇都有学生代表参与调查,其中大二、大三的学生较多选择看电影,这与他们思想比较活跃,业余时间较多有一定关系。

(二) 看电影的喜好和频率情况

表2-1是否喜欢看电影和每周看电影的频率(单位:人)1平时喜欢看电影吗1每周看电影的频率1通过什么方式观看

(可多选)状态1不喜

欢1一般1喜欢1非常

喜欢10次11次12次13次

或以

上1电视1电脑1手机1电影

院1其它人数1311571595131417712871439119412161544134515681157比率13%16%160%131%17%129%144%120%122%156%135%157%116%从表2-1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发展,看电影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观看方式也一改以往的模式,去电影院和在电脑上观看,成为主要途径。另外,选择手机观看也成为新的趋势,值得关注。由于现在大多数电影院都不同程度的和互联网有一定的联系,都相继推出团购服务,对熟稔电子媒体的大学生而言,团购是不二的选择。

表2-2获取电影咨询的来源(可多选)获取电影资讯来源1人数1性别男1女1百分比网络 155713061251156% 电视1123155168112%报刊杂志18913415519%社交媒体178513871398179%移动媒体 141211871225141%电影海报1149157192115%朋友介绍136911711198137%其他132711741153133% 表2-2证实了信息社会下成长的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通过传统媒体如报刊杂志等接收信息的人越来越少,社交媒体传播信息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

表2-3喜欢电影的产地和类型(可多选)喜欢哪些国家或地区的电影1喜欢的电影类型国家或地区1性别男1女1人数1百分比1类型1性别男1女人数1百分比大陆 127113661637164%1剧 情121313321545155% 香港 140113321733174%1动作/武侠142313021725173% 台 湾122714481675166%1爱 情125114861737174%好莱坞131213721684169%1科 幻140913111720172% 法 国112412171341134%1惊 悚12561891354136% 韩 国 110113891490149%1动 画124713581605161%日 本 127611411417142%1战 争141311861599161%泰 国 11571971254125%1歌 舞112813421470147%欧洲 118512911476148%1喜 剧141515131928193%其 它114812171365137%1其 它119711411338140%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喜欢的电影的产地和类型,男生与女生出现了较大的性别差异。从电影的国家或地区来看,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喜欢上男女生保持了一致的喜欢态度。而同时男生比较偏爱日本、香港电影,而女生则多偏爱韩国、法国较梦幻文艺的电影。从电影类型上来看,动作/武侠,科幻、战争等类型是男生的最爱,而女生则偏向于爱情、剧情、动画等较温馨浪漫的类型。两者对喜剧都比较喜欢。

(三) 选择看电影的条件和动机表3-1喜欢电影的效果和能接受的票价范围能够接受的电影票价范围1 比较喜欢的电影效果票价范围1性别男1女1人数1百分比1电影效果1性别男1女人数1百分比20-30131113411652165%12D 126313421605161%30-4018611131199120%1 3D 132313171640164%40-5014215119319%1 4D 11251891214121%50以上12013415415%1 IMAX132113471668167% 随着科技和电影工业的发展,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引进电影生产过程,成为当下电影吸引眼球、增加卖点的主要手段之一。面对眼花缭乱的电影技术和高额不下的电影票价,学生作为零收入者,自己有着对票价的心里底线和对电影特技的判断标准。能接受比较便宜、价格合理或是性价比高的电影。面谈中发现他们大多选择团购,而且对于电影特技首要考虑其效果是不是能增加电影质量和看点。对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力。

此外,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还发现,不少学生都反映在当前播放的电影中,针对大学生群体或者青少年群体的影片相对较少,缺少时代影响与教育意义。表3-2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和选择不去影院看电影的原因(可多选)喜欢看电影

的原因1性别男1女1人數1百分比1选择不去电影院

看电影的原因1性别男1女1人数1百分比打发时间121114711682168%1没时间116312521415142%喜欢电影141814371855186%1票价太高 142314171840184%与朋友约会 135214941846185%1影院位置不方便 132514891814182% 其它16111251186119%1 影院设备落后 122212561478148%[6]其它113611741310131% 上表中可以发现看电影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增进友谊、进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同时电影票价较高、位置不方便、影院设备落后也成为他们选择不花钱看电影的主要原因。尽管当前东莞共有78座电影院,但推出团购服务的仅仅一半多,能放映3D影片的非常有限,不少电影院设备比较陈旧,音响与视觉效果都不理想。

此外,不少学生认为当前很多中国引入的电影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因此不如在网上观看盗版的正宗外国电影。

表3-3选择看电影的动机(可多选)去电影院选择某部

影片的要求1性别男1女1人数1百分比影片类型141013281738174%影片地域135113711722172%影片导演139714261823183%影片演员130514451750175%影片口碑142214131835184%影片的画面和特技143413171751175%影片的票房132113161637164%其它125112381489149%表3-3中显示了无论男生、女生选择一部电影都是有缘由的。除了电影地域和类型外,其中电影口碑和导演成为主要动机,而演员对于女生则有较大吸引力,影片画面和特技对于男生来说十分重要。同时,电影票房也是一个刺激因素。

(四) 受访者认为东莞电影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在对东莞电影消费的建议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电影院数量少,设备质量不一;2.电影存在删减,有些好电影下架太快;3.电影价格过高,电影质量参差不齐;4.多放些有教育意义的或适合广大青少年的影片,应多引进外国大片。

三、从东莞高校学生电影消费看文化新城建设

(一)城市文化与电影消费

城市发展的本质是实现城市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共同繁荣。据研究城市起源和发展的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王权作用的结果,“先古城市最初只是在坚强、统一、自为的领导之下的一种人力集中,它是一种工具,主要用以统治人和控制自然,使城市社区本身服务于神明” [4]。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形态结构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于是追求城市的脚步,实施城市化进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的是来自社会日益细化的分工和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以及消费和消费主义的兴起。[5]当工业化进程加快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消费行为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于是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表现出了更多的需要。电影产业的发展,正是这一需求产生的结果。据《2012广电蓝皮书》数据:截至2012年1月底,我国已有约9600块银幕,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二,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人民币,其中国产影片票房82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2年的《人在囧途之泰囧》12.66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华语电影单片记录。

(二)东莞电影发展对东莞高校学生的意义

首先,仅仅以观影人数来看,从年龄结构上说,2000-2004年年轻人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其中18-20岁经常观影的为62.1%,21-24岁年龄段经常观影的为48.6%。这一部分人数比重占总数的近20%,这数据还是建立在大学生学生证半价的基础之上。[6]

这些数据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和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变化还在不断增长。

从本文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东莞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也会选择电影这一传播媒介进行消费和娱乐,从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多元化,他们对于电影和电影水平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有了一定的鉴赏力和观影水平。所以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他们的“三观”形成影响力有所削弱的背景下,从东莞本土大学生对电影的消费角度了解其文化需求,从中可以分析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动态,熟悉他们的价值观和梦想,有的放矢的培养人才,更好的为东莞文化建设服务。

(三)东莞电影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1.改造东莞电影院的设备,政府适当的增加补助,促使电影院通过各种形式降低票价使电影院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要。

2.电影院与学校充分合作,对于内容好且教育意义的电影,政府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电影院观看,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影院观看电影的文化熏陶。

3.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对于高校学生的观影水平和鉴赏力,学校教育应该有相应的引导和培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4.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和学校要改变看电影仅仅是娱乐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电影接收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新的讯息。

参考文献:

[1]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总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文化战略: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http://www.comedu.org/bbs/dispbbs.osp?boordiD=12&iD=9613,2006-05-1

[3]东莞教育网:http://www.dgjy.net/web/guest/intro1

[4][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5.

[5][2] 陈来仪.城市的意象与电影的脚步——透过电影视角探讨城市发展[J].理论观察,2010,(3):125.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12

正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高校组织文化同样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良好的组织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 全校所有成员都会受到影响。它包括的内容很丰富, 根据雷达模型的原理, 可以将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为四个层次, 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核心理念层。

物质文化是高校组织文化最外显的一个内容, 如高校的外貌、教学楼、体育馆等。它是其他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的载体及外在表现, 直观地反映高校历史、传统、特色和价值, 是高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行为层文化是指教职工和学生对于应当如何行动所达成的共识, 体现了对行为的期望方式, 可以折射出高校应承担的社会使命。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等。核心理念层也称精神文化层, 是高校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

雷达模型指出, 组织文化的最深层次价值观体系以核心价值为基点, 形成一根动态扫描针。这根针对组织的规章制度、成员行为习惯和组织的物质层面不断进行扫描检核, 若发现其中与价值观不一致的“目标”就进行整改, 若发现是一致的“目标”就进行推广拓展, 继续向外延伸扩散。同时, 价值观体系在扫描过程中, 会得到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反馈, 包括信息反馈、检验反馈等。因此, 对于高校这样一个教书育人, 传承文化的神圣组织, 只有这四个层面共同协调, 相互作用, 才能有效地发挥高校的巨大作用。

二、当代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办学层次混乱

作为一个合理的高等学校定位结构, 根据图1, 分成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之后进一步细分。此处理念层相当于雷达模型中的核心层, 它指引和检测其他层面的发展。即高校要理清办学层次, 必须首先从办学理念着手。但随着高校间竞争的白热化, 盲目竞争的现象日益明显, 一方面是盲目的“升格风”, 不管有无条件, 专科一味升本科, 本科一味招硕士研究生, 结果是专科模式培养本科生, 本科模式培养研究生,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二) 教师压力大, 不能全心任教

许多高校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备课、讲课, 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成果。在评职称的时候要看科研项目。有些高校还明确规定在评职称前的五年内必须出多少成果才有资格参选, 这显然对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许多老师平时除了上课, 还要指导毕业生论文、要申请项目、要发文章等等, 这些事情使得高校老师压力比较大, 导致其花在学生身上的精力有限, 不能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也不能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 校园安全建设有所欠缺

高校作为一个人员多且杂的地方, 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高校对此也很重视, 并且采取了一些行动。例如, 对于预防火灾, 大多高校都会开展提高消防意识讲座、发宣传册、各楼层配灭火设施、报警系统, 但是, 由于消防教育缺乏连续性和阶段性, 而且管理手段也不严格, 致使一些学校仍然有火灾现象的产生。

三、完善当代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需要所有成员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 运用恰当的方法, 一一去解决完善。必须积极发挥高校组织文化的内在功能, 建立健全高校组织文化。

(一) 发挥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 理清办学目标

高校组织文化对高校所有成员也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高校组织文化通过对整个校园以及校园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思想、行为发挥导向功能, 引导学术科研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也使得高校学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到积极的熏陶, 奋发向上。

(二) 加强教风建设

教师的学术思想、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此, 要鼓励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正确处理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砥砺德行的关系, 以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 积极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

(三) 优化校园环境, 完善安全设施

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专业特色、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 使得学校的格调、色彩、风格以及各种设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并且要加强安全预防工作, 如对于预防火灾, 要定期展开消防教育讲座、发宣传小册等, 使得学校内各成员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更加舒适愉快地工作与学习。

摘要:应用组织文化的原理分析高等学校组织文化, 先对高校组织文化的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这四个层次进行简要分析, 并联系实际, 分析如今高校组织文化的现状, 从中发现高校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如教学定位不明、校园安全措施不全等, 并且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结合组织文化的功能和特征, 提出一些完善高校组织文化的建议。

上一篇:以学生为核心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