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2024-10-28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通用12篇)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1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基础环节, 是党保持战斗力和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而对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的“十佳及特色党支部”活动, 通过对支部建设特色研究的目的、意义、存在问题及特色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及建议, 以期能对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作出有效建议及指导。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特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响应新时期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战略部署, 贯彻创先争优实施目标, 我们对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工作载体和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并以此总结出促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可行性方法, 从而达到促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提高学生党员素质的目的。

通过研究西安交通大学2006~2011年间所涌现的“十佳党支部”等先进基层学生党组织的情况, 提出“学生党员行为规范条例”, 具有以下积极的意义:

(1) 为本科生、研究生支部提出组织架构的最优化方式以及特色活动开展意见, 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 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

(2) 进一步推动学生党组织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基层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历来重视学生党建工作, 每年学生党支部中评选“十佳和特色党支部”, 通过该项活动促进支部交流、学习。同时, 也激励各支部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党支部的最优组织方式, 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和模范先锋作用的发挥。通过座谈等方式我们了解到目前学生党支部仍存在不少问题: (1) 部分支部对十佳活动意义认识不足, 觉得参选麻烦, 没必要浪费精力, 而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科研或者感兴趣的活动中; (2) 部分支部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导致工作开展不力; (3) 部分支部消息滞后, 没有实现支部内部消息的实时共享; (4) 部分支部的工作重点仅限于发展党员, 组织生活内容单调, 形式缺乏新意, 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党员培养教育体系; (5) 部分支部活动仅限于本支部内部, 未能及时与其他院系支部进行交流学习, 不能调动本支部同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6) 因经费不足, 支部成员积极性不高等原因, 无法完成预期活动效果。

三、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特色之建议

1. 建立完善的支部工作制度和考察程序

定期开展组织生活, 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利用党员评议、评优等机会, 激励党员争当模范, 寻找自身差距与不足, 并积极对支部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使本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

对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 支部应按照“严标准, 高质量, 循序渐进, 耐心培养”的方针, 有条不紊地发展党员, 扩大支部的力量。

同时, 建立支部特色的管理方式:QQ群+飞信群。使用QQ群实时讨论支部事宜, 共享活动安排、有关的学习文件等;使用飞信平台弥补QQ群的不足, 以便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知到每一位党员。最后, 应采取合理的奖惩制度, 例如, 组织生活迟到、缺勤者通过飞信平台进行通告, 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 促进支部更好地发展。

2. 完善思想作风建设

首先, 至少每月组织党员进行一次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党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因此必须把理论学习和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的工作作为一项思想建设的长期工程, 贯穿学生党员的整个学习阶段, 抓实抓牢。其次, 对于学习、科研、恋爱、就业等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应该更贴近实际, 倾听学生的心声, 避免出现无的放矢、空洞乏味的情况。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还应结合学生党员的具体实际, 坚持分类教育引导的原则。譬如,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党员, 应加强信心和励志教育;对担任干部的党员, 应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再次, 思想作风建设要创新和丰富形式, 增强思想建设的生动性与吸引力, 通过开展类似于“我为党旗添光彩”以及党的知识问答、重温入党誓词等各种竞赛与主题活动, 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加强支部建设。最后, 各支部一年内至少有一次在院内或校内与其他支部之间互相参与组织生活, 针对时事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交流学习。

3. 通过学习、科研交流发挥党员先进性, 促进组织建设

目前国际、国内环境不断变化,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党组织, 学生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同志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进步和突破。各支部可借助本支部专业统一、研究方向各异的优势, 展开诸如“学术沙龙”等活动, 针对支部成员关注的热点学术问题进行讨论, 互相学习, 有效地将支部活动与科研相结合, 既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 又促进了组织建设, 一举两得。

4. 注重支部先进性, 提高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为增强支部凝聚力和影响力, 可根据支部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除了听报告、参观革命遗址, 还可开展如爱心捐款、环保倡导等活动。既为大家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 同时也能培养党员同志的团队意识和团结精神, 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培养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学生党员较少接触社会的现状, 建立完善的实践锻炼机制, 多途径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为党员同志提供了解社会的机会, 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增强支部活动的宣传力度

对于支部举办的活动, 除详细记录于组织生活记录本外, 可借用新媒体的力量增加活动影响力, 提升支部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建议选择大部分支部成员使用的平台, 如微博、校内网等。将活动内容整理成日志、相册等生动的形式, 增加支部成员的参与感, 以及对外展示支部成果。同时, 学校对于各支部有意义、影响广的活动应予以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通过总结前面的内容, 可知只有严格运用以支部内部组织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党员先进性、支部先进性、支部宣传五方面为主的“学生党员行为规范条例”进行支部管理, 才能较好地实现支部组织结构优化, 提升支部内部凝聚力和影响力;只有严格执行组织生活计划, 才能成为优秀党支部, 才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基层党组织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宪政, 杨爱民, 张世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 10 ) .

[2]姜红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之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 1 ) .

[3]张德玉.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点初探[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1 ( 12 ) .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2

彭巧胤

(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有必要建立一支非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参与学校各级学生管理,监督学生奖励、处分过程,组织重大工作的听政会,听取和审议学生干部工作报告。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规范化的组织机制、综合性的考核机制和程序化的培养机制,使得该组织能长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发挥自己特殊的功能。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非干部学生组织建设

教育部于2005年3月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明确学生权利和义务、规范违纪处理程序和依据、取消与法相悖的特殊规定、确立学生权益救济。通过三年的实际运行,笔者发现为确保《规定》更规范、更科学的实施,建立和谐的高校学生管理氛围,有必要在高校成立一支非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参与学校各级学生管理,监督学生奖励、处分过程,组织重大工作的听政会,听取和审议学生干部工作报告等,充分落实以“学生为本,教师重在引导和服务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一、建立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1、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客体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自我发展意识非常突出,他们需要被尊重,特别需要平等的交流,他们不仅具有受教育者的身份,而且还享有与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的权利。从交费上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更是一个享受教育资源服务的消费者,他们需要高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注重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们需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需要在学校各项管理规定拟订中发表自己的意见,需要监督检查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这就要求管理者建立一支具有普通学生代表性的队伍,平等的参与到管理中,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情况、调查了解学生普遍问题、民主投票决定重大工作。

2、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1作为高校中最广泛的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作用,但是这支队伍更多的担负起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学校管理规定的实施者等角色,加上他们身上赋予了不同级别的干部职务,对于就业、入党都有很大的益处,这就使学生干部的入选动机发生了变化,工作中很难做到以普通同学的利益为出发点。其次,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干部工作也应该透明化、公开化,应受到普通学生的检查和监督,应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干部组织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作用。因此,成立一支直接由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管理的非学生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3、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

随着新《规定》的实施,各高校逐渐重视学生的权利义务,更明确了学生权益救济机制的申诉程序,强调了学生对处分的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尤其在对学生作出重大处分决定前,需要有这样一支学生组织公开、公平、公正的对其违纪行为进行调查了解,为管理部门的处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确保处理程序的公开化。与此同时,当学校组织大型竞赛活动、各级表彰评比过程时,也需要有这样的学生组织担任评委、监审;当学校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更需要他们通过组织开展听证会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二、建立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工作机制

为有效促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乐山师范学院在建立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这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尝试,于2005年成立了学校学生事务委员会,该组织由学校学生处直接管理,下设办公室、调查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其主要职能包括:参与学生奖惩及评比,对学生的奖励和违纪处分提出初步意见;组织重大工作事项的听证会(例如:学校食堂价格变动、外省学生统一订票等);做师生的沟通桥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受灾学生募捐、贫困生调查、学生宿舍管理调查等);对学生会、团委的干部工作进行监督,定期听取审议学生干部的工作报告,协助开展工作,对于一些不能够胜任的学生干部予以教育、批评、撤职等处理。在组织机构设置中要求委员会在组成时要注意各院(系)的均衡,依据各系的总人数,同比例招聘。

1、构建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机制的指导思想

构建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机制,必须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基本指导思想,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校学生工作大局,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规范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2、构建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机制的主要任务

(1)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由于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学生事务委员会,是校园新建的学生组织,大部分师生并不了解其主要职能,这样就会造成工作开展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障碍,特别是在监督检查各院(系)学生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参与学生会、团委干部工作情况的时候,就很难得到信任和理解。作为学生事务委员会的直接管理部门学生处,应该指导并协助该组织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海报、展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向广大师生广泛宣传自身组织机构以及工作职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并参与到委员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中。同时,管理部门应赋予该组织一定的行政权利,让他们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行政效力,他们检查的结果在学生工作考评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才能得到院(系)学生工作的支持,得到校学生会、团委的配合。只有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才能有效的形成和谐的高校学生工作环境。

(2)建立规范化的组织机制,实现机构建设长效性

根据学生事务委员会具体的工作职能,学校学生处坚持抓好组织建设,设立了办公室、调查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三个部门,其中,办公室主要负责材料收集整理、会议记录、编制《工作简报》、费用开支、业务培训等工作;调查委员会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等工作;仲裁委员会负责对调查问题形成初步意见,上交相关部门汇总处理意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表决等工作。其次,委员会坚持召开工作大会,每次工作大会召开前夕,学生处要听取委员会工作报告,明确会议主题,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确保会议圆满成功。三是规范工作评议制度,坚持每学期期末进行成员工作评议,实现委员会民主和监督的良性互动。四是规范业务培训,坚持每月通过邀请专家现场讲座、下发资料学习、专题

讨论等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这些制度和规定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很大程度的实现了机构建设的长效性。

(3)建立针对性的考核机制,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

作为非学生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成员不享有学生干部的评优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成员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将有利于组织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首先,通过建立“工作档案”,记录每位委员在事务委员会的工作表现,直接进入学生学籍档案,由学生主管部门记录的工作档案将为学生毕业提供最有说服力的在校表现;其次,由学校专门设立单项奖励,表彰“优秀调查员”、“优秀工作者”、“优秀协调员”等个人奖,充分调动委员的工作热情;同时,设立“明星委员”的推荐评选,鼓励学生大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活动,成为校园的明星人物。

(4)建立程序化的培养机制,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事务委员会队伍建设,提高这支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这是培养和发展委员会工作的重点。严格按照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要求选拔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加入队伍。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工作能力;通过举办校内专题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增加校外参观学习机会,扩宽视野和工作思路,在指导委员会工作中,学生处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己大胆创新的开展各项工作,把人性化管理思想贯穿于管理工作全过程。

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问题,建立一支非学生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机制、规范化的组织机制、综合性的考核机制和程序化的培养机制,使得该组织能长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发挥自己特殊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薛峰.浅谈高校学生管理新《规定》中的以人为本精神 [J],高教研究,2006

(3):58-59.[2]马 玮.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2.[3]覃世琦.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学生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2

[4]庞兰霞.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3):89-90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3

【摘 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本文从认识和把握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科学内涵、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党组织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创建的实践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深入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

【关键词】学习型学生党组织 建设 实践探索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富有深刻内容和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学习型组织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管理模式变化要求的新的组织形态,已经掀起了一场强烈的“学习”飓风。学习提升了素质、创造了新知、变革了思维。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组织更是如此;而学习、创新都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要素、关键理念。因此,加强学习,对组织生命来说,就好比粮食、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不可或缺。对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重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深刻把握和经验总结,制定和落实可操作性强、保障措施有力、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这些都是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步骤,以下是笔者深入推进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一、理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科学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被称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从1960年代起,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就对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在这一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学者彼得·圣吉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和案例分析,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使得学习型组织理念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主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的组织,是一个具备高度凝聚力、旺盛生命力的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在内涵上既有“学习”的属性,更强调“型”的特征。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我们党一个重要创新理念,不是把学习作为一般的任务,也不是一般的号召学习,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

二、把握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时代特征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先进之需,国家兴衰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党中央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实现大进步大发展。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较,我们的学习精神还是很不够的。当前,一些党员对于学习的认识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要。据调查,有13%的人会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有40.8%的人会因学养薄弱,没有兴趣学习;有46.2%的人会忙于其他事情没有心思学习。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必须落实到基层,每一个党组织都要认真履行党员学习的职责”;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党新形势下做出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战略决策,也是新时期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增强党员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要靠营造良好学习组织氛围,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对学习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从内心、思想深处认同学习,坚持自觉学习、刻苦学习、不懈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转化为一种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和修养途径,使党员队伍顺应时代潮流,永葆活力、生机盎然。

三、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学习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高校党务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岗位人员配备很少,尤其在基层学生党务工作中,几乎没有配备从事学生党员管理与教育的专职党务干部,学生党务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承担,有些辅导员存在“三个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虚的思想。认为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是“空对空”“形式主义”,把“务虚”与“务实”对立起来;二是“忙”的思想。认为学生工作忙,事无巨细,把工作以外的学习当做包袱,尤其不愿意组织思想政治学习,把学习与工作割裂开来;三是自满的思想。现在岗位上的大部分辅导员老师都经过正规教育,且多数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相当的业务知识,自认为可以适应工作需要,有些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认为凭以往的老经验完全可以解决新问题。因此,加强学习是提高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头等大事。

2. 学生基层党组织生活单一。受定式思维和习惯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还是停留在念报纸、听讲座、开讨论会等形式,相比起丰富多彩的团学组织活动,单一枯燥的理论学习方式令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提不起兴趣,直接影响了党员教育的效果。“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调动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党员教育培养模式,丰富教育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亟待加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中不少问题也突出地体现在大学生党员当中”,尤其是“理论水平不高,政治素质亟待加强”的问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而且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夯实基层学生党建的根基。

四、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实践探索

针对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学生党总支的实践经验,采取了以下方法和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党总支书记为学生党组织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和完善学生党总支统一领导,总支委员、各支部委员和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endprint

2.建立科学长远的学习计划。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2010年9月,我院学生党总支制定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活动方案,明确学习内容,科学安排时间,认真抓好方案的实施,常抓不懈,为广大学生党员树立“学以立德、学以增智”的观念,强化学习意识。

3.建立日常化的学习机制。坚持学习碎片化,碎片化学习分为时间碎片化和内容碎片化两种,时间碎片化,是将学习置入到每天碎片化时间,如每次总支或支部会议前,要求进行简短的20-30分钟的学习。在工作、学习矛盾冲突的情况下,时间碎片化是一种最有效解决方式。内容碎片化,可以是经常性的一个案例或者一个问题的研究或者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每天学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在日积月累中,持续地成长。

4.建立学习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学习档案、学习考勤、成果汇编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测评体系,使每位党员都明确各个时期学习内容和目标。建立保障机制,坚持定期考核和检查,采取查阅读书笔记、面对面交流分享学习体会等各种形式,检验学习效果。把学习情况作为支部和党员创先争优的重要依据。建立奖励机制,对学习成效显著的支部和党员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调动广大党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不想学习、不愿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给予教育和批评,并限其整改。

(二)以“五个强调”为目标,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扎实推进

1.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要以自学为主,养成坚持自学的良好习惯。党员个人要有短期学习计划和长期学习规划,要有奋斗目标。积极鼓励辅导员党员通过各自渠道努力拓展知识面,提高学历层次,撰写论文,申报人文社科课题等。

2.强调持久的终身学习。每周以例会的形式组织辅导员教师进行政治理论、专题研讨(如就大学生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等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工作案例分析等,激励和鞭策辅导员进行继续学习、终身学习。

3.强调“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教育辅导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引导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善于向学生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做到“教学相长”。

4.强调学后有新行为。定期选派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如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指导师培训、创业指导师培训等,通过相关学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善于创新的能力。学习之后要有新思想和行动,要见效果。

5.强调团队学习和创新。有计划组织集中学习,不是个人学习,而是互动式、分享式的团队学习。正如洛伦兹所言:“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过程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否则无法预料的结果便会出现。通过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推进观念、制度、方法及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更新。

(三)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创新

1.采取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1)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在创建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学习内容中广泛涉猎政治理论、党史党建、教育管理、经济法律、国学经典、专业理论与技能以及个体素质拓展等方面知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支部生活倡导人人为主角,“每人一小课,人人为我师”是调动党员学习积极性,帮助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最佳方式。

(2)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仅坚持过去好的做法,还把着力点放在学习方式方法的创新上,改变过去灌输式的领读学习,探索互动式、研究式、共享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学习重点,倡导个人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反省意识,学习他人处理问题的思路,相互点评,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己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充分运用学院学生党员活动室、党员学习中心等多种载体,打造便捷多样的学习平台和渠道。同时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学习教育,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网络。通过QQ群、博客等网络平台扩充信息来源、拓宽沟通渠道,营造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氛围。开展建言献策活动,鼓励党员谈看法,提建议,多交流,讲心得,出思路。

(3)开放性的组织形式:采用更加活泼,青年学生更易于接受并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形式,如我院学生会党支部开展的管理论坛、思维风暴(创新思维写作)、无小组讨论等,扩大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提高学生满意度,收到极佳的学习效果。

2.进行多角度的实践探索

学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1)向理论学习:定期组织支部论坛、读书会、分享会,内容涉及党的基本知识、政治理论等,提高学生党员的道德素质和党性修养。通过举办党员十问讨论、党的知识竞赛、抢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各种有效而新颖的活动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2)向专业学习:支部成员充分利用支部交流会、党员博客等交流平台,在考研、就业、留学等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促进共同成长。例如,专家学术讲座、校友成才报告、学生朝阳论坛是我院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我院学生朝阳论坛进行了相关报道。

(3)向实践学习:支部学习紧贴工作实践要求,党员现有能力与工作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差距即是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学习规划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而不是盲目的学、被动的学。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爱心帮扶和义工活动;积极开展学生党支部与文科学院学生党组织结对共建,文理渗透,取长补短,使学生党员在与其他学院党员的交流中获得知识、受到启迪,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各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调研活动,如我院学生会党支部前往井冈山、遵义开展实地考察,理论研究会前往延安等红色圣地进行实践调研等,都是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向实践学习的范例。

总之,学习教育是一个永远常做常新的课题,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日讲,月月谈,年年建。通过持续深入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切实实地使我们在每项工作思路上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在工作上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在方法上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做到措施有力、务求实效,从而有效地促进各项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小欧. 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知识管理[J].黑河学刊,2011(11).

[2][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郭进隆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廖小言,肖明江.贵在“学习”、重在有“型”[N].人民日报,2010-10-17.

[4]杨海州. 深入推进电网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几点探索[J]. 企业党建,2011(11).

[5]胡锦涛. 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D]. 2009.

[6]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D]. 2012.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4

一、大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进经验

大庆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爱国: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奉献: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而“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具体说来, 大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举一面旗帜, 继承优良传统, 激发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大庆的基层党组织在对党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工人党员进行思想辅导和教育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将以上大庆精神的内涵和精髓贯彻到工作中, 号召党员坚定信念, 把大庆精神和优良传统发扬广大, 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让党员特别是奋战在一线的工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油田的一份子、自己的工作是在为国家尽一份力, 从而激发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将更多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

(二) 形成一个核心, 锤炼过硬素质, 发挥党员骨干的带头作用

在大庆的建设实践中, 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带头作用, 在管理方法上不断追求创新, 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党支部成为职工团队的核心。在政治上, 党员骨干信念坚定, 立场鲜明, 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在业务上, 党员骨干善于学习, 勤于钻研, 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管理上, 党员骨干追求卓越, 领导得力, 形成了高效的工作标准。

(三) 带好一支队伍, 坚持科学发展, 增强党支部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大庆基层党组织在支部建设过程中注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强其向心力和战斗力:凝聚人心, 建设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队伍;不懈创新, 建设与时俱进、勇于超越的队伍;讲求和谐, 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队伍。

二、大庆经验对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大庆经验的启示可以概括为:党员、骨干、支部三者同心同德, 统筹兼顾, 形成合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应做到对党员、骨干和支部三个核心要素齐抓共管, 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整体品质。

(一) 重视统一思想的作用, 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培养党员的主体认同

大学生处于知识积累, 经验积累和情感积累的重要阶段, 学生党员在踏入社会前需要经过价值认同、组织认同的思想完善, 要将两者的需求和高校的资源结合起来,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利用已有资源, 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不断加强党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重视, 积极参与党内工作, 同时, 搭建党员争先创优和宣传展示的平台, 为党员群体提供展现自我, 接受检阅, 反省进步的舞台, 树立多层次的道德、学术和技能先锋, 使所有党员都具有责任感、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 提高党员骨干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使党员骨干成为带动团队发展的精英力量

支部风气是否端正, 支部能否高效运作、支部是否团结, 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和努力。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 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学业上积极进取, 率先垂范, 更应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上有所建树。应当习惯性地关注学校、集体和同学动态, 做到站得高、想得远、看得开。要有全局意识、问题意识和目的意识, 常存忧患意识, 常怀进取之心, 主动学习, 激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情。

(三) 以服务成长为导向, 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 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大庆, 钻井队在技能指标、团队建设、情感营造等具体方面争先创优, 造就了红旗1205、尖刀1202等一批先锋模范, 形成了“红旗不褪色, 尖刀不卷刃”的优良传统, 这些传统成为吸引和感染新员工的重要法宝。高校学生党支部不应只关注学生思想状况的单一职能, 应想学生之所想, 急同学之所急, 利用基层党支部的阵地优势, 搭建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长效可行的互动平台;进一步开展互相往来, 互助学习, 互帮提高的帮扶活动, 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同学拓宽实践平台, 让学生“走出去, 练起来”, 加深了解, 明确定位, 活跃氛围。

高校如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篇5

赵建平

2013-3-20 5:40:26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16 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并明确要求:“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点。当前,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紧密结合高校实际,不断提高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非常必要。

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必须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主线,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

重视思想建设,创新服务理念。高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首先要解决“愿不愿”服务的观念问题。这是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而要真正解决服务观念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教育。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党课教育、专题报告等方式,创新现场交流、课题调研等学习载体,强化党员的理论学习,深化党员角色意识、使命意识、宗旨意识和执政意识教育。要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服务型党组织有别于其他服务组织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充满感情、真心实意、不计任何私利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贴心服务,自觉把服务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要注意把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深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改变重对上负责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文关怀的做法,下移工作重心,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人文关怀贯穿在服务的全过程,增强高校党组织的亲和力与归宿感。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服务能力突出的队伍,解决“会不会”服务的问题,是高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关键。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要着力于实践锻炼,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和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广开进贤之路,把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选配到服务工作岗位上来。健全党员干部管理体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增强党的纪律观念,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党员服务队伍结构,落实各项政策待遇,保障高校服务型党员队伍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延续性,提升高校党组织服务学校发展、服务社会进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

创新载体建设,拓展服务平台。载体合适,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会思路清、方向明、办法多,成效大。高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创新经验,积极探索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教学团队、项目团队上的新形式新举措,深入开展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与班级寝室结对共建、“五个好”党支部建设等工作,创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校党组织服务网络,形成一批贴近师生需求、务实管用的服务载体。全面深化以高校党员服务中心为重点的阵地建设,推动党员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的有机整合,搭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元综合性平台,实现高校党组织零距离服务。把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学术文化、课外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等的载体优势,增强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生动性和创造性。构建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党建微博等建设,增强党组织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保证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顺利推进。

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服务机制。加强以服务为导向的制度设计,建立一套科学长效、直面需求的服务工作机制,是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保障。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构建相关协调组织机构,打破党务政务的界限,整合各种资源,解决部分高校“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创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完善岗位责任、服务承诺和定期走访交流等制度,推动党员干部心往下沉、人往下走,开展经常性的联系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民情收集、办理和反馈机制,规范问题处理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参照社会同行业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促进高校党组织日常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将服务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科学设计考评指标,建立现代管理学理念的绩效考评模式,突出对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的考评,努力把各项创建要求转化为师生最关心、可感知、好评价的指标体系。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党组织 问题 原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43-01

改革开放35年以来,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近几年来高校改革和扩招,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到其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党组织设置不够完善,存在两级分化

大学生党组织设置不够完善,存在两级分化表现在:一方面,改革开放35年以来,随着高校改革和扩招,许多大学都建有多个校区,校舍分布广,学生居住分散,在大学生支部设置上,存在跨校区设置支部和支部过大的问题。一个支部的成员分散在几个校区,空间跨度大。一些支部的党员人数在50至60人左右,个别支部在毕业前多达80多人,给大学生党组织活动带来了困难, 组织生活的效果无法保证,影响了大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使得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有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不设大学生党支部。因为学生党员人数少,为了好管理并入教师支部,这样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其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二、大学生党组织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缺乏创新,甚至没有组织活动

目前,有些高校搞形式主义,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活动以学习文件为主,没有很好地结合大学生党组织的中心工作进行专题研讨。这使得大学生党员没兴趣参加组织生活,对组织没有信心。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党支部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繁重,党组织活动有被党员发展工作所替代的现象,没有组织活动。即使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一是有的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脱离实际,还停留在读文件、读报纸的传统方式上,要求一律,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渗透力;二是有的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出现了以娱乐活动代替教育活动的现象,有组织生活娱乐化倾向。

除以上问题外,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还存在着党组织活动经费缺乏、重发展轻培养教育、考核不严、奖惩力度不够等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在学生公寓和大学生社区开展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够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一些社会深层次的问题,社会矛盾凸现出来;改革开放35年,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人员交流的不断扩大,文化多元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高校大学生党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有的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忽视思想政治建设,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重视,特别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几乎不和党支部联系,不参与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在校的一些大学生党员不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方针、政策,一到政治理论学习就找借口不参加,遇到一些敏感重大的政治思想理论问题,就不理解,认识模糊,界限不清,理想信念淡漠,对党的宗旨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以功利主义为主导,追逐个人利益,政治立场开始动摇。有的大学生党员淡忘党员的权利,不履行党员的义务,有的甚至失去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一年一度的党员民主评议活动中,部分高校大学生党组织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对一些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交办任务的大学生党员形不成约束,致使大学生党组织软弱涣散使得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够。

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时效性不够,还表现在没有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党校建设较为薄弱甚至没有党校,难以发挥党校教育、培训的龙头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5年以来,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为找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途径方法提供了依据。最终把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好,发挥好大学生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Z].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教党【2007】11号).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

[4]王子先,王利英,孙大力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

[5]郭志民,张圣友.和谐型党支部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7

1. 在组织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高校承担着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同时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窗口。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组织工作成效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民族地区群众的人心向背。

2. 组织工作机制健全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组织工作机制比较健全, 有相对明确的建制归属, 人员编制也相对充足,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在逐年的队伍完善和加强中, 队伍成员积累了丰富的党务管理工作经验。同时也不断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培训, 使组织工作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发挥了其政治核心作用。

3. 对大学生有较强吸引力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国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边疆民族地区取得长足发展。学生们都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并从中受益良多。因此, 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组织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境外NGO的非法活动威胁边疆民族地区稳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经济的转型, 在西方国家的大力资助和支持下, 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开始在该地区发展和活动。这些非政府组织 (以下简称NGO) 类型繁多, 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去贫困化、生态环境保护、毒品治理、提升教育卫生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 “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一些有西方国家支持的NGO也开始炒作中国威胁论, 甚至离间中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其他成员国的关系, 严重误导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一些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态度, 成为影响我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西方支持的境外非政府组织还打着各种幌子, 把触角延伸到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要么大力资助、鼓动活跃于中国边境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关注、插手我边疆基层工作, 灌输西方“民主”思想, 培植亲西方代理人;要么插手中国边境境内的敏感热点问题, 使我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西化、分化”的严重威胁。

三、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 非政府组织向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渗透

西方支持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其传播和推广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 通过召开国际研讨会、资助学者海外访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期开展受助学生座谈、进行问卷调查、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吸纳师生参加活动等方式, 寻找目标, 宣扬西方价值观念, 对其进行政治洗脑。当前,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已成为防范非政府组织渗透的重要阵地。

2. 新时期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他们对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辨别力还不是很强, 容易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影响, 应对非政府组织渗透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一些国家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高校自由的氛围, 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确立。国内外复杂环境易使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偏离。在学生群体中, 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观念淡化、政治敏感性差和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现象。

3. 部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淡薄

一些大学生对党的认识缺乏高度和深度, 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不强, 仅从个人发展角度, 把入党作为大学阶段目标之一, 大局观念欠缺, 责任意识不足, 集体荣誉感弱化, 对于一些违纪表现和消极言论, 不敢旗帜鲜明地指出, 缺乏斗争性。也有部分学生党员个人能力和素质发展较全面, 但仅限于自身, 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缺少党性锻炼, 缺乏奉献精神, 为周围同学服务的意识不强, 影响力和辐射作用有限, 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探索

1. 巩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要以党性教育为核心, 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为学生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以站稳立场为根本, 突出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形式, 健全学生基层党组织学习制度,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专题调研、志愿服务, 提升学生党员持续学习、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要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方向, 高举“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伟大旗帜,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央关于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教育, 增强广大学生党员开展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2. 加强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学生党支部要制订发展党员年度计划, 定期研究发展党员工作, 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严格发展工作程序和纪律, 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要从党史、党的理论方针和边疆民族发展史等宣传入手, 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党建特色资源, 做好宣传策划、舆情研判, 主动回应学生关切, 普遍提高边疆民族生源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水平。要通过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党员成长手册、党员集中培训、党员公开承诺等方式,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

3. 促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

要按照“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 注意从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 不断增加党的新鲜血液。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 结合实际,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开好民主生活会, 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先进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学生党员要大力表彰;对不合格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及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并作出严肃处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还要努力构建大学生廉洁教育“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网络, 不断明确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思路, 将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施情况作为学院党委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党员全面树立廉洁意识, 提升党组织在广大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4. 提升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带动力

按照有利于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 结合学生基层党组织实际, 应将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工作制度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发展等工作具体化和定量化, 要围绕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这一目标开展活动, 要充分发挥党员在专业学习、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提升指导、帮助团支部和班委会工作的能力。

5. 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培养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非政府组织活跃的重点区域。高校要把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培养, 形成长效机制。在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中, 要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 以发挥先进性作用为主线, 重点关注, 计划培养, 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6. 强化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基本保障

要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 配备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 列入日常工作经费预算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要为学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积极提供必要场所和设备。要加强党建队伍建设, 配备专职组织员, 从优秀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 并将其党务工作记入工作量, 纳入奖励性绩效考核。

摘要:近年来, 一些西方支持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把触角延伸到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并将高校作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的重要节点, 给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各高校可从思想、组织、作风、保障、培养等方面切实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巩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高地, 服务地方稳定和发展。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8

一、发挥高校资源丰厚的长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强化和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中最贴近青年学生的基层组织, 担负着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 培养高素质学生党员群体, 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储备干部后备力量的重任。故高校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学生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 首先必须抓学生党员的建设。而抓学生党员的建设首要是强化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问题。因此, 进一步强化和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是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高校学生党组织要强化和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丰厚的长处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第一, 应该注重发挥高校雄厚的智力资源, 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升党员的理性认识。目前, 各高校都有专业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 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型思政人才, 他们不仅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更有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经验。高校党组织应合理且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集中他们的智慧, 积极提倡师生合作科研, 通过申报相关研究课题, 进行集体性的专题研究、集约式的重点辅导、集散式的公开讲学等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 坚定立场, 坚信共产主义理想。这无疑对强化和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大有帮助, 对其先进性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 应该注重发挥高校丰富的理论资源, 不断在学习中强化党员的政治理想信念。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 我们不仅能接触到大量的有关专著, 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党的理论, 而且能从学术期刊上最新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最新的政治理论研究成果, 及时把握其动态。胡锦涛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赋予创造性, 这是党员科学运用理论武器的根本原则。第三, 应该充分运用高校丰富的物质资源, 从现实出发,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和坚定党员的政治理想和信念,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是当前高校建设的主题,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和谐校园的构建又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因此, 充分利用校园内部的优质知识资源共享, 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推进校风学风建设, 产生强烈的向心力, 增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

二、抓住高校人才集中的益处, 大胆选用人才, 切实使高校学生党组织成为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表。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 是各色人才聚集的园地。高校党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 成为高校先进文化的代表, 就必须抓住高校人才集中的益处, 大胆选用人才, 这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 第一, 这是当今时代的要求。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 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在当今高度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强化学生党员“角色意识”, 使学生党员处于“潮头”的位置, 一刻也不敢懈怠, 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积极性, 时刻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第二, 这是党组织的本质要求。党组织是由党员组成的, 党员是党组织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党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党员为主体, 同时也是以党员为直接对象来展开和进行的。学生党组织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发挥着积极的思想和组织保障作用, 学生党员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的进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着力点。

在发展学生党员、选拔学生党员干部方面, 要任人惟贤, 因才施用。高校人才异彩纷呈, 高校学生党组织应该在遵循任人惟贤的原则下惟才是举, 以求贤若渴的姿态招纳人才。同时, 坚持任人唯贤,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组织保证。人才的用与怎么用, 以及不用与为什么不用, 对党的作风建设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导向作用。只有任人惟贤, 惟才是举, 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人心所向的物质基础。在用人才时, 要因才施用, 努力实现高校学生党员干部“双肩挑”, 把专业学习上的尖子培养选拔到学生党务工作岗位, 提高高校党组织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凝聚力。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选用学生人才机制。加强学生党员的人才队伍, 特别是学生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定要建立和完善选用人才的机制。必须全面贯彻学生党员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制定一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高校党组织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 以维护这个体系的有效施行。当前, 在选拔学生党员干部时, 高校党组织引进了“竞争机制”, 这是对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 是适应新形势的重大举措。第三, 营造重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重用人才, 必须营造相应的环境。目前, 高校党组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师资建设、科研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从高校党组织角度来看,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制度, 包括学生党员发展制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学生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的制度等, 营造重用人才良好环境, 注重倡导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 与学生党员之间的交往, 不应该戴上“人才”的有色眼镜, 而应该尊重人才, 以亲情式的人文关怀与之相处, 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以培养人才。

三、扣住高校目标明确的利处, 完善育人机制,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是我国高校的明确目标和根本任务, 也是高校之所以存在的主要理由。因此, 紧扣高校目标明确的利处, 完善育人机制,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这是高校党组织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的关键且有效的又一途径。

第一, 以目标为核心, 坚持协调指导和落实责任相一致, 完善高校学生党组织自身的育人机制, 加强自身的凝聚力。高校学生党组织在以高校目标为中心的前提下, 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党章”和“条例”的要求发展学生党员,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活动, 完成“规定动作”。另一方面要从各自系部情况、学生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分析, 设计并完成“自选动作”。党组织应鼓励学生党支部广泛开展有益活动, 上层部门加强指导, 给予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帮助, 保证无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都能坚持协同指导与落实责任相一致, 建立和完善学生党组织工作的评价制度, 广开言路, 实行有效监督, 从而完善高校学生党组织自身的育人机制。第二, 以目标为核心, 以广大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强服务意识, 以促进高校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从而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因此, 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学生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 必须以高校目标为根本, 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强化服务意识。这是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最直接的体现之一。

综上所述, 加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 应该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丰厚的长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强化和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应该牢牢抓住高校人才集中的益处, 大胆选用人才, 切实使高校党组织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紧紧扣住高校目标明确的利处, 完善育人机制,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当然, 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整体的有机工程,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宏观上有通约性的课题, 更是一个微观上极具个体特性的课题。高校学生党组织应积极参与研究如何加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 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 不断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在全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当前, 重视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提出应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丰厚的长处, 大胆选用学生党员人才和完善高校学生党组织的育人机制等措施, 以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不断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加强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5:184.

[2]陈红铃.加强与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EB/OL].中文写作网, 2006-02-26.

[3]周光耀.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思考[EB/OL].中文写作网, 2005-12-21-9.

[4]沈宝祥.理论怎样才能为群众掌握[J].新华文摘 (半月刊) , 2006-06.10.晏蔚青责任编辑.

[5]张维佳.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的战略思考[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4, (117) :7-10.

[6]周庆柱, 李岱.论当前高校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目标定位.思想教育研究[J], 2007.4, (142) :20-22.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9

(1) 学习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知识停滞不前, 势必会被时代淘汰。一些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学习内容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 由于高校对新形势下国内外教育发展规律的了解不透彻, 并不能准确地掌握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 以致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学习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2) 学习形式过于单一。许多高校过于重视所谓的评估和排名, 普遍集中在关注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果、职称等硬性指标, 这就弱化了教师党员的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 淡化了教师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而是采用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 疏于对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水平的教育工作, 严重地缺乏对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 阻碍了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进程。

(3) 学习目标不明确。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不能从整体上准确、完整地理解与掌握党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 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党员通常只热衷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 常常忽视了党组织召集党员集中有效学习的重要性。

二、建设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有效对策

(1) 创新学习内容。为了能够加快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建设速度, 应该以专业知识学习为重点、以理论学习为根本、以提高大学生党员综合知识与能力为方向, 不断地创新学习内容。首先, 中国共产党相关学习的理论和思想依然是大学生党员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应该以党的最新理论和思想为学习观点, 以正确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帮助大学生党员了解党的学习观点, 并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其次, 专业技能学习是大学生党员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 但是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应该只局限于课堂或者校园, 而是应该让大学生党员走向社会, 以社会实践为学习内容, 在实践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2) 调整学习形式, 创新学习方法。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性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 研究式学习方法, 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应该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选择和大学生党员生活实际与专业背景相关的学习主题, 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形成具有实践理论并且能够吸引大学生党员目光的研究成果, 让大学生党员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学习,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能够增加大学生党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其二, 参与式学习方法, 该种方法致力于打造一个大学生党员之间的互动平台, 将团体辅导活动引入到学生党组织建设中, 通过举办各种团体活动, 让大学生党员参与到实际的党组织活动中。

(3) 创新学习载体, 搭建学习平台。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学习载体, 搭建“网络党建平台”, 召集一批文字功底好、政治素质高、专业素质强的教师党员和大学生党员干部, 组建网络党建平台的智囊库队伍, 通过整合高校党建网页中的所有资源, 搭建一个覆盖全校党组织以及全体党员的网络党建信息平台, 并开通大学生党支部微博、博客、微信等, 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及时地发布和更新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最新内容, 回答大学生党员关心的各种问题, 拉近与大学生党员之间的距离, 提高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效率。

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是一项内化行动, 该种内化学习建立在准确认识学习型党组织的含义和实质, 深刻地理解党的基本理论、政策和方针, 明确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采用创新的学习形式和载体, 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丁东锋.高校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J].党政论坛, 2010 (2) :45—46.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10

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健全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按照“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热情引导、积极培养”的工作思路, 不断增强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一、注重理论武装头脑是大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思想保证

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坚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使学生党员深刻体会党的理论精髓, 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并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培养学生党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弘扬和倡导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实干精神, 努力构建学生党员的精神支柱,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联系实际,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摸索, 在摸索中实践, 创新性地走出“三步走”的思想建设新路子。

第一步, 加强党性教育, 保持大学生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思想上先进是学生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的前提, 而讲党性是保持思想先进的基础。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工作中, 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要开动脑筋, “三管”齐下。一是进行以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开展理论学习, 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二是进行奉献精神教育, 使学生党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并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三是进行原则教育, 使学生党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纪律观念、组织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校规校纪意识, 敢于批评和制止身边发生的各种违纪行为。

第二步, 完善学生党员的组织与管理, 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严格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保持学生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以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视发展而忽视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该在大力发展学生党员的同时, 把党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和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学生党员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对学生党员实施目标管理, 每学期开学初要求各党支部每名学生党员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树立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总结检查, 针对不足提出批评和整改措施;通过开展学生评议和党内民主评议, 发挥广大学生的监督作用。只有让学生党员置身于党组织和广大学生全方位的监督之下, 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才能长久保持。

第三步, 建立党组织领导联系学生基层党支部工作制度。针对学生党组织领导力量薄弱、工作方法欠成熟、经验较欠缺等现状, 建立党组织领导联系学生党支部工作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分析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 积极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 搭建党建交流平台。青年党员缺乏足够的辩证分析能力, 通过与上级党组织或老党员面对面交谈沟通, 不仅能使广大学生党员提高自身的辩证分析能力, 还能加深他们对党的理论精髓的理解。

二、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活力所在

党支部组织生活是支部建设的重要阵地, 如何深化组织生活的实际意义, 发挥其在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上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党员的特点, 积极创新组织生活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 坚持“三贴近”原则, 不断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 开动脑筋, 周密规划, 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支部更加具有凝聚力。比如,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关注十七大, 与祖国共奋进”“迎接奥运, 理性爱国”“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等活动, 贴近了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 起到了很好的思想引导作用。

三、开创特色活动是加强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法宝

在学生党支部开展具有特色的活动是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应该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体现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积极开展服务社会系列活动。

如在“创卫·助残·献爱心”系列活动中, 我们组织大学生定期到公园义务清扫垃圾、在商场开展环保宣传等。“真情奉献社会, 爱心传递人间”社会福利院献爱心活动使社会上需要帮助和关心的人感受到来自青年一代的关爱, 彰显了广大青年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我们学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精品工程。

2. 紧密联系团组织, 指导开展精品团学活动。

发挥好党支部的政治理论优势和思想优势, 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指导, 做好“以党建带团建”工作。坚持把“党建带团建”作为学生党支部联系青年的重要工作方式, 运用好“党建带团建”, 充分发挥好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以及党联系青年的纽带作用, 是执行好、贯彻好党中央的群众路线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重要的工作途径。

同时, 我们还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组织优势、骨干优势, 积极引导团组织开展活动, 指导和帮助团组织在广大团员中开展党的知识和理论学习竞赛。我们在“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实践中, 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到了党的周围, 对帮助广大团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篇11

关键词 志愿者组织 工科高校 建设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队伍年轻、活动积极、热情高涨。自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至今,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纷纷建立,已经发展为高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高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工科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群体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志愿服务提高青年大学生素质,尤其是对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文理兼顾的素质和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在武汉高等院校已超过80所,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已达到118.33万人。总体上,武汉工科院校和人数相对较多。地理上,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和国家整体跨越发展的重要支点,无论政府还是高校对社会志愿者组织发展尤为重视,也持续关注青年大学生这支志愿者组织主力军的成长和发展。

二、地方工科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受地方高校发展和周围环境氛围的客观影响,地方工科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志愿者组织整体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1、工科高校青年志愿者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队伍流失严重。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由于学校发展需要,近几年建立了新校区,而仪器设备、专业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校本部,导致学生在大三接触专业学习时需要从新校区搬迁到校本部。因此经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学校和各学院的青年志愿者组织中,志愿者大多数是大一的学生,在接触到志愿者工作时,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新鲜感,经过一年的成长以后,工作逐渐熟悉,经验不断积累,逐步成为志愿者组织的骨干,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和活动的策划。但是,随着学生大三开始搬迁校区,大部分骨干、核心人员流失,有经验的志愿者组织负责人无暇顾及新一届成员的培训、培养,周期太短使得队伍长期处于摸索阶段,很难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步入高年级的学生忙于考证、过级、考研、找工作,导致志愿者成员退出青年志愿者协会或隐性退出协会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在此基础上,志愿者队伍缺乏指导,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急需得到提高,这也成为影响工科高校志愿者组织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工科高校志愿者组织活动内涵欠缺,创新意识不够。

在目前的高校志愿者活动中,形式主义、被动参与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志愿者活动无新意,志愿服务行动的精神和内涵受损。在很多地方工科高校,由于缺乏人文社科类的丰富师资力量和学生基础,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还停留在“为了做活动进行志愿服务”的形式主义层面上,有时就是为了完成高校的日常德育教育。还有很多志愿者组织为了得到领导老师的认可,或为了团队的评优赚取群众的眼球,对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置之不理,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志愿者组织成员急需沉下心,从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以传承和创新,激发广大志愿者的热情和睿智,逐渐创建和形成服务品牌项目,发扬志愿精神。

3、工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知识和技能匮乏,不能学以致用。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区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历来提倡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服务活动,在服务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既服务社会又加深专业学习。但由于工科高校志愿者的知识结构分配不均,相关理论和知识还很欠缺。例如医、法、农等专业的知识可以应用于社区、农村服务等志愿活动中,但对于工科院校志愿者却有着无法言状的尴尬,工科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效对接。同时,由于理论和实践参差不齐,学生本身的知识还不扎实,技能还不全面,加上相关服务方法和技巧往往也只在志愿者招募后的短期培训内讲述,服务本身所需要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方法处于缺失状态,因而造成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仅仅停留在“嘴上交流”,更多的是“倾诉和倾听”的服务方式。

三、对策和建议

如今,地方工科院校志愿者人数规模还在逐年增加,社会需求不断地提高,而志愿团队人才的短缺,志愿活动的浅显,品牌项目的匮乏,影响着着这支队伍的长远发展。因此,志愿者组织实现专业化,推进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势在必行。

1、加强志愿组织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的业务培训十分重要,特别是参加如医疗卫生、健康教育等技术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对业务能力不强的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从而推进志愿服务协调高效地进行。此外,对志愿者的心理培训也至关重要,因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最开始往往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可能遇到的障碍等预期不足,因此必须让志愿者做好提供服务的心理准备。培训的方式可采用讲座、阅读、研讨、实地参观、观看录像、专题讨论、案例和角色扮演、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进行。此种培训方式一般要涉及两个内容:一是要对志愿工作有总体全面的认识,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该如何去实施志愿服务等;二是要使志愿者学会相互协调的能力,明确他们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懂得如何和其他志愿者做好协调工作,如何学会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服务对象承担何种社会责任等。

当然,对于许多非技术性的志愿服务,如社会服务、抢险救灾、大型活动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都是临时招募志愿者,服务内容对志愿者的业务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对此类志愿者往往只需要进行第二种培训,就能很好开展志愿者行动。无论哪种志愿服务,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效果,培训作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首要部分,是打造专业化志愿组织团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建立高校志愿者组织的人才培养机制。

志愿者组织中的骨干多是长期坚持志愿服务,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过来人”,他们会用科学、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主要是基层团委,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志愿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引入学分制,按照课程的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着力培养志愿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责任心,在长期的活动中,总结经验并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资料保留,使得志愿组织的发展建设连贯。另一方面,学校可派出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跟踪调查,同时对同学们的志愿活动数量、质量进行评价认定,记录在案。

3、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推进团队服务的专业化。

品牌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生命线,品牌越高志愿事业的边际效应越大。有了品牌必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有机会获得更多方面的支持。打造品牌项目,首先根据志愿者组织的自身优势,找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契合点,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是品牌项目的基础。其次要坚持高标准持续战略,精心组织,成熟运作,突出成效,争取与社会产生联动效益。第三,要主动宣传,树立形象,发挥志愿者品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以武汉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例,在长期积累和开拓的基础上,结合团省委的号召和社会的需求,陆续打造出了几个具有良好社会效应和鲜明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如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向日葵计划”,成功申请成为省级志愿项目,先后被省市级多方媒体报道,也荣获国家、省级奖项多项;白衣天师联合服务队,依托医学专业,建立“爱心义诊”、“防艾宣传”等迎合国家主流的品牌项目,多次走出校门,爱心义诊,获得过全国“优秀社团”称号,推动高校志愿者组织不断完善和创新。

试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篇12

1. 组织文化的含义及构成。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社会实践中, 由组织管理者倡导, 并为广大成员接受和认同的以组织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和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从组织文化的结构看, 它是组织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 组织文化的功能。

(1) 凝聚功能。组织文化像一根纽带, 把组织成员和组织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使每个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2) 导向功能。组织价值观与组织精神, 能够为组织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 为组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激励功能。组织文化所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 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 使成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4) 约束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 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为组织提供“免疫”功能。

二、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内涵

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 是学生自治组织在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有机融合, 是学生自治组织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

按照广义的组织文化概念, 可将高校学生组织文化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1) 组织的物质文化, 它是由成员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 如:组织名称、标志、象征物、活动的成果等; (2) 组织的行为文化, 它是指成员在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包括组织的公共活动、文娱活动和人际关系活动等; (3) 组织的制度文化, 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如:规章制度、工作模式、领导体制文件等; (4) 组织的精神文化, 它是组织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成员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 如:组织的处事哲学、精神理念、目标追求等。

三、当前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主管部门对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领导者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塑造本组织的文化, 领导者的理念、价值观等在组织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 学生主管部门对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力度普遍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压力较大, 致使组织领导者无法抽身对组织发展进行系统的设想, 更无法探索和研究学生组织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学生主管部门把学生组织仅仅定位在“助手”的角色, 认为学生组织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协助党、团等学校各行政部门做好各项学生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可, 对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2. 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组织内部成员逐渐接受并自觉地将组织的各种理念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是组织文化形成的第二个重要阶段。然而目前, 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还很普遍。一方面, 由于自身年龄、理论知识及经验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干部认为参与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服务同学, 提升自我, 很少有意识地了解组织文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不少学生组织成员认为组织文化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大量的活动、成果及成绩才是学生组织优秀的标志, 从而未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关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加以重视并付诸于实践。正是这些思想意识的不到位, 导致组织目标模糊、团队建设缺乏核心理念和动力。

3. 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不协调。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由四个层次构成的生态系统, 组织文化中的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应是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即使在部分重视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团体里, 组织文化建设各层面不协调的现象也较多出现。由于物质层和制度层都属于能够“看得见”的建设内容, 建设难度较低, 易于显现效果, 因而较易受到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人员的重视和青睐, 而行为层、精神层的思考和建设的力度却远远差于上述两个层面, 尤以精神层为甚。然而, 精神层它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的高度概括, 反映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 恰恰是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但这部分建设情况却十分滞后。

4. 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较为落后。

应用组织文化理论的观点, 组织文化建设的最终阶段是“共同价值观普遍化阶段”, 它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组织成员完成组织文化的“社会化”, 以达成群体成员之间一致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目前, 大部分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还停留在学生工作经验主义上, 试图仅仅通过知识讲授、干部培训等单一方法来强化学生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而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科学的理论性指导运用较少, 如:对组织文化核心观念贯彻和渗透方式方法的选择、心理定势和其他科学方法的运用等。

四、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1.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推动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全面建设,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 各级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议事日程, 专门讨论和制订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并纳入各级共青团工作发展规划中, 制定严格监督、检查和反馈制度, 确保每项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到位。同时还要在学生组织内部, 专门组建一个由主要干部成员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将组织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各层级学生组织、部门、干部干事考核的指标, 加强监督与指导。

2. 增强意识、树立理念, 强化组织成员组织文化意识。

优秀的组织文化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等功能, 保证了一个组织传承和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 学生组织内部要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工作成效目标之一, 深入学习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 增强意识, 达成共识, 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关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对待;进一步明确组织发展目标与团队建设理念, 并将其贯彻到总体工作布局与人事培养当中。各子部门要按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总体布局, 优化各自部门文化的建设, 努力把组织文化融入到具体工作与活动之中, 让参与者享受具有组织文化特色的活动与服务。

3. 建立系统、凝练特色, 推进组织文化各层面协调发展。

组织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四个子系统, 子系统间应该是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依据此理论, 我们一方面要在学生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 把组织文化建设用系统论的观点统领起来, 既要重视物质层面、外显层面的建设, 又要侧重精神层面、内在层面的凝练, 两者不可偏废。另一方面, 精神层在整个组织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需要在实践中精心凝练组织精神, 以反映每个组织独特的性质、宗旨和目标, 避免趋同化、共性化。

4. 加强认同、优化方式, 促进学生组织文化深植。

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和共享, 没有认同的文化就没有价值。那么在组织文化植入和共同价值观普遍化的过程中, 仅仅依靠传统的说教、讲授和培训就显得单调和不足。因此, 我们需要运用必要的载体和现代科学的手段, 来促进学生组织文化的深植人心。比如, 可以在成员的选聘和教育上、周边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的发挥上、礼节和仪式的安排和设计上、组织宣传口号的设计传播上等来渗透组织观念;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 如激励法、示范法、暗示法、利用从众心理、培养认同心理、激发模仿心理、化解挫折心理等方法不断植入组织文化理念, 以加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 不断使组织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魏文斌.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2]谭昆智.组织文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彭小孟, 龚利明.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 .

[4]漆贤成.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的文化作用[J].科教文汇, 2009, (15) .

[5]卢文廷, 彭志商.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J].新西部, 2010, (14) .

上一篇:民族曲艺下一篇:廉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