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性研究论文(通用12篇)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1
高校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其有效实施有利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有利于高校的有效治理,有利于我国信息公开整体制度的推进和发展。然而,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情况并不容乐观,这中间既有观念意识的偏差,又有具体实施的困难,也有监督保障的不力。本文对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的整合性进行研究,探索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途径。
一、高校信息公开的现状和困境
高校推行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定要求。2010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高校信息应对社会公众公开,将高等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公开信息成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义务。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这对促进高校信息公开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从高校信息公开的推进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整体情况表现出较低水平,且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情况差异很大。2011年12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发布《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报告》调研团队在实际考察测评中,严格遵循《办法》对高校在信息公开方面的义务性规定及必须履行的责任设计考评指标,从信息公开工作中的组织机构设立、制度规范制定、主动公开内容、公民申请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制度等五个方面展开了评价。调查显示,在总分为100分的前提下,全国“211工程”的112所高校的信息透明考评成绩平均分仅为40.3分,只有43家及格,及格率仅为38.4%。这也意味着在教育部制定的《办法》实施一年之后,仍有将近三分之二的高校未对信息公开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信息公开制度也没有建立。
教育部的《办法》执行情况并不能让社会公众满意,主要有观念意识、具体实施、监督保障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只习惯于向上级机关或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工作管理情况,还不太适应向社会公众公开自己的内部管理信息。在具体实施中,高校管理者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认为有些数据比较敏感,会引起公众的盲目攀比,不适宜公开;有些事件一旦公开会影响学校声誉,以不公开为上策;有些内容还缺乏比较清晰的梳理,仓促公开也将受到公众的指责。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促使高校领导者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信息公开是法定义务,是大势所趋,对于高校自身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信息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我们也要认真地分析已有的工作基础,帮助信息公开工作尽快地走出现实困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具有整合的基础,借助年鉴工作的已有材料,可以帮助加快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
二、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整合基础的分析
在《办法》第十二条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将年鉴作为信息公开的一个途径。高校的信息公开和年鉴工作都涉及高校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发布,那么它们的整合基础是什么呢?
1. 管理主体一致。
《办法》第十一条强调高等学校校长领导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校长(学校)办公室为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学校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年鉴工作一般也由校长办公室负责编撰。以上海为例,上海27所高校(包括民办高校)校级层面的年鉴编写工作,只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由学校档案馆负责,其他高校都由校长办公室负责。年鉴工作和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全校性的工作,都由校长办公室来负责,就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办公室在校级层面事务方面的综合协调功能;而两项工作的归口部门一致,有利于理顺体制、整合资源、避免重复,使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2. 工作目的接近。
《办法》第一条指出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高等学校信息,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据此,高校信息公开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增加高校办学的透明度,促进高校建设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实现高校的有效治理。而高校年鉴能够准确、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汇编反映每一年度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概况和基本统计资料,具有存史、资政和育人等功能,对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两项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高校自身的规范发展、有序发展和长远发展。
3. 主要内容契合。
《办法》第七条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十二个方面的信息,高校年鉴基本涵盖了这些信息。比如第一类信息为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内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学校领导等基本情况,这些信息基本上都可以从高校年鉴设立的学校概况、学校党政领导及管理机构干部名录等栏目中获取。另外,高校年鉴最后设立综合统计栏目,对学校机构、学科情况、教职工情况、学生情况、教学数据、科研数据、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设备与图书馆数据、校舍数据等做了详细的分类统计,一些《办法》中要求公开的信息也都能从中找到。因为两者反映的角度不同,或者反映的详略不同,除了少部分信息稍显差异外,其余的信息契合程度相当高。
三、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在整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具有管理主体一致、工作目的接近、主要内容契合等特征,具备相互整合的基础。因此信息公开工作可以借助年鉴工作快速获取信息,加大工作的推进力度;而年鉴编纂也可以适当参考信息公开内容,局部调整、适当增删条目,以使年鉴更加完善合理。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具有相互整合、相互借鉴的基础,但在信息公开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借鉴年鉴工作成果,建立信息公开的标准体系。
目前《办法》中要求主动公开的信息只是一个框架,高校的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都是根据本校的情况,按照自设的体系来进行编排,缺乏统一的标准。具体到某项内容是不是公开要由高校自己主观判断,公开信息的方式、何时公开、公开过程还是结果、公开到什么程度和范围等主要还是取决于各个学校,因此缺乏外在的强制要求。在这方面,信息公开要借鉴年鉴工作的已有成果,基本原则是但凡在年鉴中出现的内容,只要是《办法》中要求的基本上都可以考虑公开。比如说一般高校年鉴中都有因公出国(境)人数汇总表、国(境)外团组来访一览表、新(续)签校际交流学校汇总表、留学生统计表、国际会议及区域性会议统计表、聘请长期外籍专家情况汇总表等,这是对《办法》中要求公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的具体深化。因此,信息工作要借鉴年鉴工作的成果,建立信息公开的标准体系。
2. 正视年鉴内容缺失,稳妥推进敏感信息的公开。
《办法》第七条中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等信息。但在以往的年鉴编纂过程中,高校对财务等敏感信息的公开基本持回避的态度,能不上就不上,能省略就省略,导致年鉴对财务等信息的记录基本上是空白,最多也仅限于公开粗略的预算和决算的几个简单数字,教职工最关心的学校较详尽的财务和行政成本状况,无法知晓。近年来随着对政府“三公经费”的关注和高校师生民主意识的增强,大家对财务等敏感信息的公开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要回应师生的需求,保障他们的知情权,积极稳妥地推进财务等信息的公开工作,让学校管理资金的配置和运行状况更加明晰。因此,信息工作要正视年鉴某些内容上的缺失,稳妥推进敏感信息的公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促进年鉴内容更加完善。
3. 明确年鉴年度特性,处理好信息公开时效要求。
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具有相互整合、相互借鉴的基础,但并不是说两者工作可以合二为一。它们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时效性上。高校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一年度高校改革发展的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它的信息发布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办法》中明确规定,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应当自该信息制作完成或者获取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的信息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另外,对于申请人的信息公开申请,高等学校根据不同情况应在15个工作日内分别作出不同方式的答复;而高校年鉴可以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但并无必须答复的要求。因此,必须明确年鉴属于相对静态的信息,而信息公开对时效性的要求较高,必须在规定时限内更新,在两项工作的整合过程中,要求同存异,相互促进。综上所述,高校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一种权力性的管理,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属性使得保守信息成为高校的本能倾向。而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除了要加大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还要切实地提供推动信息公开工作的可操作路径。无疑,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具有相互整合、相互借鉴的基础,可以互利共生,共同提高。
摘要:在实践中, 高校信息公开与年鉴工作具有管理主体一致、工作目的接近、主要内容契合等特征, 具备相互整合的基础。而年鉴编纂也可以适当参考信息公开内容, 局部调整、适当增删条目, 以使年鉴更加完善合理。
关键词:信息公开,高校年鉴,整合性研究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2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于是学校德育过程尤显重要。学校德育过程就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从广义上说,德育过程是不同学段德育过程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德育过程是单个德育任务从开始到完成的历程。
每一个教育家关于德育过程特点的认识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德育过程仍然有一些共识性的特点。在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中,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德育过程的特点,即德育过程的计划性与表面性、德育过程的复杂性与多端性和德育过程的引导性与整合性。这三个特点,分别反映了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德育过程与其他教育过程和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下面我从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的角度,谈谈我对“德育过程具有引导性与整合性”的理解:
道德教育是一种非注重发挥德育对象主体性而不能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教育形态。德育过程应当充分注意实现道德学习主体的道德建构与道德教育主体之价值引导的统一。但是,假如我们将道德教育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本身相比较,则我们不能不认为“(道德)价值引导”存在与否乃是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所在。这就是所谓的德育过程的“引导性”特征。
由于引导性特征的存在,我们再谈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时就不能仅仅是德育对象个体的主体性,而是教与学双方的“双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所谓“双主体性”是说在德育过程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必须发挥两个活动主体的主体性。虽然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永远都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学生的道德建构所需要的最佳价值环境却需要教师去精心组织和安排,舍此就不能称之为道德“教育”。所谓“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既包括师生之间,也包括道德学习个体与其他人例如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不是物理性质的关系,而是一种渗透灵魂的深层次的精神交往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德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关系特性也就是“整合性”的特征。就是说,道德教育过程实际上应当是师生双方或多方精神交往关系的整合,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过程的统一。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3
摘要:模块化组织的本质是信息流与物质流在实体间的交互流动而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内多赢的新型组织模式,价值创新是其根本追求。本文基于系统性思维,构建了模块化组织运行机理的整合性架枸,认为模块化组织运行机理的根本逻辑是包括目标整合、利益整合以及文化整合在内的价值整合,价值整合逻辑是推动组织有效运行、实现组织多赢的关键要因。但与此同时,价值整合逻辑也向模块化组织治理提出了挑战,体现为生产者剩余追逐下个体价值与系统价值的背离、系统分割下的复杂性大灾难以及双重规制体系下的契约有效性质疑,这要求系统设计师从不同层面进一步完善组织治理机制,以有效规制组织运行。
关键词:模块化组织;运行机理;整合性架构;价值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1—0098—06
20世纪末期开始,在企业战略与组织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组织管理理论中建立在有形边界基础上的实体组织及其结构模式开始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实体企业之间能力与资源的交叉与融合,组织模式开始向模块化组织演变(schilling,Steensma,2001)。模块化组织理论强调以业务模块和主导规则来重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迅速反应和持续创新是模块化组织的核心理念。这一新型组织模式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模块化组织运行的模式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Schilling,2000;Schilling,Steensma,2001;Mikkola,2003;徐宏玲,2006;郝斌、任浩,2007;BaldWIN,Clark,2000)。例如,Sch|lling(2000)研究了模块化组织中跨企业边界的生产分散化问题;徐宏玲(2006)借鉴瀑布效应原理,对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BaldWIN和Clark(2000)对支撑模块化组织运行的主导规则进行了深入剖析;郝斌和任浩(2007)则从组织设计角度对模块化组织的价值释放机制进行了分析。毫无疑问,现有模块化组织运行模式与机制的相关研究是深入的、独到的,但大多停留在点或线层面上,缺乏对模块化组织运行机理的系统性思考。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而展开研究,试图对模块化组织运行体系作较为系统的梳理。
一、模块化组织的本质
模块化生产方式在众多产业中的兴起,使得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组织结构的模块化以及大量面向外部契约制造商的外包子系统得以出现,模块化组织因此而成为新的组织形态。组织不再局限于自有资源,而是将资源整合范围扩展到产业的各个角落,以寻求超物理边界的规模经济。这势必会降低传统组织中资产专用性和规模不经济带来的经营风险,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同时,超市场契约治理模式取代了职能型组织中上下级的直线管理模式,从而降低内部协调、监督、考核等管理成本。并且,在模块化组织的竞争体系下,契约治理模式能够更加显现其自主优势和效率优势(BaIdWill,clark,2000)。在组织资源整合方式上,大量“弹性专精”的模块供应商在总体上表现出生产池效应(Capacity Poolmg Effect),即品牌厂商能够很容易地与所需要的模块生产、服务能力结合起来,迅速地把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朱瑞博,2006)。例如,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的手机配件提供商,为新手机的上市提供了强大而迅捷的支持,使得摩托罗拉只需专注于自己的品牌与设计;耐克(Nike)公司分布在中国、菲律宾、越南、土耳其等国家的制造加工厂商,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并因此巩固了耐克的运动品牌霸主地位。在组织从传统组织进化为模块化组织的过程中,产品供应链模式由原有的“供一求”二元结构关系转变为多点供求的网络结构关系,表现为单个集成商与多个供应商或者多个集成商与多个供应商之间的松散耦合。需要指出的是,模块化组织内部虽然是一种松散耦合关系,但在组织内部,空间的集中与分散是共存的,并具有相互增强的趋势(Sturgeon,2002)。
与职能型组织相比,模块化组织更强调供应链上接口整合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从职能型组织到模块化组织的转变,正验证了切斯布鲁(Chesbrou曲,2003)“从相互依赖到模块化设计结构的技术演进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模块化组织作为新兴的网络组织,是一种因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组织管理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资源配置模式(郝斌、任浩,2007)。模块化组织的本质是信息流与物质流在实体间的交互流动而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内多赢的新型组织模式,价值创新是其根本追求(郝斌、任浩,Anne-Marie GUERIN,2007)。模块化协同不同于传统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在于:传统供应链协同仅仅是一种建立在流程整合基础上的生产环节剔除,而模块化协同则是一种基于产业边界重构的要素再整合。在模块化组织内部,控制耦合、信息耦合、关系耦合等成员模块。间的松散耦合方式进一步放大了协同效应,这表现在:一是松散耦合结构的灵活性,二是某个耦合结点出现问题时,不会波及其它成员模块。
二、模块化组织运行机理的整合架构
1模块化组织运行的基本逻辑:价值整合
从模块化组织的运行机制来看,价值扩散、价值引导、价值整合是贯穿于生产组织过程的三种价值操作模式(郝斌、任浩,2008)。价值扩散即模块化的生产模式使价值在纵向流程和横向职能中扩散开来,使更多的成员模块参与到价值创造网络中;价值引导即主导模块通过引导成员模块的设计与生产以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整合就是将这些创造出的独立的价值模块整合到一起,并放大其价值效应的过程(郝斌、任浩,2008)。从根本上说,价值扩散与价值引导的最终落脚点还在价值整合,模块化的最终目的是整合各成员模块的资源、知识、信息等价值要素,最终完成跨边界的协同。因此我们认为,价值整合是贯穿于模块化组织运行过程并引导组织价值创造的概括性逻辑。
Kalakota和Robinson(2001)首先提出价值整合的概念,并视其为激发组织成功的关键方法。Ek—were(2002)将价值整合引入顾客消费行为分析,认为价值整合是引导积极消费行为的有效措施。应该说,价值整合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工程,它可以从利益整合、目标整合、文化整合三个层面上进行(李永胜,2006),进而营造一个高效的产业价值提升机制。利益整合是价值整合的基础,模块化组织中需要明确各成员模块的利益契合点以避免利益纷争。模块化组织内部的利益纷争体现在:①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是规则上系统与个体存在不同要求,另一方面是利益协作机制上系统与个体很难达成一致。②顾客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二者在追求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时难以避免的利益分割问题。目标整合是价值整合的核心。目标通过渗入组织行为来影响组织的价值诉求。共同的、互容的、具有普适性的价值目标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企业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
作用。模块化组织不仅需要考虑主导模块战略目标与成员模块的短期目标协调,同时还需要对顾客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效用目标及需求给予持续关注。文化整合是价值整合的灵魂。组织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组织及其利益相关群体对其行为进行自觉、自愿地选择与肯定,在共有行为实施中实现价值的飞跃。共同的价值观因此而成为组织价值整合的精神平台。当文化在空间上实现和谐统一,模块化组织将因利益各方行为的协调性而更有利于价值整合。基于此,组织利用价值整合逻辑的引导,一方面在模块化组织研发、生产等各环节引入系统价值观,使价值思维贯穿组织生产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增强内部协作,并推动顾客价值链与组织价值链的整合。
2模块化组织运行的基本过程
在模块化组织中,系统设计师是“组织模块化”的关键实施者,不仅需要承担主导规则制定的任务,还需要对组织价值链进行模块化拆分。主导规则包括选择机制与联动机制,选择机制定义了成员模块间集成的基本标准;联动机制界定了成员模块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方式。主导规则作为模块化组织运行的“显性信息”,不仅规范了组织行为,推动了组织内部协调,而且与“隐藏信息”一起,共同催生了模块化组织独特的竞争创新机制(Baldwin,Clark,2000)。与合作创新的温和模式相比,竞争创新更加强调群雄逐鹿式的激励效应,是一种基于原始生态的潜能激发式创新。其中,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及创新主体的独立性是模块创新的保障,而“背靠背”的运作机制则是创新的原动力。除了制定主导规则之外,系统设计师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拆分组织价值链,并进行模块化封装。在原有价值链上进行模块化设计,不但会形成许多子模块,还需要建立子模块间的架构关系。组织模块化拆分取决于系统的协同专一性、投入与需求的多样性(Schilling,Steensma,2001),以及契约效率。协同专一性决定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投入与需求的多样性影响着模块化设计的需求创新与实践创新;契约效率则直接关系到系统模块化的有效性。从整个运行架构来看,系统设计师在价值整合体系中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知识的缔造者。系统设计师对信息和知识的整合与加工,促进了知识要素协同效应的产生,同时使模块化组织更具价值创新潜力,从而推动系统价值整合。
随着系统设计师对组织价值链的拆分,系统被分割为由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组成的模块集,不同的成员模块实体分别承担这两类模块生产。当模块被生产出来,并被供应到主导模块,组织开始进入模块整合阶段。首先主导模块需要进行模块的测试与调试,测试过程虽然会形成“允许的浪费”(青木昌彦,2003),但同时也创造了模块选择中的选择价值(郝斌、任浩,2007)。选择价值强调通过要素组合的选择提高产品或服务价值,在数值上应该等于选择新的要素组合后的产品价值与产品原有价值的差额。模块一旦被选定,将被整合到系统架构中。我们认为,模块整合的展开反映在三个层面上:系统整合、功能整合以及需求整合。。系统整合关注的是整合的系统性与联系性,以确保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与效率;功能整合是模块整合的核心,功能作为价值的诱因,引导制品的价值实现,功能协同性则进一步放大制品价值效应;需求整合是模块整合中系统价值创造的关键动因,它不仅指导功能整合以迎合市场需求,而且将知识与信息要素融入到模块整合中,从而突破传统组织模式中反应迟缓、决策滞后的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价值整合作为指导模块化组织运行的关键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模块整合,还包含顾客价值链与组织价值链在空间上的融合与协同,这也直接提高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同时,模块化组织内部存在市场信息反馈,一方面直接反馈到成员模块,并迅速在成员模块中形成反应信号,从而及时调整研发与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反馈到主导组织,经战略调整,传递到系统设计师,以便对主导规则进行完善。反馈的信息会作为数据扩充直接进入组织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模块化组织信息数据库。在制品研发与生产到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模块化组织的运行表现出了控制系统性、要素协同性、战略柔性、外部规模经济性以及价值外溢性。在五种特性的共同作用下,价值整合得以完成,模块化组织实现了基于产业边界重构的价值创新。
模块化组织的运行过程伴随着要素与价值的流动。波特价值链将企业内部要素与知识的流转视为价值从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流动与增值,而在模块化组织中,价值流虽然同样贯穿组织运行的始终,但不同阶段或层次之间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分别以数据流、信息流、物质流与价值流而体现。当然,这一区分并非绝对,不同要素流必然会共存,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组织运行中,知识或要素的流动往往具有双向互动性,整个流动过程不仅体现上级对下级的信息传递,同时也包含了下级对上级的知识反馈。并且,这一流动过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嵌入在整个社会创造网络中,市场会对其价值效应进行反馈,并最终形成组织的修正性战略变革。
3模块化组织运行的整合性架构构建
基于以上对模块化组织运行过程的梳理,我们将模块化组织运作流程划分为平台级、设计级、经营级、整合级与价值实现级,并构建了模块化组织运行机理的五级架构(如图1)。“平台级”作为组织运行的基本平台,包含衔接不同组织结点的信息网络、作为组织信息化控制中心的系统服务器,以及与组织运作与决策相关的行业数据库;“设计级”是组织的关键层级,也是模块化组织区别于传统企业组织的根本所在,通过此级建立起组织赖以生存和运作的基本规则,包括选择机制、联动机制等;“经营级”涵盖了成员模块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前期模块研发、后期的模块生产;“整合级”是决定成员模块成果与系统效率的关键一级,首先是主导模块的模块选择过程,其次进入模块测试与调试阶段,当前期一切工作顺利完成,系统进入整合阶段,并且这一过程涵盖了系统整合、功能整合以及需求整合,这有利于整合效益的最大化;当系统整合完毕,组织进入最后的“价值实现级”,通过顾客参与、模块协同等价值增值效应,使顾客价值和组织价值同时得到提升。
三、价值整合逻辑下的模块化组织治理挑战
1生产者剩余追逐下个体价值与系统价值的背离
价值整合逻辑的关键在于寻求局部协同以获取整体最优。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模块化组织需要从目标、利益、文化等角度整合成员模块个体,以赢得总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价值整合的有效性也相应达到最优。然而组织实际运行中,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很难有效匹配,模块化组织中往往会出现个体价值与系统价值相背离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主导规则的不同要求。系统希望通过规则制定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并达到整体效益最优;而个体更趋向于以自身运作特点为依据的标准体系。②价值链上价值分布的非均衡性。虽然处于同一条价值链上,但主导模块与成员模块的竞争强度完全不同。主导模块居于价值链高端,并获取丰厚的设计价值与整合价值,而成员模块则面临完全竞争的态势,只能赢得行业平均利润。这势必会引起成员模块超常规的价值搜寻。③主导模
块对成员模块的经济盘剥。由于模块化组织中规则制定者掌握着绝对主导权,主导模块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对成员模块进行经济盘剥,成员模块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为了维持永续经营,必然形成成员模块与主导模块的利益纷争之势。实际上,这一价值背离现象的实质在于系统利益协作机制的不完备性。虽然组织模块化降低了系统不确定性、推动了产品创新,但也使得组织内部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成员模块与主导模块的利益协调更加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体价值与系统价值的协同最优点必然是生产者剩余的最大值点,但反之则不然。因此追求生产者剩余的提高无法保证个体价值与系统价值的协调一致,当过分强调这一目标时,甚至会出现与理想状况背道而驰的结局。
2系统分割下的复杂性大灾难
按照Stuart Kauffman(1993)的观点,当价值(适应性)函数的基本参数有一些不为价值寻求主体所知的相互依赖关系时,系统即陷入复杂性大灾难。复杂性是指参数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大灾难是指结果相对于空间中的全局最优化来说是次优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鲍德温和克拉克认为,模块化设计有利于解决传统互联任务结构中的复杂性大灾难,并进一步指出,一个模块化设计的架构要将足够的不确定性和相互依赖关系纳入到设计过程中,以允许新事物的产生(Baldwin,Clark,2000)。问题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及其内部依赖关系在设计过程中被化解的同时,会在模块化组织内部引起个体复杂性和设计复杂性的提高,即导致整体复杂性降低与个体复杂性升高并存、生产复杂性降低与设计复杂性升高并存的难题。个体复杂性的提高主要源自系统内部依赖性由系统内生性变量向模块内生性变量的转变。虽然模块化可以减少设计或生产过程中发生循环的次数,限制元件之间或任务之间交互作用的范围,以降低整体复杂性,但循环的减少是建立在系统分割的基础上,更多的职能或活动被转移到子系统内,联系性分割使得模块内部活动更加困难,模块个体演变成为一个类企业实体,从而催生更复杂、异质性程度更高的子系统的出现。设计复杂性升高本质上是资源整合性程序从生产阶段向设计阶段的转移。模块化模式在组织内部体现为任务结构和合同结构的划分。任务结构规定了成员模块做什么的问题,合同结构则用于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整个系统的生产过程在这两类结构的引导下进行,生产复杂性因此而得以降低。但与此同时,设计复杂性则大大提高。模块化组织设计已经超出了传统组织设计的范畴,需要引入全新的组织设计理念。
3双重规制体系下的契约有效性质疑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模块化组织是个体规制与系统规制并存的双重世界。系统规制的对象就是个体行为,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个体规制,系统通过对个体规制行为的规制来达到规范组织运行的目的。从模块化组织的运行过程来看,系统与个体之间形成了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个体代替系统行使模块生产与研发的决策权,契约因此而成为系统规制的有效手段。但契约在行使职能的同时,本身存在不完备性问题。环境的动态性是导致契约不完备性的重要因素。在外部环境不断变迁的影响下,“有限理性”的系统成员无法完全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状况,只能根据现有条件进行分析,并开展契约设计。当市场环境的动态性对模块化组织内部契约提出挑战时,,不确定性随之产生。并且,在个体“信息隐藏”机制下,系统对个体的掌控表现为信息不完美的格局,体现在系统设计时无法获取成员模块运行的全部有效信息,甚至可能出现成员模块刻意隐瞒某些关键信息的不利局面。这势必影响系统设计师对个体运行思路的整理和判断,进而影响到主导规则的治理表现。
四、结语
模块化组织的本质是信息流与物质流在实体间的交互流动而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内多赢的企业组织模式。价值整合作为传统战略思维的突破,对研究模块化组织的运行机理,并进一步指导组织实践运作、推动模块化理论发展至关重要。价值整合逻辑在指导模块化组织运行的同时,也带来了模块化组织治理挑战:一是在追求生产者剩余的过程中,出现系统价值与个体价值相背离的情况;二是系统设计师进行规则设计与系统分割时,会导致复杂性大灾难;三是个体规制与系统规制并存的前提下,契约的有效性备受质疑。
模块化组织运行机理的整合性分析,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模块化组织不是松散的战略合作联盟,而是结构紧密、机制完善的新型组织模式;其次,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实现有赖于系统各方的协调与整合;再次,企业应抓住模块化运行的成本与创新优势,大力发展与外部其他企业的模块化整合;最后,尽管模块化组织是替代传统组织模式的更优的组织形态,也同样面临治理困境,如何使模块化组织完全走出治理困境,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核心点。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4
一、信息技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条件
1. 高校美术课堂教学, 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单一, 内容乏味, 课堂气氛沉闷, 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率的现状。构建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地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高校美术教学要改变当前的低靡教学状态,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为辅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主义所倡导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为信息技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学的整合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现代信息技术, 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内容丰富等特点, 为现代高校美术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高校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技术, 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 更加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这样, 高校美术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更加能够自主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此外, 高校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 学习更高水平教师的教授经验, 并与其交流美术教学经验, 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为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学的整合性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学整合性发展现状
为了了解当前信息技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学整合性发展的现状,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针对某一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并通过office相关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展示。
如以上表格所示, 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与高校美术教学的整合性教学丰富了高校美术教学, 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开展。但是,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要我们解决。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学有效发展的策略
1. 高校美术教学中, 学生知识的汲取和掌握离不开互动的教学模式, 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资助学习能力。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互动教学结合起来, 既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各种作品的同时拓宽视野, 也可以活跃高校美术课堂丰富学生想象力。
2. 高校美术教师应采用教学理念教学技术, 在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同时, 还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始终坚持“学生中心”“教师引导”的原则, 让学生的被动学习真正的主动起来。另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3. 在美术作品考核和评价的阶段, 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 为评价的实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多种形式和多个主体参与评价, 更加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摘要: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从信息技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条件入手, 分析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学有效发展的策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部门。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 有利于高校美术教学及其改革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整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勤勤.浅谈美术创新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J].文科爱好者, 2010, 2 (2) .
[2]曹林林.张永华.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8) .
[3]谭大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7, (15) .
[4]韩民.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华章, 2010, (14) .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5
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整合之路-质性与量化之整合
质的研究方法目前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受到与日俱增的重视.本文初步探讨了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及与量的`研究的区别与结合等方面,讨论了质的研究方法发展方向与前景及心理学研究方法整合之势.
作 者:陈晶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7)分类号:B84关键词:心理学 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6
[摘 要]雷锋在广大人民心中矗立起不朽的丰碑。雷锋精神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雷锋精神再现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更具有其价值。雷锋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性中存在一定的缺失现象。应该探索社会、学校及其个人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和途径,用雷锋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式,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平稳的构建。
[关键词]雷锋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青年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76-02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之所以在广大人民心中矗立起不朽的丰碑,是因为雷锋精神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雷锋精神再现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雷锋精神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宽广的空间。雷锋同志言行一致,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有现实意义。[1]首先,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是一个整体,而人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在客观上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道德环境,有益于增强人们的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并努力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再次,商品生产经营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守诚实、平等、合法等商业原则。由此可以看出,雷锋精神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通,与时代发展相融的特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和要求。[2]
(二)雷锋精神文化的延续性
为有效促进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本课题组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雷锋活动史料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统计和分析,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该校团组织弘扬雷锋精神的历史发展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雷锋同志生前来校作过报告,他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在我校师生中影响至深。第二阶段: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高校积极引领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及以坚持不懈为代表的“石油”精神,向雷锋式的英雄人物学习成为校园文化的新方向。第三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到20世纪末,坚持与时俱进学雷锋,自编自演拍摄《捧出火红的太阳》三集电视剧,召开学雷锋理论研讨会等活动,使学习雷锋在理论探索与实践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第四阶段:21世纪以来,学校在雷锋精神指引下,号召带领团员青年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不断推动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雷锋活动朝着常态化发展。第五阶段:学校成立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建立了雷锋纪念馆、雷锋小学、望花区光明街道等志愿服务基地,开展“辽宁万名大学生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手拉手”等志愿服务项目。
二、当代大学生在践行雷锋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社会发展,雷锋精神没有与时俱进
目前,中国与国际接轨,国际化、信息化日益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们思想道德的建设,因此雷锋精神也未能与时俱进。社会上甚至在校园内都存在着不了解雷锋,不认识雷锋的人,还有很多人认为雷锋精神在今天已经过时了,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当今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精神文化可继承与弘扬了。也正是因为雷锋精神弱化了,才会造成种种令人悲愤的社会现象,比如:有人不顾信誉借贷不还;有人过度关注自我,结果性格变得极端自私、脆弱、孤僻和偏激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和为贵”的思想,“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新理念与“雷锋精神”应该具有相融性。因此,越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追求幸福的关键时刻,越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弘扬雷锋精神,这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3]
(二)重物质轻德育,忽视雷锋精神的发扬
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表里不一、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倾向,许多高校把精力过多地投放到了物质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形象建设中,兴建教学楼、学生宿舍、体育馆等,添置各种实验设备及图书,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物质文化的充实恰恰反映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不足,精神文化内涵的缺乏,造成了雷锋精神的缺失。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舆论氛围,不能有效发扬雷锋精神,导致学校校风不够正,教师教风不够严,学生学风不够浓的后果,以至于出现学校管理模式僵硬,教师工作缺乏创新,学生学习被动的现象。
(三)形式主义作风严重,雷锋精神呈现单一性
把学习雷锋精神简单化。每到学雷锋纪念日前后,一些高校就组织学生清扫校园,涌到敬老院、社区和大街上集中做好事,学习雷锋活动多是“三月来,四月走”。如此的学习雷锋活动,就难免让人觉得是做做样子,看起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实是一种假象。在形式主义的支配下,学雷锋成了应付了事、单单喊几句政治口号的活动,时间长了,也就使人们对学雷锋产生了逆反心理,最终导致雷锋精神都没有人相信了。雷锋精神的发扬,需要所有的师生、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学风。
(四)主体责任意识的淡化,雷锋精神价值观错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个人意识,也就是说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这种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导致“三无”态度的出现,这是大学生不愿意学习雷锋精神的根本原因。人生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这三者的关系,这是贯穿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选择和评价倾向性的主要思维方式。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本位思想日益严重,他们开始注重金钱、地位以及感官的享受,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淡化了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
三、促进当代大学践行雷锋精神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大学精神
从本质上说,雷锋精神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够不被时间的洪流埋没,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保存至今,归根到底在于雷锋精神的传承、践行与弘扬。这种精神是崇高思想在实践中的开花结果。以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凝练成为一种继承光荣传统、反映时代要求、富有学校特色的崇高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悉心培育、塑造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大学精神。
(二)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堂,其是学校实施育人方针和培养目标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对于构建“雷锋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明氛围
结合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与《大学生行为、学习规范》,围绕着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大力宣传诚信教育。[4]要牢牢抓住“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这一道德主线,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雷锋精神的宣传。其次要重视典型示范作用。高校可通过树立和表彰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等方方面面的雷锋式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雷锋传人”的典型示范作用。[5]
(四)不断完善科学的操行评定机制
所谓操行评定,就是对学生的品行,即其在学校里的表现,重点是对学生有关道德的行为进行评价。高校要对学生平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进行翔实的记载和全面的考查,对学生在学雷锋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动机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恰当评价,并与学生德育操行分挂钩,建立科学的操行评定机制,逐步完善科学的德育分评定机制。成功的操行评定,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导向、激励、释能作用,促使学生的道德、心理、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实现普通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大转轨。
(五)正确处理软硬环境建设关系
校园“硬”环境建设要体现美育功能,而校园“软”环境则体现德育功能。在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中,重点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坚持以德育人,注重“学校精神”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很多高校把重点放在学校物质条件的建设改善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高校弘扬雷锋精神,就要正确处理 “软”、 “硬”环境建设关系,在保证物质条件建设的同时,把更主要的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通过弘扬雷锋精神,来促进高校“软”环境发展与建设,实现高校的教化功能和实际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天兵.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N].潍坊日报,2008(3):7.
[2] 论雷锋精神的道德魅力[N].光明日报,2002(3):7.
[3] 雷锋精神不应该被淡化[N].广西日报,2009(2):13-18.
[4] 我的大学——大学生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31.
[5] 邵燕.论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2(5):120-121.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7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 目前有关信息技术的具体解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通常认为是用来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设备, 包含生产、存储、交换和应用信息的各种技术, 以数字化为特征, 涵盖各种信息形式, 如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等。当前, 信息技术中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音像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2.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定义
高中阶段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协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解决问题;总结实验结果, 分析问题, 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对整个过程做出评价, 并提出意见。
教师提供合适的情境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第一步, 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才能产生了解一个实质问题的兴趣, 这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 是引发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保障。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探究活动往往有所不同, 因为生物知识强调的是一个广度, 很多知识不是依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到的, 学生要想快速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 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3.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实验教学课程整合的科学内涵
课程整合 (Curriculum Integration) 是指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等与课程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方法。信息技术与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整合可以理解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 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学科知识及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一)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1.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介应用于教学过程, 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基本的层次。当前,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 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等特性使得其成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的辅助工具。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高中在信息技术的硬件条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大部分教师的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 并且, 大部分的学校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室, 因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方便快捷地制作教学课件, 这些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探究性实验的课堂教学是从教师的导入环节开始的,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的方式包括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为背景材料进行口头描述, 以模型、标本等教学器材进行演示, 以视频、动画、图片等进行展示等。
例如,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幻灯片创设情境, 如展示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对洗衣粉使用温度的限制等, 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而对教师创设的情境产生陌生感, 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高中生物实验课程课时的限制, 教师很难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思考, 从而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因而在课堂上采用相对生动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实验背景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虚拟实验来模拟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实验
计算机虚拟实验是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的教学手段。对于“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等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对知识进行演示, 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验变得生动直观, 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3.提问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 有质量的提问是课程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设置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难点。然而, 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材上没有的, 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等灵活地准备材料。因而, 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提前搜集材料, 这些教学信息的来源除了教材与教参、日常生活及图书馆资料等传统的来源外, 还有互联网。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的海量信息、便捷与普及使得其在教学信息的搜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为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除了预习教材知识, 学生还要搜集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 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入相关知识进行思维拓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搜集相关的素材。当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拓展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 高中生由于课程的繁重, 课余时间十分有限, 利用互联网查询和搜集信息的时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 在课堂上采用计算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如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开放网络教室用于生物实验课的信息查询。
部分教师并未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他们只考虑了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方便, 通过从网络下载或教师之间共享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 并没有将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合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就变得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要能够搜集和制作符合自身的教学需求的动画和视频课件, 并具有一定的软件应用能力, 如能够熟练地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 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视频课件等。同时, 考虑到生物教师的年龄、学历及地区差异等, 除了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外, 还有必要加强技术开发, 如针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料库, 从而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整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顺应了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这种教学方式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并且, 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也较高,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 完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等硬件资源的建设, 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实施, 为教师和学生查找信息提供必要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改革在我国发展缓慢, 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备课时间长, 教师耗费的精力相对较多,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探究能力也参差不齐, 又由于高中教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 因而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但作者坚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整合的教育方式一定能得到推广, 必将成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王师琼.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建模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3]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01 (10) .
[4]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整合,探究,交互
一、从教材入手, 寻找计算机与数学教与学的整合点
基于教育的不断变革、数学实践课的特点以及当今网络平台的超强功能, 利用互联网作用、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将学生进行的大量的课前活动调查整个过程在网络上模拟、体现出来。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综合性强的优势开展数学活动课, 我们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与网络平台的整合点。
(一) 数学教材中的模拟性实践教材的整合
模拟性实践就是模拟现实实践的要素, 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中各种要素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在简明、安全的条件下,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材中的“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 利用网络平台模拟商场购物, 模拟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买笔、球等现实活动, 让学生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在网络上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进行模拟现实实践的购物。通过观察和操作, “身临其境”地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 并延伸“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同时让学生了解购物的“选择商品——观察单价——购物数量——计算总价——付款”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
(二) 教材中的社会性实践教材的整合
社会性实践要求从校内拓展到校外, 如何将校外的内容搬到校内来上, 搬到课堂上来, 这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虚拟功能----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突破时空的限制。如:《利息》这部分要求学生课前需要了解银行利率及存款利息的计算, 只要老师在上课之前将各大银行的网址记录下来将其页面下载下来,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局域网) 学生机上的IP地址制作成网页, 上课只要给出本金以及IP地址, 学生就可根据里面的数据及内容来自己探索、解决计算利息这一知识。同类的题材还有如《设计旅游方案》、《统计》等。
(三) 教材中的认知性实践教材的整合
认知性实践是通过观察、操作、练习等行为, 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持下完成, 从而验证和强化所学习的内容, 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正确和深刻理解。如《角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认识》、《圆柱体的容积及应用》、《角的度量》、《圆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等。进行此类型教学时,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童话性的“角的王国”, 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做各种网络游戏, 如夺宝、闯关、历险中完成对知识点的认知、练习、复习和运用。
二、以网络平台为基石, 虚拟教学环境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作为学习的主体, 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少、知识面较窄, 尤其缺少抽象、复杂的逻辑思维, 这使得学生的主观认识与数学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 怎样解决好这种矛盾, 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问题。利用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突破时空的限制, 虚拟一个活动的教学环境, 建造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舞台。
如在教学“参观果园”时, 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虚拟出租车、饮食、买票等实际场所, 学生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 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让他们足不出户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整节课的设计以“参观果园为主线, 分别解决了租车问题, 午餐问题、购票问题, 让学生通过收集、操作、筛选、争论, 选择最佳方案。课堂上的网络为学生提供所有活动中所需要的数据与内容。活动过程中学生设计租车方案、购票方案, 积极探索、反复推敲,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汇报各自不同的方案, 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最佳方案, 而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整合达到多元教学目标
计算机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 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课课堂易于组织调控, 可以达到多元的教学目标。实践意识、运用意识、情感意识, 反馈纠正意识, 评价意识, 参与意识, 更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在整合课中采取高容量, 快节奏, 循环反馈, 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课堂容量大、涉及面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整合课的目标设计、课材选择上既可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作用。
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 整合所利用到的信息技术既要作为学生的认知对象, 也要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正如在上《观光果园》、《旅游设计方案》《统计》、《利息》等课学生必须熟练掌握EXCEL表格、powerpoint等软件。又要会使用一些画图、作图电子计算器等软件。
(二) 教材的多媒体化, 不是文本教材的翻版, 而应该把教材的知识作为基点, 在这个基点上延伸、扩展、发散。
每一节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有个比较突出的重点, 但对学生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参观果园》、《旅游设计方案》《小商品交易会》等课, 主要是培养学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 运用所学的有关数学知识, 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但整个过程, 学生也学到了如何收集、整理、筛选数据;初步懂得使用EXCEL表格;学生的优化意识。学生安全意识、组织纪律性、勤俭节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科整合教学不但能较轻松的完成教学目标, 又能从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把信息技术作为主认知工具, 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和培养了学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我所提出的观点并不是不让学生实际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 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将学生课前的一些社会调查, 数据收集、利息查询等各个具本过程、所需的社会场所、环境虚拟出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前所要进行的一切调查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同样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 只是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用借助网络平台来体现, 同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查询、收集各种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这是让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
[2] (白山出版社) 袁中学, 冯明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听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 使外语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外语教师越来越关注如何在语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如何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内容吻合。
在读、听、说、写四大技能中, 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主要途径, 也是提高其它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 听力差成为实现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瓶颈。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较多, 如教学环境、听力材料、教学方法、听力媒介等客观因素, 也有听者的语言知识技能水平、学习策略运用等主观因素。此外, 大学英语教学时数少、师资薄也是造成学生听力技能薄弱的一个原因。提供大量听力输入对于提高听力理解和交际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外语教学软件的面世使得学生对于学什么、何时学和如何学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 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成功必须具备的一个技能就是知道如何学。本文将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自主学习与大学生英语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整合性的研究论述。
2 理论依据
(1)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涉及到的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学活动中就是指多媒体、网络等与计算机紧密联系的相关运用。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囊括了两个方面, 但更侧重于后者, 即现代信息技术。在研究范围内也就是指对计算机的多方位实际操作与运用。
自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问世, 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CAI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CAL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IITC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目前的教育界正是处于第三阶段, 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阶段, 这也是本文即将讨论的重点。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相关课程整合, 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而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较充分地发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处。因此,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 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
(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此处提到“自觉”, 而非“自由”,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参与性、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不是无组织性。学习目标确定之后, 学生就要根据学习目标, 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 并在学习之末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资源, 奠定基础。
3 大学生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的培养
(1) 自我制定计划
自我计划指学习者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听力学习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听力材料的选择、制定具体的听力目标和任务。听力材料应该难易度适当, 并有一定的有效语言信息输入, 这样才能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和现有的听力水平。听力训练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包括很多种。例如:电子多媒体设备、传统的录音机、收音机、现场的交谈、电视电影戏剧歌曲、电话中的交流、现场演讲讲座等等。听力内容最好以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为主, 例如时事新闻、影视戏剧的台词、流行歌曲的歌词、名人的演讲报告等等,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消化和吸收。听力的时间安排很重要, 每一次听的时间不一定要太长, 但是每天坚持是最重要的, 养成每天听英语的习惯是许多英语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同时老师和学生要一同针对学习者的听力能力制定好训练的目标及任务, 针对自己听力中薄弱的环节可重点加强练习, 坚持下来学习者必然会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2) 听力自主学习中的自我监控
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且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者的自我监控意识。自我监控可及时发现听力学习中的错误方法和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注意和修正。针对听力自主训练时的注意力、效果手段做出适当的调整, 使学习者在听力训练中集中注意力, 加强对关键词和语音语调语气的理解。自我监控在听力自主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使学习者自主意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补救措施完成学习任务。
(3) 自我评估听力学习效果
自我评估听力学习效果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后的自我评价。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检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计划和目标进行调整。听力中的自主评估包括:自我评估任务和目标完成的情况、听力水平提高幅度、哪些方法更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自我评估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 只有不断地评价和改进自己才能更好地改进听力成效。
4 结果
最后, 研究者对进行听力自主学习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受调查对象均是大外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教师提倡的听力自主学习至少已经实施了一年的时间。结果见表: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者了解到学生对于新的自主听力模式比较满意 (72%) , 大多数学生认为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37%) , 学习时间有弹性 (48%) , 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 (48.8%) 。在问卷调查中, 研究者还针对自主学习包括的四个方面设置了开放式的问题。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 在教师的指点下自我选择学习目标可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 成绩较差的学生没必要达到优生的标准, 只要取得一定的进步即可, 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我选择学习方法, 学习者可在自我感觉舒适良好的情境中学习, 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也刺激了积极性。自我监控, 不受外力干扰, 心情愉悦, 无压力, 学习成果也会更好。
总之, 学习者认为, 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支撑下, 对听力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他们对自主学习这一新的教育模式也比较满意。
5 结语
自主学习, “不仅赋予教师新的教学理念, 而且赋予学生新的学习理念, 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对学习的机会、课堂活动、学习策略等方面做出决定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使他们更多地担负起自主学习的责任”。实践表明,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情况下, 自主听力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听力教学的不足, 很好地开发学生对自己学习作出决策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我们相信, 从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始, 以听力自主学习来带动其他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观念的改变, 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会不断地得到加强, 他们的自主学习空间会不断扩大。这必定会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为学生真正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Gardner, David&Miller, Lindsay.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Davies, Paul&Pearse, Eric.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戴宁熙.大学生英语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7 (12) .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 2006 (2) .
[5]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发展[J].心理学动态, 2000.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10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整合,知识,能力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同时期的教育观有着不同的看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学习方式应该是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一种体现。不同时期, 不同教学目标与之对着不同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 课堂上也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一、对两种学习方式的分析
一方面, 接受性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本上基本知识, 能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显著的提高。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而且它仍然是现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我们在批判它的弊端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它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们长期积累与总结的文化结晶, 若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完这些知识, 并经历所有的研究过程那是不可能的。同时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 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肯定难以开展, 就算勉强展开也难以取得实效。
另一方面, 探究性学习则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能享受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 接受性学习已经很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数学定理与结论产生的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与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实施适当的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掌握, 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要考虑的要素
1.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合适的时机合理运用。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因为还保留着小学学习的习惯,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还是比较片面的, 形象的, 直接的, 很多知识都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与系统梳理, 所以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尤其是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中, 由于负数的引入, 使得数的范围变广了, 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改变, 在运算的过程中一时间难以适应, 定理、公式会容易混淆导致计算出错, 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两章的内容时最好以例题为切入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引导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更符合他们的认识特点。
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学生年龄的增长, 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学习的比例可以逐步增多。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学习中, 由于这两章书是以几何内容为主, 虽然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不多, 但是图形的可变性较大。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来对知识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最后设置一些图形变式题, 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总是存在的。尤其是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 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优生通常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学生的收获相对较大;而后进生通常因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导致对探究的问题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明白, 因此他们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都可能是比较迷惑和被动的。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对后进生多给予关照和鼓励。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坏孩子”, 更不是智商低下的“低能儿”。他们好比是缺乏营养的谷物, 带着瑕疵污垢的玉石, 课堂上适时地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的潜力, 他们也一样可以发光发亮。
第二, 调整探究内容的难度和梯度。设计的探究内容尽量是由浅到深有序增加和多环节小梯度变式的形式, 使得绝大部分的后进生也能轻松入门并能同步跟上。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式》第二节的第3课时———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跟小学的分数运算法则基本相同, 只是把“分数”的词改成了“分式”。
第三, 调整探究的时长。课堂上不是说探究的时间越长就越好, 相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探究性学习上, 会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某些较为复杂、难懂的知识必需先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接受性学习, 让学生充分掌握必须的基础要点, 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课堂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这也是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效整合的一部分。
3.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先明确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定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对教材进行研读、分析, 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初步整理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对应运用两种学习方式侧重点的调整。
第一, 一些较为简单、既定的知识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更为合适。如有理数的运算, 二次根式的运算以及一些概念性的术语、符号等。这些已经由前人指定了定义用不着太多的精力进行探究,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二, 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为合适。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勾股定理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函数图像的性质等。这些内容在探究的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强,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探究所获取的知识, 在理解、记忆等方面都比教师讲授的要深刻得多。
第三, 一些具有较高难度和可变性强的知识应先接受后探究更为合适。如分式方程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圆的切线证明以及一些综合性思考题的思路分析等。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那么会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模糊甚至混乱, 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如果教师先采取示范讲解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和步骤去解题, 体验正确的思考方法, 从模仿中初步感悟知识的核心, 再让学生重新去体会、探究, 就能让学生找到明确的思考方向, 少走很多无谓的弯路, 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探究性学习或接受性学习。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 这两种学习方式应该是同时存在, 相互交替、融合的, 在接受中有研究, 在研究中有接受。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我们在积极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应该不断地克服两种学习方式的弊端, 发挥其优势, 扬长避短, 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妙结合, 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3 (10) :23-23.
高中英语整合适切性理论与实践 篇11
关键字:高中英语 适切性 整合
1.引言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使现代传播媒体无商量的进入学校课堂,悄悄改变着现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现代传播媒体也已成为很多英语教师组织英语教学的有力工具,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思想上的偏差。开展高中英语教学与传播媒体整合的适切性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从学习理论出发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与传播媒体整合的适切性
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数字化媒体有用来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用来提供数据或增进了解的,有适合团队教学的,也有适合个别教学的,有以画面为主的,也有以声音为主的,均有其用途,选择时要考虑其适切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我们应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适时、适量、适度、有效的运用传播媒体,充分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播媒体的选择、运用等方面,体现“适切性”。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教学活动应符合人的心理认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选择编制教学媒体,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无论是媒体的选择、屏幕的界面设计、过程设计、反馈设计等,我们都应遵循人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使授课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能力,从而达成英语教学目标。
3.有效提高整合适切性策略
提高传播媒体的应用效率,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与传播媒体整合的适切性,全面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推动学生英语知识、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条基本途径:
3.1.树立科学的媒体教育观,提高现代传播媒体的运用技能
英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思考探索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合理适当运用传播媒体方式方法。提高现代传播媒体的运用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现代优秀高中英语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在目前,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高中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常用Office软件的应用,幻灯、投影仪的基本应用技能等。教师在媒体的选择应用上,最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能够未雨绸缪,预见媒体发展应用的趋势,富有个性、富有创意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传播媒体。
3.2.研究学生心理,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媒体
根据学生接受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接受英语信息,使英语的词汇、句型、语法、英语思维模式等能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系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传播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利用注意的这些特征引导学生把注意投注在主要的学习目标上;在编制教学传播媒体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与抽象理论的知识信息交替进行,引导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3.3.明确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媒体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有目标意识,在众揽全局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行为究竟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的媒体。
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媒体也愈加发达,但是凯·劳耐哥提出的媒体选择的模型依旧值得我们借鉴。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如译林?鄄牛津版模块6:Unit 4中Word Power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解主要的国际组织,学会正确拼读国际组织的名称,分别知道它们的主要功能,以及知道简称所对应的国际组织的名字。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可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Step 1:List the names of some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a chart.
Step 2:Ask students to try guessing the function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Step 3:Show some short movies related to the functions of respective organizations.
Step 4:Group these organizations by showing a flowing chart.
Step 5:Complete an article by filling in the nam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Step 6:Learn acronyms and hold a competition by listing certain acronyms on the screen.
Step 7:Ask students to surf the Internet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 and share ideas with each other.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通过电影短片、流程图等方式使学生对于国际组织的名称、功能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付黎旭 心理学原理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启示.科技创业月刊[J].2005,6
[2]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J].2005,1
[3]黄树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汇编[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整合性研究论文 篇12
复习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新课的教学,却忽略了复习课的教学。事实上,提高初中英语复习课的效率,准确定位学生的疑难点,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牢固的知识网络,是每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复习课上只是机械地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练习题,或者按照课本上的知识顺序进行复习,没有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是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的。本文将以译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英语教学为例,并从学习内容整合的视角出发,探讨英语复习课堂中的整合性策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归类,学生便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
一、同源不同词性的英语词汇的拓展。
在中考英语中,词汇运用是一个重要的题型,对于学生来说该题型的难度也相对较大。事实上,根据笔者的研究,造成词汇运用错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很多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词性把握不准确。也就是说,很多学生会混淆同源的词性不同的词汇。比如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到“成功”,很多学生分不清到底是success还是succeed、successful或successfully。例如,在“His performance was a big______.”这个句子中,很多学生尽管清楚这里应该填“成功”的名词形式,却不知道该词的名词形式是哪个,因此很容易造成错误。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在平时的词汇复习过程中,教师便应该帮助学生对那些同源的不同词性的词进行总结和拓展。大体上来看,在初中阶段,常考的类似的词有:achieve-achievement;person-personal;develop-development;mouthmouthful;understand-understanding;different-difference;important-importance等等。因此,在复习到其中某个词汇时,教师应该对该词汇进行拓展,将同源的其他词性的词也一并引导学生进行强化学习。这样通过比较性地记忆,学生对于这些词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便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二、类似的英语短语的拓展。
大致上来看,英语中的很多动词性质的短语都是由动词和副词构成或者动词和介词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动词一样,而后面所搭配的副词或者介词不一样的短语。而这样的一些短语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也难倒了很多学生。根据本文的研究,为了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点,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就加强对于类似的英语短语的拓展,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这类动词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大体上来看,在初中英语阶段,类似的英语短语有:take down、take after、take in、look in、look on、look down、look up、look after、sit down、sit up等等。
例如,当复习到take down这个短语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前曾经学过的take构成的短语,并将思考的结果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便可以将这些相似的短语进行归类,从而能够对这些短语进行辨析,并能够有效地提高做题的效率。
三、一词多义的英语词汇的拓展。
在初中英语复习课堂中,除了可以进行不同词性的英语词汇的拓展以及类似的英语短语的拓展之外,还应该进行一词多义的英语词汇的拓展。具体来看,对于同一个单词,其不同的意思可能会在不同册或者不同单元出现。因此,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来引导学生复习英语词汇的话,就无法将这些一词多义的词进行整合,学生也无法加强对这些词汇多种意思的记忆,从而不利于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从内容整合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将同一词汇的不同意义整合起来进行记忆,从而能够有效地加强记忆效果。
四、结语
【整合性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综合性和整合性论文08-19
整合发展研究07-04
学科整合运用研究07-09
高职课程整合研究07-31
初中英语教材整合研究05-16
数学课程整合思考研究07-29
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12-02
整合性05-12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09-0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报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