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整合与社会和谐论文

2024-09-23

德法整合与社会和谐论文(共6篇)

德法整合与社会和谐论文 篇1

德法整合与社会和谐论文

摘 要: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是法的出发点和主体,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作为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抽象法、道德和伦理,是自由意志由低到高、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因此,道德、法律、伦理都是自由意志定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阶段,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辩证过程。由自由意志与法的精神的内在关联以及法与德的有机整体性可知,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德治或抽象的法治的合理性,而是道德―法律、德治―法治的生态整合。

关键词:德―法整合;自由意志;和谐社会

在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是法的出发点,法的概念逻辑地涵涉着道德、法律与伦理。法是理念的自由,是意志的现实的形式或具体化,是自由意志的定在。黑格尔以自由意志的辩证发展过程为主线,在对法的理念及其现实化的研究过程中,展现出其法哲学体系的丰富内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为我们研究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实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协调,提供了形上基础和理论依据。在文明的进程中,道德―法律、德治―法治的生态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自由意志:德―法整合的形上基础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将自由意志作为法哲学体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

(一)意志是客观精神领域内运动的主体

在客观精神领域内,运动的主体是意志。意志作为主体不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抽象形式,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实体。意志是法的出发点,是自由的现实形式和具体概念,意志就是指自由的意志,自由也指意志的自由;自由是意志的基本性质和实体,也是法的基本性质和实体;法是意志的具体形式,也是理念的自由,是“自我意识着的自由的定在”[1]37,法的不同形式就是意志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体现了自由在其发展中的不同规定。

(二)自由意志通过三个辩证发展阶段来展现法的本质

(1)主观性阶段。“意志包含纯无规定性(pure indeterminacy)或自我在自身中纯反思的要素。”[1]13这时的意志只具有任性和任意目的的偶然内容,是形式的特殊性而不是自在自为的普遍性。这种有限的、特殊的、片面的意志不是真实的、自由的意志。(2)客观性阶段。在这一阶段,意志“从无差别的无规定性过渡到区分、规定、和设定一个规定性作为一种内容和对象。”[1]16这样,意志通过设定一个对象而对内在的冲动加以规定,进入到一般的定在。但是这种客观性并不是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客观性,它并未完成向自身无限返回的过程,仍然是一种有限性。(3)主客观统一性阶段。这是意志发展的最高阶段,即意志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达到了辩证的统一。这一阶段的意志是一种单一性,即经过在自身中反思而返回到普遍性的特殊性。这时,意志扬弃了纯主观目的和它的实现之间的对立,使自己的目的由主观性转变为客观性,达到主观意志和客观意志的统一。

(三)自由意志并非任性

通常的观点认为,既然自由意味着任意选择,意味着可以这样或那样地规定自己,那么自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自由意志就是任性。但是黑格尔指出,自由意志与任性是不可同一的两个概念。任性指的是“内容不是通过我的意志的本性而是通过偶然性被规定成为我的”

[1]27 ,而我却依赖于这个内容,因此,任性不是合乎真理的意志,而是由自然冲动达到理念自由的中间物,是“矛盾的意志”,其矛盾在于:我希求理性的东西,我不是作为特异的个人而是依据一般的伦理概念而行动的,而在任性的行动中,我实现的不是普遍性的事物,而是我个人的特异性。因此,“如果人们在考察时只停留在任性上面,即人可以希求这个或那个,当然他的自由就在于他可以这样做。但是,如果人们坚持下述见解,即内容是外方所给予,那末人也就因而受到了规定,正是在这一方面他就不再是自由的了”[1]27。可见,任性只是自由意志表现出来的偶然性和特异性,而不自由恰好就在这种任性中。真正的自由不是诱发的任意性,也不是冲动的随意性,而是在理性的支配下的有意志的行为,人们可以自觉地对之进行规导和驾驭。所以,自由意志不是任性,必须在理性而不是个人的偶然任性意义上去理解。

二、法:自由意志的定在

黑格尔认为,法是作为理念的自由,整个法的体系都是从精神中产生出来,是实现了的自由的王国,它作为精神的第二天性构成客观精神的世界。法的基地是精神性的东西,它的展现遵循着理念运动的基本原则,“任何定在,只要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就叫做法”[1]36。

自由意志在客观精神领域内通过表现为法的三个环节而实现自身,即抽象法、道德和伦理。每一个环节都是自由意志在一种特殊形式下的体现,较高的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体、更真实、更丰富。

(1)抽象法。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得以实现其自身,即自由意志达到外在化和客观化,这就是抽象法或形式法的领域,其特点是直接性、实在性和排他的单一性。在抽象法中,自由意志只是作为占有所有物或财产的人格而存在,容易受到外来的侵犯和外物的强制,其所体现的自由只是抽象的或形式的自由。

(2)道德。抽象法对直接性的扬弃形成了道德意志的体系。道德是自由意志向主体内心的深入,这时,自由意志超越借助外物实现自身的状态而在内心中获得实现,也就是说,意志不再是体现于物而是体现于主体之中。虽然道德扬弃了抽象法的单纯客观性,但是,这一阶段的行为主体不是普遍的客观性的意志,只是个别的内部主观意志,因而往往陷入主观性和片面性,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缺乏现实性的主观的自由。

(3)伦理。伦理是自由意志通过外物和内心两个方面达到充分的现实性,展现了个人特殊意志与普遍客观意志相结合的主体性。伦理的发展运动经历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完成了它的现实化运动,成为自在自为地自由的意志。由于伦理既扬弃了抽象法的单纯客观性,又扬弃了道德的单纯主观性,使主观和客观、内部与外部达到了真正统一,因而成为自由的理念。在伦理的领域中,普遍的、真正的自由得以实现。

三、法律、道德与法的精神

人们通常将“法”与“法律”相等同,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它忽略了二者统一的基础,往往导致道德与法律的分离,阻碍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的发挥。在黑格尔看来,抽象法、道德、伦理都是法,只不过是法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然,这里的法就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法律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哲学意义上的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或理念的自由,是法的概念和法的定在的统一。

道德、伦理以及国家等都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本质上都是精神的显现,具有普遍性,因而都是特种的法,都是法的不同形式;而法律则是法的定在形态之一,它必须采取在某个国家有效的形式而存在,是经思想明确规定并作为有效的东西予以公布的法的形式,因而是国家的一种规范体系,其实定要素来源于特殊的民族性,适用上的必然性和判决的权威性。[1]4可见,法是根本性的东西,而法律只是法的外在形式,是暂时性的东西,其内容和性质是可变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法是法律的本质,法律应该以法为其真理性的依据,从而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但是,由于法律只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便存在法律的制定偏离法的理念的可能性,因为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当观察者不是观察事物的本质,不是把法当作独立的对象而是离开法,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自己的理性中去时,就会产生违背法的本性的不合理的后果”[2]。

可见,黑格尔从自由意志来谈法,认为在抽象法的阶段,只是客观的、形式的法,只有抽象的形式的自由;在道德阶段就有了主观的自由,即自由意志在内心中获得实现;伦理阶段是前两个环节的真理和统一,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得到充分的现实性。道德、法律、伦理都是自由意志定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阶段,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辩证过程。据此,道德和法律都是“法”,都是法的定在表现,二者在法的.精神的层面相统一。

四、德―法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黑格尔法哲学的视野下,法的精神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展现了德与法互动整合的辩证

过程,揭示出法的概念自身的辩证法,将道德和法律整合、统摄为一个有机体。当然,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无疑是思辨的和头足倒置的,但是如果抛开其唯心主义的基地,着眼于法的理念的辩证演绎,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对于促进文明进程至关重要。法哲学理论中德、法的辩证统一思想,对于实现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道德与法律并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法哲学以自由意志为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了法的精神与形上本质。法哲学逻辑地与法律和道德这两大领域紧密相关。法律可以视为法的定在形式,法与法律的相似之处在于:道德是二者获得合理性诠释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法的理念还是作为其定在形态的法律,都与道德密切关联。没有道德,法和法律都难以实现其合理性。在文明体系中,法的精神的根本指向,是追求人的意志行为的正当性,由此追求整个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人的行为具有“应当”与“必须”的逻辑与要求。在总体上道德体现“应当”,法律体现“必须”,但从根本上说,道德和法律都同样内在“应当”与“必须”的双重价值逻辑。

在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相分离,不应该走泛法制主义的道路,因为“从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很自然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法治是必需的,但法治主义、泛法制主义是不合理的。法治可以直接与效力相联系,但却难以直接与正义相关联”[3] 。据此,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将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坚持德、法并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治的人文价值在于,它是基于对人的自由意志中的信念、信仰的启示而调节人的意志行为,体现人文精神的要求。法治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人的自由意志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进行现实的约束,体现政治精神的内在逻辑。一般而言,善与恶都是内在于人的自由意志中的现实可能性,无论以性善还是性恶为原点,都不能把握人性的真理,因而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和合理性。只有德与法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和健康发展。

(二)在道德与法律中,道德先于法律

“道德在逻辑上先于法律,没有法律可能有道德,但没有道德就不会有法律。这是因为,法律可以创设特定的义务,但却无法创设服从法律的一般义务。”[4]35道德既然对于法律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法律制度必须展示出与道德或正义的某些一致性。可以说,在抽象的意义上,法律对道德价值具有天然的需求性,法律的意义来自道德的赋予,道德是法律价值的重要基础。

法律制度效力的真正发挥,依靠我们对服从法律制度的道德义务的认同和坚持。“一个按照原则行事的人,必须能够在任何特定的场合下决定什么是那种场合下适当的原则。”[4]28这种正确抉择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美德。美德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遵循规则的品质,它使人的意志行为不断获得价值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美德不仅是道德的特征,而且也是法治的前提。“当代西方许多国家的实在法,摄取大量的道德内容,以整肃社会风纪,不止是西方国家道德建设治理路径的一种选择方式,更是道德理念融入法律体系的一种必然。总之,无论是法律条文直接显现道德还是以间接的形式反映道德的要求,法律都绝不仅是一种技术性和抽象性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定道德观的外化,是显落的道德。”[5]因此,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在德法并重的前提下,强调道德精神、伦理精神的文化价值,将道德融入法律的内涵,并构成法律运行的宗旨与目的。道德精神和伦理精神的失落,最终会导致信念、信仰和信任的缺失,以及法律现实效力的丧失。

五、结语

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而长期以来德、法分离的根源在于未找到二者内在同一性和相互结合的基础。从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可知,法的精神基地和出发点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向自身辩证复归的过程,就是法的理念由抽象法――道德――伦理的发展而达现实化的过程,因而伦理道德与法律内在统一于法的精神之中。据此,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德治或抽象的法治的合理性,而是道德―法律、德治―法治的生态整合。只有将自由意志的善与恶、道德与法律辩证整合,才能在文化精神的意义上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林.黑格尔的法权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67.

[3]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1.

[4]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义务[M].夏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5]王淑芹.道德法律化正当性的法哲学分析[J].哲学动态,(9):17.

德法整合与社会和谐论文 篇2

财务整合一向是企业并购之后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多事敏感之处,各方觊觎,企业越大,整合的内容也相应越多越复杂,似乎暗流涌动。2006年,国内快消品行业两大巨头实施合并,由老三A集团并购老大Y集团,又一次演绎了“蛇吞象”的并购神话,使业界震惊。都说并购容易整合难,然而到目前为止,合并后新集团的财务体系已运作近两年时间,却是想象不到的宁静顺畅,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和谐”的整合的呢?

上谋伐心,其次伐兵

牛根生说,经营的98%是人心,谈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Y集团在江湖上做行业老大已经很多年,员工的自我感觉一直相当不错,一向瞧不起A集团市场运作的粗犷,事实上也在市场中经常把A集团打得落花流水。此时突然屈人之下,顿时一片哗然,在这种心理落差之下,包括财务人员在内,一时人心躁动,想什么的都有。

A集团显然很理解财务稳健的重要性,以及Y集团员工的那种曾经的优越感和那颗脆弱的自尊心,相对业务整合来得那么快、那么直接,在起初阶段,财务整合却是春风化雨式的另一番温和景象。

* 财务组织方面:财务组织架构基本不变,职责权限基本不变,只是调整了部分业务的汇报关系。

* 财务人员方面:财务人员基本不变,Y集团除了CFO这个岗位变化外,其他财务人员以前干什么现在还是干什么。

* 财务制度方面:作为多年的行业老大,Y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相当丰富,一些重要的财务措施堪为行业标杆。这些制度不仅基本不变,A集团还在集团范围内推广应用,体现了A集团的虚心与务实。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敏感的费用报销标准方面,Y集团要高出A集团很多,比如Y集团一个普通主管的出差补贴标准比A集团的经理还要高。现在寄人篱下,A集团又以抠成本闻名天下,Y集团员工不由得担心费用标准下调,而影响个人利益。令人意外的是,费用报销制度也没作调整,Y集团员工当然理解A集团作出此项决定时的内在压力,对于这种“超国民待遇”,也让Y集团员工看到了A集团的大度与诚意。

总体看来,在并购之后,Y集团财务人员的变动率是最低的,稳定的财务队伍保障了财务整合工作的平稳过渡。

一张一驰,文武之道

所谓“张”,指的是A集团为财务系统保留了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奠定了财务整合的环境基础;所谓“驰”,指的是A集团审时度势,一旦定位财务整合的内容之后,随之即为雷厉风行的执行。

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相关财务信息,是企业并购后进行集团财务管控的基础,由此A集团首先做的是财务信息的整合,包括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合并会计报表的设计、以及财务信息的综合应用等领域,其实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

A集团与Y集团虽然同属快消品行业,会计核算政策具有相当的共性;但会计政策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政策,并购前各方企业是根据各自的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亦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别是在生产成本的归集、营销费用的分配方面,A集团与Y集团差异明显。比如,Y集团对营销费用的管理已经细到每一个单品、每一个客户、每一个时间段,而且对跨年费用也形成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从而,Y集团可以很方便的对产品价值和客户价值进行测算。而A集团对营销费用的分配仅仅停留在按销量均摊的层面,离精细化管理尚有不小的距离。因此,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与优化,不仅是及时、准确获取财务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信息的可比性、统一绩效评价口径的基础。

* 合并会计报表的设计

作为并购方决策层,想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必须通过合并会计报表及时准确掌握合并后的整体财务状况。但是现实比较严峻:合并报表一直是Y集团头痛的事情,由于没有IT系统的支撑,Y集团一直在用Excel做为合并报表的工具,合并报表的效率与质量自然难以保证。A集团与Y集团合并后,业务覆盖着行业全价值链,不仅业务规模翻番,业务更加多样性,复杂度也大为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合并报表的难度。从长远来看,通过信息系统一揽子解决合并报表的及时准确性是发展趋势,但目前上新的IT系统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利用Execl设计合并报表模板,也是一条过渡之策。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器者,工具也,这里的工具专指IT系统,信息系统在具体业务支撑、集团管控、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具有现实价值。可以说,A集团与Y集团财务整合的成功,依赖于IT系统的有力支持(见图1):

* 财务信息管理:A集团的ERP生产制造模块应用比较成功,于是利用A集团的ERP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Y集团的营销管理系统相当专业,于是利用其营销管理系统,实现营销环节财务信息的归集与分配;利用合并报表模块,保证报表的及时准确性。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还可以标准化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 过程管控:利用信息系统来实现采购业务、生产制造业务、营销活动的评估、审批和跟踪,如统一的预算系统、历史数据支持。

* 资金管理:利用信息系统来协助各层次资金的管理及跟踪,如现金流的汇报、多货币管理、与银行系统和财税系统的集成等。

另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加强经营分析体系,以满足管理层分析、管理、决策的要求(见图2)。其指导思想是,以考核指标为引导,以完善的报表体系为基础,在Y集团已有的BI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业务范围和应用范围的扩展,以帮助各级管理层对企业经营运行情况“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积厚虑远,守正筑坚

林子大了,人员杂了,事情也就多了,财务方面需要整合的事情千头万绪,既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那就必须在总体的整合框架下,对财务整合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搭建一条财务整合实施路径,将未来几年需要做的事情一次性系统地考虑清楚,使得后续的财务整合“工作有方向,行动有计划”。

结合A集团与Y集团的管理现状,将财务整合的内容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财务信息类,包括并不限于: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政策统一、生产成本归集标准统一、营销费用的分配标准统一、财务信息传递流程设计、合并会计报表设计、营销领域分析体系推广、生产领域分析体系设计、KPI分析体系设计等;

管控体系类,包括并不限于:财务组织优化、费用报销制度的统一、生产成本控制、营销费用控制、审批流程优化、内审体系设计、责任中心体系设计、资金集中管理、计划预算体系设计与实施等;

支撑平台类,包括并不限于:营销管理系统的推广、ERP生产制造模块的推广实施、营销领域BI系统的推广、生产领域BI系统的实施推广、合并报表模块实施、网络报销系统推广等;

然后,根据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紧迫程度,结合集团整体的整合节奏,规划出财务整合的实施路径,当然,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阶段,实施路径也会有很大不同(见图3):

对于每一个子任务,要保证其可执行性,必须进行逐一细化,明确相关内容,并落实到责任人与参与部门(见表1)。

道德进步与社会和谐 篇3

海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一班

姓名:潘军

一、道德的重要及作用

1.道德的悠久历史

“道德”这一个被千古年来一直被推崇的词语,在如今这个讲究和谐社会的阶段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处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科学发展的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道德文明更突显出它不可低估的力量。所以说,科学在进步,道德亦不可不进步。

自古以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一直以讲究和谐为主旋律,作为一个爱好和平,有良好道德熏陶的中国人,我们更理应加强我们的文明建设,让世界看到一个有内在涵养的文明古国。千古年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变的定理,社会的和谐只能依靠道德的进步。

道德进步是指人们在自生发展的同时兼顾别人的感受,不做有损于别人正当利益的事情,并且尽力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作为一个普通学生,我们的有道德就体现在平时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认真学习等方面,道德作为一个人们评价自身行为的标尺,虽然无法用实实在在的物质价值来衡量,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体现的很是重要,试想,若在一个人人不讲道德的社会生活,会是多么得恐怖,正是道德将人们的行为约束,才使得我们生活在这个安定和谐的社会。

古人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成长的过程离不开社会的熏陶,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不一定我们能修成正果,所以,成长时,我们离不开道德教育,当道德教育跟上了,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作用的人,才会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的人。

作为一个五千年发展的农业大国,也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我们从不缺乏道德之士的引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古人在教育我们,孔孟思想的发展也是从不间断的教育我们,所以说,在我国的历史上道德一直是我们谨以为律。

2.道德是一种力量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作为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我们理应积极用好这中力量。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时,学生要他逃走,他在服刑和逃跑之间,选择了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他的死刑是经过民主的投票,他必须遵守这样子的道德

意识,接受这样子的结局。这才是道德,非如今日社会中,从上至下,都在振振有词地指着别人骂:不道德!

只有我们整体的道德得到进步,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二、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规范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相协调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全面系统的和谐,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格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进步,提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这就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促进人们的思想道德进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整个国民道德素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除此,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定胜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科学的,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才是爱护自己。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2.和谐社会的主要体现。

和谐的最重要体现就在于人们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社会安定。就是社会财富分配合理的综合体现。当然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和谐,应为人们之间总是存在差距。每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所以有不同的道德观,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不能强求一个绝对和谐的社会。当然,只要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够做到自我和谐,那么至少我们周围大多数时候还是会和谐的。正如口号所说,构建和谐,人人有责。

道德进步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加快我国的道德建设步伐,重振道德信仰,把法制和德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真正和谐。热社会和谐了,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的就有相应的提高。总之,道德进步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也烦作用于道德进步,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道德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正确的道德是让人最快乐的道德,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合乎道德的,否则,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错误的道德。

四、道德进步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联系。

胡锦涛主席曾提出八荣八耻,就是用道德来对我们的生活行为进行规范。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正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但法律总会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这是就需要道德的发挥作用。而且法律也是死板的,甚至有时道德与法律还会相悖,但在治国的同时,两者又缺一不可,即“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因此,“以德治国”是 促进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个社会的和谐运转,必须要有秩序和法制作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和谐直观地表现为良好的秩序,包括良好的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这些秩序一旦被打破,社会就会不安,一片混乱,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了。不可否认,“依法治国”确实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它可以为社会的和谐提供制度保证。“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但一个国家,仅仅依靠法制来治理国家是不够的,它必须还得有道德来约束,也就是“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进的,道德与法律一样,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道德是软约束,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是依靠人的内在的约束作用,它能把客观的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需要,能使人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准则,扬善抑恶,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法律还尚未健全,腐败、犯罪、邪恶仍然还在肆无忌惮地上演,造成社会很不和谐。法律不是万能的,针对某些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必须得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才是治本之策。次外,法律再缜密,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进而道德力量再次突显。道德作用极其广阔,几乎涉及到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正如英国某学者说的:我么们都是不可避免的道德存在物。是的,道德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行为甚至人格中,可以解决许多其他规范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有些人职业行为消极,职业态度冷淡,不讲诚信,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与帮助,缺少宽容和理解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法律肯定无法解决,只有通过道德的约束来化解,社会成员思想道德进步了,社会风气好了,这些现象才会逐渐减少和消失,从而社会和谐才有可能。思想道德越进步,人们的道德水准就越高,违反法律的人则必然少,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扫除了很大一部分障碍。由此可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治的意义同样的非凡与无可取代。在道德层面来讲,只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思想道德进步,使“以德治国”得到贯彻落实,社会才会和谐。

五、道德进步与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与整合 篇4

——北京经验

代恒猛

2012-10-25 14:56:20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济南)2009年2期

【英文标题】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Policies: The Experiences of Beijing

【作者简介】代恒猛,中央编译局在站博士后(北京100032)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新贫困现象”,直接催生了我国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伴随着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的出台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的整合与配套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基于北京市的相关情况,研究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和制度衔接,整体效能发挥的问题,在分析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部门分割、制度分割、城乡分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社会救助/部门分割/制度分割/城乡分割

中图分类号:D6;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2009)02-0116-08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只能实行社会保障多元化的制度安排。本文基于北京市情况,对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救助的政策转型与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社会救助政策的综合效应

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此过程中,原有的制度安排逐步打破,而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由此造成制度真空和社会的断裂与失衡。这种断裂的后果,就是市场经济的高风险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发生了突发性、大规模的“下岗潮”和“失业潮”,形成了严峻的“城市新贫困现象”。据估算,2000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的总数约为1350万人①。城市贫困问题直接推动了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衷,是运用规范化的保障措施达到真正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目的”②。

1996年7月,北京市确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后,又相继建立了粮油帮困、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城市流浪乞讨救助、应急救助和灾害救助等一系列制度,并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02年4月,市政府批转市民政局《关于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全面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向农村。2009年4月末,北京市共有城市低保户73577个,146013人;农村低保户42100个,78321人;农村五保户4476个,4675人。月计划支出城乡低保金、农村五保供养金分别为5161.7万元、1194.1万元和134.1万元③。事实表明,面对大量存在的社会贫困问题,社会救助因其救助方式的直接性和针对性,实际上扮演了比社会保险更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当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也将进入转型发展和制度建构的深入发展阶段。目前的问题是,伴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应急性、零散性和分割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定程度上形成重复保障和救助盲点并存的局面,造成效率的损失、资源的浪费和新的社会不公问题。2005年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各种救助项目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加快“构建体系完整、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如何适应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政策的部门衔接、制度衔接和城乡衔接,放大社会救助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制度效应,是当前北京市社会救助改革发展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社会救助政策的“碎片化”问题

社会救助是一项操作性非常强的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和强化与相关社会政策的衔接问题。当前,北京市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碎片化”问题,突出表现为社会救助政策具有部门分割、制度分割和城乡区域分割等特征,影响和制约了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部门分割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部门职能定位的影响,北京市社会救助工作一直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虽然明确民政部门的牵头地位,但由于缺乏明确法律依据和存在部门利益阻隔,这种“多龙治水”的工作格局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难以形成统一决策监管机制。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涉及众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只有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发挥主管或牵头部门的强力监管职责,才能推动社会救助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北京市发布《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本市社会救助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市民政局负责本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和对外发布”。同年,成立由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北京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25个部、委、办、局组成,辅之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全市救助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但由于其并非是常设性的实体机构,而民政作为社会救助牵头部门,依靠其下设的救灾救济处和低保中心统筹全市救助工作,缺乏法律层面的统一、明确的界定,加上民政部门的相对弱势地位,在统筹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过程中难免陷入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难以发挥真正的主管或牵头职能。

2.政出多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决策监管体制,各部门从自身职能和利益出发,分别设立救助机构和配备人员,存在着谁出政策谁做事,谁募集资金谁使用的状况。大体说来,民政部门负责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民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等;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卫生部门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农委扶持农村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建委负责廉租房救助;教委落实教育救助;工会开展困难职工帮困;残联和妇联实施残疾人和妇女、儿童救助;慈善机构吸收捐助和开展慈善项目。在一些交叉性的社会救助方面,如医疗救助方面,实行民政主管,卫生部门落实,而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家庭人均收入在本市职工最低工资与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困难企业患大病职工开展医疗救助——这种自行其是、政出多头的执行机制,增加了救助环节和运行成本,带来了新的社会不公。

3.难以实施有效监督。目前,对社会救助实行内外监督和约束的主体繁多。市民政局负责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监管,市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负责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妇联、残联等组织,发挥群众团体、专业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的作用,对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进行社会化监督。监督主体过多反而造成了职责不明、群龙无首的弊端,同时由于目前社会救助过于分散,缺乏健全有效的责任管理和效绩考核机制,无法对部门救助工作作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

(二)制度分割问题

长期以来,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遵循“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的思路,即根据人们生活的不同方面和需求的不同层次,先建立单项制度,力求覆盖,再以点带面,衔接整合各个单项制度,构建完整的救助制度体系。目前,北京市社会救助正处于从覆盖到衔接的阶段,制度分割问题成为攻坚工作的核心议题。

1.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分割问题。社会救助不仅仅局限于吃、穿、住等基本生活保障,也对由于医疗、就学、司法诉讼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顿进行适度保障。但在实施医疗、教育、就业、司法、住房、灾害等方面的配套救助制度时,为了降低成本和便于操作,往往只是简单地与低保挂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多达二十多项优惠政策与低保直接挂钩。这种简单对接,直接导致了低保救助的“悬崖效应”,即一旦享有低保,其收入将大大高于临界于低保之上的边缘户的家庭收入。而这些救助制度本身,也缺乏相互的衔接配套,如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灾害救助与应急救助、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低保与就业援助等相互间的制度分割。如低保和救助援助,有研究指出,现行的救助制度存在着不利于激励受助对象通过公开的劳动增收和退出受助行列的因素,即多重救助的简单叠加和劳动所得对救助待遇的简单替代④。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制度分割问题。低保与社会福利属于两个不同保障层次,但其救助性质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一般是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和五保对象,另外还有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这与最低生活保障具有共同之处。救助性社会福利的充分发展,无疑将减轻社会救助的负担。但长期以来,北京市尚未完全形成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和服务网络的缺失,致使社会救助承担了过多与自身定位不相符的保障职能。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养老床位总数可达5万张,但与占总人口4%的老人希望集中养老相比,缺口仍然很大。当然,这种情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变。如2008年,北京市财政投入13.4亿元,让55.9万名60岁以上的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享受每月200元的福利金;投入2亿元,保障老年人享受文化娱乐、卫生服务、居家养老福利服务等优待。2009年开始实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成年后安置办法,按照每人15万元的标准,解决他们的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3.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制度分割问题。社会保险是以缴费为条件,以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不至于为临时风险所中断,而低保则是无需任何缴费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可以说,社会救助构成了社会保险无法保障,或保障后家庭收入仍然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群体的一种“兜底”保障。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实施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救助的运行。如在医疗救助方面,北京市规定,凡属参保范围人员申请低保时,应出具社会保险缴费凭据;职工和征地、拆迁人员领取的一次性经济补偿费用中,先扣除社会保险缴费金额,再计入家庭收入。近几年来,北京市建立“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如何本着“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在资助低保对象参保参合的基础上,搞好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的制度衔接,这是当前医疗救助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4.社会救助与社会慈善的制度分割问题。慈善救助是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政府应大力资助各级慈善机构开展慈善捐助工作,积极引导和协商慈善资源承接和开展一些政府救助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对慈善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2006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首都慈善事业发展意见》,提出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慈善事业经费发展列入当年财政预算,资助慈善公益组织重点扶助老人、贫困残疾人、低收入者等困难群众,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公益救助的有效衔接”。反观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在从事慈善活动,有关部门在本系统实施救助工作时,没有及时通报受助对象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合理调配发放各种救助款物,也造成重复建设或多重救助等问题。

(三)城乡分割问题

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社会救助长期以城镇居民为重心,农村社会救助严重滞后。当前,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无论是制度建设、救助水平,还是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城区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1.救助制度简单移植,针对性不强。2002年以来,北京市依照城市低保制度,先后发布《关于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的意见》,以及《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分类救助制度的通知》,建立了包括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但问题的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劳动就业、家庭收入、医疗、养老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特点,过于依照城市救助制度和运行模式实施农村社会救助,无疑会带来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低保标准测算难,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算难,城市化进程中征地农民救助的定性问题,流动和跨区域就业的农民群体的救助问题,以及农村五保供养与社会救助衔接问题,等等。可以说,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救助制度改造和创新,使之符合农村具体实际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总量偏低。北京市农村救助资金来源一般由区县和乡镇两级财政负担,部分区县由区县财政全部承担。如朝阳区农村居民低保资金由区财政和乡财政各负担50%;丰台区、怀柔区农村低保资金由区负担60%,乡镇负担40%;顺义区、大兴区农村低保资金由区、镇两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别负担。农村社会救助财政负担的比例关系缺乏统一的计算标准,区县和乡镇之间职责划分不清,而财政投入主体的下放,也使救助资金保障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救助资金投入的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但同城区相比,财政投入仍相对较低。如2009年4月份,朝阳区城乡低保资金支出分别为2506.8万元、193.6万元;海淀区分别为1401.0万元、171.6万元;丰台区分别1640.1万元、123.4万元;门头沟区分别为2320.9万元、154.9万元⑤,城乡社会救助财政资源配置严重不对称。

3.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市农村低保标准由市民政局每年发布一个基本的标准,具体数额由各区县参照这一标准,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和财政能力自行决定。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政实力较强的近郊区县,如朝阳、海淀、丰台,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农村救助标准随城市目前统一为410元。而在一些远郊区县,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1920-2530元不等,与城市标准差距明显。如2009年第一季度,顺义区农村低保标准月人均210.80元、年人均2530元;门头沟区、大兴区,月人均200元,年人均2400元;通州区、房山区、怀柔、平谷、延庆县等5个区县,月人均为170元,年人均2040元;昌平区,月人均160元,年人均1920元;农村救助标准分别为城市低保标准的51.4%、48.8%、41.5%、39.0%⑥。

三、政策选择: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北京市社会救助政策衔接问题虽然只是个案,但却反映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整体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适度“普惠型”社会保障框架体系也已初步形成。在此形势下,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与整合,构建部门协作、制度统一、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成为社会救助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

(一)整合救助职能,推动部门协作

适应社会救助向综合、多层次的救助发展需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建立社会救助的专职监督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能,规范救助程序,构建统一领导下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

1.加强救助立法,为社会救助政策整合提供法律依据。在国家层面,加紧出台《社会救助法》,明确社会救助的定性与定位、制度体系、政府和部门责任、经费保障问题、公民权责、监督机制,以及救助程序、法律责任等,为省市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操作提供法律依据。各省市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对社会救助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细化和明确。

2.整合部门职能,建立集中、统一的社会救助监管体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大部制”改革思路,逐步对当前分布于各个部门单位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剥离、整合。在民政部设立社会救助管理局,集中监管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在各省市层面,设立实体性质的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由主管省市领导任主任,负责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和监督管理。民政相关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专门的业务经办机构,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救助指导和服务,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各相关部门作为参与执行主体,配合民政部门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的组织实施。

3.规范救助程序,完善“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强化街道(乡镇)的综合救助职能,各种社会救助待遇,统一由申请人向户籍地街道(乡镇)提出申请;各项救助活动,统一通过街道(乡镇)实施,各种救助款物由街道(乡镇)调配发放;各类救助信息通过街道(乡镇)统计,由民政部门汇总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形成“一口上下、规范有序”的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彻底杜绝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问题。

(二)强化内外衔接,确保制度统一

按照构建制度完整、功能配套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目标,强化低保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救助等专项救助,以及临时救助、灾害救助等制度的衔接与配套,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制度衔接,集成和放大社会救助,乃至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制度解困效应。

1.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内部制度整合。社会救助是建构在底线公平基础上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综合性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由其他各项救助制度来配合和补充,而其他各项救助制度需要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基础。这一特点决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作用。在确定救助标准和实施范围方面,要避免单项救助或优惠政策与低保资格的直接挂钩,而是根据每个单项制度的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标准和范围,同时积极开展低保边缘户的针对性救助,实施阶梯式救助,缩小和弱化社会救助的“悬崖效应”。

2.强化社会救助体系外部政策整合。立足适度“普惠型”社会保障框架体系,重新对社会救助功能定位和职责范围进行梳理,逐步退出一些与社会救助自身职能不相吻合的领域,专注于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职能。比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趋于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将会转化为社会福利和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完善,教育救助的重点将会转向非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城乡医疗保险的日臻完善,医疗救助将转变为经过医疗保险承保后仍难以承受个人费用支出并造成暂时贫困的人群。其他如住房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等,也必须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作相应的度调整。在实施社会救助过程中,始终要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最低退休金标准、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协调一致,科学对接。

(三)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

由于社会救助具有“兜底”保障的同质性,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突破,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注定是大势所趋。要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在尊重城乡现实差距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和最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

1.推动农村救助制度创新,提高救助实效性。立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推动农村社会救助创新,重点完善救助标准确定和动态调整、家庭收入核算、征地和流动农民群体救助,以及农村分类救助等制度,规范低保的入口与出口,强化动态管理,打造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2.加大农村社会救助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理顺区县、乡镇等各级财政职责,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财政投入比例关系。在中央和省市区层面,要把农村救助工作放在整个救助工作的中心环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进一步将救助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农村倾斜,形成稳定的社会救助资金保障。

3.强化城乡社会救助政策衔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强城乡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配套,逐步突破城乡管理体制的分割局面,推动城乡居民救助关系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转,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政策的无缝对接。当然,社会救助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需要尊重城乡差距的现实,近期还只能在救助范围上实现城乡覆盖,在救助项目上体现城乡配套,在救助标准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结论

经历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正处于从覆盖到衔接的政策整合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救助必须理清自身的职能定位,加强政策整合与配套,优化资源配备与传递,集成和放大综合制度解困效应,切实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困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体制障碍问题也将最终得到有效解决,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也将最终定型。

注释:

①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②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③民政部网站:《2009年4月份民政部统计月报》,http://cws.mca.gov.cn/accessory/200905/1242976625456.htm

④郑功成主笔:《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⑤民政部网站:《2009年4月全国县以上农村低保情况》,http://cws.mca.gov.cn/accessory/200905/1242976642721.htm。

德法整合与社会和谐论文 篇5

格言妙句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二、经典故事: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

花园里有朵玫瑰花,边上有只青蛙,玫瑰认为青蛙很丑陋,就把它赶走了。可过了几天,青蛙再来到花园发现玫瑰花已经枯萎了。原来没有了青蛙吞食害虫,玫瑰花也就失去

了保护。

素材解读:人活在世界上面对着三个东西:一是自己,二是社会,三是自然。和谐就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的。花与蛙,看似不和谐的存在,而彼此依存,丑陋蛙靠吃害虫为生,花才得以健康灿烂。和谐就是看起来不协调的协调。

三、人物事例:包容才有和谐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关键在市委,首先在常委会班子。要建立和谐包容的同志关系,包容才有和谐,尊重才能包容,相互包容,和谐共事,才能干事。

这段话最精彩的就是“包容”二字,点到了“和谐”的实质。根据刘书记的“包容论”,我是不是可以再作进一步理解呢?或者,不要把刘书记的理论只局限在领导干部相处的关系范围内,要推而广之,这样整个

社会才能和谐。比如,政府部门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为了能“和”,最好先跟老百姓“谐”一下,比如出租车涨价,飞机票涨价,兴建化工厂之类的。再更进一步理解,“和

谐”意味这不是一种事物的和谐,两种

以上的事物在一起才叫和谐,只有一种事物存在的它跟谁“和”去呀?更谈不上“谐”了。当多种事物共存的时候,才叫“和谐”,才有包容。

素材解读:以人为本,以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为本,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本,这是和谐之道的本质。和谐并不是整齐划一。八音齐鸣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五彩缤纷才能绘就优美的图卷。和谐社会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承认差异,尊重不同,不同而不相害,相互尊重,相互容忍,让每个人各得其所,同时又享有共同的人格尊严。

“人与自然”素材之“认识自然”篇

一、经典故事: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素材解读:自然界能给人类带来希望,人们应该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故事中小女孩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自然告诉我们,只要心存希望,总有奇迹发生。

1、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2、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3、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4、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80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以上言论适用于“人生”“创造”等话题)

5、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6、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7、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8、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以上言论适用于“对人与对己”“善与恶”等话题)

9、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10、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11、“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以上言论适用于“真理”“求真”等话题)

12、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是我的看法。

13、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14、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们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15、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

(以上言论适用于“爱国”“认识”等话题)

16、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以上言论适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话题)

缤纷校园论文频道实用文档作文大全求职招聘

世博作文素材

来源:考试吧(Exam8.com)2010-4-30 14:11:18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

2007年12月18日晚8点,万众嘱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蓝色“人”字的吉祥物可爱造形让所有人耳目一新。【形象意义】

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海宝”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涵义。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海宝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人”字创意造型依靠上海世博会的传播平台,必将成为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符号和文化标志。人与自我

做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乐观向上的好队员 时时、处处,我们都会遇到一个如何对待自我的问题。

做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乐观向上全面发展的好队员,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我的根本要求。

珍爱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老师呕心沥血教育我们健康成长,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社会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我们就像破土而出的幼苗,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充满了勃勃生机。有人说,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其实,这话不对,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每个子女享受着父母的抚育,对父母就有孝顺和赡养的责任;每个公民接受国家的培养,就对国家承担着义务。珍爱声明,是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感的表现。队员们应该自尊自重,不辜负美好年华和国家、人民的殷切期望。

强健体魄。我们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在基础,只有夯实基础,高楼大厦才能坚固。少先队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栋梁之材。首先,从小就刻苦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勇敢地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这才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基本态度。

树立理想。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加以珍视。生命是以秒来计算的,过去了的时间,就不会再拥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无端的浪费时间,无异于浪费自己的生命。远大的理想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要无悔人生,实现理想,就要做到热爱生活,惜时如金,充满信心,不怕困难。

战胜自我。生活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现代社会时刻充满竞争,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我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就要严于律己,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主动约束自己,提高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主动调节心理情绪,提高用于面对现实的能力;主动克服困难,提高敢于挑战自我的能力;主动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发展多种生活情趣的能力;主动确立努力目标,增强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对自己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别人要热忱相待,助人为乐;对成绩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对社会勇于奉献,敢于创造。

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就要养成明礼诚信、勇敢顽强、敢于创造、追求美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同学们,来吧,让我们找一个榜样激励自己,找一个目标鞭策自己,找一个岗位锻炼自己,找一个机会考验自己。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生命就会奏响奋发向上的壮丽乐章!

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立身行己是我主张。此三者,不相夺也。

[述论]

吉利与凶恶、灾祸与幸福,这都是由上天自然主张着的;诋毁与赞誉、给予与夺取,这都是由他人外力主张着的;安身立命与实践自我,这却是由我自己来主张着的。这三件事情,是不会互相剥夺的。

人在社会中生存行事,有一个说法,叫做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很重要,比如说古代行兵打仗,全要考虑各种自然因素。是不是近期下雨刮风,天气怎样?地形地势如何?等等,都很关键。人和也是重要的,有了人众的支持,自然会得到很大的便利。而这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如果说,能够转危为安,或者化险为夷,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心灵。

吉凶祸福由不得我们自己,决定的是上天。我们在关键时候,由不得自己的地方,往往会大声疾呼:“天啊!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可见自己主宰不了,只好听天由命。

当然,我们一直强调,这个天不是迷信中的上帝,而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宇宙生命的本质。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所以必须听从自然的规律。合乎规律,就会生活得自在一些;不合乎规律,就会被自然的法则所惩罚。

遭到诋毁或者是赞扬,被人剥夺或者是赏赐,这都是别人的事情,与我们自己无关。比如说,我们自己认为做事谨慎而且意义重大,但别人就不这么认为。我是研究《西游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个关键的话题,但在饭桌上就可以发现问题了。

有各种各样的人请我吃饭,或者是碰巧坐在了一起。有人知道我的专长或者研究方向,或者因为听到了有关我的传闻,便会流露出一些关于这门学问的热情来。前些年,为了让别人了解我自己的学问和成果,我只好利用一切场合向人宣传,也不管对方爱听不爱听。这倒也起了一些作用,得到了一些大人物的支持和重视。

等到现在,在那饭桌上我就不怎么去说了。因为并不见得人人都认为我说的就重要,比如说素食与荤食的问题,有的人甚至无法吃下饭去,那我就只好闭嘴了。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沉默的乐趣和滋味。别人怎么想,怎么评价我们,那是他们的自由,由不得我们自己。谁要想让天下的人都听从自己,或者肯定自己,这人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前几天,有位安徽芜湖教育学院的同行辗转寄来一封信,说在《报刊文摘》上见到一篇文章,对我的《西游记》研究大不恭敬,所以替我感到义愤,便寄来信告知。我回答说,春秋战国时期还要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哩,天下人怎么能够是一个腔调呢?再说,我们无法让别人不骂我们,但我们却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好我们分内的事,说我们应该说的话,也就足够了。

况且,我还年轻,让人骂骂我,乃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哩!天下人读了他们的文章,没有读过我们文章和著作的,也会去寻找来阅读的。如果我们真正错误了,别人批评得对,我们就应该接受和感谢他们。我们写书发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和心得传播给大众。大众接受了真理,生活得幸福了,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无需去与别人争论什么的!

但是,我们人类总会有自己的特色或者主宰的领域,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安身立命,言行举止。我们在选择职业上可以自主,有人愿意当官,有人乐意发财,或者热衷于名利。但我就乐意当一个人民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而且我自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脊梁,就一定要保持清贫的境界。此外,我们自己做事处世,也就都能够由自己来决定了。

前两天,听内部传达的文件,江泽民主席提出,要大家保持一点清贫意识。这个提法很好!如果都是为了钱去奔波,全社会都成了肥头大耳的老板了,真正能够干活出力的就没有什么人了!

可善可恶,可好可坏,善时成佛做祖,恶时披毛戴角。至少,我们可以不做什么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求得个心理平衡。有的人却不同了,他们就是要说自己不愿意说的话,就是要干违背自己心愿的事。那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我们总认为,自己的命运在一大部分上,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理决定的。天命一定了,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适应这个自然。合乎了规律,生活得就有了意义和价值;不合乎规律,就会带来人为的灾难和痛苦。

上天与他人的意志,我们是主宰不了的。而我们自己的行为与立身,却一定得由自己来做主。否则,我们的生命与那些猪狗畜生还有什么区别呢!

一.人与人:

1.也许只有在那全是黑暗的时候自己才会想起自己,一个陪自己一辈子的人,一个永远都不会离开自己、伤害自己的人。看着那个车水马龙的世界,看着生活在这个车水马龙的世界的人类,似乎一切都显得妖娆,似乎一切都是那样的迷离,生活中给人的就不能是真实吗?岁月只能带给所有人的只有沧桑吗?不,一个人的心灵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的眼睛永远不会停下寻觅。当你尽所能做一件事的时候,结果却发现不是你想的那样,或者是本来你就应该得到一个完美却被别人所夺走,那么你会怎么样?你唯的的希望就是一个结果,可是却在那最幸福的一刻变成最无助的一刻你会怎么样?是生气吗?是恨吗?是泪流吗?都不是,如果静下来听,你会听到破碎的声音,那是心,那是心碎的声音。知道吗?每一个人都很苦,每一人也同时很快乐,可是没有一个人会把自己的痛苦展现给大家,因为他知道痛,他知道这是谁也不会要的东西,所以只好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累,真的累,是心累,没有不干涸的心啊?碎了,还会有什么呢?碎了就碎了吧,没有绝望,又何来那新生呢?这个世界上你要的别人不会给你,可是别人要的你也不会给,迷茫的人生,似乎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路,可是那条路真的好模糊,好模糊……

突然间感觉,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那怕彼此紧挨着,那怕是彼此的呼吸都可以听得到,可是越是那样的近,却显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天亮了,当黑夜来临的时候我们留不住一络阳光,可是当阳光来的时候我们无论有多么的痛都会看到了那星星点点的希望。

每天都在所有的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学习新的知识,一起认识这个大千世界,可是每当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能真正明白自己心意的却只有那被自己忽略的心,自己的一个内心的心法。

所以走吧,走自己的人生,给自己的人生画出一条最美丽的弧线。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美满的生命,每个人都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辉煌,每个人都希望挥写不朽的篇章。可是更多的人碌碌无为,可是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可是更多的人走到生命的尽头仍不知道自己究竟走了多远。

一个人一生能走多远取决于什么?

一生中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年轻时的稚嫩,年长时的魄力,年老时的慈悲,取决于他奋斗的意志,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的容忍!

二.人与自我

玫瑰风骨,娇艳的身躯展示着什么叫桀骜不驯;峭壁苍松,冲天的气势揭示了生命之真谛;海纳百川,无垠的胸怀证明了如何才能宽广;壁立千仞,惊人的傲岸诉说着什么是刚强。大自然的一切放射着美丽的光芒,散发着芬芳的气息,强烈吸引着一颗颗火热的心灵来发觉她无尽的宝藏。人,当年从自然中走进了社会的文明,又要返璞归真走进自然,让心灵与自然共鸣,在自然的抚慰下体会着纯净与舒适。

苍鹰搏击长空是风景,燕子掠过田野是风景,轻松屹立山巅是风景,小草装点大地是风景。大自然给我们的愉悦,让我们思考。

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他喷薄欲发,让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启迪人们在人生旅途上要不断追求,进取,去达到新的境界。茫茫夜空,有辉煌的流星,她以其全部的能量燃烧自己,展示风采,让我们领略生命的价值,从而激励人们在一生中有所建树。同样,雪花向我们诠释什么叫纯洁,腊梅向我们展示什么叫坚强,倒挂绝壁的孤松告诉我们什么叫毅力。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什么,警示着什么。我们应当不失时机的去欣赏她,领悟她,拥抱她!

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陶潜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徐志摩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千百年来,无数的人在感慨人生的短促,在品味生活的喜怒哀乐,在礼赞生命的伟大,在嘲讽自我的无助。

人与自我,究竟应该怎样去诠释呢?

有人说,人是天地之灵异,万物之精华。人们总是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者来审视周围的所有。人的错觉,从一开始便将自我蒙蔽。于是,幽幽的山林响彻了枪声的回音,广袤的大地遍布了现代化的足迹。当人们欣赏着自己鬼斧神工的杰作,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安逸与快乐,忽视的却是人之外的空间与天地。悲哀的人类,仰视的只是阿尔卑斯上众神的空中楼阁,却不愿意聆听比萨斜塔脚下岩浆的喘息。

一个人开始真正审视自我之时,便是他重获新生之时。当岁月的沧桑带走了自我的骄傲与矜持,剩下的就只有深秋的潭水。那是一种望眼欲穿的自我品质,不带丝毫的妆饰与点缀,淡雅而纯朴,超然而脱俗。也许,那才可以称得上是自我的境界吧!

当一个人重获新生,对自我的诠释,便是人性的追求与生命的意义。人性以公为本。自我不是全我,也不是小我,而应该是一种大我。自我之我、大我之人,亦即私人之心、公人之心之理之意也。一个人只有跳出小我的重围,才能领略到大我的意境。人生,不为小我而存在,却能为大我而精彩!

于是,人类又开始追求自我。不是单纯的追求自我,而是追求自我的价值。当人类以勤奋与智慧收获希望时,站在天平大我的一方,人类便会惊喜地发现,人的收获远大于自我付出的堆积。天平的另一端,满是富足与安详。大我的力量,在于唤醒了人性的灵魂,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提升了生命的意义

人的足迹,不能陷入自我的沼泽泥潭,也不能远离自我的天际边缘。只有将自我的暗黑用大我的光辉照亮,自我的价值才能够的一拓展与升华。面对自我,有人无奈有人彷徨。自我于现实中的人而言犹如水中月、镜中花。自我的感触,自我的价值,凸显在对心灵的震撼,对灵魂的洗涤。自我一旦丢失了价值,人生便毫无意义。

岁月的年轮,时间的遗迹,见证的是历史的过路匆匆;自我的价值,人生的意义,铭刻的是生命的精彩永恒!这——便是对人与自我的诠释!

三.做人,做事,快乐,想像,思维。

站在某处看风景,你可以看得好远。但是一样的风景,如果你往前走几步,将会是另一片天地。

就如同一般的沙弥,千篇一律地念经文和敲木鱼,想要有朝一日成为高僧,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参悟的心。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震颤的弦音,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而又延己及人.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这是从施爱者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它苏醒着精神世界中一行疲惫的足迹、一颗受了冷漠的心灵,然后,得了爱的人会在自己的心田擦亮火柴般地用一份温暖.去照耀另一颗心,尽管有时是那么微弱。

你如果只是一滴水珠,但你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弦子们见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对于孩子们来说,你是何等重要。

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同样可以在属于你的天地里,谱写生活的童话,创造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份色彩,你要勇敢地时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风景。”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同情,给予穷人的贫苦;关怀,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风得意时多些缅想,只要别背叛美丽的初衷;窘迫失意时多些憧憬,只要别虚构不醒的苦梦!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絮絮低语的心泉明白地告诉你:人心并不是你想像得那样险恶丛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重温一抺美丽的心情;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回首一段巷凉的人生。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愿生命恬淡如一泓湖水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当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的时候,他的技艺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当他拿黄金做赌注的时候,则往往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一个人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现代医学称这种现象为“目的颤抖”。

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太想在面试中胜出的心在颤抖。华伦达原本有着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但是,过分求胜之心硬是使他双脚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华伦达心态”以华伦达的失足殒命而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人生岂能无目的?无目的的人生无异于行尸走肉。然而,目的本是引领着你前进的,如果将目的做成沙袋捆缚在身上,每前进上步,巨大的牵累与莫大的恐惧就赶来羁绊你的手脚,那么,你将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

“目的颤抖”是因为心在颤抖。心台太低,远处的胜景便不幸为荒草杂树所遮蔽,平庸的眼,注定无福饱览那绝世的秀色;太在乎了,太看重了,结果,恐惧蛀蚀了勇敢,失败吞噬了成功。

“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把目光放得远一些,把心台筑得高一点,让生命活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侧畔觅坦途。

(选自《祝你幸福》2003年第二期生活版)

呢喃的权利

最近,荷兰一个研究小组对大量鸟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那些在主要街道和繁忙的交叉路口活动的鸟儿叫声更大,它们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同伴能够在喧闹纷乱中听到自己的叫声。而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的鸟儿,则经常放低歌喉。汉斯•斯拉伯克博士遗憾地说:“鸟儿都希望用最迷人的声音唱最动听的情歌,但是,在城市轰隆隆的噪音里,它们如果不声嘶力竭地鸣叫就不可能追逐到异性。”

城市的鸟儿,连情话都要高声去讲!可怜它们,悲哀地失去了呢喃的权利。

如果鸟类也有互联网,我一定要设法在上面发表一个帖子,告诉那些乡野中的鸟儿,千万不要轻易飞临城市的天空!如果你仅仅是随身携带了美妙的八音盒,如果你无力架起高音喇叭,你就千万不要轻易飞临城市的天空!美丽的冠毛云雀,可爱的金莺,它们从散发着花香草香的乡野中飞来,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用温柔的声部优雅地鸣叫,以为这样动情的表达不可能被渴望爱的耳朵忽略,但是,城市噪音的海洋,无情地吞没了它们爱的呢喃。

我知道噪音是“尊严”的大敌,可我依然活在噪音刺耳的城市里。我不晓得在这样不适合鸟儿居住的环境里,我该怎样历练自己心灵的耳朵才能使它不至于漏听了许多重要的声音。当然,我比鸟儿有福,我可以躲在一个水泥壳子里与心爱的人喁喁低语;可是,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世界里,我还能不能够听到羞于高声表达的爱意、善意与美意?我还能不能够听到花开的喧闹叶落的轰响?

奥运会上,陶璐娜举松瞄准的时候,所有观众凝神屏气,就在这时,响起了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全场观众无比气愤,有人小声说:是中国人的手机!果然,一个中国记者在众人谴责的目光中恬不知耻地接起了电话……

有谁,愿意为冠毛云雀和陶璐娜的尊严而战?有谁,愿意去安抚冠毛云雀那颗受伤的心和陶璐娜那颗受惊的心?

救起那声失落的呢喃,听清他人与自我美妙的心音。

(选自《深圳青年》2003年第11期)

掉了一样东西

这是一件真事,可听起来简直像个笑话。有一个女人,穿着不方便的长裙,在月台追赶一张被风吹飞的纸。热心的人们看见她万分焦急的样子,便纷纷加入了追纸的队伍。可那张纸仿佛存心逗弄大家,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像附了魂一样。越是这样,人们追上它的决心也就越大。大家认定那是一张非常重要的纸,捉不住它,那女人定会无比伤心失望。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那张纸乖乖就范了。那个幸运地捕住了纸的人,得意地将战利品递给女人。女人优雅地向大家道谢,然后,拈着那张纸,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垃圾筒前,将它塞了进去。回过身,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好了,这一片垃圾终于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你可能会问:这件事发生在哪里?别急,请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这件事不会发生在哪里?我想,这个问题,你我都一定具备足够的资格回答。

我认识一位官员,他说,他在澳大利亚办了一件特“栽面”的事。一天,他们参观团的汽车在野外飞驰,他吃完了香蕉,随手就将香蕉皮投出了窗外——反正车上也没外人,连翻译都是同胞。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司机是地道的澳大利亚人!“吱!……”一个紧急刹车,司机一声不响地跳下车去,快速往回跑,拣回了那个香蕉皮,然后又一声不响地上车,开动。一车中国人面面相觑。翻译耸耸肩说,别在意,他拣这玩意儿跟你扔这玩意儿一样自然!我的那位官员朋友说,唉,瞧我这嘴巴子挨的哟!

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位气质非凡的女校长,看见学生随手将垃圾丢在地上时,她总是追上那人,温和地提醒他(她):嗨,你掉了一样东西。有学生反应极其迟钝,居然对她感激地笑笑说,没有啊校长。她便指着地上的东西给他(她)瞧,那人于是面红耳赤地拾起垃圾,跑掉了。

——“你掉了一样东西”,我喜欢反复揣摩这句话,挖掘潜隐在它下面更深的含义。

(选自《深圳青年》2003年第10期)

高贵的跪拜

我的心,停留在一场赛事上已经很久了,它仿佛一粒卑微的铁屑,被一块巨大的磁石吸附着。

那是上个世纪最后一次全明星赛。在扣篮大赛上,卡特让世界欣赏到了一个风车式的神奇灌篮,在那一瞬间,加奈特和奥尼尔惊得目瞪口呆,把大拇指向着卡特高高地竖起,而伊赛亚托马斯则激动地跃过桌子,向着这个非凡的对手行了一个令人万分惊奇的跪拜礼……赛场的喧嚣远去了,旧世界的日历沾满了尘埃。几天前,我揣着一颗怀恋的心,在经常访问的一个BBS上柬面做了一贴得意的动画签名图片,图片的内容就是那个亮眼的风车灌篮和那个亮心的跃桌跪拜。我想用这一帧图片告诉“楼上”、“楼下”的朋友,这里栖息着一个希望展示最佳同时也乐意为他人的最佳由衷喝彩的灵魂。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比我们的对手更了然更透彻地洞悉我们的丑与美,成与败?所有痛苦与欢乐的微粒极可能仅在两颗心中被无限放大,一个是我们自己,一个是我们的对手。太明白个中甘苦了,太懂得超越的艰难了,失手的颓丧,得手的欢欣,刹那的黯淡,瞬间的辉煌,这一切都逃不过上帝镶嵌在对手身上的我们那“第二双眼睛”。

只是,更多的时候,那一双眼睛呈现的是与我们相反的感情。

我们笑了,那双眼睛开始喷火;我们哭了,那双眼睛开始生花。正因为如此,伊赛亚托马斯的跪拜才弥足珍贵。

凡俗的眼睛里都生着一根刺,它是用来刺痛对手的。但是,在对手受伤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被一种彻骨的痛感击中。我们的心,因狭隘而丑陋,因外猥琐而悲苦。而懂得赞美对手的人,眸子流溢着金色的光,这光,从对手身上折射回来,镀亮了一个摆脱了狭隘摆脱了痛楚的灵魂。

对手既可以给我们的生命带来良性刺激,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恶性刺激,这不在于对的优少强弱,而在于我们心的智愚明暗。懂得为对手开脱的人是强大的,懂得为对手喝彩的人是高贵的。

如此看来,一个人心灵的高度难道不取决不于他对对手的认可度吗?

(选自《青年心理》2004年第1期)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只蛾子名叫“帝王蛾”。

以“帝王”来命名一只蛾子,你也许会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吧?不错,如若仅仅是以其长达几十厘米的双翼赢得了这样的名号,那的确有夸张之嫌;但是,当知道它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快乐时,你就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具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妖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至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进修,通过用力挤压,血流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失去了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没有谁能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

我们不可能成为统辖他人的帝王,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帝王!不惧怕独自穿越狭长墨黑的隧道,不指望一双怜悯的手送来廉价的资助,将血肉这躯铸成一支英勇无畏的箭镞,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永不坠落的梦想,拼力穿透命运设置的重重险阻,义无反顾地射向那寥廓美丽的长天……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篇6

德育情操实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及各项学科活动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学科与品社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把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与品生、品社课程整合呢?

一、合理开发整合内容,有针对性的渗透品德教育

教材的内容在于教师的挖掘,小学数学与品社的整合,也在于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挖掘,在于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图表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及古老悠久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形象具体的教育。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中认识到,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学生们立刻对20公顷的认识由抽象变为认知,当幻灯片中出现鸟巢的景象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鸟巢的壮观,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在书36页的习题中,出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0平方千米,再次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是多少。如:黑龙江省的面积是多少;内蒙古省的面积是多少;青海省的面积是多少;四川省的面积是多少;西藏省的面积时是多少。同时要求学生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后来学生们理解到某个省的面积真大啊,比天安门广场的面积还大!

二、联系实际,在实例中在渗透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三、常规教学严谨,关注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言行举止的示范效应,逐步培养学生一些优良品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扑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再如:老师在讲“时、分、秒”这节时,可借题发挥,通过对学生进行时间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时间的珍贵,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水、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教育。

上一篇:矛盾的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六五”普法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