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提高论文(共12篇)
整合提高论文 篇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但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以历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目的, 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活动。这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阻碍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俗话说:“政史不分家。”历史是政治的具象化, 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将历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整合,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现历史教学的高层次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用具体的史实验证思想政治观点。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任何历史现象都处在一个纵横交错的时空网络之中。在历史教学中, 笔者则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将大量零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学科知识体系之中, 以建构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其间, 我把历史知识划分为重要的历史概念、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三个层次。重要的历史概念, 是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现象、人物、制度等) 本质的反映, 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纬线”, 其能够揭示不同阶段历史发展的本质。认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有助于把握历史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基本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 就能明确历史发展趋势, 揭示变化规律。如, 在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 首先, 笔者告诉学生: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然后, 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18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和欧洲进一步建立;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建立。最后, 讲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三条途径, 即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及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历史错综复杂, 通过这种分析与综述, 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 为后世人们提供着理性的累积经验。研究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规律, 离不开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要想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 最重要的是使其认识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如, 笔者在讲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时, 结合思想政治观点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 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还导致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强化, 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获得了局部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又如, 中国的戊戌变法作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引用政治知识为学生进行讲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很低,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他们难以改造旧中国以封建经济作为依托的强大的上层建筑。这场改良运动失败是必然的。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其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 涉及政治、语文等诸多学科。历史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学科整合,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整合,历史知识,思想政治观点,历史现象
整合提高论文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纵观新的课程改革,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赋予了教师创造性地、超越性地使用教材的权力。所以,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一次练习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学习内容的框框,切实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思想,教学上应创造性超越教材,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
质疑问难——开发学习资源的前提
好奇多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向教师、向文本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活起来,让教材活起来。这是课堂产生无穷活力的前提。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鼓瑟”比“击缶”更有面子一些?这样的问题很有质量,学生能主动地挖掘,说明阅读已不仅仅是浮于表面了。我让学生在字典中查“瑟”、“缶”的意思,再联系人物的身份、地位想想,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又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提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常“碰壁”?学生对文中的“碰壁”一词的真正含义不明白,因此,我引导:再次读书,再把问题放到小组去讨论,启发他们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去思考,同学们便纷纷发表见解,找到最佳的答案。
除了课堂质疑外,还要让学生课后学会质疑,即学完一课后,让学生提出新的疑问,目的在于让他们的自主探究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学完《再见了,亲人》后。学生说:“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以朝鲜人民的口吻写一篇短文《再见了,亲人》。学生仿照书上的写法,运用反问句,祈使句,ꇳ像事例,把中朝军民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开发学习资源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㠂
搜集资料—开发学习资源的起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
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也主要在“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让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自主探究,有趫够的空间和时锡进行检验学习。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资料。资料就是分析问题、作出判断所要依据的材料。可用作依据的材料很多,实物、模型、标本是,文字、图片是,音像制品也是,连经历、经验都是。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1)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物件,如银杏、皂荚树、爬山虎等。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让学生搜集爬山虎,现场观察,就很容易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特点。(2)结合课文内容,查找文字图片,最常用的是查阅工具书,翻阅书报、杂志,有条件的还可以上网。如教《卜算子.咏梅》,指导学生查阅《宋词鉴赏词曲》找陆游部分;指导查阅《毛泽东诗词》找《卜算子.咏梅》。又如教《长征》提供网站http://,教学生在搜索框输入“二万五千里长征”,搜索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网站网页及相关介绍。(3)学《冀中的地道战》看VCD片《地道战》;学《白杨》看新疆的风光片;学《三峡之秋》看三峡的风光片;教《月光曲》听同名钢琴曲。(4)访问有关部门、专业人士或家长亲友,调查、搜集资料。如学《再见了,亲人》可采访社区中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问家长、亲友,了解中朝两国的有关情况。(5)做实验,谈经历也是搜集资料的途径。如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时,做扔石子,水上升的实验。学《迷人的张家界》,谈谈自己在游览张家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等。
第三要教会如何整理资料。找到相关资料后,文字资料或剪贴或复印全文或摘抄;音像资料最好能刻录重现;经历、经验类的资料做好记录整理。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要学生“消化”记住要点,结合自己感受说说。
新课程要求文本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课外资源综合应用,体现出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强调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走进生活。
课堂拓展——开发学习资源的新举措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曾教过95篇课文,即教一带
一㠂除了用好教科䩦崖ꇳ还从自读课本和适应学生阅读的书报中选择一些材料,开发学习资源,增加阅读量。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这与新课标提出的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的要求是吻合的。
引进课堂的古诗词主要有三种:(1)同题异文。题材相同,诗文各异。如学习王安石的《梅花》可引卢梅坡的《雪梅》。《梅花》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雪梅》飞雪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景。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从比较中能领悟诗的艺术美。又如教完杜甫的《绝句》后,推荐其他三首草堂绝句,丰富了学习资源;(2)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皆为陆游所作,两首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学完前者,再示后者,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情感;(3)引入相同诗境的诗文。《蚕妇》(张愈)语言平白如话,对比强烈,《陶者》(梅尧臣)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通过引进新内容,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理解能力。总之这样适时开发学习资源,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自主探究——开发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如教学《乌塔》一文时,我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针对“14岁德国小姑娘独自游欧洲好还是不好”的辩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历,社会知识寻找理由,挖掘根据。正方认为:这位姑娘独游欧洲,可以不受别人的约束,大胆地实践探索,这位姑娘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出发前设计好了旅行线路和日程;(2)她每到一个地方先查警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险求救;(3)她随身携带有一摞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她说:“对着看,就像老师带我一起玩”。正方的观点是从书中挖掘出来的。反方却认为: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游欧洲很不安全,她毕竟还小,一旦遇到危险会紧张,害怕;她是未成年人,有的国家不让入境;她还小,很容易上当受骗等。反方结合生活实际举了许多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辩论会的课堂教学形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了课堂重要的学习资源。
课本中的插图也是自主探究的重要资源。学生可根据插图展开想像,激活创新思维。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让学生在插图上写出自己想对挑山工说的话。学生思维很活跃,有些是老师意料不到的。有的说:挑山工你辛苦了,你在路上一定要小心啊!有的说:挑山工,你等着,我一定要发明一种货物运送机,让你不再这样劳累;有的说;挑山工,你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自己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又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用上积累的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描述一下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等。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而且培养了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本中的插图不能忽视,要充分利用,挖掘好这一学习资源。
动手制作——开发学习资源的新支点
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记忆中。有时在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我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同等级的马,并标明等级。课上,我让学生拿出自制的马,同桌互演。然后让代表上台演示。表演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使静止的教材活动起来,同样的马调换出场顺序为什么能取胜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一片欢乐声中,我抓住契机,提问:“除了这两种出场顺序,你还有别的出场顺序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上台表演的欲望油然而生。开发活动性学习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加主动,更加深刻地参与学习,又能从小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科技整合:提高欧洲创新能力 篇3
科技创新:欧洲一体化的不竭动力
21世纪初,随着欧元在欧洲经济区主导地位的确立,欧洲一体化进程步入了全方位发展的快车道。虽然欧洲一体化进程已不可逆转,但这一进程越深入,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多。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欧洲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欧盟委员会可支配的资金相当有限,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加速欧洲一体化。就拿欧盟东扩来说,东扩乃欧洲一体化的战略举措,也符合中东欧候选国的国家利益,但在东扩的背后,欧盟委员会必须要付出巨额资金来“扶贫”,以便缩小东西欧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再从欧洲组建快速反应部队来看,它本是一件好事,有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但要维系快反部队的正常运转,同样需要一大笔开支。此外,目前欧洲国家普遍面临食品安全和大水灾等突出问题,单是今年夏季在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百年罕见的“世纪大洪水”,就迫使欧盟委员会不得不筹措上百亿欧元的救济金赈灾。可见,欧洲经济增长一旦减速,欧盟委员会的宏图大志将难以实现,欧洲一体化也就会停滞不前。
实际上,影响欧洲经济增长的一个根本要素是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它才是欧洲一体化的不竭动力。当前欧洲经济增长乏力,恰恰反映出欧洲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
如果把美欧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总体水平做一个对比,就不难看出两者间的差距。在研究与开发方面,1995年,美国的费用为1791亿美元,欧盟15国为1538亿美元,分别占GDP的2.47%和1.7%。2000年,美国用于科研的经费达到2880亿欧元,而欧盟仅为1640亿欧元。目前,欧盟的科研经费投入只占欧盟GDP的1.9%,远落后于美国的2.7%和日本的3.1%。在整个90年代,欧洲每年高技术产品贸易赤字额达200亿欧元,欧盟成员国的注册专利仅占世界专利总量的12%,而美国的注册专利则占20%。在研究人员的数量、人均专利数量和高技术出口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距。没有大量研发资金的支持,欧洲要想在短时期内赶上美国的科技整体水平是不大可能的。除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外,欧洲科技创新尚缺乏活力。从体制上讲,欧盟成员国之间始终存在着技术创新的竞争,欧洲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各地区的政策、成员国的政策、欧盟的政策三者之间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导致欧洲国家资金分散、重复研发、效率低下、科研院所关系复杂化和科技资源无法共享,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六框架计划:欧洲创新的一个关键
面对欧洲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高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欧洲不少有识之士振臂高呼,“我们需要欧洲大市场,我们也需要在研究和发展方面聚合欧洲的力量”。近年来,在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同时,欧洲国家普遍意识到整合欧洲科技资源、联合图强、振兴欧洲的重要性。欧盟及其成员国都提出了发展科技的新战略:英国重新调整研发重点,法国加强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德国加大对生物技术的投入,而欧盟则通过制定第六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把欧洲国家的科研力量聚合起来,实属提高欧洲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之举。
欧盟第六框架计划(The 6th RTD Framework Programme 2003~2007)由欧盟委员会在2001年2月公布,并于同年11月获得欧洲议会的批准,即将于2003年实施。该计划同欧盟第五框架计划相比,将预算投入增长了16.7%,达175亿欧元(约合162.75亿美元),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欧洲研究区,通过所有在国家、地区和欧洲层面上的努力来提高欧洲创新能力"。框架计划紧紧围绕三个目标来实施:与欧洲研究相结合;建立欧洲研究区;加强欧洲研究区的基础。
针对第一个目标——综合欧洲研究,框架计划预算投入127.7亿欧元,主要用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欧洲知识社会以及航空航天等七个优先主题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对欧盟的科技需求作出预测。关于第二个目标——建立欧洲研究区,框架计划预算投入30.5亿欧元,用于欧洲研究与创新、人力资源和流动性、研究基础设施、科学与社会四个方面,推进研究和创新的一体化,鼓励科研人员流动,减少人才外流,改进欧洲科研领域的结构性缺陷。建立欧洲研究区的建议于2000年1月由欧盟委员会提出,同年3月得到欧洲理事会的批准。欧洲研究区作为发展欧洲知识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欧洲的创新、竞争与就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凝聚力,第六个框架计划使欧洲研究区的设想更加具体化。为实现第三个目标——加强欧洲研究区的基础,框架计划预算投入4.5亿欧元,用于支持欧洲研究与创新政策的连续性发展。
中欧科技合作:双赢的战略选择
欧盟与中国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实体,双方在战略利益上互有需求,在政治关系上彼此借重,在经贸关系上互利互补,在科技合作上潜力巨大。目前,欧盟已是中国吸引先进技术及设备的第一大供应商,已成为向中国提供各类援助的最大援助方,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欧双方领导人都从全球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希望把21世纪的中欧关系构建成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欧科技合作已有20余年,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渐扩充、规范和成熟的发展过程,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双方实施了3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欧方投入合作项目的经费达1.3亿欧元,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中欧科技合作是一个双赢的战略选择。但1999年以前,中欧科技合作是通过中欧经贸合作这个大框架来实施的,既缺乏定期磋商的途径与机制,也缺乏规范化的科技合作协定,因而双方在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必然受到局限。1998年12月签署的“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为中欧进一步密切科技合作关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中欧科技合作开始体现出全方位、高层次、规范化的新特点。中国科学家重视参与欧盟的第五个研发框架计划(1998~2002),从1999年至今,中国有90多个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参加了这一框架计划中的近70个项目,总投入约6500万欧元。
信息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欧盟在信息社会领域的技术优势也较为突出,因此,参与欧盟研发框架计划中的信息社会技术主题已成为中欧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进一步促进欧盟对华转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增强中欧在信息领域的合作研究和产业界的合作,中欧政府于今年4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02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它是迄今为止中欧科技合作规模最大的活动,堪称中欧技术和产业合作的里程碑。论坛不但吸引了700多名欧洲国家的代表、160多家欧洲知名企业参会,而且研讨的主题涵盖信息技术及创新与中小企业合作等15个领域,参观和交流的观众逾万人。举办如此大规模、高质量的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是中欧科技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促进我国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作用显著。
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向世界其他地区广泛开放欧盟研究活动,尤其是第三国的研究人员和机构有参与部分重要活动的可能性。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S-863计划)和中国基础研究重点规划(973计划)所确立的重点研究领域,同欧盟在即将启动的第六个框架计划中所列出的研发重点有很多相同点,互补性较强,基本上是我国科技发展所追求的主要战略目标。因此,抓住有利时机,促进中国“863计划”和“973计划”同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对等开放,就显得尤其重要,它理应成为中欧科技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最佳手段。
整合课程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 篇4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从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多年, 在教学中发现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高度类同, 但却分成两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 甚至分不同学期开课, 造成学科教学不衔接等诸多弊端, 教学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重复, 学生没兴趣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 而“计算机专业英语”则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 学科教学顺序不一致, 教学衔接不好。例如,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学期学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第二个学期计算机英语又用英文版本再学一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学生总觉得他们会了, 就不想学了, 这对计算机英语的教学非常不利。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与教学方法、进度的矛盾
由于学生来源不同, 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市, 来自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教学条件稍差的学校, 所以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时存在很大的水平差距。在教学中, 常有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差距, 对所有的学生采用同一方法同一进度授课, 导致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愿意听、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加深, 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枯燥乏味,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3.教学课时不足, 教学效果欠佳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因特网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总共设置了108课时。但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 每周只有4节课, 教学内容多, 课时减少, 很多教师都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多太快, 练习时间不足, 无法很好进行吸收消化。
“计算机专业英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内容。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任务展开, 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课文、注解、练习和计算机屏幕英语等。目前, 在我校专业英语教学中, 一般是在教室内上课 (每周2节) , 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手段单一, 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 绝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学习专业英语无用, 干脆不学。
改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对策
1.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 教科书只是教学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教学质量, 寻求课程的生存空间, 教师不能只为了上完教材内容而进行教学, 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 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 精选和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 充实教学内容。为解决教学问题, 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 应该向职业化倾斜, 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以满足就业需要, 真正做到辅助专业学习、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整合过程中, 将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选取、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进行同步教学。教学模块共6个, 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因特网基础知识、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每个模块都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 算机专业英语”应掌握的理论教学目标和实训目标, 以英语教师兼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来授课, 进行同步教学, 将会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了解深浅不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尝试着将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融入实践操作训练中, 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定目标、分层练习及指导等, 尽量做到有效满足学生想获取知识的不同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同步教学。整合后的课程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练为主, 指导为辅”的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模块教学以“计算机专业英语”为基础,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实训内容检验学生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根据教改方案, 教师要融会贯通两门课程, 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 以掌握必要的语言应用技能、操作技能为目的, 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进行教学。每个模块教学都在网络实训室进行授课, 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 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课堂讲解、操作演示, 学生跟着学, 全面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巡回引导学生理解在章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屏幕英语信息,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操作技巧,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每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 教师都要布置一个综合的任务, 如使用Word设计一个中英文电子板报, 使用Excel做一个班级成绩总表等, 考核学生完成模块任务的情况并评出成绩。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创新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在网络平台上, 教师将一个个实训任务做成样本, 提供学习参考资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极大地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实时答疑、批改作业、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等,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人人参与活动的学习,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在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既要拥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相邻、交叉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正确处理课程教学资源,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课程整合,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海波.计算机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王明佳.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1 (11) .
[4]黄荣怀, 沙景平, 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加强整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5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堂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现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最优化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巧妙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一段录像,几幅插图,配乐朗诵,一个小故事……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理解,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我边播放轻缓的古筝曲,边设计这样的导语:告别了整日的喧嚣热闹,告别了课间的追逐嬉笑。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孔子来到泗水河畔,去感受一番美丽的河畔风光。此时,多媒体出现了一幅草色青青、微风习习、桃红柳绿、伴着偶尔沙沙的声音的河畔风光。这样的景,这样的色,这样的美,此时此刻,学生和我都融入了这美景中,共享着这暖暖的春意。这节课,凭借着温馨恬静的课件,清晰明朗的语言,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探索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听、可视、可感的情境渲染,让学生的兴趣自发产生,情感油然而生。
再如教《二泉映月》这一课,在课始,我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的琴声把学生的神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提问: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通过问题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读题质疑,提出心中最想了解的问题或困惑。音乐导入,自主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建立阅读期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文本,自觉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走进文本,整体把握,突出重点,潜心感悟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会文”,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让他们担当学习的主人,在良好的氛围中,去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对重点、难点有透彻的了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要找出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突出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语段,描写和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重点切入,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与文本对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并真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
1、走进文本,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感悟。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发愤”是这篇课文的重心与核心。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发愤”二字,直奔文章重点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结果如何?通过抓疑点抽丝剥茧,启发学生从课文本身出发,抓住前后文联系,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感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忍辱负重,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贵精神,品味司马迁“发愤”的精神所在。再如《艾滋病小斗士》这一课,我就以“恩科西是一位怎样的小斗士?”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词语“挺”、“坦然”、“静静地”来理解恩科西的顽强、乐观、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可贵品质。
2、潜心感悟,体验情感,陶冶情操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让课堂上有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陶冶美好的情操。
如教学《月光启蒙》这一课,在指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与作者进行交流,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同时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再读一读,然后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有的学生说:“我为作者有这样一位妈妈而高兴。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在我小时候,每晚临睡前,妈妈总是坐在我的床头,给我讲一些好听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总缠着妈妈再讲。现在,我爱看书,我想这与妈妈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还有的学生说:“母亲疼爱作者,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我也感受到了孙友田叔叔对母亲的爱。我觉得我们这些做孩子的,应懂得感恩,学会回报母亲的恩情。”……我想,无须多说,学生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形成了情感的共鸣。
再如,在教学《夹竹桃》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月光下的夹竹桃能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我让学生轻轻地闭上了眼睛,用低柔的声音在他们的耳边絮语:月光下的夹竹桃,花朵一团模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夹竹桃在月光的映照下能够给作者无边的想像,让我们一起感悟这平淡无奇的夹竹桃给作者带来的丰富的想像吧。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沐浴在自己的感悟中,把感悟出来的内容说得非常精彩。学生对夹竹桃在月光下所引发的幻想,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境界。
三、超越文本,思绪飞扬,读写结合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到书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教师首要工作是研读文本,既能客观把握,又能微观深入。超越文本,阅读教学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当学生感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大胆地交流,并将自己新的感悟、新的思考写下来,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写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完成了阅读教学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
1、弥补空白,诱发想像,意味无穷
语文学科是人文因素最丰富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将文中那种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情感挖掘出来,让这种情感的内在张力得以体现。
如教学《九色鹿》这一课,当国王将九色鹿放走时,我播放一段自制课件,在悠扬深情的乐曲中,九色鹿舒缓、优雅地飞向天边。教师动情地说:“九色鹿走了,它向着美丽而遥远的地方走去。望着它渐渐远去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美的形象已跃入孩子们的头脑中,激起了他们的情感波澜,使他们展开想像与联想。学生有的说:“九色鹿,你虽然走了,但你的美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我也要像你一样,成为美的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须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学生已通过朗读感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这一真理。在想像感悟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感受美好的情操。
2、交流感悟,思绪飞扬
学生潜心阅读会产生个性化的感悟,但这种感悟是独特的,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大胆地交流,痛快淋漓地将自己的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表达出来。
如学习了《嫦娥奔月》这一课,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文中的角色谁美、谁丑?有的学生说:嫦娥美。因为她善良,经常接济贫苦的乡亲们;她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了不让逄蒙害更多的人,吞下仙药,忍受和亲人分离的痛苦。有的学生说:逄蒙丑,因为他贪婪、自私、奸诈。接着教师再问: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其中的角色谁美?谁丑?引导学生畅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重视拓展,读写结合
当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新的感悟、新的思考写下来,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学习了《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后,师动情地说:黄河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也就是凭着他高超的技术和优秀的品质,征服了黄河,成为了黄河的主人。面对着如此可敬可赞的艄公,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写一段话,来赞颂艄公。
出示话题:艄公,我想对您说……
整合课本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篇6
一、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不断参悟课本中问题的本质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满足其后继学习的需要,教学中应该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提炼,认识和把握最本质的因素,这样远比死记硬背几条性质更有效。若只会机械地套用现成的公式,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就背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的原则。数学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的源泉,是思维的凝结体,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技巧,形成了一个个相连的知识网络,常常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题不在多,经典就行。”如何利用例题的本原性,串珠成链,使例题教学的功能最大化,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例题教学中,通过对典型问题的背景探悉,抓住本质,突出其数学的本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也大有益处。
二、选用课本经典例题,巧妙变式,充分挖掘题目潜力
很多教师为了多讲几个例题,让学生多做几个习题,在例题教学中往往省略一些显然的、“众所周知”的条件、方法、过程,更不愿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一些深度的探究。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就是解题,习题解得越多、越快就越好。于是,数学教学被强化成解题训练,忽视了数学学习中许多生动而丰富的思想对发展智力、改变思维、培养能力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看到每一道题时,往往不是首先对试题中给出的数学情景、数学条件和所涉及的数学过程进行认真而具体分析,而是急于去寻找它与储存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题,找到相似的题目后,便把该题的方法套上去。这种把数学教学强化成解题训练的状况,对学生学习数学极为不利。教师所选用的每一道题,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所加深,在思维上有所提高。教师可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能够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每讲一道习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机械地套用熟悉的类型。题贵在精而不在多,只 有达到会做一题就会做一片题的目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以应付各种相关的考验。
三、解题方法尽量形成可操作性的程序化模式,便于应用
一般地,类似的习题会散落在各个章节中,教师见到一题讲一题,仅为讲完题而讲题,最终,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若教师通过整合课本的例题、习题,把所学的内容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感悟各题的共同特征,并得到一般性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尝试解决如例题的练习时,学生就容易抓住思维的源头。
四、善于借助课本之势,发挥“急智”,善于启发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讲题效率,通常采用的教法是出示例题、讲解思路,然后写出解答或学生板演,实质上难脱离一个“灌”字。其实讲解课本的例题、习题不仅是解题规范性的示范,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更要充分展示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法,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创造性的体验。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间的交流与补充,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解题途径、方法由“自然而然”引导到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并接受学生间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方法的补充,最后以课本示例的细腻剖析培养学生严谨、完美的数学思维。
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抓住教材设计特点, 送一把自学的钥匙给学生。
大家都知道,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时, 各学段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例如, 同是爱国主义, 在五年级上册就是《狼牙山五壮士》;而在六年级下册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五年级要求理解战士们是如何想, 如何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理解五壮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六年级下册除了这些, 还要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理想及信念,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再如,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这四篇课文围绕着可贵的亲情和友情来写, 体现了相同的主题:“爱”。《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体现了父母之爱;《她是我的朋友》体现了朋友之爱;《七颗钻石》体现了广博的爱。把握了教材的特点, 就可以将不同学段间的相关单元、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 看成一个个的有机整体, 将课本资源整合起来。让孩子们在预习时就有针对性地回顾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预习时通过“温故”, 相信这个“知新”的过程会变得简单和亲切许多,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还要告诉学生, 预习时一定要看每个单元最前面的“单元导语”, 它往往用很简短的一两句话点明本单元主题,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大门的钥匙, 让孩子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 有效地理解课文, 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不同学段间的相关单元构成了一个个内容上的整体, 就同一个单元几篇课文间, 也通过不同文章的相同主旨表现其内在的联系。教材往往会通过不同的几篇课文, 通过几个侧面说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道理, 或同一个主题, 丰富整个单元主题。如: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 写玛丽·居里, 或写杨利伟, 或写怀特森老师。表面上看起来各不相关, 但仔细琢磨, 会发现这三篇课文都是写科学精神的某个方面, 结合在一起则构成相对完整的科学精神的定义。而要充分了解科学精神, 这三篇课文不可或缺, 因此, 整个单元三篇课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如,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 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 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教学中, 为了让同学们体会整个单元的主题, 提高孩子们整体把握单元的能力, 在每天的读书时间, 都安排学生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连起来朗读, 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 自然地将整个单元的文章看成一个整体, 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整体把握能力, 使整个单元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中注重篇与篇之间知识点的联系,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由于同一个单元几篇课文体现的都是一个相同的主题, 这样的教材编排, 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很自然的用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比如, 在教学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月光曲》一文时, 学到盲姑娘“她仿佛看到了……”这一段, 学生们不易理解, “她怎么会仿佛看到大海?”于是加以点拨:“钟子期听伯牙的音乐能看到什么?”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前面学过的《伯牙绝弦》中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的意境, 如此将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 同学们霎时就顿悟了盲姑娘为什么“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最难理解, 也最为优美的文字。为什么会仿佛看到这些, 因为这是贝多芬之所想, 盲姑娘所悟,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这就是知音间的心有灵犀。这样,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 而且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将课文相互联系起来, 不仅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而且就课文后的回顾与拓展, 也往往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就如上面所说《月光曲》这个单元, 后面的“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如雕梁画栋、雅俗共赏、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等成语, 虽是寥寥几个字, 其间蕴含的故事和深意却让孩子们了解到艺术的更多层面, 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 既丰富了本单元主题, 深化和拓展了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 又为日后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可以是在电光火石的瞬间, 也可能是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引导。现在, 教材为帮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提供了诸多可能, 只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加以整合, 相信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电光火石的瞬间, 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
四、将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整合在一起, 提高指导习作的能力。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是前面阅读课文的拓展和运用, 因此, 上好前面的阅读课就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作文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而后面作文的成功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前面几篇范文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面的课文和后面的习作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整体, 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上课的时候, 总是将二者糅合在一起, 从不将某个环节独立起来, 不管是课文、口语交际, 还是单元作文都是如此。例如: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学习完前面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客家民居》后, 在同学们了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在孩子们充分了解本单元习作要求的基础上自学第九课《和田维吾尔》, 因为觉得这篇课文其实就是本单元的习作范文。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出发来学习第九课, 因此写出来的习作, 文章脉络都比较清晰, 效果很好。接下来, 在讲评本单元习作时再一次将学生的作文和第九课《和田维吾尔》结合在一起评讲。经过这样的整合, 孩子们既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又能注意到文章结构, 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提高了课堂效率。
整合提高论文 篇8
一、前移管理关口, 做到底子清、制度明
抓资产的整合调剂, 必须首先建立规范有序的资产管理机制。为此, 从三个方面狠抓了资产管理规范。一是明家底, 管理及时跟进。利用资产清查成果, 建立起了资产管理台账, 并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将信息化管理覆盖到了所有215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 初步实现了对资产的动态及时管理。在此基础上, 突出加大对单位闲置富余资产, 特别是闲置办公楼的调查监管, 对每一处闲置办公楼房都建档入库, 做到了管理及时跟进, 有效防止了资产被违规挪用、随意处置。二是建制度, 措施及时规范。几年来, 结合资产管理实践, 先后研究出台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对于严格资产管理、规范资产处置, 建立起跨行业、跨部门的资产整合共享机制, 起到了非常好的制度规范和制度约束作用。三是严配置, 标准及时明确。结合资产管理新要求, 先后到深圳、厦门、南京等地考察学习有关资产配置管理经验, 紧密结合常德实际, 研究出台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对各单位资产配置的档次、数量等标准进行了明确, 并严格实行按标准配置, 对富余或超标准资产实行统一调剂, 有效利用。
二、共享共用共建, 做到小投入、大节约
针对资产占有、使用不均的现象, 常德市致力于建立起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积极从三个方面对资产整合进行了探索:一是建立资产调剂库。早在2006年, 利用常德日报社老院一闲置的职工活动室建立起了“资产调剂库”, 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富余闲置资产统一储存到仓库中备用。先后结存办公桌椅323张、文件柜63个、电脑97台、空调17台等大小办公用品近830件 (台) , 先后给部分市直单位、临时机构、乡镇政府、乡村小学调剂各类资产230多件 (台) , 节省财政支出50多万元。二是合理配置办公用房。结合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 建立了市直单位闲置办公楼数据档案库, 将所有新建办公楼单位的原办公楼一律收回, 由财政根据要求统一调剂和配置, 在促进“老房新用”、盘活闲置资产上走出了新路子, 取得了好成效。以800万元收购常德日报社老办公楼并将其改造成为市政府第三办公楼, 很好地解决了市国资委、市体育局等7个单位急需办公用房的问题;投入资金对原消防支队办公楼进行改造, 解决了市巡警支队100多人的办公用房问题;投入400多万元装修改造原市劳动局闲置办公楼, 先后为7个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市园林绿化指挥中心、市技术市场办、市酒管办等单位调剂办公用房;还相继对原市二轻局、原市纺织局、市交通局等单位闲置办公楼进行整合改造, 先后为市蔬菜检测中心、市城市调查队、市科协、市地震局、市食品安全办、市无线电管理处等近30家单位解决了办公用房。如果按每个单位都新建办公楼来测算, 此举至少为财政节约开支近4亿元, 可以说是以最小的投入解决了大问题。三是开展车辆使用调剂。为了解决少数单位、特别是临时机构的用车难问题, 建立了公车使用调剂制度, 采取联合市纪委收缴超标超编车、维修换购车等办法聚集车源, 两年来共为14家单位和临时机构解决了用车问题, 节约车辆购置经费近220万元。
三、强化管理服务, 做到不断档、管到位
为了确保资源整合到位、资产使用调剂到位, 切实优化财政服务, 从三个方面强化了对资产调剂工作的配套管理, 有效巩固和深化了资产调剂成果。一是改进了办公用房日常管理。使用单位多、日常维护责任难落实是新整合调剂办公用房的使用特点, 在新改造的市政府第三办公楼试点引进了物业管理, 由物业公司对新维修改造的办公楼实施日常维护和管理。从运行情况来看, 此举较好地解决了新整合办公楼的日常维护问题。目前, 这一做法已被推广到了所有新整合调剂的办公楼管理上。二是创新了办公用房维修监管。充分发挥财经投资公司作用, 由其牵头组织对维修改造工程招投标, 并实行严格的施工监督, 先后成功对市蔬菜检测中心、市城市调查队办公用房进行了维修改造。三是实行了资产调剂优质服务。对无办公用房单位的调剂要求, 积极协调、设法满足, 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如为解决市巡警支队办公用房问题, 积极从闲置办公楼数据档案库中筛选合适目标, 并先后数次协调质监、公安、房产等部门实地察看、鉴定, 最后成功选中市消防支队老办公楼作为巡警支队新办公楼, 取得了单位满意、财政减负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整合调剂, 做到求实效、利长远
整合提高论文 篇9
一、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更是其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让数学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创设新奇而有时代感的学习环境, 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邮政编码——身份证”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1) 同学们认识我吗? (认识, 您是王立军老师) ; (2) 如果上百度搜一搜, 看关于我的信息有多少? (在百度打名字“王立军”搜索后出现很多条信息:有关于教授、军人、医生……的不同介绍) ; (3) 你认为哪条信息是与我有关的?哪些是与我无关的?……通过上面的教学情境,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 名字相同的人的信息容易混杂在一起, 从而不够准确、清晰, 我们有必要寻求一种科学、准确的表示个人信息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用数字编码来区别人的信息。这样导入新课, 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学习内容有机融合, 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展示方法, 凸显过程
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的推导过程,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传统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感悟, 方法简单, 效果不够理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解决问题, 清晰透彻, 简便易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 笔者利用摄像机站在十字路口录像10分钟, 将其剪辑处理后制成课件, 课上让学生观看。因为录像显示的是学生经常看到的真实情况, 学生很容易理解随机数据的含义, 得到了收集随机数据的最好方法就是画“正”字, 并且充分意识到处理这样的动态信息, 需要同桌合作才能较好完成任务, 否则很难统计正确。这样的教学内容, 虽然与生活联系很紧密, 但是在没有多媒体之前, 是很难把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的, 即使让学生“身临其境”, 也受环境制约难于达到理想效果。
三、突破难点, 启迪思维
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高课堂效率所必要的, 而数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 有的比较抽象、枯涩, 运用语言讲解学生理解不透, 应用传统的教具演示也没有好的效果,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有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首先引导学生动脑分析, 需要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再经过小组合作剪拼成近似长方形, 然后问:能否把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变得更接近标准的长方形呢?在学生苦思没有合适方法时, 教师请学生看电脑课件:显示把圆16等份, 拼成一个比刚才更近似的长方形;再显示把圆分成32等份, 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越来越规范。学生此时恍然大悟,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长方形就越来越接近标准的长方形。接着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 把圆继续分成64等份、128等份、256等份、512份……拼成的图形, 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如果无限分割, 圆就能转化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根据实验结果, 学生充分感知到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这里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对于突破教学难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抽象的纯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学难点被瓦解, 效果非常理想。
四、寓教于乐, 活跃气氛
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 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可以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如笔者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含义时, 把1到100的数做成flash课件, 点击鼠标数据随机呈现, 让学生迅速判断它们是质数还是合数, 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看到数据的随机出现, 感觉新奇, 兴趣特别高涨, 对于巩固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笔者还在提问时用上面的方法当做学号的随机抽取, 吸引学生专心听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听讲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涨, 课堂气氛也变得异常活跃。多媒体课件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五、多元目标, 全面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 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 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数学的确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工具,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目标。于是笔者利用数学课让学生吸纳大量信息,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笔者提供:一件毛衣含羊毛70%, 化纤30%;果汁含水果成分80%, 其他化合物20%;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 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 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 投篮命中率为50%;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还有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这些信息中有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 也有德育渗透,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潜意识地受到了国情教育, 引导学生立志勤奋进取,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提升。
深度整合信息技术提高复习课效率 篇10
承担起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点重任的自然还是复习课。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复习课应该具有新的特点。
一、老树萌新枝:新课程标准下的复习课应有新特点
首先, 新课程标准下的复习课应更具针对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获取的, 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在他人的协助之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不同的学生自我构建的知识必然会各不相同。因此,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复习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 新课程标准下的复习课应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复习课不仅能做到有的放矢, 而且还能贯彻新课程理念,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再次, 新课程标准下的复习课应适当降低知识点的理论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并不十分重视知识的理论体系, 教师不但不宜盲目增加知识点的理论深度, 反而应当设法降低部分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的理解难度。
最后, 新课程标准下的复习课应增强检验教学效果的时效性。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下复习课更强调教学的针对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等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复习效果的检验形式也应该更具时效性, 以便及时反馈教学双方的得与失。
二、如鱼得水:信息技术在复习课中的作用应被充分发掘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素材资源和灵活的表现形式, 在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第一, 借助网络互动性强的优势, 教师可以迅速、准确地调查统计出学生总体存在的薄弱知识点, 确定某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和难点, 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第二, 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 将学科的知识技术化, 再将技术化的理论素材化, 最后将素材化的内容资源化, 从而开辟灵活教学、远程学习、自主复习的全新渠道, 为学生的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提供便利。
第三, 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文件的综合运用一来可以降低知识点的理论难度, 二来可以创设新的情境, 以情境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 利用信息技术, 教师能够创建多元化、开放型的习题库, 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又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使学生能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及时查漏补缺。教师也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复习效果, 巩固教学重点。
第五, 利用信息技术适度扩充复习课的课堂容量, 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 在开阔学生视野以及扩充课堂容量等方面, 发挥着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独特作用。在复习课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适度地拓展教材的知识点, 在不加大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合理进行类型题或高考真题训练, 在“量”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解题能力“质”的提高。
三、雷池勿越:信息技术与复习课整合过程中应避免三大误区
为了使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复习课的整合更为有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出现三个问题。
1. 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信息技术并不是学科教学的“外壳”或“容器”, 而是能够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现代化科学手段。任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整合简单处理为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甚至简单地将教材内容和课堂板书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予以呈现, 这些做法都只是附庸风雅、焚琴煮鹤的行为, 完全无法彰显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2. 切忌追求形式上的“多”而忽视内容上的“精”。
如果说陷入第一个误区将导致信息技术在与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整合当中出现“粗糙”而“简陋”的问题的话, 那么这一误区将使得最终的整合因过度“华丽”而显得“粗放”, 学生因此而无所适从。
3. 切忌喧宾夺主, 主次颠倒。
为了寻求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整合的有效方式, 部分教师可能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研究之中, 而忽视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的学习, 忽视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高考考试大纲、教材考点和经典习题的研究。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是部分教师非“善假于物”反而“役于物”的表现, 终将无法达到提高复习课教学效果的目标。
四、精准投放:信息技术与复习课可实现有效整合
笔者认为, 以上误区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其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整合过程中凸显技术手段的辅助性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中的辅助性作用, 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有效方式。鉴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特点,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融合到该学科复习课的教学当中。
在线调查系统教师通过基于网络的在线调查系统帮助学生理清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问题, 进而调整复习的知识范畴, 优化课堂知识结构, 使教师的课堂复习更贴近“学情”。
创设探究情境通过集合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重难点, 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通过图片、漫画和视频等形式, 教师创建形象而生动的“情境”, 凸显“情境”与“协作”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在线练习系统让学生自觉选择习题进行自主训练并自我评价, 是增强教学效果时效性的有效模式。师生通过基于网络的在线练习系统及时反馈某一节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并结合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掌握了以上数据之后还可以从反馈的学情中反思教学效果, 以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检验复习目标是否顺利达成的标准。
安排探究型作业为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大搜索引擎搜索所需信息, 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也能够在筛选庞大的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架设自主学习资源库尽管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在线调查系统已经实现了教学内容因“班”而异、复习过程“因材施教”的目的, 然而这一操作方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了使复习课达到“精准投放”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堂的教与学延伸至课外。为此, 技术实力雄厚、资金支持充足的学校可以建设集智能化与互动性于一体的资源库型自主学习网站。暂时达不到建设资源库型网站的学校, 也可以设计出一批集课程标准、考纲要求、教材理论、课堂笔记、历年真题、自我检测以及时政热点等多个栏目于一体的自主学习型课件。
总而言之,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目的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例、化枯燥为活跃、化有限为无限……任何能够让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中快乐学习、有效学习的整合方式, 教师都可以积极采用。
集测速度方法 提高整合能力 篇11
【关键词】测速;双缝干涉;电磁感应;超声波反射
精确测量物体的速度一直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追求的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很多经典的方法和方案。这些方法和方案来自不同的知识板块,编者常把这些方法方案汇编成高考题或者练习题,来检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它们搜集、整理起来,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与物理学的关系,体验创新者的智慧。以下是笔者与学生一起收集和整理的部分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一、利用双缝干涉现象中的实验结论
激光散斑测速:激光散斑测速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的“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v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t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实验中可测得二次曝光时间间隔△t、双缝到屏之距离l以及相邻两条亮纹间距△x。若所用激光波长为λ,求该实验确定物体运动速度?
解析:二次曝光照相类似频闪摄影原理,在同一张同底照片上留下两个曝光后的影像,这两个影像成为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v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t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d =v·△t ……① 双缝干涉现象中实验结论△x=λ………②上式联立可得:
二、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案例一:在被测物体上安装上产生匀强磁场的装置,在某一定高度安装已知尺寸的矩形线圈,线圈接到传感器上通过电脑把物体运动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由公式E=Blv或根据i=Blv/R加以分析。实例分析,为了测量列车的运行速度可采用如下装置:它是由一块安装在列车车头底部的强磁体和埋设在轨道地面的一组线圈及电流测量纪录仪组成。当列车经过线圈上方时线圈重产生的电流被记录下来,就能求出列车在各位置的速度和加速度。假设磁体端部的磁感应强度B,且全部集中在端面范围内,与端面垂直。磁体的宽度与线圈宽度相同,且都很小,线圈匝数N、宽度L、总电阻R,测试记录下来的电流——位移图像。试计算在离O点l0处的速度v的大小, 解析:由图像可知火车头部磁场区进入线圈所包围的区域与线圈相对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由右手定则可知,电流方向相反,大小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的:I=……①感应电动势E=Blv……② 联立可得:v=
三、利用超声波反射特点和其在空气中确定的波速
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反射的性质,可测定物体运动的有关参量,如图(a)中仪器A和B通过电缆线驳接,B为超声波发射与接收一体化装置,而仪器A和B提供超声波信号源而且能将B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其波形。现固定装置B,并将它对准匀速行驶的小车C,使其每隔固定时间T,发射一短促的超声脉冲(如图b中幅度大的波形)而B接收到的由小车C反射回的超声波经仪器A处理后显示如图b中幅度小的波形,反射滞后的时间已在图中标出,其中T和ΔT为已知量,另外还知道该测定条件下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0,则根据所给信息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怎样?
解析:根据图b的信息可知反射滞后的时间越来越长,说明小车离固定装置B越来越远,所以可判断小车向右运动。为求小车的速度我们不妨建立坐标系,固定装置B所在的位置为坐标原点O,小车第一次反射声波的位置x1,第二次反射声波的位置为x2,这两次的位置之差为在这两次反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Δx。
由题意可知,超声波发出后匀速运动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如图所示,路程是位移为大小的二倍则:x1=; 同理: x2=, 所以Δx= x2-x1……①,这两次反射时间间隔如图(b)中阴影部分长度所示Δt=(T0+T+ΔT)--()………②,所以由速度的定义式(v=)得:v=。
以上案例所涉及的方法原理,是在基本概念上的创新和在不同领域中的拓展构造。以上方法原理不能涵盖高中所有测速度的方法,因篇幅所限,下期将继续介绍。读者亦可展开讨论,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1]《高效学习法:高中物理(选修3-4)(配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薛金星
[2]《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及应用》沈熊,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第一中学)
整合英语与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篇12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科,综合素养
在小学阶段, 学生相对比较活泼, 并且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需要一定的环境进行培养, 因此, 教师要能够将小学英语和其他学科不断的进行整合, 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避免负面的情绪来否定和抑制学生的思维, 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渗透科学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 一般都会贯彻“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一个教学理念,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通过小组讨论、比赛以及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渗透科学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授到水果名称:apple, pear, orange, banana等单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 如组织学生“Touch and guess”, 让学生把自己的眼睛遮住, 之后让学生亲身的品尝这种水果的味道, 这样通过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 随之让学生猜出是哪一种水果。通过这样的方式, 充分的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 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英语课的教学质量。
要想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 必须不断的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及探究的精神, 而小组合作就能很有效的帮助学生做到沟通合作, 让学生有大幅度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制定先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之后每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轮流当组长,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例如, 在教授牛津英语小学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时, 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设置一个题目:What animal friends do you have?让每个小组进行讨论, 之后让每个小组选出组长, 并进行该问题的回答, 在此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配合, 很好的回答了教师设置的这个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增强自然环境教育,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在每一个科目中渗透对于自然环境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3月12日植树节的时候, 学生都会去种树种花,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契机, 给学生介绍相关植物的名称, 如:“seeds (种子) , seeding (幼苗) , plant (植物) , flower (花) , fruit (果实) ”等词, 并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 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之下写好对于植物成长的观察日记。这样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就有了一定的进步, 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变得更上一层楼。
此外, 在教授牛津英语小学英语译林版五年级下册Unit 7Chinese festivals之后, 教师可以将英语中的12个月的英语表达都教授给学生, 并且布置一个课后作业给学生, 让学生以Spring is in March, April and May. In spring, it’s warm. We see… in spring. We … in spring. 这样的形式写一段话, 并能够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对于自然中相关节日的引入, 让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小学英语的语言。通过注入此类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独特的魅力, 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来进行小学英语语言的学习。
三、引入艺术教育, 增强学生交际能力
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整体。课堂教学会通过一定艺术性是教学手段进行展开。所以教师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艺术教育引入其中, 进而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习英语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作为背景的。例如, 当教师讲述相关动物的名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玩具进行展示, 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the toys, 让学生运用各种各样英语的句式来描述自己喜欢的玩具, 运用一些“funny, happy, clever, lovely, angry, brave, sleepy”等形容词, 将这些玩具赋予一定的生命力。
再如, 在教授牛津英语小学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 在课堂上对这些小动物介绍之后, 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这些小动物进行一些简笔画的绘制, 让这些小动物能够更好的被学生记住。总之, 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 都是想让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印象更加的深刻, 从而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来, 以便进一步增强小学英语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 英语教学要能够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对学生予以引导,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提升小学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能够更好应对英语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本文通过渗透科学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自然环境教育,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入艺术教育, 增强学生交际能力等三个方面, 很好的阐述了小学英语与学科的整合,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为之后英语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丹, 熊艳艳.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小学英语课堂——一堂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启示[J].英语教师, 2013, 09:2-7.
[2]李小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 2014, 06:91.
【整合提高论文】推荐阅读:
整合信息提高实效07-22
今年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380提高08-01
整合机关干部资源提高办事效率的调研报告05-16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10-22
调整整合论文07-16
信息技术整合论文05-30
煤炭资源整合重组论文07-15
提升企业整合力论文06-11
整合点诊断分析论文09-20
整合性研究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