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会展业的整合论文

2024-09-28

厦门会展业的整合论文(精选5篇)

厦门会展业的整合论文 篇1

一、建立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定量评价是为了弥补定性评价主观判断的缺陷而采用的一种数量化评价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运用计算机数学计算的手段, 对评价因子实行量化, 从而为评价结果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使评价体系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1,2,3]后, 制定了一套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尝试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

(一)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会展旅游业自身所具有的产业关联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 必然决定了影响一个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商业贸易基础、优越的地理区位、先进的会展场馆设施、富足的旅游业接待能力, 等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会展旅游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可用来处理复杂系统中难以精确化和定量化的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 通过比较因素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 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它对应的特征向量, 确定下层元素的贡献程度, 从上到下逐层计算, 最后得到基本元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排序结果[4] (P224~229) 。根据构建指标体系所要遵循的四大原则, 会展旅游业的特点以及各指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评价因素分为三层———总目标层、综合层、因子层, 构建如下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1) 。

1. 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 表示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的评价层中各元素相对重要性, 其形式为:

其中对于任何判断矩阵来说, 都应满足以下条件:Bij=1且Bij=1/Bij。Bij表示对于Ak而言的元素B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Bij的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 确定指标的权重。为了计算的便利, 对权重值采取四舍五入。为了考虑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 需要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当CR<0.10时, 就认为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反之, 就对矩阵进行调整, 直到满意为止。权重结果见表1。

2. 指标的量化

(1) 资料的获取。本文选用规范的统计资料, B1-B4、B7-B13数据根据2007年城市统计年鉴和旅游统计年鉴直接或间接得到。B5、B6数据采集自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省分会对该项的统计资料。

(2) 数据的标准化。在计算因子的标准值时, 采用所评城市内该因子的前5名之和计为满分Qj, 从而将原始值处理成标准值, 计算公式为

3. 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估模型

式中:Di是第i个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Wj为第j个因子的权重;为第i个城市第j个因子的标准;n为城市数。

(二) 评估结果

本文选取厦门周边7个主要会展旅游城市 (如表3所列) , 进行会展旅游发展能力对比评价, 根据公式 (1) 计算7个城市各项综合指标得分结果, 如表3所示。

二、厦门建设海峡西岸会展旅游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

(一) 海峡西岸主要会展旅游城市分析

从表3可以得出厦门周边7个主要会展旅游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得分:上海0.900分, 广州0.639分, 杭州0.205分, 南京0.259分, 宁波0.112分, 福州0.060分, 厦门0.150分。以上数据表明, 上海与广州具有很强的会展旅游发展潜力, 而近几年来两市会展旅游迅猛的发展势头也证明了这一点。被称为中国三大会展旅游龙头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依靠自身雄厚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实力, 吸引了许多专业化程度高、国外知名会展企业和公司不断进驻, 增强了三大城市的行业竞争力, 并且承办了许多大型的、国际影响力大的会展活动, 加快城市会展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2] (P218~228) 。同是副省级的杭州、南京、宁波、福州、厦门与广州相比差距虽然较大, 但在京、沪、穗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下, 凭借自身优势, 快速吸取国外会展旅游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经验, 联合周边会展旅游城市推进区域合作, 形成了以三大会展旅游龙头城市为中心的北东南三带发展模式。

(二) 福州与厦门比较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 改变了南部会展旅游带原有的以广州为中心、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的格局。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海峡西岸两大城市——福州、厦门在产业本体、商务环境、企业本体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竞争力的提升, 以及对台商贸的区位优势, 抢占了南部会展旅游带一部分的市场份额, 动摇了珠三角城市群及其产业群在南部会展旅游带的中心地位, 逐步形成以珠三角、海峡西岸两大城市群为依托的发展态势。

海峡西岸会展旅游中心所开发的会展旅游产品是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港澳地区 (其中重点为台湾地区) 为目标客源市场, 继而向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海外闽籍侨胞扩展。在海峡西岸旅游区中, 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也同样具备发展会展旅游所必需的各项条件。那么, 选取厦门建设海峡西岸会展旅游中心的理由是什么, 其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 经济产业优势

会展旅游产品是以城市发达的经济产业为基础, 举办各类商贸会议、展览活动, 并以此吸引会展旅游者。因此, 要求所选取的中心地具有强大的经济产业基础, 作为海峡西岸会展中心城市尤其对台贸易要发达。通过对比2003~2008年福州和厦门两地市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各项数据均显示厦门占有较强优势, 尤其对台贸易成为厦门经济产业的一个大品牌。另外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看, 厦门0.0743>福州0.0292, 厦门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要远远好于福州。

随着闽南体育休闲产业日趋成熟、壮大, 厦门成为国内最大健身器材出口基地。2006年为建造全球最大平板彩电制造基地, 台湾中华映管与厦华电子携手投资近30亿元, 双双落户厦门火炬 (翔安) 产业区。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表示将把火炬 (翔安) 产业区打造成福建省最大的电子产业基地。到2010年建成的厦门汽车工业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厦门在众多制造产业上的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外商来厦投资的强大吸引力。

2. 地域文化优势

闽南文化是以九龙江、晋江流域上的三大城市———泉州、漳州、厦门为载体发展起来的。目前台湾的主流文化、宗教信仰都是以闽南文化、宗教信仰为基础衍生出来的, 可以说闽南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源头。台湾有许多地名与闽南的相似或相同, 仅从《台湾府志》上有据可查就有近百个地名与闽南地区有渊源关系。据不完全统计, 明清时期同安迁台开基祖98人、分衍台湾宗支数195支。陈姓是厦门同安第—大姓, 在开发台湾的人口也居名姓第一。因此厦门民间接待台胞寻根谒祖的陈氏祠堂家庙最多, 如同安南院陈太博祠、丙洲陈氏祠堂、陈井陈氏家庙、嘉禾陈氏大宗祠、殿前陈氏宗祠、县后陈氏家庙等。另外, 台湾现有1万多座庙宇供奉的200多种主神多数来自厦门, 如台湾百余座慈济宫是奉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及白礁慈济宫为祖宫[5] (P4) 。此外, 台湾方言也是以闽南方言为主。

3. 会展品牌优势

福州举办的会展活动多是借助省会城市的政治区位、会展活动政府主办部门所在地等优势开展举办, 客源市场多局限在省内、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国内其他一些经济产业发达地区, 缺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尚未利用福州自身文化、社会上的优势开办会展活动。厦门举办的会展活动已经拥有几个比较成熟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如“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厦门礼品展等品牌展会, 并且开展了具有文化、民俗、宗教、艺术特色的会展、节庆活动, 如闽南婚庆文化节、厦门 (鼓浪屿) 中秋博饼文化节、降服非典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 等等。同时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吸引国际性体育赛事的举办, 如第十届全球华人“LEADER/领导牌”杯羽毛球邀请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参考文献

[1]张力源.成都会展旅游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5.

[2]郑耀星, 储德平.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戚能杰.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1) .

[4]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陈娜, 等.厦门涉台文物古迹调查[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3.

厦门会展业的整合论文 篇2

据了解,此次论坛是大陆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由两岸四地会展业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共同主办的交流合作活动。此次论坛由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洪耀发副主任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袁再青会长开篇致辞,亚洲会展协会联盟主席叶明水就“亚洲会展产业脉动趋势”做了详细的分析;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周启良做了“未来驱动力,展览业新天地”演讲,就未来展览业发展趋势及发展举措做了深入探讨;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执行委员刘关华发表了“澳门会展‘绿’起来”的演讲,在现场为大家展现了不一样的澳门会展业发展道路;台湾方面,由台湾展览暨会议商业同业公会前理事长涂建国发表的“两岸会展合作之现状、路径及前景分析”得到了现场参会者的共鸣;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副局长邱国跃发表了“搭乘金砖列车,厦门会展国际化提速新格局”的演讲,针对明年金砖会晤新契机对厦门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做了深入的剖析;泛珠会展联盟执行主席李霞辉发表了“加强城市大合作,共筑会展强国梦”的演讲,为两岸四地会展业共谋发展发声;与此同时,还有来自两岸四地的嘉宾就两岸四地会展业发展发表精彩演讲。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郑智会长主持了论坛。

本次论坛以厦门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依托,紧扣国家促进两岸合作交流战略,也是目前规模最大、行业最专、参与面最广、形式最多样的会展业盛事,开创了两岸四地会展界合作的新局面。论坛包括主题演讲、研讨座谈、项目对接洽谈、专题培训、会展设施考察、会奖项目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今年在举办“2016两岸四地(厦门)会展合作高峰论坛”的基础上,同期举办2016亚洲会展协会联盟(AFECA)年会、2016亚洲青年会展竞赛、2016中国(厦门)商务会奖旅游系列活动,来自两岸四地主办单位代表、AFECA年会嘉宾、会展企业代表、会展供应商代表等1000余人与会,共同探讨两岸四地会展管理体系的比较和会展合作机制建设;举行会展项目对接洽谈,展示推介厦门会展政策和环境、优良的会展设施、会展服务水平,力争扩大厦门会展项目资源、建立自有会展营销平台、建立和打通厦门会展与国际合作通道。

11月7日下午,高峰论坛同时举行了厦门市会展业发展座谈研讨会和会展项目对接洽谈会,其中,重头戏项目对接洽谈会邀请了110多家专业会展买家与厦门的200多家会展专业机构进行对接洽谈,大力突显活动实效。与会买家纷纷借此论坛与厦门供应商对接洽谈,为各自的会展项目找寻合作伙伴,将对今后厦门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众多的展览、会议资源。8日还组织厦门会展设施和城市环境考察体验活动。丰富的活动让两岸四地会展界对厦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两岸四地会展交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2016亚洲会展协会联盟年会也如火如荼举行,值得期待的是,亚洲会展协会联盟颁奖典礼活动,选出本年度亚洲会展项目的翘楚。此外,在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主办的2016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商务会奖旅游策划竞赛中,来自全国100个高校团队以厦门会奖目的地为主题进行了激烈的竞投,决赛出冠亚季军;更有15个团队在2016亚洲青年会展竞赛中一决高下。

厦门会展业的整合论文 篇3

1.1 地质条件

会展中心北片区, 地貌单元属滨海滩涂, 原始地形为村民改造的渔塘、虾池, 后多经人工回填整平, 其地貌如图1所示。多个项目的工程地质资料揭示, 该片区地基岩土层按时代、成因自上而下共划分为五个工程地质层, 分别为①人工填土层 (Qml) 、②海相沉积层 (Q4m) 、③冲洪积土层 (Q3al+pl) 、④残积土层 (Qel) 和 ⑤风化基岩层 (Tf) , 而在不同项目所属地块, 各地质层的岩土构成及其主要性状特征又有所区别。可以注意到:①该片区内冲洪积土层、残积土层承载力较高 (特征值约为220~280kPa) 且埋藏不深;如局部地段冲洪积土层的埋深仅1.3米、残积土层的埋深仅4.3米 (以海峡国际社区为例) 。②残积土层较厚, 局部地段达30米以上。③不同地段岩层风化程度差别较大, 海峡国际社区附近地段强风化岩层的埋藏起伏较平缓, 而建发国际大厦和海峡交流中心二期 (B地块) 附近地段则强风化岩层的埋藏深度变化明显, 受北西向断裂带形成的风化槽影响, 强风化岩层厚薄差异大, 局部强风化岩层厚度最薄处为3.2米, 最厚处达到41米。④片区土层中存在凝灰岩或花岗岩球状风化体 (孤石) , 多分布在强风化岩层, 个别揭露在残积土层中。

1.2 地下水:

据多个项目的工程地质资料揭示, 该片区内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承压水。上层滞水多分布在①人工填土层 (Q4ml) 内, 渗透性较大, 但因补给有限, 水量一般较小。孔隙承压水多分布在海相砂层、冲洪积砂层和残积粘性土层的孔隙中, 以地下水侧向渗流为主要补给来源。砂层的渗透性较大, 赋水性相对较好, 属强透水层, 层内水量相对较大;残积粘性土层的渗透性及赋水性均较弱, 属弱透水层, 层内水量相对较小。基岩裂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基岩层的裂隙中, 受上部残积土层中孔隙承压水的下渗和侧向地下水沿裂隙补给, 总体来说, 裂隙水承压性总体不大。但考虑到基岩风化的不均匀性, 部分地段基岩裂隙承压水水量可能较大且具较大承压性。

地下水的腐蚀性方面, 根据地质报告,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中腐蚀性;对长期浸水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 对干湿交替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强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具体如表1 所示。

2 TSC桩的主要技术性能及其应用特点

TSC桩全称是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 系采用Q235B或Q345B的钢板 (钢带) 经卷曲成型焊接制成的钢管内浇筑混凝土、经离心成型的空心管桩, 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80MPa, 具有较高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1]。

2.1 TSC桩的轴向抗压承载力:

目前, 对于圆钢管空心混凝土桩, 规范尚未给出确定的轴向抗压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对于空心圆钢管混凝土构件, 文献[2]给出了基于承载力叠加法的轴向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而文献[3]则从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出发, 给出了不限于圆形截面的空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轴向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文献[1]给出了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的桩身承载力设计值。以Φ600-110-6的TSC桩为例, Q235钢材, 其桩身承载力设计值达到6953kN, 是同等直径PHC桩 (PHC600-110-A为3900kN) 的1.8倍, 接近大直径灌注桩的承载力水平 (如直径1米的C30冲孔灌注桩的桩身承载力约为7800kN) 。可见TSC桩的轴向抗压承载力对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有很好的适应性。

2.2 TSC桩的水平抗剪承载力

在水平荷载 (风或地震力) 作用下TSC桩受到水平剪力作用。文献[3]给出了空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V0=0.85Ah0fhv

式中V0—构件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Ah0—空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组合截面面积

fhv—空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组合抗剪强度

以Φ600-110-6的TSC桩为例, Q235钢材, 其桩身抗剪强度设计值为536kN, 是同等直径PHC桩 (PHC600-110-A为183kN) 的3倍, 相当于大直径灌注桩的桩身抗剪强度水平 (如直径800的C30冲孔灌注桩的桩身抗剪强度约为541kN) 。可见TSC桩的桩身抗剪强度对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和抗风有很好的适应性。

注:PHC桩和冲孔灌注桩桩身抗剪承载力 (强度) 计算系采用材料力学关于横截面抗剪计算公式导出。

2.3 TSC桩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荷载极大, 对桩基础的单桩承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TSC桩的桩身材料是钢与混凝土的结合, 其桩身强度高于PHC桩, 而且TSC桩的塑性、韧性好, 桩身抗击打能力强, 可以穿越坚硬的夹层使得桩端进入理想持力层;采用1000t静压桩机静压法施工或6.0t以上柴油锤击桩机锤击法施工时, 都可以保证桩端可以进入强风化岩层一定深度, 可获得较高单桩承载力, 具备了承担超高层建筑基础荷载的条件。对于会展北片区, 风化岩层以上的覆盖土层为人工填土层、海相沉积层、冲洪积土层和残积土层, 既易于沉桩, 又可以提供稳定、均匀的侧摩阻力;风化基岩特别是强风化岩层是理想的桩端持力层, 可以提供较高的端阻力。初步估算, 该片区内Φ600-110-6型TSC桩其单桩抗压承载力可达4000~4500kN。

2.4 TSC桩对地下水、土腐蚀性的适应性:

高 (超) 高层建筑一般均设置有地下室, 有的地下室层数达到三层以上。对于设置两层或两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建筑, 其基础承台 (筏板) 均常年处于地下水位以下, 桩基础不在地下水干湿交替范围, 因此不需考虑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问题。但由于地下水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因此采用TSC桩必须要考虑解决桩身薄壁钢管的防腐蚀问题。有资料[4]研究表明, TSC桩薄壁钢管内侧与混凝土粘结密实, 内侧可不考虑腐蚀问题, 腐蚀问题主要集中在薄壁钢管的外侧。

应当注意到, 勘察资料中地下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是基于氧可以自由融入水的地下水环境;实际上, 由于TSC桩基础常年处于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 桩身周边的水土环境中自由氧的含量很小。有资料表明, 在没有溶解氧的水 (海水) 中, 钢铁几乎都不受腐蚀。因此, 对于地下水为中等腐蚀环境中的钢管桩、PHC桩以及TSC桩的防腐蚀措施, 目前较统一的认识是, 可以按照一定的年腐蚀速度对钢构件 (包含焊缝) 的断面尺寸 (厚度) 考虑腐蚀裕量, 即采用腐蚀裕量法解决防腐蚀问题。对于TSC桩, 可考虑加大外侧薄壁钢管的厚度。如钢管壁厚6mm的TSC桩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 将TSC桩的钢管壁厚加大为8mm。由勘察资料可知, 地下水中CL-+SOundefined的含量较高, 局部指标接近海水环境中CL-+SOundefined的含量, 按照文献[9], 钢结构在泥下区的年腐蚀速度可按照单面0.05mm考虑, 因此可按照保证构件正常使用50年即2.5mm腐蚀裕量考虑TSC桩外侧钢管的防护。

3 TSC桩复合桩基应用理论分析

3.1 TSC桩复合桩基的适应性分析

会展北片区内冲洪积土层和残积土层多浅层分布, 对于设置二层至多层地下室的高 (超) 高层建筑来说, 基础承台 (筏板) 底部已进入冲洪积土层或残积土层一定深度。对该片区内地质资料的分析发现, 冲洪积土层 (如粘土、粉质粘土层、中砂层) 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0~240kPa, 残积土层 (如凝灰岩残积粘性土、花岗岩残积粘性土) 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0~280kPa。

目前该片区拟建和在建的超高层建筑, 层数约42~50层, 建筑高度约200~220米, 估算基础底面荷载即基底压力约为800~900kPa。显然, 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而采用常规的桩基础, 不考虑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 桩数较多, 桩长较长, 必然造成大的浪费。因此, 桩土共同作用的复合地基就成为该片区超高层建筑可供选择的一种基础型式。

3.2 TSC复合桩基理论分析的可行性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TSC桩具有桩身强度高, 韧性较好, 成桩质量可靠且施工速度快, 穿越坚硬土层的能力较强的特点。在会展北片区, 拟建场地内残积土层和全风化层可提供较高的侧摩阻力, 而强风化岩层可提供稳定且较高的端阻力。TSC桩属于刚性桩, 对于刚性桩复合桩基, 应采用摩擦型桩。荷载作用下刚性桩有一定的竖向变形, 使得承台 (筏板) 下部土层参与承担荷载, 形成复合桩基;也就是说摩擦型桩是形成刚性桩复合桩基的必要条件。

通过分析地质报告, 以片区内特房大厦工程钻孔XK63为例, 采用600直径的TSC桩, 桩周土层为较厚的残积土层和全风化岩层, 桩端进入散体状强风化岩层1.5米, 桩长约35米, 根据文献[5]关于均质土层中桩侧阻力的分担比计算可知, 该TSC桩的长径比为35/0.6=58, 端阻力特征值为5000kPa, 侧阻力特征值 (加权平均) 约为42kPa, 则侧阻力分担比达到65%, 属于以摩擦为主的摩擦型桩。

厦门湖里区汇金国际中心, 采用400直径的TSC桩, 以散体状强风化岩层作为持力层, 桩长约30米, 静载试验最后加载至5600kN时, 桩顶变形量为30.09mm, 桩仍未达到其极限承载力。载荷试验Q-S曲线为缓变型, 结束加载时最大变形量达到30.09mm, 受力性状为摩擦型桩, 如图2所示。

可以得出结论, 对桩长较长 (长径比较大) 、桩周土层较均匀的工程桩, 即便其持力层为较坚硬的散体状强风化岩层, 仍然表现为典型的摩擦桩的受力性状, 为摩擦型桩。因此, 在会展片区采用TSC桩, 以散体状强风化岩层为桩端持力层, 与承台 (筏板) 下地基土共同作用形成复合桩基,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3.3 TSC复合桩基的承载能力的计算思路

目前, 钢筋混凝土复合桩基承载力计算常用的计算思路主要有两种, 其一为控制复合桩基总极限承载力 (抗力) 与上部荷载 (效应) 的比值, 即基于安全度控制的安全系数法[6];其二为先考虑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 不足部分由桩基础承担的承载力叠加法[7]。

3.3.1 安全系数法

将非线性工作性状的概念[6], 引入摩擦型桩与桩周地基土的共同作用范畴, 可以突破传统设计思路中如何将上部荷载定量的分配给桩和土的难题。在此基础上, 在整体承载力和变形双重控制下引入安全度的概念, 提出复合桩基设计的安全系数法。

undefined

K.安全系数, 不小于2

S.复合桩基的整体承载力 (地下水位以下可考虑水浮力的贡献)

R.基础荷载 (包括基础自重)

Pu.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n.桩数

β.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fu.地基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Ac.承台 (筏板) 扣除基桩面积之后的净面积

F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Gk.基础自重标准值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有研究表明[6], 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满足率φ≥0.5的情况下, 复合桩基不仅有很好的经济性, 又可以得到较高的可靠度;当φ<0.5的情况下, 一般按照常规桩基设计。

3.3.2 承载力叠加法

承载力叠加法是目前复合桩基设计的常用方法, 其思路是先考虑利用一部分天然地基的承载力, 不足部分由桩基础承担。即

Fk+Gk≤βRaAc+nPa

F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荷载

Gk.基础自重标准值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Pa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n 桩数

β 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Ra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c 承台 (筏板) 扣除基桩面积之后的净面积

3.3.3 会展北片区采用TSC复合桩基的承载能力估算:

对于会展北片区, 基础承台 (底板) 底部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为200~280kPa, 按照基础埋深12米估算, 地基承载力经深度修正后可以达到380~450kPa。

3.4 TSC复合桩基的沉降变形估算:

为减小挤土效应同时又能获得较高的承载力, TSC桩可按桩中心距4~5倍桩径考虑布置。根据文献[8]第5.5.6条, 第5.5.7条, 对于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 其最终沉降量计算可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因此TSC桩复合桩基的沉降变形估算可按公式 (1) , (2) 计算:

undefined

式中符号物理意义详文献[8]。

4 工程实例

下面以会展中心北片区内海峡交流中心二期2号楼即特房大厦为例, 进行TSC桩复合桩基的适应性分析。

4.1 工程概况

该场地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会展中心北片区, 建筑地面±0.000米为黄海高程7.800米, 此建筑由两座主楼 (2号楼为特房大厦、3号楼为商务营运中心) 、裙楼、闽南艺术剧院及纯地下室 (无上部建筑) 组成。地下室底板建筑标高为-15.150米 (相对标高) , 结构标高为-15.350米;特房大厦48层, 高度215m, 框架-核心筒结构,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4.2 水文、地质条件

该场地原始地貌为港湾滩涂, 后经人工回填成现状, 场地呈台阶状, 各台阶地面较平坦, 勘察测得地面高程为4.82~9.05m, 其工程地质面如图3所示。钻探揭露该场地土自上而下为:①厚度6.40~12.60米的软弱土层, 局部分布的粉质粘土层②、中砂③、厚度大、分布整体较为稳定的残积粘性土层④、全风化花岗岩⑤、强风化花岗岩⑥, 中风化花岗岩⑦, 场地内局部地段存在孤石。场地地下水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弱腐蚀性, 在地下水位干湿交替带具强腐蚀性。

特别是注意到, 该工程的西南部存在一北西向的风化槽沟, 槽沟深在-90m (黄海高程) , 个别可能超过-100m;槽沟宽度约40m, 槽沟延伸走向为北西向。

4.3 TSC桩复合桩基方案的提出

考虑到主楼处于风化槽范围内, 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给常规的桩基选型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如选用冲、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灌注桩, 以碎裂状强风化或中风化花岗岩为持力层, 风化槽范围桩长达65m~85 m左右, 不仅施工难度大、成桩质量不易保证, 而且施工工期长, 桩基造价高。考虑到TSC桩的技术特点, 而残积粘性土层④的承载力较高且埋藏较浅 (处于基础底面标高) , 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TSC桩复合桩基方案。

初步考虑基础筏板厚度为3.0 m, 筏板下部土层为残积粘性土层④;桩型采用Φ600-110-8型, 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花岗岩⑥;对于风化槽位置强风化花岗岩⑥埋藏较深处, 可考虑以全风化花岗岩⑤层的中、下部作为桩端持力层, 有效桩长可控制35~40 m。另外注意到, 场地中局部地段存在孤石, 但孤石多分布在强风化花岗岩⑥或全风化花岗岩⑤层的中、下部, 对TSC桩成桩的影响尚可控制, 对整个复合桩基承载力的影响不大。

4.3 基础荷载分析及计算

特房大厦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 在恒+活标准组合下, 核心筒总重量为1146186kN;外围框架柱总重量为 686111kN。

特房大厦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为15.35m, 主楼筏板平面尺寸49.5m× 49.5m, 筏板厚度取为3.0m, 筏板底部土层为残积粘性土层,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80kPa, 经深宽修正后,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以达到460kPa, 实际计算时取fa =450kPa。

4.4 TSC单桩承载力估算

根据地勘报告和桩身强度, Ф600-110-6型TSC桩的单桩承载力及相关技术要求如表2所示。

注: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桩基类型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节的公式 (5.3.3) —— (5.3.10) 估算。

考虑到地下水对TSC桩外侧钢管具有中等腐蚀性, 因此采用Φ600-110-8型TSC桩, 壁厚加大2mm, 采用腐蚀裕量法进行防护。对Φ600-110-8型TSC桩, 按照文献[9], 钢构件正常使用50年后, 外侧钢管壁厚的有效厚度为5.5mm, 根据文献[2]并结合文献[8], TSC桩的桩身受压承载力Qc:

Qc=Φc (fyAs+1.3fcAc) ;

Φc:基桩成桩工艺系数, 取0.85.

则Qc=0.85 (215*10198+1.3*35.9*92394) =5530kN;显然, 该桩身承载力与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4000kN是相适应的。

4.5 复合桩基计算 (安全系数法)

4.5.1 TSC桩数的估算

在标准组合 (恒+活) 工况下, 核心筒总重量为 1146186kN, 外围框架柱总重量为686111kN。即Fk=1146186+686111=1832297kN。Ф600-100-8的TSC桩, Q235钢材, 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8000kN。在保证基础刚度中心和上部荷载作用中心基本重合的条件下, 初步估算所需桩数n为:

n={k (Fk+Gk) -βfuAc-F浮}/Pu={2* (1832297 +25*49.5*49.5*3) -0.8*900*2348-50*49.5*49.5) / 8000= 277

核心筒位置处上部荷载极大, 桩布置时应考虑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要求, 核心筒及其周边一定宽度范围内应适当采取加大基础刚度的措施。如局部筏板厚度适当加厚、TSC桩的桩长可考虑适当加长;结合上部结构竖向构件的位置及其荷载大小, 同时兼顾基础沉降量的控制, 按照桩间距4.5d均匀布置, 实际布桩361根。见图4。

4.5.2 复合桩基的整体承载力

承台下土体平均应力为450kPa, 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取0.8。天然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取fu=2×fa = 2×450 =900kPa, 则复合桩基总体极限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桩基承载力+地下水的浮力) S:

S=nPu+βfuAc+F′浮=361*8000+0.8*900* (49.5*49.5-361*3.14*0. 32) +50 *49.5*49.5= 4701239kN

式中, Ac为土体承压面积=筏板平面面积-桩基面积

4.5.3 复合桩基的安全系数

undefined

满足要求

4.5.4 TSC复合桩基的沉降变形计算

采用2008版桩基规范, 对于桩间距不大于6d的桩基础, 其最终沉降量计算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8]。

undefined

式中, p0为桩底平均附加应力

p0=[ (1832297+25*49.5*49.5*3) / (49.5*49.5) - (19*3+9*15.35) ]*103

=627.6*103 N

ψ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取0.3

ψe桩基沉降等效沉降系数取0.45

显然, 估算沉降量不仅满足规范允许的最大沉降量要求, 对于整个建筑功能的实现也是适宜的。

5 结语

会展北片区内在建和拟建的超高层项目较多, 该片区内承载力较高的冲洪积土层和残积土层埋藏较浅, 而TSC桩具备较高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 采用TSC桩复合桩基,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承担上部荷载, 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 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对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有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嘉兴学院管桩应用技术研究所.JG/T 272-2010.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2]电力规划设计总院.DL/T5030-1996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3]哈尔滨工业大学.CECS 254:2009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王怀忠.宝钢工程长桩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黄强.桩基工程若干热点技术问题[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6.

[6]宰金珉.复合桩基理论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7]浙江省建设厅.DB33/1051-2008复合地基技术规程[S].杭州.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等.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厦门出台会展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篇4

政策选摘:

一、会展产业集群界定范围

会展产业(会展业)是指直接从事会议、展览组织及为其提供服务的部门和行业的总称。会展业是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由会展专业举办组织、会展场馆、会展设计搭建工程、会展服务四大基本行业部门要素构成。其中,会展专业举办组织是指从事会展资源开发、会展产品生产以及会展市场经营管理的专业会展公司、各类拥有会展举办权的机构和组织等。

二、厦门市会展业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将厦门市打造成全国会展名城和商务旅游会展中心,会展业成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底,全市举办展览总面积达88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56.4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24.02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50亿元。

发展重点。综合考虑厦门市发展会展业的优劣条件,确定以发展会议做大会议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展览业,做强展览业。会议业:以申办招揽国际性会议、大型国内会议为主,自主培育举办为辅。展览业:以自主培育专业展览为主,招揽引进为辅。

三、厦门市会展业发展举措

完善发展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开展优秀会展评选表彰,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

加强主体培育。提升会展主体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完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会展项目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一批会展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等企业主体,增加会展主体数量,提高会展主体的策划、组织、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培育会展龙头企业:要从政策扶持、项目培育、人才引进、交流培训等方面重点扶持和培育会展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会展业的发展。

大力培育和引进项目。大力申办招揽各类会议,做强现有专业展览会,培育新展览项目,招揽引进巡回展览项目。

加大宣传推介。开展城市整体宣传推介。加强与国际会展业界的联系和交流。拓宽会展业宣传平台。

拓展对台合作。要围绕与台湾产业对接规划,进一步拓展对台会展交流与合作,把厦门市打造成海峡西岸最主要会展中心城市、两岸会展合作聚集地、台湾企业到大陆参展的最主要城市。加强现有展览的合作。加强会展行业的沟通交流。吸引台湾机构在厦举办会议展览。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会展企业引进会展项目策划、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高层次的会展人才,并按照厦门市引进人才的政策提供相关的支持。

改进和完善发展机制,改进会展举办机制,建立会展业统计制度,完善会展项目评估体系。完善会展场所配套设施。

政策解读:

厦门会展业的整合论文 篇5

一、当前我国会展业与旅游业整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会展业与旅游业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但是现行中国会展业与旅游业关系十分松散, 未能达成良性互动与双赢局面。综合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统一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部门还游离在会展业管理体制之外, 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以上海会展业为例, 会展行业目前涉及市外办、市外经贸委、市科委、市商委、市旅委、机管局、贸促委等部门, 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 市旅委在行业发展中的决策作用不明显。加上我国会展业的管理办法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和特征, 管理办法主要是按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分渠道、分级审批, 没有一个权威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 存在管理机构过多、过于分散及利益冲突等现象。

(二) 合作有限且被动

会展业与旅游业一直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 即使有合作, 旅游业也是滞后的接待和被动的收益。在活动内容上, 主要仅限于参加或观看会展,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参与游览、购物或文娱活动。在配套服务上, 旅游部门提供给参展商及受众的主要是住宿和餐饮, 文娱表演、购物向导和游览活动组织方面的服务项目明显不足, 城市及周边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三) 缺乏联合促销和宣传

由于行业的多头管理, 企业的单纯经济利益导向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与分工协作体系, 导致政府在组织会展公司与旅游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时存在很大障碍, 没有专业的会展管理机构来牵头。大多数会展服务公司在开展营销活动时, 既没有与旅游部门合作, 也没有借助宣传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来提高会展的吸引力。

(四) 会展业市场化水平低, 旅游企业介入困难

目前, 我国会展行业的办展机构主要是政府或公有制的国营展览公司, 市场化水平比较低, 旅游企业介入比较困难, 这也导致了两个产业之间的合作十分有限。近年来, 一些旅行社开始涉足会展业务, 设立会展部, 成立会展公司, 但总体来说, 旅行社的会展业务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业务量少, 影响微不足道[1]。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 具体分析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以期阐述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整合发展的对策, 为目前各地因地制宜、整合发展本地会展业和旅游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上海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 会展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数量众多的会议和展览, 为旅游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收益

21世纪以来, 上海的会展数量以每年超出10%的速度增长。展览方面, 2008年已达544个。据统计, 目前上海几乎每天都有展会, 其中国际性展览每年大约有300多个。会议方面, 入驻的约40250多家各类外资企业中, 全球排名前100名的跨国公司, 就超半数;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80家也扎营上海[2]。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接踵而至, 促使越来越多的全球性会议选择了上海。每年数量众多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 带来了大量的国际国内商务游客, 加上这一类游客的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赢利性好, 使得旅游经济效益获益匪浅, 促进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

2.现代化会展场馆设施的增加, “创造”了新的都市旅游资源

近年来, 上海先后兴建了新国际博览中心、光大展览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东亚展览馆等现代化展览场馆。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等多家世界展览业巨头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 并将许多国际品牌展导入了上海。这些展览和会议场所, 不仅扩充了会展硬件设施, 而且还构成了新的旅游资源, 许多不仅被开发为旅游景点, 而且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在大大丰富上海旅游资源内容的同时, 还提升了上海市的城市旅游形象。

3.会展活动中产生的大量特殊需求, 给旅游企业创造了新的商机

随着会展活动的不断增多, 产生了大量特殊需求, 拓展了旅游市场空间。一些大的旅行社凭借其分布广泛的营销网络和接待体系, 根据会展游客商业性极强的特点, 推出会展前 (后) 的投资考察游等专项会展旅游产品, 并通过与客源地旅行社及会展承办者的合作, 组织会展旅游团;旅游饭店则在为参展商和专业参展人员提供优质的住宿、餐饮服务的同时, 通过开辟专业会议服务 (如会议场地、视听设备、同声翻译等) 手段, 参与会展业务的市场竞争。此外, 一些大型的旅游集团如上海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还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 从更深层面涉足会展业务[3]。

4.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兴起, 会展经济在上海服务业中的比重逐渐攀升, 于是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作为新的旅游产品悄然出现。由于这类旅游产品具有游客层次高、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组团规模大、利润丰厚等特点, 被各大旅行社纷纷作为拓展旅游经营渠道的新途径, 从而促进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海市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明确提出, 在2000年—2010年首要推出购物旅游和国际会议 (展览) 及奖励旅游, 把上海建成为国际购物和会议 (展览) 中心城市之一。

(二) 旅游业对会展业的支撑作用

1.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为会展客流的出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外交通方面, 上海作为我国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 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非常发达。铁路通过沪宁、沪杭铁路 (包括高铁) 与全国陆路干线相连;公路通过沪嘉、沪宁和沪杭高速公路及4条国道与全国公路网衔接。截止2008年底, 有46个国家的109个城市和国内的89个城市 (含香港和澳门) 与上海通航。上海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 为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不断完善的旅游服务接待体系为会展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至2009年末, 上海市星级宾馆已达298家, 旅行社923家, 旅游集散中心6个[2]。在接待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以购物娱乐化、餐饮特色化、住宿舒适化、交通立体化、信息数字化为特征, 使上海旅游业的接待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主要景区、星级饭店配置300余台旅游信息咨询触摸屏, 统一放置旅游宣传品, 在主要交通道路设置600块旅游景点交通指示标志, 拓展信息传递、咨询服务功能, 初步形成了国际化旅游接轨的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公共设施网络。在接待服务软件管理方面, 不断提升服务理念, 更新服务手段, 构筑起适应21世纪旅游发展新趋势的上海都市旅游服务接待体系, 为会展活动的申请和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

3.丰富的旅游资源增加了城市对会展商、参展客人的吸引力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 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至2009年末, 上海有A级旅游景点50家, 红色旅游基地27个[2]。同时,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 其发达的都市商业, 兼容的海派文化, 现代的城市景观都强烈地吸引着海内外游人的眼球, 是重要的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城市, 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上海作为会展举办方的吸引力。

4.不断优化的旅游综合环境为会展业的承办提供了保证

上海在市内开设了多条旅游专线, 通达全市各个旅游景点, 优化了都市旅游交通;现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15000多家, 基本形成了层次多样、形式繁多的游憩活动体系;已建成沿虹桥路、新华路、淮海路一线的绿色景观路、陆家嘴中心绿地、浦东世纪公园等一批都市旅游绿色生态景观。2009年末, 上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平方米[2], 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上海良好的旅游综合环境为会展业的承办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上海会展业与旅游业整合发展的对策

(一) 政府方面:优化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

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性的、具有垂直管理权限的上海会展管理局, 该机构隶属于上海市政府, 代表政府监管对会展业行使监管职能, 成员由上海市旅委以及会展业的管理机构——市外办、市外经贸委、市科委、贸促会等两个行业的人员构成, 共同对会展业进行管理, 管理局下设会议和展览、会展旅游等分支机构, 分管相关事务。这个管理局不行使办展权利, 也不干预和具体参与会展的经营业务, 而是扮演为会展发展提供政策、服务和信息支持, 并监督市场主体的运作和游戏规则的执行的角色。

(二) 企业方面:加强合作和分工, 组建大型会展旅游集团

1.加强会展企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促进专业化分工

第一, 在市场营销上, 会展企业应主动与旅游部门协作, 开展联合促销。一方面联合交通业、旅游业等部门共同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通过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联合进行宣传, 将旅游产品的宣传工作渗透到会展的每一个阶段,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手段, 强化商务客的旅游意识, 最终达到销售会展产品与旅游产品的目的。

第二, 在客源预测上, 会展企业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调研和预测, 以增强会展对参展商的可信任程度, 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会展企业重点调查专业观众, 旅游部门负责调查和预测普通游客参加会展活动的概率。

第三, 在配套服务上, 会展公司应与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旅游企业应在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基本服务的基础上, 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争取成为会展活动指定的接待方, 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外围事项。

第四,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 旅游企业可将展会活动纳入到一个旅游线路中, 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或者为参展商或与会者在展览和会议之余提供旅游和购物咨询, 并按他们的要求设计合理的短线旅游路线。

第五, 在会展场馆的后续利用上, 旅游企业可考虑将上海一些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

2.走产业化道路, 会展业与旅游业相互介入, 组建大型会展旅游集团

鼓励有实力的会展公司或旅游企业以股份合作、或以品牌联合、或建立代理关系、与境内外的一些知名会展品牌和旅游品牌开展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或旅游集团, 实现资本扩张, 提升企业规模, 增强竞争实力。政府应摒弃地方利益保护, 鼓励企业在竞争中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 强化企业的协同作用, 促使会展旅游产业联带效应得到巨大的释放, 实现会展业和旅游业在会展过程中的双赢[4]。

(三) 行业协会方面:成立旅游会展行业协会, 发挥协调功能

截止2009年底,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共拥有612个会员单位, 但其中旅游企业只有9家, 只占总比例的1.47%, 会展公司的数量占到了绝对比重。同样, 旅游行业协会中会展公司也很少。为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发展, 应建立旅游会展行业协会。旅游会展行业协会应积极举办行业论坛, 推广行业杂志, 形成横向上的沟通平台, 做到资源的合理经营, 科学管理, 有效利用, 配合纵向上的政府管理资源, 形成一纵一横的政府分级管理, 行业内部沟通, 市场自动调节的三维旅游会展联动机制。还应进一步搭建旅游会展产业平台, 如成立专业委员会, 老总沙龙等,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 促进企业与政府, 企业与协会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传递, 更好的为会展与旅游的互动构筑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爽.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看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J].亚太经济, 2003, (3) :81-84.

[2]上海市统计局.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1494/node12335/userobject21ai433762.html.

[3]郭勋凯.浅谈会展与旅游的对接现状与发展对策——以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旅游业的结合为例[J].特区经济, 2007, (10) :179-180.

上一篇: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下一篇:开架借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