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市场化

2024-09-06

会展业市场化(精选12篇)

会展业市场化 篇1

一、当前会展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 中山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属于现代服务业九大板块之一, 也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六大板块之一, 它对相关产业巨大的拉动作用明显, 是各级政府重点扶植的产业。

中山市就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颁布了中府[2007]146号文件《关于促进中山市会展业发展的意见》。中山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域条件, 成功地举办了“招商经贸洽谈会”、“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食洽会”等品牌展会。但是, 与国内外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 被众多城市捧称为“黄金产业”——会展业, 在中山尚处于起步阶段, 呈现出对政府办展模式过度依赖, 市场化程度不高, 盈利能力不强的特点, 在整体规划、发展政策、组织管理、国际合作以及会展规模和品牌会展数量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会展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存在极大的缺口。

据中山市会展协会了解到, 展馆利用率低和人才缺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2013年, 中山市会展协会就中山市现有的5个场馆的展馆利用率进行调研, 中山博览中心利用率最高, 但也不足40%;黄圃国际会展中心的利用率约为15%, 火炬国际会展中心的利用率约为7%;2012年10月投入使用的灯都古镇会展中心因刚投入使用, 其利用率也不高。全市所有建成并在正常使用的展馆, 平均利用率不足20%。

另外, 在展馆运营经费方面, 全市展馆中无一例外靠的是财政资金的支持。就中山博览中心来说, 做为中山市展馆经营市场化的试例, 也主要是靠财政资金维持运营。从2009年开始, 中山博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以民营企业的名义, 与政府签订承租协议, 对中山博览中心进行市场化的经营试点, 但前两年, 博览中心一年出租承办的展览不到20场!2012年博览中心通过引进大型家具企业——红树湾家居租赁部分场馆开设常年展馆, 中山博览中心的收支状况才得以持平。2013年, 该展馆承担的展览超过20场, 利用率相对有所提高达到38%, 但仍然偏低。

针对中山展馆多且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 如何培养会展业人才, 整合资源, 提升展馆效益, 减轻政府沉重负担是中山会展业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2. 会展业人才需求趋势

随着中国会展业的高速发展, 必然带来对会展人才的大量需求, 预计未来的五年内对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人员的需求在300万人左右, 同时对会展业从业人员的质素提出更高的规格要求。会展业企业或机构对会展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中较为关注的领域主要有:会展项目组织、公共关系、运营管理、客户服务、广告策划、法务、物流管理等方向, 综合来看, 会展业中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核心部分是会展运作人才, 即包括会展策划、会展组织、公共关系、客户服务、会展运营服务等在内的适用性高技能人才。组织能力强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最能迎合会展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需求。

二、会展业从业人员结构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 当前会展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 但高级会展策划人才数量极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会展重点城市能够称得上是“会展策划师”的, 几乎都是各类展览公司的老板。另外, 由于中国会展业和对会展经济的研究都起步较晚, 高校中的会展教育亦相对滞后, 且教学的方法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操和实训方面难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更谈不上市场化的方式培养会展业人才。综上所述, 会展人才培养的滞后, 已制约会展业市场化的正常开展, 成为会展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的瓶颈。

通过调研, 从中山市范围内来看现状如下:

1. 高技能适用性专业人才总量不足

以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为例:体现出高技能适用性人才明显不足。

职称比例

高级职称5.30%

中级职称30.70%

初级职称38.30%

无职称26.70%

2. 会展从业人员学科专业结构不完善

我国会展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广告设计类、服务营销类、会展策划类、人文艺术类专业, 且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 经验不足。

专业比例

广告营销类20.5%

经济管理类50.4%

会展策划类4.2%

人文艺术类11.4%

自然科学类13.6%

3. 专业性不强

从业时间短、流动性强, 导致会展人员职业化水平低。

工作年限比例

10年以上5%

5~9年36%

3~4年29%

3年以下29%

三、高职类会展业人才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高职类会展专业, 是为各类会展企业及相关服务商等单位培养具有应用型、实用性的会展策划和管理人才。从横向来看, 会展行业人才可分为会展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会展项目策划与营销推广人才、会展项目服务人才和会展教育研究人才等四类;从纵向来看, 会展行业人才可分为行业领军者、高层决策型管理人才、中层复合型管理人才、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底层操作性人才等五类。

学生就业方向定位为:

1. 会展策划类

直接在会展企业或机构从事项目策划、展会宣传推广策划、展会现场服务管理、产品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展会组织管理、参展商客户关系管理、招商工作等。

2. 会展服务类

在围绕展会的开展而提供各种相关服务的公司开展相关工作, 如提供展会现场管理类企业、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

3. 酒店、展馆类

在此类企业中可从事展馆营销策划、展馆管理、会议管理、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

4. 会展相关行业协会/组织

在此类组织中从事与会展活动相关的行政、商务文秘类工作。

四、高职类会展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行业及企业对高职类会展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意见及建议

(1) 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 可借助会展公司的平台, 安排学生参与现场实训;

(2) 专业面太宽, 专业知识不够精, 应让该专业人员多出去实践, 增强专业操作能力;

(3) 对服务行业的认知与了解不足, 尤其是服务意识需加强, 强化行行出状元;

(4) 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个人的定位不清晰, 且职场的适应能力较弱, 需加强职场交际等相关技能培养。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及隐患

(1) 安排学生校外实践时, 以学院名义与会展公司签订类似于《学生实习协议书》的法律文本, 能够有效防范学生外出的相关劳资、人身风险。

(2) 本专业实践性很强, 所以最好可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去培养, 避免闭门造车、同时要选这领域优秀的人才来担任专业老师。

(3) 本专业的实操性要求很强, 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培训, 需充分考虑和预估该实训的真实意义和实际效果, 而不是为了完成指标和教学任务而去做, 认真为学生能力培养尽力。

五、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类会展业人才培养对策

1. 加大专业课程“企校融合”力度, 提高学生证书获取率和含金量

调研情况显示, 比起“大而全”的知识认知, 企业更认同具有“细而精”专业实操能力的毕业生, 尤其青睐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劳动社会保障部的会展策划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还是比较大的, 很受企业的青睐。为此, 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专业课程“企校融合”和“课证融合”的力度, 部分课程直接采用“企业导师参与打分”和“以证代考”的课程考核标准, 提高学生“双证书”获取比率和职业证书的含金量。

2. 以市场化为导向调整相关专业课程, 着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调研显示, 会展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灵敏的市场敏感度、动手实操能力强, 有自身核心竞争力, 能够独挡一面的业务能手,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适用型职业经理人。

高职院校设置的会展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毕业后, 必须要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为此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会展礼仪和会展心理等课程, 拓展学生职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开展“爱心、形象、责任、创新、创业”教育, 着力加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 增加商务英语学习和训练机会。

(2) 注重观展 (展会、展厅) 、参与展会工作到策划展会的校外实践活动的执行。

(3) 开设职业经理人素质提升系列课程。

3. 开展以“项目强化技能”的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全盘把控

会展行业的特点决定会展专业的实践性强, 因此需要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锻炼。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出色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德。高职类院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社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宁可碰壁, 不坐以待毙”的心态参与实践活动。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交替活动,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参加各种展会和会议等社会实践活动, 熟悉会展业产业链中相关企业或机构的的工作环境和业务范围, 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调整心态, 适应岗位的需要。

六、高职类会展业人才培养优化的实施保障

高职类会展专业在教学模式优化的着力点, 重点应着眼于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实训为核心, 按照学习的不同阶段逐步深入, 理论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并为实践服务。在实践方式的选择上, 除了在校内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 尽量将教学场景接近实际工作环境, 把教学安排在真实的实际工作岗位, 顶岗实习, 学生身临其境, 边学边干。同时, 深度做好校企合作, 把教学和学习的精力专注于会展业实务和技能操作上。

(1) 积极引进有影响力的会展企业入驻实训基地, 作为在校师生开展实训的重点据点。

尤其是争取将中山市会展协会及其下辖的会员单位, 作为该专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校内基地。

(2) 结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 积极与会展企业及相关机构、企业探索开展联合培养订单班、企业骨干进校园教学、在校学生进企业实践等举措, 签订校企合作框架性协议。

(3) 在学生创业园区中划出部分区域作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实践的试验田, 巩固课堂上的知识, 最大化地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4) 引进专业师资与配置仿真实训设备

短期内可以通过组建兼职教师团队, 吸引校外会展及相关从业骨干人员, 弥补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短板;长期则需要通过教师自身学习深造, 安排合适的培训与交流, 加速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同时, 分批次安排到相关企业开展全职的在岗任职实践活动。另外鉴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特色, 在校内, 投入资源建设既能满足一般实训需求, 又兼具会展功能的综合实训室。

摘要: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九大板块之一, 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业专业培养高技能适用性人才的热情高涨。然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好好备课, 学生认真听讲”刻板观念的影响, 高职类会展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难以广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适用于当前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需要的会展业人才, 结合当前会展业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为会展业在中山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加大专业课程“企校融合”力度, 提高学生证书获取率和含金量;二是以市场化为导向调整相关专业课程, 着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三是开展以“项目强化技能”的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全盘把控。

关键词:会展业市场化,企校融合,人才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潘玢渠.全球化背景下会展营销人员的国际招展能力训练[M].上海:中国学术周刊, 2013.

[2]刘洁.广东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求解[J].教育与职业, 2014, (6) :42-43.

[3]范娜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93-96.

会展业市场化 篇2

当今在天津展览展示发展到相当完善的体系的今天,会展不再仅仅是商家的形象展示,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经济价值的体现,会展的举办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一次商界的盛宴。那么该如何定义会展市场又如何划分种类呢?

会展市场的概念和要素

概念:会展市场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由主办者组织人员和场馆,以会展活动中的各种服务为交易对象,以产品推广和信息、技术交流为目的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和。要素:

1.会展交易主体(会展需求主体、供给主体)

2.会展交易客体(会展活动的服务项目)

3.会展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4.会展活动的交易法规

会展市场的分类

1.按交易范围:

国际会展市场、全国会展市场和地区会展市场

2.按交易场所:

有形会展市场和无形会展市场

3.按交易对象性质:

会展商品市场(实体)

会展要素市场(技术、服务、信息)

温州出新政增强会展业拓市场能力 篇3

内容选摘:

一、拓市场、保增长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以贸促工、工贸联动。引导企业苦练内功,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拓展海外销售网络,组织相关行业开展国际性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各地温州商会的纽带作用,巩固提升国内市场营销网络,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走出去”步伐,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

加大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度。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抓住跨国并购合作的有利时机,建立跨国合作信息库,举办产业对接合作交流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国外品牌、技术和营销网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对在境外注册商标的企业、积极应诉反倾销案件的企业给予补助。加大口岸建设力度,打造通关优质环境。

三、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延伸生产链,把产品生产外包给中小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实施销售战略联盟“抱团”开辟市场。借助各类展会活动进一步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哈洽会、西洽会、海交会、中博会等国内各大经贸活动及各类专业展会,积极争取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全国性展会来温举办。对参展企业和办展企业予以资金补助。加快会展中心建设力度,提高办展硬件条件。

搭建行业特色产品展示平台。改变专业市场建设经营方式。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专业市场。鼓励企业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对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给予资金补助。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发展空间。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完善奖励政策,鼓励广大旅游经营单位加大营销和招徕旅游者的力度,推进我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发挥在外温州商会和温州人营销网络优势。鼓励在外温州人在特定的区域创建温州产品仓储中心,鼓励温州商会开展温州产品展销活动、创建温州“产品销售中心”“品牌展示中心”,分别给予资金补助。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开拓市场能力

建立拓市场保增长工作协调机构。引导企业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科研合作,开发一批拳头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项目,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走精品特色化发展之路。加大财政金融对拓市场、保增长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外贸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海外展览、出口信用保险、设立境外服务平台等。加强对企业减负帮扶力度,减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政策解读:

会展业市场化 篇4

1. 会展业的竞争。

主要有:不同会展项目的竞争,同类展览项目之间的竞争,不同地区或组织举办会展的竞争,会展经营者之间的竞争。本文立足于西安的城市特点,为西安会展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这个角度讲,本文探讨的是地区会展业。

2. 展览经营者。

展览经营者是会展经济运作的主体,包括展览主办者、展览公司等。展览经营者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政府的宏观指引,按照效益原则,策划、组织、主办各类展览,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从而获取经济效益。

3. 参展商。

是指在展览期间利用固定的展出面积进行直接信息交流的特定群体。参展商为了寻求新的商机、产品展示与推广等目的,追逐世界各地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与展览会,是会展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发展会展经济最为坚实的基础。

4. 观众。

观众是参展商的直接客户,观众越多,参展商越愿意参展,以更好地宣传其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及销售产品和签订购销合同。因此,举办一个成功的展会,不仅要正确估计参展商的数量、质量及发展趋势,而且要正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以及需求变化的趋势,并通过有效的宣传活动吸引观众。

5. 行业协会等管理部门。

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必然离不开行业协会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些部门对会展业的发展是否重视表现为:是否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否为会展业的发展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否有操作性较强的支持政策;是否为会展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等。

二、西安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会展业管理方式、手段与会展业发展形势不适应。

中国的很多展会实际上都是政府举办的,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仅会牵扯政府精力,更为严重的是会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和行业健康发展,导致会展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依赖度较强,造成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2]。西安会展行业协会虽然于2002年就已成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走的还是行政化道路,职能发挥远远不够。从会展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来看,虽然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组织已经发育比较健全,但真正熟悉会展行业并且以给会展业提供相关服务为特色的机构几乎没有出现[3]。

2. 缺少必要的鼓励政策和资金支持,会展主体培育不充分。

由于相对低下的市场开放度,业内原有经营者又受到行业、地区门户的束缚,围绕会展行业的投融资机制暂时难以形成,大力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会展市场微观主体只能是纸上谈兵。长期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性歧视,导致会展企业民营化程度不高。而美国、德国的会展巨头不仅延续了以往在中国设立子公司及代表处的传统做法,而且把进军中国市场的重点转向了与拥有优势会展资源的国内会展企业进行合作。因此,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内会展企业必须快速壮大起来。

3. 会展业主体匮乏,从业人员数量、素质亟待提高。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操作性、服务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既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相关知识;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能力、发散式的思维能力和规范的组织能力,又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据有关数据显示,西安会展人才缺口高达70%以上。整个会展职业培训市场还处于“见树不见林”的粗放状态[4]。

4. 会展场馆规模小,配套设施不齐全。

西安主要会展场所有陕西国际展览中心、曲江国展中心、西部国际车城和绿地笔克会展中心。从数量看不算少,但总体规模较小。曲江国展中心的总建筑面积虽超过10万平方米,但实际展馆面积远不能胜任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陕西国际展览中心、曲江国展中心尽管都位于西安的南北中轴线上,但经常面临交通堵塞问题。西部国际车城、绿地笔克会展中心虽然很少有交通堵塞的困扰,却存在距离市中心偏远的不便。此外,银行、邮局、餐馆、仓库等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5. 会展业系统程度较低,参展商满意度有待提高。

目前,西安多数办展单位经验不足,没有系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展会过多过滥,同类展会过多过密。其次,服务意识淡薄。多数情况下,参展商和观众在参展时遇到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对展会后的情况更是无从了解。这说明西安展会在服务理念、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有待于提高。随着会展市场的成熟及业内竞争的加剧,展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按照一套专业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体系进行运作。

三、又好又快发展西安市会展业、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创新途径

1. 会展产品创新,树立新的品牌形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会展业必须面向国际,形成品牌。世界著名会展城市,无一不是如此。各地必须根据自身经济的发展方向,创新展会的主题、内容和形式,通过承办主题鲜明、品牌独特的会展,增强城市吸引力。历经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都西安,具备成为有特色地方展览城市的丰厚资源。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建议,西安要重点做好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和农高会三大重点展会,培育潜力展会,做好旅博会、高交会、航空博览会等特色展会。

2. 构建市场化运作机制。

政府应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会展业确定可操作的游戏规则。对展会的质量和主办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对展会管理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的登记制。建立公开、规范、透明的展会信息发布体系,推动会展业行业自律。鼓励多种产权属性企业参与会展,加大对中小会展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圳就出台规定,中小企业国内参展除展位费可获40%补贴外,实际发生的广告费也可获30%补贴。

3. 树立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

在会展业中,展览经营者的收益主要来自企业支付的参展费,而参展商购买到的是展览经营者的服务。同理也适合对参观者和参展者的分析。因此,是否能提供高质量的展会服务,直接影响着组展商与参展商、组展商与参观者、参展商与参观者的合作关系。深圳、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成功的关键就是将其定位于服务业。会展服务既包括信息、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配套服务,也包括展会期间应当提供的展位搭建、广告位租赁等行业服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注重提升个性化。如展会的布局完全以展品大类来划分,为参观者和参展者提供便利;展会内应开设就餐中心、休息场所、方便通道等。

4.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会展理论研究。

西安会展经济前景广阔,但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因此,造就大批会展人才是当务之急。第一,充分利用和发挥西安作为全国会展师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和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第二,在正规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第三,积极引导会展从业人员在干中学;第四,通过营造氛围良好的会展事业吸引人才。此外,要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会展业运行规律。

5. 信息网络布局创新。

西安的展览公司近一半没有网站,现有的网站也只是发布展会信息和新闻,有的甚至还是静态页面,普遍没有把信息网站建成商务平台。本文建议西安展览企业的网站建设除了发布展会信息外,主要着眼点应放在建设一个企业与展商、观众信息沟通和互动的平台上来,以信息沟通和传递为主,包括网上报名、资料下载、信息查询等。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把西安展会办出规模。

参考文献

[1]任丽君.会展理论研究综述与前沿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8,(1).

[2]万丽,杜.促进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若干建议[J].时代经贸,2008,(6).

[3]扬帆会展—新浪博客.中国会展业面临的挑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 6ae2870100edue.html,2009.

大连会展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 篇5

摘要:大连把会展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促使会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迅速的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连具有快速发展的会展业、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等,使其在发展会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大连在发展会展旅游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大连发展会展旅游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大连;会展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41-02

大连会展业在我国起步较早,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几年,大连提出“大会展”的发展方向,将把会展旅游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虽然目前大连会展旅游发展还是很薄弱,但是大连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更重要的是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些优势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1 会展业发展迅速

大连会展业的兴起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落成为标志,至此以后大连星海会展中心承办的展览、会议项目由少到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主题也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类型从综合到专业。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业,应运而生了会展旅游,近几年,会展旅游逐渐成熟起来。在“十一五”期间,大连展会数量、展会总面积、参展企业、专业观众、普通群众等主要指标都呈现上升趋势,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会展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

1.2 地理位置优越

大连从空间上看,靠近北京和天津,临近日本和韩国,处于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东北亚的核心位置,是进出口的中转平台。大连是辽宁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交通便利。目前,大连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金融、航运、贸易中心。

1.3 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旅游资源丰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大连海岸线绵长,大小港湾达30多个,岛屿总数达750个。大连自然风景区众多,可以分为5大景类: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现代人文吸引物类、历史遗产类、服务类。其中5A级景点3个、4A级景点6个、3A级景区4个。此外,大连城市环境绝佳,曾获国际花园城市的最高奖。

1.4 基础设施完善

大连星海广场是金融商务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而且交通便利。而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则集展览、会议、餐饮、旅游、商务中心等功能为一体。大连市星海会展中心是一个综合性会展场馆,配套服务设施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功能齐全,大连的许多星级酒店也承办会议,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设施。大连是东北地区星级宾馆酒店最多和最全的城市。目前,挂牌的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20多家,三星级酒店60多家,其规模、设施、服务等均具有国际水平,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档次齐全的旅游接待网络。

1.5 政府高度重视

大连市政府运用先进的城市经营理念,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促使大连旅游业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会展、休闲游“三位一体”转变,强化服务观念,搞好部门协调,提升城市办展环境。大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外宣传和提升大连城市形象,密切与国际会展名城在旅游业、会展业等各方面合作。除此之外,为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大连会展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城市越来越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其中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发展非常迅猛,在国内会展旅游业首屈一指。而大连在发展会展旅游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2.1 缺乏专业会展旅游管理机构

我们放眼于世界,所有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专业的会展旅游管理机构。大连虽然最早建立了大连会展管理小组办公室,但该部门主要负责全市展览工作的规划、指导、管理、协调,但对于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没有具体负责部门和发展举措。目前,大连会展旅游主要是由一些旅行社承办,没有专业性可言,只是过度的追求短期效益,引起会展旅游者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大连的会展旅游业止步不前。

2.2 法律法规体制不完善

虽然大连市政府对大连会展业发展出台了一定的法律体系,但是对会展旅游的法律法规却是一片空白,没有成文的法律文章。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对于办展资格审核、审批、展会诚信度调查都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导致会展和旅游部门合作不充分,办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提供的会展旅游服务不完善,存在许多人为干扰,这些都制约着会展旅游的发展。

2.3 会展品牌的影响力下降

对于大连具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我们很容易想到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交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等。但是最近几年,我们不难发现,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等品牌展会一直在走下坡路,已经成为政府的负担,这是因为展会定位的不准确、主题不够明确、市场营销目标不鲜明、办展的质量也不如其他同类展会而导致的。会展品牌影响力的下降,是阻碍大连会展旅游不能走向市场化、规模化的重要因素。

2.4 缺乏专业从业人员

大连许多会展公司刚刚步入会展市场,因为专业的行业人才匮乏,所以没有办展经验,在办展时缺乏深入调研,盲目的举办展会,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对整个市场造成恶劣影响。为了改变现状,我们需要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会展队伍,特别是熟悉会议、展览、旅游业务、掌握国际惯例、富有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

2.5 会展旅游季节性明显

会展业市场化 篇6

从台北到高雄,记者先后参观了台北国际自行车展、世贸一馆及南港展览馆等,拜会了外贸协会及展览公会、大展公司、展昭公司、上联公司、满力公司、博思达公司及“经济部”国际贸易局,随后前往高雄市区导览,对高雄国际会议中心和高雄展览馆进行了参观。本次考察,记者了解了台湾会展业的发展情况,并与台湾会展业同仁就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以产业带动会展 朝绿色节能进发

2015年第28届台北国际自行车展于3月18-21日于南港展览馆及世贸一馆2楼盛大开幕,吸引了超过8,000名来自107个国家(地区)的买主参观,较2014年增长6%,再创新高。今年前10大买家国(地区)依序来自中国大陆(含香港)、日本、美国、韩国、泰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澳洲及英国,东南亚地区买家显著成长,约占总买家人数12%。

本届国际自行车展备受瞩目。异业投入自行车产业的达方电子,以BESV品牌连续三年参加台北国际自行车展,展出符合智慧、环保、健身、方便等多生活面相需求的电动自行车。来自欧美地区买主对该产品最感兴趣。

绿色环保与健康出行成为台湾人的风尚,工作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频率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选择以自行车作为休闲或代步工具,为此台北国际自行车展应运而生,近30年来,收获台湾本地及百余个国家买家的广泛青睐。

“台湾会展业强调以产业带动展览,并朝绿化节能减排方向努力。”台湾贸易中心副秘书长叶明水在2014年天津举办的“两岸展览产业说明会与商机交流会”上讲到。一直以来,台湾非常重视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环境、生态以及社会责任方面均有良好作为。

台湾会展业紧跟国际发展环保、节能产业的趋势,成功举办四届的台北(海峡两岸)国际绿色产业展览会由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委办、外贸协会及展盟展览公司共同主办,同期的绿色环保主题活动亦大受好评。而台湾本地的新兴产业,如太阳光电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带动了该类展览会的发展壮大。

记者获悉,台湾会展业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以B2B展览为主,形成了以计算机、汽车零配件和自行车等优势产业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1974年3月台湾外贸协会在台北圆山大饭店首度举办了第一个国际专业展——台湾外销成衣展售会,为台湾成衣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时至今日,台北国际计算机展已成为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专业采购展,台北国际汽车零配件展、台北国际自行车展均为亚洲最大、最具专业性的展览,台北国际工具机展也位居亚洲同类展第三大。IT制造业、自行车业等产业正是台湾最为扎实和成功的几个支柱产业,这充分说明展览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源于又坚实的产业经济基础。

台湾贸易机构引领会展业开拓国际市场

台湾外贸发展协会(建议写外贸协会或台湾贸易中心)成立于1970年,当地政府为了推动对外贸易、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口业务而设立了专门的贸易促进机构。台湾外贸发展协会在掌握参展企业资料的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经费来源方面,台湾外贸协会通过向出口业者收取出口联合推广费用以及举办展览等活动的收费;在海外办事机构网络方面,台湾外贸协会在海外的据点则有48处,涵盖全球主要贸易城市及新兴市场,在全球有58个据点和联络点(目前台湾贸易中心在海外有60个据点)。

据悉,台湾贸易局早在10年前就投入5亿8500万新台币用于多项具体措施,如“辅助海外买家来台机票及旅馆住宿”、“争取在台举办国际会议”、“整合相关专业展览扩大办理规模”、“强化虚拟在线展览会及网络营销功能”等,这些措施的推广有助于提升台湾会展业界的经营效率,从而优化台湾会展业的商务成本。

台湾会展业在开拓本地区以外市场方面的积极尝试,如台湾贸易协会将具有30多年历史的台北国际电子展TAITRONICS延伸到海外推广,外贸协会在缅甸办理缅甸国际电机电子暨电力设备展及工具机暨自动化设备展,台湾展昭展览公司到越南、孟加拉国举办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展览会和橡塑料食品包装及印刷工业展览会等。这些积极尝试是台湾会展业竞争力的外延表现,反之,成功的外围市场开拓也有利于本地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国际贸易局推出了加强提升台湾展览国际竞争力等项目计划。鉴于过去4年“台湾会展跃升计划”的推动颇具成效,台湾整体会展环境持续改善,2013年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委托外贸协会又推出了为期4年的台湾会展领航计划,提高国外参展商和卖主的参与率,从而提升台湾会展在国际的知名度。该计划对于国内会展产业做到国际化、科技化、整合化、特色化,并依每个区域的不同优势,扶植更适合发展的领域。此外,未来将致力争取国际会议来台举行与扩大办理,并开发高附加价值的奖励旅游业务;同时积极协助地方政府推动会展业的国际营销及宣传。

自2013年执行“台湾会展领航计划”以来,台湾会展产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绿化等方面的作为及会展绿化措施与导入活动永续管理系统ISO 20121的前瞻做法,值得借鉴。台湾贸易中心多年来经营如台北世贸展馆、南港展览馆及台北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重要会展场馆绩效卓著,成为与会业者争取合作的对象。

台会展企业各有千秋MICE发展“钱”景可期

目前,台湾具举办大型专业展览能力的展览公司超过20家。本次台湾考察,记者走访了台湾大展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展昭国际展览公司和上联国际展览公司,这三家公司作为全台湾最大的规模会展公司,凭其自身的专业特色牢牢占据着台湾会展圈的一席之地。

1987年成立的台湾大展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规模为17677平方米,以B2B的商业模式,每年举办台湾最大的专业建材展。据悉,2014年南港建材展是台湾史上规模最大的创新型国际展,不仅为国内外展商解决了展位不足问题,展会朝向多元化发展。展会期间,每10-15分钟的免费班车往返于展览一馆和南港展览馆之间。大展国际对于海外买家给予NT$15,000(约US500)的优惠。

展昭国际展览公司成立于1985 年10 月,是台湾第一家大型民间专业展览公司,主要从事筹办大型国际展览会及会议,出版展览专刊杂志、光盘,代理世界各国知名展会征展业务及建构网络数字在线展览。展昭公司每年有350个展览在台湾举办,140个展览在亚洲举办,总经理林茂廷介绍说。

除在台湾主办逾320场各类大型展览,展昭企业自1990年起开始跨步海外,与马来西亚马讯展览公司、新加坡CEMS展览公司、越南 VINEXAD公司、香港讯通展览公司、台湾电路板协会、苏州诚创公司暨厦门外图公司等单位结盟,共同在亚洲15个城市合作主办了120多场专业展览会,更逐年与全球44个国家69个城市之展览主办单位建立了互为代理征展业务的策略合作关系,迄今共代理过1350场次各类海外展览。

上联国际展览公司成立于1994年,据总经理时瑶如介绍,上联公司是台湾展览规模最大的B2C专业展览公司。主要展览包括佛事展、车展、旅游展等。主要服务项目为承办国内外各类型展览,及展览征展业务、议题创意、媒体公关、展览顾问、整合营销规划、国际策展交流等。

2014年是台湾会展业丰收的一年,台湾展览业规模再创新高。据了解,台湾2014年会展产业产值为NT$ 368亿,GDP 为NT$168,816亿。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梁国新介绍,去年高雄展览馆开幕运营,外贸协会新开办的“台湾国际水展”、国际贸易局委托外贸协会执行的“首届台湾国际游艇展”、“台湾国际扣件展”和“高雄国际食品展”均移师高雄展览馆,展位规模也有大幅度增长。

随着台湾展览业规模不断提升,特别是国际级会展在台湾办展的比例逐年攀升,近年来台湾积极建构国际级会展场馆,包括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台北南港展览1馆、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及去年正式营运的高雄展览馆,已形成南北会展发展之双核心。目前兴建中的台北南港展览2馆预估于2017年开幕,与南港1馆合计可提供约5,000个标准展览摊位及不同功能的会议场地。规划中的场馆还有台中市泊岚汇会展中心、桃园航空城国际会展中心等,带动台湾会展产业迈入新纪元。

台湾除了拥有一流的会展软硬件设施和优秀的工作团队外,还有丰沛的观光资源,许多特殊地形、奇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优美的海岸风光,此外,台湾的美食及台湾人的好客及热情,大幅提升国际商务人士来台参与国际会展活动的兴趣。

台湾是亚太经贸运输的重要枢纽,共有59家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在此提供服务,每周有5,000航班,可连接115 个城市、包括828航班飞往中国大陆54个城市。台湾境内的大众运输系统便利,安全舒适的高铁更使得台湾从北到南只需96分钟,不仅满足商务人士在短时间内洽谈业务的需求,更可进行观光、购物和品尝美食。

会展业市场化 篇7

会展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在世界范围内, 根据对会展业使命的不同认识, 形成了政府推动型, 市场主导型、协会推动型、政府市场结合型等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 都是会展业市场化的不同实现形式。会展业还具有内部的异质性, 即会展业作为相关产业的集合, 内部的各子行业的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其实现市场化的目标、重点、途径、措施也不会完全一致。

在前述对会展业市场化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本文结合成都会展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成都会展业发展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了研究。

一、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的现状

(一) 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历经多年发展, 成都会展业已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产业驱动、综合经营、机制保障”的特色发展模式。但是, 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会展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 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 市场主体缺乏竞争力。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的现状, 呈现出下面一些特点。

产业总体发展良好。成都会展业的总体发展与规划目标相适应, 且在十二五以来从展会数量、项目构成、影响力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完全有能力实现“中西部领先, 全国会展名城”的近期目标。

图1至图3分别列出了成都市近年来承担的重要会展数量、会展业的直接与间接收入及其增长率的情况, 显然, 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要素结构落后于市场。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领先的城市, 在会展业具有一定引领作用, 同时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劣势也在会展业上有所表现, 表现在场馆投入跟不上会展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储备不能满足会展市场需求。

企业主体能力较弱。当前, 成都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会很少, 较上海、北京、深圳分别达到29个、14个、11个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从知名外资会展企业入驻情况看, 成都目前还没有一家。

产业面临整体升级。目前成都会展业发展正经历着规模化、专业化两方面的挑战, 前期的高速发展为成都会展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 成都的目标是成为亚洲会展名城, 即将进入与国际城市竞争的市场, 产业升级将很快到来。

政府角色需要调整。在会展业的发展中, 政府在会展场馆建设、人才培养, 会展项目的引进、决策、执行、协调, 会展支持基础的发展等各方面, 曾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产业升级、深化发展的背景下, 政府有必要尽量从产业的具体运营中解放出来, 转变政府办展的做法, 更加专注于行业管理者的角色。

(二) 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所处的阶段

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比较来看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呈现出总体并不落后, 内部诸维度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因此, 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总的来讲处于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市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的阶段。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 成都的管理机构具有运用市场化工具的意识, 但在具体举措方面尚不清晰, 这使成都在具备较高政务服务水平的同时, 也存在成本过高等政府干预的弊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民营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办展的现象, 特别是大型展会, 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一点上, 成都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在产业发展中, 成都会展业发展势头良好, 会展联盟即行业协会市场化程度较高, 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要素配置中, 成都的人力资源配置成为制约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待进一步克服。

二、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一) 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的模式选择

按照政府、行业协会和市场的调节力度大小, 目前会展业的市场化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推动型, 市场主导型、协会推动型、政府市场结合型四种类型。成都会展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首先要结合成都会展产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成都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成都的会展产业已经具备直接收入超过60亿元, 拉动消费超过500亿元的规模, 显然,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 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 难于支撑其进一步发展。同时, 成都会展业市场主体的发育、专业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的情况, 使得成都会展业还不具备选择市场主导模式的条件。在成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中, 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且在政务服务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 在城市间会展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这方面的优势必须继续保持和提升。因此, 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 应在借鉴国内外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 创造性的选择以市场机制为主, 政府提供有效支持的市场——政府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解决政府在会展业的角色与作用问题。其基本特点是政府行为边界明确、场馆建设双轨并举, 组展市场全面退出, 服务市场规范保障。

(二) 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的总体目标为用5年左右的时间, 初步完成成都会展产业的市场化体系建设, 再用3至5年的时间, 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最终形成符合成都实际情况, 适应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运行状况良好的会展产业全面市场化机制。

会展产业市场化发展的阶段与实施路径, 必须紧密结合成都市会展业市场化的现状进行。应以政府角色转变为起点、以市场化系统构建与实施、会展子行业市场化建设为两大主要措施, 逐步实现成都市会展业的市场化。

三、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发展的阶段构想与行动要点

(一) 政府的角色与作用

政府角色转变是成都会展业市场化的起点。在成都会展业市场化的进程中, 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在不同的层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宏观的产业层面,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确定会展业的产业使命和改革的目标与路径。在会展业的发展模式确定后, 政府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 保证目标得到有步骤、有阶段的实施。

在中观的市场层面,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通过高效的政务服务为成都会展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市场中的竞争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借此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继续保持在协调政府各部门, 提供高效政务服务方面的成熟做法。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够开展的工作, 就交给企业和行业协会, 政府不涉及会展业中的竞争性、盈利性环节, 只通过合理的规则体系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同时在上级的支持下, 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的联动机制, 打击取缔非法经营活动, 加大对行业内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

在微观的企业层面,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主要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借此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因此, 政府需要采用市场化的工具与手段, 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并通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弥补产业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成都会展业人力资源比较薄弱的现实, 政府要通过行业协会,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与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合作, 缓解会展业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会展企业合作。此外, 在家具展、汽车站等本土重要展会的营销推广上, 政府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 加大招展引会, 推介成都本土特色展会的力度。

(二) 成都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阶段构想

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体制与机制构建、新旧体制转换与持续改进提升三个阶段。

1. 体制与机制构建阶段。

用1至2年时间, 完成成都会展业管理体制与机制系统构建工作。首先, 对现行的制度和工作机制进行盘点, 保留一批有利于市场化发展的, 修订一批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 坚决废止一批阻碍市场化发展的。其次, 建立一些重要的市场化机制, 如行业协会在产业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政府对企业的帮助机制、场馆运营的招投标机制、国有投资主体投资建设会展场馆的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市场黑名单机制、行业内部交流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行业信息发布与评奖机制、行业信息化建设机制等。

2. 新旧体制转换阶段。

用2至3年的时间, 完成新旧体制与机制的转换, 将政府职能转换到“把握产业方向, 夯实基础要素, 强化管理体制, 丰富产业形态”上来。

把握产业发展方向, 即政府对产业的使命进行定义, 引领有关部门或者依托行业协会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研判, 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行业, 并通过推广优质展会的方式支持企业, 通过促进行业竞争的方式激活企业, 促使优质企业脱颖而出。夯实基础要素, 即强化要素配置功能, 具体表现在推动会展场馆建设以增加有效需求, 支持人力资源市场以改善成都会展业的人才供给。强化管理体制, 即一方面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丰富产业形态, 即牵头展开会展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主动分析产业环境的变化, 研究会展业中的新生事物, 促进产业形态丰富。

3. 持续改进提升阶段。

适应市场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 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实施新机制之后, 还要不断进行审视, 根据会展业战略环境变化和市场化模式的可能转换, 不断对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进。

(三) 会展子行业市场化建设的目标与行动

会展产业内部, 包括场馆、组展、服务等子行业与子市场, 就成都的实际情况而言, 会展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场馆与组展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因此, 这两个行业的市场化, 是成都会展业市场化建设的重点。

1. 场馆市场化:

实现投运分离, 鼓励民间投资。在成都的场馆市场,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改善供需关系的结构性问题。为此, 在该市场采用“两手抓”的方式, 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方式。

一方面, 实现投资主体与运营主体的分离。建立国有场馆投资主体, 逐步实施对国有场馆运营商的混合所有制改造, 并从现在起着手探索国有场馆民营化运营后经营绩效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问题, 从而实现有效的国有民营。现阶段, 可以从筹建和在建的重点场馆项目入手, 推动这一变化。如在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同时, 研究解决新的运营机制问题, 在成都国际会议中心争取立项的阶段, 对运营问题进行妥当的安排。

另一方面, 为民间资本投资会展场馆提供帮助。民间资本对场馆的投资, 有利于缓解成都场馆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在场馆建设中, 凡是市场投资主体开展的场馆建设, 只要符合有关的立项条件, 政府不应进行干预, 还应建立与民间投资主体良性互动的机制, 在博览局的层面尽可能优化工作流程, 缩短各项事务的办理时间, 同时依托博览局有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 在项目立项、论证、审批、证照办理等环节帮助民间投资主体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联系沟通。

2. 组展市场化:

展会市场化操作, 企业市场化改革。目前成都缺乏有实力的组展商, 这是组展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办展的现象。为此, 应在继续保持政府招展引会优势的基础上, 逐步培育一些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为达到这一目标, 政府首先应该全面退出组展市场, 将国有组展企业逐步进行混合所有制乃至民营化改造。应解放思想, 建立健全公开招标的机制, 将重要展会和品牌展会的组展工作交给国内外有实力的组展企业, 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并以此为契机, 一方面争取其中的一批企业在成都落户, 另一方面, 为成都本土企业创造与这些优势企业进行合作的机会, 通过分包、提供服务等方式, 在接触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最终达到提升本土组展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经营主体的市场化是会展业市场化的基础。在会展这样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中, 必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 成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为此, 应立即启动将成都新东方展览有限公司, 成都会展旅游集团展览总公司等一批已经在组展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背景企业逐步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可行性、时机、实现方式与路径等问题的研究论证。

3. 会展服务市场化:

加强有效监管, 促进服务专业化。目前成都会展服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规范, 不配套, 不能满足现代会展业的需求。为此, 必须在该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在专业服务市场, 最重要的问题是提升企业的专业能力, 政府通过行业协会, 帮助专业服务商接触领域前沿, 增加交流机会, 协助引进人才。在专业性相对较低的配套服务市场, 通过行业协会, 加强与相关行业之间的联系, 创造机会使组展商、参展商与本地优质配套服务提供商加强联系, 促进这些企业的成长。

同时, 建立长效机制, 改进和优化部门联动方式和办法, 严格查处和打击违规办展、游商展虫、不法商贩, 杜绝不法行为、违规行为与损害参展商家或个人利益的行为, 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经营环境。

四、成都会展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为了推动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 还应采取一些重要的举措。这些举措包括树立以市场为主体的意识,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设人才队伍, 抓好行业基础工作。

(一) 树立以市场为主体的意识

成都会展业正在改变政府主导的格局, 逐步走向市场化。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成都会展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因此, 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必须树立以市场为主体的意识, 尊重市场规律, 鼓励非公经济在会展业的发展, 把能够由市场管好的坚决交给市场, 民营企业能做好的交给民营企业, 逐渐减少对市场机制乃至企业行为的干预。

为此, 首先应保证主要的参与者都是市场化的主体, 而不是政府部门, 从成都的实际情况出发, 应制定政府部门从除重大展会的引进推广外的行业具体经营环节中退出的计划或时间表。其次, 行业协会也必须被建设成市场化的主体。因此, 政府需要引导行业协会的去行政化工作, 从章程、运作机制等方面逐渐成为市场化的主体。

(二)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高效的行业协会, 有利于通过提高会展运营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促进会展业市场化发展。在现阶段, 行业协会除了完成联络会展相关企业, 为会展提供服务协调、开展行业培训、信息咨询、表彰先进等活动, 引导企业加快发展,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提升行业形象等常规工作外, 还要抓好几项对成都会展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首先, 制订成都会展业服务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 固化成都会展业的既有经验和有效做法, 并凸显成都会展业的差异性。其次, 推介成都会展企业。要依托招展引会的工作, 搭建平台, 主动向外部推介成都的优秀会展企业, 创造条件促成本土会展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 建设会展业数据库, 逐步收集或购买展会数据信息, 建设、维护和分级管理相关展会信息, 据此制订成都会展业招展引会的相关策略, 并为开展会展行业大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三) 大力建设人才队伍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又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在成都市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中, 必须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实现人力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优化配置。

1. 建设国际型会展人才队伍。

会展业的发展趋于国际化, 成都的会展业发展亟需一批国际型的会展人才, 主要包括会展项目策划者、会展管理与营销人才等。要尽快培养更多的会展高层和中层人才, 以适应目前成都会展业人才需求。可以以协会为主, 创立一套系统完整的会展业专业人才培训计划, 与高校合作, 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测验等方式进行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国外会展协会合作, 让会展业专业人才继续学习深造, 取得国际型会展管理资格认证等, 以此来培养国际型会展人才。同时, 大力引进此类人才,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2. 建设会展业技能型人才队伍。

成都会展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技术型人才, 主要包括从事具体设计、布展及销售等工作的人员和会展活动中的翻译、接待人员等。成都具有良好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队伍提供了平台支持。今后在这方面主要依靠高职高专院校的力量, 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教材建设, 由成都市博览局提供资助, 行业协会牵头, 组织整合行业力量和院校专家, 编写一批高质量的展场设计、布展等方面的高质量教材。二是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结合行业需求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的需要, 在成都会展企业中切实建设一批这样的实训、实习、见习基地。三是依托成都本土力量, 建设会展业在职培训机构与讲师库, 解决会展企业在职培训的问题。

(四) 启动行业基础工作

1. 行业运行监测工作。

对会展业的运行监测主要体现在收集会展业信息, 公布会展场地、时间、场数、参展企业等相关数据, 计算市场化指标, 开展业内评奖等方面, 以监测会展行业内外环境变化, 创造适合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行业环境。

目前, 与成都会展业的发展相比, 行业统计调查工作还显得滞后, 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发展总体情况, 这就制约了会展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 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建立健全会展业统计调查体系。为此, 必须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 改进统计方法, 建立统计调查体系, 整合规范数据采集渠道, 扩大统计覆盖面, 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在现阶段, 可以根据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行业协会发布一批研究成都会展业统计调查问题的科研项目, 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民间研究机构参与其中, 逐步改进行业统计调研体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成都既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又具有智力支持的能力, 因此, 应启动市场化指数与市场化发展报告的编制和发布工作。目前在国内会展业, 只开展了行业发展报告和景气指数的编制工作, 因此针对市场化的指数与发展报告, 仍属空白领域。这一工作对于提升和巩固成都会展业的整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操作中, 应从编制成都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白皮书和市场化指数入手, 争取率先推出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的市场化发展年度报告和市场化指数。

2. 行业信息交流工作。

成都应成为中国西部会展业信息交流的中心, 这有利于为成都会展业市场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也体现了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要求。

通过政府层面的努力, 争取使成都成为中国西部会展业论坛的永久举办地。同时, 围绕会展经济、政府在会展业中的角色与地位、会展业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会展企业管理等主题, 定期举办一批高水准的论坛或学术会议, 促进信息共享, 提升成都会展业的影响力, 帮助成都会展企业把握行业前沿, 转变观念, 提升经营水平。

3. 结合优势产业, 关注业态创新。

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食品饮料、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材、轻工等成都市八大优势产业中, 目前在汽车、食品饮料等产业聚集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展会, 今后还要进一步依托这些优势产业, 引进或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为了实现成都会展业的赶超发展, 还需要探索高新技术对会展业的影响, 组织力量对会展业态创新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从中寻找产业机会, 如探索虚拟会展的可能性。对于成都会展业来说, 虚拟会展可能带来重大机遇。虚拟会展的推广, 涉及到多部门的协同, 因此, 应该未雨绸缪, 提前布局, 尽早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起静.会展中心的市场化道路 (上) [J].展馆管理, 2004, 6:44-45.

[2]王起静.会展中心的市场化道路 (下) [J].展馆管理, 2004, 7:28-30

[3]王小兵.城市会展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10, 26 (7) :38-43

[4]刘德艳.借鉴国际运作机制走中国会展业适宜之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6 (2) :63-67

[5]欧阳宇飞.会展模式的比较: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 2009, 6:135-137

郑州会展场馆营销市场分析 篇8

(一)场馆SWOT分析

场馆SWOT分析是指场馆经营者通过对营销环境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分析,明确场馆的优势(S)、劣势(W)、营销机会(O)和威胁(T)。首先,场馆的优势、劣势分析。场馆组织机构优劣、劣势分析包括采购决策层人员的经营观念与素质、部门的设置和分工协作、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形象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就可以确定场馆的组织机构能否有利于场馆营销活动的顺利有效的开展。第二:场馆营销机会、营销威胁分析。场馆外部营销环境总为场馆经营管理提供营销机会或产生营销威胁。场馆外部营销环境包括市场、顾客、竞争、劳动力市场等众多因素。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营销环境,善于发现更多的机会,避免各类挑战带给场馆的不良后果。

(二)场馆客源市场分析

经过分析周围场馆间的竞争优势与不足,以及了解了自身的处境,场馆在寻找到了自身具有诸多的竞争优势之后,必须选择最有价值意义的,并发扬光大。场馆客源的市场更注重的是:市场的细分以及市场的定位。场馆需要确定的是建立一种还是若干种竞争优势。场馆一般只选择一个特点,并将这个特点成为本行业之中的龙头,如果特点因素较多也就能吸引较多的细分市场。

二、郑州会展场馆的营销方式

从表面上看,会展的场馆营销是在销售有形的场馆,但从本质上看,它一般是在销售一种无形的服务。会展场馆营销的这种特点,使它成为一种既有产品营销的属性,也有服务营销的综合型营销,既有有形的产品营销又有无形的服务营销的双重特性。

(一)公共关系营销

公共关系营销的传播方式比较多,它可以利用多种媒体传播,也可以自己进行直接的传播。但公共关系营销对媒体的利用,大多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做广告。另外,公共关系营销的作用不仅仅是针对目标参展商,它还针对会展的其它方面。公共关系营销的社会公认程度一般比较高,更容易被目标参展商以及潜在的客户所接受。公共关系营销往往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方式:第一,办展的单位可以经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人物访谈、记事的特写以及新闻特别报道等多种形式,通过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新闻宣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时效性,并且真实可靠。第二,办展机构可以通过加大与社会之间有关方面的交往来增加会展的影响。如组织联谊会、俱乐部、进行行业研究和策略性的拜访等,还可通过扩大社会交往来与各方面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关系。第三,办展机构亦可以通过以会展的名义针对一些富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公益事业进行赞助以及支持,借此以提高会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网络营销

通过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的优势非常明显,它因此也被办展机构在营销其会展场馆时被大量采用。在进行场馆营销时,网络营销的方式通常有三种:第一,办展机构建立自己的会展的专门网站,通过精心设计,通过将该会展的有关详细内容发布在网上,并在其它营销活动中告诉客户本网站的网址,使他们根据需要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相关内容,预定展位,提出意见。会展办展单位可以依据筹备的进展状况随时随地更新网上的内容。第二,办展单位也可以不组建会展专门网站,而将会展的有关内容交给行业的专门网站,由他们帮助在网上推广本会展。办展机构负责向他们提供会展的有关资料,由他们在网上设置专门的主页,以便客户浏览。

(三)直复营销

直复营销简单的可以说是一种互动的营销系统,它使用一种或者多种媒介,以达到在任何地方都能够产生可以度量的回应、以及达成交易的效果。它的最大特点是其营销效果是可以测量的,办展机构可以非常准确地了解对营销进行回复的顾客的比例,还知道他们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因此,直复营销的效率非常高。我们经常接触的直复营销方式包括:直接邮寄型营销、会展现场推广、直接回访客户以及其它媒体营销等。

三、郑州会展场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展场馆规模偏小,条件落后,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先进国家的会展场馆大多都是规模庞大并且具有国际影响力。例如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会就拥有世界上最大并且具有影响力最大的展览场地,总占地100多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展览会的发源地。虽然我国有会展场馆近200多个,但大多数都是规模偏小,展览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少之又少。并且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的会展发展起点较低,大多数的会展场馆都是条件落后,设备简陋,展馆扩建缺乏资金;一些依靠自筹资金所创建的场馆整体水平都不太高,配套服务设施落后,以及展馆的管理水平也较落后。

(二)展馆建设政府性强,市场化水平低

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粗放式、外延式模式,也就决定了中国展览业走的也是一种政府建设,行政管理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所要的是绝对数量的递增,而不是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导致我国的会展场馆收益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降低。目前,我国展览产业按规模每年举办近2500个展览会,会展活动规模已经很大,但会展产生的效益低、产值低,政府某些部门的行政意识不强,而不是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

(三)会展场馆科技含量少,智能化水平低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如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会展场馆进行智能化设计,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的展览环境,已成为会展场馆建设的特定要求和必然的趋势。在我国国内当前的会展场馆设计中,科技含量低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总投资超过5亿多人民币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是国内极少的的智能化会展场馆之一。该展览中心机电设备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约占总投资的25%,智能系统投入已经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总共约占总投资的8%。南京国际展览会中心在场馆设计方面以及设施方面为国内其它会展场馆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更应该注意的是,其它场馆的设计必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的研究论证,如果一味地去效仿或不切实际追求全而大,往往会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下和很大程度的浪费,而且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智能场馆的投资回报率。

四、郑州会展场馆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就目前在郑州会展场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缺陷,其中展后服务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展后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会展场馆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会展场馆科技含量少,智能化水平低,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水平低等。

会展场馆的服务管理是场馆能否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场馆服务是为了提高场馆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展览完毕之后,各参展商的展位需要安全拆除,让场馆场地恢复原貌,展位的拆除工作一般要在展品取下展架之后才能进行。场馆要监督各参展商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展位的拆除工作。展览完毕,各参展商临时租用的展具应该及时地退还给主场承建商。展会撤展时通常要比布展时要产生出更多的垃圾,场馆人员或指定的承建商要及时处理。另外,场馆撤展时会比较杂乱,但场馆不能松懈撤展现场的安全和消防保卫工作。最后就是后续服务的管理。后续服务管理就是展会闭幕之后提供给参展商、观众以及它各方面的后续服务,比如邮寄场馆举办展会的总结、展会成交情况的通报、介绍场馆下次举办展会的种种情况。这样才能为场馆的建设以及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保障。

应扩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场馆建设投资,完善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加大科技投入,运用现代高薪技术对会展场馆进行智能化设计,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的展览环境;加强场馆展会的市场化水平,提高效益和产值。完善会展场馆的服务管理,使其向更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五、结论

我国会展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篇9

1 会展企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 会展企业指以盈利为目的, 通过提供策划、价格、服务、形象设计、组织、宣传等多种手段, 以达到吸引参展商、提高自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目标的组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用营销来吸引客户已成为会展企业成功的重要前提:首先, 从企业自身来看, 市场营销是会展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客观必然。会展企业通过部门内部广告、定价等各种职能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形成最优的要素组合, 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组织展览与提供服务的能力, 更加适应行业竞争。其次, 从企业目标对象来看, 很好地了解顾客并使产品能自行销售, 是会展企业市场营销的外部动力。运用适当的营销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从而对客户产生激励, 使其有购买的欲望, 甚至可以达到企业长期合作的目的。

2 我国会展企业市场营销的特性与困境分析

2.1 会展企业市场营销的特性

由于会展营销是一种很特殊的营销行为, 这使得作为活动主办单位的会展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市场营销的特性。本文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

2.1.1 以顾客为导向

彼得·杜拉克认为, 市场的中心是买方的需要。营销的目的就在于很好地了解顾客, 使产品或服务适合顾客的需要和欲望。因此, 会展企业应从顾客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观点出发提供产品和服务。

2.1.2 目标盈利性

市场营销的目标是帮助企业达到自己的目的, 企业的主要目的往往是利润, 即盈利性。会展企业是追求企业利润的, 自然会不断提高盈利的能力, 其关键就在于要把盈利作为做好工作的报酬。企业提供的产品只有使顾客感到物有所值, 才会引发顾客的购买行为。

2.1.3 对象多样性

对会展企业目标对象可大致区分为三类:一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一是展会主办企业, 一是观众和媒体。一般来说, 前两者都在举办规模、财力物力等方面存在各自的差异, 因而会展企业在制定策划及展会设计阶段应做好市场细分, 并在衡量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和现有资源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目标对象。针对第三种目标对象, 会展企业应尽可能吸引对方观展, 增加宣传报道数量, 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2.1.4 提供产品和服务

会展企业既向客户提供有形产品, 又提供无形服务。有形产品如在展会准备阶段设计的宣传海报等;服务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本身具有不可感知和不可分离等特性, 因而在制定产品策略时应将其与有形产品加以区别。

2.1.5 可持续发展

会展企业在确定市场营销策略时, 应考虑企业利润、客户需求和社会利益三者间的平衡。会展企业的任务应是在保持目标对象和社会长期利益的情况下, 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使目标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

2.2 会展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会展企业实践的深入,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1) 会展企业产品服务创新力不强。会展企业大多沿用传统的项目模式组织展会, 缺乏新颖性, 难以吸引客户。 (2) 客户满意度不高。会展企业对市场调查程度不够, 无法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且会后大多并不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 致使客户的大量流失。 (3) 同一区域内展会立项重合造成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冲突, 导致会展客源的分散, 使参展商无法最大范围地宣传自己的产品。这些都是目前会展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使其得到改善, 企业需要制定合适有效的营销策略。

3 针对其特性与困境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基于4Vs[1]理论

4Vs营销理论的优势在于既考虑到客户和社会的利益, 又考虑到企业自身及内部员工的发展, 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赢得顾客忠诚。运用4Vs理论分析符合会展企业市场营销的特性, 故在此基础上探讨会展企业的营销策略, 致力于其发展困境的解决。

3.1 营销差异化

差异化营销是会展企业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 向客户提供质量上优于同类的产品或提供周到的服务, 使顾客满意。差异化营销追求产品或服务的“不完全替代性”, 一般分为产品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两个方面[2]。

3.1.1 产品差异化——质量优先

(1) 产品质量。产品差异化是指会展企业提供的产品在质量上明显优于同类产品, 从而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产品必须能够满足顾客某种特定的需要和欲望, 具有使用价值。质量是衡量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 在顾客支付能力范围内, 顾客往往倾向选择质量更好的产品。对会展企业而言, 提供策划就是为客户提供产品, 一份详细专业的策划至关重要, 是整个展会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 会展企业必须重视策划的质量, 提高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2) 服务质量。服务产品不同于实体而表现为一种行为或绩效。由于服务是无形的, 服务产品的质量大多要靠服务设施和环境来衡量。会展企业在组织展览时应选择具有安全保障的服务场地, 使顾客在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服务, 例如会展企业应保证展会场地紧急通道畅通、展台搭建牢固等。同时应营造良好的展会气氛, 这体现在会场展台的陈列、装潢等方面, 让客户对无形的服务产生具体的感受。

3.1.2 形象差异化——品牌提升

形象差异化是指会展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使自己在客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1) 扩大知名度。会展企业应适当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 其中最直观的是通过制作展会宣传片, 突出优势, 给目标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广州国际美博会:会展企业发布该展会的宣传片, 并在网络上进行宣传, 突出该次展会的盛大规模与专业氛围, 以此吸引更多的商家参展。

(2) 提高美誉度。会展企业不仅要从量上打响品牌, 更要从质上提高自身声誉。提供专业产品和细致服务, 通过品牌经营让客户切切实实看到成效, 进而提高展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使客户习惯并情愿长期与该企业合作。

3.2 功能弹性化

功能弹性化是指根据顾客需求的不同, 提供核心功能相同但延伸功能不同的系列化产品, 顾客根据自己的偏好与承受能力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产品。不同的目标对象有不同的选择, 比如针对不同财力客户的需要, 会展企业可适当增加或删减相应的配套服务。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会展企业应提倡个性化服务, 根据顾客的实际需要来组织展会。例如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主要针对专业观众观展, 故会展企业在策划时精心开辟了学术论坛、技术交流、工作研讨等几大板块以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3.3 附加价值化

附加价值的开发能够增加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 高附加值产品拥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创新含量。要制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 产品附加价值是不能被忽略的。

3.3.1 企业文化附加价值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 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在活动中的反映。[3]会展企业的顾客导向性决定了其企业文化核心是维护顾客利益, 始终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当会展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传递给客户时, 容易博得大部分人的认同和好感, 从而在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例如, 四川华荣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本着“人和、拼搏、专业、创新”的理念,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体贴的服务和细致的关怀。企业正是通过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提升了企业形象, 赢得了社会信誉, 占领了市场。

3.3.2 产品服务创新附加价值

实现产品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 会展企业应牢固树立“以顾客为导向, 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观念,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 令顾客满意。服务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企业文化的不断渗透, 企业内部人员通过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不断追求创新并最终赢得客户的忠诚。

有了观念的转变, 还需对市场有深入的调查和预测。会展企业要想使自己的展会项目和服务适销对路, 就势必要得到各种反馈信息, 了解企业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动向, 只有不断地进行市场调查, 才能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 了解计划与实施情况的偏差, 及时做出预测。

3.4 共鸣

共鸣是指企业持续占领市场, 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长期稳定地给顾客进行价值提供, 带给顾客更多的超值效用, 使顾客满意, 从而达到提升顾客忠诚度的目的。获得高忠诚度的顾客群体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文在之前的论述中已提出三点, 这里阐述其他几个方面:

3.4.1 多渠道展会招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程度的加强, 对每一次展会项目选择合理的推销渠道是会展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展会招展的渠道按照市场范围的长短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直接渠道, 即直接招展。项目招展的市场范围较短或仅限于当地, 展会企业可选择直接对目标客户进行销售。一是间接渠道, 即通过中间代理进行招展。项目招展的市场范围较长, 展会企业无法直接面向目标对象, 此时可通过划定区域选择各自的代理商负责会展项目销售业务, 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4.2 制定适当的价格

把握好价格尺度是定价策略的关键所在。会展企业的长期价值在展会本身, 必须打造出成功的会展品牌。而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低, 直接影响着该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因此会展企业在制定价格时应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出发点, 可考虑采用“顾客导向定价”, 即产品的价格=成本+剩余收入。成本主要是由招展费、展会场地费、宣传费等组成。剩余收入的定价需考虑两个因素: (1) 能够维持企业的继续发展。 (2) 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反应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获得数据) 。这样的定价在满足自身发展基础上从消费者角度考虑, 既可以缓解企业经费不足的矛盾, 又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最终实现双赢。

3.4.3 策略整合

营销成功与否在于各种策略的整合程度, 会展企业由于自身拥有资源的限制, 无法将每个策略都做到最优。此时, 会展企业应根据自己特点和实际情况,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实现各种营销策略的最佳整合, 并根据环境条件即时修正, 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会展企业的每一个营销策略都是建立在尊重顾客和以顾客为导向的基础上, 将满足顾客需求作为其发展的立足点, 做到令顾客满意, 以此实现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 产生整体上的消费者剩余。顾客只有在整体价值达到最大化后才愿意持续注入自己的成本, 企业只有在为顾客带来长期关键性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持续的资金注入, 双方的利益都得以体现, 由此建立起持续、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6) .

会展业市场化 篇10

关键词:外资,会展业,引进模式,发展趋势,影响

1 中国会展业的现状

2008年后中国会展的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主要表现在管理运营更加完善、会展人才培养更趋多元化、出国参展与国内办展同步进行。但必须看到中国会展业与外国会展业存在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会展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 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我国的会展管理体制是“多头审批制”。这种计划经济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 不能与市场接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 展览场馆和设施相对落后。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米左右, 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 与国际知名展馆相比, 国内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与之相配套的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 网络信息技术在展馆中的应用还不普遍, 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3) 专业性和服务管理水平的差异。国内许多展会因专业性差, 定位不清晰, 致使参展商和参展观众寥寥, 同时, 缺乏规范的服务标准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导致国内展会管理水平较低的主因。 (4) 缺乏专业会展人才。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专业会展人才培养机制, 致使中国会展业发展后劲不足。

2 外资进入中国会展市场的背景

随着国内外会展业的竞争加剧和城市经营等新理念的提出, 国内一线会展城市更加重视会展产业形象和国际化品牌展会的打造。我国的会展业正朝着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一些中国本土展览项目的国际化呼声越来越高, 力求能在国际招商和招展上获得突围。与此同时, 近年来随着国际展览巨头国际市场纷争白热化, 亚洲市场成为了他们争夺的重要市场。尤其是在2004年1月, 中国颁布了《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后, 中国会展市场的大门正式向外国投资者打开。外国投资者可以在中国境内以多种形式投资会议展览公司。在2004年9月27日意大利里米尼举行的全球展览业协会 (UFI) 会议上, 欧美会展强国“进军中国市场”成为了普遍共识。2005年以后, 外资会展大规模地杀进中国。

外资进入中国会展市场, 带来了先进的经验、技术和管理理念, 为中国会展业注入了新活力, 同时也对中国会展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3 外资进入中国会展市场的主要模式及对中国会展业的影响

纵观十年来中国会展业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 外资进入中国展览市场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 不同模式的对中国会展业产生的影响也有诸多差异。

3.1 外资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咨询机构或代理机构

此种形式是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准备和过渡阶段, 多被2004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展览巨头广泛使用或被近年来刚开始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公司采用。

3.2 外资直接投资参与展览场馆的建设

1999年初, 由德国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三家展览公司组成的德国展览集团直接投资参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SNIEC) 的场馆建设。中外方控股各50%。中方的股权以土地形式表现, 外方的50%股权以由德方现金投入方式实现。外资公司的注资弥补了中国的展览业的基础建设资金不足, 也为中国的展览场馆管理提供了经验。当然, 展馆的管理权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合作中, 德国三家公司在展馆管理方面取得了主动权, 拥有50年的展馆管理权。这样在展馆场地使用上, 中外展览公司之间如何协调就成为了一个敏感话题。

3.3 国外展会品牌移植、联合办展

外国会展公司将国际品牌会展项目移植到中国, 扩大其品牌知名度, 使外资在占领中国展览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外资公司在中国移植品牌展会的最迅速、便捷的方式是联合办展, 即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有关的中资公司合作办展。最先将品牌展览移植到中国的是德国汉诺威公司, 2004年, 德国科隆公司把五金、家具、摄影和童装等几个领域的展会移植到了中国。2005年8月,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与德国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签订自2006年开始, 长期在中国联合主办“中国国际五金展” (CIHS) 协议。汉诺威非常著名的信息与通信博览会 (Cebit) , 现在以“亚洲信息与通信博览会”的名称在上海举行。

3.4 外资与中资建立合资展览公司

2000年初, 意大利展览业巨头博洛尼亚展览集团与上海博华国际展览公司组建合资展览公司——上海博建国际会展有限公司。2005年2月, 锦江国际集团与世界排名第二旅游集团——日本株式会社JTB签约合资成立会展公司, 此举标志着中国和日本两大旅游“航母”将携手开拓中国会展市场。2005年8月, 英国励展博览集团出资获得中国医药集团下属国药展览有限责任公司50%的股份, 成立了国药励展展览公司。

与中资公司联合办展或建立合资展览公司的模式在外资公司中具有普遍性。中国很多展会都是由政府主导或是拥有“二级政府”身份的行业协会主办。这类展览会在中国的展览行业中有着相当的话语权。外资选择和行业协会或实力雄厚的政府相关公司合作, 可以较为方便地获得办展批文, 另一方面, 外资公司可以利用中方的资金、基础设施和国内的营销网络等资源, 更为便利地开展招商和招展工作, 从而降低成本, 攫取最大经济效益。

3.5 外资成立独资公司

暨2004年初商务部《规定》出台后, 11月21日, 由香港建发国际集团全额投资的建发 (四川) 展览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建发 (四川) 展览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70万美元, 总投资额100万美元。同年11月, 日本最大的会展机构, 康格株式会社在上海成立的康格会展 (上海) 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国独资会展公司。据悉, 康格会展 (上海) 有限公司选择独资公司的方式, 是担心合资的方式可能会和中国的会展公司在经营理念等方面产生差距。

国外展览公司成立独资公司, 单独举办展览会, 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 加剧了国内会展行业的竞争, 加快中国会展业国际化的步伐。商务部出台的《规定》中的条款如“在境内外举办展览、会议, 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按国家其他规定, 对于外资企业来华展览和出国展览的项目审批以及其他管理方面还有较大的限制。所以很多外资公司对于以独资公司的进场方式采取了谨慎保守态度。

3.6 收购或并购中国展览公司

2006年以来, 很多外资会展企业在华业务重点已经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 收购或者并购国内有一定资质的展览企业或者有一定品牌影响的国内展览项目。1997年CMP公司并购上海博华展览公司;2005年全球第一大展览公司Reed并购中国国药展览;2007年法兰克福公司与广州光亚展览公司在项目合作两年后正式进入并购。

对于跨国展览公司来说, 通过收购或并购, 可以有效利用中国本土公司原有无形资产, 如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品牌等, 大大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 实现赢利最大化;同时又可以避免合资中的矛盾和冲突, 迅速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 外资展览公司国内展览企业“大鱼吃小鱼”的趋势, 对中国目前尚处于稚弱的成长阶段的展览产业来说, 将使其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加速了国内会展行业优胜劣汰的步伐。中国在2003年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中涵盖了一般竞争法中关于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外资的并购垄断。但是品牌并购和传统国有展会品牌的价值评估等仍是外资并购中令人高度关注的问题。很多国有展览会的品牌无形资产是在政府长期扶持和投资的背景下形成的, 在展览会举办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展览会品牌并购过程中, 会涉及到评估国有品牌价值、确保国家利益的问题。

4 结语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 进入中国的外资展览公司毫无置疑是一个帮助者。它们带来了成功的展览理念、管理模式、销售网络, 帮助中国的展览业开发市场, 树立品牌, 推动了中国相对落后的会展业的发展。同时, 外资注入中国展览市场也对中国会展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们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必须审慎应对,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特色的会展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方华, 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09)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4 (2) .

会展市场秩序失衡背后的根缘 篇11

笔者认为,造成这类乱象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作为一名外地游客,对于某些特殊商品的价格难以全面的掌握,并且对本地的市场行情、消费习惯也不甚了解,缺少相关信息的游客无法判断价钱是否合理,只能被动接受,再加之一些商家刻意模糊价位等信息,致使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吃亏上当;其次,供需双方地位悬殊,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在这种陌生环境中,游客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面对不合理的价格,即便游客不愿意付钱,但出于对自身人身安全的考虑,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被迫付钱,以息事宁人;最后,行业监管不到位,天价宰客现象的出现与旅游部门、物价等职能部门疏于管理是分不开的。其实,上述的旅游行业这三方面问题在会展行业也是存在的。

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骗展、纠纷现象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展会数量极其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缺乏影响力的展会主办方夸大宣传,骗取展商展位费的情况,这就是由于展商对主办方缺乏了解造成的。比如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往往用“展览+会议”的形式举办展会活动,参加展览的也可以听会议讲座,并且演讲嘉宾一定会是行业内比较知名的专家、学者,或者再拉上某个行业协会,对外就声称这是由协会主办的展会。参展企业往往很看重这些,就决定交钱参展,也是为了支持行业协会,但或许所谓的演讲嘉宾或者协会根本不会知道这件事,这些学术会议恐怕就变成了展商的“冤情”交流會。

上面说的是展商对主办方缺乏了解的例子,其实也有主办方由于对场馆不熟悉,而被场馆给“坑”了。场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场租外,还包括其他的配套服务,比如水电价格、施工管理细则等,而一些场馆并没有在租赁合同中详细交代这些问题,这不仅易使场馆和主办方在活动结束后产生纠纷,也容易给主办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供需双方地位悬殊导致霸王条款

一直以来,消费者和商家在市场交易中的不平等地位造成了“霸王条款”的存在,很多消费者都遭遇过“霸王条款”。除了餐饮业,会展行业也存在这种不合理费用或者强制费用。

在会展行业,强势和弱势是相对的。一般来说,相对主办方,场馆处于强势地位。毕竟我国大型展馆的数量有限,且大多属于国有企业,会展场馆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经营中具有了一般经营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主办单位在面对强势的场馆时,会遇到场馆单方面制定的格式条款,由于地位悬殊,只能选择“是”或“不是”,并没有平等协商的余地,正是这种情形造成了许多纠纷的出现。

行业监管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

在会展行业,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展台倒塌的事件,这和行业监管不到位脱不了干系。随着会展行业的蓬勃发展,展装公司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展装公司实力与素质参差不齐,良莠并存。据笔者了解,一些展装公司为了增加利润就压缩展台设计搭建的预算,由于价格被压缩,就偷工减料,利用废弃、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进行展台搭建,使展台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展会现场展台倒塌不仅会使展会、场馆声誉下降,也严重影响了主承办方和参展商的形象,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人身安全。为了省预算而偷工减料,一旦展台质量出现问题,最终会对整个展会品牌产生不良影响,得不偿失!

对比国外展会,除了会对展装公司实行登记制外,高门槛的准入机制,也把一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展装公司拒之门外。笔者了解到,在国外,展装公司要进入场馆进行展台搭建还需要出示专门的资质证书,如果没有这个资质证书不能进场。国内虽然也有不少展台搭建的相关证书,但都是由各类行业协会颁发的,一些地方行业协会也会颁发适合地方的资质证书,但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资质证书得到了行业普遍认可,在全国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权威性。更有甚者,有的证书只要花些钱就能办到,这种证书对于规范搭建行业秩序没有任何意义。

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上述几点原因仅仅是冰山一角。为了规范会展市场秩序,提高行业形象,笔者认为要利用好市场和行政的双重手段,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实现场馆服务的透明化、公开化,使主办方和展商能够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二要有相应的行业监管体系,一套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制度和监管机制对于展会市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会展业市场化 篇12

关键词:会展市场调研,高职教学,问题,对策

1 《会展市场调研》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所以《会展市场调研》在高职教学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1.1 教师的教方面

“双师型”教师亟缺, 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 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另外, 《会展市场调研》的教学主要偏重于定量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经验, 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高职学生, 普遍学习基础不好, 尤其是文科生, 习惯于感性思维, 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不习惯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对市场调研里面的定量分析不感兴趣, 甚至有的学生还感到害怕;最后, 由于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对教学技巧的运用不熟练等。所有这些都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学生的学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通过普高招收的学生, 这类学生文化成绩比较低;二是自主招生上来的三校生, 这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 但理论基础非常薄弱。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是很好, 文化课成绩比较低, 属于专科层次,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会展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听不懂, 枯燥的理论体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最大障碍。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对于《会展市场调研》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的能力不强;另外, 高职类许多学生, 学习主动性比较差, 学习目的性比较强, 对于《会展市场调研》这样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过于注重短期效应, 想立竿见影的获得应用能力是不可能的, 当实际情况与预期不一致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受到很大的冲击。

2 提高《会展市场调研》高职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

2.1 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师为先,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会展市场调研》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措施。高职教师应尽可能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成为职业实践者, 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丰富教学案例, 在分析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所有高职教师都应该增强双师素质, 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自身提升的目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都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会展市场调研》是一门新专业的新课程, 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当好一个学生, 不仅要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还要向企业的员工学习实践工作中的操作技巧和策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探索、反思和研究, 逐步积累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能力。

2.2 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

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的模式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 教学以一个实践项目为载体, 以能力技能的获得为主线, 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训练融入其中, 在项目中边实践边学理论, 针对性极强, 突出了理论的应用性, 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因此, 《会展市场调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依照课程设计思路, 按市场调研活动的过程, 始终贯穿市场调研综合技能培养的主线整合与选择教学内容, 并注意满足专业需要和实际需要。面对典型职业任务和建构的学习情境, 对市场调研工作准备、实施、完成3个阶段安排任务, 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目的地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和调整态度。

2.3 选择符合高职教学的要求的教材和参考书

选用高职高专教育精品教材。该课程可选用赵轶编著的《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教材。高职选用的教材应具有以下特色: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统领教学过程;教材题例设计新颖;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

同时, 建立教材库, 选择优秀的同类教材《当代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市场调研与预测》、《EXCEL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作为参考书,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部分书籍阅读, 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教学参考书类型主要有反映市场调研知识性内容的国家优秀教材、反映市场调研实务内容的调研手册、反映数据分析的教材、国外相关教材等。向学生介绍的主要网站有3SEE市场研究信息网、中国调研网、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以及零点调查等一些专业咨询公司的网站。

2.4 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采用了情境设置、案例导入、任务驱动、角色演练、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将所要学习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点隐含在多个工作任务中, 课堂讲授、教材组织和实训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 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 让学生主动学习, 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变成实际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

课程选用excel、SAS和SPSS等软件作为课堂模拟和课后实训的工具, 促进学生统计分析水平的提高。课程教学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室, 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直观、生动, 可以高效地展示教学课件。在应用多媒体手段的同时, 注意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用板书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加深学生的印象, 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同时, 建立QQ群, 利用电子邮箱和QQ群进行网上答疑, 这样, 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更为顺畅, 师生互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交流更为方便。网上答疑较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 把一些教学资料发布在共享论坛上, 以便学生及时的下载和复习。

2.5 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注重考评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分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 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考评内容上, 除进行理论考试外, 还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考核。

《会展市场调研》可采取“闭卷考试+实训成绩”的考核方式, 在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其中闭卷考试采取百分制的形式, 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可以通过撰写编写调查问卷、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和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挑战与对策[J].研究与管理, 2004, (15) :14-16.

[2]刘林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2) :52-55.

[3]龙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特点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8 (6) :153-154.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及其治疗下一篇:揭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