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发展研究

2024-07-04

整合发展研究(精选12篇)

整合发展研究 篇1

1 农机农艺整合发展背景和阶段划分

1.1 农机农艺整合发展的背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三农”建设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文件中都提出,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利用学科技术,更新农业观念,改进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管理运用技术。只有将农机与农艺有效地结合起来,对这两方面的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才能切实推进农业生产的进步。因此,应该积极推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先机农业机械的引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艺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着农业机械的更新和改进,农业机械化反过来又促进农艺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供了良好地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逐渐正规化,农业生产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再加上不断地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更新提供了条件。

1.2 农机农艺整合发展的不同阶段

农艺与农机的融合遵循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农机与农艺关系的演变经历农机服从农艺、农机农艺相适应及农机农艺相结合相配套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机服从农艺阶段。机械服从技术要求,农机处于从属地位,为农业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水平以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为保证粮食安全,农业始终以增加产量为核心,改进农艺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农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农机只能不断改进功能以适应农艺要求。

第二阶段是农机农艺相适应阶段。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作用愈加明显,农机对农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单方面要求农机服务于农艺的思维已经过时,农机农艺结合已从农机单方面适应农艺的阶段向改进农艺、要求适应农机作业功能发展阶段转变。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作用增强了,地位有所提高,同时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始终伴随着我国农机化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与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的矛盾,需要农机和农艺相互让步、磨合,以达到相互适应,这是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例如20世纪70—80年代的间套作、多熟种植的机械化配套。

第三阶段是农机农艺相结合相配套阶段。当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产量发展到追求效率和效益时,农机农艺将是各自调整、相辅相成和融为一体,共同为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服务。农机农艺整合先是进入创新的农艺与创新的农机功能协调发展阶段。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品种多,功能全,可以为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的大农业实施各业全过程机械化,从而产生了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技术。即生产技术成龙配套,形成了农业技术体系、作业工艺程序系统和机器系统的三系配套。随后,农机农艺整合进入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配套阶段。农业机械化三系配套已不是简单的农艺过程同相应机械来替代所能完成的。其综合性、系统性要求有相应的基础理论来指导,使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有机地组成优质高产高效科学的作业程序系统。表现在SPAC运行系统、土壤-机器-植物系统以及机具-土壤·微生物·根系-农田生态系统和农林(果)茶经菌渔药综合配套立体组合农业等各种系统与实践的研究。为区域化因时因地制宜的农机农艺相结合从量变到产生飞跃,发生质变,实现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定量配套创造性了条件。

现今,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农机农艺相结合发展阶段。由于农机与农艺各具特点,农艺具有地域差异性、季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农机则存在着研究开发的周期性、生产工艺的流水性、批量生产的固定性和推广使用的广泛性。通过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现代农业逐渐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如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工厂化农业、农业转基因工程等现代农业新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作业模式,引领了未来农机和农艺创新发展的方向。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的核心问题。农机与农艺之间密不可分,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的发展,农机与农艺也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科学技术统一体系,支撑未来现代化农业的运行和发展。

2 农机农艺整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机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有能力研制出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这些都为农机农艺互相适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机农艺的不断整合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在今后的发展中值得借鉴的优势经验。

2.1 农机农艺的整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或者将生产和销售阶段结合到一个共同的所有权支配下的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加工合作社内部成员(和外部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从而实现生产的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纵向合作是产业上下游主体间的合作。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产品具有易腐性等特点,其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连续性更强,因此其纵向一体化相比较工商企业而言,范围更广。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合作社均存在人员组织、生产管理能力差,科技含量特别是机械替代率低等突出问题。农业机械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突破口。由于人多地少,我国历来强调精耕细作,很多国外的成熟农业机械并不适应。因此,提出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又强调要推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发展适合中小型农业经济组织需要的农业机械,使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装备相辅相成,用现代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实现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也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2.2 农机农艺的整合促进集约型农业的发展

集约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同粗放农业相对应,集约农业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其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及实行机械化作业等。农机农艺的整合就是按照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稳产高产和便于机械作业等需求,确定相应耕作制度,设计出机动灵活、可靠性、耐用性强的农机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多样性和恶劣的工作条件。做到农业制度区域化、最优化和规范化,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措施时考虑到工程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并保持农业技术的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工业对机具的重复研制和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农艺布局的集中成片,可以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通过农机农艺整合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2.3 农机农艺的整合加快机械种植技术的推广

机械种植与传统种植有很大不同,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农药的使用效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作物的质量安全水平。农机采用科学的灌水方式,可节省大量水资源。机械种植可满足群体栽培要求,抗逆能力明显强于其他栽培方式。专业化的种植技术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机农艺的整合。如在水稻的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中,机插秧所用的秧苗为中小苗,一般要求秧龄15~20 d、苗高12~17 cm。由于插秧机是通过切土取苗的方式插植秧苗,这就要求播种均匀。一般要求杂交稻成苗1.0~1.5株/cm2,常规粳稻成苗1.5~3.0株/cm2,播种不均会造成漏插或每穴株数差距过大。为了保证秧块能整体提起,要求秧苗根系发达,盘根力强,土壤不散裂,能整体装入苗箱。同时根系发达也有利于秧苗地上、地下部分的协调生长,因此,在育秧阶段要十分注重根系的培育,这也是育秧技术是一个关键环节。采取旱地育秧技术建立集中育秧点,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管理,根据机插进度及要求,掌控秧苗在田时间,育出适合机插秧苗,能充分发挥秧龄短、秧苗壮,管理方便,工效高,质量好,可育苗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的优点。

3 农机农艺整合发展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对待和处理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协调因素,这些因素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阻碍农机与农艺协调健康发展。

3.1 农艺的多样性和农机的单一性问题

我国的地形多变且气候复杂,再加上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特点,形成了纷繁多样的种植制度。农机和农艺分属两个不同学科,农艺研究主要追求产量,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农机研制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种植制度,研究不同作业要求的机械。为增加产量,现代种植观念引导的混合种植,使得农业生产中具体的作物搭配方式出现多样化,农艺部门研究出套作、间作、密植及稀植等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这样可以很好地结合自然资源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生产质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业机械的使用难度。同时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即作物布局区域差异性很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机械化的难度,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前缺乏对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战略性研究,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研究,使农业和农机工程等不同领域,在保持农机与农艺有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为谋求各自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2 农机农艺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先进农业机械,本身就是物化了的农艺,是先进农艺技术的载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主要是通过农机作业标准化实现的,是农机农艺融合的结果。农机农艺融合,最本质的是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融合,结果是促使品种、种植模式与机具配套,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和影响因素优化组合。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形成种植、养殖机械化技术规范和生产模式,可以说标准是农机农艺融合内容的载体和结果体现,标准化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3.3 农户对农机农艺重要性认知不够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一直主要依靠人力进行,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耕作制度,深深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散农的生产局面。受生产资源的约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农业生产中缺少对农业机械的关注,观念上的落后导致农业生产中对机械化作业的忽视,同时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使得机械化农业受到挫折,因为机械适用于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显然与传统农业人力为主的灵活方式不相适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更多注重生物技术,轻工程技术,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

4 深化农机农艺整合发展的对策

农机和农艺的整合应当着眼于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4.1 促进农机农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机农艺的整合,首先,应该解决农民购买力问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收入较低,资金积累少,很难购买起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机专业合作社,协助开展银行授信融资贷款和合作社互保贷款,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工商资本入股、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其次,引导合作社与当地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用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发展农机合作社,经常组织农机与农艺两大部门进行会商,多联系勤沟通,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建立农机农艺一体化发展机制。合作社可以由下及上,在调研土地利用、地形地貌、耕地类型、地块大小、水旱地组合、作物组合、作物栽培及耕作方式等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区域典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及农艺要求,按照耕作制度和农艺要求,实施农业机械化区划,提出因地制宜的机械化作业体系。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按照农机化现状选择农艺作物,走农机农艺同步协作道路,改变当前农机农艺各自单一化发展、进程不统一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农机机械化技术和农艺生产效益相统一,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提出适合本地区不同作物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模式和装备结构,从而保证农机作业与农艺要求的统一。

4.2 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

农业职业经理人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也是具有高素质的农业管理人才。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培养职业经理人。建议各地区应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修订编写教材,改进教具,通过大力组织实施对农民的培训,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手,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配套、相促进的技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知识新技术,走出一条靠农民创造、靠市场运作、靠服务完善的路子。同时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4.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农机农艺整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服务为手段,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机械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实现规范运作,促进农业机械销售、作业和维修等服务市场发展,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以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抗旱排涝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及租赁等市场,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加强组织引导,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

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推进农机农艺整合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机农艺整合发展的背景和发展阶段出发,分析其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促进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及加快机械种植技术推广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技艺,整合,农民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7/09/content_1649568.htm.

[2]吴道鹏.耕种插收机械化合作共赢谋发展:记阔步前进的信阳市商城高科农机农艺服务专业合作社[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8):28-29.

[3]何峰.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J].农机论坛,2013(3):52-53.

[4]张学会,王礼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理论逻辑、现实考察和演进路径[J].农村经营管理,2014(2):103-108.

[5]李世武,陈志,杨敏丽.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4):10-17.

[6]曹建栋.农机农艺结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2(8):113.

[7]何保军.我国应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J].商业经济,2012(2):22-27.

整合发展研究 篇2

江苏电大宜兴学院

江苏电大宜兴学院(原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宜兴分校)创办于1979年,是全国县级电大最早开办全日制大专教学的学校之一。1997年,在宜兴市政府的决策下,与宜兴经济学校合并办学,合并以后,以宜兴电大为主体,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各类教育得到协调发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我校分新、老两区。新区总投入1.3亿元,占地300亩,建筑面积近12万m2,主要用于全日制学历教育;老校区占地50亩,用于成人学历教育和培训。学校现开办全日制教学班119个,有在籍学生7408人。其中,电大全日制普专、五年制大专学生2041人,开放本、专科在籍学员2200人。各类成人培训年均近万人次。学校自79年创建以来,已有业余大专毕业生22届,脱产大专毕业生8届,大中专毕业生超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走上副乡(局)级以上领导岗位的达70余人,担任厂长、经理职务的有57人,更多的毕业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教职工425人,专任教师300人,全部达本科学历,其中硕士毕业生4人,在读硕士生17人,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1人。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7人。学校自1999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按照试点要求,加快建设,积极探索。2001年到2002年,先后三次迎接了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大检查,合格通过了中央电大的中期评估。

一、整合教育资源,做强做大电大事业。

1997年,宜兴市委市府高瞻远瞩,看到了教育竞争和发展的趋势,决定打破条块分割,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当时,宜兴电大(内含江南大学宜兴分校、宜兴职工中专)是当地以举办成人教育和全日制大专教育为主的龙头学校,宜兴市经济学校(内含宜兴立信会计学校、宜兴职业高级中学)是当地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政府将这两所学校合二为一,按照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模式运作。随后又把宜兴化工职业学校、宜兴商业学校、宜兴粮食学校并入我校,从而建立起了融高职、中职于一体、职前职后教育相沟通,多层次、综合性学校。两校合并,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了巨大的合力,事业规模急剧增长。1998年合并后第一年招生量翻番,原有的老校区已不能满足学校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宜兴市政府当机立断,决定易地重建新校区.1998年、2000年新校区建设分别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市委、市府把学校的发展,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列入《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副市长为副组长,9个部委办局“一把手”组成的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引进师资的有关优惠政策,市财政为师资引进、培训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添置设立了财政专户。新校区建成后,为两校合并,共建双赢,促进电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设置专业,切实服务地方经济。

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电大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电大教育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而原宜兴电大、宜兴市经济学校的合并,使现电大的专业和师资品种多样,文科、工科兼备。文科方面有财经、旅游等,工科方面有机械、建筑、化工、计算机等,为学校围绕市场经济、围绕企业发展灵活设置专业提供了可能性。针对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和化工工业园的创建,学校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环境工程、计算机应用、财会,机械制造、化工等专业;针对太湖风景区旅游城市的创建,开设了旅游服务、烹饪、导游等专业;针对全市城镇建设的发展,开设了工业民用建筑、工程造价与监理、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近几年来,长三角制造业逐渐兴旺,学校为此开设了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电子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

近几年,供不应求的毕业生需求态势表明,准确的培养定位和合理的专业设置,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

三、突出实践教学,着力塑造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学校的发展关键。合并办学后,我们集中两校优势,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学校在艰苦创业,建设新校区的同时,始终没有忽视对实验、实习设备的投入,仅03年在实验实习设备上的投入达250万元。目前,新校区内建有80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楼,13000平方米的图书电教大楼,专业多媒体教室34个、实验室36个。实习工场1636平方米,拥有普通车床26台,数控车床7台,刨、钻、磨、锯床共16台;钳工车间2个,钳位120个。微机1160台:图书10.3万册,电子读物1.3万册;建有千兆的校园网、ATM宽带网;电子阅览室、图书电子检索系

统、远程教室、英语发射台,其它教学生活实施配套齐全。

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各类计划内实验、实习不仅扎实完成,每学期各系还有针对性对某些学科的实验、实习进行抽查、考核,以促进教师、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国家级计算机和英语考试内容的教学。挤出下午3、4节课实施计划外实践性教学。计算机系在五年制大专生中,根据年级不同,分别开设了汉字录入、计算机拆装、网页制作、数据库三级教程等计划外实习项目;在普专班中增设flash动画制作、VB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化工、电子专业整合教学过程中的单项实验,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的教学、设计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

学校在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证书培训考试。每年毕业班学生参加考工比率及合格率均达100%,所有在校生都要参加江苏省(中职)和国家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高职)。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倍受企业欢迎的有关证书的培训考试,CAD证书、施工员证书、化工操作员证书、英语口语口译证书、财会电算化证书。ISO9000系列内审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参与率,在对应专业的学生中达95%以上。真正使学生能手持多证毕业,从而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技能比赛为学生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激发了师生若练技能的热情,也使学校在宜兴市、无锡市、乃至江苏省,全国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省级团体一、二等奖6个,获无锡市团体一、二等奖23个;宜兴市团体一等奖50多个。学校有计算机、车工、钳工、珠算等十多个技能兴趣小组长年训练不松懈。学校制订并不断完善的学生技能比赛训练和指导奖励条例,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技能指导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最拿手的珠算、计算机、车钳工等项目均培养出了许多技能高手。电五99级学生王豪参加无锡市和江苏省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素质比赛,获得一、二等奖;2003年在代表无锡电大参加省电大组织的第二届技能竞赛中获“计算机动画设计”一等奖;2001年王豪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建党80周年“党在我心中”网页制作竞赛,获三等奖。目前,宜兴市教育信息网网页全部都是由王豪设计的。财会专业更是在省内知名,去年已通过了省骨干示范专业验收。该专业珠算选手多次获无锡市、江苏省珠算比赛一等奖,学校也因此连续8届获省珠算协会一等“伯乐奖”。00届计算机毕业生华俊专业技能扎实,自学多门计算机语言,精通多种

软件的应用,通过了国家级程序员考试,并取得了南京大学自学考试计算机本科文凭。2000年毕业后到2003年6月,他留在我校多媒体制作室工作,参与了省电大《机构运动分析》、《建筑制图与画法几何》、《工程力学》等大型网络课件的开发制作,多次获省电大一等奖,03年已被省电大正式录用,担任省电大网络管理工作。

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最根本的保证。1997年,两校合并初期,教师队伍素质参错不齐,高学历、高层次、骨干教师非常稀缺。为此,学校相继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从1993年开始,学校在新教师入口关上严格把守,除了紧俏的专业适当进一些专科生外,文化课教师一律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引进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共产党员充实教师队伍。对新入校的教师,学校提出:“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达标”的要求。每年秋季开学伊始,新入校教师就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通过听课、听专家讲座、交流心得,开汇报课等系列培训项目,最后全部通过“六个一”,即一堂课、一个教案、一本备课笔记、一篇论文、一个多媒体课件、一份评课稿的测验,合格的新教师,方可取得培训结业的证书。各系(部)还为每位教师配备了1-2名指导教师,实行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并根据培训方案,做好相互听课、共同备课等活动的记录,年终实行师徒“捆绑考核”。对五年内进校的新教师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全方位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向青年教师反馈。

为引导青年教师成为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动手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每年要组织35周岁以下的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市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车钳工、计算机、珠算等项目我校教师往往独占鳌头。学校还采取送骨干教师到高校挂职和下企业实习等途径,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目前,学校有1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无锡市名教师1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4人,无锡市教科研带头人1人,无锡市教学能手6人,宜兴市学科带头人14人。省电大学术带头人资助对象1人,省电大骨干教师5人。

我们还积极鼓励现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转评(或申报)高校系列职称,鼓励中、青年教师考研,凡是考上的教师,脱产就读期间享受学校工资、奖金和福利,学校承担培训费、差旅费。对于非脱产攻读硕士的教师,学校承担培训费,毕业

后取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者;学校还给予适当奖励。学校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学历。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为实现从“经验型”、“辛苦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角色转换,学校领导提出,走教育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为了消除“教科研就是发表文章”的片面观念,学校制订了教科研5年规划,在全校形成一个由教科室为总牵头的科研网络,明确要求各系、科室都要有课题。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了科研专项经费,科研项目一有成果立即奖励,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年均70篇,由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书籍29本,“九五”期间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中有一个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获省级一等奖。学校自主开发的大型网络课件《机构运动分析》、《工程力学》获全国高校第六届、第七届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第五名,二等奖,我校是获奖学校中唯一的一所电大。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开发。由计算机系成立的朝阳软件开发公司先后为宜兴闲置设备调剂中心,宜兴热电厂完成了远程数据库查询系统和热网监控系统的软件开发;为宜兴淀粉设备厂发行PC控制器生产纸质快餐包装件,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卢益中老师参与研制的“HOM-PCC用抑钡金属钝化剂”和“HOM-FCC用锑锡双金属复合钝化剂”填补了国内空白。电大教育只有扎根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土壤,才会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五、高度重视招生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招生是学校的生存线”。2002年作为无锡电大分校,学校首次允许面向全省招生。这一信号告诉我们,学校扩大全日制普专规模的时机来到了。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认真分析招生的新形势、新任务,审时度势部署招生方案。为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要求广大教职工人人参与招生工作,对招生成就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由此在校内营造了浓郁的招生氛围,开辟了广阔的招生渠道。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将工作做细、做透,扭转了过去老百姓普遍认为电视大学就是“电视上课”的认识偏差,让家长对我校放心,使考生对我校动心。学校领导更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冒高温、斗酷暑,要政策,跑生源,给全体师生员工做出了表率。许多教职工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到中学去,到山村去,到苏北去,做招生宣传工作,表现了良好的主人翁姿态。2003年,我校仅普专招生就跑了盐城、淮阴等八个大市近20个招生市场、100多所中学。自2001年首次面向全省招生以来,三年我校录取的普专新生分别为553人、528

人、686人。2003年我校普专录取率65.45%,列全省电大第二,仅次子省电大本部,加上五年制大专、开放专科、开放本科招生人数,2003年我校各类学历教育招生总数近3000名,为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整合发展研究 篇3

摘 要:传统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传统冷落、传而不统、统而不全、名实不符,传统失真等。传统武术急需重建和再发展,其途径是一条评价、整合、推广的道路,评价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确立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不丢失,动态地从其时态出发,客观的评价传统武术,实现其传统文化、技击、健身价值; 传统武术拳种的整合,包含相邻技术系列、性质相近拳种、从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角度、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五个层面整合,相对应的应该有一套整合的措施;推广主要有段位制模式、竟赛模式学校武术模式。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法是功力测试——拆手对练——套路演练三位一体化竞赛。

关键词:传统武术;评价; 整合; 推广

中图分类号:G85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51-04

On the Strategy of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WU D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Wushu is facing some troubles in the new era such as loss of tradition, descending without unite, unite lack of all-round, disjoint of title and facts, and distorted tradition. It requires re-construc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in a way of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whose general theme is consoliding the basic value of traditional Wushu, doing dynamic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realizing its value of culture, attack and fitness. Compound of Wushu boxings combine from boxings of similar techniques and nature, humanity, nature and society,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ushu. A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integration are required, including stage mode, competition mode, and school Wushu mode. Traditional competition format of Wushu routine is a trinity of quality test, single movement combat, and routine practi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evaluation; integration; promotion

当我们为传统武术与新型的竞技武术发展不平衡而鸣屈时,传统武术本身是否也应该做一个反思呢?那就是,传统武术拿什么奉献给今天的社会?这就需要传统武术自身首先要进行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发展的途经应该是一个评价、整合、推广的过程,墨守成规,无动于衷的结果只能是被冷落及无可奈何的衰微。因为文化的发展,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必然是个逐渐优化的过程,这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规定。

1 传统武术的困境

1.1 传统武术的定义 传统武术是由传统与武术两个概念复合而成,在空间方面,我们限定在中国的地域上,在时间方面,一方面,根据“当代中国武术就目前的结构特点而言,大致由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系统组成”的事实,为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对应(尽管这不符合逻辑);另一方面,为了剔除当代个别人打着传统的幌子,自称是传统武术,其实是还没有经过历史检验的新编武术,所以,我们认为将传统武术的时间界线划定在武术成为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的新中国诞生的1949年,为传统与现代的时间分界线。将此前形成并流传到当今的武术技法视为传统武术的内容。

那么,具体的传统武术是什么呢?按照逻辑学的发生定义法(就是用事物发生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为种差的定义),从传统武术的发生过程,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

这样从传统的时空特性和武术本质属性角度,按照逻辑学词语定义的方法,我们将要讨论的传统武术定义为:从解放以前形成并流传于当今的传统武术。

具体特征表现为:

1) 从时间性上,我们排除了解放以后为了竞技比赛新编的各种套路,包括贯以传统武术拳名的套路,同时,也排除竞技形式的散打比赛等内容。

2) 从属性上,要求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包括清晰的历史传承、系统的训练、完整的技术、独特的风格等。

3) 从内容上,主要指经过80 年代挖掘整理出来的130多个拳种内容。

1.2 竞技优先,传统冷落 长期以来,在我国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大背景下,武术也同样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形成以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一支独秀,与竞技武术相比,大量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从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到投入的人才物力都是不可同日而语,在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传统武术就象流浪汉,四处飘荡,散落在民间,依靠一批痴心的武者苦苦支撑,致使大量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已经或正在流失,如两仪通背、猿公腿法等拳种,以至于有人发出了“传统武术是我们民族最大宗也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1]的哀叹!

不容质疑,除去我们在武术赛场上看到的武术外,的的确确还有大量非常优秀的传统拳种,而这些拳种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健身价值、特有的娱身功能,而之所以这些拳种不能普及推广,很大程度不是拳种本身的问题,而是和我们的一些推广体制和方法有直接关系,就像在某一个荒山僻林中有大量的宝藏,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好的途经运不出来,不能造福人们,宝藏也成了“废物”,比这个例子更可怕的是,宝藏或许总有一天被人们发现,可是,大量的传统武术是以一些人来保存的(录像与书本绝不可能代替),随着一些武术艺人的逝去,有可能失而不可复得,如刚刚去世的孙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孙剑云老师,其一些技艺将随之西去。

1.3 传而不统,统而不全 我们一面为传统武术的冷落鸣不平,一面我们也“怒其不争气”,当然这和各级部门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但是,从传统武术本身看,许多传统拳种本身在传承过程中就有断续之处,仅就传统武术拳种的套路而言,记载的与流传的,原创的与保存的都有相当大的出入,以至于不少正宗传人也不得不广罗散失的套路,如白猿通背传人胡绍光讲:“……怕这拳法失传,我们挨个拜访了上辈传人…”,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苦苦寻求失落的传统武术套路,且不说其意义大小,反映的是传统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1982年进行的大规模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所谓的“自成体系”的129种拳术,真正落到操作层面而不是纸面的拳种有多少呢?

究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社会变迁、传承方法、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目前,呈现给我们的许多传统武术拳种本身就不够系统,这是必须正视并加以挽救的事实。

但是,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传统武术拳种的不“传”与不“统”,不是传统武术本身没有,主要是散落和杂乱,缺乏系统科学的梳理和建构,如某一拳种在一定地域或某些传人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就整体而言,如果能够互补,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对完整科学的传统拳种体系,完成这样的工作必须是有组织有步骤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当一部分传统武术老师的人去楼空,这项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1.4 名实不符,传统失真 尽管,传统武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顽强地在延续,可以看到难以计数的不同肤色的武迷,不远万里千里探寻传统武术的真谛,这正是传统武术巨大魅力,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遗憾的是传统武术被一些人玷污了,膺品传统武术的泛滥与危害给原本灿烂的传统武术蒙上了阴影,打着传统武术的幌子,喊着“神功”、“绝技”的武术随处可见,只要你随便翻阅任何一本武术杂志,想必不难找到你想学习的所谓“正宗”传统武术的各种奇功异技,前提是只要你肯付钱,花十几天甚至是数十小时的功夫,学得正宗传统武术不是问题;还有一类,相对普及的一些传统武术拳种鱼目混珠,不断涌现,如各种自称传统的太极拳,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时间冠以各种名称的传统太极拳如雨后春笋般的凸显,也不能不叫人瞠舌,扰乱了市场,也毁坏了传统太极拳的声誉,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也需要打假,否则,丧失了声誉的“传统”武术以后还怎么发展。

2 传统武术的评价

2.1 评价的思路与意义 基于我们对评价理论的认识和传统武术的把握,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不同的文化价值不同,传统武术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具有了,第一,传统民族性。这是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的特点。传统武术以技术传授为主要载体和途径,其中寓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特性,如拳礼的民族性,抱拳礼等;动作的文化内涵,如形意拳的五行拳,包含了五行、五脏等内涵要求;运动形式的哲理性,例如套路的编排就有暗含“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象小八极拳套路的“冲天炮”——“闭地肘”——“合手者”组合,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第二,功套用的一贯性。这是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特点。不同的武技都有自身的技击价值,但是,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实现,它所依存的训练过程就是功法、套路、应用三位一体的一贯性,这恰恰是技击价值的特点,传统武术的实体是成熟的各个拳种,而成熟的各个拳种的技击性各有特点,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功法、套路、实用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由此实现传统武术的独特的技击价值,具体表现在整体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全面、练法独特、攻守巧妙、效果突出、赋予哲理等。第三,武医健身的统一性。这是传统武术健身价值的特点。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是以武为体,以医(传统中医为主)用,实现健身价值,不同的运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健身作用,传统武术的健身主要是通过练习具有攻防属性动作的武术内容为载体,遵循传统中医理论,而达到健身作用,如形意拳的劈拳,动作的主要属性是劈击,而遵循中医五脏学说,以劈拳属金,通肺为依据,以求健肺,使武术技法与医理相统一而健身。

其次,我们应该从事物状态角度认识传统武术的评价。传统武术的状态有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而且是一种有着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方向性的矢量,故而评价必然是回顾过去、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必然是出发于现在走向将来的远大目标。因此,传统武术的应然性是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必然有相对这个文化环境下的时代特征,而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武术必然会有实然性的变革,传统与现代常常是矛盾的,如何有机的结合是传统武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确保传统武术特有的价值前提下,动态地保留过去传统武术中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开发将在未来社会发展的空间,将是传统武术评价的一个方向。

由此,我们得出对传统武术评价的基本思路:确立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不丢失,动态地从其时态出发,客观的评价传统武术。

对传统武术的评价旨在真正意义上的推动和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这是培育民族自信心、自强观念,宏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唤醒和实现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潜能,实现民族强盛的使然。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21世纪,诞生于华夏大地、闪耀着黄河文明智慧的传统武术必将流播于世,供世人学习和崇敬。那时,我们会无愧于强大的祖国,无愧于伟大的中华民族。

2.2 科学评价传统武术的基本标准

从传统武术价值层面和状态出发确立对传统武术的评价,由于传统武术的实体是具体的拳种,所以,事实上对传统武术的评价落到实处,是对拳种的评价,基本标准:

2.2.1 丰厚的传统文化性 这是体现传统武术传统民族的文化价值,以及过去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

具体表现:

1) 清晰的历史传承。传统,在拉丁文中“traditum"原义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物。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从操作意义上说,延续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一般要求在三代以上的流传关系,要求有实物的证明,如拳谱、文献、师徒之间的拜师帖以及回帖等。

2) 充实的哲医内涵。不管是具体的武术动作,还是各种练习形式,甚至是武术礼节,服装器械等都要赋有充实的哲理、医理、以及民俗文化等,反映一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

2.2.2 完整的技术体系 整个拳种要有包括从基本功、动作、套路、实战等一系列完整技术体系。这是实现传统武术技击、健身价值的前提之一。

具体表现:

1) 规范的基本技术。要求具有本拳种相对确定的技术规范,而且具有科学性。

2) 突出的风格特点。本拳种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拳种的特点,如特有的动作造型,别具一格的技术要求,独特练功方法等。

3) 完整的训练程序。传统武术在长期的传流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功法入手,进阶套路,过渡实用的基本程序,其中包含了一个具体而详实的训练过程,这是传统武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2.3 突出的健身功效 这是传统武术健身价值和现在时态的体现。

具体表现:

1) 依武而健。传统武术拳种的健身功效不能也不应该脱离武的特点,也就是所采用的动作要有武术的攻防属性或具有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寓武性于健身性中,这是武术健身的本质特点。

2) 因拳而异。不同的拳种,因技法要求的不同,其健身效果各异,每一个拳种都要有相应的突出的健身功效。如八卦的走转对下肢的健身效果,通背的长击对上肢的锻炼作用等。

2.2.4 传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这是传统武术文化性,以及贯通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的要求。

拳种不但要有技术体系,还要有自己突出的相应理论体系。

具体表现:

1) 理根传统。传统武术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产生的,必然具有传统的理论基础,如传统的阴阳、五行、六合、脏腑、经络等,因此,这些都是传统武术所必须依托的理论基础。

2) 符合现代。传统的武术理论建构在传统理论基础上,同时,应该符合现代科学原理,我们反对削足适履的改革,一味的“西化”,但是,利用现代科学的实证研究必不可少,保持传统理论的架构,应用现代科学的诠释与不断完善是衡量传统武术的必须,这是事物状态发展的要求!

3) 技理统一。无理不成拳。技术与理论必须高度的统一,无论是传统理论还是现代科学都不能是牵强附会的穿凿,需要实证、实证再实证。

3 传统武术拳种的整合

3.1 传统武术的整合层面 传统武术整合是以完善“文化的”、“技击的”“健身的”武术体系为宗旨,最终的整合目的是实现其各种价值。这种价值整合观念是传统武术整合的核心,主要在五个层面的整合。

第一个层面是相邻技术系列的整合。这是最直观、最基础、最容易实现的整合,比如同一拳术不同流派的整合。

第二个层面是性质相近拳种的整合。这是基于相邻的技术系列有机联系起来的、比较容易实现的整合,比如相同技术特征之间的拳种整合,长击、短打、圆柔类。

第三个层面是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的整合。这是传统武术技击性、文化性、表演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不同层面的整合。

第四个层面是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几千年来形成和流行的传统武术,对文化发展在具有选择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封闭性,使得传统武术与文化发展之间出现了断裂和异化,需要武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整合。

第五个层面是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整合。传统武术不可能游离于世界武技之外,与世界其他武技之间的整合,是传统武术屹立世界武技之林的必然。

3.2 整合的措施 第一层面相邻技术系列的整合。

按照传统武术的认定标准,对现存的同一类拳种,不同的技术流派,进行整合,具体方法:

1) 确定拳种基本标准。

2) 科学论证,容许合理个性存在,求同存异,最优化。

3) 通过试验证实,确定相对标准。为以后传统武术的推广、竞赛、实行段位制等做好基础建设。

第二个层面是性质相近拳种的整合。

1) 从劲力和技法特征确立标准。

2) 按同技合流,异技分立原则归类。

3) 提出相对集中的各大拳种认定标准。

第三个层面是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的整合。

1) 抽取各大拳种的典型动作和套路等内容。

2) 从文化、技击、健身等方面对同一内容进行实证研究。

3) 提出可操作的技术内容。

第四个层面是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1) 厘清传统武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2) 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必要的现代论证。

3) 让传统武术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第五个层面是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整合。

1) 寻求世界其他武技与传统武术的异同。

2) 借鉴、吸纳其他武技有益的成分。

3) 保持民族传统性适时改进自身以融入世界武技,经久不衰。

4 传统武术的推广

4.1 推广的必要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落到实处,有步骤计划的推广。现有的体育制度,需要国家主管武术部门的行政和学术的领导,在评价和整合的前提下,大力的有步骤的推广传统武术,可以将现在较为成熟的拳种,逐步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活动,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

开设传统武术专业,培养现代化传统武术人才。传统武术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规格是决定传统武术发展的核心,传统武术的评价、整合、推广,特别是在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没有现代化的高级传统武术人才是难以完成传统武术的真正发展!

4.2 推广的出路

4.2.1 段位制模式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利用段位制模式推动各个传统拳种发展。段位制是一种成熟的推广模式,许多域外武技都成功地利用段位制推广,但是,作为传统武术的段位制,应该注意的是完整地保留传统武术技术和理论体系,不能肢解和异化武术的整体性,如技术训练由功法、套路、到实用的训练过程,其中,贯彻渗透着浓厚的文化特色,要追求文化性、技击性、健身性的统一。

4.2.2 竞赛模式

4.2.2.1 赛制模式 竞赛是撬动传统武术套路发展有力的杠杆。有学者从武术整体性,原本性的角度认为不宜再搞类似竞技武术套路的比赛,但是,竞赛对一个运动项目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因此,我们认为从推动传统武术套路发展的角度,竞赛必不可少,通过正式的国家认可的高规格的竞赛,会极大的推动技术水平提高,以及普及推广,具体的竞赛模式有:

成立单项拳种协会,举办专项的拳种比赛,促进技术的发展。这是针对某一拳种举办的单一拳种比赛,如八极拳、形意拳等比赛。这种比赛可以促进拳种的技术发展,以及相关拳种的人口普及。

全国最高规格的传统武术套路锦标赛。这种竞赛是与目前竞技武术锦标赛相同规格的竞赛,但是,值得研究的是是否能够真正体现传统武术套路的本质,为此,我们设计一种新的赛制模式。

4.2.2.2 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法 传统武术套路本质特点——突出技法,追求劲力。传统武术套路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动作的技击性,编排构思巧妙,体现一种技击属性,训练的主体价值取向于练劲,培育技击之本,表现为功力大小。

功力测试——拆手对练——套路演练三位一体化竞赛。根据传统武术套路的本质特点和竞赛规则,套路属于难美性项目,对套路的特点检验应该属于同项群的项目,因此,根据套路的本质特点,针对其构思巧妙的技击属性应该采用拆手式对练,如类似八极拳对打,这种对打不同于脱离套路单练的对练,而是针对单练套路技法和攻防编排的对打,旨在检验技法的真实含义,和套路编排的攻防合理性;针对传统武术套路的追求技击劲力的特点,设计相对的功力测试,具体方法是选取若干拳种典型动作,以击打的力度和准确度为测试手段,如八极拳的顶肘、通背拳的拍掌、形意拳的崩拳、短兵的劈刺、软兵的击打准确等,由此,三项竞赛形式,以有机的形式组合而成一个赛制,以求完整的保留传统武术套路的本质特点,将三项竞赛得分以一个相对合理的权重配比,构成一个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式。

4.2.3 为现行的竞技武术提供支持的模式 为竞技武术发展的技术支持、全面振新传统武术、包括传统武术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现行的竞技武术按项目主要有套路和散打两项,竞技套路比赛的技术与风格的枯竭与迷失,面对由传统武术延伸而形成的竞技武术技术越来越枯竭,只能大量的搬运其他体育项目的动作,如舞蹈,体操等,其实,传统武术中蕴藏了大量的资源,由于我们继承的太少,重视的不够,因为“不知”而“迷失”,这也是我们常常怀疑竞技武术是武术吗?或者竞技武术被指责不是武术的一个技术原因。竞技散打比赛,美其名曰中国武术散打,事实上中国武术存在的实体是各个传统武术拳种,然而,今天的散打,我们难以看到其与传统武术拳种之间的真正关系,以至于人们疑问现行的散打是源于我们的传统武术吗?如果真正立足于传统武术拳种,从中高度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武术散打训练体系,技术体系,想必我们看到的散打一定是一种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的真正中国武术散打,这需要从传统武术中汲取丰厚的资源,也是传统武术应该为现代竞技武术提供的技术支持。

4.2.4 走向学生的学校发展模式 拳种的感召力和独特而丰富的功能是满足不同人需求的宝藏。

许多拳种早已随着文学影视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极赋有感召力,可以吸引众多的学生加入武术的学习队伍中,而且,各个拳种都具有各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身心锻炼价值,为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地需要提供了宝贵地武术资源,为改变长期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内容保障,同时也是传统武术拳种得以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领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杨民族精神,绝好的载体。

5 结论与建议

1)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

2) 传统武术目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竞技优先,传统冷落、传而不统,统而不全、名实不符,传统失真。

3) 传统武术的评价的基本思路:确立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不丢失,动态地从其时态出发,客观的评价传统武术。主要表现在丰厚的传统文化性,具体反映为,清晰的历史传承和充实的哲医内涵。完整的技术体系具体反映在,规范的基本技术、突出的风格特点。和完整的训练程序。突出的健身功效,具体反映在依武而键、因拳而异。传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体反映理根传统、符合现代和技理统一。

4) 传统武术拳种的整合。包含相邻技术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拳种的整合、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的整合、是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整合等五个层面,相对应的应该有一套整合的措施。

5) 传统武术的推广主要有段位制模式、竟赛模式、学校模式等。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法,是功力测试——拆手对练——套路演练三位一体化竞赛。

6) 建议本研究只是宏观的战略研究,尚需具体的针对每一个环节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5-19.

[2] 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4.

[3] 袁责仁.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7.

沈阳会展场馆整合发展研究 篇4

沈阳的会展场馆主要有辽宁工业展览馆、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和沈阳国际展览中心。

(一) 辽宁工业展览馆

辽宁工业展览馆始建于1960年, 以后多次进行改造装修, 展厅面积20008平方米, 另有一个露天展场, 展馆内设有不同类型展厅38个。辽展位于市内城区,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 设有广场可用于停车, 主要承办中小展会。同时场馆也存在一些弊端, 高度仅有4.3米, 一些对特装要求较高的展会不能在此举办, 馆内长期驻扎的商铺较多, 管理上也略显混乱。

(二) 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

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集展览、会议两大功能, 2001年4月正式运营, 展馆室内面积为15000平方米, 可容纳近六百个国际标准展位。室外广场面积5000平方米, 泊车位二百余个, 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 设有大、中、小型会议室6个。由于场馆规模较小, 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每年主要举办一些中小型展会, 如人才招聘会、图书展及一些公益性展会等。

(三)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位于苏家屯区浑河新城, 沈苏快速干道南端, 距离沈阳北站、桃仙国际机场和市区均十余公里, 于2010年8月投入使用。展览区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 包括8个独立的单体、单层、无柱、大空间展厅, 每个展厅1.32万平方米, 展厅总使用面积10.52万平方米, 可设国际标准展位5000个。综合行政会议区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 包括裙房 (会议中心、技术交流室、新闻发布厅等) 、商务写字楼、酒店等。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是以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专业博览会为主, 同时提供商务服务、办公、物流运输、展装搭建、广告宣传、技术交流、会议、住宿、餐饮等服务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性、综合性、现代化、智能化的展览场馆。沈阳展览中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展览馆, 同时结束了沈阳无法接待超大型展会的历史。可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和各种大型活动, 目前已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沈阳国际车展、第九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沈阳2010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和第64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但是由于该场馆距离沈阳市区较远, 周围的酒店、交通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场馆知名度和信赖度还有待于培育。

二、沈阳会展场馆发展中的困惑

(一) 沈阳会展场馆存在着盲目竞争、重复办展现象

各个展馆各自为政, 都从自己角度出发以追求财务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展馆管理方在和展会主办方签约时根本不清楚同一档期是否有类似题材展会在其他展馆已经签约这一情况。场馆管理方有展就接, 根本没有长期规划, 盲目竞争, 不管展会规模与行业口碑如何, 以能招租提高展馆利用率就可以, 这不仅造成了城市资源的浪费, 更严重的后果是给参展商与专业观众带来欺展、骗展的不良印象, 对场馆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二) 会展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沈阳的会展管理体制目前尚不够完善, 存在着多头管理、行业条块分割现象。在会展办和展览协会存在的同时, 其他部门也在行使会展管理职能。国际展的管理在贸促会, 国内展的管理在商业局, 展会备案在商业局, 展会登记在工商局, 大型会展活动在制博办。加上展会登记 (备案、审批) 省市都在管理, 使会展管理难以统一和协调, 缺乏规范管理的沈阳会展行业制约着会展场馆的发展。沈阳的会展场馆若想长足发展, 会展业除了要有严密的法规之外, 还要强化政府服务水平, 理清管理权限, 规范会展市场行为。

(三) 沈阳会展业综合服务功能方面仍待提高

随着沈阳的经济快速发展, 也暴露出会展业综合服务功能方面欠缺问题。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疏导等方面与会展业承载快速集散大量人流的要求还不能相适应, 酒店等商旅配套服务系统仍需改进, 服务效率仍需提高, 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和项目经理等人才仍然较为缺乏。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周边的道路体系建设、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完善, 周边还没有建设成一定规模的贸易集聚区, 无法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带动效应。

三、沈阳会展场馆资源的整合发展策略

(一) 借鉴济南两场馆走合作经营之路

2008年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与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宣布共同投资1000万元组建山东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 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持有51%股份, 济南国展占49%股份。由两大会展中心联合组成管理团队统一进行经营管理, 并有效整合了济南会展资源。双方保留了两家企业原有的产权格局,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整合后的公司展览面积达到了十万平方米, 经营模式中仍然沿用集体签约仪式, 避免会展主办者的恶性竞争与重复办展, 同时利用空档期积极筹措自办展, 大大提高场馆使用率。济南两大会展公司的牵手合作给沈阳会展场馆发展提供了一个错位竞争的新思路, 将产权和经营权分离进行合作经营不失为一个好的经营策略。

(二) 以场馆为依托评选品牌展会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从2007年开始每年进行“品牌展会”的评比, 致力于品牌展会的培育, 出台了《会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工作会议, 当年的8月份开会研讨制定次年展会项目意向和明确招展范围;次年2月年终总结会议评上一年度“十佳品牌展会”及“最具发展潜力展会”。一般情况下, 上一年的“年度品牌展会”在年度内不安排同类题目的其他展会。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品牌展会”思路有利于一个城市会展业的长足健康发展, 对于提高城市会展业知名度、培育和吸引品牌展会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沈阳各个会展场馆在次年初可根据上年的展会规模、交易量、参展人数和参展商满意度等评选出上一年度的品牌展会, 品牌展会的数目视具体情况而定, 至多不超过十个, 然后在相关会展网站上公布。沈阳展览中心可以在现有展会的基础上, 选取最具专业性和规模性的展会 (如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重点打造, 使其成为沈阳的招牌展会, 利用品牌效应提升展馆的知名度。同时, 沈阳各场馆对品牌展会采取优惠的接展条件, 比如给予一定的场地租赁折扣和优先安排展览时间并严格控制同类展会的举办, 在展会后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满意率进行调查, 不断完善展会服务。

(三) 利用空闲档期开展自办展会

自办展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我国会展业目前的现状, 因为除了几个一线会展城市外, 其他地区的会展场馆往往是展会项目有限、场馆利用率低, 导致大部分的会展场馆处于亏损状态。自办展会具有纵向一体化的优势, 可以最大地节约成本, 获取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展览中心可结合沈阳及辽宁的产业优势和特点策划工业题材的自办展, 进而带动工业产业发展, 还可以抓住环保低碳这一主题开展绿色环保类产品的自办展。

此外, 在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经济背景下, 位于城郊的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可成为连接企业、基地、农户的纽带, 搭建农业产品服务平台, 推出农业题材的自办展, 将特色农作物通过展会形式推向市场, 提升产品层次, 增加地区收入。

四、结论

沈阳是老工业基地, 又是充满活力的新兴会展之都。通过对沈阳会展场馆进行分析, 发掘出制约沈阳会展场馆发展的因素, 进而提出沈阳会展场馆资源的整合发展策略。借鉴济南两场馆走合作经营之路, 以场馆为依托评选品牌展会, 利用空闲档期开展自办展会。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探讨沈阳会展场馆发展策略, 把展会办成高起点、有创新、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专业品牌展会, 带领沈阳会展业迈入新的境界。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会展业发展迅猛, 会展场馆在会展业实施链条中处于核心地位, 连接着主办方和专业观众, 会展场馆作为会展项目的依托, 其经营好坏对整个会展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进而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和全国人民的瞩目, 可使买卖双方最直接快速达成协议的会展业势必有助于工业产品的销售, 籍此机会打造沈阳工业展会品牌, 最终推动产业升级促进GDP的上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合作经营,品牌展会,自办展

参考文献

[1]过聚荣.中国会展场馆的前世今生[J].中国会展, 2007 (8) .

[2]李肖.沈阳会展场馆特色化经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9) .

[3]张音玄.德国大型会展中心选址模式及场馆规划[J].城市规划, 2003 (9) .

[4]文青.中国会展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初探[J].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3 (3) .

互动广告的整合发展策略 篇5

互动广告的整合不仅包括广告传播系统中广告传播主体、广告传播媒体、广告传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整合或融合,还包括在不牺牲营销、传播、消费分工带来专业化效率的前提下,用互动广告整合广告主的营销渠道和消费者的购买平台,使互动媒体不仅仅是广告信息传播的管道,更是营销的渠道,还是消费者购买的平台。

通过互动,原本分化的营销、传播和消费系统可以整合成为一个融为一体的有机循环体系。如前所述,互动概念的核心是参与,通过互动媒体消费者可以参与到广告主的生产和营销过程,广告主也可以据此收集消费者资料,从而行行个性化大规模定制生产、营销和传播。而消费者也可以由此而获得所需信息,并能通过互动媒体实现网络购物、电视购物、手机购物等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整合式互动广告与电子商务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追求商品销售、信息传播和消费服务的一体化,但电子商务更强调商品销售与消费服务,而整合或互动广告更重视信息的传播,两者各有利弊。在我们身处的信息社会中,重视信息传播的整合式互动广告更符合时代的需要。

一、互动广告与营销渠道的整合

尽管广告作为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但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活动。 自从广告专业化发展以来,广告虽始终以促进销售为终结目标,但其主要负责的内容集中于信息的传播。这种差异使广告公司制作的广告与广告主的营销系统经常出现脱节的问题。加上商业秘密的存在,广告公司对广告主的营销意图只能“基本靠猜”,广告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广告主的公关、直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等营销子系统之中去。广告对于销售的贡献也因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精确地衡量,

这些都使得广告的效果受到众多质疑。

这种状况在互动时代将得到极大的改观。因为,互动媒体不但可以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管道,还可以成为营销的渠道。互动广告不仅仅是一个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手段,其互动技术更可以令其成为一个良好的营销渠道。这样,就可以精确统计广告对于营销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广告主还可以通过互动广告了解受众接收广告的时间和地域分布,据此,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制作更加个性化的广告作品。

同样地,营销渠道也是互动广告的媒体。叶茂中曾提出“终端媒体化,销售传播化”的主张,建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将“终端售卖”这一销售环节,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并在此进行产品核心价值信息的互动式集中传播。 在营销渠道做互动广告可以集中电视广告的生动直观、报纸广告的深度说服、广播广告的亲和力和网络广告互动性等优点。

二、互动广告与购买平台的整合

传统广告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影响往往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性。造成这种滞后的因素比较复杂的,既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风俗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广告对大多数广告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短暂的。有时,消费者虽被激起了购买欲望,但由于不能立即购买,而使已经产生的购买欲慢慢消失。这种传统广告起作用的滞后性严重影响到广告的效果。

整合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京津冀;河北省;外语人力资源

一、京津冀地区外语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

1、外语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缺乏高层次人才

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导致京津冀地区的现有的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外语人才,大都集中在区域内的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外语人才资源数量、质量优势明显。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雄厚的工业,外语人才比河北省更占优势。相比之下,河北省高层次人才的短缺已经无法满足河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绝大部分外语人员都集中在高校,从事基础外语教学,河北省虽然紧邻北京,但是外语人才力量较弱,外语人才的潜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如何形成更加有效的人才合作机制,如何进一步发挥外语人才资本的价值和外语人才效益,是京津冀整体性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区域内外语人才资源流动率低

人才资源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保持一定比率人才流动是有积极作用的,外语人才流动会带动知识发展及创新,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由于目前区域经济依然带有行政区经济的特点,行政分割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外语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诸多行政因素如户口、档案、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就业中的本地户口限制还是子女异地就学等一系列规定,都是流动人口的沉重负担。另外,社会保障制度虽然较前几年有所改进,但主要依然是按照行政划分,一方面这在无形中加大了人才资源流动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导致人才流动缺乏灵活性。如河北省的廊坊、涿州等地虽然占尽紧邻京城的地理优势,却未能实现人才的无障碍流动,人才市场机制亟待加强。

3、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京津冀地区外语人才资源丰富,整体素质高,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更是促进了外语人才的流动,但是目前京津冀的外语人才现状存在总量大,天津和河北缺乏高层次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地域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解决区域人才资源管理体制问题,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上,政府在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益有待提高,人才流动不合理。目前,京津冀正在尝试建设区域性合作人才市场。但是人才市场改制进程依然有待加快,人才配置有待改善。京津冀区域人才市场的建设中依然存在市场法制化程度低、监管能力不强、宏观调控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极大地制约京津冀地区人才,并最终会阻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二、京津冀外语人力资源整合开发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国内区域经济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区域经济、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区域经济,都是发展迅速,人才流动灵活的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区域合作的优势已经凸显。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相对落后缓慢,产业结构趋同,人力资源受行政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1、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京津冀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经验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了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并迅速发展,由自发阶段进人由政府推动层面,这两大区域经济在人才制度、政策、工作业务、服务等层面的协同推进和多领域实质性合作,为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提供了经验借鉴。

北京教育力量雄厚,产业发达,外语人力资源自然占绝对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津冀最好能够借助北京的突出优势,以北京为中心建立区域知识体系,加大地方人才的培训机会,发挥北京的明显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带动津冀的人才进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优秀外语人才集中在北京,而津冀方面,尤其是河北,外语人才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津冀尤其是河北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外语人才输出是北京对周边地区进行产业带动的有效途径。

2、建立有效的区域人才资源政策法规体系

如何正确有效地执行京津冀各项宏观人才资源政策、法规和措施,如何建立人才资源运行机制,是京津冀各城市政府面临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区域人才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必须由政府主导,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政府行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引导和统筹的决定性作用,各地应该对口衔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实现教育、培训、考试资源共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建立允许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监督的机制,并且以健全的和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保证目标的实现。河北省需要采取积极的战略措施,积极向京津地区靠拢学习,扩大整个区域尤其本省的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3、完善区域人才资源服务体系

建立京津冀区域外语人才资源合作组织,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提供区域性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京津冀合作平台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管理,促进外语人才流动,完善网上人才服务,改善服务。既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又有利于人才流动服务,充分发挥外语人力资源的优势。

建立标准化培训基地,对现职人员进行定期轮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才,提高京津冀外语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河北省的外语人才资源相对力量较弱,缺乏国际交流机会,缺乏高层次外语人才,反过来,高层次外语人才的缺乏也制约河北省外贸发展。沿海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较快和充裕的国际交流机会以及外语人才资源的优势是分不开的。河北省需要按照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全面开展各项人才培训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吸纳各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国际型复合人才,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借助北京的优势来提高河北省的人才优势。

4、优化京津冀地区人才发展环境

区域经济大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才发展,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型基础设施。河北省在健全政府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体系方面,在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需要制定更为灵活宽松的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吸引人才并利用北京的人才优势,推进市场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完善的人才政策是成为人才市场运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强区域间的外语人才互动,使外语人才切实地为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京津冀合作平台可以提供更多的出国留学、考察培训等项目,提高外语人才的国际能力,推动外语人才市场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人才资源实现共享的有效机制等软环境,切实到位的公共服务等基础建设硬环境,都离不开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在区域人力资源共享方面,既是政策制定的宏观调控者也是人力资源的直接投资者。河北省的外语人力资源整合应大力实施京津冀地区人才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坚持市场配置。(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

课题来源: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十三五”规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外语人力资源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0029)”.

参考文献:

[1]刘华.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9-141.

河北省港口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篇7

加快整合港口资源这关系到我国区域资源合理分配和经济快速平稳运行的大局, 是目前港口行业内探讨的重点。近几年, 由于港口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港口的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某些港口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出现了各种问题, 如定位重叠、功能低端、结构混乱等。2009年, 河北港口集团成立了, 从而推进整合了港口资源, 但如果要把河北省港口的整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 在河北的港口群方面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港口资源的整合力度。

一、河北省港口发展现状与问题

河北省港口重点集中在环渤海湾地区, 并以京唐港、黄骅港、京唐港、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区为主导港口。四大港口的陆路运输网络比较完善, 腹地辐射范围较大, 为港口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港口发展角度看, 还有许多不足:

(一) 港口之间协调程度较低

河北港口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河北省港口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阶段已经开始, 但由于河北省港口腹地较大程度的重叠覆盖和由货物竞争而引起的港口之间的博弈, 直接造成了港口协作的不顺畅, 优势不能有效互补, 各港口基本上还处于独立发展、孤军奋战的状态。

(二) 沿海港口之间的竞争消极作用

港口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方面是投资, 即项目、规划、港口重要性的竞争, 部分地区带有严重的不透明行为, 往往构成投资、建设与规划的重复;另一方面是市场, 涉及几方面的竞争, 包括:疏运渠道、价格、货主等。河北沿海港口之间, 由激烈的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对港口的发展产生不可预知的严重影响。

(三) 港口重组的流程存在缺陷

我省国有港口资产重组的步骤为:统一功能定位 (1) +共同愿景 (2) +统一的资产扩大机制 (3) +人才的统一培养 (4) +组织架构 (5) +合理的绩效评估 (6) =有效的重组。

河北省港口面临的有关重组的问题是:缺乏行动, 缺少从宏观角度统一规划港口的功能蓝图;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没有一个好的、开放的平台, 谁控制、怎么控制港口资产仍不清楚。

二、影响河北省港口成功整合的因素

为了实现河北省港口的成功整合, 除了政府努力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港口战略联盟。所以港口战略联盟的成立非常关键, 几个点需要格外关注:

(一) 联盟伙伴的选择

港口企业在联盟伙伴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 应当注重以下因素:

首先, 当建立港口联盟时有一个基本方面需要考虑, 位于同一经济区域或航线上的港口企业通常会组成港口成员。港口企业应当认真分析自己所处于的经济发展区域, 然后再选择与自己处于同一经济圈、而且拥有合作条件的港口从而结成联盟。在同一条航线上成立的联盟能够提高整条线路的效率, 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其次, 联盟成员要有相似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企业在寻找企业时应当设定一定的标准与原则, 比如该企业应与本企业在文化、管理观念及企业战略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双方的企业文化能否兼容, 企业文化通常影响着企业的行为, 只有企业文化基本一致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行动上达成统一, 才能获得建立战略联盟的最佳效果。

(二) 相互学习

联盟在企业的初级阶段往往是资源联盟, 由于彼此拥有对方不具备的重要资源而结成联盟。如今,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技术, 企业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向联盟成员学习新技术, 为了补充企业内部资源企业应当最大可能地发掘联盟关系, 将资源联盟升级为能力联盟。

企业普遍认为引入先进技术以及资金等有形资产是联盟的目的, 这是企业在缔结联盟时通常存在的误区, 很少有企业将联盟当作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企业应当形成学习的积极氛围, 应当格外重视外派职员对公司的重要作用, 充分激励他们的学习让他们成为企业学习进步的纽带。

(三) 良好的伙伴关系

要努力避免各联盟成员之间的矛盾, 必须形成一种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联盟各方既然是合作就要做到相互信任、资源共享。为了使联盟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 沟通信息的顺畅渠道, 相互真诚地交流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四) 完善的规章制度

鉴于联盟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仅仅强调合作愿景是不充分的。应当通过建立对各方均有约束性的规章, 使联盟成员之间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 从而提高联盟合作的效率与成功率。要想在合作过程中强化各自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双赢有一些必要的前提条件,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联盟企业之间保持稳固而持久的合作关系。

三、整合河北省港口的对策建议

(一) 行政管理资源整合

从港口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来看, 为了加强保障机制, 成立由省政府牵头, 各有关厅局以及省属重点港口企业参加的河北省沿海港口开发管理委员会, 统筹管理各地开发项目的审批, 将岸线开发项目的审批权交由省级层面, 授权省属重点港口企业作为河北省港口建设及经营的唯一主体。这种针对港口的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 有利于优化港口资源的配置, 实现错位发展、差别竞争, 形成分级经营、总体规划和集中管理的局面, 从而改变当前省域范围内的分散态势。

(二) 港口企业资源整合

以市场的运行规律为主导, 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 港口企业之间应当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调整竞争格局, 是一种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河北省港口企业可按照“开发有序、多元持股、专业经营、”的原则, 一是对存量资产, 通过股权置换、股权划转、市场收购、协议转让等多种方式, 将其他省级企业持有的存量股权整合至省属重点港口企业;二是对增量资产, 在省属重点港口企业的基础上, 引入地方港口公司, 将省属港口企业打造成河北省港口产业唯一的投资平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实现港口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化港口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港口整合。面对目前港口发展的严峻形势, 推进河北省的港口资源整合已经迫在眉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出台, 为省政府可以将全省的港口资源上收至省级、改变我省港口的话语权“市强省弱”的现状,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摘要:河北沿海港口发展快速, 但是在这可喜的发展背后仍然存在一部分问题, 如全省还未出台统一的港口长远发展规划, 港口在功能确定上存在着交叉, 港口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这些都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港口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 整合河北港口资源, 制定全省港口发展规划, 使各港口之间协调、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北港口,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南, 刘嘉娜.河北省沿海港口发展战略[J].水运管理, 2008 (10) .

[2]徐进杰, 尹崇斌.我国港口整合的动因和路径研究[J].中国港口, 2009 (1) .

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研究 篇8

在发展大旅游思想的指导下,旅游资源整合成为国内外旅游实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无国界旅游圈”早已在欧盟旅游市场上实现,“无障碍旅游”极大地促进了欧共体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长三角旅游合作区是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领头羊”,区域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成绩斐然。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已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潮流。

一、当前旅游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整合的研究,存在四大流派,即功能主义论、新功能主义论、传播学派和联邦主义学派,至今尚未形成一套严谨的整合理论体系。将整合的观点应用于旅游研究当中,就产生了区域旅游整合的观点[1]。国外Gunn、Inkeep、Stewens等学者,在旅游规划和决策制定中经常用到“协作”、“协调”或“合作”等术语,但关于这方面的专述却不多,涉及到旅游区之间的协作或协调的文章就更少了,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没有直接论述[2]。国内许多学者分别从区域、省份、城市单体等层面对旅游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杨晓燕(2005)针对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提出了建立长三角旅游资源吸引力系统及推出系列化旅游产品的对策[1]。梁明珠和张欣欣(2006)探究了泛珠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提出构建特色旅游带的构想[3]。赵一(2006)探讨了环渤海地区旅游经济合作及模式,提出了适合环渤海地区的次区域旅游合作模式[4]。简王华、胡海驰和毕燕(2004)探讨了广西旅游资源的空间地域整合[5]。吴伟和郁广健(2006)探讨了大旅游理念下陕西旅游资源整合问题,提出了陕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构想[6]。李华(2006)从区域、产品和线路三方面对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7]。周立学(2006)提出了日照市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及对策[8]。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看,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国内学者对泰安市的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快泰安市旅游业发展[9,10,11,12]和特色旅游资源开发[13,14,15,16,17]以及城市旅游形象塑造[18]等方面。

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多是从旅游规划的角度对旅游资源整合进行探讨,这些研究是自上而下的,缺乏从旅游者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作为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感受;同时在泰安市的旅游研究中,尚未涉及对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整合更宜从旅游者角度出发,这更符合“以游客为中心”的竞争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营造大泰山,发展大旅游”的新格局下,笔者试从旅游者角度就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泰安是中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山东省发展经济承东启西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城市依山而建,坐落于泰山南麓,山城一体,城景交融。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泰安因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中来,寓意“国泰民安”。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安市旅游以泰山为中心,向四周所辖县市区辐射。

(一)泰安旅游经济地位较低,与旅游资源地位不相称

在“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泰安市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至2006年泰安市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49.1亿元、66.3亿元和87.5亿元。在看到泰安市旅游业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泰安市旅游经济在山东省所处的位置。从旅游总收入指标排名来看,泰安市一直处在第六名左右的位次上,与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的差距比较大。2005年泰安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是青岛市旅游总收入的25%,是济南市旅游总收入的54%。这样的排名与泰安市具有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以及拥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旅游资源的地位很不相称。

(二)缺乏科学的旅游形象定位

张建忠(2001)将泰安市旅游总体形象概括为以下口号:“国泰民安,魂系泰山”;“泰安——泰山,华夏历史文化的局部缩影”;“登泰山,游泰安,一生平安”。这些口号片面的强调了泰山和泰城的旅游地位,使得泰安市的旅游形象过于单一,给人的印象是泰安市就只有泰山和泰城。这无疑忽略了泰安市的其他旅游资源,淹没了其他优秀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机会。人们对泰安市旅游供给状况的狭窄认识,限制了游客在抵达泰安后对所能参观的事物和所能开展的活动的预期,因此也会限制他们在泰安市旅游期间的实际体验。这种自我印证和自我限制轮回循环的形象形成过程,削弱了增大游客来访量和延长其停留时间的可能性。2000年至2005年期间,历年泰山游客访问量一直在150-170万人次徘徊。目前国内游客在泰安平均逗留时间1.83天,国外游客1.4天。

(三)泰山及周边高级别的旅游景区对整个泰安市其他旅游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

游客到泰安后,大都只游览一下泰山就离开泰安了,没有到泰安市的周边去旅游。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阴影区”理论出发,不管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在同类旅游资源影区内的旅游资源,会造成阴影区内的旅游资源价值降低,产生“减值效应”,致使该地旅游业难以有大的发展[19]。如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徂徕山,它与泰山相距不足20公里。外地游客很自然地将徂徕山与泰山归类,并用泰山取代徂徕山,因而外地游客很难光顾。二是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看,大空间尺度游客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获得信息量较多的旅游目的地。从国际旅游者考察,欣赏完一个高级别的旅游景点后,会转向下一个高级别的旅游景点,而不会停留在原地区欣赏该区域内的级别较低的旅游景点。而国内旅游者在目前旅游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是以追求到过知名度较高的大城市或旅游地旅游[20]。泰山、曲阜和济南均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且前两者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国景区级别划分的最高等级标准)。游客到泰山,很自然地就会选择再去曲阜或者济南旅游。

因此急需对泰安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整合是为了走出泰安市旅游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整合是为了发展。

三、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思路及模式

整合即为融为一体。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笔者所指的旅游资源整合主要以旅游者为中心对旅游资源展开整合。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泰安市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泰安市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泰安市旅游发展。

(一)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思路

国内学者对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不一。梁明珠和张欣欣(2006)将特色相近、类型相同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出“分类整合,多点传播”的整合模式。张广海和刘佳(2006)提出同一功能区有利于整合相似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区域赋存的差异性易于整合不同地域的资源要素[21]。

上述学者从旅游规划的角度采取的旅游资源整合思路无疑是合理的。从前文所述的当前泰安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来看,泰安市的旅游资源整合需要围绕“以旅游者为中心”,因为旅游者之所以愿意去某地旅游,主要是由于那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为了更有效地吸引旅游者,宜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吸引力;避免同类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产生吸引力雷同而降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笔者采用“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原则谋求泰安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以促进泰安市旅游布局更合理,产品类型更丰富,特色更鲜明,形象更突出,从而实现我市旅游资源各主体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泰山为泰安市的知名旅游资源,其主体地位世界公认;其他旅游资源居于辅助地位。泰安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应该以“互补式”的整合原则,采取“主辅搭配,辅辅联合”的整合思路,应在“辅”上多做文章。

(二)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模式

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要件,资源必须经过科学的整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从“着眼泰安,放眼山东”的视角出发,本着“突出优势、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泰安市“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层次:山水圣人旅游线的整合、泰山与“黄金海岸旅游线”的整合、泰山与泰城和大汶口旅游资源的整合、泰山与泰城旅游资源的整合、泰山与周边县市民俗旅游资源的整合、“水浒”旅游资源的整合、泰安市非知名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

1.泰山与泰城和大汶口旅游资源的整合。

泰城与泰山之间有着山城相连、山城一体的独特格局。在地域空间上,泰城紧依泰山,泰山的河流、植被自然延伸至泰城,两者浑然一体;从历史文化方面看,泰城因泰山兴起与发展,泰山-泰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如泰山-泰城共同构成了“天上-人间-地府”的神文化,通天街-岱庙-岱宗坊-红门-中天门-南天门共同构成了山城中轴线,泰城与泰山的古建筑也遥相呼应、风格协调统一。千百年来,由于帝王封禅、文人登临和宗教的繁衍等社会历史原因,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历史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安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驰名海内外。据统计,泰安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的风景区达100多处。泰城南面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种典型代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苏秉奇教授认为,泰山、泰城、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大文物”,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因此三者的整合,将是浓缩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极好写照,亦是感受华夏文化发展轨迹的精品整合。

2.泰山与泰城旅游资源的整合。

泰山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国景区级别划分的最高等级标准),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旅游的角度上看,泰城主要是为来泰山游览的游客提供接待服务[18]。目前泰安市的文化、会议、购物和度假旅游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观光旅游主要集中在泰山山顶0.69平方公里的主景区,停留在一线游、半日游和山顶局部游的状态。泰山主要的旅游功能是“游”的因素,泰城则是为游客提供“游”以外的其他因素。泰城应重点开发食宿接待设施、特色购物场所、娱乐参与活动等旅游功能要素,泰山与泰城的整合对于拉长泰安市旅游产业链条和提升泰安市旅游价值链有着重要意义。

3、泰山与周边县市民俗旅游资源的整合。

民俗村、民间文艺、民间音乐、民间体育、民间剪纸、风味饮食等民俗旅游资源是泰安市的独特旅游资源,价值很高,目前关键的工作就是要提高游客的认知度。泰山与周边县市民俗旅游资源的整合,对于完善泰安市旅游产业链、延长游客在泰停留时间以及充分享受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等将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一些民俗旅游资源应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如泰安农家游、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使游客在收获泰山的美景同时,体验“泰安人”的独特文化魅力。

4.“水浒”旅游资源的整合。

水泊梁山名扬天下,但是今天的梁山周围既无水泊,山体又被开采得破烂不堪,其景象又远不如800年前的水泊梁山,这致使来访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游客的满意度受到很大影响。为了突出“水泊”特色,再现梁山好汉的豪气与胸怀,应将梁山与东平湖整合起来,打造水浒旅游线的新亮点。东平湖是梁山泊目前唯一的残留水面,且群山环抱,水势浩淼,面积124.3KM2,东平湖距梁山25KM,是展示水浒景观的理想之地,应将东平湖打造成梁山泊,完善水浒旅游南山北水的旅游格局。

5.泰安市非知名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

目前泰安市有徂徕山、大汶口文化遗址、莲花山、肥城万亩桃园、东平湖等旅游资源,它们大都属于省级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宜将此类知名度相当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它们的互补功能,实现叠加效应,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由于处于“阴影区”,它们的整合需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营销宣传,以打破屏蔽效应。

四、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成立泰安市政府主导的旅游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目前泰安市各个旅游资源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体管辖之下,这就使得旅游资源整合将牵涉到各级行政主体间管辖权与收益权的协调,协调的成效将成为关乎旅游资源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牵涉到的行政主体往往包括旅游管理部门、规划部门、园林绿化部门、税务部门、交通部门等,而许多行政管理部门又隶属于上一级相应主管部门而不是同级政府,因而应成立泰安市政府主导的旅游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重新设计泰安市的旅游形象,新的定位平台必须突破原有的形象边界

如前所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泰安市长期以来受“国泰民安,魂系泰山”;“泰安——泰山,华夏历史文化的局部缩影”;“登泰山,游泰安,一生平安”等旅游形象口号的约束,固化了泰安市的旅游形象,使得游客在游览完泰山或者观光泰城后,不知还有哪些活动可以开展?这是造成泰安市来访游客徘徊不前和停留时间缩短的重要原因。为此泰安市旅游形象的宽度和深度都必须拓宽。新的定位平台必须突破原有的形象边界,创造出一种新的比较全面的形象,形象的涵盖面应覆盖到泰安市的旅游资源的整体。

(三)集中向目标市场宣传那些他们并不了解但有可能会感兴趣的泰安市旅游资源

由于泰山的历史地位,即使对泰山做较少的宣传,人们仍然会知道泰安有座雄伟的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然而由于泰山景区对周边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重新调整营销策略。当前泰安市的营销内容应该调整到宣传其他一些尚未为人们普遍知晓的特色上来。因为集中向目标市场宣传那些他们并不了解但有可能会感兴趣的泰安市旅游资源,可以拓宽泰安市旅游形象,提升旅游竞争力。

五、结束语

泰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地整合,发挥资源整体价值,提高旅游资源品质。诚然,笔者对泰安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泰安市“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思路和“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模式,进而提出了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篇幅所限,诸如泰安市旅游形象的全新设计、有关泰安市营销内容侧重点的选择以及泰安市在区域(山水圣人旅游区)中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摘要:在参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泰安市旅游现状,对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泰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思路,设计了“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模式,给出了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期促进泰安市旅游业的发展。

整合发展研究 篇9

(一) 网络营销的优点

(1) 网络营销的成本比较低。在传统的营销中, 信息的传递是通过邮件收发实现的, 商家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也是需要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取相关买方信息。这些对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而言, 无疑是成本相对较高的营销方式。互联网营销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 没有纸质资源的浪费、无需远距离的运输货物等, 只需要依托于互联网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递。当今我国互联网使用的费用在不断降低, 网上填写调查问卷、网络邮件、互联网金融等这些都只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 可以节省资源和降低成本;

(2) 网络营销具有快速性。我国的互联网网速在不断提升, 信息以光速在互联网中进行传播, 在短短的几秒甚至不到一秒的时间就可以传递到邮件的收件地址, 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3) 网络营销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进行营销, 买方可以随时随地的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这些都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网络营销的数据更易于统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网络营销的信息和数据也成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天都会有庞大的数据和信息产生, 这就需要互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处理这些数据, 为网络营销提供数据和信息技术上的支持;

(5) 网络营销具有便利的互动性。传统的营销买方和卖方要想实现交流, 就要到达对方所处的位置, 这样容易造成对方时间的浪费, 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容易。微博、微信、QQ等交流工具的广泛使用成为互联网在营销中常用的交流手段之一;

(6) 网络营销具有海量商品的特点。很多的商家都认识到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纷纷利用互联网开展直接营销活动。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看到海量的商品, 而且足不出户的实现购物, 为公众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性。

(二) 网络营销的劣势

(1) 网络营销缺少真实性。由于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 人们进行营销和购物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完成的, 缺少购物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 互联网产品不能试用, 商品信息的传递是不完全的;

(2) 传播途径具有局限性。网络营销的营销群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网络营销的群体是应用互联网的社会公众, 对于那些不经常上网或者不使用互联网的人群网络营销是涉及不到的。传统的营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 广告牌、电视广告、广播、巴士广告等, 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互联网的营销是通过点击率完成的, 很多的用户在使用软件时, 对营销广告是存有抵制心态的;

(3) 网络支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互联网金融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社会名词, 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为网络购物和人们的投资理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收入, 每天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金额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由于互联网支付系统和技术存在缺陷和漏洞, 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人们的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增加了互联网消费的危险性。

二、传统营销发展的现状

(一) 传统营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传统营销经过直销模式和网络营销的冲击, 仍然是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营销模式,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反映了网络营销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营销方式和手段仍然不成熟, 还应该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思考, 促进网络营销的发展。传统营销是以商品供应为基础和前提的, 它具有广泛的市场和众多的商品, 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营销设计的领域是有限的, 大部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涉及的领域是有限的。传统营销是社会销售渠道的主流, 具有网络营销没有的优势, 经过了重重考验,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 传统营销仍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虽然互联网营销成为当前社会影响的热点, 但是从总体来看, 传统营销仍然是社会上营销方式的主流, 在我国的营销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 直销方式开始进入我国, 并在国内掀起了直销的热潮。传统营销受到了质疑和打击, 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的改变, 直销模式没有经过多长的时间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几年来网络营销又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炙手可热的销售模式, 传统营销受到了冷遇。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批的网络营销公司和IT企业纷纷倒闭, 网络营销并没有降低销售的成本, 而是开发新的软件投入的资金过多, 成本和代价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出, 传统营销仍然占据着社会上营销渠道的主体, 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营销方式之一。

(三)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促进了传统营销的发展

网络营销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传统营销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影响模式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传统营销也要吸收网络营销的优点, 摒弃传统营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能把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对立开来, 要知道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传统营销的完善和创新。所以要想实现传统营销的再次发展, 就要吸收网络营销的优点, 与网络营销实现整合和合作, 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整合发展研究策略及其价值

(一) 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网下销售

实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发展可以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网下配售。网络营销的买方信息获取便捷, 成本较低, 而且每天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大, 会产生消费者大量的浏览痕迹和数据, 卖方可以根据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找出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群体和消费者, 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 向消费者传达网下配售的理念, 同时在实体商店进行配售。目前来看我国国内的企业必须学会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和促销,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优势。很多的大型网站上的交易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 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的销售。

(二) 建立网络品牌, 进行网络销售

在互联网的销售中, 建立品牌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商家要树立品牌意识, 认识到品牌对互联网销售的重要作用, 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 开发出自己的网络品牌, 比如阿里巴巴创建的淘宝、天猫, 就很好的形成了品牌效应。此外国内的企业在注重品牌建设同时, 也要注意在互联网营销的过程中, 宣传自己的品牌, 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优势, 成为吸引社会公众目光的有效途径。最后品牌的建设关键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产品的质量, 维护品牌的口碑。

(三) 完善企业的网站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就要找寻二者的结合点进行切入和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站, 进行产品宣传和营销,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之后可以利用线下配售的方式进行销售。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企业的网站, 具备一定的网络运营经验, 招聘网络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 升级传统的公司网站。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 还可以扩大企业的营销渠道, 增加产品销售, 促进企业发展。

(四) 管理客户关系能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形成

传统营销手段是进行产品价格促销, 降低产品价格或者举办促销活动, 吸引更多消费者。这种营销手段耗时少, 在短时间内效果比较明显, 但是随意性较大, 且缺乏针对性, 很难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 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在这种环境下, 从某种角度上看, 市场营销逐渐使有形资产转变为无形资产。客户在购买产品时, 考虑的不仅是产品的价格, 更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因此, 企业要想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 必须加强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视。首先, 良好的客户关系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力量, 有利于企业产品营销工作的开展。同时, 良好的客户关系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支撑。其次,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能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再次,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能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营销手段,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最后,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形成稳定的客户资源, 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现企业整体平衡发展。总之,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需要加强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视, 维护良好客户关系, 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网络营销作为传统营销的创新和发展, 有着传统营销没有的优势, 承担着传统营销的一部分职责, 同时又依托于互联网的优势和特性, 实现网络销售的最终目的。但是经过网络销售的不断发展, 它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时我们就需要对网络营销和传统的营销进行思考, 找出二者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对双方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优势, 促进二者的协调共同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销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更对我国经济市场的完善和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晓东.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发展初探[J].现代营销, 2012, (8) :69-70.

[2]王洪玉.浅析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J].现代商业, 2014, (27) :39-39, 40.

整合发展研究 篇10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大量排入到城市空气中, 大气污染正在以各种方式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环境。而大气模型是评估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 更是评价假定大气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的最好方法。大气污染扩散的模拟离不开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而85%的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有关。它通过对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的处理和管理, 用于分析和处理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为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大气污染扩散的主要模型

2.1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系统 (CAPPS)

CAPPS系统是用有限体积法对大气平流扩散方程积分得到的多尺度箱格预报模型与MM5[1]或MM4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嵌套形成的城市空气污染数值预报系统。CAPPS系统由M0MS中尺度气象模式提供气象背景场。再用大气平流扩散箱格模式预报污染潜势指数和污染指数CAPPS系统气象模式的水平网格为46×61, 格距60km, 模式网格中心点可以移动垂直方向分为10层, 采用气压坐标系。箱格模式的顶层为大气边界层顶, 水平分辨率由箱体底面积输入参数自动确定。

2.2 ISCST

ISCST (Industrial Sources Complex短期模型) 和CLT (ISC长期模型) 建立了各种气象条件下的扩散参数曲线, 将气象和排放数据参数化, 形成输入文件, 进行模式验证与参数修正, 使之适合城市的实际条件, 通过模式模拟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征, 分析气象、排放等条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各时段的浓度仅由该时段的排放源清单和气象参数确定。

2.3 ADMS

ADMS大气扩散模型是由英国剑桥环境研究中心 (CERC) [2]开发的一套先进的大气扩散模型, 属新一代模型。本模型应用了现有的基于Monin-Obukhov长度和边界层高度描述边界层结构的参数的最新物理知识, 边界层结构被可直接测量的物理参数定义。ADMS是一个三维高斯模型, 以高斯分布公式为主计算污染物浓度, 但在非稳定条件下的垂直扩散使用了倾斜式的高斯模型。

2.4 GASTAR

烟羽扩散模型可以考虑复杂的地形条件, 学模块中使用了远处传输的轨迹模型和箱式模型。GASTAR[3]属于箱体积分模型, 用于完整描述重气体的阶段运移过程。它包括一个用于计算浓度和热动力学特征的主模型及一系列用于分析污染云团和环境特征的子模型。

2.5 Models-3

美国环保局研制的第3代空气质量预报和评估系统 (Models-3) [4]是由美国环保局野外研究实验室大气模式研制组研制的。该模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排放模式系统SMOKE和通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系统CMAQ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ing System) 。CMAQ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化学输送模块, 其化学反应机制CB4包括36种化学反应物、93种化学反应和11种光分解率。

3 主要技术问题

通常大气模型的空间显示和空间分析功能都比较薄弱, 而这正是GIS的优势所在, 因此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大气模型的发展, GIS技术主要用于大气模型的空间数据管理、可视化、影像分析等工作中, 并且呈现出两者逐渐融合的趋势。不同大气扩散模型的输入、输出和分析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很多情况下, 将模型的输出结果输入到GIS系统中, 来分析大气污染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影响区域的缓冲区分析、基础设施分布、各种叠加分析、各种查询功能以及三维显示等。

烟羽扩散模型 (GASTAR) 中考虑复杂的地形条件要素, 对于烟羽模型的输入数据, 往往是从GIS中获取的, 但是这种模型的输入格式通常是固定的, 因此, 将GIS的数据导入到模型中, 这一项工作需要专门的软件来实现。城市大气扩散模型 (ADMS) 的计算结果包括坐标和浓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转化成GIS可以识别的数据格式, 然后便可以通过GIS进行数据的显示,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分析的结果。现以 (GASTAR) 与GIS空间插值理论为基础, 采用将烟羽模型中的风向坐标转化为GIS投影坐标建立网格图层的方法, 得到烟羽模型在GIS环境中完全模拟量的栅格图层。该图层可以方便地转化为矢量图层并计算出相关的污染指数, 完成烟羽模型与GIS的集成。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输入参数是很复杂的, 主要的参数有风向、风速、温度、大气稳定度等级、盖度、经纬度、源的位置、源的强度等, 复杂的模型还需要输入地形、湿度、源的性质、喷射角度、喷射速度、地表类型等、Monin-Obukhov长度、混合层高度、风速廓线指数、地表摩擦系数、地表粗糙度、降水速率等参数。使用商业的GIS软件来获取这些参数数据, 并将其传递到大气模型中是很困难的, 商业的GIS软件也不可能针对不同的模型开发专用的功能, 这也是不太实际的。虽然目前大部分的GIS软件都提供了二次开发功能, 但是所有的底层开发语言, 往往只能实现简单的功能, 因此要将GIS与大气扩散模型以及实际的工作结合到一起, 其难度是很大的。

4 GIS与大气污染扩散模型整合的发展趋势

目前, 针对GIS与大气扩散模型结合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本文提出两个主要的解决途径:一是加强大气扩散模型本身的GIS开发;二是利用Active X控件等形式的GIS二次开发工具, 根据具体工作进行系统地的开发。前者的主要问题是由模型入手来进行GIS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数据格式的通用性差等缺点。相比较而言, 利用GIS的二次开发组件来进行开发的自由度很大, 而且可以根据具体研究内容的需要进行深入的结合, 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结束语

随着大气模型的不断发展, 与GIS整合是大气扩散模型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分析回顾了大气模型的发展历程, 重点介绍了典型的大气扩散模型, 指出了GIS与大气模型整合的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并且分析了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是商业化与GIS软件结合的大气扩散模型正在不断发展;二是利用通用的开发语言和GIS开发工具由模型应用者进行不断深入地开发, 从而实现GIS、大气模型和具体工作的深入结合, 并对两种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李雄.CAPPS1和CAPPS2数值预报模式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 2004, 32 (6) 414.

[2]孙大伟.新一代大气扩散模型 (ADMS) 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2004 (11) :67-69.

[3]张斌才, 赵军.大气污染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及其GIS集成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8, 5 (20) :17-19.

[4]安兴琴, 左洪超, 吕世华等.Models-3空气质量模式对兰州市污染物输送的模拟[J].高原气象, 2005, 24 (5) :748.

整合优势 提升形象 推动发展 篇11

全面协助中广协的各项工作,学习中广协关于中国广告业的“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加强行业自律。围绕中广协提出的做大做强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精神认真开展工作。

中国广告协会公司分会成员积极参与《广告法》的修订工作。积极动员分会成员参与中广协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落实中广协精神,积极推动本土广告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国家工商总局和中广协的倡导下,公司分会的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公益广告活动,特别是在民族团结的主题下,公司分会带头扛起民族团结的大旗。近期,在新疆举办民族团结专题公益广告大赛评比颁奖活动,获奖单位都是公司分会会员单位。

围绕国家倡导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在中广协的支持下,根据自身特点创新经营,并且承接和完成了许多国家重点形象工程和政府形象宣传,一方面为国家创造民族品牌,另一方面也树立了我们广告公司自身的品牌。

国安广告和国安DDB联合创意制作的“中国制造”形象宣传片,在欧美国家投放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公司分会成员负责人高峻先生、吴晓波先生积极参与了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国家工商总局与中国广告协会制定的广告业十二五规划。

公司分会在中广协的领导下,积极为分会成员做好服务工作。宣传公司分会会员单位,树立广告公司和广告人的形象。

为了更好、更多的宣传会员单位,经分会常委会同意,公司分会于2005年8月主办了《21世纪广告》杂志,并于2008年7月改版为双周刊。越来越多的会员单位要求《21世纪广告》刊登自己公司的信息,成为宣传他们的平台。广告公司分会、《21世纪广告》共同举办了“21世纪广告国际峰会”。峰会已经发展成为分会成员年底的一次聚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了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

2010-2011年度,公司分会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在中广协的领导下,积极贯彻执行中广协2010-2011年度的整体工作部署。积极加强会员单位的交流和沟通;组织本土公司与合资公司的交流会;从客户的需求和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探讨组建大型民族广告集团和媒体购买公司的工作。

继续举办“21世纪广告国际峰会”和“中国创意传播国际论坛”使之成为广告业品牌会议;充分利用《现代广告》和《21世纪广告》的媒体优势,宣传中国一级广告企业,树立本土广告公司品牌,更多更好的为会员单位服务。

各位,接下来的一年,在中广协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握“经济方式转变”的机遇,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中国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

整合发展研究 篇12

物流作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链接节点, 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和交互作用经验表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策略和方法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1]。因此, 构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物流系统战略是促进经济系统转型与升级、生态系统循环与平衡、社会系统和谐与昌盛的重要理念、价值和策略。

与其他系统不同, 物流系统自身的要素整合中会出现明显的二律背反现象[2]。物流功能和环节中的某一部分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其他功能或环节的绝对落后。在一般系统中, 相对落后是指当系统中某一要素得到发展, 其他要素会伴随或者滞后的得到发展, 虽然不及先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但他不会成为系统发展的短板, 而整个系统绩效是增长的。而物流系统二律背反所体现的绝对落后是指当物流某功能或要素的快速发展过程就是另一功能或要素的停滞甚至倒退过程, 其他要素成为系统的短板, 决定了系统整体绩效的停滞或者缓慢增长。例如:沃尔玛的快速扩展过程中全球化采购与本土化直接上架的科学发展, 势必损害其仓储系统的发展。如果不协同发展他们矛盾和利益, 整个系统的效益就会由短板来决定。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整合就是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核心、协同统筹和全面发展的价值、思路和方法化解、延缓和转移物流系统内部整合的二律背反。基于全面发展的物流系统, 实现物流与经济, 物流与社会, 物流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演化。

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物流系统

2.1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诞生于经济建设背景, 是对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的经验总结。与粗放、制度和比较性经济增长模式相比,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规模与经济结构质量, 经济与生态, 经济价值与社会意识相和谐的全面发展过程。从科学发展观的经验阶段到理论形态, 伴随经济建设复杂性的变化, 经济与生态和社会的单项影响到双向影响和动态交互影响机制。建立事物运动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 通过统筹区域、城乡、国内外和坚持基本策略实现可持续性增长。

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事物、社会和生态之间的矛盾, 坚持自由与求是理念, 实践真、善、美的统一[3,4]。科学以系统化、模型化为手段发现和应用自然、社会、生态中的普遍规律, 基于科学的发展观是建立发展的系统化和模型化理论。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中阻力是什么?发展中为什么有差异?这些问题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结构, 奠定发展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历史经验和事物本质运动规律表明, 发展是不可遏制, 一切阻碍发展的力量终将失去制度、机制的支撑。在应对发展的问题上, 只能是科学地向发展的方向看齐。以人为本, 就是确定发展的目标, 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人的物质经济需求、社会心理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上协调欲望和现实的差距, 统一发展的认知价值。价值认知的扭曲和偏好, 阻碍全面发展的进度。发展路径的选择影响发展的程度和范围, 造成发展态势认知的狭隘。因此, 一个系统的发展观, 前提是矛盾认知, 关键是统筹, 核心是人的需求, 本质创新, 创造性地统筹矛盾和引领需求。科学的发展的过程是对真的靠近, 对善的演绎与对美的追求。经济上求真是不搞经济水分、泡沫经济;社会求善是平等和谐, 不搞贫富特权;生态求美是还原自然, 不搞破坏和污染。

当前, 以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增长, 以经济增长差距设立社会等级是非科学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发展的全部是工具理性的狭隘, 要把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环境美化结合起来, 协调他们的破坏与建设过程, 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使用经济对环境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基于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来创造价值理性发展体系。因此, 科学发展观是系统演化的全面分析框架, 是同步协调的策略方法, 能有效的指导基于整合的物流系统发展架构。

2.2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物流系统

物流从最初的分销配送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链接活动协调, 再到价值链上基于信息、库存、资金的整合, 每一个阶段的物流主体、客体、环境从本质上说就是生产和消费物流的人类, 物流经济活动自身和物流实践的工具和场所。因此, 科学发展观下的物流系统不是物流活动自身的经济范畴, 而是物流服务对象和物流实践环境与物流经济的统筹发展。

在系统内部,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物流系统不是商品自身的物流活动, 而是围绕商品生产和消费进行人类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协调和统筹。在系统外部, 物流系统不再是独立的经济、管理系统, 而是联系生态和社会的综合系统, 是物流系统支撑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观下的物流系统具有复杂性, 是从物流自身到物流与物流相关的分形;具有全面性, 是物流系统内部和外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形式效用上的的统筹兼顾。

在广义的物流系统下, 基于商业活动和自然界物质的自身运动, 物流系统与当前的经济、生态之间的关系如图1。

3基于统筹兼顾的物流系统整合模式研究

整合是系统内部统筹与优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整合创造规模巨大和结构合理的物流系统。通过整合实现物流系统小、散、乱成分的规模化、集中化和有序化, 进而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

3.1 商业物流和人文物流的整合:基于价值的视角

成熟的物流概念起源于战争, 物流快速的发展得力于民用和商用。当前的大多物流研究主要是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 没有考虑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期间和恢复阶段的物流需求。因此, 以应对突发事件本身和恢复阶段的物资集货、配送和调度的物流需求, 学者们提出人文物流的概念[5]。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突发事件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社会对这类事件的承受能力越来越低。于是, 建立人文物流体系和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任务。

商业物流与人文物流的整合是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系统支撑下的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融合与创新, 也是常规和应急物流的统筹与协调。常规物流的需求具有弹性、经济性, 基于需求拉动的过程对时间的要求可以不满足;但是应急物流驱动的人文物流的需求是刚性的, 必要的救灾需求以人道主义为主, 不考虑经济效益, 且时间紧迫。在灾害恢复阶段, 无论是物流基础设施, 还是物资调配都没有既定格局, 在空白的环境下进行物流系统规划。整个恢复阶段是自然回归后的人类文明的再现。这两个子系统的整合是把常态和紧急态的融合, 从战略应急和人道原则设置物流设施、物资生产流通和物流服务;把人文物流的需求落实到常态中, 提高常态的应急能力, 在建设基本设施中留有应急通道和战略共享平台, 通过社会物流设施实现经济规模化效应。基于社会基础平台建立商业运作模式, 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整合与创新。

在本质上, 商业物流与人文物流的整合是商品物流到公共品的物流, 建立商品物流和公共品物流的战略与操作层面的协同发展, 共建共享, 完成商品到社会福利的转变, 通过社会价值创造链接商业物流和人文社会物流。

3.2 商业物流和绿色物流的整合:基于责任的视角

商业物流与绿色物流的整合是物流管理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商业过程要强调生态责任, 不能以环境破坏来创造商业发展机会。固然, 破坏性创造能实现的经济增长, 但注重的是商业机会, 而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特别是自然紧缺情况下, 商业目标的盲目追求会造成环境污染。做好商业物流和绿色物流需要基于生态责任的理念建立商品的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在设计阶段基于环境资源的约束, 从模块化、可利用性上减少材料和提高可服务性。在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下建立绿色回收、循环和低碳物流。

在本质上, 商业物流与绿色物流的整合是商品向自然品的转化, 基于责任的商业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在商业和环境的整合下, 材料、物资、产品与自然物质的整合, 是因地制物、节约和循环式整合的集成。

3.3 绿色物流和人文物流的整合:基于能量的视角

绿色物流和人文物流的整合是物流管理过程中把环境和社会联系起来, 是社会需求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协调和一体化。绿色物流就是减低物流互动对环境的污染和依赖, 发展绿色物流既要依靠自然能量。自然能量的发现和利用需要社会来完成。构建基于逆向、循环物流的绿色物流实现人道应急和重建。应急和重建过程都需要巨大物资, 利用自然力量 (水域, 特殊地势等) 进行物流的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他们的整合是统一规划下的自然资源规划, 把资源的产地和应急规划联系起来, 实现协同的绿色-人文物流。

在本质上, 绿色物流和人文物流的整合是自然能量和社会力量的整合, 基于自然地域特点所具有的能量, 发挥人类社会的主观意志能力构建基于运输、仓储的独特条件的供应链体系。

4总结

科学发展观建立了社会-经济-生态的系统协同发展价值体系, 基于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绿色物流、商业物流和人文物流的整合模式能解决物流、经济、环境和生态的价值创造、能量转化和责任传递机制。

摘要:整合是处理多因素影响下的物流发展背反效应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社会-经济-生态协同物流系统, 能有效整合人文物流、商业物流和绿色物流的责任、价值和能量。

关键词:物流系统,科学发展观,整合背反,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4, (1) :5-8.

[2]卢山, 姜秀山, 张文杰.论物流概念的发展及内涵, 物流技术, 1998, (6) :129-131.

[3]陈学明, 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5) :21-35.

[4]胡家勇, 王兆斌.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J].求是, 2012, 24, (12) , 28-31.

上一篇:修饰艺术下一篇:运动员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