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转型

2024-07-04

运动员转型(精选7篇)

运动员转型 篇1

妥善解决运动员重返社会的问题是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我国体育系统自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脱离了文化教育的大环境, 而作为承担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运动技术学院以及体育运动中存在诸如办学方向不明确等种种问题, 再加之运动员训练、国家队集训、比赛等, 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支离破碎, 不成系统的。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来看, 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及其素质高低关系到运动队伍的整体建设及其功能发挥。运动员退役后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在役训练的时间, 但运动员退役后往往面临的却是没有专项以外的任何特长的尴尬局面, 所以工作和生存的阻力很大。

1、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教育体制与运动员选拔制度, 实际上是一种“体校+ 专业队”模式, 这种模式既耽误了对运动员的基础教育也忽视了运动员的继续教育。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及文化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由于文化知识的溃乏, 运动员走出专业运动队后仍然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着改革的形势。也就是说, 从现在开始, 我国竞技体育将面临着大幅度的调整。无论是哪一种形势的改革,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都是改革的核心问题。

2、运动员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运动员文化教育课程设置, 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 同时也要兼顾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体现面向本地区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类似地区的全体运动员, 以促进运动员个体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重点提高运动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最终使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能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 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2.1、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原则

整体性是指课程设置要体现全员性特点, 面向全体运动员, 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 各课程设置力求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以利于运动员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拓宽视野、产生最佳的整体效益。 个体性是指课程设置要着眼于运动员个性发展的需要, 为运动员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和条件, 可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需要以及文化环境的不同情况, 多设置一些具有个性特征的选修课程。

2.2、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连续性是指运动员文化教育所开设的课程要充分考虑运动员退役前的基础教育和退役后的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 避免重复或遗漏。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编排上要注意各层次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衔接性。阶段性是指运动员文化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也要根据运动员成长的规律, 重视运动员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 体现初级体校运动员、各省队运动员、国家队运动员、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等不同发展阶段的运动员的不同需要, 力求课程设置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性是指运动员文化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为更新、 拓宽的基础专业知识、科学人文知识等理论性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是运动员能力转化的基础, 也是运动员退役后从事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实践性是指运动员文化教育所开设的课程要考虑运动员从学就业和社会实践的需要。 这些实践性课程既可使运动员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养, 又可以获得各种技能、技巧, 构成运动员多种生存与工作能力。因此, 我们在课程的整体选择与设置时, 既要注意课程内容理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又要突出和深化对运动员能力的全面提高与训练, 特别要优选设置那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

3、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般说来, 退役运动员由于生理、心理已经发展成熟, 能明确意识到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和自身承担的责任, 学习目的明确, 他们的学习目的取向是“立即应用”。即:接受文化教育是为了提高应用能力, 解决当前实际问题。他们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 同时, 他们丰富的生活、比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主要资源, 因此, 运动员教育教学方法应以运动员真实需要为目标, 尽量贴近实际, 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体性, 注重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运动员的启发和引导, 使其尽可能地达到普通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机网络教育同传统的单媒体电化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的交流过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科目师资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与进度。 鉴于运动员文化教育中一直存在的学训矛盾, 采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解决运动员在学习与训练比赛上的时间矛盾, 另一方面, 也可以加快运动员社会化的进程, 使运动员与信息化社会接轨, 为今后的退役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运动员文化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4.1、运动员教育结构体系要逐步向面向社会自动调节的机制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的行政性计划在我国运动员培养结构体系调整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由于对社会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缺乏准确的认识, 政府对运动员培养的宏观调节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目前,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 由于政府还难以有效地对运动员的教育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各级各类运动队也难以自主地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对培养目标、 规模和发展速度等进行合理的调整, 我国运动员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自动调节机制还没有形成。 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正在不断发育和健全, 这标志着市场机制将逐渐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因素, 长期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动员教育结构体系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层次的变革。

4.2、改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单层次性, 与社会经济的多层次性相适应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课程开发, 要从特殊的地区经济文化特点出发, 要适应不同运动员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不照搬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施教, 开发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教材, 以职业技能为方向, 以问题教育为核心来构建教学课程, 突出学以致用, 从实际出发, 按照以知识为主导, 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开放和适应性为出发点, 促进人与工作的合理结合, 帮助运动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合程度选择最佳的学习内容和工作岗位, 努力把退役运动员就业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4.3、改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课程观, 建立学习型课程体系

所谓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课程应该是广义的课程, 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应有别于学历教育。现代课程观念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问中心课程, 二是人本主义课程。学问中心课程是以学问化、专门化和结构化为特征的。学问化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重视传授学科基本方法和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成就, 重视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 代表了理性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专门化强调各个学科是彼此独立的专门学问, 把学科教育演化为学科专家的教育, 把学科技能细化、熟练化、精确化。结构化以学问逻辑为基础设置课程, 按照学问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与逻辑顺序编写教材, 以知识结构为教学重点。

人本主义课程是在批判学问中心课程的“非人性化”进程中产生的。 它强调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里的能力包括学术潜力与非学术潜力, 它代表了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人本主义课程重视课程的情意基础, 强调把不同的情意与认知在课程中统一起来, 形成完整的人格。这种课程提出, 一方面传授系统的知识, 另一方面, 探讨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程分为三类:正规的学术课程、以社会现实问题为题材的社会实践课程和自我发展的课程。 运动员在其教育中, 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 倾向于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课程。 这样既能体现学科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又重视了运动员这个学习主体的能力发展。 反映的是一种两大课程观念融合的多元化的课程观。

“学习型课程”有别于 “教学型课程”的显著特征在于重视知识的主动建构、社会互动和实践活动等。而这些正是传统运动员继续教育所忽视的因素。由此可见,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只有完成由“教学型课程”向“学习型课程”的全面转轨, 克服传统运动员教育缺陷的良好愿望才有可能实现。当然, “学习型课程”的顺利实施有赖于诸多条件, 如:运动员教育培养制度的改革;运动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协作等, 这些都是学习型运动员文化教育课程面向实践时应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鲁洁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

[5]王峰.关于我国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12) .

运动员转型 篇2

■学习,为自己持续不断地注入奔涌不断的发展力量 ■思考,将知识转化成清澈的智慧。■激情,让生命在对事业的追求中放出明亮光芒。■协作,将所有的力量和智慧凝聚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需要一次大转型!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用五年的打拼,初步构建了一条完整的现代畜牧业产业链条,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现在要让这个链条顺畅地转动起来,产生利润,获得收益,我们就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进行第二次创业。要实行第二次创业,鸿翔公司就必须要经历一次痛苦的蜕变。不蜕变,那些旧经验旧模式旧习惯旧思想,就会像一个坚硬的壳一样牢牢地束缚我们发展的手脚;不蜕变,我们就打不开门和窗子,新的人才和新的经营观念,就无法进来,我们将永远在传统的井底看着巴掌大的蓝天;不蜕变,第一次创业的成绩,将成为沉重的包袱,阻碍我们走进新的发展阶段;不蜕变,我们就不能像鸿鹄一样,进入天空,展翅飞翔。我们需要一次大转型!我们要尽快地将鸿翔公司从一个半职业化管理的公司转型成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公司,要尽快地将一个传统型的管理队伍转型成为一个精益化的管理团队。为了推动公司这一重大转型,鸿翔公司六个原始股东在7月10日共同决定:在9月底,公司所有的干部将全部免职,然后重新竞聘上岗,组建新的精益化管理团队,在公司全面实施职业化管理。鸿翔公司在经过五年创业五年发展之后,现在已经进入到转型提速的“快车道”。要在快车道上快速而稳健地行驶,我们必须站在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公司的转型问题。首先,在快车道我们不要开一台“慢车”,而要开一台快车。目光短浅、得过且过、走一步退一步、只顾眼前不看长远、拖拉疲软松懒散等等一切,都是制约我们发展提速的大问题。我们应该明白,一台行动迟缓的破车在慢行道上慢慢走走还可以勉强对付,但一旦进入快车道,我们的“慢”和“拖拉”将成为一种自我淘汰的负力量。沉舟侧畔千帆过!市场的竞争是严酷的,行动迟钝的慢鱼最终必将被动作敏捷的快鱼吃掉。在一个市场速变的时代,我们要开一台快车!不仅要快速判断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且还要快速地对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作出应对之策。目前,养殖行业竞争激烈,大家都在发力奔跑,你慢了别人就会把你扔在后面。今年6月份,鸿翔公司的饲料厂和养殖厂先后投入生产,现代的生产方式,快捷的生产流水线,将带来强大的生产能力。机器不等人,而且机器会催人逼人。机器快了,你的行动快不起来,你的管理效率快不起来,那么先进的生产方式就会嘲笑你、淘汰你。你不能埋怨机器,你只能埋怨你自己太迟钝,只能埋怨你没有能力和机器一起去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其次,我们不要开一台“老爷车”,而要开一台“现代车”。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我的地盘我做主,江湖习气,山头主义,小圈子思想,任何事情任何利益一个“我”字当头,这些消极的思想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你争我夺,至于车出轨了还是停车熄火了,则无人操心。我们应该明白,山头林立的地方一定不会有“五湖四海”,圈子地盘思想严重的公司一定不能发展成一个现代意义的大公司。这么多年,我们不是没有引进人才,但人才来了,在公司干了几天,摇摇头,又走了。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鸡窝”意识太强了,即使是一只金凤凰,又怎么经得起你一嘴我一啄,不飞走能行吗?有些管理者,喜欢在自己的地盘上当地主,固守自己的三尺硬土,排外排新思想严重,小心小眼小胸怀,不愿意别人分走哪怕一点点的权力。这样的“老爷车”,我们不能再继续开了,这样开下去的结果只能是走向一条没有前途的逼仄之路。我们必须要开“现代车”,要用现代的目光,现代的技能,现代的智慧,现代化的职业管理的模式来经营和管理我们鸿翔公司。在王林总经理的主持下,公司长达两个多月的培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给大家灌输精益化的管理观念,就是要让大家逐步接受职业化管理的思想,就是要让大家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大转轨和大转型。职业化管理是一切优秀公司成功的奥秘之一,也是一切优秀公司走向卓越的经营智慧。古有富不过三代之说,今有中国企业五年大限之论,如何逃过这些经营的魔咒?我想,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实现职业化管理,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实行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这是一次革命,而我们六个原始股东将以大胸怀大勇气和大家一起,共同完成这次革命。其三,我们不能开一台“破车”或者“旧车”,而要开一台好车或者新车。知识老化,经验陈旧,能力不足,本领恐慌,害怕新情况,恐惧新问题,老眼光老资格老办法,根本不去学习新知识,不去关注市场的新变化,也不去思考公司如何适应新环境,整天躺在功劳本上算自己的利益小账,至于自己所承载的车到底是漏水了,还是漏电了,则根本不去操心,反正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要知道,在一条高速车道上,开这样的破旧之车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运动式转型的破坏力 篇3

我愿意把一个好的企业理解为始终处于主动变革中的企业,转型对于它,从来都不是一个突发的主题,而只是在警觉之中对于姿态的适时调整一一任何时候,企业都不能背向市场,远离顾客。

当然,它也不太会引起媒体的聚焦与过激反应。

被动转型与企业家的运动情结

转型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其一,转型的内涵过于复杂,涉及产品方向、组织结构、制度流程乃至整体商业模式;其二,转型的驱动因素也是丰富的,譬如,是主动转型还是被动转型。主动转型的姿态是面向未来的:改变一切不适宜于发展的陈规陋习,以准确精致的方式为未来谋篇布局,这是卓越企业管理中的应有之义;而被动转型则相反,它只是以不得已的方式承担过去的后果,仿佛小病不医,终于酿至大祸,只有动大手术才有一线生机。多数转型也许介于这两者之间,其中主动与被动所占的比重,正好可以反映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

如果企业转型只是渐进式、预警式,它就不可能成为太多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显然今天关于企业的种种转型,并不是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的。我以为这暴露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我们的企业大多是在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类体制或机制方面的先天性缺陷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明显地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类不能不动手术的企业所面临的“转型之惑”的确值得作为“好事者”的媒体去深究。

其二,即使把现在的多数企业家看作是与依赖机会获得成功的第一代企业家迥然不同的第二代企业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他们身上,仍然存在着对于运动式管理方式的依赖。只要存在这种依赖,我们对于企业过分强调个人能力而忽略制度、流程和团队建设的担忧就不是多余的。如果不是企业家个人力量过于强大,我相信,那种推倒重来的所谓转型就会减少很多,因为犯了一个错误而导致没完没了地犯错误的机会也会减少很多。

由个人强势转型向企业自觉创新转型

我建议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如何从个人推动的强势转型转向企业自觉的管理创新上。

频繁的基于机会主义的转型对企业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所谓“机会主义”的转型,其动机为“毕其功于一役”;其思维为“不破不立,另起炉灶”;其行动为自上而下,陶然于“泛政治主义情结”。而与此同时,自下而上的变动却无法通过正常的管道反馈。其结果为“创造性地破坏”,在无数次的转型中将企业仅有的一点积淀折腾得荡然无存。一个好的企业,决不会在结构与流程上不断“推倒重来”,而是基于一个起点,不断积累和完善。一个处在变革时代中的企业,也只有不断地积淀竞争资源,塑造企业文化与管理传统,才有可能基业常青。我们不应该忘记彼得·德鲁克的告诫:“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一项新政策。(企业家精神)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换言之,它们务实,而不是教条;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

很坦率地讲,近3 0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高速经济增长和市场不断扩大的利好环境中成长与发展,我们的企业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大萧条、经济停滞或衰退、市场萎缩、人口负增长等恶劣环境的考验。企业转型错误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被利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抵消而未显恶果,但侥幸不会让企业走得更远。基于此,我所理解的转型,是企业为保持永续经营而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这个意义上的转型,就是面向变化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重新组织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在传统的边缘上创新”,从而催生出企业永续经营的自生能力。

运动员转型 篇4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庆市有关部门领导、现役和退役运动员以及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法

对重庆市高校和训练基地运动员、已顺利转型的运动员、教练员、专家、学者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向重庆市范围内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50份问卷, 回收问卷125份, 有效问卷125份, 有效回收率83.33%。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

1.2.5

逻辑分析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竞技体育运动员基本状况

2.1.1 重庆市运动员现状分析

重庆市目前在役运动员共404人, 其中, 有86人已选择下队但尚未离开, 已退役运动员共计170人, 据调查, 选择自主择业的人数为81人, 占总人数的47.65%, 选择下队人数为89人, 占总人数的52.35%。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重庆市2008年—2013年退役运动员主要集中在拳击, 羽毛球, 武术、散打以及篮球项目, 占退役运动员总人数的45.29%, 其中退役后选择自主择业的比例为52.35%, 选择下队的比例为47.65%, 两者基本持平。在拳击和蹦床项目中, 选择下队的比例分别为70%和91.67%。

2.1.2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认知情况

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 随机抽男、女各30份问卷, 对在役 (退役) 运动员的退役后再就业态度进行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重庆市运动员对于自己退役后再就业表现出非常自信只有13.33%, 比较自信的人数只占18.33%, 而表现出不太自信、没有自信甚至不清楚的比例高达68.34%, 这类运动员退役后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就业, 再就业时应该找一份什么工作、能否适应新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越来越迷茫。

2.2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形势

根据目前重庆市的市场需要, 足球、篮球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机会很大, 几乎没有任何压力;但是重竞技项目, 比如举重、摔跤等在役时除了训练就很少与外界交流, 退役后又没有对口的工作, 大多数的运动员会陷入不能及时再就业的窘态。由图1数据, 表现出我市运动员退役人数逐年递增的趋势。

2.2.1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方向

优秀运动员顺利转型的成功经历主要由以下四种情况, 分别是当教练、从事行政工作、退役后读书深造、自主创业[1]。根据调查显示:退役后选择读书深造的人群占总人数的61.60%, 位居第一;其次是从事行政工作, 占到总人数的21.60%;相对而言, 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最少, 只占了总人数的5.60%, 这与退役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综合能力具有直接关系。

2.2.1. 1 退役后从事教练员工作

退役后从事教练员工作是大多数运动员梦寐以求的工作, 不仅不用面对退役后新领域的工作压力, 还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从事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大量的运动员从小就开始参加专业运动队的训练, 经过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艰苦训练, 最后成为佼佼者的却只有极少数。而且, 并不是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都具备教学的能力。教练员需要有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团队管理能力, 以及运动训练、战术安排、运动心理等对方面的综合知识。根据运动员的年龄大小、运动级别等情况分类解决运动员退役情况, 是现阶段政府保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2 退役后从事行政工作

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是通过政府安置或者私人关系进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 其中很多人都要经历一个职业转型期, 据调查的退役运动员中, 有87.3%的人表示开始工作的半年至一年内比较焦虑, 其中有13.2%表示至今都很焦虑, 甚至在考虑重新找一份工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 主要是因为运动员以前在运动队中都是过着非常单一的生活, 除了和教练以及队友的交流外, 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 突然到一个陌生的单位从事行政工作很难和别人相处。此外, 退役运动员技能比较单一, 除了自己的专项以外, 其他的一切工作技能几乎都从头学起, 因此压力非常大。

2.2.1. 3 退役后读书深造

退役后进入全日制高等学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运动员长期从事专业体育训练, 大多数吃苦耐劳, 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毅力和恒心, 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进入高校读书虽然没有直接再就业, 但是却为优秀运动员再就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人脉关系, 为运动员进一步从事教练员、教师、行政工作、自主创业或其它行业等都储存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扩大了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范围。

2.2.1. 3 退役后自主创业

为了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渠道, 为退役运动员走向市场、自主创业提供条件。根据渝人部发[2006]58号文件精神, 根据运动员参加运动队的年限发放经济补偿费。部分运动员利用补偿金自己投资做生意。据满意度调查, 有超过85%的退役运动员表示基本满意, 有9%的退役运动员表示满意, 6%的退役运动员表示不满意, 表示不满意多是一些成绩优异的退役运动员。

2.3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境剖析

2.3.1 退役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退役运动员由于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没有勇气去承担风险, 守着国家的津贴这个“铁饭碗”不肯选择再就业[2]。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大多数退役运动员特长比较单一, 退役前没有进行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培训, 文化水平较低 (见图3) , 部分退役运动员由于年龄问题不愿意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面对社会却又缺乏信心。如果能够按照社会需求, 端正择业观念, 一切从自身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不但能够找到新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学习) 岗位, 而且还会取得新的成绩, 甚至实现人生二次创业的成功与辉煌[3]。

2.3.2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范围狭窄, 每年输出量大, 市场需求量小

由于运动员自身的特殊性, 运动员的专业性比较强, 退役时就业范围比较狭窄, 从图1可以看出, 我市退役运动员正在呈现着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社会对专业运动员的需求量却在逐渐减少, 导致我市退役运动员待安置人数不断增加, 形成了恶性循环。

2.3.3 政府安置渠道单一, 概念不够明确

据调查,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领取国家的一次性补偿金后自主择业, 二是选择下队, 调查显示:有62.4%的退役运动员是拿到一次性补偿金后仍然是长时间待业在家。目前我市缺乏对优秀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的相关文件, 从而在退役安置的时候除了领的一次性补偿金不同以外, 优秀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的安置政策没有任何区别。而退役运动员作为人才推向社会, 需要有一个社会认定机构, 该机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2.3.4 相关制度不健全, 运动员占员、超编现象严重

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 退役运动员身份不能确定, 是导致运动员退役后不能及时就业的重要原因。以前国家对运动员的身份有明确的规定, 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转为干部, 现在退役运动员的身份确定被取消, 进行再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多数运动员选择待业在家。也有少数运动员退役后在外工作多年, 但关系仍保留在原训练单位, 身份依然是退役运动员。重庆市目前有在役运动员共404人, 其中有86人已经选择下队却还没有离去, 占了总人数的21.3%。政府对运动员的政策保障, 也是影响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的重要原因, 只有政策合理, 运动员才会主动走出去, 从而避免运动队占员、超编等现象。

3 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研究

3.1 继续坚持政策性安置, 出台比较有效力的对策

由于运动员的特殊性, 在专业队训练期间, 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专项训练中, 据调查显示运动员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足2小时, 运动员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 退役后却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实现顺利再就业。对于运动员的发展可以采取“终身”运动职业规划, 成立运动员“终身”档案, 对运动员进行职业方向测试 (初步确定几个方向) , 运动员在专业队训练期间, 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 如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基础应用文写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office的初步掌握、外语口语的简单交流等当代社会人必备的生活技能。切实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文化教育, 增强他们未来再择业时的竞争和适应能力, 是解决运动员就业间题的核心环节[4]。在运动员即将退役的两年内, 开始给运动员上职业规划课以及职业培训, 从而增加退役运动员的就业优势。

3.2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加强职业转型资格培训

首先, 要成立专门负责运动员的编制以及退役安置的部门, 根据对运动员档案的内容, 把运动员的再就业分为三个时间段:退役前, 针对即将退役的运动员, 根据职业测试和本人意愿进行职业规划, 让运动员尽早发现再就业时的不足, 并进行定向学习。对于部分运动员, 要做好退役前的“转职职业资格培训”, 从而提高运动员就业竞争力, 维护运动队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5];政府部门可以和多家用人单位甚至公安系统进行合作, 成立我市的专门的“体育人才库”。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包装”, 2011年1月份, “浙江15名退役运动员登报求职, 包括前世界冠军”的消息让很多专业运动员看到了很多希望, 这种“打包销售”的模式我市可以借鉴学习;退役后,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创业) 后政府部门应适当做一些跟进以及帮扶工作。

从表3可以看出, 退役后选择“通过职业培训进行再就业”分别占44.8%和30.4%, 这部分主要包括退役时年龄较高的运动员;选择“进入高校学习再就业”的运动员人数占37.6%和68.8%, 这些运动员主要是退役时年龄仍处于学生时期的运动员。所以, 加强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型资格培训可以极大地改变我市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压力问题。

3.3 鼓励退役运动员求学深造再就业

鼓励运动员继续求学, 不仅能够在短期内缓解退役后的就业压力,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为其更好的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运动员退役后技能比较单一, 缺乏自身专项以外的社会技能, 进入大学深造一方面可以提高退役运动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还可以帮助退役运动更好的把握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3.4 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

在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下, 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 因为创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体育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 鼓励退役运动员尤其是退役后求学毕业后的运动员自主创业, 创办和体育相关的企业单位, 从而增加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岗位。

4 结论

4.1 根据调查得知,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退役运动员、现役运动员和管理者对于目前重庆市关于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满意度都不高。

4.2 重庆市退役运动员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和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非常困难, 造成好的工作单位“进不去”, 差的工作单位“不想进”的恶性局面。

4.3 重庆市对运动员的培养方案不够清晰、明确, 政策相对滞后, 也是导致我市待安置运动员人数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

摘要: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对全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出其影响因素:应从改善运动员自身退役后的从业就学条件和加强对运动员祖国培养意识、普通公民意识等内环境, 以及完善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有关政策, 加强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合作等外环境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退役安置工作。结合重庆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对策的研究, 旨在为重庆市退役运动员转型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庆市,退役运动员,运动员转型,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进良.河南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调查与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4 (7) :29-33.

[2]吴向明.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情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 (9) :20-22.

[3]王秉尧.对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2 (4) :30-33.

[4]汤跃.孙焕江.何铁刚.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3.

运动员转型 篇5

传达提纲

一、会议概况

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暨转型跨越动员会于2012年2月7日在县政府政务大厅加楼会议室召开,会期半天,县上四大班子全体领导、各乡镇、驻高各单位、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共400多人参加了会议,我局张局长、孟局长、苗局长、王局长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议程共有七项,第一项书面传达了学习了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暨转型跨越动员会精神,第二项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艾琳通报了2011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情况,乡镇考核获得第一、二名的分别是巷道乡和南华镇,倒数一、二名是罗城乡和宣化镇,县委部门考核第一、二名是宣传部和政法委,倒数一、二名是老干局和档案局,政府部门考核第一、二名是水务局和林业局,倒数一、二名是残联和宗教局,我局考核排列第四。第三项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王韶华通报了我县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情况,宣读了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决定,我局获得政府部门考核一等奖,奖励标准按在册人数,每人奖励奖金500元。第四项鉴定了2012年目标责任书,第五项鉴约了重点项目,第六项县委书记鞠毅作了重要讲话,第七项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杨成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主要传达全面总结了2011年我县经济

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任务目标,动员全县上下抢抓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以创新的举措和扎实的作风,抓好重大项目落实、重大问题解决、重大工作突破,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会议主要精神

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县委书记鞠毅和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杨成林的讲话中。

(一)鞠毅书记的讲话精神

鞠毅书记指出,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按照“坚持一条主线、打造两张名片、突出三项重点、走好四条路子、注重五个结合、推进六县”的总体思路,立足高台“一山一水一湿地”的自然属性,打造“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生态文明新城,以创新带转型,以转型促跨越,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家园、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开发开放的创业家园、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安定团结的和谐家园。

鞠毅书记指出,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前提,一要从发展基础上看潜力。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去年全县一产、二产、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位;生产总值、三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位列全

市第二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的位次明显前移。从重点工作看,五大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六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从发展前景看,特别是我们的湿地公园和以湿地新区为重点的生态城市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也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认可。在新能源开发上,我们已经与山东大海、上海航天、甘肃汇能和华锐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签订了投资30多亿元的开发合作协议,新型能源这一谋划已久的产业有望实现开门红,取得实质性进展。二要从发展机遇中添动力。当前,宏观层面上的“三大政策”、“三大产业”以及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等政策叠加,为我们乘势突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并用好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进一步熟悉政策、研究政策、紧追政策、落实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高台最基本、最难得的自然禀赋是“一山一水一湿地”,这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平台和条件,也是高台的优势所在地。因此,“一山一水一湿地、宜居宜游宜创业”既是高台本质属性的反映,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既是高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亮点和动力所在。压力从自身发展看,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项目投资主体少,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财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加快发展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压力很大;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大干快上,后发崛起的闯劲、韧劲,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狭隘、保守、陈旧,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

鞠毅书记指出,注重统筹兼顾中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是着力打造“五个家园”,第一,强势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家园。一要大气魄推进以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生态建设。二要大手笔推进以湿地新区为主的生态城市建设。三是大力度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保护。第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一是要谋划解决好龙头企业的问题,二是要谋划解决好产业基地的问题。三是要谋划解决好市场流通的问题。四是要谋划解决好小康住宅建设的问题。第三,积极培育通道经济,着力打造开发开放的创业家园。一是要借助区位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大突破。二是要借助特色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借助优良坏境,推动想不建设大提升。第四,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营造转型跨越发展的优良氛围。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把握政策机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五,扎实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打造安定团结的和谐家园。一是突出民生保障,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群众在就业、就医、就学、住房、行路、饮水、增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落实好政府承诺的实事,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使群众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二是突出安全安

东,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鞠毅书记指出,推动高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加强组织领导中保障转型跨越发展。一是要强化党的领导。首先,要善于谋划全局。其次,要正确选用人用人。再次,要加强自身建设。二是要切实转变作风。一要敢于担当。二要以身作则。三要严格纪律。三是要加大督促检查。

(二)杨成林县长的讲话精神

杨成林县长全面总结了我县2011年经济工作所取得的成绩,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1.86亿元,增长13.5%(全市排名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81亿元,增长6.3%(全市排名第一);第二产业完成11.09亿元,增长24.3%(全市排名第一);第三产业完成7.96亿元,增长13%(全市排名第二)。开工建设各类项目88项,完成投资16.3亿元;新建投资上千万元重点建设项目48项,完成投资12.97亿元。财政收入创历年最好水平,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8亿元,增长35.1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846万元,增长56.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061元,增长17.1%(全市排名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9元,增长14.5%(全市排名第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新上工业项目25项,完成投资5.53亿元。

杨成林县长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县在经济发展工作中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经济“一头沉”,工业规模小,三产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开发开放的程度不高。部分干部观念落后,缺乏

大开放、大发展和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开发动力不强,深入挖掘资源优势的力度不够,比较优势和特色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重大产业项目接续不足,缺乏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项目、好项目;精确招商能力较弱,抓项目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四是一些干部思想保守,缺乏科学发展的认知态度,尤其是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强,领导方式、工作作风、工作方法还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有的部门和单位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管死的办法多,放活的办法少,执行力和落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杨成林县长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既要清醒认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巨大压力,又要充分看到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的条件,既要强调不利因素,更要用好有利条件。看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努力解决,从而变消极为积极,转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看到挑战,必须敢于面对,迎难而上,奋力面为;看到机遇,必须树立“份额意识”、“争抢意识”,乘势而上,增强抢抓机遇的决心和勇气。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遗址发展。

杨成林县长指出,发展的速度取决于抓落实的力度,工作落实的好坏关系着事业发展的成败。今年全县经济工作的各项目标

任务已经明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看作风,要害在实干。我们要进一步振奋精神,转变作风,强化措施,真抓实干,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一要统筹兼顾抓落实。二要靠实责任抓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目标责任,明确责任时限,按照时间进度,进行超前安排,层层分解细化,以目标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领导、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并认真研究推进工作的具体办法,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努力抓好工作落实。三要改进作风抓落实。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在全县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鞠书记专门就作风建设讲了具体意见,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际上改进工作作风,下决心减少迎来送往,下决心摆脱文山会海。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是对“文山会海”的讽刺。开会是为了了解情况、倾听意见、集思广益、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制定文件,是为开展和落实各项工作提供遵循和依据。因此,开会和发文件是必要,也是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会议的精神和文件再好,如果不落实,仍会劳而无功。全县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下定决心,坚决砍掉那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全部精力投到抓落实上,把全部心思用在想干事上,把所有本领放在会干事上,把实际行动落在干成事上。要真抓实干,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说了算、定了干,只争朝夕抓发展,分秒必争抓落实。要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已

运动员转型 篇6

很长一段时间, 保险业在运动界领域一直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直到最近几年发生了几起运动事故, 使得运动员保险逐渐升温。桑兰在友好运动会意外残疾、辽足运动员曲乐恒意外车祸和四川排球运动员朱刚的猝死, 这几桩不幸事件使有识之士呼吁:体育保险制度应尽快成熟。

在计划经济时期, 退役运动员分配的人员也被纳入分配机制, 即由人事部门刚性分配到各个单位。但目前退役运动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分配规定, 主要是“买断”后自己寻找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各体育运动队伍由事业化向职业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那么, 转型期运动员的保险保障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和紧迫。这也是关系到民族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初步的风险分析

首先, 专业 (职业) 运动员中伤病现象十分普遍, 几乎人人有伤, 其面临的医疗和康复费用的风险可想而知。运动员伤病问题, 中国体育多年来一直被其困扰。数据显示, 1959年至1997年, 中国乒乓球一共赢得了78人102.5项世界冠军, 78人外伤的发病率居然超过75%。一些对抗性很强的、非常危险的运动受伤率和受伤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 由于我国专业或职业运动员年龄普遍较小, 大多集中在10~35岁之间, 再加上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和竞技体育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 运动员面临着严重的失业及养老保险危机的风险。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讲, 退役意味着失业。

再次, 教育风险。运动员在训练比赛阶段无法保证系统、正规地学习基本的识字课程, 一般很难达到相应级别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基础知识的缺乏不利于新的体育技术、战术的理解和掌握, 更难谈创新和发展。低教育水平, 又没有其他的专业知识, 使运动员未来的社会生活、就业和位置的适应及调整、职称晋升都受到影响。明星大学生运动员采取特殊的方式基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最普通的运动员大学生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 对大部分运动员而言, 用运动期间所积累的财富解决养老和退役后的医疗费用等问题并不具有可行性 (当然, 高收入体育明星除外) 。原因有二:其一, 退役后仍然年轻, 没有稳定的职业, 容易引发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二, 财务风险不可避免。普通人的财富积累和消耗如下图所示;而退役运动员仅靠所积累财富来养老, 必然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财富年龄6020消耗期积累期间养老年金普通人财富累积及分配示意图 (养老年金)

综上所述, 我国运动员面临着医疗、失业、养老、教育等风险。其中, “失业风险”尤其关键。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失业问题, 其养老、医疗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进一步的风险分析

由于运动员从小身处体校环境, 对社会环境不熟悉, 仅在竞技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 身处竞争如此激励的“文凭”社会, 在就业中显然处于劣势地位。运动员退役或遭到淘汰后的失业现象普遍存在, 并非小概率事件, 不适合用传统的失业保险方式解决。

所以, 如何帮助退役运动员顺利通过过渡期, 找到新的事业和生活, 就成了解决运动员失业风险以及整个保险保障问题的关键。

四、我国运动员保险现行体制

(一) 社会保险体系中的运动员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政策, 有强制性、共济性等特征。中国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组成。体育保险涵盖全国各级医疗费用的运动员, 运动员受伤治疗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然而, 由于免费医疗报销的数额受到严格限制, 一般运动队经费不足, 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远不能为其提供有效保障, 不能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二) 商业保险体系中的运动员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按照商业保险运作的原则而设立的险种, 具有自愿、合同、广泛的特点, 在整个保险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A.运动队的团体意外险。该保险主要是为体育团队或体育组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保险。在我们国家的运动队团体意外险可以分为国家队意外伤害保险和省 (市) 意外伤害保险。受保国家队运动员约1400人, 基金会每年支付1万元, 运动员付出溢价, 共27万/年, 运动员一旦死亡或伤残, 最高赔偿30万美元, 并为所有获得“奥运”“世界杯”“世界冠军”等三项赛事冠军的运动员增加一倍保险金额。

B.团体意外险。团体意外险是为被保险人参与指定比赛期间发生的保险事故所提供的。2002年4月初, 中国人寿作为中国足球世界杯远征代表团唯一指定保险公司, 以保险金额2亿元的价格为世界杯足球赛提供保险。

C.活动组织者责任保险。根据国际惯例, 世界田径协会每个项目的比赛中, 活动主办方为所有运动员购买保险。1998年桑兰在美国举行的友好运动会上严重残疾, 运动员比赛组织者购买保险, 桑兰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才得以报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国际运动会的主办、承办商已逐渐被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来。

五、我国运动员保险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有针对性的运动员单保险覆盖面

中国目前在保险市场上主要是运动员保险“中国体育基金会”民族运动伤残保险, 场上球员的足球俱乐部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以及其他各种责任保险。财产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基本上是空的。当前运动员的保险种类其利率大多在一般残疾保险费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比例的计算, 缴费利率明显较高, 客观上抑制了运动员参与保险的积极性。除保险政策不明确, 缺乏灵活性外, 不能涵盖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同一项目的难度和危险, 难以满足不同运动员的要求。

(二) 缺乏主动的保险意识

在中国,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普遍经历了业余体校、体育学校、省 (市) 的专业队、青年队或行业体协后, 被选入国家集训队。运动员的培训由国家支付工资、受伤报销, 很少涉及保险, 几乎没有保险意识。相比之下,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 用自己的金钱培训, 从而了解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许多著名的运动员愿意为一条腿、一只手或一个手指头投巨额的保险。

(三) 严重的资金短缺

运动员保险业才刚刚起步, 面临着资金极度缺乏的问题。大多数运动员的收入水平较低, 据测算, 如果想投保3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 那么, 每年的费用是2760元, 对普通运动员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目前, 中国的运动员保险主要是社会保险基金提取或是企业赞助。目前, 仅仅依靠企业和个人捐款是很难解决运动员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的。

(四) 保险监管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今天西方国家的运动员保障体系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体育运动员、赛事承办商有强制保险的法律。然而, 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 中国绝大多数的俱乐部不为运动员提供保险。虽然早在1995年3月11日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 要求建立那些有助于体育事业的运动员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但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颁布强制保险法律保护运动员。中国体育保险立法落后, 严重制约了运动员保险的健康发展。

六、“运动员退役年金保险”的具体构想

(一) 基本思想

首先, 通过事先的财务安排, 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一笔定期的固定年金, 以保证退役后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生活, 为其继续学习深造或接受职业培训等活动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证, 以帮助其顺利进入新的职业和生活。

其次, 可以提供相应期间内的医疗费用、意外伤害以及重大疾病等方面的附加险, 以完善保障方案, 为运动员在退役后的过渡期间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

第三, 在运动员进入了新的职业和生活的良性轨道之后, 可以将本产品转换为一般的养老年金, 从而完成对运动员一生的保险风险规划与管理。

(二) 具体构想

1.运动期缴费, 积累年金;2.退役过渡期领取定期的固定年金;3.设计相关附加险, 完善保障方案。例如:附加因伤病提前退役的保费豁免、提前给付。附加非因伤病提前退役的保费豁免、提前给付。附加整个保险期内的医疗费用险、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附加领取期内的医疗费用险、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附加可升级或转换为常规养老年金产品的权利。

示意图

(三) 补充说明

这个年金方案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由于年金领取期比较短, 运动员可能会感到不公平, 从而参加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 可以考虑附加灵活的领取期间选择的权利。

运动员退役年金保险的构想, 试图通过事先的财务安排来实现运动员运动期间以及退役后的风险管理。

然而, 运动员的保险保障问题不仅在于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险制度和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 更要做好其他相关的工作, 例如加强运动员基础文化教育、体育运动职业化、产业化的改革等。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增强体质”“为国争光”到今天的健康、时尚, “享受体育生活”已经成为流行的观念。职业化、产业化也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大方向。

关键词:体育产业转型期,退役过渡期,职业年金保险,财务安排

参考文献

[1]宋开宇.HIS与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接口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05 (26) .

[2]胡文斌, 岐兵.社会保险企业申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 (21) .

运动员转型 篇7

丁玲是五四启蒙思想下成长的众说纷纭的中国第二代女作家, 经历上个世纪大多数风云变化的历史时局, 她的创作也总是走在历史潮流的浪头, 给当时的文坛带来强烈的震惊, 也在现当代文学史中留下了深深的轨迹。作家王蒙如此评价:“历史已经删掉了很多花絮——而丁玲的作品依然活着。”[1]

丁玲是在五四文化运动结束后进入文学天地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其早期的作品对人性命运的关注度较高。上世纪三十年代, 丁玲开始选择把民族和国家的解放置于个人解放之上, 她的创作出现了左转的倾向, 杨义先生曾经注意过丁玲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对自己创作的一个转型:“到了《水》, 她的文学旗帜上的女字, 才被一群悲愤不已的农民改为了左翼的文字。”[2]《我怎样来陕北的》一文中, 丁玲详细的描述了自己如何历经磨难, 从国民党反动派的牢狱中逃脱, 最终几经辗转, 到革命根据地的整个过程, 其中有一句话:去延安的路“很难走”, 而且“交通也很困难”, 即便要经历千辛万苦, 要受到国民党的层层搜查和阻碍, 也要克服困难去延安。内心坚定的她还将这次奔波看作是“生平第一愉快的事情, 因而人变的和气, 精神也很好。”[3]经过了艰苦跋涉到达陕北苏区临时政府所在地保安的丁玲, 见到红军时, 她的激动是无以言表的。

作为第一个从国民党统治区到达革命圣地延安的知名女作家, 党中央宣传部在窑洞中为丁玲召开了一个非常隆重的欢迎会。毛泽东, 张闻天, 周恩来等领导人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盛情款待了远道而来的丁玲。在延安的日子里, 丁玲亲身体验根据地生活, 充满激情地写下了著名诗歌—《七月的延安》, 通篇都表达丁玲对延安的喜爱与崇敬的感情。后来她主动要求参加红军, 走向前线, 用自己的实践来创作最真实的革命作品。她不怕吃苦, 与前线的红军们共同吃苦, 共同生活, 毛泽东专门写诗热情地赞扬了她投笔从戎的胆略和勇气。

延安时期也是丁玲创作的重要时期, 陕北在其个人成长上有极重要的意义。丁玲在延安时期的主要作品多表现一些英雄的光荣事迹, 或真诚暴露边区存在的一些问题, 或广阔反映解放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些作品大多贴近人民, 情真意切, 深受边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延安时期也是丁玲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如果说从国统区到解放区, 丁玲完成了由文小姐到武将军的身份转变的话, 在延安十年, 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整风运动的开展, 则使丁玲彻底完成了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转折与蜕变, 随之也带来了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变化。

二、从“小我”到“大我”

我们不难在丁玲早起的作品中发现的这类词语:“飞翔”、“幻想”、“自由”等等, 它们是丁玲追求个性的解放, 坚守人格独立, 渴望精神自由的鲜明体现。在《我的创作生活》中, 丁玲分析自己创作的原由时说:“我以为是因为寂寞, 对社会不满, 自己生活无出路, 有许多话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 很想做些事, 又找不到机会, 于是便提起了笔, 要代替自己给这社会一个分析。”[4]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 文艺氛围是自由的、民主的, 这样的氛围给当时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自由和自主。一方面对革命的狂热感情, 使得她以满腔热情投注到新的生活中, 毫无保留地赞美新鲜的生活与人物。特别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征文的编辑工作, 这对她的思想有很大的触碰, 她说:“从写作的观点来说, 我越看它越觉得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够;伟大的著作绝不是文人在纸上调弄笔墨所可以成功的。”[5]此后的丁玲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族革命的实际行动中来;另一方面, 丁玲坦率耿直的性格使她对革命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阴暗面予以真诚暴露。《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作品的创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战争需要团结与同仇敌忾, 需要合作与齐心一致, 而丁玲们的自由显得那样不合时宜。历经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之后的丁玲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她不仅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服从于政治的”的文艺观, 而且在以后的创作中身体力行的进行了多次的创作实践。经历了这些变化之后的丁玲去除了身上所残留的资产阶级思想, 从而很好地将自我意识, 自由精神等“小我”汇集到集体的“大我”精神中, 与大众百姓共呼吸同患难, 一起分享欢乐, 一起分担痛苦, 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中国共产主义者。

三、从“多元”到“整一”

丁玲到达延安后, 对于一切都非常兴奋, 好似回到自己的家一般。毛泽东问丁玲最想干什么, 她的答案是最想去前线, 去当一名真正的红军。二个多月后, 就成为了警卫团的副主任。一天六七十里的日夜兼程的行军对于丁玲来说便以是家常便饭, 不久脚上起泡了, 她就学着老红军的方法, 用针线蘸着油穿过去, 第二天继续高兴地上路。在前线, 过着非常艰苦日子的丁玲反倒并没有这样感觉, 反而觉得“这种日子, 过得真实并且有味”。

丁玲带着这样的身份认同, 创作也转为这样两类题材:一方面热情讴歌解放区的事业和人民。如《战斗是享受》则叙写经历战斗洗礼后斗志奋发、激情昂扬的精神状态。这时期的丁玲在人物的选择和处理上扩大了年龄和个人信息的范围, 多以集体的成员, 如一个党员、战士或者老师, 又或者将他们在小说中加入某个英雄的集体。这在里丁玲被这简单的和平淡的, 但有带有厚重的气魄的生活和战斗所感动。丁玲深刻的明白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需要的是一种鼓舞人心、昂扬向上的风格。前线战斗的丁玲不断耕耘自己的作品, 这一时期主要的小说则有《一颗未出膛的子弹》、《东村事件》、《压碎的心》、《新的信念》。主要作品集有《苏区的文艺》、《河内一郎》、《一颗未出膛的子弹》、《一年》等。

另一类则真诚暴露解放区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及不和谐因素的。《“三八节”有感》针砭时弊, 用深刻冷静的言语, 向读者呈现了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与痛苦。描述女性因为上进却被迫放弃理想和追求, 立身家庭却被斥责为落后。即使但是在红星高照的圣地延安, 妇女们在生活中为家庭、为革命所做的牺牲, 以及之后在革命血雨腥风中艰苦挣扎的无私奉献, 却在现实中很难的到可观的而评价, 得不到最基本的补偿与尊重, 甚至遭遇歧视、压迫和侮辱。在《我们需要杂文》中来说明解放区缺乏自我批评、自由争论的民主氛围。丁玲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在医院》《我在霞村的日子》、《入伍》、《县长家庭》等。

作品是打开作家内心的钥匙, 从丁玲的笔下人物的变化找到新写作作风的线索。这个时期丁玲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小说于一九四八年出版后,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并荣获了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金奖, 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丁玲文学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 也是那个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突出成绩。

在此后, 静下心来的丁玲又创作了《十八个》、《十月革命节纪念》、《记砖窑湾骡马大会》《谈鬼说梦的世界》、《老婆疙瘩》、《民间艺人李卜》、《袁光华——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在这里, 我们以《老婆疙瘩》为例, 可以看出丁玲语言上的变化:少饰雕琢、浅俗易懂。同时丁玲的创作丧失了文学的艺术性而强化了文学的政治功利性;消弭了女性作家特有的温婉细腻而呈现出粗犷豪雄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无性化、雄性化的写作。同时丁玲在后期留下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近百万字丰厚的文学财富, 这些作品都是她成功转型后的佳作。

在整风运动之后的丁玲, 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作为她创作的主导原则, 不仅她的作品选择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而且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新式农民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是她的叙述中减少了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 风格变得冷静、客观, 中性了。丁玲根据这些主导意识形态中已有的模式去丰富, 去艺术化, 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这是根本性的转变, 延安整风以后丁玲的作品基本上不再残留任何过去的影子, 此后丁玲的创作开启了另一种风格, 人生也越进了花彩舞步。

摘要:延安整风运动以后的时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 丁玲以一个进步的资产阶级女作家的身份走进了陕甘宁的农民政权中, 积极转变为党的工作者, 无产阶级进步作家。三四十年代的延安为丁玲提供的特殊生活环境和写作环境,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 使丁玲的创作思想、创作主体和创作手法有了极大地变化, 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丁玲,创作转型,延安整风

注释

1[1]、丁玲:《致友人的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102页。

2[2]、丁玲著, 黄一心编:《丁玲写作生涯》,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3[3]、丁玲:《丁玲文集》 (五)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4[4]、丁玲:《丁玲文集》 (五)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上一篇:整合发展研究下一篇:露天煤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