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员

2024-06-04

我国运动员(精选12篇)

我国运动员 篇1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 保险业在运动界领域一直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直到最近几年发生了几起运动事故, 使得运动员保险逐渐升温。桑兰在友好运动会意外残疾、辽足运动员曲乐恒意外车祸和四川排球运动员朱刚的猝死, 这几桩不幸事件使有识之士呼吁:体育保险制度应尽快成熟。

在计划经济时期, 退役运动员分配的人员也被纳入分配机制, 即由人事部门刚性分配到各个单位。但目前退役运动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分配规定, 主要是“买断”后自己寻找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各体育运动队伍由事业化向职业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那么, 转型期运动员的保险保障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和紧迫。这也是关系到民族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初步的风险分析

首先, 专业 (职业) 运动员中伤病现象十分普遍, 几乎人人有伤, 其面临的医疗和康复费用的风险可想而知。运动员伤病问题, 中国体育多年来一直被其困扰。数据显示, 1959年至1997年, 中国乒乓球一共赢得了78人102.5项世界冠军, 78人外伤的发病率居然超过75%。一些对抗性很强的、非常危险的运动受伤率和受伤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 由于我国专业或职业运动员年龄普遍较小, 大多集中在10~35岁之间, 再加上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和竞技体育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 运动员面临着严重的失业及养老保险危机的风险。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讲, 退役意味着失业。

再次, 教育风险。运动员在训练比赛阶段无法保证系统、正规地学习基本的识字课程, 一般很难达到相应级别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基础知识的缺乏不利于新的体育技术、战术的理解和掌握, 更难谈创新和发展。低教育水平, 又没有其他的专业知识, 使运动员未来的社会生活、就业和位置的适应及调整、职称晋升都受到影响。明星大学生运动员采取特殊的方式基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最普通的运动员大学生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 对大部分运动员而言, 用运动期间所积累的财富解决养老和退役后的医疗费用等问题并不具有可行性 (当然, 高收入体育明星除外) 。原因有二:其一, 退役后仍然年轻, 没有稳定的职业, 容易引发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二, 财务风险不可避免。普通人的财富积累和消耗如下图所示;而退役运动员仅靠所积累财富来养老, 必然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财富年龄6020消耗期积累期间养老年金普通人财富累积及分配示意图 (养老年金)

综上所述, 我国运动员面临着医疗、失业、养老、教育等风险。其中, “失业风险”尤其关键。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失业问题, 其养老、医疗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进一步的风险分析

由于运动员从小身处体校环境, 对社会环境不熟悉, 仅在竞技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 身处竞争如此激励的“文凭”社会, 在就业中显然处于劣势地位。运动员退役或遭到淘汰后的失业现象普遍存在, 并非小概率事件, 不适合用传统的失业保险方式解决。

所以, 如何帮助退役运动员顺利通过过渡期, 找到新的事业和生活, 就成了解决运动员失业风险以及整个保险保障问题的关键。

四、我国运动员保险现行体制

(一) 社会保险体系中的运动员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政策, 有强制性、共济性等特征。中国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组成。体育保险涵盖全国各级医疗费用的运动员, 运动员受伤治疗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然而, 由于免费医疗报销的数额受到严格限制, 一般运动队经费不足, 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远不能为其提供有效保障, 不能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二) 商业保险体系中的运动员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按照商业保险运作的原则而设立的险种, 具有自愿、合同、广泛的特点, 在整个保险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A.运动队的团体意外险。该保险主要是为体育团队或体育组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保险。在我们国家的运动队团体意外险可以分为国家队意外伤害保险和省 (市) 意外伤害保险。受保国家队运动员约1400人, 基金会每年支付1万元, 运动员付出溢价, 共27万/年, 运动员一旦死亡或伤残, 最高赔偿30万美元, 并为所有获得“奥运”“世界杯”“世界冠军”等三项赛事冠军的运动员增加一倍保险金额。

B.团体意外险。团体意外险是为被保险人参与指定比赛期间发生的保险事故所提供的。2002年4月初, 中国人寿作为中国足球世界杯远征代表团唯一指定保险公司, 以保险金额2亿元的价格为世界杯足球赛提供保险。

C.活动组织者责任保险。根据国际惯例, 世界田径协会每个项目的比赛中, 活动主办方为所有运动员购买保险。1998年桑兰在美国举行的友好运动会上严重残疾, 运动员比赛组织者购买保险, 桑兰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才得以报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国际运动会的主办、承办商已逐渐被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来。

五、我国运动员保险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有针对性的运动员单保险覆盖面

中国目前在保险市场上主要是运动员保险“中国体育基金会”民族运动伤残保险, 场上球员的足球俱乐部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以及其他各种责任保险。财产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基本上是空的。当前运动员的保险种类其利率大多在一般残疾保险费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比例的计算, 缴费利率明显较高, 客观上抑制了运动员参与保险的积极性。除保险政策不明确, 缺乏灵活性外, 不能涵盖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同一项目的难度和危险, 难以满足不同运动员的要求。

(二) 缺乏主动的保险意识

在中国,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普遍经历了业余体校、体育学校、省 (市) 的专业队、青年队或行业体协后, 被选入国家集训队。运动员的培训由国家支付工资、受伤报销, 很少涉及保险, 几乎没有保险意识。相比之下,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 用自己的金钱培训, 从而了解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许多著名的运动员愿意为一条腿、一只手或一个手指头投巨额的保险。

(三) 严重的资金短缺

运动员保险业才刚刚起步, 面临着资金极度缺乏的问题。大多数运动员的收入水平较低, 据测算, 如果想投保3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 那么, 每年的费用是2760元, 对普通运动员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目前, 中国的运动员保险主要是社会保险基金提取或是企业赞助。目前, 仅仅依靠企业和个人捐款是很难解决运动员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的。

(四) 保险监管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今天西方国家的运动员保障体系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体育运动员、赛事承办商有强制保险的法律。然而, 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 中国绝大多数的俱乐部不为运动员提供保险。虽然早在1995年3月11日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 要求建立那些有助于体育事业的运动员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但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颁布强制保险法律保护运动员。中国体育保险立法落后, 严重制约了运动员保险的健康发展。

六、“运动员退役年金保险”的具体构想

(一) 基本思想

首先, 通过事先的财务安排, 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一笔定期的固定年金, 以保证退役后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生活, 为其继续学习深造或接受职业培训等活动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证, 以帮助其顺利进入新的职业和生活。

其次, 可以提供相应期间内的医疗费用、意外伤害以及重大疾病等方面的附加险, 以完善保障方案, 为运动员在退役后的过渡期间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

第三, 在运动员进入了新的职业和生活的良性轨道之后, 可以将本产品转换为一般的养老年金, 从而完成对运动员一生的保险风险规划与管理。

(二) 具体构想

1.运动期缴费, 积累年金;2.退役过渡期领取定期的固定年金;3.设计相关附加险, 完善保障方案。例如:附加因伤病提前退役的保费豁免、提前给付。附加非因伤病提前退役的保费豁免、提前给付。附加整个保险期内的医疗费用险、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附加领取期内的医疗费用险、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附加可升级或转换为常规养老年金产品的权利。

示意图

(三) 补充说明

这个年金方案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由于年金领取期比较短, 运动员可能会感到不公平, 从而参加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 可以考虑附加灵活的领取期间选择的权利。

运动员退役年金保险的构想, 试图通过事先的财务安排来实现运动员运动期间以及退役后的风险管理。

然而, 运动员的保险保障问题不仅在于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险制度和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 更要做好其他相关的工作, 例如加强运动员基础文化教育、体育运动职业化、产业化的改革等。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增强体质”“为国争光”到今天的健康、时尚, “享受体育生活”已经成为流行的观念。职业化、产业化也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大方向。

关键词:体育产业转型期,退役过渡期,职业年金保险,财务安排

参考文献

[1]宋开宇.HIS与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接口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05 (26) .

[2]胡文斌, 岐兵.社会保险企业申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 (21) .

[3]邓成明.中外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11) .

我国运动员 篇2

□ 作者:曾捷英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

制度建设 2010年 第8期字号:【大 中 小】

▲ 本文得到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和人才强教项目的资助

◆ 中图分类号:G813.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难度日趋加大。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对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本文从调查了解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分析阻碍他们成功再就业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同时查阅外国运动员就业的资料,进行中外情况文献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竞技体育运动员在渡过出成绩的最佳年龄段后,都面临着一个退役再就业问题。在当今“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再就业,政府促进再就业”方针的指导下,市场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对于竞技系统来说,运动员的再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运动员再就业问题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人事、劳动部门妥善安置。但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明显扩大,人才招聘要求不断提高,使运动员安置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总体而言,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由于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就业渠道主要为组织分配、上大学及自谋职业。组织分配从1998-2002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组织分配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25.67%下降到2002年的7.63%,上大学人数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7.93%下降到2002年的2.11%,(二)运动员再就业的意义

1.实现人生价值。运动员再就业的途径对运动员来说,包括再上岗或再就学,均意味着他们要接受新的挑战,要发掘自己身上许多有待开发的潜能。只要能够按照社会需求,端正择业观念,从自身客观出发找到新的适合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岗位,就能取得新的成绩,甚至实现人生的再就业的成功与辉煌。

2.服务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体育作为政治整合工具的作用逐渐消退。整个社会、社会单元和个人参加体育的目标越来越复杂,经济、文化、健身休闲、社交等多种目的为人们广泛接受,体育的社会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职业体育的引进是我国体育从先赋性整合和行政性社会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过渡的一个标志。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呈现了就业方向的多元化,退役运动员已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国产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现状和原因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困难现状

文化程度低、缺乏体育以外的专门技能、身体上的伤与病、晚婚等,都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严重障碍。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8年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在湖南等八个省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的比例高达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还多,其滞留运动队时间最长的达21年。

(二)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1.就业压力增大造成相对就业弱势使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我国已进入高失业阶段,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二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退役运动员在自身不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情况下,就业现状就可想而知。

2.政府安置职能的减弱导致再就业途径的不畅。运动员再就业困难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逐渐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运用行政指令性计划来发挥它在体委与企事业用人单位间的协调作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政府指导在企业用人制度上已不具有约束力,尤其是《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的废止,使运动员再就业体制已由国家的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

3.运动员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目前体育行业可提供给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一是退役当教练,但这毕竟是属于极少数优秀运动员;二是做体育教师,但有学历的门槛限制;三是在体育行政和事业部门任职,由于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的限制,就职人数很少;四是进入企业尤其是健身俱乐部或大型健身场馆当教练,与本科学历的体育院校(系)毕业生竞争激烈;五是自主创业,但因受到资金、专业知识和市场等的严重制约。

国外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俄罗斯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俄罗斯是体育大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而绝大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都会面临自谋出路的问题。退役运动员在“再就业”时遇到的尴尬境遇,运动员是俄罗斯人最不希望从事的职业之一。针对运动员退役时面临的“再就业”尴尬,什亚诺夫在2008年7月向议会下院提交了对《俄联邦体育运动法》等多部现有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提出经常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且具备“俄罗斯运动健将”以上称号的运动员,一旦获得奥运会奖牌,便能获得免试进入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学习的权利。另外最近几年,不少知名运动员退役后都进入俄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院学习,如4枚奥运金牌得主、体操名将涅莫夫。而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二流运动员而言,退役就意味着开始了另一场没有优势的竞赛。好在俄罗斯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宽松,因此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基本上还不成问题。

(二)美国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美国的运动员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进入职业圈的运动员多数以俱乐部为依托,有较为可观的年薪,可以保证他们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衣食无忧。而业余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多数人有自己的职业或专长。

另外,美国的教育体系保证了所有受教育者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知识基础。中小学的孩子都是以学习为本业,参与运动只能是课余时间的事。美国的很多大学会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鼓励他们边学习边训练。大学毕业之后,愿意转为职业运动员的,可以努力在职业运动队中谋得一席之地;愿意以业余运动员身份继续训练的,可

以边工作边训练。即使是那些退役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业余运动员,也可以在相对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下解决最基本的衣食问题。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各类保险为依托,只要按时缴纳保费,在特定的时期内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

(三)日本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日本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具有典型的西方特点,这里没有政府背景的体校,一名运动员从小到大只能依托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完成冠军梦想。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成为优秀运动员之前,训练经费和各种杂费完全由家长个人承担,而在成为顶尖选手之后,国家也不给予任何补贴和奖励措施,收入完全要通过比赛获得。

在日本,很多人结束运动生涯后往往会选择自主经营来维持生计。由于多数人必须完成学校的教育课程,这也使得他们在放弃体育事业后仍拥有一技之长,并得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日本奥委会更会劝说和建议那些成绩优异的选手留在体育岗位从事教练等工作,日本政府也在研讨以经济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一般来说,日本运动员退役后还是基本上可以保证自食其力、生活无忧的。在60岁之后,他们还可以享受高额的养老金保险,维持生活基本无虞。

(四)评价

与俄罗斯和日本相比,美国在保障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制度方面比较健全,他们非常重视教育,达到了体教结合一体化的水平,并且在大学期间给在校运动员提供高额奖学金,可以使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安心的进行训练,运动员退役后因为有学业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继续服务社会。总之我国在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对策上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核心

目标是指某一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取得的成果,它对国家和组织的活动具有引导作用。现阶段无论是政策性安置还是以经济补偿的办法鼓励运动员自谋职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运动员出口。但是就业的困难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的目标应该以根本解决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为中心,着眼于提高退役运动员就业竞争力,着眼于拓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渠道,着眼于健全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

(二)提高运动员成才率并控制运动队规模

提高运动员成才率,控制专业运动队规模是减少待就业退役运动员人数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体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避免追求运动项目的大而全,杜绝不讲成本地盲目铺摊子,尽量控制运动队的规模,减少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另一方面要精心选材、科学训练,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运动训练方法,努力提高运动员成才率,走精兵之路。

(三)加大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宣传力度

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体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争取媒体的支持,促进媒体加大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调动企事业单位接收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积极性,重塑退役运动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善为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环境。

(四)鼓励退役运动员到高校进修

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既是减少待就业退役运动员人数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建议改革现有政策,打破对运动成绩的要求,不把进入高校读书作为对运动成绩的奖励,鼓励所有退役运动员参加高考,在录取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五)加强退役运动员退役前和退役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以退役运动员自身发展水平为依据,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启发教育,通过心理辅导、行

为纠正等方法解除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估计自己,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努力塑造自己,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使他们认真地选择就业岗位,选择人生的新起点,在新的旅程上再创辉煌。

(六)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是保障运动员权益,解除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的最基本手段。新时期,必须在保证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应保尽保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员社会保障是运动员的“安全网”、“减震器”。目前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人员覆盖面窄、保障方式单

一、资金来源渠道少,且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更没有专门针对退役运动员在就业问题上的法律保障。国家应当尽快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设立退役失业保险基金并建立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李斗魁.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情况及改进对策[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16

2.郑婕.退役运动员二次职业生涯设计方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我国运动员 篇3

关键词:蹦床;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15-03

1998年我国正式开展了蹦床项目,由于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使许多运动员因伤病的困扰而被淘汰。随着2000年蹦床运动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运动员的损伤问题日益引起我国蹦床界的关注。为提高运动员的使用效益,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必要对我国蹦床运动员的损伤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各省市重点运动员的损伤情况的调查和对易损伤部位、常见损伤及原因的分析,为防止运动损伤的过多发生,保证运动员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参加十运会蹦床比赛的天津队、山西队、安徽队、上海队、福建队、山东队、江苏队、解放军队、陕西队、重庆队、浙江队、云南队、广东队、广西队、湖南队15个省市的72名蹦床运动员进行了调研,其中男38名、女34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18.3岁,专项训练年限为8岁。调查时限为2004.3-2005.10。

1.2研究方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并依据医疗部门对运动损伤的诊断、病历及伤病记录,填写表格。调研人员做好讲解、辅导及表格的验收工作,并到现场观察比赛、训练,对就诊队员的创伤作医疗记录。调研限于运动员的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及比赛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训练和比赛以外的损伤排除在外。同一解剖部位的慢性损伤只记录一次,急性损伤转慢性的仅按慢性损伤登记一次。本文的创伤诊断依据为《实用运动医学》[1]的诊断标准,确定创伤解剖部位、组织、程度。

2结果

2.1运动损伤患病率

72名运动员共查出46种创伤,284例,其中急性损伤121例,占42.6%,慢性损伤163例,占58.4%。72人中有伤者56人(78%),其中男32名(57%),女24名(43%)。男女之间无性别差异(P>0 05)。

2.2运动损伤的部位

从表1可以看出,在损伤部位的构成比中,发生在下肢部位的有164例,占总数的57.75%,发生在上肢部位的有9例,占总数的3.17%,发生在躯干部位的有77例,占总数的27.11%。发生在颈部的有34例,占总数的11.97%。创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各关节。损伤部位主要在膝关节、腰椎、踝关节和颈部,分别占受伤数的27.5%、21.8%、15.84%和11.97%。

2.3运动损伤的类型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组织学的分类,运动创伤患病率居前四位的是:筋膜韧带损伤61例,占21.48%;肌肉损伤54例,占19.01%;骨软骨损伤39例,占13.73%;肌腱损伤37例,占13.03%。软组织损伤192例,占67.6%。

2.4运动损伤的原因

表3显示,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适(32%)、技术因素(24.7%)、组织安排不当(22.5%)。身体机能不适包括身体素质差、疲劳和带伤训练。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损伤发生率根据Houstor修订的Chambers 的计量公式,受伤率=年受伤人数×1000/(参加人数×参加平均时数/星期×星期总数/年)[2],本次调查中,统计56人医疗记录,人均训练39周,共有急、慢性创伤284次,所以损伤率为1.4次/1人/1000训练小时。随技术难度的增加,运动员需要增加训练的时间,在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运动员每天要训练4-5个小时,这无疑增加了损伤的危险性。在慢性损伤的病例中,以蹦床内损伤为主,与徐氏的调研结果一致[3]。

3.2运动损伤的部位、类型蹦床项目的动作主要依靠下肢来完成,下肢用力的类型包括髋关节主发力型、膝和踝关节主发力型、共同发力型[4],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该项目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蹦床运动员容易受伤的部位是膝、腰、踝、颈。Larson(1995)报道,与蹦床相关的膝损伤占15%[5]。蹦床的起跳要求运动员在触网前瞬间屈膝,当网下压到一个平衡位置时,膝关节要在130~150度(屈膝30~50度)之间全力蹬伸,以取得最大的反弹力[6]。在此角度起跳,伸膝筋膜既要保护膝的稳定又要伸膝发力,反复大量的弹跳动作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由于运动员垂直弹跳时网的反弹力对脊柱产生一个纵向冲击力,运动员在做“旋”空翻时,如果没有充分伸展身体,在腰屈曲的同时旋转,椎间盘髓核在前屈时后移并挤压后面纤维,在旋转时髓核又被挤压而导致内压升高,用力稍不协调,就会导致腰骶部椎间盘突出。Larson的调查结果表明,与蹦床相关的头颈部损伤占21%[5]。本次调查中颈部损伤占到11.97%,踝关节损伤占15.84%。蹦床动作主要由起跳、空中翻腾、转体、着网等技术环节组成。着网角度影响着网稳定性[7],运动员空翻转体不到位,着网时容易造成颈部的突然极度过屈、过伸而使颈部受到损伤。运动员压网至最深时,踝极度背伸,蹬离网面时需要用力跖屈,踝关节反复超常范围的屈伸蹬跳活动容易造成距胫前缘互相撞击,踝前后关节囊、韧带被牵扯或嵌夹。如着网不稳合并踝内外翻,距骨会在踝穴内不合槽地晃动,导致踝关节的损伤。

3.3运动损伤的原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适(32%)和技术因素(24.7%)。蹦床属于难美性项群,动作主要由空翻类和空翻转体类动作组成,运动员要在蹦床上完成3周空翻动作和连续5~6个的2周空翻动作,专项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随着难度动作向着超高难方向的发展,动作技术越来越复杂,对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技术的精确度也大大提高,稍有不慎,便会偏离正确技术,出现技术错误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蹦床空翻的正确起跳技术和连接技术要求运动员直体落床,身体保持适度的紧张,尤其是腰部,上体不能前倾,而运动员在完成起跳动作时普遍存在着网前屈腿、屈髋过早,起跳缓冲阶段上体过于前倾,蹬伸阶段上体过于向后倒,形成向前屈膝顶髋的背躬,造成腰部的损伤。蹦床的有效面积窄,而蹦床对运动员的动作准确程度要求相当的高。随着腾空高度和动作难度的增加,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正确性和空间方位判断、机体协调用力的本体感觉的准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大运动量训练造成大脑皮层疲劳,导致灵敏性降低、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增加了损伤的可能性。训练量过大,训练次数过于频繁,还可诱发骨折[8]。因此,当前世界蹦床运动强国将心理训练、预防损伤和训练恢复作为提高技术水平的三大保证[9]。

3.4运动损伤的预防

3.4.1注重教练员、运动员防伤意识的培养加强保护设施和器械的应用与研制,以有效地减少训练中因难新动作的学习而造成的损伤。在教法上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在训练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加入符合运动员特点和项目特点的自我保护方法练习。教会运动员处理和排解压力的技巧,减少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运动员的损伤。

3.4.2加强医务监督通过建立运动员受伤情况的数据库,记录每个队员的医疗档案,从运动员大量伤情的获得上,发现运动员损伤的规律特点。应培养一批有经验的运动医师和康复医师,研究有效治疗方法和伤后康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建立各部位的望诊直观指标并制定预防性计划推荐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减少损伤的发生。

3.4.3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加强肌肉力量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与功能,增强关节稳定性,特别是参与专项技术动作的小肌群的训练。蹦床运动员起网时的蹬伸力量与其网上跳跃高度成正比。蹬伸压网时要求力值上升速率快、力值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加强运动员髋、膝、踝三关节处的肌肉在半蹲状况下的蹬伸爆发力训练及摆臂与蹬伸的配合训练[4] 。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对身体的薄弱部位进行专门练习,防止局部负担过大。要掌握正确德动作要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对转项运动员要打好蹦床基本技术基础,循序渐进地发展难度[10]。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有较高的患病率,损伤率为1.4次/1人/1000训练小时。2) 运动损伤部位主要发生在膝关节、腰部、踝部。损伤的类型主要为筋膜韧带损伤,占21.48%;肌肉损伤,占19.01%;骨软骨损伤,占13.73%;肌腱损伤,占13.03%。3) 与运动员运动创伤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疲劳、要领错误和专注性差。

4.2建议

1) 训练中应加强各方面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员的损伤情况进行长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对损伤进行长年的、大量的研究,为确定损伤类型和造成损伤的危险因素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段,建立起一个能够正确反映运动员受伤和速生期关系的模式,探寻蹦床损伤的一般规律。2) 训练中应把腰、膝、踝等部位作为防治的重点,同时根据解剖学和项目特点改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3) 训练中应科学安排运动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发展难度的同时,应注重合理技术动作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Houstor ME. Analysis of various accident rate factors in Ice hockey[J].Med. science sports,1973(5):283-286.

[3] 徐明,张以鸿,洪源长.6省市蹦床运动损伤调查[J].体育科研,2002,23(4):21-22.

[4] 王延丽,赵艳成,姜宝华,等.蹦床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与网上跳跃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97-199.

[5]Larson BJ. Trampoline-related injuries[J]. J Bone Joint Surg Am,1995,77(8):1174-8.

[6] 李东建.蹦床运动员网上垂直起跳技术的初步研究[J]. 蹦床与技巧,2000,(9):2-4.

[7] 罗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在竞技蹦床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06-108.

[8] 王凤英,姜霞.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54-55.

[9] 李艳翎.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动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132-134.

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研究 篇4

从2002年起,退役运动员市场化安置政策的完善标志着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典型性事件是确立了退役运动员的经济补偿制度和就业培训制度,鼓励运动员退役后自主择业。目前,国家对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大多是综合其在役年限、运动成绩和本人退役前的工资待遇等因素给予一次性退役补偿费,并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而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例如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取得优异成绩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工作岗位,可直接考核、免试录用。”但是,我国庞大的竞技体育队伍中取得顶级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毕竟只占极小比例,大多数运动员还是无法得到制度内的政策照顾。

现如今,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政府按计划安置再就业;二是让运动员自己选择,自谋出路;三是进入大学继续学习。退役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再就业方式,这与以前单一的计划安置再就业相比,退役运动员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出路。

二、目前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

当一个运动员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都要面临新的就业选择。有数据统计,每年我国各省市“待业”运动员占到训练人数的20%~30%,这高比例的待业人数会阻碍我国体育运动的持续性发展。所以,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成为了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又有一大批退役运动员等待再就业,对于安置状况的不理想,一方面会使现役运动员有后顾之忧,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训练;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家长认为运动员这一职业未来的出路渺茫,从而选择放弃竞技体育从小的培养,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巨大损失。

1、政策性安置

政策性安置仍是现在退役运动员实现再就业的主要途径。当前政策性安置由以前的行政命令安排转变为由政府推荐安排,政府在安置工作中依然起主要作用。运动员的就业情况和政府制定的安置政策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指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退役运动员,继续执行省、市两级政策性安置工作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由政府政策性推荐安置退役运动员在日后一段时期内仍占有较大比重。

2、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又称“自主择业”,就是退役运动员不经政策性安置而自行就业。自谋职业有两种方式,一是运动员通过双向选择,自己落实工作单位;二是运动员自运动队辞职,然后或出国深造或自己创业等。自谋职业这一途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产生并得到发展的。其根本性质已从运动员自发的自谋职业向政府有意识的一次性付给退役安置费进行转变。

3、继续教育

由于运动员从小从事运动训练、集训或比赛,从而导致文化学习的缺失,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退役运动员继续进行教育学习,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其步入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运动员大学毕业后,按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也可以缓解现在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压力。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退役后通过组织推荐、免试、自考进入各类大学接受正规全日制教育是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的首选渠道。

三、运动员在就业安置中出现的问题

运动员在就业安置中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四点:首先,训练体制方面的原因,多年来成绩至上的观念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的严重缺失,虽然“体教结合”已经实施近20年,但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再次,运动员自身方面的因素;最后,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1、政策安置渠道不畅,自主择业难度较大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各级运动队中有编制的运动员,退役时都可以由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得到妥善安置。现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地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经不会直接干预市场运行,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慢慢已过度向市场化,在企业用人制度方面,政府指令已不再具有硬性的约束力。在过去,国有企业曾经是退役运动员安置的主方向,但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许多国企已无力安置大量的退役运动员。随着社会劳动的复杂化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许多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多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与用人单位的高需求之间存在的反差越来越大。

在自主择业的问题上体育局2003年颁布了《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全国各地根据运动员的运动年龄、运动成绩和退役前津贴等因素,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尽管自主择业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对于大量专业运动员来说,个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是自己择业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自己创办个人企业或是到其它公司打工,在市场经济中均处于劣势。

2、文化基础差求学困难,市场择业竞争处于劣势

当前我国运动队普遍存在“重训练,轻教育”的现象,由于运动队和运动员自身忽视文化学习,致使运动员正常的文化教育都难以得到保证。各地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每周只有2个半天或3个半天时间,即便这样,教练员还要占用或加大文化学习期间的训练量,使运动员在2~3个半天内无法用心投入学习。运动员综合素质偏低和社会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直接导致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困难。另一方面,即便是有小部分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在从小习惯和观念的影响下,基本也没有提高实在的水平,毕业后唯一不同的只是手中多了一纸学历,并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

3、保障政策不足,各种保险制度有待于健全

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还不健全,运动员应有的体育保险制度和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并且暂时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文加以维护。同时退役安置的渠道和方向存在很多不定因素,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做好职业技能教育,使运动员退役时除专业技能以外,没有其他一技之长,适应不了社会的节奏。

4、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安置较为顺畅,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安置较为困难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对于获得奥运会、全运会金牌、奖牌的运动员往往会得到充分重视,这些运动员不仅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奖励,而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政府和有关部门会对这样的运动员高度重视,所以,这些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安置问题通常容易解决,且安置方向较好。但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毕竟还是少数,还有大多运动员由于运动成绩没有多大潜力或个人原因,没有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就选择了退役。这些运动员从小常年参加训练比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无其它技术专长,又没有出成绩,其安置状况相对令人担忧。

四、对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几点建议

1、坚持政策性安置

政策性安置尽管在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但政策性安置还是大多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主渠道,视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还是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货币安置必须辅之相应的政策法规。关键要使现有政策不断调整、完善,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并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创办有关扶助运动员再就业安置的专门机构,协助运动员做好退役安置工作。

2、加快体教结合进程

体教结合的中心思想是“运动员身份学生化”,其模式使运动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学习文化知识。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的根源在基础教育阶段,只要运动员具备了较好的文化素质便可在退役后就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对于其他技能的掌握也能得心应手。在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道路上,育人是应该放在首位的,不能因为过于追求体育成绩而放弃对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教育,所以竞技体育应加快转向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凭借高校优势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运动员,这同样也是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希望,甚至会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的长效办法。

3、拓宽体育保险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关系到全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运动员在社会中属于特殊群体,再就业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我国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和运动队伍的稳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运动员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改革目标。因此,建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优化配置,还能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了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必须应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相关保险制度,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保证了我国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体育保险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方面的保险主要体现在对人身安全及身体损伤等方面,现在运动员的退役就业保险还没有列入运动员保险之中,这不符合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伦敦奥运会后,我国又会面临一次运动员退役的高峰,仅靠政府行政手段安置明显是不行的,体育保险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增加体育保险业的种类,建立运动员就业保险险种,加大对体育保险业的立法,使运动员退役后能获得相应的保障。

4、修订退役运动员上大学标准,鼓励退役运动员继续接受教育

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难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单一。只有继续接受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自己、提升就业能力。运动员大学毕业后,按大学毕业生渠道就业,也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压力。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虽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退役运动员继续深造的政策。但是,却存在着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忽视文化基础的弊端,也相应地减少了运动员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应改革现有政策,为运动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高考或走成人自学的道路,并在录取时降低标准。首先,运动员上大学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除了考虑运动员成绩之外,也可考虑以运动员技术等级水平作为上大学的条件。实行宽进严出,入学标准适当放宽,但毕业的标准应严格,以确保运动员大学生的质量。其次,运动员上大学的时间应保持一定的弹性,不一定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而可以把这一时间标准适当放宽,使运动员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或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延长运动生命,做到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再次,运动员上大学应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运动员在训期间的工资标准比较低,不足以支持其在校期间的各种费用,运动队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资助。有的运动队是按在队期间的工资标准补助,直到运动员毕业为止。

5、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倡自谋职业

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大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针对退役运动员特点,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培训、运动创伤防治、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加大定向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在培训中重点强化技能的培训,并结合企业的用工特点,让运动员切实掌握一技之长,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实现再就业,从而减轻退役运动员就业压力。

运动员退役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社会影响力,可以在自己较熟悉的商业领域自主创业:经营体育器材、承包体育场馆、开办运动技能培训机构等。对于创业首先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这笔资金:在役期间的奖金、工资,退役时得到的经济补偿,家庭给予的资金支持。为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植、在税收上给以优惠。

摘要:纵观各类文献资料,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情况较之以前确实有很大改善。很多优秀运动员都得到了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尤其是这两年,有关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工作,专门针对我国体育训练体制的特点,颁布了一系列扶持运动员退役安置的政策法规。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政策的倾斜范围大都局限在运动成绩特别优异的运动员和部分运动项目内。还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曾经训练刻苦,为国争光,取得过很好的比赛成绩,退役后却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所以本文细致分析了运动员退役安置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逐一阐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我国运动员 篇5

王银晖

(安阳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455000)

摘要:本文对于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损伤研究做出概括,对比国内外研究进展,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探讨网球运动损伤发生规律,以期能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世界网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先进的训练方法的引进和频繁的国际交流促使我国网球运动员水平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因此我国网球运动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训练方法应用不当和缺乏损伤防治意识而引起的伤病问题,再加上青少年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某些运动员由于伤病原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破坏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提高,还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国家带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如何降低甚至消除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关系到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也是网球运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损伤概况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是我国未来网球的希望,如何从长远利益出发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是广大网球教练员和网球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关于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发展很快,许多新兴科学的方法手段运用于青少年网球训练,使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成绩迅速得到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网球运动员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很多网球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比赛时都能拿到比较好的名次,和国外选手相比我国青少年选手的实力水平并不逊色,但是绝大部分运动员在步入成人比赛之后就不能再有所建树了。这和我国现阶段的训练体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网球运动在我国开展时间相对较短,不少教练员急功近利,没有综合衡量青少年运动员现实情况,过分开发潜力,导致当前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中普遍存在着“成人化”、“简单化”的现象,训练偏重结果,对于如何保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高强度的比赛和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发生方面考虑较少,它使得一批极具潜力的年轻优秀选手不是昙花一现就是出师未捷身先伤,饮恨赛场,过早结束了本该辉煌的运动生涯。国家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需要巨大的投资,然而不科学的训练方法等往往造成伤病缠身,只能望“球”兴叹,造成人才利用率不高,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国际研究现状

当前,世界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TP)和国际网球联合会为全世界各重大联赛配备了受过良好专业培训的物理治疗师和队医,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还为所有比赛的顶尖选手配备了合格的医生。但是对于非顶级选手以及青少年选手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就此ITF运动医学委员会认为在学习研究有关网球运动员全面健康的问题领域应包括生理、营养、生物力学,设备的改进对运动员的影响,心理上的准备以及其他方面,比如时差反映、海拔高度、温度、湿度和非常年轻的运动员打网球的效果等。国际网球运动医学与科学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讨论了各种各样的损伤问题:医疗主任David Altchek和美国戴维斯杯联赛医生撰写了网球运动中日益普遍的肩关节损伤处理方法;前医疗主任Hartmut Krahl和他来自艾森国际女子网球协会巡回赛的同事讨论了如何处理背部损伤问题;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女子网球协会巡回赛的医疗主任Arth Retting就手和腕损伤的处理方法陈述了他的观点;Scott Lynch讨论了膝、小腿、踝、足和肘的损伤问题;瑞典运动医学专家Per

A.F.H.Renstrom 在他主编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一书中对网球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给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从素质、力学、训练、装备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另

外Michael Bergeron讨论了网球体能和营养方面的最新研究及在高温环境中比赛的危险性;前网球运动医学学会主席、现美国网球协会医疗委员会成员Ben Kibler讨论了年轻选手比赛过程中所面临的损伤及其他特殊问题,总结了网球运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背景知识及损伤后如何使选手尽快重返赛场的康复原则。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相关专家也对网球运动损伤做了一定的研究,如上海体育医院的林勇、上海体育科研所的忻鼎亮等撰写的《上海网球队运动员手腕损伤初探》一文中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上海网球队10名运动员正手击球时手腕活动度进行解析,并使用Cybcs-6000型等动肌力测试仪测试握拍手臂肌群力量。得出结果表明:击球时手腕活动度过大是手腕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前臂肌群力量相对不足是手腕损伤的另一原因。最后,作者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江苏网球队的周正早在1988年的《析网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一文中就对网球运动综合损伤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华中师范大学的栾丽霞等人在《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中对体育院校网球专选大学生损伤的一般状况进行调查,得出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多以关节扭伤为主,集中在人体的腕、肘、肩及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和局部负担过重,同时提出了预防网球运动损伤的措施和建议;黄祁平等撰写的《基于网球训练中肘部韧带损伤机制的运动解剖学研究》详细论述了网球训练中肘关节损伤发病的解剖机制,为网球训练及网球肘的预防提供了参考;翁锡全等人在著作《2003年全国青少年集训队运动员身体机能调查》中对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生理生化指标做出了详细调查;最近对于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系统研究是韩奇、王乐华等人在2008年做出的,他们在《关于我国现代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状况分析》一文中对国内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而得出:网球运动损伤发生率很高,网球运动损伤的好发部位有腕、膝、踝、肘等部位,损伤的类型以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为主,针对损伤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在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因、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以及伤后处理的影响因素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少或较为简单,很少从训练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个研究虽然不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进行的,但对于我们研究青少年损伤机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合国内对青少年网球损伤的各种研究我发现,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网球肘的防治方面,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于网球运动损伤作出了整体性的概括,如周全富,宋崇丽,孙福成等人撰写的《网球运动负荷特征的评定》,但针对国内训练条件下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损伤防治的研究很少。前景展望

目前,随着彭帅、李娜、郑洁等一批转入职业球员的优秀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名次,网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更加喜人。这些优秀运动员与世界接轨所带来的网球理念、先进训练方法更加刺激国内网球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在我国体育界逐渐凸显。大家不单单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取得成绩后光芒四射的优秀运动员身上,青少年运动员已经取得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还在向着良性方面继续延续。然而,纵观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解决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损伤问题的要求。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注重调查对象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在借鉴国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发展特点,综合调查探讨青少年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为预防损伤发生、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祁平,肖建忠,蒋桂凤.基于网球训练中肘部韧带损伤机制的运动解剖学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1-213

[2] 蒋伟浩1994年-2004年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03期

[3] 刘世军,张运亮.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02期

[4] 祝振军,王平.女子网球运动员足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第03期

[5]伦斯特伦(瑞典),徐国栋译.网球(运动医学与科学手册)[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8

[6]林勇,忻鼎亮.上海网球队运动员手腕损伤初探[J].体育科研 1997.3

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角色,但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已经运行了50年,随着我国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市场化逐步兴起,举国体制已经呈现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退役运动员出路难。2006年邹春兰退役当搓澡工的事被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解决好退役运动员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现役运动员身安、心安地备战各项比赛,而且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我国退役运动员现状

1退役人数逐年增加,政府安置难,队员积压多 我国运动员平均每年的淘汰率为15%,如果恰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年,淘汰率甚至会达到或超过40%。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各部门都开始精简人员,造成各单位都不再愿意接收专业不对口的退役运动员。据统计,目前在我国30万退役运动员中,近80%的人正不同程度地面临失业、伤病、贫困等生存问题的困扰。

2不同项目和取得不同成绩的运动员安置率不同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奥运争光计划,对于取得过突出成绩的运动员来说,就业和上学的路都比较畅通。但竞技体育是个金字塔型,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站在塔尖,那些没有能达到竞技最高水平、成绩平平的处于塔中间的较多运动员,由于不具备“品牌效应”,所以不会被社会重视,他们是很难找到工作的。另外,不同项目也有冷热之分,像足球、篮球、网球等一些已经走向市场化道路的项目出路还不错,而像举重,投掷等群众基础薄弱的项目出路较窄。

3“出口不畅”导致“进口不顺”

由于很多退役运动员—直得不到妥善安置,长期滞留在队中,占据编制名额(见表1),致使许多年轻运动员不能正式入队,影响国家队伍的稳定发展。这些—直滞留在队中的退役运动员,—方面,造成国家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资源浪费;另—方面,造成在役运动员的情绪焦虑,不能专心训练。影响比赛成绩。

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困难,从事运动员行业有后顾之忧,降低了运动员行业的吸引力。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专业队训练,致使很多具有优秀条件的好苗子不能得到发展。这样必然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缺乏。

二导致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难的因素分析

一运动员培养机制不合理。

我国很多运动员从小就被选人少年体校进行专业训练,然后再一级级的选拔直到进入国家队,他们没有同等时间和条件接受同龄人的正规文化教育。再加上在“金牌至上”的观念的引导下,各级运动队都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我国现行运动员培养体制下培养出的竞技体育人才,是高竞技水平而低文化素质的人。他们一旦退役后,由于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根本无法满足很多岗位的要求,更不具备和同龄人竞争工作岗位的实力,致使大量退役运动员找不到谋生的出路。

2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不健全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他们为了祖国的体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祖国,失去了应有的受教育机会。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使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崛起,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但由于我们对退役运动员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科学的救助机制,不能良好的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致使他们的出路不尽人意。

三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难问题的必要性及对策

1必要性

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是“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运动员的培养体制,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各方面产生的社会问题,使之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避免产生过多社会问题,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2政策性安置 运动员是具有专业特长的特殊人才,所以对待退役后的运动员,应该按照特殊人才招聘办法录用。根据贡献不同,制定相应的等级标准,由国家直接下达指标到各省市事业单位,不占事业挚位的编制指标,确保无论贡献大小的退役运动员都能使最基本的生活得以保障。 3补偿性安置 我国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在运动员退役时,根据运动年限、贡献大小、伤病等级等情况,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方面可以保障他们在无工作的过渡期的基本生活,另—方面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减少政府的负担。

另一种补偿性安置办法是大幅度提高在役运动员的工资水平。运动员也是一种职业,受国家的雇佣,他们创造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使我们整个国家和人民受益的财富,再加上他们职业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在役时的工资应该能够达到弥补他们在训练期间和退役后造成的所有损失。

4放宽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和继续深造

由于我国运动员在训练期间都是重技能轻文化,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所以在他们退役后应该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各个大中专院校的体育院系是他们最好的去处,因为他们本身的运动技术水平已经很高,如果他们能在理论文化方面有所加强,那么毕业后肯定能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出路。所以学校应该对他们降低入学标准,鼓励退役运动员上大学。但要实行宽进严出,毕业标准应严格,以确保运动员大学生的质量。

对退役后选择自主创业的运动员,国家应该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像很多优秀运动员退役后转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体操王子李宁,花样游泳队员陶虹等。

5技能培训是根本出路

政策性安置后,如果自身能力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在现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仍可能面临下岗的危险;货币性安置后,如果缺乏创业能力,补偿金花完后仍会陷入困境。所以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运动员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才是最根本的出路。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在运动员退役前合理的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确保遇役后没有后顾之忧。

四对策与建议

1运动员文化水平低是造成退役后出路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改变“一条龙”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注重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建立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实行“体教结合”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由于运动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造成他们文化水平低、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差,而我国对退役运动员又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造成他们退役后面临困境的又一原因。建立和完善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使运动训练和职业教育同步完成,把“安置”变为“再就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3退役运动员出路窄,也是造成大量退役运动员待就业的原因。全面普及群众体育,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推动更多体育项目走市场化、职业化道路,这样可以给退役运动员提供更多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如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等等。这样不仅可以缓解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篇7

1 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的体育竞赛正朝着高水平和强竞争的方向发展, 强手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比赛中不仅比技术、比能力, 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与对抗。赛前心理准备、赛中心理控制和赛后心理调整是否到位, 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比赛名次。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经常出现的“克拉克现象”就是对心理素质的一个最好的诠释。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刘易斯曾谈到, 平时主要是身体上的准备, 比赛前90%是心理上的准备。有关研研究表明, 在比赛中技战术发挥不好的运动员中, 由于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失败约占70%。而这些被动局面恰好在我国运动员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很多优秀运动员在国内的一些比赛中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有的甚至打破了世界记录, 可是一到奥运会、世锦赛等这样的大型国际比赛中往往赛不出高水平好成绩。2004年雅典奥运会, 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体操在卫冕男团冠军的压力下却失败得“酣畅淋漓”, 7个冲金点, 却只换来一金两铜的成绩, 这样的表现实属罕见;同样, 在乒乓球决赛中, 王皓负于韩国的柳承敏, 而后者的实力明显逊于前者;在中国的跳水“梦之队”中, 17岁的小将李婷在夺后说:“能夺得金牌我们很高兴, 比赛时我们一点都不紧张”。有研究表明, 国外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的发挥失常占平时比赛的30%, 而我国的这个比率竟高达60%。心理素质对比赛的影响可见一斑。如何消除我国运动员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显得非常重要。

2 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

在比赛中给运动员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通过归纳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2.1 外部因素

(1)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

规模越大, 比赛任务越重, 运动员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深刻。因为重要的比赛任务会激起运动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他们会运用一切力量, 以战斗的情绪状态为胜利而拼搏。但是, 如此大规模的竞赛通常也会让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紧张不安, 非常容易影响他们原有的技术水平。

(2) 社会和媒体舆论的压力。

在大型比赛中, 运动员代表的不只是个人, 更多的是代表着民族和国家, 因此整个社会也对他们寄于厚望, 特别是优秀的运动员。比赛前夕, 社会媒体会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训练, 同时对他们进行宣传。这让他们承担着相当大的压力, “只许胜不许败”已经无形地在向他们施压。

(3) 参赛双方运动员实力对比。

当参赛运动员实力相当时, 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如刘翔在比赛中, 如果有约翰逊这样的强手在里面, 那么刘翔的成绩相对和一般的对手比赛得到的成绩要好许多;但是如果自己的对手明显强于自己, 则极有可能形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正如丁俊辉, 通常在交战于老道的对手时, 心理障碍显现得很直接。而像奥利沙文则反之。

(4) 外界环境的干扰。

比赛的胜利和失败, 不仅受运动员自身技战术水平的制约, 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比赛的场地, 我们常说的“主场优势”就是强调这一点。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比赛, 占尽地利、人和, 心理上已取得一些优势。另外还受裁判和观众的影响, 正如姚明在NBA中比赛中不满裁判而恕摔毛巾而被罚出场, 丁俊辉在比赛中被没有素质的观众恶言攻击而流泪, 这些外界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发挥。

2.2 内部因素

(1) 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

经验丰富, 准备充足, 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 一般在赛前和赛中他们总是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 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信心和斗志, 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而一些运动员初次参加比赛, 赛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运动个体的运动表象模糊, 反应和思维及注意力降低, 不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2) 参赛动机。

运动员参赛的动机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有的运动员更多是在为自己谋取名利。具有崇高社会动机的运动员, 在处于劣势情况下, 也能激起深刻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 去与困难做斗争。而具有狭隘个人动机的运动员, 当处于劣势情况下, 刚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状态, 向困难屈服。

3 心理训练方法

必需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 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训练才能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将心理障碍降低到最小, 发挥出最好的技术和战术水平。

3.1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训练或脱敏训练。在复杂的、陌生的环境中比赛时, 运动员常会对自己事先未料到的情境感到不安和紧张。模拟训练就是人为地制造或模拟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 (环境) 因素, 让运动员在这种情境下训练或比赛, 使之对环境熟悉, 逐步适应这些环境, 降低环境因素对运动员的刺激量, 使运动员在赛前能感到自己好象已经参加过了这场赛事, 知道自己能处理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模拟可分为以下两种:

(1) 语言形象的模拟。利用语言和形象的表象来描绘未来竞赛时的情形。

(2) 实景模拟。在训练中创造一些与竞赛相似的条件, 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模拟训练对消除或降低出国参赛环境对运动员的不利影响有着重要作用。某教练员谈到对出国参赛环境进行模拟训练的重要性时, 曾这样说:“运动员赛前的注意点越多, 其集中能力或集中程度就会差些。”因此, 在进行赛前训练时, 一定要结合实战的需要进行模拟训练, 这样, 这些不利因素通过模拟训练不再引起运动员的注意, 到比赛时就不会引起运动员不良反应, 运动员不去注意它, 不去纠缠它, 它就影响不了运动员。”

3.2 信息回避

是指避免一些可能对运动员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这种方法通常与运动员赛前注意指向训练相结合使用, 如让运动员在赛前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技、战术准备上, 而对其他方面的诸如某些环境因素却恰好被排在其注意范围之外了。该方法在比赛时经常运用, 如运动员每打一枪计分牌上会显示所有运动员射击的环数, 运动员如抬头看记分牌, 很容易受分数的影响。因此, 教练员要求运动员打完后, 低着头, 以对此信息进行回避。

3.3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运动员通过自我暗示来实现的, 暗示是通过语言影响进行心理调节的手段, 它使疲劳的机体得到迅速和充分的休息, 使情绪得到迅速的调整, 信心倍增地准备下一轮的比赛。其做法是运动员闭目静坐或仰卧, 聚精会神地想象自己的放松情景, 也可用语言进行暗示放松。放松休息的暗示语言有:我安静下来了, 我的全身、大脑都放松了, 我感觉很好等。

3.4 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心理调节主要是用大脑思维的意念活动来调节个人心理失衡的一种方法。若是由于参加重要比赛而引起的紧张, 运动员在意念活动中要多想想自己发挥较好的场景, 使自己平静下来。采用的意念词有“心理紧张对比赛非常不利”、“心理紧张是多余的”通过反复的意念活动, 来控制、减轻心里的紧张, 在赛前行到平衡的心态, 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如果运动员参加比赛机会少, 经验差, 把比赛当作一种负担,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 没有上阵就出现胆怯、丧失斗志的。要鼓舞他们的士气, 增强必胜的信心。采用的意念词有“我只要把自己平时的技术发挥出来, 就一定能打好比赛”、“这场比赛我们队一定会赢”等。

3.5 积极心态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训练

对运动员积极心态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日常训练及赛前准备。运动员的心态一方面与运动员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是否在生活、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有意识地灌输、培养有关。很多运动员的性格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国外比赛时如遇到赛场环境非常不利的情况, 如赛场陌生, 或是和对手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那么运动员更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化, 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竞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 共同构成了现代竞技运动的完整训练体系。它的目的就是帮助运动员提高和完善从事专项运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 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技能和方法, 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运动员的潜能, 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益群.博弈制胜与竞赛中的心理战[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1) .

[2]杨桦, 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乐为.浅谈影响篮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的方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4]梁沙沙, 张凌春, 史海鹏.关于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J].新西部, 2007, (12) :228.

[5]梁占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6]吴月英.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体育科技, 2007, (3) .

[7]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魏遵军.浅谈心理训练在田径比赛中的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8) .

我国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分析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2008年我国参加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伤残互助保险并获理赔的1010名摔跤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查阅有关摔跤、运动损伤和运动损伤康复手段等方面的著作和文章, 对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1.2.2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ECL软件对整理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相关伤残互助保险的运动员的全部资料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http://www.tyjjh.org.cn/)所有和提供。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损伤部位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08年我国摔跤运动员损伤共发生1144例次。头面部的损伤在所有损伤中发生比例最高, 占35.49%;其次下肢,占30.24%;然后依次是躯干19.23%,上肢15.03%。表2显示:损伤部位多发于耳部、膝关节、腰部、肘关节、颈部、肩关节和踝关节。

2.1.1 头面部损伤

头面部损伤406例次中,耳部的损伤350例次,占86.21%,其次是口腔(22例次,5.42%)和鼻部(14例次,3.45%)。

2.1.2 下肢损伤

下肢损伤346例次中,膝关节的损伤279例次,占80.64%;其次是小腿24例次,占6.94%;然后依次是踝关节(23例次,6.65%)和足部(13例次,3.76%)。膝关节损伤中,半月板122例次,占整个膝关节损伤的52.36%;其次是前交叉韧带42例次,占18.03%;然后依次是内侧副韧带(31例次,13.30%)、外侧副韧带(15例次,6.44%)和后交叉韧带(9例次,3.83%)。足部损伤中,跖骨损伤6例次,占整个足部损伤的46.15%;其次是足舟状骨3例次,占23.8%。

2.1.3 躯干部损伤

躯干部损伤220例次中,腰部的损伤151例次,占68.64%;其次是颈部51例次,占23.18%;然后是胸部14例次,占6.36%。腰部损伤中,腰椎间盘84例次,占整个腰部发病例次的55.63%,然后依次是肌群韧带筋膜(45例次,29.8%)和腰椎(22例次,14.57%)。颈部损伤中,颈椎间盘27例次,占整个颈部发病例次的52.94%。

2.1.4 上肢损伤

上肢损伤172例次中,肘关节的损伤62例次,占36.05%;其次是肩关节41例次,占23.84%;然后依次是手(26例次,15.12%)、上臂和前臂(均为14例次,8.14%)。手部损伤中,掌骨损伤11例次,占整个手部损伤的42.31%;然后依次是腕骨(7例次,26.92%)和指骨(5例次,19.23%)。

2.2 损伤类型统计

从损伤类型来看,主要以耳廓损伤、半月板损伤、骨折、椎间盘突出症、关节扭伤、韧带损伤和脱位最为常见,见表3。

2.2.1 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120例次中,外侧半月板损伤19例,占16%;内侧半月板损伤16例次,占14%;右膝半月板损伤60例次,占53%,左膝半月板损伤54例次,占47%。

2.2.2 骨折

骨折114例次中,腓骨骨折15例次,占13.16%;其次是鼻骨骨折13例次,占11.40%;然后依次是掌骨骨折(11例次、9.65%)、尺骨骨折(11例次,9.65%)、腕舟状骨骨折(8例次,7.02%)。

2.2.3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突出症105例次中,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次,占76.19%,颈椎间盘突出症25例次,占23.81%。

2.2.4 韧带损伤

韧带损伤90例次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51例次,占49.35%;其次是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33例次,占42.86%;然后依次是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4例次,5.19%)、肩锁韧带损伤和手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均为1例次,各占1.30%)。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交叉韧带撕裂36例次,占71%,断裂15例次,占29%;前交叉韧带损伤42例次,占82%,后交叉韧带损伤9例次,占18%。右膝交叉韧带损伤28例次,占54.9%,左膝23例次,占45.10%。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损伤占67%,外侧副韧带损伤占33%。

2.2.5 关节扭伤

关节扭伤88例次中,膝关节扭伤39例次,占44.32%;其次是踝关节扭伤21例次,占23.86%;然后依次是肘关节扭伤(19例次,21.59%)、腕关节扭伤(4例次,4.55%)和肩关节扭伤(4例次,4.55%)。

2.2.6 脱位

脱位48例次中,肘关节脱位16例次,占34.78%;其次是急性肩关节脱位10例次,占21.74%;然后依次是习惯性肩关节脱位(7例次,15.22%)、手指间关节脱位(5例次,10.87%)和肩锁关节半脱位(4例次,8.70%)。

3 讨论

3.1 耳部是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比例最高的部位,损伤类型多为耳廓外伤。主要是因为实战中抱腿、夹颈背、圈头等技术动作时对耳廓过度揉搓[1]及耳廓反复与摔跤垫发生搓动引起。留长发[2]及实战前对耳廓进行充分的搓揉,直至耳廓发热有助预防和减少摔跤耳的发生[3]。

3.2 膝关节是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在下肢损伤中发生比例最高。按损伤类型分,半月板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发生比例最高。然后依次是前交叉韧带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外侧副韧带损伤。其中,外侧半月板损伤较内侧半月板损伤多见,这与田得祥等报道的我国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外侧半月板多于内侧相吻合[4];内侧副韧带损伤较外侧副韧带损伤多见。本研究结果显示摔跤运动员膝关节扭伤及韧带损伤在全身关节扭伤和韧带损伤中均排于首位,主要与摔跤运动经常要求运动员在膝关节处于屈伸扭转和持续用力的情况下突然变向发力完成进攻动作, 关节、韧带承受的负荷要大于正常有关[5]。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全身韧带损伤中发生比例最高的损伤类型,这与摔跤运动中膝关节处于屈曲90°位并突然做外展外旋动作(膝外翻扭转)发力有关[5,6]。崔国庆[7,8]、敖英芳[9]等调查表明,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专项训练中,尤其以专项技术失误及误伤多见。其他损伤病因有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膝关节Q角过大、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差、准备活动不充分、局部负荷过大、易伤部位未进行防护等等[9,10,11]。

3.3 腰部是躯干部损伤发生例次最高的部位,而腰部损伤中,腰椎间盘的发生例次最高,损伤类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在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基础上,又由其它因素诱导,最终导致椎间盘纤维核的突出甚至破裂[12]。摔跤运动中,常常要求腰部在屈曲或过伸的姿势下,持续用力的情况下突然变向和带动发力完成进攻动作,因而腰部关节、韧带承受的负荷要大于正常状态,极易的引起腰部急性损伤[5],而急性腰扭伤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诱因。运动员始终处于弯腰状态[7],长期的腰背部力量训练及反复滚桥抱提一方面加重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另一方面使得腰部在屈曲位或旋转位施加压力易引起椎间盘突出[13]。

3.4 骨折是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比例较高的损伤类型。主要以腓骨骨折及鼻骨骨折为主。下肢骨折多发生于自由式摔跤运动项目,多与该项目的冲抱腿、钩腿等强对抗性的动作特点有关。鼻骨骨折多为对抗方头部、膝肘部撞击所致。

3.5 肘关节、肩关节的损伤是摔跤运动员上肢损伤的主要部位。肘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是全身关节脱位中发生比例较高的损伤类型,这与曲绵域的报道相吻合[14]。主要与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不足、技术动作不合理等[11]因素有关。肩关节易伤还与球窝关节活动范围广、稳定性差的解剖结构有关。

4 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策略

4.1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5,7,8,9,10,15]:(1)重视一般准备活动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专项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整理活动;(2)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合理应用技术动作;(3)做好运动医学知识的宣教,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4)加强易伤关节的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尤其是损伤后的恢复性力量训练;(5)重视平衡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本体感受功能及关节稳定性的训练;(6)重视易伤关节的防护(护具和支持带的使用);(7)重视训练期间和训练后的恢复,避免疲劳时进行高强度的对抗练习;(8)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和负荷量;(9)训练后及时充分的拉伸。

4.2 在关节损伤的康复阶段,关节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和平衡协调性的力量训练有利于关节稳定性及本体感觉的重建,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和减少损伤关节的复发率[10,16,17,18,19]。

4.3 重视核心力量训练

肌肉做为外源性稳定系统的构成之一,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是一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对表层运动肌的训练较多,却忽视了深层稳定肌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传统的力量训练的补充,兼顾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在内的力量的训练 ,最为关键的是核心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了一个“不稳定因素”[19,20],其主要作用在于能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研究证明,核心力量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而且能预防腰背部损伤的发生以及利于伤后康复,这与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够确保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在正常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有关[21,22]。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耳部、膝关节、腰部、肘、颈部及肩关节是摔跤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好发部位;耳廓损伤、半月板损伤、骨折、椎间盘突出、关节扭伤、韧带损伤和脱位是摔跤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

5.2 建议

加强医务监督和易伤部位的运动防护,提高专项训练技术水平,重视核心力量、易伤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能有效地预防摔跤运动损伤的发生,减少损伤的复发率和利于损伤的康复。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2005-2008年参加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China Sports Foundation)伤残互助保险并获理赔的1010名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损伤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预防或减少创伤的措施。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损伤好发部位依次是:耳部(30.59%)、膝关节(24.39%)、腰部(13.20%)、肘关节(5.42%)、颈部(4.46%)、肩关节(3.58%)和踝关节(2.01%)。损伤多发类型依次是:耳廓损伤(发生率29.90%)、半月板损伤(10.40%)、骨折(9.88%)、椎间盘突出症(9.10%)、韧带损伤(7.80%)、关节扭伤(7.63%)和脱位(4.16%)。结论:加强医务监督和易伤部位的运动防护,提高专项训练技术水平,重视核心力量、易伤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能有效地预防摔跤运动损伤的发生,减少损伤的复发率和有利于损伤的康复。

我国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现状 篇9

关键词:手球,运动损伤,特征

手球运动是一项综合篮球、足球、排球特点的对抗性很强的接触性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进行直接的身体对抗,进行推、拉、抱等,因此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严重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所以寻求手球运动项目运动损伤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教练员、运动员和队医在训练和比赛中有针对性的防护,从而减少或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1 手球运动损伤的特征

陈佳贵[1]等对我国参加2005-2008年中华伤残基金会伤残互助保险并获理赔的218名手球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期间我国手球运动员损伤发生309例次。下肢的损伤在所有损伤部位中发生率最高(60.19%),其次是躯干(18.12%),然后依次是上肢(12.30%)、头面部(9.39%)。损伤部位多发于膝关节、腰部、踝关节、鼻、腓骨和跖骨;损伤类型主要以韧带损伤、骨折、半月板损伤、椎间盘突出症和关节扭伤最为常见。

邱卓刚[2]以我国30名国家队女子手球运动员为受试对象,研究发现女子手球运动员主要受伤部位为膝关节、踝关节、腰部、肩关节及手指等部位。从损伤的情形和性质来看,手球运动损伤主要是在比赛中造成并以急性损伤为主。

姚鸿恩[3]等以180名手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在损伤部位构成比例中,膝关节损伤将近一半,其次是踝关节、腰、肩部,并且急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损伤。他认为,虽然女性运动员的急、慢性损伤的发生率比男性运动员高,但通过统计学的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对手球运动损伤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任亚东[5]研究认为女子手球运动员十字韧带受伤机率比男性高2-8倍,国外[6]也有研究显示女性手球运动员有较高的损伤率和女性生理特征有关如女性的骨盆比男性要宽,肌肉的力量差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和研究的对象、方法等有关,今后有待进一步探索性别和运动损伤的关系,从而完善理论,指导实践。

张冰雨、张云[4]等以获得九运会女子手球前8名代表队的121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下肢创伤居多(57.39%),上肢次之(26.09%);损伤类型主要以肌肉拉伤(39.13%)和韧带损伤(33.91%)为主,手球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比赛和冬季大运动量训练时期。

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手球运动项目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及腰部;损伤的类型主要以韧带损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及半月板损伤最为常见并且多数是急性损伤;损伤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期间。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时期,要加大对手球运动损伤特征的了解并做好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 手球运动损伤的原因

手球运动损伤的发生和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水平及教练员的训练方法,比赛的特定情景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手球运动项目损伤的特征和规律及损伤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减低手球运动损伤的机率有重大意义。

2.1 手球运动项目的特点

手球项目要求运动员身材高大,跑动速度快,动作灵活,在比赛中快速穿插,冲撞、牵拉,移动攻守,双方队员进行直接的身体对抗,对抗中身体重心降低,易造成重心不稳,形成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及韧带、肌肉等部位发生闭合性损伤。

手球运动损伤和手球比赛规则有一定的关系,规则中允许合理冲撞、合理阻挡,可以采取“有利”犯规动作,犯规次数对比赛没有影响等,这些规则对手球运动损伤的发生起到“催化”作用。

2.2 训练方法存在的问题

制约我国手球训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其中教练员的训练方法是手球运动水平提高的关键。黄远翔、刘志民[7]等认为在对抗中合理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差是制约我国手球运动训练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陆广红[8]认为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不充分和训练后不进行有效放松,运动员过度疲劳,训练场地的不规范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张凤俊[9]认为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是基本技术存在着缺陷,运动量安排不合理,缺乏科学性,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身体素质、身体能力差、基本技术不全面、忽视准备活动、运动量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原因都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而这些致伤因素都和训练方法和运动员自身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为此在训练过程中要认真审视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练习,不能“拔苗助长”。

2.3 社会心理因素

运动损伤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不仅与生理因素、物理因素、训练因素等有关,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教练员、运动员有必要了解导致手球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以便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有关心理因素和运动损伤关系的研究,提出影响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应激源、应对方式、人格、动机、心理准备等[18]。邱卓刚[2]对30名国家手球集训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女子手球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时的状态焦虑较高(49.00±6.61),运动损伤的主要应激源为裁判不公、气候不合适、场地糟糕等。戴群[10]等人以75名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运动员越趋向于外向,承受的消极生活应激量越大,发生急性运动损伤的可能性越大,运动员在内外向的特质和承受的消极生活应激量对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起交互作用。Homes[11]等人对100名橄榄球运动进行研究,认为高生活应激比低生活应激的运动员更容易受伤。Meclay[12]等人研究发现遭受严重损伤的运动员动机水平很高,尤其是女运动员。

这说明心理因素和运动损伤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国内外关于手球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研究较少,但应激源、应付方式、人格、动机、心理准备等因素对其它运动项目的运动损伤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也与手球运动项目运动损伤有一定的关联,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能更好的进行心理调节,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3 手球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策略

根据手球运动损伤的特征和致因,我们应该重视对运动损伤的防治和治疗工作,尤其是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期间,应该严格组织管理,加强对运动员的医务监督,从而减少或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手球国家队教练员及江苏省手球训练中心医务监督人员的访谈记录,将手球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策略做一综述,借此提高对运动损伤的重视,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机率。

3.1 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

运动损伤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预防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因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手球运动损伤的特征、规律及预防措施,使教练员、运动员及队医对手球损伤有较全面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医务监督。黄远翔[7]等人认为导致我国手球运动训练水平不高及运动损伤与教练员的理论水平、敬业精神,与运动员的敬业精神、自觉训练有关,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力度,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对手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3.2 加强训练方法的完善、改革与创新

张冰雨、邱卓刚、贾林[13]等认为手球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训练和比赛期间,可见训练方法对运动损伤有重要影响,所以需要不断的加强训练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的积极作用,在训练或比赛期间,加强监督运动员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的完成情况。根据运动员的特征及手球运动特点,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和负荷量,采用合理科学的训练手段,循序渐进得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易伤部位)和专项技术能力。教练员要时刻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及运动员的状态,关注运动员是否处于运动性疲劳状态,根据个体差异,积极调整训练负荷并做好疲劳恢复工作。

3.3 调节与控制情绪,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

训练或比赛期间情况错综复杂,容易引起运动员情绪的波动,竞赛焦虑的变化,从而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机率。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竞赛心理定向,加强调节与控制情绪的方式及心理技能(如应激控制、放松技能等)的训练,提高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团结就是力量”,作为一个运动队,教练员和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发现某个或某些队员有情绪波动,焦虑等,要积极给予帮助与支持。

3.4 运用康复治疗手段

运动损伤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消极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因此有必要运用康复治疗手段对运动员身心两方面进行康复。运动损伤的治疗一般有物理疗法(如直流电疗法,紫外线疗法,推拿按摩,中医药调理、水疗等)和运动疗法(如主动运动法、助力活动法等)。王国祥[14]、杨志栋[15]等人认为除了传统的康复手段,基因工程及人工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发挥很大的作用(如基因治疗、HBO治疗、CPMCYBEX机械应用),大大的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功能。

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运动员的身体康复时间大为缩短,但要使运动员全面康复,心理康复手段必不可少。Duda[16]等人认为坚持参与恢复训练计划的受伤运动员相信恢复方法的有效性,感到参与此项计划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参与并完成自我设定的目标和计划的动机很强。Levleva[17]等人以32名膝或踝关节受伤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发现恢复率和运动员的目标设置、积极性自我谈话和心理演练等方法显著相关。虽然对运动损伤如何采用心理恢复方法的研究比较少,但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教育、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表象训练等心理恢复方法对运动损伤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18][19]。

教练员、运动员及队医要积极学习运动损伤康复治疗手段,并根据损伤特征和运动员身体状况,综合、科学、合理的运用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及心理疗法使得受伤运动员身心得到全面康复。

4 小结

在手球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由于手球运动项目的特征、训练方法、心理社会因素等原因导致运动员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及腰部;损伤的类型主要以韧带损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及半月板损伤为主并且多数是急性损伤。教练员、运动员及队医应该根据手球运动项目特征、损伤特征及致因,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和康复工作,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对策研究 篇10

1、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

1.1、组织分配

组织分配是运动员安置的一种形式, 有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省市体育局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统一分配, 分配到各个省市地方业余体校、俱乐部做教练或其他工作, 辅助完成运动队训练, 还有到基层的学校做体育教师, 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相关工作。这中是目前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主要形式。

1.2、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优秀运动员选择较多的另外一种门路。由于我国现行的运动训练体制问题, 大多数运动员在少儿阶段进行业余训练, 边训边学。但是到后来进入到国家队之后, 大多数运动员成天奔波于世界各国, 参加重大比赛, 学习时间有限, 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缺陷, 这就成为退役后安置员一个制约因素。现代社会是知识时代, 信息时代, 就业人员的学历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这些运动员迫切提高个人文化素质, 寻求新的职业规划, 转而进入到高校, 接受继续教育,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

1.3、自谋出路

优秀运动员退役之后, 由于本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影响力, 在社会上有一种备受关注的优势, 他们利用自身的这种优势, 有的进入演艺圈的、有走出国门到国外发展的、还有开办运动学校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的等等, 退役运动员以优异的成绩带来的名人效应为其打开了通们各种职业机会的大门。誉满全国的李宁公司就是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的成功范例。

2、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存在的问题

2.1、客观因素分析

就业政策相对滞后, 就业渠道窄。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是市场经济, 随着用工制度的不断深化, 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用人问题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策性安置渠道很窄, 导致就业的难度加大。安置比较好的城市都是通过与体育人事部门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运动员因为本身专业的特殊性, 在用人单位招聘计划中很少有为运动员提供岗位的, 除非是体育事业单位或对体育运动员有需求的单位对运动员提供一些招聘机会。

补偿机制不完善, 经费得不到保障。体育相关部门对运动员安置问题进行了探索, 经费补偿成为一种创新模式。但是补偿性安置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运动员可以在职业生涯结束后得到一批补助, 这些补助可以暂时缓解运动员的生活问题, 但不是长久之计, 况且运动员的补偿经费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运动员安置问题对运动队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运动员新老更替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年老且有伤病的运动员是制约运动队成绩提高的一个因素。长时间经受伤病的运动员得不到安置, 对运动队训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运动队训练经费是一定的, 造成的运动队经费的利用率下降, 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下降。运动队部分资金来源是由体育主管部分为了鼓励运动成绩好的训练代表队给奖励的。退役运动员停留在训练队, 无疑会增加运动队的开支, 导致运动队其他方面经费相对减少, 影响成绩的提高。

2.2、主观因素分析

文化水平不高, 与相应的需求不吻合。由于长时间从事运动训练, 相对而言, 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大大折扣, 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 这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体育是一个行业, 但是其市场需求是有限的。

自身缺乏职业技能。运动员本身是从事运动项目的训练, 他们大多精通运动训练的相关知识, 没有其他的技能储备。除了自己所熟知的专业技能之外, 没有其他的创收技术,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运动伤病的积累。现代训练手段还缺少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教练员不顾及运动员的个性特点, 一味的增加训练强度, 长时间训练导致疲劳得不到恢复, 致使运动员早早的结束职业生涯, 甚至生活都难以自理。

退役运动员数量多, 导致就业问题难度增加。据体育总局调查数据统计, 每年退役的优秀运动员有3000-4000人左右, 无形之中增加的就业的难度, 岗位竞争的难度大。

3、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策略研究

3.1、完善相关政策

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来看, 还是运动员安置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运动员退役安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政府及体育相关主管部门相互沟通,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提供制度政策保障。

3.2、建立优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优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能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保障运动员的权益, 激发运动员参赛的积极性。

3.3、发挥教育系统的作用, 缓解安置困难

与高校建立培养退役运动员的关系。1999年,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一通知中的体育院校仅限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6所体育类高等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另外全国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激励机制, 与大学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共同解决运动员的联合培养工作。并减免部分学费, 为退役的运动员创造在校学习的机会, 增加他们再就业的砝码。

3.4、为运动员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刘鹏局长在体育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推行体育行业国家资格帧数制度, 开展技能鉴定工作。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 课程设置有:市场营销、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培训、运动损伤等基础知识课程, 重点强化技能培训, 为运动员提供适当的就业岗位。

3.5、鼓励运动员购买社会保险

运动员成绩的取得往往是通过大强度、长周期的训练来获得, 这样的训练环境中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运动伤病的产生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运动员职业生涯早早的结束, 更有甚者连生活都难以自理, 给安置问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商业保险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风险的保障, 可以对运动员的生活给予一定的保障, 减轻社会安置的负担。竞技项目中, 特别是格斗项目 (散打、拳击、MMA) 更容易导致伤病的产生, 甚至失去生命。如2011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海口比赛中被吉打致死的上官鹏飞事件, 说明商业保险进军体育赛事很有必要。

4、结语

现在中国竞技体育所发展的高度已经是史无前例, 2008年奥运会金牌榜第一,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世界第二。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都是这些优秀运动员用血汗换来的, 鲜花和掌声是对他们的最美赞扬。在运动员安置问题上, 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求新的路径来解决运动员安置问题, 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局面, 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 实现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摘要: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退役。运动员退役安置是一项周期性的任务。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安置问题不仅仅关系着运动队的发展, 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 对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进行研究, 为我国运动员安置问题提出对策, 旨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传兴.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由“张尚武事件”引发的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 (11) .

[2]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

[3]刘仁盛, 高慧.运动员退役安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8, (3) .

我国运动员 篇11

关键词:游泳运动; 优秀人才; 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40-05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obility of China's Elite Swimmers

KANG Peng-yang1,KANG Dong2, YANG Xiao-fan1

(1. P.E. Ins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2. P. E. Dept.,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

Abstract:Although China's excellent sports talent resources are scarce, they are not properly utilized and allocated. Overstock, waste and inefficiency are common phenomena.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mobility status of excellent swimmers during China's planned economy period and market economy perio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obility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are distinguish obvious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proposes to encourage reasonable mobility of elite swimmer, reallocate resources, achieve optimized group and enlarge mobility scale.

Key words: swimming; talents; mobility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可以说,社会流动是社会所固有的属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游泳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攀登亚洲游泳高峰的长征,实现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真正成为了世界泳坛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完成了一次运动项目团队的整体上升流动。作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因素,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分布于各个社会分层之中,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同样会激发其改变、提高自身地位的奋斗精神,从而产生流动的可能性。从计划经济以来,不同时期的优秀游泳运动员和各省整体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发展参差不齐,优秀游泳运动员主要集中地呈区域性分布。在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大背景下,游泳运动商业化、游泳人才流动化已是我国游泳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游泳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将成为提高游泳运动竞技水平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优秀运动员人才的流动程度化对中国体育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游泳运动员在各省间的流动不但提高了全国游泳项目的整体竞技水平,同时也对各省的社会影响力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提升,进而刺激了各省在游泳项目上的消费,拉动其部分内需。要实现竞技体育强势永驻,必须使体育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并充分开发与利用,大力借鉴科学的人才配置方式,科学引导,合理配置,使其优秀运动员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从而促进中国游泳运动的科学健康发展。基于此,以资源稀缺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为出发点,将我国历届亚运会、全运会游泳项目前三名获得者和参加亚洲游泳锦标赛及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中国游泳优秀人才作为研究对象,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对该类群体的流动性进行理论分析是必要的、可行的。

1 优秀人才流动的萌芽与储备期(1952-1979年)

建国初期,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在1953年布加勒斯特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就取得过100 m仰泳的冠军。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29个省、市及解放军代表团参加了此次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其中穆祥雄以1 min11 s1的成绩打破男子100 m蛙泳世界纪录,中国游泳从此翻开新篇章,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最终实现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1.1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分布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控制,从而竞技人力资源的流动处在了一个萌芽与储备期。这一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数量不足,与世界各体育强国相比,差距很大。优秀游泳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少数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和一些解放军代表队,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内陆地区游泳运动水平则较落后。

1.2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流动性分析

1.2.1 水平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同一水平线上流动,如俱乐部间流动、地区间流动、专业队间流动,其声望、社会地位基本相同,称之为水平流动[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游泳项目人才流动与配置几乎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的,而造成该流动模式几乎得不到运行的原因是我国当时正处于优秀体育人才统分、统配的体制规范下,再加之我国户口制度的局限性特征,造成了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流动只能是在本地区内垂直流动,而无法形成跨地域的水平流动。这一时期,不仅合理的运动人才流动市场发育缓慢,且人才流动具有局限性和无序性。表现为以人才的囤积来对付人才的短缺;以限制流动来保护弱小者;以计划方式管理人才交流市场。

1.2.2 垂直流动 “垂直流动”指在一个既定的社会阶层结构里,转移流动的方向是由较低社会地位流动到较高社会地位,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上升流动,即由地方队流向国家队,主要是表现出色或者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从地方队上升到国家队;另一种是下降流动,国家队的运动员在冬运会、全运会上回到地方队,代表地方队参赛或者自上而下的淘汰,这两种流动形式统称为垂直流动[2]。如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罗兆应,出生于广东佛山并效力于广州游泳队,因其运动成绩突出,进而被选入国家队,并于1974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第七届亚运会,最终获得了男子100 m、200 m蛙泳、100 m蝶泳第二名,还获两项第三名。该届亚运会也是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这种流动模式是我国游泳项目优秀人才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条件下的主要流动模式,该模式的顺利运行是保证我国游泳运动金牌战略和实现举国体制既定方针的主要表现。

1.2.3 国际流动 “国际流动”指的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打破国籍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训练、比赛的现象。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游泳运动的国际交流主要是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聘请了前苏联、匈牙利游泳专家执教,并积极参与国际比赛,从而实现国际游泳优秀人才的国际流动。这一正确的决策使我国游泳运动的竞技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后因“文革”的影响,使我国游泳运动水平跌入了低谷,国际间的比赛与交流近乎停止,从而拉大了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

1.2.4 职业变动 “职业变动”指有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职业发生了变动。在国家高度调控经济的计划经济时期,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变动是不必担忧的。退役后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工作都是由政府统一组织解决的,有的是在各省市继续从事游泳教练员以及游泳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的是服从组织上的分配,从事了其他工作。因此,该时期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职业变动形式较为单一。

1.2.5 理论分析 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但是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资源培养周期性很长,是百年树人的结果,而且人才培养呈现金字塔状,越上层的人才越稀少。不仅如此,游泳运动项目开展的地域色彩较浓厚,氛围、基础很好的地方,优秀人才培养具有数量优势,人才分布就呈现出不均衡性,更需要有序合理的流动来实现优秀人才利用的均衡性和最大化。

由于受地方保护和社会的政治、体制、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计划经济时期的流动过程是相对静止的,计划安排下的人才资源分配与市场脱节,难以实现人才的均衡分布。再加上严格的人口户籍制度的管理,也限制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因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游泳项目的运动水平发展缓慢。从优秀游泳运动人才的流动形式看来,优秀人才资源流动主要以“垂直流动”为主,“水平流动”基本静止,“国际流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请进来,基本没有走出去,同时优秀游泳运动人才的“职业变动”形式单一。

2 优秀人才流动的发展与繁荣期(1980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和需要大大提高,特别是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日益剧增。竞技体育在全球化的趋势中,逐步转向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游泳运动的相关培训组织(如:俱乐部、业余体校等)同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完善。此类形式的出现,使游泳运动在不断壮大中得到发展。1982年在印度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叶润成在游泳比赛获得男子100 m蛙泳冠军。是他使我国实现亚运游泳金牌“零”的突破,也开创了中国游泳的新局面。1986年第十届汉城亚运会,我国游泳队夺得10枚金牌,实现了我国游泳的大跃进。1988年第三届亚洲游泳锦标赛,首次以24枚金牌超过了亚洲泳坛强国日本。在本届比赛中我国年轻女选手杨文意在50 m自由泳比赛中,以24 s98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3]。2001年在日本福冈,中国游泳新一代领军人物浮出水面,年仅17岁的罗雪娟,获得了世锦赛女子蛙泳50 m和100 m双冠王,终结了中国游泳长达五年的世界大赛无金史,随后她又在第二年的第14届亚运会中获得女子100 m蛙泳冠军。

2.1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分布状况 从第10、11届全运会的游泳优秀人才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表1、表2):游泳项目的优秀人才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尤其在浙江、上海、北京、福建、山东、以及部队单位。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才的流动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杠杆等手段来实现,我国游泳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动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区域配置和市场配置结合的运行特征,从而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2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流动性分析

2.2.1 水平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在各个省份具有不同优势项目的情况下,加强了区域间的优秀运动员合作及交流。就游泳运动而言,不同合作范围和形式的发展,促进了各级运动队优秀游泳运动人才之间的交流,加快了游泳运动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优秀运动员也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平流动”让得不到垂直发展的优秀游泳运动员也有了平行发展的机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优化优秀游泳运动员资源的合理配置。

2.2.2 垂直流动 “垂直流动”是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与计划经济时期相同,垂直流动仍然有上升流动与下降流动两种主要形式。进入21世纪,在竞技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驱使下,全国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以盈利为目的的游泳俱乐部,从而出现了以俱乐部为单位直接参赛的现象。不再仅仅是由“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的垂直流动,而是出现了由俱乐部直接到省队或者直接到国家队的跳跃式垂直流动的新形式。如辽宁籍游泳运动员石峰,1999年5月在辽宁海舰游泳俱乐部训练,2004年7月进入上海游泳队,因其表现良好,2005年1月入选国家集训队。

2.2.3 国际流动 “国际流动”是全球体育发展一体化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优秀体育人才的“国际流动”十分重视,该流动模式在游泳运动项目上的表现尤其突出。如从2008年开始,张琳、刘子歌等中国游泳队中的优秀队员及他们的教练员先后到澳大利亚集训,世锦赛铜牌获得者孙杨、全运会女子800 m自由泳等三金得主陈倩和教练员从师名帅丹尼斯;女子蛙泳未来之星王然迪、王群等及其教练员师从79岁的澳大利亚传奇教练员肯伍德;国家游泳队、游泳中心在“走出去”的训练方针中尝到了甜头,不但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果,更感受到了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游泳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看来,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国际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既实现了技术交流,又推动了文化发展。同时,我国的一些落后运动项目也通过“国际流动”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学习和训练,并引进国际优秀教练员来华指导,使得一些项目迅速崛起,进而通过“国际流动”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也很好的验证了体育无国界这一真理。

2.2.4 职业变动 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职业变动是人才资源流动的又一重要形式。首先是体育事业内部变动。有些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直接当教练员,也有些退役后进入高等学府进修后当教练员,再或是进入运动队的管理工作,进而使我国游泳运动的水平得以保持。如世界冠军林莉,1997年底退役后在香港游泳队、江苏省游泳队担任教练;又如在1993年参加完七运会后退役的沈坚强,赴日本筑波大学攻读体育系研究生,取得了硕士学位后回国,现在上海拥有4家游泳俱乐部,他的“沈坚强游泳学校”成了上海游泳的二线队伍。其次有跨行业的职业变动。目前主要是以商业运营为主。如中国游泳队“五朵金花”之一的庄泳,退役后在上海开办了郁金香广告公司(郁金香传媒首席运营官)。庄泳跟她的团队,通过这几年扎扎实实的运作,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LED(全彩电子显示屏)运营商。 2008年,庄泳的公司和北广传媒签下了一份价值高达几个亿的合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LED运营权的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选择了进入高校任教。当然,也有些少数优秀人才退役后即失业的状况。而同是优秀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职业变动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游泳运动的技术局限性以及在专业训练的同时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2.2.5 理论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为稀缺人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市场环境和流动条件。在供求关系影响下的优秀游泳运动员资源配置得以顺畅进行,优秀游泳运动员人才就可以相对均衡的分布于全国各地,这样的流动不仅有利于开拓游泳运动员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游泳运动项目比赛的区域竞争性得到较大提升。同时,根据资源配置理论,在市场机制充分起作用的条件下,在非限制性市场环境中,依靠市场供求关系,运用资源价格的升降,可以把资源分配到适当的位置。人才资源通常都是向着最有利益的部门和地区流动,这种流动过程一般是自发产生的,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陷。第一,市场机制下的资源流动可能会在部门和地区之间出现或产生结构性的浪费,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第二,依靠市场配置资源,要想达到合理配置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浪费。

在人才资源流动和配置过程中,对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分配,任何一种单方面的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片面的和难以实现的[4]。针对我国目前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流动现状,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采用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调整和优化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稀缺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游泳优秀人才的合理分布和科学、有效的流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游泳运动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动性特性,正在由过去的“垂直流动”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以“垂直流动”为主,“水平流动”、“国际流动”和“职业变化”并存的多种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新的游泳运动优秀人才资源流动模式。我国目前具备较高技术技能、专业素养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供给量较少,市场供给能力较低。相反,社会各方面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需求很大,如:观众出于体育欣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的需求;各类广告公司、影视传媒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各俱乐部、运动队出于对运动成绩的追求;各级政府出于对地区内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的要求等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市场开出的价格(报酬)就会较高,当价格(报酬)比较理想的时候,人力资源就会出现向高报酬的地区流动的现象,随之人力资源的供给就会增多。随着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增多,区域内市场的需求会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动机会及频率也会随之降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就是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不断地与市场寻找均衡点,在流动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3.2 建议

3.2.1 巩固“垂直流动”,加速“国际流动” 进入21世纪,我国游泳运动项目正不断缩小与世界游泳水平的距离,这是我国加强国际交流,优化竞技游泳运动人才配置后的成果。今后还可继续向国外著名体育院校或俱乐部输出人才,以利于掌握当前最新游泳动态;有计划向国外输出本国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同时有目的从国外引入国内急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利于取长补短、人才资源互换;多开展经验交流,有计划地在省际间、地区间、国际间举办游泳人才交流管理的学术研讨会等等。在对优秀游泳人才重点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年轻队伍的发展,继而使年轻人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达到提高整体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加速与国际尖端水平靠拢。

3.2.2 依靠市场配置机制,促进游泳运动发展 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实现优化组合,是我国游泳项目建设和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内容。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可促进游泳项目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利于开发、培养、使用人才,改善运动队伍人才结构,避免人才浪费。目前,我国游泳运动的优秀人才主要局限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制约了我国游泳运动项目的平衡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优化配置,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多赢。

3.2.3 重点培养现役人才,妥善安置退役人才 在游泳运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同一大项不同小项、或不同地域的相关部门对现役人才的报酬、待遇等条件的不同,促进了优秀人力资源向高待遇项目(部门)的流动。虽然提高了当地的竞技水平、繁荣了体育市场,但对于运动员个体来说,还需通过不断地社会流动,进入新的社会层次或找到更为合适的社会位置。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同样会激发其改变、提高自身地位的奋斗精神。

同时,做好游泳运动的文化普及工作,使更多广大人民群众能体会到游泳运动所带来的健身、娱乐作用。如举行各种技术表演、救生示范、趣味水上游戏,提供与游泳配套的各种健身、娱乐、餐饮服务等措施,扩大社会影响,进而建立游泳运动在人民群众中的扎实根基,促进游泳运动的职业化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3.2.4 体现人才商品属性,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市场 体育人才流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体育人才流动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体育运动人才的引进、挖掘、流失之间题不是某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政策措施所能调控的。国家层面的体育人才市场是促进优秀体育人才有计划流动的有益补充。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储存、中转、开发和服务功能,从而有效避免供需双方盲目流动和盲目引进,减少资源浪费,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5]。

参考文献:

[1] 杨小帆,张鲲,张春莉.我国“命中类无设防型”项群优秀人才流动性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2010,29(3):1-7.

[2] 雷敏,艾龙,张鲲.我国冰雪项目优秀人力资源流动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7-9.

[3] 于仙贵,穆祥豪,梅雪雄.中国竞技游泳发展特征及其制胜规律[J] .中国体育科技, 1993 (6, 7): 1-3.

[4] 向东. 资源配置与频道资源的利用[J] . 南亚研究季刊,2001,(1):69-72.

[5] 罗普磷.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人才市场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12(2):20-23.

[6] 俞继英,宋全征,杨再淮,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J] .体育科学,2004,24(1):1-5.

[7] 刘幼琼.中国游泳运动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16-18.

[8] 田雨普,程云峰,董伟程,等. 2000年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J] . 体育科学,1988,(3):3-7,95.

[9] 凌平; 三直; 体育运动人才流动的困惑与选择[J] .体育与科学, 1988,(5):14-16.

[10] 张鲲,蔡恩伦,姚婧,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特征及趋势[J] .体育学刊,2008,(2):37-40.

[11] 黄远翔,周鹏飞.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的现状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64-67.

[12] 黄平波,王郓.构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策略的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114-125.

[13] 张培峰, 王兴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人才流动问题的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5):25-27.

[14] 霍照,阎玉林.市场经济下的体育人才流动[J] .生产力研究,1998(2):24-26.

论我国足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篇12

所谓运动员的选材,就是选拔那些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才,将他们挑选出来后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培养,使他们的足球天赋充分地发挥出来。人的有些能力和特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因此也可以说是先天性的。然而,在儿童、少年时期,人的天赋很难被发现,只有那些经过训练的人或许利用某种信息才能鉴别出来。为此,现代足球运动员的选材往往利用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通过考察遗传、形态、机能、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完全客观性的指标和测量数据来进行选材。虽然我们不能低估教练员与球探在理解这些标准以及在识别那些与成功关系密切的资质方面的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运动科学的渗透可以使选材与培养过程更有客观性。运动科研人员收集到的数据,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关于运动员优缺点的判断的直觉是否正确。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运动员的培养过程可以分为发现阶段、认定阶段、选拔阶段和培养阶段。由于足球本身的受欢迎程度以及足球具有广泛的青少年基础,所以足球运动员的发现阶段其实并不缺乏被发现的人才,因此发现阶段不是足球运动员培养过程的主要阶段。足球天赋的认定和选拔阶段,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正在参与足球运动员的青少年是否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识别筛选过程,这两个阶段的有效执行为以后的培养选拔了优秀的足球苗子。

2影响科学选材的因素

2 . 1遗传因素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历经大自然的选择和淘汰,终究形成了人类自身特有的规律。遗传基因是人们降临世上都必将携带的,他们无论在形体、生理还是其他特征方面都与他们的父母有或大或小的相似处。特别是运动员的身高,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而一些身体特征,如肌肉体积、身体脂肪等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所以选材时一定要考虑遗传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

2 . 2身体指标

运动员的人体测量学特征以一种重要且复杂的方式影响运动表现,因此人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其生理机能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具有明显的特征。例如骨骼的发育成熟,体型的形成以及第二性征等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很多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差异可能到青春期晚期都表现得不那么明显,这也是困扰早期选材的一个问题。由于晚熟青少年可以通过提高个人的技术能力或其他能力以补偿体格与力量的不足,因此在青少年选拔过程中,要将身体指标与个人的技术能力综合考虑进去。

2 . 3现代科学技术因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些都给选材工作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设备和便利条件,使人们对人体遗传、生理结构等方面有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从而能够科学地预测一个人的运动能力,为更准确地选出适宜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材提供依据。

3足球运动员选材的内容

足球比赛中快速准确的配合,紧逼凶猛的抢断已成为进攻和防守的主要手段。因此,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所以这些项目应该成为我们选材工作的主要内容。

3 . 1身体条件

足球运动员选材时,虽不像篮球那样对身高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对某些特殊位置,如守门员、中后卫及中锋应要求具有相应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拔足球运动员时,应准确地预测出他们成年后的高度。比如用父母的身高或者孩子的足长预测孩子成年后的身高。

3 . 2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足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足球运动员身体的全面发展,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技战术,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并有助于改善运动员的机能,提高运动竞技能力, 延长运动寿命,减少运动创伤,培养顽强的意志。在足球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可以对30m跑、20m直线绕杆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几种身体素质进行考核,择优录取。

3 . 3生理机能

一名足球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在长时间激烈的比赛中充分发挥他的能力与最高水平,所以生理机能在足球运动员选材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采用台阶试验法等方法对运动员的心肺功能、骨骼纤维结构子成分、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等指标进行测试。

3 . 4心理因素

现代足球比赛不单单是对双方技战术水平的考量,更是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考验。面对比赛场上的胜负,运动员如何正确看待输赢,及时调整好心态去面对比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方面。在进行心理选材时,可以采用轻敲法技能测验,考察运动员反映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采用操作思维测验法,测试受试者操作思维敏捷性的快慢;使用《80.8神经类型测试表》秒表考验运动员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3 . 5足球基本技术

少年儿童是学习和掌握足球基本技术的最佳时期,根据少年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可以选择颠球、接球、运球、踢准、运球射门、过顶传中、长传抢点射门等技术作为选材内容和评价标准。

4足球运动的选材方法

由于世界各国长期以来较为注重选材的研究和实践,并且将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渗透和运用于选材工作中,使得足球运动选材的方法越来越多。较为常用的选材方法有: 经验选材法、模式选材法和综合评定选材法。

4 . 1经验选材法

是指以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依据,对现选对象进行对比评价。由于经验选材法是在多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成功之道,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而在选材过程中成功率较高,但不足的是此法欠缺严谨的科学依据。

4 . 2模式选材法

是以优秀运动员为模式,并建立优秀运动员各阶段成长期的各项指标模型,如技术、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模型等。足球天才运动员的认定与选拔不是一项简单直接的工作,与田径和自行车等个人项目相比,团队集体性项目的选材工作更为复杂。为此,很多国家建立了不同项目的选材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对个人变量和运动表现变量,以及对培养过程监控研究后所形成的复杂的数据库基础之上。这些模式非常有效,参照性强,客观依据准确,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成材率。

4 . 3综合评定选材法

是将影响成材率的各基本因素,如遗传、年龄、身体机能、心理因素等指标,结合经验选材法和模式选材法进行综合评定,从中筛选出优秀人材。综合评定法能比较全面、客观地鉴别出被评定者各方面的情况,因此被普遍认为是成材率最高的选材法。

5结语

上一篇:经营模式下一篇:温州民间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