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

2024-06-27

我国煤矿(共12篇)

我国煤矿 篇1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性能源。煤炭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目前, 我国的煤矿生产还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问题, 重特大安全事故每年均在发生,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基于此, 煤矿安全评价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1 煤矿安全评价的含义

所谓安全评价, 是指为了给管理决策和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而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分析辨识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及不利因素, 评估预测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及职业危害的概率和其严重程度的过程。从而达到维护工程、系统安全的目的。它是安全评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体。

2 关于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安全评价的现状分析

目前, 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煤矿安全评价工作, 对煤矿的安全评价主要还是处于在现状评价的阶段, 安全评价方法也很单一, 仅局限于定性安全评价法以及定量安全评价法。由于缺乏相当的实验数据以及相关安全事故统计材料, 大多数煤矿的安全评价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定性评价, 在这种没有科学数据支持下的评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是具有很大随意性的。特别是在很难统计具体数据的方面 (如:煤矿生产系统的瓦斯温度、员工工作能力、煤矿综合管理等方面) 就更是如此。

2.2 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的理论体系对解决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支持, 安全评价工作所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 它涵盖自然科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一系列知识, 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为了使安全评价成为完善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就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二是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差等现象依然存在。安全评价人员对被评价对象的熟悉程度和安全评价人员的自身能力等方面对安全评价的结果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只有理论功底扎实且经验丰富的安全评价人员, 才能得心应手地合理选择相关的安全评价方法。要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不但需要安全评价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且需要安全评价人员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而现实情况是:相当部分安全评价人员不熟悉煤矿生产业务, 工作能力也不是很强。

三是缺乏多样的安全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是目前通常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但这些方法都各有各的局限性。这些方法往往只针对煤矿生产的某一因素, 而没有顾及到煤矿生产中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现实, 评价指标显的很不全面。另外, 有的方法本身就存在缺陷, 从而对煤矿安全生产评价的信度产生不良影响。

四是安全评价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煤矿经营企业认为进行安全评价仅仅只是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手段而已, 对煤矿生产进行安全评价也仅仅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而不是基于对煤矿安全评价的正确认识而采取的自觉行为。这主要是由于煤矿经营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对煤矿生产安全评价形成的认识误区。

3 关于改善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的策略分析

3.1 通过制定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 使相关评价体系得到完善

复杂的技术性是安全评价的重要特征, 基于此, 统一的安全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并与《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的标准保持一致, 因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成就是制定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的依据。

3.2 加强安全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 对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和业务培训

在加强安全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 应在对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日常检查过程中, 国家及各省的相关监察机构要把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和质量作为检查工作的重点。在对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和业务培训方面, 应提高现有安全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 应通过行业内部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进行理论讲座、开展同行之间业务能力大比武等方式对现成安全评价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在培养后备人才梯队方面, 为了培养综合型的后备人才队伍, 安全评价方面的专业课程可以考虑在相关高校或相关专业中开设。

3.3 加大对安全评价方法的科研力度

基于目前我国通行安全评价方法各自存在着缺陷的现实情形, 加大对安全评价方法的科研力度势在必行。应以安全评价机构、科研单位及具有相关专业和科研能力的大专院校为主体, 把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理论研究、结合实践经验、开展实地考察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深入对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 及早开发出新的科学评价方法, 从而对安全评价工作的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3.4 进一步深化对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改革, 把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煤矿安全评价结果必须是科学的、精准的, 绝不允许个人的主观臆断夹杂其中, 在这一前提下, 权威性、规范性、责任性、公正性是煤矿安全评价不可动摇的原则。为了确保这些原则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煤矿安全评价单位和煤矿安全评价工作人员都应当积极思考, 锐意进取, 大刀阔斧地对煤矿安全评价工作进行改革, 根据现实情形, 结合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 创建符合煤矿安全评价工作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体制, 提高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管理水平, 不断降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煤矿企业, 必须把煤矿安全评价工作作为改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创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体制的重要手段, 而不是把它作为应付国家监管部门检查监督的权宜之计。为了实现煤矿的和谐稳定及安全生产, 就需要相关单位和人员形成一致共识, 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 开创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元军.浅谈我省小煤矿安全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 2010 (4) .

[2]王亚军.目前煤矿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 2009 (8) .

[3]王厚军, 李治灵.煤矿安全评价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7) .

我国煤矿 篇2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2003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t,煤炭事故死亡总数8000人。当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80%以上,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全国每年还有十几万的事故伤残人员。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约为印度的10倍,美国的100倍。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在国内外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亟需建立一种有效的多方制约性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以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优化煤炭企业安全系统。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是指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保障因素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功能的运行机制。它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运行系统。要从根本上扭转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不仅要重视安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安全生产保障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许可证制度,提高了煤炭行业准入标准,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提出以经济政策促进安全生产。特别是在2004年6月召开的“中国责任保险发论坛”上提出了保险业应该与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如何发挥政府、保险业和煤炭行业三者的作用,保障煤炭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实现政府、保险业、煤炭行业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性、制约性和互动性的有效结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煤炭行业传统的体制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这样一种以企业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安全生产保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目前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

1)从实践上来看,安全评价不是煤炭企业的自觉行为,而是在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必须进行的工作,因此,煤炭企业很容易将安全评价简单地理解为“办安全许可证”,评价完成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就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

2)煤炭企业在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有可能失去对安全投入的关注。我国在2000年就成立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0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几年来,安全监察局的监察力度逐渐提高,但没有真正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的保障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系统进行优化。

3)煤炭企业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由于缺乏安全评价和安全监察的实质性制约作用,企业看不出安全投入的产出效果,因此,煤炭企业的安全投资普遍较少,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

4)煤炭企业基本上被从社会保险统筹制度中排除出来,在发生工伤事故时,只能由企业按规定赔偿支付,赔偿数额非常少;而且目前的煤炭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商业保险的重要性,或是不愿承担保险费支出成本,每次安全事故发生后,国家出于安定民心,大部分是由国家出面给予的,从而使煤炭企业失去了投资的积极性。

5)国有重点、国有地方、乡镇煤矿中安全投入、安全状况差别甚大,但国家的税收和吨煤安全费用提取费率却一样,没有调节和浮动,严重挫伤了企业对安全投入的积极性。

6)煤炭企业(除私人企业外)法人均实行任命和聘任制,导致企业法人在其任期内安全投入少,并存在侥幸心理。

总之,上述各个方面均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所采取的各种安全治理手段和措施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和实质上的制约性,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的安全保障机制,没有真正改善和优化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建立多方制约性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构成涉及很多方面,如有关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煤矿安全评价方法,商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的制定依据,安全监察体系与制度,煤炭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体制等等。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建立是将某些法律法规政策、方法、策略和手段等根据企业整体安全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调整和动态优化,从而达到最优目的,以便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潜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使煤炭企业安全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协调配合,以最终实现煤炭企业整个安全系统的综合优化。在这种思路下,煤炭企业安全保障机制的核心是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除了煤炭企业自身的管理行为发挥作用外,还应通过政府、保险公司和煤炭行业协会等外部因素影响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以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系统的动态整体优化。而政府、保险公司和煤炭行业协会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2.1 政府进行安全评价,确定煤炭企业的安全级别

政府(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是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委托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定出安全级别,政府部门进行核查后对煤炭企业安全状况给予定级,发放安全许可证。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还要对已取得安全许可证和已评定级别的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确定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并决定是否降低或取消安全许可证。煤炭企业为了取得安全许可证,得到比较理想的安全级别,就会按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进行安全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和安全设备、仪器仪表的投入,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物质保障基础,即“硬件基础”。使得煤炭企业增加了安全投资的积极性,奠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也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的投入和成本水平。因此,煤炭企业就要权衡安全投入与安全成本,这两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要使安全系统处于一种最优状态。

2.2 强制煤炭企业进行商业保险,并实行浮动费率制

政府以强制性政策,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根据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煤炭企业安全级别,采取浮动费率的形式收取保险费,作为煤炭行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安全级别高的企业,保险费率低;安全级别低的企业,保险费率高;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商业保险公司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赔付。煤炭企业的安全级别,决定了煤炭企业商业保险费的负担程度,也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成本

水平。通过研究商业保险费率与企业安全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别保险费率对煤炭企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作用能充分发挥。

2.3 成立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

煤炭行业协会主要是通过国家所赋予法律效力的政策,成立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所有煤炭企业要按一定的标准提取安全基金,交给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形成同业工伤保险基金。我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工伤保险应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煤炭行业协会的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指导,除了与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外,重点在于事故预防,其有权对政府提出重新评价煤炭企业级别的建议,有权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煤炭企业予以强制性停产,能够与保险公司进行安全事故的责任鉴定和确定煤炭企业的赔偿标准和监督执行赔偿;实现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和工伤补偿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而煤炭行业协会的同业工伤保险基金制度,使保险基金的缴纳构成了煤矿安全成本的内容,同时大部分工伤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各个煤炭企业的安全事故预防,使得企业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文化宣传,确立煤炭企业的安全保障机制的“软件基础”,降低煤炭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安全事故的事后赔偿水平,保护了企业职工的利益。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实际上通过基金的运用不断地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进行着动态优化,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作用。

2.4 实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进行有效的安全绩效考核,并通过与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商业保险公司、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的良性互动机制,综合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系统的最优化目标,最终通过安全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实施多方制约性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意义

3.1 促使煤炭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有效遏止事故发生

事实上,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安全投入不足是其一。截止2003年底,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对于安全投入欠帐164亿元。实践表明:安全状况好的企业,安全投入都合理到位。为实现煤炭企业整体安全的最终目的,煤炭企业从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就要注重安全投入。因为安全投入水平,决定着煤炭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安全许可证,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安全级别;而安全级别又影响到缴纳商业保险费的费率,以及缴纳工伤保险基金的比例;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实行,同样能够提高企业对于安全投入的重视。因此,通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建立,促使煤炭企业加大投入,从而最终有效遏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煤炭行业成为一个安全的行业。

3.2 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互赢”

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保障机制运行的同时,与政府、保险公司和行业协会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机制。政府部门限制和提高了行业准入条件,有效制止那些不能达到安全评价标准的不合格企业进入煤炭行业,从根本上既保护了煤炭资源,又降低了整个行业的风险程度。同时,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安全监察,加大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压力,不能有任何安全管理上的松懈,使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保险公司借助于各种商业保险,既扩大了业务种类和范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在事故发生后通过事故调查形成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监督。而成立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是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工伤保险体系,突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性,保护了从业人员的利益,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由于保险机制的引入,大大减轻了以往煤矿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进行的大量事后工作,使政府从烦乱的事故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运用安全保障系统的动态优化理念,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安全水平

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状况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动,使得煤炭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安全系统的调整。例如,随着煤矿开采的进展、开采技术的采用、煤层地质状况的改变等内部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要做到整体安全最优化,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安全生产的保障系统。而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提合理化建议,以及保险公司的监督等外部影响因素,同样使企业要不断地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正是这种动态的优化理念,促使煤炭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

3.4 有利于煤炭企业树立科学的安全发展观

浅析我国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 篇3

关键词 绿色开采 保水开采 煤与瓦斯共采 充填开采 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开采造成岩层移动破坏,引起岩层中水与瓦斯的流动,导致煤矿瓦斯事故与井下突水事故;煤炭开采引起岩层移动,进而造成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损坏;煤炭开采形成的大量堆积在地面的矸石,既占用良田,又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山压力显现及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危及矿井的安全生产。上述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能源总需求和煤炭产量的不断增长,煤炭资源开采所带来的矿区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将更为严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环境将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我国的能源资源状况,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在未来20年内,其在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将不会改变。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0亿t。届时,煤炭产量很可能无法满足工业需求,不能再单纯地通过提高煤炭的产量缓解煤炭供应的压力,而应该综合考虑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减少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应该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实现煤炭绿色开采”作为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的采煤技术。

一、煤炭绿色开采体系

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基本概念上是要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等,绿色开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资源保护——“保水开采”;瓦斯抽放——“煤与瓦斯共采”;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充填开采”;排放矸石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煤炭地下气化”等。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首次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和技术体系,随后明确了实现煤炭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开采研究目标,为我国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他钱院士提出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绿色开采理论依据:(1)关键层理论。(2)开采对岩层移动的影响及移动规律。(3)水在裂岩体中的渗流规律。(4)开采后岩层内节理裂隙分布发育规律等。

二、保水开采

保水采煤在不同的矿区有不同的技术内涵,缺水矿区要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主;大水矿区要以减少水资源破坏和防治水灾害为主。因此,保水开采包含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煤水共采)和水灾害防治等多项重要内容。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原始径流,大量排出地下水;采空区上方导水裂隙带与地下水体贯通,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区域含水层水位下降,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采动影响稳定后产生的地表沉陷往往影响到地表水体(河流、湖泊、井泉等)的原来形态,造成部分沟泉水量减少甚至干涸,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进而影响区域植被生长,甚至土地沙漠化。我国大部分矿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每年采煤破坏地下水22亿m3,可见保水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煤与瓦斯共采

瓦斯既是矿井有害气体也是洁净能源。因此,应该使其资源化,其技术途径有:

1.采前抽采。若能在开采前将煤层内瓦斯抽出,则是利用瓦斯改善煤矿安全的最好办法。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煤体透气性低,在本层内抽采瓦斯有难度。

2.煤与瓦斯共采。开采后围岩压力降低,大量瓦斯在采空区释放,有利于瓦斯抽采,因此形成煤与瓦斯共采体系。

3.废弃矿井抽采瓦斯。鉴于废弃矿井煤层经过采动而充满瓦斯,因而可以利用采动后岩体内裂隙场的分布及钻孔,将瓦斯抽排管装在井下、封闭井口后,抽出瓦斯。

4.回风井回收瓦斯。

5.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主要有:留巷钻孔法、卸压法等。

四、充填开采

我国多数煤矿存在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压煤的问题,充填采矿法对解决这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填开采法是用充填材料充填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的岩层控制方法。该法可以缓和工作面支承压力产生的矿压显现,改善采场和巷道维护状况,有效减少地表下沉和变形,提高煤矿采出率,保护地面建筑物、构筑物、生态环境和水体。按照充填材料的不同,充填采矿法分矸石充填、水砂充填和膏体充填。

1.矸石充填。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方法,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

(1)抛矸机抛矸充填。将岩巷和半煤岩巷掘进矸石用矿车运至井下矸石车场,经翻车机卸载后,矸石经破碎机破碎,而后进入矸石仓。通过矸石仓下口,胶带或刮板输送机将破碎后的矸石运入上下山,而后由胶带或刮板输送机转载进入采煤工作面回风平巷,再由工作面采空区可伸缩胶带输送机运至工作面采空区抛矸胶带输送机尾部,由抛矸胶带输送机向采空区抛矸充填。

(2)刮板输送机卸矸充填。充填装备由后端带悬梁的自移式液压支架和充填刮板输送机组成。在自移式液压支架后端增加后悬臂等配件,采用可调高但挂链悬挂充填刮板输送机溜槽,悬挂是为了增加充填垂直高度。输送机中部溜槽按顺序连接,并与机头和机尾组成整部刮板输送机。每2节中部溜槽设置1个溜矸孔,溜矸孔开在溜槽的中板上。由电机车牵引矸石矿车至采区矸石车场,通过翻车机卸载,矸石经转载机、破碎机进入矸石仓。破碎后的矸石经上下山输送机、平巷输送机运至液压支架后的充填刮板输送机,在采空区卸载。

(3)风力抛矸充填。风力充填材料粒度的直径不宜大于充填管道的1/2~1/3。并且要求充填材料沉缩率低、不自然、腐蚀性小。矸石经充填机、充填管路充填采空区。一般采煤机割两刀煤充填一次,充填步距1.2 m~1.6 m,每次充填长度6 m~9 m,工作面每向前推进50 m~100 m,充填机前移一次。机械矸石充填对充填材料要求不严格,使用设备也较少,在我国山东矿区发展较快,有推广趋势。

2.水砂充填。水砂充填采煤法是利用水力通过管道把充填材料沙粒送入采空区的充填采煤法。我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应用水砂充填采煤法,目前水砂充填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地面用矿车将采出、破碎及筛分后的成品砂运到贮砂仓贮存。在贮砂室,砂与水混合成砂浆,经充填管路送至工作面采空区,并在采空区脱水,砂子形成充填体,废水经采区流水上山和流水道流入采区沉淀池,经沉淀后,澄清的水流入水仓,用水泵经排水管将水排至地面贮水池,以供循环利用。水砂充填采煤法充填致密,可减少煤尘危害,能有效地控制地表下沉和变形,但井上下充填系统复杂,设备及设施投资大,充填材料昂贵,提高了吨煤成本。

3.膏体充填。膏体充填技术是1979年在德国的格伦德铅锌矿首先发展起来的,由于膏体充填具有料浆质量分数高、充填效率高、成本较低等优点,这项技术试验成功以后在金属矿山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得到应用。为解放村庄压煤,提高开采上限,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太平煤矿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固体废物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技术的研究。太平煤矿膏体充填系统是我国煤矿第一个膏体充填示范工程,2006年5月工业性试采取得成功。膏体充填采煤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充填材料、充填设备与工艺、采动岩层充填控制理论。膏体是由煤矸石、粉煤灰、水砂、水泥等组成,由地面设备加工而成的类似牙膏的流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泵性。充填时,膏体通过巷道中的管路,由充填泵提供动力,输送到液压支架后的采空区。膏体充填技术的核心是膏体充填材料,膏体充填材料的强度对膏体充填的效果起决定作用。膏体充填后,地表下沉减小。膏体充填开采是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是解决村庄等建筑物下大量压煤开采问题的迫切需要。

五、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位把煤炭转化为可燃气体。可以部分消除煤炭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煤炭燃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与破坏。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整体绿色开采技术。它开始于英国1912年,由于热值低、成本高而未得到发展。我国于1958年-1960年曾在16个矿区进行试验,于1962年停止,1984年又开始了新的试验,1994年达到连续产气295 d,产气量为200 m3/h,热值13. 81~17. 57 MJ /m3,采用的是有井式、长通道、大断面的煤炭地下气化方法。2005年中国矿业大学与重庆中梁山矿业集团合作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优质水煤气和混合煤气。但是,地下煤炭气化燃烧产生的苯和酚是致癌物质,有可能毒化水资源;燃烧形成的大量二氧化碳对空气也是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的地下气化技术仍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六、结束语

资源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是解决煤炭开采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现绿色开采,需要综合研究和解决经济与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绿色采矿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绿色采矿是形成绿色矿业及矿区绿色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随着绿色开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煤矿绿色开采一定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开明.优化配煤生产优质焦炭[J].燃料与化工,2006,37(5):8-10.

[2]缪协兴,钱鸣高.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9(3):1-13.

[3]黄庆享.煤炭资源绿色开采[J].陕西煤炭,2008(03):18-21.

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现状 篇4

1 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煤矿应急救援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应急救援能力也随之提高。

1.1 煤矿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发展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 煤矿应急救援有关规定已由部门规章逐步上升为条例和法律。1956年原煤炭部颁布的《矿山救护队规程》和《矿山救护队战斗条例》规范了矿山救援工作。随后, 国家不断出台、完善相关规程。1993年发布实施的《矿山安全法》对矿山救护队的建立和应急救援工作做出了规定, 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有法可依。2004、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分别颁发了《矿山救援工作指导意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

1.2 煤矿应急救援队伍发展

1949年以前, 我国没有自己的矿山救援队伍, 一旦发生煤矿事故, 无法在事故发生时采取有效地应急救援。1949年国家首先在抚顺、阜新、辽源3个煤矿建立了首批专职矿山救护队[2],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为我国煤矿应急救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各个时期, 我国在总结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从提高队伍素质和优化资源、合理布局等方面入手, 加强和改进煤矿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 全国28个省 (区、市) 均建有矿山救护队, 救援人员多达2万多名。

1.3 煤矿应急救援装备发展

195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家煤矿安全仪器和救护装备生产厂家, 之后又相继建立了重庆、西安、湖南等安全仪器厂家[2]。近年来, 矿山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有了较大发展。

氧气呼吸器由单一的负压口具式发展为正压面罩式;气体监测仪器由光学瓦斯检定器等发展为多功能气体分析化验车;救灾通信系统由信号喇叭、声能电话, 逐步发展为能够实现灾区、井下基地与地面指挥部三方保持不间断联系的通信系统。另外, 交通运输车辆的数量和质量、灭火装备和手段、掘进装备和效率等均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2 我国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组成

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是抵御煤矿事故或灾害蔓延并减缓危害后果的有力措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必须全面、周密。一个完整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应包括以下5方面: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培训和演练、应急救援行动、事故善后处理。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的组织保证。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应急组织各个机构运作和关系;负责煤矿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人员调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的后方保障;安排媒体报道、采访、新闻发布会;协调信息管理。

2.2 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能够尽快控制事态发展, 防止事故蔓延, 从而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减少事故损失。煤矿应急救援预案一般包括火灾、煤与瓦斯突出、瓦斯 (煤尘) 爆炸、顶板、水灾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预案必须符合本单位现场和当地的客观情况, 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需要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适应新情况作及时更新。

2.3 应急培训和演练

应急救援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救援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救援能力。只有通过培训和演练, 把应急预案加以验证和完善, 才能确保煤矿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预案能够得以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2.4 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救援行动是关系到应急救援成败的关键。因此, 进入现场的救援队伍需尽快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现场救援指挥部应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和危害程度, 制定出救援方案, 组织指挥救援行动。救援人员按照救援方案迅速响应。现场急救医疗队应尽快将伤员就地简易分型, 按类急救和做好安全转送。

2.5 事故善后处理

事故善后处理是应急救援的最后一步。煤矿事故一般具有破坏力大的特点, 同时可能会发生二次事故, 因此, 必须对煤矿事故现场做好充分的善后处理, 确保安全后方可再次进行生产。

3 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1) 应急救援预案缺乏针对性, 可操作性差。尽管目前大部分煤矿企业编制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但是编制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应急救援预案未对事故救援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及处理措施、应急装备等重要信息未做系统、准确描述, 一旦发生事故, 无法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救灾。

(2) 缺乏事故应急演练。由于煤矿事故应急演练条件复杂、成本较高, 致使很多企业并未按要求进行应急演练。只有定时进行应急演练, 才能使救援人员熟悉应急救援方案, 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同时通过演练能验证应急救援预案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并不断发现问题, 进而对应急预案进行及时修改完善, 确保应急预案的准确性、科学性。

(3) 救护人员培训不足。目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只重视救护人员的体能训练, 业务知识的培训很少。救护人员只有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才能在事故初期采取正确的救灾方法, 同时在应对复杂多变的事故时, 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 确保事故损失降至最小。

3.2 对策

(1) 科学编制应急预案。煤矿企业在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时, 应重点辨识重大危险源, 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危险源可能引发的事故进行分类总结, 有针对性地编制预案, 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应对各种不同事故。同时在编制预案时, 应充分结合本单位自身应急资源、能力的实际, 对应急过程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行系统的描述, 便于救护人员的实施。

(2) 整合煤矿应急救援资源。应急资源的配置应统一规划, 实现区域化管理, 打破目前各煤业集团应急资源配备不均的局面。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煤矿事故救护状况充分调研, 在满足救护需求的情况下整合本地救护队伍、装备等, 成立装备更先进、救护人员业务素质更强的专业化救护队伍。

(3) 加快重大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科学研究。今后应重点加强煤矿事故趋势分析、仿真、优化、决策等理论方法的研究;加快先进的报警、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制进度;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开发各类有效的应急救援辅助软件。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建设、救护队伍发展、救护装备配备等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培训和演练、应急救援行动、事故善后处理等5个方面。阐明了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应急救援体系

参考文献

[1]H.R.Greenberg and J.J.Cramer.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Chemical Proceed Industry[M].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1.

[2]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2.

[3]吴宗之, 刘茂.应急救援概论——应急救援系统及计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我国煤矿 篇5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建国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我国富煤贫油的资源赋存格局,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主要能源之一。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2005年煤炭产量为21.6亿吨,2006年为23.25亿吨,2007年上半年已生产11.03亿吨,仍不能满足需求。据预测,到2010年煤炭将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60%左右,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煤炭工业的安全、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安全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一定历史阶段后的本质要求。煤炭工业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天字号大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都将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现状并存的局面。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正步入一个安全事故易发期,特别是煤矿事故易发高发频发的态势更为明显,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近几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占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总量的四成左右,在重特大事故中所占比例更高,2004年以来,全国发生的7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全部发生在煤矿。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统计,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约1.9万多处,从业人员552万人,煤矿企业因伤亡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5.027亿元;2005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5938人.2006年死亡4746人,2007年1.7月死亡2163人,另有尘肺病患者累计达56万人,且逐年增加。我国的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5%左右,但死亡人数则占近85%。我国煤矿生产死亡率不仅大大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而且也远高于南非、俄罗斯、波兰和印度。2006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041,创建国以来最好水平,却仍然比全球主要产煤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多几倍。当前,煤矿安全问题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频繁发生的煤矿矿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给煤矿职工和社会带来极大创伤,阻碍了煤炭工业的安全发展,同人们关注安全、珍惜生命的迫切愿望相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协调,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与党的执政目标完全背离。同时,我国煤矿矿难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极影响远远超出经济范畴,成为国外某些势力集团攻击我国人权问题的口实,影响国家的良好形象。煤矿安全状况不改善,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就难以稳定好转,甚至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研究,预防和控制煤矿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煤炭工业的健康良性运行,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与历史积累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关,与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深层次问题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煤矿安全生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分析事故原因,有偶然性,更多的是必然性。从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绝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从煤矿企业内部分析,呈现出的一些规律特点,绝大多数事故可以归结为技术或管理原因,发生事故的煤矿企业,有的忽视安全,有的安全管理落实不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高耗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导致煤炭等能源价格节节攀升,受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煤矿超限开采。从社会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煤矿企业多种所有制共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体制不健全,监管监察的手段不足、难度加大。特别是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就业结构和能源需求不均衡等,都决定了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正处于易发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事故预防控制理论、煤矿技术、安全管理、社会学、安全工程学、经济学和系统学理论入手,研究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现状、特点和根源,论证煤矿安全事故可以预防控制,指出预防控制安全事故是煤炭生产的重心,是煤矿安全生产最基础、最大量、最主要的工作。提出要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作为煤炭生产的永恒主题,依靠技术、管理、经济、行政和社会等手段,采取“两个完善、三个强化、一个解决、一个提高”七项对策(即:完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煤矿安全经济政策,强化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强化国有煤矿安全管理,强化煤矿安全科技研究、解决小煤矿问题,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综合治理,预防和控制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实现煤炭工业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方向探讨 篇6

关键词:煤矿开采 技术探讨

在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必须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立足于中国煤炭发展战略所必要的技术储备,立足于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须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立足于煤炭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跟踪产业科技前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

1、采煤方法和工艺

采煤方法和工艺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采煤工艺的发展将带动煤炭开采各环节的变革,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基本途径是使采煤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煤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改进和完善采煤工艺。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我国长壁采煤方法已趋成熟,放顶煤采煤的应用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采煤方法和工艺的研究有很大空间,主要方向是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

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一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

(2)开发“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顶能按一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下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

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5~5.5m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

(3)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作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技术。

(4)缓倾斜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大采高长壁综采。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支架结构及强度,加强支架防倒、防滑、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形、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措施等的研究,提高支架的可靠性,缩小其与中厚煤层(采高3m左右)高产高效指标的差距。

(5)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系统。要实现高产高效,就要提高开机率,对“支架 —围岩”系统、采运设备进行监控。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电液控制阀组操纵支架和改善 “支架—围岩”系统控制,进一步完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乳化液泵站及液压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采煤机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油—磨屑”监测和温度、电信号的监测;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全面状态监控。

2深矿井开采技术

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是: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需要攻关研究的是: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巷道(特别是软岩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

3“三下”采煤技术

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沉陷规律,研究满足地表、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合理的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发展沉降控制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矿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村庄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

4优化巷道布置,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

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 以实现开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及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专家系统,实现开采方法、开采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匹配。

总结推广神华集团大柳塔矿、潞安漳村矿实行全煤巷布置单一煤层开采,矸石基本不运出地面,生产系统大大简化,分别实现无轨胶轮、单轨吊辅助运输一条龙,从井口直达工作面, 同时实现了综采与综掘同步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高产高效矿井开拓部署与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简化巷道布置,优化采区及工作面参数,研究单一煤层集中开拓,集中准备、集中回采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岩巷掘进率,多开煤巷,减少出矸率 ;研究矸石在井下直接处理、作为充填材料的技术,既是减少污染的一项有力措施,又简化了生产系统,有利于高产高效集中化开采,应加紧研究。

5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1)进一步完善采场围岩控制理论。以科学合理、优化高效的岩层控制技术来保证开采活动的安全、高效、低成本为目标,深入总结我国几十年的矿山压力研究成果,以理论分析(解 析法)、现代数学力学(统计分析预测、数值法)和实测法相结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深入研究各种煤层地质及开采条件,如急倾斜、大采高、大采深采场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围岩破坏与平衡机理,不断完善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2)研究坚硬顶板与破碎顶板条件下应用高技术低成本岩层控制技术。 目前,由于应用高 压注水、深孔预裂爆破处理坚硬顶板和应用化学加固技术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因而需进一步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3)放顶煤开采岩层和支架—围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放顶煤开采力学模型、围岩应力、顶煤破碎机理、支架—顶煤—直接顶—基本顶相互作用关系;运用离散元等方法研究顶煤放落规律,提出放煤优化准则和提高顶煤回收率的途径。

(4)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技术。在总结缓倾斜中厚长壁工作面开展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方面,应进一步在坚硬顶板、破碎顶板、急倾斜、放顶煤工作面开展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同时应不断完善现有的监测技术,发展智能化监测系统,改进监测仪表,使监测仪表 向直观、轻便、小型化方向发展。

(5)冲击地压的预测和防治。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冲击性矿压显现发生的机理;进一步完善冲击性矿压显现监测系统,发展遥控测量和预报技术,完善冲击性矿压综合防治措施的优化 选择专家系统。

(6)研究开发新型的支护设备。研究硬煤层、硬顶板放顶煤液压支架,完善液压支架性能和快速移架系统,开发耐炮崩、轻型化单体液压支柱和厚煤层巷道锚索和可伸缩锚杆。

6小煤矿技术改造和机械化开采技术

实施国家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平均单井规模的技术政策,开发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开采技术和装备,改进小煤矿的采煤方法和开采工艺,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单产和工效;提高小煤矿的顶底板控制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顶底板事故率。

7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谈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措施 篇7

一、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我国煤矿采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地质条件以及自然灾害原因导致, 这属于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采矿相关人员在管理、生产过程中的疏忽以及松懈造成, 同时也包括采矿安全技术与生产装备的落后原因。综合历次安全事故原因, 我们得出以下导致煤矿采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1. 煤矿采矿现场管理松懈。

煤矿采矿的现场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 也是安全事故最直接的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煤矿采矿现场管理极为混乱, 许多煤矿在采矿作业中存在侥幸的心理, 因而使得现场管理者安全意识松懈, 甚至抱有应付了事的的思想。使得现场管理考虑不细致, 细节不够到位, 同时现场的监督检查也是应付了事, 形式主义情绪严重, 致使安全管理生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2. 管理思想不够科学。

煤矿的开采需要正确的思想作为安全开采的指导思想, 但是一些煤矿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仅重视开采的效益, 以及一味追求生产效率, 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重视。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也存在急功冒进的思想, 追求政绩, 从而忽视了安全, 最后总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煤矿安全生产相关投入较少。

煤矿的开采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但是其中伴随的风险也极大。我国在煤矿开采中的投入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安全作业、生产装备以及安全防护方面的投入较少, 而我国煤矿采矿有许多是私营企业, 他们的投入则更加稀少。

4. 采矿人员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我国煤矿采矿现阶段主要由人力完成, 而人员也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 其文化水平较低, 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5. 管理部门法制不健全, 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在煤矿采矿方面已经制定了许多条例, 但是, 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同时地方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已经发现许多煤矿安全问题, 但是地方保护色彩浓厚, 小煤矿花钱就可以避免处罚, 同时管理部门处罚手段仅限于整改以及罚款等, 威慑力度不足。

6. 自然灾害严重, 矿区地质条件较差。

我国矿井地质条件较差, 煤炭埋藏一般较深, 稳定性不够, 并且地质构造复杂, 井下多瓦斯、地下水、煤尘等。据了解我国高瓦斯矿井占总矿井的48%, 为世界煤矿瓦斯最严重的国家。

二、安全管理的措施

1. 完善管理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部门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加快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安全新式, 在新时期做好煤炭安全生产的法律约束工作。同时加大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企业和地方部门严格执法, 从重执法, 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及经济责任。

2. 明确责任制度, 完善监管体制。

煤矿安全生产必须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的身上, 从细节抓起。要做好监督管理, 建立中央部门的垂直管理体系, 将地方的监督与管理区分开来, 并建立相关监督机构, 或者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对煤矿安全工作做到公开透明, 并进行社会曝光, 增强社会的监督作用。

3. 加强思想转变, 强化安全风险意识。

煤矿安全管理主要在于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中, 因此, 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强化, 灌输风险意识将大大地改变现场安全管理松懈的情况。同时做好企业在效益与安全方面的平衡指导, 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没有安全就没有煤矿采矿的效益。

4. 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

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相关研究部门,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 将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地运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中。同时创新管理体制,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安全生产的新方式, 开发新的安全设备, 对作业以及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进行相关投入研究和人员培训。

三、安全事故防范的措施

煤矿安全事故的防范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事, 不仅因为事故的易发性, 同时也由于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在实际操作中, 要切实注意一下几点:

1. 在现场采矿中, 加强设备工具的检查力度。

现场管理者要对进行井下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工具的检查, 并对井下工具进行安全维护, 对可导致任何事故的机械、工具、物品进行防火、放电处理, 将隐患提前消除。

2. 对基层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灌输安全意识。

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定期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对井下机械操作、工具的正确使用、地质条件的认知以及灾难发生是的处理和避难方式等进行培训。

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井下作业系统。

企业要事先对矿井内部基本情况做好勘探记录, 并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 建立完善科学的分析系统, 对事故进行提前预知, 从而可以使企业和相关人员做好事前防范。

四、结语

我国煤炭采矿行业的安全事故频发由多种原因而导致的, 主要是自然原因和认为因素, 做好新时期煤矿安全管理是摆在相关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安全事故事关人民生命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关企业在进行井下作业时, 有必要提前对可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作全面的、仔细的检查, 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

摘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煤炭采矿的安全管理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与煤炭事故的预防工作也就成为了我国煤炭行业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从煤炭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来进行分析, 探讨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的措施, 以进一步适应煤炭采矿行业新时期的要求。

关键词:煤炭采矿,安全管理,事故防范

参考文献

[1]李毫峰, 高鹤.《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煤炭经济研究, 2004.

[2]吴海滨.《浅谈煤矿采矿与安全管理》.科技信息, 2011年25期.

[3]李世明.搞好煤矿安全管理落实具体改革措施[J].煤炭工程, 2005 (10) :20-25.

[4]栗继祖.煤矿安全从业人员心理测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 (43) :110-114.

我国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分析 篇8

关键词:煤矿机电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我国煤矿机械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煤矿机电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是煤矿生产的重要保障, 针对机电事故产生原因的分析为解决煤矿机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煤矿机电管理, 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技能, 优化机电设备水平。

1 煤矿机电事故特点

(1) 煤矿机电事故具有单个事故, 零散多发, 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管理上存在对事故认识不足, 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2) 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为避免机电事故发生需要掌握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3) 工伤事故, 设备故障事故, 维修和设备非正常运转情况下事故。 (4) 机电事故在煤矿事故中占的比重大,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 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原因

结合煤矿机电事故的特点, 从设备, 管理, 人力等方面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2.1 设备质量

煤矿的生产建设需要成套的煤矿设备, 然而由于一次性投资金额比较大, 导致一些煤矿的机电设备没有及时更新, 设备比较陈旧, 另外受到我国煤矿设备科学技术水平低, 制造工艺差, 原材料不足, 检测手段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导致设备品种少, 生产水平低, 设备安全性差, 缺乏高新技术产品。都给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影响, 降低了设备的质量, 也给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2.2 设备维修

随着煤矿行业逐渐由机械化转向自动化, 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先进设备也逐渐应用到煤矿生产当中, 而引起设备的损坏的原因是设备长时间的运行和使用人员操作失误。对设备的养护和维修工作就十分必要, 有关数据表明, 机电事故约有75%~80%是因为设备操作失误引起的。机电设备技术人员没有在日常的维护中对设备进行监管, 例如出现设备运行中的异常, 设备带病运转, 设备相对老化, 设备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等问题, 会造成机电事故的发生。

2.3 设备管理理念

煤矿生产企业一直以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以提高产量完成生产任务为主, 而管理理念仍处于落后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 煤矿设备管理存在“什么时候坏, 什么时候修”的观念, 而现今的机电设备管理倡导“重点部位点状监测性检修”的新理念。管理理念的滞后会增大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率, 煤矿事故的30%~40%都是由于机电管理不到位导致的。例如以往发生的煤矿机电事故, 多是因为缺乏监管, 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 缺少安全考核, 安全奖罚不及时, 管理人员不遵循管理原则, 对没造成重大事故的人员处理不严格追究责任, 缺少安全意识。落后的管理理念造成事故频发, 制约煤矿产业的发展。

2.4 设备管理队伍

随着我国煤矿机械化, 智能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专业的机电技术人员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都需要技术人操作使用。然而设备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存在人力资源缺乏, 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 业务技能培训少的问题。由于煤炭行业工作环境和待遇方面相对其他行业具有险、脏、累的特点, 导致缺少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在岗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缺少机电技术知识, 缺少设备操作维修的技术手段, 在机电设备操作过程中, 达不到安全操作要求。

3 预防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综合分析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原因要预防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 应积极采取以下策略。

3.1 更新设备, 加强设备维护

煤矿企业在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对一些机电设备进行更新, 因为一些机电设备超期服役会给设备安全管理带来隐患, 所以煤矿企业应该增加购进先进设备的资金投入, 使用先进的节电节能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 提高设备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保障新设备投入生产使用。同时, 要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日常维护, 针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时时掌握, 消除设备故障隐患, 提高机电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

3.2 提高安全意识

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 以“重点部位点状监测性检修”为指导理念, 加强煤矿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通过组织多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使员工明确事故的危害性, 例如利用典型的事故案例, 消除员工的安全侥幸心理。把煤矿机电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 落实安全职责, 使煤矿安全生产观念深入人心。

3.3 健全煤矿机电部门管理

构建机电部门管理组织结构, 制定部门管理制度和煤矿机电管理质量标准, 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健全煤矿机电部门管理主要从四方面做起:一是组建一支专业的, 高素质的机电管理队伍, 合理分配人员的工作, 促使每个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职能。二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执行生产责任制, 工种岗位责任制, 事故责任追究制, 确保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协调机电与生产的关系, 制定机电管理制度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只有做好机电管理工作, 才能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四是建立管理机构, 制定规章制度, 使机电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规范机电管理, 重安全促生产。

3.4 组织技术培训

要大力加强对机电人员的技术培训, 保证机电队伍的稳定性, 保障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机电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就是技术培训, 提高在岗人员的机电知识水平, 掌握机电技能, 提高现场操作能力, 能够应用新技术, 新工艺, 投入安全生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 为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支懂技术, 重安全的专业队伍。

4 结语

预防煤矿机电事故发生, 减少煤矿生产的安全隐患, 保障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安全意识, 加大机电管理力度, 促使机电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推动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 荆霞.如何减少煤矿机电事故[J].山东煤炭科技, 2009 (2) .

[2]李平, 陈健永.当前煤矿机电管理中的问题探析[J].煤矿开采, 2006 (2) .

我国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略论 篇9

一、传统的开采方法危害重重, 绿色开采迫在眉睫

在煤炭开采过程当中, 必然会造成地下岩层的破坏, 会导致地下水四处奔流、瓦斯爆炸、煤矸石随处皆是。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会造成塌陷, 出现深坑, 毁坏庄稼, 导致房屋倒塌, 中断公路;矸石大量的被抛弃在地表面, 占用大量的面积, 造成大量的污染, 而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 矿山压力显现及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 矿井面临的最强大的安全隐患,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 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 将来社会所面临的煤炭过量开采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已经威胁到社会环境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

二、绿色开采顾全大局

在开采煤炭的过程当中, 要拓展开采范围, 但凡是地下的资源, 如瓦斯、水等尽可能统筹兼顾, 这样能够减少开采的费用, 杜绝重复开采同一地域, 同时单纯的开采一种地下资源, 会对其他的地下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和损害的, 同时开采, 减少开采的时间,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能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地下资源的不同, 又分别分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采法, 瓦斯与煤的开采同时进行, 为了对地表的建筑物进行保护, 还要采用充填开采法;下面详做举例。

(一) 保水开采

保水开采有什么意义呢?根据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采煤破坏地下水22亿m3, 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有矿井, 就有矿井水存在, 在以往的开采过程当中, 人们往往是把矿井水随意丢弃、外排, 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 影响了植被的生长, 污染的土地的质量, 造成庄稼减产, 给当地居住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保水开采的目标就是保护水资源, 使煤炭开采对矿区水文环境的扰动量小于区域水文环境容量。研究在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破断规律和地下水漏斗的形成机理, 从采矿方法、地面注浆等方面采取措施, 实现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在不同的矿区, 不同的保水开采煤炭有不同的方法,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一定要以保护水资源为第一目标, 要竭尽所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充分的利用, 在开采煤炭的同时, 根据当地的需要同时进行水的开采;在不缺乏水的地区, 要不污染水源为主要的防护措施;在开采煤炭的时候, 必然破坏了水原始径流, 从而造成大量的地下水排除来;采空区上方导水裂隙带与地下水体贯通, 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 造成区域含水层水位下降, 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注意保水情况下的开采煤炭, 也会造成地表塌陷、沟泉水量降低乃至枯干, 影响植物的生长, 造成沙漠化的环境。

(二) 瓦斯与煤共采

瓦斯灾害事故是煤矿企业中危害最大、死亡比例最高的重大事故之一, 但是同时作为有害气体的瓦斯也有它自身的经济价值, 所以我们应该让瓦斯这种洁净的能源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瓦斯与煤共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在开采煤炭以前抽采瓦斯, 这样就能够防患于未然, 完全免除掉了瓦斯爆炸的危害。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难度, 也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 比如说煤体透气性要高。

2) 瓦斯与煤共采, 在这种情况下围岩压力降低, 安全系数增高。

3) 抽采废弃矿井中的瓦斯, 开采煤炭结束以后的矿井, 在开采煤炭的过程当中, 能够产生大量的瓦斯, 设置好封闭措施以后, 就可以利用瓦斯抽排管抽采。

(三) 充填开采

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压煤的问题, 充填采矿法;充填法就是把废弃的矸石等不可燃物品充填入工作面采空区来控制顶板的冒落, 从而以达到安全管理顶板的目的, 有抛矸机抛矸充填, 刮板输送机卸矸充填, 风力抛矸充填, 水砂充填, 膏体充填等等, 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 要解决诸多问题, 避免后遗症, 就要实现绿色开采, 让绿色开采为人类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自然的平衡作出努力。

摘要:煤炭是黑色的玉石, 是工业的食量, 是可燃烧的黄金;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在传统的开采方法当中, 煤矿透水事件不胜枚举, 煤矿瓦斯爆炸数见不鲜, 矸石堆积破坏生态, 地球伤痕累累, 环境污染不堪;因此发展绿色开采技术、使之成为今后煤炭开采的主要发展方向迫在眉睫。绿色煤炭开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注重提高煤炭开采的采出率, 最主要的是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开篇先论述了传统的开采方法危害重重, 绿色开采刻不容缓;随后就进入绿色开采顾全大局的主题, 解读了保水开采、瓦斯与煤共采和充填开采几个细节。工作所得, 一管之见, 商榷同仁, 敬请斧正。

我国煤矿企业监管模式新探讨 篇10

一矿难发生的原因

监管不到位, 一般认为主要是表现在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的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五点:

1. 政府监管机制是造成监管机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煤矿安全机制所采取的是“国家监察, 地方监管, 企业负责”的监管模式。就广东梅州而言, 国家监察, 只是一个大而空泛的范围,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监管。梅州政府是地方监管的主要力量, 其属下设立五个部门分别核发采矿必备的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等四证一照, 煤矿企业在很长的时间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这些监管部门之间出现管理的严重不到位, 审批的时候可以审批自己负责的那一块, 出了问题谁都不用负责任。多个部门同时审批, 层级不清楚, 横向分权太多, 而纵向分权不明确。管理权限不明晰, 责任制度不完善, 齐抓共管实际上是谁都不管, 出了问题就互相推诿, 互相扯皮, 这就出现了监管死角。政府宏观调空力度不够, 像大兴这样证照不齐的企业, 却可以长期从事开采工作, 有关部门竟视而不见。很多地方政府,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 只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而忽视了煤炭安全生产的必要性。

2. 某些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 导致监管的缺位

官煤勾结, 导致有些监管形同虚设。尽管梅州地方政府在整顿煤矿企业上下了一定力气, 但大兴煤矿所牵扯出来的官煤勾结内幕, 令人不寒而栗。据了解, 梅州很多的地方官员本身就涉足煤矿, 很多煤矿投资的背后都有当地官员的“积极”参股。本该是煤矿安全的监管者, 但当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牵涉在里面纠缠不清时, 这样的监管还会有效吗?自己监管自己, 监管的不过是自己的利益, 哪里还管得到老百姓的安全?完全成了非法经营的保护伞而已。

3. 监管人员的严重匮乏, 直接影响了监管实施的力度

据调查, 事故发生前, 兴宁有煤矿22个, 设计年生产能力80多万吨。全市有4个镇以煤为主, 直接从事煤炭生产的人员就达6000人。但市煤炭局只有4个人负债安全监督, 市安监局仅有2人负责矿山监管, 就算加上镇里的安全管理人员, 也还是少得可怜。具有煤炭开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更少, 只有煤炭局一名采煤助理工程师。像这样的人员配置和专业素质, 要面对这么多的监管对象, 怎么能够监管到位?在监管人员匮乏的情况下, 如何能真正做到监管到位?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就算想管恐怕也没精力和时间。

4. 来自企业主体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多的煤矿企业都市场化了, 尤其是那些转变为私营的煤矿企业, 利润的最大化成了他们追逐的首要目标。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 煤炭行业已成为暴利行业, 特别是一些个体煤矿, 矿主为了利益拼命下达产量指标,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追求更多的利润, 往往省掉了安全必备资金的投入。企业主体侥幸心理在生产中占了上风, 责任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差, 没有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投入不足, 安全管理混乱, 这是当前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年来的安全生产事故, 无不与思想麻痹、重生产轻安全、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因素有关。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 山西王家岭煤矿是中煤能源集团与山西焦煤公司均股的华晋焦煤公司重点建设工程。《山西日报》早在2009年8月报道, 为了能早日产煤, 华晋公司董事长武华太曾提出“花钱买进度”的理念, 要求尽一切可能加快工程建设。另外, 王家岭事故中姜世杰等九名责任人无视异常仍然批准掘进, 出现渗水情况仍然不采取停工撤人措施, 违反了有关安全规章制度, 致使发生“3·28”特大透水事故的严重后果。

5.“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有矿主的问题自然就有矿工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媒体调查发现, 很多企业都制定了相关的安全制度、安全生产条例, 比如“关爱生命、平安是福”的安全理念和相关管理、考核制度一应俱全, 然而, 当“安全”理念和制度沦为堂皇的摆设和说辞时, 事故的发生就已注定不可避免。像大兴煤矿这样的民营企业在水下采煤是非常危险的, 每个矿工心里都清楚。但为什么还是这么多民工不顾自身安全, 依旧呆在矿井底下工作?很明显, 是利益驱使他们铤而走险。据调查大多数矿工来自农村, 农民工素质普遍较低, 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 甚至根本没有维权意识。一些工人反映, 很多工人不经培训就下井;虽然要求下井必须佩带自救器, 但大部分工人却不知道如何使用, 但由于大部分矿工生活比较贫苦, 经济水平较低的他们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也就无暇顾及安全问题, 为了赚点加班费, 就算是有危险, 知道会出事, 也是照旧在煤矿里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矿井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章、施工安全措施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力等问题。

二煤矿企业监管模式新思路

事故发生后, 国家相关部门下令对煤矿企业进行强制性的整顿, 该关闭的关闭、该整改的整改。然而, 要达到彻底整改效果, 一改往日的生产经营方式, 恢复煤矿行业正常生产运作, 那么, 在停顿整改期间, 各级政府, 无论是国家还是事故发生的当地政府, 都必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并制定出新的可行的政策, 尤其是要在监管模式上下工夫。

1. 横向监管

横向监管主要是行业之间进行相互带动、互相合作。企业主体的最大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回报。而行业之间存在的最终还是竞争, 各企业都会争取推出以最新的、最吸引消费者的产品来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然而, 煤矿行业无论从生产运作方式还是从本身行业特点来看, 都有别于其他的工业生产性行业。煤矿行业要赢取有利的竞争地位, 并不是靠推出最新产品, 而是以安全生产来赢得。只要你这一家煤矿企业能正常地、安全地进行生产运作, 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 才能长期生产经营下去, 否则, 将会走上被责令停产甚至关闭的道路。煤矿企业要保证正常安全地生产, 就必须具备先进的开采及经营技术。目前, 缺乏这一点的往往是一些小型的、分散的乡镇企业。因此, 基于这一点, 建议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实行行业之间互相合作, 以实现“双赢”为最终目标。

横向监管模式具体方式为: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模式, 以大企业带动小型的、分散的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引导落后企业。“一对一”即是两家企业互相签定互助合同, 规定大企业或是技术先进的企业派出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成立互助小组, 定期给小企业或是生产落后的企业的矿主及矿工进行开采及生产运作等先进技术培训, 并要定期监察这些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 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做好相关记录并部署好下一阶段的培训及指导内容。而“一对多”模式跟“一对一”模式差不多, 不同的是这一模式是以一家大型的并且生产技术水平一流的煤矿企业带动多家小型的生产落后的企业, 组成的互助队伍应是一支人数多、精通开采及各种技术的专业人员。

2. 纵向监管——“金字塔”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 宏观调控为辅, 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来说, 这无疑是对的, 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然而, 特殊矛盾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特殊分析。对于类似煤矿生产如此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行业, 国家宏观调控必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认为, 煤矿生产还必须要实行新型的监管模式——纵向监管模式。

纵向监管模式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 由上至下, 分级管理, 层层到位, 实行“金字塔”式的监管模式。煤矿生产随时有危及矿工生命安全的可能, “万一”的失误, 处理得不好, 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然而,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员工的人身安全直接危及到企业的正常生产、根本利益及声誉。由此看来, 员工的性命尤为可贵。但是, 煤矿生产行业往往最容易危害到矿工的人身安全。因此, 政府各部门, 尤其是企业本身, 必须要时刻保持谨慎态度, 把员工的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做到这一点, 要确保矿工生命安全, 监管就必须要到位, 容不得半点失误和马虎。

基本思路为:中央要起到全面号召的作用, 制定并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及方针政策。各省级、直辖市等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高度重视本省、市的煤矿行业生产, 及时收集有关反映煤矿生产情况的资料, 并指定相关部门成立监察小组及时关注其生产运作情况。发现有不良状况的要及时进行整改, 严重的应上报到中央, 确保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 并落到实处。由上至下, 中央、各省、直辖市要高度重视, 同时, 各省级市也应负起责任, 随时关注本市煤矿生产情况, 尤其是较为偏僻的乡镇煤矿生产工地, 要保持高度重视而决不能忽视。此外, 有条件的地区要设立各种监控系统, 如天气预报系统, 准确预知未来天气情况, 预防地震、暴雨、洪涝等带来的巨大的自然性灾害。最后, 在企业内部, 矿主应积极响应国家尤其是本市级政府的号召,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重视矿工的生命安全, 重视人才价值。

此外, 实施“金字塔”监管模式, 最关键的是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正是由于职能划分的不明确, 导致出了事故各部门推来推去, 到最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应该明确煤炭监管各职能部门的监管权限, 做到事事有人管。责任和权利明晰, 才不会出现出了事无人管, 相互推诿的现象。发达国家扭转安全生产的不利局面大都是从强化安全生产监察开始的, 我国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 也必须从强化安全监管开始。加强纵向的直接管理, 减少横向划分, 每一层级都有一个专门的主管人员负责。安全责任层层分解, 层层落实。哪个层级出现问题, 直接就由该层的主管人员负责。这样, 背负着责任的权利, 才会真正行使起来。

3. 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要使纵向监管模式取得成效, 最根本的还是要政府真正转变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从而达到转变安全监管机制的目的。重要的是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必须是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监管, 只有不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前提下的监管才会是有效的。政企分开, 这已经是很早以前就提出来的观点, 但像大兴煤矿这样官煤勾结的现象, 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政府的监管要想真正硬起来, 必须首先肃清监管队伍中的腐败分子, 发现一个就撤消一个, 大力提高监管队伍人员的政治素质, 确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相关部门的职能要真正行使起来, 我国的监管往往是事后的惩罚而不是事先的防卫, 监管具有严重的滞后性。所以,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尤其是在煤炭安全生产的监管方面。

同时,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狠抓落实, 由上而下, 做好各种宣传工作, 确保把各种相关法规落到实处。让监管部门依法办事, 矿主知法守法;矿工知法懂法, 提高安全意识, 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更要让社会各界人士重视、关注煤矿企业生产, 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运作。

4. 深入学习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基于大多数矿工来自农村, 安全意识、维权意识淡薄, 技术水平落后, 因此, 建议在煤矿总部设立培训中心, 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矿工及矿主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上至企业领导、下至基层矿工, 应全面组织深入学习相关的安全生产条例及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并积极贯彻, 全面提高各层员工尤其是基层矿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经过考核直到相关技术熟练掌握了方可让其上岗;全面提高相关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意识, 做到“以人为本、安全为天”。

最近, 为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1年7月12日发布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AQ/T1093~2011, 以下简称《规范》) , 自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和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 以及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企业实际, 认真学习贯彻《规范》, 把实施《规范》作为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全面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推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工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煤矿企业来说, 更应重视矿工的价值, 把矿工放在重要的位置。煤矿生产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行业, 因此, 加强对矿工相关技能及安全意识的培训, 并在该中心主要设立煤矿知识课程, 矿工权益课程, 安全设备课程等。增强矿工的权益意识, 使其清楚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培训、指导、学习不能间断, 更不能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走走过场。

企业发展追求速度和规模本无可厚非, 但求“快”的前提是个“好”字, 其中安全发展更是首要前提。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煤矿生产事故的教训表明, 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更要注意量力而行、夯实基础, 加强自身管理,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本着对人民生命负责的态度, 真正做到“安全为天”。而正确有效的煤矿监管模式无疑是煤矿行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监管模式也应随之改变, 以适应新形势下带来的巨大的行业挑战。正确的监管模式固然必要。然而, 在找出正确的模式的同时, 我们还应认真结合各种模式, 纵横结合、内外结合, 以更有效地实现煤矿的持续安全生产。此外,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离开了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的煤矿安全监管根本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 国家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变革应以此作为起点, 切实做到“安全监管责任要清;安全监管措施要严;安全监管追究要狠;安全监管建设要实”。

摘要: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国家的作用不是缩小了, 而是改变了治理模式, 中国正在从全能型国家向监管型国家转变。近几年, 我国煤矿矿难时有发生, 显示着中国的煤炭行业陷入了一个怪圈:矿难——整顿——矿难, 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 而造成这种怪圈循环最根本的原因是煤矿企业的监管模式问题, 要促进煤矿行业的有序安全生产, 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中国的煤炭行业务必要在监管模式上下功夫。

关键词:安全生产,政府职能,横向监管,纵向监管

参考文献

[1]陈潮升.政府改革与经济治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王社平、刘尚林、班士杰等.煤矿安全诚信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8

[3]石少华.《安全生产法》条款解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3

[4]周鸿辉.最新煤矿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职责) [M].北京:中国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试论我国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 篇11

摘要: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肩负着提高整个煤矿行业现代化水平的重任,我国煤炭资源供应相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生产环节所受的制约颇多,而其中矿山机械的能力限制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分析研究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煤矿机械发展

0 引言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资源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约占60%,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资源将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为25.23亿吨,尽管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然出现煤炭产量相对紧张的趋势,呈供小于需的现象,从而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以我国煤炭矿山机械设备为分析研究对象,分析煤矿机械设备使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煤矿机械设备使用、研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指出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与展望。

1 我国煤矿机械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煤矿机械的制造、使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煤炭资源的需求的增加,我国的煤矿机械逐渐暴露出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1 设备体积过大、笨重 体积大、重量大是煤矿机械设备最大的特点。以单体液压支柱为例,每根重量在60~80Kg,体质稍差的工人单独根本无法处理;而液压支架、采煤机等大型设备更是在数吨以上。设备过于笨重,不但导致运转不灵活,而且使设备的搬迁受到限制,从而限制生产能力的发挥。此外,煤矿机械还存在着能耗大、使用寿命短、国产化低等诸多问题。

1.2 适应性差 在我国矿山中,部分矿井实现了机械化采煤,但部分矿井仍采用放炮落煤,这不仅不利于煤炭块度的保持且容易导致瓦斯、顶板事故的发生,对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严重危害。纠其原因是因为煤矿机械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很差,地质条件稍有变化,现有机械化设备就无法展开使用,从而造成煤矿机械化水平的落后,制约煤矿生产能力的提高。

1.3 智能化低 当今世界是一个智能化的世界,各个行业的现代化、智能化都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煤炭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煤矿机械更是可怜,大部分机械设备仍是机械动力或机械控制,仅有少数小型设备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这必定成为制约我国煤矿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

1.4 生产能力受束缚 目前,我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了25.23亿吨,但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煤炭资源还有很大差距,而其中部分煤炭资源是矿井超产增加的产量;如按正常煤矿机械生产能力定产生产,则年煤炭产量将远远小于这一值。同时,在我国煤矿生产现场,单工作面产量500万吨/年的矿井仍为数不多,这也多受煤矿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束缚所致。

2 机械设备的发展趋势

提高煤炭产量,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煤矿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煤矿机械设备现代化、智能化是煤矿工人的热切需要。因此,煤矿机械设备如何发展,成为事关煤炭行业兴衰成败的重中之重。

2.1 使用灵活化 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是指机械设备的适应性强,一台机械设备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矿井生产条件。如能够实现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则赋存条件较差的煤矿的生产能力也将被极大挖掘,从而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生产能力。

2.2 功能综合化 这里的综合化是指机械设备功能的综合化,即实现一台设备多项功能的综合。如煤电钻功能与凿岩机械功能的综合、单体液压支柱与顶梁功能的综合等。实现机械设备功能综合化,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煤矿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

2.3 设备的国产化 煤矿机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常用设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一个高精度、大能力、高技术的设备仍不能实现国产化,从而制约煤矿机械的发展。因此实现矿山设备的全部国产化也将是我国煤矿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此外,煤矿机械设备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与煤矿生产实际的结合、机械设备的人性化设计、机械设备的环保节能性及机械设备的可持续使用等方面的需求,及时调整机械设备发展的方向,以适应各个不同的需求。

2.4 设备的现代化、智能化 现阶段,社会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迅速的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煤炭机械也不例外,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尽快实现现代化、智能化,解决制约我国煤炭行业生产能力发展的瓶颈。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煤矿机械将向着大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高新技术是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是煤矿机械的生命。面对煤矿现代化、科学化生产的需要,煤矿机械将实现电子化、自动化成为有头脑(计算机控制),有知觉(传感系统),有血液(液压系统),有心脏(驱动装置),有骨骼(传动、支撑机构)的机电液一体化系统。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国家对煤矿机械设备研发能力的投入的增大,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必将走上科学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从陆.矿山机械风险评价与安全策略研究[J].标准应用.2006.15(7):40-42.

[2]赵月罗,高志强,卢兰萍等.矿山机械设备选型的灰色分析方法[J].煤矿机械.2006.27(8):66-68.

[3]成东艳.拓展环境监测领域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7.13:116.

[4]张润连.计算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2.4(7):29-31.

我国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改革研究 篇12

在我国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当中, 煤矿资源的使用比重一直占据着比较高的位置, 而且由于我国的天然气较少、石油资源贫乏的先决条件, 决定了在以后我国进行工业生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煤炭都将作为基础能源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并处于我国的主体地位。当前我国在进行煤矿挖掘和开采的过程中, 频频发生灾害事故, 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故对建立有效的煤矿安全监察制度, 并对现有的煤矿安全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我国煤矿安全监察制度的现状

为了保证我国现有的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保护煤矿生产职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我国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中, 通过了根据我国煤炭法、矿山安全法有关条例的相关规定而制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及国务院关于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相关决定, 并对煤矿安全正式施行监察制度。与此同时, 我国国务院在1999年12月30日正式决定设立了对煤矿生产进行实施安全监察工作的煤矿安全监察局, 该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对煤矿监察制度的正式改革[1]。

我国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我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负责煤矿监察工作的煤矿安全监察局, 与此同时, 煤矿安全监察局还在各大中型煤矿产区设立了相关的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根据我国煤矿安全监察的有关条例规定,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是依法行使相关的监察职权, 而且不受任何组织和相关人员的非法干涉。

2 我国煤矿安全监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1 煤矿安全监察单位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界限不明确

国家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通过相关的检察法律手段来强制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效益, 依据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来进行依法执政, 对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处理, 根据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继而维护企业的安全生产严肃性以及劳动工人的合法权益。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制度已经建立, 但其相关具体的体制规定并没有完全的理顺和实施, 相关的法律责任追究渠道也并不通畅。而且在我国的部分省、市以及自治区中, 经常把相关的煤矿安全生产监察机构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进行合并, 也同时选用同一批人员来进行工作, 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人员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交叉混杂, 两者的关系也很难进行理顺, 继而影响了煤矿安全生产检查的执法力度以及执法渠道的通畅性。

2.2 监察过程中的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在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监察执法人员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存在相互交叉性, 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人员在进行追查煤矿事故责任人及其事故相关人员时, 很多环节都涉及到了煤矿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人员的本身或者是其头顶的直属上司和领导。故在其进行执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领导关系、亲友关系以及同事关系, 这样混乱的关系网使得其想要进行严格、正确的执法变成了纸上谈兵, 继而导致煤矿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形象和力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从根本上削弱了我国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权威性, 更有甚者甚至出现的了监察执法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以及寻思隐蔽的现象。

3 煤矿安全监察制度相应的改革措施

3.1 建立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及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等与煤矿安全检查相关的部门在工作当中代表国家进行执法行为的机构, 故在对其进行设立的过程当中, 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代表了国家对于企业的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监督、监察和审查的作用, 其在实际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煤矿的非法开采行为, 对安全生产法的具体实施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继而从根本上保护了煤矿生产者的劳动保护权与生存权。煤矿安全监察代表着煤矿生产单位和煤矿生产管理单位之间的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 即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对象与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者之间的关系。故为了便于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硬件二者进行分割, 使二者可以各自独立的进行煤矿监察和管理的工作展开, 令二者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继而实现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总体监察与地方管理。

3.2 依法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力度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保证其进行安全生产安全监察制度的主要方式是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在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时的标准就是我国制定的相应的法律法规, 故我国的各级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基本部门必须加强相关的执法力度、煤矿监察体系, 继而使其的行政执法意识能够得到增强。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必须以煤矿法的相关规定作为其监察行为的准绳, 并进行依法行政以及依法检查活动, 使得在其进行煤矿安全监察的过程当中消除干扰, 严肃法纪。与此同时,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相关执法人员还应在工作当中树立我国监察部门的权威性, 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继而使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制度从根本上得到改革。

4 结论

综上所述,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煤矿安全监察制度, 但其在对煤款安全进行监察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并没有降低煤矿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 故加强对现有的煤矿安全监察制度的改革是扭转目前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重要措施。在进行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真抓实干, 在改变固有的煤矿安全监察制度理念的同时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整理和改革, 在进行煤矿安全监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立性、真实性以及权威性, 继而从根本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重要提示下一篇:饮食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