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

2024-09-02

我国音乐(共12篇)

我国音乐 篇1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以西方音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几乎所有音乐学校都将钢琴作为音乐教育的必修课程, 而中国传统的古筝、琵琶等乐器却没有走进必修课堂, 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也是作为选修课程。这样的现状给人们做出了错误的引导, 高校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去中小学或高职类学校任教, 又给下一代的学生们灌输了重西方音乐轻中华传统音乐的观念。

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 教师给学生们讲授音乐知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例,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已经离国家的高校音乐教育越来越远。部分传统音乐研究专家曾经呼吁将传统音乐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之中, 呼吁国家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但是收效甚微。传统音乐的社会地位不高, 注定了它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不会高。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就必须要提高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传承

早在20世纪40年代, 我国的少数音乐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了国家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缺失, 并且有部分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发展传统音乐的观念, 但是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认可。直到现在, 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传承在目前仍是研究中的难点。笔者认为, 将传统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去, 让传统音乐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具体来说,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 改变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将传统音乐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范围内。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中都忽视了传统音乐的教育, 无论是在教材的选取或编写中, 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 都没有真正重视传统音乐教育。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关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并且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而国内却还没有对自己的文化给予必要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重视传统音乐的教育。学校要对本校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让他们将传统音乐教育放到一定的高度, 然后在教学中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学生们, 让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学习传统音乐, 在他们以后的音乐研究中, 或在参加工作后, 都能够保持这一理念, 并且再将这一理念传输给更多的学生, 从而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

(二) 改变音乐教学内容, 编写新型音乐教材。各高校要选取新型的教材, 或重新编写教材, 增加传统音乐的内容, 减少或压缩西方音乐的教学内容, 在乐器一章中要着重介绍中国传统乐器, 可以开设传统乐器必修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一门课程并能熟练掌握。在刚开始改革的过程中, 必定会面临着一些阻力, 国家可以选取教学试点进行传统音乐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补充教学要点,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等试点成功后再进行全国性的改革。

(三) 结合实际, 改变教学方法。除了让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理论知识, 还要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必要时聘请外界知名传统音乐家来校任教或者做客座教授;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 可以开设不同的音乐课程, 比如浙江地区可以开设越剧课程, 陕西地区可以开设秦腔课程, 北京地区可以开设京剧课程, 这样能够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 发展各个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 从而实现传统音乐的继承。

三、结束语

总之, 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 需要加入传统音乐元素, 发展国家传统音乐文化。在教学中, 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视传统音乐教学;改变高校音乐教学内容, 编写或者购买新型音乐教材, 同时要设置传统音乐教学课程, 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一门传统乐器;结合实际, 改变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针对不同地域侧重教授不同的传统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掌握国内传统音乐文化, 从而培养出传统音乐人才, 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 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教育, 导致其一直得不到发展, 甚至逐渐走向灭亡。虽然有部分音乐教育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努力改变当下的状况, 但收效甚微。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长远发展, 必须将传统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传统音乐的传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承

参考文献

[1]张静.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市场, 2012 (49) .

[2]王文俐, 赖涛.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普通高校的传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 2010 (11) .

[3]李灿旭.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促进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6) .

[4]张伟.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成因述略[J].民族音乐, 2012 (6) .

我国音乐 篇2

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说,只有具备了较好音乐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较高中外文化知识及写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音乐学研究.音乐学的`专业教育要从附中开始设置,音乐学的课程设置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要求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教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手段.

作 者:邹永红 Zou Yonghong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湖南农机英文刊名: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年,卷(期):“”(1)分类号:G0关键词:音乐学 音乐教育 音乐理论教育 课程设置

我国音乐 篇3

关键词音乐,市场;营销

一、音乐市场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所谓音乐市场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产品和音乐服务供求的生产关系,在音乐市场运行过程中必定产生经济利益,同时也将随之产生音乐市场营销。

1市场经济环境孕育音乐市场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音乐传播越来越依赖于市场,越来越紧密的和经济发生着关系,越来越需要智慧的音乐市场营销手段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转变,政府不再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包办或者干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商业化发展已更加明显。从80年代初,广州东方宾馆出现第一支业余乐队和音乐茶座起,文化市场在中国迅速崛起。一个以商品形式向人民提供精神商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文化市场逐步形成。音乐作为商品在文化市场中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通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我国音乐市场初步形成了六大市场表演艺术演出市场(剧院、各种大型商业和非商业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市场(歌厅、舞厅、酒吧等),音响市场,音乐培训市场,音乐制作市场,音乐创作市场。在六大市场中音乐产品分四类流动型音乐商品(营业性的舞台音乐表演、歌厅音乐表演、饭店音乐表演、街头音乐表演、录音棚音乐唱奏),物质形态商品(唱片、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片、激光视频等),隐伏性音乐商品(手稿音乐商品、印刷音乐商品),媒体型音乐商品(以广播、无线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出现的广告音乐。这是音乐和听众不直接形成消费关系,是企业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在音乐市场中又活跃着六类从业者,公职型人员(国家和地方音乐团体、媒体报刊音乐编辑、各级政府音乐文化管理机构和协会),个体音乐人员(流行歌手、流行乐手、音乐制作人、音乐经纪人),团队型音乐人员(演唱组合、流行乐队、自由组合的演出团体、音乐工作室):公司型音乐人员(唱片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学校音乐教育(各级学校专业和素质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各类音乐培训机构和个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有很多性质不同的音乐职业类型,但是他们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且都在充分的体现其各种社会功能,他们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音乐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都在音乐市场中演绎着自己精彩的人生。

2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音乐市场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个大概念。可以说,凡是生产、销售经营和文化有关的企业,文化服务行业统称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被国际经济界认为是朝阳产业。英国早在八十年代文化产业达170亿美元,仅次于他的汽车行业。美国的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值达300亿美元,仅次于他的航天工业,成为第二大出口产业。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人们以精神追求为目标的文化产品成为新的追求目标。1994年全国文化系统经济收入统计中,一个湖北省就高达两亿。九五期间,北京出现著名文化企业。到1999年,全市文化企业3804个,从业人员22.4万人,拥有资产506.5亿,创造增加值115.4亿。在全市的GDP中占5.3%,到2000年占6%,成为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音乐产业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后,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得到了几年的长足发展。

2006年是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年,年内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文件,这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任务与内容的基本确立。与此同时,国家各级政府在这一年中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规范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设方面,各级政府都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2006年,从全国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实质性的工作,这成为本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现象。

据新华网的报道,为方便海内外投资者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寻求商机,2006年5月19日,文化部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该手册集中了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总价值700多亿元。这是文化部首次发布此类《手册》,是中国文化产业向社会资本开放的第一个官方指南。2006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积极推动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建设。2006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山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外公布。实际上,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广东、上海、河北、四川等地也有类似的文件公布。8月,在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2006)》出台,10月30日,《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式颁布,明确提出市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据悉国家财政部会同文化部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动漫产业发展基金”。

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产品的生产经营和音乐服务,将不再依附于政府手段,而是越来越依靠市场的运作,也越来越更大程度地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提出和兴起给音乐走向市场带来历史的机遇,因此,音乐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

上述2006年我国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文化产业各项社会经营数据表明,音乐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谱写辉煌的历史。

音乐市场的形成为音乐产品的传播带来更为灵活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有竞争就会有质量要求,因此音乐市场不仅促进音乐自身品质的提高和音乐传播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将为音乐职业者和从业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二、音乐市场营销是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用灵感和智慧创造了音乐,同时也必然用各种方式进行着音乐传播行为,这样音乐才得以在社会中流行并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功能。音乐传播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从

远古号子——民歌的盛行——歌谱的记录——唱片的兴起——广播媒体——出版发行——网络的兴起,音乐传播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本身的价值体现得越来越大,从业者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回报。从我国商代开始音乐就以商品的形式在社会交换中产生着价值。有交换就有供求,有供求就有市场。因此,音乐市场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音乐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音乐人和音乐产品必须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产品要走向市场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和效益。

音乐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从经济学领域衍生而来。音乐市场营销就是音乐产品和音乐服务通过商业化的营销手段使其迅速地、极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就是说音乐产品与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商业化营销手段在传播过程中使其迅速且极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音乐市场营销行为的任务就是通过展示艺术作品的魅力,以及运用市场营销手段传播音乐产品、刺激音乐消费者对音乐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并通过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不同的音乐需求状况。音乐市场营销的目的就是通过传播和市场交换获得利益,

音乐市场的营销方法自然要遵循市场经济中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和规则,既要科学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又要掌握音乐市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精通音乐本身。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音乐市场正不断完善和发展。音乐营销理念在不断加强,如 “女子十二乐坊”的国际化运作,为我国音乐市场营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通过市场营销手段,他不仅树立了一个极有国际影响的音乐品牌,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存在极大的开发潜力,有很多音乐资源可以作为音乐产品来进行世界性的经营。但是由于营销观念淡漠和营销人才的缺乏,以至很多音乐人才和产品资源被浪费。如 民族音乐方面,我国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资源。2006年青歌赛原生态唱法就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民歌的精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营销手段对该类产品进行打包开发向全国和全世界销售和传播。这样既可获得经济利益又可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形成我国一个非常响亮的文化品牌。

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一一中央音乐学院,它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学生,有一流的产品,有一流的影响,有一流的地位,有一流的社会关系。但它只成为了音乐学子梦寐以求的音乐天堂,其音乐活动因为主要强调其学术意义而忽视了音乐活动的市场效应。作为一流高校,它确实高水平地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是它还完全可以更多的为社会创造价值。它应该形成国际知名音乐品牌和极具影响力的群众音乐消费的场所,应该进一步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资源来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中央音乐学院一年一度的音乐节水平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完全具备了一个优秀文化品牌的品质。但是由于缺乏市场意识或者市场化手段不够,以至它仅仅只成为了一个很活跃的校园内部艺术实践活动,在社会音乐市场中没有产生广泛影响,造成音乐资源浪费。因此,中央音乐学院应该有市场意识,办学应紧密结合国内外音乐市场。中央音乐学院没有必要无意义地延长音乐产品产生效益的时间和推迟学生早日服务社会的时间。为此,也许会有人提出学校该以教学为重。是的,学校应该以教学为重,但是我的观点并没强调中央音乐学院应该以市场营销为重点,只是认为学校完全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和整合自己有效的音乐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产生更大的效益,这样也可以有力促进学校教学的发展。

音乐市场营销需要卓越的营销人才。目前,我国音乐市场营销人才极为缺乏,根据调查发现,在我国从事音乐市场营销的从业者中,有很多懂音乐的不会经营,会经营的不懂音乐。因此严重阻碍音乐市场发展。作为音乐市场营销人才应该具备十大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善于观察、思考、获得信息),科学的市场分析力(理性分析、调查、论证);准确的市场判断力(判断市场的准确性和潜在效益),卓越的营销执行力(社会交往、资源整合等实施营销措施的基本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凡的市场拓展力(方法、策略),正确的投资决策力(智慧加胆识),准确的音乐鉴赏力。(善于发现艺术的品质和价值,音乐文化理解力强,精通各种音乐门类),非凡的资源整合力(善于筹措各种经费和社会资源),聪明的营销策略力(科学选择产品销售渠道,巧妙确定产品价格等)。

为培养音乐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从2002年和2003年开始,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先后开设和组建了音乐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和院系,这将为我国音乐市场管理和经营走向科学化道路做出极大贡献。

通俗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篇4

一、通俗音乐概念及其发展

(一) 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论其概念,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即指曲调轻松委婉, 感情比较浪漫, 情绪比较欢快、活泼、诙谐而幽默, 具有较浓厚的情趣性和某种轻松感。个性化强, 多以抒发个人的感情为主, 并能给听众带来快感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滚音乐、流行音乐以及与严肃音乐相毗连, 富有强烈歌唱性的抒情通俗歌曲而言的。就是体现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 社会阅历, 情感体现,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简单的音乐方式, 直接抒情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使得多数人都能在通俗音乐中找到自己的真实一面, 结合各种音乐手法来表露自己内心的世界。

(二) 通俗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通俗音乐史源远流长, 几乎可以说是伴着民族音乐同时成长的。第一时期 (1927~1933年间) ——这个时期, 以黎锦辉为代表的几位作曲家的作品, 在我国轻音乐歌坛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第二个时期 (1933~1937年间) ——进步音乐工作者参加轻歌和流行音乐创作。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俗音乐发展开始进入正轨。综上所述, 从本世纪以来, 中国通俗歌曲始终在人们音乐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通俗音乐。比如《黄土高坡》《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 通俗音乐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现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作曲家的创作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二、通俗音乐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 通俗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上世纪80年代通俗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影响极深, 很多的通俗歌曲在那一时期为大众所传唱, 甚至有些学校将较为流行的通俗歌曲, 作为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现象在当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学生成为通俗音乐追随者中的主力军, 通俗音乐作为社会中多元文化并存的一部分, 其对于学生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不容忽视。因此, 我们有必要选取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提高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 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使得通俗音乐更为健康、纯净地走进学生的世界。

(二) 通俗音乐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国民受教育程度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现今在我国, 国民的音乐教育还没有普及和完善, 由于通俗音乐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通俗音乐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容易理解, 演唱方法以及形式新颖丰富, 较容易被青年人所接受。这几年出现了很多通俗歌手, 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也有所提高, 通俗唱法的演唱会、比赛层出不穷。比如出现了“超级女声”的比赛、“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的比赛, 等等。通俗歌手的粉丝也很多, 这一现象深受广大社会人士的关注, 这一举动现在看来是较为自然的事。

三、社会对于通俗音乐进入课堂的看法

自上世纪80年代初, 通俗音乐是否能走进学校的音乐课堂, 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利弊得失问题就成了音乐学家们关注的问题, 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 是对通俗音乐文化换位的思考。通俗音乐走进课堂我们不能只看表面, 我们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就连一贯保守的德国, 尽管对通俗音乐持有不同的看法, 但最终也顺理成章地把通俗音乐纳入了学生的音乐课堂。

第二, 通俗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观念的对立。在我国传统的“雅俗”观念影响下, 许多人认为通俗音乐内容不适于进入课堂, 更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蔡音颖、邵祖亮认为:通俗音乐不能进入课堂, 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还值得进一步思考, 通俗音乐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和产生的, 反映的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口味, 因而总是良莠并存, 有些歌词文理不通, 曲调矫揉造作, 服饰怪异、夸张, 对中学生起到负面效应。

四、小结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兴旺都不是孤立的, 我们必须看到繁荣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要投大众所好。

通俗音乐始终在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甚至已经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依靠, 其中包括大量的青年人以及学生。我们的通俗音乐在强调本土性和本土风格的同时, 也吸收着世界的优秀元素, 已融入世界通俗音乐的主流之中, 现在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龚妮丽.音乐文化精神之我见——兼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中国音乐学 (季刊) , 1997 (增刊) .[1]龚妮丽.音乐文化精神之我见——兼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中国音乐学 (季刊) , 1997 (增刊) .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0年出版.[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0年出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版.[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版.

我国音乐 篇5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在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回顾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从国外音乐的发展中得到不少启示。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给出了一些音乐教育方面的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国外音乐;音乐教育;分析借鉴

1.引言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借鉴,特别在音乐教育领域,极大地推动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推动这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客观地看待目前我国与国外在音乐理念和思想上的差别,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加强转变,同时牢固我国传统音乐的地位,积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音乐教育体系。

2.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的对比

近些年,随着音乐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我们在音乐教育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不足和差距。不可否认的,过去某些陈旧的思想和落后观念,正严重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不同。

2.1 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

[1]彻底摒弃音乐教育中的“一元论”观念, 构建与国际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相一致的中国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观念。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基石,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其精髓,让它重新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尽情的绽放。然而现阶段,相较而言国外音乐教育理念更具开放性和引导性,在教育形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对此,我们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弊病。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不能“崇洋媚外”,而应该在新体系、新方法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加强该领域的交流,与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接轨。

2.2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自身的传统音乐文化都是音乐发展的根本和源泉。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总结自身传统音乐的创作理念和表达形式,以突显本国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相对于国外音乐教育来说,我国应加强对优秀传统音乐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流失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在改进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中,注重阶段性和选择性地增加传统音乐的专业指导。

2.3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上就可以通过和国外音乐院校的交流,学习一些开放、引导式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整个课堂在愉快的氛围中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完整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编订一整套最科学的、最系统的、最合理的、最优秀的音乐教材。其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材施教,使其在长期枯燥的训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3.我国音乐教育的对策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的目标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然而,音乐作为一门人人都喜欢,人人都能接受的艺术,自然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依据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根据学校条件和环境的考虑,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音乐表演的机会、感受音乐的魅力。

3.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艺术创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够发挥出这种[2]能力。学校开设的音乐课要与其他正课同等对待,并且学校拨给的音乐教育经费要得到保证,用以增添音乐教育设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注重技巧上的练习,而应当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材施教。例如,有的适合练习高音,有的只能学习中低音。在舞蹈方面的训练,尤其要结合学生各自的运动规律,不能由于过分地追求技巧上的要求,而对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3.2注重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3]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是一种将音乐、舞蹈、语言融为一体的整体艺术形式。

任何艺术的教学都是在为艺术本身服务,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实内涵。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上, 有独唱、独奏、合唱、合奏, 这些不但要让学生照谱演奏, 还让学生即兴编曲作曲。教师还应该根据曲目的不同,设置出适宜的表演环境,烘托出合适的表演氛围,进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心理活动传递给观者。

3.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

音乐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一场成功的表演离不开长期刻苦的技巧训练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还离不开现场把控的综合能力。音乐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音乐家,更重要的是在培养有修养的音乐听众。因此,在日常的编排、练习中,不但应讲究仪表美、语言美、节奏美,更要重视面对突发状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内心的情绪变化会透过音乐直接被观者感受到。

4.结束语

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 不断探索音乐教育的规律。切不可妄自菲薄, 夜郎自大。要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音乐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须客观地看待我国现阶段与国外音乐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差距,在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真正学到它的精髓,只有这样我国的音乐事业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J],2004,(3)[2]刘沛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J].2002,(2)

我国音乐 篇6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兴趣。后学习音乐。他从不把自己禁锢于某一学科,相反,他对作曲、指挥、戏剧、舞蹈等专业均报以极大的热诚去关注、研究。

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1935~1942年三部成名作问世《卡尔本娜布拉讷》、《月亮》、《聪明的女人》。1950~1960年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和负责人,1948年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连播五年。1950~1954年出版《学校音乐》。这部教材的出版为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成立奥尔夫学院,建立了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1962年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了奥尔夫教学法的热潮。80年代进入我国并逐渐被认识和推广。奥尔夫说过:“我写这部教材,是为了表明一种观念,所以,关系到世界的不是这部《学校音乐教材》,而是这个观念本身”。所以我们要了解奥尔夫这个教育体系,必须了解他的基本思想观念,理解他的教学法和具体教学内容,并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才能取得教学改革的卓越成果。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原则

1.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2.诉诸感性;3.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创造性;4.必须自己动手去唱、奏、演、跳;5.学生自己设计音乐(包括伴奏、合奏的安排和创作);6.从朗诵人手;7.以节奏为基础;8.重视体感(结合动作);9强调兴趣。作为5教学体系,奥尔夫的教学法是倍受关注的。奥尔夫教学法,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思想。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教学生很快地学会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如果孩子喜欢音乐,他就能唱好奏好。奥尔夫教学法面向全人类,它能和每一种文化融合,贡献是巨大的。奥尔夫教学法是不断发展的,同样采用这个教学法的教师,在具体教学上也不会完全一样。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启发式

1.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教学计划安排与单元设计有充分的弹性。3.教学活动不拘泥于陈规,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注重发展求异思维,以限制定势的消极作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浪漫的奥尔夫课堂

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课堂无疑是一个重要环节。奥尔夫眼中的课堂应是充满“浪漫”的。充满“浪漫”的优秀课堂标准是:“教育,应该使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欢乐”。“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秀的信息”。“教育的环境,必须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学习是一件无缝的外衣,是不能随意裁剪成碎片的”。“在教学中,如果你忘记了学生是有身体的话,你一定会后悔莫及”。“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警惕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也就是未经思考,未经检验的,对观念囫囵吞枣式的接受”。

具备以上特征的课堂才是奥尔夫所希望的。教学中,学习是由浪漫、精确、概括三个特征组成的。浪漫阶段是一种发现阶段,一种倾向于求知、求异思维的阶段,一种琢磨问题,追求答案,图谋新经验的阶段。奥尔夫对这一阶段特别关注。他说:“应该唤醒和应该训练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象”。其立论的基础是人本身是极具创造性的动物。我们要鼓励即兴就是唤醒创造力的有效手段。接下来就是把最初的想象冲动引导到音乐的作曲和表演。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以浪漫为核心起步,激发创造性,把课程创建于自由之上,这个自由只创造于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强加之自由。

四、奥尔夫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音乐教育现状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深刻的社会现实。中国人对音乐的喜爱由来已久,早在《乐论》中写到“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道出音乐本源是有感而发。当前的音乐教育更重视技能技艺的训练,以表演为主要目的,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扼杀了感性的成分。只把音乐当作一门技艺、学科、学问来作。从而将音乐与大众隔开,使音乐这种自然感性的东西过分神秘。奥尔夫对音乐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人,音乐教育,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的过程”。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主要是艺术,但学习音乐也必须熟悉它的规则。无论是节奏语言,还是其他内容的教学,都要自然,不一定要充满音乐性。音乐中的对比因素,在课堂教学的纪律方面也有所体现,如吵闹后的安静等,所以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

我国当前推行的音乐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审美体验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内容和方法上,更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与奥尔夫教学体系的主导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1.突出创造性。创造来自感性思维,是现实在大脑中的折射反映,一种发现的过程,好奇思维的过程,形成问题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自己来做、来看、来听,只要十分注意的聆听和观察,创造终会出现。这种创造过程是透明的,鼓励每个人投身其中的。音乐是最有益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奥尔夫教学法正是从根本上抓住了这一点,从小培养创新的思维模式,并使创造力大大发展。

2.重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真理的来源。一切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中而又指导实践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正是以实践作为最有效的手段的。只有在实践中亲自听、唱、跳、奏,才能由浅及深,由表及里。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眼、口、身体来体验音乐,接触音乐,从而热爱音乐。真知真会,才可能得心应手地掌握音乐。另一方面重视实践可以提高学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弊病。国外教育家提出“面向行为”的行动及与其相关的教学改革,从而是让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彻底贯彻学生“做”的精神,以使音乐教育提高对实践的重视。

3.概括性原则是奥尔夫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例的内容到形式都十分丰富。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体,内容不仅关乎音乐,更与人文精神息息相关,有利于全面提高音乐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4.从感知到认知。总结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水平,在充分的实践之后每节课老师都会启发同学去做总结以提高其理论水平。这样的结果是提高了学员归纳水平、理论水平,增加了自信,使每个学员由开始的不敢说、不会说成长为“我会说”“我要说”。

谈我国流行音乐教育 篇7

一、流行音乐教学的目的

自古以来, 类似今天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文化艺术, 历代都是最为活跃、变数最大的文化艺术形式。其历来的从业人员也是一支不可以忽视的音乐生力军。无论是在过去的历史中, 还是今天的现实中, 流行歌曲都具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和需求市场。今天, 我们更加感到这种音乐形式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她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激情, 丰富了社会的文化、文娱生活。许多流行歌曲、通俗音乐作品已经家喻户晓, 广为传唱。但是, 一直以来, 我们缺少对于流行歌曲演唱歌手是怎么诞生的了解, 缺少对于流行歌曲艺术特性等诸多方面的认识, 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也比较陌生。而旨在培养音乐表演人才、音乐教师的高等艺术院校, 对于这样一种发展势头强劲, 艺术魅力深刻的音乐艺术形式, 则不应该不加以关注。我国的高校专业音乐教育, 应该不失时机地了解、研究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规律和艺术价值以及属于它自己的美学范畴。高校不仅应该系统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而且还应该能够引领这门艺术形式的发展潮流。我们要逐渐建立起流行音乐的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和理论研究机制。

二、流行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

流行歌曲演唱专业的培养目标, 当然首先应该是为社会输送流行歌曲演唱的歌手, 缔造人们喜爱的流行歌曲演唱歌手。这样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文化、艺术团体以及其他演出团体培养实际的表演人才。为了这样教学目的的达成,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技术训练,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但是, 把流行歌曲作为音乐艺术院校一个独立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自然应该具备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具备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习到系统的、成体系的音乐文化知识、演唱技能和其他修养、文化课程。一直以来, 也许由于演唱艺术的专业性太强, 传统的声乐等技术教学, 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 长期存在着重视声音、技术而轻视文化、音乐理论水平修为的痼疾。如果在通俗流行歌手的专业教育初始阶段就不抓紧文化知识体系的建设, 可能今后在“重技轻文”方面的倾向会更为严重。

因此, 我们有必要强调技术训练之外, 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修为的重要性。甚至, 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发声方法、声乐技巧和讲解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及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情感表现之外, 还应该关心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文化、如何追求高品位的人生境界等等问题。我以为, 歌唱艺术的教育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 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的教育, 通俗流行歌曲演唱的专业教育不仅有着较强的技术、艺术的专业性, 也有较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在歌曲演唱的声音技巧与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这门新兴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 也能够为流行歌曲演唱专业的再一个培养目标, 那就是为高校培养这方面的教学人才做铺垫工作以及为通俗流行歌曲理论方面研究人才的培养打基础。甚至, 后叙的两个目标也应该纳入其教学体系之中。

三、流行音乐教材的选用

专业教育必须要具备相对统一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流行歌曲演唱专业也不例外。教育必须规范, 必须有法可依, 有章可查。任何规范、系统、体系的教育机制, 必须具备统一的教材, 并根据不同的修学年限和不同的阶段层次使用不同的教材。

目前, 由于这样的教材暂时还未得到出版, 因此, 这里就对于教材的编定谈谈我的想法。由于通俗流行歌曲演唱专业与我国高校一直沿用的传统音乐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出入, 因此, 无论是对于通俗流行歌曲演唱专业的艺术特性, 还是教学的特殊性都要求我们做一些大胆的开拓性的工作。通俗流行歌曲演唱专业的教材, 至少要编定三个方面的教材, 如“练声教材”、“曲目教材”、“理论指导教材”。不同的声乐理论、教学概念和方法, 肯定要有符合其系统的练声曲, 这就是“练声教材”编定的依据。关于曲目教材, 如果有了曲目库, 可以根据曲目库的曲目, 选编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曲目教材。在通俗流行歌曲演唱专业的教材建设中, 可能最为困难的是“理论指导教材”的编定。笔者在授课中使用的教材是本人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撰写、发表的《通俗流行歌曲的演唱与训练》系列文章。最近, 虽然有几本所谓的“通俗流行歌曲演唱教材”得到出版, 但是, 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著作并不多。特别是上升到理论层面上的著作更少, 大部分为歌曲作品选编。所以, 提供用于教学的教材、教辅材料和参考著作、文献等比较少。譬如, 像由杨晓鲁、张振涛主编的《中外通俗流行歌曲鉴赏辞典》这样的著作并不多, 因此, 作为教学的参考书目比较合适。《上海经典老歌》是一部反映我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通俗流行歌曲发展情况的大观性著作, 是了解我国通俗流行歌曲某个发展历史时期的研究专著。

我国音乐 篇8

一、学校音乐教育体现基础性特点, 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教育既是艺术教育, 也是专业教育, 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它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其他多种学科都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教育教学上, 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 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把握。要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的教育和锻炼, 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 达到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促进艺术发展的目的。

在学校教育上, 首先要抓好音乐的基础教育, 包括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历史以及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音乐教学的方式上, 教师要克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会“讲”, 学生要会“练”, 做到巧练精讲、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 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音乐能力的提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形式等方面, 进行精心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安排与设计, 善于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开拓他们的音乐潜能,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其次, 要注重音乐的综合教育, 它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综合。如: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音乐与影视、音乐与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还有音乐与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运用具体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知与想像,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社会音乐教育体现社会性特点, 强调学生的适用能力

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 打好了基础, 才有可能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好了基础知识, 还需要实践和运用。实践和运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的过程, 也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消化、运用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 就是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 也是学生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相比而言, 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挑战性, 更能够锻炼人的品格, 磨炼人的意志, 也更能够获得成功。

对于社会音乐教育, 可以理解为在学校以外、以音乐为目的的锻炼和实践, 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现、分析、研究, 并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学习活动。它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那种基本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讲究灵活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而且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给学生选择和锻炼的机会更多。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更加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涵。如家庭音乐、社区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 比较明显地发挥着健康娱乐、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

特别是网络音乐, 在丰富音乐内容、拓展音乐形式、发展音乐文化等方面,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源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中,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音乐爱好者, 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各种音乐信息, 可以说, 这是学生通过社会资源获取音乐信息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 我们对有用的、科学的音乐资源要做到合理利用, 对不健康的、不合理的资源和信息坚持予以淘汰和处理。

三、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

作为学生, 在学校学好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更要勇敢地走出学校, 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的检验。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活动, 丰富理论知识, 提升水平, 提高素质。社会音乐教育包括青少年宫、群艺馆、各种社会业余音乐团体等机构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应该说, 他们开展的这些活动更加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形式, 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既解决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就业, 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修养、有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是国民音乐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 我们既要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又要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志斌:《网络教育资源在音乐主动性学习中的应用》, 《音乐探索》, 2009年。

[2]黄爱华、徐东梅:《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

[3]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

我国音乐 篇9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而民族音乐是对民族思想及历史的写照, 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传递出该民族的精神信仰、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例如藏族《北京的金山上》, 白族《大理三月好风光》, 纳西族《白沙细乐》, 傈僳族《摆时》, 佤族《阿佤人民唱新歌》等, 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也是他们性格、生活的写照。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 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每个民族都赋予其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与修养, 因此对于高校的音乐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模式与内容, 同时也为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尤其对于高校音乐的普及主要采用欧美等西方国家或者当代通俗音乐, 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是没有注意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文化带来的重要作用。

(二) 有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民族间的感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主流文化的媒介, 因此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及人文信仰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可以作为与少数民族同胞们进行交流的媒介, 有助于民族间感情的增加。这些音乐作品是人们心理及生活的写照, 也抒发了创作者的心声与愿景。

(三) 培养、营造高校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高校是塑造人才的地方,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 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个人修养。“艺术的真正魅力, 不仅是技巧的表达, 更是对人格的塑造”因此, 用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培养高校的音乐文化内涵, 营造深厚的音乐文化气息, 有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让音乐成为净化心灵的鸡汤, 是音乐艺术的更高境界。在当今社会, 成名、造星、炒作等随处可见的音乐时代, 对音乐人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在普通高校中, 音乐教育不是作为专业教育而教育, 而是应该作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开设, 用音乐启迪心灵、培养情操。

三、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影响的措施

(一) 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据文献统计, 我国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院校90% 集中在专业性的少数民族院校, 8%在音乐院校, 而仅有2%在普通院校开设[3]。面对这种现状, 不禁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而担心, 同时也对民族间的交往、友谊而担忧。课程是传播知识、文化的主要方式, 因此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迫在眉睫。不仅要在专业的音乐学校, 而是要在大部分高校开展下去, 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 同时吸取文化精华, 提升个人修养。

(二) 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与传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要想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播继承, 前提就是要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 而欣赏的前提就是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音乐课程所带给学生接触、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益处, 就是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三) 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开展的较少, 因此缺少专业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这对我国高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可以采取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引进少数民族音乐家, 或者让音乐教师去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亲身体验民族音乐文化。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为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注入动力。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表现,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屹立不倒并源远流长。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人文价值, 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 值得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 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与传承, 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 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

参考文献

[1]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01:163-164.

试论我国抗战音乐的历史作用 篇10

一、中国音乐人的大团结

抗战爆发后, 中国音乐界的第一个显著变化, 就是音乐人的大团结。过去, 贫穷落后的中国, 一向被看作是一盘散沙。日本人之所以敢得寸进尺, 以小吞大, 最终作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 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四分五裂的现状。但是, 日本帝国主义者低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蕴藏的深沉伟大。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 他的生存难道仅仅是出于偶然吗?回顾历史, 抗战爆发使整个中国音乐界最令人惊奇的变化是空前的团结。在很短的时间里, 几乎所有不同创作背景、不同政治态度、不同艺术追求的中国音乐家都汇聚到了一起, 他们超越了种种分歧和隔阂, 怀着一腔爱国热血, 走到同一面抗战的旗帜下。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音乐界绝无仅有的一次大团结。

成立于1935年的“歌词曲作者联谊会” (或称“歌曲作者协会”) , 由吕骥等人发起组织, 吸收了任光、张曙、贺绿汀、周巍峙、孙慎、孟波、麦新、沙梅、江定仙、刘雪庵、周钢鸣、任钧、塞克、龙沫勋等人作为会员, 后来冼星海也积极参加到这一组织的活动中。这个组织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 其性质和意义发生了改变, 它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音乐社团, 而是为了救国的目的把社会某一方面的力量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 它要求参加者自愿像前方将士那样无条件地为祖国服务。这个组织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歌曲创作, 成员们埋头于神圣的事业, 展开了伟大的抗战救国的歌咏运动。贺绿汀先生1939年4月呼吁道:“同志们, 敌人疯狂的侵略使我们失去了家园, 失去了一切, 我们能够忍受吗?我们一样都是有感情、有理性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儿女, 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 为了我们自己, 我们应该全体动员起来, 把音乐变成武器, 去武装千万个同胞, 动员千万个同胞, 为驱逐日本强盗而英勇抗战。”音乐家感受到时代激流的震荡, 重新认识了自己。这是当时音乐家们的共同特征。抗战音乐界出现的空前未有的大团结, 爱国音乐家迅速做出的一致反应和改变是一个伟大的象征:中华民族内在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精神上的凝聚力, 即使在民族历史上最落后、最不幸的时期, 它也是不可轻视和辱蔑的。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歌词, 而是五千年的古老民族顽强生存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空前繁荣的抗战歌曲活动

抗战时期, 音乐界的另一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一般说来, 每当战争爆发, 为救亡图存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迅速转入战时状态, 而为了动员一切力量夺取战争胜利这一共同目的, 战时文艺也和战时经济一样脱离正常轨道, 明显有别于和平时期。但是, 在中国的抗战时期, 话剧、电影、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都极为繁荣。在音乐领域, 音乐团体的建立、音乐创作的繁荣、音乐演出活动的开展比比皆是。这个时期, 广大音乐家、词作家站在一起, 写出同样的战斗诗篇, 把全民奋起抗战的高昂情绪表现为一曲空前豪迈的爱国交响曲。无论是解放区, 还是沦陷区, 或是国统区, 广大音乐工作者更加热情地以音乐为武器, 从不同角度反映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意志。这期间的音乐创作内容丰富, 体裁多样, 有群众歌曲、儿童歌曲、艺术歌曲, 还有大合唱、重唱和表演唱等。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吕骥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毕业上前线》;麦新词、吕骥曲的《保卫马德里》;麦新词曲的《大刀进行曲》、《勇敢的小娃》;郑律成的《延安颂》、《延水谣》;贺绿汀词曲的《保家乡》、《游击队歌》、《嘉陵江上》;光未然词、阎述诗曲的《五月的鲜花》;张寒辉词曲的《松花江上》;沙梅词曲的《打回东北去》;周钢鸣词、孙慎曲的《救亡进行曲》;田汉词、张曙曲的《卢沟桥》;田汉词、聂耳曲的《毕业歌》、《告别南洋》;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章枚的《黄桥烧饼歌》;李焕之的《胜利进行曲》;徐曙的《晋察冀小姑娘》等大量救亡歌曲, 以英勇的气概、激昂的节奏, 擂起了抗战中最撩动人心的鼓点。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为抗战呐喊助威, 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宣传作用和教育作用。我国近代歌曲创作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当时的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之一, 全国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相继汇聚到这里, 一时间群英荟萃, 人才云集。这里的抗战歌咏运动也风起云涌,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夏之秋和周小燕组织成立了“武汉合唱团”, 四处演唱抗战爱国歌曲。夏之秋为了提高合唱团的演唱质量, 还请冼星海、贺绿汀、沙梅、刘雪庵等知名抗战歌曲作家到排练现场指导, 亲身讲解自己的作品。在当时, 武汉合唱团堪称是孕育和推广抗战歌曲的重要基地。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 古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吴景略从常熟移居上海租界, 为寄托抗敌御寇的满腔义愤, 他与张子谦、樊伯炎合作将湮没已久、从未被人注意的琴歌《精忠词》发掘整理出来。此曲是清乾隆初年中州琴派王善根据岳飞《满江红》词谱曲。他们多次在公开场所合弹高歌, 因其有别于大众歌咏形式而受到时人的关注和嘉评。同年, 吴景略还将《潇湘水云》一曲重新处理。他一扫旧谱解题中逃遁现实的寓意, 在描绘山河之美的同时, 运用大段的快速运指, 大幅度的跌宕转折和复附点音符, 造成波涛汹涌般的乐音动势, 以描写乌云压境、风起云涌的万千气象, 借此寄托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抒发忧国之情、亡国之痛。这首乐曲的重新处理表现出吴景略思想境界的升华, 也是后来被琴界称之为“昊派”的起点。由于战争而一度中断的上海“今虞琴社”1939年也恢复了活动, 在吴景略和张子谦的共同主持下, 为宣传抗战进行了多场大、小音乐会, 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中国, 外患与内忧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真正的民族解放必然有赖于社会解放。中国音乐家关注的, 与其说是前线的战况, 不如说是我们的社会在危机面前所作出的反应。他们更倾向于把反侵略战争看作是一种洗礼, 看作是使我们这头“东方睡狮”迅速觉醒的一次宝贵历史契机。

三、抗战音乐创作的成熟

作为民族积郁爆发的必然产物, 抗战音乐作品中的昂奋情绪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反映了中国20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但同时, 这一音乐现象又暗含着缺乏思想深度和创作上的不成熟性。首先, 正是因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愿望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个愿望就不可能奢望在短时间内达到。中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封建历史的古老国家, 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又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位, 其社会变革必定是一个混乱而痛苦的过程, 不可能朝发夕达至到光明的彼岸。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盘根错节的反动保守势力又必定凭借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疯狂地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这就势必导致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于这一点, 当时的许多音乐家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 抗战音乐家们尽管自觉成为血肉长城的一砖一石, 充分发挥音乐宣传鼓动的社会功能, 全力推进文艺通俗化、音乐大众化运动的迅速开展。抗战初期的音乐创作在高昂风格空前一致的同时, 也存在着粗浅、浮躁的倾向, 有些作品甚至就像街头的标语口号。毫无疑问, 这样的作品如果单从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来说, 是起到了不小的“宣传人民, 打击敌人”的作用, 但从更深层次而言, 这些作品还缺乏思想深度, 创作上也缺乏成熟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深入, 广大音乐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抗战歌曲前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用音乐来动员民众, 我们可以在动员和教育民众的同时, 提高民众的音乐水平。为了这个目的, 音乐家们要理解当前的斗争实际, 理解现阶段各阶层民众生活的现状, 到战争的前线去, 到敌人的后方去, 以体验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锤炼自己的思想感情, 创作出民众和抗战所需要的既有革命性, 又具有艺术性的音乐作品。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抗战时期的音乐创作和歌咏活动,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 抗战音乐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 它在民族解放斗争的战火洗礼中, 以富有向心力的爱国主义激情, 实现了音乐阵营的团结和统一, 使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得到普遍的认同。其次, 抗战音乐家自觉和努力地深入现实生活, 从中华民族历史新觉醒的总方向上逐步深入地把握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 使抗战音乐与时代、人民的关系空前紧密。第三, 抗战音乐在同一历史条件下, 第一次展示了现实主义音乐艺术发展的繁荣景象, 较好地完成了时代所赋予它的光荣使命。第四, 抗战音乐给予上世纪40年代后期国统区音乐创作与实践以直接和积极的影响, 在对于黑暗势力的顽强奋战中, 显示出现实主义音乐艺术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第五, 如何使音乐既要紧密联系时代, 又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艺术特性, 抗战音乐家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努力, 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向延生.中国早期抗战歌曲[N].中国艺术报, 2005.

浅析我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 篇11

关键词:现状与发展 音乐选秀 国内外选秀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63-02

我国当前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是伴随着受众的唾骂与追捧、质疑与欢呼、批评与表扬的冰火两重天境遇,在大众媒体积极参与和行业管理机构重重规范引导的夹缝中滋长。在我国当下电视选秀节目遍地开花之际,劲歌、街舞、饶舌音乐、哈日哈韩服饰、复古或者粗犷背景等在电视内外随处可见。《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奥运真男孩》《梦想红楼》等选秀节目均点燃了未成年学生人群与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吸引并激发了大规模成年受众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外各类选秀节目的概述

(一)国内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电视选秀节目在我国很多电视台相继播出,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国内的各个地区,成为了很多电视台提高自身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经济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带动了某些地区的发展。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于2003年,它当时以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在开播后就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率。在这个高消费、快节奏的社会,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大众的真人秀节目,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休息之余能体会到身心放松和精神方面的放松,它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份子。在2004年湖南电视台播出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轰动一时,成为了当时人民大众關注的焦点,在全国的选秀节目中也算是脱颖而出,《超级女声》的播出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国选秀节目的大门。之后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不断出现在各个电视台,原《中国好声音》的《中国新歌声》播出更是将国内选秀节目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但是,随着选秀节目的日益增多,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选秀节目的发展形成了十分火爆的趋势。它霸占了电视的荧屏,通过娱乐大众的方式博取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某些选秀节目虽然能捧红和挖掘不少有实力的人才,但是其中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商机。国内的选秀节目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太过于模仿国外的选秀节目,缺乏自身的创新意识,慢慢的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现在选秀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人民大众的关注度上都处于急剧下降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都不受社会的好评,节目的效果越做越差,甚至出现了恶意炒作的事件,对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二)国外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选秀节目不仅仅在中国发展得如此火热,在国外也同样掀起了一股狂潮,可以说选秀节目在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新的狂潮,它们是各个电视台创造较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电视选秀节目就是人们所说的真人秀节目,它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大众生活的电视节目,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电视节目在欧美国家引进之后,发展前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美国的《美国偶像》是一种娱乐全大众的电视类选秀节目,它是来源于英国的一个电视选秀节目《流行偶像》,只是在原版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些改编。《美国偶像》从开播一直持续到现在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同时它也成为了现在美国最具有价值的节目之一。它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发展,是因为它懂得包装节目,丰富了节目的形式,把节目由原版改编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电视节目,使节目变得更加具有看点,更能激起人民大众对节目的热情。《美国偶像》在挑选评委方面也比较注重优秀度,它所挑选的评委都是来自全球特别火爆的娱乐平台,一般都是来自美国在音乐方面的佼佼者和来自好莱坞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国外的电视选秀节目持续到今天,依然是一副发展前景较好的姿态。国外的电视选秀节目能如此成功的发展趋势,证明它确实具备一定的发展价值。

(三)国内外选秀节目的差异

在国外的选秀节目中往往把“人”放在第一位,把“秀”放在第二位;而国内的选秀节目却恰恰与之相反,在国内的选秀节目中把“秀”放在第一位,把“人”放在第二位,虽然现在中国很多的选秀节目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但是总觉得与国外的选秀节目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实中国的选秀节目最早也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所以中国现在很多的选秀节目与国外的选秀节目都大同小异,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的选秀节目中缺乏创新,只要有一个选秀节目的播出,随之便会有较多类似的节目出现,让人们感觉没有任何的新鲜感。中国的选秀节目纯属完全娱乐型的,没有内涵,大多电视台都是通过炒作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说是真人秀节目,其实注重的是“秀”,而不是人,甚至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专门找一些人来杜撰,编写煽情的背景故事。而国外的选秀节目是真正的选出具备实力,大众选评后一致认可的选手。中国在电视节目效果制作的方面也远远不及国外来得娴熟,节目播出的效果及影响力也会落后于国外。国外的选秀节目中,观众对选秀的过程和结果都起着十分大的作用,而相对于中国来说,评委在选秀的过程和结果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选秀节目中对评委的挑选也并没有国外那么高的要求和具备较高的专业度。国内外选秀节目对观众精神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国外宣扬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而在中国的选秀节目中却看不到它所表达的精神。综上所述,中国的选秀节目相对于国外的来说,各个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的。

二、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诞生及其发展

nlc202309081809

(一)选秀的概念

选秀是我国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赛为大众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最终选拔出优秀的艺术人才。选秀不仅仅只是在现代才流行的,早在中国的古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选秀活动。比如说我们在古装戏里面经常看到的宫廷选秀,皇帝会派手下的人去民间发掘姿色美艳的女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她们进宫参与选秀,被选中的女子则可以留在宫中。现代的选秀活动也有很多,比如我们关注度比较高的《中国出彩人》《中国新歌声》《中国达人秀》等都是属于选秀活动。

(二)音乐选秀节目的诞生

音乐类选秀节目在我国最早的雏形应该是“CCTV青年歌手大赛”,当时的选秀是各省、市音乐家协会组织承办,通过基层层层来进行的,它分三种到四种唱法,有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四种唱法,一路发展到现在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了。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是一种以音乐为主要代表性的选秀活动,通过歌手演唱歌曲,评选出比较优秀的人员,再通过电视媒体的渠道加以传播。我国的音乐选秀节目最早也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通过模仿国外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原版选秀节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造,慢慢发展为本国的音乐选秀节目。

(三)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

2004年湖南卫视播出的《超级女声》调动起了全国观众疯狂地热情,并且在中国掀起了选秀的热潮,创造了选秀节目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收视率,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高度重视。但是,中国的选秀节目在持续两三年的高收视率后人们的审美逐渐感到疲劳,失去了当初那种对音乐选秀节目的高度热情。音乐选秀节目又重新走进了低谷,之后人民大众对电视类音乐选秀节目又处于不再多关注的状态。直到2012年由浙江电视台所播出的《中国新歌声》的出现,才逐渐拉回了人们的视线,重新点燃了人们对音乐选秀节目的热情,音乐选秀节目因此又重新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重现了当初像《超级女声》般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新歌声》从开播之后之所以能引起大众这么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美的享受,更加的是为那些幕后音乐创作者和具有音乐演唱功底、音乐创作天赋的音乐才子们提供了可以展示自我、追求自我、实现音乐梦想的平台。《中国新歌声》的参赛选手大多数都是具备扎实的唱功基础,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但是从这些音乐选秀节目发展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只有好的方面的发展。很多选秀节目发生参赛选手和评委之间一起参与炒作的事件,《中国新歌声》的选秀过程中就出现了同样的事件,其中就发生了某学员身份作假的事件,引起了大众的疯狂热议。不过《中国新歌声》的评委都是以比较专业、正确的角度对参赛的选手进行点评和建议,所以节目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收视率。早期的音乐类选秀节目还比较注重参赛者的专业水平,目的是为了挖掘出真正具有实力的专业人才,为了推动我国音乐方面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的选秀节目大多注重的是秀,节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越来越低,有的参赛选手为了出名不惜編造自己虚假的身世欺骗大众以获得大众的同情,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对社会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其中,对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费斯克《理解电视》这样说道:电视节目若想流行,它必须呈现能迎合不完全赞同主导意识形态的群体的成员的兴趣和以不同的方式阐释主导意识形态的人的兴趣。电视选秀节目应着力强化“选”的内涵,引导和建构选秀节目的文化品质,既正电视选秀节目的艺术欣赏之本,又清电视选秀节目粗鄙和无聊之源,使电视选秀节目回归到艺术人才“选秀”品质体系上,来培育大众理性欣赏的素养,疏而不堵,才能真正地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有利于电视娱乐事业和电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亚东.生态位理论在音乐类选秀节目经营管理战略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4年.

[2]孟磊.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3]毛艳,王可佳.音乐类选秀节目状况分析报告[J].媒体时代,2013,(05).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篇12

“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民初的音乐课堂,是最早的音乐教材的雏形,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学习音乐教育的正式开始。当时的音乐课程内容主要以“唱歌”为主,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中,音乐课被命名为“唱歌课”;而后,在《中学校令》中“唱歌课”又被命名为“乐歌课”。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的音乐教材,其内容是将日本和欧洲先进的音乐课程理念结合本国实际条件而编写,这些音乐教材奠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为今后我国高中音乐教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学堂乐歌时代”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创编的大量乐歌集成为了当时的音乐教材,对我国中小学以及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杰出的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有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辛汗等,他们创作的学堂乐歌是当时音乐课堂的主要音乐教材。记载中近代最早出版的音乐教材之一是曾志忞1904年编写的《教育歌唱集》,共有乐歌26首,是最早公开发表的音乐教材。音乐教育家沈心工的乐歌形式则多种多样,词曲搭配接近生活,相对朴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又不乏严肃之情,在1904-1906年期间,创编了《学校唱歌集》(共3集),成为当时运用最广泛且普及率最高的音乐乐歌课教材,教材深层次的精神内容主要以传递励志、宣传某种政治思想为目的。乐歌内容有以本国传统音乐曲调改编的作品,如根据孟姜女的曲调改编的《缠足苦》、昆剧《双忠墓》等;也有借鉴日本、欧美的音乐作品按曲填词的作品;也有他本身自己作词作曲原创的优秀音乐作品,比如《采莲曲》、《黄河》、《军人的枪弹》等6首;题材也很广泛,有磨砺意志的,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有唤起民族觉醒的歌曲,如《革命军》、《黄河》等;有普及科学知识的作品,如《地球》、《乐群》等等,1912年,沈心工还修订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共6册),他的诸多成就与贡献使得我国音乐教材的发展日渐趋向正规化。李叔同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佛教大家,他一生编写了七十余首乐歌,但自己作曲的作品很少,仅有三首《早春》、《春游》和《留别》;其余作品大多是引用日本、欧美已有的著名歌曲,自己创编中文歌词,也有一小部分由我国民间传统曲调改编而成,其作品歌词编写富有诗意并极富意蕴,如《送别》等。以往的学堂乐歌以单选律为主,他打破了此种传统模式,开创了合唱曲目,如《春游》等。以上这些乐歌由专门的书局(如文明书局、开明书局等)收集整理,并出版发行,是我国最早一批由正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音乐教材,成为当时中小学音乐唱歌课的首选教材,这些教材有沈心工编写的《学习唱歌集》(三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15年第一版,六集,1917年再版印行)、《民国唱歌集》(1912年);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1905年),共15首作品,(上海中新书局出版发行);还有辛汗所编著,文明书局出版发行的《唱歌教科书》(1906年)、《中学唱歌集》(1910年)等。

学堂乐歌的出现,预示着我国第一次有了正规的音乐课教材,成为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开端,为今后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起步时期

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一本高中音乐教材是1925年由丰子恺编著的《音乐的常识》,该书明确标明为“高级中学适用教材”。1932年11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当中规定教材内容要涉及声乐演唱、音乐欣赏以及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三个方面;还规定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要保证每周安排有1小时的音乐课,标志着我国高中音乐教材开始正式起步与建设。国家教育部在1936年、1940年和1948年又对《标准》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与完善。事实上,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实行《标准》当中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建国初期,在1950年,国家颁布了一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其内容中强调了高中学生在高一阶段要给开设音乐课,并且每周安排1课时,但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教材。其后,国家教育部1952年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中又规定取消了高中音乐课,每周仅有1小时的音乐活动,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三、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发展时期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全方位的发展,美育的价值与功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高中艺术教育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1994年7月,我国国家教委下发了“通知”,决定要在高中学习阶段开设“艺术欣赏课”,并将高中艺术课(包含音乐与美术学科)列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必修课,安排了每周1课时的学习时间。1995年,国家颁布发行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规定音乐课课时为34学时,从此结束了解放以来高中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历史。在此《大纲》的指导下,我国部分出版社开始编写并出版教材,音乐教材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音乐教材主要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全一册,1996);还有王安国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艺术欣赏音乐》(全一册,1996);此外,湖南、上海等省市也编写了音乐欣赏教材。2000年,学校艺术欣赏课(音乐与美术)的课时达到了96学时。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等文件,当中提出了音乐教材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规划。由此可见,国家对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视程度,也说明我国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日渐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2003年,国家为改变我国当前高中音乐基础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开始进行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新的音乐课程内容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高中音乐课时增加到了54课时,分为了六大模块,分别是1音乐鉴赏;2歌唱;3演奏;4创作;5音乐与舞蹈;6音乐与戏剧表演。2004年,国家出版发行了湘版音乐教材、人音版音乐教材、人教版音乐教材以及花城版音乐教材,并作为高中音乐必修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得到了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此外辽宁、上海等地也出版发行了供本地区师生使用的音乐教材。自此,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教材空前发展的高峰时期,对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性质分析

(一)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分析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好的音响带给人美的享受。将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首位,这是音乐课程灵魂之所在,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根本。以审美为核心,有助于学生美好人格的塑造。音乐课程通过“音响性”,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其情感得以激发,学生借助对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升华成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事物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有了兴趣爱好作前提,才能更容易实现“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目标。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对其自身全面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音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自然的接受音乐,真正使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上好音乐课,提高课堂效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精彩。

2.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作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经历实践的验证。音乐必须通过实践(歌唱、演奏等)再反馈于人,才能领悟其真谛。比如歌唱,假如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口传的告诉学生发声器官构造如何,歌唱的发声方法,不去实际张口练习,一味的“纸上谈兵”,怎么能完成歌唱?再如音乐鉴赏课只是放着音乐让学生去听,不让其真正融入音乐世界去客观评价音乐,而是被动接受音乐,显然不是开始鉴赏课的真正目的。

而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假如一个民族缺乏创新精神,这个国家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正如当前全国上下要努力实现的“中国梦”,这都需要创新精神。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特质,造就了它高于人类思维能力以外的神秘、变幻莫测的本性,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当前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音乐创造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3.以音乐为主线,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一定要突出音乐的“音响性”,并作为大原则将其贯穿于课堂始终,否则课程便失去了音乐本身的价值。当然,光有“音响性”是不够的,课堂教学是片面而不完整的。比如,在鉴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不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你怎么能感受到贝多芬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你怎么知道作品内容是与“拿破仑”相关联的。因此,仅凭借音响效果是不足以诠释作品真谛的。需要与其他姊妹艺术学科相结合,渗透相关文化,才能发挥音乐课程的最大价值。史上说“功夫在诗外”,没有对大自然的体验,不可能写出大自然的讴歌,许多文化都是在音乐之外的。因此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综合全方位的。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音乐艺术方面也拥有很深的造诣,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之席位。了解我国本民族的音乐历史发展历程,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是21世纪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而感到骄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必须要用开放的心态,积极的价值观,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人,在立足于发扬传承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接受与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吸收其文化精髓,作用于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使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各国自由和谐的良性竞争。

5.面向全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最终是以“人的塑造”为目的的,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音乐课程不是单单的为“应试教育”开设的提高升学率的课程,也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专业课”,更不是为了把每一个人培养成音乐家。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习惯。

但基于每个个体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面向全体学生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高中音乐课堂更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世界上的每个人不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各式各样的,所以,要注重人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发现其特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保证教学内容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尽力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比如,开设教材以外的音乐活动兴趣小组,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自主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

1.审美的特性(学科教育价值)

音乐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和最高的境界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能与人类精神世界沟通的特殊本质,是文学语言类和其他外在造型类艺术所无法比拟超越的,它用声音与人类的灵魂深处对话。音乐教育也正由于音乐的独特气质,体现了它独特的情感教育力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本身是美的,而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与生俱来的。音乐教育有了音乐这一介质,审美的特性也随之而来。发挥其审美性,从而培养健全的人。

2.高中必修课(课程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音乐课程也纳入了正规课程学习的范畴,成为了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对音乐课程的高度重视。为了激励和鼓励全体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以及检验学生接受音乐的程度,作为一种督促监管方式之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也要参加艺术类学业水平测试。

3.属人文学科领域(学科性质)

21世纪以来,各国的竞争合作对话日益密切。使学生理解世界各个国家文化的多元化,树立平等的意识,尊重和宽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体现的是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

当今社会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的精神世界反而变得“苍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机械化,人们变得自私、冷漠,性格变得孤傲,人际关系也变得冷冰冰,情感越来越淡薄,道德走起了下坡路,人文性精神缺失。针对人类情感匮乏等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需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力量,帮助人们在“烦”和“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意义,音乐课程便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情感教育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高素质高情感的人。

上一篇:会话含义理论研究发展下一篇:多播路由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