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鞋企

2024-07-24

我国鞋企(精选7篇)

我国鞋企 篇1

所谓产业转型升级即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其实就是从无品牌到争创品牌,再向名牌进军,最终实现备受尊敬的全球奢侈品牌的过程;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在制鞋材料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依靠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和方法使制鞋材料升级换代,如纳米材料在制鞋领域的广泛应用,满足各种需求的功能鞋等;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可以理解为是设备改造及人才团队的优化等方面。

争创世界名牌是整个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首要目标

我国制鞋业历史悠久,经过近现代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优势突出,规模效益显著。如温州、广州、成都、晋江、石狮等都实现了规模集群化。无论是资源成本的上升,或者是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还是人民币汇率的争议,种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都逼迫着我国鞋企接受新的挑战。在长期的发展中,“物美价廉”的中国鞋类产品一直受到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欢迎,但即便如此,中国鞋企在其中只是默默扮演着代工或加工等卑微的“幕后角色”,或者是依靠着鲜为人知的品牌从市场上获得微薄的利润,艰难地支撑着企业的运作,就算是能够异军突起的鞋企品牌也是寥寥无几。这种矛盾因素在积累中也让整个行业逐渐陷入了趑趄不前的境地,也让大多鞋企遭遇了突破的瓶颈。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效应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中国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务之急需要加快企业品牌的转型升级。

自主创新必将引领我国制鞋行业的高速发展

充分发挥鞋企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鞋企集聚,促进制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高度重视传统制鞋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适时考虑在区内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

早前,由红蜻蜓鞋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攻关组自主研发的具有引领排气功能鞋潮流的缓震呼吸鞋超强问世,并在全国几千家销售终端同时上市,强大的功能性和时尚前卫的款式,即刻博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该产品是新一代专利功能鞋,它融合了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原理,净化鞋腔内的污浊空气,提高产品舒适度。含三大新技术:1)鞋腔环境蜕变技术:高效能换气气囊不断输出污浊空气到鞋外,迅速净化空气,始终保持鞋内新鲜空气;2)缓冲减震保健技术:高弹性改性聚合材料气囊体,具有强力吸震与脚后跟按摩作用,能促进骨骼细胞活化能力,有效缓解步行对人体的反冲力,减轻疲劳,达到保健的作用;3)抗菌防臭环保技术:抗菌功能麻纤维中底和抗菌除臭鞋垫的有机结合,保障了鞋腔的无菌环境,并具有缓解、抑制脚臭的功效。

二、供应链管理创新。供应链管理通过其五大主要功能:计划、购买、制造、物流和销售,来产生两方面效应: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具体来说,供应链管理可为鞋企带来以下利益:

(1)在供应链范围内改进战略,作业及财务绩效。

(2)降低成本和周转资本的有效管理。

(3)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库存的有效管理。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易效率。

(5)增加顾客价值,创造顾客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6)增强平衡供需的能力。

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继续发挥路桥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这一优势,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

供应链管理创新在今后将成为鞋企管理创新的一个焦点领域。企业与精心选定的伙伴——顾客、供应商和组成的供应链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因为供应链是建立在优化配置所有伙伴特殊能力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要取得创新成果,企业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开发与供应链伙伴之间的通信交流、共同培训、开发改进计划、开发一个长期合同框架并在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问题上达到协议。尽管这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管理资源,但却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三、营销新渠道创新。曾经辉煌一时,令温州鞋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连锁专卖模式到目前基本走到了顶峰时期,对已经成名的不少温州鞋企来讲,专卖网点的建设和管理已经成熟,有些品牌已经做到了“店面形象与管理的统一”,不过仍有一些品牌依然是十店十面的形象。

随着店面租金的不停上涨,市场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物价与人力工资的变动,以及一些大型连锁商场的市场重心下移,各地零售鞋城、鞋业超市迅速抢走一大批消费者。为此不少能看清形势的鞋企都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下单、就近配送、就近生产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能力。另有大踏步的开始谋攻商场,涌入大型鞋业超市、鞋城等客流量密集的终端市场,种种迹象预示着鞋业销售终端的渠道划分正在重新组合。

以高效合理的人才团队建设来推动鞋企的进步

记得在影帝葛优主演的电影《天下无贼》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21世纪最缺少的是什么?是人才!那么在当今的制鞋企业也一样存在人才一度短缺的社会问题,没有哪家企业说,自己的企业里不缺人才或者说人才够了而且很过剩,根本不需要再引进人才了。不管你的企业是大是小,时刻都会有人才流动的现象,只不过是好一点的企业流动性稍小些,而待遇、口碑相对不好的企业流动性就会大些。所以鞋企的人才团队的机制非常重要,鞋企如何能够留住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人才乃是取决于鞋企本身的体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个鞋企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对人才的培养、拥有和运用能力的竞争。人才是推动鞋企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鞋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鞋企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前进与发展。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由此可见,人才团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鞋企而言,想要使所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就要依靠人才作为后盾保障。因此,鞋企应该加强人才团队的建设,不惜投入资金和精力吸纳对本企业有用的人才,对其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满足合理的要求,使精心打造的人才团队能够切切实实地为本企业做事,推动本企业更好更快的进步。同时,鞋企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增强人才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保持人才团队的先进性、活跃性,以致于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人才团队的主观能动性,为本企业和品牌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慧聪鞋网《温州鞋业面临三大困境转型升级路难走》2010.12.8

[3]百度文库温德成《论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世界经理人周刊

[4]世界服装鞋帽网《温州市鞋革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0.3.19

[5]绍兴青商《提高企业员工忠诚度5秘诀》2010年第3期

我国鞋企 篇2

一、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鞋业遭遇欧盟反倾销的现状

制鞋业是我国轻工业中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 全国制鞋业有2万多家, 大中型制鞋企业有7200多家, 从业人员达220多万人, 形成了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等五大鞋类生产集散地。据中国海关统计, 到2007年, 中国鞋类产品出口数量达84.9亿双, 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73%;出口金额为253亿美元, 约占世界鞋类出口产品总额的36%。对欧盟出口46.7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18.5%。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欧盟对我提起反倾销的皮鞋对欧盟出口1.2亿双;金额达9亿美元。到2008年, 我国出口鞋类产品296.6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17.19%, 其中欧盟占总出口量的18.5%, 中国鞋类产品占欧盟进口鞋类产品总额的20%。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欧盟对中国制鞋业再次挥舞起反倾销大棒, 欧盟委员会决定从2006年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皮鞋及童鞋征收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将再延长12~15个月。

二、欧盟反倾销对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直接影响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国和鞋类出口国, 欧盟反倾销给中国鞋外销带来较大的压力与影响。仅2008年前7月, 中国对欧盟鞋类出口增幅明显下降, 单价却显著上升。1~7月, 鞋类出口9.4亿双, 同比增长7.57%, 增幅下降9.3个百分点;出口金额32亿美元, 增长14.15%, 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单价3.41美元/双, 同比增长6.23%, 增幅上升4个百分点。中国鞋出口的单价上涨的部分又被因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断上涨的成本所抵消。欧盟反倾销对我国鞋产品出口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鞋业频遭欧盟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一) 金融危机背景下,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反倾销已被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视为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和对付非公平竞争的最佳手段之一。就中欧双边贸易来看, 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迅速, 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欧盟自然会对我国商品保持较高的警惕。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伴随着欧盟经济因受金融危机打击陷入严重衰退, 一股保护主义暗流正在欧盟内部涌动, 而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二) 我国鞋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无序竞争严重

我国作为世界鞋产品的主要生产地, 其市场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 必然会造成这些市场上的供求状况的不合理, 从而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 并出现市场的竞争过度或无序竞争。产品的销量集中于某个区域, 市场的充分竞争往往容易授人以柄, 遭遇反倾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 我国鞋类产品结构不合理, 部分鞋品低价竞销

从我国鞋类出口产品结构来看,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鞋品制作过程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的价格相对低廉, 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而反倾销的关键就是价格。此外, 由于我国宏观管理措施不配套, 鞋类产品的出口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 鞋类出口产品没有最低限价, 导致出现我国鞋类出口企业为抢占欧盟市场竞相削价, 以至于出口到欧盟的鞋类产品价格过低, 造成倾销甚至“低于成本销售”或引起倾销嫌疑。更有甚者, 有些鞋企利用应诉企业已获得“无损害”胜诉结果, 继续搞低价竞销, 致使我国不断陷入反倾销指控的恶性循环中。

(四) 我国鞋类产品档次不高, 缺乏自主品牌

我国虽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 但不是强国, 鞋类产品出口一直以“量大低价”取胜, 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 缺少自主品牌。目前, 我国出口鞋中高档及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 且出口产品多以定牌生产方式进行。我国生产的鞋类产品大都在欧盟的低档鞋店销售, 虽然在欧盟的中、高档鞋店中偶尔也可觅到中国鞋的影子, 但价位明显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产品, 而中国制造的皮鞋均使用国外商标和品牌。这就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方面我国制鞋企业出口所能赚取的利润少得可怜, 另一方面鞋类出口产品容易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调查。

(五) 我国鞋企应诉不积极, 败诉应对不合理

我国很多涉案鞋企在遭遇反倾销调查之前不积极采取措施避免立案, 遇到反倾销调查时又不敢应诉, 加上有些制鞋企业无力支付高额的律师费, 甚至有些制鞋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 或者希望别的鞋企去应诉, 自己“搭便车”, 导致了高比例倾销案成立的裁定。另外, 我国鞋企在反倾销败诉后, 一个惯用手法就是通过降价来吸收反倾销税, 这种做法对欧盟来说更加敏感。采取这样规避反倾销税的鞋企很可能在下轮的复审中被征收更高的反倾销税。采取这种败诉应对策略是十分不合理的。

四、我国鞋企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措施建议

(一)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坚决反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

首先, 必须深入研究欧盟与WTO总协议中关于鞋业方面的规定, 尤其是与目前WTO争端解决较多的协议相关的立法, 切实找出欧盟违反WTO规则的行为。其次, 在调研基础上, 积极就鞋制品反倾销措施与欧盟进行磋商, 争取把反倾销的力度和危害降到最低。第三, 争端磋商如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可就欧盟违反WTO规则的反倾销行为和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以争取我国合理的利益保护。第四, 必要时可以考虑对欧盟出口到我国的某些商品展开报复性的反倾销调查, 以增加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谈判力度。

(二) 适度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避免无序竞争

为降低欧盟反倾销对鞋类产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 鞋企应对目前的出口市场布局进行调整, 不仅要维持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还要注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的开拓, 从而形成区域多元化的有利格局。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而言, 中国鞋类企业有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中国鞋类企业可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的中高端鞋产品市场。市场格局的多元化, 既有利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规避, 也有利于中国鞋类企业各自瞄准细分市场, 进行有序的市场竞争。

(三) 合理调整鞋类产品结构, 有效控制低价竞销

鞋企应从产品自身着手, 在产品生产方面, 在严抓产品质量关的同时, 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力度。通过技术转移缩小技术差距, 改进产品加工工艺和包装, 强化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机制, 增加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鞋种的开发, 使鞋类产品出口结构有所调整。同时, 鞋企应配合行业协会通过在整个行业间的企业中充分发挥协调机制, 规范企业行为, 指导鞋业的价格水平, 组织各企业有序地出口, 及时反应, 坚决抵制和防范企业竞相压价的不良竞争行为, 必要时可以限定最低价, 以此来实现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又避免构成倾销, 从而保护整个鞋业的利益。

(四) 树立国际营销理念, 打造鞋业国际品牌

我国鞋企应充分利用国际采购网络及跨国零售企业的批发、零售渠道, 营造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构建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 同时树立国际营销理念, 要充分借助于国际营销的各种手段, 应对贸易摩擦, 如加强国际公关活动、赞助活动, 向目标市场国的公众说明我国鞋业出口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积极与我国鞋业出口的相关利益方沟通交流, 整合我国鞋业的所有利益方以共同应对贸易摩擦。另外, 我国鞋企应注重加强品牌国际化运营。我国很多鞋类产品出口高质低价, 但由于缺少国际品牌运作, 在国际市场上给人一种低价低质、低技术含量的印象, 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国际化运营, 树立品牌国际化的意识, 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 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积极应诉和抗辩是减少损失的最好的办法, 我国鞋企应注重学习和掌握国外反倾销的法律法规、通行惯例、应诉技巧等方面知识, 提高我国反倾销的应诉能力。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我国出口企业不应诉就意味着丢失市场, 应诉不力则意味着市场萎缩。在反倾销问题上是否积极应诉, 其结果大不一样。虽然反倾销立案的主动权掌握在进口方, 但应诉的主动权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如果应诉企业能在反倾销应诉中成功地抗辩“市场经济”问题, 则应诉结果都会比较有利。因此, 遇到国外的反倾销时,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力争通过积极应诉把优势转化为应诉的胜势, 以取得最佳裁决,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摘要:自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欧盟频繁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和实施反倾销措施, 主要原因是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无序竞争严重、部分鞋品低价竞销、缺乏自主品牌、应诉不积极、败诉应对不合理等。我国应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坚决反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适度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避免无序竞争、合理调整鞋类产品结构有效控制低价竞销、树立国际营销理念、打造鞋业国际品牌、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我国鞋企,反倾销,措施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海浩.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企业经济, 2007 (3) .

[2]李萍.面对欧盟皮鞋反倾销:泉州制鞋业的因应措施[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

鞋企需深耕农村市场 篇3

去年底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鞋业峰会、第十届中国 (广州) 国际鞋展的新闻发布会上, 广东鞋业厂商会常务副会长刘穗龙指出, 中国农村市场和县镇级市场的潜力巨大, 中国鞋企应该关注这个新兴市场的新商机。

鞋类出口隐患重重

广州海关数据显示, 广东去年前10月鞋出口值同比增长24.4%, 低于广东出口平均水平。对传统欧美市场出口虽比重同比略减, 但仍占主导地位, 占同期广东鞋出口总值的近六成。

其后三个月广东鞋出口环比也在下降, 未来的出口亦隐患重重。近期贸易保护主义的集中爆发、人民币加速升值、原料成本上涨以及竞争对手推出扶持措施等均是隐患来源。

据了解, 欧盟继续对来自中国鞋类产品构筑壁垒。西班牙出台一个新政策, 进口鞋时被认定为低报价将受到巨额罚款, 此政策等于变相提高进口关税。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和土耳其等国先后作出对中国鞋类产品征收反倾销或保障措施税的决定。“部分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对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广州海关指出。

此外, 制鞋原材料———棉花、橡胶等价格的上涨也众所周知。同时, 广东用工成本在增加, 而中国鞋类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越南等国家, 凭借其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居有利地位。目前印度鞋生产量占全球鞋生产总量的16%, 位列世界第二;越南也成为第四大鞋生产和出口国。

企业有意深耕内销市场

面对后金融危机依然严峻的出口环境, 不少出口鞋企有意继续深耕出口转内销。知名鞋展企业德纳展览集团负责人表示, 自2008年, 中国 (广州) 国际鞋展就定位由出口转为内销, 并应企业需求, 准备继续以内销为主题举办。东莞凯琪鞋业有限公司孙小姐也表示, 两年前, 公司就开始出口转内销, 目前有意扩大内销份额, 但却面临着营销成本少、品牌推广难等问题。

这也是中国鞋业整体所面临的问题, 对此, 刘穗龙认为中国鞋业应整体转型与创新。

“目前中国鞋业低端生产、加工、模仿或代理的产品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少;小作坊式多, 上规模、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少;只顾眼前经济利益, 盲目跟风的多, 想踏实做百年品牌的少;凭数量、低价位争市场的多, 重视经济效益的多。”刘穗龙在会上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中国鞋企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鞋企赚的都是加工费的钱, 这样的鞋企做不大、做不长, 更做不出世界顶级品牌”。

鞋企留住员工的“十法” 篇4

现在几乎所有的鞋企都在讲用感情留人, 用待遇留人, 用制度留人, 用方法留人, 但是效果不尽理想, 日前笔者在东南沿海数家鞋企采访时, 总结了鞋企留住员工的十个具体方法。

方法一:做好基层管理人员民意测评

办鞋企最忌讳的是基层管理一味的勾心斗角, 拉帮结派, 办事不公平合理。这样的基层管理, 不但让老员工留不住, 新员工也会打退堂鼓。所以中国鞋业品牌观察员谭儒认为, 选择一个好的基层管理, 并严格要求他们做事公平、公正, 是鞋企留住员工的重要环节。所以, 做好基层管理人员民意测评尤为总要。一般来讲, 民意测评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 民意测评实行末尾淘汰制。

方法二:权衡员工地域结构, 掌握鞋企管理主动权

鞋企最怕的就是集体跳槽, 集体跳槽的原因大多是鞋企老乡拉帮结派, 势力大后就向老板提条件, 老板要权衡鞋企整体利益, 不可能为小集团利益放弃原则, 当鞋企没有满足小集团利益要求的话, 他们大多会到处物色下个鞋企, 当他们有了收留他们的地方, 他们会选择集体跳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管理权和主动权要牢牢地掌握在公司手里, 鞋企领导要有机地调整员工地域结构, 在保有多省份、多地区员工结构合理的同时, 限制各地方员工人数。同时, 尽量不把同一地区的员工分配在同一工序内, 以避免拉帮结派。这样可减少大规模人员流动或者集体跳槽情况的发生。

方法三:新员工至少要培训两天

新来的员工, 特别是那些没有技术基础的普工, 一是缺乏技术, 二是收入较少, 三是涉世未深, 对鞋企的认同感不强, 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直接让他们参加生产经营, 效果不会太好, 当一些老员工在他们旁边说这个鞋企这个不是那个不是时, 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跳槽的思想。笔者认为, 不管工作多忙, 对于新来的员工, 一定要有个培训过程:第一天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灌输鞋企文化, 介绍鞋企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思路, 让新员工对鞋企有一个基本了解, 让他们能看到鞋企发展的愿景。让他们知道今天的收入虽然不高, 但只要努力, 掌握了技术, 工资就会不断提高, 一定会达到榜样 (树几个高工资的员工为榜样) 的工资。第二天, 进行业务培训, 原则上是老员工和新员工一对一的帮助, 对带学徒的老员工按时间进行奖励。自己培训员工, 这样, 员工跟鞋企有感情, 留在鞋企的时间就会长了。

方法四:建立员工心灵沟通站, 为员工开启“减压阀”

当今社会, 物欲横流, 精神匮乏, 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 竞争的日趋激烈, 都是导致员工不稳定的因素。鞋企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 许多员工背井离乡, 家人两地分居, 思乡、念家情结加重, 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 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随之增加, 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也日显突出。所以, 鞋企必须建立一个员工心情宣泄的渠道, 建立员工“心灵沟通站”, 通过“心灵沟通站”这个平台, 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疏导, 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 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 实现员工的心理和谐, 创造和谐劳动关系。

方法五:离职面谈, 尽量留住老员工

在很多企业, 员工离职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消极的事情, 离职后的员工一般都是鞋企负面报道的传播源。笔者认为, 鞋企必须建立“离职面谈”机制, 一是可以了解员工离职的具体原因。平常员工因为雇佣关系而不敢说真话, 在离职面谈中, 员工一般会开诚布公地提出对公司管理、制度、薪酬待遇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这是发现公司管理中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的好机会, 有利于促进鞋企不断改进;二是通过对员工曾经所做的贡献表示肯定和感谢, 减少其负面传播。员工在工作期间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 这番“最后的谈话”也是给离职员工一个“发泄”和倾述的平台, 让员工在离职之前把在工作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尽情释放出来, 减少敌对情绪;三是可以通过离职面谈, 来邀请离职人员为现有团队就如何完成当前项目, 解决现有问题, 以及如何进行相互合作提供建议。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 为离职的员工敞开一道再回公司效力的窗口。

方法六:缩短工时, 提高劳动效率

现在的鞋企由于招工难、人员少, 普遍采取加班加点的做法。但是现在的鞋企以青年员工居多, 他们受到新生活思想影响, 希望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当这种意识和公司考勤制度发生矛盾时, 很多青年员工便选择了走人。

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发达国家都采用了“缩短工时”制度, 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笔者以为, 鞋企不一定非要通过增加工时或实行计件工资等方法提高产量。鞋企也可以学学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 通过缩短工时, 来提高工作效率, 满足青年员工精神生活需求。如鞋企的行政人员在能完成任务的前提下, 每天工作7小时, 每周休息1天。公司有需要, 可随时延长上班时间。

方法七:奖惩分明, 恩威并施, 奖励罚懒

办企业不能是老板想罚谁就罚谁, 想炒谁就炒谁, 完全凭个人一时情绪行事, 这会给员工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鞋企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罚制度。奖励勤劳肯干的员工, 逐步淘汰懒散的员工。在鞋企内部营造一种较好、较持久的竞争气氛。其实, 每个人都想多赚些钱过上好的生活, 天天跳槽并不是他们的愿望。鞋企可以根据员工在鞋企的贡献, 按鞋企利润的比例分发年度奖金, 如此等同于公司认同员工的努力有价值, 员工也会为自己的业绩而努力。奖励之下还要恩威并施, 将那些不愿在上班时间多出力, 偷奸耍滑、工作效率不高的员工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

方法八:设立老板与员工对话的直通办法, 兼听则明

鞋企的老板一般都比较忙, 少有时间与员工进行沟通。但是, 如果大家都消极地对待沟通, 那么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双方之间的隔阂甚至沟壑, 员工难以理解鞋企战略, 工作缺乏动力, 最终导致鞋企缺乏活力, 效率低下。另外, 与员工沟通渠道不畅会使老板对公司内的民意缺乏了解, 进而在制定战略和进行重大决策时可能会犯下对自身情况估计不准确的错误。加强老板与员工沟通应作为一种例行的程序, 每月一次, 一次1个小时。董事长 (或总经理) 事先想好需要获得哪些信息并初步拟出几个问题, 然后在很放松的情景下, 不经意地与员工闲聊, 这样不致让员工产生紧张感, 也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老板也可得到最真实有效的信息。例如, 叫一些员工回答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公司什么……我能否给你提供什么帮助?”“你希望看到公司哪些方面发生变化?”这样, 老板就能与员工进行最直接的交流, 了解到最一线的东西。

方法九:善待老员工, 建立老员工相片墙

中国鞋业品牌观察员谭儒一直有个观点, 那就是“鞋企用工的关键, 不在于招人而在于留人”。老员工是鞋企的财富, 老员工常常是鞋企的免费广告, 鞋企给老员工好的印象, 老员工对外所做的就是好的宣传, 否则, 就是对鞋企不利的广告宣传。老员工的“经验”对新招进的工人有很大的影响力, 如果没有善待老员工, 新员工是有想法的。所以说, 善待老员工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善待老员工, 新员工招进来后才能留得住。如何留住老员工?除了发工龄工资外, 鞋企在公司内显著位置做一面老员工的形象墙, (计划一百位) 发布老员工的相片, 记录老员工的事迹, 传递老员工的声音, 这既能让老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也能促进新员工在企业奋发努力。

方法十:广开言路, 鼓励员工对管理弊端说“不”

在一些企业的基层, 有很多管理上的弊端是老板不知道的, 为了鼓励员工对管理弊端说“不”, 老板应该广开言路, 让员工多提合理化建议, 这样不仅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还无形中加强了对基层管理者的监督, 有效缓解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 老板还要警惕一些貌似忠诚者的“小报告”, 严防基层管理者打击报复, 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使那些具有敬业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员工愿意与企业风雨同舟、迎接挑战。

鞋企突围不能邯郸学步 篇5

后危机时代, 鞋企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尤其是一些民营鞋企前行的路越来越窄。为了突围, 为了拓宽自己的生存之路, 许多民营鞋企病急乱投医, 不惜高价请来所谓的专家为自己的鞋企把脉, 甚至大搞员工培训, 以期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往往结果却并不能如己所愿, 尤其对于那些积重难返的企业, 更是于事无补。

其实, 企业在一定时期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员工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是完全必要的, 尤其在困境时将一些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拿来为己所用也是无可厚非的,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问题是时下打着专家名号的群体鱼龙混杂, 乏识逐利之辈大有人在, 而一些鞋企老板对那些所谓的“专家”不辨真伪, 视若神灵, 一味听从“专家”的建议, 随意地变更鞋企的组织架构、鞋企业态和战略方针, 如此邯郸学步, 岂不是缘木求鱼。

应该说, 鞋企在困境时向别人取经并没有错, 错的是鞋企盲目汲取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了继承本鞋企原有的传统的好东西。很多鞋企一方面照抄和模仿行业内效益好的鞋企经营模式, 另一方面全盘否定了自己, 结果是人家好的东西没有学到, 自己优秀的独特的东西又丢失掉了, 这样反而会使鞋企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后危机时代传统制造业发展阻力很多, 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也不失为破解自身阻力的一个好方法。那么, 什么才是科学的“借鉴和学习”呢?窃以为, 首先要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绝不能什么都“拿来”, 什么都学不仅浪费财力也浪费人的精力。其次, “他人所长”必须看在自己的企业是不是适用。每个鞋企都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管理方法, 否则不会活到今天, 将自己优秀的东西发扬光大, 才会将他人所长融会贯通, 并有机地结合于本企业的发展中。再者, 学习必须学有所用。世界上有关鞋企的优秀文化、创业模式、经营管理技巧很多,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有辨证地学科学地学恰到好处地学, 才会对自己有帮助。学习就像给庄稼浇水, 水太少无济于事, 水太多会淹死庄稼。

东莞鞋企洗牌到尾声 篇6

在经历了一阵寒流之后, 对成本极其敏感的东莞鞋业的洗牌已经到了尾声。

“现在厚街留下的都是生产中高档鞋的企业, 很多冲量、单价低的鞋企已经外溢到福建、温州一带。”在厚街打拼了十几年的王志中说。

从冲量到品质提升的行业, 并非只有制鞋业。接受采访的多位家具、玩具、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人士有个共识, 东莞越来越只适合中高档产品制造商生存, 能挺过调整期的企业, 就有从谷底反弹的机会。

精打细算

东莞厚街以制鞋和家具为特色产业, 这里聚集了几百家鞋企以及产业链配套企业, 鞋机、拉链、网布、反光材料、皮革等配套产业一应俱全, 素有“世界鞋业看东莞, 东莞鞋业看厚街”的说法。

说起现在的经营状况, 70多岁的乔鸿鞋业董事长郭正津很有底气, 经过2008年危机后的主动调整, 他的工厂已经算是稳健经营。虽然代工品牌数量下降了15%, 但目前仍有30个左右, 每年出口鞋量保持在500万双左右。

“去年以来, 客户下订单时已经在不断压低价格, 2008年以前9美元一双鞋, 现在客户出价7美元, 利润被压低了20%。”王志中说, 工厂即使不接单每月还是会有一两百万的固定开销, 如果能降低成本, 即使让一点利润给客户, 鞋企都会硬撑着接下来。

为此, 鞋企不得不在各种成本上精打细算, 比如, 以前为了接到订单, 会将客户打样时的成本承担下来, 但现在尽量会和客户沟通, 双方各承担一半。同时拉紧发条, 减少差错率, 用创新方式改善管理生产。

两个月前, 厚街镇政府筛选了一批重点企业进行生产管理辅导, 政府和企业各支付5万元, 管理顾问到工厂观察并评估效能, 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 乔鸿鞋业是其中之一。

“三四年前, 干部跟员工说话, 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现在必须好好沟通, 让员工对公司更有向心力, 更为公司着想。”郭俊宏说, 乔鸿设置了专门的奖励金, 员工发现问题就投到信箱, 如果能够被采纳整改, 员工会得到激励。

引入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是东莞的首创, 东莞外经贸局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从2008年起, 东莞资助近1亿元支持20多家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在东莞设立办事机构, 政府最高资助30万元给每家参与辅导的企业。

目前这一做法已见成效, 1200多家被辅导企业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平均下降10%, 出口上升16%, 产能增加13%, 净利润增加11%, 税收增加11多亿元, 新增品牌超过114个。

关停与外迁

王志中说, 2004年~2007年是厚街制鞋业的繁盛时期, 2008年以后, 因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金融危机以及原材料、人工等综合成本的上涨等诸多因素, 很多鞋企关停、倒闭或外迁。

2011年, 一些中大型鞋企如安加鞋业、飞利达鞋业、联运鞋业等公司陆续关闭或搬迁, 在业内引起不小的骚动。

东莞大型鞋企华宝鞋业已在江西赣州开设约有1万人的工厂, 今年还开到了埃塞俄比亚。

今年9月底, 厚街大型贸易公司旭而发也因为人工成本压力, 将公司移到福建泉州。

东莞港之杰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廖永杰说, 公司原本打算在东莞扩大制鞋生产线, 但由于“市场情况越来越恶劣, 用工工资越来越高, 人工成本增加30%”, 他们把生产线转到内地, 东莞公司只负责接单、设计和打版。

廖永杰说, 他身边很多公司也采用了类似形式, 研发、接单机构留在珠三角, 生产厂移到内地。他解释, “东莞越来越只适合生产中高档产品, 生产低档产品倒闭概率很大。”

东莞鞋材行业协会会长方沛基认为, 东莞将成为中高档鞋企的聚集地, 原材料、人工综合成本上升之后, 单价高的产品才更有竞争力。

东莞外经贸局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 厚街的制鞋企业从2007年的600多家减至2011年的400多家, 从业人员从15万人降至10万人左右。包括制鞋业在内, 2008年以来, 东莞加工贸易自主品牌拥有数量从2068个增加到4325个, 增加2257个, 增长近一倍;加工贸易企业新设研发机构441个, 是2008年之前总数的49倍。东莞平均每双鞋的出口价格比2008年提高了171.4%;平均每件服装出口价格比2008年提高了61%。

厚街经济科技信息局副局长张杰说, 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生产力增强。虽然企业数量减少, 产业已逐渐往设计和品牌发展, 厚街制鞋业的产销值从150亿元升至380亿元, 增长2.5倍。

“想靠代工和品牌两条腿走路的企业越来越多。”厚街一家童鞋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说, 通常一个品牌的正常运作前期投入至少上百万, 但投入之后并不能预知结果, 这考验着企业的勇气, 但为了生存还是要走上这条路。

热情招工

作为劳动力密集产业, 厚街制鞋业面临的更大困境是缺工。

9 月进入鞋业旺季, 乔鸿鞋业两条生产线仍有三四十名工人的空缺, 为了如期完成订单, 工厂不得不加班。这对老板来说是无奈之举, 加班要给工人1.5倍的工资, 周末则是两倍。

记者在厚街汀山百悦广场几个招聘普工摊位上看到, 应聘者寥寥无几。工业区内紧邻的几家鞋厂门外挂着“大量招收普工”, “欢迎老员工回家”的条幅, 但仍门庭冷清。

打工者的离去也让厚街稍显冷清, 一位在厚街开了6年的士的司机说, 明显感觉厚街人少了很多, 以前的商业街康乐南路车开不进去, 现在畅通无阻。

厚街著名食街珊瑚路的萧条, 也成为人员减少的佐证。“2004年~2007年, 珊瑚路上人头攒动, 去餐厅要提前订位。现在, 很多餐厅因为经营不下去, 转做其他。”王志中说。

一边订单下滑, 一边是缺工, 这似乎是个悖论。“鞋和服装是永不落幕的产业, 企业少了, 就给留下来的企业带来订单的机会, 但缺工问题一直存在。”方沛基解释说。

“再过一两年, 缺工带来的问题会更明显。”王志中更担忧, 大量品牌培育起来以后, 厚街还将面临中高级人才缺乏的困境。

尽管如此, 王志中对厚街鞋业仍抱有希望。“东莞留下的多数是体质好的企业, 管理、财务、企业文化方面更健康更规范。现在正是跌到谷底、慢慢盘整的时候, 需要做好准备蓄势待发。”

9 月底, 王志中刚刚进入乔鸿鞋业任业务经理, 他和郭俊宏是曾是台湾鞋业高阶人才培训班第四期的同学。如今已经结业的九期学员中, 有40多位都在东莞鞋企工作。

2012年鞋企营销呈现三大趋势 篇7

2011年, 中国鞋业风起云涌, 跌宕起伏, 跑路潮、倒闭潮漫卷。恰恰在鞋业动荡的时代, 印心鸟鞋业却超常发展, 被业界人士誉为温州鞋业的一匹黑马。然而, 跨过“龙门”之后, 黄高武却选择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日前, 在“印心鸟2012年夏季新品补充版订货会”上, 黄高武把“求稳”的信息传递给了代理商和经销商。

其实, 2012年许多鞋企都选择了与印心鸟相同的“求稳”之路, 力求在平稳中顺利前行, 以蓄积力量, 等待时机一飞冲天。据笔者调查, 为了“求稳”, 温州大多鞋企改变了以往“快马加鞭”、多开店的营销策略, 其营销呈现出三大趋势。

趋势一:“微”营销

2012年, 进入速食年代的消费者似乎对“微”事物情有独钟。

在2011年度汉字评选中, “微”以40万选票独领风骚。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的崛起, 宣告了“微时代”的到来, 同时“微”营销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微”营销主要是以“自媒体”为营销平台, 利用更新“自媒体”向网友传播企业、品牌、产品的信息,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 并培养出自身的忠诚消费群体, 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犹如“卡西龙”借力微博占据市场制高点, “喜得狼”见“微”知著、厚积“博”发, 这些鞋企的“微”营销使鞋业进入“微动力, 广天地”的境界。据悉, 2012年, 浙江印心鸟公司计划拍摄一部有关印心鸟传奇故事的“微”电影, 将传播于网络上。

趋势二:“瘦身”营销

2011年, 许多鞋企快马加鞭, 为了实现年前制定的营销目标追求开店量, 并制定了“多拿货多奖励”的营销政策, 结果, 许多鞋企增开的自营店盈利率并不高, 许多店铺成了烫手的山芋。同时, 一些鞋企经销商和代理商为了追求奖励, 也加大了订货, 表面上看鞋企的销售额大幅增高, 但大部分的鞋子并没有穿在消费者的脚下, 而是滞留在了中间渠道, 导致许多鞋企库存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后劲。所以, 实现产品库存“瘦身”和专卖店的盈利成了2012年鞋企营销的当务之急。

精雕细琢, 精耕市场, 关闭亏损的自营店, 为实现产品“零库存”“甩掉肥肉、轻装上阵”。实现营销利润的全面提升, 就必须实行“瘦身”营销。黄高武告诉笔者, 2012年, 印心鸟将对已有的营销渠道进行梳理, 使之健康发展, 在有盈利把握的时候再增开自营鞋店。

趋势三:“网购”营销

印心鸟公司董事长黄高武在日前召开的印心鸟2011年营销表彰会议上透露:“2012年, 印心鸟将构建更加健康的营销网络, 包括构建健康的网店。”

毫无疑问, 2011年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店租成本、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使鞋业传统的销售渠道、营销模式受到掣肘, 而网购市场则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 开展电子商务将成为更多的传统鞋企明智的选择。要不要做电子商务已经不是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什么样的电子商务形式。

事实上, 2012年前开展电子商务的传统鞋企并不少见, 但是几乎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把电子商务当做在传统销售基础上多开的一条销售渠道, 投入非常谨慎。一些鞋企也没有过多地投入人力、财力进行分析研究电子商务, 只不过是搞个网店, 招几个客服, 然后上货、卖货、发货而已。

2012年, 许多鞋企开始加大对网店营销的投入, 把电子商务当做是营销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从而促进鞋企B2C (“商对客”即鞋企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 整体水平。许多鞋企也在根据自己与市场的状况, 不断做出策略的调整, 不断学习同行成功的方法, 在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的专业团队, 试图提高企业电子商务的运作能力。

从百货商场到零售批发;从专卖店到集成店;从“授权经营、一级代理、多级经销”的营销到“微”营销、“网购”, 中国鞋业的营销业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 每个时代都蕴育着每个时代的趋势。

《孙子兵法·势篇》云:“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

【我国鞋企】推荐阅读:

我国现实07-19

我国能源05-09

我国篮球05-10

我国经济05-24

发展我国06-24

我国煤矿06-27

我国工业07-02

我国音乐09-02

我国学校09-06

我国与国外07-16

上一篇:不同专业下一篇:化学反应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