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现状(精选12篇)
我国应用现状 篇1
焊接工艺出现的时期很早,在我国商朝时期就已经将铁与铜焊接在一起,后来在其他国家焊接工艺快速发展,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焊接工艺也得到了飞跃的提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被不断的发现,焊接工艺的发展又迎来新的契机,可以说焊接工艺的发展是人们不断的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进步。焊接工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尤其在机械制造产业,焊接工艺的发展几乎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先进程度。因此快速发展焊接工艺技术是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常见焊接工艺方法
1.1加压焊接。焊接工艺常见的焊接原理是通过加热或加压使两种物件焊接在一起。其中压焊则是利用压力,将两种固态物件的原子结合在一起,这种焊接方式又称固态焊接。这种焊接方式不需要将金属材料融化是利用加压的方式直接将物件连在一起,而且也不需要填充其他粘合物,有利于保护金属元素不被破坏,还防止了其他有害金属元素的加入。压焊的常见焊接方法有扩散焊、高频焊、冷压焊等,焊接工艺常采用向两个工件中通入电流,由于物件的电阻很大,通入电流后产生高温使物件变成塑性的状态,再利用压力将两个物件压在一起。压焊焊接方式降低材料的受损,有利于难熔材料的焊接。
1.2加热熔焊。加热熔焊的方式,顾名思义是利用加热的方式使物件的连接处熔化,形成一个熔池,待降温冷却后,熔池定型将两个物件连接在一起。常见的熔焊方法有电弧焊等,但是由于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水蒸气等,在高温加热熔化时氧气容易与金属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他气体进入熔化液中形成气泡等使接口质量下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人们利用氩、二氧化碳等气体隔绝大气,利用钛铁粉结合氧气从而防止有益金属元素被氧化。
1.3钎焊。钎焊是处于压焊和熔焊技术之间的一种焊接方式,它是利用一种比金属工件熔点低的一种金属材料作为钎料,然后对工件和钎料一起加热到处于钎料熔点和工件熔点之间的温度,这时候钎料熔化填充到接口间隙并与工件实现原子间的相互扩散,从而使物件连接在一起,焊接时两个被连接工件的接缝叫做焊缝。这个焊缝的两侧容易受热影响发生改变称为热影响区。焊缝和热影响区容易受热脆化、软化、变形等不好的现象,因此在采用钎焊这种方法时要对工件接口进行预热处理,选择合适的接头方式(对接、搭接、正交接和角接等),焊接的时候要保持温度,焊接完成后再进行一定的处理消除焊接应力矫正焊接变形。
2焊接工艺的应用现状
2.1我国焊接工艺发展。焊接工艺的应用领域广泛,因此,我国不断大力发展焊接技术,使焊接技术和设备都发展成了一个设备较齐全,技术力量较完善的工艺体系,部分焊接工艺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逆变式焊机是一种自动化多功能的焊机工艺,该工艺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能节省材料,我国的逆变式焊接工艺的科技含量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该工艺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较小,只有1000A埋弧和630A手工弧焊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离子切割工艺和逆变式二氧化碳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这些技术在我国正在逐步的被推广。虽然我国焊接技术的科学研究已经接近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但是一些精细化、智能化、波控化等技术的发展推广应用还有待提高。
2.2焊接工艺的主要应用领域。焊接工艺几乎代表着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进度,常常被应用于汽车制造行业、航天、航空、船舶制造行业。我国常见的焊接工艺有:气体保护焊用气体保护焊接接口不被空气污染破坏,埋弧焊是一种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焊接方式,电阻焊的焊接质量稳定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产品的制造中,螺柱焊接则包含储能式和拉弧式两种方式,储能式用于薄板焊接,拉弧式常用于重工业生产中。其中汽车变速箱的齿轮、汽缸、离合器等主要部件主要采用电子束焊接工艺进行生产。激光焊接工艺则应用于船舶、飞机、汽车等零部件和基本框架结构的制造。对于车身机架,机械的成型附件以及船、飞机等的动力引擎则常采用搅拌摩擦焊接工艺。高能束流焊接工艺、激光焊及电子束焊这些先进的焊接工艺在航空航天领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船舶制造方面,采用高效先进的焊接工艺即可以提高船舶的质量,又可以提高效率缩短工期,降低花费成本。
3焊接工艺发展趋势
3.1焊接材料合理配置。随着科技的发展,焊接材料的生产发展趋势表现出了焊条产量不断下降,气体保护焊丝产量不断升高,这表明了手工电弧焊的应用正在逐渐减少,我国在逐渐推广逆变式二氧化碳焊接工艺,不仅节约焊接材料、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在海洋环境、极地环境、以及大气层环境中需要耐寒、耐潮湿、抗腐蚀、硬度大的材料,焊接工艺常常应用到飞机、火箭、船舰等各种高端交通工具中去,焊接材料广泛,可以根据机械所处的不同环境,选择合理的材料配置。今后,我国将规范各种焊接材料的配置,使焊接高端工艺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3.2全面发展焊接工艺。焊接工艺已经逐步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方向在发展,目前我国手工焊接的应用虽然在减少,但应用范围仍然很广,自动化、先进化的焊接工艺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将焊接设备与机械电力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等相结合,提高焊接设备的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节省能源是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的方向,将先进的设备广泛应用推广才能彻底的淘汰传统手工电焊技术,提高我国焊接工艺的整体水平,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国家上的竞争提供巨大优势。目前我国焊接技术设备发展迅速,未来焊接工艺技术的发展在注重简单实用、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的同时,将会更加注重焊接产品的质量跟踪和分析能力。
3.3焊接工艺将成为工件连接技术主流。焊接工艺可以将两种工件结合在一起,同时焊接产品比一般的铸造件、锻件等产品的重量轻、质量好,对于各种交通工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节能、减重的材料。焊接产品的密封效果好,可以作为很好的容器,它可以将不同材质的材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焊接技术与锻造、铸造技术相结合可以制成大型、经济合理的铸焊结构和锻焊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焊接技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从古代一种靠加热来连接工件的方式转变到现在结合材料、冶金、结构、力学、电子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化、专业化工程工艺学科。在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焊接技术将会被广泛、普遍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在机械大型工业中将取代锻、铸造等工艺。在海洋、大气层外的环境中也可以应用。另外,小型产品的制作也涉及到焊接工艺,在未来将成为工业最实用、最流行的工件连接技术。并且在应用过程中焊接技术将被应用到制造产业流程的最后阶段,是制造流程的决定性阶段,将成为制造业的关键制造工艺。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焊接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常见的焊接手法是以热力为主的熔焊和钎焊,和以压力为主的压焊,相比较而言,压焊的产品质量较好。通过分析我国焊接工艺的应用现状发现,焊接工艺可以应用到汽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制造中,还应用到大型的机械制造和微型产品制造中。未来我国焊接工艺将会更加科技化、自动化,并成为工件连接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宋显中.我国焊接工艺的现状及其发展[J].科技视界,2014,14:95.
[2]刘林,张弛.论船舶焊接工艺的发展现状及焊接变形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68.
[3]毕应利.国际先进自动焊接工艺与设备及发展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433-434.
我国应用现状 篇2
最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上网需求,网吧这一全新的行业在国内迅速崛起,在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中受到的极大的关注和青睐,很快便遍布了神州大地。然而,落后的经营模式,混乱的管理状况,使得这一新兴的行业被某些人群用在不当的活动中,甚至更被一些学生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网吧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境地。北京“蓝极速”网吧的悲剧,终于迫使政府痛下决心,文化部一纸令下,全国范围的网吧整改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这也拉开智能卡全面进入网吧市场的序幕。
二、使用智能卡进行网吧管理的优点
据深圳市万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深圳全典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张国鸿先生介绍,网吧使用IC卡进行管理主要有方便、可靠、经济和易于管理等优点。
张国鸿说,方便分为两个方面,对用户而言,无论是会员制还是非会员制网吧,用户只要持卡就可以上网而不需要办其它任何的手续,而且在网吧内进行购买冷饮等消费时也可使用;对网吧业主来说,网吧IC卡管理系统可以省却他们许多烦琐的手续。
可靠是由IC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是预付费性质的消费方式,IC卡的安全特性决定了它比条码卡等其它方式更加可靠。
经济主要是针对网吧业主而言,网吧IC卡管理系统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一个几百人的网吧,只需几个员工便可进行管理,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使用IC卡上网,也使实名上网成为可能,公安机关可以通过监测系统随时掌控网络使用情况,在网吧发生的各类违法事件,也很容易就能追查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
三、现状
网吧使用智能卡进行管理,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1995年,深圳市全典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便推出了中国第一套网吧IC卡管理系统并投入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种系统已经取得的长足的进步,现在市场上已经开始使用实名制IC卡管理系统,非接触式卡片也已经开始使用。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网吧IC卡市场还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处在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动荡时期。
1、系统集成商以地方性中小企业为主。
目前的网吧IC卡管理系统集成商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市场基本上局限于企业所在地,即便有一些企业能够跨省经营,也仅仅是在相邻的省市,而且所能占到的市场份额也是相当有限的。业内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企业进入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市场无法拓展的更宽。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位人士介绍到,某些进入这个行业比较早的企业,虽然已经具备了跨地域经营的条件,但当他们在外地拓展市场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受到某些地方势力的阻碍而不得不退出。他说,就像校园卡目前只有少数几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系统集成商一样,网吧IC卡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出现大型企业。
2、汕头市卡盟科技有限公司各种类型卡片并存,各个厂商对应该使用那种卡片意见不一。
目前市面上网吧IC卡管理系统所使用的卡片主要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另外也有少量的双界面卡。对于到底那种卡片更加适用于市场,厂商们各有各的说法。江西源创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学军总经理认为,非接触卡由于其方便、快捷、使用寿命较长的原因,更加容易被市场所接受。而深圳市希之光计算机网络开发有限公司的余冰冰小姐则认为,根据网吧的实际特点,如计算机和读卡器排放较密,非接触卡在实际使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也曾推出过非接触式卡,但经过实际运营之后,用户反映使用情况不是很好,所以放弃了。至于双界面卡,由于成本等因素,还不到大规模推广的程度。
3、机具、卡片基本上是国内厂商生产,但采购分散,单次数量偏少。
各网吧IC卡管理系统集成商基本上是从其它厂商购买卡片和读写机具,然后再进行加工集成。由于国内的IC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国产卡片和机具都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加上成本较低,已经成为网吧IC卡系统集成商的首选。但是,系统集成商的规模还比较小,资金还不够雄厚,市场份额不大,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大批量采购,最好的一年能采购几十万张卡片,但多数是几万甚至几千张,而且还不是一次性采购,这样的数量,大的厂商重视不够,只能向一些规模较小的厂家购买,而有些中小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稳定性上是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的。
4、用户和业主还不熟悉使用方式,维护成本过高。
由于网吧IC卡管理系统投入市场的时间还不够久,许多业主和用户还不熟悉使用方法,以致出现人为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点是系统集成商们共同的抱怨却又都拿不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深圳万安的张国鸿先生说,有时候一套系统刚投入使用一两个月就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可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了维护费用,使系统的成本上升了。张先生说,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所能做的只是加强前期的培训,相信随着用户和业主对这种系统越来越熟悉,这种情况会有一些好转。
5、推广难度地域差别大。
中国地域宽广,发展尚不平衡,网吧IC卡管理系统在推广时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总体来说,是经济发达地区好于其它地区:沿海好于内地,大城市好于中小城市。深圳希之光的余冰冰小姐说,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竞争激烈,企业不推陈出新就难以生存,同时,这些地区网吧业主自身的素质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推行IC卡管理系统时遇到的困难不是很大,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网吧业主得过且过的心理很强,对于要增加投资来安装这种新的管理系统抵触情绪较大。余小姐说,随着实名制网吧的推广,这种情况近期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变。
6、通用性不够。现在,网吧IC卡管理系统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便是通用性不够,一张卡片只能在同一套系统中使用,如果要在不同的地方上网,只要这些地方不属于同一个业主,就必须携带两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江西源创达的董学军总经理认为,一是各地管理部门的意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通用的重要性。卡片要通用,必须至少一个城市要有一个强大的后台系统,这套系统应该由管理机关来搭建。另外就是缺乏相应的标准,造成各个厂家的开发的系统互不兼容,想通用也无法通用起来。
7、市场准入门槛不高,以致企业良莠不齐。
目前,一个企业要想做网吧IC卡管理系统,只要通过公安部门的审查即可,而不需要通过其它标准规范。如此低的入门条件,导致了各种企业都要来分一杯羹,甚至出现了一些作坊式企业,而开发出来的产品自然也是大相径庭。江西源创达的董学军总经理说,由于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用户无法分辨产品质量的好坏,那些小厂的系统在价格上的优势使得那些规范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在推广时遇到的难度更大。
而有些地方的公安、文化等部门的监管不力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某些网吧安装了不符规定的系统,而管理部门并没有及时的发现制止。董总说,网吧是一个信息、文化传播交流的中心,是一个战略据点,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监管体系,而网吧IC卡管理系统作为这个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系列完善的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不可忽视的。
四、市场容量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飞速发展,网民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据最新调查显示,国内上网人数已超过5910万,并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合法网吧数量在12万家左右,实际的电脑保有量为300万台左右。而按2~3年保守的更新速度计算,这12万家网吧每年至少还有200万套系统的需求。按照每张卡片6元,每套系统150元的价格,这是一个近10亿元的市场。
五、前景预测
随着网吧IC卡管理系统应用的深入、管理部门对这个行业的越发重视、连锁网吧建设的全面开展,这个市场会出现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实名制网吧的强制执行。
2002年5月,文化部下达了《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在一年的缓冲期过去之后,管理部门将会逐渐加强执行力度,没有使用IC卡管理系统的网吧将会被淘汰出市场。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1、2年内,网吧IC卡系统将全面占领市场,一个集中的采购风潮将会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大多数厂商的营业额都将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一些企业和个人会因为这个行业有利可图而加入进来,但是,由于市场足够大,各厂家之间的直接碰撞并不多,大家处在一个各自为政,相安无事的阶段。
其次是连锁网吧强势进入市场。
2002年12月,文化、公安、工商、通信等部门联合签署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2003年6月,文化部批准了中录时空等十家企业获得全国连锁网吧经营牌照,随后,文化部宣布暂停受理牌照申请。今后,只有这十家企业以及获得地方性连锁网吧经营许可的企业可以申请网吧营业执照,也就是说,网吧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这些连锁网吧,由于其规模大,数量多加上资金雄厚,信誉好,自然就会成为系统集成商们眼中的肥肉,急欲食之而后快。围绕着连锁网吧,一场腥风血雨不可避免,行业龙头将会迅速崛起,整个行业将会由此进入一个稳定有序的阶段。不过,从中录时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亚联电信网络有限公司,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首创网络有限公司等已获得全国连锁网吧经营许可的企业得知,连锁网吧还只是初步发展阶段,要真正成为气候,还需要3到5年时间。连锁网吧的发展,还会促进网吧IC卡系统的规范化。据中录时空等十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选择系统时会采取借鉴同行经验——试点——制定自己的相关标准的步骤。如果这一措施得以实现,将毫无疑问促进网吧IC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再次是智能卡技术的发展,一卡通应用的推广。
目前,汕头市卡盟科技有限公司一卡通越来越深入人心,公交卡如是,校园卡如是,网吧一卡通的概念也已被提出。狭义的网吧一卡通是指持一张IC卡即可在一座城市或更大的地域的网吧内上网而不管是否是同一个网吧业主。这种一卡通目前在湖南岳阳等城市已开始试行,相信在一两年内,这种一卡通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全面的推广。
广义的网吧一卡通是指上网卡与公交卡、社保卡或者即将发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卡结合,乘车、上网、购物等一卡通行。据一些系统集成商介绍,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实际推行起来却有诸如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利益分配等许多的困难,需要时间去理顺关系,需要等到智能卡、一卡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等待。
六、近期要解决的问题
1、增加业主及用户对网吧IC卡系统的了解,这可以降低维护成本。这既需要大众媒体的宣传,也需要主管部门的推广力度。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人们接受的程度就快。反过来又促进了网吧IC卡系统的应用,只有业主及用户对相关的知识了解后,应用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2、建立通用性标准规范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未动,标准先行,只有在相关的标准规范出台后,厂家、业主才有法可依,开放的系统也才更能进行后续的服务,减少人为的障碍。
3、抬高企业的入门门槛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完善。一个项目的长久运行,不仅需要有可靠的系统及产品作保证,更需要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进行不断的维护服务。为了避免一些企业的短期行为,就需要在项目启动之初,相应地提高市场的准入制度,以此为项目的长远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4、管理机关应加大监管力度以保证IC卡管理系统的应用推广。
七、总结
EDI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EDI电子数据交换;应用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08-01
一、EDI的产生背景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e Interchange),是参加商业运作的双方或多方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商业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在参与双方计算机之间所进行传输和自动处理的方式。
(一)经济背景。EDI的产生来自于对国际贸易简化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贸易单证和文件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贸易成本也不断增加。大量纸质文件在通过手工处理和邮局传输时不仅费时费力,还很容易出现差错。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要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就需要快速传递信息。传统国际贸易平均一笔生意需要30-40份纸面单证,成本高、传递慢、重复处理,差错多,导致贸易成本太高。因此,提高商业文件的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同需要,正是这种需求刺激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
(二)技术背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是EDI产生的技术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发展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各种单证的传输和管理的自动化处理上来,20世纪70年代传真技术解决了文件传输的方便快捷问题,但手工管理纸质文件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20世纪80年代电子邮件系统,解决了文件传输和管理问题,但传输的信息仍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信息,需要人工识别;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掘起和推广,使得文件传输和管理更加方便。EDI标准的制订和普及使用,解决了电子单证的在形式上的传输,而且实现了在不同系统中对电子单证的理解和自动处理。
二、EDI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EDI的我国的应用与推广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0年5月在深圳蛇口举行了第一届中文EDI标准研讨会,国家计委、科委等主管部门也将EDI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1992年5月中国EDI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EDI发展战略与标准化”研讨会,拟定了《中国EDI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建议》(草案)。l993年起开始实施的“金关工程”即对外贸易信息系统工程,它是EDI技术在外贸领域应用的试点,网络和服务中心建设,都已取得重要成果。1995年1月,中国海关完成了EDI海关系统的全部开发工作,制定了EDI海关系统所需的15个EDIFACT标准报文子集,开通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EDI海关系统。1996年2月我国外经贸部成立了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同年12月18日,联合国贸易网络组织中国发展中心(CNTPDC)在北京成立,同年北京海关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在我国首次开通EDI通关电子划款业务。
三、EDI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方面的问题。1.关于合同的书面形式问题。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书面形式的合同有效证据,采用EDI方式进行交易时,贸易合同、保险单等有关票据都是以数据信息的方式在二者之间进行传递,并储存到计算机内,看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面合同文本。所以,在采用edi 方式进行交易过程中所要使用的法律形式与现在法律有一定差别,无法找到具体的法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条文中有对书面形式合同的具体规定,如《涉外经济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就合同条款以书面形式达成协议并签字,即为合同成立。通过信件、电报、电传达成协议,一方当事人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方为合同成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进一步明确:“订立合同未用书面形式的,经济合同无效。”根据这些规定,我国对外贸易合同必须是书面形式。不仅是合同法具有书面形式的要求,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海商法、保险法、仲裁法、票据法等均有类似要求。电子数据与书面文件是否具有一样的法律效力是我国在EDI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法律问题。2.关于合同签订的问题。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合同签订要在当事人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充分协商。而在采用EDI签订合同时,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不见面的前提下,在任何地方通过EDI系统签订立合同,当双方通过EDI系统收到贸易数据信息后,自动进行审核判断,合同的签订立过程是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的,双当事人不存在以往的面对面协商的过程。对签订合同后有争议的问题应有适用的法律对发生的争议进行解决。
(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1.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EDI造成的冲击。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使用更加方便,费用更加低廉,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平台得到迅速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活动越来越多,而且使用上也和EDI一样的方便,这种现象对EDI的发展造成了强大的冲击。2.EDI技术服务中心重复建设,功能未能充分利用。在EDI的推广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要求与约束,很多行业与企业盲目建设EDI服务中心,造成EDI技术服务中心在同一地区的重复建设严重,不仅增加了费用还分散了EDI业务,使许多EDI中心拥有的用户量都很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浪费严重。
四、结束语
虽然EDI的发展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但这并不能阻碍EDI向前发展。在使用EDI系统所做的工作只占用户纸张文字工作的10%,其余工作将会被逐步取代,人类期待已久的无纸办公将会真正到来。基于EDI的应用系统,将会为未来自动化事务处理辅平道路,人类将会进入一个全面自动化时代,不仅工业生产实现自动化,而且信息的处理和交换也将实现自动化。
参考文献:
[1]梁华,刘艳琴,陈安帮.中国集装箱运输EDI的现状和建设电子商务的展望[J].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1999,4.
我国安全气囊应用现状与发展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相应的安全气囊也逐步获得市场。据美国统计, 假如将安全气囊的普及率达到100% , 那么每年能够挽回15万人的性命。在我国安全气囊的使用则会更多, 发挥了更大的积极作用。
1安全气囊的关键技术
1. 1基本工作原理
当汽车发生碰撞, 其产生的强度被传感器感知, 同时发给控制器进行处理, 如果有打开气囊的需要, 点火信号就会触及气体发生器, 随后点火发出气体, 在汽车内部与人中间迅速展开一个气体充足的袋子, 促使相关人和气囊更为温柔的接触, 降低撞击力度, 减缓冲击, 形成保护。
如果汽车已经发生一次碰撞, 当再次发生碰撞时, 能够在汽车内部与人中间迅速展开一个气体充足的袋子, 相关人员此时便可以趴在气囊上, 以此, 气囊通过排气节流来减少人员的冲击力度, 减缓碰撞强度, 形成保护。
1. 2安全气囊的种类
由于撞车时的方向和相关人员受保护部位的不同, 安全气囊被细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针对10种不同类型做以大致介绍。
1司机侧正面气囊。这一模块是十分普遍的装备。2副司机侧正面气囊。通常情况下被安置在仪表板上方, 拥有较大容积。3侧面帘式气囊。当发生侧撞时, 促使其头部靠近车顶内饰, 对相关人员的身体产生保护。4侧面气囊, 其原理同侧面帘式气囊十分相近, 只是展开状态和气囊更像。5膝部气囊。其重点保护发生撞击时的人员膝盖。6气囊式安全带。 一般的安全带在制约人员的同时对胸部有一定的伤害性。 7安全带式气囊。和上一种进行比较, 其主要被安置于安全带的正面。8腿部气囊。用于保护相关人员的小腿以及膝部。 9足部气囊。被安置在踏板下放, 用来保护相关人员足部。 10低能量气囊。其主要目的是避开气囊点爆时对人员的伤害, 借助降低气囊点火能量来得以完成。
2国内外安全气囊应用现状与特征
2. 1国外安全气囊市场现状
全球不同地区由于自身情况不同, 对气囊的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异, 比如气囊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有北美、西欧及日本等, 相对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则是巴西, 装配比率低于30% 。同时, 碰撞气囊的正面碰撞基本普及, 但是侧面的研究和发展力度依旧较弱, 需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
综合来看, 欧洲安全气囊的最大供应商是奥托立夫公司, 其驾驶座、副驾驶座的侧面帘状安全气囊已经占据了一半的市场, 主要供货给福特汽车公司, 再者为雷诺。而日本的最大供应商则是高田公司, 其市场占有比例依旧不可小觑。
2. 2国内安全气囊应用现状
对我国而言, 安全气囊的真正发展是在1990年之后, 那时我国的电子安全产品才相继展开, 到目前只有20多年的发展经验。20世纪末期, 我国颁布了《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安全气囊行业的进程与发展, 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现今在我国经营汽车安全气囊的企业不断增加, 并取得较好成果。
2. 2. 1我国安全气囊市场比例增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安全气囊得到很好的助力, 虽然国产化逐渐明显, 但上升速度很慢。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我国在生产汽车方面的产量有所下降, 第二方面, 安全气囊在我国的普及比率较低, 无法获得最佳的市场反响。未来, 我国安全气囊的发展主要依靠汽车产量和安全气囊的使用数量, 所以速度减缓是意料之中的。
尽管最近几年我国不断推动国产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不过较为主要的技术还是依靠国外, 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2. 2. 2进口不断下降, 出口不断增加
我国安全气囊进出口比率上涨迅速, 曾一度在进口方面达到最高点, 但在之后便开始持续下降。且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安全气囊虽然在国产化方面处于不断提高状态, 出口比例也不断增加, 但是多数是为满足国外主要结构的组装品。在金融危机后, 众多外资企业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不断开拓市场的可能性。所以, 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及科研水平成为重点。
2. 2. 3市场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 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在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 其实际容量不断增加, 不过均摊到单个车上时却为数不多。经相关权威人士分析, 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在市场中呈现整体数量增加、单个数量下降的状态主要是我国经济型轿车的数量大量增加造成的。现今经济型轿车市场中的价格战十分激烈, 所以在选择安全气囊标配的时候会格外注重成本。
3结语
鉴于我国现今经济型轿车中配置安全气囊的并不多, 而这类车型的需求又在不断增大, 所以拉动安全气囊在经济型轿车中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关键, 以此大力拉动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
摘要:最早开始使用空气气囊的是美国, 在其之后发展起来的是欧洲, 之后日本和韩国在这一方面也不断加大研究力度。而我国真正开始认知安全气囊时已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析我国安全气囊应用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安全气囊,应用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新江.智能化安全气囊技术系统的发展[J].轻型汽车技术, 2006 (6) .
我国应用现状 篇5
摘要:自第一座核电站建成至今,核电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各种核电材料不断出现并被应用。核能作为一种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备受世界各国重视。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我国作为核大国,核能发展的潜力巨大。本文主要介绍了核电关键材料及其特点以及我国核电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关键词:核电、材料、现状、趋势。
1、前言
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在苏联建成,经过60多年的发展,核电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而核电材料是核电技术的关键,各种新型的材料不断地被应用到核电领域中,推动了核电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核能作为国际公认的目前唯一达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替代能源,在我国的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截至目前,我国大陆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已经超过20台,此外还有多个核电站和核电机组在建,核电在我国蓬勃发展。
2、核电材料及其特点 2.1裂变反应堆材料 2.1.1裂变核燃料
裂变反应堆中用到的核燃料有铀、钚、钍,而铀是核电站最主要的核燃料。2.1.2包壳材料
包壳材料是指燃料芯体包壳所用的材料,要满足热中子吸收截面低、能够承受辐射损伤效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等要求。常见的包壳材料有铝及铝合金、镁合金、锆合金和奥氏体不锈钢以及石墨等。此外,SiC也被用于制作包壳材料。SiC包壳与水反应缓慢,与传统锆合金包壳相比,可把产生氢气的风险降低几千倍【1】.由于SiC及SiC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和耐辐照性能,其在核燃料元件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2.1.3慢化剂材料
慢化剂材料是能够将裂变时的快中子的能量降到热中子能量水平的材料,具有对中子散射截面大、吸收面积小以及质量数接近中子的特点。主要的慢化剂材料有氢、氘、铍、石墨和氧化锆等。2.1.4控制材料
控制材料是通过吸收中子来控制反应堆裂变的材料。常用的控制材料有铪、BC、Ag-In-Cd、硼硅酸玻璃等。2.1.5冷却剂材料
冷却剂材料的作用是将堆芯产生的热量输送到用热处,具有良好的载热性能,能够承受大量中子照射而不分解。目前大多数热中子堆都使用轻水或重水作为冷却剂材料;快中子堆采用液态金属钠,而气冷堆则用CO2或氦作为冷却剂材料【3】。2.1.6反射层材料
反射层材料可以防止堆芯裂变中子泄露到堆芯外部,有效利用中子,具有中子散射截面大、而吸收面积小的特点。常用的反射层材料有铍、石墨等。2.1.7屏蔽材料
屏蔽材料的作用是屏蔽热中子、γ射线等。常见的屏蔽材料有铁、铅、重混凝土、硼钢、B4C-Al复合材料等。
2.1.8反应堆容器材料
反应堆容器材料需满足以下的特殊要求:①应具有优良的冶金质量,即要求材质具有足够高的纯净度、致密度和均匀度;②应具有适当的强度,而不是越高越好;③应具有够高的塑韧性,且塑韧性越高越好;④应具有优良的抗辐照脆化和耐时效老化性能;⑤应具有优良的焊接性、冷热加工性能;⑥与 RPV 冷却剂接触的材料应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4】。常见的反应堆容器材料有高强度钢,如A-508.2.2核聚变材料 2.2.1聚变核燃料
聚变核燃料主要是氘和氚。1g 的氘氚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约 9000L 的汽油【5】。2.2.2氚增殖材料 氚增殖材料的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氚增殖能力,化学稳定性好,与第一壁结构和冷却剂有好的相容性,氚回收容易,残留量低【6】。氚增殖材料主要有Al-Li合金、陶瓷型的Li2O、偏铝酸锂、偏锆酸锂、液态锂铅合金、锂铍氟化物熔盐等。2.2.3中子倍增材料
中子倍增材料主要是含有铍、铅、锆等元素的化合物或合金,如Zr3Pb2、PbO和Pb-Bi合金等。2.2.4第一壁材料
第一壁材料包括第一壁表面覆盖材料、第一壁结构材料、高热流材料和低活化材料。第一壁覆盖材料要求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性能好,主要有铍、石墨、碳化硅、碳/碳、碳/碳化硅纤维强化复合材料;第一壁结构材料要求在高温、高中子负荷下有合适的工作寿命,主要有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钒、钛、铌和钼等合金;高热流材料主要有铜合金、钼合金、锭合金以及钨、铁和石墨等;低活化材料有不含镍的铬锰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钢、钒合金和高纯度的碳纤维增强材料等。
3、我国核电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3.1现状简述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442台核电机组在运行,装机容量达到3.36亿千瓦,核电占全世界发电总量已经连续17年稳定在16%左右,而我国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2%,比例很低【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紧张问题日益凸显,而积极发展核电,是目前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核电具有燃料消耗少、发电成本低的优势,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例如,一座100万kW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t,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t【8】。核电的另一个很大的优势是干净、清洁,对于发展迅速、环境压力大的中国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能源选择。
我国的核能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发展迅速。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开始设计建造,于1991建成并网发电。1994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成立,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同经营和开发核能。2005国务院颁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提出“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中国核电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9】。虽然2011年的日本福岛事故改变了中国核电发展的速度,但是近几年中国核电依然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截止2015年,我国已经拥有了秦山、广东大亚湾、岭澳、田湾、宁德、辽宁红沿河、阳江等7座核电站。截止2015年,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已有28台之多【10】。截至 2014 年底,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49%;全年累计核发电量为 1305.8 亿千瓦时,占全国电力总发电量的2.39%,同比增加了8.89%【11】.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能科研体系,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核科学技术研究设计队伍,拥有了较完 整的反应堆研究设施,已具有独立自主进行300、600、1000 MW 级压水堆核电站研究设计的能力【12】。另外,我国也正积极实现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同时加强第四代反应堆和聚变堆研究。3.2前景展望
核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核电在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核电发电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预计到 2020 年中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约为9.0亿 ~9.5亿kW,考虑到煤炭资源、运输能力、环境容量等承受力的制约,中国燃煤电厂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70%下降到 61%,而核电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到2020年将达到4%,核电投运规模将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亿~2 800 亿千瓦时【13】。2015年以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支持和推动核电在中国的发展,核电在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平稳、快速。
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核电机组的能力,在许多核技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未来还有更多的新的技术应用到核电的发展中。第四代核反应堆是下一代反应堆技术,燃料利用率高、安全性好是其重要的特点。2012年12月31日,中国实验快堆通过科技部验收【14】。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在建设,正在规划建设的多座核电站也拟采用第四代核电技术。另外,小型化也是中国核电的一个发展趋势。小型核反应堆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应用范围更加广阔,适合我国地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发展 对能源多样性的要求增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以及核能技术的进步,在发展大型核电系统的同时,也对小型堆核能系统具有强烈的需求【15】。另一反面,核聚变发电是未来核电技术发展的大方向,中国也正在积极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能够投入商业化运行,中国的能源问题有望完全解决。
我国核电发展的另一大内容是推动核电技术装备的出口。我国是核大国,在核电技术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核电技术日趋完善。立足自身建设,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将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趋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核电站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核电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核电与我们的生活的联系将更加密切。
4、结论
核电材料是核电技术的关键,核电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核电材料研究的支持,中国也要加大对核电关键材料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核电自主化的发展。现如今,核电在中国能源战略中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新技术的应用,中国核电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选题现状研究 篇6
【摘要】本文以我国应用语言学以选题为观察角度,基于对专著的阅读和对CNKI相关文献的检索,探讨了应用语言学的本体问题、研究领域和具体的研究选题,探讨应用语言学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程度不平衡的具体情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 选题 综述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选题为观察角度,基于对专著的阅读和对CNKI相关文献的检索,回顾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本体问题,探讨其研究领域,就研究选题展开讨论。
一、应用语言学的本体问题
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研究领域的各种问题,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是指语言教学, 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但应用语言学并不仅仅是“(理论)语言学的应用”,而是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 (即普通语言学) 的应用”,又包括“语言的应用”, 同时也包括“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的应用”,应用语言学是这三者的有机整合。应用语言学在分析语言和语言学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过程中,形成了应用语言学自己的理论。于根元等提出了如层次理论、中介理论、交际理论、动态理论等一系列的应用语言学理论。
应用语言学在与其它学科结合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语言教学、语言政策与计划、语言通讯研究、专业用语、语言治疗、词典编辑和机器翻译等。
二、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综述
我国在应用语言学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就要找到应用语言学与我国的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但显然,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还远没有充分而完全地展开。然而,由于英语对于我们仅仅是一门外语,我们缺乏充分的进行语言研究的环境,因此,要在这些领域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非易事。但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二语习得)方面还是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的。除此以外,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有所建树:
1.语言政策与规划。在国际学术界,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早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该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近年来,我国的语言政策及规划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CNKI检索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3年,有关“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呈倍数增长。2014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创办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杂志。这本杂志是国内第一种以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科名称命名的专业刊物,目前为半年刊,常设栏目有语言规划研究、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学科建设、语言生活、语言理论、书刊评介等。
2.词典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二版,陆谷孙主编)于2006年出版,在释义、举例等方面都有较大修改,增收新词8000余条,反映了英语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二版在工艺方面也比第一版有较大改进。第二版严格遵循描写主义原则,避免主观做出优劣判断。同时,编纂过程中应用了先进的词典编纂软件及词典数据库,提高了词典的质量。当然,与英语国家的一流出版社的词典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体现在我国基于计算机的语料库在双语词典编纂中应用得不够广泛和深入。
3.机器翻译。我国机器翻译研究始于1956年。1959年,我国机器翻译方面的学者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机器翻译试验。至今,已出现了四种机器翻译系统: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和混合式机器翻译。这几种机器翻译系统总的来讲各有所长。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翻译符合规则的句子较为擅长,翻译效果较好;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自动地在语料库里进行语言提取。总的说来,机器翻译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现在仍需要人与系统的配合,尤其体现在基于段落乃至篇章的翻译方面。
三、基于狭义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选题综述
就狭义应用语言学,即语言教学/二语习得而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选题范围广且有一定深度,主要包括:
1.外语教学研究: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课程评价和教学理论和测试研究等方面。语料库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亮点,语料库软件和检索技术得到一定应用。进行教学的研究;对教学理论在教学上的运用研究越来越多,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多
2.二语理论研究:所涉及的二语理论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支架理论、元智能理论、原型理论、图式理论、关联理论、功能理论等。有一部分文章针对特定理论进行了分析、应用或质疑,促进二语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个体差异研究:个体差异研究包括学习动机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大部分属于调查类型,目的是调查学习者的差异,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和语言学习结果之间进行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学习风格、观念、情感、记忆、个性等的研究较少。
4.学习策略研究。学习策略研究主要是分析学习者学习策略应用情况。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对听力、写作等具体技能策略。但缺少对学习过程和原因深层次探讨。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历史、现状及前瞻[J].外国语,2005.
[2]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J].外语界,2009.
[3]谢邦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篇7
1.1 启蒙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 在这一时间段里国内还未出现公允价值这一词组。在1993年的全国会计改革中才开始大量引进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些会计理念, 随之公允价值也被引进。起初在1993年的《英汉汉语双节会计词典》中“fair value”这个词被译作“公平价值”, 即既合理又公平的价值。在1994年的《李新英汉财会大词典》中, 才将“fair value”更加准确的译作公平价值或公允价值, 也就说二者同义。
1.2 回避阶段
这一阶段从2001年至2005年。在这一阶段,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采取回避的态度。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从2000年发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报告 (第五号) 》的抽查中发现, 我国会计实务界存在严重的信息失真现象, 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之间的关联性来虚增资产和调节利润, 因此对6项准则进行了修改, 严格限制了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1.3 国际趋同阶段
2006年至今属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国际趋同阶段。财政部正式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新准则中大量体现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与运用更有利于为会计的发展提供更为准确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提供更有用的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与国际趋同。
2 公允价值应用出现的问题
2.1 对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起推动作用
公允价值要求以市场价值计价, 取代了过去的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方法, 在企业的资产项目中, 尤其是金融产品如果按照市场价值计价时, 一旦出现行情大跌时, 会导致金融机构大幅度的对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的行为, 这样不但没有好处, 反而是一种恶性循环的体现, 极有可能引来新的行情大跌。
2.2 缺乏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
尽管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但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还有待于继续深一步的研究探索, 以及需要阶段性的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
2.3 公允价值实际操作难度大
产品的价格从市场上的取得方式多种多样, 这是企业有时很难判断, 同时市场形势是复杂多变的, 这又给企业带来了重重压力, 若某一产品不存在活跃市场, 对于该如何估计其价格, 这将是很困难的, 更何况有些时候涉及商业秘密、同行业交流不顺畅都会成为影响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因素。
2.4 公允价值被少数企业不法操控
由于公允价值一般都是对于市场价格而言的, 当没有是市场价格时, 会计主体就要自己来确定价格, 所以人为因素占据了主导成为影响公允价值不可避免的因素, 影响程度不同导致的价值公允性也随之不同。在少数企业中不考虑公允与否,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公允价值当成实现其目的工具。
3 解决公允价值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研究阶段, 要想使其更好的应用到会计实务中要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依托, 而我国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十分有限, 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来制定框架, 这是公允价值可以有效应用的助推器。
3.2 加强公允价值的监管
要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除了完善经济体制和环境外还是不够, 还需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 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审计部门以及媒体等单位的监督, 严厉惩罚滥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的行为, 提高对审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3.3 建立相应价值参考系统
公允价值是基于公开市场的条件下的交易双方对资产或负债认可的公平价格。应该由指定的相关部门实时收集一些相关的数据, 然后进行分析和整理, 经过这些工序后, 把得出一个或几个有一定规律的较为客观、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信息可以公布在相关的官方网站, 并且要进行不断地更新, 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项参考标准。
在目前看来,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信息质量要求最主要的体现, 历史成本在准则中占据很大一方面, 而正因为这样, 难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对策的进一步计划, 而公允价值主要强调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 这正是决策者最需要的, 同时也是会计计量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荣武, 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 2010, (01) :28-34, 95.
[2]刘宝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经济后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我国智能包装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8
在国际化贸易日益繁荣的今天, 长时间、长距离的产品运输已经非常有必要和不可避免。对于大多数的产品来说, 环境和自身特性会对其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因为从生产至销售, 再到使用这一过程中, 或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包装的作用, 系统来看有两个方面:第一, 保护产品、方便贮运, 为产品免受光照、氧化、受潮、微生物寄生和机械性挤压以及灰尘提供可能性, 使运输过程更加安全。第二方面, 促进销售, 包装可以提供产品的信息, 让消费者对自身购买的产品有详细和必要的了解。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及其安全性, 甚至生产过程低碳性等方面性能的日益关注, 包装技术也随之发展。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出包装内产品的品质及其变化, 将产品信息更方便地反馈给管理者或者消费者, 智能包装应势而生。在智能包装的技术中, 大量的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技术被应用在实际中, 制备出相应的包装。本文从智能包装的定义、工作机理, 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智能包装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2 智能包装的定义
智能包装是指:在一个包装、一个产品或产品-包装组合中, 有一集成化元件或一项固有特性, 通过此类元件或特性把符合特定要求的智能成分赋予产品包装的功能中, 或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使用中。具体来说, 智能包装应该是利用新型的包装材料, 利用一定的结合了多学科技术的结构和形式, 对于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进行测试与保证, 优化管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举例来说, 如指示食品新鲜度类的智能包装, 这种包装利用其食品在储藏、运输的过程中, 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某些特征性物质, 这些物质与特定试剂可以产生颜色反应、温度激活型的生物学反应, 甚至酶引起的指示标签的变化反应。利用这些特定的反应, 表达成消费者易于理解的方式, 从而直观地对食品新鲜度进行表征。对于不同的产品, 可以有诸如:微生物敏感型智能包装、二氧化碳敏感型智能包装、乙烯敏感型智能包装等等。
3 智能包装材料的应用现状
智能包装按照其应用的科学技术及方向,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食品智能包装, 简单来说是指示食品是否变质和延长保质期的包装; (2) 药物智能包装, 用以提高患者服用药品时的准确性和方便性以及保证药品品质; (3) 日化用品智能包装, 例如防晒护肤品的包装盒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紫外线的强度, 以便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防晒品等。
智能包装的研究与发展, 是将科学技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的一种方式, 是对二者相互的促进, 即实际需求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为实际需求提供实践平台及发展动力。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 是由实用性指导逐渐向理论性、先验性科学研究发展的过程, 这个逻辑下中国智能包装的发展应该处于较高的地位。但实际上, 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及对这方面的研究, 中国的智能包装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广泛应用的级别, 尽管当下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问题迫在眉睫。相较而言, 美国, 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智能包装技术已经部分成功的商业化, 其中对于时间、温度指示剂和氧气指示剂类的产品包装最为普遍, 用于延长产品的货架寿命和监视食品的品质及安全。
中国虽然对智能包装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包装的认知越来越多, 我国的智能包装, 尤其是气调包装方面有了初步的应用。目前食品的气调储藏占果实储藏总量的百分之十几。尽管我们在智能包装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应用领域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 但是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 我们在智能包装的推广上也会越来越顺利, 市场占有率也必然日益增加。在智能包装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 国内也逐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农业大学开发了用于新鲜猪肉的TTI标签, 但应用率还不是很大;2007年, 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也应用到了月饼产品包装盒上, 但仅限于此种产品。上海海洋大学也新开发出能快速检测食品新鲜程度并指示新鲜度的“电子鼻”, 和用于指示病原微生物的“生态芯片”。
4 智能包装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让智能包装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国外某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有较长时间的研究, 并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美国佛里多尼亚集团的报告显示,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日益增多的关注, 以及减少容易腐烂和变质的食品或者药品的损失的强烈需求, 对智能包装的市场需求也是日益增加。
根据国外的调查和分析, 2011年全球智能包装的产值增长至48亿美元, 2013年增长至141亿美元。其中, 美国在智能包装的市场上, 每年的增长率为13%, 到2011年产值达11亿美元。中国的智能包装起步较晚,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大牌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并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市场上智能包装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 保证了市场的快速形成, 必然会拉动智能包装的迅猛发展。2015年, 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年需求量达到10000亿枚, 其中大多数用于智能包装。仅仅从无线射频识别的需求就可以看到智能包装的巨大的市场及其潜在的机遇。预计在未来的几年, 独立包装的产品都会使用智能标签。
在市场机制并非很健全, 假冒伪劣产品仍然猖狂的情况下, 消费者需要智能包装技术的帮助, 一方面是更好地了解自身所购买产品的品质并进行合理价格的购买, 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商家, 对自身产品进行从生产到销售这一整个过程更加细致地品质把控。当然智能包装越来越多地应用, 也会减少产品的售出之前由于储存与运输环境出现的问题, 它减少了生产商的损失, 对于整个产业链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5 结论
智能包装可以实现对产品的流通过程全程定位, 并表现出产品的实际品质。在随着全球化程度地提高, 市场范围大大延伸, 产品供应链也随之扩大。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保证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食品的新鲜度和精密仪器的保护程度以及药品的安全性。这就间接控制产品供应链中的制造商、物流运输第三方和零售商, 提高生产产品的品质和运输效率, 来保证产品流通的成功率, 减少零售商的退货和消费者的投诉。消费者对产品包装功能的不断追求, 是促进智能包装的主要动力。发展智能包装已成为当今社会包装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是历史的必然。我国应抓住现在的机遇, 大力研发智能包装技术, 适应未来产品包装的新形势, 创造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包装, 提升产品的价值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我们每个包装人的任务和机遇, 希望能在此中有所作为。
摘要:智能包装是利用先进的生物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技术来改进现有的包装材料, 以达到使包装具有除了传统的功能外, 还具有更高效的功能, 如检测食品新鲜度、确定药品使用方法、增加日化品使用方便度等。较其它发达国家, 如日本、美国等, 中国的智能包装起步较晚, 但是却发展快速。据此, 从智能包装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这两方面,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智能包装,科学技术,国内市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新.智能包装技术特点研究[J].包装工程, 2004, 25 (3) .
[2]朱勇, 胡长鹰, 王志伟.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 2007, 28 (6) .
[3]夏征.智能包装技术[J].包装世界, 2011, (02) .
[4]樊美娟.智能包装的概念及分类[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2, (02) .
[5]都凤军, 孙彬, 孙炳新等.活性与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J].包装工程, 2014, (01) .
[6]胡兴军, 林燕.“前景看好的智能包装”[J].印刷世界, 2010, (4) .
[7]胡兴军, 林燕.智能包装的分类应用及前景[J].塑料包装, 2010.
[8]张梦.浅谈智能包装与RFID技术[J].广东印刷, 2011, (5) .
我国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应用现状 篇9
在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和年产量中, 急倾斜煤层所占比例不到5%, 但在新疆、青海、甘肃等边远地区和四川、贵州、海南、福建等而言缺煤地区的产量中占有相当比重, 对这些省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2]。据2000年统计, 国有重点煤矿开采急倾斜煤层的矿井数占17%, 产量仅占3.88%[3], 属于难采煤层[4]。
2急倾斜煤层主要采煤法应用现状
解放前, 我国急倾斜厚煤层主要采用“高落式”和“残柱式”等落后的柱式体系采煤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些以高产高效为特点的现代化急倾斜煤层采煤法。总体而言, 我国当前急倾斜煤层采煤法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模式。
2.1掩护支架采煤法
掩护支架采煤法巷道布置系统与走向长壁采煤法一样, 采场沿倾斜 (伪斜) 方向布置, 沿走向推进, 利用掩护支架把工作空间与采空区隔开, 简化了顶板管理内容, 为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掩护支架采煤法通常采用爆破落煤, 为了减轻劳动强度, 通常采场煤炭自溜运输, 该采煤法是2~6m厚稳定煤层的主要采煤法。
掩护支架采煤法可以分为真倾斜掩护支架采煤法和伪倾斜掩护支架采煤法。其中伪倾斜掩护支架采煤法应用比较多。虽然劳动强度大, 但该采煤法依然是我国当前2~6m厚稳定急倾斜煤层的最主要采煤法, 其单产能力一般不超过30万吨。
2.2斜坡采煤法
斜坡采煤法是在急倾斜煤层中布置成组的伪倾斜巷道 (即斜坡或回采斜坡) , 把煤层切割成许多斜形条带, 形成采场, 采落的煤经过斜巷自溜到装车站或煤仓 (或溜煤眼) , 在采区内形成从掘到采连续的无动力运输。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产量、回采工效比较高, 成本低, 工艺方式简单。主要缺点是: (1) 回采率低; (2) 采场难以实现全负压通风; (3) 材料运输及回柱作业难度大; (4) 煤矸混杂, 会影响煤质。因此, 该采煤方法一般只用于无自然发火倾向和低瓦斯的不稳定急倾斜煤层。
由于斜坡采煤法可实现采场中多点生产, 单工作面产能大, 虽然其机械化程度不高, 但仍在我国中、大型矿井有较多使用。
2.3走向长壁采煤法
急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与缓倾斜煤层布置方式一样, 即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采场 (通常采用伪斜布置) , 沿走向在采场的上、下部分别布置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 后退式开采, 即由采区边界向采区上 (下) 山推进, 可用于中厚及以下煤层的开采。走向长壁采煤法主要包括:倒台阶采煤法、俯伪斜走向长壁分段水平密集支柱采煤法、普通机械化走向长壁采煤法和综合机械化走向长壁采煤法等。由于采场倾角大, 给工作面设备运行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需要采取设备防倒、滑等安全技术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尤其是2010年以来, 我国急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得到了飞速发展, 大大提高了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适用范围, 提高了工作面单产能力。目前, 我国已经在煤层倾角不超过50度的中厚煤层中成功应用了综采机械化开采, 达到了单面年产60万吨的能力。此外, 我国还在急倾斜煤层中试用走向长壁放顶煤采煤法, 以进一步提高工作面的单产能力。
2.4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是水平分层采煤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水平分层采煤法是将煤层沿水平面划分成几个分层, 在每一分层中沿煤层顶、底板各布置一条平巷, 并与直接两平巷形成的采场共同组成工作面巷道系统, 沿煤层走向推进。该采煤法与走向长壁采煤法的区别是水平分层采煤法的两条平巷分别沿煤层的顶板和底板布置, 采场水平布置。
除水平分层以外, 该采煤法还可采用斜切分层方式;另外, 为了提高采场的生产能力, 通常采用加大分层厚度的办法, 采用放顶煤工艺生产, 即采用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该采煤法是大于25m厚急倾斜煤层的主要采煤方法。
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可大大提高急倾斜煤层开采的机械化程度, 条件适宜时最常采用的采煤法之一, 当煤层厚度大于35m时, 该采煤法可实现单面年产50万吨。
3急倾斜煤层开采的主要问题
3.1机械化程度低, 工人劳动强度大
受煤层赋存条件的限制, 急倾斜煤层难以布置大型机械化设备 (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方法除外) , 而且, 急倾斜煤层的大部分巷道和工作面的坡度大, 工人在工作面行走、运料、作业都十分困难, 劳动强度大。
3.2通风情况差, 安全条件差
大部分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具有通风系统复杂的问题, 工作面煤尘和瓦斯含量较高, 工作面需要爆破作业时更加严重, 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危害较大。同时由于煤层倾角大, 造成工作面人行困难;同时, 采后工作面顶底板均会发生跨落、滑移现象, 沿倾斜方向由下向上下滑现象越发严重, 会冲击下部支架, 还会因露矸给作业人员带来隐患。
3.3工作面资源量相对少, 巷道掘进率高
与缓倾斜煤层和倾斜煤层相比, 急倾斜煤层工作面长度相对较短, 煤厚相同的情况下, 工作面的资源量相对减少, 会增大巷道的掘进率。
3.4回采率低, 含矸率高
回采率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工作面回采率低, 以厚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尤为严重;另一个是由于工作面长度相对较短, 同等斜长情况下, 会增加区段保护煤柱的数量, 影响资源的回收率。由于开采时煤层顶、底板均会发生滑移现象, 会加大煤炭的含矸率。同时, 资源回收率低还会给煤炭自燃创造了条件。
3.5工作面单产低, 开采效益差
与倾斜或缓斜煤层比较, 急倾斜煤层的开采不仅单产低、工效低, 而且成本高、煤质差, 因此开采效益相对差。
4急倾斜煤层采煤法的发展途径
急倾斜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我们无法改变, 但为了适应“高产高效矿井”及“煤矿现代化”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提高急倾斜煤层采煤法的安全性, 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急倾斜煤层单产能力和效益, 归根到底需要加大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研究, 扩大急倾斜煤层机械化程度, 并进一步提高急倾斜煤层采场设备的防倒、滑性能。对当前主要急倾斜煤层采煤法, 具体有以下要求:
4.1走向长壁采煤法
走向长壁采煤法是急倾斜煤层开采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方法之一, 条件适宜时其单采能力最大, 是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优先考虑的采煤方法。
影响走向长壁采煤法推广的重要因素是工作面设备的可靠性及适应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急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三机”的可适用的倾角, 利用设备之间的相互支撑有效防范设备的下滑现象, 防范支架倾倒发生, 提高急倾斜煤层设备的可靠性。
4.2掩护支架采煤法
人工打眼爆破是影响掩护支架采煤法产能的最大因素, 同时支架主要采用人工搬运, 劳动强度大。要提高该采煤法的工效, 需要发展机械化落煤设备, 采用机械化搬运支架。
4.3斜坡采煤法
同掩护支架采煤法一样, 斜坡采煤法仍然采用爆破方式落煤, 劳动强度大。下阶段需要发展落煤机械, 实现机械化落煤, 同时有必要研究自移式支护设备, 切实降低劳动强度。
4.4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实现了综合机械化开采, 但受到煤层厚度的限制, 难以实现单产百万吨以上。要提高工作面的产能, 需要进一步研究回采工艺, 提高工作面推进速度。
参考文献
[1]郗宝华, 等编.煤矿地质[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1年12月.
[2]徐永圻主编.中国采矿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3]张先尘, 钱鸣高, 等编著, 中国采煤学[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年5月.
我国电子政务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0
(一) 总体应用水平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倡导扶持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99年起,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建立了政务网站, 不少县、市、区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有的省、市、自治区还建设了覆盖至县、区的广域网平台, 并建立数据中心, 完善了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类基础网络, 在一定的区域和程度上实现了互通互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程, 比较公认的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政府机构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 开展信息检索发布。二是在门户网站基础上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网上受理完成, 开展初级互动。三是多个政府机构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换和在线互动, 形成互联网服务功能。目前, 第三阶段工作正在全面部署开展。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UNDESA) 2016年7月30日发布的《2016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为0.6071, 世界排名63位, 相较于上一次调查上升7位, 国际排名稳步上升, 发展水平处于全球中等偏上。
(二) 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的电子政务主要应体现宣传引导、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和业务管理等几方面内容。在宣传引导上主要以各级政府网络载体的新闻信息为主线, 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共同形成主流声音, 正面宣传和引导社会舆情;在信息公开方面主要体现是政府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公开发布;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政府部门核心业务的信息化为主线,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应的网络载体提供公共服务。在业务管理环节, 考虑到信息安全和保密性要求, 也可以采用专网和政务外网结合应用, 来实现系统内部的办公和资料交换。
就当前的应用情况来看, 我国电子政务开展成效比较突出的应该是在公共服务领域, 一是政府核心业务的公共服务, 比如“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政府投入开发的政府上网工程, 为履行政府职能, 加强监督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网络在线互动和在线办事开展较好, 通过办事专栏、群众留言、领导信箱等方式, 搭建了政府和民众的桥梁, 缩短了办事时间, 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 主要应用形式
电子政务的应用形式是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网络信息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发电子政务开展形式的变化, 从互联网的引入到超文本技术的应用, 再到由此拓展的多种网络应用平台, 电子政务能依托的工具正日趋多样。应用最广泛的是各级政府主导的门户网站, 这种应用形式以互联网为依托, 受众广泛, 数量庞大, 民众认可度高, 将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发挥主要作用。其次是具有地域性覆盖特点的广域网, 这种应用形式区域性强, 专业性强, 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好。广域网也可以通过互通互联使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种应用形式是开发利用移动信息技术, 与当前流行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嫁接融合, 实现电子政务的创新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内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电子政务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就是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及时, 而我国一些政府机构的门户网站及网络平台或多或少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链接错误、错别字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重视不够, 制度不健全, 人员经费不足等情况。针对这一问题, 从2015年起, 我国开始对政府网站进行普查, 并对问题严重的予以通报和处理。
(二) 资源共享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的时间不长, 在信息交换和共享环节, 各个政府机构网站依然存在信息孤岛情况, 致使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整合利用不够。因此, 强调面向公共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 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 重复建设情况突出
受到我国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 各地区、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各自为政, 自成体系情况比较严重, 本应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被割裂成一个一个孤岛, 一方面造成重复建设, 资金资源浪费严重, 另一方面使应用系统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造成效率低下, 服务滞后。针对这一情况, 一些地区开始推进云平台建设, 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四) 整体规划和技术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还缺少一个系统性、权威性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电子政务规划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标准, 缺少具有指导性的操作依据。因此, 组织相关部门的行政领导和专家学者, 做好整体规划布局, 制定电子政务的技术标准, 是亟待开展的工作。
(五) 公务员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用好电子政务, 保持政府与社会民众间的良好信息互动, 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因此, 加强公务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升公务员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 形成对电子化政府的共识, 就会提高政府电子政务应用的成效。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电子政务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政府建设
电子政务的核心就是搭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桥梁, 推进民主法治政府建设, 而随着电子政务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公众对政府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办事程序和服务信息的了解上, 还希望更多地与政府进行交流, 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因此, 增加民意调查、在线论坛等互动内容, 利用在线方式让公众更多地参政议政, 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就会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打造民主法治政府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 电子政务不断推动政府创新
电子政务的建设应用和快速推广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服务效率, 同时也对固有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等提出新的要求, 倒逼政府进行全面创新, 以适应新技术、快节奏的挑战, 更快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工作效率, 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制约, 使工作流程更加严密, 公众服务更加快捷。客观上讲, 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已经不单单是技术本身, 而主要是政府的创新, 只有通过政府创新, 电子政务才能不断健康发展。当然, 政府的创新也离不开电子政务做支撑。也可以说, 电子政务推动了政府创新, 同时更为政府创新提供了动力。
(三) 进行全面整合是必然选择
从前面所阐述的我国电子政务现状中可以看出, 资源共享水平低和重复建设情况严重是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问题,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 进行全面整合是保证电子政务良好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进行平台整合, 由政府投资建设地区性或行业性电子政务中心, 政府各机构统一加入。二是进行内容整合, 凡是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和服务项目均体现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三是管理整合, 电子政务的中心平台整体管理由相应的网路信息安全主管部门承担, 各业务单位可以对自身的核心业务和信息进行管理。
(四) 与新媒体融合是发展方向
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政务所依赖的载体也向多样化拓展, 以前, 说到电子政务, 还只是停留在门户网站功能的基础上, 至多也就是增加了对微博的应用, 而当今, 微信、移动客户端、手机APP等各种网络新媒体纷纷登场。对于这些新媒体, 我们既要理性看待又要科学判断, 正确选择并为我所用是大势所趋, 只有这样, 电子政务工作才能被社会公众认可, 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各级政府也都认识到了新媒体在电子政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很多政府机构陆续在门户网站基础上增设了微信公众平台、移动APP等信息平台, 来补充门户网站的不足, 适应社会公众需求。
结束语
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功能和内容不断完善, 在履行政府职责, 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时期, 新的技术背景下,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建设和应用必须进一步强化和推动。为此, 我们应该客观总结经验, 理性分析不足, 适时提出下一阶段发展构想, 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 政务电子化已经成为政府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必然趋势, 用好电子政务,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加快科学民主化进程, 是我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当前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政务,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信息化
参考文献
[1]《2016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2016.
[2]赵自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电子政务, 2014.
我国应用现状 篇11
【关键词】内部控制 ;合理保证 ;动态化; 内部人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针对水门(Watergate)事件的调查结果,美国国会于1997年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简称FCPA),自此之后,企业陆续开始设立内部控制。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置于风险管理的平台上进行研究和阐释,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1世纪初,从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为导火线,促使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我国财政部于2008年6月28日发布被称为中国版的SOX法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所修订的《会计法》也十分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问题。
从内部控制的演变历程看,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正逐渐向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过渡,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终极目标。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免疫系统”,内部控制是企业永葆活力的基础和保障。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契约的补充契约,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价值创造导向下的内部控制不应是简单的“修补漏洞”,而应提高企业整体免疫力,增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力。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为五个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有效的内部控制需符合三大标准:适时适量、明确授权以及成本收益。内部控制从控制思想来看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旨在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内部管理控制则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从控制内容角度,内部控制分为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控制、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和以企业员工为主体的作业控制或任务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内部控制强调人的重要性,公司所有员工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内部控制不能绝对有效,不论一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多么完美,都只能为管理层及董事会提供达成企业目标的合理保证。
三、内部控制在我国市场应用现状
1.缺乏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化的发展过程,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并结合各个部门之间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当前,大部分企业对于制度建设只是停留在总的规章制度上面,没有结合企业实际状况,缺乏相应的全责监督制度,而且这些制度建设没有及时的创新性,对于企业经营环境和战略思维的变化,缺少及时的同步性。此外,有的企业还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结构的缺陷,在表现形式上过于松懈散乱,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有效性的实施。
2.企业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权力制衡,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导致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内部控制因素。 中小型企业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小,人员配置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做到专业对口、各司其职。往往一人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3.管理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人事政策。企业的管理者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很好的管理企业, 他们很多时候只能成为一个“好人”,而不能够成为一个“能人”;另外,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即使有也形同虚设。
4.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想要顺利的贯彻和执行都需要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支持和维护。但是在现实情况是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同时也很重视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但由于对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所知太少,从而使得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了一种“作秀”。
5.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更新不及时。企业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一次风险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我国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很少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6.沟通渠道不畅通。我国大多数企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平台,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环境,另外员工沟通技巧有待加强。
7.缺乏完善的监督监管机制。通过内审部门来实现监督评审工作是当前很多企业所采用的措施。 但是目前有很多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这些部门都隶属于同一人管辖,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独立性。
根据现代控制理论,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各项机制,从零做起。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是企业内部控制得以良好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步骤。企业要以自身总体发展规划为基础,根据实际状况结合经营环境和经营方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还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把握市场信息,不断更新完善各项企业制度,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制度调整。
(2)加强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应适当地注意实体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方式,明确界定责、权、利,强化控制环境;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
(3)提高管理者素质,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者不仅应该提高管理知识与技能,具备现代资本运营的理念及技术,还应该建立科学的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品行及管理哲学。另外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4)建设企业文化。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强化目标教育、突出人本管理、塑造企业价值观,使员工在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具有”企兴我荣、企衰我耻”这一共同的奉献理念。
(5)建立科学的风险辨别机制。对于外部风险,企业要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内部风险,企业要建立系统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的监督小组,形成多层次的监督,杜绝风险的产生。
(6)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企业须按某种形式及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管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
(7)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使其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管理当局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使成员能自觉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实行“控制自我评估,使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 会计研究 2013.1.
[2]沈烈、孙德芝、康均 论人本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建 审计研究 2014.6.
[3]张永欣、马静 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会计之友2010.3.
[4]吴秋生、杨瑞平 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 會计研究 2011.9.
[5]唐洋、王秋林、陈慧敏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影响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6.
[6]梁秋燕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审计广角.
[7]张先治、戴文涛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 审计研究2011.1.
[8]欧阳春花 内部控制环境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财会通讯 2012.11(上).
[9]李勇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析 财会通讯 2015.5.
[10]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 2000.5.
[11]岳世忠、郭家萍 内部控制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机理和路径会计与审计 No 3 2015.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选题现状研究 篇12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选题,综述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选题为观察角度, 基于对专著的阅读和对CNKI相关文献的检索, 回顾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本体问题, 探讨其研究领域, 就研究选题展开讨论。
一、应用语言学的本体问题
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研究领域的各种问题, 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是指语言教学, 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但应用语言学并不仅仅是“ (理论) 语言学的应用”, 而是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 (即普通语言学) 的应用”, 又包括“语言的应用”, 同时也包括“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的应用”, 应用语言学是这三者的有机整合。应用语言学在分析语言和语言学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过程中, 形成了应用语言学自己的理论。于根元等提出了如层次理论、中介理论、交际理论、动态理论等一系列的应用语言学理论。
应用语言学在与其它学科结合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语言教学、语言政策与计划、语言通讯研究、专业用语、语言治疗、词典编辑和机器翻译等。
二、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综述
我国在应用语言学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 就要找到应用语言学与我国的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但显然, 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还远没有充分而完全地展开。然而, 由于英语对于我们仅仅是一门外语, 我们缺乏充分的进行语言研究的环境, 因此, 要在这些领域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非易事。但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 (二语习得) 方面还是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的。除此以外, 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有所建树:
1.语言政策与规划。在国际学术界,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早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的研究领域, 该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近年来, 我国的语言政策及规划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CNKI检索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3年, 有关“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呈倍数增长。2014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创办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杂志。这本杂志是国内第一种以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科名称命名的专业刊物, 目前为半年刊, 常设栏目有语言规划研究、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学科建设、语言生活、语言理论、书刊评介等。
2.词典编纂。《英汉大词典》 (第二版, 陆谷孙主编) 于2006年出版, 在释义、举例等方面都有较大修改, 增收新词8000余条, 反映了英语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二版在工艺方面也比第一版有较大改进。第二版严格遵循描写主义原则, 避免主观做出优劣判断。同时, 编纂过程中应用了先进的词典编纂软件及词典数据库, 提高了词典的质量。当然, 与英语国家的一流出版社的词典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尤其体现在我国基于计算机的语料库在双语词典编纂中应用得不够广泛和深入。
3.机器翻译。我国机器翻译研究始于1956年。1959年, 我国机器翻译方面的学者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机器翻译试验。至今, 已出现了四种机器翻译系统: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和混合式机器翻译。这几种机器翻译系统总的来讲各有所长。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翻译符合规则的句子较为擅长, 翻译效果较好;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能够自动地在语料库里进行语言提取。总的说来, 机器翻译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现在仍需要人与系统的配合, 尤其体现在基于段落乃至篇章的翻译方面。
三、基于狭义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选题综述
就狭义应用语言学, 即语言教学/二语习得而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研究成果丰硕, 研究选题范围广且有一定深度, 主要包括:
1 . 外语教学研究: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课程评价和教学理论和测试研究等方面。语料库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亮点, 语料库软件和检索技术得到一定应用。进行教学的研究;对教学理论在教学上的运用研究越来越多, 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多
2.二语理论研究:所涉及的二语理论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支架理论、元智能理论、原型理论、图式理论、关联理论、功能理论等。有一部分文章针对特定理论进行了分析、应用或质疑, 促进二语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个体差异研究:个体差异研究包括学习动机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大部分属于调查类型, 目的是调查学习者的差异, 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和语言学习结果之间进行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学习风格、观念、情感、记忆、个性等的研究较少。
4.学习策略研究。学习策略研究主要是分析学习者学习策略应用情况。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以及对听力、写作等具体技能策略。但缺少对学习过程和原因深层次探讨。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历史、现状及前瞻[J].外国语, 2005.
[2]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J].外语界, 2009.
【我国应用现状】推荐阅读:
XBRL我国应用研究11-07
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10-19
清洁生产在我国的应用09-27
我国防火材料的应用和发展07-31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状况分析05-12
ERP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08-26
我国现状01-16